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知识点整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知识点整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知识点整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知识点整理

作者介绍: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唐代诗人,汉族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

陵野老,是我国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国为民,人称:诗圣,与李白并称“大李杜”。

他的诗被誉为“诗史”。

写作背景:上元二年(761)的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

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

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赏析:1.“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在诗里具有两种作用:一是实写自然环境,交

代了事件发展的具体(时间)并渲染了特定的(氛围);二是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

为下文写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胸襟蓄势。

2.这首诗所表现的时间是(八月),事件是(暴风雨袭击茅屋),从诗中的一个词语“(丧乱)”可看出诗的时代背景是(安史之乱)。

3.赏析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答:升华精神,表现了诗人关心社会、兼济天下的博大胸怀。

4.发散性思考:对“归来倚杖自叹息”这句话,你认为诗人叹息什么?

答: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

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5.诗的主旨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6、“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的意思是遭乱以来,忧时念国,本来就经常失眠,置此秋夜漫长,床上沾湿,更难度过这宵。

7.“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此句是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忧国忧民的理想和愿望,反

映了诗人人格的伟大与高尚。

8.“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现了诗人的兼爱天下、悲天悯人的

博大胸襟和纯真心灵思想

9.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作者通过个人遭遇的描写,推己及人,仍然表现出了关心人民、关心社会的济世情怀。

8.联系全诗,简要分析“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几句诗表达

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诗人由自己的困难推及到“天下寒士”,表示宁愿“吾庐独破”,受冻至死,而使天下寒士都得以安乐,表达了诗人关心民间疾苦的思想感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及注释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及注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此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一起来看看为大家整理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及注释,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及注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代: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死亦足一作:死意足) 译文 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也喝止

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注释 秋高:秋深。怒号(háo):大声吼叫。 三重(chóng)茅:几层茅草。三,泛指多。 挂罥(juàn):挂着,挂住。罥,挂。长(cháng):高。 塘坳(ào):低洼积水的地方(即池塘)。塘,一作”堂“。坳,水边低地。 忍能对面为盗贼: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忍能,忍心如此。对面,当面。为,做。 入竹去:进入竹林。 呼不得:喝止不住。 俄顷(qǐng):不久,一会儿,顷刻之间。 秋天漠漠向昏黑(古音念hè):指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

初三作文: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初三作文: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罥(juan)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怎能”之意)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感悟:杜甫啊,你以清风作壁垒,以苍天作屋宇,用一生的疼痛烛照世间的伤痕,用至高的灵魂抚摸饥寒的世界,你宛若长安街上一粒小小的尘埃,而历史和人民,却将你立成一块永恒的丰碑:居一室而悲天下,破一屋而叹天寒,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谁最该有杜甫这般情怀?官员和地产开发商。所幸,他们正逐渐把杜甫的情怀变为现实,尽管离“俱欢颜”还早。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通“嗅”)如兰。———《周易》

感悟:几乎每次大会,领导者都会在结尾处发出“精诚团结、同心同德”之号召。同心之言,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当然,在一个众人不敢说真话的世俗社会,得小心“同心之言”并不同德:空洞之语,虚伪之言,何德之有? 台面上满是同心之言,可真理却掌握在无言的少数人手里,很可怕。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 感悟:这道理,与“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一样。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古今一也。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周易》 感悟:俗话说,满壶水不响,半壶水响叮当。做人,即使才艺超群,也不必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时施展出来。 当然,也不能“藏器”太深,在这个百舸争流的喧嚣时代,酒香也要吆喝,不然“藏器”到终老,想动也不行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反思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反思下面是查字典语文网小编为大家编辑发布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反思,希望大家来一起分享一下。 首先,指导学生整体感知,领会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沉郁顿挫的风格,局部则要求学生把握四节诗的情感分别是:痛惜、痛心、痛苦和忧国忧民。以此确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与各节的语气。我先让学生齐读,并提醒学生在齐读时注意字的读音,注意领会这首诗的思想感情。齐读完后,我纠正了“俄顷”、“丧乱”、“突兀”、“见此屋”等几个字的读音,并且又进行了指导,强调如何深入领会诗的意境,读出感情来。然后又让学生齐读。连读二遍之后,我又让一个同学单独朗读,肯定了他能根据诗歌感情的需要处理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优点。最后,我进行了范读。我读得声情并茂、抑扬顿挫。读毕,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课堂气氛达到了一个小高潮。 其次,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拍、层次和韵脚。本诗诗句以七言为主,结合诗意一般可按四三言节拍朗读;其余诗句根据字数和诗意可做如下安排:“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可读为四二三言节拍,“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和“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均可读为二四三言节拍,“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可读为四二三言节拍(注:“死亦足”三字决不可同前直连)。每小节之间有停顿,前三节与后一节之间停顿稍长。凡韵脚需读得响

亮,这样读诗歌,层次清晰,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琅琅上口,情趣盎然。 再次,指导学生读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抒情诗。我为学生设计了三个学习目标:①揣摩诗歌语言②品味思想感情③进行朗读训练。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无论是为深入理解体味本诗,还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诗歌朗读的指导训练。教学大纲中也要求诵读古典诗歌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经过考虑,我决定以“朗读训练”为切入点,再附以“揣摩语言”的方式,进而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我运用诗歌朗读知识,为本诗朗读训练提出以下指导意见。首先,指导学生整体感知,领会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沉郁顿挫的风格,局部则要求学生把握四节诗的情感分别是:痛惜、痛心、痛苦和忧国忧民。以此确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与各节的语气。我先让学生齐读,并提醒学生在齐读时注意字的读音,注意领会这首诗的思想感情。齐读完后,我纠正了“俄顷”、“丧乱”、“突兀”、“见此屋”等几个字的读音,并且又进行了指导,强调如何深入领会诗的意境,读出感情来。然后又让学生齐读。连读二遍之后,我又让一个同学单独朗读,肯定了他能根据诗歌感情的需要处理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优点。最后,我进行了范读。我读得声情并茂、抑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反思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反思 课堂上,学生回忆了过去学过的杜诗,使之对杜甫的认识更深刻更全面,对杜诗意蕴的体会更形象更丰满。既温故而知新,又以新而带旧,使学生的感知向深层发展。 上课时,我按这些预设,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课上书声朗朗,语文味很浓,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听课老师的好评。当然,从这节课中也暴露出我平时教学中的诸多不足,现反思如下: 一、这节课的成功之一在于我一改过去常用的串讲法,采用了诵读法进行教学。以往教学,总是担心学生不主动的去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进行阅读古诗文,教学中老是不敢放开,非要让学生字字落实不可,因而较多的采用串讲法,眉毛胡子一把抓,一讲到底。这种忽略学生主体的作法,结果往往是吃力不讨好,老师累,学生烦,课堂枯燥,教学没有实效。诵读法作为一种传统但又有效教学方法,对古诗文的教学尤其有效。“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白知。”“心潜于一,久而不

移,而所读之书,文章接连,血脉贯通,自然心与理会。”诵读的过程就是由口入心的过程,逐步深入理解作品的过程。以诵读法教授古诗文,自然、亲切,它兼及了文章的内容了解、感情体会、特色把握,甚至兼及思路、情调、风格等内在美的感悟、欣赏。在这节课上,我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以多种形式的读贯穿全课,要求学生在读准、读顺、读懂的基础上读出诗的味道,读出作者的形象,读出自己的感悟。整节课书书声朗朗,效果极好。 二、这节课的成功之二在于我对学生主体的尊重,摆正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除了上面所说的用诵读而不用串讲之外,还有一点就是在三读质疑这个环节上,我让学生读出疑问,读出思考,通过学生的自主质疑、合作探究,较好的理解了诗意。学生的质疑,有不少出彩的地方,比如有个学生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来:“从诗的最后一节中,我们不难看出诗人那种推已及人,宁愿自己挨冻受饿也希望天下寒士尽欢颜的那种崇高的精神,但诗人为什么在第二节时竟忍心骂那些小孩为盗贼?”在学生讨论问题时,我一般不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及翻译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及翻译 作者介绍: 杜甫,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 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 常被称为“老杜”。 原文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 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字词解释: ⑴秋高:秋深。怒号(háo):大声吼叫。 ⑵三重(chóng)茅:几层茅草。三,泛指多。 ⑶挂罥(juàn):挂着,挂住。罥,挂。长(cháng):高。 ⑷塘坳(ào):低洼积水的地方(即池塘)。塘,一作”堂“。坳,水边低地。

⑸忍能对面为盗贼: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忍能,忍心如此。对面,当面。为,做。 ⑹入竹去:进入竹林。 ⑺呼不得:喝止不住。 ⑻俄顷(qǐng):不久,一会儿,顷刻之间。 ⑼秋天漠漠向昏黑(古音念hè):指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 黑了下来。 ⑽布衾(qīn):布质的被子。衾,被子。 ⑾娇儿恶卧踏里裂: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坏了。恶卧,睡相不好。裂,使动用法,使……裂。 ⑿床头屋漏无干处:意思是,整个房子都没有干的地方了。屋漏,根据《辞源》释义,指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开天窗,阳光便从此 处照射进来。“床头屋漏”,泛指整个屋子。 ⒀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雨脚,雨点。 ⒁丧(sāng)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⒂沾湿:潮湿不干。何由彻:如何才能挨到天亮。彻,彻晓。 ⒃安得:如何能得到。广厦(shà):宽敞的大屋。 ⒄大庇(bì):全部遮盖、掩护起来。庇,遮盖,掩护。寒士:“士”原指士人,即文化人,但此处是泛指贫寒的士人们。俱:都。欢颜:喜笑颜开。 ⒄呜呼:书面感叹词,表示叹息,相当于“唉”。 突兀(wù):高耸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广厦。见(xiàn):通“现”,出现。 ⒆庐:茅屋。亦:一作“意”。足:值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公元761年杜甫在成都所写的一首著名歌行。杜甫于公元759年年底由甘肃成县来到成都。第二年的春天,依靠一些亲戚朋友的协助,他在万里桥西、百花潭北的浣花溪畔营建了一座草堂。从公元755年安禄山叛变以来,流转兵间、奔波秦陇的杜甫,总算暂时歇下脚来。这时,他已经四十九岁了。可是,好景无多,草堂营建不到一年,蜀中政局发生了变化。公元761年2月,御史大夫崔光远来兼成都尹,充剑南节度、度支、营田、观察、处置等使。崔光远是一个不学无术的家伙,他以赌博结识杨国忠,走上升官发财的红运。安禄山攻长安,唐玄宗派他作京兆尹,留守西京,他曾向安禄山投降,后来又跑到灵武,跟上唐肃宗,又变成了唐室的“忠臣”。他作成都尹不到一个月,东川将段子璋叛乱。崔光远依靠部将花惊定的力量,协助东川节度使李奂讨平了段子璋。花惊定部下的滥兵趁机对人民肆行抢劫。甚至断人手腕,掠取金钏。崔光远这个毫无学识的赌棍,对诗人杜甫当然不会尊重。杜甫的《百忧集行》说:“强将笑语供主人,悲见生涯百忧集。”这个“主人”,就指的是崔光远。这时候杜甫还写了《病柏》《病橘》《枯棕》《枯楠》等诗,托物寄兴,可见他心情的恶劣。这年八月,恰恰遇到成都平原风雨成灾。杜甫经营了一年多的草堂被吹破了,草堂前的二百年楠树也被拔倒了,他为此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楠树为风雨所拔叹》。这场灾害还致使“灌口损户口”,威胁到人民的生命。杜甫写了著名的《石犀行》,讽刺石刻犀牛作为镇江的偶像 是“诡怪”,嘲笑道:“嗟尔三犀不经济,缺讹只与长川逝。”就在这样时局动荡,诗人遭到冷遇,又加风雨成灾的情况下,杜甫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这首诗不仅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现实,而且也表达了诗人改造现实的愿望。“心夺造化回阳春”,这是相传韩愈在杜甫坟前题诗中的一句,尽管这首诗的真伪很成问题,但是杜甫有一颗“夺造化回阳春”的心,确是不假! 全诗一百七十一字,二十三行,可分为三节。 第一节风破茅屋,先从风写起,接着就写它破坏茅屋:“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成都平原的农历八月,本是秋高气爽的好节候,却刮起了怒吼的狂风,这是突变。古人谓之曰“突异”。狂风一起,诗人首先感到是自己的茅屋遭受侵袭。一个“我”字是用得很亲切的,为下文的“吾庐”的“吾”字伏下照应之笔。“三”是个虚数,古人用“三”,有时形容多,有时也可以形容少。“三家村”表示不多几家的小村 落,“三”就形容少。这里的“三重茅”,说的是草堂盖得很薄,不多几把

《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中考古诗赏析之十一:《春望》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①承接题目,写春日远望所见的总印象。②勾画了长安城沦陷后的破败景象,寄寓了诗人感时忧国的深沉感慨。)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①花朵含露是伤感时局在落泪,鸟儿跳跃是因为离别而心绪不宁。(拟人手法,表达的是作者的感受)②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为感时伤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感情从伤悼国家破碎过渡到思念亲人,抒发了对战争的痛恨,对亲人的思念。)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细节描写,一位忧思国家愁绪满怀的白发老人形象兀立在读者眼前。)·············································· 思想感情:诗作借对“安史之乱”带来的国家残破,都城荒芜百姓悲伤,骨肉分离的惨景的描述,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对家人无限眷恋的感情。 感情基调:含蓄深沉悲伤 艺术风格:沉郁顿挫

艺术特点:①借景抒情。前两句中“国破”“草木深”“花溅泪”“鸟惊心”都是写景,情寓其中,抒发诗人痛苦悲伤之情,后四句直抒感情,抒发诗人忧国思家之情。②一字传神,“破”使人触目惊心,“深”字令人满目凄凉。“溅”“惊”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动态美,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感情。 练习: 1.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杂草丛生,林木苍苍,实际上写的是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诗的前四句统领在一个“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到草木花鸟。 2.诗人用拟人手法写出诗人睹物伤情的句子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用一个细节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通读全诗,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诗人热爱国家眷恋家人的美好情操。 4.花和鸟本是人们喜爱之物,作者却“溅”“惊心”,这样写是否不够恰当?为什么? 恰当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虽然面对美好景物也无法高兴起来,相反更增加了诗人的愁苦之情。 5、杜甫历来被人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请结合本诗谈谈你对杜甫这两个称谓的解释。 诗圣:他有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而且诗歌思想感情艺术高。 诗史:用诗歌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真实,这些都可在这首诗中有所体现。 6、鲜花、鸟鸣平时给人怎样的感受?你怎样理解诗人“溅泪”“惊心”的独特感受? 美好愉悦的感受在山河破碎骨肉分离的情况下,忧心如焚,看到鲜花听到鸟鸣都让人心惊泪下,这是在特殊情况下人们的特殊感受。 7、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导语: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更多内容请关注应届毕业生网)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赏析】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二百一十九。下面是中国古典文学专家、文艺理论家、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霍松林教授对此诗的赏析

要点。 此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第一节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起势迅猛。“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读之如闻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面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诗人好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故意同他作对似的,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怎能不使诗人万分焦急?“茅飞渡江洒江郊”的“飞”字紧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却随风“飞”走,“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地“洒”在“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很难弄下来; “下者飘转沉塘坳”,也很难收回。“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抽象地抒情达意,而是寓情意于客观描写之中。读这几句诗,读者分明看见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法,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的各处;而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也不能不激起读者心灵上的共鸣。 第二节五句。这是前一节的发展,也是对前一节的补充。前节写“洒江郊”的茅草无法收回。还有落在平地上可以收回的,然而却被

初中语文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1.联想与想象是语文的翅膀,缺少联想与想象的语文课也就缺少了灵性。为此,在进行教学时,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的翅膀,以“透过文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的方式启迪学生展开大胆的想象。让学生能认识杜甫的形象,感受杜甫的心情,进而领悟诗歌的主旨。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文言文,不容忽视的一点是“读”。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所以在本节课中,我充分调动学生“读”。采用了范读、分组读、个别读等方式。让学生在读中增强语感,在读中领悟感情,在读中吕味文字的美感。 3、情感的调动,是欣赏作品的关键所在。本节课中,我自己至始至终保持着充沛的感情,并用这种感情去感染每一个学生。从各个环节去促使学生以全部感情投入到作品的赏析中,并与教师、作者达成心灵上的共鸣。是本节课能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4、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是新课标关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个基本要求。我在这节课中,引出问题后给学生提供了较多的思考讨论、合作交流的平台。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5、但是,基于条件的限制,还有些地方不能尽如人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标分析 依据: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初中诗文的教学,则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并适当积累文言文字词句知识,使学生对中国古文学作品作家有所了解。我个人理解就是使学生对古诗文要“想读”、“会读”、“熟读”、“解读”。至于本课,字词知识不多,语言通俗,淡中见奇,意蕴深厚,所以计划以“熟读”、“解读”本诗为重点。 针对这首诗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内容,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阅读能力和初步鉴赏能力。品味诗歌语言的形象、生动与凝练。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吟诵、联想,把握诗歌意象,体会诗歌意境。联系诗人身世处境,结合诗中描写抒情,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在反复的吟咏中,体会诗歌的内涵,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品位诗歌的语言,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完整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读懂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及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悠然自得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学法: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漫步在古诗苑中,那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杳的意境、精练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每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画,就是一支美妙动听的歌,就是一颗执著跳动的心,就是奔涌的热血,就是一张棱角分明的脸庞。今天让我们走进杜甫,学习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会他的感情吧。 二、出示活动任务 1、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课堂活动过程 活动一: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2、写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灾,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又辗转到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自娱。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 3、歌行体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比如《琵琶行》、《长恨歌》等。本诗是因“茅屋为(被)秋风所破”而“歌”,是一首叙事抒情诗。 4、展示重点词语的读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文教学反思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文教学反思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文教学反思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反思 今年我有幸参加了汉滨区教研室张老师的《初中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市级小课题研究组。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我不断探索新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特别是在古诗词教学方面更加深入的探究实施有效教学的途径。 在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时主要设计两方面重点:情境导入和有效朗读。 新课改倡导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诗圣”杜甫的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面对的是一群14岁左右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丰衣足食的年代,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的限制,对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改变黑暗现实愿望的古代诗歌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如何为学生营造一种浓浓的学习诗歌的感情氛围,从而实现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是首要解决的问题。 在备课组活动中,我听取了同行的意见后,这样导入新课: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学史中,唐诗是一串璀璨夺目的明珠。在这串明珠中,杜甫的诗作以其强烈的时代感,深沉的人民性而独占鳌头,被誉为“诗圣”。那他怎么会沦落到身居简陋草堂的地步?在这个条件恶劣的地方,大诗人又会有怎样的遭遇和感慨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跟随这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去了解一下。 接下来我简要的介绍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44年)秋天,安史之乱还未平定,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又辗转经同谷到了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酒自娱。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必定会受到感染。精心设计的导语营造出了浓浓的学习诗歌的氛围,把学生带进特定的情境中,为下面我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济世情感做了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 杜甫 八b ā月yu è秋qi ū高ɡāo 风f ēn ɡ怒n ù号h áo ,卷ju àn 我w ǒ屋w ū上sh àn ɡ三s ān 重zh òn ɡ茅m áo 。 茅m áo 飞f ēi 渡d ù江ji ān ɡ洒s ǎ江ji ān ɡ郊ji āo ,高ɡāo 者zh ě挂ɡu à罥k ùn 长zh ǎn ɡ林l ín 梢s ào ,下xi à者 zh ě飘pi āo 转zhu ǎn 沉ch én 塘t án ɡ坳ào 。 南n án 村c ūn 群q ún 童t ón ɡ欺q ī我w ǒ老l ǎo 无w ú力l ì,忍r ěn 能n én ɡ对du ì面mi àn 为w éi 盗d ào 贼z éi , 公ɡōn ɡ然r án 抱b ào 茅m áo 入r ù竹zh ú去q ù 。 唇ch ún 焦ji āo 口k ǒu 燥z ào 呼h ū不b ù得d é,归ɡu ī来l ái 倚y ǐ杖zh àn ɡ自z ì叹t àn 息x ī。 俄é顷q ǐn ɡ风f ēn ɡ定d ìn ɡ云y ún 墨m ò色s è,秋qi ū天ti ān 漠m ò漠m ò向xi àn ɡ昏h ūn 黑h ēi 。 布b ù衾q īn 多du ō年ni án 冷l ěn ɡ似s ì铁ti ě,娇ji āo 儿ér 恶è卧w ò踏t à里l ǐ裂li è。 床chu án ɡ头t óu 屋w ū漏l òu 无w ú干ɡàn 处ch ù,雨y ǔ脚ji ǎo 如r ú麻m á未w èi 断du àn 绝ju é。 自z ì经j īn ɡ丧s àn ɡ乱lu àn 少sh ǎo 睡shu ì眠mi án ,长ch án ɡ夜y è沾zh ān 湿sh ī何h é由y óu 彻ch è?

初中语文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二语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深入了解诗歌内容,初步感知“歌”的体裁特点。 2、通过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品味诗中的精彩描写。 3、感受杜甫“心忧家国,胸怀天下”的赤子情怀。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品味诗中的精彩描写。 2、感受杜甫“心忧家国,胸怀天下”的赤子情怀。 【教学过程】 一、深情导入(多角度感受杜甫) 他聪颖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他顽皮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他快意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他豪迈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他失意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他屈辱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他困顿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他狼狈君不见空墙日色晚,此老无声泪垂血 他…… 他,诗坛的一朵奇葩,在乱世中绽放光华。 他,杜甫。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走进杜甫的别样世界。 二、一间茅屋一首诗歌(一读感形式) 1、背诵记忆中的杜甫诗歌 2、自由朗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感受“歌”的体裁特点 4、小结 歌行体,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感情,句数多少不限。 屏显 放情长言 杂而无方者曰歌

三、一间茅屋一种窘态(二读知内容) 屏显 背景 公元760年,杜甫结束了十年客居长安,四年颠沛流离的战乱生活,来到成都。 在朋友的资助下,在成都的郊区浣花溪旁盖起一个“百家草堂“,全家总算安定了下来。此时北方的安史之乱还没有平定,在这远离战火的后方,可以宁静的生活多么让人欣慰。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不到四年,却创作了二百多首诗,其中大部分是田园诗。(《江畔独步寻花》《春夜喜雨》等)可是成都草堂虽然优美安逸,但是也会经历风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的就是风雨飘摇中的草堂。 这首诗歌具有较强的叙事性,前三节,写了诗人贫穷甚至到恼羞成怒的窘状。 屏显 展开想象

24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4 唐诗二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及关于“歌”的体裁。 2.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感知诗歌的主要内容 3. 结合课文内容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 教学重点 感知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杜甫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被后人称为诗圣。像这样伟大的诗人,同学们觉得他生前会过着怎么样的生活呢? 生答: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杜甫的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认识最真实的杜甫。(PPT展示茅屋的图片) 二、作者简介 视频展示 三、解题 同学们在课前已经进行了预习,你感觉这首唐诗和我们平时所学的唐诗有什么不同? 歌行体:古诗的一种体裁,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形式也富于变化。 四、写作背景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即杜甫在草堂定居后的第二年八月。当时安史之乱还没平定,杜甫流落到成都三年,靠朋友的资助,在浣花溪旁的荒地上盖起了一间茅屋,暂时有了安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 五、合作探究,整体感知。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 【原诗】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译文】 八月秋深狂风大声吼叫,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明目张胆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了。我费尽口舌也喝止不住,回到家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不久后风停了天空上的云像墨一样黑,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布质的被子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如遇下雨整个屋子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雨点像下垂的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后我的睡眠时间就很少了,长夜漫漫屋子潮湿不干如何才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大屋,普遍地庇覆天底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喜笑颜开,房屋遇到风雨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他被誉为“诗圣”。其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背景】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即杜甫在草堂定居后的第二年八月。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杜甫流寓成都三年,靠亲戚朋友帮助维持生活。这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好不容易在城西七里的浣花溪边找到一块荒地,盖起了一间茅屋,总算有了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写个人生活的不幸遭遇和思想上的痛苦,并推己及人,表现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宽广胸襟和济世情怀。它表达了诗人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优秀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朗诵诗歌并理解诗歌的内容。 2、品析诗歌语言,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培养学生对古诗文语言初步的鉴赏能力。 3、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博大胸怀。 教学重点:反复吟诵,把握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情感,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中 教学难点:对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理解 教学流程: 一、导入(2') 背古诗《春望》导入课题,(PPT出示课题) 二、诗歌学法指导(1') 问:学习古诗我们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呢? 1、析诗题 2、知作者 3、想画面(故事) 4、品语言 5、悟情感 三、分析诗题、简介作者 1、简介作者 2、解析诗题:(板书课题) (1)“为”的读音,(2)“为-----所”被动句式(3)歌行体 歌行体,它的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感情,句数多少不限,可以说是句式整齐的“自由体”诗。 3.检查预习; 四、初读,知内容。 过渡:带着这些猜测,让我们来读这首诗—— 1、师范读,生画出朗读节奏,并注意把握重音和停顿 2、学生试读:(正音,纠正朗读中的问题) 思考:你读到了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秋风破屋的不幸) 你能不能用几个词或短句概括诗人都遭遇了那些不幸吗? 例:秋风破茅屋 指导归纳:秋风破茅屋群童抱茅去丧乱长夜苦 五、默读,想画面。(配乐) 过渡:很好。那么大家能把刚才概括的内容描述出来吗? 例:八月,秋已深了,狂风怒吼,把我草屋上的几层茅草都卷走了。 茅草飘飞,飞过江去,散落在江边上,其中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枝头,飞得低的茅草,飘飘悠悠,落在深塘的水边。 南村边上的一群顽童,欺负我年老体弱,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公开地抱着散落在地的茅草,溜进竹林里去。 我喊得唇焦口干也没有效果,只好回来靠着手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乌云像墨一样黑,秋天的天空乌云密布,天也渐近黄昏,黑了下来。 盖了多年的被子,又硬又冷,像铁一样,娇惯的儿子因为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破了。因为屋漏,床上没有一块干燥的地方,而雨水还像麻线一样不断流。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反思汇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反思汇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反思1 本年度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有效教学课题大赛,在课堂 教学中探究实施有效教学的途径。这节课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听课老师的好评。 但课后回顾时,我有如下反思: 、这节课的成功之一在于我一改过去常用的串讲法, 采用了诵读法进行教学 这是一首抒情诗,最能体现出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 风格。在制订的三个学习目标中,主要以“朗读训练”为重点。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诵读的过程就是由口入心的过程,逐步深入理解作品的过程。以诵读法教授古诗文,自然、亲切,它兼及了文章的内容了解、感情体会、特色把握,甚至兼及思路、情调、风格等内在美的感悟、欣赏。在这节课上,我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以多种形式的读贯穿全课,要求学生在读准、读顺、读懂的基础上读出诗的味道,读出作者的形象,读出自己的感悟。整节课书声琅琅,效果极好。深刻的印象就是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顺势点拨学生的写作方法。比如,在指导第一小节的朗读中让学生找出写景的句子,从找到的字词句中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概括出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第二节借事抒情,第三节 第 1 页

借细节抒情,第四节直抒胸臆,使文章感情达到高潮。这样便于学生体会抒情在文章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让学生体会学习文章的细节描写 比如第一节中的“飞”“洒”“挂胃”“飘 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学生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第二节“倚仗自叹息”不仅可以想象出诗人气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 抱草,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第三节中的“娇儿恶卧 踏里裂”句,学生的注意力放在“恶卧”二字上,我就引 导他们可能由于孩子的睡相不好蹬破了被子,还有就是被子本来就不结实了,恰巧孩子一蹬就破了,从而体会作者换不起被子的生活窘迫之景。“娇儿”二字写出了诗人对孩子的疼爱之情,而绝无怨恨之意。这样学生就会很容易理解作者 当时所处的环境是田园荒芜、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直抒感慨,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诗人在屋破漏雨的困苦情境中,由己及人、由近及远、由小及大,想到饱经丧乱、颠沛流离的“天下寒士”,在此风雨如磐的困苦中煎熬,他便泯灭了“小我”,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发出了黄钟大吕般的强音。在小结的过程中我再用抑扬顿挫、满含激情的语调说出下面这段话:杜甫和人民 生,到处是饥饿哀号、流血死亡的时代背景了。第四节六句,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 第 2 页 诗篇。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他本人也被称为“诗圣”。这时,教师补充“世界和平理事会”把杜甫命名为“世界文化名人”的内容,会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杜甫确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从而热爱祖国优秀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 整节课,我始终处于一个积极的引导者的地位,教学问

(完整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理解性默写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理解性默写 1.描写八月恶劣的天气,给诗人造成惨重损失的句子是:(),()。 2.表现村中群童顽皮捣蛋的天性句子是:(),()。 3.表现诗人面对村中群童的顽皮捣蛋感到无力又无奈处境的句子是:(),()。 4.通过描写风云突变的天气,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的句子是:(),()。 5.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两句描写了下雨前乌云密布、天昏地暗的景象。 6.诗中的“(),()”,两句与“屋漏偏遇连夜雨”的境况相同,写出了诗人秋雨长夜的窘困处境。 7.概括诗人自战乱以来辗转飘零,居无适所,无法安寝的生活遭际的句子是:(),()! 8.揭示全诗主旨,表现诗人关心天下百姓疾苦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9.公元760年,饱经离乱的杜甫在亲友的帮助下,于成都西部浣花溪畔建成草堂。第二年,一场秋雨袭击了他的茅屋,但他心系天下苍生,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发出了“(),()”的感慨,唯愿人民安居乐业。 10.《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两句诗表达出诗人渴盼天下大治、物阜民康的崇高情怀。 11.在“两会”上,许多代表关注高房价、关注民生,其中有代表借用唐代诗人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两句诗(),()表达了“居者有其屋”的良好愿望。 12.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关心民间疾苦,同情劳动人民,表现诗人虽身处逆境仍然能乐观向上的诗句是:(),()。 13.努力改善百姓的居住条件,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是党和政府的追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两句表达了类似的美好愿望。 14.努力改善百姓的居住条件,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是党和政府的追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两句表达了类似的美好愿望。 15.杜甫虽身处漏雨茅屋,知心忧天下寒士,发出了“(),()”的呼唤。 16.王安石在《子美画像》诗中说:“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飕飕。”《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与此相照应,体现了杜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 17.《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的“(),()”,突出表现了诗人心系天下、牺牲自我的理想和精神。 1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达杜甫济世情怀和献身精神的两句是:“(),()。” 19.表现杜甫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的那两句是:(),()!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及翻译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译: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上, 【下者飘转沉塘坳。】 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这样当面作贼抢东西,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处, 【归来倚杖自叹息。】 只好回来,拄着拐杖,自己叹息。 【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像墨,深秋天色灰蒙蒙的,渐渐黑下来。【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跛了。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一下屋顶漏雨,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像线条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捱到天亮。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 【风雨不动安如山。】 (房子)不为风雨中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