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考议论文论据运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考议论文论据运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考议论文论据运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考议论文论据运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考议论文论据运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广东张持

准确、可靠是论据的最基本要求,不准确、不可靠的论据必然会影响到论证的质量。论据不准确,是一种硬伤。就是准确的例证,也要精选那些最为突出、最为鲜明、最具雄辩性的点去论证我们的观点。据运用时要注意它是不是有代表性,是不是孤立的。如果不具备典型性,不具备代表性,就属于孙绍振教授所说的“孤证”,论述也就失去了可靠的基础。

从性质上看,论据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具体的、个别的;一种是普遍的、概述的。孙绍振先生认为:“按议论文最严格的要求,那就是特殊的事例与普遍概括的结合,力求在时间上、空间上有最大的涵盖面。”因此在运用论证的时候,一定要综合运用这两种类型的论据。

但在学生在实际运用中,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下面我们来一一解读:论据问题可以分为为论据本身的问题,以及学生在运用论据时出现的问题。

我们先来看论据本身的问题。主要有一下几种情况:论据素材陈旧,论据不典型,论据是虚构的等情况。

1.论据素材陈旧

我们同学在选用素材的时候,由于积累不丰厚,加上考场作文的紧张气氛,往往想不到比较新颖的例子,就只能选择比较陈旧的素材来作为自己的论据。这是初学写作时大多数学生存在的常见问题,我们大家都知道,再次就不啰嗦了!

2.论据不经典,没有代表性

议论文的论据要有典型性,至少能代表一种类型的社会现象。而我们很多同学在选用论据的时候,没有注意到这方面的要求,一般如果会选择发生在自己、同学、父母等身上的事作论据。而这些事又没有典型性,不具代表性。

我们来看下面的文字:

一个高三生每天焦头烂额地与题海作战,成绩名列前茅。在其他人看来,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学霸”,他的学习很成功,可是,他有一个缺点——他没有理想,他只知道死做题,在不做题的其余时间里他会感到前途迷茫,他充实不了自己,只能通过湮灭在题海中来掩盖自己对前途的迷惑,他也不主动参加各种活动释放自己,他的心目中只有“高分”、“状元”与“金榜题名”,他没有任何的兴趣爱好,这时,我们难道还会把他当作成功的人吗?

一个连目标都没有的人,一个被学习摆弄的“做题机器”,他的心灵似乎处于空洞的状态,他似乎生活得很充实,可他只有外壳,空洞的外壳,他没有思想没有信仰,看到这样的人我们会不寒而栗,社会怎么会接纳一个连思想都没有的人!他就像一台坏了的机器,时时刻刻在来回摆动,可它是没有目的的摆动,做的都是无用功!

不经典、不具体。

这是一个高一的孩子写的《拥有信仰是成功的重要条件》的一段。客观地说,这位小作者运用论据论述分析的时候,还是做得非常好,特别是后面的论证过程,做得很好。但第一段中的论据没有代表性,没有多大的说服力。

如果我们稍作修改,将一个高三生,改为某类学生,就不同了。由个体拓展到群体。

我们可以表述为:有一类学生每天都只是在题海作战……他们是名副其实的“学霸”……他们没有理想……他们心中只有“高分”……

这样修改后,论据就从“点”上升到“面”的层面上来,这种类型的人是有的,而且不只一个两个,而是一类。这样论据就有代表性了。

3.论据是虚构的,没有说服力

我们同学在运用论据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时候,往往会出现有一定的观点,但苦于找不到相应的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于是有不少同学就想出一个奇招:编。

也就是编造虚构的故事来佐证自己的观点,相信我们老师也见到不少。

我们看下面的例子:

人无完人,因此我们可以凭借更多的汗水去获得更多的收获,正如我们司空见惯的例子:A 是一个聪明的孩子,B是一个被大家欺负的笨小孩。A读书时上课不用心,B则是努力学习到深夜。后来,A一落千丈而B考入了重点大学。这个例子在我们周围时有发生,在伟大人物身上也不例外。因而,我们可以自信地说:“世界是公平的,我不比别人差。”

我们且不说这个论据能不能论证“我们可以凭借更多的汗水获得更多”,或者“世界是公平”的观点,且不说前文和后文的观点是否一致,甚至不去追究这个论据是否有逻辑。很明显的一点是,这个论据是编造的,没有任何说服力,论据不可靠,怎么能用来佐证你的观点的正确性?

当然要注意的是并不是说虚构的任何内容都不能用来佐证我们的观点。

如果我们同学引用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虚构的人物、事件等来论述我们的观点是可以的。但要注意的是,在运用这些论据时,一定要围绕所论述的观点进行必要的分析。在运用这些论据时,一定要围绕所论述的观点进行必要的分析。

当然,有同学说既然虚构的论据一定不能用,没有说服力,那如果真的想不到其他的论据,能不能用自己、或亲朋身上发生的事为论据。对这一点,我们的观点是慎用。如果是有典型意义,是我们大多数人都会存在的问题,或解决问题的方式的,可以用来做论据;但用的时候,也要点明某类人遇到什么问题会有怎样的反应或选择等。如果是单个的案例,没有普适性和代表性,就不能用。

下面我们来分析如何解决素材陈旧的问题。对陈旧的素材,我们一定要一分为二地看。论据能新颖,有时代气息当然好,但也并不是说陈旧的素材不可用,而是在运用的时候要讲求策略。

我们可以用以下方式来解决:同类并列;旧素材,新角度。

1.同类并列

议论文是要通过分析让人们认同你的观点和见解的,那么在运用论据分析的时候,论据一定要有广度。

如果我们要论证某一观点,能举出多个与观点一致的事例来佐证我们观点的正确性,那么就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我们看下面的文字:

王羲之放下对风格的顾虑,最终独树一帜,成为一代书法大家;王石放下对资产的顾虑,实现了从实业家到旅行家的转变;华莱士放下对收视率的顾虑,成为美国新闻界教父级人物。放下顾虑,才能撑起一次次成功的翅膀。

王羲之和王石可能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人物,在用他们做事例论据的时候,就不能太多的笔墨去写他们做过哪些事,有什么样的成就,由此能得出什么结论等,

不然文章的说服力就削弱了,而应如上面的文字一样,抓住与中心观点一致的地方——放下顾虑,简单地论述。

这样一方面显得我们的文字非常干练,另一方面多个事例并列,说明不是单个的事例,而是有普适性、有代表性的,这样,观点也能得到更好的说明,论述也更有说服力。

同类并列的关键是要找出不同素材的相同点,然后在句式的选择上也要注意选择相同的句式,以排比的方式呈现,这样就能增强文章的气势。

不单单是旧素材可以通过同类并列的方式呈现,其他比较新颖的素材,如果能找到几个能说明同一观点的论据,同样可以简洁的语言同类并列,使文章更加简练,说理更加有力度。

2.旧素材,新角度

旧素材,大多数同学看到的是人们都能看到的,或者是表面上的含义。如果从这个角度去做

论据进行论述,必定是比较俗套的,没有多大新意。

而如果我们能从陈旧的素材中发见人家都没有看到的问题,则旧素材能翻出新见解,老树发出新芽,同样是可以运用的。

我们看下面的文字:

蔺相如大智大勇,胸怀宽广,廉颇知错能改、率直鲁莽;蔺相如鲜花一朵,廉颇绿叶一片,廉颇的狭隘自私映衬蔺相如胸怀若谷。何以造成这样一个结果,廉颇蔺相如嫌隙谁之过?成就蔺相如位居廉颇之上的是“渑池之会”,“渑池之会”谁的功劳大?渑池会上,蔺相如智勇双全不卑不亢廷叱秦王,保全了赵王的面子,击碎秦王胁迫赵王割地的美梦,挫败了秦国想在外交上挟持赵国的阴谋,抑制了秦国的嚣张气焰,功在赵国,享誉天下。但蔺相如功大,廉颇功更大。第一,廉颇在送赵王出境时提出了宁肯立太子为王也要维护赵国领土完整的策略,这个被赵王首肯的策略可谓蔺相如在渑池会上行事的指导思想。廉颇是政策的制定者,蔺相如是政策的执行者。第二,蔺相如廷叱秦王,“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其根本原因是“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而统率赵国军队的正是“以勇气闻于诸侯”的“赵之良将”廉颇。秦赵渑池之会,人们看到的是在前台表演的蔺相如,忽视了在后台策划和导演的廉颇。蔺相如靠勇气表演,廉颇凭“经验”导演,分工不同,功劳相同。

可以说廉颇蔺相如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一直以来蔺相如以国家为重,不计个人恩怨的形象深入人心

而这篇文章的作者却眼光独到,从廉颇的角度出发分析,廉颇凭经验、技术设计的策略比蔺相如的功劳更大,但却不被人们所首肯或发现。这样,小作者就从旧素材中看出了不为人发现的新意,分析又与文章的观点契合。

当然,要注意的是,运用陈旧的素材为论据证明观点的时候,不能详细地叙述素材中人物的生平经历。而要是紧扣自己的观点,找出人物与其契合之处,以极为简洁的语言概述出来,而关键在于分析,分析要突出自己见解的独到和与众不同来。以上是论据本身的问题。

下面我们看同学在论据运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新老素材频繁撞车。这和上文稍有重叠之处。正如何永康教授在《改判,加16分——一篇高考作文“神奇一跳”的背后》中所说:“中学生的脑袋里也就几个名人,几句名言,小脑袋往一处想,就会严重撞车。我们开玩笑说,一到6月7号,古代名人就忙得不得了:屈原不停地跳下汨罗江,变成了跳水运动员;项羽不停地自杀,剑放在脖子上拿不下来;韩信干脆赖在胯下不起来……一个班50个人,作文…撞车?是手扶拖拉机相撞,不会有大伤亡。但几十万考生要是撞了车,那要出大事故。”

可惜,几年过去了,这种现象还没多大改观。2013年江苏省的作文中“芦山地震”“禽流感”成重灾区,“陶渊明”“王维”成热点人物,“中国梦”“美丽中国”“和谐社会”成了热门词汇, 2014年中国梦成了热门词汇。

个人觉得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同学就要在平时有意识地积累相关素材

首先要加大阅读量,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从名著中获取丰富的养分。今年江苏出现了新的三林(林语堂,林清玄,林徽因),三国(王国维,周国平,汪国真)。那是江苏的孩子素养高,知道要换汤了,我们的孩子都不会用这些。

2.我们要多关注社会现实,对社会现象多持批判的态度去反思成因、危害、结果等,利用练笔的方式,多写时评。

这样对各种材料都有深刻的思考,比在高三时临时背一些作文素材要好的多,也有效得多。关于素材积累,我们不赘述。

我们的观点是尽量规避热点素材,如果实在难规避,可以参照陈旧素材的处理方式:将类似的几个热点素材并列,不要详细分析,而是以简洁的语言来概述与论点相关的内容,最好是能找到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相类似的事例,以某种固定的句式形成排比句,增强文章的论述力

度。要注意的是,我们切入的角度一定要新颖,少叙述,多分析。特别强调要结合素材多分析

如果没有其他的热门素材或陈旧素材来并列。我们还可以运用联想的方式,搜集与其相类似的论据。如“陈省身一生只做一件事”的专注精神被不少考生运用,但有考生就变陈省身为冷门画家“雷德杜”,从“一生只做一件事”变为“一生只画玫瑰花”。论据的本质没有变化,对主题说服力是一样的。但比较而言,就显得更新颖别致。(归类找相似点方法很好啊。那么也可以找多个相异的,从反面强化。)

2.叙述过多,淹没观点

这是大多数初学写作的学生以及议论文素养不高的学生经常犯的错误,相信大家会有同感。究其原因,是我们对议论文这种文体认识不到位。

议论文要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即使在叙述论据的时候,也应是非常简练的语言去概述。但现实是,我们很多同学对议论说理的方式似乎还不是很习惯,或者说还不拿手,因而一到用事例来论证自己论点的时候,就完全放开来,极尽叙述之能事。

我们看下面的文字

吴斌是杭州长运客运二公司一名普通的司机,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极不平凡的事迹。在一次驾车过程中,突然从对面飞来一个不明飞行物,这个不明飞行物狠狠地砸碎了车窗玻璃,砸中了正在驾驶车辆的吴斌的肝脏。这个时候,他没有想到怎样去救治自己,而是想着自己车上乘客的安全,想着如何让他们安全下车。于是,他忍者剧烈的疼痛,以坚强的意志,在短短76秒之内完成了一系列精准的停车动作:脚踩刹车、拉上手刹、打开车门,艰难站起通知乘客下车,而自己却因此而倒下……76秒的时间,是普通客运司机对24条鲜活生命完美交代的辉煌时间。他的生命虽然短暂,却在路程上走的更“长”、更“远”,更有价值。

相信大家对这则材料一定不陌生,这个论据的叙述的条例还算是比较清晰,与后面的议论中提出的观点也是比较吻合的。但问题在于叙述过长,一个论据叙述有210多字,不够精简,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文章论述的力度。究其原因,就是我们同学缺乏对论据材料进行剪辑、挖掘、点化的能力。因此,我们需要精简叙述,叙述的原则是与后面议论中观点无关的文字大胆删减。

我们可以这样叙述:

吴斌,一个普通的客车司机,在被高速飞过的金属片突然击中后,镇定地强忍剧痛,在76秒内将车停稳,为了挽救了一车人而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他的生命虽然短暂,却在路程上走的更“长”、更“远”,更有价值。

论据的侧重点应是与材料中“有限的时间”“跑了多少路程”相关的。因此与此无关的文字应大胆删减,包括吴斌的个人情况,不明飞行物的砸中的情况,他当时的想法,他停车的动作等等,都是可以省略和删减的。

上面的文字,则只有60多字,不到原文叙述的三分之一,即使包括后面的点题也不超过100字。这样叙述简练,重点突出,也给论述留有足够的空间。

要特别注意的是,我们很多男同学非常喜欢用自己喜欢的体育明星,女同学则喜欢用自己喜欢的娱乐明星的事迹做论据,但在运用的时候,恨不得将自己所知道的东西都写出来,没有任何的筛选,也不管是否与自己论证的观点是否一致,导致叙述过详,削弱了自己论证的力度。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方面解决:

首先,我们应根据自己的观点,选择与观点密切相关的部分概述;其次,在叙述论据时,尽量求简,表述上,用概述的语言。当然,叙述的时候,不是一味地求简,而是在交代清楚的基础上,选择与自己观点密切相关的文字进行叙述。如果叙述过简,读者都不清楚你表达的基本意思,也是不行的。

3.只摆事实,不讲道理。

与叙述过多相对应的是,我们很多同学在运用论据进行论述的过程中,只摆事实,不讲道理,不去围绕论点对论据做必要的分析和论述。这种情况我们也见得很多,就不举例分析。

列出论据后,要结合自己的观点,进行分析。分析的方法有因果论证分析、假设论证分析、正反对比分析、类比分析等。

我们先看下面一段讲道理做得较好的文字。

当今社会,见义勇为者抒发心中的美丽与正气,我们尊重并且赞赏,因为这是一种正气昂扬,是一种激情力量。做了好事,无论说还是不说,都像七彩阳光,给人新温暖,给社会希望。大学生谭睿在苏州桂花公园遇到游人落水,虽有围观者但没人去救的情况下,迅速摸黑下水救起两人,事后发个微博与朋友分享无可厚非,即使自我表扬也不为过。一方面,他做的是好事,把助人救人的正能量分享给了更多的人;另一方面,谭睿在这次救人之前已经救了五六个溺水者了,如此习惯性的英雄行为,不是难能可贵吗?社会需要正气与良知的持续发酵,所以我们要弘扬谭睿的救人壮举,让他的善行的光芒像夜空北斗,指引从善的方向,温暖社会人心。

这段文字是要论述“见义勇为者抒发心中的美丽与正气,我们尊重并且赞赏”的观点,小作者在运用事例论证的时候,既有事例的叙述,更有对事例中人物行为的分析,而分析其自我表扬不为过,更主要的是侧重他的这种义举需要弘扬。

四、空发议论,不见论据。

与只摆事实,不讲道理相对的是,有不少同学在论述的过程中,只空发议论,而没有相应的论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导致自己的议论空对空。

针对我们同学空发议论,导致文章内容空洞、面目可憎。对此我们提倡要运用相应的事例论据结合分析、佐证自己的观点。但要注意的是,并不是说所有的议论文都必须要结合事实论据来论证,只要我们能从不同的角度,对某一问题进行详细的论述分析,从原因、危害、解决策略等角度分析,那么即使没有相应的论据同样是可以的。

沉静于任何人是同等重要的。于治学的人,沉静方可做到宁静以致远,压住心头那股趋利好功之火,从而潜心研习书本,探求真知。于决策者,沉静才能不为小人的谗言而误塞耳目,不堵住忠谏之路,方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于习武比拼之人,沉静能助他们以最少的力气完胜强敌,傲视群雄。由此,沉静乃是成就其事的必备法宝。

然要做到沉静,非为易事。首先要怀有一颗平常心,拥有平和的心境,沉静者,往往对事情不抱有过高的期望,总能有一种淡泊的心态。有了平常心,才容易达成沉静的境界。有了平常心,遇难事也能不惊不惧,遇易也能不喜不狂,能从理性的平静中沉静应对。

这是名为《成大器者需沉静》的文章的一部分,这篇文章通篇都是在说理。文章论述的点也较广,从“沉静”的重要性,以及怎样做到“沉静”的角度去分析,是比较有力度的

下面我们谈论据运用的第五个问题——重复、啰嗦

我们所说的重复啰嗦,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例来详细论述同一个观点。这一方面使得文章论述角度单一,另一方面淹没了作者的观点,削弱论述的力度。

我们看下面的文字:

拥有上进之心,成就帝王梦。刘邦原是沛县的一个小小亭长,家境贫寒,地位低下。但刘邦胸怀大志,有上进心,在灭秦之战中,逐渐壮大了自己的势力。秦亡后,他不甘心只做一个汉中王,想夺取天下,当天下的王。最终垓下一战,项羽自杀身亡,刘邦站在胜利的高峰,创立了汉朝,他被称为“汉高祖”。

叱咤风云的拿破仑?波拿巴,胸怀雄心壮志,日思进取。二十五岁就当上少将旅长,地位一天天提高。拿破仑年轻有为,有着超强的军事才能,有上进心。抓住历史机遇,发动“雾月政变”夺取国家政权,创立了法兰西共和国。后为了巩固国家政权,排除反法势力的干扰,解除内患,拿破仑加冕称帝,创立了拿破仑帝国。

大家看这段文字,是为了论证“拥有上进心,成就帝王梦”的观点。小作者用了刘邦和拿破仑两个事例来论证,而且两个事例都是非常详细地叙述,有重复累赘之嫌。

另外这两个事例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没必要详细叙述;而叙述的时候有没有紧紧扣住有上进心来展开。(可以概括举例吧!这个我们上面已经说过,就是素材并列。)

并且这两段文字将近300字,试想,一篇八百字左右的文章,就这两个事例就占了将近一半,而且论述的角度惊人的一致,还有多少空间去拓展论述的广度?即使有,又怎能保证论述的深度?(有些时候学生不能准确判断自己是重复了,还是使内容更丰富佐助证更有力了)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我们来看一篇所谓的高考优秀作文。

沙滩中的珍珠

辽宁一考生

随风奔跑,自由是方向,哪怕遇到再大的风,再大的浪,也要超越平凡,用于实现自己的价值,做一颗沙滩上熠熠闪光的珍珠。

珍珠因为它的与众不同而被人轻易识别出来,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只有做到超越平凡,才能吸引别人的注意。“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的士兵”这千古流传的名言警醒着人们:做事情和做人,都要不甘于平凡,才能成就不平凡。

他是现实中的矮子,却是音乐上的巨人;他创作无数耳熟能详的作品,让人们叹为观止。然而在没有成名之前,他饱受冷眼,每个见到他的人都嘲笑他的身高,但他却说:“让他们笑吧,只有笑够了才能认真听我的歌曲,才能体会到我灵魂的高度。”他不断刻苦练习,勇于超越平凡,勇于实现自身价值,最终一举成名。他就是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

他两次获得世界羽毛球男子单打的冠军,成为中国史上第一位卫冕的羽毛球运动员。他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他9岁进福建体校,开始了羽毛球生涯。训练过程中,他泪水与汗水交加,痛苦过,挣扎过,但仍然勇于实现自己的价值,想着目标努力,把每一块绊脚石转换成成功道路的阶梯。多年名不见经传的他,经过数载艰苦的努力,终于功成名就。他就是羽毛球历史上唯一一位全满贯的“超级丹”——林丹。

她只是一名学生,刚刚走过豆蔻年华,2012年4月9日,她被哈佛大学录取,并获得120万的奖学金。她在英语上的获奖让人羡慕不已。她并不聪明,但为了学好英语,进行了疯狂的训练,她每天都坚持看外国名著,开始有很多单词不认识,她便一个一个地查。她相信万事开头难,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随着时间的流逝,经过她的努力,她的成绩不断提高,她勇于超越自己,实现自我的价值,让逆风也变成了顺风,加速驶向成功的彼岸。她就是最佳语言奖的获奖者——曾小雨。

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拥有超越平凡的力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抛弃“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消极情绪吧,让我们把握住现在,努力超越平凡,实现自我价值。让有限的生命延续到无限的边际,努力成为沙滩中的一颗熠熠生辉的珍珠。

文字有点长,大家耐心看一下。很显然,这篇文章的观点是:做事情和做人,都要不甘于平凡,才能成就不平凡。后面贝多芬,林丹,曾小雨的例子都是来说明这一个观点的。没有分论点的呈现,没有观点的变化和深化。且800字的文章主体部分用三个事例来论证一个观点,是不是显得很奢侈?

那么面对这样的情况,可以指导学生如何进行修改呢?简言之,就是要增强说理的成分,而减少事例叙述的分量,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我们可以以下面的方式来修改——要从不同角度论述:

一、删去一个事例,而围绕中心论点或分论点,对另一个事例进行较为详尽的分析。

二、围绕文章的观点展开,以“同类并列”的方式,将多个论据并列在一起,形成一个排比句来佐证文章的观点。

下面我们来谈最后一点——论据不能证明论点。

我们先来看一段文字:

学会舍弃,选择更切合自身实际的目标,让我们更容易获得成功的喜悦。一名跑步冠军在赛后说,在这次马拉松长跑中,他从未想过自己要获得冠军,他只是把跑完每一段小路为目标。在一次次达成目标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就更有信心去跑完下一小段。与那些雄心壮志要跑完全程赢得冠军的人相比,他学会了舍弃,定位更低、更切合实际,也更容易取得成功。

一眼看上去,这段文字的论据没什么问题,和论点的关系貌似也较密切,但只要我们认真分析,就会发现问题。这段文字的论点是,学会舍弃,学会选择更切合实际的目标,才更容易取得成功。而分析论据,我们发现似乎与舍弃无关,而且,论据的侧重点是在分解目标,一个阶段接一个阶段地实现自己的目标,才能取得大的成功,与选择更切合自身实际的目标的观点还是有一定的偏差。所以,上述文字犯了论据不能证明论点的错误。这在我们同学中是非常常见的问题。

论据不能论述论点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论据运用“贴标签”;论据的侧重点不在论点上;论据牵强附会,生拉硬拽;论据过于笼统,看不出与论点的关系何在。

1)论据运用存在“贴标签”的现象

很多同学没有什么素材,就拿自己知道的几个人物事例,贴上与论点方向一致的标签,以论证论点的正确性。而实际上这是一种非常牵强的论述。

如:李白因多走一步,成为诗歌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鲁迅因多走一步,成为一位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斗士。

这段文字非常牵强附会,按这种逻辑,谁的事例都可以用来论述多走一步所能达到的效果,甚至可以说我因为多走了一步,取得了成绩的大幅提高等。

这是明显的“贴标签”,而要防止运用论据时“贴标签”的现象,就需要对所运用的论据进行具体的分析,

如分析李白、鲁迅分别在哪里多走了一步,才有如此的成效。否则,很难让人信服。

2)论据的侧重点不在论点上

请看这段文字:

人的一生中会面临许多选择,而做出选择的依据多种多样,但最重要的是要依据现实来进行选择。鲁迅先生痛心疾首于国人的麻木不仁,选择做一名文学斗士,他本可以成为一名医术精湛的外科医生;钱伟长为了新中国的建设,弃文从理,从此新中国少了一位文学家,多了一个赤子情深的科学功勋;还有那位令人敬仰的史怀哲博士,在他游历非洲后,看到苦难的非洲人民,他放弃了国内的高薪,与妻子来非洲支教,将爱传播到了这片广袤的土地。

这段文字的观点是“要依据现实来做出选择”。那么后面的事例也应是从现实出发做出选择的,但这段文字的三个事例叙述的侧重点似乎都不在“依据现实”上。(认识能力要提高,才能突出重点)

上面三则材料都能说明其论点,但似乎都有点隔。如鲁迅先生的事例侧重的是他本可以成为医术高明的医生,但他选择了文学。显然不能说明“依据现实做出选择”的论点的。

只要将叙述的侧重点稍作修改,就能较好地论述观点了:“鲁迅先生痛心疾首于国人麻木不仁的现实,发现医治国人的灵魂比医治国人的身体更重要,毅然弃医从文,发出一声声振聋发聩的呼告,拯救了不少麻木不仁的心灵。”

后两个事例同样可以侧重围绕论点来叙述和分析。当然这段文字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观点过于绝对,过于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分析。如钱伟长的事例,说他弃文从理,中国就少了一位文

学家,似乎是作者的主观臆想,太过绝对。议论文语言讲求准确,这里应加上一个“可能”等揣测性词语,将自己的主观臆断降到最低。

论据的侧重点不在论点上,还有一种情况:论据选择时,偏向论点的限定词或抛开限定词。偏向论点限定词或者抛开限定词的现象,是论据与论点不吻合的另一重要表现。如:初三开始跳街舞的卓君就曾经因为要练好一个动作,让舍友看得腻了,但正是因为他的坚持,最终问鼎2011年《中国达人秀》年度总冠军;格登从“科学蠢材”到诺贝尔医学奖得主,靠的也是勤能补拙的努力。假若袁隆平没有持之以恒地投身工作,中国如今又该有多少人吃不上饭。

这段文字要论述的是“梦想需要坚持”的观点。但从行文来看,两个正面事例,一个假设论证事例,都只是将论述重点落在实现梦想需要的条件——“坚持”上去了,而将论述的重点“梦想”给忽略了。滑向限定条件,必然导致偏题现象的出现。抛开必要的限定词同样会导致偏题现象,与只论述限定条件类似,在此不赘述。

3)论据牵强附会,生拉硬拽

我们同学在运用论据论述自己观点的时候,往往会因为没有考虑清楚,或者只想到一个事例,也不管这个事例能不能论证自己的观点,就拿来用,这样极容易导致论据牵强附会,生拉硬拽地往自己的观点上靠。我们来看下面一段文字。(还有一点点,我再啰嗦几分钟)

所以,善待别人的挑错,是为了塑造一个更理性的灵魂,它让人清醒,让人自知。智者如曹禺,也深谙这一哲理。当美国剧作家蒙特来华拜见这位剧作大师时,交流甚酣,曹禺却拿出黄永玉对他的批评信:“我不喜欢你后来的戏,一部也不喜欢,你失去了通灵宝玉,你为势位所误!”如此辛辣,一针见血,指出了曹禺“重政治轻创作”的错误;曹禺硬是让翻译一字一句翻译给蒙特听……可见,曹禺的伟大,除了对艺术的不懈追求,还体现在了对挑错的理性面对和坦然接受上。

这是一篇所谓考场优秀作文的节选文字,文章有很大的硬伤。曹禺让人将黄永玉对他的批评翻译给蒙特听,怎么体现了他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又怎样体现了他“对挑错的理性面对和坦然接受”?从论据来看是不能说明这些问题的,也就不能证明自己的论点。

如果要修改的话,这个事例就应该侧重在曹禺是怎样面对黄永玉的批评和挑错的,而不是简单的叙述曹禺要翻译把黄永玉的信一字一句地翻译给蒙特听。

最后一点:“一材多用”时,论据叙述时偏向另一观点。

“一材”为什么可以“多用”,其原因就在同一个材料的切入点比较多,每个切入点可以论述一个观点。我们同学在运用这些能“一材多用”的论据时,往往选择取舍不当,概述论据的时候,就容易偏向另一观点。因此在运用了论据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选择与观点一致的方面叙述。也就是论据的重点,要能佐证自己的观点。如刘翔以前是练跳高的,李娜以前是练羽毛球的,在他人建议下,后来分析自己的优势特点,最终改变追梦的方向。这则材料就可以作为要听从他人建议、分析自己特长优势、让思维转个弯等论点的论据。然后从“要听从他人建议”的角度论述,在叙述的时候,就应侧重刘翔、李娜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听从谁的、怎样的建议,而其他无关文字都应略去。

针对论据不能针对论点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策略:根据论点来选择论据;表述论据时,围绕论点来展开。

各位,不好意思,耽搁大家宝贵的时间了,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大家提出批评指导意见,以帮助我改进,谢谢各位!

【资料整理:湖北夏志刚】

高考议论文人物素材20个

⒈屈原(适用范围:价值追求、理想信念、个性品质、责任奉献) 他,长剑佩腰,纵横中原,问天索地,踌躇满志;他,朝搴木兰,夕揽宿莽,奔波效劳,鞠躬尽瘁。然而,子兰谄言,郑袖惑内,艾萧太盛,椒兰甚少,骐骥不跃,美政弗行,举世皆醉,万民同苦。勇气与理想尽灭,悲愤与绝望交加,他掩脸长泣,衣襟浪浪。 落日染红汨罗江,他,一跃冲进万里涛。只把清高的节操留在世上,却让伟大的思想长存历史。 2 贾谊(适用范围:个人和集体、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忠诚) 万籁俱寂,剔亮的露珠顺着野草滴落在洛阳干涸的沙石上。寒雾飘渺,一个凛然的身影随风飘摇,那是赴任的贾生。在他身后,一轮血红的旭日挣出水面,傲立于汉朝昏黄的天宇中。 月光融融,西风萧萧。长沙王府里你正为战祸初平、百废待兴,诸侯割据、危机四伏的现实而愁眉不展。借着这秦时的遗风残月,你满腔热血如江水滔滔,在心中汇聚成那惊世旷古的《过秦论》。 秋波浮动莫名湖畔,业绩初显。你却独倚寒窗,将自己三十四岁的生命浸没于怀王之死的深深自责中,无尽的泪水融入滔滔历史长河,洗净千古多少赤胆忠心 3 司马迁(适用范围:忍辱负重、生命的意义、责任奉献、个人与历史) 就在着手写《史记》之际,“李陵之祸”不期而至。狱中的寒风刺骨,毒卒拷打使他几欲自杀。他仍心存侥幸,期盼着武帝开恩,却等来了“诬上”的罪名。腐刑、亲朋远离、酷吏凌辱让他生理上和心理上都遭到摧残。然而,他从“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的遭遇中获得了新的生命动力,隐忍苟活,弃小义,雪大耻,终于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名垂后世。 4 曹植(适用范围:才华与命运、恃才傲物与人生发展、政治大于亲情、独善其身) 他出口成文,下笔成章,曾博得曹操的欢心,曾充满了“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豪情;他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仁人志士无不敬仰。 然而出身权倾一世的曹家,注定他命途多舛。本可成为至高无上的君王,却由于他的不拘小节,不得“曹心”而葬送了他的大好前途。面对手足相残他“七步成诗”,悲叹“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怀瑾握瑜,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壮志难酬,他借酒消愁。想当年“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到头来只能以豪饮而留名,赢得个“寂寞圣贤”的悲凉美名。

高考语文 作文素材库 议论文论据(爱国)

2014高考作文素材库:议论文论据(爱国) 事实论据 文天祥宁死不屈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兵败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次严辞拒绝了敌人的劝降。一天,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来劝降,许以丞相之职,他毫不动摇,反而斩钉截铁地说:“唯有以死报国,我一无所求。”临刑前,监斩官凑近说:“文丞相,你现在改变主意,不但可免一死,还依然可当丞相。”文天祥怒喝道:“死便死,还说什么鬼话!”文天祥面向南方慷概就义了,给世人留下一首撼人心弦的《正气歌》。 陈天华遥寄血书 革命家陈天华,在日本留学时,听到沙俄军队侵占满洲,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又要同沙俄私订丧权辱国条约的消息后,他悲愤欲绝,立即在留学生中召开拒俄大会,组织拒俄义勇军,准备回国参战。回到宿舍后,咬破自己手指,以血指书写救国血书,在血书里陈述亡国的悲惨,当亡国奴的辛酸,鼓舞同胞起来战斗……他一连写了几十张,终因流血过多而晕倒,可嘴里还在不停地咸:“救国!救国!” 别人把他救醒后,他坚持把血书一份一份装入信封,从万里迢迢的日本寄回国内。读到的人无不感动。 吴玉章维护国家尊严 老革命家吴玉章,年轻时东渡日本留学。1904年元旦,因清朝末年中国贫弱,日本帝国看不起中国,在悬挂的万国旗中,故意不挂中国国旗。为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吴玉章挺身而出,代表留日学生向学校当局严正提出:必须立即向中国学生道歉并纠正错误,否则,就要举行罢课和绝食以示抗议。学校当局在中国爱国留学生的强大压力下,只得认错道歉。 杨靖宇献身抗日 民族抗日英雄杨靖宇曾担任“南满抗日联军”司令,从1934年一直到1940年沙场献身为止。在艰苦征战的六年中,他身先士卒地在白山黑水、林海雪原里打击日寇。面对敌人的重兵围剿,杨靖宇率部顽强战斗,使敌人坐卧不安,惶惶不可终日。日酋对他又怕又恨,调集重兵围困。有人劝杨靖宇投降,他斩钉截铁地说:“不,我有我的信念。”最后,弹尽粮绝,杨靖宇在打完最后一颗子弹后壮烈牺牲。敌人残忍地用刺刀剖开他的肚子,杨靖宇肚里没有一粒米,有的只是树皮、草根和棉絮。 科学家献身祖国 1946年,美国某大学以优厚的条件聘请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为终身教授。但他回答说:“为了抉择真理,为了国家民族,我要回国去!”终于带着妻儿回到了北平(今北京)。回国后,他不仅刻苦致力于理论研究,而且足迹遍布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用数学解决了大量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被誉为“人民的数学家”。 此外,还有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生物学家童第周、核物理学家钱学森,高能物理学家张文裕,化学家唐敖庆……他们个个都满怀爱国之志,为国家的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 安徒生跟老友断交 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跟德国的奥古斯登堡原来是要好的老朋友。1848年普鲁士侵入丹麦的国境,这种侵略行为引起安徒生的极大愤怒。四年后,他到德国去旅行。许多德国朋友涌到车站去迎接他。一位朋友说:“奥古斯登堡公爵夫妇在家里等您,希望您去和他们会

论据的选择和使用

论据的选择和使用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判断并选择论据的能力 2、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论据的习惯,培养学生作文的能力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3课时(一节课讲解,两节课训练)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大家一定非常熟悉三国演义里诸葛亮舌战群儒的典故吧。诸葛亮以其滔滔雄辩的口才,驳倒江东诸多发难的儒生之后,有一个名叫严峻的儒生提了一个带有刁难性质的问题,严峻:孔明之论,都是强词夺理,皆非正论,不必再言。且请问孔明治何经典? 孔明此时若如实以对,一来掉格,似小学生回答老师的提问一样,二来极易授人以口实。聪明的诸葛亮是这样回答的: “寻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经邦立事?且古耕伊尹,钓渭子牙,张良陈平之流,邓禹耿兖之辈,皆有匡扶宇宙之才,未审其生平治何经典?——岂效书生,区区于笔墨之间,数黑论黄,舞文弄墨而已乎?”(对话打在课件上) 孔明的这一段话,当时便使得严峻“低头丧气,无言以对”。是什么让孔明的话如此有力呢? 是引经据典,使得他的“无须治何经典”力有千钧。这就是论据的魅力!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论据的选择和使用。 二、论据的选择 1、论据是证明论点的基础。缺乏论据,论点就得不到证明。选取论据要紧扣论点,为论点服务,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论据要选得精,选得充分。要恰当运用事实论据。 举例讨论: 德国马普学会日前发布新闻公告介绍说:马普学会与奥地利格拉茨大学合作设计的两个实验表明,在各自的学科领域里,智力因素并非决定性因素。而且,通过后天的学习可以弥补先天智力的缺陷。 是的,我们不必再犹豫了。我们的智力可能是很普通的,但只要努力,我们便可以做优秀的学生。我们便可以实现我们的宏伟的抱负的! 有同学以此为题作了一篇文章,选了这两个论据。大家讨论,选择合适吗? ①姚明作为世界体坛冉冉升起的巨星,已成为全世界年轻人的偶像。与其他NBA球员相比,姚明身体条件偏差,在弹跳、肌肉方面跟没法和黑人比。但姚明相信勤能补拙。每次训练前,他都要自己先练上两个小时的体能。负责给他们洗衣服的师傅说:姚明训练可真刻苦。大冬天,也出那么多汗,鞋子里倒得出水来。 ②我第一个电子学女博士韦钰在西德进修期间,没有空暇到繁华的街头漫步,没有精力去剧场、影院欣赏艺术,她一心扑在专业学习上,就连生病也拒绝休息。正是刻苦,才

高考议论文作文素材三篇

高考议论文作文素材三篇 导读:本文高考议论文作文素材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文化自信议论文素材 1素材:从“古诗词热”看文化自信与文化传承 题: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从“古诗词热”看文化自信与文化传承 不是歌手选秀,也不是明星综艺,春节到元宵节,以古诗词为主题的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意外”走红,人们的朋友圈被诗词曲赋刷屏,无数男女老少被诗词达人们圈粉。 古诗词热,仿佛一股清泉,浸润我们共同的文化基因;仿佛一面镜子,折射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旺盛需求;仿佛一声号角,召唤我们更好地传承经典、筑牢文化自信。 诗意在流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满屏竞传飞花令,一众争说武亦姝。”伴随精彩的表现,一位位诗词达人进入大众视野,一个个与古诗词结缘的故事令人动容,更让我们看到了传承数千年文化的力量。 41岁的白茹云是河北邢台市南和县农民。她的抄写本上,密密麻麻誊写着2000多首古诗词。一些硬纸板和老日志本的正面、反面都留下她对古诗词如饥似渴的印记…… 2月7日,白茹云在家中展示多年来抄写的诗词。

白茹云在抗癌路上与诗歌结缘。在石家庄住院期间,她买了一本诗词鉴赏,最初是用来打发时间,后来她从中“品尝到了人生的喜怒哀乐”。 字里行间,她寻找人生的感悟。白居易《放言》中的“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是她面对生活的写照。 白茹云也学着写诗填词。“纵使前方晴日少,任风雨,路迢迢”,最能体现她学习古诗词的心境。“竹杖芒鞋轻胜马,虽然路途遥远,但我会坚持。” 如果说古诗词助添了白茹云克服困难的勇气,那么在武亦姝身上,兴趣让她自如穿越应试的夹缝。 “我们不会强迫学生背多少古诗词,古诗词学习也远不止一个背字,武亦姝的积累来自兴趣和坚持。”武亦姝的语文老师王希明对新华社记者说。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古人说没什么好送的,就送你一整个春天吧,这多美啊。”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周生说,武亦姝的这种感悟,打动了多少观众的心! 诗词大会上发挥出色的姜闻页和侯尤雯,分别来自上海中学和上海文来中学。她们也像武亦姝那样,在古诗词的海洋里流连忘返。姜闻页10岁时身高1米4,而她阅读过的书籍摞起来相当于她身高的两倍。侯尤雯除阅读外,还在学校里参加古诗文学习社团、辩论社。 “我平时不让孩子多看电视。但是,这个寒假,我和孩子一期不落看完了《中国诗词大会》,还把去年的第一季找出来回看。很少有

最新高考语文作文万能论据素材

最新高考语文作文万能论据素材 高考语文作文万能论据素材一 诚实的门德尔松 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白金汉官举行盛大的招待会,欢迎杰出的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来访。署名门德尔松的《伊塔尔兹》曲子演奏以后,女王对他称赞道:"单凭这一个曲子,就可证明你是天才。"门德尔松平静地对女王说:"不,那是我妹妹芬妮亚的作品。"原来芬妮亚也是个音乐造诣极深的音乐家。《伊塔尔兹》就是出自她手。由于几个史弟不赞成署女人之名,便商定用门德尔松的名字发表。 高考语文作文万能论据素材二 于谦一身清白 于谦是明代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他19岁时写《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写诗明志,激励自己。在他数十年的为官生涯中,蔑视荣华富贵,珍视道德修养。

于谦巡抚河南、山西达19年。当时封疆大吏进京述职,多要向朝中权贵有所馈赠,而于谦每次进京,部是"空囊以入"。好心人劝他:"虽不愿送金银珠宝攀附权贵,至少总要带点土特产线香、磨菇、绢帕之类的东西才好。"于谦哈哈大笑,举起双袖说:"我带有两袖清风!"并就此作七绝一首:"手帕磨菇和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于谦可谓一生清白,两袖清风。 高考语文作文万能论据素材三 博学教授陈寅恪 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学者陈寅恪。人称"教授之教授"。著名学者吴密对他有这样的评价:"合中西新旧各种学问统论之,吾以寅恪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 他在少年时代就研习《说文解字》和训诂学,熟读经书和《二十四史》;13岁留学日本东京巢鸭弘文学院,21岁留学欧美,先后就读于德国柏林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瑞士苏黎世古学,美国哈佛大学。他精通英、德、法、日文,还基本掌握了拉丁文、希腊文、梵文、巴利文、波斯文、突厥文、西夏文、藏文、蒙文和满文等19

[高中作文]高中作文经典人物万能素材积累

高中生的作文素材库中储存的素材越多,就越能帮助我们在写作文时有更多的思路,所以我们在平时就要有所积累,这样到了高考中,我们就不会为写作文而发愁了。下面,高三网小编为大家分享一篇《高中作文经典人物万能素材积累 万能素材库》,供大家参考。 高考作文素材精粹语段2016高考作文素材精选 社会热点人物事迹一十位近现代名人作文素材2016高考作文素材精选 社会热点人物事迹二 高中作文经典人物万能素材积累:左思立志 西晋文学家左思少年时读了张衡的《两京赋》,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决心将来撰写《三都赋》。陆机听了不禁抚掌而笑,说像左思这样的粗俗之人,居然想作《三都赋》这样的鸿篇巨著,简直是笑话;即使费力写成,也必定毫无价值,只配用来盖酒坛子而已。面对这样的羞辱,左思矢志不渝。他听说著作郎张载曾游历岷、邛(今四川),就多次登门求教,以便熟悉当地的山川、物产、风俗。他广泛查访了解,大量搜集资料,然后专心致志,奋力写作。在他的房间里、篱笆旁、厕所里到处放着纸、笔,只要想起好的词句他就随手记录下来,并反复修改。左思整整花费了十年的心血,终于完成了《三都赋》。陆机在惊异之余,佩服得五体投地,只得甘拜下风。 高中作文经典人物万能素材积累:孔子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多年来许多人都认为,儒家学派的一大特点是保守、守旧,以上古为黄金岁月,只重视“先王之道”而不关注事物的变化,而孔子则是一个方正迂腐的学究。其实,“信而好古”的孔子是用自己对道德的理解,结合白己对时代的期望,对经典作了新的阐释的。他既将“如山”的仁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也发出了那句令千古智者为之共鸣的“逝者如斯”的感唱;他不但极其诗意地阐释 了“变”,而且身体力行,收授弟子,用实际行动改造灵魂。如果他畏惧“变化”,不相信事物有更新的可能,他就不会成为一位灵魂工程师,不会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职业教师。他作为中国哲人的独特之处在于:他的“变化”如同万物生长,是一种无声而自然的过程,他心目中理想的发展,不是斩断传统的脉络,而是以传统为根基,如山中树木,生长不息。 高中作文经典人物万能素材积累:许嘉璐欠了学生半堂课 许嘉璐是当今中国的“训诂学”大师,虽然这门学科很冷僻,也很枯燥,但由于当时他在北京师范大学

议论文论据的选择和使用(学生版)

【学习目标】 1、明确选择论据的原则,指导学生能围绕话题选择合适的事例论据。 2、注意事例与论点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初步掌握各种方法分析使用事例论据。 3、使学生初步了解组合事例论据的方法。 【学习重点、难点】1、学习围绕论点概括和剪裁事例材料。 2、学习紧扣论点运用各种方法分析使用事例论据。 【课时安排】 2课时 【知识链接】 一、关于“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1.论据是对论点进行说明和论证的材料。主要包括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2.议论文对论据的基本要求是真实、充分、有力。所谓真实,是指引用的论据确凿可靠,准确无误。所谓充分,就是根据证明论点的需要,注意广泛选择论据,使论据多样化,做到论据理由充足,事例广泛,令人信服。所谓有力,就是指所引用的论据具有典型性和针对性,既扎实又有分量,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3.事实论据,指的是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例、中外史实和各种统计数字等。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在议论文中列举典型而充分的事例,那是最能证明论点、最有说服力的。理论论据,指的是含义正确,经过实践检验的成语、名言、警句或自然科学的原理、定理、定律、公式等。理论论据具有概括性和普遍性,特别是经典著作和权威性言论,能够增加论点的广度和深度,使读者对作者的观点理解得更深刻。事实论据主要是为论点提供事实上存在的依据,从“实”的方面来证明论点,使论点具有坚实的实际基础,令文章具体生动、切实可感。而理论论据主要为论点提供理论上的依据,是从“虚”的方面来证明论点,使论点具有理论上的基础,令文章笔墨简洁,富有权威性。在实际写作中,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是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和相辅相成的,有时先“实”后“虚”,有时先“虚”后“实”,有时“虚”“实”相间。二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文章才会既丰满又有神韵。 4.运用事实论据要遵循以下的原则:首先,在援引时要着力突出论点(分论点)所需要的侧面,而将其余的舍弃。这就要求我们在使用论据时,要有定向引述的意识,必须依据论点的需要酌情变通,或“缩简”,或“改造”,其高度必须和论点相一致,否则会造成论据游离,减轻说服力量。其次,突出某一个侧面之后,还要善于分析和发掘。事实论据和论点之间在某种意义上说还是间接的联系,只有把事实论据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发掘出来,这个含义才能与论点真正发生内在联系,直接证明论点。第三,事实论据的叙述力求简明扼要,切忌“以叙代议”。议论文中援引事实论据目的是为了直接证明论点的正确可信,不像记叙文以具体生动的描述事情取胜。议论文的语言特点具有概括性,因此运用事实论据时应对材料加以概括和提炼,表述的文字务必精要凝练,而把主要的笔墨放在说理分析上。若叙述过细,则显得拖泥带水,杂乱 无章,甚至会把议论文写成记叙文。所用事实若为人们所熟知,那只需“一言以蔽之”,使之能

高考议论文论据素材:名人事例 )

高考议论文论据素材:名人事例 1.海明威和他的“硬汉形象” 美国作家海明威是一个极具进取精神的硬汉子。他曾尝试吃过蚯蚓、蜥蜴,在墨西哥斗牛场亮过相,闯荡过非洲的原始森林,两次世界大战都上了战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19岁的他见一意大利士兵负伤,便冒着奥军的炮火上去抢救,结果自己也被炸伤了腿,但他仍背着伤员顽强前进。突然间,炮击停止,探照灯大亮,海明威终于回到阵地。原来是他的英勇行为感动了奥军将领,下令放他过去。 作为作家的海明威,曾雄心勃勃地表示要超过莎士比亚,“干掉”屠格涅夫,把莫泊桑、斯汤达打在地上说胡话。决心下定,就得奋力拼搏。1949年,他的朋友福克纳获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不服气,匆匆写了一部小说要超过人家,反遭失败。倔强的海明威爬起来再干,终于写出了小说《老人与海》,获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他在《老人与海》这部小说中写下了一句响当当的名言:“人是不能被打败的,你可以把他消灭,但不能打败他!” 分析:是的,人是不能被打败的,只要我们心中有目标,有信念。即使过程艰幸,最终也能有所收获。话题:“成功的曲折”“永不言败” 2.屈原以死报国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他被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 分析: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崇高的品德和情操在屈原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话题:“命运”“责任”“精神卫士” 3.岳飞“精忠报国” 岳飞应募参军,因战功累累不断升职,宋高宗亲手写了“精忠岳飞”四个字,制成旗后赐给他。又召他到寝阁,对他说:“中兴的大事,全部委托给你了。”金人攻打拱州、亳州,刘锜向朝廷告急,宋高宗命令岳飞火速增援,并在赐给岳飞的亲笔信中说:“设施之事,一以委卿,朕不遥度。”岳飞于是调兵遣将,分路出战,自己率领轻装骑兵驻扎在郾城,兵锋锐气十足。 但是,后来高宗和秦桧决定与金议和,向金称臣纳贡。就在岳飞积极准备渡过黄河收复失地的时候,高宗和秦桧却连发12道金字牌班师诏,命令岳飞退兵。后岳飞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毒死于临安风波亭,时年仅39岁。 分析:“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岳飞的忠勇故事千百年来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每当外侮当前,人们总是以岳飞为榜样,坚决抵抗。 话题:“国难见忠心”“国家与个人”“忠君与爱国” 4.辛弃疾忧国忧民 辛弃疾曾写《美芹十论》献给宋孝宗。论文前三篇详细分析了北方人民对女真统治者的怨恨,以及女真统治集团内部的尖锐矛盾。后七篇就南宋方面应如何充实国力,积极准备,及时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规划。但是当时宋金议和刚确定,朝廷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高考议论文素材【自己整理】

善于借助外力: (1)葡萄藤借助木竿,盘环而上,沐浴阳光;大海的浮游生物借助洋流,四处漂泊,一日千里;蒲公英借助徐徐轻风,随遇而安,繁衍生息。 (2)孔明借以东风,火烧赤壁;曹冲不是借水浮之力,轻灵之船,那么即使有百斤之砣,百方之盘,百米之杆,又怎能称出大象的重量;鲲鹏借巨风以升万里,而行至南海;候鸟借气流以结队飞行,而南北迁徙;明月借日光以照亮黑夜,而皎辉如练 (3)荀子“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善于利用外物的人是有智慧的人,而智者的成功可能性是很大的。 (4)比尔·盖茨说:一个善于借助他人力量的企业家,应该说是一个聪明的企业家。在办事的过程中善于借助他人力量的人也是一个聪明的人 (5)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不懂得或不善于利用他人力量,光靠单枪匹马闯天下,在现代社会里是很难大有作为的。 (6)拿破仑借地势大败欧洲联军,实现了人生路途中的辉煌。 (7)善假于物,就会在微小的事物中有所发现,从而化为己用。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借助一张普通的地图,受到了启发,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8)汉高祖刘邦,一介草民,市井小人,凭借张良的智慧,韩信的英勇,成就大汉江山,登上帝王宝座,名垂千古;而西楚霸王项羽,空有一身豪情壮志,不善于借助外力,终落得“西面楚歌,自刎乌江”的下场,留给人们的只有无尽唏嘘。 (9)周杰伦借助方文山清新典雅,充满了韵味与画面感的歌词,音乐事业得以更好地发展。好的题目:《智者,借力而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巧借他物,补己之短》 尊严: (1)林肯没有因自己是鞋匠的儿子而在竞选总统时失去尊严。相反,他以一颗平常心对待这件事,并且为自己父亲而感到自豪,在众人面前维护自己的尊严,为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2)陶渊明胸有高情逸致,不为五斗米折腰、讨好权贵,当即辞官归隐,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作品也因他的真性情,洒脱自然而永垂不朽。 (3)曹雪芹晚年生活清苦,但在贫苦的生活中他没有趋炎附势,讨好权贵。而是保持自己的节操,维护自己的尊严。 (4)著名教授朱自清,晚年身患胃病,每月薪水仅够买三袋面粉。但他在困境中没有把尊严抛在身后,接受美国的救济粮,维护了自己的人格尊严。 (5)嵇康一身清骨傲岸,不流于世俗。当晋帝请他入朝为官时,为了尊严,他断然拒绝。他的尊严是不同流合污,只希望遗世绝俗。 (6)苏武出使匈奴却不幸被拘,为了国家尊严,他把汉旄高举,纵然饥寒交迫,也不屈膝投降。 (7)尊严是元景安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是于谦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是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友谊: (1)马克思恩格斯并肩战斗40年,团结作战,患难与共,超过了一切古人有关友谊的动人的传说。 (2)范仲淹因主张改革被贬颍州,昔日的同僚纷纷避而远之,生怕受到牵连。而王质闻讯仍抱病前去,将范仲淹送至城门,不计个人利害得失,真诚待友。 (3)爱因斯坦和卓别林虽然处于两个不同的领域,但是他们相互尊重相互鼓励。 (4)陈胜被拥立陈王以后,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杀贫贱故友。以前的老友们一个接一个

历届高考满分作文议论文名篇

高考满分议论文选读 勿以好恶论断之 人有七情,自有喜好与厌恶之情,然而,当这种好恶之情掺入对真理的认识时,又会有怎样的影响呢? 也许腊梅讨厌冬风的肆虐与无忌,却依然在寒冬中吐露芬芳;也许鱼儿讨厌巨浪的汹涌与狰狞,却依然与巨浪为伴,成全生命的真讳;也许落叶对这个天地无比依恋,然而,当秋风吹来时,它毅然地飘落,告别那个美好的世界,成全来年萌发的草芽…… 勿以好恶论断之,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境界!这是一种何等的明智选择! 当一个人可以将对事物的判断游离于感情的亲疏之外,那他必是明哲之人了! 公子小白曾被管仲箭射衣带钩,自是对其痛恨无比。然而,当他认识到管仲的才识时,放下心里的厌恶,重用管仲,终成一代霸主。 刘邦不喜韩信的出言无忌,却委其以重任,让韩信统兵作战,征讨四方,终于灭了西楚霸王,成为天之骄子。 房玄龄曾为李建成出谋害李世民,李世民又岂能不恨?然而李世民不计前嫌,重用房玄龄为臣,遂有"贞观之治"之盛世, 感情的亲疏可以蒙蔽你的双眼,让你看不清事物的真面目,阻碍你对真理的认识,成为你求知路上的绊脚石。 勿以好恶论断之,楚王不听信郑袖之辞而疏远屈原,自不会为秦国所吞并。 勿以好恶论断之,李存勖不宠幸伶人,重用伶官,不谈国事,自不会因1人之乱而七庙隳,为天下苍生所笑。 勿以好恶论断之,诸葛亮不听信马谡的信誓旦且,自不会痛失街亭,1败千里,死不螟目。 举目四望,古今中外,有多少英雄豪杰因内心之好恶而惨遭滑铁卢?古代如此,今天亦如此,或许,将来也如此。 对真理的探求是独立的,对事物的认识也不能掺杂上感情,“做学问就是做学问”,陈景润的话也许揭示了这个真理。 自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不必苛求,不过,不可不求。 勿以好恶论断之,也许你会发现,狗尾草也会开出美丽的花。 点评:内容充实语言优美。这是一篇内容十分充实的好文章。文章以简短的问句起笔,接以充满抒情意味而又具有启发性的文段引人思考,继而明确指出“勿以好恶论断之”的论点,然后分两个层次纵论史买。以公子小白、汉高相刘邦、唐太宗李世民之例谈明智之人的明智之举,以楚王听信郑袖,李存勖宠幸伶人、诸葛亮误用马谡为例谈被感情蒙蔽双眼的后果,进而发出“有多少英雄豪杰因内心之好恶而惨遭滑铁卢”的疑问,最后以陈景润的话结尾,使得文章前后文脉贯通,内容十分充实,极具说服力。 此外,本文语言很有特点,美感十足,一是语言有个性,凝炼简洁善用短句,没有众多考生常有的大话、套话、俗话,抒真情、发真论,阅之可亲。二是文中多用比喻句、排比句,形式上显得整齐,表达上增添了生动性、形象性,加强了气势,堪称美文。 天平和七弦琴 理智和情感是人类生活中的两只脚印,人类在认知事物的道路上的每一次成长都和他们的理智私感情有关。 认知事物当然必得有严格的理智,不能纵容自己的感情和好恶。如果仅仅以感情的亲疏远近来下结论,大多数情况下会得出错误的判断,正如《韩非子》里那个宋国的富人,他的儿子与老人说的是相同的话,而他听凭感情的亲疏远近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这当然是没有道理的。又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的妻子私他,姬妄畏他,而客有求于他,都说他美于城北徐公。邹忌最后排除了感情因素的干扰,悟出了一番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常困于所溺。”因为有所溺,有好恶,感情上有亲疏远近,人们在认识事物时便易于被迷失双眼。这时惟有理性的火光才能照亮黑暗混浊的末知世界,人类要到更高更远的地方去,健全的理性才是可靠的阶梯,布鲁诺被烧死在鲜花广场时,欢呼的人群又何尝不以为自己才是真理的掌握者呢?但是布鲁诺相信理性这个"内心的教师",他要让"所向披靡的论据万箭齐发",射穿习惯和感情上依赖的迷雾,把人类在认知事物的道路上引人正轨。 理性固然在认识事物中不可缺少,但我们能因此完全排除了感情因素吗?难道感情在认知过程中永远起着反面的作用吗?

高考议论文作文素材

高考议论文作文素材精选 不做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转发的抢手文章,原来是炒作;欣赏的名人名言,竟然是代笔;分享的养生知识,竟 是伪科学;各种心灵鸡汤、励志美文,其实似是而非……你能否有过这样的体验?如今, 面对海量信息,该给本人提个醒:不要让本人的头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信息爆炸的时代,一种相反的体验却是“信息膨胀”。面对海量资讯、多元观点,一 些人仿佛置身迷宫之中,由于通道太多而一筹莫展,不知道该如何挑选鉴别。所以,“转发”“跟帖”的热度,成了信息选择的风向标;“点击”“点赞”的数量,成了观点参考 的指示牌。于是,分享同一个段子,阅读同一篇网文,转发自同一个大V……在信息的狂 涌中,难免得到了独立考虑的宁静。 考虑是一种能力,需求不断练习才能提升。然而,走捷径总是更简单。喜欢大而化之,喜欢立竿见影,喜欢流于表面的景象,喜欢一看可知的结论,这样的“认知取向”之下, 对思辨性、专业性强的内容,对复杂的哲理、深入的考虑,反而不再感兴味。长此以往, 考虑力就在简化中退步,本人的头脑变得空空如也,没了沉潜深流,徒剩一地鸡毛。 技术的演进对人类思想的影响,是一个引人考虑的哲学命题。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 曾忧心,电视的流行让人越来越不愿阅读,越来越不愿考虑,甚至形成人与人之间交流的 隔绝。如果说电视因其直观性、文娱性而弱化了考虑力,那么互联网信息的碎片化、杂乱化,也可能给我们的心灵带来异样的影响。波兹曼的考虑,是向时代的发问:当技术在获 取知识的途径上做了一个减法,我们如何给本人的思想做一个加法?

实践上,网络并没有改变人们的思想本质,只是改变了抵达考虑的方式。面对触手可 及的庞大信息,是迷失方向还是有效整合,取决于考虑习气的养成。满足于当复读机、传 声筒,不愿考虑;满足于浅阅读、浅吸收,不会考虑;满足于囫囵吞枣、一知半解,不善 考虑,最终就是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即便是碎片化阅读,也需求零碎性积累,才能把握 住背后的思想路径、认识方法,从而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如果是简单化观点,更需求想想 其中的逻辑误区、认识盲点,不只能否定肯定,而且要理解分析。 在易如反掌地拥有“观点”“态度”和“感受”之时,更需防止盲目、偏见和极端挤 占了逻辑与理性的空间。不管哪个时代,也不会每个人都是思想家。然而,每个人却都可 以成为一个考虑者。不是只当数据丛林中的猎人和采集者,也应该有不甘为“信息传播者”而愿为“思想了望者”的志趣。叔本华说,经过本人考虑获得的真理像本人天生的四肢——也只要这些东西才真正属于我们。只要保持独立考虑和理性思辨,才能真正带来人类 智慧的增长,推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考虑是勤奋的一部分,人的懒惰是思想懒惰”。身处这个时代,有太多声响萦绕耳边。要在花繁柳茂中拨开、雨骤风狂里站定,不只需求“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眼界,也需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考虑,唯如此,“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 火阑珊处”的顿悟,才能于众里寻他中浮现眼前。 人最快的脚步是“坚持” 人民论坛 最近读书,偶然翻到一段记述,颇令人感慨。宋代诗人石曼卿做海州通判时,发现县 衙对面“山岭高峻,人路不通,了无花卉点缀映照”。有一天他突发奇想,叫人用黄泥裹

高考议论文论据分类汇编

经典议论文论据分类集锦 一、理想篇 1、道理论据 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一个有了远大的理想,就是在最艰苦困难的时候,也会感到幸福。——徐特立 一个没有理想,生活就会没有重心,就缺少朝气。为自己建立一个正确的目标,朝向这个目标去努力追求,生活自然就会充实而有意义。——罗兰 2、事实论据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略) 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新学期开始,沈阳东关模范学校魏校长问同学们读书是为了什么?于是有人回答说:“是为了家父读书。”有人回答说:“为明礼而读书。”也有人说:“为光耀门楣而读书。”当魏校长点名要周恩来回答时,坐在后排的周恩来站起来,庄重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马克思的理想。1835秋天,马克思中学毕业,面临着职业选择。当时,在马克思的同学中对选择职业有种种考虑,许多人认为有虚荣心和追求名利有理所当然的事。但是马克思觉得,一个青年应当选择最能为人类服务、最能实现人类幸福的职业,马克思在他的毕业论文结尾写道:“我们选择职业所应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 二、立志篇 1、道理论据 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越有益。—高尔基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话百岁。——石玉昆 2、事实论据 周处立志好学鲁迅异医从文 许多科学家、发明家,都是从小立志(爱迪生、爱因斯坦、高斯)美国科学家爱迪生,29岁发明留声机,33岁发明白炽电灯泡。德国物理学家爱因基坦,26岁提出狭义相对论,37岁提出广义相对论。德国数学家高斯,17岁就提出最小二乘法,24岁出版《算术研究》,开创近代数论,32岁提出行星轨道的计算方法。 三、谦虚篇 1、道理论据 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毛泽东 当我们是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近于伟大的时候。——泰戈尔 2、事实论据

高中议论文素材:人物类

高中议论文素材:人物类 孙膑、伯牙与子期、韩愈、曹操、项羽、刘邦、唐太宗、李煜、孟尝君、阮籍、李白、孔子(及其门徒)、魏征、比干、杨修、郑经、屈原、谢玄、勾践、秦始皇、马谡、商纣王、阿炳、吴道之、蒲松龄、岳飞、文天祥、王昭君、曹雪芹、陶渊明、刘禅、墨子、吴三桂、苏轼、刘禹锡、杜甫、司马迁、伯夷叔齐、贾谊、袁世凯、毛泽东、王勃、苏武、史铁生、鲁迅、张海迪、陈水扁、李敖、齐白石、巴金、李清照、朱淑真、谭嗣同、三毛、孟子、唐明皇、李鸿章、包拯、石崇、焦裕禄、嵇康、辛弃疾、弘一法师、李贺、杨利伟、朱元璋、刘胡兰、白居易、商鞅、廉颇与蔺相如、吴起、李广、陆游、纪晓岚、和珅、王维、隋炀帝、闻一多、张骞、霍去病、安禄山、柳永、沈从文、吕不韦、李斯、赵高、路遥、蔡元培、王蒙、赵武灵王、李牧、庞涓、唐伯虎、李自成、韩非、戚继光、百里奚、孙叔敖、萧何、纳兰性德、赵飞燕、何大一、陈景润、范仲淹、陈子昂、华罗庚、王国维、老舍、许衡、邓世昌、茅以升、吉鸿昌、李嘉诚、邓拓、邓小平、张瑞敏、王选、柳传志、求伯君、何祚庥、荆轲、陈忠和…… 居里夫人、达?芬奇、但丁、拿破仑、雨果、哥伦布、普朗克、爱因斯坦、诺贝尔、莎士比亚、欧立希、伽利略、凡尔纳、斯大林、贝多芬、达尔文、凡高、比尔?盖茨、莫泊桑、霍金、尼采、叔本华、海德格尔、海明威、苏格拉底、拜伦、亚历山大、埃斯库罗斯、布鲁诺、希特勒、马可?波罗、牛顿、特蕾莎修女、柏拉图、阿基米德、狄奥根尼、肖邦、卡尔维诺、雷切尔?卡森、罗素、勃兰特、黎曼、亚里士多德、曼德拉、米兰?昆德拉、伏尔泰、欧?亨利、阿姆斯特朗、列夫?托尔斯泰、巴德斯、法拉弟、卡尔?斯密特、艾?巴?辛格…… 在这些人物中,考生对他们的事迹和品德十分了解,在写作过程中,可谓顺手牵羊,毫无困难。鉴于篇幅,我们不能把每个人的事迹做详细的评述,希望同学们看了这个名单后能对照自己的储备,丰富这些人物的相关内容。 高中议论文素材第 1 页共1 页

议论文论据的选择和运用

一、论据的选择 在掌握丰富的论据的同时,还要善于选择论据,就是能够选择那些真实典型,确凿可靠,能充分有力地证明论点,使论点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量的论据。 论据的选择要遵循以下原则: 1、典型性原则——有代表性,有说服力。 论据要具有代表性,不要随意列举自己身边的只有自己才知道的事例材料。 2、新颖性原则——论据新鲜,有时代性和现实性。 选择论据,自然要挑自己熟悉的,感觉陌生、缺乏把握的论据,必然难以驾驭。但是“熟悉”不等于陈旧。如果选用的论据都是些尽人皆知的“陈谷子、烂芝麻”,虽然一点也不“陌生”,但就没有一点新鲜感了。所以要选择最恰当的论据,包含了要选择新颖的、时代感较强的新鲜材料。论据求新,要注意从时间上、空间上、角度上的求新。 少用陈腐的材料,如雷锋、张海迪、居里夫人、爱迪生等等从小学就一直常用的论据材料。俗语说“宁咬鲜桃一口,不吃烂杏半筐”。论据新鲜,能增强文章的辩驳力和感染力。 例:论证“顽强拼搏” 原文:顽强拼搏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中国女排顽强拼搏,取得了五连冠的佳绩;张海迪病魔缠身,高位瘫痪,但她顽强拼搏,学会了多种外语,翻译、创作了大量作品。可见,只有顽强拼搏,才能克服困难,走出逆境,走向成功。(陈旧)修改:顽强拚搏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华西村在村党委书记的带领下,经过近30年的顽强拼搏,把一个贫困的小山村,变成了生产工业化、生活现代化的新农村,2003年实现销售收入36亿元,利税4.5亿元,在“首届中国十佳小康村”评选活动中,位居全国第三位。“神舟”五号一飞冲天,中国人终于圆了几代人的飞天梦想,以杨利伟为代表的航天人,正是以顽强拼搏的精神,谱写出一曲火热的青春之歌。(新鲜)新鲜材料从哪儿来?一是从生活中积累,二是从阅读中积累。例如以下两个例子:(1)现实生活中,仍有许多人不敢冒尖,不敢“木秀于林”,不敢成名成家,取得了一点成绩就“急流勇退”,害怕“枪打出头鸟”。然而知名改革家、杭州第二中药厂厂长冯根生告诉我,只要稍稍改变一下上述谚语中的条件,结论就两样了。比如,枪打出头鸟,只是指在枪的射程之内,出头的鸟要遭殃,假如鸟飞得再高再远一些,飞出了枪的射程之外,那又奈何得了它什么呢? (2)一个国家必须有民族自豪感。发掘民族文化中的精华,能唤起这种伟大的感情。李燕杰在《民族之魂》的讲演中曾讲了这样一件事:叱咤风云的法国大军事家拿破仑,被囚禁于圣爱伦岛时,终日读书消遣。有一天他读到了《孙子兵法》,立刻拍案叫绝。进而叹道:“倘若我早日见到这部兵法,我是不会失败的!……” 这两例中的论据都是“听来的”,例①是听谈话,例②是听讲演。作者不愧是生活中的有心人,把听来的材料十分恰当地引进自己的文章作论据。“飞出射程之外”、“拿破仑赞叹《孙子兵法》”,新鲜而又贴切,选择它们来证明论点,不仅有极大的说服力,而且发人深思。 3、吻合性原则——即要注意各个材料的侧重点,正确把握材料的中心,努力做 到了论据与论点的一致,避免论据与论点缺少内在联系。 每一个材料可以用来论证的观点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角度。我们在选择论据时,要把握好材料的中心,弄清它的含义所在。特别是有很多材料,看起来能够论证同一观点,可细细体会,发现它们侧重点并不相同,彼此之间其实有着较大的区别。 例1:请看下面三个材料: ①爱国诗人陆游,生活在宋王朝遭受外族肢解的时代,他渴望祖国统一,直到临终,还念念不忘复兴中原。他在《示儿》诗中云:“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突出地反映了这种爱国思想。 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名句。文天祥被俘后,已降元军的张弘范,一再逼迫他写信招降抗元将领张世杰,文天祥便毅然写了这首诗作了回答,表现了坚定的民族气节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③鲁迅先生为了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年轻时东渡日本寻找救国的真理,“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表达了誓为中国人民献身的革命精神。 上述三例都引述了人物的诗作,都包含了“爱国”的内容,但是作为论据来说,这三个材料蕴含的主旨是有着细微差别的:例①表明的是渴望光复失地的爱国思想;例②反映的是为民族利益不惜牺牲生命的崇高的民族气节;例③揭示的是立志为国出力、报效祖国的革命献身精神。这种差别从所引的诗句和材料的语言表述中可辨析出来。因此,同样论述爱国的文章,如果提出的论点侧重于渴望收复被侵略者掠夺的国土,应用例①;如果侧重于不怕牺牲、誓死捍卫祖国,应用例②;如果侧重于拯救多难的祖国,将个人的前途同祖国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则应用例③。经过筛选辨析,使之最切合论点的需要,才称得上是最恰当的论据。马马虎虎地选来敷衍充数,似乎也在论证“爱国”的论点,实际上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关系是不贴切、不严密的。 例2:高考作文中,要求写“诚信”结果考生用了下面的事例: 恩格斯在马克思死后,没有灰心、没有丧气,毅然完成了《资本论》的创作。张海迪,在全身瘫痪的情况下,没有灰心,毅然自学…… 例3:常言道:勤能补拙(论点)。居里夫人在法国读书时,每天早晨,总是第一个来到教室;每天晚上,几乎都在图书馆度过。图书馆在10点钟就关门了,她便回到自己的小屋子里,在煤油灯下读书常常到半夜两点钟。正是她的勤奋,才为她后来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真实性原则——论据真实可靠,不道听途说,不胡编乱造,切忌张冠李戴。 例一:一位考生写到:记得莎士比亚说过:“知识就是力量。”此考生误将培根写成莎士比亚。又有一位考生写到:哥白尼曾因宣传“日心说”而被烧死在鲜花 广场。又是误将布鲁诺写成哥白尼。 例二:(发明、成功、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聪明、……)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汗水、勤奋、刻苦……)——爱迪生?爱因斯坦 友情提醒:使用论据时可以“一材多用”。

高考议论文作文素材800字

高考议论文作文素材800字 【导语】高分作文肯定不是临场训练出来的,而是平时修炼出来的,它需要你平时多阅读,多观察,多积累,提升我们的境界,锤炼我们的思想。文章恰如人的影子,人的境界提高了,思想独立了,文章自然也立竿见影。wo整理了高考议论文作文素材800字,一起看 看吧。 【篇一】高考议论文作文素材800字 孟子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任性,增益其所不能。”伟大的人物就是那些饱经苦难,并且在 长期受难的逆境中不屈不挠地奋斗的人——逆境造就伟大。 人生是艰苦的,在不甘于平庸凡俗的人,那是一场无日无夜的斗争。 苦难纵然使人痛苦,但也催人奋进,让人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从而成就辉煌的人生。古今中外,多少名人都是在险恶的路途中奔向成功的。贝多芬供大家享乐的音乐,是他“用痛苦换来的欢乐”。这个不幸的人,十七岁,患了伤寒和天花病,二十六岁,失去了听觉,爱情上也屡受挫折。身处逆境,贝多芬发誓“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在乐曲创作上,他的生命之火愈燃愈旺。逆境不但没有吓倒他,反而成了他获得强大生命力的磁场。 泰戈尔说:“只有经过地狱般的磨练,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奏出世间的绝唱。”苦难——能赋予人超乎寻常的眼光,铸就伟大的心灵。杜甫, 中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以饱蘸血泪的笔触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黑暗现实,记录下了广大老百姓的深重灾难。然而,他一生坎坷,命途多舛。仕途不顺,长年居无定所、穷困潦倒;特别是晚年,疾病缠身,孤苦零丁,十分凄凉。历 尽人生辛酸的遭际,使他更加同情生民的疾苦,关心国家的兴亡;其忧国忧民的情怀,在

2020高考议论文人物素材

2020高考议论文人物素材 【篇三】XX高考议论文人物素材 悲情英雄——阿拉法特 阿拉法特从小就显露出了不受他人控制的独立精神和超乎常人的组织能力,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在反英斗争中,年仅17岁的阿拉法特自告奋勇,从沙漠部落中购买武器,偷运到巴勒斯坦,一时成为巴勒斯坦人心目中的英雄。 1948年5月,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法特毅然投身于抗击以色列的战争中。在战火硝烟中,他看清楚了巴勒斯坦人的悲惨命运,认识到革命是惟一的出路。此后十几年的时间,他一直为保家卫国的理想舍身奋斗。 自由,比任何东西都来得更宝贵。阿拉法特朝着理想国度勇往直前,1993年,他与以色列总理拉宾签署了巴勒斯坦自治《原则宣言》,从而拉开了政治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帷幕。第二年,他结束27年的流亡生涯,回到阔别多年的加沙。1996年,阿拉法特当选为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连任至逝世。 分析:自由是人们与生俱来的权利,阿拉法特的一生,正是对“不自由,勿宁死”的诠释。 话题:“禁锢与自由”“为理想艰苦奋斗” 【篇四】XX高考议论文人物素材

童第周新婚别爱妻 1930年,童第周刚结婚,为了深造,他毅然告别了妻子,到比利时留学。他们坚信:“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一去,就是4年。妻子在家养育着孩子,还把菲薄的工资省下一些寄给国外几乎一贫如洗的童第周,他不禁热泪盈眶。4年后童回国,二人从此并肩在实验室探索着生物学的奥秘。 分析:求知者,有时近于无情者;看似无情,却是至情。 话题:“有情与无情”“追求” 【篇五】XX高考议论文人物素材 王国维之死 王国维的文化生命中,最深奥的一笔是他的死。 关于他的死,赵万里《王静安先生年谱》有如下记载:“五月初二日夜,阅试卷毕,草遗书怀之。是夜熟眠如常。翌晨(即1927年6月2日)盥洗饮食,赴研究院视事亦如常。忽于友人处假银饼五枚,独行出校门,雇车至颐和园。步行至排云轩西鱼藻轩前,临流独立,尽纸烟一支,园丁曾见之,忽闻有落水声,争往援起,不及二分钟已气绝矣,时正巳正也。” 由此大体可以推测,王国维的死,不仅是一种主动的选择,而且平静得很,如同去赴一位老朋友的约会,没有丝毫激昂的成分。正是这种视死如归的平静,为王国维在文化史的坐标系上圈定了一个独特的位置。他并非死于具体的时事,而极可能是死于对他身处其中的文化精神的失望,对于中国文化中某些无法补救的缺失的绝望。从大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