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校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重点笔记

高校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重点笔记

高校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重点笔记
高校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重点笔记

第一讲教育与高等教育概述

教育:广义教育——人类特有的,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发展为首要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

狭义教育——学校教育。

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教育中介(作为传播媒介的符号;教育材料;教育手段;教育组织形式、制度)、受教育者。

教育的作用:对人类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高等教育: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各种专业教育。

高等教育的特征:教学内容的高深性与专业性。(区别于其他教育形式的本质特征)

高等教育的目的:由不同层次、目标构成的体系,包括国家对教育总的要求、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各专业的培养目标。——育人、育才;文化拓展。

高等教育的功能:基本功能——育人;

促进社会发展:1、政治功能:影响社会政治的稳定与变革。

2、经济功能:影响一定社会的经济增长和科技发展。

3、文化功能:影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衍生功能——1、促社会成员在社会结构中流动,改变社会分层情况。

2、加速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和重组。

3、学术权力支配与调整的场所,文化资本生产交换的平台。

4、帮助安置青壮年人口。

高等教育结构:组成高等教育系统的各个部分结合的方式及其相互关系。

纵向结构——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专科教育。

横向结构——不同专业。

素质教育内涵: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把学生培养成为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个性良好、特长突出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特征: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

第二讲高等学校的发展历程

早期大学代表——(东)战国时期齐国稷下学宫;(西)柏拉图举办阿加德米学园

现代大学和高等教育的源头——欧洲的中世纪大学

现代大学的诞生——柏林大学

高校社会服务职能起源——威斯康星大学

我国最早将社会服务视为高校职能的大学:东南大学

我国正式设立的大学——汉代的太学

我国近代大学的开始——洋务运动中的京师同文馆

第三讲高等学校的职能

现代高校的三大社会职能:培养人才——教育的根本价值取向。

科学研究——重要职能

社会服务——前两个职能的进一步延伸

通才:知识面广博、基础扎实的人才。

通才教育:培养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强的人才的教育。

专才:在某一领域学有专长,能独挡一面,具有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

专才教育:旨在为学生将来从事某种职业做准备的教育。

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的关系:在现实选择中,要将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结合起来。

理由:1、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出现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因此对学生的知识结构有了新的要求。

2、是人的和谐发展与完整人格培养的需求。

3、是现有国情的选择。(追赶型经济需要专才;通才更容易适应社会。)

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论:1、少数化高等教育——人数<15%;即英才教育

2、大众化高等教育——15%≤人数≤50%

3、普及化高等教育——人数>50%

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由英才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

模式:(美国):公立高等教育系统;(日本):私立高等教育系统

高等教育平等的内容:入学机会的平等、受教育过程的平等、受教育结果的平等。

高等教育效率:内部效率——某一教育系统用尽量减少浪费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所培养学

生的数量。

外部效率——指一般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以及学校与就业机会的关系。效率的提升影响因素:学校是否存在浪费;学生的成绩是否理想;学生所学是否有用。

平等和效率的关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第四讲高校教学的主体

高校教师:广义——凡是将知识、经验、技能等传授给别人的人。

狭义——高等学校内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

高校教师的劳动特点:复杂性、创造性、群体性

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

(一)职业角色的多样化——1、社会义务:文化的传承者和人力资源的开发者

2、教学管理:学习的促进者和教学的组织者

3、心理定向:心理健康的引导者和维护者

4、自我实现:自我成长的研究者和设计者

(二)职业训练的专业化——教师专业化是教师职业争取成为专业而持续不断努力

的过程。包括教师个体专业化与教师群体专业化。高校教师职业生涯成功:个人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积极的心理上的或是与工作

有关的成果或成就。

职业生涯成功的标准:1、物质待遇和生活境遇是否改变

2、职称等晋升状况是否改变

3、在学生群体和教师群体中的影响力是否改变

影响职业生涯成功的因素:社会环境、学校文化、个人经历、自我更新

高校教师职业生涯成功的基础:教师的成长

高校教师的成长:广义——教师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以及专业人员的发展过程。

包括:1、个体身心的健康发展

2、专业发展:

(1)专业知识的发展——①本体性知识(学科知识——资格基础)

②条件性知识(教育科学知识——条件保障)

③实践知识(内在要素)

(2)专业能力的发展——即教育教学能力,是综合素质最突出的外在

表现,也是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

(3)专业情意的发展——其健全意味着教师专业化的成熟境界。

狭义——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

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1、非关注阶段——接受师范教育之前

2、虚拟关注阶段——职前

3、生存关注阶段——新任教,专业发展的关键期(骤变与适应)

4、任务关注阶段——各方面稳定、持续发展的时期

5、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高校教师的成长途径:1、专业学习——正规的学校教育

2、专家引领——最有效形式:教学现场指导

3、同伴互助——实质为专业人员间的对话、互动与合作

4、个人反思——教师成长的根本性动力因素,“第三条路径”

内容:教育事件反思;教学过程反思;教学风格反思

高校教师的任务:培养专门人才、开展科学研究、为社会服务、参与学校管理

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遗传、教育(主导作用)、环境、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决定性作用)大学生的特点:(一)身体特点——身体发育已全面接近或达到成年人水平

(二)心理特点——心理处于迅速走向成熟却尚未成熟的阶段。

心理发展表现:1、自我意识显著增强但还不成熟

2、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迅速但易带主观片面性

3、情感丰富但波动较大

4、意志水平显著提高但不平衡不稳定

5、思想价值取向多元发展但矛盾重重

▲(三)学习特点——主动性、开放性(环境影响学生,学生适应环境)、独特性、

创造性(萌发新思想,提出新观念,独特解答问题能力)大学生的角色定位:由其学习特点决定——1、是自主发展、自我构建的学习主体

2、是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和积极推动者

3、是具有独立性、探索性的学习者

高校师生关系:是高校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

高校师生关系具体内容:1、教育关系——师生为共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建立的一种工作

关系和组织关系。(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指导和管理)

2、心理关系——认知关系(基础)、情感关系(润滑剂);平等

3、道德关系——师生双方都能自觉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践行道

德规范、承担道德责任的关系。(师德起决定作用)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主体间性”关系——平等对话、互相尊重、共同分享、彼此批判

第五讲高校教学的内容

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思想、观点、信念、言语、行为、习惯等的总和。高校教学内容具体化为: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教学内容最主要载体)。课程:是在一定培养目标指引下,由具体的育人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组成,用来指导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育人方案。

大课程观: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

教学内容选择的制约因素:知识(来源,基础)、学生、社会(体现社会服务职能)

课程流派:学科中心论、学生中心论、社会中心论

课程类型: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

课程的分类:(一)内容组织形式:1、学科课程——(1)分科课程:最传统最常见

(2)关联课程

(3)融合课程:生物化学、物理化学

(4)广域课程:合并数门相邻学科

2、活动课程——以经验为中心,实验、课程设计、实习

3、核心课程——问题课程、基础内容

(二)按表现形式:1、显性课程(上述)

2、隐性课程:指通过学校的环境、气氛、风气等施加给学

生的影响而起到教育作用的一种课程类型。

(1)物质层面:校园环境、物质景观、教室布置等

(2)制度层面:教学管理制度、奖惩制度等

(3)精神文化层面:办学思想、校风班风、传统等(三)按功能: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

(四)按修习要求:必修课程、限选课程、任选课程

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及其进程的总和。1、为了实现培养目标应该选择哪些课程

2、课程在内容和呈现方式上如何构建

考察课程组合方式三维度:各要素间的比例关系、空间关系、时间关系

课程设计:人们根据一定的价值取向,按照一定的课程理念,以特定的方式组织安排课程的各种要素或成分,从而形成特殊课程结构的过程及其产物。

1、课程方案的设计——在我国表现为:教学大纲

在美国表现为:课程标准

2、课程目标的明确

3、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三因素:学科因素、学生因素、社会因素

三准则:连续性、程序性、统合性

4、教材建设与教学资源的开发——实现教材的“选优选新”

5、课程的实施与评价——三认识:忠实取向、相互调适取向、创生取向

高等教育的改革:核心是课程与教学的改革

我国高校课程现状:1、课程价值观从学科本位转变为社会本位

2、课程体系表现为统一大于多元

3、课程内容表现为分科多于综合

▲我国高校课程改革的趋势:1、以“全人”教育为目标开展通识教育

(1)通识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教育观一种理念,贯穿于所有教育教学环节中,不仅仅是增加一两门课程。

(2)通识≠通才,通才强调“才”,通识强调“人”。

(3)通识教育内容:关于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是非专业性、非职业性、非功利性、不直接为职业做准备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

2、课程体系强调基础化、弹性化

(1)基础化:调整好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比例

(2)弹性化:调整好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

3、以学科整合带动课程综合化:综合化不是简单地把相关学科的内容拼凑起来,应该建立在学科整合的基础上。

第六讲高校教学的过程

教学活动:广义——涉及知识传递和经验获得的活动。

狭义——特指发生在学校教育领域之内的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围绕共同的内容,借助一定的教育技术、方法和手段展开的认知和实践过程。教学活动的内涵:1、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建构学习共同体的过程。

2、教学是师生交往的过程。

3、教学是课程资源拓展的过程。

4、教学是预设性和生成性辨证统一的过程。

5、教学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彼此交融的过程。

课程资源:富有教育价值、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或服务于学校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和。

教学活动的本质特征:1、目的——教育性特点

2、内容——发展性特点

3、过程——真实性特点

4、方式——互动性特点(以教学内容为载体,以对话为主要形式)高校教学“中间过渡性”特征:高校教学活动承担起的由学校教育向社会实践的合理、有

效过渡的职责。

“中间过渡性”原因:1、由教学对象、教学过程的认识主体——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决定。

2、由高校教学自身的内在价值和独特功能决定。

3、由高校教学过程的认识客体——教学内容特点决定。

教学规律:教学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必然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

1、教学相长性规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促进)

2、教学发展性规律(知识与智力相互促进)

3、教学教育性规律(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教学的原则: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遵循的要求。

1、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结合——因材施教;发挥学生才智;鼓励主动学习

2、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提升学术和思想水平;言传身教

3、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学为基础,科研促教学;把科研用于教学实践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实践训练;欣赏鼓励学生创造

高校教学方法: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

教师的教学行为:主教、助教、管理行为。

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认知方式。1、接受性学习方式

2、自主性学习方式

3、合作性学习方式

4、探究性学习方式

教学活动的策略:为实现特定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方式。

1、知识呈现的策略——(1)讲授策略:讲纲要;讲内容;要点总结

(优势):信息量大;受众面广;主控性强;耗时小

(2)直观演示策略

2、信息沟通的策略——通过对话:(1)问答:①问题围绕教学内容

②给学生思考时间

③均等的回答机会

④教师适时回应

(2)讨论:①分组自愿或就近原则

②引导学生讨论

③教师指导和管理

④讨论时间长短适宜

⑤锻炼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3、巩固知识的策略——练习指导、阅读指导、活动指导

4、组织管理的策略——教师的指导和管理两大职能

第七讲高校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一种在收集必要教学事实信息的基础上,依据一定标准对教学系统的整体或局部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

教学评价三要素:1、评价者——校外评价者、校内评价者(主要)

2、评价对象——(1)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和学生既是评价者又是对象

(2)教学活动的客体:培养方案、课程、教材等

(3)教学活动的物质条件:教学资源

(4)对评价本身的评价:即元评价

3、评价标准与方法

教学评价的目的:管理性目的、发展性目的

教学评价的功能:鉴定分层功能、反馈调节功能、激励导向功能、教学功能

教学评价的类型:(一)按标准:1、绝对评价:评价群体之外确定标准(如CET4、6)

2、相对评价:评价群体之内选择标准

3、个体内差异评价:某个体的过去与现在;其不同侧面

(二)按目的: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如期末考)

(三)按结果表达:定量评价(数学方法)、定性评价(描述性语言)

教学评价的内容:(一)学生学业评价1、内容:学生学业过程评价;学生学业成绩评价

2、方法:(1)传统:①日常测验

②期末考试、考查

▲(2)新兴:①学习契约:原则——协商性、灵活性、指导性

②量规:评价表或评分细则

(二)教师教学评价1、内容:素质、工作过程、工作结果

2、方法:(1)课堂观察:运用最广泛

(2)学生的学业成就:学生考试、获奖成绩

▲(3)学生评教:指在每学期期中或期末,由学生按照评教指标体系对任课教师的师德、教学技能、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的评价。

①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

其意见必须得到重视。

②为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应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从多

角度对教师开展评价。

③教师应正确对待学生评教工作,以发展眼光对待评教结

果,杜绝打击报复学生的心态。

(4)教师的自我评价:教学档案袋评价法

▲学习契约:是一种由学生与指导教师共同设计的书面协议,用来确定学生学习的目标、达到目标的方法、学习活动进行的时间、完成活动的证据以及确认这些证据的标准等。

▲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

1、注重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兼顾社会对个人的要求;尊重教师与学生的主体性,使个人在评价中得到发展

2、重视教学评价的多元化:评价价值多元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标准与方法多元化

3、现代技术在教学评价中的广泛使用:信息化、网络化,更加效率、准确

第八讲高校教师的教学艺术

备课:预先为课堂教学做的准备,是一种课堂教学设计的艺术。

备课的步骤:学期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

备课的内容:四备——1、备教材:(1)备教材的深度和广度

(2)备教材的地位

(3)备教材的重难点

(4)备教材内外隐含的教育资源

2、备学生(重点):1、了解学生原有认知能力和知识储备

2、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

3、关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

3、备教法和学法

4、备教师自己:1、结合实际选择适当教法

2、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提高业务素质

3、勇于创新、超越自我

5、教案的编写:方法——文字表达法、列表一览法、卡片提示法

说课:授课教师在独立备课的基础上,面对领导、同行或教学科研人员系统地讲述自己的教学设想及理论依据,以达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形式。

说课的作用:1、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2、有利于教研组集体备课的开展

3、有利于教师提高备课水平、促进课堂教学质量

说课的特点:简易性与操作性、理论性与科学性、交流性与示范性

说课的原则:理论性原则、科学性原则、逻辑性原则、艺术性原则、特色性原则

说课的程序:确定课题、精心准备、形成说稿、进行说课与答辩

教学艺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遵循教学规律,以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将知识与审美融合起来,使学生在愉悦中进行学习的精湛的教学技能技巧。

1、讲的艺术——口语:(1)作用:教学工具、影响学生审美、融洽师生关系

(2)分类:开场白、阐释语、结束语

▲(3)要求:言之有理——字正腔圆,科学准确

言之有序——表达方式有逻辑性

言之有物——内容丰富、生动形象

言之有情——充满感情、抑扬顿挫、有节奏

(4)锤炼:练运气、练发声运调、练吐字、练节奏

2、写的艺术——板书:(1)作用:提炼课堂精华、突出教学重难点、直观省时

(2)分类:提纲式、语词式、表格式、图示式

(3)原则:①精心构思、整体设计

②合理布局、虚实相生

③书之有序、擦之适时

3、做的艺术——教态:体态语言艺术(1)概念:人际交往过程中用来传递信息、表达感情、表示态度的非语言的特定身体态势。(表情、沉默、服饰等)

(2)分类:动态无声交流(表情、动作等)

静态无声交流(站姿、发型等)

静态有声交流(哭笑、声调等)

(3)特点:辅助性、直观性、情境性、差异性

(4)功能:协调辅助教学内容、展开和组织管理课堂教学秩序

(5)要求:①目光运用要合理、真诚

②面部表情要亲切、适宜

③举止风度要优雅、自然

④服饰发型要和谐、得体

霍尔人际距离:亲密距离(45cm);个人距离(45cm-1.2m);社交距离(1.2-3.6m);公众距离(3.6-7.6m)

评课:指评课教师在随堂听课后对授课教师某堂课的教学活动行为和结果进行一系列评价的教学研究和交流活动。

评课的特征:综合性强、实践性强、科学性强、发展性强

评课的类型:示范性评课、提高性评课、研究性评课、检测性评课

评课的原则:科学性原则、教育性原则、真实性原则、尊重教者原则、详略得当原则

▲一堂好课的标准:评价一堂课的好坏,不是看教师教的多么精彩,而是看学生是否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是否主动、生动、欢乐、有效。

1、主动: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创造性得到体现和发挥。

2、生动:课堂气氛活跃。

3、快乐:学生学得开心、教师教得开心。

4、有效:课堂评价的根本指标,指完成预定知识、技能、情感目标。第九讲高校的科学研究

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优势地位:1、高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

2、高校是知识创新的主体

3、高校是技术创新系统执行主体的组成部分

4、高校制度创新系统是国家制度创新系统的实现形式创新型人才: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具有很好的创新思维和很强的创新能力,从而能做出创造性成果、有建树的人。

高校科研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主导作用:1、高校科研通过原创研究提升核心竞争力

2、高校科研通过产学研合作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

3、高校科研通过国际合作促进国际先进技术转化为国内技术创新▲科研在高校发展中的作用:科研能1、营造良好的学术文化环境

2、提高研究者的学术水平

3、促进研究者教学水平的提高

高校科研面临的挑战: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与高校创新能力严重不足的矛盾。

2、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与高校教师队伍素质提高缓慢的矛盾,

3、社会急剧变化对高校快速发展的要求与高校科技创新体制不适应现

代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矛盾。

4、国家对建立若干所一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迫切需要与我国现在

高校学术水平低、与一流大学差距大的矛盾。

高校科研的发展目标:加强原创、鼓励交叉、聚集人才、强化组织、科教结合、贡献社会高校科研的政策措施:1、大力推进体制创新,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2、增加科研投入,提高经费效率。

3、改善科研创新的基本条件,加快实现资源共享。

4、加强组织和协调,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

5、坚持产学研合作,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

6、扩大国内外科研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国际科研资源。

7、大力加强地方高校科研的创新工作。

高校科研的类型:(一)按生产关系: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推广研究(科

学研究的主战场)

(二)按研究方法:现象型研究、试验型研究

高校科研的原则:▲(一)高校科研的价值追求:意义性(核心、首要)、科学性、创新性、

现实性、普适性

▲(二)高校科研的基本原则:1、教学与科研统一的原则

2、科研层次化与特色化原则

3、独立与合作相结合的原则

4、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第十讲高校科研的程序与方法

高校科研的步骤:1、确定选题并制订研究计划

2、进行文献检索和实地调查

3、进行分析形成研究报告

高校科研的具体方法:1、观察研究法: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对研究对象进行系

统的观察研究,从而了解某些特征和规律的方法。

2、实验研究法:在有目的地变革事物的过程中观察事物、探索规律

的科学研究方法。(对照法、析因法、验证法、模拟法)

3、文献研究法:最常用方法。

五环节:提出课题或假设、研究设计、搜集文献、

整理文献、文献综述

4、调查研究法:通过对事实的考察、现状的了解、材料的搜集来认

识问题或探讨现象之间联系的研究方法。

高校(青年)教师科研存在的问题:1、教学任务繁重而无暇顾及科研

2、科研实践经验不足而难获科研立项

▲高校青年教师的学术成长:1、青年教师要形成积极的学术态度

2、学校要重视青年教师的科研管理

3、管理机构要为青年教师提供应用平台

课题选题原则:价值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创新性原则

文献综述特点:综合性、评述性、科学性、学术性、创新性

第十一讲高校的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职能的产生:威斯康星思想——把大学的资源和能力直接用于解决公共问题,直接

为社会服务。

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内涵:社会服务职能是大学对社会需求作出反应的一种外适功能,指大学在遵循自身特性与规律的前提下,以自身的学术优势为基础,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大学的层次,有目的、有计划地向社会提供的学术性服务。

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特点:学术性、层次性、伦理性、有限性。

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内容:(一)文化政治服务:专家提供顾问、咨询服务

(二)社会经济服务:1、开展技术推广服务

2、建立科学工业园区

3、建立高科技产业孵化器

4、兴办合资企业

(三)教育培训服务

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意义:1、促进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

2、促进高校自身发展

3、促进教师个人发展

第十二讲高校教师的社会服务活动

▲高校教师如何参与社会服务活动:

1、科研选题关注社会实际需要:专业视角跳出实验室限制,发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使教学科研与服务社会有机结合。

3、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社会服务技能:(1)带动、促进学生参与社会服务是

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渠道之一。

(2)引导和促进学生参与社会服务还

能锻炼学生,使其学有所用,对其将来职业生涯规划有益。▲高校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原则:1、提高认识、主动参与

2、明确定位、扬长避短

3、正确处理社会服务与教学、科研工作的关系

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

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准确的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 B、耦合过程 C、动力性 D、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 二、教育的三要素★★★ ①教育者: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 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 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4、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②学习者: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有两个: 1.“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2. 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③教育影响: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同一。 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 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④三者的关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系统。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能开展,学习者也不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因此,教育是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系统,是上述三种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三、教育形态的概念:是指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形式变化。★ 四、教育形态的分类 1.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 非制度化的教育: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制度化的教育: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的,是指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2.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3.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和信息社会的教育 五、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 2.生物起源 3.心理起源 4.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过程中经验的传递;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口耳相传和简单模仿是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教育形式;生产劳动

教育学实体之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实体之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概述 考点一:教育的概念 广义:教育史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或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的活动。 狭义:即指学校教育,教育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借记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考点二: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2、生物起源说:教育的产生来自动物的本能。代表人:法(勒 图尔诺)英(沛西~能) 3、心理起源说 4、劳动起源说:传递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实际需 要。代表人:马克思、恩格斯 考点三: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教育和生产劳动具有融合性 2、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

1、教育的阶级性与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3、教育目的一方面是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另一方 面是对被统治阶级实施宗教、道德或政治教化,维护自己 的统治 4、教育内容以军事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为主 5、教育方法以体罚盛行,注重机械的练习和实践训练, 也重视个体的道德反省或宗教忏悔 6、师生关系式对立的、不平等的 7、教育组织形式以个别教学和个体修行为主。(私塾不是 班级授课) 3、近代社会 近代教育特点: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教 会学校) 2、初等教育(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教育的法制化 5、二十一世纪以后社会教育的特点:1、教育全民化;2、 教育终身化(包括时间和空间,保尔?朗格朗(法国)); 3.教育民主化; 4.教育信息化。

考点四:教育的属性: 1、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 动。 2、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 3、相对性 考点五: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考点六:教育的功能 1、对象上分:个体发展、社会发展 2、性质上分:正向、负向 3、呈现形式:显性、隐性(显性与隐性可以相互转化)考点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 考点八: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代表人物:孔子(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墨翟、道家、朱熹等代表作:《论语》(不是教育学著作,而是伦理著作) 《学记》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本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 作。(是《礼记》中的一篇)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2018年教师资格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重点笔记整理

第一部分教育学 Part One Education Chapter 1教育与教育学 Section 1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定义 广义:泛指一切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 狭义:学校教育更狭义:德育 二、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 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教育活动的主体,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受教育者(学习者)学习的主体 3.教育影响(媒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相作用的中介 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 三、教育的本质 有目的的培养人时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即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四、教育的功能 1.含义: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2.类型:从作用对象: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从作用方向:正向功能(积极)和负向功能(消极) 从呈现形式: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五、教育起源说 六、教育的历史发展与改革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1.教育是在生产劳动中进行的 2.教育没有阶级性 3.教育水平低下 (二)古代学校的教育 1.古代中国教育 夏代:早在4000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孟子》:设庠、序、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西周:“学在官府”官学体系有了“国学”“乡学”之分 春秋战国:私学兴起百家争鸣(儒、墨、道、法) 秦朝:文化教育专制,法家占统治地位焚书坑儒,百家争鸣over 汉代:帛和纸作为书写工具出现;汉武帝独尊儒术 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消极影响 隋唐:选士制度科举制中央官学 宋代:程朱理学成为国学产生书院《四书》作为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宋元明清] 明代:八股文被规定为科举的固定格式 清末:废科举,开学堂

2020教育学复习重点

2020年考点综合分析及考试题型预测 (一)教育概述:共三个知识点,该部分内容将会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该部分大家在复习时不需花费太多的功夫,而只需将其中的基本概念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研究任务”具体是什么和教育学产生发展标志性事件记住即可。这部分内容大致会以单项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 (二)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共五个部分内容。今年大纲这章知识点的考察沿袭08大纲,,建议大家识记教育功能和三对功能的概念。其余三个知识点较为重要的是“教育的概念”、“教育的结构”、“教育的本质”,其中多以单项选择题出现,“教育的本质”部分可能会结合一些时事以辨析题形式出现。 (三)教育与社会发展:共四个知识点。较重要的知识点大家应注意的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如何体现的;“教育的社会功能”体现在哪些功能上,这两部分多以选择题和简答题形式出现。第四个知识点“当代社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这是今年考纲较之往年新整合的内容,体现的今年考纲的与时俱进要求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的特点,大家在复习的时候应特别注意与其他教育学理论和改革结合,而且要以主观题形式对待进行复习。 (四)教育与人的发展:共三个知识点,这一节的内容今年考纲较之去年内容大致上没有什么变化。在第二个知识点中增加了“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的知识点。这节大家需要重视的是第三个部分“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大家在复习这部分时不用面面俱到,但它的基本理论一定要进行识记。在复习抓住主要基本知识点复习即可,但要与相关的现实联系紧密的事件和现象联系进行思考分析,很有可能以主观题形式出现。 (五)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共两个知识点。这部分大家需要识记的基本概念是“教育目”、“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各是什么,其中大致多以选择题出现。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第一个知识点中的“我国的教育目的”要重点掌握我国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有可能会以主观题出现。 (六)教育制度:共三知识点。第二个知识点中“各级各类学校系统”,这个点的内容大致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第三个知识点“现代教育制度改革”这部分内容应该重点掌握,以防其以主客观题形式出现。这部分需要掌握的基本概念是:“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学制”。 (七)课程:共四个知识点。“泰勒原理” 和“课程的范围与结构”,这是十分值得关注的一个考点,在复习时应以主观题的形式准备。第四个知识点的课程改革部分的“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外的主要课程改革”。这要求考生注意当代中国教育改革中的热点问题以及整个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这部分还应重视的知识点是“课程”、“课程目标”的概念、“课程的类型”包含的类型,大致会以选择题出现。“课程的实施”这部分有可能会结合具体案例,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因此在复习时应以主观题的形式准备。在复习时考生应该收集总结一些我们课程改革相关的政策和研究,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从中分析出改革的理念、目标、内容等。并应对复习教育史课程的内容,分析总结世界范

2019教育学考研——311科目笔记整理

2019教育学考研——311科目笔记整理 第一章道德的发展 一,品德的界定 1,品德 品德是指一个人在面临一系列道德情景中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人格倾向。 2,道德 依靠舆论力量和内心驱使来支持行为规范的总和。 3,两者关系 1)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2)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反映,因而离不开社会;道德的发生发展有赖社会的发展。 3)品德的发展有赖个体的存亡,但它不研究道德的具体内容和评价自身。 二,道德的形成和发展 1,过程 a) 理性化过程(名词解释或填空) 理性化过程,也就是形成道德认识的过程,发展道德判断和推理能力的过程。 儿童道德成熟的要点,首先是他道德认识上的成熟,然后是与道德认识相一致的道德行为上的成熟。儿童道德水平最明显的表露在他的道德判断和推理之中。 b) 社会化过程 形成由“自然我”向“社会我”的转化 三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1,皮亚杰理论的概括:从他律(实际上是一种合作的道德)到自律(选择或填空题) 2,柯尔伯格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前习俗水平 1)惩罚服从定向阶段 2)工具性的相对定向主义习俗水平 3)人际协调定向阶段 4)维护权威和秩序后习俗水平 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遵纪守法) 6)普遍道德原则定向阶段(具有个人独立判断的标准) 重点实验:两难性实验 四,情操 三种分类方式 1)宗教的情操,道德的情操,认识的情操,审美的情操 2)道德情操,审美情操,理智情操 3)麦独孤的分类:爱的情操,恨的情操,敬的情操 五,立身处世态度的类型 1,傲慢莽撞,盛气凌人的立身处世态度。 2,怯懦退缩,与世无争的立身处世态度。 3,胸襟坦荡,开朗坚定的立身处世态度。 六,道德行为的构成因素 雷斯特

教育学知识点考点梳理

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第一次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东汉许慎在《说文 解字》中解释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最早对教和育分开解释 2、荀子(首次提出“道德”一词) 3、④《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4、柏拉图“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5、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6、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也是世界 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 7、京师同文馆(1862 年)我国最早使用班级授课制 8、陈鹤琴(中国幼教之父) 9、陶行知(乡村幼教之父) 10、培根科学归纳法第一人、首次指出应该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学科分类中 提出来、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11、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第一本教育学独立专著、教育学成为一门独 立学科的标志、 12、康德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 13、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爱弥儿》 14、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绅士教育” 15、裴斯泰洛齐(慈爱的儿童之父)、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西方教育史上 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16、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学派)代表人物、科学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1806)——标志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教育性教学原则 17、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进步教育代表人物、、“儿童中心论”代表人物、现代教 育(学派)代表 18、斯宾塞第一次明确提出德育、智育、体育的概念、第一个把“课程”引入到教育学科 学研究、 19、教育的核心问题:教育目的、教育的中心环节:学校教育 20、耶克斯利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终身教育》。 21、终身教育的概念化和体系化则是在20 世纪60 年代,其标志是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论终身教育》[《终身教育导论》]报告书的发表。——终身教育之父 22、1966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提出《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首次明确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 23、教育(中心环节)——学校教育——教学——上课 教学过程的核心——领会知识——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 班主任工作——组织培养班集体 24、最早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康德(德国) 25、最早将“课程”用于教育学专门术语的:斯宾塞(英国) 26、最早提出班级一词的是:埃拉斯谟斯(荷兰) 27、最早对班级授课制进行论述:夸美纽斯(捷克) 28、最早提倡“寓学习于游戏”的:柏拉图(希腊) 29、最早提出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孔子(中国) 30、最早(西方)提出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苏格拉底(希腊) 31、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学记》(收入《礼记》)

202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必考重点知识复习手册(精品)

202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必考重点 知识复习手册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3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 4、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5、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6、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7、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 8、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 9、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 10、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

11、“个人全面发展”——指人们有目的地联合起来,控制、利用合发展由资本主义生产提供的物质基础,并消除其历史造成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有制为核心展开的人的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物质劳动、精神劳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使个人的天资和潜能、兴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发展,使个人的身心、精神、才能、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12、素质——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资质、特点特征等。 13、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14、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动的,片面的选拔淘汰教育。 1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人。 15、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法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16、师德——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履行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从本质上讲,它是一定社会或阶级道德的一种具体、特殊的表现形式。 17、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教育学考试笔记

教育学考试笔记

————————————————————————————————作者:————————————————————————————————日期:

教育学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培养目标:就是指特定的社会领域、不同层次、不同级别和不同类型教育的具体目标,它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是各级各类学校对教育者身心发展所提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 2、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通过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在身心诸方面发生怎样的变化,或达到怎样的预期效果,它存在于一切教育活动中。狭义的教育目的主要是指学校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无论具体培养什么领域和什么层次的人才,都必须努力使所有学生都符合国家提出的总要求。 3、教学模式: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未定而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模型及其具体操作的实践活动方式。 4、现代教学原则:现代教学原则是教学经验的概括与总结。人类在长期从事教学实践的活动中,不断探索出一些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对于这些经验或教训反复认识,不断深化,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经过概括抽象,即对教学规律有所认识,从而制定出教学原则。 5、现代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具体而言,就是教师指导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6、现代德育:即教育者根据现代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现代社会的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其品的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养成与现代民主政治、市场经济及现代法治等现代社会相契合及所期望的品德的教育活动。也就是说,现代德育是现代政治教育、现代思想教育、现代道德教育等方面的总称。 7、学校教育制度:现代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组织其学校教育活动的规则体系和各级各类学校体系。学制作为规则体系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及相互之间衔接关系。 8、现代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并通过育人活动,从而实现自然人与社会人的统一。 9、课程计划: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用以指导教育教学的重要文件,它体现了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事是编订各科教学大纲和编写教材的基本依据,是课程实施、评价和管理的基本准则。 10、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它是教材编写、教学实施、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学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的概念: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所构成的一个教育目的系统。 3.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活动。 4.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它是一种具有强制性、法律保障的、免费特征的教育制度。 5.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身心变化。 6.教师专业化: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 7.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 8.经验课程:也称为活动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

9.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10.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将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安排教师有计划地面向全班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二.简答题 1. 学校产生的条件: (1)进入奴隶社会后,金属工具代替了原始社会的石器,生产水平提高了,有了剩余产品且足以供养一部分人脱离直接的生产劳动,专门从事教育与学习,学校的产生有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以及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教师。 (2)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社会生产、生活经验,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更丰富的教育容。 (3)文字的产生,为学校传授知识提供了便利的工具。 (4)私有制的产生,社会贫富两级分化,对立的阶级形成,国家机器产生,统治阶级为强化对劳动人民的统治,迫切需要有专门的机构培养阶级的接班人和为其服务的官吏及知识分子,学校的产生有了客观的需要。 2. 多元智力视野中的学生观 第一,对所有学生都抱有热切的成才期望,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特点,使我们的教育真正成为“愉快教育”和“成功教育”。 第二,针对不同的学生的不同智力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即教师

(word完整版)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推荐文档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01教育基础 一、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小学教育的发展历程 古代小学教育 我国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古代的小学教育的特点: 1、具有鲜明的等级性 2、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 3、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的管制、灌输来进行,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 近现代的小学教育 1、1878年,张焕纶所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是我国近代小学的开端。(南洋公学外院是中国近代意义上最早正式成立的公立小学堂) 2、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设立初等小学堂,学制五年,人学对象为7岁儿童,同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实行义务教育的开始。 3、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改小学堂为小学校。 当代小学教育 1、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标志着我国的义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1992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小学开始了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改革 3、2001年开始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小学教育的现状 1.小学教育普及率稳步上升 2.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3.教师队伍建设日趋完善 4.办学体制走向多元化 5.课程改革不断深化 二、小学教育的特点 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小学生的发展可能性;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 小学教育的基础性 (1)社会发展层面的基础性 ①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②小学教育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起着奠基作用(2)个体发展层面的基础性 (3)课程内容层面的基础性 小学教育的义务性(义务教育的显著特征: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 小学教育的全面性小学教育是向儿童实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 三、小学的组织与运行 学校管理的基本要素:管理者、管理手段、管理对象 学校管理的基本内容:思想品德教育管理、教务行政管理、教学工作管理、总务工作管理 学校管理过程的基本环节:计划-实施-检查-总结 学校管理的基本原则:方向性原则、有效性原则、民主性原则、科学规范性原则、系统整体性原则、责任制原则 学校管理的常用方法:行政管理方法、法律法规管理方法、经济管理方法、思想教育方法、数理统计方法 校长负责制成为我国现阶段中小学的管理体制。包括了校长全面负责、党支部保证监督、教职工民主管理三个组成部分。 学校主要职能部门:校长办公室、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教研室、年级组 四、教育学基础知识 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的萌芽: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的文献 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 墨翟:兼爱、非攻,注重实用技术。 苏格拉底:产婆术(讥讽-助产术-归纳) 柏拉图:《理想国》,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出者。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代表作《政治学》,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完整版)第三版《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笔记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 第一节教育的认识 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 (一)教育的日常用法 作为一种过程 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 (二)教育的词源 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1906年,学部奏请颁布“教育宗旨”。民国之后,正式改“学部”为“教育部”。此后,“教育”一词就取代传统的“教”与“学”成为我国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这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和传统教育学范式现代转换的一个标志。 (三)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 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和基础是“学习”和“学习者”。 该定义侧重于教育过程中个体各种心理需要的满足及心理品质的发展。 3、二者的缺陷 社会角度:把教育看成一种外在强制过程,忽视个体内在需要和身心发展水平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定义过于宽泛,失去了规定性(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因素和社会要求在教育活动中的巨大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准确的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 B、耦合过程 C、动力性 D、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 二、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 (一)教育者 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 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 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4、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二)学习者 1、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 有两个:“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2、学习者的特征。 有四个: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 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 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 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三)教育影响 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 教育影响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三个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缺少任何一个都不可。教育是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教育学笔记整理版

教育学笔记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 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学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及学习的主体。 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极其联系的总和。 在这三个基本要素中,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 三、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阶级性。 四、教育功能的分类及教育的个体功能 教育起源的相关学说:

综观古代学校教育,其共同特征是: 1.教育与生产劳动想脱离; 2.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 3.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辩和死记硬背。

接下来我们用两张思维导图来记忆近代社会的教育和现代社会的教育: 通过之前的笔记,我们了解了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那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又是什么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状况。 首先我们来思考一下,教育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呢? 那么我们先要了解一下教育学的定义: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什么是教育现象呢? 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的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什么是教育规律呢? 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外部诸因素之间内在、本质、必然的联系。 其次我们来思考一下,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呢?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给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以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 这句话比较长,也比较拗口,聪明的你记住了吗?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下教育学和几个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但二者之间是有联系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要考虑教育学所阐述的教育科学理论,教育学也要围绕教育方针政策提出的问题、课题,开展科学的研讨和探讨,提供可供参考的意见。 教育学源于教育实践经验,又高于教育实践经验。教育实践经验是学习、研究、发展教育学的基础之一。 教育学是庞大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 教育学的价值与意义: 1.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贯彻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2.有利于巩固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 3.有助于认识和掌握教育规律,提高从事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能力。

大学教育学知识点归纳[1].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概念 1.广义教育学指凡是能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以及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它的特点是:第一,目的性、系统性、组织性强,因此可控性强;第二,学校教育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承担,其目的是培养人,这些人是取得入学资格的。 2.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是教的主体。教育影响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工具、媒介和方法。 3.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以影响和发展人身心为直接目标的、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和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教育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此种观点是错误的。 2.生物起源说: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活动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存在于动物界。教育起源于生物生存竞争本能。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有一定进步性。 3.心理起源说:其代表人物孟禄认为,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4.劳动起源说:教育从人类产生就已经开始了,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产生于劳动过程。 三.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的教育:⑴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具有原始性。⑵教育与宗教活动密切联系,教育具有宗教性。 ⑶教育机会具有原始的均等性。 2.古代社会的教育:⑴奴隶社会的教育:①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②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甚至相对立。③专门教育机构(学校和专门教育人员(教师的产生。④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全,学校教育内容趋于分化和知识化。 3.封建社会的教育:⑴学校教育的等级性、专制性和保守性。⑵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严重分离。 ⑶学校教育对象、规模、种类的相对扩大与增大。 4.现代社会的教育:⑴不断提高普及教育,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⑵教育密切联系社会,教育性质具有生产性。⑶学习内容极为丰富,教育内容具有开放性。⑷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教育方法具有先进性。 ⑸重视教育科学研究,教育具有科学性。⑹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教育呈现终身化。⑺重视教育立法,教育具有法制性。⑻重视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教育具有国际性。 四.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发展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现象是指一切培养人的活动的外在形态和表面特征。

中公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整理笔记

中公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整理笔记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 2、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广义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狭义教育: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经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她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教育机构承担。 3、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教育影响:教育内容、教育措施。 4、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它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5、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四、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一)1、神话起源说;2、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桑代克、沛西能;3、心里起源说:代表人物孟禄;4、劳动起源说:米丁斯基、凯洛夫。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 1、原始社会的教育; 2、古代社会的教育; 3、近现代教育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

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教育问题(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研究任务: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的基本规律,未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者提供理论支撑,为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服务。 2、教育学的发展 萌芽阶段: 《学记》是中国古代、世界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苏格拉底: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这种教学方法又称“产婆术”。1.苏格拉底讽刺;2.定义;3.助产术。 柏拉图: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她的代表作《理想国》中。“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秉承柏拉图的理性说。 昆体良: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学理论著作《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论演说家的培养》) 教育学的创立阶段: 1、培根:英国;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了出来。 2、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1632《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泛智教育”;“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3、卢梭: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 4、康德: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 5、佩斯泰洛奇: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 6、洛克:提出“白板说”。 7、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被誉为“现代教育学之父”。 主要观点:

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绪论 第一节 教育学定义: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任务:就是依照教育的逻辑层次,揭示教育的各种规律,并在揭示规律的基础上,阐明教育工作的与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 依据。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还没有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一阶段的重要代表任务和思想: 孔子及其思想总结(《论语》),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合; 墨子认为获得知识理解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 (乐正克)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主要思想: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提出严格的视导和 考试制度:“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主张启发式教学“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还提出“不陵节而施”,“长其善而救其失”,“禁于未发”等。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分三步: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 柏拉图的代表作(《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二、独立性态阶段 教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一阶段的重要代表任务和思想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泛智教育;提出便利性,彻底性,简明性 和迅捷性的原则。他普及“初等教育”;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夸美纽斯被誉为“教育学之父”。卢梭的《爱弥儿》开创了以研究个体生长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为主题的研究领域。德国 大哲学家(康德)是第一位在大学里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教授。 洛克的“白板说”及绅士教育 赫尔巴特1806年发表的(《普通教育学》)被誉为科学形态的教育学。强调教育学的 两个基础:哲学的伦理学基础和心理学基础。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教学四 阶段说以及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的特点。 三、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 教育学吸取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并形成很多门类。 斯宾塞的《教育论》 (杜威)强调“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实际上经验的改造和改组”,主张“做中学”;提出儿童中心,经验基础和行动为中心的现代三中心说。 (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社 会教育规律的教育学。 (杨贤江)出版了(《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 述教育的著作。 四、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教师资格证考点重点整理

1、孔子:最早倡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法。他提出最早的教学过程思想即学、思、行统一的观点。 2、孟子:孟子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把人天赋的善端加以保持、培养、扩充、发展,或把已经丧失的善端找回来,启发人们恢复天赋的善良本性,使之成为道德上的“完人”。孟子认为办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3、荀子:荀子认为人性本恶,需要外界的教育加以改变,所以荀子是我国古代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提倡“闻见知行”结合的教学方法。但是他片面强调学生对教师的服从,主张“师云亦云”。 4、墨子:墨子提出“人性素丝说”,教育思想是兼爱、非攻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学习,认为获得知识的途径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 5、朱熹:朱熹重视基础教育,重视思想教育,讲求教育方法。 6、苏格拉底: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治国人才,教育的首要任务时培养道德。他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产婆术。 7、柏拉图:著名思想家。教育代表作是《理想国》。 8、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的教育思想家。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 9、昆体良:他的《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 10、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 11、夸美纽斯:他的《大教学论》被看作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夸美纽斯也被称谓“教育学之父”。他在大教学论中首先对班级授课进行研究并确定了班级授课制的基本轮廓。 12、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了自然与自由教育的思想。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最可贵的是自由。他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甚至摆脱社会影响而发展。 13、裴斯泰洛齐:裴斯泰洛齐通过实物教学法的实验,第一次把教育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提出“教育心理学化”这一伟大理论,使教育与心理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给后世的教育和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代表作是《林哈德和葛笃德》。 14、洛克:“外铄论”代表人物,形式教育论的倡导者。提出了“白板说”“绅士教育”。强调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状况。他的思想反映在他的代表作《教育漫话》中。 15、华生:“外铄论”代表人物,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他认为人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

教育学知识点完整版(更新)

教育学知识点 1.战国后期,在人类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学记》。 2.在我国,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的人是孟子。 3.“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 4.我国古代奴隶社会的“六艺”和欧洲中世纪“七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5.杨贤江: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的代表。 6.孟禄—“全部教育都归之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这种观点属于心理起源论。 7.洛伦兹发现,刚出生的小鸭子会发生“印刻”,即模仿第一眼看到的动物进行学习。 8.《学记》中“藏息相辅”教学原则强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9.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大教学论》。 10.国外(西方)最早的教育学著作是《论演说家的教育》。 11.在近代教育史上,反对思辨,主张用实证方法研究知识价值,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 们为完美生活做准备和“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一经典课程论命题的教育家是斯宾塞。 12.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是否有目的的培养人。 13.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任何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这表明教育具有 永恒性。 14.人类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的教育活动存在本质区别,它主要表现为人类的教育具有社 会性。 15.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存在两种典型对立的理论主张是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 16.卢梭——个人本位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 坏。” 17.个体本位论——“主张教育是为了使人增长智慧、发展才干、生活更加充实幸福。” 18.社会本位论——“造就合格公民”。 19.古希腊斯巴达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军人和武士。 20.赫尔巴特——教育永远具有教育性。“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知、情、意的统一。 21.夸美纽斯——“泛智”教育思想——“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22.夸美纽斯:最早对班级授课制进行系统论证的教育家,首次将学前教育纳入学制。 23.夸美纽斯把教师赞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24.夸美纽斯提出“百科全书内容观”,“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 25.“产婆术”——苏格拉底。 26.最早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的学者是康德。 27.昆体良——最早提出“模仿—理论—练习”三阶段教学法。 28.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理论著作)。 29.裴斯泰洛奇—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 育家。 30.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生活教育。 31.瓦根舍因——范例教学。 32.洛克——白板说。 33.赞可夫《教学与发展》,理论核心:以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达到最理想的发展水平。 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