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练习新人教版(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练习新人教版(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练习新人教版(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练习新人教版(含答案)

植树的牧羊人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帐篷.(péng)干涸.(hé)

坍塌.(tān)缝隙.(xī)

B.忠.厚(zhōng)山窝.(wō)

橡.子(xiàng)做.伴(zuò)

C.琢.磨(zuó)应.征(yìng)

薄.雾(bó)扰.乱(rǎo)

D.硬.朗(yìng)毁.灭(huǐ)

流淌.(tǎng)鲜嫩.(nèn)

2.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1)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了一个坑。(戳、挖、捣)

(2)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出的神秘泉水。(流、淌、涌)

(3)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的。(完成、造就、竣工)

3.指出下列句中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 )

A.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B.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

C.房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漏。

D.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4.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描写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2)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

(3)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

5.古今中外,也有许多类似于艾力泽·布菲老人种树的故事或神话传说,请列举一二。

二、课内语段阅读

他不住帐篷,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石房子里。看得出,他是一点一点地把一座破旧的房子修整成现在的样子的。房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漏。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

牧羊人不抽烟。他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了一堆橡子。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我抽着烟,想帮他挑。但他说不用我帮忙。看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这就是我们所有的交流。过一会儿,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最后,挑出了一百颗又大又好的橡子,他停下手来,我们就去睡了。

6.“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

来。”属于什么描写?通过这一描写可以看出牧羊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7.文中哪些描写还表现了牧羊人其他方面的特点?

8.从全文来看,牧羊人为什么要这么仔细地挑选橡子?

9.你感觉作者笔下的牧羊人是真的吗?现实生活中还有没有像牧羊人的人呢?

三、课外类文阅读

挑山女人

①漫漫石板路上刻着她坚实的脚印,峭壁岩石上留下她疾走的身影,一个普通的女人,用生命的“扁担”,挑起生活的“大山”,她就是安徽休宁齐云山下“女挑夫”汪美红。

②清晨6点,齐云山脚下雾霭萦绕,当大多数村民还在休息时,她家中已经升起了炊烟。吃完早饭后,她又带上一盒饭,然后挑起前一晚准备好的货物开始爬山。陡峭的山路,一趟来回10来公里,汪美红每天要挑两三趟。这样的负重攀爬,别说两三趟,就是一趟,一个成年男子也难以吃得消,但汪美红已经爬了17年。

③一个女人承受这样的命运,还要从多年前的变故说起。

④1990年的汪美红26岁,是一个美丽淳朴的农村女孩,嫁给了岩脚村的青年农民汪淑华。第二年,汪美红生了一个儿子,但娩出的是一个患先天性白化病的残疾儿!按照国家政策,汪美红可以再孕。第二年她又身怀六甲,并产下龙凤双胞胎。双胞胎的降生冲淡了这个家庭的阴影,年轻的妈妈也对日子充满了美丽的憧憬。

⑤然而1994年3月1日,汪美红的人生改变了。丈夫在村口横江打鱼时不幸溺亡。丈夫突然故去,三个孩子嗷嗷待哺,身处绝境的她开始上山采茶、下田插秧。由于孩子小,她就挑着一双儿女,三人一起出工。大儿子不能见阳光,做母亲的怕他乱跑,只得忍痛将他捆在屋柱或桌腿上。“最对不起的就是大儿子了,他很小的时候常常一个人在家,有时候也饿得哇哇大哭,哭累了就靠在桌腿上睡着了。一个小孩,却比别人多流了多少泪。”亲戚们不忍心看着她如此艰辛,私下劝她再嫁,还有人直接劝她远走高飞算了,但当她看到儿女睁大眼望着她这个妈妈时,她下定决心:“抛弃孩子,天堂我也不去!”

⑥当年10月,齐云山上的道观重建工程启动,大量的砖瓦、沙石、水泥和钢筋等建材需要挑运上山。于是,村里唯一的女高中生汪美红毅然咬牙扛起了扁担,换上了“解放鞋”,当上了挑山工。通向齐云山的九里盘山道几乎都是台阶,许多地方非常陡峭,挑货上山谈何容易。“当时是5元钱一百斤挑运费,从山脚爬上山大概五六公里,一般男人也就挑100斤,我第一天就挑了180斤沙石,希望能够多赚4元钱。”“开始并不觉得很重,但是越爬越累,那天下来,两眼发黑,好几次差点连人带担子掉下山。”当她拿到卖命换来的9元钱时,人已经虚脱。但第二天一早,她竟又忍着肩膀的剧痛,一步一步走在九里盘山道上。第一担沙石一过秤,203斤!到下午4点多,她已挑了两个来回,跑了四趟。可这个女子除了两个腿肚子练得结结实实,其实并不健壮,每走几百米,都要用拄棍撑着扁担休息一小会儿,密密的汗珠布在她脸上,而她的补救“秘诀”不过就是:“挑山工一定要吃腌菜,腌菜盐分多,上山淌很多汗,也不容易觉得累。”

⑦汪美红挑山,大儿子在家煮饭忙家务,双胞胎从10岁开始,一到双休日和寒暑假就帮着妈妈一起挑东西上山,上高中的时候,学习任务非常重,他俩还是坚持要帮妈妈挑担,从来不喊一声苦。“家里条件差,有一年夏天,邻居吃西瓜,女儿瞟.了一眼,我知道她想吃。后来我准备买一个,但还是硬被她拉住了,非说自己特别不喜欢吃西瓜,其实当时孩子连西瓜什么味儿都不知道。”那一刻,唯一能安慰汪美红的是,“我此生能够有这三个懂事的孩子,我也知足了!”如今大儿子已经20岁,学会了按摩,可以自食其力,而双胞胎儿女都很争气,应届高考均达到了重点分数线,女儿还超出重点线40多分,考上大学的这个暑假,他俩没有歇着,而是来到了县城开始打工……

⑧这位母亲17年风里来雨里去,踏着4000多级台阶,往返9000多次山下山上,行走20多万公里山路,磨破140多双“解放鞋”,加上挑断的70多根扁担,用母爱把一双儿女“挑”进

了重点大学。当目送成才的孩子们走出深山老林的那一刻,她的目光里充满了无限的感慨。

10.分析本文标题的特点和作用。

11.简要分析第②段画线句景物描写的作用。

12.第⑥段“她竟又忍着肩膀的剧痛,一步一步走在九里盘山道上”,句中“一步一步”改为“一步步”好吗?为什么?

13.第⑥段写汪美红认为“挑山工一定要吃腌菜”,因为这是她“不容易觉得累”的“秘诀”。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14.品析第⑦段中加点字“瞟”的表达效果。

15.第⑦段集中笔墨写了儿女们的表现,这样写的目的一是;二是。

16.本文在叙述过程中,多处引用了主人公的原话,除了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外,还有何作用?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与解析】

1.A(xī—xì。)

2.(1)戳(2)涌(3)造就

3.C(A.比喻;B.夸张;D.比喻。)

4.(1)外貌描写。可以看出老人是一个干净利索、做事认真的人。(2)动作描写。可以看出老人做事一丝不苟,态度十分虔诚、认真。(3)语言描写。虽不是自家的地,却种得十分坚决,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心底无私的人。

5.示例:愚公移山、夸父追日、大禹治水等。

6.属于外貌描写。通过这一描写,可以看出牧羊人是一个十分干净、利索的人。

7.如“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一句属于环境描写,可以看出牧羊人是一个做事十分严谨、非常细致的人。

8.因为牧羊人要挑选出最大、品种最为优良的橡子,这样长出的橡树才会旺盛,才会更好地装点荒山野岭。

9.示例:我感觉牧羊人是真实的。不管在什么时期,像这样不求索取,只讲奉献的人都会有的。现实生活中,像牧羊人一样乐于奉献、贡献社会的人也很多。10.特点:①“挑山”一语双关,明指从事的劳动,暗指“负担”的沉重与人的顽强。②“女人”用词毫无修饰,与人物身份相吻合。③“山”也是比喻用法,强调的效果更突出。作用:一是交代本文记叙的重点人和事;二是“挑山”与“女人”形成了强烈反差。11.既表明人物所处的特殊环境,与前句呼应,也衬托出主人公的勤劳、坚毅。12.不好,“一步一步”富有节奏感,写出主人公上山时的举步维艰,并能引发读者的共鸣。而“一步步”缺少沉重、缓慢、吃力的表达效果。13.①生活窘迫;②吃苦耐劳;③态度达观。14.细节(动作)描写,既写出孩子的年龄、心理特征,又写出孩子的懂事,让人怜惜。

15.一是通过正面描写,写出了孩子们的懂事。二是通过侧面描写,间接写出主人公对儿女们成长的影响。说明主人公是一个有担当、有追求、有远见的人。揭示了只有好“付出”,才有好“回报”的道理。

16.①具有变换叙事角度,丰富故事内容的作用;②使故事更有说服力和震撼力。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美猴王》课文全解

14.美猴王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麋m 鹿:哺乳动物,毛淡褐色,雄的有角,角像鹿,尾像驴,蹄像牛,颈像骆驼,但从整个来看哪一种动物都不像。性温顺,吃植物。 瞑m ng目:闭着眼。瞑,闭眼。 遂su :于是。 迸b ng裂:裂开并往四处飞溅。迸,向处溅出或喷射;突然碎裂。 喜不自胜:高兴得不能控制自己。 径j ng:直接。 镌ju n:雕刻。 开辟:开天辟地。 天真地秀,日精月华:天地日月的灵气。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吴承恩(约1500~约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人。我国明代著名小说家,他所创作的《西游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着之一。 吴承恩出生于一个由下级官吏沦落为小商人家庭,他的父亲吴锐性格乐观旷达,奉行常乐哲学,为他取名承恩,字汝忠,意思希望他能读书做官,上承皇恩,下泽黎民,做一个青史留名的忠臣。 吴承恩小时候勤奋好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少年时,就已名冠乡里,他除奋好学外,特别喜欢搜奇猎怪,爱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类的书籍。如《百怪录》、《酉阳杂俎》之类的小说野史,这类五光十色的神话世界,潜默化中养成了搜奇猎怪的嗜好,这对他创作《西游记》有着重大的影响。 嘉靖十年,吴承恩在府学岁考和科考中获得了优异成绩,取得了科举生员的资格,与朋友结伴去南京应乡试。然而才华不如他的同伴考取了,他这位誉满乡里的才子竟名落孙山。 第二年春天,他的父亲怀着遗憾去世了。接受初次失败的教训,吴承恩在以后三年内,专心致意地在时文上下了一番苦功,在嘉靖十三年秋的考试中却仍然没有考中。吴承恩羞恨交加,这年冬天,竟病倒了。 两次乡试的失利,再加上父亲的去世,对吴承恩的打系是沉重的。在他看来,考不取举人,不仅付资无由,而且愧对父母,有负先人。但他并不以为自己没考取是没本事,而只是命运不济,他认为“功名富贵自有命,必须得之无乃痴?”

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

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 1.了解作者笔下多彩的童年生活,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独特的写景的方法,理解对比和过渡的作用。 3.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学习牧羊人坚持不懈、执着种树的精神。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假如你想了解谁是真正品行出众的人,恐怕得花好几年观察:看看他的行为是否无私,动机是否慷慨。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法国著名作家让·乔诺的名作《植树的牧羊人》,认识一位伟大的“种树的男人”。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提示及要求: 1.给重点字词注音,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2.本文运用了什么顺序?以什么为线索?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1.帐篷.(penɡ) 微薄.(bó) 坍.塌(tān) 呼啸.(xiào) 琢.磨(zuó) 干涸.(hé) 缝隙.(xì) 沉默寡.言(ɡuǎ) 刨.根问底(páo) 水qú(渠) 废xū(墟) chóu(酬)劳 xūn(薰)衣草浇guàn(灌) 流tǎnɡ(淌)

2.运用了时间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 3.文章叙述了牧羊人用双手把荒漠变成绿洲,使万人享受幸福生活的故事。 二、深入探究——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依据“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填写下表。 明确: 2.“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用第一人称叙事,“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又通过“我”的所想所感,对植树人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3.作者在行文过程中善于前后对比、照应,请写出与下面的句子相照应的句子。 (1)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 (2)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 明确:(1)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 (2)在我1913年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 4.课文第2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有何作用? 明确: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了铺垫,这大片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稀少的人烟、贫瘠的土地、干燥的气候都与后面呈现出来的绿色富饶、生机勃勃、美丽幸福的乐园似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 三、研读课文——人物形象 (一)找出文中描写牧羊人的语句,及“我”议论他的语句,体会 牧羊人的性格特点。 示例:1.他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了一堆橡子。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 明确:这句话运用动作描写,表现牧羊人挑选橡子认认真真,心无旁骛的态度。 2.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 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在柏林》精品教案+类文阅读

14 在柏林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习环境描写衬托人物情感的写法。 3.阅读课文,体会战争对人民带来的伤害以及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渴望和平的愿望。【教学重点】初步学习环境描写衬托人物情感的写法。 【教学难点】体会战争对人民带来的伤害以及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渴望和平的愿望。【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朗读音视频建议使用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这篇课文是一篇小小说,篇幅很短,但是涵义很深。它是一篇关于战争题材的小说,从车厢里的一幕镜头揭露了德国法西斯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本国人民和其他国家人民带来的灾难。 在教学中,我先以谈话的方式说起关于战争的话题,让学生说一说关于战争的诗歌或影视作品等。这样做的目的是把学生更快地带进一种氛围,为学习课文做准备。然后我按照如下的顺序来组织教学:探究标题的深意——逐层剖析文本——从文题入手品味主旨——感悟学习本课的写作技法。每个环节都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每个学生都能够认识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危害。 学生自我探究的环节进行得不够顺畅,可能是学生年龄小,对战争方面的内容了解较少导致的。今后教学中,对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尽量考虑充分,以免出现“冷场”现象。 类文阅读-14 在柏林 战地钟声(节选) 在柏林 老妇人引来嗤笑 老兵说明原因 车厢一片寂静 厌恶战争 渴望和平

海明威 罗伯特·乔丹听到枪声,而且下桥时觉得枪声直达心窝,好像在自己的横膈膜上发出了回声。现在枪声逼近了,但是公路转弯处还是看不见车辆、坦克或者人。他朝桥头走了一半路,公路上还是没动静;走了三分之二路程,仍然没有动静。他手里的线也放得很顺利,没有缠上任何东西。当他手拿电线远远伸出桥外以免电线缠上桥架时,那边公路上还是没动静。他上了公路,对岸公路上还是没动静。接着他顺着公路内侧一条山洪冲刷出来的小沟迅速地退着走,同时把电线轻轻地绷紧;他的动作就像棒球场上外野手退着接飞球一样。这时,他快到安塞莫藏身的路标石碑对面了。然而对岸还是没有动静。 后来他听见卡车沿公路开下来。他扭头一看,卡车已经驶上桥头长坡。他一甩手,把电线往手腕上绕了一圈,对安塞莫大喊一声:“炸桥!”他双脚一蹬,又把电线往手腕上绕一圈,同时往后一靠,把电线拉紧。卡车声继续从后面传来,前面是公路、打死的哨兵、长桥和对岸一段没有动静的公路。接着,轰然一声,桥的中段凌空升起,就像海浪打岸一样。他把脸埋在布满鹅卵石的山沟里,两手紧抱着头,这时候才感到爆炸的气浪向他冲过来。他把脸贴着鹅卵石的时候,桥梁落了下来,就落在原来桥架的地方。一股熟悉的黄烟夹着辛辣的气味向他滚过来,接着钢铁碎片像雨点一样落下。 钢铁碎片下完以后,他还活着。他抬头往桥上看去,桥梁中段已经没有了。桥上和公路上散了一地缺缺凹凹的钢条铁片;由于是新炸断的,边子和头子都发亮。那辆卡车离桥一百码左右停住了,驾驶员和同车的两个人朝着一条排水沟奔去。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仍然——()迅速——()熟悉——() 2.下列句子不是比喻句的是() A.下桥时觉得枪声直达心窝,好像在自己的横膈膜上发出了回声。 B.桥的中段凌空升起,就像海浪打岸一样。 C.钢铁碎片像雨点一样落下。 3.从文中找出罗伯特·乔丹布线的路径,用“”画出来。 4.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2016年秋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植树的牧羊人原文

《植树的牧羊人》让·乔诺 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那是在1913年,我走进法国普洛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我在倒塌的房屋旁边支起帐篷。从前一天晚上起,就没有水喝了。现在,我必须去找点儿水。我猜想,这里虽然成了废墟,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这里有五六栋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坍塌了。这一切,让人能想象出当时人们在这里生活的情景。如今,却一点儿生气也没有了。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我打消了在这里过夜的念头。 继续向前走了五个小时,我还是没有找到水,连一点儿希望都没有。到处是干旱的土地和杂草。我看见远处有一个人影。开始,我以为是一棵枯树。但没有选择,我还是朝那儿走了过去。原来是一个牧羊人,他周围还有三十来只羊,懒懒的卧在滚烫的山地上。 牧羊人让我喝了水壶里的水,又带我去了他山上的小屋。他从一口深井里给我打了一些水,井水甜丝丝的。井台上,装着简单的吊绳。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他不住帐篷,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石头房子里。看得出,他是一点一点地把一座破旧的房子修整成现在的样子的。屋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漏。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看得出,他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我们一起喝了热汤。饭后,我要把烟袋递给他,可是,他回答说不吸烟。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我抽着烟,想帮他挑。但他说不用我帮忙。看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这就是我们所有的交流。过了一会儿,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秋天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14.《秋天》学案 教师寄语:语文学习需要联想和想象,就象飞鸟需要翅膀。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 2、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3、能以“秋天”为题,学写一首小诗或一段优美的文字。 学习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 学习难点: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学习过程: 一、积累运用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整个词语。 1、肥硕.() 2、栖.息() 3、寥.阔() 4、枯涸.() 5、清洌.() 6、梦寐.() (二)填空、简答。 1、本诗作者,四川万县人。现代、,代表诗集等。 2、为什么说诗歌所描绘的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答: 3、诗中刻画了哪几幅生动鲜明的画面?试为它们各拟一个小标题。 答:⑴⑵⑶ 4、诗歌写出了秋天什么样的特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 二、自主探究 1、找出你喜欢的诗句或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写出你的理解和大家分享。 2、“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你的疑惑,有疑问大家帮。比一比看谁提出的问题有价值。(1)、 (2)、 (3)、

3、帮老师解疑惑 ⑴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⑵诗中一个个生动鲜明的画面,构成一组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诗中描绘了几幅画面?发挥想象,给你最喜爱一幅画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说明这样命名的理由。每幅画至少拟三个名字。 ⑶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4、朗读,加深理解 有感情地朗读,并展开想象,在脑中描绘出那一幅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让自己置身于其中。 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1、第一个环节。选取三幅图景中你最喜欢的画面,结合自己的感受,想象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2、第二个环节。请根据自己对秋天的认识,也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或一段优美的文字: 四、拓展延伸(走进来,一起收获成功的喜悦!) 1、品味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1)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2)秋天梦寐 ..在牧羊女的眼里。 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一节诗,想像其中的意境,及其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把诗歌扩写成一个优美的散文片段。 五、达标检测 (一)基础与理解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肥硕.()栖.息()寥.阔()枯涸.()清洌.()梦寐.() 2.《秋天》选自,作者何其芳,现代、。 3.全诗共三节,结构上很相似,请简单加以说明。 4.全诗描绘了三幅图,请分别加以概括。 第一幅图: 第二幅图: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

第14 课植树的牧羊人 1. 了解作者笔下多彩的童年生活, 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 学习本文独特的写景的方法, 理解对比和过渡的作用。 3. 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学习牧羊人坚持不懈、执着种树的精神。 “路遥知马力, 日久见人心。”假如你想了解谁是真正品行出众的人,恐怕得花好几年观察: 看看他的行为是否无私,动机是否慷慨。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法国著名作家让· 乔诺的名作《植树的牧羊人》认识一位伟大的“种树的男人”。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提示及要求: 1. 给重点字词注音,读准字音, 辨清字形。 2. 本文运用了什么顺序?以什么为线索? 3.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1. 帐篷.(pen ɡ) 微薄.(b ó) 坍.塌(t ān) 呼啸.(xi ào) 琢.磨(zu ó) 干涸.(h é) 缝隙.(x ì) 沉默寡.言( ɡuǎ) 刨.根问底(páo) 水qú(渠) 废xū(墟) chóu(酬) 劳 xūn(薰)衣草浇guàn(灌) 流t ǎnɡ(淌) 2. 运用了时间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 3. 文章叙述了牧羊人用双手把荒漠变成绿洲, 使万人享受幸福生活的故事。

二、深入探究——理解内容 1. 默读课文,依据“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 填写下表。 明确: 2. “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用第一人称叙事, “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故事显得真实 可信,又通过“我”的所想所感, 对植树人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3. 作者在行文过程中善于前后对比、照应, 请写出与下面的句子相照应的句子。 (1) 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 可惜已经干涸了。 (2) 我走了三天, 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

新版语文14,《植树的牧羊人》优秀教案

2017新版语文14,《植树的牧羊人》优秀教案(总4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14,植树的牧羊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运用第一人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运用对比的写法来突出主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对比的写法,突出主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热爱大自然,以及充满自信并持之以恒的做事精神。 教学重点: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教学难点:独具特色的环境描写,精妙的比喻,使文章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 教学方法:朗读法、启发式教法、合作探究学习法 课时安排:2课时 备课教师:备课时间:授课时间:2016-11-21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激趣: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 让?乔诺的作品多半作品都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马诺斯克的居民至今还为让?乔诺感到骄傲,当地建有纪念他的让?乔诺中心,还有一条街名叫让?乔诺街。 《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这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在环保逐渐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写的“一个平凡人热爱大地”的精神,更给人以启示。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校正读音,积累词语,理解结构。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表现牧羊人品格的文字,用()标出环境描写的文字,用横线标出文章的线索,用序号标出意义段,批注自己的阅读理解,列出不懂之处。 要阅读的过程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坍(tān)塌废墟(xū)流淌(tǎng)缝隙(xì) 琢(zuó)磨沉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流淌:液体流动。 废墟: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习题):14《植树的牧羊人》

学习很辛苦,但并不痛苦;学习没有什么捷径,苦学才是根本;在你没有找到“不用重复就可以学习好”的方法之前,请不放弃“重复”这种最简单、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14 植树的牧羊人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废墟.( ) 干涸.( ) 坍塌 ..( ) 戳.( ) 酬.劳( ) 流淌.( ) 帐篷.( ) 水渠.( ) 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我在倒蹋的房屋旁边支起帐篷。( ) (2)第二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暴发了。( ) (3)以前那种猛烈而干躁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 ) (4)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逢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 ) 3.请你根据括号中的意思填写相应的成语。 (1)大自然的许多奥秘,如果________(比喻追究底细),恐怕谁也解释不清。 (2)自从开渠引水之后,从前的________(贫瘠荒凉不长庄稼的地方)就成了肥沃的良田。 (3)他是一个________(充满正气,不吝啬)的人,总是会想尽办法帮助其他人。 4.下面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看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 B.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 C.在我1913年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 D.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 5.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读了《植树的牧羊人》,难道我们没有不为孤独老人的精神所感动? B.他添置了大约100个左右的蜂箱,改养蜜蜂了。 C.这个孤独的牧羊人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D.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扬。 6.请你结合本文的内容,仿照下面句式续写一句话。 教师的周围飘着粉笔屑,不,那不是粉笔屑,那是教师撒下的智慧的花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5月26日,以“中国梦——公益力量”为主题的首届宁夏大学生公益文化节在宁大新华学院启幕,来自全区12家社会公益组织、32家大学生公益社团的成员齐聚一堂,展示爱心书包、春雨行动等公益项目。 据了解,我区大学生公益社团有50多家,大学生3万人左右。本次文化节上,除宁夏阳光志愿者协会、宁夏新青年志愿者支持中心、宁夏大学支教协会和宁夏大学仙人掌环保协会等一些在大学生心中知名度较高的公益组织,还有类似宁夏防沙治沙职业技术学院“生态文明发展公益协会”这样公益方向很明确具体的后起之秀。 (1)为以上新闻拟一个合适的标题。 (2)请你为此次活动拟一则主题宣传语。(不能援引材料中的内容)

13《植树的牧羊人》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3 《植树的牧羊人》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课文按时间顺序,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默读课文,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填写下表。 二、参照示例,以“他是一个的人”的形式说说你对 牧羊人 的认识。注意结合课文中描写牧羊人的相关语句(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示例:他是一个极为认真的人,无论对劳作,还是对生活。从他挑选橡子的细节可以看出,他工作起来心无旁骛,认认真真;从“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等细节,可以看出他在生活中也一丝不苟,不愿马马虎虎地过日子。 示例:他是一个十分无私、执着的人。虽然“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 沙滩的声音”,而当“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从“他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几年以后,“那一大片橡树也长得很茂盛……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可 以看出,植树老人为了改变高原的荒漠局面而无私奉献、勤恳执着的劳动情景。三、课文首尾两段是作者对牧羊人的评价,前后呼应。阅读这两段,参考下面的文字,谈 它的文字、它的图,都让人感动,鼓舞人们去做对我们这个地球有益的事,这个地球上神奇的人和事真是数也数不完!祝愿大家都有一颗慷慨的心,和别牧羊人的情况 高原的情况初遇牧羊人自信、平和“爬” “戳”“放”“盖” 游人稀少、干旱无比再见牧羊人、一直在种树 湿润、鲜嫩、挺拔最后一次相见年事已高,却依然不停 地种树飘着香气 幸福

人分享,给自己带来幸福。 ——绘本《植树的男人》绘画作者给中国读者的寄语 本文讲述了一个荒漠中的牧羊人默默无闻、坚持不懈,慷慨无私地为荒漠 种树创造绿荫的故事。赞美了植树老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植树老 人的无限敬佩之情。 四、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很多默默“种树”的人,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辛勤 耕耘,种植着希望和幸福。你认识或听说过这样的人吗?试为他写一段文字, 记录他的事迹,并写出你的评价和感受。 一个人、一匹马、一条路和一颗温暖的心。 在绵延数百里的木里县雪域高原上,一个人牵着一匹马驮着邮包默默行走 的场景,成为了当地老百姓心中最温暖的形象。 20年中,他一个人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按班准时地把一封封信件、一本 本杂志、一张张报纸准确无误地送到每个用户手中;20年,他一路奔波不喊累不叫苦,战胜孤独和寂寞,将党和政府的温暖传送到雪域高原的村村寨寨,把 党和各族群众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这个人,就是木里藏族自治县××局的一个普通的苗族乡邮员;一个20年来每年都有330天以上独自行走在马班邮路上的邮递员;一个在雪域高原跋涉了26万公里、相当于走了21趟二万五千里长征、绕地球赤道6圈的共产党员——王顺友。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通案 年级初一学科语文课题植树的牧羊人课型新授课 课时 1 总课时 2 主备 人 审核人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目标 运用第一人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运用对比的写法来突出主题。过程与方法 目标 运用对比的写法,突出主题。 情感、态度、 价值观目标 培养热爱大自然,以及充满自信并持之以恒的做事精神。 教学重点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教学难点独具特色的环境描写,精妙的比喻,使文章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 教学方法 教学通案个案教师活动 【检】一、音形识记。 戳() tān( )塌山毛榉()废xū( ) Chóu( )劳水qú( ) 缝隙()干涸() Kāngkǎi( ) 二、词语解释。 1、坍塌: 2、废墟: 3、干涸: 4、刨根问底: 5、不毛之地: 三、作者作品。 《植树的牧羊人》作者(),()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 代表作《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和《一个郁郁寡欢的国

王》。 四、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导】 【读、思、议、展、评】 一、文题解说:课文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点 明了故事的主人公。同时又让人产生一系列:牧羊人为何要植树呢?他的成 果如何呢? 题目的作用: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读课文,感悟作者的写作情感,把握朗读情感。 (选取自己喜欢的段落,先在组内展示,推举优秀组员班内展读。) 作者用什么顺序记述故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作者运用以时间先后为序的顺叙方法。作者与牧羊人第一次见面的情形,第 一次世界大战后再次见面所看到的巨大变化,最后一次见面的感受写得详细。1920年后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他,寥寥两句写得简略之极。 三、文章开头说:“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你认为文中 哪些语句照应了这句话?从全文内容看,牧羊人艾尔泽阿·布菲耶种了多少年的 树? 文中“1913年”,“1920年”,“1945年”,从前至后整整三十多年时间,表明时间之长;而对牧羊人几十年植树造林的关注则表明了作者对他的敬佩和感 动,这些照应了那句话。共种了35年。从1910年到1945年。 四、第②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这对表现主题有 什么作用? 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了铺垫,这大片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稀少的 人烟、贫瘠的土地、干燥的气候都与后面呈现出来的绿色富饶、生机勃勃、美丽 幸福的乐园似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 “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 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 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渲染了荒凉的气氛,突出此地环境的恶劣。暗示了种树的艰难,烘托了牧羊 人坚韧、顽强的品质。与下文改变后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2,13,14课知识点梳理

第12课《纪念白求恩》 一、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代表作品有:《沁园春·长沙》《清平乐·蒋桂战争》《采桑子·重阳》《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沁园春·雪》《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水调歌头·游泳》《卜算子·咏梅》等。 二、故事背景 白求恩(1889-1939),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胸外科医师。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支援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他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率领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来到中国,于1938年春上到达延安,不久转赴晋察冀边区工作。他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以精湛的医疗技术,为中国的抗日军民服务,并培养了大批医务干部,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后因抢救伤员感染中毒,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唐县逝世。白求恩逝世一个多月后的12月21日,毛泽东同志写下了《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 三、理解词义 派遣:以赋予或给予正式证件或授权的证明文件的方式委派。 殉职:为公务而牺牲生命。动机:促使人从事某种活动的念头。狭隘:心胸、气量、见识等不宽广。极端:事物发展所达顶点。热忱:热情。冷清:冷落寂寞;冷静而凄凉。纯粹:不掺杂其它成分的;无掺合物的;不含添加、替代或异质物质的。佩服:对某人或某事发自内心的敬仰和崇拜。高明:见解独到不同凡人,或技艺高超。鄙薄:鄙视菲薄,轻视。出路:能够向前发展的途径;摆脱逆境的门路,前途。拈轻怕重:指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松的,害怕繁重的。漠不关心:态度冷淡,毫不关心。麻木不仁:本义是肢体麻木,没有感觉。比喻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这里指缺乏热情,对集体和人民的利益不关心。精益求精:好了还求更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优质教案

植树的牧羊人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积累语言。 2.理解牧羊人的品格。 3.理解牧羊人奇迹的意义。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积累语言。 2.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 让?乔诺的作品多半作品都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马诺斯克的居民至今还为让?乔诺感到骄傲,当地建有纪念他的让?乔诺中心,还有一条街名叫让?乔诺街。 《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这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在环保逐渐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写的“一个平凡人热爱大地”的精神,更给人以启示。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校正读音,积累词语,理解结构。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表现牧羊人品格的文字,用()标出环境描写的文字,用横线标出文章的线索,用序号标出意义段,批注自己的阅读理解,列出不懂之处。 要阅读的过程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植树的牧羊人

14、植树的牧羊人 让.乔诺 教学目标: 1、运用第一人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2、运用对比的写法来突出主题。 3、培养热爱大自然,以及充满自信并持之以恒的做事精神。 重点: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难点:独具特色的环境描写,精妙的比喻,使文章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 知识链接: 描写人物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环境描写的作用:①表现时代风貌,展现风土人情。②衬托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 ③深化主题。④交代背景,渲染气氛。⑤感染读者。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⑦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或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教学过程: 【检查预习】 一、音形识记。戳( ) tān( )塌山毛榉( ) 废xū( ) Chóu( )劳水qú( ) 缝隙( ) 干涸( ) Kāngkǎi( ) 二、词语解释。 1、坍塌: 2、废墟: 3、干涸: 4、刨根问底: 5、不毛之地: 三、作者作品。《植树的牧羊人》作者( ),( )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代表作《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和《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 【初读课文】 1、标段序,画词句。 2、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研读课文】 一、文题解说:课文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有什么好处? 二、读课文,感悟作者的写作情感,把握朗读情感。 1、作者用什么顺序记述故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2、对比的写法 在文中找出描写种树前后普罗旺斯地区变化的句子,并体会对比的好处。 3、人物描写 在文中找出描写种树人动作的典型细节,看看表现了种树人什么性格? 【质疑探究】 你觉得牧羊人身上的哪些品质令你感动,值得你学习? 温馨提示:结合文中关键词语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植树的牧羊人》同步练习(2018新版教材)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误的一项(是 ). . . . . 弦(xián) .看 ān)护妇 . 恶(wù)痛绝 B .纤(xiān)细 烙(1ào)印 卡(qiǎ)脖子 参. (cī)不齐 差 . . . 刚劲(jìng)有力 . 里。 锟。 州。 14 植树的牧羊人同步练习 有 A .请帖(tiě) 心 (k 深 . . . C .调(diào)换 酣(hān)睡 畜(xù)牧业 D .哄(hōng)笑 分(fēn)外 超负荷(hè) 薄荷(bó) 2.下面各句中都有一个错别字,请在这个字下面画横线,并在后面的横线上写出正确的字。 (1)如果他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 人。________ (2)他不住帐蓬,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石房子________ (3)他没有拿木棍,而是拿了一根一米长、大拇指粗的铁________ (4)他靠一个人的体力和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________ 3.下列句子没有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的是。 (1)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像一只饥饿的野兽了出的吼叫。 (2)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绿洲。 (3)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4)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中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 课内 析读 一、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4.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创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赏析下面的句子 ⑴“在我眼里,他就像是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⑵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在坑里轻轻地放进一颗橡子,再仔细地埋上土。 。 6.作者在行文过程中前后对比、照应,请写出与下面的句子相照应的句子。 ⑴我确实找到了一眼泉,可惜已经干了。 下文与这相照应的句子是: 。 ⑵我走了一天,来到了一个废弃的村庄前 下文与之相照应的句子是: 。 二、阅读课文下列文段,完成下列问题 他不住帐篷,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房子里。看得出,他是一点一点地把一座破旧的房子修整 成现在的样子的。房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渥。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房间里 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很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 锅热腾腾的汤。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 看不出。 …… 牧羊人不抽烟。他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了一堆橡,接着,一颗一颗地仔细地挑选起 来。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我抽着烟,想帮他挑。但他说不用我帮忙。看他挑得那么认 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这就是我们所有的交流。过一会儿,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实录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实录 周婷婷湖北省宜昌市东山中学 【教学目标】 1、继续采用默读的方法||,通过勾画、批注感受种树带来的变化||,探寻变化的原因||。 2、借助关键语句||,感受牧羊人对生命的渴盼与热爱||,对幸福与希望的追寻||,明白幸福的真谛||。 【教学重难点】 牧羊人种下的是树||,更种下着希望与幸福||,收获着希望与幸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种树之题 一个静谧的深夜||, 一本享誉世界的绘本||, 一个简单的故事||, 一幅幅行云般的画面 一句句质朴如诗般的语言||, 瞬间震颤着我的心灵||, 让我不禁鼻头一酸||,泪光涟涟?? 这就是《植树的牧羊人》||,被誉为童话版的《圣经》||。今天我愿借着这个课堂||,与大家分享这个故事||,分享我的感动||。让我们翻开课文 ||。 二、默读勾画||,知晓种树之事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默读的方法||,新教材对我们七年级学生的默读速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400字/分钟||。这篇文章共2800 多字||,完成默读大概需要7 分钟左右||。今天请同学们继续采用这一方法默读课文||,但要求默读的同时要勾画关键||,大家可参看老师课件提示的信息勾画||,试着概括课文内容||,看看我们是否也能读得又快又好呢?读完的同学记得举手示意老师||,下面开始计时||。

师:同学们读得很快||,不知大家勾画得准确吗?有哪位同学想最先检测一下? 课件展示:课文讲述了一个(主要人物)||,为了(事件的起因)用年时间||,在(地点)(事件的经过)||,最终(事件的结局)的故事||。 生一:课文讲述了一个牧羊人||,为了让荒地重获生命||,用32 年时间||,在普罗旺斯地区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地点)||,一直种树(事件)||,最终让荒地变成沃土(结果)的故事||。 师:你填得很快||,看来对课文内容已基本了解||。但好像有一个空||,我觉得不太准确||,有没有同学和老师的想法一致? 生二:我觉得时间不是32 年||,应是35年||。从1913年到1945 年的确是32 年时间||,可1913年时||,牧羊人已种树三年了||。从第11段“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可以看出来||。 师:不断章取义||,善于从细节处比较! 你读书很细致! 师:全班同学||,让我们一起将这段文字齐读一遍||,知晓牧羊人35 年前植树的故事||。生成展示:课文讲述了一个牧羊人||,为了让荒地重获生命 ||,用35 年时间||,在普罗旺斯地区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地点)||,一直种树||,最终让荒地变成沃土(结果)的故事||。 三、走进文本||,发现种树之变 师:种树前||,这里荒芜一片||,种树后||,这里生机勃勃||,土地发生着变化||。可发生变化的只有土地吗?还有什么也悄然发生着变化?下面请同学们默默跳读课文||,勾画关键语段||,找到你们所发现的变化||,然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研讨||。大家讨论的时候注意以下两点: 1、先讨论什么发生了变化?再结合文中勾画的具体语段有感情地朗读并分析||。 2、请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学生小组合作||,展开研讨||。 师:大家讨论得如何?哪个小组先来说一说||,读一读||,展示本组的研讨成果||。 小组一:我们小组认为这里的空气、水、植被等发生着变化||。课文第 2 段说“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 ||。这里还交代“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第 3 段说“继续向前走五

【最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在柏林》重点及知识点归纳

六年级上册第14课《在柏林》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 一、多音字 柏:bó(柏林)bǎi (侧柏)bò(黄柏) 数:shǔ (数一数) shù (数学) 假:jiǎ (不假思索) jià (度假) 二、近义词 虚弱——孱弱沉思——深思停顿——暂停 大概——可能寂静——平静指手画脚——评头论足 不假思索——毫不犹豫 三、反义词 缓慢——迅速健壮——虚弱停顿——继续 奇特——普通寂静——喧闹指手画脚——沉默不语 不假思索——犹豫不决 四、理解词语 沉思:深思。 奇特:跟寻常的不一样;奇怪而特别。 指手画脚:形容说话时兼用手势示意。也形容轻率地指点、批评。造句:他总喜欢对别人指手画脚,很令人反感。 不假思索: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假:凭借;依靠。

嗤笑:讥笑。 神志不清:知觉和理智不清醒。文中形容老妇人因痛失儿子而极度悲伤导致的精神错乱。 大概:表示不很准确的估计。 五、句子解析 1.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这一环境描写渲染了战争带来的悲凉气氛,德国弥漫着的失败情绪;也是暗写战争惨烈,战死者众多。下文老兵夫妇的遭遇与这处伏笔照应。 2.“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 反复出现的作用是:1. 暗示战争让老妇人失去了三个儿子;2. 表现老妇人内心无法言说的痛苦;3. 形成一个悬念,推动情节向前发展。 3.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寂静”是表象,隐含了人们内心的“动”。车厢里的妇女儿童,哪一个没有丧夫失子或失去父母的苦痛!老兵的话,使他们陷入沉思,引发了他们的共鸣,使他们联想到了自己的境遇。 六、问题归纳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新教材}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植树的牧羊人》教案设计

14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设计 侣俸中学陶鸿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人物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从而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中心。 2.运用环境描写,精妙的比喻,对比的写法来突出主题。 过程与方法:学会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理清故事情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大自然,以及充满自信并持之以恒的做事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人物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运用对比的写法来突出主题。 教学难点:通过人物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运用对比的写法来突出主题。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总第52课时) 导学要点: 1、趣味导入,预习检测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一、自主预习,完成自测 (一)预习步骤 1、默读课题,揣摩本课内容; 2、认真阅读课前提示及第一个注释,了解作者、作品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3、大声朗读课文,同时画出并查阅不会读的字或不理解的词; 4、通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精读课文,自行理清文章思路; 6、再读课文,自主或合作完成预习检查题。 (二)预习检测 1、作家作品填空。 本文节选自绘本《植树的男人》。作者让·乔诺,法国作家、电影编剧。代表作《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和《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 2、记叙文知识填空。 (1)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叙述的人称: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有时也用第二人称。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 (3)叙述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等。 (4)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 (5)描写按对象分为: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描写人物角度有:正面(直接)描写和侧面(间接)描写。 3、给下列线的字注音。 慷慨(kǎi)帐篷(péng)废墟(xū)干涸(hé) 坍(tān)塌呼啸(xiào)溜(liū)达戳(chuō)坑 酬(chóu)劳山毛榉(jǔ)白桦(huà)树薰(xūn)衣草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教案冀教版

《春》 朱自清 【教学目标】 1. 积累“朗润”、“酝酿”、“卖弄”、“宛转”、“烘托”等词语。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 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3. 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难点 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 导入语: 同学们,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播放歌曲)好了,同学们在欣赏完这首旋律轻快的歌曲后,老师考考你们了:这首歌歌唱了哪个季节?这个季节有怎样的特点?如果让你用文章来描写这个季节,你会怎样写?(学生各抒己见)好,同学们那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现代著名朱自清先生所写的《春》,看看他又是怎样描写春天的。

2.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作品有:散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 《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朱自清在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快的情绪。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春》,反映了他对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希望,流露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3.检查预习,学习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Yùn niàng liáo chēng suō lì xī shū dǒu sǒu cháo 酝酿嘹亮撑伞蓑笠稀疏抖擞安巢 二、整体把握文章。 1.配乐范读课文,朗读时注音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读时展示几幅春天的图画) 问题: (1) 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 (2)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 (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师生互动,共同讨论以上问题 (1) 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 本课作者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