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家庭教育: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差异

家庭教育: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差异

家庭教育: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差异
家庭教育: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差异

家庭教育: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差异

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差异

教育孩子是一门学问,是一种值得父母持续追求的艺术,需要父

母在与孩子的共同生活过程中持续地反思自己的言行,持续地根据孩

子的特点探索自己的家庭教育,这才是智慧型父母的魅力。

精神需求VS物质需求

中国有些家庭,在生活中极端宠爱孩子,为孩子提供力所能及甚

至是力所难及的物质条件,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应有尽有,但在精神上却经常忽略孩子的需求,对孩子的情感和人格缺乏应有的

尊重。这与西方的家庭教育理念正相反。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西方

人更重视孩子的精神需求和对孩子人格的尊重,而生活上只要吃得有

营养,穿得舒服就能够了。所以,父母应改变教育方法,让孩子真正

在精神方面感受到你对孩子的爱,感受到你的注重,感受到你的期望,而这种期望是孩子成长的动力。只有这样,父母的期望在孩子身上才

能产生正效应。

讲道理VS具体指导

中国注重理论的、宏观的指导,粗线条地讲道理;西方更注重具体的、微观的指导。我们有很多父母,只从道理上讲该怎么做,如果孩

子做错了,稀里糊涂打一顿,打完了孩子还不知自己错在哪儿。在国

外很多家庭中,孩子无论犯了大错小错,也要受到惩罚,比如:不让

看电视,或几天不许到外面和小朋友做游戏等,就是孩子想做的事不

让他做,让孩子在他的行为所产生的后果中来体验对与错。孩子就从

这各式各样的体验中,明白了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做什么是对的,

做什么是错的,从而一步步明白做人的道理。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自古以来就备受人们的注重。有人说过:“国家的命运

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手中。”这句

话深刻指明了家长在教育子女所起的作用,按照传统观点,家庭教育

是指在家庭生活中,有家长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家庭教育是学校教

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又是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史“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

基的作用。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

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

警惕不恰当的教育方式

第一,唠叨式。

很多孩子说,一听爸爸妈妈唠叨就烦。请你们想一想,夫妻之间

老唠叨你还烦呢。作丈夫的唠叨妻子烦,作妻子的唠叨丈夫烦。唠叨

式是愚蠢的家教方式之一。

第二,数落式。

唠叨的同时就是数落。孩子在家里总是不停地被数落:你怎么不

用功啊?你怎么不做作业啊?你怎么只知道玩啊?数落比唠叨更恶性了一点,因为数落常常带有谴责性质。将数落式彻底取消。就是这些错误

方式在毒害孩子,破坏孩子的学习状态,把孩子积极性的火苗扑灭了。

第三,训斥式

动不动就训孩子,这也不好,那也不对。

第四,打骂式。

打骂式的父母数量不多,但对孩子的影响更不好,一定得取消。

第五,达标式。

规定孩子考试的平均成绩必须达到多少分,名次要进入前几名,

上哪个重点中学,考哪所大学。这叫达标式。

达标式也是伤害孩子五种积极性的家教方式。一个积极上进的孩子会为自己制定目标的,父母将脱离孩子实际的高目标强加在孩子身上,孩子会很累,加重了孩子的精神负担。

第六,疲劳式。

学校搞题海战术,父母再额外增加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

第七,包办式、陪读式。

孩子的学习你都替他操心到,没完没了地辅导,一天到晚陪着孩子学习。

中西方教育的差异

中西方教育的差异 一、学校的教育 1、中西方教育的本质区别: 西方教育是一种尝试教育,先让学生尝试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发现难点,然后在解决难点中积累经验,最后,得出结论,那是真正属于自己研究的成果。 中国教育是一种灌输式教育,先将成人的经验告知学生,让学生按已有成功经验去操作(并非所谓的真学习)按部就班,在经验的指导下学习实践,同样,也是可以得到自己的结论,但是往往很难跳出已有的固定模式。 两者的最大差异就在于西方教育以人为本,从人的学习的本能出发,符合学习论,而中国教育是一种消除错误的“生产”教育,将学生当作产品,希望在生产线上生产出的是合格品,而不是次品。正是不能正视“学习是可以犯错的”这一规律,使得学生缺乏应有的创新思维。 2、从教师在课堂中所起的作用看中西方文化教育的差异: 西方教育大都是基于人文思想展开的,从小开始培养人的实践和分析能力,鼓励思想的自由,并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指引者,往往像朋友一般和学生一起去探讨问题,对于学生的疑问,经常一指图书馆,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资料,自己做出判断,尽可能的不去影响学生的自主思考。它最大可能的保护了人类创造力的根源——思想的自由和自主。 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感觉开心,使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学习,这在西方是老师常常思考的问题。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堂积极发言,学以致用。 在中国,课堂属于老师,老师在讲台上涛涛不绝的讲课,学生认真的听讲、记笔

记,对课本的答案和教师的答案深信不疑,是一种倾向性的灌输式教育。学生和老师之间缺乏紧密沟通,造成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牢而不固。 3、考生成绩的计算方式也是中西方文化教育的一个显著差异: 在西方学生成绩的计算方式是:课堂纪律和出勤率占15%,课余作业成绩占15%,小组互动讨论占20%,论文写作和答辩占50%,从这几个方面来综合评估学生的综合情况,比较客观和公正。由于西方教学的目的是运用,而不是分数,所以分数只是一个参考值。 在中国,成绩是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命根子,一切唯高分是从。一些综合分数低,而偏科成绩比较严重的学生,反而被埋没了。成绩主要以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来定,主要是笔试,比较单一,另笔试的成绩很容易被复制。像高考这种一考定终身的方式很容易因为发挥失场,而与大学教育失之交臂。高分低能那是我们国人的最大悲哀呀! 4、从知识层面来说,西方教育更容易发掘天才: 西方教育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注重对知识的灵活应用,重视“广”和“博”,对学生的教育是点到为止;西方的基础教育在达到最基本的要求的基础上,允许学生有较大选择的自由。比如,一位学生对物理、化学或生物不感兴趣,感觉有很大的困难,可以只选修比较基础的课程,而选修较多的自己擅长的感兴趣的课程,只选修理、化、生其中的一门,同样可以达到高中毕业要求,也能进入顶尖大学,同样有机会成为“精英”。 中国教育重视基础知识的巩固,注重知识的灌输和知识的熟练掌握,重视“精”和“深”,以数学为例,中国教育使用题海战术,教师让学生重复练习,直至“炉火纯青”的地步;所以说,中国教育是“精英”教育,把那些不能把知识学得精深

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差异

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差异

————————————————————————————————作者:————————————————————————————————日期:

(一)看重日常生活行为和习惯 ●西方家长:从小教起从日常教起 西方家长重视从日常行为与情感中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注重从内心情感去尊重别人,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为与习惯的培养。 ●中国家长:忽视了“做人的教育” 而我国家长和幼儿教师往往脱离孩子心理发展的实际,例如幼儿园时就提出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伟大理想主义的教育,忽视基础的行为习惯、良好的人际交往等与孩子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做人的教育”。 我们一直谈教育要循序渐进,这不仅适用于智力教育、知识教育,同样适合于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现在我们的孩子道德观念淡漠,社会性发展差,这与家长忽视对孩子最基础的“做人教育”不无关系。 (二)让孩子学会独立 ●西方家长:让孩子自己动手学会独立 西方家长一般都相信孩子具有自我反省和教育的能力,孩子要自己劳做,自己生活,从劳做中得到快乐,从动手中获得各种知识,学习各种技能。孩子能做到的,就让他自己做,这是对孩子的尊重。 比如在西方有很多这样的情形:父亲或母亲在前面走,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跟在后面走。他们认为这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十分重要。 ●中国家长:层层保护种种溺爱 中国的家长生怕孩子磕着碰着,往往要抱着或拉着孩子走。 (三)让孩子自然发展 ●西方家长:让孩子自由发展 西方人巴望孩子成名成家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 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

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差异 ?教育孩子是一门学问,是一种值得父母不断追求的艺术,需要父母在与孩子的共同生活过程中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言行,不断地根据孩子的特点探索自己的家庭教育,这才是智慧型父母的魅力。精神需求VS物质需求中国有些 家庭,在生活中极端宠爱孩子,为孩子提供力所能及甚至是力所难及的物质条件,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应有尽有,但在精神上却经常忽略孩子的需求,对孩子的情感和人格缺乏应有的尊重。这与西方的家庭教育理念正相反。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西方人更重视孩子的精神需求和对孩子人格的尊重,而生活上只要吃得有营养,穿得舒服就可以了。所以,父母应改变教育方法,让孩子真正在精神方面感受到你对孩子的爱,感受到你的关注,感受到你的期望,而这种期望是孩子成长的动力。只有这样,父母的期望在孩子身上才能产生正效应。讲道理VS具体指导中国注重理论的、宏观的指导,粗线条地讲道理;西方更注重具体的、微观的指导。我们有不少父母,只从道理上讲该怎幺做,如果孩子做错了,稀里糊涂打一顿,打完了孩子还不知自己错在哪儿。在国外不少家庭中,孩子无论犯了大错小错,也要受到惩罚,比如:不让看电视,或几天不许到外面和小朋友做游戏等,就是孩子想做的事不让他做,让孩子在他的行为所产生的后果中来体验对与错。孩子就从这各式各样的体验中,明白了该做什幺,不该做什幺;做什幺是对的,做什幺是错的,从而一步步明白做人的道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自古以来就备受人们的关注。有人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手中。这句话深刻指明了家长在教育子女所起的作用,按照传统观念,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有家长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

中西方教育观念的对比

中西方教育观念的对比: 一、我国高考之类的选拔型考试,以其考试形式和考试内容表达了特定的人才偏好:脑子快,思维敏捷,语言机巧,对细微之处的觉察度高。与中国更注重人才的精细性所不同的是,西方人对人才更多地讲究眼光、视野、对事物的综合把握、思考角度新颖、有创意等等。 二、中国教育所推崇的聪明更多地体现在猜度他人的思绪,揭开层层谜团,西方教育更推崇于自我潜力的开掘,以产生有别他人思路的创意。西方人比较注重人的发展潜质,中国人判断人的聪明与否,是当场显示的机智,而不是以后的发展潜力。中西方对智力的判断,前者更接近于小聪明,后者可属于大智慧。 三、西方人认为人类最高的智慧体现在对宇宙自然的理解和控制,中国人则认为人类最高的智慧体现在对人的理解和控制。 四、西方的智慧标准更注重从无到有的发明创造,中国的智慧标准则是赞赏从直到曲的机智谋略。 五、西方所推崇的聪明人多是深刻揭示自然法则的理论家和巧妙利用自然力量的发明家,中国所推崇的聪明人多是精于处世且深谋远虑并随机应变的精明者。 六、西方人的智慧更多的是体现在理性思维上,而中国人的智慧多体现在感性思维上。 七、西方人更注重把文字作为思想情感交流的工具,而中国人更注重把文字作为文采学识展示的门面。“表达思想情感”自然是越简单越清晰越好,而“展示文采学识”却是越曲折越绕弯越显得精深。 八、中国的考试历来注重知识的复述、背诵、记忆,能够在大脑中大量储备书本知识,并在被提问时快速提取的人就被视作是高智力水平的聪明人。我国的学校教育总是鼓励学生饱读书本,并将熟悉书本知识视作学识渊博,而西方的价值观是,知识只有在使用过程中才体现其价值,所以学校教育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边思考边学习边创造。 九、长期以来,我国学校的教学内容都集中在书本知识的灌输,以及系统学科知识的传授,而科技实验和社会实践方面的课程即使在大学也很少,更不用说中小学。相比较,美国的中小学就已开设大量贴近生活、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园艺、电脑、缝纫、烹饪、木工、机械、摄影、绘画、乐器等丰富多彩的实用专业课程。这些课程通过对学生实行各种基础的技术培训,在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也让他们了解了职业、行业与谋生,并使他们从中积累和发展了隐性知识。 中西方大学课堂教学比较 一、授课形式上。中国的大学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课堂是教师为主导;西方大学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课堂是学生为主导。这样概括也许有以偏概全之嫌,因为中国大学的课堂教学同样也要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也不是所有的老师都一味“把持”讲台而无师生互动,但就总体情况而言,中西方大学的教学确实存在上述区别。毫无疑问,除了实验课、实践课,中国大学的课堂教师讲授占了相当的份量,尤其是理论教学;而西方大学教师的讲授占课堂的比重十分有限,有的仅三分之一。在欧美大学中,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多种多样,除通常意义的讲授外,还有专题讨论会、小组学习(合作学习)、个人陈述、实验、讲座、实地调查、案例分析、辩论、个别辅导等,其中以课堂讨论为最,也是很受学生欢迎的形式。学生们认为最精彩的课不是教授的讲授课,而是师生共同的讨论课。 二、在教学方法上。西方大学论辩占据主导地位。在对研习作品进行分析、拆解、揭示关系的基础上,教师从书中抽取出所有富于争议的命题,让学生进行直接考察, 然后展开辩论,使真理

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异同(整理)

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异同 小组成员:郁洁、张静雯、张苗苗、章莉丽、赵浏婷、仲秋、周阳、朱珏(组长) 一、共同之处 第一,重视家庭教育。 无论你来自哪个国家你属于,哪些国籍,我们都认为家庭是一个人的第一个学校,家长是第一个老师。中国或西方国家,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家庭教育总是在最基本的位置的。 第二,家庭教育应从小开始,履行职责。 家庭,“家长们应该是言传身教。从他的表情,我们知道他生气或快乐,然后给予指示。”因为“它很容易集中孩子的注意力。他长大后,他的注意力分散,所以孩子教育必须从小抓起。 第三,有时候父母的分工在某些情况下会阻碍孩子教育的发展,并且带来了一些坏的结果。 在中国或在西方,母亲几乎是被描述的主要角色,然而对父亲的描述只有一少部分。母亲几乎是家庭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母亲是负责儿童日常生活中的饮食如饮料和食物,母亲是孩子物质保障,情感等方面的主要承担者,也 是培养孩子的主要监护人。 第四,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让他们正确地认识知识的价值。 中国的父母在远古时代就充分意识到这个道理,他们在孩子校时候就教他们阅读《四库全书》和《五经》,并且学习各种各样的思想学派,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求知欲。在西方,父母也注重家庭阅读。孩子必须在睡觉前听的故事,这是一种优良的西方传统家庭教育。 五、注重以个人的例子以及口头令来教学。 父母是孩子的模式,通常父母一个简单的动作是更有效率的灌输,孩子会在不经意间模仿他们的父母。

二、不同之处 一、两种不同的育儿观 西方国家育儿的着眼点在于,培养孩子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因此,要从小就形成自立的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而独立生活能力来自从小的锻炼。所谓锻炼是多方面的,诸如劳动锻炼、坚强意志的锻炼、忍耐力和吃苦精神的锻炼等等。但最根本的是适应各种艰苦环境和劳动能力的锻炼。通过参加劳动,让孩子从小就形成独立的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和爱劳动的习惯;在劳动和艰苦的环境中去克服困难,磨炼意志,发展各自的才能和特长,增长才智,并形成刻苦、节俭等品质。就是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促其成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中国的一些家庭育儿往往着眼于孩子将来有出息、有个好职业、一生能在顺境中度过。父母对孩子的责任就是让他们生活得好。孩子成长中能给他们多少幸福就给他们多少幸福。一句话,若能给孩子创造最优越的生活条件,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为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父母最关心的是孩子的智育。为使孩子学习好,能成龙成凤,除了学习,什么都不让孩子干。至于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很少考虑,有的甚至不考虑。由此看出,中国家长的育儿与西方国家明显不同。 二、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

浅谈中西方教育的差异

浅谈中西方教育的差异 一、中西方教育的主要区别 中西方教育的差异.自古以来就存在。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运动的兴起和国门被西方列强打开后.国人开始瞩目西方教育的另一种景观。中国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严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王国维等,对中西方文化、教育上的差异已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严复首先从宏观方面分析了两种文化体系的根本区别,指出:?尝谓中西事理,其最不同而断乎不可合者,莫大于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中之人以一治一乱、一盛一衰为天行人事之自然,西之人以日进无疆。既盛不可复衰,既治不可复乱,为学术教化之极则。?其次在?为学?方面,严复也意识到,?中国夸多识.而西人尊新知。?的确,国人勤学苦读、博闻强记,可谓满腹经纶,但探索新知的勇气和精神却不足。他还进一步指出:?夫自由一言,真中国历古圣贤之所深畏,而从未尝立以为教者也。彼西人之言日:唯天生民,各具赋畀,得自由者乃为全受。故人人各得自由,国国各得自由,第务令毋相侵。?也就是说,自由的原则是西方教育中的一条重要准则,但在我国避讳很深,强调的是?顺从?。可以说,严复在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发展史上的贡献.恰恰表现在他始终着眼于两种文化体系的宏观对比分析上。清末学贯中西的大学者王国维,则站在思

想的更高处。在具体分析了西方教育学的发展与西方哲学演变的关系后,得出结论道:?近世教育变迁之次第,无不本于哲学的思想之影响者。?进而提出了?夫哲学者,教育学之母也?的命题。国学大师梁漱溟也谈到东西方教育侧重点的不同,?大约可以说,中国人的教育偏重情意一边,例如?孝弟?之教;西洋人的教育偏重知的一边,例如诸自然科学之教。?将中西方教育内容方面各有倚重的情况看得非常真切。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对中西方教育差别的讨论更为深刻。著名美藉华裔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也指出,中国传统的教法是,一步步地教、一步步地学,这与中国的整个社会都强调?守规矩?有关。这种教学方法有好处也有坏处,最大的一点好处是,比较有耐心,比较了解要学好一样东西,需要努力,有个过程,不能一下子学到手。传统教育方法训练出来的小孩,可以深入地学到许多东西,这对于他进大学、考试有许多帮助。但是,对做研究工作来说则有妨碍。由于过去的学习方法是由人家指出来的路你去走,做研究所需的方法则要自己去找。这里有个习惯问题,忽然一下于要自己去找路.就有点觉得茫然。曾任中国复旦大学和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的杨福家教授,也在其讲学、著作中多次提到中西方教育的种种差异。他认为,?中国传统的基础教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有一个好处就是能比较系统地给学生以知识。遗憾的是,大部分的基础教育,过多地注重了传授知识。?然而,学生真正要掌握知识,并把知识变成

中西方家庭教育对比研究【论文】

中西方家庭教育对比研究 一、西方各国家庭教育的特点 (一)节约自强的美国家庭教育 许多美国的父母在孩子十八岁以后将会不再负担其生活费,他们会注重如何让孩子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如何才能够尽快使孩子获得自食其力的本领。这些美国家庭教育观点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其市场经济的理念,让孩子们从小就明白什么是有偿工作,以便于将来更加顺利地融入社会氛围,那里的孩子们也随之崇尚自己挣自己花。而美国社会相对宽厚的社会经济状况也令父母们对自己的晚年生活更有安全感,他们不需要过于向孩子施加奋斗的压力,而是让他们能随着自己的天性和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想走的道路。长大成为独立的个人是美国家长家庭教育理念的中心思想,他们会鼓舞自己的孩子,给予他们足够的信心。根据调查,美国54%的青少年学生是不拿零用钱的,而且年龄越大越不可能获得零用钱,大约68%的受访青少年学生以打零工赚取零用钱。[3]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美国首富洛克菲勒,这位世界上第一个拥有10亿美元财产的大富翁,其子女的零用钱却十分紧巴巴。他家账本扉页上记录着孩子零用钱的规定:7-8岁每周30美分;11-12岁每周1美元;12岁以上每周3美元。零用钱每周发放一次,要求子女们记清每一分花销的来龙去脉,待下次领钱时交父亲检查,如果账目清楚,用途正当者,下周增发5美分;反之则更少。洛克菲勒解释说,

“过多的财富会给自己的子孙带来灾难”。这句蕴含着他人生经验的话,就像他的财富,引发人们的思考。 (二)磨练吃苦的英国家庭教育 英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英语又是全世界使用频率极高的语言,总的来说,英国人性格恪守传统,他们的象征动物是约翰牛,即严谨而且爱独居,为了自己获得独立自由而愿意吃苦耐劳来换取理想生活。英国的青少年,从小就体验送报、打工等劳动的辛苦,这本身就是磨炼吃苦精神的绝佳途径。在寒冷的冬天,当中国的同龄孩子可能还在热被窝里撒娇,赖床时要父母三请四催说尽好话,英国的孩子早已起来挨家挨户去送报了。这对娇惯子女的中国家长而言可能难以接受,甚至觉得这样对待孩子太过于冷血残忍。英国的教育理念受其文化的影响十分深远,加之英国属于发达国家,社会制度相对健全,社会福利较丰厚,这也减轻了国内人民不少负担。对于他们而言,受教育成为了选择之一而非必由之路。他们可以自由发展自己的个性,按照自己的喜好和兴趣来选择自己要学习的方向。从英国国内市场看,他们的职业选择范围相对更宽泛,除了必要的理论知识外,专业技术在英国是非常实用的香饽饽。所以英国的家长们不局限于要求孩子在学问上有所建树,他们更重视自己的孩子是否可以独立负担其生活,顺利在社会中立足。

从中西方教育差异谈跨文化交际

从中西方教育差异谈跨文化交际 一导论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整个世界俨然变为一个”地球村”,它使得生活在不同文化地区的人们之间的交流比较空前频繁和迫切。我们被带入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也被一下子推上了跨文化交际的舞台。跨文化交际不仅仅只是会外语,更要了解其文化背景,了解其世界观价值观等等。如今,有许多中国家长在国内掀起一番出国热,目的是让孩子更早的接受外语的熏陶以及外国教育,自此引起了一股对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差异的对比和讨论,研究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差异能够促进我国教育方式的改善,帮助我们更好取其精华,也会提高我国整体的跨文化交际技巧和能力,更好的适应全球化。 在翻阅了大量的相关专业资料和相关论文之后,我对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差异进行了研究。本文从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教育方式进行研究。通过对比,逻辑推理等方法进行论证。希望能够在探索,分析,研究的过程中获得启发,进而得出合理的,有参考价值的结论。二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一个逆反的孩子》、 《跨文化交际》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邵春阳:论中西方教育之差异》、《美国打工日记》、《美国也荒唐》、《英国见闻录》 三分层次讨论核心 中式教育、西式教育经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貌和体系,中西方在其教育发展的过程中的侧重点不同,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论述:家庭教育不同,学校教育不同,社会环境不同造成的影响。

1)家庭教育不同 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 西方家长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摩托车,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此外,还要外出当杂工,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机、冬天铲雪、秋天扫落叶等。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孩子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中国的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因而超越孩子实际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在家庭里到处弥漫。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似乎学习好就是万能的,而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关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顾。从孩子出生到成年,家长几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来,做饭、洗衣服、打扫、攒钱供孩子读大学、出国、结婚、养儿育女等。尽管我们的家长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这样的家庭教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难以让孩子得到幸福,因为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 ● 西方的家长更加重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因而很注意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家长把快乐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来实施。他们经常和孩子一起讨论问题,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也愿意跟家长商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对于孩子的成才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至关重要。

中西方家庭教育差异的英语演讲

中西方家庭教育差异的英语演讲 篇一: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差异 (一)看重日常生活行为和习惯 ●西方家长:从小教起从日常教起 西方家长重视从日常行为与情感中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注重从内心情感去尊重别人,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为与习惯的培养。 ●中国家长:忽视了“做人的教育” 而我国家长和幼儿教师往往脱离孩子心理发展的实际,例如幼儿园时就提出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伟大理想主义的教育,忽视基础的行为习惯、良好的人际交往等与孩子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做人的教育”。 我们一直谈教育要循序渐进,这不仅适用于智力教育、知识教育,同样适合于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现在我们的孩子道德观念淡漠,社会性发展差,这与家长忽视对孩子最基础的“做人教育”不无关系。 (二)让孩子学会独立 ●西方家长:让孩子自己动手学会独立 西方家长一般都相信孩子具有自我反省和教育的能力,

孩子要自己劳做,自己生活,从劳做中得到快乐,从动手中获得各种知识,学习各种技能。孩子能做到的,就让他自己做,这是对孩子的尊重。 比如在西方有很多这样的情形:父亲或母亲在前面走,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跟在后面走。他们认为这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十分重要。 ●中国家长:层层保护种种溺爱 中国的家长生怕孩子磕着碰着,往往要抱着或拉着孩子走。 (三)让孩子自然发展 ●西方家长:让孩子自由发展 西方人巴望孩子成名成家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 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 基于这种观念,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

浅析中西方教育文化差异

浅析中西方教育文化差 异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浅析中西方教育文化差异 通过这学期的2次形式与政策课,以及老师给看的视频后,我准备从教育的差异方面着手来分析一下中西方之间这方面的异同点。 1中西方教育差异的具体体现 中西方教育观念及思维模式的小同。东方教育的目的以增加知识为主,视知识比创造力重要。在中国,老师们认为创造力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它依赖于坚固的基础知识。而西方教育的目的是寻求高层认知能力的学习,老师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提问,批判性的思考,建构、挑战知识。 在西方发达国家,公布学生的学习成绩被看成是侵犯个人隐私权的,因为作为学生享有与公民同样平等的权利。而我国传统的教育观点认为,公布学生的学习成绩,一方面可激励学习差的学生向优秀的学生学习;另一方面,对学习差的学生也是一种批评,或者说是让学习差的学生有挫折感,让其知耻而奋起 再者,西方的教育重视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生话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方法,从而为进入社会做准备。而我国的教育重视文化基础课,学生学到的数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知识比大多数国外学生多,而且中国学校的管理相对严格,要求学生在上课的时候精神集中,这种教育理念在继承优良传统、掌握知识、规范行为等方面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教学方式的差异。在西方,课堂大多为小班,一般不超过30人。课堂氛围比较随意自山,有什么问题不需举手当堂可以提问。英国学校大

都是九点上课,所以在第一节课的课堂上很少出现队队欲睡的双眼。老师讲课的时间不多,课堂以学生的分组活动为主,包括讨论、辩论、实践活动等等形式。英语课的授课方式多种多样,老师常常带他们到学校外的商店、广场等公共地方,进行实践,把所学的东西活学活用,这点和中国的学校形成很大的对比。在班上,你会发现经常会有学生缺勤,千万不要大惊小怪,囚为这在英国的学校是很普遍的,他们大都是随家人去旅游了。这种情况,在中国简直是想都不敢想。还有一点很大的差异就是英国的学校很重视对学生进行“山野教育”,其意义就是让学生经受磨练,训练学生的体能.,冒险精神和生存能力,然而在中国的很多学校都是整个学期只有难得的一两次社会实践机 高等教育办学思路的差异。西方发达国家的办学思路倾向于宽进严出,即入门相对宽松,但出门的要求很严格,特别是对硕士、博士的要求非常严格。在终身教育看来,宽进严出无论是对社会的回归教育,还是对适龄青年的高等教育都是可取的合适路径,因为它既善意地向有志者敞开大门,又保证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更重要的是注重教育学生学会学习,这是一种更高远的追求,它可以影响其一生而我国的高等教育则是严进宽出和尚未完全到位的学分制我国的高等教育历来严进宽出,即入门要求很高,但进门后小管学生是否最有效地利用在校期间的优越条件用功努力,到该毕业时绝大多数都能获得一纸合格证书顺利毕业 2对我国现行教育的反思及展望 对我国现行教育的反思。纵观中西方教育的种种差异,我们应该对我国传统教育有一个史清醒的认识

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的六大差异

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的六大差异 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的六大差异 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 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这些差异中,我们可以找出许多值得中国家长学习的观念和做法。 (一)看重日常生活行为和习惯 ?西方家长:从小教起从日常教起 西方家长重视从日常行为与情感中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注重从内心情感去尊重别人,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为与习惯的培养。 ?中国家长:忽视了“做人的教育” 而我国家长和幼儿教师往往脱离孩子心理发展的实际,例如幼儿园时就提出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伟大理想主义的教育,忽视基础的行为习惯、良好的人际交往等与孩子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做人的教育”。 我们一直谈教育要循序渐进,这不仅适用于智力教育、知识教育,同样适合于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现在我们的孩子道德观念淡漠,社会性发展差,这与家长忽视对孩子最基础的“做人教育”不无关系。

(二)让孩子学会独立 ?西方家长:让孩子自己动手学会独立 西方家长一般都相信孩子具有自我反省和教育的能力,孩子要自己劳做,自己生活,从劳做中得到快乐,从动手中获得各种知识,学习各种技能。孩子能做到的,就让他自己做,这是对孩子的尊重。 比如在西方有很多这样的情形:父亲或母亲在前面走,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跟在后面走。他们认为这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十分重要。 ?中国家长:层层保护种种溺爱 中国的家长生怕孩子磕着碰着,往往要抱着或拉着孩子走。 (三)让孩子自然发展 ?西方家长:让孩子自由发展 西方人巴望孩子成名成家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 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 基于这种观念,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因此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 例如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让孩子自 己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

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及原因

中西方家庭教育存在的差异及原因 一位西方著名人士说,他小时候,妈妈买了一些苹果,兄弟两个都想吃最大的哪个。他的妈妈就笑着说:“你们来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2块,你们2人一人一块各自负责修剪,谁干的最快最好,谁就能得到它。”结果他赢了,并懂得了一个道理:要想得到好的,就必须努力争第一。这很公平,你想要多少,就必须为此付出多少代价! 而一个中国犯人也说道,小时侯,他的妈妈拿来几个苹果,大小不等。他一眼就看中了那个又红又大的,这时弟弟说了他想说的话,结果被妈妈骂了一顿:“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那个犯人就灵机一动改口说:“我要那个最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结果他受到了妈妈的奖励。从此以后,他学会了说谎,然后开始不择手段。 同样是分苹果,但结果却不一样。外国的那位母亲选择了让孩子用自己的双手来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而那位中国母亲,却让孩子用虚伪的话来换取他们心中想要的东西。通过这则小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方的家庭教育是存在差异的,像这样的小故事还有很多,其目的都是表现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下面就简单列举一些中西方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差异。 西方家长普遍认为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亲友,都没有特权去支配和限制他的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能替孩子做选择,而是要使孩子感到他是自己的主人,甚至在什么情况下说什么话,家长都要仔细考虑,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心理。而中国家长则大都要求孩子顺从、听话。 西方家长一般都相信孩子具有自我反省和教育的能力,孩子要自己劳做,自己生活,从劳做中得到快乐,从动手中获得各种知识,学习各种技能。孩子能做到的,就让他自己做,这是对孩子的尊重。比如在西方有很多这样的情形:父亲或母亲在前面走,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跟在后面走。他们认为这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十分重要。中国的家长生怕孩子磕着碰着,往往要抱着或拉着孩子走。 西方人巴望孩子成名成家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基于这种观念,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因此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

中西方教育体制差别

中西方高等教育体制差别之我见 英国的教育制度有着几百年的发展历史,扬名海外的高等学府及严格的教学质量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使得英国成为了世界最受推崇和普遍接受的留学国家之一。根据学习与技能委员会的统计,留学英国的海外学生给英国大学带来了大量英镑的收入。目前在中国,可以到英国念大学及研究生已经成为许多中国学生的梦想之一。然而英国的教育体制与中国的教育体制却大相径庭。 首先从大体上来说中国以应试教育为主,而英国却以专业兴趣为主。中国的学生从小就要学很多的东西,虽然什么都会但是什么都不精!英国的学生培养个人的专业爱好,虽然不像中国学生那么“博学”,但是世界的每一个领域中都有最精英的一部分是英国人。其实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中国人培养不出很多大家级人物,可是有很多响当当的人物都是华裔,这是为什么?是我们大陆的营养不好培养不出人才吗?其实是教育体制的问题。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东西就是,由于观念不同,中国对职业化教育不够重视,所有学生都要上大学,而很少考虑上技术学校,这样造成了大学生过多,就像东西突然多了,不值钱了。下面将详细谈两者之间的差异。 一、学制、教育方式差异 第一,中国大学实行的是四年制,而英国实行的是三年制。中国注重掌握所学知识,英国却注重能力的培养。在考试上,中国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而在英国平时作业(一般为写论文约占25%~50%,期末成绩仅仅占50%左右。 英国大学第一年成绩不计入三年本科总成绩,英国学生在大学第一年所学课程均为各系公共课,各系派出优秀教师讲授本专业领域内经典课程,学校提供一个月时间给学生选择和决定自己的专业;相反在国内,学生踏进校门的时候就已经选定了自己的专业,极少有在大学期间改变自身专业的情况与条件。 中国硕士的学制是两年至三年,英国硕士学制仅占一年,为全球时间最短。中国的硕士学习仍侧重于掌握更前沿的知识,而英国主要侧重于传授方式,方法,培养综合能力,比如盖高校大厦一般,先将框架搭好,至于所需要的知识,可以在未来的工作中再填充上去。 中国博士实行的是三年制,英国博士恰好实行的也是三年制。但是中国的博士仍需要上一年的课,再做两年的研究,而英国三年几乎全部用于和导师一起做研究 第二,中国大学一学年分为2个学期,每学期20周,主要对课堂所学进行掌握;英国大学一学年分为3个学期,每学期10周,主要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半工半读,且有专门老师帮助学生联系工作。英国学生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在运动、艺术、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和课外兼职等方面。 第三,英国的大学在每学年结束,都有一部分学生被要求留级或者退学,这是因为他们不适合这个专业或者这个学校。退学后他们可以更换专业或者学校,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而在中国大学,因成绩等原因被退学的情况相对较少,在同一学校顺利毕业的可能性相对较高,而学生在退学后难以更换学校或专业继续学习。 第四,中国大学课程一般分为考试和考查科目。英国没有考查课,所有科目都是以学分的形式体现,每科10~20学分不等,大学一般要修满120学分才算合格。 总体来说,中国大学注重课堂教育,以灌输式“应试教育”为主,高校教育

浅谈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

揭阳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论文 题目:浅谈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 学生姓名谢梓丹指导教师陈朝虹 系(部)外语系专业英语教育 班级 93 学号 09124340 提交日期2012年月日答辩日期 2012 年月日 2012 年月日

浅谈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 论文提纲 前言 一、中美教子的不同之处 二、中美家庭教育的跨文化比较 1、中美家庭教育的结果比较 2、中美家庭教育的过程比较 3、中美家庭教育差异的原因分析 三、概括 1、教育目的 2、教育内容 3、教育方式 四、结束语

浅谈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 谢梓丹 (揭阳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英教093班) 摘要:家庭教育是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必须接受的教育。家庭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不痛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中西文化的差异在家庭教育中的体现也是方方面面的,主要体现在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怎样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价值观、道德观等,这一切将影响孩子的一生。关注中西文化差异,学习和研究中西方文化差异在家庭教育中的各种体现,有助于我们在家庭教育方面取长补短,使我国的家庭教育日臻完善,培养出更多的有用之才。 关键词:家庭教育;中美文化差异;家长;孩子;跨文化 前言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在教育子女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性。这篇文章就是在阐述着中西方家庭在教育子女时有哪些差异,为什么会导致这些差异?哪些该继续发扬哪些该摒弃?中国传统教育强调知识的传授,美国教育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二者需要交流和互补。通过查阅有关书籍,我们也意识到:中美教育在各个教育层次上都存在着差异,并以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出。在美国,年轻人大多很有主见,这种独立意识是从小培养出来的。而中国人为什么独立能力不如美国人好呢?这也是我们接下来要讲的。 一、中美教子的不同之处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过程的启蒙部分,它对孩子习惯、兴趣、生活方式,甚至个性的培养产生了深远意义。家庭核心的意义在于,它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孩子通过观察和模仿,不自觉地接受着基本生活常识和文化价值观。所以说,不同的家庭教育造就了中西方孩子的不同性格、处事方式和生活态度等。西方家长普遍认为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亲友,都没有特权去支配和限制他的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能替孩子做选择,而是要使孩子感到他是自己的主人,甚至在什么情况下说什么话,家长都要仔细考虑,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心理。而中国家长则大都要求孩子顺从、听话。在教育方面,中国教师强调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多引导他们呢逐步学会适应和控制自己的情感。而美国教师则培养孩子的灵活性和创造性,鼓励他们自由滴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中国人重视结果与技能的掌握,无论学什么都力求完美无缺。美国人重过程与能力的增减,还鼓励孩子自由发挥、自由创造,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中美家庭教育的跨文化比较

中西方家庭教育之比较

浅析中西方家庭教育之异同 [主要内容] 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质量。当今社会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这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各国在培养人才的教育工程中,都很重视家庭教育这一环。本文通过中西方家庭在思想道德教育、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上的差异和共同点进行粗浅的分析比对,为家庭教育提供借鉴。 [ 关键词] 中西方家庭教育异同 不论是刚出生的婴儿还是是在校大学生,只要没踏上社会,独立自主地依靠自身能力生活,家庭的教育对其成长的影响和意义都至关重要。家庭教育发挥着学校教育所无法取代的作用。我们研究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异同,无疑将促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整体发展,让家庭这一渠道发挥更关键、有效的作用。 一、中西方家庭在思想道德教育上差异我国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强调忠君孝父,子女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家长,听话才是好孩子。当代中国家庭思想道德教育批判地吸收、借鉴传统教育理念,其主要特点是:首先,家长长期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比较推崇“孝悌”等思想观念,通过日常的言谈举止会影响到子女,使子女受到尊老爱幼等正面的道德教育。但其中“学而优则仕”、“棍棒底下出孝子”等思想也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通常认为孩子的学习第一,其他次之,忽视了其他能力的培养;父母与孩子沟通较少,只注重物质需要的满足,缺少情感交流,造成亲子之间的隔阂,子女对父母感到畏惧的同时,产生了逆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使孩子偏离正常的道德发展轨道。其次,家长比较注重培养孩子遵守纪律和爱祖国、爱集体、

爱社会主义的思想,很多家长对孩子过分宠爱,导致孩子行为失矩,对孩子进行的社会责任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停留于表面。最后,由于我国实行的是独生子女制度,所以所有家长都在孩子身上寄予厚望,希望儿女成才,但是成才的标准和方式则通常由家长来规定,他们可能会将自己的幸福观、荣辱观以及自己未曾实现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在培养孩子成为理想中的“人才”的同时,也限制了孩子的发展空间 而西方家庭比较注重父母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强调在和睦的家庭中培养孩子遵守纪律、服从社会公德和为大众服务的良好行为习惯,注重各个家庭之间的交往。家庭与家庭之间习惯于互相拜访,通过交往加深彼此间的了解,并对孩子的道德言行产生影响。在交往过程中,孩子的社会性人格得到了发展。教育方式既严谨又不乏活泼,注重文明礼貌的培养;父母在教育中对孩子的鼓励多于惩罚,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强调“个人奋斗”,注重自立能力的培养。亲子之间是民主、平等的关系,父母很少强迫孩子服从自己的意志,也不要求孩子按照他们的生活模式生活。并对孩子进行别具特色的“生存教育”,努力把孩子培养成独立、自主但又不乏风度教养的“社会人”。 二、中西方家庭在教育观念上的差异 西方国家育儿的着眼点在于,培养孩子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基于这种观念,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从小就培养孩子自立的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注重劳动锻炼、坚强意志的锻炼、忍耐力和吃苦精神的锻炼等等。通过参加劳动,让孩子从小就形成独立的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和爱劳动的习惯;在劳动和艰苦的环境中去克服困难,磨炼意志,发展各自的才能和特长,增长才智,并形成刻苦、节俭等品质。就是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促其成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而中国的一些家庭育儿往往着眼于孩子将来有出息、有个好

中西方教育的差异

在人类社会形成之后,一种重要的事业应运而生——教育。然而不同的地域以及不同的文化造就了教育的不同形式。中国有传统发展出来的应试教育和西方看中培养个人能力的素质教育之间究竟存在什么差异。我们能否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开创出一种更合理更趋于完美的教育模式呢?而这种新的模式又如何从家庭,学校和社会渗透到每个人的生活中呢?在提出这些问题后,我们进一步探究两种不同的教育的特点。 当前,"减负"和"素质教育"无疑已经成了教育部门的热门话题,而国内又涌现出一批出国热潮,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希望一探其中乾坤,把中国目前的教育和西方的教育进行一番比较。现在有不少人对西方的素质教育推崇备至,根据优胜劣汰的定律,那中国的教育是不是早该被淘汰了呢?然而应试教育在今天仍然发挥着他的作用。虽然这和中国的基本国情息息相关,但我们也不能把他全盘否定,他也存在着它本身的价值。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为这不仅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新进文明的程度,还决定着国家的发展。近年来,在我国一次次的涌起了出国热潮,由此现象我们不得不深思:难道西方的教育就真的是完美的吗?中国现行的教育就真的没有一点可取之处吗?经过研究,发现并不是这样的。并且身为学生的我们,对中国的教育有很多感受和想法,也对其怀有很大希望。下面,我就将从学校教育具体的介绍中西方教育的差异。 学校教育: 去过国外读书的学生们都会觉得国外的学校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上与中国有很大不同。然而,中西方在学校教育上存在的差异是显著的。下面,我将一一道来。 现阶段,中国的教育政策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提高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在实行素质教育之前,我国的学校基本上都是应试教育。从表面上看,从应试教育过渡到素质教育是一个极大的飞跃。但是据我们的调查问卷显示,大多数的学生对目前自己的学校执行的素质教育表示不满意。他们普遍认为真正的素质教育并没有渗透到他们的日常学习中。经深入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我国现在实行的教育机制问题。在部分家长和学生眼里,学习的终极目的就是考上一个好高中或者大学,升学率几乎成了学校唯一的追求目标。"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在实行素质教育的时候,经常被我们挂在嘴边的话,现在竟成了在素质教育这个大环境下有些学生的真实写照了。有些学校也是一味的追求考试的成绩,在平时的课堂中,考试中不会考的东西就不教。这种做法无非会令同学们的知识量减少,在课堂上锻炼能力的机会减少。 中国现在的教育在一个方面存在着较大的漏洞和缺陷,那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其原因在于使用了教育水平的等级化考评制。创造性思维如试探猜想、大胆假设及直觉、灵感等思维方式是突破性发现的重要条件,科技的发展既要求我们掌握广博的知识,还要求我们打破常规的思维定势,把知识变为创造的基础。所以说创新能力对于最终要踏入社会的中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中学中经常存在的一个情况就是老师过于强调书本上的死知识,缺乏有意识的对学生的创造性进行培养,提倡死记硬背,实行题海战术,使用标准答案,压制学生的个性发展。有人把它概括为"重继承轻创新、重灌输轻发现"。很多同学对单调的学习感到厌倦,对乏味的学习内容感到失望,继而闪现在他们头脑中的新奇的想法也会被渐渐泯灭。我认为并不是我们学生天生缺乏创新意识,这样的状况只是环境造就的结果。如果有一个适合的环境,让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充分的发展和锻炼,他们的创新能力也会随之变得优秀。这种现象在实行应试教育的时候很普遍,虽然在现在并不是那么普遍,但是这样的情况也不少,我们对某所学校的100名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其结果显示只有百分之二十一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校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培养自己的创新及各种其他的能力,可见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对学生的能力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 另外,我国的基础教育在培养学生其他能力上,也存在着不小的空白。中国的学生经常是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