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应运而生(春秋):孔子→蔚然大宗(战国):孟子、荀子→遭到打击(秦)→逐渐复苏(西汉初)→独尊、正统思想(汉武帝):董仲舒→严峻挑战(魏晋南北朝)→三教合归儒(隋唐)→程朱理学(宋):程颢、程颐、朱熹→心学(明中):王阳明→新发展(明清)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1、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于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诸子百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道家学派的老子、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韩非子。

3、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即“爱人”、“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在教育方面的思想主张是有教无类。

4、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为更加系统的“仁政”。还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5、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了“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思想。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恶论”。

6、孔子和孟子分别分称为至圣和亚圣

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西汉前期,“举贤良”对策的皇帝是汉武帝。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是董仲舒他著有《春秋繁露》一书。

2、董仲舒的思想: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针对土地兼并严重的现实,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孝道。

3、汉代儒学如何成为正统思想?思想: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政治:起用文学儒者参政;教育: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第三课宋明理学

客观唯心主义

1、北宋儒家代表:程颢、程颐,主张:“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天理”是万物的本原。(核心);人伦道德、尊卑等级都是天理;仁是与万物俱生的。

2、南宋儒家代表:朱熹(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主张:理气论(理和气浑然一体,不可分离)、心性论(性无不善,情也应当从善)。

主观唯心主义

3、明代儒家代表:王阳明(王守仁),主张:“宇宙便是吾心”“心即理也”“心外无物”等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致良知”学说,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进一步发挥儒家“仁”的思想。

第四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1、被称为“离经叛道”的思想家是李贽。他生活在明朝后期,主张: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揭露道学家的虚伪;抨击封建社会的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痛恨男尊女卑现象,竭力赞颂改革,肯定农民起义。

2、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是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

同:反对君主专制独裁,主张“人民为主”

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异顾炎武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梁启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王夫之认为应当耕者有其田

主张同: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黄宗羲反对重农抑商

异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

王夫之

同:批判继承传统旧儒学,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

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命题

异顾炎武提倡走出门户,到实践中求得真知

王夫之主张物质是第一性的(唯物思想家)

第二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第1课“发明和发现的国度”

四大发明外传及影响

成就:数学、天文学、农学、建筑、造船与航海

1、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

2、被马克思称为人类“最美妙的发明之一”的是十进位值制记数法。世界上最早使用十进位值制的国家是中国。我国在春秋战国出现算筹记数法。

3、首创割圆术的数学家是刘徽。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祖冲之求出的圆周率在世界上领先了一千年。

4、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赤道坐标的国家,石申是最早用赤道坐标表示恒星位置的。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是《石氏星表》。

5、在望远镜发明以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是浑仪。元代科学家郭守敬把它革新为简仪。

6、混合选择法最早记载于西汉时期的家书《氾胜之书》中;中国是最早掌握无性杂交嫁接技术的国家。

7、中医学的奠基之作是《黄帝内经》。

8、现存世界上最高大的木结构建筑是山西省的辽代应县木塔。

9、明朝郑和下西洋所乘的宝船,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木帆船。

10、在大海上航行,辨方向靠指南针;辨位置靠牵星书,它代表着当时利用天文导航的世界先进水平。

第二课辉煌灿烂的文学

体裁: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1、标志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是《诗经》(现实主义作品)的出现,。

2、战国时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他创造出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他的代表作是《离骚》(浪漫主义作品)。

3、汉代流行的文学体裁是赋。西汉时著名的辞赋家是司马相如,他的代表作是《子虚赋》和《上林赋》。

4、东汉时期,辞赋家有张衡和赵壹。

5、唐朝是诗歌的繁荣时期。初唐的著名诗人有王勃和陈子昂。盛唐诗坛流派纷呈:有边塞诗人高适和岑参;有山水诗人孟浩然和王维;有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他被称为“诗仙”;还有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他被称为“诗圣”。中唐诗人中成就最高的是白居易,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晚唐诗坛的杜牧和李商隐多伤时感世之作。

6、柳咏是北宋词坛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是《雨霖铃》,两宋之交的李清照,是一位杰出的婉约派女词人。北宋词坛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南宋豪放派的著名词人是辛弃疾。

7、元曲由散曲和元杂剧组成。散曲以关汉卿和马致远成就最高。

8、中国的小说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称为传奇;宋代的话本把中国小说繁荣奠定的基础。明清的四大名著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第三课繁花似锦的戏曲

1、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成熟阶段。元杂剧的奠基人是关汉卿,代表作是《窦娥冤》。

2、明代戏曲发展为传奇,形成昆曲一统天下的局面。明朝后期是传奇发展的黄金阶段,著名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是传奇最出色的作品。

3、清代京剧崛起。京剧形成于道光年间。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出“同光十三绝”等著名艺人。清朝时期,京剧由北京走向全国,民国以来,逐步走向世界。

第四课充满魅力的中国书画

1、中国古汉字起源于六千多年前,大多是象形文字。

2、到商代,汉字形成完整的体系。汉字形体的演变趋势是由繁到简。其演变可分为古文字和隶楷两个阶段。古文字阶段汉字演变的序列是甲骨文、金文、篆书、秦隶。隶楷阶段的正式书体:隶书、楷书,辅助书体:草书、行书

3、魏晋时期,书法艺术进入自觉阶段,书法的审美功能超过实用功能。

4、楷书的实用价值最高,该书法在唐代步入盛世。代表人物有初唐的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盛唐的颜真卿《颜氏家庙碑》;晚唐的柳公权《玄秘塔碑》。

5、草书有极高的审美的价值。名家有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唐朝的张旭、怀素。

6、行书兼具审美和实用功能,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7、夏商周时期的绘画以人物肖像为主。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是战国。

8、魏晋南北朝时期画家的代表人物有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和杨子华《北齐校书图》。

9、吸收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的时期是隋唐五代。

10、现存中国最早的山水画是隋代著名画家展子虔的《游春图》。初唐和盛唐时期的著名画家是阎立本和吴道子。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步辇图》和《送子天王图》。

11、两宋时期,风俗画是当时画坛的最大亮点,代表作有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12、元明清时期,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写意画。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开明知识分子:林、魏“师夷长技以制夷”器物

洋务运动洋务派(曾、李等)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

戊戌变法维新派(康、梁等)君主立宪制制度

辛亥革命革命派(孙等)三民主义

新文化运动激进派(陈、李等)民主、科学思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毛等)马克思主义

第1课西学东渐与维新变法思想

1、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的有识之士被西方洋枪洋炮惊醒,开始睁眼看世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2、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将外文资料,编译成《各国律例》和《四洲志》。

3、魏源编成《海国图志》,系统介绍西方史地和科学技术知识以及西方各国的政治制度,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对当时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4、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清政府内部以曾国藩、李鸿章和张之洞为首的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

5、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洋务派“自强”的迷梦彻底破灭。

6、19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在知识分子中逐渐产生了早期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有王韬、薛福成和郑观应等。他们政治上主张君主立宪制,设议院。经济上主张发展工商业,与外国人商战。

7、19世纪90年代初,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主要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其中康有为把儒家今文经学中的“三世说”和西方进化论结合起来,这一思想被称为是“思想界之大飓风”。

8、康有为代表作《孔子改制考》主张升平世即君主立宪制;梁启超代表作《变法通议》主张变法图存;严复代表作《天演论》《法意》,用民权否定君权。

9、维新思想的宣传,遭到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引发了一场激烈的论战。双方论战焦点是要不要变法维新,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其实质是一次资本主义维新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论战,是中国近代历史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10、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实行变法,这就是戊戌变法。因慈禧太后代表顽固派发动“戊戌政变”而变法失败。

第2课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后,实行专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思想已深入人心。

2、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就揭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3、1917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在学术上实行“兼容并包、百家争鸣”的方针,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

4、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大力宣传新文化,批判封建旧文化,《新青年》和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5、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和科学。它的内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6、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1917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提出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鲁迅写了《狂人日记》、《孔乙己》等小说,成为新文学的典范。

7、新文化运动前期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的旧文化的斗争,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思想;民主科学的思想得到弘扬,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形成思想解放潮流,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奠定思想基础;;但对于东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

8、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新文化运动。

第3课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在中国大地上,李大钊《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

2、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代表人物是李大钊和杨匏安,其中《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3、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的阵营逐渐分化,出现了“问题”与“主义”之争。胡适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阐述自己观点,李大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回击胡适的挑战。通过论战,马克思主义以其先进性、科学性和革命性吸引了更多的先进分子。

4、陈独秀、毛泽东、邓中夏、蔡和森、瞿秋白、周恩来等先后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5、各地出现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有计划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活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1920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了第 1 个共产党组织。1921年7月,中共一大的召开宣告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了。

第一课孙中山三民主义

1、三民主义是由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的。它提出的政治背景是民族危机的加深;经济背景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孙中山于1905 年在日本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同年将十六字纲领阐发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三民主义,其地位是革命的先行者。

3、“民族主义”对应“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主要任务是推翻清王朝封建统治。“民权主义”对应“创立民国”,主要任务是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地位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民生主义”对应“平均地权”。

4、三民主义的性质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但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5、以康有为为代表的保皇派与革命派的论战围绕要不要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等内容,通过论战,有力地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

6、1912年,孙中山按照三民主义制定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其主要目的是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7、孙中山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把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它体现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其最大的变化是增加了反帝的内容,这样就与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在若干原则上一致,成为了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

第二课毛泽东思想

1、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其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地位。

2、在毛泽东撰写的《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文章中,他指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同盟军是农民阶级,敌人是封建军阀与帝国主义。大革命失败后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理论。

3、在抗战时期毛泽东发表的《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章把中国革命分成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步骤,并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毛泽

东思想在 1945 年召开的中共“七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4、在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的前夕,中共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会议把党的工作重心从乡村转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为工作中心,解决了中国由农业国转为工业国、以及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问题。并告诫共产党人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袭击。

第三课邓小平理论

1、邓小平理论又叫“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它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也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其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

2、文革结束初期存在的“两个凡是”的指导方针实际上是仍坚持“左”的错误方针。针对这一错误指导方针,思想界开展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得到了邓小平的支持,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成为了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3、1978年底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党历史上一次重要的转折点,这次会议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并形成了以为邓小平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4、1982年中共十二大明确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1987年的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标志着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同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使之成为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1997 年召开的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第四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的系统的科学理论。它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它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

第1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1、建国初成立的最高科研机构是中国科学院,由郭沫若任院长,并把发展原子弹、火箭、电子计算机作为研究重点。

2、我国于80年代制定的高科技计划有“863计划”、“星火计划”、“火炬计划”。1995年我国又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3、我国第一颗原子弹于 1964 年爆炸成功,并郑重承诺无论任何时候,无论任何情况,

中国都不会首先使用原子弹。

4、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名为“东方红”1号,我国是世界上第5 个发射卫星的国家,并由此进入了航天时代。

5、中国是世界上第3 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第一个宇航员杨利伟于2003年乘坐“神舟”5号飞船升上了太空。

6、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也有助于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他的发明被国际上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第2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双百”方针是在1956 年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提出的,指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以及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2、“百花齐放”的概念是: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的概念是: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3、“双百”方针是一个长期性的方针

4、“双百”方针提出后最早出现繁荣景象的是生物学领域的摩尔根学派与李森科学派之争。

5、党总结社会主义时期的科学、文艺工作的经验教训是要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和政治的关系,和人民生活的关系,以及继承传统与不断革新的关系。其中科学、文艺工作和人民生活的关系是最基本的。

第3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1、建国初的教育主要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把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造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提出的教育方针要求学校把德育放在重要位置。刘少奇从中国实际出发,倡导“两种教育制度”,即全日制学校教育制度和半工半读学校教育制度。另外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以培养民族干部为首要任务。

3、由于“左”思想的影响和“文革”的到来,教育受到了严重破坏。

4、邓小平在复出后初期对教育战线拨乱反正的措施有:整顿恢复教学秩序;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组织编写新教材;倡导尊师重教。改革开放后又提出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为此国家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同时他又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

5、在教育改革上:基础教育上大力普及义务教育;中等教育上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高等教育上增设新兴的边缘学科专业,建立了学位制度,改革高校招生与分配制度,1993年还实施了“211 工程”;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启动希望工程。

第1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1、古代希腊是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国。公元前5世纪中叶以后,出现了所谓的智者学派,又称哲人学派。该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和安提丰(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他们研究的重点已经从自然界转向人类社会。

2、古代希腊最著名的思想家是苏格拉底,他的历史地位相当于孔子在中国的地位。他把人类及其环境作为探究的课题,更重视人的伦理道德,追寻人生真谛;他反对过激的民主政治,支持寡头政治;他提倡善良的道德,伦理思想是“知识就是道德”,即所谓“知德合一”。他认为人性的本质是向善的,这与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孟子的观点有类似。他的学生名叫柏拉图,代表作《理想国》;而他学生的学生名叫亚里士多德,他们都关注人类社会。

3、苏格拉底心中完美的人应该具备心地善良、知识渊博、富于教养、崇尚理性等必要素质。

第2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1、文艺复兴最早在意大利兴起,根本原因是该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最早。

2、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非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文艺复兴不是单纯的复古,而是借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宣传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是欧洲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3、被誉为“文学三杰”的是:但丁(文艺复兴先驱)——揭开序幕,代表作《神曲》;薄伽丘——用意大利语言创作短篇小说集《十日谈》;彼特拉克——“人文主义之父”,代表作《歌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领域代表人物有达·芬奇等人。

4、引发宗教改革的导火线是 1517年,罗马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揭开宗教改革序幕的是德意志的马丁·路德发布的“九十五条论纲”。欧洲经历了宗教改革后,教会对人们思想和社会政治经济的控制逐渐削弱。

第3课启蒙运动的兴起

1、启蒙运动最早从英国爆发,但是高潮是在法国,根源是该国资本主义发展,重要原因是封建制度与资本主义发展矛盾最尖锐。

2、启蒙运动抨击教会的权威和迷信,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科学、自由和平等。启蒙运动的核心是“理性”,即人自己思考,运用自己的智力去认识、判断和理解事物的能力,认为理性是判断是非的惟一标准,号召人们用理性的力量努力构建一个更符合理性和人性的社会。这在欧洲近代史上是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3、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是“三人一派”: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和“百科全书派”。其中,伏尔泰被誉为“无可争议的领袖”,他对未来社会的构想是“天赋人权”思想,代表作《哲学通信》《路易十四时代》等;对后来的美国影响深刻的启蒙思想家是孟德斯鸠,他对未来的设想就是著名的“三权分立”学说,代表作是《论法的精神》。另一位是卢梭,他对未来的设想是“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

4、启蒙运动从法国传播到了欧洲其它国家。其中德意志的代表人物是康德,著作是《纯

粹理性批判》

第七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

第一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一、伽利略的成就: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16世纪末至17世纪30年代)

1、提出了落体定律和匀速运动、匀加速运动等两个概念。

2、制成了望远镜观察天体,证明了哥白尼“日心说”的正确性。

3、意义:伽利略的发现和提出的科学研究方法,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变革,是物理学的开端。

二、牛顿的成就:建立了经典力学系统。(17世纪40年代至18世纪初)

1、提出了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2、牛顿经典力学的特征注意实验和数学化

3、意义: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

三、爱因斯坦的成就:提出了光速不变原理和相对论。(20世纪初)

1、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

2、意义:是物理学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

四、普朗克的成就:提出了量子假说。(20世纪初)

1、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子和放射性的发现,打开了原子的大门,使人们对物质的认识深入到了原子内部。但大量的实验表明,微观粒子的运动不能用通常的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进行描述。

2、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诞生了量子论

3、爱因斯坦发展了量子论。

4、意义: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高度

第二课破解生命起源之谜

生物学的发展

1、背景:

(1)15—18世纪,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洗礼,出现了面向现实世界、重视实践、崇尚和追求理性的新风气。

(2)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相继发生,科学技术长足进步,人类视野不断拓宽,思想文化更加开放。

2、发展情况:

(1)19世纪前期,德意志人施莱登和施旺提出和确立细胞和细胞学说。

(2)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物种起源》一书出版,标志着生物进化论诞生。该学说的主要观点是生存竞争、自然选择是生物界的普遍规律。1871年,达尔文发表了《人类的起源》进一步论证自己的观点。

3、生物进化论思想的意义:

1)是对封建神学创世说的有力挑战,在宗教界引起轩然大波。达尔文是敢于向基督教神学挑战的英雄,堪称“生物学领域的牛顿”。

(2)19世纪晚期,先进的中国人以生物进化论学说为指导,开展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

第三课蒸汽和电的革命

1、蒸汽时代的到来

(1)18世纪60—70年代,瓦特改良蒸汽机。

(2)1785年起万能蒸汽机在不同工厂得到运用和推广。

(3)交通运输业的变革:蒸汽轮船和蒸汽机机车的出现,使人们交往更加方便,各地经济文化联系日益紧密。

2、电气时代的到来:

(1)1866年,西门子(德国)发明了发电机,运用了法拉第发现的电磁感应现象。(2)格拉姆(比利时)发明了电动机

(3)到20世纪,电力成为工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社会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最直接的变化是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同时使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发生改变;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第四课互联网与信息化社会

1、20世纪40年代,美国(国家)人发明了电子计算机。20世纪60年代末,以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并且美国基于冷战的需要,从中国(国家)开始,诞生了互联网。20世纪90年代以后,全球信息网产生。

2、互联网的功能有文件传输、电子邮件、网上聊天、信息导航等,其主要特点有界面直观、声像兼备、链接灵活、高速传输等。

3、所谓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以现代信息技术等高科技为物质基础,以信息产业为主导,基于信息、知识和智力的信息经济是知识经济的主要成分,因此,也有人认为信息经济就是知识经济。

4、知识经济的特点资源消耗低、知识含量高。

5、20世纪90年代,知识经济首先在美国出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经济在世界各地得到全面发展。美国率先提出建立“信息高速公路”的计划,日本和西欧国家也推出了激励政策,鼓励发展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在欧美的发达国家,信息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最快的部门。

6、提高全民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成为发展知识经济的必要条件。

第八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第一课文学的繁荣

1、浪漫主义文学兴起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30年代。当时欧洲局势混乱,知识分子对启蒙运动宣扬的理性王国感到失望,开始寻找新的精神寄托。

2、浪漫主义文学深入挖掘人类感情世界,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在文学风格上,以想像力丰富的构思和跌宕起伏的戏剧情节为主要特点。

3、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有雨果代表作《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大仲马代表作《基督山恩仇记》;英国的拜伦代表作《唐璜》,雪莱代表作《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德意志的海涅代表作《德国,一个冬天的故事》。

4、现实主义文学兴起于19世纪30年代以后,主要是由于欧美社会矛盾日趋尖锐。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巴尔扎克、司汤达、莫泊桑代表作分别是《人间喜剧》、《红与黑》、《项链》。英国的狄更斯代表作《大卫·科波菲尔》。俄国的普希金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

5、奠定了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基础。果戈里的小说《死魂灵》,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和《战争与和平》。

6、现代主义文学兴起的原因是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7、苏联文学,高尔基的小说《母亲》等作品奠定了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的基础。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杰出代表。

8、印度的泰戈尔是跨世纪的文学巨匠,作品《戈拉》。中国鲁迅《呐喊》昭示新文学的到来。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的代表作《百年孤独》是当时杰作。

第二课美术的辉煌

1、新古典主义美术的特点绘画选择古代历史和现实重大事件为题材;表现形式强调理性,注重画面的严整和谐。

2、法国大卫是新古典主义画家的杰出代表,作品有《马拉之死》和《拿破仑加冕式》。安格尔也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以画人体美和肖像画著称,代表作品《泉》。

3、浪漫主义美术的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德拉克洛瓦代表作《自由引导人民》和西班牙的哥雅代表作《枪杀马德里市民》。

4、19世纪中期,现实主义美术兴起,代表人物有法国的米勒代表作《拾穗者》;俄国的列宾代表作《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5、早期印象画派将光和色充分运用到绘画中。代表人物有法国的莫奈和马奈。

后期印象画派主张抒发个性,线条粗犷、形式夸张、色彩明快、富有装饰味。主要代表人物有荷兰的梵高被称为“扑向太阳的画家”代表作《向日葵》。法国的塞尚和高更。

6、20世纪以来,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的心灵造成巨大精神创伤;社会思潮带来的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拓宽了艺术家的视眼,现代主义美术兴起,主要特点是它反对传统和理性,重视艺术家的主观感受和表现形式,艺术上更趋于极端化。代表作西班牙的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第三课音乐的发展与变化

1、浪漫主义音乐兴起是由于欧洲各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使文艺面貌发生了变化;各国面临的社会问题不同使得音乐发展呈现出多样性和民族性的特点。

2、浪漫主义注重抒情性、自传性和个人心里刻画的形式,以突出个人感受;作品弘扬民族特征,形成各具特色的民族乐派。

3、德意志音乐家贝多芬被誉为“乐圣”代表作品有《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和《合唱交响曲》。

4、奥地利音乐家舒伯特被成为“歌曲之王”代表作品《小夜曲》,另一位音乐家小约翰·施特劳斯被誉为“圆舞曲之王”代表作《蓝色的多瑙河》。

5、意大利音乐家威尔第创作《茶花女》表达了爱国主义思想。普契尼代表作《蝴蝶夫人》。

6、俄国音乐家柴可夫斯基代表作《天鹅湖》和《胡桃夹子》。

7、美国歌曲《淡褐色头发的珍妮》和进行曲《星条旗永不落》表现出美国文化的多元融合特点。

8、流行音乐具有通俗易懂、轻松活泼的特点,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

第四课影视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1、19世纪晚期,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为电影的出现提供了技术和物质基础。

2、1895年,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首次向公众放映自己拍摄的电影短片,标志着电影的诞生。

3、20世纪初,美国人格里菲斯发展了电影构图和剪辑技术又称蒙太奇。

4、1927年以前的电影都是无声片又称“默片”。

5、1927年美国华纳电影公司首次拍摄成功的有声电影融对白、音乐、歌唱为一体。1935年,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家》拍摄成功。由此有人称电影为“第七艺术”。

6、20世纪50年代以后,宽银幕电影和立体声电影相继问世,电影艺术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

7、20世纪20年代中期,科学家门发明了电视机。电视传播覆盖面越来越广泛,有人称电视为“第八艺术”。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产生与百家争鸣;两汉时期的百家的罢黜与儒术的独尊;宋明时期理学的产生与发展;明清时期对传统儒学的批判和发展四个重要的阶段。从这四个时期的内容上看,以一贯之的都与儒学有关,于是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它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秦朝受到打击、西汉成为正统思想、宋明进一步发展、明清衰落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儒家思想不断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以完善自身,达到满足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需要。作为统治者不管采取何种思想,都是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 一、“百家争鸣”思想的形成、主要成果及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思想领域异常自由和活跃的时期,几乎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此时的“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其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原因: 第一,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第三,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第四,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标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内容较多而且新知识、新内容多,不易掌握。如何结合相关史实,以及情感体验、主观认识,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本专题是新课标“思想史”的第一专题,与学生一起逐句分析教科书正文前面的“导语”,向学生提示两点:第一、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第二、要从四个阶段认识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 本目教材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第一,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第二,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一、关于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向学生讲明确: 1.“百家争鸣”的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教科书以四个子目分别讲述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与学生一起梳理知识结构,提炼诸子思想主张知识要点,以利于记忆。方法可以选择结构法或表格法。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2.孟子 (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3.荀子 (1)主要思想: 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在讲完本子目后,归纳孟子、荀子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及早期儒学的基本特征。 (二)其他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汇编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汇编 (2016浙江文综,12).古代中西思想既有差异,也有相当接近的地方。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道德自觉”和“有益于人类、培养善人”的思想即属于后者。下列学派中接近上述思想的是 ①儒家学派②墨家学派③斯多亚学派④智者学派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2015课标Ⅱ,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2015安徽文综,12). 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2015山东文综,13)《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A.兼爱尚贤B.主权在民 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 (2014山东文综,13)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2014海南单科,1)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A.君主无为而治 B.强化血缘等级 C.推行礼乐仁政 D.实行严刑峻法 (2012山东文综,9)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2012海南单科,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 (2015天津文综,14).(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极为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已、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 (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6分) 材料二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已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教之。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题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百家争鸣”,这里的“百家”的含义是 A.知识分子中出现了一百多个不同学派 B.是泛指,意为数量多,当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 C.每个不同学派都创办了一百家以上的私学 D.知识分子中出现了一百多个著名的不同学派的代表人物 2.《汉书·游侠传》记载:“魏有信陵,赵有平原,齐有孟尝,楚有春申,皆借王公之势,竟为游侠,鸡鸣狗盗,无不宾礼。”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汉代王国问题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B.新兴地主阶级重视搜罗各种人才为己所用 C.没落奴隶主贵族亲小人,远贤臣,生活腐朽 D.魏、赵、齐、楚四国是战国时期恐怖黑恶势力的策源地 3.孔子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有教无类”思想的内涵是 A.教育应分类别进行,对不同的人进行不同的教育 B.对平民进行教育 C.不问出身贫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D.教育不应分类别 4.孔子提出“克己复礼”,其实质是要 A.改革旧制度,建立新制度 B.维护奴隶制度 C.主张建立封建制度 D.主张“百家争鸣” 5.在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外国学者引用了2300多年前中国思想家的名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位思想家是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荀子 6.以下主张明显体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主张的是 A.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B.万物虚无,祸福相倚 C.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D.以法为教,今必胜昔 7.下列思想中属于儒家倡导的思想道德准则范畴的 A.“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B.“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C.“制天命而用之” 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8.儒家思想创立并完美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常把儒家思想的精髓称为“孔孟之道”。其核心是A.“仁”、“仁政”、“爱人”、“政在得民” B.“六经”:《诗》、《礼》、《书》、《易》、《乐》、《春秋》 C.“三纲五常” D.“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9.秦朝和西汉的主流思想分别是 A.儒家、墨家 B.道家、法家 C.法家、儒家 D.道家、儒家 10.“少治《春秋》…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这位思想家应该是 A.朱熹 B.顾炎武 C.董仲舒 D.程颐 11.下列哪一言论不.是董仲舒进一步发挥了儒家的仁政思想的体现 A.“限民名田,以澹(瞻)不足” B.“塞兼并之路” C.“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D.“春秋大一统” 12. 封建儒学不断发展,汉朝时期董仲舒提出的思想主张的核心是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儒家思想的演变 演变线索:春秋(孔子建立)——战国(孟子,荀子发展,蔚然大宗)——秦朝(焚书 坑儒,遭到打击,法家思想为治国思想)——西汉武帝(董仲舒改造,正统思想,汉初采用道家无为而治思想)——魏晋南北朝(佛道盛行,面临挑战)——隋唐(三教合一)——宋明(冲击融合形成新体系理学)——明清(批判继承,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儒家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位的原因:是否顺应了时代发展及统治者加强君主专制,巩固统治的需要 孔子孟子荀子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经济基础变化→上层建筑变化→意识形态变化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分封制瓦解 3阶级关系上:“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重用。 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诸子百家思想主张见教材 百家争鸣的意义: (1)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儒家: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②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③“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董仲舒改造儒学: 无为而治”(道家)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表现-----休养生息政策 影响-------积极影响:经济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强盛 ------- 消极影响:潜伏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严重;边境匈奴问题。 有为”加强中央集权, 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

笔记3 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1)

笔记3 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一、最新考纲: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时理学,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学思想二、知识框架: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儒家学说的创立与发展 西汉时期:董仲舒新儒学--确立正统地位 隋唐时期:三教合一--儒学进一步改造 两宋时期:程朱理学---转型与成熟 明清之际:王阳明心学与反封建思想---走向活跃 三、知识串解: 一、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一)原因: 1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诸侯纷争 2.经济上:井田制瓦解。 3.阶级关系:士阶层日益活跃,受到各国统治者的重用。 4.思想文化: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5.根本原因: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发展着急剧的变革 (二)儒家学派的形成和发展 1.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1)思想主张: ①核心:“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政治思想:德政,以德治民;克己复礼(恢复周礼,维护奴隶制) 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首创私学、整理六经; (2)创立以“仁”为核心目的: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3)如何看待孔子的“仁”和“德”? A、调和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稳定;提高人民地位,促进生产发展; B主张恢复周朝制度,维护奴隶主的统治 2.孟子: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①政治主张:主张实行“仁政”。 ②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伦理观:主张性善论,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3.荀子:战国后期的儒家代表人物。 ①政治思想:施政必须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②民本思想: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③伦理观:主张性恶论,认为“人之性恶”。 朴素的唯物思想(“制天命而用之”“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

高考历史备考笔记 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笔记、提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纲要求】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课程标准】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了解孔子、孟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朝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的 发展。 ◇【知识整合】 一、知识点梳理: 1、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①、各诸侯国政治改革的需要; ②、私学兴起,相对自由的学术风气的影响; ③、封建经济的产生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④、自然科学的发展提升了人们的认识水平。 2、列举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并作扼要评价。 儒家:孔子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政治思想——①、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②、提出“正名”主张。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习要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 “学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 评价——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被推崇为“圣人” 孟子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 哲学思想——“性善说”。 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 人格精神。 评价——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 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 奠基人。 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 生很大影响。 荀子哲学思想——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

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考法1 “百家争鸣”的背景及影响 ◎背景(时代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中国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势力崛起;各国变法 经济:铁犁牛耕促进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 阶级:士阶层崛起和受重用 文化教育:“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 ◎影响 各学派相互吸收融合,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体系,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社会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中国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考法2 诸子百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1.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思想及地位 2.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思想及地位 3.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思想及影响

代表:战国时期的韩非子、商鞅等 韩非子的思想 (1)以法治国,变法革新 (2)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强调中央集权 影响:适应了建立统一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在西汉以后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4.墨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与思想 代表人物:墨子 思想 (1)兼爱(“兼相爱,交相利”) (2)非攻 (3)尚贤 (4)节俭 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考法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背景(1)汉初的“无为而治” ①背景: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破坏严重。 ②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 ③表现:与民休息(措施:萧规曹随) ④影响 积极影响:经济恢复,社会安定,国力日盛,儒学复苏。 消极影响: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2)汉武帝的“有为” ①背景 a.经济恢复和增强; b.危机加剧,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匈奴为患; c.道家无为而治思想不适应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需要 ②目的: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形势 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体系 代表作:《天人三策》《春秋繁露》 思想 :

中国近现代主流思想的演进

中国近现代主流思想的演进 一、总特征:日趋理性化、科学化;由向西方学习(器物→制度→思想文化),到向苏俄(苏联)学习(革命→建设),再到走自己的路(革命→建设);由走资本主义道路,到走社会主义道路;由照搬别国模式,到从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 1、向西方学习(西学东渐局面的形成发展):向西方学习器物(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思想文化(资产阶级激进派)。(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主要涉及西方近代宗教、科技、艺术) 2、向苏俄(苏联)学习: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十月革命、中共初期的城市斗争革命道路、建国初期的建设道路(大多照搬苏联模式)。 3、走自己的路:毛泽东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1956年后开始探索适合国情的建设道路、改革开放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二、演进概况 (一)地主阶级富国强兵的救国(自救)思想 1、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抵抗派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 (1)背景;战前思想界死气沉沉;民族、统治危机加深,经世致用思想重新提倡;鸦片战争的震动。 (2)概况:林则徐开眼看世界(设译馆译夷书,如《各国律例》、《四洲志》);学习西方(仿制西方战船;主张建设近代海军)。魏源据《四洲志》等成《海国图志》(西方史地),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姚莹《康輶纪行》注重研究西藏,并建议清朝提防英国侵略西藏。徐继畬《瀛环志略》介绍世界各国史地。 (3)特点(评价):有鲜明时代变化印记,核心是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器物);有浓厚封建纲常色彩;开阔人们眼界,引导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牢笼,面对现实,注目世界,探索救国之路;基本未实践。 (4)特点的原因:当时对东西方差距认识有限;属地主阶级,出发点是维护中国封建“天朝”体制。 2、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中体西用)主张 (1)背景目的:清朝面临内忧外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统治阶级分化出洋务派;洋务派有实力,且得列强赏识慈禧暂时支持;总理衙门的建立、推动;中外出现暂时“和好”局面;为了解决内忧(为主)外患。 (2)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3)代表: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4)实践:办近代(机器生产之意)军事工业、民用工业(辅助军事工业;分洋商之利)、海防、教育(办新式学堂、留学教育,以培养洋务实用人才)。 (5)败因:中体西用(只学技术,不学制度),舍本逐末(根本);缺乏健全有力领导核心;列强为难;顽固派破坏。 (6)评价:进步:指导了洋务运动,促成了中国国防(军事、海防)、经济、教育近代化开端。引进了西方先进科技,培养了一些实用人才;冲击了封建教育制度;促进了思想解放;分化出早期维新派;促进了西学传播。 局限:目的具有反动性;舍本逐末,结局注定失败。 (二)农民阶级的救国救民思想 1、洪秀全的拜上帝教理论 (1)目的:发动群众,推翻清朝,建立平等平均的人间天国(实质为绝对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单元) ◇【考试说明】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与老子的思想、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3、宋明理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知识整合】 一、知识点梳理: 1、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①、社会处于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期,处于大动荡、大发展、大变革时代; ②、私学兴起,相对自由的学术风气的影响; ③、封建经济的产生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④、自然科学的发展提升了人们的认识水平。 2、列举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并作扼要评价。 儒家:孔子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政治思想——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习要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学思结合”、 “当仁不让于师”。 评价——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 的主流。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被推崇为“圣人” 孟子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 哲学思想——“性善论”。 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评价——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 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荀子哲学思想——①“仁义、王道”、“君舟民水” ②“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 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评价——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道家:老子哲学思想——①、“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②、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评价——①、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 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3、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有什么重要意义? ①、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4、简述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①、春秋末产生,其创始人是孔子,提倡“仁”“礼”的学说,但未被统治阶级所重用。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发展

专题一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发展 1.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断的精神实质较为接近的是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民为根本 C.天下为公D.民贵君轻 2.五四运动时期进步的思想家把李贽当作反孔的先驱,冯元仲称赞他“手辟洪蒙破混茫,浪翻古今是非场。通身是胆通身识,死后名多道益彰。”以下哪一项观点最有可能是他的主张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 C.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D.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3.李贽认为,“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这表明他 A.坚决反对孔子的主张B反对以孔子的思想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 C.不愿与孔子同流合污D极力抨击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 4.商鞅主张“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从他们所处的历史时代看,两人的主张 A.都反映了自然经济的实质B都反映了小生产者的要求 C.都有利于当时经济的发展D都有利于加强封建统治 5.李贽称赞汉朝卓文君“善择佳偶”,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称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李贽 A.揭露道学家的虚伪面目 B.反对男尊女卑的观念 C.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D.反对封建纲常礼教 6.张岱年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指出:“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这里的“先天不足”是指 A.知识分子群体不够强大B.当时我国资本主义经济不够充分 C.民众的公民意识尚未觉醒D.专制集权体制顽固持久 8.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由此形成什么思想 A.经世致用思想B.批判君主思想.C.自由平等思想D.重农抑商思想 10.法家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人们应该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与法家这一思想最为相近的思想家是 A.朱熹B.陆九渊C.李贽D.王夫之 11.黄宗羲说:“天地之生万物,仁也。帝王之养万民,仁也。自三代以后,有以不仁得天下者,则日食、地震应之,再不仁者则自遭陨灭。”其主要的观点是 A.“天人感应”B.“仁”对社会治乱的重大影响 C.君主是天下之大害D.“天行有常” 12.王夫之提出“天理”即在“人欲”之中,批判“去人欲,存天理”,还要求富民大贾成为“国之司命”。这些思想主张 A.反映了农民阶级建立平等社会的愿望B.反映专制主义制度逐渐动摇 C.是早期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反映D.反映工商业发展后市民的一些要求 13.李贽说:“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他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

历史必修三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概念阐述】 1.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的概念见仁见智,一个比较笼统的说法是:文化是指一种由历史延续下来、被深深地植根于一个民族心中的、无论何时何地何种阶层都无须思索地信奉和认同,并且在他们的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会始终表现出来的传统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明历史长河的文化积淀,其内容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各个门类,包括中国历史发展各个时期的文化积累,包括中国社会和中华民族的风土人情,等等。 2.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 年)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汉书?艺文志》将战国时期的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兵、小说。西汉人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将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十家九流”就是由此而来的。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传统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于是出现了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西汉时期由董仲舒提出,被汉武帝接受并且推行的文化政策。董仲舒在原来儒学的基础上,吸收了法、道、墨等诸家有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合理因素,将其发展成为新儒学。在此基础上,他建议汉武帝禁止不利于统治秩序的各家思想,以新儒学作为治理国家的根本,这样就形成了新儒学一家独大的局面。西汉的“罢黜百家”与秦朝的“焚书坑儒”不同,它并不是采用暴力的方式控制人们的思想,而是采用由政府主导的方式推崇儒学,从而使得其他各家学派丧失了生存与成长的群众基础。而新儒学能够实现独尊,也是兼收并蓄的结果。4.宋明理学 “理学”一词始于南宋,现在专指宋以来形成的社会学术体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理学专指程(二程)朱(朱熹)的思想体系,而广义的理学是指宋代以来以“理”、“心”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伦理道德体系,是儒学文化的新发展。儒学在魏晋时期玄学化,在唐代又遭受了来自佛教和道教的冲击,其政治统治的思想基础地位发生了动摇,同时大量少数民族的汉化,将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也融入中国的主流文化中,当时的知识分子认为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体系已经被颠覆,因此,提出了重振儒学、修身治国的要求。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以周敦颐、朱熹等为代表的一批人,在儒学的基础上,吸收了佛教和道教中的某些教化的学说,以“理”为核心重新构建了社会伦理道德体系,强调人的自我约束和社会规范,构建了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道德体系。陆九渊、王阳明等人继续发扬了这种社会道德体系,强调“心”的完善,将理学发展至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道德体系。后代的统治者将理学推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理学作为当时有思想、有见识的中国人思考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哲学体系,有其积极的意义。理学有利于塑造注重主观意志、注重自我的社会责任,发愤图强的民族精神。 5.三纲五常 古代中国伦理道德体系的核心内容。最早出现在何晏对《论语》做的集解中,后经董仲舒的发展,到宋代经朱熹改造后成为伦理道德的最高规范。三纲指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

第三讲 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

第三讲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考点一: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及其影响 一.知识网络 二.核心梳理 促进了当时中国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的繁荣,奠定了中国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对社会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如: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法家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的理论武器,道家思想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中的哲学思想。 三.思维点拨 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考点二:儒家思想的演变 一.知识网络 二.核心梳理 1.春秋战国时期儒学创立与发展: 孔子提出“仁”和“礼”;孟子将孔子的政治主张发展为“仁政”,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性善论”;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儒学的体系更加完整。 2.汉代儒学: (1)思想来源:以儒学思想为骨干,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 (2)理论核心:“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 (3)新增内容: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大一统。 (4)评价: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确立了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一定程度上限制君主的权力。 (1)李贽及其思想:他自称“异端”,力图冲破传统儒学的束缚,有强烈的追求个性和发展经济的要求。基本主张: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认为人皆有私欲,主张个性自由。(2)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主张 ①政治上: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独裁,提出限制君权、倡导言论自由的设想。 ②经济上:重视发展工商业,提出“工商皆本”的思想。 ③思想上:批判程朱理学脱离实际,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关乎国计民生。 三.思维点拨 ——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儒家思想所倡导的“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当今公民的道德规范;“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以人为本”思想当今民主政治建设的借鉴;“和为贵”与“和而不同”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等等。

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点详解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①各诸侯国政治改革的需要 ②私学兴起,相对自由的学术风气的影响 ③封建经济的产生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④自然科学的发展提升了人们的认识水平 2.列举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并作扼要评价。 儒家:孔子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政治思想——①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②提出“正名”主张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习要实事求是、 “学而时习之”、“学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 评价: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被推崇为“圣人” 孟子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 哲学思想——“性善说” 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评价: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荀子哲学思想——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 ②“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 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评价: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道家:老子哲学思想——①“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 ②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评价:①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庄子哲学思想——“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 “消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 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 文学成就——寓言、散文蕴涵深邃的哲理智慧和神奇的浪漫主义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 法家:韩非思想主张——①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②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

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讲 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 二、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1、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运动,成为当时各诸侯国变法革新的理论基石 2、它使战国时期成为我国古代思想最 的时期(另一个比较活跃时期是 ) 3、它奠定了中国 发展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 ① 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② 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③ 思想中的 精神成为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④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 第二讲 从汉朝到明朝儒学的发展演变 一、汉代儒学 1、董仲舒新儒学的构成: (骨干) + + + 二、宋明理学 1、宋明理学的实质:维护 和 (因为其天理就是“三纲五常”) 第三讲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

一、明清之际的主要思想家及其思想主张 1、离经叛道的李贽 ①破除个人迷信和教条主义,否定孔子的思想是“” ②认为“万物皆生于两”,否定“”是万物的本原 ③认为人皆有,追求物质享受是“秉赋之自然”,揭露了道学家鼓吹“,”的虚伪 ④宣称“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批判封建,提倡个性和男女 2、猛烈抨击君主专制的黄宗羲 ①宣称是“天下之大害”,抨击君主专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②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倡导言论,建立自下而上的机构 ③批判“重农抑商”,主张“” 3、大力倡导经世致用的顾炎武 ①大力倡导,为后世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提供了思想源泉 ②认为“天下兴亡,”(梁启超概括) ③主张因地制宜,发展工商业 4、具有唯物思想的王夫之 ①认为世界是的,是不断的,有可循 ②鼓吹“大贾富民者,(掌握国家命脉)也” 5、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理学的不同角度: ①黄宗羲从批判的角度,批判理学的“天理” ②顾炎武从倡导的角度,批判理学的空谈 ③王夫之从论述和的角度,批判理学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必修三专题复习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必修三专题复习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讲百家争鸣 课标: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010年考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知识归纳: 一、历史背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 2.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正在形成。 3.政治上:分封制瓦解,新兴封建阶级正在形成。 4.文化上:礼贤下士,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5.直接原因:不同阶级代表著书立说,形成“争鸣”局面。 二、“百家争鸣”的概况 1.儒家 (1)孔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推崇为“圣人”。Ⅰ.政治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 ①“仁”即“仁者爱人”,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调整好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爱人”就要遵循“忠恕”之道。 ②“礼”就是要“克己复礼”,符合西周名分等级制度。实现“礼”,就要“正名”,做到贵贱有序、名正言顺。 ③“为政以德”,在以“德”、“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Ⅱ.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Ⅲ.教育思想:办私学(打破了奴隶主垄断教育的局面)。教学对象——“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当仁不让于师”:学习方法——“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Ⅳ.文化典籍: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 评价:①“仁者爱人”具有积极性,“克己复礼”具有保守性。②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 (2)孟子——战国著名的思想家,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被尊为“亚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练习题(无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练习题(无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 1.“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这一观点 出自先秦() A. 儒家 B. 法家 C. 墨家 D. 道家 2.战国时期,士已逐渐转变为社会上的一个阶层。这个阶层成为上(统治者、官吏和 剥削者)与下(被统治者、民、被剥削者)交流、转换的中间地带。古希腊社会商业化加速了商业中产阶级的迅速发展,从而改变了古希腊社会的政治力量结构。材料中社会新阶层的出现() A. 满足统治阶级需要 B. 加重下层民众负担 C. 推动社会转型发展 D. 激化已有社会矛盾 3.出生于安徽蒙城的庄子,“尝为蒙漆园吏,后弃官隐居,编织草鞋、濮垂钓。楚威 王厚礼延请,许其为相,庄嘲而不纳,终身不仕”。庄子“终身不仕”的决定与他哪一思想有重要关联() A. 以德治民 B. 崇尚自然,清净无为 C. 追求法治 D. 相互关爱,反对战争 4.战国时期,墨家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道家学派在《庄子》中发挥想象将孔子描 绘成道家代言人,法家学派在《韩非子》中将孔子法家化。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了统一趋势 B. 儒家思想受到人们普遍认可 C. 孔子思想与各派学说有交叉之处 D. 人们的思想在当时比较自由 5.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逐步告别“小国寡民”时代,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下 列项中,与“小国寡民”相关的是() ①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 ②屈原追求的“美政”理想 ③罗马法的基础 ④雅典民主制的重要条件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④ D. ③④ 6.汉武帝“独尊儒术”、李贽批判孔子、康有为尊孔子为改革先师、袁世凯“尊孔复 古”、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文革”中的“批林批孔”、当前的“孔子热”,既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孔子的命运。以下各项中,能够用来解释孔子“命运”的比较科学的观点是() A.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B.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C. “历史就是过去的人和事” D. “历史就是昨天与今天永无休止的对话” 7.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 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这体现了() A. 民贵君轻的主张 B. 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C. 克己复礼的思想 D. 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8.顾准认为“如果着重于‘僭主’一词的篡夺者或僭窃者的意义,那么,我国战国时 代分晋的三家韩、魏、赵是僭主,取代姜齐的田成子是僭主,崛起于草莽的刘邦也是僭主。”“文武周公的道统,从殷商‘法统’的观念看,又何尝不是僭主?”然而,中国有“僭主”之实,为何没有“僭主”之名呢。这反映了古代中国 A. 篡夺政权被视为大逆不道 B. 实力成为君权合法的重要条件 C. 古代天命观思想深入人心 D. 国家大一统成为历史发展趋势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必修三)详解

必修三专题1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百家争鸣出现的时间?经济根源?意义? ①春秋战国;②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兴起; 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道家、法家、墨家基本观点? ①道家:无为而治、小国寡民、顺应自然、朴素辩证法 ②法家:法治、中央集权、改革 ③墨家: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3.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思想?教育实践有哪些活动? ①仁;②克己复礼、以德治民、有教无类;③首创私学、整理六经 4.孟子和荀子思想观点有何不同? ①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②荀子:仁义和王道、君舟民水、性本恶 5.董仲舒的思想观点是什么?有何目的?起到怎样的作用? 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适应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③加强中央集权;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6.董仲舒儒学与孔子思想不同境遇的原因是什么? ①董仲舒儒学适应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需要;②孔子思想不适应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需要 7.太学建立的时间?影响? ①汉武帝时期;②打破贵族时代为官的成规;提高儒学地位,是教育官方化的标志 8.理学的核心是什么? ①以理为核心 9.董仲舒新儒学与理学的新儒学有何不同? ①董:吸收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思想;②理学:吸收佛教、道教思想 10.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世界的本原及认识论上有何不同? ①本原:理(程朱理学);心(陆王心学) ②认识论:格物致知(程朱理学);反省内心、致良知(陆王心学) 11.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书名是?作者是谁?该作者的什么思想禁锢了人们的私欲? ①《四书章句集注》;②朱熹;③存天理,灭人欲 12.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著作?主要观点?各自影响?共性影响?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共性有哪三点? ①李贽:《焚书》、《藏书》 观点:反对以孔子是非为标志;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虚伪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