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三章应激反应与应激障碍

第三章应激反应与应激障碍

第三章应激反应与应激障碍
第三章应激反应与应激障碍

第三章应激反应与应激障碍

第一节应激反应: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

一、应激反应与应激障碍

(一)应激反应

应激反应指个体因为应激源所致的各种生物、心理、社会、行为方面的变化,常称为应激的心身反应。应激反应是个体对变化着的内外环境所作出的一种适应,这种适应是生物界赖以发展的原始动力。对于个体来说,一定的应激反应不但可以看成是及时调整与环境的契合关系,而且这种应激性锻炼有利于人格和体格的健全,从而为将来适应环境提供条件。应激的反应并不总是对人体是有害的。

各种应激反应涉及到个体的心身功能的整体平衡。平衡一生理,健康不平衡一病理,疾病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当中,多数与心理应激因素的长期作用有关, 这些疾病即心身疾病。这些心理应激源包括:

①严重的生活事件,如亲人突然亡故、失业、破产、患绝症、被强暴、目睹特大车祸及死亡场面、突遇地震、火灾、洪水、风暴等重大灾难。

②生活、工作方面的应激,如:人际关系长期紧张、工作压力大。

③生存环境改变的应激,如:突然被拘禁、难民、移居国外。

这些强烈或持久的应激因素,对大多数人来说,都可引起应激反应。

1.应激的情绪反应

①焦虑(anxiety)是人预期将要发生危险或不良后果的事物时所表现的紧张、恐惧和担心等情绪状态。

②恐惧(fear)是一种企图摆脱已经明确的有特定危险会受到伤害或生命受威胁的情景时的情绪状态。

③抑郁(depression)表现为悲哀、寂寞、孤独、丧失感和厌世感等消极情绪状态,伴有失眠、食欲减退、性欲降低等。

④愤怒(anger)是与挫折和威胁有关的情绪状态,由于目标受到阻碍,自尊心受到打击,为排除阻碍或恢复自尊,常可激起愤怒。

2.应激的行为反应

①逃避与回避:逃避(escape)是指已经接触到应激源后而采取的远离应激源的行动;回避(avoidance)是指事先知道应激源将要出现在未接触应激源之前就采取行动远离应激源。

②退化与依赖:退化(regression)是当人受到挫折或遭遇应激时,放弃成年人应对方式而使用幼儿时期的方式应付环境变化或满足自己的欲望。退化行为必然会伴随产生依赖(dependence)心理和行为,退化与依赖多见于病情危重经抢救脱险后的病人以及慢性病人之中。

③敌对与攻击:敌对(hostility)是内心有攻击的欲望但表现出来的是不友好、谩骂、憎恨或羞辱别人。攻击(attack)是在应激刺激下个体以攻击方式作出反应,攻击对象可以是人或物,可以针对别人也可以针对自己。

④无助与自怜:无助(helplessness)是一种无能为力、无所适从、听天由命、被动挨打的行为状态,自怜(self-pity)即自己可怜自己,对自己怜悯惋惜,倾听他们的申诉并提供适当的社会支持可改善自怜行为。

⑤物质滥用:某些人在心理冲突或应激情况下会以习惯性的饮酒,吸烟或服用某些药物的行为方式来转换自己对应激的行为反应方式。

(二)应激障碍

应激反应不等于应激障碍,只有应激反应超出一定强度和/或持续时间超过一定限度,并对个体社会功能和人际交往产生影响时,才构成应激障碍。严重心理创伤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症状和诊断可以是变化的:(1)急性应激反应

(2)创伤后应激反应

(3)几个月后又出现抑郁

(4)多年后进食障碍或酒依赖或药物依赖

1.应激障碍问题

灾难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生活事件,它往往与危机共同存在。灾难事件的结果也不仅仅是生命和财产的损失,由于灾难本身极大的超出了社区和个体的应对能力,灾难事件不可避免会导致易感个体继发各种常见精神卫生问题,如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症、自杀是灾后常见精神卫生问题。

灾难事件后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可以分为6组相对独立的后果:

(1)灾后特定精神障碍;

(2)非特定的悲伤反应;

(3)其他健康相关问题:

(4)长期慢性的生计相关问题:

(5)资源丧失;

(6)青少年特定问题。

其中,灾后特定精神障碍是国内外研究最为集中的一个领域,灾后特定精神障碍主要指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症以及自杀等。

2.应激障碍诊断与鉴别诊断

应激所致心理障碍的病程及严重程度标准。病种持续性的,如果仅为1~2天,则不应诊断为心理障碍。若持续7天以上,则考虑心理障碍的论断;其严重程度如已影响工作、学习及生活,或有自杀行为,则是心理障碍。

应激所致心理障碍的症状学标准(症状体征)

有失眠、情绪低沉、话少、性格改变、烦躁、自责、疲乏、恐惧、紧张时,应考虑心理障碍。

(1)警觉及敏感意识觉醒程度高,敏感,外界突如其来的较轻微的声响也可引起惊跳反应,如心惊肉跳。

(2)失眠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早醒,中间易醒。

(3)情绪低沉,活少,易激惹争吵,易哭泣、任性、焦虑、紧张及无名恐惧、烦躁自责,有时表现为焦虑的躯体化症状,如坐立不安、小动作增多、手抖、口吃、不愿意与人接触,口渴,尿意频繁。

(4)头昏无力易倦,全身慢性疼痛。

(5)注意力不集中,工作中容易出差错。

(6)思维紊乱,茫无头绪,轻率决定问题,不加思索或不能决定,往往犹豫而矛盾。

(7)性功能减退,月经不调或停经,停止泌乳。

(8)性格明显改变,表现为回避人际交往。

二、应激障碍分类

(一)应激障碍分类比较

应激障碍是指一组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异常心理反应所导致的障碍,任何应激原所引起应激,其生理反应和变化都几乎相同,因此,应激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非物异的性质(nonspecific nature)。应激障碍根据临床表现及病程长短可分以下几类:急性应激障碍(ASD);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抑郁与焦虑、分离障碍、酒精与药物滥用、自伤与自杀。

应激障碍通常存在三种分类标准:

(1)我国现行的精神疾病分类系统(中国精神疾病-心理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

(2)世界卫生组织的精神疾病分类系统(世界卫生组织标准ICD-10)

(3)美国的精神疾病分类系统(美国标准DSM—IV)

三种分类标准应激障碍描述比较

我国现行的精神疾病分类系统(中国精神疾病-心理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我国精神疾病诊断分类系统CCMD-2与CCMD-2-R推出后,中华精神科学会依据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争议以及与国际接轨的需要,于1995年成立了CCMD-3工作组,在1996~2000年,对1 538例17种成人精神疾病患者及773例7种童年和少年精神疾病患者的分类与诊断标准开展前瞻性现场测试与随访观察。并编写了《CCMD-3》和《CCMD-3相关精神障碍的治疗和护理》。《CCMD-3》先由各执笔单位完成初稿,然后逐条核对《CCMD-2R》,随后描述部分参考世界卫生组织(WHO)的《ICD-10临床描述与诊断要点》,诊断标准参考《ICD-10研究用标准》和美国的《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4)》,同时结合现场测试结果作适当修改。《CCMD-3》的正文,经中华精神科学会常委会讨论通过,作为学会的分类和诊断标准发表,并附录了主要参考书《CCMD-3相关精神障碍的治疗和护理》。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经中华精神科学会常委会讨论通过,作为我国精神疾病的分类和诊断标准于2001年正式发表与实施。CCMD-3的编制原则是兼顾症状学分类和病因学分类;分类诊断继续向病因病理诊断的方向努力,能按病因分类者则尽量按此分类,并使我国的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逐步与国际疾病分类接轨。

中国精神疾病应激相关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应激相关障碍:指一组主要由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引起异常心理反应,导致的精神障碍,也称反应性精神障碍。决定本组精神障碍的发生、发展、病程,及临床表现的因素有:

(1)生活事件和生活处境,如剧烈的超强精神创伤或生活事件,或持续困难处境,均可成为直接病因;

(2)社会文化背景;

(3)人格特点、教育程度、智力水平,及生活态度和信念等;

(4)不包括癔症、神经症、心理因素所致生理障碍,及各种非心因性精神病性障碍。

(三)美国的精神疾病分类系统(美国标准DSM—IV)

1980年出版的DSM-Ⅲ及其1994年出版的DSM-Ⅳ,分类框架较之其前所颁布的两版有了极大的修订,尤其是针对每个精神疾病的诊断都制定了明确的诊断标准,可以说是世界精神疾病诊断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另外还提出了以“临床轴”为主的多轴诊断概念,因而是目前具有巨大国际影响的诊断分类系统。DSM 系统的精神疾病分类诊断,虽然主要通行于美国(美国的精神病学教材也遵循此体系),但因其有合理、详细的诊断标准,而有巨大的生命力、指导作用和国际影响。其后,ICD-10也参照该系统的模式增加了针对每种疾病的诊断标准(临床版称为“诊断要点”)。

DSM-Ⅳ的多轴诊断概念

1980年美国精神科学会(APA)正式将多轴诊断概念引入DSM-Ⅲ,并列出了针对不同层次的五个轴,但使用者甚寡。经研究发现,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

(1)多轴系统太复杂,临床医生不易掌握;

(2)缺乏具体的操作手段与评估格式;

(3)对促进全面评估用处不大。针对上述弊端,DSM-Ⅳ作了适当的改进,列出如下五个轴。

轴 1:临床障碍(包括上述分类中的1~15类,但精神发育迟滞除外);可能成为临床注意焦点的其他情况(即上述分类中的第十七类)。

轴 2:人格障碍(上述分类中的第十六类),精神发育迟滞(上述分类第一类中的一项)。

轴 3:一般医学情况(指精神科以外的各科疾病)。

轴 4:心理社会问题及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可归纳为9点,即:

(1)基本支持系统问题;

(2)与社会环境有关的问题;

(3)教育问题;

(4)职业问题;

(5)住房问题;

(6)经济问题;

(7)求医问题;

(8)与司法单位有关的问题;

(9)其他问题。

轴 5:功能的全面评定,按GAF量表进行,以百分制评分,最好的功能状况评为100分。

(四)世界卫生组织的精神疾病分类系统(世界卫生组织标准ICD-10)

1948年WHO颁布了ICD-6,首次将精神疾病分类纳入其中,但内容非常简单,缺乏实用价值。直到ICD-8(1968年)作了大量补充后才基本可正式应用于临床,因而逐渐为各国精神科学界所重视。经过其后多年针对性的充实、完善与发展,WHO于1992年出版了更为成熟且反映更新发展变化的《ICD-10临床描述与诊断要点版本》、《ICD-10研究用版本》和《ICD-10基层精神卫生标准版本》,并编制了与它们配套的复合性国际诊断用交谈检查表、神经精神病学临床评定表(Schedules for Clinical Assessment in Neuropsychiatry,简称SCAN)和精神病学词汇。ICD-10包括各科疾病。精神疾病是此书的第五章(ICD-10各章躯体疾病都称为“疾病”,只有第五章精神疾病称为“障碍”)。在精神科文献中,ICD-10通常是第五章的简称。我国在1980年代引进并出版了ICD-9的中译本,1992年则出版了ICD-10第五章的单译本《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

三、应激障碍的认知理论

认知理论认为个体在头脑中存在一套关于整个世界和社会的模型及信念,诸如:死亡和疾病不会轻易的降临在自己头上,自身在社会中的地位不可动摇;自己有能力实现生活目标等。而创伤经历所提供的信息与这些模型和信念不一致,于是个体试图同化这些与预存模型不一致的新信息。当新的信息整合进已存在的模型,则发生成功的信息加工;若整合不成功,导致病理性创伤后反应。

不过,认知理论对应激障碍的解释又有几种不同的观点,现分述如下。

(一)社会认知理论

Horowitz 等的应激反应理论是解释PTSD的社会认知理论之一,重心放在对创伤信息的认知加工上,认为认知加工的原动力是一种完形倾向,将新信息整合进预存的认知模型是一种心理需要。

Horowitz认为,经历创伤后,起初是“大哭”(crying out),然后是信息超载。此时关于创伤经历的记忆、想法和表象都不能与当前的图式相融合,使一些心理防御机制发生作用,把创伤信息压抑到无意识中去,个体经历一段麻木和否认事实时期。但是,完形倾向却力图使与创伤有关的信息保护在激活记忆中,以达到与预存模型的整合,于是导致心理防御机制崩溃,促使创伤信息重新进入意识层面,其表现形式为闪回、恶梦等。这种信息加工的失败意味着部分创伤信息依然保持在激活记忆中,没有完全整合,这就会导致顽固性的创伤后反应,即PTSD。

第十一章 习题集( 应激)

第十一章应激与相关疾病 一、目的及要求 1.掌握心理应激状态下的主要表现。 2.掌握急性心因性反应、延迟性心因性反应及适应障碍的临床特点与处理原则。 3.了解应激、应激源的涵义,了解常见的应激源包括哪些,了解影响个体对心理、社会应激源认知与评估的因素。 4.了解应激过程的中介机制、Selye的应激学说。 5.了解人类需要的分层和动机冲突受挫的常见表现形式。 6.要求学生懂得应激可以导致新的疾病或加重已有的疾病,因此,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要重视对患者的心理抚慰,处处体现人文主义关怀。 二、各节应了解和掌握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概述 1.掌握处于应激状态的个体的主要表现。 2.了解刺激与反应的关系 3.了解应激过程的中介机制(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的变化),了解应激与健康的关系(适度应激有益健康,应激过度则会致病)。 4.了解Selye的应激学说(全身适应综合症的三个阶段)。 5.了解常见的心理应激源;了解需要受挫、动机冲突与疾病的关系。 6.了解个体对应激源做出反应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第二节应激相关障碍 掌握急性心因性反应、延迟性心因性反应及适应障碍的主要临床特征。 第三节应激相关疾病的治疗 掌握此类疾病治疗的基本原则。

三、练习题 【选择题】 (一)A型题 1.有关刺激与反应以下哪一项最正确 A.物理刺激产生物理反应 B.化学刺激产生化学反应 C.语言刺激只引起心理反应 D.抽象刺激的作用强度大于物理刺激 E.从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到最复杂的人类,都有接受刺激和作出反应的能力 2.有关应激与应激源以下哪一项不对 A.应激即指对应激源作出的反应 B.应激源指导致个体出现应激的原因 C.处于应激状态下的个体常有内环境的紊乱 D.应激源有正性与负性之分 E 心理健康的个体是因为他们较少碰到应激源 3.以下哪项不是处于应激状态下的个体的表现 A.体内神经递质发生改变B.体内神经内分泌发生改变 C.可能导致脑功能损害D.可表现精神异常 E.常表现交感神经抑制而副交感神经兴奋 4.有关动机与冲突以下哪项不对 A.动机就是唤起、推动与维持行为去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B.动机的产生源于个体需要与主观愿望 C.动机的实现还要受到许多客观环境条件的限制 D.动机的好坏是引起应激的根源 E. 动机受挫,就有可能产生应激 5 以下哪项一般不是心理应激状态下的情绪特征 A.情绪不稳、易激惹 B.表情茫然 C.激情发作 D.焦虑不安、慌张恐惧 E.情感淡漠 6 以下哪一项不是急性心因性反应的特征 A.可出现意识障碍 B.精神运动性兴奋与抑制 C.内容常涉及心因与个人经历 D.病程一般不超过三个月

应激相关障碍选择题

A.适应能咯不良的个体易患 B.病程一般不超过一年 C.部分病人可以表现为品行障碍 2.以下哪项不是延迟性心因性反应的特点(B) A.应激源往往具有异常惊恐或灾难性质 B.症状常有晨重夜轻的节奏变化 C.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 D.持续性的警觉性增高 3.以下哪项不是急性心因性反应的特征(D) A.可出现意识障碍 B.精神运动性兴奋与抑制 C.内容常涉及心因与个人经历 D.病程一般不超过三个月 4.有关应激与应激源以下哪项不对(D) A.应激即指对应激源作出的反应 B.应激源指导致个体出现应激的原因 C.处于应激状态下的个体常有内环境的紊乱 D.心理健康的个体是因为他们较少碰到应激源 5.以下哪项不是处于应激状态下的个体的表现(B) A.体内神经递质发生改变 B.常表现交感神经抑制而副交感神经兴奋 C.可能导致脑功能损害 D.可表现精神异常 6.以下哪项一般不是心理应激状态下的情绪特征(C) A.情绪不稳、易激怒 B.表情茫然 C.情感淡漠 D.焦虑不安 7.在帮助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病人及其家属处理好家庭冲突方面,下列哪项护理措施最有效(D) A.让其家人教会病人识别防卫行为 B.让其家人不告诉病人如何处理问题 C.让病人增加参加社交活动的机会 D.鼓励病人面对现实,主动调适自己 8.急性心因性反应的病程一般不超过(A) 周 周

周 个月 9.急性应激障碍的临床特点是(B) A.病程长 B.病前遭受突如其来且超乎寻常的应激性生活事件 C.症状的出现与应激源无关 D.预后差 10.适应障碍起病(A) A.应激性生活事件发生后3个月内 B.应激性生活事件发生后2个月内 C.应激性生活事件发生后1个月内 D.应激性生活事件发生后6个月内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心理治疗

EMDR: 眼动脱敏与再处理 2011年4月11日 "眼动脱敏与再处理"是一种心理治疗的方法。这个心理治疗方法的英文全称是:Eye Movement Desensitization and Reprocessing,往往被人们简称为:EMDR。EMDR被认为是一个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非常有效果的心理治疗方法,并且EMDR是在国外治疗PTSD的方法中使用最广泛的心理治疗方法。本文从几个方面对EMDR 做一简要介绍。 一、EMDR及其发展简史 1987 年,心理学家Francine Shapiro[1]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她自己随意的眼球运动能使自己负性的、使人心烦意乱思想的强烈程度减轻。这一发现启发Shapiro创建EMDR心理疗法。之后,Francine Shapiro开始探索把EMDR的方法用在治疗越战老兵和遭受躯体、性攻击受害者中PTSD患者的研究当中。研究发现,EMDR 这个新的治疗办法在减轻PTSD患者的恶梦、创伤性闪回、闯入性负性思维、和回避行为的表现程度方面显示出比较好的疗效。 Shapiro[2]认为EMDR 是"由一个模式,一套原则,治疗程序和协议组成的一种新的心理治疗方法" 。这种治疗方法被认为能够帮助接近和处理来访者的创伤性记忆,而且通过对来访者情绪痛苦的脱敏、相关认知的重新建构、和伴随的生理警觉性的降低,使创伤性记忆得到适应性的处理。Shapiro[3]主张EMDR开创了心理治疗领域中一个新的范式(a new paradigm)。由于EMDR要求来访者短暂地暴露于相关的创伤性记忆内容和能诱发痛苦体验与事件有关的外界和内心的迹象,以及它的结构性的治疗协议等特点,所以EMDR是一种显然完全不同于其他心理治疗的方法。 自从1989年Francine Shapiro发表了她的最初研究成果以后,全世界的临床工作者和研究者都对EMDR进行了研究和发展。研究发现,不仅仅是让眼球运动,而且在PTSD患者专注于一个记忆内容的同时,让他听一种音调或感觉手的节拍运动都可以使患者与该记忆内容相关联的情绪、思维、感觉和行为发生快速的适应性变化。1991 年制订出了EMDR的培训标准,1995年由Francine Shapiro编写的专业教科书出版,2001年该教科书再版发行。 二、PTSD症状精神病理基础和EMDR治疗机理: 到目前为止,我们还不能确切知道EMDR的治疗机理是什么,因为我们仍然不知道大脑的具体工作机理是什么。 然而,已经有证据说明[1],人类具备一种内在的适应性信息处理系统(an innate adaptiv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这个信息处理系统是作为人类思维和情绪自我调节功能的一个部分而存在的。研究认为当一个人感觉非常心烦和痛苦的时候,他的大脑是不能象正常时那样处理信息的。一部分人在经历创伤性事件时,那些能激发强烈情绪反应的创伤性事件和经历创伤时反复出现的情景(recurring situation)使当事人内在的适应性信息处理系统的功能发生"凝结"和"阻滞"。随后,那些创伤性体验的内心和外界的象征或迹象不断地触发与当事人首次曾经历创伤时一样强烈的视觉、听觉、味觉、思维、身体感觉(生理)或情绪上的重复再体验(reexperiencing),导致了PTSD症状的出现。诸如此类的没有被当事人适应性处理的创伤性记忆可能对当事人在如何看待世界和对他人关系的问题上产生一种非常深刻的负性影响。在这些未能被适应性处理的的创伤性经验影响下,当事人的行为往往会变的非常的不灵活和局限,以便避免痛苦再体验现象的反复发生。这就是PTSD症

心理应激研究

应急管理中心的心理应激机理研究 1突发事件的相关概念:心理学中的突发灾难事件,又称严重突发事件(Critical Incident),是指一种使个体产生无法抵御的感觉,并失去控制的情境。个体在这种情境中有可能不知所措、无所适从。重大突发事件具有发生突然、难以预料、危害大且影响广泛等特点,因此常引发个体出现一系列与应激有关的障碍,即心理危机。 2心理应激机理体系 2.1心理应激机理:生理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人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时,将产生一种应激状态。应激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当人们遇到某种意外危险或面临某种突发事件时,人的身心都处于高度的紧张状态,这种高度的紧张状态即为应激状态(stress)。“应激”可以简单的描述为“心理的巨大混乱”。如前段时间的“非典”在我国造成的公众应激情况比较突出,甚至出现了“非典恐惧症”,并由此导致一些过激行为;盲目抢购药材、醋等,还出现了一些如“我有非典我怕谁”等一些不良文化现象。 重大突发事件通常会造成社会的群体应激,在生理、情绪和行为上产生过度的反应,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情绪反应异常:焦虑、恐惧、悲伤、愤怒、忧郁、等以及丧失快乐及爱之能力。(2)生理反应异常:心慌、气喘、恶心、肌肉抽搐、头痛、头晕、身体疼痛、疲倦、失眠。(3)行为异常:下意识动作、坐立不安、举止僵硬、暴饮暴食、攻击、强迫等行为异常。 2.2 应激演化机理(1)应激转化机理:突发应激事件发生后,人群心理健康状态较差,在生理、情绪和行为上产生过度的反应。人类遭受重大精神创伤后78-80%的个体会发生心理创伤性应激障碍而导致明显的甚至长期的精神痛。面对重大突发事件,处于应激状态中的人们主要表现为:失眠、食欲减退、精神疲惫、情绪萎靡等症状,伴随着相当的应激性生理反应。这种生理性的反应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认知失调引起的;也就是由心理应激导致的生理应激,另一方面则是机体本能反应,是无意识的,而且这种对机体免疫力降低的本能反过来会直接影响到它的心理承受力。也就是说,突发事件导致的人群心理以及情绪上的应激反应通常会与主体的生理和行为上的应激反应相互转化,如长期的失眠以及精神疲倦会导致机体的免疫力下降,引发一些生理上的疾病。(2)应激耦合机理:“耦合”的概念最初来源于物理学中的控制论,定义为两个或多个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作用。公共突发事件引发的心理应激现象大致体现在三方面:情绪反应异常、生理反应异常以及行为异常。这三者之间不仅会在应激发展过程中相互转化,同时也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进而发生耦合作用。由耦合的强弱程度不同,带来的后果影响也不同。情绪心理上的异常反应会引发生理或行为上的异常反应,生理以及行为上的异常反应反过来又会使心理上的应激恶化。 2.3创伤应激恢复机理:突发事件发生后给主体带来的应激障碍分为积极和消极应激障碍(stress disorder)两种情况。当主体经历了危机变得更成熟,并获得应对危机的技巧,我们说这是应激积极障碍;而相对地,当人们经历了突发事件后,从此变得消极应对而出现种种心理不健康的行为则属于消极应激障碍。 3 应对措施面对突发事件带来的心理应激反应,为了很好的有计划、按步骤地针对社会公众和有关人员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或心理问题施加影响。当社会发生突发事件时,消除公众的心理恐惧,平息灾难,采取明确有效措施,使之最终战胜危机,重新适应生活。帮助人们获得生理、心理上的安全感,缓解乃至稳定由危机引发的强烈心理反应:包括震惊、恐慌、焦虑、抑郁等情绪。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监测及信息管理,完善媒体传播(2)健全社会心理预警系统(3)加强对公众的健康教育(4)提供心理咨询热线(5)加强专业性心理干预(6)健全应急体制

应激相关障碍

应激相关障碍

应激相关障碍 应激相关障碍(stress related disorders),旧称反应性精神障碍或心因性精神障碍,指一组主要有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引起异常心理反应而导致的精神障碍。 临床分类 急性应激障碍 急性应激障碍(acute stress disorder)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刺激后数分钟或数小时发病,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意识范围狭隘,定向障碍,言语缺乏条理,对周围事物感知迟钝,可出现人格解体,有强烈恐惧,精神运动性兴奋或精神运动性抑制。 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 又称延迟性心因反应,指在遭受强烈的或灾难性精神创伤事件后,数月至半年内出现的精神障碍。如创伤性体验反复出现、面临类似灾难境遇可感到痛苦或对创伤性经历的选择性遗忘。 适应性障碍 适应性障碍(adjustment disorders) 指在易感个性的基础上,遇到了应激性生活事件,出现了反应性情绪障碍,适应不良性行为障碍和社会功能受损。通常在遭遇生活事件后1个月内起病,病程一般不超过6个月。应激障碍症 应激障碍症是指人在心理、生理上不能有效应对自身由于各种突如其来的、并给人的心理或生理带来重大影响的事件,例如战争、火灾、水灾、地震、传染病流行、重大交通事故等灾难发生所导致的各种心理生理反应,应激障碍症也叫做应激相关障碍,主要包括急性应激反应、创伤后应激障碍、适应障碍三大类。 急性应激反应是在应激灾难事件发生之后最早出现的,其典型表现包括意识改变、行为改变、情绪改变三个方面。意识的改变出现得最早,主要表现为茫然,出现定向障碍,不知自己身在何处,对时间和周围事物不能清晰感知。比如有些人听到亲人去世的消息后当场昏过去,醒后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不认识周围的亲人,不知道身在何处。这种神志不清有时候会持续几个小时,也有的能持续几天。行为改变主要表现为行为明显减少或增多并带有盲目性。行为减少表现在不主动与家人说话,家人跟其说话也不予理睬。日常生活不知料理,不知道洗脸梳头,不知道吃饭睡觉,需要家人提醒或再三督促。整个人的生活陷入混乱状态。 行为增多者表现为动作杂乱、无目的,甚至冲动毁物。话多,或自言自语,言语内容零乱,没有逻辑性。情绪的改变主要表现为恐慌、麻木、震惊、茫然、愤怒、恐惧、悲伤、绝望、内疚,对于突入其来的灾难感到无所适从、无法应对。这些情绪常常表现得非常强烈,如被打之后出现强烈的愤怒和恐惧,丧失亲人之后出现极度的悲伤、绝望和内疚。在强烈的不良情绪的影响下,个体有时候会出现一些过激行为,比如在极度悲伤、绝望、内疚的情绪支配

应激相关障碍题库1-0-8

应激相关障碍题库1- 0-8

问题: [单选]病人重复体验过去痛苦经历属于() A.急性应激障碍 B.创伤应激障碍 C.适应障碍 D.癔症 E.强迫症

问题: [单选]关于PTSD的描述,正确的是() A.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 B.固定一种形式的反复发生的闯入性创伤性体验重现 C.患者常常以模糊地、极端痛苦的方式进行着这种"重复体验" D.患者对与创伤有关的事物采取接收的态度 E.多数患者在创伤性事件后的数天至半年内发病,一般需要多年才能恢复正常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由于受到异乎寻常的威胁性、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在重大创伤性事件发生后,患者有各种形式的反复发生的闯入性创伤性体验重现(病理性重现)。患者常常以非常清晰地、极端痛苦的方式进行着这种"重复体验",患者面临、接触与创伤性事件有关联或类似的事件、情景或其他线索时,常出现强烈的心理痛苦和生理反应。患者在创伤性事件后,频频出现内容非常清晰的、与创伤性事件明确关联的梦境(梦魇)。患者对与创伤有关的事物采取持续回避的态度。在创伤性事件后,许多患者还存在着"情感麻痹"的现象。此外,有些患者则出现睡眠障碍、易激惹、容易受惊吓、做事不专心等警觉性过高的症状。多数患者在创伤性事件后的数天至半年内发病,一般在1年内恢复正常,少数患者可持续多年,甚至终生不愈。故只有选项A 正确。

问题: [单选]有关刺激与反应以下哪一项最正确() A.物理刺激产生物理反应 B.化学刺激产生化学反应 C.语言刺激只引起心理反应 D.抽象刺激的作用强度大于物理刺激 E.从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到最复杂的人类,都有接受刺激和作出反应的能力https://www.sodocs.net/doc/618745134.html,/ 打羽毛球的好处

医学心理学-应激

一、单选题(注:各题干后的罗马数字表示该题的估计难度:I 易;II 较易;III 较难;IV 难) 1.一般适应综合征(GAS)分以下三期:()I A 警戒期、阻抗期、衰竭期 B 觉醒期、阻抗期、适应期 C 警戒期、阻抗期、适应期 D 觉醒期、阻抗期、衰竭期 [答案] A 2.关于目前心理应激概念,以下叙述不确切:()III A 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应激反应等主要应激因素之间界限清晰 B 包含了应激是刺激物、是有害刺激的反应以及是多种中间变量的综合认识 C 应激刺激和应激反应均涉及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内容 D 应激是应激源、应激中间(介)因素和应激反应多因素的作用过程 [答案] A 3.表示生活事件(应激源)的强度最好用以下方式:()I A 情绪焦虑程度 B 累计LCU 的值 C 心身疾病发生率 D 转化为生物学指标 [答案] B 4.负性生活事件是指:()II A 对人产生损害的事件 B 个体感觉不愉快的事件 C 与健康成负相关的事件 D 公认的有害事件 [答案] B 5.应激反应最妥切的含义是指个体因为应激源所致的:()I A 生物、心理、社会、行为方面的变化 B 认识、意志、情绪、个性方面的变化 C 幻听、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方面的变化 D 心理障碍、心身障碍、心身疾病等心身病理方面的变化 [答案] A 6.与应激理论中的“心理应激反应”内涵差距最远的概念是:()IV A 临床医学症状学中的“心身反应” B 临床医学中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C 心理学概念中的“应激”情绪 D 心理学概念中的“动机冲突” [答案] D 7.与健康和疾病关系最直接的应激心理反应是:()I I A 认知改变 B 情绪反应 C 个性改变 D 社会适应能力下降 [答案] B 8.应激生理反应的神经机制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调节:()III A 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轴 B 丘脑下部-垂体前叶-肾上腺皮质轴 C 丘脑下部-垂体后叶轴 D 丘脑下部-垂体前叶-甲状腺轴 [答案] A 9.Lazarus和Folkman认为应激过程最关键的因素是:()II A 认知评价 B 应对方式 C 个性特征 D 社会支持 [答案] A

精选-创伤后应激障碍案例分析

创伤后应激障碍案例分析 案例一:没能及时救回丈夫,40天没出门 地震之前,赵梅(化名)是某学校的后勤人员,收入不算高,但生活还算稳定,13岁的儿子国平(化名)就在她所在的学校读书。她的丈夫是一位木匠,经常外出打工,一家三口的生活过得平淡却很踏实。 2008年5月12日下午,丈夫背着木匠工具,正沿着山路赶着回家,突然感到地动山摇,无法控制身体平衡的他,从山坡上掉下去,无论怎样挣扎,都无法让自己停止滚动。就这样,在迷糊中不知过了多久,他的手机响了,是妻子赵梅打来的,求生本能给了他一丝力气,在电话里告诉了妻子自己的状况。在得知丈夫的遭遇后,赵梅立即狂奔了20多里地,在山谷中、草丛里四处寻找,终于找到了奄奄一息的丈夫。她当时也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力气,竟然背起丈夫走了一段路,累了,想求救,四处一个人影都没有,真是呼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在绝望中,她拖着丈夫的身体往家走,走了大约10里地,遇到了一辆三轮车。见状,车主赶忙把他们俩扶上车,拉往医院。不幸的是,在路途中,由于失血太多,丈夫不治身亡。 丈夫没了,工作没了。赵梅万念俱灰。她怎么也想不通,这样的厄运怎么会降临到自己的头上。从此,她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整整40天没有走出过家门生性活泼的儿子,也似乎变了一个人。他不再唱跳,不再出去跟伙伴玩耍,也无心读书、做功课,整天闷闷不乐。40天后,从广州来的心理援助志愿者上门服务,开导了她。之后,赵梅总算是走出了家门。但是她总是在自责、内疚,感到自己没有能够救活丈夫,没有心情出去工作。她的状态也影响了儿子。 [分析与治疗]0 赵梅亲历了伤痛,失去了亲人,在身体和心理上出现了一系列的反应。她的情绪持续低落,并对原来感兴趣的事物丧失兴趣。她把自己孤立起来,避免和他人交往。她表现出神情呆滞,对人对事反应迟钝。 针对赵梅母子的情况,我们对她们进行了如下的治疗过程:1,情绪处理 NLP快速处理情绪的方法(情绪抽离法我们总是容易被这样或者那样不好的事情或者冲突等受到影响.本来好好的 心情就这样被破坏了. 所以要做的首先就是了解引起你坏情绪的原因.如果你知道问题所在,你就成功了一半。 提到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 一,先让自己的紧张的情绪平静下来.深呼吸,注意力集中在双肩,然后一边深呼吸一边放松肩膀.从而你整个人都会慢慢的平静放松下来 二,然后用手按着自己的心脏的地方.对着自己说话. 比如,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是吧.我要冷静..等等的话语.这样有助于你能够在冲突中冷静下来处理问题 ),使他们不再重复创伤经历,避免了二次创伤,情绪也很快得到了改善。2, 认知治疗。通过认知调整,赵梅认识到了自己对丈夫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从此不再自责、内疚。3,告别仪式。在丈夫的遗像前,赵梅告别了丈夫,在心理上接受了丈夫离开她的事实。4,

应激相关障碍选择题

1.以下哪项不是适应性障碍的特征(C) A.应激源常为日常生活中的应激性事件 B.适应能咯不良的个体易患 C.病程一般不超过一年 D.部分病人可以表现为品行障碍 2.以下哪项不是延迟性心因性反应的特点(B) A.应激源往往具有异常惊恐或灾难性质 B.症状常有晨重夜轻的节奏变化 C.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 D.持续性的警觉性增高 3.以下哪项不是急性心因性反应的特征(D) A.可出现意识障碍 B.精神运动性兴奋与抑制 C.内容常涉及心因与个人经历 D.病程一般不超过三个月 4.有关应激与应激源以下哪项不对(D)

A.应激即指对应激源作出的反应 B.应激源指导致个体出现应激的原因 C.处于应激状态下的个体常有内环境的紊乱 D.心理健康的个体是因为他们较少碰到应激源 5.以下哪项不是处于应激状态下的个体的表现(B) A.体内神经递质发生改变 B.常表现交感神经抑制而副交感神经兴奋 C.可能导致脑功能损害 D.可表现精神异常 6.以下哪项一般不是心理应激状态下的情绪特征(C) A.情绪不稳、易激怒 B.表情茫然 C.情感淡漠 D.焦虑不安 7.在帮助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病人及其家属处理好家庭冲突方面,下列哪项护理措施最有效(D) A.让其家人教会病人识别防卫行为

B.让其家人不告诉病人如何处理问题 C.让病人增加参加社交活动的机会 D.鼓励病人面对现实,主动调适自己 8.急性心因性反应的病程一般不超过(A) A.1周 B.2周 C.3周 D.1个月 9.急性应激障碍的临床特点是(B) A.病程长 B.病前遭受突如其来且超乎寻常的应激性生活事件 C.症状的出现与应激源无关 D.预后差 10.适应障碍起病(A) A.应激性生活事件发生后3个月内 B.应激性生活事件发生后2个月内

应激相关障碍

应激相关障碍 应激相关障碍 由于强烈或持久的心理社会因素直接作用而引起的一组功能性精神障碍。可分为 >>急性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 >>适应障碍 应激相关障碍共同特点: ①精神刺激是发病的直接原因; ②症状表现与精神刺激的内容密切相关; ③病程、预后与精神因素的消除有关。

急性应激反应 又称急性心因性反应,是指遭受到严重的急剧的心理社会应激因素后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产生的短暂的心理异常。 发病急骤、历时短暂,预后良好。 出现与否与严重程度与应激事件、个体的人格特点、对应激源的认知和态度、应对方式及机体健康状态等密切相关。

这些症状在24~48小时开始减轻,一般不超过一周,症状超过4周,应诊断为“创伤后应激障碍”。 治疗主要是心理治疗和药物对症治疗。 心理行为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药物主要是对症治疗的,但在急性期也是采取的措施之一。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也称延迟性心因性反应,由于受到异乎寻常的威胁性、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 事件包括战争、严重事故、地震、被强暴、被绑架等 创伤性体验。 对未来的情绪体验具有创伤性影响。 对躯体或生命产生极大的伤害或威胁。 临床表现 闯入性再体验:反复重现创伤体验,症状闪回,闯入性地出现错觉、幻觉、噩梦,出现精神痛苦、生理反应。 警觉性增高:持续性警觉增高,如难以入睡、易受惊吓等。 回避:对创伤相关事物持续回避,如回避相关的场景,避免有关的交谈,甚至选择性失忆。 情感麻痹,对一般事物的反应显得麻木。 创伤事件后的数天至半年内发病,病程至少持续1个月,一般在1年内恢复正常,少数可持续多年。 创伤后应激障碍治疗 适应障碍 在明显的生活改变或环境变化时产生的、短期的和轻度的烦恼状态和情绪失调,常有一定程度的行为变化,但不出现精神病性症状。 典型生活事件:离婚、分居、迁居、移民、患重病、退休等。 发病与应激源的性质、强度、持续时间,个人的心理特征有关。 临床表现 多在应激性生活事件发生后1~3个月内出现。 症状变化较大,以情绪和行为异常为主,如焦虑、抑郁、品行异常等,社会功能受损。 成年人多见抑郁或焦虑症状,青少年以品行障碍为主,老年人可伴有躯体症状,儿童可表现退化现象。 病程一般不超过6个月。 可自行缓解,以心理治疗为主。 女,35岁。2个月前驾车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丈夫身亡,自己轻伤。近一个月频繁噩梦,梦境中反复呈现车祸惨象,时常感到心悸不安。不敢看交通事故的新闻,不敢再驾车。情感麻木,郁郁寡欢,该患者的诊断是 A.抑郁症

医学心理学心理应激练习题

医学心理学习题-第三章心理应激 一、单选题(注:各题干后的罗马数字表示该题的估计难度:I易;II较易;III较难;IV难) 1.一般适应综合征(GAS)分以下三期:()I A警戒期、阻抗期、衰竭期B觉醒期、阻抗期、适应期C警戒期、阻抗期、适应期D觉醒期、阻抗期、衰竭期 [答案] A 2.关于目前心理应激概念,以下叙述不确切:()III A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应激反应等主要应激因素之间界限清晰 B包含了应激是刺激物、是有害刺激的反应以及是多种中间变量的综合认识C应激刺激和应激反应均涉及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内容 D应激是应激源、应激中间(介)因素和应激反应多因素的作用过程 [答案] A 3.表示生活事件(应激源)的强度最好用以下方式:()I A情绪焦虑程度B累计LCU的值C心身疾病发生率D转化为生物学指标[答案] B 4.负性生活事件是指:()II A对人产生损害的事件B个体感觉不愉快的事件C与健康成负相关的事件D 公认的有害事件 [答案] B 5.应激反应最妥切的含义是指个体因为应激源所致的:()I

A生物、心理、社会、行为方面的变化 B认识、意志、情绪、个性方面的变化 C幻听、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方面的变化 D心理障碍、心身障碍、心身疾病等心身病理方面的变化 [答案] A 6.与应激理论中的“心理应激反应”内涵差距最远的概念是:()IV A临床医学症状学中的“心身反应” B临床医学中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C心理学概念中的“应激”情绪 D心理学概念中的“动机冲突” [答案] D 7.与健康和疾病关系最直接的应激心理反应是:()I I A认知改变B情绪反应C个性改变D社会适应能力下降 [答案] B 8.应激生理反应的神经机制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调节:()III A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轴 B丘脑下部-垂体前叶-肾上腺皮质轴 C丘脑下部-垂体后叶轴 D丘脑下部-垂体前叶-甲状腺轴 [答案] A 9.Lazarus和Folkman认为应激过程最关键的因素是:()II

第三章应激反应与应激障碍

第三章应激反应与应激障碍 第一节应激反应: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 一、应激反应与应激障碍 (一)应激反应 应激反应指个体因为应激源所致的各种生物、心理、社会、行为方面的变化,常称为应激的心身反应。应激反应是个体对变化着的内外环境所作出的一种适应,这种适应是生物界赖以发展的原始动力。对于个体来说,一定的应激反应不但可以看成是及时调整与环境的契合关系,而且这种应激性锻炼有利于人格和体格的健全,从而为将来适应环境提供条件。应激的反应并不总是对人体是有害的。 各种应激反应涉及到个体的心身功能的整体平衡。平衡一生理,健康不平衡一病理,疾病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当中,多数与心理应激因素的长期作用有关, 这些疾病即心身疾病。这些心理应激源包括: ①严重的生活事件,如亲人突然亡故、失业、破产、患绝症、被强暴、目睹特大车祸及死亡场面、突遇地震、火灾、洪水、风暴等重大灾难。 ②生活、工作方面的应激,如:人际关系长期紧张、工作压力大。 ③生存环境改变的应激,如:突然被拘禁、难民、移居国外。 这些强烈或持久的应激因素,对大多数人来说,都可引起应激反应。 1.应激的情绪反应 ①焦虑(anxiety)是人预期将要发生危险或不良后果的事物时所表现的紧张、恐惧和担心等情绪状态。 ②恐惧(fear)是一种企图摆脱已经明确的有特定危险会受到伤害或生命受威胁的情景时的情绪状态。 ③抑郁(depression)表现为悲哀、寂寞、孤独、丧失感和厌世感等消极情绪状态,伴有失眠、食欲减退、性欲降低等。 ④愤怒(anger)是与挫折和威胁有关的情绪状态,由于目标受到阻碍,自尊心受到打击,为排除阻碍或恢复自尊,常可激起愤怒。 2.应激的行为反应 ①逃避与回避:逃避(escape)是指已经接触到应激源后而采取的远离应激源的行动;回避(avoidance)是指事先知道应激源将要出现在未接触应激源之前就采取行动远离应激源。 ②退化与依赖:退化(regression)是当人受到挫折或遭遇应激时,放弃成年人应对方式而使用幼儿时期的方式应付环境变化或满足自己的欲望。退化行为必然会伴随产生依赖(dependence)心理和行为,退化与依赖多见于病情危重经抢救脱险后的病人以及慢性病人之中。 ③敌对与攻击:敌对(hostility)是内心有攻击的欲望但表现出来的是不友好、谩骂、憎恨或羞辱别人。攻击(attack)是在应激刺激下个体以攻击方式作出反应,攻击对象可以是人或物,可以针对别人也可以针对自己。 ④无助与自怜:无助(helplessness)是一种无能为力、无所适从、听天由命、被动挨打的行为状态,自怜(self-pity)即自己可怜自己,对自己怜悯惋惜,倾听他们的申诉并提供适当的社会支持可改善自怜行为。 ⑤物质滥用:某些人在心理冲突或应激情况下会以习惯性的饮酒,吸烟或服用某些药物的行为方式来转换自己对应激的行为反应方式。 (二)应激障碍 应激反应不等于应激障碍,只有应激反应超出一定强度和/或持续时间超过一定限度,并对个体社会功能和人际交往产生影响时,才构成应激障碍。严重心理创伤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症状和诊断可以是变化的:(1)急性应激反应 (2)创伤后应激反应 (3)几个月后又出现抑郁 (4)多年后进食障碍或酒依赖或药物依赖 1.应激障碍问题 灾难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生活事件,它往往与危机共同存在。灾难事件的结果也不仅仅是生命和财产的损失,由于灾难本身极大的超出了社区和个体的应对能力,灾难事件不可避免会导致易感个体继发各种常见精神卫生问题,如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症、自杀是灾后常见精神卫生问题。 灾难事件后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可以分为6组相对独立的后果: (1)灾后特定精神障碍; (2)非特定的悲伤反应;

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心理障碍是心理活动中出现的轻度创伤,是在特定情境和特定时段由不良刺激引起的心理异常现象,属于正常心理活动中暂时性的局部异常状态。例如,当人们遭遇重大挫折时会表现出情绪焦虑、恐惧或者抑郁,有的表现沮丧、退缩、自暴自弃,或者表现愤怒甚至冲动报复。往往是过度应用防卫机制来自我保护,且表现出一系列适应不良的行为。如果长期持续的心理障碍得不到适当的调适或从中解脱出来易导致精神疾病的产生。 应激反应可表现为躯体性的应激性生理障碍,或心理性的应激性心理障碍。就其发生的过程而言,这两者无法绝然分开。但从应激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中观察,它们又各有所侧重,后者的症状主要是精神神经反应、心理功能障碍。 1.病因 有明显的事件或处境改变是其一;受社会文化环境影响为其二;个体人格特点、教育程度、智力水平、信念等形成个体易感性的差异为其三。 异常的应激性事件可产生急性应激反应;引起持续以往不愉快环境的明显改变则可导致适应障碍。以往医学临床中,对此重视不足,常笼统地描述情绪反应这类亚疾病名称。近年来,社会的相互交往与需求日益复杂,故这一类障碍的发病明显增多。所以从心理障碍实际是对严重或持续应激适应不良的结果,是成功应付机制被妨碍的反应。 2.临床表现 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将其分为急性应激反应、慢性创伤后应激障碍和适应性障碍。 (1)急性应激反应 这是指一类因极其严重的躯体或心理应激因素而产生的短暂精神障碍。一般在受到应激性刺激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发病。应激源可以是任何人都难以承受的创伤体验,如自然灾害、事故、战争、受罪犯的侵袭等对个人安全或躯体完整性的严重威胁;也可以是个人社会地位的急骤改变。 若同时存在躯体状况衰竭或器质性因素(如老年人),发病的危险性随之增加。症状因个体易感程度和应付能力而有所变异。典型的表现是最初出现“茫然”状态,轻度意识模糊、注意狭窄、不能领会外在刺激、定向错误。呈伴有情感迟钝的精神运动抑制,或表现为伴有强烈恐惧的精神运动性兴奋,逃跑、神游、行为盲目。常存在心动过速、出汗、面赤等植物神经症状。症状多在2-3天内消失,若应激因素持续不在,症状在3天后也会变得轻微。患者对于发作常有部分或完全的遗忘。 (2)慢性创伤后应激障碍 这是属于灾难性打击的远期心理功能障碍。一是病程迁延,可长达多年;二是发病与创伤性刺激的时间间隔延迟,临床表现与急性型大致雷同。特点是反复出现创伤时体验、恶梦;或“触景生情”的痛苦,导致明显社会功能缺损,症状固定化和习惯化,常伴有继发的心理障碍,在就业、婚姻等事件中反应明显。 (3)适应障碍 这是指一种出现于对明显生活改变或应激性事件的后果进行适应期间,主观感觉痛苦和情绪紊乱的状态,通常导致职业或社会功能的损害。症状包括抑郁、焦虑、烦恼、不安等情绪障碍;感到对现实处境不能应付,无所适从,活得太累,能力下降;不愿与人交往,退缩;睡眠不佳、食欲不振等生理功能变化。病程一般不超过6个月,由于经过调整建立了新的适应,精神障碍随之消失,社会功能恢复。

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分类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分类 导语:跟同学朋友瞎侃,经常会开句玩笑:你这话可是让咱娇弱的心理受重伤了~虽然当时是句玩笑话,但是你知道吗?真的会有人因为“心灵受伤”而致出现精神障碍,即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 在跟同学朋友瞎侃时,经常会装作脆弱的开句玩笑:你这话可是让咱娇弱的心理受重伤了~虽然当时是句玩笑话,但是你知道吗?真的会有人因为“心灵受伤”而致出现精神障碍,即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 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其实是一组由心理社会因素所致的精神类疾病,且会受生活事件和生活处境,社会文化背景,人格特点、教育程度、智力水平和生活态度、信念等(不包括神经症、生理和行为障碍、精神病性障碍)的影响而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可病程。在临床上常见的类型有急性心因性反应,延迟性心因性反应和适应性障碍三种:急性心因性反应 急性心因性反应,也叫做急性应激反应,患者多是在受到强烈精神刺激之后的数分钟至数小时起病,表现有意识障碍、精神运动性兴奋及抑制等症状。另外,患者还可能会伴有失眠、易激怒、注意集中困难,高度警觉和惊跳反应,运动不安等症状。一般而言,本症的病程较短,基本上可以在几天至一周内恢复,且预后较为良好(注意:在一个月内未缓解者,一般不做此诊断。) 适应障碍 作为一种慢性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适应障碍就比较好理解点,其实就是指患者因为适应能力不良(如退缩、不注意卫生、生活无规律等)和生理功能障碍(如睡眠不好、食欲不振等),导致正常工作和人际交往受损的病症。本症的主要表现为情绪障碍,以抑郁情绪较常见,例如,患者可能会对日常生活丧失兴趣、自责、无望无助感等;另外,

应激相关障碍

应激相关障碍 应激相关障碍是指由于强烈或持久的心理社会因素直接作用而引起的一组功能性精神障碍。分为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与适应障碍三大类。该组疾病的特点是: 1.心理社会因素是直接原因; 2.临床表现与精神刺激因素密切相关; 3.病因消除或改变环境后,大多数患者精神症状应相继消失; 4.预后良好,无人格方面的缺陷。 一、急性应激障碍碍 主要症状:患者在受刺激后通常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发病,大多数患者初期为“茫然”阶段或“麻木”,行为盲目,甚至可达木僵状态,对外界剌激毫无反应,事后不能回忆应激性事件。有些患者会出现精神运动性兴奋,表现为喊叫,过度乱动或情感爆发。如果应激源被消除,症状一般在几天至一周内完全恢复,预后良好。 治疗与康复: 1.首先让患者尽快摆脱创伤环境、避免进一步的刺激; 2.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心理治疗和药物对症治疗; 3.避免和患者讨论应激性事件,要告诉患者,在大多数情况下, 人们面临紧急意外时,不大可能做得更令人满意。 二、创伤后应激障碍 主要症状: 在重大创伤性事件(如战争、严重事故、地震、被强暴、被绑架

等)发生后,患者有各种形式的反复发生的闯入性地出现以错觉、幻觉构成的创伤性事件的重新体验。患者面临、接触与创伤性事件有关联的情景时,常出现强烈的心理痛苦和生理反应。在创伤性事件后,对与创伤有关的事物采取持续回避的态度。多数患者在创伤性事件后的数天至半年内发病,一般在1年内恢复正常,少数患者可持续多年,甚至终生不愈。 治疗与康复: 1.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心理治疗和药物对症治疗,帮助患者提 高心理应对技能,表达和宣泄相关的情感。 2.为患者争取最大的社会和心理支持。 3.家属和同事要理解患者,让患者获得最大的心理空间。 三、适应障碍 主要症状:在明显的生活改变或环境变化时(如居丧、离婚、失业或变换岗位、迁居、转学、患重病、经济危机、退休等),患者产生短期的、轻度的烦恼状态和情绪失调,并不出现精神病性症状。发病多在应激性生活事件发生后的1~3个月内出现。表现多种多样,包括抑郁心境、焦虑或烦恼,感到不能应对当前的生活或无从计划未来,失眠、应激相关的躯体功能障碍(头疼、腹部不适、胸闷、心慌),社会功能或工作受到损害。有些患者可出现暴力行为,儿童则表现为尿床、吸吮手指等。 治疗与康复: 1.治疗重点以心理治疗为主,解决患者的心理应对方式和情绪发

创伤后应激障碍综述

目录 1.概述 (2) 1.1基本概念 (2) 1.2流行病学研究 (2) 1.3临床表现 (3) 2.致病因素 (3) 2.1创伤事件 (3) 2.2易感因素 (4) 3.诊断与评估 (5) 3.1诊断 (5) 3.2评估 (6) 4.治疗与预防 (7) 4.1心理治疗 (7) 4.2药物治疗 (7) 4.3预防 (8) 参考文献 (9)

创伤后应激障碍综述 社会冲突、自然灾害给人类造成了严重的生理和心理伤害。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disorder, PTSD)已经成为影响创伤救治整体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严重干扰了人民生活和社会秩序。许多人产生了焦虑、抑郁、恐惧、反复不能忘记痛苦、出现回避行为等症状。这就使得对创伤后应激障的研究越发显得重要。 1.概述 1.1基本概念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种由非同寻常的威胁或灾难性事件所引发的强烈的恐惧感、无助或厌恶等严重的心理反应(Nolen, 2005),至少会持续一个月,其特征为创伤或灾难性事件后长期存在的焦虑反应,主要症状为持续的警觉性增高症状群、反复发生的闯人性再体验症状群、反应性麻木症状群(David, n.d.)。 PTSD可引起明显的职业、心理和社会功能残疾,对个体的社会功能、家庭生活和身心健康造成长期的破坏性影响,也给患者及其家庭乃至社。 1.2流行病学研究 据美国精神病协会(American Psychiatry Asso-ciation,APA)统计,美国PTSD的人群总体患病率为1至14%,平均为8%,个体终生患病危险性达3至58%,女性PTSD患者终身患病率高于男性,约是男性的2倍(Breslau, 2001),原因在于伤害女性的暴力袭击的发生更为普遍,如,性侵犯、身体伤害。普通人群中50%以上的人一生中至少有一次曾暴露于创伤事件,并不是所有的创伤幸存者都

第十一章应激相关障碍选择题

精品文档 1.以下哪项不是适应性障碍的特征(C) A.应激源常为日常生活中的应激性事件 B.适应能咯不良的个体易患 C.病程一般不超过一年 D.部分病人可以表现为品行障碍 2.以下哪项不是延迟性心因性反应的特点(B) A.应激源往往具有异常惊恐或灾难性质 B.症状常有晨重夜轻的节奏变化 C.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 D.持续性的警觉性增高 3.以下哪项不是急性心因性反应的特征(D) A.可出现意识障碍 B.精神运动性兴奋与抑制 C.内容常涉及心因与个人经历 D.病程一般不超过三个月 4.有关应激与应激源以下哪项不对(D) A.应激即指对应激源作出的反应 B.应激源指导致个体出现应激的原因 C.处于应激状态下的个体常有内环境的紊乱 D.心理健康的个体是因为他们较少碰到应激源 5.以下哪项不是处于应激状态下的个体的表现(B) A.体内神经递质发生改变 B.常表现交感神经抑制而副交感神经兴奋 C.可能导致脑功能损害 D.可表现精神异常 6.以下哪项一般不是心理应激状态下的情绪特征(C) A.情绪不稳、易激怒 B.表情茫然 C.情感淡漠 D.焦虑不安 7.在帮助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病人及其家属处理好家庭冲突方面,下列哪项护理措施最有效(D) A.让其家人教会病人识别防卫行为 B.让其家人不告诉病人如何处理问题 C.让病人增加参加社交活动的机会 D.鼓励病人面对现实,主动调适自己 8.急性心因性反应的病程一般不超过(A)

精品文档 A.1周 B.2周 C.3周 D.1个月 9.急性应激障碍的临床特点是(B) A.病程长 B.病前遭受突如其来且超乎寻常的应激性生活事件 C.症状的出现与应激源无关 D.预后差 10.适应障碍起病(A) A.应激性生活事件发生后3个月内 B.应激性生活事件发生后2个月内 C.应激性生活事件发生后1个月内 D.应激性生活事件发生后6个月内

急性应激心理障碍案例分析

急性应激心理障碍案例分析 傅某某,男,理工科大二学生。接到他的电话是在傍晚时分,电话里语气很着急,带着一点哭腔。为他发生了什么事情,他没有回答,只是不停的说“我在派出所,你赶快过来”。就我平时的了解这个男生挺腼腆的,如果不是很严重的事情他不会如此失态的向我求助,而且人都到派出所了,事情肯定小不了。我二话没说就奔派出所走。到了派出所门口我见到了这名男生,还没来得及说话,他马上就扑到我身上,声嘶力竭的嚎哭起来。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人可以如此伤心的痛哭。这时什么也问不了,也问不了什么,只好先安慰他,让他把情绪发泄完。派出所民警向我介绍了事情的缘由。傅某两天前花了100块买了一辆二手女式自行车,本校的三位女生。其中一个女生认出傅某买的这辆车正好是她们几天前被盗的车。于是三个女生把傅某拦了下来,认为是傅某偷了她们的车。傅某当然不认,双方纠缠着最后闹到了派出所。最后查明他只是买了贼车,并不是偷盗者。录完口供后,派出所的警察要他给班主任打电话才能领回,所以他才给我打了电话。但事情并没有如此结束,还没等警察介绍完情况,他突然站起来指着警察说;“你们吓我,冤枉我,这是一个什么社会,公理何在”,情绪越来越激动,甚至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开始了抽搐。 我赶紧带他离开警务室,到旁边的花园里面坐下。再次向警察核实情况。得知原来有一个警察办案时的态度比较严厉,说话声音很大。傅某就认为这是一种恐吓。 按照我们正常的处理经验来看,只要让他把这种负面情绪宣泄了之后,他自己就会好了。但是我发现这次的情况和以前不一样,他哭了近一个小时,情绪不仅没有缓解反而变本加厉。 我立马把这一情况向学院的领导汇报,领导得知后,马上启动学院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并且商量对策。最后我们统一了看法,那就是必须尽快的制止他的负面情绪蔓延,否则有可能导致事情进一步恶化。 这是我第一次碰到这种情况,没有经验,不知该如何下手。情急之下,我给了他一巴掌。这一巴掌把他打懵了,没有说话。趁他的情绪开始转换,我抓紧时间和他聊天吸引他的注意力。慢慢地他开始有了反应,接着能开口正常说话,并且感到饿了想吃东西。只要愿意吃东西那就好办了,让同学帮他买了吃的,然后开始陪他说话,开解他。最后他突然对我说:“张老师,辛苦您了,实在不好意思麻烦您。今天幸亏您了。”我一听这话就知道问题不大了。就让其他同学把他送回去,同时也跟他们寝室的同学叮嘱了,要好好照顾。 通过这一事件,对于大学生的急性应激障碍我有了新的认识。 第一,任何事情都有可能成为负面情绪的激发点。 第二,必须及时汇报,并且能有常备的相关预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