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二节细菌教案

第二节细菌教案

第二节细菌教案
第二节细菌教案

《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的第二节《细菌》

二、教材分析

本章节,首先讲述了细菌的发现过程,然后通过巴斯德的实验证实了细菌是由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接着学习细菌的三种形态:杆状、螺旋状和球状;本主要课通过“观察与思考”认识细菌的结构,并通过回忆比较动植物细胞的结构,从而加深对细菌结构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描述细菌的主要结构特征;

2、通过与植细胞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3、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分析,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2、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认同技术的进步与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

2、通过了解洗手的重要性后,认同饭前便后洗手的必要性。

三、教学重点

细菌的形态;细菌的结构特征及营养方式;细菌的生殖。

四、教学难点

巴斯德实验的理解;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的原因。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方法:实验观察法;讨论法

七、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八、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视频《丢丢的生活》后提出问题:丢丢为什么会肚子痛?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生答后,师再次设问:丢丢为什么会把细菌吃到肚子里去?细菌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呢?从而引入课题。

二、讲述新课

任务一: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

过渡: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到细菌的分布是很广泛的,我们的手上、书上、衣服上、甚至是空气中都有细菌的存在,但我们能看见它们吗?那细菌最初是怎样被发现的呢?

1、生阅读课本P58-59页内容,讨论归纳细菌发现的过程,完成大屏幕上的五个问题:

(1)最先发现细菌的人是谁?

(2)谁推翻了细菌是自然发生一说?

(3)普通烧瓶中的肉汤为什么会变质,而鹅颈瓶中的肉汤却没有变质?

(4)巴斯德通过实验得出了什么结论?

(5)巴斯德还有那些主要贡献?

2、生讨论归纳回答:(师提醒:注意在重点部分做上记号)

(1)17世纪后叶,列文虎克,显微镜

(2)19世纪中叶,巴斯德,鹅颈瓶实验

(3)普通烧瓶中的肉汤,因为空气中的细菌可以进去,几天就腐败了。而鹅颈瓶中的肉汤虽然与空气相通,但细菌只落在鹅颈瓶的弯曲处,因此四年都没有腐败。

(4)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5)巴斯德还发现了乳酸菌、酵母菌,以及提出了保存啤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我们现在喝的酸奶就是用巴氏消毒法制作的。另外他还提出了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由于巴斯德在微生物学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我们把他称为“微生物学之父”。

3、师总结,课件显示:

第一阶段:17世纪后叶——列文虎克——制作显微镜——发现细菌。

第二阶段:19世纪中叶——巴斯德——鹅颈瓶实验——证明细菌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原来就有的。

任务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1、细菌的形态

1)设问:了解了细菌的发现过程后,老师有个疑问:列文虎克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细菌是什么样的?

生:杆菌、球菌、螺旋菌。

2)课件显示列文虎克的信,学生判断一下它们各呈什么形态?

A图呈杆状、B图呈螺旋状、C图呈球状

3)假如你现在是一名科学家,这些细菌的形态都是你发现的,你会给它们取个什么名字?

生:杆菌、螺旋菌、球菌

屏幕展示细菌形态图片,使学生对细菌的形态有一个理性的认识,然后介绍一些与学生身体健康有关的细菌,如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

4)师出示钉子后提问:老师这儿有个钉子,不知道它上面有没有细菌?

课件分别显示电子显微镜下放大33倍、300倍、1000倍、30000倍的钉子图片,生观察得出结论:细菌个体十分微小。

师总: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小到10亿粒细菌才只有一颗小米粒那么大。同时,这些细菌虽然很小,但有些细菌相互连接成团或长链,但每个细菌也是独立生活的,每一个细菌就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是一个细胞构成的,所以它们都是单细胞生物。

师生共同总结细菌的特征,课件显示:

形态呈杆状、螺旋状、球状

细菌的特征个体十分微小

是单细胞生物

2、细菌的结构

师:生活在我们身边的细菌种类很多,不同种类的细菌形态也不同,但它们的基本结构呢?相同吗?我们以杆菌为例,请大家认真观察图片,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细菌有哪些结构组成?

(2)试回忆植物细胞的结构,比一比细菌与植物细胞有什么异同?

(3)根据细菌的结构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是怎样的?

(生小组讨论,完成任务)

师生合作,得出结论:

(1)细菌的结构

生归纳出结构后,师给予提示:

提示1:细菌内只有DNA集中区域,无成形的细胞核

提示2:不是所有细菌都有荚膜和鞭毛,荚膜是细胞壁外增厚部分,主要起保护作用,而鞭毛能摆动,是菌体上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课件展示:细菌的结构

(2)比较植物细胞和细菌细胞结构上的异同点,生填表后师归纳:

相同点: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

不同点:植物有细胞核、叶绿体和液泡而细菌却没有

(3)细菌的营养方式:异养

任务三:细菌的生殖

师:细菌如果找到了适宜的生活环境后,就要开始生长繁殖,那细菌是怎样繁殖的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了解细菌的生殖。

课件:播放视频

1、生根据视频得出:

1)、细菌的繁殖速度太快了,每不到半小时就能繁一代。

2)、细菌的生殖方式为分裂生殖,就是一个分裂成两个。

2、师总:细菌是靠分裂繁殖产生后代的,所以繁殖速度很快。当然了,这些情况必须是在环境适宜的情况下才会出现,所以我们不能给他们提供生存的条件。但是不是只要遇到不适合的生存环境细菌就会死呢?当细菌面临不利于它生长的环境时,它们又会怎么样呢?

3、生答后显示课件:细菌的芽孢

学生小结,师生共同完善: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靠分裂进行生殖;有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芽孢的特性,使它们几乎无处不在,所以细菌的分布非常广泛。

任务四:技能训练

假设你手上有100个细菌,细菌的繁殖速度按每30分钟繁殖一代计算,在没有洗手的情况下,从早上7点半吃完早饭后到中午12点回家吃饭时你手上的细菌数目是多少?

100×29=51200(个)

提问:如果长期用粘满大量细菌的手拿东西吃会怎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养成哪些个人卫生习惯?

生谈想法师总:对,我们平时就要养成经常洗手、洗澡、换洗衣服等卫生习惯,特别是饭前洗手,它是切断肠道传染病传播途径的一种有效措施,我们应该怎样正确洗手才能切断传播途径呢?下面我们看一段视频,想想你们平时是不是

这样做的?如果不一样,那就跟着一起做一遍,学习正确的洗手方法。

课件:播放正确洗手的方法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收获了哪些知识?能形成知识网络吗?

学生小结,师生共同完善,课件展示本课主要内容的板书。

四、课后练习

1、消毒工作要以能够有效地杀死()作为标准。

A、细菌

B、芽孢

C、荚膜

D、细胞壁

2、“微生物学之父”是:()

A、罗伯特·虎克

B、列文·虎克

C、巴斯德

D、沃森

3、细菌的生殖方式和营养方式分别是()

A、营养生殖,自养

B、孢子生殖,异养

C、出芽生殖,共生

D、分裂生殖,异养

4、(2009,荆门)细菌的形态主要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5、(2009,荆门)细菌之所以分布广泛,是因为:

(1) 细菌的个体___________。

(2) 细菌是进行___________生殖,繁殖速度非常快。

(3) 细菌的休眠体____________,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还可以四处飘散。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细菌》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内容,细菌是生物界中一类非常重要的生物,作为分解者,它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教材从细菌的发现、形态、结构、营养方式等方面讲述了细菌的基本知识。了解细菌有利于更好地认识生物世界。利用日本731部队在我国进行细菌研究,大搞细菌战等材料导入新课,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加强民族责任感。然后通过细菌发现的过程,阐明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这一观点。通过介绍巴斯德实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 二、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 本章节,首先讲述了细菌的发现过程,然后通过巴斯德的实验证实了细菌是由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接着学习细菌的三种形态:杆状、螺旋状和球状;本主要课通过“观察与思考”认识细菌的结构,并通过回忆比较动植物细胞的结构,从而加深对细菌结构的认识。 2、学情分析 在上一节课,同学们已经了解了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菌落特征等,对细菌已经有了感性的认识。细菌的个体很小,其形态和结构特点又是本节的重点内容。细菌靠分裂生殖,细菌的快速繁殖以及芽孢的形

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可能会感到比较抽象,不易理解,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展示或用课件展示等形式,使之形象化。 本节教学要以观察、讨论为主,重点对学生进行推测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 2、能够描述细菌的形态特征和结构特点; 3、了解细菌的生殖方式和营养方式;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比较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电子显微境下的细菌图片,了解细菌的形态特征和结构特点并进一步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2、观看教师展示的细菌分裂的图片和课件,了解细菌的快速繁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初中生物《细菌》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细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描述细菌的发现过程。 ②说出细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特点。 ③理解细菌的主要特征。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巴斯德的实验,让学生参与探究细菌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想,学会科学探究。 ②通过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不可分。 ②认同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 ③重视搞好个人卫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细菌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细菌发现史的教学,培养学生的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探索精神,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日寇侵华时曾对中国平民百姓实施细菌战的历史事件,引入本节知识的学习。学生观看录像,了解历史事件,激发学生对学习细菌知识的兴趣。日本侵略华战争,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要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目标引领,学有方向 出示目标,学生朗读,做到目标引领,学有方向。 学习任务(一)细菌的发现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学生自行解决 1、2 两个小题,谁发现了细菌?怎样发现的?关于肉汤腐败变质,科学家有哪几种不同的观点?同时对细菌的由来产生好奇。接着观察 flash 动画比较自然法发生论和巴斯德关于细菌由来的观点,,同时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的变量,并让学生讨论巴斯德实验设计的巧妙之处,既让学生明白了细菌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又让学生领悟了科学的发现技术进步密不可分;科学地发现离不开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以及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接着让学生说出巴斯德除了典型的鹅颈瓶实验,还有那些贡献,学生进

七年级生物: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教学设计(示范文本)

( 生物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七年级生物: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教学设计(示范文Biology is a discipline that studies the species, structure, development and origin of the evolutionary system at all levels of biology.

七年级生物: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教学设计(示范文本)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教学总的设计思想是想通过多种开放式的教学活动,构建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形式,努力体现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和问题性。以教师为引导,以体验为红线,以思维为主攻,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展开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多层次、比较全面地认识自然界中细菌和真菌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列举细菌、真菌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 3.从多角度、多层次比较全面地认识自然界中细菌和真菌的作用。 能力目标: 提高课前探究的能力,收集资料、交流表达的能力,提高观察分析和评价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对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和人类关系的认识,体验从正反两个方面辩证地看问题。 2.形成自觉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的思想。 三、重点难点:重点是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难点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共生的关系。 四、教学媒体 真菌引起农作物患难与共病的标本;cai课件。 课前安排学生准备:收集查阅有关资料,预习教材;课前探究“观察水果和面包的腐烂”,采集的根瘤、地衣及采集过程录像。鉴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 作为一名中学的生物教师,在自己多年的工作中,自己尝试着融入教育工作当中的同时,也在尝试着对以上问题进行着解答。 我的观点是做一名有智慧的生物教师。智慧的教师是每个人都尝试着去模仿去追寻的,然而我想谈的智慧,是从生物学科入手,借用生物学的智慧对学生进行智慧的教育。 案例:课堂喝水、吃零食事件 在本学期第一节生物实验课后,我就听到生物实验员老师对我的“抱怨”,学生做完实验后,实验员要花很大功夫去收拾教室中的垃圾,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食品的包装袋、饮料瓶子。不用说,一定是学生在上课时又吃东西了。消了实验员老师的“火”,我的“火”反而上来了,跑到刚做过实验的班级里,对学生进行一顿“训斥”,“都上初中了,连上课不能随便吃东西的规矩都没有?!如果这样,以后不要来实验室上课了”!说完这些,心脏通通地乱蹦,一个原因是第一次和孩子们这么生气,另一个原因是对自己的教育方法提了一个问题,这么说就真的能起到教育作用了? 果不其然,孩子就是孩子,起初他们见我生气的样子,知道了上课喝水、吃东西是不对的,一段时间内果然不带来零食了,可是过了不久,这阵风气又开始了。

“同学们请大家想一想,如果有一天别的班同学请你去做一个小的汇报,在你正起劲的时候,看到台下每位同学桌子上都摆着一个大水杯,不停的咕嘟咕嘟地有人再喝水,你们会怎样想?你还有心思讲下去吗?”,我吸取了上次教训,跟学生商量着来,不急躁,引导他们去思考,可哪儿想,孩子们根本没有上台汇报甚至跨班汇报的经历,五六个孩子在台下起哄“我们愿意讲,他们喝的时候,我正好停下来,也歇歇,喝些水,润喉龙”。当时我并没有爆发我的怒火,因为看到了早在手心上写的两个字“火灾”。担心又对学生生气,我特意在手心上写上了这两个大字,提醒自己。看着这群男孩子们没有用心的回答,我只是一笑,不再对此话题谈论下去。然而一次实验课上,我却“意外”地找到了方法,而且很有用,直到现在在我的生物课上,尤其是在生物实验室进行的实验课上,很少有同学带零食、喝饮料,而且现在去问他们印象较深的一堂生物课是什么,他们也会回答这次实验课。 这是一堂“探究孢子萌发条件”的实验课,本节课将组织学生进行对黑根霉或青霉的接种,在进行实验前,首先引导学生思考在哪里能够发现霉菌,学生回答“变质的面包,长毛的馒头,剩饭上面……”,我问:“霉菌的产生的孢子有着哪些作用?”起初是想引导学生说出孢子能够协助霉菌 的繁殖,但是一位同学却提出了如下的问题,“老师,灵芝的孢子能治病,您说有没有孢子能够使人发病呢?” 因为我自身是过敏体质,平时对过敏源的类型很关注,当学生提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恰巧手臂上早已经因为过敏长出了很多突起红肿的包,虽然这

初一生物《细菌》教案

初一生物《细菌》教案 1.知识目标 (1)学会实验观察细菌的形态结构。 (2)学会比较细菌和动植物细胞结构图,知道细菌的结构特点。(重点、难点) (3)知道细菌的生活方式、营养方式及细菌生命活动的特点。(重点) 2.能力目标 (1)增强把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相联系的能力。 (2)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分析推理、概括总结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细菌的学习,使其认识到讲究卫生、维护人体健康的必要性。

学生在此之前,学习了巴斯德的曲颈瓶实验及结论,了解了微生物生命活动的探究方法,能阐述植物和动物的细胞结构,为学习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奠定了基础。并且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图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为讨论交流活动获取知识做好了准备。 教师准备:资料、图片、视频、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查阅有关细菌的发现、发布、形态结构方面的资料。 在生活中,同学们一定见过这些现象:你生病拉肚子,医生告诉你要注意饮食卫生,吃饭前妈妈总是让你先洗洗手,吃剩的饭菜存放久了就会变质这些都与什么生物有关系呢? 那么细菌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与我们的关系又是怎样的?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细菌的世界,了解的奥秘。 出示课题:细菌生1:巴斯德的实验告诉我们,肉汤变质是细菌引起的。 生1:这些都与细菌有关系

学生观看图片,通过教师的讲述对图片产生极大的好奇心,快速直接的引起学生的求知欲 通过实例,让学生体会到细菌并不陌生,其实自己时时刻刻在与细菌打交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一) 15分钟知识点一:细菌的形态结构 1.阅读下面小资料来认识一下细菌:从小资料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小资料】细菌是所有生物中数量最多的一类,据估计,其总数约有 51030个。细菌的个体非常小,大约1000个细菌排成一行才有1毫米长;细菌广泛分布于土壤和水中,人体身上也带有相当多的细菌。科学数据显示,一双未洗过的手上最多有80万个细菌,一克指甲污垢里可藏有38亿个细菌,平均每只手上有150种细菌。

初中生物《细菌(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细菌》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从生活实例出发,积极思考尝试回答: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情景创设导入。提问:我们手上有细菌吗?手上有细菌;细菌太小,主动参与学习 我们时时刻刻与细菌打交道,肉眼看不见,细菌分布广 为什么却不了解细菌呢?细泛 菌的分布怎样? 1、要求学生阅读教材 P82“细菌发现史” ⑴列文·虎克与细菌的发现 1、阅读教材,结合课前搜1、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 集的资料,进行交流讨论。力和语言这能力。 派代表介绍虎克和巴斯德2、通过了解细菌发现史, 一、细菌的发现⑵巴斯德鹅颈瓶实验 ⑶巴斯德其它的贡献 在细菌发现史上的贡献 2、讨论交流从故事中获 使学生认同科学发现与 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2、引导学生讨论与交流,通得的启示 过以上故事的阅读,你对科3、完成学案第一部分 学的发现有什么新的认识? 3、启发学生思考,及时进行 鼓励性评价。 1、用比喻的方法介绍细菌的观察、思考、讨论 大小,并展示电镜下拍摄到1、明确细菌个体 关;科学新发现离不开 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 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 养 1、通过形象的比喻和图 片使学生对抽象的、微观的大头针上的细菌,进一步十分微小,只有在高倍镜的细菌知识有个较直观 二、细菌的形说明细菌的微小或电镜下才能看见的认识 态大小2、展示细菌的不同形态图,2、了解细菌的三种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图让学生区别分类形态---- 球形、杆形、螺旋形,总结归纳知识的能 3、总结归纳细菌的三种基本形(确定细菌的命名) 力 形态 4、介绍一些与学生身体健康 有关的细菌,如:肺炎双球 菌、大肠杆菌 3、完成学案第二部分 出示细菌细胞结构示意图和观察、思考、讨论1、通过新旧知识的迁移, 动、植物细胞结构图,思考:1、细菌由细胞构成,所有突破重点,培养学生分 1、细菌是否由细胞构成?如的细菌都是单细胞生物 三、细菌的结果是,它是单细胞还是多细(单细胞的特点要强调) 析、比较、归纳的能力。构和营养方胞生物?2、分组讨论细菌结构特点2、通过直观演示让学生式2、在结构组成上,细菌与动回忆植物细胞的结构,并自主观察对比,主动获植物细胞相比有什么不同?完成植物细胞和细菌细胞取知识 3、根据细菌的结构,推测细结构比较表格。 菌的营养方式。引导学生区(对特殊结构荚膜、鞭毛,3、强化学生图文分析能 分自养和异养应说明不是所有细菌都有力,培养学生逻辑推理 指导、创设问题情境的) 能力和语言描述能力

人教版初中生物总复习教案

中考生物总复习教案 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认识生物 复习要点: 一.生物学: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生物的特征: 1.生活需要营养 ①植物吸收外界的H2O、CO2、无机盐,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②动物以植物或别的动物为食获得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①动物出汗、排尿、呼出气体 ; ②植物通过落叶的形式 4.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具有应激性) 5.能生长和繁殖 ①蘑菇等真菌——孢子 ②植物(高等—种子,低等—孢子) ③动物(卵生、胎生) 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 生态因素分为两大类: ①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捕食、竞争、寄生、共生、 合作等) ②非生物因素:光、空气、温度、水等。 (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能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1.适应:生物对环境表现出的相适合的现象。反映了生物与环境的统一。 2.适应的特征 ①普遍性: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如骆驼刺对干旱环境的适应) ②相对性:生物适应它所生存的环境是在一定程度、一定时间上的适应, 并不是永久的,长期不变的。 3.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如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蚯蚓增加土壤肥力等。) 三.探究的一般过程: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 关键:设计对照试验 对照实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即对照试验1.实验组和对照组2.只有一个变量,其它条件一样) 四、生态系统 定义: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 组成:分为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初中生物 《细菌》教案3

《细菌》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细菌的基本形态。 2.识记细菌的结构特点,通过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3.理解细菌的生殖方式。 (二)能力目标 通过体验探究过程和分类、计算等活动等培养学生的探究实验设计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同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观点。 2.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二、教学重点 1.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 2.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三、教学难点 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的设计。 四、教学准备 查阅相关资料,设计并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发思考,导入新课 1.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哪里有细菌呀?同学们现在已经知道细菌分布非常广泛,它几乎可以适应地球上的任何环境,所以在空气中、地底下、水中、动植物体内都有细菌的踪迹。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细菌。 2.联系生活,教师提问:有时候家里的饭或菜做多了,我们常担心什么?展示一盆肉汤新鲜和变质后的对比照片,提出问题:肉汤变质是什么引起的呢?学生能够答出肉汤变质是细菌引起的。教师进一步提问变质肉汤中的细菌是从哪里来的?学生能够答出空气中的细菌落入肉汤后大量繁殖。实际上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一个逐渐认识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日常生活中肉汤变质的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要探究的问题:变质肉汤中的细菌是从哪里来的?

(二)巴斯德与自然发生论者的较量 1.对于“变质肉汤中的细菌是从哪里来的?”这一问题,历史上曾有两种假设。假设1:在19世纪中期以前,人们普遍认为肉汤变质是因为肉汤里自然就会形成细菌。也就是说,肉汤里的细菌是由肉汤里的物质形成的,这种说法被称为“自然发生说”。许多知名的科学家都支持这一说法,如古希腊的学者亚里斯多德,甚至连17世纪的大科学家哈维和牛顿,都支持这种观点。假设2:有一个人,他就不这么认为。他认为变质肉汤中的细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这个人就是当时法国的科学家,叫巴斯德。 2.为了证实自己的观点,巴斯德设计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实验,即著名的鹅颈瓶实验。我们知道,实验器材的选择对于一个实验的成败是至关重要的。展示实验中用到的两种烧瓶,引导学生说出两种烧瓶的区别。学生能够说出瓶颈的不同。瓶颈长而弯的称为鹅颈瓶,瓶颈短而直的称为直颈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他会设计这样的鹅颈瓶来做实验呢?学生能够说出鹅颈瓶由于瓶颈长而弯曲,细菌不容易进入。教师提问:现在实验器材有了,如果你是巴斯德,你怎么具体设计这个实验呢?引导学生讨论实验设计。学生能够设计出大致的实验过程,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实验步骤,如先放入肉汤,再拉出鹅颈,之后还要煮沸等。 3.教师展示当年巴斯德的实验结果,让学生描述实验现象。进一步说明:实际上放在鹅颈瓶中的肉汤经过很长时间也没有腐败,有的甚至长达四年。而放在普通烧瓶中的的肉汤,几天就腐败了。 4.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结果得出结论:变质肉汤中的细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可以进一步提问:怎么能让鹅颈瓶中的肉汤也腐败呢?学生能够答出去掉鹅颈瓶的鹅颈或是晃动瓶子,让细菌进入肉汤中,肉汤就会腐败。通过这个实验巴斯德就证明了自己的论断,并公布了自己的结论。在一个有学者、才子、艺术家争相参加的巴黎盛会上,巴斯德高声宣布:“自然发生学说,经过这简单实验的致命一击之后,绝不能再爬起来了”。让学生说出从巴斯德与自然发生论者较量的故事中受到的启示。可以补充巴斯德在微生物学领域的其他贡献:他还发现了乳酸菌、酵母菌(真菌的一种),又因为他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以及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对于他的成功,巴斯德有一段至理名言:“意志、工作、成功,是人生的三大要素。意志将成为你打开事业的大门,工作是入室的路径,这条路的尽头,有个成功来庆贺你努力的结果……只要有坚强的意志,努力地工作,必定有成功的一天。” 5.现在我们知道了细菌的来源,细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那么你认为细菌是什么样子的呢?引出细菌的形态。

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细菌》教学设计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板书设计 第二节细菌 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细菌》教学设计 中学生物教 细菌学专业委员 会参评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学习活动能描述细菌的主要形态和结构特点。 2、通过观察细 菌形态和对问题的分析、比较,能够说出细菌结构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区别及主 要功能。 3、通过分析,说出细菌在自然界中的分解作用,树立生物间是相互联系、互 相影响的辩证观点。 4、能够从有利与不利两方面说出细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描述细菌结构特点、功能及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区别 三、教学准备 永久性装片、电镜下的细菌结构挂图,动物、植物细胞结构挂 图、多媒体课件 、重点难点 教师:显微镜、 2

形态: 杆状、球状、螺旋状一细菌的 结构: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未成形的细胞核形态结构 、细菌的生活:异养?营寄生或腐生生活 三、细菌的生殖: 分裂生殖、形成芽孢 四、细菌的发现:荷兰人:胡克法国人:巴士德,微生物之父, 五、与大自然及人类的关系: 有利方面:乳酸菌发酵制造酸奶等食品?分解动、植物的遗体 不利方面:有很多的细菌可以致病 六、教学流程 1、以观察促思考,总2 、设疑问促理解,推测细 结细菌的形态结构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3、用故事激兴趣,了解细 菌发现的艰难历程 5、课外实验巩发展,4、以知识促应用,理解细 提高实验操作能力菌对自然界和人类的意义 七、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教学环节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观看: 内蒙古大草原蝗灾的录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上的生物,并尝导入新课象片段。试说出各种生物的名称。 1、细菌操作: 用显微镜观察细菌的永指导学生看一看: 说出细菌的形态的形态久玻片标本和结构特点和结构 1.观察:a.电子显微镜下细菌1.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细菌与动、植2、细菌的结 构挂图;b.动、植物细胞物细胞结构上的区别;的生活图;2.通过对细菌、动物、植物细胞结方式和2. 思考: 细菌与动、植物细胞构异同的分析,总结出细菌的生活

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案

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案 【篇一: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 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知道水螅和涡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几种动物的了解,学会总结一类动物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总结归纳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形成动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生活习性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基本观点。 2、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 知道水螅和涡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 教学难点: 水螅的捕食和体型,血吸虫生活史 时间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图片放映海底世界画面出示相关图片,观看海底景象。 思考:固着在海中礁石的海葵,看起来宛如艳丽的花朵,因此有人称之为”海中之花”.然而,他们却不是植物,而是动物.那么它们是如何捕食的呢? 设计意图:通过美丽的海底景象,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求知欲。 二、互动授课 (一)腔肠动物 学生自学教材第3-4页,找出水螅的生活环境、形态及结构特点与生理功能,组织学生小组自行解决问题。 1.水螅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2.水螅的形态有何特点?

3.水螅身体结构是由什么构成?体壁由几层细胞构成,体内有几个腔,食物和残渣由何处进出? 4.水螅如何完成捕食和御敌? 5.结合水螅身体结构,阅读“观察与思考”,推测水螅是如何消化和 排泄的。 小组讨论并相互验证答案正确性,统一答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引导学生对比各种腔肠动物,总结出主要特征。学生讨论并熟记。 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生活在水里;身体呈辐射对称;体壁由两个 胚层构成;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设计意图:在授课中锻炼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速记,分工合作分 析归纳,总结能力,让学生体验到努力的喜悦,成功的兴奋。 (二)扁形动物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页前三段,就涡虫的生活环境,结构形态及 主要的生理功能。回答下列问题: 1、涡虫生活在哪里?样子如何? 2、涡虫的形态有何特点?有何意义?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作简要讲解。 引导学生自学华枝睾吸虫的图片,让学生看图并参考教材完成以下 问题。 1、它的消化器官有何特点? 2、它的生殖器官有何特点? 3、它是怎样感染人体的?什么是寄生? 分析各种扁形动物,总结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三、练习巩固 四、课堂小结,总结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代表动物及主要特征。【板书设计】: 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一、腔肠动物 1、水螅生活环境、形态及结构特点 2、主要特征 二、扁形动物 1、涡虫身体特征 2、寄生华枝睾吸虫血吸虫 3、主要特征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细菌

义务教育基础课程初中教学资料 细菌 一、教学目标 1、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 2、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3、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的实验,认同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4、强化振兴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5、认同饭前便后洗手的必要性。 二、重点和难点 1、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 2、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 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殖等图片资料;CAI课件;显微镜;永久细菌涂片。学生:通过查阅书籍、网站,搜集与细菌有关的资料。 四、课时分配:一课时 五、教学设计 导入:细菌发现和研究的三个故事 学生:第一个看到细菌的人不是什么科学家,而是荷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 镇的管理员,他的名字叫列文虎克。他从小就迷上了自己制作放大镜,他磨制的镜片可以将物体放大200到400倍。用这些镜片,列文虎克观察了很多东西,他将观察到的景象绘制成图画寄给英国皇家学会。从这些图画中人们第一次认识了各种形态的细菌,英国皇家学会还选举他做会员,相当于我们的科学院院士。 学生:很长时间人们一直不知道细菌是从那里来的。人们观察到腐烂的牛肉汤里有很多细菌,就认为细菌是从肉汤里自然而然产生的。意大利的斯巴兰扎尼做了一个实验,他准备了几个玻璃烧瓶,把它们刷洗干净,灌进肉汤。把瓶颈放在火上烧,玻璃融化在一起,将瓶口死死封住。这样一来,不管多么小的细菌也休想钻进玻璃瓶了。瓶口封好后在沸水里煮了一个多小时,杀死了肉汤中的全部细菌。几天之后,肉汤没有变质,证明了细菌是从空气中进入肉汤里的。可是有的生物学家质疑说:自然生殖有可能需要借助空气中某些化学物质完成,斯巴兰扎尼隔绝了空气,就破坏了生物“自然发生”的条件,因此没有微生物生出来。这样的疑问听上去也是有道理的。(学生纷纷点头同意) 学生:1860年,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终于设计出了一个新的实验,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他把肉汤灌进两个烧瓶里,第一个烧瓶就是普通的烧瓶,瓶口竖直向上;而将第二个烧瓶在火焰上熔化瓶颈,不是将它融合,而是把它拉长,弯曲成鹅颈一样的曲颈瓶。然后把肉汤煮沸、冷却。两个烧瓶都敞开着,外界的空气

初中生物教案细菌和真菌

初中生物教案---细菌和真菌 第一课《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一、教案目标 1.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 2.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3.积极参加探究方案的制定,在与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及时相互交流经验,体验与人合作完成探究活动。 二、教案策略 在本节教案一开始,教师应该让学生交流一下对以下问题的看法:“细菌和真菌是什么样的?”“细菌和真菌在哪儿?”“我是怎样知道细菌和真菌的存在的?”通过学生的发言, 教师就能够了解到学生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有关细菌和真菌方面知识的情况。 教师要通过指导学生观察不同形态的菌落图片或教师培养的菌落实物,阅读有关的文字材料,让学生知道如何从不同环境中采集细菌和真菌,知道如何在培养基上区分它们。在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之前,教师要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培养细菌和真菌所采用的方法,知道生物技术在探究活动中的应用。 如何去研究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呢?教师可以利用课文

创设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在课上教师要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设计“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方案,鼓励学生提出多种不同的方案,并对实施方案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讨论。小组成员要做好分工,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好观察记录。在各个小组的讨论过程中,教师要以小组成员的身份参与讨论,同时建议全班各组选择的环境尽可能不同,以保证探究实验的结论更接近事实。教师要关注各个小组的观察情况,在实验结束后,要利用课上时间让各个小组交流对细菌和真菌分布特点的研究成果,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认识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注意到细菌和真菌的生活也需要一定的条件。 实验—检测不同环境下的细菌和真菌 探究讨论 1.因为经高温处理后,可以将培养皿上、培养基内混有的细菌或真菌的孢子等杀死,这样就排除了实验外其他环境的污染。因此,在实验前不要盲目打开培养皿,以防止细菌或真菌的孢子等落在培养基上。实验中用无菌棉棒的目的同样是为了防止棉棒上的微生物污染培养基。 2.提示4中的操作相当于一般培养方法中的接种步骤。 3.细菌和真菌几乎无处不在,但在不同环境中分布的多少不同,如手、硬币上附着的细菌和真菌较多。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细菌2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 第二节细菌(2) 教学目标: 知识:1、通过观察会描述细菌的基本形态; 2、能识记细菌的结构特点; 3、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4、结合生活实际,推测细菌的生殖方式。 能力:1、通过巴斯德的实验,参与探究细菌发现的过程,培养实验能力和科学思想; 2、通过观察细菌结构示意图,回忆动植物细胞的结构,总结出细菌的结构特点,培养观察能力,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的实验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科学的兴趣; 2、通过了解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继续树立生物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是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辩证观点; 3、通过了解细菌与人类的关系,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去分析事物;并自觉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分析: 细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及细菌的生殖。 学生对细菌是既熟悉又陌生的,熟悉是因为生活中经常提到细菌,不熟悉在于细菌个体的微小,导致无法用肉眼直接观察,这是一

个我们所不熟悉的微观世界,从而使学生对细菌的形态结构和营养方式比较陌生,而细菌的生殖方法又和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生殖不同,教学中应该加强此部分的讲解。 教学难点分析: 1、巴斯德实验的理解 在讲解细菌由来这部分内容时,教材引入了巴斯德实验,个别学生对此有一定了解,但这个实验到底要说明什么道理?巴斯德为什么要设计这个曲颈瓶实验?实验过程是怎样的?曲颈在实验中起什么作用?学生很是困惑,教师应认真讲解实验的目的、方法和步骤,使学生明白巴斯德设计的巧妙之处,明确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使学生明确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 2、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的原因 在上一节课教学中,学生已经对细菌的分布广泛有了直观形象的了解,本节课程应着重从生殖和细菌对不良环境的抵抗方式——形成芽孢入手,从生理方面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细菌分布广泛的原因。 教学策略: 课程的导入可从学生们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进而引出细菌是如何被发现的---巴斯德实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 在观察细菌的形态时,教师可有目的的介绍一些与学生身体健康有关的细菌,如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使学生对这“熟悉但不了解”的细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八年级生物教案)细菌教学设计

细菌教学设计 八年级生物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 2?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3?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 细菌是生物界中一类重要的生物,了解细菌有利于更好地认识生物世界。教材通过细菌发现的过程,阐明了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这一观点。通过介绍巴斯德实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细菌的个体很小,观察它的形态需要在高倍显微镜和电镜下才能观察到,教材通过《观察与思考》让学生了解了细菌结构。与动植物细胞相比较,细菌突出的特征是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此外,细菌没有叶绿体,这就决定了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细菌靠分裂生殖,细菌的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等特点,使其几乎无处不在。 2?教学重点

细菌的形态;细菌的结构特征及营养方式;细菌的生殖。 3?教学难点 巴斯德实验的理解;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的原因。 4?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准备 准备细菌的形态、结构等图片资料,cai课件,显微镜,细菌永久涂片。 四、教学策略 1?教学策略和方法建议 本节课的导入可以这样设计: 首先从显微镜的作用入手,进而引出显微镜的发明对认识微小生物具有重要意义;然后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产实践,使学生对这熟悉但不了解”的细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最后播放一段与细菌有关的录像或引用各种媒体上对细菌的最新报道等,引入新课。 在学习显微镜的发明和巴斯德实验时,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在观察细菌的形态时,教师可有目的的介绍一些与学生身体健康有关细菌,如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

细菌--初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细菌 【教学目标】 1.描述细菌的基本形态。 2.识记细菌的结构特点,通过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3.理解细菌的生殖方式。 4.通过体验探究过程和分类、计算等活动等培养学生的探究实验设计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认同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观点。 6.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教学重难点】 1.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 2.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3.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的设计。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发思考,导入新课 1.教师提问:哪里有细菌呀?同学们现在已经知道细菌分布非常广泛,它几乎可以适应地球上的任何环境,所以在空气中、地底下、水中、动植物体内都有细菌的踪迹。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细菌。 2.联系生活,教师提问:有时候家里的饭或菜做多了,我们常担心什么?展示一盆肉汤新鲜和变质后的对比照片,提出问题:肉汤变质是什么引起的呢?学生能够答出肉汤变质是细菌引起的。教师进一步提问变质肉汤中的细菌是从哪里来

的?学生能够答出空气中的细菌落入肉汤后大量繁殖。实际上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一个逐渐认识的过程。2·1·c·n·j·y 设计意图:通过日常生活中肉汤变质的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要探究的问题:变质肉汤中的细菌是从哪里来的?【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二、巴斯德与自然发生论者的较量 1.对于“变质肉汤中的细菌是从哪里来的?”这一问题,历史上曾有两种假设。假设1:在19世纪中期以前,人们普遍认为肉汤变质是因为肉汤里自然就会形成细菌。也就是说,肉汤里的细菌是由肉汤里的物质形成的,这种说法被称为“自然发生说”。许多知名的科学家都支持这一说法,如古希腊的学者亚里斯多德,甚至连17世纪的大科学家哈维和牛顿,都支持这种观点。假设2:有一个人,他就不这么认为。他认为变质肉汤中的细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这个人就是当时法国的科学家,叫巴斯德。21·世纪*教育网 2.为了证实自己的观点,巴斯德设计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实验,即著名的鹅颈瓶实验。 我们知道,实验器材的选择对于一个实验的成败是至关重要的。展示实验中用到的两种烧瓶,引导学生说出两种烧瓶的区别。学生能够说出瓶颈的不同。瓶颈长而弯的称为鹅颈瓶,瓶颈短而直的称为直颈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他会设计这样的鹅颈瓶来做实验呢?学生能够说出鹅颈瓶由于瓶颈长而弯曲,细菌不容易进入。教师提问:现在实验器材有了,如果你是巴斯德,你怎么具体设计这个实验呢?引导学生讨论实验设计。学生能够设计出大致的实验过程,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实验步骤,如先放入肉汤,再拉出鹅颈,之后还要煮沸等。 3.教师展示当年巴斯德的实验结果,让学生描述实验现象。进一步说明:实际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反思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生物新教材学生课堂实验共30多个,这充分体现了生物教学大纲指出的“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努力创造条件,结合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克服困难,完成大纲、教材规定的课堂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智力,提高学生素质,提高生物教学质量,是我们生物教师的责任。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我在实验教学方面有以下收获: (一)明确实验目的,激发学习动机 心理学告诉我们,目的是人采取行动的结果,而动机则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动力。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自觉地产生动手实验的内部动机,实验效果就会很好。但是初一、二年级学生好奇、好动,对实验陌生。有的学生认为上实验课好玩,缺乏科学态度,有的学生认为升学不考,学习目的不明确,这些都给实验课组织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实验前除要求学生明确教材上的实验目,用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对病人患病部位的细胞组织等进行病理诊断,才能得出结论。没有科学手段会使病人误诊,严重时会危及生命,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同时介绍显微镜在工、农、医学方面的广泛应用,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树立科学态度,提高学习兴趣,这样有利于克服组织教学难的问题。 (二)掌握实验步骤,规范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是学生动手规范操作的要领,只有理解、掌握才能规范操作,实验才能成功。因此实验前指导学生预习,将实验步骤由繁化简,抓住每一步的关键词语串通于实验步骤之中可以收到好的实验效果。这样学生就达到了实验的目的要求,兴奋不已,终生难忘。 (三)教师精心引领,学生观察现象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是进行实验的基础,而对实验现象的认真观察,是达到实验的目的、探索实验结果的关键。但学生在实验中往往重视操作,忽视观察、分析。如在解剖鲫鱼的实验过程中,学生认为解剖完了,实验就做完了。针对这一问题,我在实验前编好实验指导,要求学生预习实验时准备好硬纸板,在一定的位置写上鲫鱼各器官、系统的名称。做解剖鲫鱼实验时,先让学生观察鱼的各种鳍在游泳中所起的作用。然后,按步骤规范操作解剖,将观察后的器官,系统解剖放在硬纸板写好的相应位置上,并在实验指导的空白处填上相应的结构及功能,教师检查评分并给予全班表彰。 (四)把握教材要求,反复考查实验 教师要深钻大纲和教材,明确考试重难点和学情。通过反复实验考查,促使学生认真预习、复习、动手操作。对实验操作差的学生及时发现,加强个别辅导,做到人人过关。这样克服实验仪器少、学生多、难于动手的矛盾,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生物课的兴趣。 通过几年的生物实验课教学实践和国培专家团理论引领,我体会到生物实验课对提高生物学科的教学质量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自己决心将实验课的改革,继续深入进行下去,继续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和认真的科学态度,发展智力,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细菌)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 细菌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学习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了解细菌的生殖方式和营养方式;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2.通过观察细菌形态和对问题的分析、比较,继续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了解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继续树立生物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是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辩证观点;通过了解细菌与人类的关系,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去分析事物;并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重点、难点 1.细菌结构特点及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是本章的重点知识。 (1)通过学习细菌细胞结构特点,让学生与前面所学过的植物细胞结构进行比较,找出它们在细胞结构上的相同点及显著区别,明白为什么把细菌从植物中划分出来。 (2)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为重点之二。腐生细菌等微生物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起着重要作用,维持着生态系统中物质转化的动态平衡和自净作用。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细菌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为学习高中生物学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打下基础。 (3)细菌与人类的关系为重点之三。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看待客观事物。了解细菌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表现在有利与有害两个方面,从而纠正许多人误以为细菌都是有害的错误观念。 2.如何使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及了解细菌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重要作用是本章的教学难点。 (1)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是本章的难点之一。细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数量极大,与人类关系密切,但因为非常微小,用人的眼睛不能直接观

察到,特别是有些地区的学校缺少相应的教学设备,如显微镜、显微投影仪、录像设备和微机等,所以教师难以进行直观教学。 (2)细菌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重要作用是本章教学的难点之二。因为学生所掌握的生化知识很少,也没有接触生态系统的概念以及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知识,因而讲透细菌在促进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作用有一定难度。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1.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 (1)在讲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时,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些问题如:你们见过细菌吗?听说过细菌吗?能否描述出细菌的样子?在学生议论后请学生回答问题。 由此引入新课,教师接着指出:细菌分布广泛,无论是空气、水、土壤还是每个人身上都有细菌生活。但它是单细胞生物,个体十分微小,所以我们用眼睛看不到,下面我们就要了解一下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 (2)关于细菌形态的教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进行直观教学。①用高倍显微镜演示细菌的三种形态;如果有教学设备的学校最好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用高倍显微镜进行观察。②可以用显微投影仪投影放大细菌的三种形态。③播放细菌显微结构和亚显微结构的录像片段。④以上设备都没有,教师可让学生参看书中的显微照片及插图,同时教师用粉笔在黑板上边讲边画出细菌三种形态的示意图。接着教师总结出细菌的形态:单细胞个体,从形态上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三类。 (3)细菌的结构特点,该教学内容由于学生没有学过有关知识,可用讲述法。首先课前要准备好细菌结构的模式图。如果没有,教师可参照书上有荚膜的细菌结构示意图画一个。对照图来讲述细菌结构特点时,注意让学生与前面所学过的植物细胞结构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注意强调:细菌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是细菌细胞与植物细胞在结构上的重要

初中生物学教案

初中生物学教案 授课内容:流动的组织—血液教课班级:七年级 教师:潘丽娜学号:20154173 教材:?生物学?七年级下册人教版指导老师:张小琴 一、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中一年级(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刚开始学习生物这门课程,课堂气氛活跃对学生学习与生活相关的知识有浓厚的兴趣,对生物学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已经初步养成。在学习本课内容时,先了解这一章的学习内容。这章主要讲述了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对于刚建立学习生物的方法的同学有一定的难度,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并了解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课本上安排的这节课的内容主要是“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功能”和“了解血浆和血细胞的功能”,其中“血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是本节课的重点,同时,在本章内容中第一节起了开头的作用。为下一课时“血液的管道—血管”做了铺垫作用。 本节课让学生了解血液中的组成成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2)、掌握红细胞的成分及其功能 3)、了解红细胞和白细胞的区别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加强学生对血液重要性的认识和关注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 血液的成分及各自的主要功能 教学难点:适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血液问题的能力 五、课前准备 1、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 2、根据课文内容制作课件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15min) 七、教学过程

八、板书设计 第四章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 血液 一、血浆 1、成分:水,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等 2、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