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冷战时期的中苏关系

冷战时期的中苏关系

冷战时期的中苏关系
冷战时期的中苏关系

冷战时期的中苏关系

冷战是指美国和苏联及他们的盟友在1945年至1990年间在政治和外交上的对抗、冲突和竞争。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在这段时期,虽然分歧和冲突严重,但对抗双方都尽力避免导致世界范围内的大规模战争爆发。在美苏冷战中,中国被称为关键性少数派。

中苏关系的发展变化,尤其是中苏双方的论战和对抗,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苏两国国内历史进程和历史面貌的发展,影响了当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社会主义历史面貌的巨大变化,而且还影响了当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巨大变迁。冷战时期的中苏关系经历了一下的几个阶段。

一、友好合作阶段

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的召开。在这一阶段,中苏双方进行了亲密的互助合作和互相支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二天,苏联第一个宣布承认新中国,正式与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1950年2月,中苏两国政府在莫斯科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协定。五十年代前半期,双方分别在政治上和经济上进行密切合作。这一阶段中苏双方在政治上互相支持,在经济上密切合作,中苏关系基本上是亲密友好的。

二、苏关系分歧,论战和彻底破裂阶段

从1956年2月的苏共二十大到1965年3月的“19国共产党莫斯科会议”这一阶段的历史又可分为几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1965年2月的苏共二十大到1960年6月的布加勒斯特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会议。这是内部交换意见阶段。双方主要围绕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提出的“和平过渡”和对斯大林的评价等问题发生了严重分期。此外,双方还在两国内政,对外关系和民族利益等一系列问题上产生了分歧。

第二阶段,是从1960年6月的布加勒斯特会议到1963年7月14日苏联共产党《公开信》的发表。这是不点名的论战阶段,双方主要围绕布加勒斯特会议1960年莫斯科会议、苏共二十二大,以及“加勒比海危机”、中印边界冲突、中国公民逃往苏联和苏联撤回专家等一系列事件,发生了尖锐的分歧和争吵。但在这一阶段,双方在报刊上都尽量避免指名道姓地攻击对方。中国方面往往是借攻击南斯拉夫和铁托而影射苏联和赫鲁晓夫;苏联方面往往是借攻击阿尔巴尼亚和霍查而暗指中国和毛泽东。

第三个阶段,是从1963年7月14日苏联发表《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给苏联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的公开信》到1964年10月赫鲁晓夫下台。这是中苏公开论战阶段。

在这一阶段,双方围绕“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总路线”及所涉及的一切重大问题,进行了指名道姓的、激烈的、公开的论战。在世界范围内,双方围绕着越南问题,美国问题,印巴战争问题,柬埔寨问题,阿富汗问题等,进行了对抗和斗争。

第四个阶段,是从1964年10月赫鲁晓夫下台到1965年3月“19国共产党莫斯科会议”。这是中苏两党关系的彻底破裂阶段。在这一阶段,双方围绕召开不召开世界共产党、工人党会议,以及召开会议的日期和参加会议的成员等一系列问题发生了严重分歧。1965年3月1日至5日,苏联共产党在莫斯科召开了由19个共产

党参加的“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协商会议”,在苏联邀请的26个共产党中,中国、阿尔巴尼亚等7个共产党拒绝参加会议。

这次会议以后,中苏两党关系彻底破裂,原来统一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彻底分裂了,原来统一的社会主义阵营也不复存在了。

三、全面对抗阶段

从1965年3月莫斯科会议到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召开。

在这一阶段,中苏双方的互相攻击,对抗达到了顶峰。在理论宣传方面,双方互相攻击,互相谩骂。在军事方面,双方都把对方作为直接威胁自己的敌人,各自在边界上陈兵百万并且围绕领土和边界纠纷,发生了多次武装冲突。

四、趋于缓和重新走向正常化阶段

从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召开到1989年5月戈尔巴乔夫访华。

在这一阶段,一方面,随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内部情况的变化,主要与毛泽东和赫鲁晓夫以及中苏两党从本国立场和利益出发,对各自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估计以及对对方探索方式的认识相联系。

从1979年中美建交,中国改革开放,中美进入蜜月期。到1984年里根总统干脆在国情咨文中称中国为未签约的盟国了。苏联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戏剧性地崩溃,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尽管苏联崩溃22年来各种各样的评论层出不穷,已经发表的著作和政论文章可谓汗牛充栋,但其中的一个关键的因素却论述不多,那就是中国在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集团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之间发生了战略角色的转换:中国从苏联名义上的盟国变成了美国事实上的盟友,而完成这一转换的标致就是1979年的中越战争。

四十年中苏关系,特别是那段使整个世界惊诧万分的中苏公开大论战的历史,有许多经验和教训值得总结和汲取。以今天的认识水平来看,当时双方所提出的许多理论观点和采取的许多做法值得重新认识和反思。

总之,冷战时期的中苏两国关系的恶化,是许多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历史上的恩怨和现实的冲突;国家战略利益的矛盾和意识形态分歧;社会背景与个人因素等等。

以此作为告诫告诉我们:在全球化发展日益强化的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好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来创造和平,和谐的世界。要尊重各国和平发展的权利,共同来应对人类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不是无休止的争斗。争斗只能带给人民痛苦和灾难。

中俄关系现状与前景

中俄关系的现状与前景 中国、俄罗斯分别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和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是世界主要大国,是彼此最重要的邻国。所以,中俄关系向来是国际关系领域一项极为重要的研究。尤其是最近几年,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中俄关系也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而未来中俄关系的走向,又必然对国际局势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研究中俄关系的现状与前景,就具有很大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一、中俄关系的现状 无论是双边关系还是多边关系,其状态都很难用一句话加以概括,它具体反映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关系之中,并由这些关系表现出来。中俄关系也不例外。 1、中俄政治关系的现状。美国的全球安全战略,尤其是其重返亚太战略和北约东扩,使中、 俄同时感受到美国的威胁和战略逼退,出于共同抵御美国的需要,两国都有加强合作的愿望,政治关系迅速升温。2014年面对由克里米亚问题引起的美国和欧盟对俄罗斯的制裁,俄罗斯亟需中国的支持。而中国近几年面临的中日钓鱼岛问题,南海争端等一系列棘手问题,也离不开俄罗斯的支持。 因此,中俄政治关系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 2、中俄军事关系的现状。军事关系是中俄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3、中俄经济关系的现状。中俄经济关系的两大支柱是能源贸易和军火贸易。能源贸易在中俄 关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是中俄关系不断前行的重要根基。一方面,由于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对能源需求量不断增加。而邻国俄罗斯作为世界能源大国,恰恰可以为中国提供大量的石油、天然气。另一方面,能源出口是俄罗斯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中俄贸易的主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近几年,俄欧关系的波动,影响到俄罗斯对欧洲能源的出口,俄罗斯亟需开发新的能源市场。而中国为了降低能源进口的风险,实现能源进口渠道的多样化,也很需要俄的能源供应。因此,中俄能源贸易发 页脚内容1

美俄关系中国崛起

美俄关系与中国崛起 一、核心问题:美俄关系的发展对中国崛起会有什么影响? 二、立项的目的及意义: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同时也越来越多的参与国际事务,关于中国崛起的研究也成为国际政治学者格外关注的重点问题。影响大国崛起成效的因素有很多,大国间关系在中国崛起中扮演着不容忽视的角色,而美俄关系是当前大国关系中较为重要的一对。冷战结束以来,美俄时而握手言欢,时而恶语相向,两国关系始终处于非敌非友、时好时坏的不确定状态。当前,两国间既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基础,又存在深刻的战略冲突,美俄关系呈现出合作中有矛盾、较量中有妥协的态势。 同时,美俄两国对于我国而言无论是经济还是政治、军事方面都是十分重要的国家,中俄美在政治、经济、军事、能源、民间、人文等各领域都有紧密的联系,拥有共同的利益也存在一些差异和分歧。此外,在反恐,世界和平发展等问题上的合作和影响也日益密切,在国际事务中也需要互相借重。从三国的历史来看,俄罗斯与美国均是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冷战结束后,中俄关系是众多大国关系中发展较快较为稳定的一对双边关系,中美关系在新时期也常常牵动全世界的神经。从当前三国的国际地位来看,美国与俄罗斯的发展变化对国际战略格局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美国作为超级大国一直影响着全球的发展格局,而

同为转型期的俄罗斯,其经验和教训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从三国间关系来看,三国均是当今的世界大国,是联合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和核大国,美俄两国关系的发展与变化直接影响亚太地区安全稳定和经济发展状况。除了以上研究美俄关系对中国发展的现实意义意外,目前国对该领域的研究多为中美、中俄、美俄两国间研究,对美俄关系对中国崛起的影响研究多停留在时事评论上,以科研方法的形式进行研究的并不多,我们需要重视多边关系及科研方法在社科类课题中研究的深化。 本文主要是通过对现有资料的整理及通过对美俄关系变化发展的及相应状况下我国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数据分析,探索和论证美国与俄罗斯这两个大国间关系对中国崛起的影响。进而可以更为科学的分析和研判对外政策对我国发展的影响,同时可以更科学合理地制定对美和对俄政策,以及在国际事务中处理与美俄两国间关系。 三、研究项目当前的研究现状 (一)美俄关系的复杂历程 自1991年12月前联解体、俄罗斯立国以来,美俄关系跌宕起伏,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金质:《美俄关系十年》,《国际政治研究》2002年第1期;夏义善:《“9·11”事件后的俄美关系》,《和平与发展》,2003年第1期。 第一阶段(1991年底至1993年),为美俄关系的“蜜月期”。俄罗斯不仅在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方面向西方看齐,而且在对外

冷战后的国际格局与中俄关系的发展

《中俄关系的演变与发展》期末论文: 冷战后的国际格局与中俄关系的发展

冷战后的国际格局与中俄关系的发展 内容提要:作为当今世界接壤的两大常任理事国,中国和俄罗斯有着密切而有微妙的关 系。尤其是自冷战以来,中俄关系的发展更是受全世界的瞩目,也是中俄双方非常重视的问题。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变得更加的微妙而令人难以捉摸,是会朝着美国所鼓吹的“单级”格局发展,还是另有其他国家或联合体异军突起,与美国一争高下?而中俄的关系发展也到了一个重要的关头,中俄关系将会何去何从?在“一超多强”的局势下,中俄两国又该如何把握机会,互利互助,为两国的发展共同创造更好的条件? 关键词:冷战国际格局两重性中俄关系战略协作 一、战后国际格局的两重性 虽然美国极力鼓吹世界格局“单级”说,并且其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由于多方因素的制约,美国并没有如自己所期望的那样出现美国独大的局面。现下被大多数人所认可的说法是:世界处于“一超多强”的状态下,正朝着多极化趋势发展。 首先,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其地位和作用是极具影响力的。在冷战时期,尚有苏联还可以和美国一较高下,但随着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已经没有哪个国家或者联合体能够和美国相抗衡,美国在处理国际重大事件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可以影响国际事件的发展和结果。冷战结束后,美国一直极力宣扬并积极构筑由其领导下的“单级世界”,美国独一无二的地位使得他有这个野心也有这个资格提出这样的目标。再加上世界格局中不乏亲美政府和国家,使得美国的野心日益胀大,世界的局势呈现“单级”的趋势,也就是“一超多强”的状态。 但是,美国想要建立一个真正的“单级”格局,是不可能的。要想称为世界的霸主,必须要有绝对强大的军事能力,有绝对强盛的国力,有足够的震慑力能够让其他国家对其言听计从,除此之外,还需要有其他很多条件。冷战结束后至今,虽然美国成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但其所具备的资源和实力,还不足以成为世界的霸主。换句话说,美国还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另外,其他多方势力的逐渐壮大,更使得美国在做出各项决定时不得不考虑更多的因素。苏联虽然解体,但是其基础还在,俄罗斯虽不足以和美国一样并肩成为超级大国,但是其隐藏的实力还是让美国十分忌惮的。并且随着欧盟阵营的逐渐强大,其他发达国家的制约,以及各个发展中国家的团结联合,美国想要成为世界的霸主,实力还是相当欠缺的。 当今世界,正在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虽然美国仍旧是唯一的超级大国,但经过了次贷危机,美国经济受到了重创,目前仍在恢复中,自顾不暇;欧洲等发达国家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由于发展中国家次贷经济不是很发达,受到的影响相对小很多。这样一来,世界的力量分布相对平衡了一些,“单级”的强度受到了削弱,多极化更加明显。近些年来,由于美国的一些霸权行径,已经引起了诸多国家的不满。反对霸权主义已经成为世界主流趋势,越来越多的国家也极力主张政治的自由,经济的独立,对美国的垄断和霸权表示不满。各种因素正逐渐推动着世界超多极化的方向发展。

中国和俄国两个国家历史上都有矛盾

中国和俄国两个国家历史上都有矛盾,其中和俄国有大片的领土纠纷。但因为没有什么战略价值,所以双方可以将矛盾在可以预见的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进行掩盖。另外领土的分布也防止了中俄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双方的政治经济中心相隔万里,中间是大片的无人地带,这样的军事纵深使得任何一方都很难在短时间内速战速决。苏联解体后,俄国国力相对衰落,对美国的幻想破灭,尤其是北约东扩使俄国倍感孤立,希望倚重中国来平衡俄国与美国和欧洲的关系,也希望改善周边环境以集中精力致力于国内改革。所以中俄两国于1997年签订了减少边界驻军的边境协定,宣布两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中俄关系的改善,有利于中国西北边境的稳定和两国增加信任,以及阻止少数民族分裂主义者利用俄国和中亚进行活动,并且增大了中国牵制美日的筹码。 从利益关系所决定的相互间的矛盾状况来看,中美矛盾大于美俄矛盾,美俄矛盾大于中俄矛盾,因此从这个角度分析,俄处于最有利的战略地位,中国次之,美国最不利。在“一强挟两弱”型的三角关系中,如果处于弱势的甲方和强者的矛盾在三角中处于较突出的位置,那么,弱势的甲方实力和它在三角关系中主动地位就会在一定时期内呈负相关关系,它在三角关系中也将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目前中国在中美俄三角关系中的处境就类似于这种弱势的甲方。美俄关系的改善,不会影响到中俄关系的正常发展。理由有三个方面:一是中俄两国无论是在战略利益上,还是在具体国家利益方面,都存在着许多共同点,只要存在着这些共同利益,中俄关系就不会下滑;二是从三角关系的制衡机制来看,“联弱击强”是三角制衡的一个基本原则,在“一强挟两弱”型的三角关系中,较弱的两个角则更是如此,它们是天然的联盟。如果俄罗斯倒向美国,进行联强击弱,最终它也难逃唇亡齿寒的命运;三是从俄罗斯的角度看,在改善美俄关系的同时,保持中俄关系的正常发展,可以使它在中美俄三角关系中处于较为主动的战略地位,这对它是最有利的。 鉴于两国利益的互补性,在俄国尚未重振大国雄风之前,它仍会将与我国保持睦邻关系放在重要地位。在本世纪末和下世纪初,两国关系不会出现大的波折。 但中俄关系也存在很大的隐忧。首先,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有着很大的策略性,双方很大程度上是由美国的全球安排被迫走到一起的。另外,双方都倚重发展对美国以及西方的关系,以求得经济发展,而双方的经济合作却面临很多困难,经济合作的滞后将影响双边政治关系的发展。再者,由于地缘政治和历史因素,双方存在不信任,俄国想通过美日来牵制中国。最后,俄国国内有传统的民族沙文主义倾向,不利于两国关系的发展。 力避卷入三角斗争的中心和前沿,应该成为我们应对中美俄三角关系的努力方向。运筹三角关系的关节是争取主动权。而“三角关系中主动地位的获得,……往往不在正面主位,而在偏师侧翼;往往不在矛盾的中心和对抗的前沿,而要置身于矛盾与对抗的焦点之外;……。”对于在“一强挟两弱”型三角关系中处于弱势的一方来说,这一点更为明显。因此,在中美俄三角关系中,中国要力争避免成为美国的主要对手,防止走向三角的中心和矛盾对抗的前沿。 阅读全文 | 回复(2) | 引用通告 | 编辑?圈子:军事思想 ?上一篇:军报征稿:写给刘翔

冷战时期美苏关系的启示

冷战时期美苏关系的启示 摘要:冷战时期,美苏尽管急剧和激烈对抗,但在多次对抗如第一次柏林危机、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中,双方均未发生人们所担心的直接的、正面的热战。古巴导弹危机之后,美苏将争夺焦点转向第三世界,不再触及对方的势力范围,采取的方式也未曾再达到如上述三次危机中那样的激烈和正面直接交锋。从而,使世界在40多年中艰难地维持了持久和平。笔者以为,这正是由于双方在谋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存在有一个最低的界限,即不发生热战。而这条底线,正是由于双方在交往过程中始终在最后时刻坚持了审慎原则。审慎原则是美苏尽管两极对抗,却始终未发生热战的一个重要原因。作为启示,美苏交往中的审慎原则也应该成为任何大国之间尤其是未来中美相处的重要原则。 关键词:冷战危机美苏审慎原则 在社会学中,理性原则是指行为体通常倾向于在诸多方案中选择最优的目标或手段的行为选择方式。在经济学中,则强调理性是“经济人”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的方式,即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家所假定的,市场选择始终遵循着以偏好最大化为目标的明智计算。在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尤其是现实主义理论中,国家通常被假定为是理性的,在无政府状态下,

作为理性行为体的国家,为了自保,通常总是致力于攫取一定的权力。经典现实主义和进攻性现实主义者认为,理性的国家总是要无限制地追求以权力为界定的利益;新现实主义者则认为,国家通常以安全为最终目标,因而并不总是无限制地追求权力,而只是追求达到保障其安全的权力为满足。总之,理性的国家在决策时,通常总是以预期收益最大化为目标,即最大化实现国家利益为目标。冷战时期,美苏两国的行为模式基本体现了此种特征,他们在各个时期总是趋向于最大化地攫取权力,削弱对方,在全球各个层面展开争夺和对抗,并使人类长期面临着沦入第三次世界大战灾难的危险。双方几乎利用了除直接热战之外的一切手段进行对抗和争夺。然而,值得思考的是,虽然美苏在诸多时刻走向“战争边缘”,但世界总体上还是保持了40多年的“持久和平”(long peace)。这当作何解释呢?笔者以为,这是由于美苏在冷战时期追求收益最大化的理性原则的同时,奉行了另外一种原则即适度、规避风险的理性和克制的原则即审慎原则的结果。 在国际关系理论界,现实主义通常遭人诟病,它被指责只强调权力政治,而缺乏道德关注。但国内有学者在考察了诸多现实主义者的著述后,发现,从古至今的现实主义者大多都有对“审慎”这一政治价值和道德原则的关注,只是长久以来它被人们忽略了。通过对西方自古希腊罗马时代至今的诸多思想家和理论家审慎原则的发掘和解析、总结,作者概括出了审

二战时期的中苏关系

二战时期的中苏关系 在学习二战史时,我对这期间(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的中苏关系很感兴趣,想对战前中苏的历史和战后中苏的关系发展有了一探究竟。 一、北洋军阀同沙俄 二战前,中国当时当权的是北洋军阀。北洋军阀同沙俄争夺外蒙的实际主权。 1911年,中国进行辛亥革命,沙俄趁机让外蒙宣布独立,处自己势力之内。1915年,北洋军阀政府与沙皇俄国签定《中俄蒙协约》,中国在外蒙只保存了徒具虚名的领土主权。 二、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在十月革命(1917年)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建立。 1919年,外蒙向北洋军阀请求取消“自治”,中国驻军入外蒙,正式恢复领土主权。因为直皖战争,中国驻蒙军撤回。1921年,外蒙趁机成立“自治政府”。坊间传言,当时许多来不及回国的在蒙华商被屠杀。 三、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1922年),中国与苏联纠葛开始了。 列宁执政时期,年轻的苏维埃曾想通过承认蒙古属于中国的方式,来得到北洋军阀对苏维埃的承认。但是因为当时北洋军阀看不起苏维埃,认为得到苏维埃对中国在蒙古主权的承认并不能产生实际作用,所以忽略了列宁抛来的橄榄枝。在斯大林执政期间,由于苏联开始强大,苏联已经在保住自己在俄国的执政地位的前提下,保证苏联对蒙古享有的控制权,所以,在斯大林时期,中国在对苏外交上屡屡受挫。 (一)1924年,在苏联的扶持下,蒙古人民共和国成立。 (二)1925 年,斯大林获得苏联最高权力。 (三)1928年6月,国民政府统一全国后,时任外交部长的王正廷在南京发动了一场以修订不平等条约为中心的“革命外交”,将列强在华特权分为五类,革命外交将分为五期进行,包括恢复关税自主权、取消治外法权、收回租界、收回租借地,以及收回铁路利权、内河航行权、沿海贸易权等。 (四)1929年,中东路事件,中苏外交停止。这场冲突持续近5个月之久,双方动用的一线兵力超过20万,使用了重炮、坦克、飞机和军舰等重型装备,是中苏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武装冲突,其结局对于东北的局势乃至全国的时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二战爆发前夕 (一)1931年9月18日,日侵东北三省(黑龙江、辽宁、吉林)。同日,日军逼近苏联、蒙古边境。 (二) 1、1932年,满洲国成立。 2、中苏外交恢复。原因如下: (1)国内爆发广泛的爱国主义行动,民众要求国民政府实现中国对苏关系正常化。 (2)日军继续对苏联挑衅。 (3)国民政府想得到苏联的军事援助。

抗日战争时期美苏对华关系

抗日战争时期美苏对华关系 苏联:俄国是初期为“中立”,后来对华的军事及经济援助,出兵东北击溃日本精英部队。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对华政策几经嬗变:即由初期联华制日,到中期由热变冷,甚至严重对立,最后出兵东北,和中国人民并肩战斗,战胜共同的敌人。苏联在这一时期为巩固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面所采取的举措,也是其援华抗日的重要表现。”抗战初期,苏联采取联华制日政策。苏联援华态度积极,不仅在国联“为我尽力声援”,而且派出志愿空军和军事专家参加对日作战。 1937年8月21日,中苏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苏联以条约形式确定援华制日政策,但不承担直接参战的义务。《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对当时处于孤立无援困境中的中国是极大的支持和鼓舞。条约签订后,苏联开始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大力支持中国抗战。1937年9月21日国联会议上,苏联外长李维诺夫针对国联咨询委员会就认定日本的行动是侵略性质的问题上迟疑不决提出质问:“现有之事实,岂不是证明日本之罪状。”在布鲁塞尔九国公约会议上,李维诺夫警告与会各国不要纵容和鼓励侵略,他要求各国一致行动起来,制止侵略,维护和平。早在1937年3月,苏联就决定向中国南京政府首批提供5000万美元贷款,用以购买苏联的飞机、坦克等军事装备;苏联还同意在其境内培训中国的飞行员和坦克兵。以后又于1938年7月、1939年6月先后提供两笔贷款。至1939年,苏联提供援华贷款总额达2.5亿美元。1939年6月,中苏政府代表在莫斯科签订了《中苏通商条约》,并克服种种困难开辟了从中亚到新疆、甘肃的运输线。随着援华贷款协定的签署,苏联的武器和军备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国。同时苏联还向中国派出大批军事专家和飞行员。1937—1941年,先后有2000余名苏联空地勤人员在中国工作过,其中有700名飞行员在中国轮流作战。他们中有不少人在中国战场上献出了年轻的生命。那时受过苏联顾问教官训练的中国军人达9万以上。 抗日战争进行到中期,苏联对华政策突然由热而冷,甚至出现了严重的对立。 苏联因对德作战的需要,停止了对华的军事援助,调回了在华的军事顾问。为避免激怒日本,不能“给人以对日联合战线的印象”,苏联甚至避免与中国政府的直接接触,并拒绝了中国政府欲打开西北运输通道的要求,再加上新疆盛世才的弃苏投蒋,中苏关系日益恶化。在国共关系上,苏联则分别对国共均施加了压力。对国民党,通过外交途径发出暗示和警告。苏联副外交人民委员洛佐斯基要中国大使邵力子转告国民政府,“勿做使敌人快心之事”。驻华大使潘友新则直接面见蒋介石,指出进攻新四军损害了中国的抗战力量。军事顾问崔可夫更明确暗示何应钦、白崇禧,国民党如再进攻中共军队,苏联将停止对华援助。对共产党,通过共产国际发出指示。事变前,季米特洛夫便一再要求中共不要对国民党采取任何行动,停止与国民党军队之间的冲突,即要中共忍让。事变后,季米特洛夫更明确指示中共不可主动破裂国共关系,不可另起炉灶,要集中火力打击亲日派。军事顾问崔可夫则再三叮嘱周恩来要设法延长同国民党的关系,并拒绝了中共提出的停止援助国民党之要求。 1941年4月13日苏联与日本签订《苏日中立条约》并发表联合声明,宣称:“苏联保证尊重满洲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日本保证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条约和联合声明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也给中国的抗日战争带来了极大的消极影响。在这以后,苏联对华军事援助逐渐减少以至完全停止。据有关材料证实:两国于1939年6月签订的1.5亿美元信贷协议到1941年6月后就没有履行,苏联据此协议而向中方提供的最后一批物资是在1941年6月以前,加上根据这一协议而提供的前3批物资,中方只动用了其总款额不足一半的钱,即7317.6万美元,余款始终未动用。1942年3月,苏联还召回了全部在华军事顾问。 抗战后期:出兵东北,和中国人民并肩战斗,战胜共同的敌人。从1945年2月起,苏联秘密从欧洲战场抽调大量军队,增兵远东。同时,苏军储备作战物资,改善交通,准备与

论中俄关系的未来走向

中俄关系的未来走向 中国和俄罗斯作为世界上重要的两个政治力量,正走得越来越近。在最近十几年的国际政治舞台上,两国总是在诸多问题上保持了一致的立场;在事关双方国家利益的诸多重大问题上,中俄也分别做出了有利于对方的选择。以中国方面来说,无论是在台湾问题还是在东突问题上,俄罗斯都做出了比较积极的表态。纵观中国近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俄罗斯作为中国周边最重要的国家之一,给予了中国以政治、技术等各方面的有力的支持。新时期,在面对北约东扩、美国反恐战争概念的不断模糊扩大,中国与俄罗斯在面对共同的威胁的时刻表现出了空前密切的联系。然而在这片火热的表面形式之下,如何更深远的看清中俄在未来关系上的取向,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这些我们必须得考虑到。 关键词:合作竞争未来 中国在世界进入21世纪的今天,中俄两国都面临了一个共同的重要发展机遇期,振兴民族,复兴强国成为两国中长期发展的主要战略目标,中俄两国都提出了在本世纪前二十年内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的具体目标。俄罗斯的经济发展出现了连续增长的态势,重新崛起也许只是时间问题。尽管就目前两国实力状况而言,俄罗斯综合国力的恢复程度与中国崛起的势头相比显得要逊色许多,但中国崛起对俄罗斯复兴已形成一种巨大外在推动力,使俄的经济发展速度得到了明显加快。 因此,中国与北方邻国俄罗斯正走得越来越近。 在中国的对外关系中,俄罗斯占有无可争议的重要地位,而且带有突出的战略色彩。这种战略协作关系对于一级世界造成的重心倾斜具有重要的平衡作用,对于中俄这两个同时处于转型期的国家来说,也具有巨大的安全和经济价值。更重要的是,困扰两国300年的边界问题彻底解决后和平相处以期共赢的模型正在完整地搭建起来。俄罗斯前总统普京说,俄罗斯政府视中国为长期友好国家,两国之间拥有大量的共同利益。 纵观中俄交往几百年历史,不难看出,中俄当前密切的联系完全出自一个原因:两国共同面对一个强势力量的威胁。这个强势力量就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从清朝末期民国初年俄国攫取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到后来的中苏蜜月,再到后来的两国交恶,继而到今天的两国关系温和期,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

国际关系史脉络18401991

资料共享] 国际关系史脉络(1618---1991) 国际关系史, 脉络国际关系史, 脉络 国际关系史脉络(1618---1991) 国际关系发展脉络 三十年战争前夕的欧洲国际关系有一种两极格局“态势”在发展。一个重要原因是宗教改革运动所肇始。这个运动的一个重要结果是出现了两大教区:在北欧德国北部联省共和国英国形成新教教区,在奥地利西班牙意大利形成天主教教区。在法国则是新教与天主教分庭抗礼。而两大教区犬牙交错的地方容易发生冲突。而引起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线就是发生在波希米亚的“掷出窗外事件”。在当时的欧洲国际关系中形成了天主教同盟与新教同盟。这样欧洲国际关系两极化趋势更加明显。不久三十年战争爆发。 三十年战争后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而这一体系是多极均势体系,且在运行不久就受到外部力量影响,并使得欧洲的权力向两翼转移。一方面,在西欧国际关系舞台上由英国法国西班牙奥地利角逐中,英国作为在欧洲的西翼力量开始干预欧洲均势。在迫使西班牙缔结《比利牛斯条约》后,法国便插手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在爆发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在英国的干预下,法国称霸欧洲大陆的态势遭到遏制,从此英国作为在欧洲西翼力量开始干预欧洲国际关系。另一方面,在东欧国际关系中有瑞典俄国波兰的角逐,俄国打败了瑞典成为滨海强国,在欧洲东翼开始影响洲国际关系。而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和七年战争则给俄国机会。当1740年奥地利皇帝逝世时。许多国家都敲诈奥地利。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形成了英奥为一方,以法普为另一方的态势。结果英普实力上升,法奥实力下降。战后发生了外交革命,形成了联盟颠倒:形成以英普为一方,以法奥俄为另一方的态势。不久七年战争爆发。正当法军与奥军攻打普军时俄军在东线也打击普军。可正当普军即将战败时,俄国沙皇逝世,登基的新沙皇与普鲁士国王是亲属关系,因此俄军便退出战争。这样普军再次击败奥军。七年战争一个重要结果是俄国作为欧洲的东翼影响欧洲国际关系。 1789-1915年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期间,欧洲国际关系形成以法国为一方,以反法同盟为另一方的态势,欧洲权力向两翼转移的迹象更加明显。一方面,在海上,法国屡遭英国暗算即便是如此也没有阻遏英国打压法国以维系大陆均势的势头。另一方面,在欧洲大陆,俄国在东翼打压法国称霸欧洲的势头。拿破仑战争中法国的战败使得欧洲权力更加向两翼转移。 1815年—1870年维也纳体系形成了以英法俄普奥五强的多极均势格局。而德意志与意大利正处于四分五裂状态。在奥国首相梅特涅领导下,欧洲协调机制运转起来。列强先后召开亚琛会议特洛波—莱巴赫会议与维罗那会议。但由于大国的矛盾无法调和导致欧洲协调机制的失败。1853--1856克里米亚战争使俄国暂时相对性的称霸欧洲大陆的计划失败,也是英国运用大陆均势政策的结果,俄国的地位暂时由法国取而代之。此后德意志与意大利的统一运动涌起。而前者具有划时代意义。处于欧洲中心的德国经过普丹战争、普奥战争、

近代中美、中苏、中日的关系

近代中美、中苏、中日的关系 中美关系 ·1843年,以武力逼迫中国签订《望厦条约》,取得《南京条约》以及其附件的特权。·1858年,迫使清朝签订《天津条约》。 ·19世纪90年代,支持日本侵略清朝。 ·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与清朝签订不平定条约《辛丑条约》。 ·一战期间,支持袁世凯复辟王朝。 ·1921-1921年,华盛顿会议期间,支持日本从中国手中收回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使得中国又回到了列强分割的局面。 ·1927年,支持蒋介石夺取政权,建立南京国民政府。 ·20世纪30年代,日本加紧侵略中国,美国推出“绥靖政策”,推动日本进攻苏联。·1937年,日本侵略中国,在英美的支持下,南京国民政府抗战。 ·1942年,中苏美英等26国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反法西斯同盟。 ·1943年,开罗会议,通过《开罗宣言》,宣布日本占领中国的领土归还中国。 ·1945年,中美英发表《波斯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 ·1945年,美国确立“扶蒋反共”政策,企图在中国建立亲美政权。 ·1946年,在美国的支持下,蒋介石国民党发动全民内战。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中国实行政治上不承认、经济封锁禁运、军事包围政策,扼杀新中国。 ·1950年,发动朝鲜战争,干涉我国解放军解放台湾,将战火烧到中国。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英勇斗争,迫使美国签订《朝鲜停战协定》。 ·20世纪60年代,美国发动越南战争,“遏止(威胁)”中国。 ·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谋求中美关系正常化。 ·1972年,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结束中美二十年对抗。 ·1978年,签订《中美建交公报》。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中美关系正常化。 中苏关系 ·19世纪中期,通过武装侵略和外交讹诈,强迫清朝签订《中俄天津条约》、《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迫使清朝签订《辛丑条约》。 ·1904~1905年,俄国同日本争夺辽东半岛爆发中俄战争。 ·1921年,在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国共产党诞生。 ·1924年,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黄埔军校。 ·1945年,苏联遵守承诺,出兵中国东北,加速日本法西斯的灭亡。 ·1949年,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派技术人员支持中国建设。 ·1960年,中苏关系恶化。 ·20世纪80年代,中苏关系正常化。 ·20世纪90年代,中俄成为战略伙伴。 中日关系

中俄关系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中俄关系的现状与发 展前景

中俄关系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作为中俄关系领域的一个实际工作者,我愿利用这个机会,向大家介绍一下当前中俄关系的发展情况,并结合我的工作感受谈一点个人看法和意见。之后,我愿回答大家的提问。 我大体讲四个部分,一是当前中俄关系的发展情况,二是发展中俄关系的意义和经验,三是中俄关系目前面临的形势和发展前景,四是发展中俄关系需要努力的方向。 一、中俄关系目前处于历史发展最好时期 1991年苏联解体后10年时间里,中俄关系在政治和法律定位上连续上了四个台阶:一是1992年12月,两国元首在北京签署关于两国相互关系基础的联合声明,决定把双边关系提升到“相互视为友好国家”的新阶段;二是1994年9月,两国元首在莫斯科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两国建立“睦邻友好、互利合作的建设性伙伴关系”;三是1996年4月,两国元首在北京签署联合声明,确定两国建立“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四是2001年7月,两国元首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将中俄“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和平思想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这步步升高的政治和法律定位,不仅使中俄关系高潮迭起,也为中俄关系指明了发展方向。 自中俄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以来,两国形成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的合作格局,成果丰硕,势头喜人。可以说,我们两国关系步入全面、快速、深入发展轨道,其重要性、特殊性和成熟性更加凸显。 精心整理,用心做精品2

(一)两国建立起完善的高层定期会晤及其他各级别交流与会晤机制(二)两国彻底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三)两国在涉及对方核心利益的问题上相互支持(四)两国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军事合作(五)两国经济合作稳步上升,经济合作长期滞后的局面逐渐有所改观,中俄关系的物质基础开始增强(六)边境和地方合作日益成为两国合作的新增长点(七)两国民间交往和合作空前活跃(八)两国在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合作卓有成效 语言是人类心灵沟通的桥梁。通晓对方的语言,是读懂对方心灵,相互理解信任的基础。为了进一步推动中俄友好合作,提升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水平,继成功举办“国家年”活动后,两国元首宣布在2009年和2010年启动两国“语言年”活动,在两国掀起学习对方语言、文化的新高潮。去年,“俄语年”在中国成功举办,今年的俄罗斯“汉语年”也已拉开帷幕。 二、中俄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特别是建立和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仅对中俄两国,而且对本地区和整个世界都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中俄开展战略协作给两国和两国人民带来难以估量的现实和长远利益,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最主要的利益是,中俄两国由冷战时期的对手变成了朋友和伙伴,两国不用再拿出巨大的资源防备对方,而是可以集中力量搞建设、发展自己 第二、两国在国际舞台彼此多了一个有利的支持者 精心整理,用心做精品3

刘德斌《国际关系史》课后习题参考答案(良心整理,打印版)

题目索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编威斯特伐利亚:现代国际关系的缘起 第一章现代世界的历史背景 名词解释: 东亚封贡体系穆斯林世界欧洲秩序尼德兰革命 简答题: 1、概述1500年前后的世界形势。 2、简述西欧的兴起。 思考题: 现代国际关系为何会从欧洲产生?它对国际关系史演进产生了哪些影响? 第二章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名词解释: “掷出窗外”事件“三十年战争”“七年战争”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乌得勒支条约》《航海条例》 简答题: 1、简述三十年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2、简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主要内容。 3、试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历史意义。 4、简述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5、试析美国独立后的对外政策。 思考题: 1、结合17、18世纪的国际关系史实,理解均势原则的内容和意义。 2、结合史实分析英国在欧洲均势运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3、试析西班牙、荷兰霸权衰落的原因。 4、分析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特点。 第二编从维也纳到凡尔赛—华盛顿:“均势”格局的兴衰 第三章维也纳体系 名词解释: 《提尔西特条约》大陆封锁体系《肖蒙条约》和《第一次巴黎和约》《第二次巴黎和约》《最后议定书》神圣同盟四国同盟东方问题路易·波拿巴克里米亚战争圣地和宗教保护权问题“铁血政策”安政五国条约第二次美英战争“门罗宣言”阿拉斯加购买“门户开放”政策“大棒政策”“金元外交” 简答题: 1简评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外交原则。 2试析大陆封锁制度失败的原因。 3试析克里米亚战争对欧洲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 4简述德国统一的背景和过程。 5试析南北战争前后美国对外政策的变化。 思考题: 1比较维也纳体系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异同。 2全球性国际关系体系形成的动力与原因有那些?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苏关系发展史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苏关系发展史 新中国建立后,中苏之间的关系成为世人所关注的话题,中苏关系一直在曲折中发展,充满了坎坷,充满了曲折。 一、中苏关系的演变过程 对于中苏关系的发展历史,可以大致归纳为以下几个阶段: ——50年代,中苏结盟时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对新中国的确立和生存具有关键的意义。苏联诚心帮助了我们,结盟本身表明中国处于被保护的地位,中苏关系是不平等的。回顾1950年初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其中存在着很多不平等因素,斯大林虽然在旧的中苏条约基础上做出了许多让步,但事实上仍然是在不平等的条件下保证了苏联的战略需求。此后,由于中国人民在朝鲜战争中无私无畏的英勇表现,新中国和毛泽东在社会主义阵营乃至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地位相对提高,而斯大林的去世又为中苏关系的调整提供了可能性和新的转机,使苏联第二代领导人能够在平等的基础上重新审视与中国的关系。1953年9月赫鲁晓夫出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以后,即开始着手调整苏联的对华政策,1954年苏共新的领导集团调整对华政策至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召开前,中苏关系进入历史上的最佳状态。其对华政策基础的根本性转变,对此期中苏“蜜月”型关系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60年代,从分歧到分裂。1956年后到1966年是中苏开始论战并走向决裂的阶段。分歧的开始,固然有思想意识上的关系,但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国家利益的矛盾。苏共二十大以后,中苏双方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开始出现分歧,主要表现在:关于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

问题;关于台湾海峡危机和中印边界冲突问题;关于中东局势的分歧。由于苏联当局坚持大国沙文主义,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原则,致使中苏矛盾凸显。到50年代末,中苏两国由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发展到两国关系上的分歧,由内部争论发展到公开化,并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1960年是中苏关系演变的一个决定性年份:1960年7月,苏联片面决定撤走在华的全部专家、撕毁了243个合作书,废除科技合作项目257个。同年9月,81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会议在莫斯科召开,苏共在会前散发一封长达6万字的粗暴攻击中国共产党的信件,并在会上带头组织对中共代表团的围攻。1962年,苏联当局趁中国经济暂时困难、美蒋敌对势力不断骚扰大陆之机,在中国新疆伊犁、塔城地区进行大规模颠覆活动,策动和胁迫6万多中国公民越境跑到苏联那边,严重威胁中国的国家安全和边境稳定。同年12月,赫鲁晓夫在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上,指责中国反对印度入侵的战争,并认为中国在加深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把印度往资本主义国家一方推。伊犁叛乱和中印边界战争使中国感到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已受到来自苏联直接或间接的威胁。这一年苏联的对华政策和行为完全没有苏联老大哥的兄弟友谊,反目成仇。1963年,中苏两党举行高级会谈。其间,苏共于7月14日公布了《苏共中央委员会给苏联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的公开信》,指名道姓地全面攻击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1965年3月,苏共单方面发起召开“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协商会晤”的莫斯科会议,中共等7个反对苏共路线的党拒绝参加。1966年3月,中共中央拒绝邀请,没有参加苏共二十二大,从此,中苏两党彻底断绝关系。正是国家利益的根本冲突、苏联大国主义政策与中国的独立自主方针的严重对抗,导致了双方重大方针政策的分歧,这是中

冷战时期的中苏关系

冷战时期的中苏关系 冷战是指美国和苏联及他们的盟友在1945年至1990年间在政治和外交上的对抗、冲突和竞争。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在这段时期,虽然分歧和冲突严重,但对抗双方都尽力避免导致世界范围内的大规模战争爆发。在美苏冷战中,中国被称为关键性少数派。 中苏关系的发展变化,尤其是中苏双方的论战和对抗,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苏两国国内历史进程和历史面貌的发展,影响了当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社会主义历史面貌的巨大变化,而且还影响了当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巨大变迁。冷战时期的中苏关系经历了一下的几个阶段。 一、友好合作阶段 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的召开。在这一阶段,中苏双方进行了亲密的互助合作和互相支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二天,苏联第一个宣布承认新中国,正式与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1950年2月,中苏两国政府在莫斯科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协定。五十年代前半期,双方分别在政治上和经济上进行密切合作。这一阶段中苏双方在政治上互相支持,在经济上密切合作,中苏关系基本上是亲密友好的。 二、苏关系分歧,论战和彻底破裂阶段 从1956年2月的苏共二十大到1965年3月的“19国共产党莫斯科会议”这一阶段的历史又可分为几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1965年2月的苏共二十大到1960年6月的布加勒斯特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会议。这是内部交换意见阶段。双方主要围绕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提出的“和平过渡”和对斯大林的评价等问题发生了严重分期。此外,双方还在两国内政,对外关系和民族利益等一系列问题上产生了分歧。 第二阶段,是从1960年6月的布加勒斯特会议到1963年7月14日苏联共产党《公开信》的发表。这是不点名的论战阶段,双方主要围绕布加勒斯特会议1960年莫斯科会议、苏共二十二大,以及“加勒比海危机”、中印边界冲突、中国公民逃往苏联和苏联撤回专家等一系列事件,发生了尖锐的分歧和争吵。但在这一阶段,双方在报刊上都尽量避免指名道姓地攻击对方。中国方面往往是借攻击南斯拉夫和铁托而影射苏联和赫鲁晓夫;苏联方面往往是借攻击阿尔巴尼亚和霍查而暗指中国和毛泽东。 第三个阶段,是从1963年7月14日苏联发表《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给苏联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的公开信》到1964年10月赫鲁晓夫下台。这是中苏公开论战阶段。 在这一阶段,双方围绕“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总路线”及所涉及的一切重大问题,进行了指名道姓的、激烈的、公开的论战。在世界范围内,双方围绕着越南问题,美国问题,印巴战争问题,柬埔寨问题,阿富汗问题等,进行了对抗和斗争。 第四个阶段,是从1964年10月赫鲁晓夫下台到1965年3月“19国共产党莫斯科会议”。这是中苏两党关系的彻底破裂阶段。在这一阶段,双方围绕召开不召开世界共产党、工人党会议,以及召开会议的日期和参加会议的成员等一系列问题发生了严重分歧。1965年3月1日至5日,苏联共产党在莫斯科召开了由19个共产

冷战后的中俄关系

冷战后的中俄关系 【摘要】:中国和俄罗斯作为山水相依的邻邦,两国作为世界上的大国,它们的关系发展如何,不仅对中国和俄罗斯至关重要,而且将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产生深远的影响。冷战结束后,中俄关系不断发展,双方建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成为当今世界上大国关系的典范.在“一超多强”的局势下,中俄两国又该如何把握机会,互利互助,为两国的发展共同创造更好的条件? 关键词】:冷战国际格局两重性中俄关系战略协作 一.冷战结束后中俄关系的发展和变化 1989年苏联解体之前,在戈尔巴乔夫执政期间,通过中俄双方的共同努力,戈尔巴乔夫与邓小平举行了会晤,会晤结束时发表了《中苏联合公报》,确定了两国关系的性质是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和睦邻友好。这是中国在冷战期间同超级大国签署的第一个不针对第三方的联合公报,它标志着中苏两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中苏关系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但随着苏联的解体,中苏友好关系并没有得以继续下去。 在俄罗斯独立之初,俄罗斯奉行亲西方的外交政策,外交政策中意识形态倾向明显,俄罗斯并不重视中国的地位和作用,不注重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中俄关系一度处于冷淡状态。随后俄罗斯调整了外交路线,逐步实行东西兼顾的外交政策,与中国进行多次外交上的沟通和交涉。叶利钦在其执政期间,曾四度访华,逐步形成并确立了中俄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上的不结盟、不对抗、完全平等的睦邻友好关系,为以后中俄关系的发展做出了充分的铺垫和准备。 自普京开始执政至今,中俄关系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战略协作的内容逐渐充实,合作的强度和深度也逐步增加,虽然在合作的过程中有分歧和摩擦的存在,但合作仍然是趋势所在。 二、当今局势下中俄关系的发展前景 中俄两国的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拥有和平、稳定的国际及周边环境,中俄两国作为两大邻邦,为促进各自的经济发展,更需要两国加强合作与交流。中俄两国的国际地位以及两国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两国加强双边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将有助于弱化西方国家敌视性的对华对俄政策,遏制世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行径,有助于维护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有助于促进世界向多极化发展和为建立国际新秩序拓展道路。 围绕中俄关系的未来发展趋势问题,目前国内外有三种具有代表性的看法。 第一种,乐观派。以政府官员为主要代表。他们认为中俄关系,是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三不”(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三好”(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的基础之上的。 第二种:悲观派,以学者为主要代表。从历史上看,20世纪以来的中俄关系不是盟友就是敌人,两国都缺乏发展新型伙伴关系的经验;俄罗斯外交战略虽然既向西看也向东瞧,但战略重点仍放在西方;双方人民缺少牢固的相互信任与彼此尊重。 第三种:谨慎乐观派,代表也多为学者。他们认为中俄两国在双边、地区和国际层面,存在着广泛的共同利益,两国目前的主要目标都是发展经济,实现国家的现代化。所以,在未来20年中俄关系还会平稳地向前发展。这 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处于“一超多强”的格局下,并逐渐朝着多极化的趋势发展。中俄两国作为战略合作伙伴,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仅对两国,而且对本地区和整个世界都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虽然在发展的过程中面出现过并且至今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矛盾,但只要始终坚持政治互信,正确看待和妥善处理两国关系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中俄关系就可以保持一个良好的发展态势。

山西省2019届高三5月适应性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山西省2019届高三5月适应性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 卷【含答案及解析】 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 《吕氏春秋》载“天道圆,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天下。”据此判断,羸政时,铸“半两”意在 A. 突显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________ B. 显示王权至上,大秦一统 C. 宣传“天尊地卑”的思想________ D. 促进大秦帝国内部的贸易往来 2. 据统计珠江三角洲地区,永乐年间该地区乡村共有墟市33个,嘉靖时增至95个,万历时发展到176个。福建顺昌县弘治年间只有墟市4处,嘉靖吋增至8处;建宁县从原来的1个增至9个。材料反映了 A. 明朝地方行政机构钉所发展________ B. 珠江三角洲已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C. 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________ D. 江南手工业发展相对缓慢,影响不大 3. 战国“百家争鸣”、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独尊儒术”、洪秀全“毁孔庙,焚烧儒家经典”,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 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________ B. 文化内容由宽容转向专制 C. 为不同思想留下适度空间________ D. 文化氛圃凼拮跃转为沉闷 4. 下图为古代传说的神兽獬豸(xie zhi),拥有很高的智慧,当人们发生冲突或纠纷的时候,獬豸甚至会将罪该万死的人用角抵死,令犯法者不寒而栗。帝尧的刑官皋陶曾饲獬豸,凡遇疑难不决之事,悉着獬豸裁决。据此说明

A. 法权神圣不可侵犯________ B.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C. 神权为王权服务________ D. 中国古代司法由神主宰 5. l896年6月30日,上海《申报》上的《徐同告白》登出告示:本园于廿日起,每夜 开放至十二点钟止,内设西洋影戏。……同时穿插唱戏、“杂耍”和“戏法”。这反映了 A. 徐同成为中国最早的电影院________ B. 西方电影成为主要的娱乐方式 C. 西洋电影与传统戏曲互为促进________ D. 娱乐方式日趋多样化 6. 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之北,万不得一;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这反映 了 A. 近代中W工业地E发展不平衡________ B. 人们对西方事物的认识差异 C. 近代新兴力景南方多于北方________ D. 近代中国工业兴起于南方 7. 下表分别为1940年12月25日刊登在延安《八路军军政杂志》第―卷第十二期上和 战后日本防卫厅防卫研修战史室编写的《平北治安战》中关于抗战时期,百团大战中日双 方统计的日方伤亡情况p 8. 中方伤日军2万余人、伪军5000余人,俘日军280余人、伪军1.8万余人日方伤1719人,亡302人,皇协军失踪1202人。 这一差异说明 A. 中方的统计数据相对接近事实________ B. 日方减少伤亡数字以鼓舞士气 C. 历史的真相无法还原________ D. 双方的统计与各自的立场有关 9. 有学者指出:“由于特别的地缘政治原因,中美俄之间一直存在—种特殊的相互关联,此不仅表现在双边关系的发展常常以第三国为考虑出发点……而且表现在双边关系的变化 自然而然会对第三国产生影响。”对此理解正确是 A. 中俄关系的发展取决于美国________ B. 中美关系的发展以俄罗斯为出发点 C. 中美俄之间存在着三边互动关系________ D. 中俄关系的变化是影响中美关系的主 要因素 10. 下图为今西方的法院随处可见的女祌雕像,沿用了古罗马的造型,紧闭双眼,一手 持剑,一手持天剑,这一雕像体现的西方理念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