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正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及反思

《正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及反思

《正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及反思
《正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及反思

《正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正比例的意义》(六年级数学)

教材简解:

《正比例的意义》是小数新教材第12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比和比例知识,认识了常见数量关系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在单元共安排了三道例题和一个练习,其中讲正比例的是前两个例题。学生理解了正比例的意义以后,再探索第三个例题(反比例的意义)就容易多了。因此第一课时《正比例意义》的教学最为重要,教材主要安排了例1、试一试、练一练、以及练习十三的1、2题等内容。

目标预设: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量的实例,能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并尝试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提高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判断推理能力,同时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

3、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并乐于与人交流。

重点、难点:

重点: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量的特点,并能正确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难点:能跟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设计理念:

1、重视构建基础,培养学习兴趣。我从游戏入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将两种相关联的量提前认知,有利于分散难点。

2、改变学习方式,注重合作交流。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为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这是我本课追求的基本理念。

3、发展数学意识,体现数学价值。重视探索正比例形成的来龙去脉的同时,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在学习与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体现数学价值。

设计思路:

本课我从学生喜爱的游戏入手,从简单的计分比较入手,探索理解“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意义;接着采用自学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办法学习正比例意义;然后让学生比较、归纳,引导学生在用文字表示正比例关系基础上探索出用字母表示正比例关系;再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运用知识;最后了解学习情况,便于辅导。本节课的教学依据“游戏导入——探究新知(自学、合作、交流)——巩固应用——总结反思——检查效果”这一基本模式设计,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氛围下学习,以求在和谐的合作氛围下产生理想的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初步感知

1、游戏激趣:同学们,平时你们两个同学在一起玩游戏,决定谁先玩,一般用什么方法?现在我们一起来玩石头、剪刀、布这个游戏,好不好?先听老师说游戏规则,游戏时同桌为一组,一边进行游戏,一边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自己赢的次数,比一比哪位同学最聪明,最有智慧。时间30秒,做好准备,游

(课件出示例1):

电脑屏幕上的三个问题

(1)写出几组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

(2)分别求出它们的比值;

(3)你发现什么?

3、全班交流:先交流以上三点后,再继续交流:比值80表示什么?比较这些比的比值,你有什么发现?(它们都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并且比值都是一样的。)说明: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都一样或固定不变,在数学上叫做“一定”(板书:比值不变),比值不变也可以说成什么不变?路程与世间的比值不变,也就是什么不变(速度不变),课件出示:=速度(一定)

4.教师总结:通过观察和计算,我们对路程和时间的关系有两点发现:第一点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也就是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第二点路程和对应的时间的比的比值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我们就可以得到结论: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的量。(课件出示: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结论中的这两句话的意思是精密相联的。“成正比例”和“是成正比例的量”都是对两种量关系的表述形式。就如同某两个人是同学关系,或互称同学一样。

5.巩固交谈:这就是这节课我们所学习的内容,正比例的意义(板书课题)请阅读课本第62页的一段文字,各自默读,边读边画。再指名读。提问:你能读懂吗?在这题中,哪个量和哪个量是成正比例的量?同桌互相说一说为什么时间和路程是成正比例的量,并在全班交流。

6、“小试牛刀”:完成“试一试”

(1)出示“试一试”,学生自由读题。

(2)要求学生根据已知条件把表格填写完整。

(3)学生根据表中数据,先尝试独立完成表格。下面的四个问题,然后和同桌交流。

(4)全班交流。课件出示:总价和数量是相关联的量,总价:数量=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

(5)让学生根据课件上的板书完整地说一说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成什么关系。

7、比较概括:比较例题和“试一试”的相同点。

提问:观察上面的两个例子,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1)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

(2)两种相关联的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总是一定的;

(3)两种量都成正比例。

8、字母表示: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正比例关系

(1)自学公式:教师先问,你能用更简捷的式子来表示正比例关系吗?请自学书本63页上面。

(2)组织交流:谈话,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 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用怎样的式子来表示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k(一定)

(3)相机总结:这是正比例关系式表达式,对这个式子要这样理解:x和y 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比的比值一定,我们就说x和y成正比例。

(4)互动质疑:根据正比例的意义以及表示正比例关系的式子想一想:构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三、巩固内化提高认识

1、独立填空:

自来水每吨2.5元,小红家各月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

()和()是相关联的量,小红家各月的水费和用水的数吨的()相同,所以()和()成正比例。

2、再议游戏:同学们,刚才我们游戏中的赢的次数和得分是成正比例的量吗?为什么?

3、做“练一练”

(1)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重点说成正比例的原因。

4、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长方形的长一定,它的宽与面。()(2)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

(3)东东与爸爸的年龄差一定,东东和爸爸的年龄。

()

(4)总天数和星期个数。()

四、全课总结交流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你有什么发现?怎样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五、当堂检测了解效果

(练习十三1、2题)

(1)(放轻音乐)学生练习,师巡视

(2)评价交流,了解效果。

附板书设计:

正比例的意义

↗同扩同缩

两个相关联的量

↘比值不变

用字母表示:=k(一定)y与x成正比例

正比例的意义

(2010-04-15 08:15:47)

转载▼

标签:

教育

教学内容:国标苏教六年级数学P62-63的例1,“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三的1-3题。

教材简介:教材通过表中数据,首先让学生充分观察,分析出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并且是相互关联的变量。其次引导学生探索这两种变量变化的规律,并用数量关系式揭示其规律,初步体会函数的思想。这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最后学生逐步认识成正比例量的特点,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目标预设:

1.经历具体实例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2.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养成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探索生活现象中的数学知识,增强发现数学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两种量是否相关联和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设计理念:

现实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把简单的数学知识教复杂,而课堂简约化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获得最有价值的收获,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深刻而简约的体验,从而体现数学课的本质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设计思路:

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首先由数量关系的导入作为新知的切入点,其次学生通过自学、讨论来理解并掌握正比例的意义作为新知的增长点,最后学生运用知识解决“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十三等问题作为新知的延伸点。力求新知的切入点、增长点和延伸点这三点能构成数学课认知冲突的主线。

教学过程:

一、链接新知

选择条件提出问题再解答。

(1)甲地到乙地的路程是80千米

(2)苹果每千克6.5元

(3)妈妈买6千克苹果

(4)小张骑摩托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2小时

(5)小红每分钟打字120个

提问:解决的问题用了什么样的数量关系式?这些数量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第五个条件不能与上面的条件发生联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单价×数量=总价,路程÷时间=速度这两个数量关系式,理解单价和数量、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第五个条件与上面的任何一个条件不是相关联的量。

二、探究新知

1.自主学习。

出示例1表格和自学内容。

一辆汽车在公路上行驶,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表。

(1)表中有哪两种相关量的量?

(2)时间发生变化时,路程怎样变化(时间是原来的几倍,路程也是原来的几倍;时间是原来的几分之几,路程也是原来的几分之几)?

(3)与2小时、4小时、6小时相对应的路程各是多少千米?分别求出各组路程和时间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

(4)比值“80”是三种量中的哪一种量?这种量有没有变化,你能写出数量关系式吗?

2.讨论交流。

(1)小组讨论自学内容。

(2)全班交流自学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自主学习和讨论交流两个环节活动:

一是让学生知道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初步感知两种量的变化情况:行驶的时间扩大,路程也随着扩大;行驶的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

同时小结: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

二是找一找这两种量的变化的规律,启发学生从“变化”中去寻找“不变”。即从路程和时间这两个变量相对应的几组数据的比中,发现第三个量的数值相等,是一个不变的量。

三是根据路程和时间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的意义,用一个数量关系式来表示:。在这个关系式中,引导学生理解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当路程和对应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时,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3.揭示课题。

课中小结正比例的意义,同时揭示课题:正比例的意义

三、尝试练习。

1.出示P62的“试一试”:

购买一种铅笔的数量和总价如下表。

(1)填写上表,说说总价是随着哪个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2)写出几组对应的总价和数量的比,并比较比值的大小。

(3)这个比值表示的是什么?你能用式子表示它与总价和数量之间的关系吗?

(4)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表中的已知条件先把表格填写完整,再根据表中的数据,依次讨论表格下面的四个问题。目的是让学生再次经历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的思考过程,内化正比例的意义。

2.抽象正比例的意义。

(1)引导学生观察上面的两个例子,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2)启发学生思考: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用怎样的式子来表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关系式(一定)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第63页的“练一练”。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作出判断,再要求说明判断理由。你是怎样判断的?

2.做练习十三第1~2题。

第1题让学生按题目要求先各自算一算、想一想,再组织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完整地说明判断的思考过程。

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进行判断,再指名说说判断的理由,要求学生完整地说明判断的思考过程。

五、拓展延伸

1.做练习十三第3题,先让学生说说题目要求我们把已知的正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放大后正方形的边长各是几厘米?再让学生在图上画一画。填好表格

后,组织学生讨论,明确:随着正方形面积的变化,正方形的边长也在变化,这里的边长不是一个确定的值,也就是正方形面积与边长的比不是一个确定的值,所以正方形面积与边长不成正比例。只有当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时,也就是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是4一定时,它们才能成正比例。

2.你能根据下面各组相关联的量,分别组成两个正比例关系式吗?

(1)单价、数量和总价。

(2)筑路总米数、筑路天数和每天筑路米数。

六、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数学课应追求简约求实的境界,这样才能彻底解放学生,充分展示教师的个性,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持续的动力。“简”化了课堂,意味着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潜心会文,有足够的空间表现自我,教师也才会有足够的机会促进生成,发展自我。

《正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课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正比例的意义》

【教材简解】:

正比例的意义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下)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具有比和比例的知识以及认识常见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编排的,通过对两个数量保持商一定的变化,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初步渗透函数的思想。

【目标预设】:

1、知识能力:使学生认识正比例的意义,理解、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2、过程与方法: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正比例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即它们相对应的数的比值一定),从而概括出正比例关系的概念。

【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遵循以下几点设计理念:

1、抽象实际事例中的数量变化规律,形成正比例的概念。

例1是让学生初步感知“两种相关联的量”以及“成正比例的量”的含义。教材先指出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用“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具体解释两种量的“相关联”。再指出这辆汽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可以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它们是成正比例的量,学生在这里首次感知了正比例关系。“试一试”是在另一组数量关系中继续感知正比例关系。使得学生在上面两个实例中感知了正比例的具体含义,然后教材再抽象概括出正比例的意义,这一环节是概念形成的重要环节,也是发展数学思考的极好机会。

2、用图像直观表达正比例关系。

例2是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编排的,设计的三个问题体现了教学正比例图像的三个步骤。

第一步认识图像上的点,说出其他各点的具体含义,体会各个点都表示汽车在某段时间所行驶的路程,也体会这些点是根据对应的时间与路程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来的。

第二步认识图像的形状,从图中描出的点在一条直线上,体会正比例关系的图像是一条直线。第三步应用图像,估计行驶时间所对应的路程或者行驶路程所用的时间。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设计我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入手,复习一些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打破了传统的正比例意义教学“复习——教学例1——教学例2——揭示概念——巩固练习”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是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探究能力,进而总结出新知的尝试,本节课的教学依据“自学——反馈——探究——应用”这一课堂基本模式设计,结合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氛围下学习,以求在理想的教学过程中产生理想的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口答(课件演示)

1、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

2、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

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

二、新授教学:

(一)自学

课件出示以下两组自学材料:

1、一辆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

(4)质疑。

师:根据正比例的意义以及表示正比例关系的式子想一想:构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学两例“正比例”意义教学素材的反馈,让学生感悟其基本特征,从而由两个具体数学现象归纳抽象出数学结论,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丰富他们的数学体验,实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一新课程理念的转变。】

(三)探究:

1、课件出示表格

讨论、明确:只有当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时,它们才成正比例。

【设计意图:给学生练习的空间,加强学生对成正比例量的认识及正比例意义的理解,在对知识的实际应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实现对新知的巩固。】

4、完成练习。

学生先独立填表,再根据表中的数据描出长度和总价所对应的点,把它们按顺序连起来。(组织同桌讨论和交流)

三、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都知道了什么?怎样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四、课堂延伸:

思考: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成正比例吗?

【设计意图:知识的拓展,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给学生更广的思维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五、课外作业:

完成练习十三第1、4题。

六、板书设计:

正比例的意义

①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扩大(或缩小)

③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量的比的比值是一定的

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总价÷数量=单价(一定)

=k(一定)

教学内容:教材第39—41页例1一例3、“练一练”,练习八第1—3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理解、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能依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正比例关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概括等能力,让学生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正比例关系的方法,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说出下列每组数量之间的关系。

(1)速度时间路程

(2)单价数量总价

(3)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2.引入新课。

上面是已经学过的一些常见数量关系,每组数量中,数量之间是有联系的,存在着相依关系。当其中有一个量变化时,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今天,先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出示例l。让学生计算,在课本上填表,并思考能发现什么。指名口答,老师板书填表。让学生观察表里两种量变化的数据,思考:

(1)表里有哪两种数量,这两种数量是怎样变化?

(2)路程和时间相对应数值的比的比值各是多少?这两种量变化有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得出:

(1)表里的两种量是所行时间和所行路程。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2)时间扩大,路程也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缩小。

(3)可以看出它们的变化规律是:路程和时间比的比值总是一定的。(板书:路程和时间比

的比值一定)因为路程和时间对应数值比的比值都是50。提问:这里比值50是什么数量?(谁能说出它的数量关系式?想一想,这个式子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把上面板书补充成:速度一定时,路程和时间比的比值一定)

2.教学例2。

出示例2和思考题。要求学生按刚才学习例1的方法学习例2,然后把你学习中的发现综合起来告诉大家。学生观察思考后,指名回答。然后再提问:这两种相关联量的变化规律是什么?枝数比的比值一定)你是怎样发现的?比值1.6是什么数量,你能用数量关系式表示出来吗?谁来说说这个式子表示的意思?(把板书补充成c单价一定时,总价和枝数比的比值一定)

3.概括。

(1)综合例1、例2的共同点。

提问:请大家比较例l和例2,你发现这两个例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①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②都是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③两种量里对应数值的比的比值一定)

(2)概括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像例l、例2里这样的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怎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看课本第40页最后一节。说明:根据刚才学习例1、例2时发现的规律,这里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追问;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比值是不是一定)提问:如果用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那么上面这种数量关系式可以怎样写呢? 指出:这个式子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x和y,y随着x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比值k是一定的。这时就说x和y成正比例关系。所以,两个量成正比例关系,我们就用式子=k (一定)来表示。

4.具体认识。

(1)提问:例l里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例2里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为什么?提问:看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键要看什么? (2)做练习八第1题。

让学生读题思考。指名依次口答题里的问题。指出:根据上面所说的,要知道两个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系,只要先看两种量是不是相关联的量,再看两种量变化时比值是不是一定。如果两种相关联的量变化时比值一定,它们就是成正比例的量,相互之间成正比例关系。5.教学例3。

出示例3,让学生思考。提问:怎样判断是不是成正比例?哪位同学说说零件总数和时间成不成正比例?为什么?请同学们看一看例3,书上怎样判断的,我们说得对不对。追问: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要怎样想?强调:关键是列出关系式,看是不是比值一定。

三、巩固练习

现在,我们根据上面的判断方法来做一些题。

1.做“练一练”第l题。

指名学生口答,说明理由。可以结合写出数量关系式。

2.做“练一练”第2题。

指名口答,并要求说明理由。

3.做练习八第2题。

小黑板出示。让学生把成正比例关系的先勾出来。指名口答,选择几题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想的?(必要时写出关系式让学生判断)

4.下列题里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成不成正比例?为什么?

一种苹果,买5千克要10元。照这样计算,买15千克要30元。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正比例关系的意义是什么?用怎样的式子表示y和x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键看什么?

五、家庭作业

练习八第3题。

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9—21页正比例的意义,练习六的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够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初步培养学生用事物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

3.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用,投影片逐一出示下面的题目,让学生回答。

1.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板书:=速度

2.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板书:=单价

3.己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板书:

=工作效率

4,已知总产量和公顷数,怎样求公顷产量?板书:=公顷产量

二、导人新课

教师:这是我们过去学过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这些数量关系中的一些特征,首先来研究这些数量之间的正比例关系。(板书课题:正比例的意义)

三、新课

1.教学例1。

用小黑板出示例1: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

提问:

“谁来讲讲例1的意思?”(火车1小时行驶60千米,2小时行驶120千米……)

“表中有哪几种量?”

“当时间是1小时,路程是多少?当时间是2小时,路程又是多少?……”

“这说明时间这种量变化了,路程这种量怎么样了?”(也变化了。)

教师说明:像这样,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我们就说这两种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是怎样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呢?”

教师指着表格:我们从左往右观察(边讲边在表格上画箭头),时间扩大2倍,对应的路程也扩大2倍3时

间扩大3倍,对应的路程也扩大3倍……从右往左观察(边讲边在表格上画反方向的箭头),时间缩小8倍,对应的路程也缩小8倍;时间缩小7倍,对应的路程也缩小7倍……时间缩小2倍,对应的路程也缩小2倍。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路程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时间扩大路程也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缩小。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怎么样的呢?

让每一小组(8个小组)的同学选一组相对应的数据,计算出它们的比值。教师板书出

来: =60. =60, =60……让学生双察这些比和它们的比值,看有什么规律。教师板书: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

然后教师指着 =60, =60 = 60……问:“比值60,实际上是火车的什么:你能将这些式子所表示的意义写成一个关系式吗?板

书: =速度(—定)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和分析.我们知道路程和时间是两种什么样的量?(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和时间这两种量的变化规律是什么呢?(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速度)总是一定的。)

2.教学例2。

出示例2:在一间布店的柜台上,有一张写着某种花布的米数和总价的表。

让学生观察上表,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表中有哪两种量?

(2)米数扩大,总价怎样?米数缩小,总价怎样?

(3)相对应的总价和米数的比各是多少?比值是多少?

当学生回答完第二个问题后,教师板书:=3.1,=

3.1,=3.1……

然后进一步问:

“这个比值实际上是什么?你能用一个关系式表.示它们的关系吗?”板书:=单价(一定)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思考和分析,我们知道总价和米数也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总价是随着米数的变化而变化的,米数扩大,总价也随着扩大;米数缩小,总价也随着缩小。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总价和米数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的。

3.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教师:请同学们比较一下刚才这两个例题,回答下面的问题;

(1)都有几种量?

(2)这两种量有没有关系?

(3)这两种量的比值都是怎样的?

教师小结:通过比较,我们看出上面两个例题,有一些共同特点: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并且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像这样的两种量我们就把它们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板书出教科书上第’20页的倒数第二段。) 接着指着例1的表格说明:在例1中,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比值(速度)保持一定,所以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随后让学生想一想:在例2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为什么?

最后教师提出:如果我们用字母X,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字母K表示它们的比值,你能将正比例关系用字母表示出来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K(一定)

4,教学例3。

出示例3:每袋面粉的重量一定,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师引导:

“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是不是相关联的量?”·

“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有什么关系?它们的比的比值是什么?这个比值是否—定?”(板

书: =每袋面粉的重量(一定))

“已知每袋面粉的重量一定,就是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的比的比值是一定的,所以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成正比例。”

5.巩固练习。

让学生试做第21页“做一做”中的题目。其中(3)要求学生说明这个比值所表示的意义,学生说成是生产效率和每天生产的吨数都可以。

四、课堂练习

完成练习六的第1—3题。

第1题,做题前,让学生想一想:成正比例的量要满足哪几个条件?然后让学生算出各表中两种相对应的数的比的比值,看看它们的比值是否相等。如果比值相等就可以列出关系式进行判断。第(3)小题,要问一问学生为什么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不成比例。(因为相对应的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的比的比值不相等。) 第2题,先让学生自己判断,再订正。其中(1)一(5)、(7)、(8)成正比例,(6)和(9)不成正比例。 第3题,可先让同桌的同学互相举例,然后再指名举出成正比例的例子

《正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张 亮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2、培养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发现概括出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出示照片:1、你猜他是谁?

2、你能从照片中发现和数学有关的问题吗?

二、探究新知

(年龄变化,身高也随着变化,像这样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我们就说身高和年龄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二)出示:1千克鸡蛋10元钱,买2千克、3千克、4千克各花多少元?

1、表格:

你发现了什

么?(数量越多,总价越多,数量越少,总价越少,单价没变)

说明:总价和数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单价是总价和数量的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关系式:总价/数量=单价(一定)

2、返回看姚明的身高与年龄(比值不一定)

(三)出示汽车行驶路程表

1、汽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有什么变化规律?(路程随时间变化,速度一定) 你能用关系式来表示吗?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2、两个表对照看,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比值一定。 师:我们就说这两种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姚明的身高和年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四)图像表示正比例

1、成正比例的两种量在图像中是如何表示的。图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2、对照表,指一指1千克的价钱在哪一点?2千克、3千克、4千克……0.5千克……,单价都是10元。

3、如果把这些点连接,你想会是一条什么线?

4、用手比划一下,正比例的图像应该是什么样的?

5、在出示姚明身高年龄图像,说明必成比例。

(五)完善概念,用字母表示关系式 y/x=k (一定)

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可以判断两种相关量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三、巩固应用

1、做一做

2、54页练一练1,57页练习九1

3、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苹果的单价一定,购买苹果的数量和总价.

(2)轮船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3)每小时织布米数一定,织布总米数和时间.

(4)小新跳高的高度和他的身高.

思考: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

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

课后反思:

本课是北京版六年级12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正比例”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帮助学生以一种新的观点研究数量关系中具有的一些特征,渗透对立统一…… 600 360 240 120 路程(千米) …… 10 6 4 2 时间(时)

的观点和函数的数学系想。学生对什么是正比例,怎样判断正比例都不易理解,难度较大。

针对这一特点,这节课主要以学生常见的数量关系为实例,用表格、图像、操作为支撑,逐步概括出正比例的意义。因为离学生的元认知不远,所以本节课学生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较好,并能正确判断。

通过观察姚明的身高与年龄,从而引入“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这叫做两种相关量的量”。再引导学生想一想这两种量会有什么关系,从而引入“正比例意义”的教学。学生通过对表格的观察分析,进一步认识速度、时间和路程;单价、数量和总价;姚明的身高和年龄的关系后,明确“两种相关联的量,比值一定”才是成正比例的量,之后,通过图像,帮助学生认识理解成比例关系。

这次有幸在学校骨干展示课上做课,并聆听各位领导和老师们的意见。自己反复思考,反思如下:

优点:1、生活引入,激发兴趣。从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明星姚明的身高引入,引发是否成正比例的思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的同时也抛出了学习的的矛盾,从而引出课题。

2、不成比例与成正比例对比导入,区分是否成正比例的本质,教学环节设计层次清晰。

3、引导学生观察成正比例的图像,从直观上理解正比例关系,多角度的突破知识的内在本质。

4、注意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渗透数形结合和无限的数学思想,促中小衔接。

不足及改进:1、在计算姚明的身高和年龄的比值时,6个月70厘米的比值计算应该明确一下怎样算。

2、在问汽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有什么变化规律时,应追问:怎么变化的,比值会不变?从而明确: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时间扩大,路程也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

3、正比例关系以运动变化为前提条件,通过表格数据比较、图像的形成过程来研究,应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正比例的变化是运动无限的,而身高并不是无限的,应该对比一下。

比尾巴教学设计新部编版及反思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教师学科教案 [20 -20学年度第—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比尾巴》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材分析】这首极富童真童趣的儿歌,用对话的形式向小读者介绍了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孔雀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儿歌共四节,第一、三节各有三个问句,引起孩子们的思考,第二、四节,回答了第一、三节的问题。语言通俗易懂,欢快活泼,抓住了孩子们的心理特点,深受孩子们的喜爱。课文中的六幅插图栩栩如生,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引起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设计理念】 说学生天生喜欢小动物,对于动物的尾巴更是感到神奇和新鲜。在入学前多数孩子接触过这首儿歌,为本课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有效地运用感知原理,尊重和赏识学生,以情为基础,以“读”的训练为主线,注重引导学生富有个性化地读和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从而激活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12个生字:比、尾、巴、短、把、猴、松、鼠、扁、最、公、鸭。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学习朗读问句。 3、了解动物尾巴的特点。 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4、会写“云、公、车”。 【教学重点】 1、能认读12个生字。

《比尾巴》教学反思

《比尾巴》教学反思 《比尾巴》是部编教材第一册中的一篇对话形式的儿歌。课文通过对话描写,向小读者介绍了猴、兔、松鼠、公鸡、鸭子、孔雀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要引导学生喜欢汉字,主动识字,学会用普通话朗读课文。教学时,我根据初入学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天性爱动的特点,在各教学环节中贯穿,以情为基础,以“读”的训练为主线,把语文课组织“活”。教《比尾巴》这首儿歌抓住了各种小动物尾巴特点,以“比”的形式为主线,充分调动孩子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它以三问三答的形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语言琅琅上口、简明易懂、极富儿童情趣。教学以朗读训练为切入口,拓展学习资源,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模仿课文编儿歌。 本节课重点指导疑问句的读法。我采用多种形式练读,目的是想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语言文字,在读中体会感情,在读中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方式。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由于指导方法不到位,效果不是很理想。今后的课堂中,我将重点进行朗读的训练。 下面根据评课中老师提出的问题和建议进行反思。 集中识字环节。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识字是重点也是难点,应该从音、形、意三部分一一落实。在课上我只让孩子多种形式记住了读音,或许他们暂时是记住了这个字,但过后也会遗忘得快。表面上他们是会读,但这个字的内在联系无法在脑海中形成记忆,不利于孩子在生活中使用汉字。在今后的课程设计中,也会注重多种形式让孩子记住生字,象形识字、加一加、生活识字等方法都可以运用到课堂中。认字从词语中扩展,先熟悉词语再识字是否可以让孩子多层次地识记生字?利用以前学习过的生字搭配本课要学习的生字,既可以复习旧知,又可以让孩子从词语中学习生字,形成知识的迁移。但是应该改进的是,可以尝试只出示本课生字的拼音,突出本课生字,更有利于孩子的学习,不然会造成混乱,把握不住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在正音环节,“巴”字的轻声我只在课文题目中强调,在后面的学习中就没注意纠正,也是我需要吸取的教训,因为一年级的正音非常重要。 指导写字环节。“巴”先于“把”书写,也是遵循了从易到难的原则。左右结构的字要指导孩子观察左窄右宽,而不是我把答案说出来。标准的统一问题,让孩子观察字的时候,是遵循一看结构,二看位置,三看关键笔画。当然,在展示写字,评价孩子书写时,也应该严格遵守这一标准。同时要留下足够的时间给孩子纠正自己的错误,巩固写字。 朗读的标准。朗读分为三个步骤:把字读准;流利朗读;落实。再每次要求朗读时,应该提出具体的要求,循序渐进地要求读准字音,然后是流利,最后才是有情感。在自由朗读课文的环节,我应该只要求读准字音,在我指导朗读之后,就应该要求流利、有节奏,多种形式朗读的过程中,适当点评,让孩子明白优点和不足,在下一次朗读中就应该有所改进,而不是一昧地追求读的次数,朗读水平只停留在原地踏步的状态。可能是我太纠结于问句的问题,反复地纠正学生的语气,最后得不偿失,有时候可以适当地放手,在老师的示范下,让孩子自由地朗读。 语言的精确性和有组织性。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其语言表达的能力将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教师教学的语言艺术的提高,对于一个教师来说,应该成为一种自觉地追求,话说好了就会让学生感到无比的舒适,

比尾巴教案

一年级上册《比尾巴》教学设计 曲阜市鲁城街道书院街小学完丽霞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云、公、车”三个生字。认识笔画“撇折”和偏旁“八”字头。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读好问句。 3、知道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难点:读好问句,知道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词语卡片、幻灯片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新课。 1、小朋友,喜欢做游戏吗?快拿出你的小手,我们来做个摸身体的游戏吧! 2、游戏开始。 师:摸摸你的鼻子,摸摸你的耳朵,摸摸你的嘴巴,摸摸你的头发,摸摸你的尾巴。 生:啊,我们没有尾巴啊? 师:对啊,我们是没有尾巴,可小动物们有尾巴呀,你知道哪些有尾巴的小动物呢? 生:猴子有尾巴。老虎有尾巴。兔子有尾巴--------- 【“摸摸你的长尾巴”使学生和老师拉近了距离。抓住时机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与他们进行朋友似的交流,诱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小朋友的知识面真广,知道这么多有尾巴的小动物。我们一起来看“尾巴”这个词语宝宝,(出示尾巴词语卡片),(指名1-2个读)。巴的拼音宝宝上面少了什么啊?(声调),没有声调,要读轻声,我们把巴读得又轻又短,谁会读?【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没有注意“尾巴”的轻声,此时此刻,出现“尾巴”的卡片,提醒学生要读轻声,真是恰到好处。】 4、动物王国里有尾巴的动物可多了,前两天,他们进行了一场大比赛呢!他们要比什么呢?出示课件“比尾巴”——指名读,齐读。【把动物王国搬进教室,让孩子再现各种动物形象,这样的教学情境,极大地诱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统计图的选择》教学设计及反思

《统计图的选择》教学设计 三窑完小 王亚玲 教学目标: 1.认识三种统计图的特点。 2.能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 3.能根据统计图作出合理的预测。 教学重点: 能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 教学难点: 认识三种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 15×3= 19×3= 11×3= 12×3= 18×3= 16×3= 17×3= 14×3= 13×3= 二、回顾旧知 1、我们学过哪些统计图? 2、它们有什么特点? 二、板题明标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统计图的选择》,齐声朗读学习目标。 三、先学 (一)出示自学指导 认真阅读课本59页内容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三幅统计图分别表示了什么内容? 2.第一部分内容。 3.三种统计图的特点。 5-8分钟后,比比谁能做对类似题。 58 3232?÷58 3216÷÷4 1 212341?+?

(二)学生自主学习 四、后教 (一)检测 完成课本60页练一练第1题。 (二)展示交流 1、展示、核对学生作业 2、讲解 3、小结 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清楚的表示出各项目数量的多少。 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清楚反应出项目数量的变化情况。 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表示出了总体与部分的关系。 五、当堂训练。 5、花卉开花期统计表 植物园为举办国庆花卉展览,对一部分花卉的开花期做了调查: 若清楚反映花卉开花

时间,宜选用图。 六、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统计图的选择》教学反思 三窑完小王亚玲学生已经学过每一种统计图的特点,教学中将重点放在怎样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数据本身的特点及统计图本身的特点科学合理地选择统计图。让学生亲自去感受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实际价值。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收集数据、选择决策的能力。 在小组讨论时,应该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不要让一些思维活跃的学生的回答代替了其他学生的思考,掩盖了其他学生的疑问。应对小组讨论给予适当的指导,包括知识的启发引导、学生交流合作中注意的问题及对困难学生的帮助等,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具实效性。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活跃性,出现了很多的闪光点,对我的启发也很大,可谓教学相长。使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去理解和把握,体验数学学习的兴趣,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验数学推理的意义,让学生在做中学,逐步形成创新意识。 但是仍然留下了许多遗憾。例如,对学生的回答,虽说有时也给予了肯定,如“回答得很好,某某同学对这些数据观察得很仔细”,“很不错”等等。但是,鼓励的语言还不够“丰富多彩”,有时还对学生的回答没有及时给予肯定,甚至忘了请学生坐下。这种失误,同我平时的“教态”不严谨有关。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与学生的关系显得比较“随意”,学生回答问题后,我往往用手势示意学生坐下。 虽然这节课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但是其中的不足之处令我难忘,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希望自己今后在这些方面有所改进和突破。

部编一年级上册语文优秀教案第6课比尾巴教学设计与反思

部编一年级上册语文优秀教案第6课《比尾巴》教学设计与反思 本帖最后由 ljalang 于 XX-10-29 11:37 编辑 部编一年级上册语文优秀教案第6课《比尾巴》教学设计与反思 6 比尾巴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学生天生喜欢小动物,对于动物的尾巴更是感到好奇和新鲜。本课教学设计意在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有效地运用感知原理,尊重和赏识学生,通过“摸尾巴”“与小动物打招呼”等游戏调动学生自主识字的积极性。在课文阅读方面将以“读”的训练为主线,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认识生字、读通句子、会读对话等层次,了解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趣味。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关尾巴的资料,既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真正地感受到动物们的尾巴样子有趣,而且各有各的用处,还让学生在创编儿歌的过程中主动地运用了语言。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小动物图片及相关尾巴图,多媒体课件。(教师) 2.熟读课文,预习生字。收集小动物图片或者玩具,并了解这些动物尾巴的特点。(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识字游戏——“摸尾巴”。 (1)导言: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快拿出你的小手,我们来做个摸身体的游戏吧!摸摸你的鼻子,摸摸你的耳朵,摸摸你的嘴巴,摸摸你的头发,摸摸你的尾巴…… 预设:生疑惑,我们没有尾巴啊? (2)导学:我们人类没有尾巴,那谁有尾巴呢?(动物。)你知道哪些小动物有尾巴吗?它的尾巴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说自己知道的有关小动物尾巴的资料。) 预设: 我见过马的尾巴。马的尾巴长长的,和长头发一样。

我见过猴子的尾巴,它的尾巴也很长。 我见过燕子的尾巴,它的尾巴像剪刀。 (3)小结:同学们的知识可真丰富,知道这么多有尾巴的动物。 2.板书:“尾巴”,识记生字。 (1)指名读词。 (2)指导学生观察拼音。发现“巴”没有声调,读轻声。师补充:要读得又轻又短。 (3)指导学生记住字形。 导学:你还有什么办法记住“尾”和“巴”这两个字? 预设: 尾:偏旁记字法,上面一个尸字头,下面一个毛字。 联想的方法记:身体的后面长一条毛茸茸的尾巴。组词:尾巴狗尾草凤尾竹 巴:数笔画的方法记;减一减,色——巴。组词:尾巴巴住结巴 3.过渡:动物王国里有尾巴的动物可多了,前两天,它们进行了一场大比赛呢!它们要比什么呢? (板书:在“尾巴”前加上“比”) 4.认读课题。

《比尾巴》教学设计及反思

《比尾巴》教学设计及反思 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塔山小学邹影静 【教材分析】 这首极富童真童趣的儿歌,用对话的形式向小读者介绍了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孔雀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儿歌共四节,第一、三节各有三个问句,引起孩子们的思考,第二、四节,回答了第一、三节的问题。语言通俗易懂,欢快活泼,抓住了孩子们的心理特点,深受孩子们的喜爱。课文中的六幅插图栩栩如生,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引起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设计理念】 说学生天生喜欢小动物,对于动物的尾巴更是感到神奇和新鲜。在入学前多数孩子接触过这首儿歌,为本课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有效地运用感知原理,尊重和赏识学生,以情为基础,以“读”的训练为主线,注重引导学生富有个性化地读和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从而激活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12个生字:比、尾、巴、短、把、猴、松、鼠、扁、最、公、鸭。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学习朗读问句。 3、了解动物尾巴的特点。 4、会写“云、公、车”。 【教学重点】 1、能认读12个生字。 2、会正确书写“云、公、车”。 3、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学习朗读问句。 【课前准备】 六种动物的贴图,词语卡片,小黑板,磁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放录音(熊猫主持人说话)。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引入课堂教学活动──参加森林王国举行的一场特别的比赛。

2、揭示课题:比尾巴(正音,强化轻声。) 指名2~3人读读(正音,强化轻声。) 评价过度:小朋友度得又清楚又响亮,真是热情的拉拉对。 二、认识参赛选手(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孔雀) 1、猜选手。 那么,今天的比赛,有哪些小动物参加呢?让我们来猜一猜(师说谜底学生猜)。 2、学生猜,教师将相应的图片及词语贴在黑板上。 认读“猴子、鸭子、松鼠”(自由读、指名读、小老师带读、开火车读。注意读准轻声。) 3、比赛太热闹了,其他的小动物都等不及了,也跑了过来,它们是谁呢?(出示贴图“孔雀、公鸡、兔子”)哎呀!它们忘了挂排了,怎么办呢?(学生自由读牌,同桌商量把牌子送给谁,指名上台贴词卡,男女分读,齐读)。 4、小动物要出场了,让我们最后喊一喊它们的名字,为它们加油吧!(开火车读,齐读)。 三、读比赛项目

含有百分数的复式统计表教学设计与反思.DOC

含有百分数的复式统计表教学设计与反思 2007-4-10 教学目标: 1、理解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的特征和作用,掌握制作的方法,并能正确地制作。 2、理解表中数据的意义和关系,能根据表中的数据进行计算,回答问题或简单推理。 教学重点:百分数的计算和读表练习 教学难点:合计的百分数如何确定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昨天我们学习复式统计图,谁来说一说通过昨天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有关复式统计图的知识?表名、单位、日期;表头的设计;合计和总计等。 出示小黑板: 拖拉机厂去年生产拖拉机情况统计表 2005年1月 让学生结合昨天学习的知识,说图表中的数据表示什么意义?

对于上面出现的总计,到底要不要?学生呈现一种是要,而且是如:4100,而有部分是要,但不是4100,而直接是2100,通过大家的讨论得出结论,理解为什么不要总计:因为这里的总计没有切实的意义。 二、新知学习 (一)问题解决 现在大家能不能算一算每个季度完成的百分率? 学生的整体问题不是很大,很快的就能计算出。 ÷= ÷=24102000120.5% 21002000105% ÷=31803000106% ÷=2850300095% 填入上表得: 到现在为止,表格完成了吗?还没有!还有一个合计的百分率没添?学生探讨该如何填写?思考汇报! 方法一、1054010000105.4% ÷= 方法二、105%106%95%120.5%426.5% +++= 方法三、(105%106%95%120.5%)4106.625% +++÷= 针对学生出现的三种计算方法进行讨论到底该使用哪种方法?从该处的百分率所表示的意义出发:表示去年实际生产的台数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从而理解用第一种方法计算。 (二)问题延伸 你能计算增产的百分率吗?计算并绘制统计表。 (三)读表练习 三、巩固练习 空调厂第一季度声场拖拉机情况,有部分数据已经记载在统计表上,请你把统计表填写完整。

小学一年级《比尾巴》教学反思

小学一年级《比尾巴》教学反思 比尾巴是小学1年级的一篇课文,以三问三答的形式讲述了孩子们最亲近的朋友——小动物的故事。课文那琅琅上口、简明易懂、极富儿童情趣的语言,能激起学生朗读的欲望,还能引起学生观察其他动物尾巴特点的兴趣。接下来我搜集了小学一年级比尾巴教学反思,欢迎查看,希望帮助到大家。 比尾巴教学反思一 《比尾巴》是一首琅琅上口的儿歌,教案设计安排四个板块:自由读文、了解大意;随文识字、介绍方法;看图学文、感情朗读;写字指导、拓展提高。但这首儿歌很简单,孩子们一会儿就会背了,学生虽然觉得这篇课文有趣,会背之后也就没有新鲜感可言。因此,我把课文延伸到课外,提出:“你们还知道哪些动物尾巴的特点吗?话音刚落,孩子们就滔滔不绝地讲开了,不但讲了尾巴的样子,有的还一个劲地讲述尾巴的作用。 比如小壁虎的尾巴,能长出新的尾巴。还有的补充松鼠尾巴的用途:松鼠的尾巴在下雨的时候能当伞用,冬天当被子盖,从高处往下跳时还可当降落伞用。 看孩子们兴致勃勃,就因势利导要求孩子们借助课件自编儿歌。学生表现非常精彩。有的编:谁的耳朵尖,谁的耳朵圆?谁的耳朵像把扇?兔子的耳朵尖,熊猫的耳朵圆,大象的耳朵像把扇。谁的尾巴细?有的编:谁的尾巴卷?谁的尾巴像把小剪刀?水牛的尾巴细。小狗的尾巴卷。燕子的尾巴像把小剪刀。 阅读教学不应该只想到阅读课文,应该更多地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当孩子们带着对比尾巴喜悦的感受,学完这首诗歌时,老师也为此获得了更多地信息和满足。比尾巴教学反思二 《比尾巴》这篇课文采用三问三答的形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课文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富儿童情趣。我抓住这篇课文极具趣味性的特点,围绕“比尾巴”大赛展开设计,环节与环节之间衔接自然,环环相扣,以摸尾巴游戏导入课堂,以拿门票的形式复习生字,以比尾巴评尾巴学习课文,以说尾巴画尾巴进行拓展训练。每一个环节的设置都注重了情境的创设,都采用最具有童真童趣的语言,符合低年级的认知特点。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复式统计表 教学设计和反思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复式统计表教学设计和反思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统计表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复式统计表。考虑到复式统计表的结构、表内数据的填写和分析,都要比单式统计表复杂,教材给学生提供了结构完整的复式统计表,只要求学生把数据填写在统计表中,而不要求学生自己制作复式统计表。例题结合学生的显示生活要求把四张单式统计表合成一张统计表、使学生认识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的关系,了解复式统计表的结构,在填表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统计表进行分析。练一练和练习二十第1、2题都提供了数据,安排学生填表、计算,并对统计表进行分析,其中练习二十第1题还安排须生调查收集数据填写统计表,经历统计过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3、进一步体验统计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能回答简单的问题,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理解复式统计表的表头,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具准备: 挂图、统计图表、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挂图 同学们,这是青云小学五年级四个兴趣小组,从图中你知道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听了同学们的发言,那现在你们能小组分工合作把这四个兴趣小组的人数统计到这些统计表里吗?(能)填表时有两个提醒:你们怎样才能做到填表快,填的数据准确。(分工,四人分别统计一个兴趣小组,相互核对数据) 学生小组合作填写统计表,教师巡视。(评价小组合作效果) 汇报:指名填好的同学上黑板填表。(让学生结合自己组内统计表对学生填表进行评价) 看了这样的统计表你知道哪组的男生最多?哪个组的女生最少?(举手比较慢同学回答)

10《比尾巴》教学设计与反思

《比尾巴》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云、公、车”3个字。认识1个笔画和3个偏旁“八、鸟、矢”。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朗读问句。 3.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 4.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教具准备 1.准备好6种小动物的卡片、头饰、尾巴图。 2.学生的学案 给动物加上尾巴的图,生字卡片。 3.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趣味揭题,导入新课 今天,大森林里的小动物们要举行一场特别的比赛,想请咱们的同学参加当小裁判,你们想去吗?那么,它们要比什么呢?让老师来告诉你们(板书:比尾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中识字 1、同学们想不想知道都有哪些小动物来参加比赛呢?先听老师读读课文。 2、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边读边想:有哪些动物来参加比赛?它们的尾巴有什么特点? 3、黑板上有一些字是红色的,谁知道为什么这样做?看看这些字,你最想先学哪个字? 根据学生说的字,按照学生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来学习。 4、你的方法很好,谁还有其他方法? 5、同学们想的办法真棒!下面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其他生字,同组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一下,看谁记得快?(学生讨论、汇报。教师及时点拨,并及时指导认识新偏旁:矢、八、鸟。) 三、指导朗读 1、(装做听小动物说话的样子)刚才小动物告诉老师“咱们班的小朋友真聪明,这么快就把生字记住了。小动物还说:谁能

根据这些生字把这些小动物尾巴的特点再说一说呢? (学生自由汇报) 2、课文是怎么问的,又是怎么答的呢?谁能读一读课文的第一节? (指名读,指导问句的朗读方法,再指名读。) 3、看到同学们读得那么认真,老师想给每一个同学的机会,请同学们同桌之间练习读一读,看看谁读得好,就请谁为大家表演。(学生练读,指名读。) 4、(装做小动物的说话)刚才,小动物们又夸奖同学们啦!它们说,咱们班的同学不但生字学得快,而且课文也读得好,不过,不知道你们生字写得怎么样,同学们,你们有信心把生字写好吗? 四、指导写字和做游戏 1、请同学们看书后生字表,有几个生字是需要我们写的?你们能读一读吗?(生读) ⑴这三个字里都有一个笔画,也是一个新笔画:撇折。 ⑵点拨学生发现书写三个字的笔顺规则是从上到下,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写好这三字的关键之处。 ⑶指导书空。(师逐个指导生字,先书空,再指导书写。) 2、小动物对同学们写的字非常满意,他们想请你们参加一个游戏:安尾巴。请拿着动物尾巴的同学向前走一步,同学们看一看,拼一拼,评一评,谁的尾巴最好看? 3、我们完成了小裁判的任务,让我们和小动物说再见,回到课堂中来吧! 五、开展想象 过渡:你们想当作家吗?我们也来编几句让老师来欣赏好吗? 提示: 谁的尾巴细? 谁的尾巴翘? 谁的尾巴像剪刀?

《比尾巴》公开课教学反思

《比尾巴》公开课教学反思 在孩子们的眼中,小动物是他们最亲近的朋友。《比尾巴》一课用三问三答的形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课文那琅琅上口、简明易懂、极富儿童情趣的语言,能激起学生朗读的欲望,还能引起学生观察其他动物尾巴特点的兴趣。 我在教学《比尾巴》的第一课时,目标是在认读生字的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理解其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激发学生喜爱动物的情感。 年幼的孩子非常喜欢小动物,对于奇特的动物尾巴更是兴趣盎然。在学前教育中大多数孩子们都接触过有关动物尾巴的故事或儿歌,生活中也积累了一定的常识。这些有利因素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了坚实的感情基础。 低年级的每一课识字教学都是重点,所以生字的学习应该贯穿始终。我通过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对学习本课生字的兴趣,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并利用集体的智慧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记忆生字。(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编一编”)从而使学生相互交流,畅所欲

言。生字学习贯穿课堂始终,在大量复现、说话中落实会读会认的生字学习目标。无论是识字、记字,还是课文学习大多是孩子用自己的方法得到的,或合作学习,或两人讨论,或独立思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较好的锻炼。整堂课我还加入写字的环节,学写三个字,要求按照笔顺规则写,而不是把写字放到另一课时去完成,这样可以分散写字的难度,每节课都动笔写几个字,孩子们能更加轻松地把字记牢、写好。 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反馈也反映出了一些问题。其中,关于朗读尤其促发我深思。怎样才能读得深入,怎样才能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有效的指导,使学生的朗读水平一次比一次有所提高。对此我做了如下反思:在指导学生读好一句话时,首先不要急于要求他们读出感情。如指导“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在不加字、不漏字、不错字的前提下,让学生在自读中体会句中的停顿之处,形成一定语感之后再试着读出问的语气。如部分学生仍没有读好,千万不能着急,或是就此草草结束进入下一个环节。而是应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继续进行耐心的指导,同时注意保护学生朗读的积极性。这时仍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问答对话的语气等方式,通过范读、赛读等形式,反复练习把句子读好。

小学数学_复式统计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复式统计表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使学生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1. 使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会根据复式统计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 通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使学生能对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三.教具准备 课件统计表 四.教学过程 教师和学生早安问好!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出示教材第36页情境图。 提问:这是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活动情况,你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提出要求:你能把这6个兴趣小组的人数填在下面的统计表中吗?男生最喜欢的活动

活动看书踢球看电视画画跳绳玩电子游戏 人数 女生最喜欢的活动 活动看书踢球看电视画画跳绳玩电子游戏 人数 学生各自填写,老师提醒学生应注意核对统计数据。 提问:男生最喜欢什么活动?女生最喜欢什么活动? 指出:这里的每张统计表都只是反映男、女生最喜欢的活动的人数,如果要对男、女生最喜欢的活动的人数进行比较,就显得不是很方便了。所以,人们就想到把这些简单统计表合并成一张统计表(出示例题中的复式统计表)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谈话:请同学们先认真观察这张表,在想一想,表中各个栏目是什么意思? 2、认识复式统计表。 情境中的第三个统计表填写了男生和女生最喜欢的活动数据,像这样的统计表就是复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可以表示多组数据,单式统计表只能表示一组数据与单式统计表相比,复式统计表更有利于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 3、读复式统计表。

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比尾巴》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板书设计

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比尾巴》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板书设计 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比尾巴》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部分生字,会写“云、公、车”三个生字。认识笔画“撇折”和偏旁“八”字头。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读好问句。 3、知道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难点:读好问句,知道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 【教学准备】 词语卡片、幻灯片课件、小动物的彩色照片。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新课 1、小朋友,喜欢做游戏吗?快拿出你的小手,我们来做个摸身体的游戏吧! 2、游戏开始。 师:摸摸你的鼻子,摸摸你的耳朵,摸摸你的嘴巴,摸摸你的头 ???发,摸摸你的尾巴。

生:啊,我们没有尾巴啊? 师:对啊,我们是没有尾巴,可小动物们有尾巴呀,你知道 哪些有尾巴的小动物呢? 生:猴子有尾巴。老虎有尾巴。兔子有尾巴…… (“摸摸你的长尾巴”使学生和老师拉近了距离。抓住时机 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与他们进行朋友似的交流,诱发 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小朋友的知识面真广,知道这么多有尾巴的小动物。我 们一起来看“尾巴”这个词语宝宝,(出示尾巴词语卡片),(指名1-2个读)。巴的拼音宝宝上面少了什么啊?(声调),没有声调,要读轻声,我们把巴读得又轻又短,谁会读?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没有注意“尾巴”的轻声,此时此刻, 出现“尾巴”的卡片,提醒学生要读轻声,真是恰到好处。)4、动物王国里有尾巴的动物可多了,前两天,他们进行了 一场大比赛呢!(课件1)他们要比什么呢?(课件2)“比尾巴”──指名读,齐读。 (把动物王国搬进教室,让孩子再现各种动物形象,这样的 教学情境,极大地诱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有哪些小动物参加比尾巴大赛呢?(课件出示词语和拼音),自己先拼一拼、读一读,读对了,他们就出来了(课 件3)。你最喜欢哪只小动物,就亲热地和它打个招呼吧!

《比尾巴》教学反思_10.doc

《比尾巴》教学反思- ( 摸摸你的长尾巴使学生和老师拉近了距离。抓住时机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与他们进行朋友似的交流,诱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小朋友的知识面真广,知道这么多有尾巴的小动物。我们一起来看尾巴这个词语宝宝,(出示尾巴词语卡片),(指名1-2个读)。巴的拼音宝宝上面少了什么啊?(声调),没有声调,要读轻声,我们把巴读得又轻又短,谁会读?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没有注意尾巴的轻声,此时此刻,出现尾巴的卡片,提醒学生要读轻声,真是恰到好处。) 4、动物王国里有尾巴的动物可多了,前两天,他们进行了一场大比赛呢!(课件1)他们要比什么呢?(课件2) 比尾巴──指名读,齐读。 (把动物王国搬进教室,让孩子再现各种动物形象,这样的教学情境,极大地诱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有哪些小动物参加比尾巴大赛呢?(课件出示词语和拼音),自己先拼一拼、读一读,读对了,他们就出来了(课件3)。你最喜欢哪只小动物,就亲热地和它打个招呼吧!──个别说话:如,你好,小兔。 (让学生和喜欢的小动物打招呼,贴近了生活,不但运用了礼貌用语,而且又巩固了生字的认读。以下是形式多样的认读生字,避免了枯燥无味的识字。) 2、小动物们的照片不见了,你还能认出他们的名字吗?(课件4)自由读读──齐读。 3、拼音宝宝也走了,你还能再认出他们的名字吗?(课件5)开火车读。 (运用课件轻松愉快地检查了生词的认读情况。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读儿歌 1、小朋友认识了6只动物朋友,他们是怎么比尾巴的呢?参加了哪些比赛项目呢?请小朋友把书本翻到83页,大声读读课文,难读的生字、句子可以多读几遍。 2、比赛项目有哪些呢,请看一起(出示课件6) 谁的尾巴长? 谁的尾巴短? 谁的尾巴好象一把伞? 谁的尾巴弯? 谁的尾巴扁?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本单元集中认识条形统计图,是在学生通过前期学习,对数据统计过程有所体验,在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单元要进一步学习用1格表示1个单位和1个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例题在选材上都注意了生活现实,一是学习生活现实,二是日常生活现实;在呈现方式上都采用了 表图结合,统计表提供统计数据,通过统计图反映其直观优势;在引导学生学习方式上,都通过对话框的形式,引导学生经历为什么要用1格表示多个单位,怎样确定1 格表示多少个单位以及如何制作统计图等过程。例1侧重于1格表示1个单位;例2则过渡到1格表示多个单位,体会用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优势。整个单元的知识属 于数学教材中新课标比较看重的统计与概率领域,也是培养学生统计意识和能力,发散思维、应用数学的重要阵地。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已经对数据的统计过程有所体验,也学会了一些 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还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具有初步的统计意识和能力。另外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喜欢探究发现学习,接受知识的能力也较强,而且也掌握了一定的数学学习方法及策略。这些都是我们在教 学中可以利用的资源。 1.经历描述和分析简单数据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条形统计图的意义。 2.初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和1格表示多个单位),能用涂色的方法在条形统计图中描述简单数据。

3.在调查活动中认识统计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1.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主动地去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教学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还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具有初步的统计意识和能力。这些知识和经验是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基础。另外学生也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事物的数量需要进行统计并直观地表示出来,这些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进行教学的起点。 2.注意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认识统计的作用。 在本单元教学中,要注意结合实际情境,使学生理解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要运用条形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培养学生判断、预测和决策的能力。 1 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1课时 2 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1课时 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教材第94、第95页) 1.使学生初步了解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学会看纵向的条形统计图。 2.初步学会制作纵向的条形统计图。 3.能正确地分析条形统计图,培养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最新部编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比 尾 巴》教学设计

6 比尾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课生字词,会认2个偏旁和1种笔画。 2.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认识问号、句号。学会朗读问句,懂得回答问题要完整,先问的先答,后问的后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热爱小动物,关爱生命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问句、答句,理解“长”“短”“弯”“扁”等字的意思。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教师批注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森林王国”。 2.师:同学们,这里是美丽的森林王国。有一天啊,许多小动物们起床一看,吓了一大跳。呀!它们的尾巴不见了!熊二分析呀,是光头强悄悄把它们的尾巴用一种叫“高科技”的新鲜玩意儿偷走了。那咱们去光头强那儿看一看! 3.课件出示光头强的房子,里面塞满了各种各样的尾巴。 4.师:呀!果然是光头强这个强盗偷走了小动物们的尾巴。聪明的你,能够帮小动物们找回尾巴吗? 5.让小朋友们将小动物们和尾巴一一对应,对应上了的动物会笑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大家翻开书,自由练习朗读并把这课的生字圈出来,读一读。 2.现在,请小朋友交流:你读懂了些什么?(全班学生边说边互相补充。) 三、动动脑筋,自主识字 1.看拼音读词语。(课件出示重点词语)。 2.出示课件,学习生字。 3.指导学生学习生字,并组词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教师批注 一、续编故事,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森林王国”里的情景。 2.师:小朋友们找到自己的尾巴之后啊,别提多高兴了。金花松鼠呀提议大家来一个“比尾巴大赛”。咱们也去凑凑热闹吧! 二、精读课文,细品文段 过渡: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小动物们比尾巴的情景吧。请大家先自由读一读课文。 1.认识“?”,重点指导问句的读法。 2.师生对读,三问三答。男女生对读。 3.表演读第1、2小节。 师:谁愿意当小猴子、兔子和小松鼠?(让学生自由举手分角色朗读) 4.请同桌对读第3、4小节,读准字音。(让学生自由举手读,师生评议) 5.质疑问难:为什么说孔雀的尾巴最好看? (1)出示图片:看看这6种动物,比比谁的尾巴最好看。孔雀的尾巴有很多漂亮的花纹,这些花纹像什么?(眼睛) (2)用“最”说话。自由举手说话。

《比尾巴》课后教学反思

《比尾巴》课后教学反思 师:昨天,我们一起到森林里参加了小动物们举行的比尾巴 比赛,认识了许多种动物尾巴的特点,觉得十分有趣。今天我们 也来举行一个动物尾巴介绍会,请小解说员们准备好自己带来的 有关动物尾巴的资料,谁先上台向大家介绍你喜欢的动物尾巴的 特点? 生:我带来了一张老虎的图片,老虎的尾巴长长的,上面还 有许多花纹。 师:这位小朋友说得真好!他能用长来生动形象地介绍老虎 尾巴的特点(板书:长)。大家在介绍时,要向他学习,看谁也能用上本课学到的表示动物尾巴特点的词,如短、扁、弯,还可以 发挥想像,用上好像这个词。还有哪位小朋友们想上来向大家介 绍一下? (生争先恐后地举手) 师:这么多的小朋友举手啊!这样吧,大家先在四人小组交流,等一下选派一个代表向全班介绍。 生:四人小组交流。 生:各小组选派代表上台介绍。发言情况举例如下: 于欣怡拿金鱼照片:这是我养的小金鱼,金鱼的尾巴扁扁的,好像一把小刷子。 刘婕举着图片上台:这是我在儿童画班学习画的长颈鹿,它

的尾巴又细又长,好像小辫子,又好像一根毛笔。 李鸿霖拿着玩具袋鼠上台:袋鼠的尾巴又粗又长,袋鼠经常把它当作椅子坐。 刘小逍带着一本《动物小百科》上台,翻开其中一页:锦鸡的尾巴五颜六色,非常美丽。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这一教学片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积极开发课外学习资源,凸显出语文教学的开放性。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各个方面,通过各种媒体,了解动物尾巴的特点,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认识世界的机会,初步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的表示动物尾巴特点的词长、短、扁、弯等,让学生出示材料进行介绍,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想像力。在讲课时我尽量用富有童趣的过渡性语言,把学生带入动物尾巴展示会的学习情境;适时运用鼓励性评价,激起了全班学生上台交流的欲望,师与生、生与生的信息处于良性动态交流之中。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_复式统计表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3单元复式统计表 第1课时复式统计表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出自郑燮的《新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使学生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会根据复式统计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通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使学生能对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教材第36页情境图。 提问:这是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活动情况,你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 提出要求:你能把这6个兴趣小组的人数填在下面的统计表中吗? 男生最喜欢的活动 提问:男生最喜欢什么活动?女生最喜欢什么活动? 指出:这里的每张统计表都只是反映男、女生最喜欢的活动的人数,如果要

对男、女生最喜欢的活动的人数进行比较,就显得不是很方便了。所以,人们就想到把这些简单统计表合并成一张统计表(出示例题中的复式统计表) 二、探究新知 1、谈话:请同学们先认真观察这张表,在想一想,表中各个栏目是什么意思? 2、认识复式统计表。 情境中的第三个统计表填写了男生和女生最喜欢的活动数据,像这样的统计表就是复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可以表示多组数据,单式统计表只能表示一组数据与单式统计表相比,复式统计表更有利于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 3、读复式统计表。 (1)复式统计表左上角的一个格用斜线隔成三部分,分别表示出表内横向、竖向所放内容以及所统计数据的名称。 (2)竖排表示所统计的对象是男生和女生,因此对应表头处写“性别”。横排表示的是最喜欢的项目情况,因此对应表头写“活动”。中间部分是不同性别不同活动的相应人数,因此在表头对应的中间格写“人数”。 4、解决问题。 从第一个单式统计表中可以知道,男生喜欢的活动分别是什么,对应的人数是多少。从第二个单式统计表中可以知道,女生喜欢的活动分别是什么,对应的人数是多少。观察这两个统计表可以发现,每个统计表的活动都一样,调查的都是看书、踢球、看电视、画画、跳绳和玩电子游戏。第三个统计表包含三项内容:活动项目(看书、踢球、看电视、画画、跳绳和玩电子游戏),人数,性别(男生、女生)。根据表中调查的数据可以判断出男生和女生最喜欢的活动什么。哪个数据大,那个活动就是学生最喜欢的。要想知道调查的人数一共是多少人,把各个项目中的人数相加即可。我们还可以根据表中的数据的大小,对这次调查的结果提出看法和建议。 小结:刚才的每张统计表都只能反映一个小组的男、女生人数;用刚才的统计表不便于比较不同小组的人数,这张统计表不仅便于比较各组人数,而且能看出四个小组的整体情况。 引导:如果把刚才的几张统计表叫做“单式统计表”觉得这张统计表叫什么

比尾巴教学设计与反思

《比尾巴》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十课《比尾巴》第一课时。 【教材简析】 《比尾巴》这篇课文是首儿歌,用三问三答的形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同时配有六幅栩栩如生的插图,课文内容是充满儿童情趣的语言,读起来琅琅上口。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识字、写字,认识新笔画“撇折”,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读好问句,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 【课时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问句的语气。 3、图文结合,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观察能力、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12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 【教学难点】 读好问句。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摸尾巴”游戏:摸摸你的眼睛,摸摸你的嘴巴,摸摸你的鼻子,摸摸你的脑袋,摸摸你的耳朵,摸摸你的尾巴。 2、导:昨天晚上,森林王国里的狮子大王给老师打来电话,它说森林王国里今天要进行一场特别的比赛,想请小朋友们去参加,还想请咱们做小裁判呢!想去吗? 3、师:咱们现在就出发吧!到了到了,就是这了。你看,小动物们早早来到这里作好了准备,连牌子都竖起来了。谁来读读牌子上的字啊? (教师用课件出示背景为森林的图片,然后图片上有“比尾巴”。) 4、师:你读得真好!原来小动物们今天是要进行比尾巴大赛。(师板书课题:比尾巴)指名读课题,齐读。(指导读好轻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引导学生说出六种小动物的名称) 1、师:比赛马上开始了,究竟有哪些小动物要参加比尾巴大赛呢?狮子大王说了,这些参赛的小选手们跟咱们玩一个捉迷藏的游戏呢,它们就藏在咱们的课文里面。要细心的小朋友认真读才能找得出它们。现在,我们就读一读、找一找吧!小朋友们可以一个人读,也可以同桌的小伙伴一起读,可以大声地读,还可以轻轻地读。现在就开始吧! 2、生自由读课文。 3、师:小朋友们读得可认真。找到参赛小选手了吗?现在我们就一起隆重地请出它们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