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1节 新生命的诞生》教案A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1节 新生命的诞生》教案A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1节 新生命的诞生》教案A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1节 新生命的诞生》教案A

《第1节新生命的诞生》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精子与卵细胞的结构。

2、了解人体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了解人类的受精和妊娠以及胚胎发育和分娩养育的基本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把自己的疑问提出来,让了解的同学主动帮忙解答,老师最后做总结。

2、学会与小组其他同学积极讨论,正确认识人体生殖系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正确了解人体生殖系统,知道新生儿诞生的过程,感受生命的珍贵。

二、教学重点

1、知道人体生殖系统结构与功能。

2、了解受精与妊娠过程。

三、教学难点

1、了解人体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准备

人体生殖系统模型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这学期我们要继续学习《科学》这门课,这门课包含的知识很丰富。我们既要学习生物代代相传的秘密,还要学习地球与宇宙的奥秘。希望大家在这一个学期的时间里能够和老师一起感受科学的魅力。现在我们开始我们的科学之旅,大家把书本打开到书本的第一页。学习我们的第一章《代代相传的生命》。先用PPT展示新生命诞生的图片,然后提问,有谁知道你们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吗?

新课讲解:

这节课通过让同学讨论一个个问题的形式不断了解新生命诞生的过程。首先通过讨论一带学生认识精子和卵细胞。同学通过PPT展示的图片和书本知识找出精子与卵细胞的特征以及两者的区别。然后老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做总结。然后通过展示人体模型和PPT中的图片带学生寻找男女生殖系统的不同。在此过程中让学生掌握男女生殖系统的特征。随后通过动画或视频辅以老师的讲解,让学生懂得受精与妊娠的过程和胚胎发育的几个阶段。最后老师可以向大家介绍分娩与养育的过程,然后带学生观看婴儿诞生的录像片。让学生明白分娩与养育的过程的同时感受父母的不易。让大家铭记父母的养育之恩。

一、精子和卵细胞

讨论:看书和PPT说说精子与卵细胞的区别。

精子很小,长约60微米,只有用显微镜才能看到。精子的形状似蝌蚪,有长尾,能游动。一个健康的成年男子,一天可以产生上亿个精子。

卵细胞呈球形,直径在0.1毫米以上,几乎用眼睛可以直接看出,这是人体内最大的细胞。卵细胞的细胞质里含有丰富的卵黄。卵黄是胚胎发育初期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成年女性大约每个月会排出一个卵细胞。

二、人的生殖系统

讨论:说说男性生殖系统与女性生殖系统有什么不同?以及各器官的主要功能。

睾丸:男性主要性器官,也是男性的性腺。共一对,阴囊中能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

附睾:位于睾丸背面,能够贮存和输送精子。

输精管:输送精子。

精囊:分泌和贮存粘液。

卵巢:女性主要性器官,也是女性的性腺。共一对,位于盆内子宫的。

两侧:能够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

输卵管:输送卵细胞。

子宫:胚胎发育的场所。

阴道:月经流出和胎儿产生的通道。

三、受精与妊娠

师:男性产生的精子怎么会到女性的输卵管里去了呢?因为人长到一定的年龄,一是方便社会种族延续的需要,另一方面是生理的需要,男女就会恋爱、结婚,结婚后发生两性行为,这样男性的精子便通过女性的阴道进入,精子朝各个方向游动,有些精子便会进入到输

卵管里面。我们来看一下有关受精的视频,了解受精的过程。精子很多,密密麻麻,有上百万个,然后这些精子会进入女性的输卵管,与女性卵巢排出的卵结合,这个过程就叫受精。精子和卵结合后,就形成了我们生命最基础的细胞——受精卵。

我们学到这里有没有同学有疑问?接近卵的精子有很多个,能钻入卵的精子是一个还是可以多个呢?其实只有一个精子能与卵细胞结合,一旦受精,人的发育就开始了。现在我们来看一个动画,看看这个幸运的精子的奇妙的旅行。看完动画,老师可以请同学来描述一下这个受精与着床的过程。

老师总结:卵巢排出卵在输卵管的末端,精子进入阴道,穿过子宫进入输卵管的末端,然后与卵受精,形成受精卵。然后一边分裂一边沿着输卵管向子宫移动,组后植入子宫壁形成了胚胎,一般从受精卵就变成胚胎这个过程需要6天。这时候,我们就说,这个女的怀孕了。

有时人们为了避免怀孕,会采取一些避孕措施,如男性使用避孕套,女性使用避孕药等

四、胚胎的发育

胚胎附着在子宫壁后,就会继续发育。受精后的第二周,出现了一层将胚胎包裹起来的羊膜。并逐渐发育成一个充满羊水的羊膜囊,胚胎就悬浮在羊水中。到了第三周胎盘出现,大家看PPT,一起了解母体与胚胎怎样进行物质交换的。胎盘连接着母体和胚胎,是母体和胚胎进行物质交换的器官,胎盘靠近胚胎的一面附有脐带,脐带与胚胎相连。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可从母体不断获得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排除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我们也可以看一个短视频。

五、分娩与养育

受精卵在子宫里经过9个多月的生长发育,形成成熟的胎儿。成熟的胎儿从母体内出去产出的过程叫做分娩,大家看PPT,整个分娩过程分为宫口扩张,胎儿娩出和胎盘娩出三个阶段。分娩过程母亲常常要忍受剧烈的阵痛。

讨论:了解了分娩过程后,讨论一下我们该如何感谢母亲带我们来到这个世界。

母亲十月怀胎是一件非常辛苦的工作,我们要感谢父母带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我们要做个有孝心的人。不让父母为我们担心。

课外延伸

这是弹性的内容,教师根据自己学校和学生的情况进行取舍。

1、用PPT向大家说明现在的新技术——试管婴儿。

2、向大家介绍连体婴儿,并讨论可能导致婴儿畸形的原因。

3、介绍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物质的构成 教案

第1节物质的构成 一、目标导航 1.让学生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让学生确认分子比细胞小得多; 3.确认不同的物质,分子的大小并不相同。 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使学生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并能列举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的现象。 通过学习,知道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空隙大得多。 了解扩散现象。 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发现知识,在做中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探究精神;确认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生扩散,能列举反映固体、液体、气体扩散的现象和事实,能用分子的运动解释扩散现象。理解扩散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能叙述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 二、要点扫描 《物质的构成》这一节课比较抽象,讲的是物质构成的微观领域,比如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之间有空隙;分子处于不停地运动之中以及物态变化的微观解释。要讲好这一节课,关键是要化抽象为具体,做好各种演示实验。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发现知识,在做中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探究精神。 《物质的构成》是初中科学7年级第4章第1节的内容,讲的是物质构成的微观领域,比如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之间有空隙;分子处于不停地运动之中以及物态变化的微观解释。要讲好这一节课,关键是要化抽象为具体,做好各种演示实验。 在讲“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时,要从观察方型蔗糖、观察碾碎的蔗糖到观察糖水,来引出蔗糖分子,并且强调分子只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很小,要通过比喻的方法告诉学生。 “分子之间有空隙”,要做好主实验和辅助实验。酒精和水的混合实验要用有刻度的小试管,比如50毫升水和50毫升红色酒精混合后的体积会明显小于水和酒精的体积之和。黄豆和芝麻的辅助实验很明显,要用黑芝麻。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教案全集

第一章对环境的察觉 第一节感觉世界 一、教学目标 1、说出人体主要感官和感受器的功能。 2、学会用实验和归纳的方法探究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的特点。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感觉的形成及功能特点。 难点:皮肤觉、嗅觉、味觉的相同性,互补性。 三、课程资源开发 相关的课堂实验材料。 四、教学过程 (一)感觉到了什么? 【问】你现在坐在教室里面感觉到了什么呢?是用什么来感觉的? 【答】声音、光线、温度、呼吸、空间位置…… 走近一个学生,做要打他的姿势,他躲避了。 自然环境在不停地发生着变化,我们要不停地感觉这个世界,然后做出反应,以至于能更好地生存下去:如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感知温度,增减衣服。 【读图P2】图中的人感觉到了什么? 1、音乐 2、花香 3、光线 4、温度 5、味道 学生还会说出很多,但只要理由正确都对。 【问】生活中还有哪些人对环境做出反应以更好生存的例子? 炒菜…… 【讨论P2】 1、你最喜欢和最讨厌的环境刺激有哪些?大家的结论都相同吗?分小组讨 论,小组代表发言回答:…… 说明每个人对外界环境的感觉都不一样,各有所好! 2、小明为什么要戴着耳机欣赏音乐? 个人喜好不同,不戴耳机可能会影响别人,你有影响过吗?或者其他方式?不同的人感觉不一样,所以,要确立一个标准,如测量等。 (二)皮肤的感觉功能 【问】对外界的感觉,皮肤是比较敏感的一个,拿你通过皮肤能感觉到外界哪些信息呢? 【答】形状,大小,冷热,软硬,光滑还是粗糙…… 【实验P3】 1、两个人一组,随便找一样东西让对方去感觉(闭上眼睛) 那对于同一样物体,我们感觉到的是不是一样的呢? 对于同一个人,身体不同部位的皮肤呢? 【做实验】 2、注意:用笔的后面点,轻轻的,然后交换。 如果用前面扎呢?触觉不等于痛觉 3、各种感觉几种在什么地方;我们可以用什么实验来证明呢? 触觉比较:打麻将,用手指摸,手背不行。盲人用触觉“阅读盲文”

初一科学教案

第一章科学入门 第一节科学在我们身边 1、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他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 律的一门学科。 2、我们要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推动社会进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3、科学技术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科学技术也给人类带来负面影响。 第二节实验和观察 1、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 2、在很多情况下,单凭我们的感官进行观察还不能对事物作出可 靠的判断。因此我们经常要借助于一些仪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 2、在科学 研究中我们还常借助各种仪器来扩大观察范围。试管:做化学反应的容器;试管夹:夹持 试管;试管架:放置试管;酒精灯:加热; 显微镜:观察微小的物体;停表:测量时间;托盘天平:测量 质量;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电压表:测量电路两端的电压;玻璃棒:搅拌加快溶解、引流;药匙:取粉末状固体;烧杯:配制溶液。 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一、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二、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国际主单位:米(m) 1米(m)=101分米(dm)=102厘米(cm)=103毫米(mm) 10千米(km)=1米(m)=10毫米(mm)=10微米(um)= 10纳米(nm)=10埃(?) 2、常用测量长度的工具:刻度尺 (1)、刻度尺的正确使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要求 选择不同的刻度尺): a.使用前:先观察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 测量范围(量程):计量器具所能够测量的最小尺寸与最大尺寸之间的范围被称作该测量器具的测量范围。 最小刻度值(分度值):测量工具上面任意两个最近的刻度线表示的数量差值 b.使用时要做到: ①选对:不同的刻度尺分度值不同,精确程度也不同,不同的测量 对象选择不同的刻度尺;②放对: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的一端,刻度尺的刻度线紧靠被测物,放正。若零刻度线已磨损,则应选另一刻度线为测量起点;③看对:视线与刻度面垂直,不 能斜视;

华师大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全套教案

第一章水第一节水在哪里 1. 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 2. 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 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 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小循环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 5.水的循环: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 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 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 a蒸发 b水汽输送 c降水d地表径流 e下渗 (地下径流) 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 a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 b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科学探究] 一、地球上水的组成和分布 1.地球上的水主要以液态形式存在,也有少量的水以固态和气态形式存在。 2、海洋水是地球水的主体,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6.5%。它覆盖了地球大约71%的表面。 3. 陆地淡水尽管只占总水量的 2.5%,但水体的种类却非常多,与人类的关系也十分密切,为我们提供了几乎全部的生活和生产用水。 4.地球上各种状态的水,在温度等条件的改变下,会发生变化,因此地球上各种水体是相互联系的。 [讨论] 你能用学过的知识来证明我们周围的空气中也有水吗? [答] 可以利用水蒸气遇冷能液化成液态水的知识来回答。例如,在夏天,当我们从冰箱里拿出一瓶饮料,刚拿出时,瓶子外面是干而冷的,过一会儿,瓶子外壁会有水珠出现,这些水珠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从而可以证明空气中存在着水蒸气。 二、水的重要性 1.水是生物生存所需的最基本物质之一。人和所有的动植物都需要水。如果生物体内缺水到一定程度,生命就会停止。 2.水和生命的关系。 (1)水是地球生命有机体的组成之一。 人体中含水量占人体总重的2/3以上,一般动物含水量占体重的 70%~80%,其中水母占98%,草本植物中约占70%~85%。 (2)水参与地球生物体的活动过程,即生物的生命活动也离不开水。例如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之一就是要有充足水分。 (3)长期生存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生命体,为了适应当地水分供给特点,往往会形成特定的行为特点和生理结构特点。例如生活在沙漠地区的仙人掌,为了得到并保证充足的水分,茎、叶的形态都发生了变化,能有效防止水分的蒸发,而根却非常发达,可达几十米深。 (4)总之,水对生命活动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对人来说,水比食物更重要。 [讨论] 生活在沙漠地区的骆驼,是不是不需要水? [答] 生活在沙漠地区的骆驼,与其他生物一样需要水。它为了能适应沙漠地区的生活,可以通过关闭汗腺从而可以在较长时间内保持体内的水分,并且通过嗅觉系统可以在数千米以外“闻到”水源。 三、水的循环

初中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2.2细胞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细胞发现的过程; 2.掌握细胞学说的内容; 3.知道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及功能的基本单位; 4.掌握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及其功能; 5.识别动植物细胞; 2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动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但对于细胞如何维持正常的生活、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些微观的话题,学生一时难以理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动植物的细胞的结构和各结构对应的功能有一个深入的认识,建立起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理念。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及其功能; 动植物细胞的区别; 教学难点: 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及其功能;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故事开篇】从前有座山,山中有座庙,庙里有个小和尚很爱思考科学的问题。那么现在他有几个科学的问题请同学们帮忙解答一下。他看到身边的石头、树木、还有他这个人,他就在想三者石头、树、人有什么区别? 【学生可能回答】石头是非生物,树和人是生物,树是植物,人是动物··· 【教师升华问题】那么请你说出生物有哪些特征。 【学生回答生物的一些基本特征】····· 【教师总结】我们能够用生物的特征来区别生物与非生物 【教师继续提问】人是动物,树是植物,那么动物和植物形态各异,但是它们所表现出来生命活动的特征都大同小异。为什么千差万别的生物会表现出相似的生命活动特征呢? 【教师提示】我们可以从结构上思考来下动物和植物有什么共同的联系。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动物和植物属于生物,生物基本特征中的一点:具有严谨的结构,一般都有构成。 活动2【讲授】2、深入学习探索新知 【教师导入】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的学习——细胞,首先是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 【教师讲解】人类很早之前就对动物和植物进行观察和研究了。在十七世纪之前人们试图回答动物和植物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但是受到观察条件和工具的限制,研究主要集中在动植物的形态、内部结构和生活方式等方面。 【教师提问】同学们可以查阅下课文,最早用工具发现了细胞。 【教师结合多媒体讲解】1655年英国科学家胡克最先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了软木塞的切片,发现了蜂窝状的小室,并把它绘制成这张显微图,他把这些小室成为“细胞”,后来科学家们发现这些所谓的细胞其实只是细胞壁。 在胡克发现细胞后的两百年间,科学家用显微镜广泛观察和研究了各种生物。

最新整理初中科学教案浙教版七年级

科学上册《科学 测量》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科学测量》教案 教学课题: 1.4科学测量(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长度的概念及长度的单位;了解长度的测量工具及正确选择刻度尺。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培养学生估测能力和正确细致的实验习惯,提高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 教学 重难点: 正确使用刻度尺。 使用刻度尺时做到选、放、看、读、记、五正确。 微小物体的测量 教学辅助:

米尺,木块,最小刻度为厘米的甲刻度尺,最小刻度为毫米的乙刻度尺(以上学生、教师每人各一套),皮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投影片,录像片。 教学设 计思想: 长度的测量这部分基本的技能学生非常熟悉,但如果从科学的要求上来看,学生掌握不科学也不系统。本节课旨在从科学的角度更加精细、标准的来学习长度的测量,将学生生活中的技能上升到科学的高度。另外帮助学生解决一些特殊的测量方法以及单位的换算,特别是单位的换算和科学计数法是学生比较薄弱的环节,教学中一定将这部分知识落实。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随堂记录 3分钟 新课引入 学生估计并测量,对比自己的估计是否准确。 让学生估计教室的门窗、书本等的长度 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也能真正体会测量的重要性。 2分钟 测量的定义

学生倾听、思考并理解速记 提出问题:什么叫测量? 学生不知道测量是一个比较的过程。 20分钟 单位的换算,科学计数法。 学生倾听并进行练习 教师讲授 单位的换算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要学生比较熟练的掌握还需进一步的练习。过程中学生表现的比较好。 13分钟 测量工具的使用 学生根据老师讲解进行练习使用刻度尺 老师巡视并及时纠正学生操作中的错误。 学生对读数和记数还有一定的困难。 2分钟 课堂小结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小结 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学生基本能小结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日志与反思 总体感觉

七年级下科学教案

龙文教育学科老师个性化教案教师学生姓名上课日期 学科科学年级教材版本华师大学案主题授课时段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个性化学习问题解决 教学重点、 难点 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

第三章阳光 1、运动会上进行跑步比赛,为使计时准确,计时员应在____________ A、听到发令枪响时即开始计时 B、看到运动员起跑时即开始计时 C、看到发令枪冒烟时即开始计时 D、看到发令枪的烟散开始即开始计时 1、受到下列电磁波辐射时人体最能感到热的是____________ A、红外线 B、紫外线 C、可见光 D、X射线 3.一位在北京剧场里看演出的观众,坐在离演奏者30米远处。另一位在上海的观众,坐在家里的电视机前看同一演出。北京与上海相距1460千米,哪位观众先听到演奏声?(电视靠无线电波传播,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与光速相同。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4.下列电器中利用了红外线的是____________ A、微波炉 B、消毒柜 C、电视机 D、电冰箱 5.在海边游泳时,对人的皮肤伤害最大的是____________ A、红外线 B、紫外线 C、可见光 D、X射线 6.下列关于空中出现彩虹的说法中,错误的是____________ A、彩虹一定是弧形 B、彩虹的外侧是红色,内侧是紫色 C、彩虹的外侧是紫色,内侧是红色 D、彩虹会在雨后的天空中出现 7、我国古代有句成语:“坐井观天,所见甚小。”从物理学角度分析,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如图(课本P78)取两个大小相同的甲、乙锥形瓶,甲瓶的外壁用烟熏黑。在两个瓶中注入质量和初始温度和质量都相同的水,用带有温度计插孔的瓶盖盖紧、,再在两个瓶中分别插入一支温度计,舞蹈家的玻璃泡要浸没在水中。然后用发光的电灯对这两个锥形瓶照射: (1)在这个实验中,还必须控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同。(2)照射一段时间后,你可能会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对此,你将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1秒内光在真空中通过的距离是____________米。 10、红外线取暖气,主要是利用红外线的____________来工作的。 11、在开凿大山隧道时,工程师们常用激光束引导掘进机,使掘进机沿直线前进,保证隧道方向不出偏差,这是应用激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理工作的。 12、光线从空气进入某种液体,它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____ A、增大 B、减小 C、保持不变 D、可能减小、也可能增大 13、在阳光的照射下,沙漠中的物体最烫手的是____________ A、植物 B、浅色的子 C、动物 D、黑色石头 14、下列属于光源的物体是____________ A、月亮 B、放映电影时的银幕 C、流星 D、放电视时的荧光屏 15、下列现象中,不能证明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是____________ A、月食 B、小孔成像 C、水中出现的倒影 D、人在光照射下有影子 16、下列事例中用到光的志向传播规律的是____________ A、用两只眼睛确定物体的位置 B、住房装修设计时测量房屋的长宽高 C、射击时瞄准 D、岸上确定水中鱼的位置 17、下面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 A、一个光源只能发出一条光线 B、光线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C、光线是用来表示光传播途径的直线 D、光线是用来表示光的传播方向的直线 18、光在下列物质中,传播速度最大的是____________ A、玻璃 B、水 C、真空 D、空气 19、买早点时透过炉子上方看前面的物体在晃动,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理可以解释。 20、下列各种光不属于复色光的是____________

最新整理初中科学教案七年级科学教

学反思七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担任七年级科学教学工作半年来,在不断地摸索和学习中进行教学。认真回顾这一年的教学工作,现对自己的观点和做法进行重新思考,将反思所得总结如下: 第一,摒弃旧的教学观念,建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改变了自己在以往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角角色:将要讲述的内容为自己编好“剧本”,然后自己在讲坛上尽情演绎,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现在是给学生编好“剧本”,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当主角,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演绎,自主、合作地获取知识。 第二,教师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要让学生演好主角的角色就必须为学生设计好适合学生演绎的剧本。因些,本人认真钻研教材,为集体备课和学习材料的设计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三、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标努力提倡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差异,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别,不挖苦、不讥讽,相反在问题情境的设置、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中,都要尽可能让全体学生能主动参与,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或有能者有大作为,小能者有小作为的练习。如在七年级第二学期,学完“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后要求学生完成一些给出方程编写联系实际的应用题,并让学生交流评议,这样有能者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理解不深者也可以仿照例题的背景通过借鉴书本完成。 第四、在课堂教学上突出了精讲巧练,做到堂上批改辅导和及时的反馈。新学生的数学层次参差,有针对性的辅导还不完善。另学生学习的参与度还可以提高,体现在小组讨论、新知识的举例交流等合作学习,今后还可适当增加。七年级的学生学习方法较单一,可加强学法的指导。

最新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教案集

七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章科学入门 第一节科学并不神秘 教学目标:1、知道科学是研究各种自然现象的学问,知道科学的发现可以从观察身边的事物入手。 2、熟悉科学实验室里的常用仪器 重点难点:如何鼓励学生观察、思索身边的自然现象,引导他们自觉地提出疑问,激发探究的兴趣,形成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1. 什么是《科学》? 广袤的宇宙、神奇的生物、形形色色的物质,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界。我们就生活在这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中,那里有无数奇妙的现象,并且大自然中的各种事物都在发生变化。这些自然现象是怎样发生的?又将怎样变化?《科学》就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对各种疑问找出答案的学问。 2. 科学离我们很远吗? 你一定知道牛顿由一个苹果的落地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由观察沸腾的水顶起壶盖而发明蒸汽机的故事。他们都是从研究身边的问题着手,最终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我们都可以进入科学的世界。 二、科学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科学技术带给世界哪些改变? 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对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好处,但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我们在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推动技术进步的同时,更要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才能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1)介绍先进的科技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1交通工具的变化 ○2通讯方式、工具的变化 ○3家用电器给生活带来的便捷 ○4登月,探索海底、地球内部 讨论:科学技术还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 (2)先进的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1给人类带来的好处:火箭使人类认识了地球以为的世界。 ○2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与火箭相同原理的导弹等却摧毁着我们的文明。

七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七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篇一:浙教版_七年级上册科学_新版教案(第四章)】 第一节物质的构成 【教学目标】 1、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确认分子比细胞小得多。 2、理解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能列举反映分子之间有空隙的现象。 3、了解扩散现象,确认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生扩散,能列举反映固体、液体、气体扩散的现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科学方法。【重点难点】 分子概念的形成和分子的基本性质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对分子涵义 的理解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因为分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只能通 过某些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日常生活现象的分析来诱发学生的想象, 建立分子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方糖,糖粉,水,酒精,空气清新剂,烧杯三个,量筒二个,胶头滴管一个,玻璃棒一根,放大镜一个,一次性针筒二个。(以上器材每个实验组一套) 【教学过程】 [引入]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细胞是构成生命的基本单位。 请你以植物为例,说明细胞是不是可以再进行分解?(细胞壁、细 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体等等。) 如果我们对甘蔗进行压榨,可以从中榨出甘蔗汁。然后又可以将甘 蔗汁分离成蔗糖和水。甘蔗汁来自哪?这个事实能为我们认识细胞 提供什么信息?(甘蔗汁是含有蔗糖和水等物质,说明细胞含有多 种的物质。) (该问题需要老师引导) 那么,存在于甘蔗细胞内的糖和水等物质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课堂小实验]课本中观察蔗糖实验 用放大镜观察方糖或糖粉,你看到了什么?(蔗糖小颗粒) 这些蔗糖小颗粒是否可以再分?(有的说可以,有的可能会说不可以) 可以从糖是甜的,糖水也是甜的引入到蔗糖在水中是以一种称为分 子的微粒存在。分子这种微粒是很小的。 [新课]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教学目标:l知识与技能:1.了解并解释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能说出声源的概念;2.了解声音传播的途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3.知道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4.知道声音在不同的介质和温度下传播快慢不同,并能进行判断与比较;5.知道回音的产生原理,能够利用声波反射原理进行距离计算;l过程与方法:1.通过利用小物体发声活动,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出声音的产生原理;2.通过实验现象,推测总结出声音传播的条件;3.通过类比水波的方法,建立声波模型,生动形象地认识声音是以疏密相间的波传播;4.通过自学的方式,读图了解影响声音传播快慢的因素; 5.通过习题的练习,独立思考,提炼利用声波反射原理进行距离计算的方法;l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树立辩证的观念和批判的精神;2.通过学习,培养图片分析能力,树立良好的科学习惯;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和互相帮助的精神;l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能利用声音的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重点: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难点:能够利用声波反射原理进行距离计算;教学准备:PPT、水缸、2个铁块、电铃装置、土电话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聆听]各种声音[引入]各种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又是如何传播的呢?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板书:2.2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原因[活动]你能利用身边的物使它们发出声音吗?T:你发现正在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吗?按住后出现什么现象?S: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按住后声音就没了。T:这说明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呢?[小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体验]声带的振动发声[观察]《音叉振动》,我们听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集

浙教版 第一章科学入门 第一节科学在我们身边 1、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他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一门学科。 2、我们要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推动社会进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3、科学技术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科学技术也给人类带来负面影响。 第二节实验和观察 1、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 2、在很多情况下,单凭我们的感官进行观察还不能对事物作出可靠的判断。因此我们经常要借助于一些仪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 2、在科学研究中我们还常借助各种仪器来扩大观察范围。 试管:做化学反应的容器; 试管夹:夹持试管; 试管架:放置试管; 酒精灯:加热; 显微镜:观察微小的物体; 停表:测量时间; 托盘天平:测量质量; 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 电压表:测量电路两端的电压; 玻璃棒:搅拌加快溶解、引流; 药匙:取粉末状固体; 烧杯:配制溶液。 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一、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二、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国际主单位:米(m) 1米(m)=101分米(dm)=102厘米(cm)=103毫米(mm) 10-3千米(km)=1米(m)=103毫米(mm)=106微米(um)=109纳米(nm)=1010埃(?) 2、常用测量长度的工具:刻度尺 (1)、刻度尺的正确使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不同的刻度尺): a.使用前:先观察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 测量范围(量程):计量器具所能够测量的最小尺寸与最大尺寸之间的范围被称作该测量器具的测量范围。最小刻度值(分度值):测量工具上面任意两个最近的刻度线表示的数量差值 b.使用时要做到: ①选对:不同的刻度尺分度值不同,精确程度也不同,不同的测量对象选择不同的刻度尺;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集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教案集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第一章科学入门 第一节科学在我们身边 1、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他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一门学科。 2、我们要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推动社会进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3、科学技术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科学技术也给人类带来负面影响。 第二节实验和观察 1、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 2、在很多情况下,单凭我们的感官进行观察还不能对事物作出可靠的判断。因此我们经常要借助于一些仪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 2、在科学研究中我们还常借助各种仪器来扩大观察范围。 试管:做化学反应的容器; 试管夹:夹持试管; 试管架:放置试管; 酒精灯:加热; 显微镜:观察微小的物体; 停表:测量时间; 托盘天平:测量质量; 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 电压表:测量电路两端的电压; 玻璃棒:搅拌加快溶解、引流;

药匙:取粉末状固体; 烧杯:配制溶液。 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一、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二、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国际主单位:米(m) 1米(m)=101分米(dm)=102厘米(cm)=103毫米(mm) 10-3千米(km)=1米(m)=103毫米(mm)=106微米(um)=109纳米(nm)=1010埃( ) 2、常用测量长度的工具:刻度尺 (1)、刻度尺的正确使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不同的刻度尺): a.使用前:先观察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 测量范围(量程):计量器具所能够测量的最小尺寸与最大尺寸之间的范围被称作该测量器具的测量范围。 最小刻度值(分度值):测量工具上面任意两个最近的刻度线表示的数量差值 b.使用时要做到: ①选对:不同的刻度尺分度值不同,精确程度也不同,不同的测量对象选择不同的刻度尺; ②放对: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的一端,刻度尺的刻度线紧靠被测物,放正。若零刻度线已磨损,则应选另一刻度线为测量起点;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走向成熟》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走向成熟》教案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走向成熟》教案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a、了解人体的发育过程。 b、了解青春期的发育特点和生理变化。 、理解青春期的心理变化 d、了解衰老和死亡的实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青春期发育的生理和心理变化. 教学难点:青春期发育的生理和心理变化.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幻灯片等。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个人复备 一、情感调节 图片:人的生长时期

问题:人的一生经历了哪些生长时期? 二、目标展示 三、新课学习 (一)自学一 自学时间:2分钟自学内容:P8-10 自学提示: 1、什么是青春期?男孩和女孩的青春期时间相同吗?谁早谁晚? 2、什么是第一性征,什么是第二性征? (二)互帮一 时间:4分钟。 交流讨论: 1、读图1-12,图1-13,图1-14,结合自身,说说青春期人的外表有哪些变化?男女生在外形变化上有何共同点和不同点? 2、阅读P10,除了外形上的变化,还有哪些进入青春期的标志?(三)释疑一 老师解决学生提出的主要问题和老师觉得需要讲解的内容。 讲解内容预测: ①外形上的变化(出现第二性征) ②生殖器官的发育和成熟(最大变化) 月经 遗精 ③内脏器官功能的日渐健全

(四)自学指导二 自学时间:2分钟自学内容:P11 自学提示: 1、什么是衰老? 2、影响人体衰老的因素有哪些? 3、衰老的最终结果是什么? 4、死亡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五)释疑二 老师解决学生提出的主要问题和老师觉得需要讲解的内容。 讲解内容预测: 1、衰老的实质:身体各部分器官系统的功能逐渐衰退的过程。 2、死亡的标志是心脏、肺、大脑停止活动,其中大脑停止活动是死亡的主要标志。 四、知识建网 ?心说:闭目1分钟思考,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互说:1、2号结对;3、4号结对;5、6号结对,先单号说。 ?竞说:用最简洁的话或关键词说出(组内选两人说)。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教案集

浙教版 初中科学 学 生 笔 记 本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章科学入门 第一节科学在我们身边 1、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他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一门学科。 2、我们要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推动社会进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3、科学技术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科学技术也给人类带来负面影响。

第二节实验和观察 1、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 2、在很多情况下,单凭我们的感官进行观察还不能对事物作出可靠的判断。因此我们经常 要借助于一些仪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 2、在科学研究中我们还常借助各种仪器来扩大观察范围。 试管:做化学反应的容器; 试管夹:夹持试管; 试管架:放置试管; 酒精灯:加热; 显微镜:观察微小的物体; 停表:测量时间; 托盘天平:测量质量; 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 电压表:测量电路两端的电压; 玻璃棒:搅拌加快溶解、引流; 药匙:取粉末状固体; 烧杯:配制溶液。 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一、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二、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国际主单位:米(m) 1米(m)=101分米(dm)=102厘米(cm)=103毫米(mm) 10-3千米(km)=1米(m)=103毫米(mm)=106微米(um)=109纳米(nm)=1010埃(?)2、常用测量长度的工具:刻度尺 (1)、刻度尺的正确使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不同的刻度尺):a.使用前:先观察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 测量范围(量程):计量器具所能够测量的最小尺寸与最大尺寸之间的范围被称作该测量器 具的测量范围。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光和颜色 教案1

光和颜色(1) 教学目标 1、能从几个物体中找出哪些是光源 2、理解光传播和声音传播的区别:光在同一种透明物体中沿直线传播。 3、记住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3×105千米/秒 4、通过观察了解太阳光的组成 5、知道不透明物体和透明物体的颜色的成因 重点难点 1、重点:认识在同一种物体中光以直线传播,并能解释某些现象 2、难点:太阳光的组成;透明物体与不透明物体颜色的成因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教师准备:图片,幻灯,激光手电筒、全反射器、太阳镜、微机、投影机、 学生准备:太阳镜、激光手电筒、太阳底下树荫下的光斑实验探究、蜡烛、水槽、烧杯、带孔的纸板、厚的玻璃砖、果冻、水、蚊香、可乐瓶 教学过程 利用媒体展示有关光的一些图片,在学生欣赏时提问:你为什么能看到这些图片?(因为有光进入了人的眼睛)请你闭上眼睛,你还能看见这些图片吗?(不能)为什么?(光没有进入我们的眼睛。) 我们能看见物体就必须有光从这个物体上射入我们的眼睛。 一、光源 问:那么光从哪里来?(学生举例) 你能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吗?(能够自身发光) 我们把能自身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观看媒体上播放出的一些物体,判断是否是光源) 我们经常说皎洁的月光,月亮是不是光源?光彩夺目的钻石是不是?为什么? 可我们明明看到了月亮钻石了,我们不是说看见物体必须有光从这个物体上射入我们的眼睛吗?(能反射光) 所以月亮钻石包括桌子、椅子也不是光源,我们却能看到它,因为它能反射光,光再进入我们的眼睛,所以就看到了。 你可以帮它们分类吗?(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展示几幅有关光现象的图片,让学生感觉一些有趣的光现象:彩虹、日食、影子、海市蜃楼、筷子为什么

浙科版-七年级上-科学《科学探究》教案

浙江教育出版社《科学》七年级上 案例1“科学探究”教学设计(第一章科学入门第5节) 一.案例背景 科学的核心是探究,从问题着手,让学生从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过程中对科学探究产生直接的体验,把探究的基本思路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课程标准(7-9年级)》强调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分析能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 《科学探究》是本章的最后一节,初一的学生抽象理性思维能力较弱,容易形成科学是遥不可及的印象,不利于激发探究的兴趣,但却对科学的探究充满了神秘感及向往。通过学习科学家的探究事例以及亲历身边的小问题探究,向学生打开了科学探究的大门。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为整个初中阶段的探究性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往往对自然现象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一些事情不再满足于了解是什么,而想深入了解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怎样通过探究去获取答案。但由于缺乏基本的探究方法,学生在探究中往往感到无从下手。科学探究对于学生比较陌生,因此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需从学生日常生活中较为熟悉并有初步体验的实例入手,结合学生初步具有的观察、分析和实验能力,进行简单的科学探究实践活动。本节中由于学生对“灯为什么不亮”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这问题学生能进行口头上的探究,而后获得探究的一般过程。然后,通过游戏方式让学生认识黑盒实验的方法,进一步体会科学探究的本质。进一步通过探究人体身高与脚印长度的关系巩固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一般步骤。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地运用所学的科学探究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今后的科学知识学习和科学探究活动奠定基础。 (二)教材分析 《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突出科学探究”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科学探究被列入课程的重要目标;内容标准中明确地提出了科学探

七年级科学下册(浙教版)教学设计:植物的一生教案

《植物的一生3》教案 课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备课人:莫美雅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科学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画面(或是图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鼓励学生利用手上的工具或是实物,通过观察、猜测、动手实验、小组讨论等方法认识花的完整结构 科学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花的结构 2、知道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大致情况 3、能描述植物的生命周期 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花的结构,向学生渗透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中生物的兴趣,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和团队精神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结合果实和种子的形成,介绍我国农业科学工作者在培育新品种方面的贡献,进行生物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植物的一生》节选自浙教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下第一章第四节,主要内容为介绍植物的生长周期。这是学生在学习了动物的生长周期内容之后,对植物的生长周期进行探究。同时也为接下来学习相关的内容等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储备,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样的安排顺序,体现了教材的内在逻辑和学生认知规律的统一性。 学情分析:从知识的掌握上看,学生对“生长周期”这个概念并不陌生,已经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依据生活经验粗略了解到植物的一生由那几个环节,但是并不明确。 从年龄上看,七年级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观察能力,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所以完全有能力进行粗浅的科学探究活动。 【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1、花的结构 2、植物的生命周期 教学难点: 花的主要结构及其与果实、种子间的关系

七年级上牛津科学教案

溶液的形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身边溶液的例子建立溶液的概念,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 2、能区别可溶物质和不可溶物质; 3、了解溶液的组成,学会分析溶液中的溶剂和溶质; 4、了解水以外的其他常见的溶剂。 5、以糖在水中溶解为例,了解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找出清除油渍的最佳溶剂”的实验,让学生将科技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让学习科学变得更加有趣; 2、通过“探究影响溶解速度因素”,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以及学会对实验条件的控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影响溶解速度因素”的活动中,初步养成善于与他人交流、倾听与协作的习惯,敢于依据客观事实提出自己的见解。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2、了解水以及其他常见的溶剂; 3、了解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难点】 糖在水中溶解快慢影响因素的探究过程。 教学准备 【教学器材】 教师: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氯化铁溶液等。 每个学习小组:①硫酸铜晶体、碘、沙粒、粉笔屑、食用油、酒精、100 mL烧杯5个、50毫升量筒、玻棒等;②水、酒精、丙酮、石蜡油、碘、煤油、乙酸乙酯、指甲油、试管八支、玻棒四根、药匙一只、试管夹、试管架等;(可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选择或分组实验)③汽油、酒精、水、食用油、培养皿3只、布条若干。其他见书P3的拓展活动。 【教学资源】 PPT课件、“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活动单。 教学内容 【教学流程】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知道什么是酸雨 2理解酸雨形成及其对大自然的危害 3学会查找、分析、汇总资料。 4逐步学会根据实验现象对客观事物进行理论分析和揭示的能力 方法和能力 1通过资料的查阅,让学生了解什么是酸雨和酸雨的成因 2通过模拟实验:酸雨对幼苗的影响,使学生理解酸雨对大自然的危害 3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共同研究对酸雨的防治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模拟实验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小组分工合作查找汇总资料,培养学生间的互助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二节--新生命的诞生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学会读图,并通过读图、填表等方式提高获得知识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说出人体男女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知道人类的受精、胚胎发育、分娩和哺乳过程;了解人的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途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结合本节内容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性道德教育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目标: 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与优生、优育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人体男女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人的受精和胚胎发育的基本过程。 教学难点 人胚胎发育过程中与母体的物质交换 教学方法分组讨论、讲解法为主 教学准备卵和精子的结构挂图;男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挂图和模型 教学设计

教学流程 新课引入在人的生命周期中,起点为一个细胞—受精卵,那么,受精卵是怎样产生的呢? 学习新课: 精子和卵 提问复习:人体口腔上皮细胞的结构有哪些? 学生活动一:阅读教材85页,对照挂图比较精子和卵细胞的主要区别,并填写表格。 承转:那么,人的卵细胞和精子是从哪里来的呢? 人的生殖系统 学生活动二:阅读教材86页图3-8和图3-9, 思考:男性生殖系统主要有哪些结构?有什么功能?女性生殖系统主要有哪些结构?有什么功能? 对照人体结构模型,指认男女性生殖器官的位置。引导学生列表归纳如下: 1. 2. 阴道 受精: 画示意图说明:具有生殖能力的男女发生性行为后,精子与卵细胞在女性的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实质是精子头部的核与卵细胞细胞核的融合)。受精卵一面进行细胞分裂形成胚胎、一面移入子宫。这时,女性就怀孕了。简单介绍有时为了避免怀孕,会采取一些避孕措施,如男性使用避孕套、男女性口服避孕药等等。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2章第1节感觉世界教案浙教版

第1节感觉世界 1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人的皮肤的中有四种感受器,分别具有:触觉、热觉、冷觉、痛觉等功能。 2、让学生知道人体的鼻具有嗅觉功能及嗅觉的形成过程,及人嗅觉的特点 3、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对人体对环境的各种感觉的事实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懂得用实验和归纳的方法来研究人体的各种感觉 2学情分析 本节是本章第一节内容,结合本章内容来看,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认识人类的各种感觉,感知周围的运动和变化环境。学生能够说出各种感觉器官对应感受到的不同环境刺激,从人的感觉为主线展开学习,便于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历,加深学习记忆。 3重点难点 1.如何设计实验让学生认识皮肤的四种感受器及四种感觉的形成 2.让学生理解鼻腔不是形成嗅的器官,形成嗅觉的部位是在大脑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人的皮肤的中有四种感受器,分别具有:触觉、热觉、冷觉、痛觉等功能。 学时重点 认识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和对应的感觉,了解人的皮肤的中有四种感受器,分别具有:触觉、热觉、冷觉、痛觉等功能。 学时难点 认识到人多感觉不是在感觉器官中形成的,而是在大脑中形成。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以导激活学】 一、人体对环境的感觉 【问】你现在坐在教室里面感觉到了什么呢?是用什么来感觉的? 【答】声音、光线、温度、呼吸、空间位置……

走近一个学生,做要打他的姿势,他躲避了。 自然环境在不停地发生着变化,我们要不停地感觉这个世界,然后做出反应,以至于能更好地生存下去:如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感知温度,增减衣服。 讨论:根据日常生活经验讨论人体还具有哪些感觉?是用身体的哪些结构来感觉的? 看图讨论:出示教材图1-1“人的感觉”让学生分组讨论 图片中的人感觉到了什么? 分别是用人体的哪一结构或器官来感觉的? 如果图中的人是你,你会有什么相应的反应? 可能的答案:1、听音乐的人感觉到优美的音乐,是用耳来感觉的,我的反应是:心情舒畅…… 2、闻花的人能感觉到花的香味,是用鼻来感觉的。我的反应是:花真香,开心…… 总结:人体能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或感受器去感觉外界的各种刺激,并作出相应在的反应。 思考1:以吃棒棒糖的人为例:是不是任何人都会有与你一样的感觉?是不是你吃什么东西都会有相同的感觉? 2、以听音乐的人为例:是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同一首歌?你是不是喜欢每一种类型的歌曲? 3、不同的人对同一种环境刺激的感觉是否完全一样? 4、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下,对同一种刺激是否会产生相同的感觉和反应?请你举例说明。 讨论:1、你最喜欢和最讨厌的环境刺激分别是什么? 2、你认为图中的小明戴着耳欣赏音乐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音乐可以听得更清楚;可能会影响别人的学生和生活。 总结:人类有各种不同的感官和感受器,能感受各种刺激,产生各种不同的感觉。 活动2【讲授】【多元立体学】 二,皮肤的感觉功能 回顾皮肤的结构:表皮、真皮、皮下组织。各层分别分布有哪些组织?有些什么功能?(上皮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肌肉组织) 思考:图中拿冰块的人,感觉冷觉的结构是皮肤的什么结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