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让小灯泡亮起来》说课稿 青岛版精编版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让小灯泡亮起来》说课稿 青岛版精编版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让小灯泡亮起来》说课稿 青岛版精编版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让小灯泡亮起来》说课稿 青岛版精编版

让小灯泡亮起来

教学目标:能用多种方法让小灯泡亮起来

知道电池、导线、灯泡的作用

乐于与大家交流自己的想法愿意通过合作的方式同大家共同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用多种方法让小灯泡亮起来

引导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并用实验验证

教学准备:幻灯片、实验记录卡、小灯泡、导线、电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见过五光十色的霓红灯吗?喜欢吗?的确它们把夜晚的街道装扮的非常美丽;你们见过路口的红绿灯吗?(见过)大家一定都很熟悉,我们每天都能看到行人和车辆在它的指示下安全地通过,除了这些灯还有许多灯,如:过年时喜庆的红灯笼、大海中指引航向的灯塔、还有街道边为夜间提供照明的路灯等等。灯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用品,但是,你有没有想过灯泡是如何发光的呢?(生答,教师不做纠正,但学生一定会提到是因为电)

点评:教师从生活中五光十色霓虹灯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为进一步学习新课打下铺垫。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画灯泡

师:你们见过灯泡吗?记得灯泡是什么样的吗?你能画一画灯泡的样子吗?(生动手画记忆中的灯泡)

师:我把灯泡带来了,你们观察一下,和你们画的有什么不一样吗?(幻灯片展示灯泡)你能介绍一下小灯泡吗?(组内活动)谁能向大家介绍你都观察到什么了?(视情况1-2人实物介绍,其他人补充,师图片或板书小灯泡各部分名称)

设计意图:通过对灯泡知识的了解,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身边的事物,培养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和求知欲望,为下面的操作做好铺垫,达到课堂教学的预设。

活动二、点亮小灯泡

师:我们认识了小灯泡,你想不想把它点亮了

(每个组发一节电池、一根导线,请你们利用这些材料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来点亮小灯泡。板书课题)

师:点亮小灯泡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请大家仔细观察,反复尝试。把经过验证后能够让小灯泡亮起来的连接方法画在一张纸上,把不能使小灯泡亮起来的方法画在另外一张纸上。每张纸下面都给大家出示了图例,在尝试点亮小灯泡的过程中,千万不能用导线直接把电池的正极和负极连起来,这样会损坏电池。(师做一下)(投影出示要求)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仔细观察和动手尝试点亮灯泡,在不能点亮和能够点亮的反复尝试过程,是学生建立电路概念的过程中需要经历的一个很重要的实践过程。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和幸福。

点评:教师给学生一个独立探究的空间让学生自己探究小灯泡点亮的方法,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在反复实践中形成能力。

(学生活动,并画图)时间短一点,有点亮的即可!!

学生汇报。(只汇报点亮的方法)边汇报、边讲解、边演示,边贴图

活动三、认识电路

1、师: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让小灯泡都亮起来了。你们有没有仔细的观察,这些连接

方法有什么共同之处?

(学生思考)或者说这些连接方法都分别与导线与电池、小灯光的哪连接到一起了?

(学生回答)

2、小灯泡亮起来啦,你有没有仔细观察是小灯泡的什么地方发光了?(灯丝)

灯丝发光说明有电流过灯丝,那么,电是怎样流过灯丝的呢?给大家些时间一起来讨论讨论,也可以借助你们画的能使小灯泡亮起来的那些连接图,用手指指电是怎样流动的。(学生讨论、汇报问题:电是怎样经过灯丝的?电是如何流动的?你们是怎么知道的?怎么想的?)教师引导,适时揭开灯泡内部结构图

3、再请几名同学说说,电是怎样流过灯丝的。

4、师:现在你能说说,没有点亮小灯泡的连接方法是哪出现了连接错误?(小组讨论)

5、小结。(结合课件,介绍电的流动)

过渡:这节课我们通过使用电池和导线让小灯泡亮了起来,研究了小灯泡发光的秘密。电灯是人类最伟大的一项发明,你知道是谁点燃了第一盏真正有广泛实用价值的电灯吗?

设计意图:实验让学自己体会,总结发现灯泡亮起来的真正奥秘,教师给学生营造广阔思考空间,让学生了解认识灯泡的内部结构、知道电是什么、在灯泡点亮时电是怎么流动的。初步建立电路的概念。

点评:经过反复实践学生得知灯泡亮起来的真正原因,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意提高。

三、拓展活动:

1、阅读爱迪生与电灯的故事,从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2、调查家里的用电器;

3、用电安全教育;

设计意图:通过一项试验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基础上了解科学家爱迪生以及与电有关的知识内容,并及时对学生进行电安全教育。

板书设计

让小灯泡亮起来

导线、电池、小灯泡

【评课】本课以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创设求知探索氛围。鼓励学生发现。给学生更广阔动手实践的空间。教师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每个学生都参与科学实践当中来。教师把教材活学活用,帮助学生建立电路概念的过程。教学语气流畅、教态自然,教学设计合理。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日常安全教育,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是一节非常好的科学课,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三年级科学下册说课稿

三年级科学下册《我们知道的磁铁》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第一课《我们知道的磁铁》。本课的主要内容是磁铁的形状、性质及应用。要让学生掌握好本课知识,必须以两个活动展开。第一个活动是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关于磁铁的事情。先小组内交流,在此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第二个活动是引导学生从三方面整理自己知道的有关磁铁的知识。对于第三个方面,磁铁有哪些特殊的性质,一般不含有完全一致的看法,存在分歧能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愿望。 二、说教法: 在本课中教师主要起梳理知识和起承转合的作用,因此,教师主要采用课件演示法、谈话法、提问法讲述来展开教学。 三、说学法: 本课学习过程中,学生主要以交流、讨论和展示的方式进行学习。所以,学生主要采用小组讨论法、表演法、动手实验法、谈话法一一展开本课的学习。 四、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磁铁有各种各样的形状。磁铁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被广泛地应用在许多方面。 过程与方法:描述和交流自己知道的有关磁铁的知识。观察磁铁形状,根据形状给磁铁取名。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磁铁的用途,体会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的好处。乐于表达和交流。激发探究兴趣。 说教学重点:交流、整理关于磁铁的知识。

说教学难点:知道磁铁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被广泛应用于许多方面。 说教具、学具准备:各种各样的磁铁、课件、摄影仪、塑料小车、纸蝴蝶、纸船;清明采集盒、新年祝福盒、绣花针、刺绣布、手抄报。 五、说教学过程: (一)说情景剧导入 学生表演情景剧《奶奶的绣花针》,采用的道具有绣花针、刺绣布、磁铁和棉线。通过学生看表演,帮奶奶找到绣花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环节是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找到磁铁,体验找到磁铁的快乐,从而愉快地导入新课的学习。) (二)说学习新课 1.交流活动:我知道⑴教师提问法:关于磁铁,你们知道什么? ⑵学生分组拿出采集盒讨论交流自己知道的和搜集到的磁铁知识,并请代表汇报,再把磁铁手抄报投影后张贴于黑板上。 ⑶教师课件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与学生分享。(采用讲述法)。 (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让全班同学对磁铁知识获得清晰印象,引导学生养成倾听的好习惯,了解学生对磁铁知识的掌握情况) 2.整理活动:磁铁知识磁铁的形状 ⑴游戏活动:给磁铁取名字每个小组拿出新年祝福盒,与里面的磁铁交朋友,给每一个磁铁朋友取名字。(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最快)。 ⑵教师出示课件中的各种磁铁图片,让学生喊出它的名字。 ⑶教师根据学生的取名进行小结并板书。 ⑷教师顺势提问:为什么磁铁要做成许多形状?(因为磁铁的用

人教版小学科学 优质教案 教学设计——哪杯水多

《哪杯水多》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哪杯水多”是本册教材集中体现“科学探究”方法理念的单元。其中“哪杯水多”一课排在本单元的第5课。编排意图是:要求学生尝试着把前三课所学到的多种科学探究方法在本课中综合运用,并通过多种方法的比较,进一步认识到运用工具测量比运用感官观察更准确。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本单元的前四课已学习了感官观察、工具观察、科学分类等基本科学探究方法,所以根据本课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我们把本课重点设立为“如何引导学生设计不同方案来探究哪杯水多”,以帮助学生把已学知识和方法在本课中大胆迁移、灵活运用,从而形成技能技巧,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更多的储备。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学会正确使用量筒;知道使用量筒测量比用感官观察更准确。 (二)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多种方法比较液体的多少,能设计与众不同的方案验证自己的观点,通知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 (三)情感目标 敢于提出不同见解,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体验测量的科学方法及其准确性,培养细致观察的科学态度;乐于探究,在探究中受到科学启蒙教育。

四、教学要点分析 (一)教学重点 设计不同的方案探究哪杯水多。 (二)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量筒测量水的多少。 五、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1、每组三个大小不同的杯子,装的水不一样多。 2、实验用品:透明的一次性塑料杯、小酒杯、量筒、烧杯、带梁的小桶、弹簧秤、6杯事先测量好的水。 3、实验报告,教学课件。 (二)学生准备 每组一把尺子,一支水彩笔、一块抹布。 六、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 过程与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知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产生问题并积极思考,能用适宜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教学难点】: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猫给小猫哺乳的图片、鸡妈妈带小鸡吃食的图片、向日葵小苗的图片、各种植物的种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麦、玉米、绿豆等)、白纸、放大镜。(学生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白纸、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听听说说 1、师:小猫是谁生下来的?小鸡是怎么来的呢?向日葵小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2、生:思考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师:(出示图片)验证学生说出的答案。 4、师:植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它的一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二、想想画画 1、师:用图画和文字将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画下来和写下来。 2、生:在P2页“我知道的植物生长过程”的画板里画图。 3、师:展示学生画的作品。

4、师: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画的作品的意义。 5、师: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是,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三、观察种子 1、师:每个人把自己带来的白纸放到桌面上,将带来的植物的种子放到白纸上,观察植物的种子,边观察边记录。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 2、师: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准备观察种子的什么? 3、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4、师:你们说对了,我们观察植物的种子,要观察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 5、生:观察植物的种子。 6、师:通过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发现了什么? 7、生:汇报自己的发现。(师:关注学生的汇报) 8、师:不同植物的种子,从外观来看,它们的形状不一样、大小不一样、颜色不一样、种皮不一样等。种子的里面有什么呢? 9、师:要知道种子的里面有什么,该怎么办? 10、生:先预测种子的里面有什么,再掰开种子看一看。 11、生:继续观察植物的种子。观察后汇报。 12、师:(小结)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种皮等各不相同,但种子的里面是相同的,都有胚根和胚芽。 四、做好准备 1、师:本学期,让我们种植凤仙花,观察它的生长变化过程。 2、师:①准备凤仙花的种子。②查阅凤仙花的有关资料,了解凤仙花的栽培方法。③准备播种所需要的材料和工具。 【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准备凤仙花和四季豆的种子。 【板书设计】: 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外部:形状、大小、颜色 植物的种子 内部:胚根、胚芽 【教学反思】:

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期末试卷

三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质量检测卷 一、算一算。 1.直接写得数。 60÷3= 30×20= 360÷9= 12×40= 720÷8= 0÷123= 70×80= 30×13= 5.6-3.2 = 1-0.4 = 800÷4= 0×85= 560-300= 540÷6= 4.2+0.5 = 380+20= 2. 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带※的要验算。) ※78×64 60×82 735÷7※504÷5 3.计算。 124-824÷8 39×8÷6 (34+22)×24 376÷(123-119) 二、填一填。 1.今年全年有()天,第一季度有()天。从今年往后,第一个闰年是()年。 2.□59÷6,如果商是三位数,□里最小可以填();如果商是两位数,□里最大可以填()。 3.一个正方形喷水池的四周,打算用1平方米的方砖铺一圈走道 (如右图)。一共用方砖()块,喷水池的面积是()平方米。 4.3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7平方千米=()公顷 5公顷=()平方米 5元6角2分=()元 30时=()日()时 5年=()个月 5.填上合适的单位。 (1)一间卧室的长大约是5()。

(2)一张单人课桌面的大小约是24()。 (3)一个生活小区约占地2()。 6.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下面物品的价格。 12.50元 6.80元 15.00元 6.08元 ( )>( )>( )>( ) 7.如右图,14:00~16:30也就是下午()时到 下午()时()分,全天共开放() 小时()分钟。 8.把1米长的铁丝在“×”的地方剪断,一共剪成3段(如下图)。 第②段长()米(填小数),是()分米。 三、火眼金睛辨一辨。 1.小林的妈妈9月31日从北京回来了。() 2.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不一定是闰年。() 3.小明班平均每人为玉树灾区捐款13元,小明一定捐了13元。() 4.轴对称图形都只有一条对称轴。() 5.用16个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拼图,无论拼成什么样的图形,它的面积都是16平方分米。() 6.一个长方形的周长越长,面积就越大。() 四、选一选。(在□里画“√”。) 1.下面的文字和数字是轴对称图形的有()。 5□田□明□ 2.第一小组的学生称体重,最重的45千克,最轻的23千克。下面哪个数量有可能是这组学生的平均体重? 45千克□32千克□23千克□ 3.下面三个算式的积中,()最接近600。 31×19□ 25×303□ 22×32□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1说课稿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上册 动物怎样过冬 淅川四小 杨静 20XX年11月

《动物怎样过冬》说课稿 淅川四小杨静 尊敬的评委、同仁: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动物怎样过冬》。我想按照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理念、说过程、说板书等来说课。 一、依据课标说教材 教材简析 《动物怎样过冬》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的内容,本课是“有趣的动物”这一单元的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它是在第一课《寻访蚂蚁》的学习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动物与环境密切关系”。本课教学分为“小蚂蚁找朋友。”为线索分为“趣味阅读”、“观察与提问”“汇报与交流”、“分类、游戏、角色扮演”等七项活动,安排一个课时完成。 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年龄特点,并在深入挖掘教材后,我设定了以下几个活动目标: 知识目标: ●能够认识季节变化对动物的影响 ●通过探究,了解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方式。 能力目标:

●能和同学交流自己对于动物与环境关系的不同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情感。 ●意识到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保护这些可爱的动物 教学重难点 《课标》对这部分教材的教学要求是:意识动物的不同过冬方式是为了保存自己,适应季节的变化。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能意识到了解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方式。三年级科学重在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本次活动的重点就是让学生了解动物过冬的不同方式及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方式。通过观察,激发他们的求知和探索欲望。难点就是让学生根据动物生活的习性以及动物过冬的不同方式进行简单的分类,通过操作让学生实际的参与了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二、依据学情说教法 三年级学生已经接受了两年的学校教育,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历,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他们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学习积极性高。他们对动物的过冬方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知识点散乱不系统,缺乏探究学习的体验经历。 根据三年级学生对周围事物比较感兴趣,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我选择了《动物怎样过冬》这一课来进行教学,并且小动物又是小朋友们喜爱的,愿意亲近的。让学生了解动物是怎样过冬的和他们过冬的不同方式。我准备采用以自主合作、探

青岛版三年级下册期末试题

学校: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第!语法错误,-1页(共6页) 第2页(共6页)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三年级数学试题 亲爱的同学们,一学期结束了,我们收获了很多。请拿起手中的笔,认真答题,相信你是最棒的,答题时间为60分钟,总分105分。 一、仔细想一想,一定能填对。(每空1分,共30分。) 1.如果每箱装5千克油桃,450千克油桃能装( )箱,把这些油桃平均放在3个商场去卖,每个商场放( )箱。 2.在计算428÷4时,可以用小棒摆一摆如图: 先分大捆,每 份( )根,再把两小捆与8根合起来分,每份( )根,最后把两次分的加起来每份共( )根。 3.赵经理买了24盒橙子,每盒装18个,共买了( )个橙子。把这些橙子作为礼品送给6个人,平均每人送( )个。 4. 584÷6的商是( )位数;45×60积的末尾有( )个0。 5. □87÷5,要使商是三位数,□里最小应填( );要使商是两位数, □里最大应填( )。 6. 9平方米=( )平方分米 300cm 2=( )dm 2 2日=( )时 7.某银行营业时间是8:00~17:00,此银行下午( )时停止营业,每天共营业( )小时。 8、 在长12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中剪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9、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20分米,它的面积是( )平方分米。 10、用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图形 , 它的周长是( )厘米, 面积是( )平方厘米。 11. 如图 阴影部分用分数表示是( ), 阴影部分用小数表示是( )。 12.竖式计算24×13时,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1乘24得数的末尾应和( )位对齐。 13. 2018年7月1日是星期日,2018年8月15日是星期( )。 14. 1路公交车到达A 站后下去9人,又上来15人,这时车上有32人。到达A 站前车上有( )人。 15. 如图在推导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时,用边长是1厘米的小 正方形去摆,沿着长摆了5个小正方形,长方形的长为( )厘米,沿着宽摆了4个小正方形,长方形的宽为( )厘米,长方形的面积就是5×4=20个小正方形的面积,也就是( )平方厘米,所以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长方形的面积=( )×( )。 二、火眼金睛辨真伪,对的打“√”,错的打“×”。(每题1分,共5分。) 1.用16个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拼图,无论拼成什么样的图形,它的面积 和周长都不变。 ( ) 2. 小数一定比整数小。 ( ) 是轴对称图形。 ( ) 4.公历年份只要是4的倍数都是闰年。 ( ) 5.边长4cm 的正方形,它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 ) 三、反复比较选一选,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每题1分,共5分。) 1.一张儿童床的面积是2( )。 A 平方厘米 B 平方分米 C 平方米 2.以下图形( )不是轴对称图形。 A B B C

小学科学优秀说课稿_汇编.

小学科学《磁铁的磁性》说课稿 一、说教学内容: 《磁铁的磁性》是湘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磁铁》的内容,本课指导学生认识磁铁最基本的性质----磁性。 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我知道的磁铁。这部分是该单元的引入,主要交流我们认识的磁铁的形状以及磁铁的名称。还有交流我们曾在什么地方看到过磁铁,介绍磁铁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四年级学生差不多都玩过磁铁,对磁铁、磁现象有一定的经验和认识。他们有表述自己的经历和体验的愿望。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认知基础和学习基础。通过交流让他们体会到磁铁与我们的生活非常贴近,从而激发起他们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第二部分: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这部分首先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感知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然后讨论能被磁铁吸住的物体和不能被磁铁吸住的物体各是什么材料做的。由此再进一步认识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是铁做成的,初步建立起“磁性”的概念。 第三部分:磁铁各部分的磁性强弱都一样吗?教材介绍两种方法:一种是将磁铁水平悬挂起来,观察磁铁的各个部分分别能吸引多少个回形针;另一种是在磁铁上放一颗小钢珠,观察小钢珠往哪部分滚,以检验磁铁哪部分磁性强。相信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能设计出一些实验方法来认识、理解“磁铁两端磁性最 强”。在探究了磁铁各部分磁性强弱后,教材通过文字告诉学生“磁性最强的地方叫磁铁的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这时,学生们可能会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例如:“每种磁铁都有两个磁极吗?”等等,借助这些问题,就会延伸出学生课内或课外的探究活动。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遵循课标精神,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探索,让学生知道磁铁的磁性。2.指导学生探索,建立“磁性”的概念及认识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三年级上册教材目录 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水和空气植物 1、我看到了什么 2、校园的树木 3、大树和小草 4、观察水生植物 5、植物的叶 6、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7、植物的共同特点 动物 1、寻访小动物 2、蜗牛(一) 3、蜗牛(二) 4、蚯蚓 5、蚂蚁 6、金鱼 7、动物的共同特点 我们周围的材料 1、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2、谁更硬一些 3、比较柔韧性 4、它们吸水吗 5、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6、砖和陶瓷 7、给身边的材料分类 水和空气 1、水 2、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3、谁流得更快一些 4、比较水的多少 5、我们周围的空气 6、空气占据空间吗 7、空气有重量吗

三上册始业教育课 【教学目标】 1、通过生生交谈和师生对话,通过填写调查表格,展示与教材相关知识和学习方法的前概念,提供已有知识经验基础和学习背景,为确立今后的学习目标打下伏笔。 2、讨论适合本班科学学习的学习模式,用较科学的方法分好学习小组,提出一些感兴趣的科学过程评价方法,讨论形成常规的科学学习制度。 3、初步了解本学期的学习任务和内容,了解课外需要完成的一些科学辅助学习内容。 【教学准备】调查表格。 【教学过程】 1、自由谈话,了解科学学习背景: 师:暑假中,看或做了哪些有关科学的事情?请共享。 师:把经历过的科学发现过程或科学疑问记录下来和大家共同研究,把家中的百科全书等科学资料分享放在教室里供全班课余阅读交流。 2、讨论交流,形成科学学习制度: 生:确定新的4人小组学习单位,小组长每月轮换。 推选2位科学课代表,明确相关责任和权利。 讨论每月科学之家栏目的操作方法(从优秀作业展览、资料汇萃、创新方法选编等方面分工合作。) 3、阅读反思,了解科学学习内容: 师:组织学生看封面,了解图中意思。阅读目录,本年级科学有哪些内容呢,让我们也来了解一下。有哪些内容需要课外补充完成,请做好记录。 生:完成调查表内容:针对三上册教学内容已经有的初始概念呈现及问题提出。 小结: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有待于通过课堂内外的科学学习来逐一解决,当学期结束后,回过头来再来看一看这份调查表,希望我们从中看到自己成功了。 科学第一单元植物 第一课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最新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期末测试卷二及答案

最新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期末测试卷(含答案) (时间:60分钟,分值:105分) 卷面书写(5分) 请同学们在答题时认真书写,做到规范、端正、美观,让你的试卷拥有一张清秀、漂亮的面孔!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8分) 1.下午5时20分用24时计时法表示是();20时就是晚上 ()。 2.4平方米=()平方分米 70厘米=()分米 3.闰年2月有()天,9月有()天。 4.618÷3的商是()位数; 5.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1厘米,28厘米用小数表示为()米。 6.☆÷7=24……△中,△最大可以填(),当△最大值时,☆是()。 7.中国共产党是1921年7月1日成立的,到今年7月1日是建党()周年。到()是建党100周年。 8.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2厘米,宽是8厘米,周长是()厘米,面积是() 9.在下面的()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个长方形操场的总面积小明的体重 约2465()约25() 一棵大树的高一张学生卡的面积 约10()约是45() 二、选择题。(共12分) 1.要使“□21÷9”的商是三位数,“□”里只能填()。 ① 9 ② 8 ③ 7 2.下面的公历年份中,是闰年的是()。 ① 2100年② 2012年③ 2011年 3.市图书馆每天的开放时间是上午9:00到下午6:00,市图书馆每天共开放()个小时。 ① 3 ② 9 ③ 15 4.用两个边长2分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 ()。 ① 4平方分米② 8分米③ 8平方分米 5.张利12岁时,才过了3次生日,她可能出生于()年。 ①.1990 ② 1993 ③ 1988 6.150×60积的末尾有()0. ① 2 ② 3 ③ 4 三、判断题。(共10分) 1.1900年是闰年,全年共有366天。() 2.20.18读作二十点十八。() 3.两位数乘两位数积可能是三位数也可能是四位数。() 4.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它的周长和面积都相等。() 5.任意一个正方形都有4条对称轴。() 四、计算。(26分) 1.直接写出得数。(6分) 20×30= 240÷6= 15×20= 210÷3= 13×30= 84÷4= 40×21= 0÷8= 1.5+0.8= 1-0.6= 0.7+0.4= 1.6-0.9=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等级得分

最新小学科学优秀教案设计

推荐参加“2008年全国小学科学(粤教科技版)优秀教学论文、案例评比”材料之一 唤醒种子里的生命 (广东教育出版社小学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 江门市江海区江南小学徐爱娥 一、概述 《唤醒种子里的生命》是广东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七课的内容,需要一课时。这节课主要是学习种子萌发过程所需要的一些外界条件,它是第七课的第二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什么样的种子能发芽”的基础上进行的,也是后面学习种子的萌发过程、子叶的作用等内容的重要基础。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科学知识目标:知道种子萌发过程需要的一些外界条件及成因。 2、能力培养目标:学生经历“实验—观察—分析”的科学探究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验研究,培养细心观察、认真分析的好习惯,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了解种子萌发的有关知识,体会植物的奥秘。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组织学生经历科学的实验和探究,将实验的条件和实验的结果联系起来,进行前因后果的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 难点:根据实验整理、分析研究结果,总结种子萌发过程所需要的外界条件。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 参与学习的是五年级学生, 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该年龄段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种子的发芽过程有一定的感知。同时,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有较强的兴趣,动手实验能力不断在加强,对生活中隐含科学问题的事件兴趣浓厚,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科学活动的分析能力还不强。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节课,我采用了实验法、分析法、猜想——探究法等方法组织教学。首先以问题情境引入新课,阐明本课的学习内容,接着引导学生进行猜想、探究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然后让学生分析实验中种子为什么发芽和不发芽的成因,让学生真正理解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并引深讨论种子发芽的其他外界条件,最后通过小结进行课后延伸学习。 六、教学准备 3个实验种子发芽的杯子、一个花盆、课件、投影仪。 七、教学过程 课前,在课室实验角摆放三个各装有泥土和10粒菜豆种子的杯子(分男、女两组),安排学生轮流每天按课本实验要求去实验,全班同学每天用课间时间去观察,并做好记录。 (一)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1、课件演示“种子的经历”片段。 许许多多的种子存放在仓库里(寂寞的表述),经过农民伯伯的播种,种子种到了地里生根、发芽(快乐的表述)。 师:同样的种子,为什么在仓库里不发芽,种到地里种子就会发芽?你们想知道是怎样唤醒种子里的生命吗? 生:想! 2、引入课题,板书课题。 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研究“唤醒种子里的生命”的奥秘,了解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样的环境。 (二)收集实验情况,探究成因。 1、由实验情况,引出问题。 师:课前,我们在实验角做了种子发芽实验,同学们也进行了观察和记录,请同学们说说实验过程是怎样进行的?你观察到了什么?有什么发现? 学生汇报,课件出示:

三年级新教科版科学《我们关心天气》说课稿

科学《我们关心天气》说课稿 开始: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将要说课的课题是《我们关心天气》。 一、说教材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交流的形式,讨论各种各样的天气,回顾不同的天气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以“今天天气怎么样?”的讨论直接聚焦话题,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在不同天气里的不同感受,了解天气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接着,通过图片介绍,明确各种天气现象都是发生在大气圈中的自然现象,了解台风、暴雨等灾害天气。最后,教材安排了让学生从当天起学着对天气变化进行一段时间的观察和记录,形成自己的天气日历。这一任务将贯穿整个单元的学习活动,成为单元学习的任务驱动,学生的活动过程和进展也将体现在天气日历中。 二、说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对天气有了初步认识,这些认识来自于平时的生活经验、天气预报或书籍资料。他们也能感受到天气变化对生活的影响,但是他们还不清楚天气的基本特征,不了解对天气的观测方法,分不清天气与气候的差别,往往不能根据天气情况来调整生活。在本单元学习过程中,随着学生对各种天气特征的认识不断提升,他们能更加关心天气、准确地观测天气、根据天气情况调整生活安排。

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已经学习过《比较与测量》单元,知道肉眼观察和简单仪器观察的不同;学生在二年级的时候已经学习过《我们的地球家园》单元,了解了各种各样的天气,知道有阴、晴、雨、雪、风等天气现象。在三年级的《空气》单元还学习了风的成因。这些都为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提供了很好的知识、技能基础。 三、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天气可能不一样,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天气也可能不一样。 天气是一个地方在某一短时间里大气的冷暖、阴晴、雨雪以及风等情况。 天气总是在不断变化,有些天气会给我们带来灾害。 科学探究目标 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交流、讨论。 运用多种感官来收集天气信息,并记录在“天气日历”表中。 科学态度目标 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会使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天气变化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了解台风、洪水、干旱等气象灾害对人类的影响。

三年级数学下册期末检测题 青岛版

清河学校三年级下册数学检测题 时间:(60分钟)姓名: 一. 算一算。 (1)直接写得数。 50×30= 480÷8= 200×4= 1.7+6.2= 400÷5= 90×20= 800÷4= 22×40= 6.7-2.4= 270÷9= 14×4= 560-300= 0÷76= 0.2+0.8= 1-0.6= (2)估算。 78×58≈ 27×31≈ 796÷4≈ 543÷9≈ (3)竖式计算。 69×47= 48×59= 954÷9= 263÷4= (4)脱式计算。 840÷4÷7 (200+402)÷7 65×(788-768) 16×34÷8 二.填一填。 (1)657÷7的商是()位数;657÷5的商是()位数. (2)填上合适的面积单位。 ①一张糖纸的面积约25 () ②教室的面积约是60 () ③一张单人课桌面的面积约是24()

④学校操场的占地面积约2( ) (3)2012年是( )年,全年有( )天。 (4)庆“六一”儿童节联欢会,从8:00开始到11:20结束。联欢会经过了 ( )小 时( )分。 (5)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周长是( )厘米,面积是( )。 (6)8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16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50000平方米=( )公顷 9平方千米=( )公顷 (7)填上合适的小数。 ① 高4分米 ( )米 ② 单价6角 ( )元 ③ 长65厘米 ( )米 8.比一比。 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0.3○0.03 0.45○0.54 0.78○0.8 三.火眼金睛辩对错。 1. 一个卧室的面积是15平方分米。 ( ) 2. 23时就是晚上11时。 ( ) 3. 正方形和长方形都是抽对称图形。 ( ) 4. 0.03米是10 3。 ( ) 5. 5个同学的身高分别是145cm 、150cm 、146cm 、142cm 、147cm , 他们的平均身高一定在142cm 和150cm 之间。 ( ) 四、画一画。 1.在方格纸上画出下面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轴对称图形。

小学科学全国优质课教案《光的反射》

小学科学全国优质课教案 《光的反射》(第一课时) 北京市平谷区山东庄中心小学刘春梅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光的反射”一课,是首师大版科学第六册“光与生活单元”的教学内容。 从课标和教材的要求来看本课聚焦的是光的反射概念。学生建立光的反射概念之后,教材又安排了通过纸筒在平放的镜子中分别找一找上、中、下三个气球(拴在铁架台上)、两个平面镜用纸或胶条连接在一起,看镜子中的像、自制万花筒、自制潜望镜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看到的现象除了与镜面反射有关还与漫反射也有关,所以本节课聚焦的是两个科学概念:光的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一个认识(命题或判断):人眼的视觉主要是物体漫反射的结果。 镜面反射是指光遇到镜面障碍物发生偏折返回的现象;漫反射是指光遇到粗糙面障碍物向四面八方反射的现象。这两个概念的定义方式都为发生定义,即“属概念”为光现象,“种差”为发生偏折返回,即以发生方式的区别下定义。这里以建构主义学习为指导思想,以逻辑学概念定义理论为依据,通过设计揭示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发生的实验,让学生体验和认识反射和漫反射的发生过程及特点,遵循发生定义方式获得科学概念。采用逻辑思维方法中的典型归纳法(科学归纳法),即:由一根光线、一束光线的行为推广到无数光线的行为,建立普遍结论(光的反射和漫反射的科学概念)。 一个认识:人眼的视觉主要是物体漫反射的结果。它是经历认识过程,得到

的科学判断,也是以建构主义为指导,通过设计学生的观察活动建立此认识。具体的观察活动设计,又是以逻辑学理论为依据。选择运用典型归纳法,即:一个物体漫反射可以形成视觉,可以代表多个物体或无数个物体。视觉是物体漫反射的结果,由于不易察觉、观察,为此教师根据观察实验方法中的增强感觉知觉的方法——对比法,设计有光和无光条件,指导学生对物体的视觉效果进行对比感知。 对于科学概念和科学判断的深入理解,需要在不同的情境中逐步推动。本课指导学生建立的光的反射概念就注意到了这一点。 二、教学目标 1. 理解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发生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现象;初步体会人眼的视觉主要是物体漫反射的结果。 2. 学习典型归纳法的使用,发展推断科学认识的能力;学习演绎法的应用,发展解释和预测能力。 3. 学生保持对镜面反射、漫反射及其相关现象探索的积极性,并能够与同伴协调合作,积极参与讨论交流。 教学重点:建立光的反射、漫反射的科学概念;初步体会人眼的视觉主要是物体漫反射的结果。 教学难点:理解表面粗糙的物体也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 三、教学准备 手电筒、镭射笔、小平面镜、白纸片、白纸环、纸箱、塑料盒、靶等 四、教学过程 (一)通过打靶活动,感知光的反射现象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气候与季节》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气候与季节》是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里的首课,本单元是根据小学科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关于天气变化现象和对天气的观测,以及天气变化对生物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来建构的。本课作为本单元的首课,一方面引导学生去关注天气现象,了解天气变化,使学生学会关注生活,从生活中学习科学。另一方面,以学生关心天气变化的活动为核心,引入天气预报和气象符号,最后阐明天气变化与人们活动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力求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积累,使学生对天气现象以及天气变化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有一个初步的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二、教育理念: 本课利用播放歌曲,激发兴趣导入以及谁来关心天气,天气与我们生活、工作密切相关,天气符号的设计、引入、天气预报的由来都是以现实生活自然为基础,更好的诠释了“科学来源于生活”这一理念,这些来源于生活中的科学,学生更乐于探究,乐于接受。从学生方面来看,这种设计很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特别是新颖而独特的画面、更能引起学生的兴奋神经,让他们更有积极性的参与到课堂讨论或活动中去。 三、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科学课,但是对这门课程的学习热情却很高,求知欲强,喜欢动手实践,愿意与人合作,已经具备初步的观察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由于生活经验的积累以及家长的指点,他们

或多或少都对天气有所认识和了解,可是这些认识又是零散的、不全面的。针对这种情况,我在设计本节课的时候,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创设宽松、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发展创新个性,发挥学习主动性。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一、集中话题 1、提问:你们知道一年有几个季节 吗? 2、说得真棒!你能再说一说秋季是 什么样的吗? 引起学生对气候与季节的兴趣。 二、探索和调查 1.小组讨论汇报:你眼里的秋季是什么样的? 认识秋季的气候特征。 2.谁能再说一说其他季节的气候是什么样的? 认识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气候特征。 3.小组讨论。 4.全班交流、补充。 5.在不同的季节里,动植物有什么变化? 认识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6.学生看图或音像资料后说,再适当补充。

青岛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题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末三年级教学质量检测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分 得分 一、填一填(共21分,每空1分) 1、□26÷7,要使商是三位数,□里最小填( ) ;要使商是两位数,□里最大填( ) 。 2、两位数乘两位数,积可能是( )位数,也可能是( )位数。 3、小明暑假里去奶奶家,7月15日出发,8月8日回来,共住了( )天。 4、“六·一”儿童节联欢会,从8:30开始到11:50结束。联欢会经过了( )小时( )分钟。 5、在( )里填上适当的小数。 8分米=( )米 7分=( )元 3元6角9分=( )元 6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6、在○里填上“>”、“<”或“=”。 0.625○0.9 0.48○0.41 14分○0.4元 3时○150分 7、7分米是 ) () (米,写成小数是( )米,2元5角是( )元。 8、今年是2016年,一个星期有7天。则这一年有( )个星期,还余( )天。 二、选一选(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每小题2分,共20分) 1、从756里面连续减去9,减( )次结果是0。 A .84 B .85 C .86 2、□58÷5的商的位数是( )。 A .两位数 B .三位数 C .可能是两位数也可能是三位数 3、两个因数的末尾都没有0,所得的积的末尾( )。 A .一定没有0 B .一定有0 C.无法确定 4、下面各小数中,只读出一个零的是( )。 A .40.05 B .40.5 C .0.05 5、下列各种图形中,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 6、一个正方形的边长由a 厘米变成3a 厘米,面积是原来的( )。 A .3倍 B .6倍 C .9倍 7、一位画家用62天时间创作一幅画,正好是连续的两个月,则是下面的( )。 A .三月和四月 B .七月和八月 C .十一月和十二月 8、把2个边长是5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 )。 A.15厘米 B.30厘米 C.45厘米 9、小芳拿走右边小棒的 2 1 ,她拿走了( )根。 A.2根 B.4根 C.5根 10、李老师5分钟打450个字,王老师7分钟打610字。( )打字的速度快。 A.李老师 B.王老师 C.没办法比 三、辨一辨(正确的在后面括号内画“√”,错误的画“×”,每小题1分,共5分) 1、最大的两位数除以最大的一位数,商是一位数。 ( ) 2、任意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 ) 3、小数就是比1小的数。 ( ) 4、周长相等的两个长方形,它们的面积一定相等。 ( ) 5、教室的面积约是50平方分米。 ( ) 四、算一算(共28分) 1、直接写得数。(10分) 48÷4= 30×12= 99÷9= 25×40= 540÷6= 625÷5= 4.2+0.5 = 5.6-3.2 = 1-0.4 = 3.5+2.6= A B C D

小学科学三年级说课稿

小学科学三年级说课稿 科学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它需要教师的知识储备更广因为科学涉及到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等众多领域;需要的课前准备更为充分以下是小学科学三年级说课稿欢迎阅读 一、说课文 1、教学内容 《认识液体》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的第三课 2、教材简析 本单元是依据物质世界板块中关于“物体的特征”等具体内容标准建构的它指导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认识固体和液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在现阶段完成对固体和液体的认识体现“要想全面认识一个事物需要多种多样的方法的设计思想 《认识液体》是本单元的第三课学生已学习了《认识固体》了解了固体的一些性质因此我充分利用学生已学过的知识来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认识液体 本课是以液体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多种感官来认识液体了解液体的常见性质引发学生对液体其他性质的认识在探究液体性质的过程中学会用简单的器材进行研究以及运用多种方式将观察到的现象表述出来实现课程标准中制定的目标——认识液体 3、教学目标(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1)过程与方法

△能运用感官和简单器材研究液体有性质 △能够运用语言、文字、图片等多种方式将观察到的现象表述出来 (2)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广漠知道液体的颜色、味道、轻重、流速、表面张力等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体验合作与分享快乐 4、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体验液体轻重、流速、表面张力的性质 二、说教法、学法 美国教育家杜威这样说到:“学生求知的目的不在于知识的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新课程标准也有这样的一个理念:“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主要依据”因此本课为了让学生认识液体的性质我设计了大量的观察、实验活动等为学生全面认识液体的多和种性质提供多种探究方法在课堂上我主要引导学生以①自主学习②提出 疑问③实验探究④合作学习等方式使学生知道表述一种液体只从它 的颜色、气味、味道等这些表面性质是不够的还要从它的形状、轻重、流速、表面张力等多方面、多角度去说才能说得更加具体、更加全面通过这一探究过程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三、说教学过程

小学三年级科学蜗牛说课稿

《蜗牛》说课稿 单位:克利镇中心小学学科:科学 说课教师:薄春刚

《蜗牛》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科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蜗牛》,下面,我将从教材、学生、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反思等几个方面来介绍我对本课的理解。 说教材 1、教学内容 《蜗牛》是科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是属于生命科学的范畴,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是:我所知道的蜗牛,观察蜗牛的身体,观察蜗牛的运动,饲养蜗牛。本课的设计意图是通过组织学生寻访、饲养、观察、记录和研究蜗牛,达到认识蜗牛的生活环境、身体构造、生活习性和运动方式的目的。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蜗牛》一课是学生真正观察小动物的起始课,学生还是第一次观察小动物,描述小动物,本课将引导学生体验探究蜗牛的过程,培养他们热爱小动物。开好了这个头,对学生以后的探究动物来说意义非常大。 3、教材的处理 本课内容学生在学习前已经通过各种途径有所了解,如果还按教材规定的内容进行教学,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根据农村学校的条件,我对教材进行了创造性的处理,大胆地选择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把学生的眼、耳、手、脑等器官都调动起来,能够满足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自主、能动、有效学习的能力。使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容易记忆、理解和掌握。 4、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及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了解蜗牛的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和体验观察蜗牛的过程,学会用收集、整理的资料进行实践活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探究的精神和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2、鼓励学生亲近和关注周围小动物,对学生进行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 5、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经历对蜗牛外形,运动、反应等方面的观察活动;难点是学生观察活动中对蜗牛的态度及对观察到的信息的处理。 6、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蜗牛、放大镜、树枝、绳子、玻璃、饲养槽。 说学生

青岛版三年级下册期末测试

三年级数学(青岛版)2013.7 (时间:60分钟总分:120分,其中规范分:10分) 题号规范分 10分一二三四五六总分 120分 得分 阅卷人 同学们,一个学期的学习生活即将结束,你一定有许多收获,一起检测一下吧,相信你一定很棒! 一、认真审题,填一填。(每空1分,共26分) 1、355÷7的商是()位数;89×52的积大约是()。 □53÷2的被除数是三位数,如果商是两位数,□里可以填的是()。 2、一张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纸,它的是()平方厘米;()张这样的纸能够拼成1平方米的正方形。 3、16平方米=()平方分米 5公顷=()平方米 4200公顷=()平方千米36个月=()年 4、与2004年相邻的两个闰年是()年和()年。 5、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1)数学作业本的面积约是4()。 (2)我国的陆地的面积大约是960万()。 (3)我的一步的长度大约是30() (4)教室门高2(),面积2()。 6、如右图,14:00~16:30也就是下午()时到 下午()时()分,全天共开放() 小时()分钟。

7、笑笑期末考试语、数、英的平均成绩是95分,已知数学成绩是97分,她的语文和英语的平均成绩是()分。 8、按规律写数 (1)0.3、0.6、0.9、1.2、()、() (2)2、5、11、23、47、()、() 二、火眼金睛,判对错。(每题2分,共10分) 1、6□2÷6,当商中间有0时,□中一定填0。() 2、54×80 与540×8 的计算结果相同。() 3、小红班平均每人为雅安地震灾区捐款15元,小红不可能捐了13元。() 4、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扩大5倍,它的面积扩大了10倍。() 5、下午4时就是14时() 三、仔细推敲,选一选。(每题2分,共10分) 1. 观察下面的图形,哪个不是轴对称图形?() A B C 2、比较下面两个图形,()种说法正确。 甲 乙 A、甲、乙的周长和面积都相等。 B、甲、乙的周长和面积都不相等。 C、甲的面积小于乙,它们的周长相等。 D、它们不能比较。 3、阳阳晚上9时睡觉,第二天早上6时起床,他一共睡了()小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