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人教新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 《论语》十二章》同步精讲精练

人教新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 《论语》十二章》同步精讲精练

人教新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 《论语》十二章》同步精讲精练
人教新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 《论语》十二章》同步精讲精练

人教新版七年级上册《第10课《论语》十二章》同步精讲精练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选择题

1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未若柳絮因风起。因:趁、乘。(《咏雪》)

B.其人舍然大喜。舍:同释,解除、消除。 (《列子·杞人忧天》)

C.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夫: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论语·子罕》)

D.目似瞑,意暇甚。暇:闲暇。(《狼》蒲松龄)

2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她是一个善良、温柔的人,说话待人总是和颜悦色。

B.细看如今我们所居住的城市,道路豁然开朗、绿地优美、街道整洁,市民精神风貌积极向上。

C.戏曲长于在轻歌曼舞中展现历史故事,广播中华美德,演讲人生哲理,明辨善恶是非。

D.贝壳在阳光下闪烁着令人目眩神迷的珠光,让没有到过大海的他惊叹不已。

二、字词书写

3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大美湿地,水韵盐城。近年来,我市积极jiàn(______)行新发展理念,充分挖掘利用丰富的资源禀赋(______),构建“新能源+”全产业链,系统谋划推进绿色发展,迈向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新zhēng(_____)程。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盐城滨海湿地将成为世界自然遗产中一颗璀(_____)璨的明珠。”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选自《曹刿论战》)

【乙】

虞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据①我。”宫之奇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②,惟德繄③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④,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⑤,曰:“虞不腊⑥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冬,晋灭虢。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

(选自《宫之奇谏假道》)

【注释】①据:保佑。②易物:改变祭品。③繄(yì):句中语气词。④若晋取虞:晋,晋国。虞,虞国。下文中“虢”,读“guó”,即虢国。⑤以其族行:带领他的家族出走。⑥腊:岁终祭祀。

4 .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小惠未徧_________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_________

(3)惟德是依 _________ (4)弗听,许晋使 _________

5 . 下列句中与“必以情”中的“以”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策之不以其道B.可以一战C.必以信D.宫之奇以其族行

6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

7 . (1)甲文中的庄公和乙文中的虞公都深信“神”能保佑自己的国家,分别从“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可知。虞公最终落得了被活捉的可悲下场,而庄公却取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主要原因是庄公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文中,曹刿认为______________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乙文中,宫之奇认为神佑国家的根本依凭是

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七年,入见,帝①从容问曰:“卿得良马否?”飞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介②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③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踊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帝称善,曰:“卿今议论极进。”

——节选自《宋史·岳飞传》

注释:①帝:宋高宗赵构,此次谈话后就封岳飞为太尉。②介:备上鞍甲。③褫(chǐ):脱去,卸下。④秣:喂食。

8 . 下列各项中意思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B.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

C.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D.马之千里者

9 . 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2)比行百里始奋迅。

10 . 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

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11 . 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都告诉人们什么道理?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你对这个道理的认识。

【甲】余幼时脚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救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甲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接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徐伯珍字文楚,东阳太末人也。伯珍少孤贫,学书无纸,常以竹箭、箬叶、甘蕉及地上学书。山水暴出,漂溺宅舍,村邻皆奔走;伯珍累床而坐,诵书不辍。积十年,究寻经史,游学者多依之。太守琅琊王昙生、吴郡张淹并加礼辟,伯珍应召便退,如此者凡十二焉。吴郡顾欢擿出《尚书》滞义,伯珍训答,甚有条理,儒者宗之。宅南九里有高山,班固谓之九岩山,后汉龙丘萇隐处也。二年,伯珍移居之。门前生梓树,一年便合抱。家甚贫窭兄弟四人皆白首相对时人呼为四皓。建武四年,卒,年八十四。受业生凡千余人。

(选自《南史》卷七十六,有删节)

【注】①琅琊王昙生、吴郡张淹:与下文的“吴郡原欢”都是地名人名。②辟:征召(为官)。③龙丘萇:人名。

④宴:贫穷。

12 . 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停顿。(每句限断一处)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受业生凡千余人

13 .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______)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______)

(3)村邻皆奔走(______)

(4)如此者凡十二焉(_______)

14 . 选出与“益慕圣贤之道”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A.孔子云:“何陋之有?”

B.班固谓之九岩山

C.前人之述备矣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5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2)伯珍累床而坐,诵书不辍。

16 . 宋濂和徐伯珍的读书经历有哪些相同点?徐伯珍能够获得“儒者宗之”除了因为他“诵书不辍”,还有哪些原因?

文言文阅读

《论语》十二章(节选)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7 . 《论语》是记录________的书,是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它与《_____》《______》《______》合称为“四书”

18 .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2)不逾矩(______)

(3)人不堪其忧(______)(4)三军可夺帅(______)

19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温故而知新人不知而不愠

B.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C.尊君在不过中不至

D.吾日三省吾身君与家君期日中

20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21 . 读了选文后,你觉得那些句子可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请选择一句并谈谈你的感受。

(一)文言文阅读

【甲】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天祥至潮阳①,见弘范②,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③。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④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注释】①潮阳,地名,在广东。后文的“厓山”,也是广东的地名。②弘范,即张弘范,元朝将领。③张世杰,南宋将领。④泫然,流泪的样子。10.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22 . 解释下列加点词。

(1)丈夫之冠也:_______

(2) 以顺为正者:_ _____

(3) 与民由之:______

(4)天祥泫然出涕___

23 .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2)弘范遂以客礼见之。

24 . 请从乙文中找出最能体现文天祥“威武不能屈”的句子

25 . 请结合文体特点,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何不同?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26 . 本文选自课文《_______》,作者是宋代文学家_________。

27 . 解释加点词:

①无从致书以观。致:__________________。②走送之。走:__________________。

28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 . 作者求师的艰难,表现在哪三方面?

30 . 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中,冬季享受着暖气之热,夏季享受着电扇之风,随时都有的老师的指导,读过本文后你定会想很多,请把你的启示或感想写出来。(至少写2条)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对比阅读

阅读古文,完成习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査,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

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顾《爱莲说》)

(乙)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魏于是乎始强。

(注释)①虞人:管理山泽的官。②罢:停止,取消。

31 .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亭亭净植(_______)

(2)宜乎众矣(_______)

(3)是日(_______)

(4)饮酒乐,天雨(_______)

32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莲,花之君子者也.

(2)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33 . (甲)文中的“出淤泥而不染”表现了君子_______________的美德,(乙)文中魏文侯的行为体现_______________的美德。

34 . (甲)文运用了_____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乙)文主要通过_______________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五、课内阅读

35 . 解释下面加点的文言词语。

(1)政通人和,百废具兴______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______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

六、语言表达

36 . 文末揭示中心的语句是哪一句?

七、名著阅读

37 . 围绕《西游记》里的高新科技,请你代表小组在班级读写交流会上进行展示。(不少于80字)

38 .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鹦鹉螺”号来到地球上最危险的海峡入口。这是个连胆子最大的航海家都不敢穿行的海峡。……在“鹦鹉螺”号周围,大海卷起怒涛。海水从东南向西北以两海里半的速度流过去,打在散布在四周、露出水面的珊瑚礁上,溅起朵朵浪花。……突然,一个冲撞,使我摔倒。“鹦鹉螺”号撞上了暗礁,已经动弹不得,有点向左倾斜。

(1)文段中所说到的“最危险的海峡”指的是海峡。

(2)尼摩船长和阿龙纳斯教授在海底探险旅行时,经历了许多险情,如文段中的触礁搁浅,在这之后,他们还经历了哪些险情,请你再列举两例。

八、综合性学习

3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chén,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rén。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萃的共产党员。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

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拈轻怕重(_________)热chén(________)麻木不rén(___________)

(2)文中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__”。

(3)将画线句子改为肯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作文

40 .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我们十几年的生命里,父母的呵护,朋友的鼓励,一切的一切让我们慢慢成长。回头看看走过的路,多少风雨,多少幸福。一路走来,要感谢很多人,很多事。

请以“回头看看走过的路”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④书写要工整规范。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二、字词书写

1、

三、文言文阅读

1、

2、

3、

4、

5、

6、

四、对比阅读

1、

五、课内阅读

1、

六、语言表达

1、

七、名著阅读

1、

2、

八、综合性学习

1、

九、作文

1、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课文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课文 论语十二章 (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白话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使精神受到损害。” 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多么贤德啊,颜回!”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知识点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知识 点 一、原文及翻译 第一章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间去温习,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却不发怒(怨恨),不也是君子的行径吗? 第二章 1、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第三章 1、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

∕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各种言论能明辨是非,到七十岁才可以随心所欲,又不会超出规矩。 第四章 1、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体会与理解,可以凭借这成为老师。” 第五章 1、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译文: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便会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第六章 1、原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2、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第七章 1、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的原文翻译与讲解

论语十二章 【作者】佚名【朝代】先秦 译文对照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标签: 译文注释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附答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练习:《论语十二章》练习答案

《论语十二章》复习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字,时期人,春秋末期的、、,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不愠.()三省.吾身() 传.不习乎()不惑()不逾矩 ..()()不思则罔.()不学则殆.() 一箪.食()曲肱 ..而枕.()()()好.之者()笃.志() 三、解释加点词语 1.学而时习 ..之() 2.有朋自.远方来() 3.人不知.而不愠.()() 4.不亦君子 ..乎() 5.吾日三省 ...吾身()()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7.传.不习乎()8.三十而立.() 9.四十不惑.() 10.不逾矩 ..()() 11.温故.而知新 ..()() 12.学而不思则罔.() 13.思而不学则殆.() 14.可以为 ...师矣()()() 15.人不堪.其忧()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18.饭疏食 ...饮水.()()() 19.曲肱而 ...枕之()() 20.不义 ..而富且贵() 21.于.我如浮云()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3.择其善者 ..而从之() 24子在川上 ..曰() 25.逝.者如斯.夫()() 26.不舍.昼夜() 27.三军 ..可夺帅也() 28.匹夫 ..不可夺志也() 29.博学而笃.志() 30.切问 ..而近思 ..()() 四、通假字 1.不亦说乎通,意思是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通,意思是 五、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 ..之(时,古义:;今义:。习,古义:;今义:) 2.吾日三 ..省吾身(日,古义:;今义:。三,古义:,今义:) 3.温故.而知新(古义:;今义:) 4.择其善者 ..而从.之(善者,古义:;今义:。从,古义:;今义:。) 5.可以 ..为师矣(古义:;今义:) 六、一词多义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 可以为师矣()2.而: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知识点详解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知识点详解 12.《论语》十二章 一、文学常识 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 传弟子编写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 行,共20篇,世人称“半部《论语》治天下”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 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政治上主张“仁政”,“以德服人”,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孔子被后世统治 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被联合国称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二、生字注音 论(lún)语不亦说(yuè)乎愠(yùn)三省(x ǐng)传(chuán)不习乎 逾(yú)矩(jǔ)罔(w?ng )殆(dài)哉(zāi)箪(dān)陋巷(xiàng) 堪(kān)肱(gōng)笃(dǔ)志陬邑(zōu yì) 三、重点字词解释及翻译 第一章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愉快朋:1.字词解释:时:按时说:通“悦” 志同道合的人愠:生气,发怒君子:指道德上有修 养的人 2.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 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 君子吗?” 3. 课文探究:第1句:讲学习方法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第3句:讲个人修养 第二章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字词解释:日:每天三省:多次反省。省;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忠:尽心竭力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2.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3.课文探究: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道德修养 第三章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

初中语文试卷 马鸣风萧萧 《论语》 一、文学常识 1、《论语》: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书,共____篇,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四书”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孔子:名___,字_____,______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_______,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子]: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理解性默写 1、由我国民间俗语“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你能联想到《论语十则》中的哪一句话? 2、《<论语>十则》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强调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起来的句子是: 用来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的语句是: 3、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 4、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 5、《<论语>十则》中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 6、《<论语>十则》中当别人不了解自己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7全国中学生夏令营大连会场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对着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大连。” 8、《<论语>十则》中孔子心目中君子的标准是: 9、《<论语>十则》中谈知识的巩固与创新的句子是: 10、《<论语>十则》中化为成语“择善而从”的一则是: 11、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孔子的话12、《<论语>十则》中要求人们对先进和落后的态度是: 13.孔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 14、阐述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到也是一种乐趣的句子是: 揭示儒家所倡导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的句子是: 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 17、“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原因是什么? 三、字词句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时习] [朋] [知] [愠()] [君子]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吾] [日] [三省()] [为()] [谋] [忠] [交] [信] [传]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

《〈论语〉十二章》自主探究学案 课型:讲读课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前六章) 目标:1、利用工具书注音、解义。2、了解作品及作者相关知识。3、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把所学知识、道理付诸于实践。 达标分数:20分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一、自学检测 1、了解作品及作者相关知识。(提示:1分钟后完成,然后D-C-B-A互相核对答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小组+2分。随机抽问,回答正确+1分。) 填空: (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2、小组有节奏朗读前六章。(提示:完成的小组+2分。随机抽问,回答正确+1分。) 二、能力提升。学习前六章 1、学习第一章(提示:1分钟后完成,然后D-C-B-A互相核对答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小组+2分。随机抽问,回答正确+1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七年级上册语文 《论语十二章》练习及答案

2020年新人教版七年级《论语十二章》复习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字,时期人,春秋末期的、、,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不愠.()三省.吾身()传.不习乎() 不惑()不逾矩 ..()()不思则罔.()不学则殆.() 一箪.食()曲肱 ..而枕.()()()好.之者()笃.志()三、解释加点词语 1. 学而时习 ..之() 2.有朋自.远方来() 3.人不知.而不愠.()() 4.不亦君子 ..乎() 5.吾日三省 ...吾身()()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7.传.不习乎() 8.三十而立.() 9.四十不惑.() 10.不逾矩 ..()() 11.温故.而知新 ..()() 12.学而不思则罔.() 13.思而不学则殆.() 14.可以为 ...师矣()()() 15.人不堪.其忧()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18.饭疏食 ...饮水.()()() 19.曲肱而 ...枕之()() 2020义.而富且贵() 21.于.我如浮云()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3.择其善者 ..而从之() 24子在川上 ..曰() 25.逝.者如斯.夫()() 26.不舍.昼夜() 27.三军 ..可夺帅也() 28.匹夫 ..不可夺志也() 29.博学而笃.志() 30.切问 ..而近思 ..()() 四、通假字 1.不亦说乎通,意思是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通,意思是 五、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 ..之(时,古义:;今义:。习,古义:;今义:) 2.吾日三 ..省吾身(日,古义:;今义:。三,古义:,今义:) 3.温故.而知新(古义:;今义:) 4.择其善者 ..而从.之(善者,古义:;今义:。从,古义:;今义:。)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论语

《论语十则》说课 授课教师:魏诗田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论语十则》,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想、教学程序等五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论语十则》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5篇课文。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 第二单元仍然继续着第一单元所谈论的“人生”这个话题,所选课文侧重于写对人生的理解和选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中,《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你们所效法。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则》,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2.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a.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b.了解文言文的一般常识,能掌握重点字词读音、含义及一些虚词的用法 c.能熟练背诵、默写前五则,说出句意 (2)能力目标:能够理解课文前五则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3)德育目标:a.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让学生对照反省自己 b.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教学的重点、难点 理解、掌握重点词语的读音、解释;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整理归纳的学习方法;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指导自己的言行。 二、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 古人云:“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文以载道”。据此,语文教学研究者总结出一条语文教学原则,即文道不可分割的原则,即充分利用语文课文中生动、丰富的德育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点拨学生。初中学生已逐渐产生了丰富的精神需求,他们渴望知识,追求真善美,思考人生的价值,希望得到理解和尊重。要用学生的切身体会唤醒学生;用民族自尊、爱国主义的信仰激发学生。 2.诵读法

《论语》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十二章

《〈论语〉十二章》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你们好!我是号参赛者,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说课题目是《〈论语〉十二章》,在说课的过程中希望得到专家的批评和指导。 一、说教材 《〈论语〉十二章》是七年级上册的内容。它出自经典著作《论语》。本课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语言精炼,思想深刻而丰富,学好这一课对于身心快速发展的中学生来说,显得极为重要,意义和影响十分的重大。所以作为老师我一定要想办法让同学们在学好知识的同时,从中获得古圣先贤的学习的方法、态度,感受他们高尚的个人品质。 二、说学情 我们的学生求知欲强,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富有个性,在以前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知识素养,他们渴望学到更多更有趣的语文知识。在教学中为学生留出自由发挥的空间,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结构特点及学情,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三、说目标 1、利用工具书注音、解义。 2、了解作品及作者相关知识。 3、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把所学知识、道理付诸于实践。 四、说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五、说教法 结合“以学为主,精讲精练”的教学模式,确定课堂教学方法以问题式、启发式为主,结合讲授式教学方法达到精讲精练,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 六、说学法 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培养学生学会通过自学、观察、阅读、等方法获取相关知识,使学生在探索研究过程中提高分析、归纳、推理能力。 七、说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一、自学检测 1、了解作品及作者相关知识。(提示:1分钟后完成,然后D-C-B-A互相核对答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小组+2分。随机抽问,回答正确+1分。) 填空: (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2《论语》12章

12《论语》十二章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知大意,体验人物 2、积累文言词语,疏通课文 3、当堂背诵,积累成语警句 4、通过朗读揣摩,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5、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学会修身做人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2、初步学会运用各种方法,疏通课文,理解大意 【教学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2、当堂背诵,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读背诵、默写全文。 3.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学请诊断 1.教师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的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2.初读课文,扫清语言障碍。特别注意加点字的音行、形、义。 人不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悦.乎(yuè) 传.不习乎(chuán)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hào) 3.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在公认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副其实;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德治和教化。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后世对孔子有非常崇高的赞誉,唐代的韩愈曾经有诗:“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后代的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的需要,也一再的追封孔子,封其为“至圣先师”“大成文宣王”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总结(含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总结(含答案)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字,时期人,春秋末期的、、,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不愠.()三省.吾身()传.不习乎()不惑()不逾矩 ..()()不思则罔.()不学则殆.() 一箪.食()曲肱 ..而枕.()()()好.之者()笃.志() 三、解释加点词语 1. 学而时习 ..之() 2.有朋自.远方来() 3.人不知.而不愠.()() 4.不亦君子 ..乎() 5.吾日三省 ...吾身()()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7.传.不习乎() 8.三十而立.() 9.四十不惑.() 10.不逾矩 ..()() 11.温故.而知新 ..()() 12.学而不思则罔.() 13.思而不学则殆.() 14.可以为 ...师矣()()()15.人不堪.其忧()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18.饭疏食 ...饮水.()()() 19.曲肱而 ...枕之()() 20.不义 ..而富且贵() 21.于.我如浮云()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3.择其善者 ..而从之() 24子在川上 ..曰() 25.逝.者如斯.夫()() 26.不舍.昼夜() 27.三军 ..可夺帅也() 28.匹夫 ..不可夺志也() 29.博学而笃.志() 30.切问 ..而近思 ..()() 四、通假字1.不亦说乎通,意思是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通,意思是 五、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 ..之(时,古义:;今义:。习,古义:;今义:) 2.吾日三 ..省吾身(日,古义:;今义:。三,古义:,今义:) 3.温故.而知新(古义:;今义:) 4.择其善者 ..而从.之(善者,古义:;今义:。从,古义:;今义:。) 5.可以 ..为师矣(古义:;今义:) 六、一词多义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 可以为师矣()2.而: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七年级语文上册 论语十二章 教案

《论语》十二章 【教学目标】: 1、能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知大意,体验人物 2、积累文言词语,疏通课文 3、当堂背诵,积累成语警句 4、通过朗读揣摩,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5、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学会修身做人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2、初步学会运用各种方法,疏通课文,理解大意 【教学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2、当堂背诵,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读背诵、默写全文。 3.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学请诊断 1.教师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的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2.初读课文,扫清语言障碍。特别注意加点字的音行、形、义。 人不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悦.乎(yuè) 传.不习乎 (chuán)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hào) 3.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教案(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默写。 ○课前准备 ①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查阅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讲授新课 1、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①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2、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 诲女(rǔ)知之乎不知为(wéi)不知是知(zhì)也 (1)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2)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达标反馈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论语

《论语十则》检测题 Name:______ Score: ______ Class: ______ 1.填空:(19分) ⑴《论语》是记录的一部书,是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由收集整理而成。孔子,名,字,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⑵“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指、、、 “五经”指、、、、。 ⑶生活中用来教育人们要谦虚,不要狂妄,不懂装懂时,我们常引用《论语》十则中孔子的话:,,。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5分) 论.语()不愠.()三省.()罔.()殆.() 3.判断下列各句有没有通假字,如果有,请写该字及其本字、读音、意义。(8分) 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⑵吾日三省吾身 ⑶诲女知之乎

⑷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16分) 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 ⑵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故:) ⑶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殆:) ⑷择其善者而从之(从:) ⑸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岁:) ⑹)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恕: ) 5.请写出出自《论语》十则中现在常用的成语四个。(4分) 6.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20分) 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⑵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⑸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本文所选十章,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⑴学习态度;⑵学习方法;⑶思想品德修养。请分别就这几个方面各举两则。(6分) 学习态度: 学习方法: 品德修养: 8.“而”的用法,有的表顺接,有的表转接,请区别下列句中“而”的不同用法:(6分) 学而时习之()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任重而道远()择其善者而从之()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4分)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

《论语》 一、文学常识 1、《论语》: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书,共 ____篇,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四书”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孔子:名___,字_____,______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_______,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子]: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理解性默写 1、由我国民间俗语“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你能联想到《论语十则》中的哪一句话? 2、《<论语>十则》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强调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起来的句子是: 用来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的语句是: 3、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 4、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 5、《<论语>十则》中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 6、《<论语>十则》中当别人不了解自己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7全国中学生夏令营大连会场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对着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大连。” 8、《<论语>十则》中孔子心目中君子的标准是: 9、《<论语>十则》中谈知识的巩固与创新的句子是: 10、《<论语>十则》中化为成语“择善而从”的一则是: 11、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孔子的话12、《<论语>十则》中要求人们对先进和落后的态度是: 13.孔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 14、阐述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到也是一种乐趣的句子是: 揭示儒家所倡导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的句子是: 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 17、“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原因是什么? 三、字词句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时习] [朋] [知] [愠()] [君子]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吾] [日] [三省()] [为()] [谋] [忠] [交] [信] [传]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 [殆()]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①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②也。” [诲()] [是]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贤] [齐]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论语》

10《论语》十二章(1—3章)(公开课) 广州市第二十一中学语文科吴子文 【教学目标】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章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4.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法。 【教学用时】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理解并背诵前三则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则》。 二、作家、作品简介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不求仕,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

七上语文第12课. 《论语》十二章. 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知大意,体验人物 2、积累文言词语,疏通课文 3、当堂背诵,积累成语警句 4、通过朗读揣摩,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5、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学会修身做人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2、初步学会运用各种方法,疏通课文,理解大意 【教学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2、当堂背诵,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读背诵、默写全文。 3.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学请诊断 1.教师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的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2.初读课文,扫清语言障碍。特别注意加点字的音行、形、义。 人不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悦.乎(yuè) 传.不习乎(chuán)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hào) 3.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在公认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副其实;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德治和教化。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后世对孔子有非常崇高的赞誉,唐代的韩愈曾经有诗:“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后代的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的需要,也一再的追封孔子,封其为“至圣先师”“大成文宣王” “文宣帝君”等。中国各地都有孔庙。山东曲阜的孔府是我国北方除北京外另一重要的宫殿

人教版初一上册论语十二章翻译及原文

《论语》十二章翻译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 4.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这样的人是可以当老师的." 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6.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翻译:∶“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 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三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必定会有我的老师。拿他们的优点来自己学习,拿他们的缺点来自己改过。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站在河岸上说,过去的就像这流水,白天和夜晚都在流 1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 一个人心有远大理想就要有丰富的知识,要多多提出疑问,多多深入思考。对于自己的志向不能有过多的

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论语》导读

《论语》导读一——孔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孔子与《论语》的有关背景资料。 2、了解孔子身世、经历、思想及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了解孔子与《论语》的有关背景资料 2、通过幻灯、视频引发学生对论语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和作用提高个人精神品格。 教学重点 1、了解孔子与《论语》的基本情况 2、引发学生对《论语》的兴趣 教学难点引发学生对《论语》的兴趣。 教学设想 《论语》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以语录式样呈现的中华文化的经典。从语言来说,它是古代汉语;从形式上说,它是古代特有的对话文体;从内容上说,它是传统文化的源头。学生会有一定畏难情绪,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关键。故本课通过多种形式,如图片、视频等方式,引发学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他用最锐利的智慧开启了那一道道尘封的门,阳光从那错开的门缝间挤出来,于是门外面铺满黄金;他用最朴实的教诲铸造了一把坚韧的利斧,劈成了一道道深深的印痕,它留下的不是疼痛,而是刻骨铭心!于是,子子孙孙有了一条光明的大道。他就是中华文化的先驱:孔子 二、孔子身世及生平 1、出生 公元前551前,有一个叫颜徵(征)在的女子在尼山祝祷归家后,果然怀孕。待十月怀胎时,忽然梦见一位垂髫(tiáo)的仙女,手牵着一只满身龙麟的独角兽,背上坐着一小孩。仙女言:“此兽名叫麒麟,专为送子而来。” 等到出生时,天上传来奏乐声,同时有五个仙翁,从云彩中冉冉下降。其中一个说道:“天生圣人,天降音乐。” 结果这个孩子一出生,就发现他与众不同。怎么与众不同? 他降生后不但头顶如反盂(yú,盛汤浆或饭食的圆口器具。反盂,即头顶上中间低四面高),而且面部有“七露”,眼露筋、耳露轮、鼻露孔、嘴露齿,眼、耳、鼻又均双露,称为七露。看上去像个怪物,他的父亲叔梁纥(hé)和母亲颜徵在就把他扔在野地里了。后来,不知道从哪里飞来一只老鹰给他打扇子,遮蔽骄阳;又有一只老虎将他衔进了一个山洞,并给他喂乳汁。这就是所谓的“龙生虎养鹰打扇”的传说,这个传说至今还在曲阜一带流传。 这个人是谁?大名鼎鼎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是也。孔子,名丘,字仲尼。孔子是对他的尊称,孔老二是对他带点贬义的称呼。 2、生平 公元前551年8月27日,孔子诞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内“尼丘”山的一个山洞中(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孔子因“尼丘”而名“丘”,字“仲尼”(“仲”表示排行老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