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学习理论(下)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学习理论(下)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学习理论(下)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学习理论(下)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学习理论(下)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一)早期的认知学习研究

1.格式塔心理学家的顿悟说

顿悟一完形说是由德国的格式塔心理学派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格式塔心理学又称完形心理学,诞生于 1912 年,苛勒、考夫卡、韦特默是其重要的代表人物。l913~l917 年,苛勒在德国对黑猩猩学习和解决问题进行了许多研究,由此认为,学习是通过顿悟实现的,以此与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相对抗。

顿悟一完形说的主要观点:

(1)学习是通过顿悟实现的苛勒认为,学习是一个顿悟的过程,是个体利用自身的智慧与理解力对情境与自身关系的顿悟,而不

是尝试错误的过程。顿悟往往跟随在一个阶段的尝试与错误之后发生,但这种行为不像桑代克所描述的那样,而更相似于一种“行为假设”的程序。动物在试验了这些假设以后,便会抛弃它们,它往往是顿悟的前奏。所谓顿悟,就是动物突然觉察到问题解决的办法,是动物领会到自己的动作该怎样进行,领会到自己的动作和情境,特别是和目的物之间的关系。动物只有在清楚地认识到整个问题情境中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时,顿悟才可能发生。

(2)学习的实质在于构造完形

该学说强调学习在于构造一种完形,认为人心对环境提供着一种组织或完形作用,而这种完形和组织作用就是学习。当环境发生变化、遇到困难或问题时,有机体头脑中已经形成的“形”就出现了“缺口”、“缺陷”,随之就会有一种度过这种缺口、弥补缺陷从而完结图形的趋向,即组织或构造新的完形,这种活动就是学习。

(3)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不是直接的,而需以意识为中介

对于刺激与反应或环境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格式塔与联结主义或行为主义的理解都是不同的。格式塔认为他们的关系是间接的,是以意识为中介的,其公式是一个三项式,即S—O—R;而后者的理解是直接的,不存在意识的中介作用,其公式是一个二项式,即S—R。这是二者的根本分歧所在。

优点:作为现代认知心理学先驱的格式塔心理学,是在批判构造主义、行为主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把研究对象确定为知觉思维的心理现象。其主张研究意识,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为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心理学的来源。

缺点:企图用动物来完全解说人类的学习,否认尝试错误的学习形式,夸大了动物的意义。

2.托尔曼认知地图论

托尔曼是美国心理学家。他对各派采取兼容并包的态度,以博采众家之长而著称。他既欣赏联结派的客观性和测量行为方法的简便,又受到格式塔整体学习观的影响。他的学习理论有很多名称,如符号学习说、学习目的说、潜伏学习说、期待学习说。托尔

曼对 s—R 联结说的解释不满,他认为学习的结果不是 S 与R 的直接联结,主张把 S—R 公式改为 S—O—R 公式。在后一公式中,(

)代表有机体的内部变化。

托尔曼的学习理论有两大特点:

(1)一切学习都是有目的的活动托尔曼认为,学习是有目的的,是趋向于目标,受目标指导的。学习产生于有目的的活动中,尽管刺

激可以引起反应的发生,但学习者对刺激的主观认识指导着试误反应的进行。托尔曼认为,学习就是期待的获得,学习者有一种期待的内在状态,推动学习对达到目的的环境条件产生认知。有机体的行为都在于达到某个目的,并在于学会达到目的的手段。

(2)为达到学习目的,需须对学习条件进行认知

托尔曼认为,有机体的学习不仅具有目的性,而且具有认知性。因为有机体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情境和条件,它需须对这些情境和条件因素进行认知,才能学会达到目的的手段,并利用掌握的手段去达到学习的目的。

托尔曼用“符号”来代表有机体对环境的认知,并且认为,学习者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学习的是能达到目的的符号及其符号所代表的意义,是形成一定的“认知地图”,这才是学习的实质。托尔曼的学习目的和学习认知概念,直接来自格式塔学派的完形说,吸取了完形派思想中某些积极成果,认为行为表现为整体的行为,这种有目的的整体性的行为是学习认知的结果。

(二)现代认知学习观

1.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

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他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因此,他的理论常被称之为认知——结构论或认知一发现说。

(1)学习观

①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是指一种反映事物之间稳定联系或关系的内部认识系统,或者说,是某一学习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与组织。

布鲁纳认为,人是主动参加获得知识的过程的,是主动对进入感官的信息进行选择、转换、存储和应用的。也就是说,人是积极主动地选择知识的,是记住知识和改造知识的学习者,而不是一个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布鲁纳认为,学习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不管采取的形式怎样,个人的学习都是通过把新得到的信息和原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去积极地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②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布鲁纳认为学习包括三种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这三种过程是: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知识的评价。这三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新认知结构的过程。新知识可能是以前知识的精练,也可能与原有知识相违背。知识的转化就是超越给定的信息,运用各种方法将它们变成另外的形式,以适合新任务,并获得更多的知识。评价

是对知识转化的一种检查,通常包含对知识的合理性进行判断。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终目的都是构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

(2)教学观

①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态度和方法。布鲁纳非常重视课程的设置和教材建设,他认为,所有的知识都是一种具有层次的结构,这种具有层次结构性的知识可以通过一个人发展的编码体系或结构体系(认知结构)而表现出来。人脑的认知结构与教材的基本结构相结合会产生强大的学习效益,在教学当中,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好的编码系统,以保证这些学习材料具有大的概括性,使学生具有一种佳的知识结构。而知识的概括水平越高,知识就越容易被理解和迁移。

②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动机原则。所有学生都具有内在的学习愿望,内在动机是维持学习的基本动力。学生具有三种基本的内在动机:第一,好奇内驱力(即求知欲);第二,胜任内驱力(即成功的欲望);第三,互惠内驱力(即人与人之间和睦共处的需要)。教师只要能促进和调节学生的探究活动,就可以激发学生的这些内在动机。结构原则。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和符号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动作表象是借助动作进行学习,无需语言的帮助;图像表象是借助图像进行学习,以感知材料为基础;符号表象是借助语言进行学习,经验一旦转化为语言,逻辑推导便能进行。

程序原则。通常每门学科都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程序,不存在对所有学习者都适用的唯一程序。因此,要选取灵活的教学程序来组织实际的教学活动过程。

强化原则。适当的强化时间和步调在学习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比如让学生知道结果应该在学生评估自己作业的那个时刻,太早或太晚都不利于强化作用的发挥。

为了促进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发展,教师需须全面深入地分析教材引导学生加深对教材结构的理解。在引导学生理解教材结构的过程中,应注意:首先,教学本身应有新异性,跨度应适度,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胜任感;其次,选择灵活的教学程序和结构方式来组织实际的教学活动过程;同时,应注意提供有助于学生矫正和提高的反馈信息,并教育学生进行自我反馈,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布鲁纳认为发现学习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①提高智力的潜力。

② 使外来动因变成内在动机。

③学会发现。

④有助于对所学材料保持记忆。

认知发现说是特别值得重视的一种学习理论。认知发现说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已有认知结构、学习内容的结构、学生独立思考等的重要作用。这些对培育现代化人才是有积极意义的。

2.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对学习进行了分类:首先,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其次,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

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他认为,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奥苏伯尔在教育心理学中的主要贡献是他关于有意义的学习、接受学习的理论以及认知同化与先行组织策略。

(1)有意义学习

①有意义学习的含义

有意义学习是指在学习的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识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的一种学习方法。非人为的联系,是指有内在联系而不是任意的联想或联系,指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观念建立在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实质性的联系是指表达的语词虽然不同,但却是等值的,也就是说这种联系是非字面的联系。如果学习者并未理解符号所代表的知识,只是依据字面上的联系,记住某些符号的词句或组合,则是一种死记硬背式的机械学习。

②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有意义学习的产生条件包括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

从外部条件来看,有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需须具有逻辑意义,在学习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学习能力范围之内的。

从内部条件来看,一是学习者认知结构中需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二是学习者需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三是学习者需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或旧知识得到改善,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有意义学习的目的,就是使符号代表的新知识获得心理意义。

(2)接受学习

接受学习是指学生通过教师呈现出的材料来掌握现成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只要求他们把教学内容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以便将来能够提取和应用。

学习者接受知识的心理过程表现为:首先在认知结构中找到能同化新知识的有关观念;然后找到新知识与起固着点作用的观念的相同点;后找到新旧知识的不同点,使新概念与原有概念之间有清晰的区别,并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融会贯通,使知识不断系统化。

(3)认知同化理论与先行组织策略

认知同化理论是指学生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的一种理论,也就是新旧知识能否达到意义同化的理论。先行组织策略就是在学习任务本身之前先呈现引导性材料的教学策略。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3.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

加涅从两大理论中汲取合理的成分,一方面承认行为的基本单位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另一方面又着重探讨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认知活动,运用现代信息论的观点和方法,通过大量研究,建立起了信息加工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对信息的接受和使用的过程,学习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中,学习的发生同样可以表现为刺激与反应,刺激是作用于学习者感官的

事件,而反应则是由感觉输入及其后继的各种转换而引发的行动。反应可以通过操作水平变化的方式加以描述,但刺激与反应之间,存在着“学习者”“记忆”等学习的基本要素。

加涅根据信息加工理论提出了学习过程的基本模式,认为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即学习者对来自环境刺激的信息进行内在的认知加工的过程,并具体描述了典型的信息加工模式。他认为学习可以区别出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习者头脑中的内部活动。与此相应,他把学习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动机阶段、了解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操作阶段、反馈阶段。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却由每个人自己决定。人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或解释现实,人们的个人世界是用自己的头脑创建的,由于各自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人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不同。因而,建构主义更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

(一)建构主义的不同倾向

建构主义本身并不是一种学习理论流派,而是一种理论思潮,并且目前还处在发展过程中,因此没有形成一个基本统一的理论体系,存在着不同的取向。按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将它划分为不同的倾向,综合而言,其对教育实践具有一定影响的主要有以下四种理论。

1.激进建构主义

这是在皮亚杰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以冯?格拉塞斯费尔德和斯特菲为代表。激进建构主义有两条基本原则:

(1)知识不是通过感觉而被个体被动地接受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地建构起来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2)认识的机能是适应自己的经验世界,帮助组织自己的世界。而不是去发现本体论意义上的现实。

激进建构主义者相信,世界的本来面目是我们无法知道的,而且也没有需要去推测它,我们所知道的只是我们的经验。所以冯?格拉塞斯费尔德认为,应该用“生存力”来代替真理一词,只要某种知识能帮助我们解决具体问题,或能提供关于经验世界的一致解释,那它就是适应的,就是有“生存力”的,不要去追求经验与客体一致。为了适应不断扩展的经验,个体的图式会不断进化,所有的知识都是在这种个体与经验世界的对话中建构起来的,而这要以个体的认知过程为基础。

激进建构主义以这些思想为基础,深入研究了概念的形成、组织和转变,其研究之深入是各家建构主义中独一无二的,但这种建构主义主要关注个体与其物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对学习的社会性的一面则重视不够。

2.社会建构主义

与激进建构主义不同,这是主要以维果茨基的理论为基础的建构主义,以鲍尔斯菲尔德和库伯为代表。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确定性和客观性提出了怀疑,认为所有的认识都是有问题的,没有的观点,但它又比激进建构主义稍温和。它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对每个认识世界的个体来说是共通的。知识是在人类社会范围里建构起来的,又在不断地被改造,尽可能与世界的本来面目相一致,尽管永远达不到一致。

另外,它也把学习看成是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理解的过程,但它更关心这一建构过程的社会的一面。他们认为,知识不仅是个体与物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内化的结果,在此过程中,语言等符号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学习者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交往和游戏等活动中,形成了大量的个体经验,这可以叫做“自下而上的知识”。它从具体水平向知识的高级水平发展,走向以语言实现的概括,具有了理解性和随意性。而在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则形成了公共文化知识。在个体的学习中,这种知识首先以语言符号的形式出现,由概括向具体经验领域发展,所以也可以称为“自上而下的知识”。儿童在与成人或比他成熟的社会成员的交往活动(特别是教学活动)中,在他们的帮助下,解决自己还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理解体现在成人身上的“自上而下的知识”,并以自己已有的知识为基础,使之获得意义,从而把“近发展区”变成现实的发展,这是儿童知识经验发展的基本途径。

3.社会文化取向

这种倾向与社会建构主义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它也受到了维果茨基的突出影响,也把学习看成是建构过程,关注学习的社会性方面。但它又与后者有所不同,它认为,心理活动是与一定的文化、历史和风俗习惯背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知识与学习都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的,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知识的来源。所以,它着重研究不同文化、不同时代和不同情境下个体的学习和问题解决等活动的差别。他们借鉴文化人类学的方法,研究一定文化背景下的个体为达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实际活动,并认为这些实际活动是以一定的社会交往、社会规范、社会文化产品为背景的。个体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解决所出现的各种问题,终达到活动的目标。他们认为,学习应该像这些实际活动一样展开,在为达到某种目标而进行的实际活动中,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学习某种知识。学生在问题的提出及解决中都处于主动地位,而且在其中可以获得一定的支持。这种观点提倡师徒式教学,就像工厂中师傅带徒弟那样去教学。

4.信息加工建构主义

在学习理论学派中,信息加工理论不属于严格的建构主义,因为它认为认知是一个积极的心理加工过程,学习不是被动地形成 S—R 联结,而是包含了信息的选择、加工和存储的复杂过程。在此意义上,信息加工论比行为主义大大前进了一步。但是,信息加工论假定信息或知识是事先以某种形式存在的,个体需须首先接受它们才能进行认知加工,那些更复杂的认知活动才能得以进行。即便它看到了已有的知识在新知识获得中的作用,也基本不是把它看成是新旧经验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它只是强调原有知识经验在新信息的编码表征中的作用,而忽略了新经验对原有知识经验的影响。

信息加工的建构主义比信息加工理论前进了一步。虽然它仍然坚持信息加工的基本

范式,但完全接受了“知识是由个体建构而成的”观点,强调外部信息与已有知识之间

存在双向的、反复的相互作用。新经验意义的获得要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从而超

越所给的信息。而原有经验又会在此过程中被调整或改造。但这种观点并不接受“知识

仅是对经验世界的适应”的原则。所以,信息加工建构主义也往往被称为“温和建构主义”,斯皮诺等人的认知灵活性理论也是一种这样的建构主义。

(二)不同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主要分歧

不同建构主义差异的基本点,可以概括为“外部输入一内部生成”和“个体建构一

社会建构”两个维度上的分歧。

在“外部输入一内部生成”的维度上,不同的建构主义表现出知识是外部输入还是

内部生成的倾向性程度的差异。外部输入的倾向性越大,学习过程中接受的成分就越多;内部生成的倾向性越大,学习过程中建构的成分就越多。

在“个体建构一社会建构”的维度上,不同建构主义反映出在“个体”和“社会”两个

方面倾向性程度的差异。这主要指“个体的建构”、“个体间的建构”、“社会性建构” 之间的差异,实际上目前不同的建构观在这一维度上的分歧正在缩小。

(三)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共同点

大多数的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们有在日常生活或先

前学习中获得的丰富经验和知识,即使是出现一些从未接触过的问题,他们也会从自身

的经验背景出发,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智力),来提出对问题合乎逻辑的假设。因此,

教学不能无视学生这些原有经验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要把学生现有的知

识经验当做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教学不

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而且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是简单的知识的呈现者,更应重

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想法,洞察他们想法的由来,引导学习丰富

或调整自己的理解。这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探索中了解彼

此的想法,互相交流和质疑,彼此作出调整。

同时,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不相同,然而在这样一个学

习群体中,这种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这就要求教学还应增进学生之

间的合作,使他们看到彼此不同的观点,从而促进学习。

(四)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教学含义

1.认知灵活性理论和随机通达教学

斯皮罗等提出了认知灵活性理论,它继承了建构主义理论中关于学习的观点,重点

解释了如何通过多维理解的深化促进知识的灵活迁移应用。

认知灵活性理论认为,学习可以分为初级学习和高级学习两类。初级学习,只要求

学生通过练习和反馈而掌握一些重要的概念和事实;在测验中只要求他们将所学的东西

按原样再生出来。高级学习则要求把握概念的复杂性,能根据具体情况改造和重组自己

的知识经验。

传统教学混淆了高级学习与初级学习之间的界限,将初级学习阶段的教学策略不合

理地推及高级学习阶段,使教学过程过于简单化。这种偏向正是妨碍知识在具体情境中

广泛而灵活迁移的主要原因。基于对高级学习的理解,认知灵活性理论者提出了“随机通达教学”,这种教学要求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时间多次进行,每次的情境都是经过改组的,而且目的不同,分别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使学生对概念获得新的理解。这种教学避免抽象地谈概念的一般运用,而是把概念具体到一定的实例中,并与具体情境联系起来,形成背景性经验。

2.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及知识结构的网络概念

传统的教学常常采用“自下而上”的教学设计,按知识的层次结构,从低级到高级逐渐展开。建构主义者认为,这种教学设计是使教学过于简单化的根源。他们提出了“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思路,即教师首先提出整体性学习任务,让学生自己尝试着将整体任务分解为各个子任务,自己发现完成各级任务所需的相应知识技能,并通过自己的思考或小组探讨,在掌握这些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使问题得到解决,完成学习任务。

3.情境性教学

建构主义主张在教学过程中,向学习者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型,强调具体情境中形成的具体经验背景对建构的重要作用。由于具体问题的解决往往涉及多个学科,因此他们主张弱化学科界限,强化学科交叉。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应展示与实际问题解决相类似的探索活动。另外,他们还认为这种教学不需要再搞独立于教学过程之外的测验,因为解决具体问题本身就已反映了学习效果。

4.支架式教学

他们借用建筑行业的脚手架概念形象地提出了支架式教学这一教学模式。教师先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支架(指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管理、调控),通过支架逐步把管理、调控学习的任务转移给学生自己,然后逐步撤去支架,让学生独立探索学习。

四、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概述人本主义心理学是 20 世纪 50 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个心理学流派,是继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之后西方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以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影响了西方心理学的研究取向。它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机械决定论,也反对精神分析性本能决定论,主张把现实社会的人作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强调研究人类的现实经验、价值和意义,关心人的本性、创造性潜能、人的自由与选择。他们的研究倾向和对人性的看法反映了当代西方社会的思想动态。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康布斯。

1.人本主义心理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首先,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充分发掘人的潜能、追求健康人格和自我实现等观点,迎合了“二战”后美国当时的时代精神发展的需求。其次,美国社会在表面繁荣的背后面临着许多尖锐的矛盾和严重的异化现象,特别需要有一种新的心理学理论加以解决。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正是代表了一种对“科技中心主义”的反省,代表了美国心理学界对时代精神挑战的一种积极回应。再次,社会生活中的文化变迁、心理冲突与价值观的危机,需要有一种新的心理学理论和心理治疗模式。

2.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思想渊源

(1)人性论、人道主义与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人性论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道主义思想。

(2)现象学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

许多人本主义心理学者都受到了现象学的影响。马斯洛指出,现象学方法更适合于研究人类的个体心理现象。由于现象学更强调自我的内在感受,因此现象学方法应成为心理学所适用的方法。罗杰斯以患者为中心的治疗理论也是以现象学为基础的。

(3)存在主义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

存在主义哲学思潮在本体论上显著地影响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而且也出现了以罗洛?梅为代表的具有存在主义倾向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分支。

(二)马斯洛与康布斯的学习理论

1.马斯洛的学习理论

马斯洛主张,学习不能由外铄,只能靠内发。教师不能强制学生学习;学习活动应由学生自己选择和决定。教师的任务只是辅导,学生本身自然就有学习的潜在能力。不过,教师的辅导有当与不当之别。辅导得当,学生会因学习而成长;辅导不当,学生反倒因辅导而萎缩。

2.康布斯的学习理论

康布斯认为,个体的行为基本上是由他对自己和周围世界的知觉而定的。认知心理学家所指的知觉是理性的,是学习的基础,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把知觉解释为个人对其所知觉到的对象产生的一种感受,是感性的。这一点正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突出之处。

对于知觉与行为的关系,康布斯等人认为,不同的人既然对同一事实产生不同信念,该事实对不同的人自然也就具有不同的意义。因此,要想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不能只从行为表现上去加以矫正,而需须设法改变他们的知觉或信念。

康布斯还主张,教育的目的绝不只限于教学生知识或谋生技能,更重要的是针对学生的情感需求,使他们能在认知和情感方面均衡发展,从而培养健全人格。学生的情感需求,是指他们在情绪、情操、态度、道德以至价值判断等多方面的需求。这些需求关系到人与人的关系,是人在社会生活方面律己、待人、处事所需要的能力。

(三)罗杰斯的学习理论

罗杰斯的学习理论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目标

罗杰斯认为,教育目标是要促进变化和学习,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人。

2.学生中心模式

认为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习知识,也不是教学生如何学习,而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的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罗杰斯因此提出了“学生中心”的教育观。

3.学习观

罗杰斯强调学习要从儿童的兴趣出发,儿童有了学习兴趣,就能自发地学习;他主张让学生自己决定评价的标准和所要达到的目标,通过自己评分,来衡量自己的进步,从而把自我发动的学习变为自我负责的学习。

4.自由学习原则

(1)人生来就有学习的潜力。

(2)当学生觉察到材料有意义而且学习内容与他自己的目的有关时,意义学习便发生了。

(3)涉及改变自我组织(即改变对自己的看法)的学习是有威胁性的,并往往受到抵制。

(4)当外部威胁降到低限度时,就比较容易觉察并同化那些威胁到自我的学习内容。

(5)当对自我的威胁很少时,学生就会用一种辨别的方式来知觉经验,学习就会取得进展。

(6)大多数意义学习是从做中学的。

(7)主动自发、全身心投入的学习才会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8)涉及学习者整个人(包括情感与理智)的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持久、深刻的。 (9)当学生以自我批判和自我评价为主要依据、把他人评价放在次要地位时,独立性和

自主性就会得到促进。

(10)在现代社会中,有用的学习是了解学习过程、对经验始终持开放态度,并把它们结合进自己的变化过程中去。

(四)人本主义思想在教育上的应用

人本主义思想提出的一些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给现代教学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它在教育上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提出了一些具有浓厚人本色彩的教育理念(1)

强调在日常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2)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

(3)强调自由学习和合作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团体精神。

(4)重视人文学科的课程设置,强调将课程的重点从教材转向个人。

(5)提倡情感型的师生关系,主张教师与学生建立积极友谊。

2.构建出人本主义的教学模式

(1)自由学习的教学模式。

(2)开放课堂教学模式。

(3)以题目为中心的课堂讨论模式。

教育知识与能力 知识点总结

1人身心发展的规律 1.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性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2.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关键期】 4.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2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1.遗传及其作用 2.环境及作用 3.学校教育及作用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3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要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4考试焦虑的形成原因

1.家长或教师期望值过高 2.学生自身期望值过高 3.有过失败的考试经理 4.有容易引发焦虑的品质 5教师的职业素养 1.思想道德素养 2.知识素养 3.能力素养 4.心理素养 5.身体素养 6操作技能的训练要求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7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一般认为模象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 2.加强词(言语直观)与形象(实物和模象直观)的配合 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8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2.正确运用变式 3.科学地进行比较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9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 2.上课 3.作业检查与批改 4.课外辅导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0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特点)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11常用的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点整理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要点

这是自己从一大本的教综中整理出来的一些比较重要的知识点,其中带星的是重点,是需要背诵的。本人就是靠这份资料成功上岸啦成为一名高中教师,希望对大家有用~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基本形式、属性和基本要素 (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分开解释最早见于许慎《说文解字》 2、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3、从个体的角度定义:教育是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个体的个性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基本形式 教育的基本形式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或教材)向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教育的基本形式包括(1)学校教育(2)家庭教育(3)社会教育(4)自我教育(5)自然形态的教育,指渗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口授身传生产、生活经验的现象。 (三)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1)教育具有永恒性(2)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3)教育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4)教育具有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和民族性等。 (四)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媒介(教育影响)。 ★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这一对矛盾是教育中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 二、教育的功能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本体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派生功能)。 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有助于)和负向功能(妨碍)。 3、按教育作用显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相吻合)和隐性功能(非预期的)。 三、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我国朱熹也持这种观点。 2、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和沛西·能是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他们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生物起源说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3、心理起源说★:美国教育学家孟禄提出心理起源说,他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同样导致了教育的生物学化,否定了教育活动的目的性和意识性,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4、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持这观点的学者主要集中在我国和苏联。 四、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1)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2)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和无阶级性,原始状态下教育机会均等(3)教育具有原始性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1、古代社会教育的特征★ 古代社会教育一般指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 (1)奴隶社会的教育及其特征★:奴隶社会里,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整理完整版(全)

三、教学 1. 教学的概念 1)教学的含义教学是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特殊的认识活动。 2)教学的内涵: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 A. 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B. 教学由教和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C. 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2. 教学的意义: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 1)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 3. 教学的任务①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②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③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 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④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4. 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4. 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简答) A. 交往性: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交往活动过程 B. 认识性: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 C. 发展性: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但又不仅仅局限于认识过程,教学过程也是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的过程。 D. 教育性:教学过程的教育性在任何时代、任何历史条件下都是一个不容否认的客观事实。 第二节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简答五点) 1.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 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2)学习简介经验必须要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3)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间接经验要与直接基础相结合) 2.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辨析)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表明其智力的高低。 3. 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1)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由赫尔巴特率先明确提岀的观点。 4.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材料题)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题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5. 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的重要规律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2)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学习的推动力 3)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必须有机结合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 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布置和检查作业、课外辅导和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而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 环节。(单选) 2. 备课是教师根据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 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备课是上课的前提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考大题总结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3.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4.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5.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发论 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先天遗传素质,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代表人物有孟子、弗洛伊德、格塞尔等。 (2)外铄论 外铄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代表人物有荀子、洛克、华生等。(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等)与外部环境(如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6.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7.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遗传、环境、学校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 8.有关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 (1)个人本位论 代表人物有卢梭、洛克、裴斯泰洛齐、福禄培尔等,其基本观点是主张教育目的应依据个人的需要来确定。 (2)社会本位论

教育知识与能力 (中学)真题与答案

2015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真题答案 2015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国考)笔试真题及解析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科目代码:302 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在教育史上,提出著名的”白板说”和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的学者是() A. 夸美纽斯 B. 洛克 C. 裴斯泰洛齐 D.赫尔巴特 [答案]:B 2、在教育目标的分类中,美国教育学心理学家布鲁姆就学生学习结果划分的三大领域是() A. 知识,技能和技巧 B. 知识,理解和应用技能 C. 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 D.认知、应用和评价功能 [答案]:C 3、马克思认为,复杂劳动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这主要说明教育具有哪种功能() A. 经济功能 B. 政治功能 C. 文化功能 D.人口功能 [答案]:A 4、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下,我国从清末开始试图建立现代学制,在颁布的诸多学制中,第一次正式实施的是() A. 壬寅学制 B. 癸卯学制 C. 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答案]:B 5、教育的本质特点是() A.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 B. 促进社会发展 C. 有目的地培养人 D.完善人的自身生产 [答案]:C 6、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要求义务教育课程实行() A. 六三分段设置 B. 五四分段设置 C. 九年整体设置 D.多种形式设置共存 [答案]:C 7、主张课程的内容和组织应以儿童的兴趣或需要为基础,鼓励学生”做中学”,通过手脑并用以获得直接经验,这反映的课程类型是() A 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C 分科课程 D综合课程 [答案]:B 8、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 A.课程计划 B.课程目标 C. 课程标准 D.教科书 [答案]:D 9、罗老师讲解”观潮”这篇课文时,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真切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他在教学中贯彻了() A.直观性原则 B. 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原则 C. 循序渐进原则 D.巩固性原则 [答案]:A

教育理论——教育学知识点

教育理论——教育学部分 一、绪论选择(5.33%) 二、教育的本质、功能和教育的基本规律选择、辨析、简答(14.93%) 三、教育目的及制度选择、辨析、简答(14.40%) 四、教师与学生、班主任选择、辨析、简答(11.20%) 五、课程及教学选择、辨析、简答、论述(22%) 六、德育理论与实践选择、简答、论述(7.07%) 注:百分比为占教育理论——教育学部分(75分)比重,文中加粗部分为考过知识点,成考考试知识点会重复考查。

一、绪论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现象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人事物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 (二)教育学的发展概况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我国春秋末年出现的教育文献《学记》(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长善教失等);西方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 英国哲学家培根作为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归纳法,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的基础,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 以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年)为开端,出现了一系列对后世有影响的教育家及教育代表作;[英]洛克的《教育漫话》(绅士教育)、[法]卢梭的《爱弥儿》、[瑞]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德]赫尔巴特(“三中心”论)的《普通教育学》、[德]福禄倍尔的《人的教育》[英]斯宾塞的《教育论》、[沙俄]乌申斯基的《人是教育的对象》、[美]杜威的《人本主义与教育》。夸美纽斯(高度评价教育对社会、对人的发展作用)、赫尔巴特、杜威(教育以儿童为中心)的最主要的观点。 3、教育学的多元发展阶段 (1)实验教育学(反对思辨,主张定量,实证研究,提倡“科学化”):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1897年),实验心理学诞生发展。 (2)文化教育学(精神科学教育学):狄尔泰《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教育与文化》、利特《职业陶冶与一般陶冶》 (3)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学校与社会》《民主主义与教育》、克伯屈《设计教学法》 (4)制度教育学:瓦斯凯《走向制度教育学》《从合作班级到制度教育学》、洛布罗《制度教育学》 (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苏]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苏]加里宁的《论共产主义教育》、[苏]马卡连柯的《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育诗》(“平行影响”教育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苏]凯洛夫的《教育学》、我国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1930年) (6)批判教育学: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吉鲁,法国的布迪厄等。 4、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苏]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其中提出了五条新的教学原则。[美]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德]瓦·根舍因的"范例方式教学理论"、[瑞]皮亚杰的《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苏]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内容精华全面

2018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选择题、辨析题) (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的涵义(掌握) 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朝着社会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教育的构成要素(掌握)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发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是教育的对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以一定方式接受教育影响的人。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 三要素的关系:在三要素中,他们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实践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

者相互作用的中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 3、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这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 社会属性: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存在,就存在教育);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者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4、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教育的起源说有三种观点 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法国)、桑代克(美)、沛西·能(英) 教育史第一个正式提出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最明显的错误就是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心理起源说:孟禄,《教育史教科书》,判定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大总结【打印版】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专题一教育与教育学 ◆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者(主导) 2.受教育者(主体) 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这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教育者是*和*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蛇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和中介。 ◆考点 4: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存在教育的基本三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 (2)历史性 (3)相对独立性 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制约,但教育又具有相对独立性,表现在三方面: (1)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物质条件而凭空产生,同时又是从以往教育发展而来的,都与易网教育有着渊源关系。 (2)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3)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表现:教育落后于**,教育对其有阻碍作用;教育超前于**,教育对其有催生作用。 ◆考点 5:教育的起源 ◆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无等级性;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重点总结

1、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得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得《学记》就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得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得《论演说家得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得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得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得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得《大教学论》就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得专著.她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得《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得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得《教学与发展》把学生得“一般发展”作为教学得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得《教育过程》得主要思想就是结构主义与发现法得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得《给教师得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得教育学”与“学校生活得百科全书”。 8、教育得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得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得教学内容主要就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得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得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就是错误得,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就是消极得、被动得,而就是积极得能动得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得双重任务就是:培养各行各业得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得组成部分就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与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就是指系统得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得任务之一就是发展学生得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与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就是决定性得因素。 16、体育得根本任务就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得任务: (1)使学生具有正确得审美观与感受美、鉴赏美得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与创造美得能力; (3)培养学生得心灵美与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得任务: (1)培养学生得劳动观点,养成正确得劳动态度与习惯; (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与劳动技能。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教育基础知识完整版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 点归纳教育基础知识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第二节教育基础知识 一、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作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教育机构承担。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

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 2.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3.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的中介。 4.三要素的关系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这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三)教育的本质及功能 1.教育的本质

教育综合知识试题及答案

教育综合知识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教育科学有诸多的分支学科,其中在整个教育科学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 A.教育哲学 B.教育心理学C.教育学 D.教学论 2.“四书”、“五经”是中国封建社会正统的教育内容,下列著作不属四书范围的是() A.《大学》 B.《中庸》C.《论语》D.《春秋》 3.一个社会的教育发展进程与其政治经济发展进程之间的关系是() A.教育超前于政治经济发展 B.教育滞后于政治经济发展 C.教育常常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D.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发展状况 4.教育者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因为人的发展具有() A.顺序性和阶段性B.不均衡性C.稳定性和可变性 D.个别差异性 5.智力可以分解为多种因素,下列哪种因素是智力的核心?() A.观察力 B.想像力C.思维力 D.判断力 6.我国目前主要由下列哪一主体承担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责任?() A.地方 B.中央C.社会力量 D.学生家长 7.“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体现了教师工作的() A.复杂性、创造性 B.连续性、广延性C.长期性、间接性D.主体性、示范性 8.“学而时习之”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A.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B.启发性原则C.循序渐进的原则D.巩固性原则 9.“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说的是()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0.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 A.组织和培养班集体B.全面了解学生C.培养优良的班风 D.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11.在近代教育史上,对于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究竟以谁为主问题上存在争论,一种理论是形式教育论,另一种理论是() A.学科课程论 B.活动课程论C.实质教育论 D.现代课程论 12.三结合的教育一般是指() A.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结合B.班主任、科任教师和家长教育三结合 C.校长、教师和家长教育三结合D.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三结合 13.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反映教师劳动的哪种特点?() A.主体性 B.创造性C.间接性D.示范法 二、填空题 14.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教育学的发展开辟了真正科学化的道路,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育理论对我国建国初期的教育曾发生过重大影响。 15.“揠苗助长”、“陵节而施”的教育方式的错误就在于不顾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违背了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16.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途径。 17.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基础之间的矛盾。 18.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有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是自愿性、灵活性、实践性。 三、简答题 19.教育学的发展历经了哪几个阶段?标志着第二阶段起始的是哪位教育家的哪部著作?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知识点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知识点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 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 反映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 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 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 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 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 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 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 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 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 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 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2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23、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的广延

最新《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归纳

一、简答题:(3X10) 1.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2.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3.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4.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骤 5.简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发展的关系 6.简述全面发展的内容 7.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8.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9.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10.简述四种不同气质类型的特征,并针对不同气质类型如何指导 11.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 12.简述新课改下教师教学观的改变 13.简述新课改结构的主要内容 14.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15.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16.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 17.建构主义学习观 18.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9.说服教育法的含义和要求 20.简述美育的任务 21.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22.班主任如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23.小学班主任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24.先进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各有什么样的心理特点?班主任应该如何进行个别教育 25.小学教学的基本任务 26.简述教学课程的基本规律 27.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28.教学实施的环节 29.简述上好一堂课的标准

30.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历年来考察过的简答题: 【2014年下半年】: 1.简述皮亚杰7-12岁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征 2.简述学校联系的基本方式 3.简述教学研究中文检索的基本要求 【2014年上半年】 1.简述我国教肓目的的基本特征 2.简述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 3.简述建立良好班风的基本措施。 【2013年上半年】 1.简述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 2.简述教育报告的-般结构 3.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简述你对这三种学习方法的理解。 【2013年下半年】 1.简述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生观 2.简述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 3.中学生在安全用电方面犯了哪些常识性错误?你认为小学教师应从哪些方面进行安全教育? 二、材料分析题(2X20) (一)材料分析题答题结构 1..总起:①这位老师(材料中)遵循了(违背了)体现了、指出……,这种做法有利于、不利于、促使、可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②或者直接用知识原理进行阐释。 2..分析:结合材料分点解析(知识点+材料解析,如材料体现几个知识点则分点作答) 3.(总结)对于整个分析进行一两句话的总结。(不做硬性要求) (二)材料分析题知识点积累 1.新课改内容 师生: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 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独特、独立意义的人; 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100道高频主观题集锦

教育学部分 1. 简述《学记》中体现的主要教育思想。 (1)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2)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严密的师导和考试制度。(3)主张课内和课外相结合,藏息相辅。 (4)提出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 (5)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 2. 简述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体现的主要教育思想。 (1)教育要适应自然,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 (2)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的原则、方法。 (3)要进行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 3. 论述20世纪后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呈现出哪些新的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6)教育全球化 (7)教育信息化 (8)教育具有科学性 4、简述教育与生产力水平的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a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b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c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与手段 d 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a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b 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

5、论述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哪些规律? (1)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2)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 (3)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4)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5)教育还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互补性,促进人的个性发展 6、简述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 (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和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7、简述我国美育德基本任务。 (1)初步具有广泛的兴趣和健康的爱美情趣。 (2)培养审美能力。 8、我国学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1)教育结构必须适应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 (2)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3)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4)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9、分析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加强基础教育,落实义务教育 (2)强调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3)稳步发展高等教育,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 (4)重视成人教育,发展终身教育。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手抄全知识点汇总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手抄全知识点 小栗子2013-01-06 22:05:30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2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2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23、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的广延性;(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 24、教师的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 25、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高中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 教育: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4个特点 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具有继承性、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1.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增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自觉性。 2.有助于掌握教育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有助于了解教育历史,传承思想遗产。 4. 有助于了解教师职业及其工作环境。 《学记》是中国古代、世界上最早一篇专门着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着。 苏格拉底“产婆术”/柏拉图“寓学习于游戏”/亚里士多德“教育遵循自然” 昆体良西方最早教育理论着作《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培养),模仿-理论-练习三阶段。 培根首次把教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 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标志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称教师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遵循人的自然发展,“泛智教育”,教学原则: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自觉性。 卢梭《爱弥儿》倡导儿童本位和自然教育。康德教育学作为课程在大学教授。 裴斯泰洛齐“教育史上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基人”“教育心理学化”自然主义教育,情感教育,爱的教育,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付诸实践。 洛克“白板说”和绅士教育。 赫尔巴特“现代教育之父”《普通教育学》出版标志规范教育学建立。提出“四阶段教学”明了-联想-系统-方法。他的学生齐勒五段教学预备-提示-比较-总括-应用。 提出教育性教学原则,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知情意统一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实用主义教育学,新三中心论“儿童(学生)、活动、经验”,主张在做中学,教育即生活,成长,经验的改造。学校即社会。提出五步教学法。 陶行知人民教育家,师从杜威,主张生活教育理论。 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 凯洛夫《教育学》世界上第一部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着作 马卡连柯《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从事流浪儿和违法者,集体主义教育思想。 杨贤江(李浩吾)《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着作。 赞可夫《教学与发展》发展性教学理论和五条教学原则 布鲁纳《教学过程》提出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倡导发现教学法 瓦根舍因《范例教学原理》/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智力 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全面和谐教育思想,“活的教育学”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教育对人口再生产的作用(人口功能) 1.教育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的手段之一(性别结构,文化,职业,城乡结构和人口迁移) 2.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

2019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历年真题及答案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 (中学·科目二) 教育知识与能力历年真题及答案 2019.04.29

目录 2018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中学) (1) 2017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中学) (5) 2017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中学) (10) 2016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中学) (14) 2016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中学) (18) 2015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中学) (23) 2015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中学) (27) 2018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参考答案 (31) 2017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参考答案 (38) 2017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参考答案 (45) 2019.04.29 2016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参考答案 (50) 2016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参考答案 (56) 2015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参考答案 (62) 2015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参考答案 (70)

2018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中学)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选错均无分。 1.在科学分类中,首次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划分出来的学者是()。 A.卢梭 B.培根 C.康德 D.洛克 2.人类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 A.《学记》 B.《孟子》 C.《论语》 D.《中庸》 3.教育具有自身特点和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这说明教育具有()。 A.历史性 B.阶级性 C.社会生产性 D.相对独立性 4.科学技术知识的再生产有多种途径,其中最重要的途径是()。 A.社会生活 B.科学实验 C.生产劳动 D.学校教育 5.“再生产科学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同最初生产科学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是无法相比的,例如学生在一小时内就能学会二项式定理。”这说明教学活动具有()。 A.引导性 B.简捷性 C.直接性 D.实践性 6.发达国家大多数已经普及12年义务教育,而发展中国家一般仅普及9年义务教育。这说明从根本上制约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的社会因素是()。 A.政治经济制度 B.生产力发展水平 C.人口数量和质量 D.社会意识形式 7.我国学校德育包括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是()。 A.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和纪律教育 B.政治教育、道德数育和公民教育 C.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 D.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纪律教育 8.张校长特别重视学校文化建设,提出“让学校的每一面墙都开口说话,”以此来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张校长强调的德育方法是()。 A.陶冶法 B.示范法 C.锻炼法 D.说服法 9.美国学者罗杰斯认为,人皆具有先天的优良潜能,教育的的作用在于使之实现。由此,他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发学习”的教学模式,该模式称为()。 A.指导性教学 B.情境教学 C.非指导性教学 D.程序教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