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甲骨文

甲骨文

甲骨文
甲骨文

甲骨文

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刻在甲、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称为契文,甲骨刻辞、卜辞、龟版文、殷墟文字等,现通称甲骨文。殷代(商朝)人用龟甲、兽骨(主要是牛肩胛骨)占卜。在占卜后把占卜日期、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边,有的还把过若干日后的吉凶应验也刻上去,最详细的一条将近100字。学者称这种记录为卜辞,这种文字为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发现于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村一带,是商王般庚迁殷以后到纣王亡国时的遗物(公元前14世纪中期~前11世纪中期),距今已3000多年。

商朝人好占卜,以火灼烧甲骨出现的“兆”(细小的纵横裂纹)预测未来的吉凶。甲包括龟的腹甲与背甲,骨多为或牛的肩胛骨与肋骨。甲骨文初发现于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村一带,距今约三千馀年,经过鉴定是比篆文、籀文更早的文字。

刻在肩胛骨上的甲骨文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以前,当地的农民在采收花生时,偶然捡到一些龟甲和兽骨,被当成中药卖给药铺,清末金石学家王懿荣和学生赵军偶然在中药材上的“龙骨”片发现有古文字,经过查证后才知道是商代国都所在地。但后人考证王懿荣并非发现甲骨文的第一人,其他尚有王襄、孟定生、刘鹗、端方、胡石查等人。最初,在古物中获利的人为垄断甲骨文,故意把出土地点说成是汤阴或卫辉,学者多受其误导。

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由董作宾领导,第一次有计划对甲骨文的考古发掘,共有六人参加,至1937年,前后共进行十五次;发掘地点,除了洹水南岸的小屯村以外,更扩大到后冈、和洹水北岸的侯家庄西北冈、高井台子、大司空村等地。一共出土龟甲、兽骨有二万四千九百多片。抗战期间,工作被迫停止,有大量的甲骨随同众多文物等被运往日本,达一万二千多片。

1973年小屯南地出土4805片甲骨文。

1991年殷墟花园庄东地H3坑中出土甲骨文689片。

甲骨文

甲骨文的内容大部分是殷商王室占卜的纪录。商朝的人皆迷信鬼神,大事小事都要卜问,有些占卜的内容是天气晴雨,有些是农作收成,也有问病痛、求子的,而打猎、作战、祭祀等大事,更是需要卜问了!所以甲骨文的内容可以隐略了解商朝人的生活情形,也可以得知商朝历史发展的状况。

甲骨文的发现最早时间,是在清末光绪二十五年以前。发现地点,在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村的洹河南岸田庄。村人于耕种时,在土层中掘出一些龟甲兽骨碎片,其中大部刻有奥难辨的文句。当时,村人当作龙骨转售药店为药村。直至光绪二十五年(一八九九),经考古学家王懿荣发现,确定了它在研究历史资料上具有珍贵的价值后,就开始被介绍到了学术界。复经刘鹗、孙诒让、罗振玉、王国维、叶玉森诸家的先后搜集考究,其中罗振玉更瘁全力以为提倡,始奠定了甲骨学的地位。甲骨学的著述,最早问世的是刘鹗的《铁云藏龟》,时在清光绪二十九年(一九○二)出版,续有孙诒让的《契文举例》、罗振玉的《商卜文字考》、《殷墟书契考释》、《待问编》。商承祚的《殷墟文字类纂》、王国维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王襄的《簠室殷契类纂》、叶玉森的《殷契钩沉》、《说契》、《研契谭枝》、朱芳圃的《甲骨文字编》、孙海波的《甲骨文编》、董作宾的《甲骨文断代研究例》、《甲骨文字集释》、金恒祥的《续甲骨文编》、严一萍的《殷商编》、《甲骨文断代研究新例》、绕宗颐的《甲骨文续编》、《殷墟文字甲乙编》。更有欧美传教人士及日本学者等,亦先后于民国十七年中央研究院继续发掘时,在我国搜购甲骨甚丰,并多有专著发表。近三十年来,对甲骨学最有贡献的,应推董作宾先生。董氏曾亲自参与发掘甲骨出土工作,他据殷代卜辞,将过去甲骨学的研究阶段,分成前后两期,前期从光绪二十五年己亥,到民国十六年丁卯(一八九九到一九二七),共为二十八年,后期自民国十七年戊辰,到民国三十八年己丑(一九二八到一九四九),共二十二年。

德国收藏的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的一种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甲骨文是一种很重要的古汉字资料。绝大部分甲骨文发现于殷墟。殷墟是著名的殷商时代遗址,在河南省安阳市西北小屯村、花园庄、侯家庄等地。这里曾经是殷商时代后期中央王朝都城的所在地,所以称为殷墟。这些甲骨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纪录。商代统治者非常迷信,例如十天之内会不会有灾祸,天会不会下雨,农作物是不是有好收成,打仗能不能胜利,应该对哪些鬼神进行哪些祭祀,以至于生育、疾病、做梦等等事情都要进行占卜,以了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凶。占卜所用的材料主要是乌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通常先在准备用来占卜的甲骨的背面挖出或钻出一些小坑,这种小坑甲骨学家称之为“钻凿”。占卜的时候就在这些小坑上加热是甲骨表面产生裂痕。这种裂痕叫做“兆”。甲骨文里占卜的“卜”字,就像兆的样子。从事占卜的人就根据卜兆的各种形状来判断吉凶。从殷商的甲骨文看来,当时的汉字已经发展成为能够完整及在汉语的文字体系了。在已发现的殷墟甲骨文里,出现的单字数量已达4000左右。其中既有大量指事字、象形字、会意字,也有很多形声字。这些文字和我们现在使用的文字,在外形上有巨大的区别。但是从构字方法来看,二者基本上是一致的。

甲骨文是现存中国最古的文字,是已知汉语文献的最早形态,大约有4500个单字,可识者约1/3。它的基本词汇、基本语法、基本字形结构跟后代汉语言文字是一致的。用许慎六书来检查,在字形结构方面指事、象形、形声、

会意皆已齐备;在文义使用上转注(互训,即义近通用)、假借(音近通用)也都很清楚。甲骨文可以断代,早晚分明,从某些常用字的变化可以领会许多中国文字发展的知识。例如:①简化,形体复杂的字,日趋简单,笔画减少。②形声化,象形字增加声符,假借字增加形符,变成形声字。

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中国商代和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6~前10世纪)以龟甲、兽骨为载体的文献。是已知汉语文献的最早形态。刻在甲、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称为契文、甲骨刻辞、卜辞、龟版文、殷墟文字等,现通称甲骨文。商周帝王由于迷信,凡事都要用龟甲(以龟腹甲为常见)或兽骨 (以牛肩胛骨为常见)进行占卜,然后把占卜的有关事情(如占卜时间、占卜者、占问内容、视兆结果、验证情况等) 刻在甲骨上,并作为档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 (见甲骨档案)。除占卜刻辞外,甲骨文献中还有少数记事刻辞。甲骨文献的内容涉及当时天文、历法、气象、地理、方国、世系、家族、人物、职官、征伐、刑狱、农业、畜牧、田猎、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灾祸等,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其主要特点:

(1)在字的构造方面,有些象形字只注重突出实物的特征,而笔画多少、正反向背却不统一。

(2)甲骨文的一些会意字,只要求偏旁会合起来含义明确,而不要求固定。因此甲骨文中的异体字非常多,有的一个字可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写法。

(3)甲骨文的形体,往往是以所表示实物的繁简决定大小,有的一个字可以占上几个字的位置,也可有长、有短。

(4)因为字是用刀刻在较硬的兽骨上,所以笔画较细,方笔居多。

由于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锐有钝,骨质有细有粗,有硬有软,所以刻出的笔画粗细不一,甚至有的纤细如发,笔画的连接处又有剥落,浑厚粗重。结构上,长短大小均无一定,或是疏疏落落,参差错综;或是密密层层十分严整庄重,故能显出古朴多姿的无限情趣。

甲骨文,结体上虽然大小不一,错综变化,但已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所以有人认为,中国的书法,严格讲是由甲骨文开始,因为甲骨文已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

甲骨文因镌刻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为殷商流传之书迹;内容为记载盘庚迁殷至纣王间二百七十年之卜辞,为最早之书迹。殷商有三大特色,即信史、饮酒及敬鬼神;也因为如此,这些决定渔捞、征伐、农业诸多事情的龟甲,才能在后世重见天日,成为研究中国文字重要的资料。

商代已有精良笔墨,书体因经契刻,风格瘦劲锋利,具有刀锋的趣味。受到文风盛衰之影响,其大至可分为五期,底下分别介绍。

甲骨文

一、雄伟期:

自盘庚至武丁,约一百年,受到武丁之盛世影响,书法风格宏放雄伟,为甲骨书法之极致。大体而言,起笔多圆,收笔多尖,且曲直相错,富有变化,不论肥瘦,皆极雄劲。

二、谨饬期:

自祖庚至祖甲,约四十年。两人皆可算是守成的贤君,这一时期的书法仅饬,大抵承袭前期之风,恪守成规,新创极少,但已不如前期雄劲豪放之气。

三、颓靡期:

自廪辛至康丁,约十四年。此期可说是殷代文风凋敝之秋,虽然还有不少工整的书体,但篇段的错落参差,已不那么守规律,而有些幼稚、错乱,再加上错字数见不鲜。

四、劲峭期:

自武乙至文武丁,约十七年。文武丁锐意复古,力图恢复武丁时代之雄伟,书法风格转为劲峭有力,呈现中兴之气象。在较纤细的的笔画中,带有十分刚劲的风格。

五、严整期:

自帝乙至帝辛,约八十九年。书法风格趋于严谨,与第二期略近;篇幅加长,谨严过之,无颓废之病,亦乏雄劲之姿。

甲骨上细瘦的笔迹,也受到刀刻的影响。

占卜时常用“是”或“否”刻于龟甲中央纵线两侧,自此中线向左右书写,故两旁对称和谐,具有行款对称之美。且契刻后,大小字分别填上墨朱,或正反面分填朱墨,更深具艺术之意味,堪称书史奇迹。

甲骨文

1899年,金石学家王懿荣在北京发现中药店中所售龙骨上刻有一些很古老的文字(即甲骨文),意识到这是很珍贵的文物,于是开始重金收购。1900年,王懿荣的甲骨转归了刘鹗所有,他的亲家罗振玉得知这些甲骨来自于河南安阳的小屯村,于是多次派人去那里收购甲骨,并对其上文字作了一些考释,认为小屯就是文献上所说的殷墟。其后,王国维对这些甲骨文上的资料进行了考据,进一步证实这里就是盘庚迁都的都城。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甲骨文首次被金石学家王懿荣认识并高价购藏。此后十年间先后搜购甲骨的有王襄、孟定生、刘鹗、罗振玉及美国人方法敛,英国人库寿龄、金璋,日本人林泰辅,加拿大人明义士等,共得甲骨数万片。1928~1937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有计划地进行殷墟发掘,先后发掘十五次,共得甲骨约二万五千片。以后殷墟仍不断有甲骨出土,197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河南安阳小屯南地发掘甲骨四千余片。除殷墟外,1953、1954年在郑州商代中期遗址中还检到有字甲骨两片;自1954年始,又先后在山西洪洞,北京昌平,陕西丰镐、周原遗址、岐山凤雏出土西周时期有字甲骨约三百片。

商代甲骨文是中国发现最早的文献纪录,如今甲骨学已成为一门蔚为壮观的世界性学科,从事研究的中外学者有500多人,发表的专著、论文达3000多种。它对历史学、文字学、考古学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甲骨文

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篇《殷本纪》,详细记载了商王朝的世系和历史。过去史学界许多人对这些记载将信将疑,因为没有当时的文字记载和留存的实物资料可作印证。

本世纪初,罗振玉在他搜集的甲骨中,发现了刻有商王朝先公、先王的名字,证实了这些甲骨的出土地小屯就是《史记》中所说的“洹水南,殷墟上”的殷墟所在地。

此后,学者王国维对甲骨卜辞中所见的商代诸先王、先公,对照《史记》记载作了详细的考证,证实了《史记》中《殷本纪》的可信性。殷墟是商朝第10代王盘庚于公元前1318年,把都城从奄(今山东曲阜附近)迁到殷(小屯村一带),从此历经至8代12王,在此建都达273年之久。这些研究成果,把中国有考据可信的历史提早了一千年。

从一片殷商甲骨上文字的发现和认定,由此发展到肯定了一个距今3000多年、长达600多年的朝代,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发现!这样就把本世纪20年代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的可信历史始于西周的“疑古”思潮,予以彻底的否定。

殷墟甲骨的大量出土反映了商代占卜风之盛。王室贵族上自国家大事,下至私人生活,如祭祀、气候、收成、征伐、田猎、病患、生育、出门,等等,无不求神问卜,以得知吉凶祸福决定行止。于是,占卜成了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朝廷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和卜官。有刻辞的甲骨,都作为国家档案保存起来,堆存在窖穴之中。因此甲骨上的卜辞成为研究商代历史的第一手材料,它反映了从公元前1300年到公元前1000年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从1899年甲骨文首次发现到现在,据学者胡厚宣统计,共计出土甲骨154600多片,其中大陆收藏97600多片,台湾省收藏有30200多片,香港藏有89片,总计我国共收藏127900多片,此外,日本、加拿大、英、美等国家共收藏了26700多片。到目前为止这些甲骨上刻有的单字约4500个,迄今已释读出的字约有2000个左右。

中国的文字萌芽较早,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陶器上,就发现了各种刻划符号,成为中国文字的雏形,经过二三千年的孕育、发展,到了商代,我国的文字达到基本成熟阶段。甲骨文具有一定体系并有比较严密的规律,刻划精湛,内容丰富,对中国古文字研究有重要作用。过去,古文字研究的主要的依据是商周青铜器上的铭文,如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甲骨文比《说文解字》要早1500年,而且它是来源于直接发掘出来的出土文物,可信程度更高,对研究汉字的起源和发展,纠正《说文解字》的疏失,解决青铜器铭文中悬而未决的问题,都有极大价值。

从甲骨上的文字看,它们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用笔、结字、章法三要素。其用笔线条严整瘦劲,曲直粗细均备,笔画多方折,对后世篆刻的用笔用刀产生了影响。从结字上看,文字有变化,虽大小不一,但比较均衡对称,显示了稳定的格局。从章法上看,虽受骨片大小和形状的影响,仍表现了镌刻的技巧和书写的艺术特色。“甲骨书法”现今已在一些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中流行,就证明了它的魅力。

由于弄清了甲骨出土的地点,从1928年秋到1937年夏抗日战争爆发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在著名考古学家董作宾、李济、梁思永等人先后主持下,在小屯村一带进行了长达10年的15次考古发掘,不仅先后发现了总计24900多片甲骨,而且发现了商代后期的宫殿、宗庙遗址和王陵区,出土了大量珍贵的铜器、玉器、陶器,从物质文化上提供了殷墟为商代王都的证据。殷墟成为世界闻名的古文化遗址,又一次震动了中外学术界。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工作者又进行了多次调查、发掘,大体弄清了殷墟的范围和布局。位于安阳市区西北郊的殷墟,它以小屯村为中心,东西约6公里,南北约5公里,总面积30平方公里左右。洹河南岸的小屯村一带是殷王居住的宫殿区,发掘出宫殿基址数十座,最大的一座面积5000平方米。洹河北部是殷王陵区,先后发掘出十几座大墓、一千多座小墓,以及大批祭祀坑。在宫殿附近发现了两座甲骨文档案库和铸铜、制玉、制骨、烧陶等手工业作坊遗址。殷墟发掘延续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收获之丰,是中国考古史上罕见的。

为了纪念殷墟考古的伟大发现,1987年秋,安阳市在宫殿遗址区东北面修建了一座殷墟博物苑,复原和再现了3000年前殷王宫和一些建筑的风貌。

1976年春,在宫殿区附近,小屯村北偏西100米处,发掘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将军妇好的墓。甲骨文记载,妇好是商王武丁的王后。有一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战争,双方相持不下,妇好自告奋勇,要求率兵前往,武丁犹豫不决,占卜后才决定派妇好起兵,结果大胜。此后,武丁让她担任统帅,从此,她东征西讨,打败了周围20多个方国(独立的小国)。有一片甲骨卜辞上说,妇好在征战羌方时,统帅了13万人的庞大队伍,这是迄今已知商代对外用兵最多的一次。妇好墓是殷墟发掘的唯一保存完整的殷代王室墓葬,出土的很多器物上都刻有铭文,是唯一能与甲骨文、历史文献相印证,从而能确定墓主身份、年代的商代王室墓葬。

对殷墟70年的考古,特别要提出来的是对甲骨文的三次重要的考证与发现:

第一次是1936年6月12日,在小屯村北宫殿区发掘出一个甲骨坑,保存着带字甲骨17096片,记录着商王武丁时期的许多活动,看来这是武丁王室的甲骨文档案库,这批甲骨片的出土,对考证武丁时期的社会政治、文化、生活有极宝贵的价值。发掘时坑中还发现埋有一个身体蜷曲、侧卧的尸骨,其身躯大部分压在甲骨上,专家认为可能是档案库的看守人。

第二次,1973年在小屯村南地,又发掘出甲骨7150片,其中刻字甲骨5041片。与这批甲骨同时出土的还有陶器制品,这种甲骨与陶器共存的现象为甲骨文分期及殷墟文化分期提供了宝贵资料。

第三次是1991年秋,在花园庄东地发掘出一个仅2平方米的甲骨坑,但其叠压厚度却达0.8米,出土1583片甲骨,其中刻字甲骨有579片,记载内容丰富,而且问卜者都是武丁时期的王族成员和高级贵族。说明这个时期,占卜活动已不限于最高统治者国王,王室贵胄都可以利用占卜来预测吉凶了。

甲骨文的发现以及由此引发的殷墟发掘,对中国考古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在此之前的学者,只是在书斋中研究碑文和铜器铭文,从不去田野里考察和发掘。中国的田野考古,最早是1921年对河南渑池县仰韶村遗址的发掘,然后是1927年开始在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的早期发掘。但当时对这两处的发掘,不是由我国学术部门独自承当的,而是由当时政府聘请外国学者主持,或由中外学术单位合作进行。真正由中国学术机关独立进行的田野考古,是从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对殷墟的首次发掘开始的。它对中国田野考古学的产生和发展,都起到了奠基的作用。中国老一代的考古工作者,绝大部分是在殷墟考古工地上成长起来的,新中国成立以后新一代的考古工作者,又基本上是由他们培训出来的。因此称殷墟是中国田野考古学的诞生地,确属当之无愧。

龟甲5521、5538、5518、6019:刻有商代(公元前十六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殷王祖庚、祖甲时祭祀祖先之卜辞。共四片。

兽骨5402、5403:刻有商代(公元前十六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殷王武丁时旬卜王事之卜辞。共二片。

甲骨文是写或刻在龟的腹部、背甲,以及牛肩胛骨上的文字。时间大约在盘庚至帝辛之间(分元前1401年至前1122年),内容大都是殷王祭祀、田猎、求雨、卜吉凶等占卜的记事文字。殷商人崇尚鬼神,凡事必用甲骨占卜。他们采用龟甲兽骨写刻卜辞,占卜有关的事件,再契刻记事文字。甲骨的出土地点在河南省安阳小屯村之殷墟,初为当地农民翻耕土地时发现的。由于不知是何物,因此被当作龙骨卖给药铺,用以治疗虚弱和破伤。清光诸二十五年(1899),当时在北京做官的王懿荣生病后,在抓来的中药中认出了甲骨。二十九年(1903),刘鹗著《铁云藏龟》,第一次把甲骨以拓片的形式出版。三十年(1904),孙诒让著的《契文举例》对甲骨文始加考释。其后开始了连续不断的发掘。

文字学家认为,一种文字从发现到成熟至少要经过2000年的发展,而3500年前的甲骨文已经出现一批形声字,表明它是较成熟的文字。按此类推,最早的汉字应出现在夏或更早的时代。甲骨文的发现及研究,为中国文明史已逾5000年这一事实,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文字是一个民族文明的载体。中国的甲骨文和古埃及纸草文字、巴比伦泥版文字和美洲印第安人的玛雅文字具有同等的地位,号称世界四大古文字。但其他三种文字的发展都中断了。惟有甲骨文发展下来。在已发现的的近5000个甲骨文单字中,能够释读的约1500字;余下的3000多字多属地名、人名、族名,可知其意,但不可读其音;其中也有不少字因后世不再沿用,给正确考释、研究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有专家认为,由于甲骨文属卜人应用文字范围,并不等于社会的用字量,所以商代实际存在的字可能还要更多。

殷墟甲骨文发现百年以来,出土数量已达15万片。它虽然是殷王室进行占卜的记事文字,而且存在形式呆板,字名简单,识读困难等局限,但对“文献不足征”的商代历史研究仍是极为珍贵的资料,而且与考古学、语言文字学和古代科学技术研究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国家图书馆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收藏甲骨最多的单位,共藏有35651片。多系名家捐赠和从私人、市肆收购而来。其中以刘体智先生的庋藏数量最多,装在150个盒内,共28000余片。国家图书馆所藏甲骨还曾著录于罗振玉《殷墟书契》、胡厚宣《战后京津新获甲骨集》、郭沫若《殷契粹编》、郭若愚《殷契拾掇》中。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甲骨拓片也很丰富,除正在传拓中的《馆藏甲骨集拓》外,还有《善斋书契丛编甲骨拓本》十八册四函,共28000余张。在郭沫若主编的《甲骨文合集》中还收录有该馆所藏甲骨拓本十余种之多。

早期:孙诒让、罗振玉、王国维、王襄、内藤湖南、唐兰、杨树达、郭沫若、容庚、于省吾、金祥恒、岛邦男、松丸道雄、张秉权、姚孝遂、陈梦家、刘渊临、董作宾、胡厚宣、李孝定等等。

现今:裘锡圭(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李学勤(大陆清华大学)、林沄(吉林大学)、黄天树(首都师范大学)、蔡哲茂(台湾中研院史语所)、李宗焜(台湾中研院史语所)、李家浩(北京大学)、刘钊(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宋镇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饶宗颐(香港中文大学)等等。

甲骨文占卜的方法是将处理后的龟甲或兽骨,在背面加以钻洞到即将穿透又尚未穿透的程度,再用火烘灼,龟甲的正面就会在钻洞的四周围出现裂纹,这些纹路称为“兆”。负责观察纹路的人,也就是负责占卜的人,叫做“卜官”,在判断吉凶之后,才将卜问的内容书写、刻画在甲骨上。除了卜吉凶之外,有部分甲骨文是用来记事的。记事的甲骨文字多用刀子契刻,有的先用笔写,然后刻画出来,也有的是直接刻画出来的。甲骨文多数由上而下直行书刻,这种方式仍是今日中文常用的格式。事实上,甲骨文并不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中国文字的产生其实远在甲骨文之前,例如一些刻画在陶器上的文字陶文,在六千多年前已经产生。如果文字代表文明的开始,可知甲骨文之前中国文明的脚步早就启动了。

汉字与古代埃及的圣书字、古代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并称为古老的表意文字。汉字本身的发展,从字体看可以分为古文字阶段和隶楷阶段。古文字阶段起自商代(以甲骨文为代表),止于秦代,历时一千余年。从时间顺序上分,有商代文字、西周春秋文字、六国文字、秦系文字等;从文字载体上分,有甲骨文、金文、陶文、印章封泥文字、简帛文字、石刻文字等。甲骨文作为最早的系统文字,对其他古文字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既然甲骨文已经是成系统的比较成熟的文字,在此之前必然还有其他更古老、原始的文字。《周易》上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但结绳记事的作用只是以实物来唤起人们的记忆,因此绝无演化为文字的可能,原始的文字应该是从绘画中产生的。在远古居民遗留下来的岩画、石刻符号、族徽等大量带有图案的信息中,又如何去判断哪一种仅仅是图画,哪一种是文字呢?以前曾有学者认为,可视图案复杂与否来决定,越古老,越偏于画的本意;而符号化成分越多,结构相对概括而简单的则偏于文字的本意。但是后来发现,在不同的文字中很难以这个标准衡量。所以后来有语言学家将图画到文字的定义改为:一旦图画与语言形式之间出现了约定俗成的固定联系时,它就完成了向文字的过渡。比如看见以一个正面人形的“大”字和一只鹿形的“鹿”字,立刻使人想到这是指“大鹿”,而不是指人饲养鹿、猎鹿等其他意思,这样大字便从图画中脱胎出来了。但这个过程非常之漫长。

汉字是一种表意字,又称方块字,有别于拉丁字母一类的表音字(如英语)。但实际上汉字也有大量的表音成分。对于汉字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脉络与特征,传统的汉文字学有过较为全面、正确的归纳,这就是著名的“六书”说: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在汉字发展早期阶段(主要是西周以前),其象形程度较高,多使用意符和音符,甲骨文、金文均是如此。而随着汉字字形的演化,书写的规范,到隶书形成时,许多原先的表意字已看不出其表之“意”,变成了记号。所以汉字发展到后来,成为意符——音符——记号文字体系。

在甲骨文和原始文字符号间,尚未通过考古手段发现中间类型的古代文字遗物。然而通过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现状的调查,已经发现了两种古文字里的活化石:尔苏沙巴文和纳西东巴文。尔苏沙巴文是四川西部自称“尔苏”人的文字,现在能收集到的尔苏沙巴文书籍四种,分别是黄历、算命、抽签、说鬼等内容的经书。尔苏沙巴文有近二百个独体字,象形程度很高,有不少是照实物描绘下来的简单图画,出现了少量的会意字。另一种较尔苏沙巴文成熟些的化石文字是著名的云南纳西族东巴文。东巴文现存经卷二万多册,在造字方法上,东巴文与其他汉古文字相似,有表意也有表音,但两者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如“日”字的甲骨文为圆圈中加一点(或一横、一小圆圈),东巴文则在圆圈内多加了表示光线四射的“十”状笔画。还有一种造字法,如东巴文中借“绿松石”来记“绿色”;借“火”表示“红色”,这种“义借”在甲骨文中也有。由于尔苏沙巴文、东巴文的原始性比甲骨文更强,所以反过来,也可以看出甲骨文的成熟性与系统性。

殷墟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我国最早的系统文字,也是比较成熟的文字。而上古文字的点横撇捺、疏密结构,用今天的眼光去看,确实初具用笔、结体、章法等书法要旨,孕育着书法艺术的美,很值得欣赏与品味。以甲骨文而言,郭沫若在1937年出版的《殷契粹编》的序言中,就对其书法体现非常赞赏:“卜辞契于龟骨,其契之精而字之

美,每令吾辈数千载后人神往。文字作风且因人因世而异,大抵武丁之世,字多雄浑,帝乙之世,文咸秀丽。而行之疏密,字之结构,回环照应,井井有条……足知现存契文,实一代法书,而书之契之者,乃殷世之钟王颜柳也。”

“钟王颜柳”指的是古代的四位大书法家。殷代的“钟王颜柳”们,就是那些书刻卜辞的史官卜人。正是他们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史料,也留下了一份份珍贵的上古书法作品。若就甲骨文书契形式作粗略的一瞥,会发现早期字体较大,像罗振玉编《殷虚书契菁华》所收录的许多武丁时期的卜辞,非常大气、醒目;而到商末帝乙、帝辛时代,字变得细小委琐;至于西周甲骨文则更是细若粟发。

甲骨文风格类型:一是劲健雄浑型;二是秀丽轻巧型;三是工整规矩型;四是疏朗清秀型;五是丰腴古拙型。总之尽管甲骨文是契刻出来的文字,但笔意充盈,百体杂陈,或骨格开张,有放逸之趣;或细密绢秀,具簪花之格,字里行间,多有书法之美。

所谓“甲骨文书法”,大抵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以商周甲骨文字体结构、书法特征为宗,加以工整地摹写而成的书法作品。这类作品可以按照需要集古字以组合为新句子。内容是新的,字却如同三千年前殷人的入笔文字一般饶富雅趣。但是甲骨文总共才二千多字,其中还有不少尚未释出的怪字(特别是人名、地名),真正派上用场的不是很多。因此一旦遇到甲骨文中没有的字,而所书写的对联、题词中又无法代替,就只好进行偏旁拆零,自己拼接了;再拼不出,就要到金文等其他古文字里去讨救兵。进行这项创作的首要人物是罗振玉。1921年他在研究之余,将甲骨文用毛笔书写成楹联,出版了《集殷墟文字楹帖》。继之有章钰、高德馨、王季烈等人,也仿效集字创作。一些古文字学前辈如董作宾、商承祚、唐兰、于省吾等也擅长甲骨文书法,这是本真意义上的甲骨文书法作品。另一层意思是指借鉴甲骨文特征加以自行创作的现代书法作品。他们将甲骨文视作一种灵感,仅仅是艺术创作中的一点启示,而并不在于追求“形似”。因此,他们并不严格按甲骨文的书法特征去写,可能是综合了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等多种古文字的特点而创作。这样的书法艺术与古文字学虽有关系,但不是亦步亦趋。

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经历了太多的坎坷和磨难。没落的王朝,动荡的局势,战火的硝烟,使这些国宝未能得到应有的保护。据《甲骨年表》记载,清末民初,小屯村村民得知甲骨有利可图后,便开始了无数次的狂挖滥掘。他们搭席棚,起炉灶,争地盘,还经常为此大打出手,直挖得小屯村“千疮百孔,沟壑纵横”,而结果是“所得者一,所损失千矣”。挖出的甲骨,不是为国家所有,而是被坐地收购的商人和洋人卷去,大量遗落或流失海外。据不完全统计,旧中国甲骨文流失到的海外国家和地区有12个,共计26000余片,其中仅日本就有1万多片,其他主要流失在加拿大、美国、德国等

甲骨文与金文的异同

浅谈甲骨文与金文的异同 学院:学号: 班级:姓名:

甲骨文与金文的异同 从文明伊始到春秋时期,神巫史观和天道史观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占据极大的统治地位,直到战国时期这种文化理念才有所改变。正是这种情况造就了甲骨文,也使其成为书法史上第一段辉煌,而钟鼎大篆则显示出盖世气概。 在早期的商代书法体系中,主要有甲骨文和金文两个系统。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1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今河南安阳小屯)被发现。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甲骨文继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具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和章法,结体上虽然错综变化,但已具有对称、稳定的态势。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绵使用了一段时期。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它较甲骨文粗犷、浑厚也更壮观。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

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十分发达。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以金文为代表的文字铸造系统,通过两周时代的继承发展,直到战国以后才逐渐衰落,但为小篆的出现作了良好的铺垫。 一、甲骨文与金文书体的异同点 甲骨文与金文相比,不同之处大概有以下这几点: 1.从文字的进化程度看,甲骨文象形意味尚浓,如:月,山,水,田等。因甲骨文以刀刻为主,所以线条细瘦,很难表现出更多象形意味的文字。而早期的金文比甲骨文更具象形意味,金文多以铸造为主,笔画粗细多变,字型亦丰满,更能体现出文字的象形意味,其规范美、装饰美、象形美都远远超过了甲骨文。 2.从使用的工具上看,甲骨文用刀或利器契刻于龟甲和兽骨上,有的刻辞以单刀契刻而成,笔画线条纤细,如有需要肥笔和圆转之处,一般也是重新起笔,或刻成方折笔。也有的是双刀深刻,古朴醇厚,具有浓重的书写意味。而金文是用范模浇铸而成,其笔画线条成倍变粗,转折处过度圆浑,不带棱角,当然也有刀刻的文字。两者使用不

甲骨文字典.doc

甲骨文字典 1、人,甲骨文像是垂臂直立的动物形象。造字本义:躬身垂臂的劳作者,地球上唯一会创造文明符号、自觉进化的动物。金文基本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突出了弯腰垂臂、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形象,像是双手采摘或在地里忙活。隶书变形较大,弯腰垂臂的形象完全消失。“私”即“厶”* ,是头部朝下、尚未出生的神秘胎儿;“了” * 是刚出生的、性别确然可辨的幼婴;“子”* 是挥动两臂、两腿包裹在襁褓中、尚不能独立活动的幼儿;“大”是顶天立地的成年人;“人”是双手采摘或在地里忙活的劳动者。 2、女,甲骨文像一个屈膝跪坐的人娴静地交叠着双手。有的甲骨文头部位置加一横指事符号,表示发簪。造字本义:两胸饱满的妇人,能生育、哺乳的人类中雌性。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 基本承续金文字形。隶书严重变形,以致“人”形消失,“手”形消失。 附文言版《説文解字》:女,婦人也。象形。王育說。凡女之屬皆从女。 附白话版《说文解字》:女,妇人。像妇人之形。这是王育的说法。所有与女相关的字,都采用“女”作边旁。 3、母,甲骨文在“女”的胸部位置加两点指事符号,表示妇女因生育而发达的两乳。造字本义:婴儿的生育、哺乳者。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隶书有所变形。 附文言版《説文解字》:母,牧也。从女,象褱子形。一曰象乳子也。 附白话版《说文解字》:母,像养牛一样哺育子女。字形采用“女”作边旁,像怀抱孩子的样子。另一种说法认为,“母”的字形像给孩子喂奶的样子。 4、婦,甲骨文(帚,扫箒,家庭洁具)(女),表示女子在家做扫地等家务。造字本义:在家扫地做家务的女主人。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 将“帚”改成,表示手持扫帚。有的金文调整左右顺序。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隶书将篆文的“女”写成。俗体楷书将正体楷书的“帚”简化成“彐”。“妇”是主内、做家务的女人;“男”* 是主外、开荒耕种的劳动主力。 附文言版《説文解字》:婦,服也。从女持帚灑掃也。 附白话版《说文解字》:妇,服侍男人的女人。字形采用“女、帚”会义,表示女人持帚在家洒扫。 5、男,甲骨文(田,田野,庄稼地)(力,体力),表示种地的劳力。造字本义:在田间出力做事的雄性劳动者。金文基本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将金文的写成。隶书承续篆文字形。俗体隶书将字形简化成。在造字时代的古人看来,“妇”* 是主内、做家务的女人;“男”是主外、开荒耕种的劳动主力。 附文言版《説文解字》:男,丈夫也。从田,从力。言男用力於田也。凡男之屬皆从男。 附白话版《说文解字》:男,丈夫,即成年雄性。字形采用“田、力”会义,意思是男子在田间劳动耕作。 6、“兄”是“祝”的本字。兄,甲骨文(口,说)

甲骨文中国乱象

甲骨文中国乱象:渠道混乱售后屡遭投诉 来源:赛迪网-《中国计算机报》2009年12月14日作者:窦彦莉编辑:赖正河2009-12-16 星期三杭州网 “请你设想这样的情况:从现在起5年之后,10年之后,或30年之后,今天站在你左边的这个人会是一个失败者;右边的这个人,同样,也是个失败者。而你,站在中间的家伙,你以为你会怎样?一样是失败者——失败的经历,失败的优等生。” 2000年,甲骨文董事长兼CEO拉里·埃里森在耶鲁大学发表演讲时,面对台下1000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曾说出这样的惊人言论。然而,两年后的6月中旬,在首次于中国举行的甲骨文全球电子商务和新技术大会上(Oracle World),一向心高气傲、口无遮拦、走到哪里都不忘挖苦对手的拉里·埃里森,面对实施甲骨文ERP项目失败的中国用户的当场质问,却没能做出正面回应。 秘而不宣的银行客户名单 “这只是冰山一角,其实,Oracle ERP的银行项目在中国实施到今天,都没有拿到一份用户的成功验收报告!” 前段时间,在谈及某重要IT门户网站报道的某农村商业银行“520万元甲骨文ERP项目失败之谜”时,一位业内人士不经意的一句话,立即引起了记者的关注。 打开甲骨文中国的官方网站,我们发现甲骨文的金融客户中只有重庆市商业银行、广东发展银行、宁波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发展银行、厦门市商业银行5家银行客户。 “其实远不止这些,据我所知,中国银行、宁夏银行、南京银行、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泉州市商业银行、徽商银行、国开行、民生银行、渤海银行、广东农村信用社等都是甲骨文的客户。” 曾参与过某银行甲骨文ERP项目实施,并有着十几年ERP项目实施经验的G先生说。 既然有这么多银行客户,那为什么在甲骨文中国的官方网站没有显示呢?在当前几乎所有ERP厂商都大肆宣传自己的成功案例的情况下,甲骨文中国的做法似乎令人费解。 记者随即对此展开了调查。 ERP项目失败如何界定 据了解,国外研究机构对ERP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大量研究,并且针对ERP实施的成功与否给出了严格的界定。欧美研究机构的专家认为,ERP实施成功可以从两个方面定义:第

甲骨文

甲骨文(中国古代文字)、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属于上古汉语(old chinese),而非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语系的语言。 甲骨文发现于中国河南省安阳市殷墟,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甲骨文,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 甲骨文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2017年11月24日,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发展历程 甲骨文因镌刻、书写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为殷商流传之书迹;内容为记载盘庚迁殷至纣王间二百七十年之卜辞,为最早之书迹。殷商有三大特色,即信史、饮酒及敬鬼神;也因为如此,这些决定渔捞、征伐、农业诸多事情的龟甲,才能在后世重见天日,成为研究中国文字重要的资料。商代已有精良笔墨,书体因经契刻,风格瘦劲锋利,具有刀锋的趣味。受到文风盛衰之影响,其大至可分为五期,底下分

别介绍。商代晚期自盘庚迁殷至商纣王共约273年,经历8世12王,这一时期的甲骨文也应有早晚先后之分。对商代甲骨的分期断代研究,有多种说法,如今主要采用的是董作宾依据世系、称谓、贞人等十项标准划分的五期说,即第一期: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第二期:祖庚、祖甲;第三期:廪辛、康丁;第四期:武乙、文丁;第五期:帝乙、帝辛。 一、雄伟期 自盘庚至武丁,约一百年,受到武丁之盛世影响,书法风格宏放雄伟,为甲骨书法之极致,大体而言,起笔多圆,收笔多尖,且曲直相错,富有变化,不论肥瘦,皆极雄劲。 二、谨饬期 自祖庚至祖甲,约四十年。两人皆可算是守成的贤君,这一时期的书法谨饬,大抵承袭前期之风,恪守成规,新创极少,但已不如前期雄劲豪放之气。 三、颓靡期 自廪辛至康丁,约十四年。此期可说是殷代文风凋敝之秋,虽然还有不少工整的书体,但篇段的错落参差,已不那么守规律,而有些幼稚、错乱,再加上错字数见不鲜。 四、劲峭期 自武乙至文武丁,约十七年。文武丁锐意复古,力图恢复武丁时代之雄伟,书法风格转为劲峭有力,呈现中兴之气象,在较纤细的笔画中,带有十分刚劲的风格。

甲骨文的历史意义

如果说钻木取火标志着人类告别了茹毛饮血的野蛮岁月,那么文字的出现就意味着人类走出了结绳记事的洪荒年代。甲骨文的发现,正是照亮中华文明的一盏明灯。甲骨文不仅仅是一个文明的符号、文化的标志,它还印证了包括《史记》在内的一系列文献的真实,把有记载的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近5个世纪。在世界四大古文字体系中,唯有以殷墟甲骨文为 代表的中国古汉字体系,历经数千年的演变而承续至今,书写出了一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史。目前,安阳殷墟共出土甲骨15万片,单字约4500个,其中约有1500个单字已被释读。3000多年以来,甲骨文虽然经过了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不同书写形式的变化,但是以形、音、义为特征的文字和基本语法保留至今,成为今天世界上五分之一人口仍在使用的方块字,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审美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中国书法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所以,对于甲骨文的出土以及对其的相关研究,我们可以归结出甲骨文的四点意义: 1、是证实了中国早期国家——商王国的存在。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以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知道历史上有个商王朝,而且这些文献无一是成于商代的。而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将大量的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同时,他根据缀合的两片卜辞,发现上甲以后几位先公之次序应是报乙、报丙、报丁,《史记》以报丁、报乙、报丙为序,是后世传抄而成的。这篇著名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这不仅是中国历史研究的一件大事,而且鉴于殷商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这一发现也是世界历史研究中一件值得大书特书的事。 2、在于王国维用甲骨文证实了《殷本纪》的史料价值,使《史记》之类历史文献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其意义不仅局限于商史。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也恐非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3、是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 感到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 研究者开始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起了催生作用。1927年秋,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就是为了继续在此地寻找甲骨。当李济主持第二次发掘时,已开始从主要寻找甲骨变成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认识到“凡是经过人工的、埋在地下的资料,不管它是否有文字,都可以作研究 人类历史的资料”。并从而取得以后14次发掘的重大收获,所以可以说,正是甲骨文的发现揭开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序幕。

十三、燕燕于飞,差池其羽——商代子姓燕国与周初姬姓匽国

十三、燕燕于飞,差池其羽——商代子姓燕国与周初姬姓匽国 讨论了先商及商代方国与都邑的背景,现在再回过头来,接着前面风姓、姜姓、姬姓三大部族及风姓部族鸟 秦汉以来所传文献中燕国的“燕”字均作“燕”,但是西周初青铜器铭文中燕国的“燕”字均作“匽,战国时又加邑旁作“郾”。于是遂有人认为“匽”当是“燕”的本义。其实“匽”仅为“燕”的假借字,方濬益《缀遗斋彝器考释》匽侯鼎释文引潘祖荫(伯寅)说“此匽当为燕之假借字”,是对的。但是在商代燕国的“燕”究竟作何 如前所述,北京房山琉璃河董家林古城址的发现说明在西周以前当地已有一座具有都城规模的城邑存在,这座城邑非商代燕国莫属。又从商代以及先商今河北北部方国林立交错等情况来看,这一商末存在的燕国其始 其实商代晚商时期(自武丁至武庚)作为燕国国名的“燕”字早已见到,并且为人们所熟知。这个“燕”字既不作假借的“匽”字,而且和后来写定的“燕”字字形也略有不同。在商代青铜器的早期(包括武丁、祖庚、祖甲)铭文中,已见到有“亚④”二字。在甲骨文二期(包括祖庚、祖甲)卜辞中,也有某某日“卜④ “亚”字在甲骨文、金文及周初史籍中常见。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常和方国国名 连写,有时与方国名笔画相连,有时将方国名框在“亚”内,成为一种合文的符号。在周初史籍中,有“惟亚惟服”、“侯亚侯旅”等句,与服并称,与侯连称。唐兰《武英殿彝器考释》据金文、甲骨文中“诸侯大亚”、“多亚”等语,认为亚为爵称,说:“凡此亚旅之文,前人多不得其解,得甲骨金文互证,始可定亚为爵称。”丁山《甲骨文所见氏族及其制度》进一步根据甲骨文、金文资料,认为亚为商代内服的诸侯。丁山说:“殷商王朝‘邦畿千里’之内,实分田、亚、任三服。”“甲骨文的‘多田亚任’决可当以《尚书》、金文所谓‘侯甸男’。”“就甲骨文以论商代的封建制度,应该是邦内甸服,甸外亚服,亚外任服。”依丁山的解释,亚服即是侯服。商周的分封制度是以都城为中心,按照距离的远近划成一个个的同心圆。王畿之内称为邦内,是畿服、甸服、多田。此外是侯服、亚服。再外是男服、任服。这三服是内服的三服。内服以外,又有“蛮夷要服,戎狄荒服”的外服。在《尚书·禹贡》中,甸服、侯服、绥服(男服)、要服、荒服之间的距离各为五百里,其中从王朝的都城到侯服即亚服的距离是一千里至一千五百里。据此,亚就是商代侯国的爵称,可以称为侯的封国同样也有资格称为亚,而亚与侯国名称的合文符号也就是这一封国的徽号。 卜辞中的“卜”和“贞”字之间的一字,最初曾以为是地名或职官名。董作宾《大龟四版考释》(1931)首先确定这一字为贞人名,说“贞上一字……可知其决为卜问命龟之人。有时此人名甚似官名,则因古人多有以官为名者”。又说贞卜时,“有时王亲为之,有时使史臣为之”。在以后的甲骨文研究中,又逐渐知道了贞人并非普通史官的身份,他掌管命卜和刻辞,而这一职事有时又由商王亲自承当,说明能够担任贞人的人也必定是王朝中的重臣,其中也包括从各方国中征召而来的诸侯,其身份类似周初及春秋时在周王室任职的三公和卿士。王献唐《黄县█(上己下其)器》就认为甲骨二期中的贞人“④”既是贞人,又是█(上己下其)国侯爵。在武丁时他是█(上己下其)国侯爵,在祖庚、祖甲时是贞人,在商王身边。他是武丁、祖庚、祖甲三朝旧臣,深受重用。武丁之妻妇好在世时,他还曾将“亚其”铜器进献给妇好,妇好死后该铜器被放 甲骨文“④贞”和金文“亚④”中的“④”字,《西清古鉴》释作虔,孙诒让《名原》释作⑦,刘心源《奇觚室吉金文述》释作█(上上下矢),《海外中国铜器图录》释作█(疑字右改为匕),孙海波《甲骨文编》

甲骨文字表

甲骨文字表 *** ** 学号:************** 1、“燎”(尞)字: 甲骨文写作“、、、、、、、、、、、 、、、、、、、、”,(火星四溅的“木”)(火),山林野火焚烧森林《説文解字》:燎,放火也。从火尞聲。即燎,放 火烧山。字形采用“火”作边旁,“尞”是声旁。 2、“牛”字: 甲骨文写作“、、、、、、、、、、、 、、”,像动物头部的线描,突出了鼻孔在鼻尖上形成“V”字形状,以 及向两侧弧形伸出的一对尖角。《説文解字》:牛,大牲也。牛,件也;件,事理也。象角頭三、封尾之形。凡牛之屬皆从牛。 3、“贞”字: 甲骨文写作“、、、、、、、、、、 、、、、、、、、、、、、、、、 、、、、、”,是“侦”的本字,表示用神鼎占卜,造字本义: 在神鼎上祭拜占卜,察看神迹。《説文解字》:貞,卜問也。从卜,貝以爲贄。一曰鼎省聲。京房所說。 4、“沚”字: 甲骨文写作“、、、、、”,從散點水,從止(腳趾)。其會意是一隻腳在淺水中蹚水,水很清澈所以能夠看見自己的腳。其

本義是:淺水中的沙灘。 5、“册”字: 甲骨文写作“、、、、、、、、、 、、、、、、”,像是用皮绳串连起来的大量竹片或木片。本义:用竹片或木片串成的书简。 6、“我”字: 甲骨文写作“、、、、、、、、、、 、、、”,像一种有许多利齿的武器,是戌* 的变形,即超级的戌,无人可敌的威猛战器。本义:手持大戌,呐喊示威。当“我”演变成代词后,后人再加“口”另造“哦”,表示呐喊示威。 7、“王”字: 甲骨文写作“、、、、、、、、、、、、 、、、”,像带手柄的宽刃巨斧,本义:最大的战斧,借代战场上所向无敌的统帅。 在远古冷兵器时代,军人所使用的武器,代表军人的级别与地位:身在前线用小型战斧作战的叫“兵”;身在将帅身边使用大型战斧的高级警卫叫“士”;使用特大战斧的将帅叫“王”。竹制武器叫“不”;带刃的木制武器叫“帝”;文治天下的叫“君”;头戴金冠之王叫“皇”。 8、“吉”字: 甲骨文写作“、、、、、、、、、、、 、、、、、、、”,像祭祖的庙宇。本义:供神享

甲骨文的发展历程

甲骨文的发展历程 根据甲骨文记载,我们知道,商朝的国都并非叫做“殷”,甲骨文中并无殷字,根据古音,殷与衣同,商朝的国都大概叫做“衣”,商人自称其为大邑商,正如周曾自称为小邦周。 另外,有意思的一点是,商汤的写法也是有误的,汤是讹写,实际应该写作唐,商人称之为天乙。在商的遗民宋国的青铜器上,我们也可以看到称之为唐而非汤。 甲骨文发现者王懿荣,清末。 甲骨文于1898年被古董商、金石学家王懿荣所识别,之后在殷墟(河南安阳小屯村) 中国甲骨文之父——王懿荣大规模挖掘。 具体过程:在清朝光绪年间,有个叫王懿荣的人,是当时最高学府国子监的主管官员。有一次他看见一味中药叫龙骨,觉得奇怪,就翻看药渣,没想到上面居然有一种看似文字的图案。于是他把所有的龙骨都买了下来,发现每片龙骨上都有相似的图案。他确信这是一种文字,而且比较完善,应该是殷商时期的。后来,人们找到了龙骨出土的地方——河南安阳小屯村,那里又出土了一大批龙骨。因为这些龙骨主要是龟类兽类的甲骨,是以人将它们命名为“甲骨文”,研究它的学科就叫做“甲骨学”。 意义:甲骨文引导炎黄子孙走上使图形记号表示意义而不约束其读音的文字发展历程。这既造就了绵绵数千年统一的文化意识,也导致汉民族语言扩张乏力。语言对象的丰富和对语言对象的认识深化,迫使象形规则产生更多字和升华象形规则(会意),迫使编撰字书词典成为标示字词含意、约束字词歧义的方法,迫使炎黄学校成为学习字读音的场所(对照的是,基于字母原则文字史真实可以正本清源文化与传统。记载了商王室的历史活动的甲骨是商时期学校用具。)甲骨文字打开了观察 4000 年前黄河流域人们生活的窗户。 甲骨文是商代乃至周初,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因其内容绝大多数是王室的占卜文辞,也称“卜辞”。甲骨文出土于河南安阳市郊的殷尚废墟——小屯村,故又称“殷墟文字”、“殷契”等。 据记载,殷墟以洹水南岸的小屯为中心,是殷商王朝的国都。商王朝灭亡后,这些卜辞长埋于地下,无以面世。数千年后,当地农民在犁田时偶而发现,因古骨研末治刀创,随将其作为“龙骨”卖给药铺。1898 年,曾有古董商拿了一些给天津的王襄、孟定生辨认,他们认出是古代珍贵遗物,意言为“古简”。1899年,北京的金石学家王懿荣对甲骨作了鉴定,认定是商代文字。这—发现,震动了考古界。之后,有刘鹗、孙诒让、罗振玉、王国维等考古学家在大量收集、整理甲骨的基础上,对甲骨文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撰写了许多著录和专门著作。自此,我国近代学术史上又一新的研究领域——甲骨学开始蓬勃发展起来。它的发现,不仅为研究我国商朝历史和整个人类社会的古代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还引起世界各国学者的高度重视,成为一门独立的国际性学科,同时在中国书法史研究及书法创作方面也产生厂深远的影响。 从甲骨出土的十五万片实物,5000余字的文字看,已经是经过相当时期发展.并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文字,其间汉字构形规律已有大部分符合“六书”之说(如象形、会意、形声),文法也和后代相近;从书法角度看,不同时期的甲骨文,字体风格亦有所异,但文字书写的整体风格自然率意。因是契刻文字,笔画单一质朴,字形朴茂天真,结构大小参差,章法浑然天成。不仅显现出古代先民在文字书写方面追求自由、情趣、美观的审美意识,而且从中可以体悟篆书的笔法以及由于载体不同而产生的差异,给后世书法创作以启迪和借鉴。

汉字趣谈

汉字趣谈 人类经过漫长的进化、繁衍、发展,后来,便有了人类文化。按历史的发展规律,人类是先有文化而后才有文字的。这样说来,汉文化,就是汉字的根基。汉字起源,可能是由图画演变而来的,故象形字最早出现。而象形,又可用各种各样的符号来表示,因而就有多种的表现手法,这就产生了同一个字,有多种写法;后来,又造出形声字来,就出现了同一个字有多种读音了。这里面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是:汉字不是某一个人造出来的,而是华夏族的先民们,在漫长的人类历史进程中,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人们的生活实践,逐渐创造发明与积累起来,以后通过某些人的搜集、整理、总结,才逐步完善与完成的。即使是从秦始皇时代至明、清时代,都一直存在着官方推行的法定文字与社会上流行的俗体字(大众通用字)并存。就是到了现在,也还有一些地方方言字并没有被收进字典里。我国地域辽阔、广袤,人口众多且居住极其分散,许多地方的方言字是很难收集的。或许法定字与俗体字,在任何时候都是并存的。理由是,即使收进了典籍作为法定字,而社会上随时都有可能造出新的流行俗体字。这是循环发展的关系,是无止境的。认真学习汉字,熟知汉字的写法,了解汉字的字义与历史,这对我们增长知识,加深对汉字内涵的理解是很有帮助和启发的,也是很有趣的。如“大”字,《甲骨文字典》虽然列出17个不同的写

法,然因甲骨文是象形文字,故写法上大体相同且形似,均是一个站立的人伸开双臂的形象。大,《说文解字》:“天大地大人亦大”。在天地之间站立着一个人,伸开双臂似一画,是以人得一为大也。天地之间,即宇宙间,如果没有人类的出现与存在,也就没有思想的存在,就无所谓大与小了。若没有人类的出现,那只是个混沌鸿蒙之宇宙,而无所谓世界了。天大矣,无限大也。然而,如果没有人,没有人鼎立其间,没有人的出现,没有人类的存在,便什么也不是了。世界离不开人,离不开人类。有人,才是大。无人,便不存在大与小之分别了。只有人,才有思维,才有思想,才能产生和分辨出世上那无穷无尽的东西。又如“中”字,《甲骨文字典》列出19个不同写法的中字,因是象形字,均是以圈中之一竖为主。中,在古代是表示方位的。假设古代的某一群体,部落头人带领一帮身强力壮的雄性男人去某地打猎,而留下来的人,都是雌性女人与幼儿、少年和老人,头人怕出去打猎的人走远了,找不到回来的路,便会在出发之前,在住宿营地的某一地方,竖一根高大的树杆(或竹竿)作标志,为了让大家在远处都能看见竖立的树杆(竹竿),便在其上端,扎上一条牦牛的尾巴做标识,告诉大家望着这个标记走回来。这一标志,最初的意愿只是表示方位的。过了许久、许久,我们华夏的先民们发现,每天早晨,当日头(太阳)升起,树杆的一侧,会有一道影子,斜斜的倒在另一边;

甲骨文基础知识

甲骨学基础知识 我国古代流行过一种习俗,用龟甲或者兽骨(主要是牛的肩胛骨)加以烧灼,观察所形成裂痕的形状,认为可以判断吉凶。所用的龟甲、兽骨埋藏在遗址中,发掘出来就是考古学上说的甲骨。根据现有考古材料,甲骨占卜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出现了,至商代而大盛,商亡以后延续未绝,在某些少数民族甚至保存到现代。古书有不少记述这种卜法的,传世专书较早的有《玉灵照胆经》等,可能是唐代作品。清人胡煦有《卜法详考》,附于他的《周易函书约存》,征引了许多材料。 商代的甲骨常刻有文字,绝大多数都与占卜有关,称为卜辞。由于当时人笃信占卜,事无大小都求决于卜法,所以卜辞的内容非常丰富,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各方面,因而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迄今为止,有字甲骨只在两处商代遗址发现,一处是河南安阳的殷墟,另一处是郑州。郑州只找到两片带字的骨,均为采集品,所以我们研究的商代甲骨,实际上主要是殷墟甲骨。 殷墟以洹水南岸的小屯为中心,是面积约二十四平方公里的大型遗址。早在北宋时,这里便出土过商代带铭文的青铜器,见于记载。有字甲骨的发现,时在一八九八年的下半年,曾有古董商拿了一些给天津的孟定生、王襄看过,他们认为是古简。一八九九年,在北京的著名金石学家王懿荣对甲骨作了鉴定,这种珍贵文物才为世所知。到一九零八年,罗振玉首先弄清楚甲骨的出土地点,随后他和王国维考定殷墟是商朝晚期的旧都。甲骨的发现以及殷墟性质的推定,最后导致一九二八年开始的殷墟发掘,这是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肇端。因此,甲骨的发现,不仅在我国,在世界考古学史上也有很重大的意义。 从甲骨发现到现在共八十几年,殷墟陆续出土了大量甲骨,而且看来还会有更多的发现。现已出土的有字甲骨,整版的不多,大多数是残碎的。不管是整版的还是残碎的,可以片为单位来统计。已发现的究竟有多少片,学术界有不同的估计,我们的意见是约十万片左右。这个数字,可以说相当庞大了。 上面说过,殷墟是商朝晚年的首都。在这里建都的,有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廩辛、康丁、武乙、文丁(卜辞称文武丁)、帝乙、帝辛十二位商王(依古本《竹书纪年》说)。殷墟甲骨的时代,目前有明确证据判定的是武丁到帝乙的卜辞。是否发现了盘庚到小乙的卜辞,帝辛卜辞是否存在,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其中武丁时的甲骨为数最多,占到甲骨总数的一半。武丁被称为殷高宗,在位长达五十九年,国力强盛,战国时还有学者称颂他是“天下之盛君”。属于他的时期的甲骨最多,是很自然的事。

甲骨文的来历和演变过程

汉字形成为系统的文字是公元前16世纪的商朝。考古证实,在商朝早期,中国文明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甲骨文的出现。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古老文字。在商代,国王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占卜, 甲骨就是占卜时的用具。 甲骨在使用之前,要先经过加工。首先把甲骨上的血肉除净,接着锯削磨平。然后,在甲的内面或兽骨的反面用刀具钻凿凹缺。这些凹缺的排列是有序的。占卜的人或者叫巫师,把自己的名字、占卜的日期、要问的问题都刻在甲骨上,然后用火炷烧甲骨上的凹缺。这些凹缺受热出现的裂纹就称为“兆”。巫师对这些裂纹的走向加以分析,得出占卜的结果,并把占卜是否应验也刻到甲骨上。经过占卜应验之后,这些刻有卜辞的甲骨就成为一种官方档案保存下来。 甲骨文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商代统治者迷信鬼神,其行事以前往往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以后又在甲骨上刻记所占事项及事后应验的卜辞或有关记事,其文字称甲骨文。自清末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有文字之甲骨,整整100年了,目前出土数量在15万片之上,大多为盘庚迁殷至纣亡王室遗物。以出至殷墟,故又称殷墟文字;因所刻多为卜辞,故又称贞卜文字。甲骨文目前出土的单字共有4500个,已识2000余字,公认千余字。它记载了三千多年前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资料。是现存最早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甲骨文简介】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的一种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商朝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后把占卜时间、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边,有的还把过若干日后的吉凶应验也刻上去。不过具体的情形因甲骨分期而有详略的差异,大致上以武丁期的刻辞最为完整,同时也是现存数量最多的时期。学者称这种记录为卜辞,这种文字为甲骨文。殷墟甲骨文是殷王朝占卜的记录,是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成熟的文字。被称为中国古代最早的“档案库”。目前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中国商代和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6~前10世纪)以龟甲、兽骨为载体的文献。是已知汉语文献的最早形态。刻在甲、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称为契文、甲骨刻辞、卜辞、龟版文、殷墟文字等,现通称甲骨文。商周帝王由于迷信,凡事都要用龟甲(以龟腹甲为常见)或兽骨(以牛肩胛骨为常见)进行占卜,然后把占卜的有关事情(如占卜时间、占卜者、占问内容、视兆结果、验证情况等) 刻在甲骨上,并作为档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见甲骨档案)。除占卜刻辞外,甲骨文献中还有少数记事刻辞。甲骨文献的内容涉及当时天文、历法、气象、地理、方国、世系、家族、人物、职官、征伐、刑狱、农业、畜牧、田猎、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灾祸等,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甲骨文特点】 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

甲骨文公司中国

Different by design … … flawless in execution … fundamental for growth Oracle Systems GC Frank ZHAN

“The Sun Also Rises.” Ernest Hemingway 太阳照常升起!

甲骨文公司 ?规模 -356亿美元(在连续12个月的基础上)* -在50个产品或行业中保持领先地位 -在145个国家有370,000个客户 -20,000 合作伙伴 -108,000 员工 -在甲骨文在线社区有1,000万开发者 ?创新和投资 -29,000开发者和工程设计人员 -15,500 个客户支持专业人员,可提供27种语言支持-20,000 个实施顾问 -每年150万学生获得支持 -870 个独立甲骨文用户群组,拥有 355,000名成员

2011财年的研发投入总额达43亿美元 研发经费(单位:十亿美元) $1.5 2005 财年 $1.9 2006 财年 $2.2 2007 财年 2008 财年 $2.7 2011 财年 $4.3 2009 财年 $2.8 2010 财年 $3.3

甲骨文公司并购同类最佳企业 企业内容管理 绩效管理 身份和访问管理 中间件平台和管理 业务智能 数据集成 操作系统 系统管理 虚拟机

甲骨文公司中国 ?22年的耕耘 ?25,000+客户 ?合作伙伴解决方案中心在北京、深圳 和成都 ?北京、上海、深圳和苏州设有研发中 心 ?14家分公司 ?咨询服务中心和金融卓越中心在成都 ?客户支持中心在大连 ?通过Oracle技术网建立了一个由25万名 会员组成的开发人员社区 ?2,800+员工

汉字演变(从甲骨文到k楷体)

汉字的演变历史(甲骨文-金文-大篆- 小篆-隶书-楷体) 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或“龟甲兽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绵使用了一段时期。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它的特点是: 象形性强,有很强的描画物象的色彩,甲骨文笔画消瘦,直笔与转折多,且书写置向不定,字形结构不固定,异形字多,字体往往是以所表示实物的繁简决定大小,有的一个字可以占上几个字的位置,也可有长、有短。在字的构造方面,有些象形字只注重突出实物的特征,而笔画多少、正反向背却不统一。甲骨文的一些会意字,只要求偏旁会合起来含义明确,而不要求固定。因此甲骨文中的异体字非常多,有的一个字可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写法。因为字是用刀刻在较硬的兽骨上,所以笔画较细,方笔居多。由于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锐有钝,骨质有细有粗,有硬有软,所以刻出的笔画粗细不一,甚至有的纤细如发,笔画的连接处又有剥落,浑厚粗重。结构上,长短大小均无一定,或是疏

疏落落,参差错综;或是密密层层十分严整庄重,故能显出古朴多姿的无限情趣。 甲骨文,结体上虽然大小不一,错综变化,但已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所以有人认为,中国的书法,严格讲是由甲骨文开始,因为甲骨文已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与甲骨文相比,甲骨文笔道细、直笔多、转折处多,为方形有所不同,金文笔道肥粗,弯笔多,团块多。且整体遒丽,古朴厚重,异体字繁多,象形性强,金文与甲骨文结构无大的区别,字体只是有明显区别而已。 大篆;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书、史书之称。周宣王时,太史籀作《大篆》十五篇,因其为籀所作,故世称“籀文”。“籀文”乃据古文而作,是在古文基础上整理出来的,故其与古文或同或异。由金文发展而来。

《系统汉语》序言

序言 2011年9月,李银带着名为《系统汉语》的书稿来到岳麓山下,看到厚达300万字的三大册,我与李阳春教授为他的执着与辛勤的成果而震撼。六年半过去,再次看到他的书稿时,已精减为两册,但其内容却又比原来完善了许多。 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它不是语言本身,但人类文字的产生无一不是以词语所代表的对事物认知的结果为基础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上许多文字已经由象形、表义走上了表音的道路,汉字则是仍然存留的能够体现语言与事物之间认知关系的书写符号,汉字研究也就成为汉学界不衰的一支。 古代汉字代表的是语言当中的词,研究汉字的表义关系实际上就是在探索语言符号与事物之间的联系。后世分析《说文解字》的“六书”,区分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造字说”与转注、假借的“用字说”,《说文》的体系主要是以形求义;而对形声字的声旁进行研究又有“右文说”的发现,证明声音对字义有重要作用,丰富了训诂学的方式和理念。其实,“六书”与“右文”都在致力于反映语言符号与事物的联系。李银认为,《说文》与右文理论各有优劣,还可以将形音义综合起来,建立一个新的解说体系。 很多事情是评说容易,自己动手难。对汉字形音义进行系统溯源解释,工程浩繁,举步维艰,李银可谓将研习、反思、研究、再反思,直至建立新的体系连成了一条15年的艰苦奋斗、创立学问之路。作为一个汉语研究的业余爱好者,以一己之力,呕心沥血,建筚路蓝缕之功,完全没有功利,这不是常人能够企及的,在当代社会,尤其具有启示意义。 这本《系统汉语》认为:解源汉字,字形是基础,字音是根本,最初的文字,应该都是象形和象声的,其内容就包含在字形和声音中,是形音义一体的,没有谁先谁后之分。全书用“章”“卷”“部”为经纬布局,十二章中共11个义类,可以合为自然生长规律的“孕”“育”“成”三大类;每一章下设卷,卷以音为系;每一卷下设部,部以字根率先,后列该字根的衍生字。在详略上,重视对一级字根和二级字根的诠释,其它衍生字则主要通过归类展列显示其义群位置。 在字形分析上,该书严格依据《甲骨文字典》《金文编》《战国古文字典》等著作所载的古文字体;在字音、字义的引用上,采信的是《说文》《广韵》《集韵》《玉篇》《康熙字典》等古典字书。应该说,这本书内容是严谨的,也不乏真知灼见,所付出的艰辛更是非比寻常。 作为依据汉字形音义的原初关系来进行语源系统构拟研究的成果,本书的最大贡献是归纳出了一个清晰的轮廓。虽然值得商榷的地方还是很多,离完善还相差较远,但它的价值仍然可以说是非凡的。它对汉语诸多疑难问题特别是语源学方面的一些问题,有了新的系统思考和构建,可能对揭示汉语基本词汇的发生关系,绘制出基本词汇发生谱系提供有价值的参照。书中根据音义关系重新整合字群,汉字的个体与其它相关个体容易构成“情景汉字”群,很可能给学习汉字带来族群学习、加速习得的效果,尤其在对外汉语成人教学领域,学习效果可能事半功倍。 可以说,本书开启了研究汉字、研究汉语的一扇崭新窗口! 彭兰玉 2018年2月18日 (作者系语言学教授、博士,湖南大学文学院语言学科带头人,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语委语言文字督导专家)

历史趣闻商朝文字介绍 中国商代文字甲骨文的出现演变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商朝文字介绍中国商代文字甲骨文的出现演变 导语:商代的文字资料,主要有陶文、玉石文、甲骨文和金文,而以晚商的甲骨文为最多。各种质料上留下来的文字都与甲骨文属于同一系统,因而商代的 商代的文字资料,主要有陶文、玉石文、甲骨文和金文,而以晚商的甲骨文为最多。各种质料上留下来的文字都与甲骨文属于同一系统,因而商代的文字可以甲骨文为代表。甲骨文是我国汉字发展史上的一种文字,是晚商时期占卜记事文字,也是当时实际使用的文字。对于这种占卜记事文字的名称,开始有人叫它作“龟版文”、“龟甲文”、“甲骨刻辞”、“龟甲兽骨文字”,后来又有人叫它作“贞卜文字”、“甲骨卜辞”、“殷虚卜辞”,还有人叫做“殷虚书契”、“殷虚文字”等,最后约定俗成地把它叫做“甲骨文字”,简称“甲骨文”。 商代甲骨文兼有象形、会意、形声、假借、指事等多种造字方法,已经是成熟的文字。在出土的甲骨卜辞中,总共发现有四千六百七十二字,学者认识的已有一千零七十二字。甲骨文因刻写材料坚硬,故字体为方形。而同时的金文,因系铸造,故字体为圆形。 几十年来,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约有十五万片,已经发现将近五千个单字。据统计其中能认识的和能隶定为汉字者共1723字,未能认识和未能隶定的单字共2549字,另有合文371字。 从文字的构造来看,后人所谓的“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假借、形声和转注这六种构成文字的原则,在甲骨文中都已具备,但更多的还是象形、会意、形声和假借四种。 象形字。都是把具体事物经过省易画出来的,例如:(犬)、(豕)之类,是象动物的躯体;(木)、(禾)之类,是象植物的枝干;⊙(日)、(月)之类,是取于天象;(土)、(田)之类,是取于地理; 生活常识分享

甲骨文的特点及发展变化

甲骨文的特點及發展變化 7?5?1 甲骨文字與六書問題 六書,是漢代學者根據對小篆的分析而歸納出來的一種文字理論,它把古人造字方法歸結為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六種。班固《漢書?藝文志》,鄭眾《周禮?保氏》注都提到六書問題,但只是排列名稱,並沒有作理論上的說明。許慎《說文?敘》則對六書的內涵作了扼要的分析。三家所謂六書的名稱與排列的次序也各有不同: 班固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 鄭眾象形會意轉注處事假借諧聲 許慎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 論名稱,以許說為勝,論次序,則是班說為優。許慎以後,「六書」使成了中國文字學的基礎理論,分析字形,總離不開它。甲骨文出土後,很自然地產生了六書理論是否適用於甲骨文的問題。 劉鶚在《鐵雲藏龜序》裡曾十分感慨地說:「以六書之恉推求鐘鼎多不合,再以鐘鼎體勢推求龜版之文又多不合,蓋去古愈遠愈難推求耳。」他是用小篆「推」金文,(即所謂鐘鼎),又用金文去「推」甲骨文,推來推去只覺得「不合」、「又多不合」。 羅振玉、王國維不是採取「推」(實即套)的辦法,而是運用六書理論來分析甲骨文,結果認出許多與《說文》形體不同的字。

羅、王之後,許多學者也運用六書理論分析偏旁結構,考釋出不少新字。 從實例來看,六書理論對甲骨文基本上還是適用的,對於分析和考釋甲骨文還是有用的。這是因為小篆畢竟是由商周文字演變而來的,承先啟後,有形體結構上的局部變化,並不牽涉到文字性質和發展階段的根本問題。 從字形結構分析,甲骨文字也大體上不出象形、指事、會意、形聲這四種結構方式。 甲骨文裡確實還保存首許多象形字,有些字還帶有圖畫的性質。「畫成其物,隨體詰詘」,如光看小篆,似還不太貼切,但一看甲骨文以及古金文便一目了然,十分清楚了。這八個字乃是對象形字的很好的概括。 如「象」,小篆作(參見《說文》459下右),甲骨文寫作 《前編》3.31?3 《後編下》5.11 《乙編》960 又如「鹿」,小篆作(參見《說文》470上右),甲骨文寫作

甲骨文用数据库营销获得中国市场

甲骨文用数据库营销获得中国市场 【企业背景】 甲骨文公司(Oracle)是世界上第二大的企业软件公司,向遍及145 多个国家的用户提供数据库、工具和应用软件以及相关的咨询、培训 和支持服务。甲骨文公司总部设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红木城,全球员工超过40,000名,2003财年收入达 到95亿美元,是《财富全球500强》企业。自1977年在全球率先推出关系型数据库以来,甲骨文公司已经 在利用技术革命来改变现代商业模式中发挥关键作用。甲骨文公司同时还是世界上唯一能够对客户关系管 理―操作应用―平台设施进行全球电子商务解决方案实施的公司。 甲骨文公司1989年正式进入中国市场,成为第一家进入中国的世界软件巨头,标志着刚刚起飞的中国国民经 济信息化建设得到了甲骨文公司的积极响应,甲骨文首创的关系型数据库技术也从此开始服务于中国用户。 1991年7月,经过了近两年时间的努力开拓,为了更好地与迅速发展的业务相适应,甲骨文公司在北京建立 独资公司——北京甲骨文软件系统有限公司。 2000年8月8日,甲骨文公司正式启用位于北京国贸大厦的办公新址,成为公司立足于长期服务中国市场的 又一里程碑,也是长期扎根中国市场的新起点。 【案例背景】 近年来,美国世通、安然财务丑闻案、我国蓝田股份和银广夏的利润神话破灭事件等因公司治理失控引发的 危机频出,使人们意识到公司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是构筑卓越的公司治理体系决非易事,企业面临着 内部控制缺陷、财务管理不当、信息孤岛、手工作业繁多等问题,传统的IT系统和管理方式很难满足法规遵 循和公司治理要求。 甲骨文公司适时提出了公司治理体系需要先进的IT技术为支撑的理念,并提供了完整的公司治理架构及其IT 解决方案,是企业成就持续性法规遵循和公司治理的最佳实践。 为了推广公司治理方略,甲骨文公司制定了全球推广目标,计划投入200万进行市场宣传,并将关注焦点定 位在企业的财务总监、财务经理上。但是现阶段跨国公司统一的推广方案因为无法兼顾不同国家、地区的客 户需求差异和文化差异,虽然投入了巨额营销费用,但传播效果并不理想。那么,甲骨文公司将采取什么样 的措施,完成总部的推广目标,使营销活动更有效呢? 首先,通过专家细致有效的努力工作,他们发现除了市场竞争激烈,无法突出产品个性、广告投放分散,反 馈跟踪匮乏之外,主要的问题是细分市场定位不准确。他们认为,甲骨文公司将目标客户定位到财务总监、 财务经理是不客观的,因为经调查发现,我国的财务经理对于公司治理产品的关注程度一般,他们更关心财 务类软件,这类公司治理产品的采购权还是集中在公司经理、IT经理手中。 接下来,营销专家设计了一套完整的整合营销方案,来推广公司治理产品。此次活动采用EDM、Web-Site 网 络宣传、财经类网站的Banner 广告、直邮、针对性报刊夹寄以及电话访问等多种传播形式,计划向企业高 层管理者、财务主管、IT负责人等100万目标受众传播甲骨文公司的公司治理理念及产品,挖掘销售机会、 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