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举例说明新闻信息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举例说明新闻信息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举例说明新闻信息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举例说明新闻信息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举例说明新闻信息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新闻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存在的无非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新闻传播所需要的传播设备,属于硬件。另一个是新闻传播过程中产生的影响,属于软件。

在硬件设备上,容易存在如下问题。

1.传播主体单一,传受互动性弱

相对于新媒体而言,传统电视新闻在传播主体方面是比较单一的。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使传受关系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可以说“人人皆传者、人人皆受者”,并且传受双方的互动关系越来越得到强化。反观传统电视新闻媒体,受政策、体制、资源等因素的制约,目前传播主体更多的仅局限于中央及各省市县的“四级”电视台,在新闻传播上更多的是单向性的输出,而观众更多的只是被动地接受。在新的媒介环境下,依托不断涌现的新媒体,“话语权”、“知晓权”正进一步回蚪受众,广大电视新闻观众特别是作为“三高”(高收入、高学历、高消费)人群的年轻一代早已不满足于传统电视新闻灌输式的信息传达方式,转而把同光投向了获取信息更自主、表达意见更畅通的新兴媒体。最然传统电视也意识到了此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为了吸引观众,通过手机短信、电话连线、现场采访等方式,加强观众与主持人、编导、记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以期进一步吸引观众,增强参与性和互动性。此外,为了突破传播主体单一的局限性,中央电视台以及各省市电视台也相继开办了一些征集民间DV拍摄突发事件、新闻故事的栏目,比如央视科教频道的《讲述》、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的《南京零距离》、河南电视台公共频道的《DV观察》,但相对于新视频媒体,这类新闻节日仍有较大的局限性,因为其主动权仍掌握电视台一方。

2.传播路径少,信息覆盖面窄

目前电视新闻的传播路径主要还是通过卫星和地面有线方式进入家庭,讯息接收的终端也主要是家庭电视机,有人戏称为这是稍纵即逝的“客厅媒体”,我

想是有一定道理的。受收看渠道、收看时间和收看空间的限制,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相对于新媒体而言,存在着明显的劣势。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突破了传统电视媒体的传播路径,打破了信息接收受时间、空间等因素的制约,使新闻资讯的传播实现了较大范嗣的覆盖。特别是号称“第五媒体”的手机,截至2009年7月底,全国手机用户已突破7亿户,同时间段相比,中国电视用户为3.95亿,在信息接收终端上,传统电视就已相差甚远,并且月前手机报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2009年我国的手机报用户数量达到了8000万,并且这一数字还将继续增加。手机报采取“手机早晚报”等形式,全天分多个时间段为用户传送即时重大、民众普遍关心的新闻事件,而目前我国手机电视还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用户数量还是传输技术都落后于手机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传统电视媒体也在积极拓宽自己的传播渠道,网络电视、手机电视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在传播路径和信息覆盖面上有了一定突破,2009年12月28日中国网络电视台的开通可以说是传统电视进军网络媒体的一个号角,但在目前的运行当中,还是存在着内容、技术、受众等方面的问题。

3.传播内容单一,新闻形式呆板

虽然传统电视媒体利用网络技术,加速与新媒体的融合,在传播技术上取得了进步,但新闻报道内容和形式的贫乏仍然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这将是电视新闻报道流失大量观众的一个重要原因。英国《经济学人》曾发表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内容为王(King content)》,副标题是“传统媒体在数字时代的立身之本”。文章指出,与技术出身的网络媒体新贵们相比,传统媒体在数字时代的立身之本,是有着雄厚积累的内容资源。而目前的电视新闻报道,就最具影响力的联播类新闻节日而言,从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到各地方台的省市新闻联播,都显现出了新闻报道内容老套、形式呆板的诟病,基本上都是按照政治、经济、文体以及国内、国外等内容的先后顺序来编排和播出,在单条新闻的报道形式上也是常年不变,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报道模式,主持人严肃的播报+大而空的解说词+记者自问自答式的采访,使得每一条新闻都显得四平八稳、风格一致,可以想象我们的电视新闻观众,几十年来都收看如此单调的新闻节月会是怎样一种心情。虽

然在电视新闻的实践过程中,也提出了“三贴近”原则以及改进会议新闻报道、多反映基层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但是电视新闻报道的实际情况仍然没有大的起色,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报道风格仍然占领着较多的电视新闻节目。

在传播影响方面,拉斯韦尔明确提出的关于大众传播的三种基本功能方面着手。这三种功能是:监视环境、协调社会以及文化传承。这三个功能主要是从政治学角度着眼的。当然人们运用不得当,便产生极大负面作用。

今天的大多数媒体关注的事件。,一是有关百姓民生的事件。食品安全、医疗改革、教育改革、金融政策、房价油价、股市波动、改造搬迁、社会分配等事关衣食住行方面的民生问题,关系到百姓的切身利益,牵动广大网民的心。如网上曾经热议的“陕西神木县实行全民免费医疗”、“汉中洋县杀狗2万余只”,以及今年的“山西疫苗事件”等,都是网民十分关注的民生问题。二是有关政府官员问题的事件。主要涉及公信力和廉政勤政问题,如“华南虎照事件”折射某些政府公务人员诚信缺失;“翁安事件”、“南京周久耕天价香烟案”、某地“干部公款接待洗浴清单案”等,反映了腐败问题或不正之风。三是有关国家利益问题。如2008年“家乐福事件”、“奥运会圣火全球传递受干扰事件”、“钓鱼岛事件”、“法国总统萨科奇会见达赖”等,都引起网民的大规模抗议浪潮。四是有关伦理道德问题。如“高跟鞋虐猫事件”、“5.12”汶川地震中丢弃学生独自逃生的“范跑跑”等。四是有关灾害安全问题。曾经发生的“胶济铁路火车脱轨相撞事件”、“甲型H1N1流感疫情”、“山西矿难”、西南大旱、南方洪水等,都成为网民十分关注的“热点事件”。五是有关公众人物的事件。如某人“代言门事件”、某人“捐款门事件”、某人“醉酒主持事件”、某人“扔鞋事件”、甚至某人婚恋“最新动态”等,都属于公众人物的热点新闻,很容易在网上炸开了锅。

从信息发布的形式与途径进行划分,舆论场形成了官方和民间两个发源地。一是由各级党委、政府通过权威发布和解读等方式,自上而下主动释放信息而形成的“官方网络舆论场”。比如对地震等大型自然灾害的报道,官方首先拥有较多的报道渠道和资源,其中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是信息的主要来源,网

络等新媒体只是传播载体。二是依靠网民自下而上的发帖、灌水、加精置顶而形成的“民间网络舆论场”。网民和论坛版主、博主是这种传播模式的主体。

从信息发布的形式与途径进行划分,舆论场形成了官方和民间两个发源地。一是由各级党委、政府通过权威发布和解读等方式,自上而下主动释放信息而形成的“官方网络舆论场”。比如对地震等大型自然灾害的报道,官方首先拥有较多的报道渠道和资源,其中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是信息的主要来源,网络等新媒体只是传播载体。二是依靠网民自下而上的发帖、灌水、加精置顶而形成的“民间网络舆论场”。网民和论坛版主、博主是这种传播模式的主体。目前这两个舆论场交互作用。

个别网站借网民之名,打着正义的旗号,利用某些事件,造谣生事,煽动网民,发布攻击党和国家制度的信息和言论,还有某些网站为了赚取更大的利润,随意散布黄赌毒信息,或者发布不良智力游戏,侵蚀人们的心灵,特别是诱惑和拉拢未成年人的行为。传统权威媒体如电视、广播、报刊等,在报道“热点事件”之前,没有敏锐地展开思考,努力鉴别事件是否应该报道以及选择什么角度和方向,被事件牵着走,网络一起走向盲目和极端。对于一些重大的“热点事件”,没有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导致恶性事件发生。

相关部门就要大胆果断地加以封堵、删除,及时切断虚拟空间与现实社会的联系,依法进行追究和行业监管,并综合运用正面宣传、新闻发布、舆论引导、行业评议等多种手段和协同配合机制,维护社会稳定。解决新闻传播过程的存在的恶性影响。增强新闻传播的软实力,积极促进新闻舆论对社会的正确引导。

第一章 新闻传播法概述

第一章新闻传播法概述 一、法的定义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社会秩序和社会发展目标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 二、法的本质 法的本质最初表现为法的正式性。法的正式性又称法的官方性、国家性,指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保证实施的正式的官方确定的行为规范。从形成方式来看,法总是公共权力机关按照一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或认可,非经法定机关按程序产生的文件,不具法的效力。从实施方式来看,法总是依靠正式的权力机制保证实现,一般而言,法的实现主要依靠社会成员的自觉遵守,但国家强制不可缺少。从表现形式看,法总是借助于正式的表现形式予以公布,近代以来法的表现形式日益趋于规范化,包括法律文件的格式、名称、术语、结构都有一定的规格和要求。法的正式性表明法与国家权力存在密切联系,法直接形成于国家权力,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法的本质其次反映为法的阶级性。法的阶级性是指:在阶级对立的社会,法所体现的国家意志实际上是统治阶级的意志。法所体现的国家意志,首先,从表面上看,具有一定的公共性、中立性。这种意志由于形成于与社会相脱离的国家,因而具有统摄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性优势,任何个人或组织的意志一旦获得国家意志的表现形式,立即具有了由公共权力保证的、全体社会成员一体遵循的效力;其次,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由于国家形成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历史时期,因此,它必然反映阶级对立时期的阶级关系。法所体现的国家意志实际上只能是统治阶级意志,国家意志就是法律化的统治阶级意志。 法的本质最终体现为法的社会性。法的社会性是指法的内容是受一定社会因素制约的,最终也是由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法律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关系的反映;社会关系的核心是经济关系,经济关系的中心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决定的,而生产力则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最终导致包括法律在内的整个社会的发展变化。这就提供了一个将法律置于物质的、能动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加以考察的唯物史观的分析框架。按照这种观点,国家不是在创造法律,而只是在表述法律,是将社会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包括生产关系、阶级关系、亲属关系等在内的各种社会关系以及相应的社会规范、社会需要上升为国家的法律,并运用国家权威予以保护。所以,法的本质存在于国家与社会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 三、法的特征 (一)法是调整人的行为的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是指人与人相处的准则,是维系人与人之间交往行为的基本准则,也是维系社会本身的存在的制度和价值。法律就是社会规范之一。 作为社会规范,法律不同于自然法则和技术规范。自然法则是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自然现象的存在与人的思维和行动无关。社会规范是理性的个人行动的结果,是一种文化现象。技术规范的调整对象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规定人们如何使用自然的力量和生产工具以

论网络新闻传播和传统新闻传播的异同

论网络新闻传播和传统新闻传播的异同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国网民的数量不断发展,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的新闻传播的载体,发展势头令人惊叹。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既有冲击,又有互补。 一、网络传媒和传统媒体的相同点 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的相同之处,他们都是通过舆论对社会进行监督,并且这种监督属于软监督,只能给当事人以强大的精神压力,迫使当事人采取符合民意的行为或是促使有关部门介入,对当事人进行制裁。这种软监督和行政监督以及法律监督不一样,不能采取强制手段迫使当事人作为或是不作为。 在新闻传播方式上,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一样,也是对社会上突发的事件进行报道,然后对事件引起的后果进行追踪报道和评论,利用舆论力量对事件当事人进行监督。 二、网络传媒和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差异 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在传播新闻中都各有所长,也都有自己的局限性。 (一)网络媒体在传播新闻时的优点.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在传播新闻相比,在时间上具有优势。早在上世纪,互联网刚刚兴起时,就发挥出了传统媒体难以企及的优势。 早在1999年5月8日凌晨5时45分,北约的三枚导弹落在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造成20人受伤,3名记者身亡的惨剧。仅仅42分钟,我国人民就得知了这一不幸消息。而报道这一消息的正是刚刚兴起的互联网。而我国传统媒体中最快的广播,则是在当天上午9时进行报道的,电视是在中午的午间新闻中播出,而报纸报道这则消息除了当天的晚报,一般都是次日才报道,整整迟了24小时。 作为新闻传播,时效性是新闻报道的唯一优势,而互联网正好发挥了这一优势。也是这次事件中,在发生的当天和次日,新浪网上关于这件事的评论和后续报道,就有400多条,如果每条400字,就有16万字,加上200多幅图片,这些详尽的内容是国内报纸总和也达不到的。 美国的传统媒体在世界上是最发达的,但在互联网面前还是难以企及。早在上世纪的1998年9月11日,美国众议院经过辩论和投票,决定下午两点将斯塔尔关于克林顿和莱温斯基的绯闻调查报告发到因特网。但白宫法律顾问办公室却在下午一点将长达78页的反驳报告发到因特网,斯塔尔那份长达445页的调查报告在随后的下午两点20分才发到因特网。结果网民的访问量排山倒海般,甚至造成网络堵塞。由于网民先看到反驳报告,后看到调查报告,因而对克林顿的看法就不同,同情的占多数,许多人反而认为斯塔尔有些多事。这就是新闻时效性产生的后果。 和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除了具有时效性之外,在内容上比传统媒体更丰富,更详尽。以克林顿绯闻为例,传统媒体无法刊登78业的反驳报告,更无法刊登445页的调查报告,只有互联网才有如此大的空间来容纳。 造成网络和传统媒体如此巨大差异的原因在于,传统媒体中的报纸在报道新闻时有版面限制,广播和电视有时间限制。同时,作为传统媒体,在发布新闻报道时并不能由记者个人做主来播发新闻,还要经过几道关卡的审核,所以在时间上和空间中都有所限制。 但作为互联网新闻,首先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其次发布新闻的都是网民个人,也不用通过审查,鼠标一点,新闻就发出去了。 (三)网络传媒在反腐中的优势。传统媒体对腐败案的报道,一般都是在腐败分子被查出之后,针对腐败分子的作为给予报道传播。而网络则不同,它通过一些迹象,经过不断挖掘,就能将一个潜在的腐败分子暴露出来。例如对于腐败分子的房产,穿着打扮的奢华,就能牵扯出一个腐败分子的经济问题。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对于表哥杨达才的揭露。还有就是那些房姐房妹房叔房婶的新闻传播,以及在景区、在娱乐场所、在学校门口拍到的公车私用,都为反腐工作作出了贡献。

我国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历程.

我国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历程: 1993-1995:首先网络化尝试的是《杭州日报》真正走上互联网媒体的是《神州学人》 1995年10开播演示的《中国贸易报》12月底开通的《中国日报》 1996-1999:主流媒体的网络化发展(人民网,新华网) 商业网站涉足网络新闻(新浪,搜狐) 地方媒体探索网络发展模式(千龙新闻网,东方网) 2001-至今:各大网站纷纷改革(新华网) 网络新闻频频出彩,特别是突发新闻报道及网上直播 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认同 网络新闻的优势:(简答) 时效性(首发,滚动更新) 交互性(即时评论,论坛,网络直播) 丰富性(内容上表现出海量信息表现手法为多媒体) 包容性 编辑的义务: 1. 秉公办事遵纪守法 2. 实事求是 3. 坚守专业理念,真实全面地报道,客观公正地报道 网络新闻稿件的新闻价值: 1.真实性 2.新鲜性 3.亲近性 4.趣味性 5.显著性 6.实用性 网络新闻论坛的形式: 1. 专题式的新闻论坛(新浪网) 2. 专业的新闻论坛(千龙网的“传媒风云”和“今日说法”) 3. 分类论坛 4. 综合式的论坛(人民网的“强国论坛”新华网的“新华论坛”中青网的“中青在线”) 5. 嘉宾论坛 网络新闻论坛的管理:(简答) 1. 技术过滤 2. 修改帖文 3. 扣帖

4. 删帖 5. 警告 6. 封ID 7. 关坛 网络图片的分类 1. 新闻照片 2. 新闻速写 3. 新闻图表(统计数字制表绘图,流程图,示意图) 4. 新闻地图 网络图片常见的基本格式:BMP格式,GIF格式, JPEG格式,联合图像专家组网络新闻标题的特点:(简答) 1. 多媒体的特征 2. 题文分离 3. 单一标题为主 4. 实题为主 制作网络新闻标题的基本要求: 1. 题文一致 2. 重点突出 3. 简洁凝练 4. 新颖生动 5. 易读易懂 色彩搭配的要点 1. 确定网页的主体色 2. 多用相近色 3. 保持色彩均衡 4. 黑白灰的应用 博客的传播特征:(简答) 1. 就传播者而言,个人的自发行为 2. 传播内容而言,博客具有开放性 3. 传播渠道而言,博客实现了集“制作者,销售者,消费者”于一体的系统 4. 就受众而言,博客的传播指向两种受众—特定的和非特定的 5. 从博客传播的时间来看,博客是即时性传播 如何做新闻专题的策划。 1.选题 2.栏目的策划

浅谈网络新闻传播的交互性

浅谈网络新闻传播的交互性 当今社会,网络新闻媒体高速发展,已然成为当下的主要媒体之一。其鲜明的交互性使新闻的传播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为新闻传播开创了一条崭新的道路。本文分析了网络新闻传播交互性的概念、重要性及交互性的模式和特征,并对其发展进行了讨论。 网络新闻传播交互性; 现实生活中,网络新闻传播交互性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检索、Email、BBS、网络调查等。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新闻信息以及一个各取所需、畅所欲言的平台,当有事件发生时,很多人已经习惯了首选上网了解新闻信息。 一、网络新闻传播交互性的概念辨析 网络新闻传播的交互性指的是,新闻的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能够直接互动,也能互换地位,体现出了在一定的条件下,新闻的传播者与接收者对信息的控制地位在理论上是有对等的可能性的。 我们应该辩证的理解这一定义。“直接互动”是指新闻的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能够直接的感受到彼此的信息,并能及时的做出相应的反应,双方之间并不需要很复杂的中介;“互换地位”指的是,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新闻的传播者可以成为接收者,而接收者也可以成为传播者。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说传播者和接收者对自身信息的控制地位是对等的。需要注意的是,所谓的“对等”并不是绝对的平等。 二、网络新闻交互性传播的重要性 (一)网络新闻交互性传播可以造就更民主的新闻传播环境 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新闻可以更多更容易的交互式传播,这使得广大人民群众找到了自己对各新闻事件发表观点和言论的渠道,可以说出了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因为网络新闻传播的交互性,我们才能够与其他人平等的交换信息,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信息,让新闻的传播环境变得更加民主化了。 (二)网络新闻交互性传播解放了信息的接收者 在以往传统的信息传播时期,信息的接收者是十分被动的。尽管理论上他们也有一些反馈信息的方法和渠道,但是花费的成本却让人却步,而且当终于有人给新闻信息的传播者反馈消息时,他们还必须要忍受着消息传播的时差,更令人恼怒的是,新闻的传播者可能会对这些反馈信息置之不理。但是,现在有了能够交互传播新闻信息的网络,接收者们终于有了自己的发言权,可以选择并控制自己想要的信息,这使得他们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得到了空前的解放。

新闻传播法教程(魏永征)笔记,重点。

导论: 第一节:基本概念 一.法 法:由国家创制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普遍适用的行为规范体系。 法律:在我国,就是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法律体系: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以宪法为基础,各个不同法律部门组成一个门类齐全,结构严谨,内容和谐,形式完整的有机整体,称之为法律体系。 二.新闻传播法 三.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法的主要内容就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含义: 1.任何权利主体在享有某一权利的时候,必须同时承担一定的义务 2.任何权利主体的法定义务,对它在法律关系上对应的主体来说,就是法定义务。 公法和司法: 公法 包含:宪法,行政法,刑法调整的法律关系 表现形式: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司法 包含:民法,商法调整的法律关系 表现形式:平等,自愿,公平,一方不能强制另一方。 新闻传播活动法律关系中既有公法关系,又有司法关系,有时还会发生重合和交叉(eg:公民通过媒介批评政府官员引起的名誉纠纷) 第三节:我国新闻法的渊源 我国法律渊源:宪法,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特别行政区法律,我国参加或与外国缔结的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等。 宪法:国家的根本大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经过特定立法程序制定的,是制定普通法律的法律基础,是我国法律体系的基石。(当然也是新闻传播法的基石) 法律:在我国,法律特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颁布的规范性文件,分为基本法律和基本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法律一律由国家主席签署主席令公布。 基本法律包括:刑事,民事,国家机构和其他调整社会生活中重大社会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的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 三组最重要的基本法: 《刑法》和《刑事诉讼法》 《民法通则》和《民事诉讼法》 《行政诉讼法》《行政处罚法》和《行政许可法》 刑法: 规定犯罪和刑罚。作为最高的禁止性规范,包含了对新闻传播活动的约束和对妨害新闻传播活动犯罪的制裁。 民法: 调整作为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初中历史知识中国第一部新闻法—《大清报律》素材

中国第一部新闻法——《大清报律》 1908年3月14日,清廷颁布中国有史以来第一部新闻法——《大清报律》。该律由清廷民政部会同法部,以“各国通例”为基础,经由宪政编查馆审核后颁布。该律规定凡开设报馆、发行报刊,均须事先呈报官府;出版前须按规定时限,交由巡警官署或地方官署检查。如违法刊登“诋毁宫廷”“混淆政体”“扰乱公安”“败坏风俗”“诋毁他人”等内容,对该发行人或编辑人分别处以罚金或监禁,直至禁止发行。 《大清报律》颁布于清末的修律期间,体现出以法学家沈家本为代表,倡言资本主义“天赋人权”新观念、具有近代意义的一系列新法律。当然,随着清末报刊的发行势头不断高涨,国人办报热潮的兴起,清政府试图通过颁布《大清报律》来加强对社会的思想控制。《大清报律》的起草和颁布经历漫长的历程,早在1904年8月清廷就开始起草《报律》,后来经宪政编查馆对报律的草案进行多次修改,加强对舆论的控制和对新闻自由的钳制。如规定报刊发行前的送审制度:每日发行之报纸,应于发行前一日玩十二点钟以前;其月报、旬报、星期报等类,均应于发行前一日午十二点钟以前,送由该管巡警官署或地方官署,随时查核。清廷对报刊刊登“诋毁宫廷之语,淆乱政体之语”加以重罚,《大清报律》的内容暴露出清廷镇压人民革命的用意,暴露了清廷修律的本质所在。 时代毕竟在前进,清廷统治集团内部,对于言论、集会、结社问题的态度发生变化。一些开明官员反对一概排斥集会、结社,甚至呼吁清廷开放党禁,对学生的爱国热情采取宽容态度。《大清报律》颁布本身就是对千年冰封的开裂,便意味着清廷在一定程度上承认—尽管是有限制地承认—言论、集会的合法性。辛亥革命后,限制言论自由的旧报律废止。1914年,袁世凯政府制定了《报纸条例》,又恢复了清廷《大清报律》的有关禁制条文,并查禁了一批报刊和图书。直到1916年7月,段祺瑞政府“申令废止报纸条例”,中国人才在十一年间基本享有言论自由,成为新文化运动赖以形成的基本条件之一。 透过清政府主持修订《大清报律》,应当说,清末修律时间虽不足十年,但却在新的法观念指导下进行的,取得的成就十分明显。从此传统的封建法系终结,中国法制与世界法制文明接轨,开始了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历程。值得一提的是浙江吴兴人沈家本在清末修律中的巨大功绩。以沈家本为首的清廷法学家,从“会通思想”出发,在秉承“中学为体”(维护专制君主)基础上,引入西方资产阶级的法理,在新旧交替之际竭力融通中西法律,推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新闻的发展历程

信息的传播,是流经人类全部历史的水流,不断延伸着人类的感觉。简单回顾现代新闻传播之前的传播史,对于现代新闻传播业史来说,在历史与观念的衔接上都是必要的。 一,远古时代的信息传播 从猿到人,经历了数百万年。语言仅出现于约万年前。此前人类的祖先能够用于传播信息的符号,不过以下几种: ,触觉和嗅觉。,视觉符号。,听觉符号。 二,基本的传播媒介语言 要了解人类信息传播的历史,就要了解语言的发生和发展,语言中所蕴含的声形实体以外的丰富信息。这里有个线索,便是世界语言的谱系。世界上绝大多数语言都可以被编排到十大语系中,“语系”之下是“语族”,语族之下是“语支”,语支下才是具体的语言。从具体的语言往上推,语言→语支→语族→语系,可以看到现在各种具体语言之间在远古时代关系的远近,当然这也相当程度涉及到讲各种语言的民族(种族)之间血缘关系的远近,以及交往的疏密程度。 当今世界上分布的十大语系,实际上表达着人类社会流动和语言传播的轨迹。其中分布较广大的六大语系,反映了公元以来人们传播的信息流动和分布。特别是印欧语系从欧洲向世界的传播,则是最近几百年的事情。 ,分布最广的印欧语系,拥有最多讲话人口的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闪含语系。,班图语系。,南岛(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 三,传播的文字媒介 文字与语言的不同在于,它基本是一种改变了的语言形式,使听觉符号转变为视觉符号,使语言有形和得以保存。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

文字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世界,它的功能体现在历时性上,即使时过境迁,以文字表现的世界可以较长久地明确记录或报道历史上的信息。传播的文字作为一种媒介,由于带有更为明确的传播目的,因而相对语言的使用,要认真和严肃得多。历史上的文字种类很多,经过数千年的演变、交融、创新和衰退,现在世界上跨国使用的文字体系,只有七种,除汉文外,均是字母文字。 ,遍及全球的拉丁文字体系。,使用人口最多的汉文字体系。,阿拉伯文字体系。,斯拉夫文字体系。,梵文字体系。,希腊文字体系。,回鹘文字体系。 四,走近现代新闻传播的先导印刷术的发明 能够规模化地复制文字的技术,最早出现于中国,即世纪的雕版印刷术,这种对工艺要求过于专业化的发明,可以适应宗教教义的传播,但难于在时效上适应真正的新闻传播。世纪中国人毕升发明泥活字印刷术,适当改进,应当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对于规模化的信息传播,其重要意义大于雕版印刷术。但是,由于缺乏社会需要,中国在几百年内没有将其用于新闻传播。当世纪中叶德国人古登堡()重新发明出金属活字印刷术,欧洲印刷新闻纸流行之后,直到世纪中叶,中国才将活字印刷用于邸报。古登堡发明欧式印刷术不久,恰好遇上世界地理大发现,于是伴随着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商人向全球的扩张,印刷术和最初简单的新闻公报式的新闻纸传到了全世界。 五,现代报刊得以在欧洲起源的五个相互依存的条件 现代报刊是现代新闻传播的第一种载体,最早出现于欧洲,然后缓慢地推向全世界。 恩格斯在分析年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帝国攻陷后欧洲形势时的一些要点,对于我们综合分析现代报刊的起源很是有借鉴意义。根据恩格斯的分析,考察世纪

网络发展历程

网络发展历程 网络是什么?十多年中有过许多回答。今天重提这个问题好像有些幼稚,但是事实并非已经清晰。首先声明,我不是从工程技术的角度来探讨网络的本质,而是追问网络的文化社会意义所在。似乎可以说,本文探索的是网络对于“人”或“人类社会”来说是什么。网络无疑已经对当今社会产生了深刻的重要的影响,它向前延伸的每个新进展,都使网络在远离起点的时候越来越需要人们反思它的社会本质。 一、网络概念的变迁和网络发展以及与此对应的人们认识的丰富和深化 网络的概念表述,大致按时间的顺序,出现了后面的概念。有的说网络是“第五媒体”,是排在包括杂志在内的传统媒体之后的。有的说网络是“第四媒体”,是排在不包括杂志在内、在新闻传播意义上的传统媒体之后的。有的说网络,只提“网络媒体”,而回避了“网络作为一个整体是什么”的问题。还有的说,网络实际上是“信息平台、虚拟空间和商业平台”。有的说网络开辟了“第二媒介时代”、“第二世界”。而今,更多的人干脆不追问“网络是什么”,而只是用经验和直觉来从传统的框架来观察网络新媒体,如博客、维客、流媒体、网络电视等等。 这些概念的变迁真实地表现了我国学者、研究者和业界对网络认识的轨迹。从泛泛地谈网络是什么到具体地谈论网络的形态——“网络媒体”、“新媒介”;从既成的大众传播媒体的框架“内部”来理解网络到从更大框架——与传统社会、传统媒介时代对立的大视角——来理解网络;从具体的媒介形态的递进和演化上升到能够意识到媒介代际的更迭;从试图研究网络的本质到暂时放弃本质等待网络自身发展成熟后解答。这个轨迹明显地体现出人们对网络研究的深入,也从侧面折射着网络自身的成长。 二、网络的本质在争议和反复中渐渐显露 如今网络已走过童年期,童年期的网络远未成形,甚至看不出轮廓,人们只能根据有限的、暂时的现象近于臆测网络的本质。今天的网络展现出成熟期的某些特征,表现为:网络发展从早期的直线上升到现在的平稳上升,无论是网络用户,还是网络的技术的原创推出,都展现了同样的趋势。网络用户告别了此前的疯狂

浅谈网络对新闻传播业的影响

浅谈新媒体对新闻传播业的影响 姓名:赵烜 班级:2014级广播电视学 学号:201406430144

内容摘要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网络、手机、数字技术、云技术等,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杂志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在这其中我认为网络技术的发展对新闻传播业的发展有更加深远的影响,二十一世纪进入了信息技术发展的时代,网络这个新媒体凭借速度快、容量大、覆盖面广、携带方便等优点成为新闻传播的主角,快速被人们所接纳和认可,以互联网技术和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为代表的新型便携式电子设备的涌现加速了新闻传播业进化的步伐。新媒体的出现尤其是网络的发展虽然加速了发展但这其中仍有弊端,也会对传统媒体带来冲击。 关键词:网络新闻传播影响 一、网络对新闻传播业的积极影响 1网络让新闻传播快捷方便 在信息时代到来之前,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较为单一,起初的口口相传,亲身经历,这些所接受的信息少之又少,仅仅局限在自己生活的小圈子中,而世界这个大舞台上上演的精彩剧目却一无所知,信息的不准确性也在影响人们对事物的判断。直到后来四大媒体的出现及发展使信息传播更加广泛,大大增加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人们可以从报纸、广播、电视、杂志上得到更多的信息,视野也从身边的小圈子延伸到了世界这个大舞台,新闻传播从此迈出了一大步,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政治更加开明,经济蓬勃发展,文化百花齐放,催生了新媒体网络的发展,传统媒体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现在需要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快速的传播,更加便捷的获取信息。网络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现在的我们玩微薄聊微信刷空间加好友,可能你的好友遍及世界各个角落,在不同地点聊着相同的话题,你甚至可以在家就可以观看远在大洋彼岸的篮球直播,可以和你最爱的人视频通话……这在新媒体之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说到它的速度,在2000年的伊

网络媒介发展史

中国网络媒介发展综述 中国互联网的产生虽然比较晚,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依托于中国民经济和政府体制改革的成果,已经显露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中国已经成为国际互联网的一部分,并且将会成为最大的互联网用户群体。中国传统新闻媒体(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大肆进军网络传播领域,商业网站同时也发布新闻。网络媒体的发展呈现风起云涌之势。 一、中国网络媒体发展简史 1994年4月20日,中国正式接入因特网,通过美国Sprint公司连入因特网的64K国际专线开通,实现了与因特网的全功能连接。我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有因特网的国家。 1997年5月,网易公司在广州成立,这是中国第一家提供新闻与资讯服务的门户网站。次年2月15日,搜狐网成立。同年11月30日,四通利方公司与美国华渊资讯公司合并,宣告成立新浪网。 1997年11月,网友老榕一篇题为《10·31:大连金州没有眼泪》的帖子迅速走红,成为互联网传播史上的奇观,并引起传统媒体的广泛报道。中国互联网在内容传播上的威力开始显山露水了。 1999年2月,新浪网推出“科索沃战争专题”报道。当时一个非常难得的机遇是,由于政府还没有制定有关网络新闻登载的规则,新浪网除了向新华社等国内媒体购买稿件,还向法新社等国外媒体购买了内容。该专题创立了24小时滚动播报的先例,形成了早期互联网新闻的报道模式。 2000年11月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信息产业部发布《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条例》。这是中国政府有关商业网站从事网络新闻业务的第一个正式规定,是当时门户网站新闻运作的主要法律依据。 2000年12月27日,新浪网首先获得登载新闻资格。随后,搜狐、网易分别在2000年12月29日及2001年2月15日获得登载新闻资格。这也是中国政府首次将新闻登载权授予民营商业网站。 2000年4月13日,新浪登陆纳斯达克,网易、搜狐紧随其后。这一年,中国互联网泡沫由顶峰走向破裂。 2002年8月1日,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信息产业部颁布的《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正式实施。《规定》指出,从事互联网出版活动,必须经过批准,未经批准,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开展互联网出版活动。《规定》还指出,从事互联网出版业务,除符合《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规定的条件以外,还应有确定的出版范围,有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章程,有必要的编辑出版机构和专业人员以及有适应出版业务需要的资金、设备和场所。 2003年3月20日,湖北青年孙志刚在广州被收容并遭殴打致死。该事件被传统媒体曝光后,网络媒体积极介入,发挥了强大的舆论监督作用,促使有关部门侦破此案。 2004年2月3日至18日,新浪、搜狐和网易先后公布了2003年度的业绩报告,分别实现了1.14亿美元、8900万美元和8000万美元的全年度营业收入,以及3100万美元、3900万美元和2600万美元的全年度净利润。中国门户网站首次迎来了全年度盈利。

网络新闻的传播特性

网络时代的网络新闻的特征 摘要:互联网的出现,产生了新的传播媒介形式,进而衍生了网络新闻。呈现出反应快,针对性强,方式灵活的发展态势。而网络新闻与过去的传统新闻在传播特性方面也有着明显的不同,通过拉斯韦尔的5W模式来比较网络新闻与传统新闻在传播特性上的异同,有助于全面了解网络新闻的特性,发展状况,创新性。 关键词:网络新闻传播媒介自媒体 关于网络新闻的界定有着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的是互联网上综合性门户网站和各类专业性网站所发布的各种有传播价值的新信息;狭义则专指互联网上新闻类的信息,包括传统媒体所设网站、其他网站和个人主页、站点所发布的新闻信。”1网络新闻的发展与趋势随着有“第四媒体”之称的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加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了能力与精力采用新的技术,关注更多大众社会信息,网络新闻的发展也以涨潮般的速度迅速发展,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对信息的需求。 一、从拉斯韦尔“5W”模式看网络新闻传播特性(优势) 1、传播源(谁)(交互性) “谁”就是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担负着信息的收集、加工、传递。在传统新闻中, 传播者一般是专门的传媒组织,机构,及其中的工作人员。而在网络新闻中,传播 者不再是单一的组织,集体,更多的大众也充当起了传播者的角色。大众不再是被 动的接受,而是可以参与,发布,成为一个个传播源。将之称为“自媒体”,“特指 以普泛化和自主化为特征的草根网民,以简易的电子化手段和数码技术为支撑,在 私人的独立空间内,无需经过专业编辑的过滤,向特定或不特定的个人或群体传递 和分享新闻信息或非新闻信息的新型媒体的总称。”2网络新闻编辑学如近年流行 的博客,播客,微博等都是自媒体类型。网络新闻不仅有专门传媒组织发布的新闻, 更有普通大众发布的个人信息,体现了网络时代下网络新闻的交互性。 2、传播通道(时效性、全球性) 信息传递所必须经过的中介或借助的物质载体。它可以是诸如信件,电话等人际之 间的媒介,也可以是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传统新闻大多依靠报纸、广播、电视来发布新闻信息,优点在于把关人的作用,信息大多较真实,权威,报 纸和电视编辑时间较长,广播不能做到身临其境,只能凭听觉。而网络信息借助于 互联网的平台,真正做到了即时性,运用图片、文字、声音、视频等相结合,基本 能做到在事件发生的最短时间内传递出信息,并且不限距离,是全世界都能看到新 闻,这是传统媒介无法比拟的优势。 3、内容(范围广、选择性) 传播内容是传播活动的中心,它具有综合性,公开性,开放性和大众性的特点,由 一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的信息组合,并且受传播者的目的,社会的发展变化,大众 诉求的方式,时间和空间等因素的影响。传统新闻受到更多的社会制度等因素的制 约,更多的宣传国家意志,很少考虑民众的诉求,再加上民众参与少,内容较单一。 而网络新闻因为传播源,传播渠道的改变,外在因素是媒体改变了传统思维,开始 关注更大多数人的诉求,站在民众的角度上思考,而民众也有了渠道去更多的参与 其中,所以网络新闻内容丰富,数量多。进而使民众有了选择性,可以随意选择自 己感兴趣的内容来进行深度阅读,丰富自己的生活。

网络新闻传播复习提纲

网络新闻传播复习提纲 题型(分A、B卷): 一、填空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5分) 二、名词解释(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三、简答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四、论述题(共1小题,每小题25分,共25分) 五、举实例分析题(共1小题,每小题25分,共25分) 导言 网络新闻传播,就是以互联网作为媒介而开展的新闻传播活动。 广义上,互联网在传播新闻和信息方面具有媒体的性质和功能,可以较笼统的称为“网络媒体”。严格来说,网络媒体是指由报刊社、电台、电视台、通讯社等传统新闻机构创办的媒体网站和从事新闻传播的商业网站,以及其他发布新闻信息的各种网站。 新闻传播学一般划分为理论新闻传播学、应用新闻传播学、历史新闻传播学。 第一章网络新闻传播的历程 1969年,美国国防部资助一个有关广域网络的项目,开发出一个运用包交换技术的网络,称为ARPANET 互联网形成、发展的三个阶段: 略具雏形的ARPANET(1969-1986) 在科研教育中发展的NSFNET(1986-1992) 在商业化运做中飞跃的互联网阶段(1992-) 多媒体包括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通信技术两大领域。这种技术可以集文字、图像、录像、动画、音响等多种媒体与一身,给用户以视、声、光、华并存的全新的视听感受。 超文本是包含与其他资料相链接的资料,它既能处理文本,也能处理图形和声音。 分组交换指将资料分成不同的部分分别传输,这些被分为相同大小的“块”的数据上都有标记,并在网络中一站一站地传递,每一站都有记录,直至到达目的地。 交互性指人们在信息交流系统中发送、传播和接受信息时表现为实时交互的操作方式。 世界上第一家报纸网络版:美国的《圣何塞信使报》 中国第一家网络电子日报:《中国贸易报》

网络传播的发展及影响

网络传播的发展及影响 由于电脑、电话等的普及,使得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变化,如大众传播媒介无论是采集信息,还是开播“热线”节目,都离不开电话;电脑则成为写作、编辑的重要工具等等。由于这些媒介的加盟,大众传播媒介得到了改进和完善,同时,这些媒介也悄悄改变了大众传播媒介的面貌,改变着大众传播的一些本质,正在对大众传播进行着“和平演变”。 一、人类传播的发展历程 在人类的进化时期只是利用有声的符号和信号,后来人类学会了把声音同它们所代表的事物分离开来,用语言符号(声音)来代表具体事物和抽象意义即语言传播。口头语言是人类最初的传播形式,原始阶段的口头语言传播满足了人类最初的交流愿望。但语言传播存在着传播范围小、数量小、速度慢、容易走样和不易保存等先天性缺点。文字传播是人类传播的第二阶段,人们将声音同发出声音的人也分离开,这就产生了文字。它使信息有了便于记录、携带和传播的载体,但信息难于大量复制,也不易普及,传播只能在特定的群体中进行。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和运用,使报纸、杂志在社会上迅速普及开来成为重要的传播媒介,人类第一次具有了大批量、高速度复制信息的能力。人类传播进入了第三个阶段———印刷时代。19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电报、电话相继发明,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无线电广播、电影、电视、录像等一系列模拟式电子传播技术与媒介相继出现,人类传播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大众传播时代。所谓大众传播,是大规模的媒介组织向大范围的受众传递大批量信息的点对面的单向传播过程,它的最大特点就是遵 循“大数”原则,根据有限的不精确的反馈信息和传播者对公众需要的估测及传播政策的要求,传送出被认为是适合大多数受众需要的信息。它的传播媒介都是以点对面的单向线性传播,受众始终处在“你登我读”“你说我听”“你播(演)我看”的被动地位,传播的时间完全由传播者来决定。信息传播时间的限制剥夺了受众进行选择的机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的缺陷也越来越明显,愈来愈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而网络化传播以双向互动传播代替了大众传播的点对面的单向传播,以个人的点播式服务代替了大众传播的批量生产,以综合的媒体形式代替了大众传播的单一形式。如今,网络化传播以迅猛的速度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使大众传播也进入了一个新型的传播形式之中。 二、网络化传播的特点 网络化传播与传统的传播方式相比,既具备了现有传播媒介的一切

网络时代新闻传播的特征分析讲解

网络时代新闻传播的特征分析 信息时代,我们一定程度生活在传媒建构的世界中,这种环境控制着我们的生活状态,例如公众对新闻信息的依赖,便是一种无形的控制。某个新闻节目几点几分开始,昨天我看了,可能今天、明天,甚至更长的时间内,会按时坐下来看;报纸某个版面有较好的新闻评论,几次感觉对胃口,便会日复一日地每天在相对固定时间等着送上门的报纸。这便是公众新闻期待意识的典型表现。中央电视台春晚虽然是娱乐节目,也造成了每年一次的观众对节目的期待。这是一种以由于大众传媒连续性出版和播出造成的传播现象、一种由传媒建构的想象。 新闻传播的职业化和传播技术的发展,促使新闻播报的时间形态不断调试,适应并同时创造着多样的公众对新闻的期待。 新闻生产的特点及影响 现代新闻传播业因社会需要而诞生。这个行业一旦形成,反过来也会扩大社会需求,从而造就更多对这个行业依附的人群。新闻业是怎样造就人们对其依附的,这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新闻传播业的工作特征,导致受众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对传媒的依赖。下面我们将从时间与新闻叙事关系、新闻仪式传播论两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1.时间与新闻:通过建构公众的时间观念来建构公众的预期心理 谈到新闻特性问题时,大家会不约而同地将“时效”视为最重要的特性。过时新闻只有历史资料价值,不会有大量受众。现代信息社会,新闻和事实几乎同步发生,传播的手段越来越先进,过去我们所说的“抢新闻”现象,现在正面临消亡。新的竞争局面不是“抢新闻”,而是谁能对新闻的阐释更接近科学、更合理,这成为传媒竞争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方面。 新闻传播“时效”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即“定时”(通常对于日报来说是24小时周期)—“即时” (第一时间报道)—“实时”(对事实的同步报道)—“全时”(随时报道)。①而公众新闻期待意识的形成和变化,与新闻信息发布的定时机制密切相关。新闻传媒强调其产品的定期发布,不但能提升受众对时间的预期评估,也能增加新闻传媒组织、受众、消息来源三者间的互动。传媒的新闻报道进入到即时、实时甚或全时阶段,公众的新闻期待意识变得相对模糊、弱化。 某一类新闻节目的长期开设、定时播出,会逐渐培养观众的收视习惯,即定时与节目“约会” 的行为。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每天晨间6:30的“新闻与报纸摘要”、中央电视台中午12时的“新闻30分”、晚间19时的“新闻联播”、夜间22时的“晚间新闻报道”,皆已成为许多观众起床、锻炼、吃饭、午休、睡觉的时间参照标准。日本传播学者藤竹晓亦曾提及日本相似现象。在日本,所谓“正时”,是指时钟长针指向12的时候就进行新闻广播,这已经形成了所谓的“新闻习惯”。这表明,“正时”时刻至少在日本具有“新闻时间”的意义。② 相较于孤立、零散地将耳目置于某个特殊节目,电视节目编排对日常生活时间安排产生的影响更大也更隐蔽。塞瓦斯通(R.Silverstone)具体而微地分析了家庭主妇收看肥皂剧的情况:“节目和时间表是一个片段,电视节目表与肥皂剧的连贯性是破碎的,但它们自身的叙述性结构,共同为每一天的

必备的新闻写作书籍

必备的新闻写作、人文科学知识 推荐人:陈力丹,男,1951年2月生,汉族,籍贯江苏省通州市。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新闻学研究室主任;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责任教授、传播学方向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站长、《国际新闻界》月刊主编、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新闻传播所所长、新闻史教研室主任。其它主要兼职:中国社会科学院高级职称评定委员(1994年起);北京市社会科学学位委员会委员(1998年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教授、系学位评定委员(1994年起);博士生导师(1998年起)。 1.《新闻报道与写作》,作者:梅尔文·门彻,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定价70元。 2.《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作者:威廉·布隆代尔,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定价38元。 3.《通讯员习作点评》,作者:陈力丹,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版2007年再版,定价14元。 4.《现代社会学》上下册,北川隆吉主编,沙莲香主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这本书分为35章,从社会最小单位——家庭,到社会方方面面。以词条形式编排,查找方便。 5.《社会学》,安东尼·吉登斯著,李康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868页,定价86元,共22章。 6.《现代社会心理学》,周晓虹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7.《大众经济学丛书》,梁小民著,三联书店1999~2000年出版。 8.《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王跃生著;《钱说——货币金融学漫话》,陈彩虹著。每本书通过20多个生活中的故事,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金融学和经济法知识娓娓道来。 9.《新闻传播法教程》,魏永征著。 10.《修辞理据探索》,张炼强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1.《现代汉语修辞知识》《现代汉语词汇知识》《现代汉语语法知识》《现代汉语语音知识》,湖北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四本古董级书籍。 12.《人与故事》,高小康著,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

论网络时代新闻传播的机遇与挑战

论网络时代新闻传播的机遇与挑战 郑州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二班陈青转20093610205 摘要:当网络如一枚惊雷在人类社会炸响,它便以不可阻挡之势走进了各行各业以及家家户户,而新闻传播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在网络的影响下走向变革,走向与传统新闻传播既有联系又有明显不同的新模式。网络作为刚刚兴起的新事物它给新闻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和生命力。然而,网络又是把双刃剑,它在给新闻传播带来众多优势和发展机遇的同时它也给新闻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当今的新闻传播早已与网络紧密相连不可分割,投入网络时代把握住机遇,勇敢地迎接挑战,奋力谋发展,促进步,求飞跃已经是新闻传播的不二选择。 关键字:网络时代网络新闻传播机遇挑战 一.网络时代的到来和网络新闻传播特点 网络是指由线路将各个独立的工作站计算机连接在一起,能够互相联络能够互相通信的结构。现代技术的发展使得网络尤为便捷,资料共享信息传递的速度大大提高,资源信息的互动性大大增强。而在这个网络已经普遍应用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时代,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网络时代(此名词解释来自于百度百科).根据美国对大众传媒的界定标准来看,一种媒介达到5000万人使用就能成为大众传媒,互联网使用仅仅五年(至1998年底,美国的网络用户已达6200万)。从这一数据可以看出网络传播以非常快的速度渗透到人们生活中来,渗透到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领域。仅短短的十几年,网络已经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整个世界,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不得不感叹也不得不承认网络时代已经到来。 网络新闻是指以网络为载体的新闻。网络新闻具有快速,多面化,多渠道,多媒体,互动等特点。网络新闻突破了传统的新闻传播概念,在视,听,感方面给受众全新的体验。它将无序化的新闻进行有序的整合,并且大大压缩了信息的厚度,让人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有效的新闻信息。不仅如此,未来的网络新闻将不

网络时代新闻传播特点及传播方式

62 工作探讨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网络时代新闻传播特点及传播方式 ■贵州省贵阳市修文县融媒体中心:王艳 【摘要】在当前新闻媒体行业发展过程中,新闻传播也得以较快发展,在为人们提供新闻服务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而对新闻传播加强研究,实现其更好发展也就十分必要。在目前网络时代背景下,新闻传播特点及传播方式均有较大改变,使新闻传播受到很大影响。本文就网络时代下如何改变新闻传播特点及传播方式,为新闻传播提供理想的支持与基础,实现新闻传播更好发展。【关键词】网络时代;新闻传播;特点;传播方式 随着当前网络时代不断深入发展,社会上很多领域都受到网络技术的影响,而新闻媒体行业的表现更加明显,使得新闻媒体行业中的各个方面都产生明显变化。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传播特点及传播方式均发生很大程度上的变化,从而使得新闻传播整体发生明显改变,作为新时期新闻传播工作人员,应当对新闻传播特点及传播方式加强认识及掌握,在此基础上才能够更好进行新闻传播,满足新闻服务需求。1. 网络时代背景下新闻传播特点 在当前网络时代背景下,新闻传播中的各个方面都发生较大程度变化,新闻传播特点就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就目前网络时代的新闻传播而言,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新闻传播具有更加广泛的来源。在当前网络时代背景下,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有关新闻信息的来源越来越广泛,不但能够对报纸及电视中的相关新闻内容进行转载,并且一些数字文本也能够转变成为网络新闻。另外,在当前网络新闻传播中,网民也扮演着不同角色,这些网民不但是网络受众,同时也是新闻事件的传播人员,当前大部分网络中均具备进行信息交流的开放性平台,网民也就能够在网站上进行新闻事件的上传,使其他人能够对新闻事件进行更好了解,也能够进行评论,使新闻传播速度更快,并且传播渠道更广泛。 其次,新闻传播具有更快的更新速度。在网络时代背景下的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在当前新闻传播过程中,通过对网络技术的应用,能够更及时了解新闻事件的发生,并且能够快速收集各种新闻信息,在此基础上也就能够实现新闻信息的快速更新,相比于以往的新闻传播,在更新速度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优势,传播速 度的更新对新闻传播影响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及意义。 再次,新闻传播中真假新闻共存。对于网络时代新闻传播而言,相比于传统新闻传播,由于其审核流程相对比较简单,并且审核标准不够严格,也就导致新闻真实性有待于考察,需要新闻受众认真地进行辨别。同时,在当前网络时代背景下,人们可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新闻上传,在这一过程中不必提供个人信息,因而即便发布虚假新闻,对于发布者也不会造成影响,这种情况的存在也就导致虚假新闻越来越多,最终使新闻传播受到影响。 最后,新闻传播所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广泛。在目前网络时代背景下,对于新闻传播而言,有些新闻通过规模较大的网站进行发布之后,可产生十分广泛的影响,若受众对于新闻事件的反应比较激烈,则会产生更广泛影响,并且由于网络具有较快的传播速度,这种影响也会快速扩大,最终所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广,这对于新闻传播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同时也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这种特点也会为虚假新闻传播提供方便。 2. 网络时代背景下新闻传播方式 在当前网络时代背景下,新闻传播过程中,不但新闻传播特点发生变化,新闻传播方式也有较大变化。就当前新闻传播实际情况而言,网络时代的新闻传播方式主要包括三种,分别为新闻社区、即时通讯以及机器新闻等,下面详细进行分析。2.1 新闻社区传播形式 在当前新闻媒体行业的发展过程中,新闻社区属于十分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新闻社区传播方式而言,其主要就是通过专业途径获取新闻信息相关题材,并且需要在特定网站上进行新闻发布,目前比较典型的就是人民日报、搜狐新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