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孙权劝学》比较阅读

《孙权劝学》比较阅读

《孙权劝学》比较阅读
《孙权劝学》比较阅读

《炳烛夜读》与《孙权劝学》的比较阅读

(一)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③乎?”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炳烛:点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下面句子中的“于”和“晋平公问于师旷”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B.于厅事之东北角

C.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D.游于是乎始

2、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4分)

⑴恐已暮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盲臣安敢戏君乎______________

⑶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 ⑷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经:指儒家经典。博士:指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可不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__________,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___________。(每处所填不超过5字)(2分)

5、两文都是谈学习的,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请写在下面横线上。(3分)

智慧钥匙:

(一)

1、C(3分)

2、①迟、晚②怎么③再次、重新④等到、到(共4分,每个1分)

3、(1)年少而学,(就)如同初升的太阳。(2)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而成为博士吗?(6分,每处3分,大意相近即可)

4、年纪大;事务多。(2分,每处各1分,意思正确即可)

5、从热爱学习、珍惜时间、善于引导、虚心听取他人的合理建议等方面阐述均可。(3分,语意明确、句子通顺、所答内容与文段有关即可)

(二)

7.(2分)D .

8.(2分)A 9.(4分)

(1)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2分) (2)有个友人寄给他一封信,他却不能回复。(2分) 10.(4分)

(1)吕蒙认清了学习的重要性;刻苦学习。(意对即可)(2分)

(2)傅永遭叔父责备,受到刺激;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意对即可)(2分) (3)他们二人身份相同,都是武人(武将、武夫);认识到读书意义后都能刻苦学习;都有了惊人的长进。(意对即可)(2分)

孙权劝学》对比阅读

(二)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乙】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马鞍,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①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帝每叹日:“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②,唯傅修期耳。”

——《北史·傅永列传》

注:①[让]责备。②[露布]公开的文告。 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蒙辞以军中多务不辞而别 B.自以为大有所益精益求精 C.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寻根问底 D.涉猎经史,兼有才干品学兼优 2.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B.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 C.策之不以其道 D.愿陛下亲之信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文章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回答下列问题。 (1)吕蒙在短时间内才略惊人长进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傅永为什么能够“发愤读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吕蒙、傅永这两个人物有哪些共同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孙权劝学》与《濮州刺史庞相寿坐贪污解任》比较阅读(含答案解析与参考译文)

《孙权劝学》与《濮州刺史庞相寿坐贪污解任》比较阅读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卿今者才略,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孙权劝学》 【乙】濮州刺史庞相寿坐贪污解任,自阵尝在秦王幕府。上怜之,欲听还旧任。魏征谏曰:“秦王左右,中外甚多,恐人人皆恃恩私,是使为善者惧。”上欣然纳之,谓相寿曰:“我昔为秦王,乃一府之主;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独私故人。大臣所执如是,朕何敢违!”赐帛遣之。相寿流涕而去。 8. 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 (2)非复吴下阿蒙__________ (3)是使为善者惧__________ (4)乃相寿流涕而去__________ 9. 将下列句子议成现代汉语。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独私故人。 10. 文中吕蒙与李世民有什么相同的品行?能反映这种品行

的历史故事还有不少,试举一例。 11. 联系实际,谈谈从故事中得到哪些启示? 【参考答案】 8. (1). 另外(2). 再(3). 这(4). 离去 9. ①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②今天你位居至上,是天下的共主(皇帝),所以不能(处世)偏私自己的故交朋友。 10. 两人都作为过军队的统帅,在指挥作战过程中,都具备学识、勇气、谋略,同时作战的胜利离不开统帅的知人善任、虚怀纳谏。举例符合题意即可 11. 要以新的目光去看待他人。多读书。知错就改。 【解析】 【8题详解】 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注意古今异义词,如“复:再。去:离开。”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

初中语文课文《孙权劝学》的教案课程

15、孙权劝学 教学目的: 1、体会人物语言。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故事导入: 师:(猜成语:刮目相看)同学们知道这个成语出自何处吗? 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他就不爱读书,孙权多次劝说,他总是推三阻四,不肯就学,结果如何呢?今天咱们一起来看《孙权劝学》。 (解说:由故事导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有所了解。) 二、介绍作者、作品 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篇文章它的出处。这篇文章选自哪一本书?(资治通鉴)作者是谁?(司马光)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资治通鉴和司马光? 师:资治通鉴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第一部编年体史书。那么编年体通史是什么意思呢? (按照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记录历史。)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我相信在课前呢,大家一定都对课文进行了充分的预习。下来,老师想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谁愿意把课文先给大家来读一遍?注意在他读的过程中,看有没有读错或者读的不标准的地方。生(读) 师:总体感觉不错。大家看他读的过程中有没有读错的地方? 强调字词读音 卿(qīnɡ)岂(qǐ)邪(yé)孰(shú)遂(suì)更(ɡēnɡ) 学生齐读 四、翻译词句、把握文意 1、解释字词 师:文章里有哪些词语大家一定要会解释? 生:(指出重要词语,师板书记录) 2、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师:看来大家对文章里的一些重要词语都掌握了。对于一些词语,我们不但要懂他的意思,更要能精确地对它们进行解释。尤其是课本下面的注释,一定要做到精确无误才可以。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把课文翻译一遍。 五、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孙权劝学》知识点归纳

文言文复习材料-------《孙权劝学》(七下) 【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及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论议,鲁肃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及吕蒙结为朋友就分别了。 【重点字词】 1、初:当初。 2、谓:告诉。对……说。 3、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4、当涂:当道、当权。 5、掌事:掌管事务。 6、辞以军中多务:辞:推托。以:用。务:事务。 7、孤:古时王侯的自称。8、岂:副词,表示反问。译为“难道”“怎么”。 9、治经:研究儒家经典。治:研究。“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书。 10、为:成为。11、博士:古时掌管经学传授的学官。12、邪:通“耶”,反问语气词,表示“吗”。 13、但:只,仅。14、当:应当。 15、涉猎:粗略地阅读。 16、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17、耳:语气词,罢了。 18、孰若:谁比得上。孰:谁。若:比得上。19、自以为大有所益:以为:认为。益:好处。 20、乃:于是,就。21、始:开始。22、就学:指从事学习。23、及:到了……的时候。 24、过:到。 25、论议:讨论议事。26、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27、非复:不再是。复:再。28、吴下阿蒙:指在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吕蒙。现指才识尚浅的人。 29、士别三日:士:读书的人。三日:几天。三:这里指“几”。30、即:就。31、更:重新。 32、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睛。待:看待。 33、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34、何:为什么。 35、见事:认清事物。 36、乎:啊。表感叹语气。 37、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之: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38、遂:于是,就。 39、拜:叩拜。 40、别:离开。 【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语气词。 【一词多义】 1、以:A.以军中多务:用。 B. 自以为大有所益:及“为”合用,译为“认为”。 2、当:A.当涂掌事:掌管。 B. 但当涉猎:应当。 3、见:A.见往事耳:了解,知道。 B.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 【古今异义】 1、但:古义:只。今:转折连词。 2、治:古义:研究。今:治理。 3、博士:古义:古时掌管经学传授的学官。今:学位最高级。

《孙权劝学》原文及课下注释

孙权劝学1 初,权谓吕蒙2曰:“卿3今当涂4掌事,不可不学!”蒙辞5以军中多务6。权曰:“孤7岂欲卿治经8为博士9邪10!但当涉猎11,见往事12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13始就学。及14鲁肃过15寻阳16,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17,非复18吴下19阿蒙20!”蒙曰:“士别三日,即更21刮目相待22,大兄23何见事24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选自《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7年版)卷六十六,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山西夏县)人,生于光州光山(现在河南光山)。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现在浙江富阳)人,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 2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3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4当涂:当道,当权。 5辞:推托。 6务:事务。 7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8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易》《书》《春秋》《礼》等书。 9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10邪(Yé):通“耶”,语气词。 11涉猎:粗略地阅读。 12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13乃:于是,就。 14及:到了……的时候。 15过:到。 16寻阳:县名,现在湖北黄梅西南。 17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18非复:不再是。 19吴下:指吴县,现在江苏苏州。 20阿蒙:名字前面加“阿”,有亲昵的意味。 21更:重新。 22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 23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24见事:认清事物。

(完整word版)孙权劝学文言文及解析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吕蒙说:“志士(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注释 1、初:当初,起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2、权:指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浙江富阳)人,黄龙元年(公元222年)称王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不久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229年称帝。 3、谓……曰:谓,告诉;连用表示“对……说”。 4、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 5、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6、今:当今。 7、当涂:当道,当权。 8、掌事:掌管政事。 9、辞:推托。 10、以:介词,用。 11、务:事务。 12、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13、岂:难道。 14、治经:研究儒家经典。治,研究。“经”指《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书。

孙权劝学(重点知识点)--最新版

《孙权劝学》精选知识点重点汇总。 1、文中写了三件事:孙权劝学(详写、正面描写)、吕蒙就学(略写、正面描 写)、鲁肃赞学(详写、侧面描写) 2、本文是以对话(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的。 3、本文怎样通过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运用对话描写,语言简练,含义丰富, 富有情味。短短几句话,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4、各人的人物形象:孙权:善于劝学、关心、亲近部下,又不失为主人身份。 吕蒙:知错能改,善于学习,积极上进鲁肃:从侧面说明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5、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6、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A、学习的重要性(吕蒙通过学习,学识大有长进) b、人要活到老,学到老。 C、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吕蒙通过学习后,令人刮目相待,已不是以往的吕蒙)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所表示的语气。 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表示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略带指责的意味。 B.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c.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从中可见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 D、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运用双重否定的语气,语气坚决,表示孙权

对吕蒙要求严格又可见关心、厚望。 E、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语气,既惊讶、不解,又禁不住由衷地赞叹。 8、两个成语: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现多用于他人有了转变,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攀高了,或穷困而至富有了。刮目相待: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 六、《伤仲永》与《孙权劝学》有什么异同? 《伤仲永》从反面说明后天学习、接受教育的重要性;《孙权劝学》从正面举例说明后天学习、接受教育的重要性。 七、以下题目需注意: 1、请你用原文和自己的话概括,说说孙权劝吕蒙学习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1分) 原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说明学习的原因是吕蒙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 目的:“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自以为大有所益。”说明读书的目的不仅仅是要求取功名,更重要的是要增长阅历。 2、请你用原文回答,孙权是如何说服吕蒙的?(1分) 答:“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用自己读书的体会(亲身经历),现身说法来劝吕蒙学习的。 3、你认为吕蒙推辞的理由是什么?(2分) “蒙辞以军中多务”,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4、文中哪句话表现了吕蒙因“学”而使他的才略大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2分)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关键句子:

孙权劝学知识总结

第4课孙权劝学 一、全文讲解篇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这本书是由北宋(朝代)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 年间的史事。 1、劝学,劝说,鼓励学习。文题点明了文章所写的故事的主要内容。 2、本文仅区区129字,以“劝学”为中心事件展开描写,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的故事,点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3、写作思路: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4、人物性格:孙权(严格要求下属、循循善诱)、吕蒙(知错就改,谦虚好学)、鲁肃(敬才爱才) 5、文章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6、全文解析: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三日” 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7、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8、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身教,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议论”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9、启示:人只要肯读书,就会有所进步(开卷有益) 10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解释)(1)成语:吴下阿蒙。意思是:指没有学问的人。 (2)成语:士别三日意思是:刮目相待。不能以老观点来评判人或事物,必须要有发展的战略眼光 二、重点复习篇 (一)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通“耶”,语气词) (二)词的积累 ①重点词语 卿.今当涂 ..掌事(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当涂,当道,当权) 但.当涉猎 ..(但,只。涉猎,粗略的阅读) 刮.目相待(擦) 肃遂.拜蒙母(于是,就)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古代君王的自称,可译为“我”。治,研究)蒙乃.始就.学(乃,于是,就。就,靠近) 及.鲁肃过.寻阳(及,到了……的时候。过,到) 即更刮目相待 ....(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 大兄何见事 ..之晚乎.(见事,认清事物。乎,啊,表示感叹语气) ②一词多义 当:1.当.涂掌事(与“涂”连用译为“当道,当权”)2.但当.涉猎(应当) 见:1.见.往事耳(动词,知道) 2.见.渔人,乃大惊(动词,看见)

人教版七下《孙权劝学》知识点整理

《孙权劝学》知识点整理 一、字词解释 ①初,权②谓吕蒙曰:“卿③今④当涂⑤掌事,不可不学!”蒙⑥辞⑦以军中多⑧务。 ①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②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③今:现在。④当涂:当道,当权。涂,通“途”。⑤掌事:掌管政事。⑥辞:推托。⑦以:用。 ⑧务:事务。 权曰:“①孤②岂欲③卿④治经⑤为⑥博士⑦邪!⑧但⑨当⑩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 ①孤:古时王侯的自称。②岂:难道。③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④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⑤为:成为。⑥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⑦邪:语气词,后写作“耶”。⑧但:只,只是。⑨当:应当。⑩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往事:指历史。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孰:谁。若:比得上。 孤常读书,自①以为大有所②益。”蒙③乃④始⑤就学。 ①以为:认为。②益:好处。③乃:于是,就。④始:开始。⑤就:从事。 ①及鲁肃②过寻阳,与蒙③论议,大④惊曰:“卿今者⑤才略,⑥非复吴下阿蒙!” ①及:到,等到。②过:经过。③论议:讨论,评议。④惊:惊奇。⑤才略:才干和谋略。 ⑥非复:不再是。复,再。 蒙曰:“①士别三日,②即③更④刮目⑤相待,大兄⑥何⑦见事之晚⑧乎!”肃⑨遂⑩拜蒙母,结友而别。 ①士别三日:有抱负的人分别几天。三,泛指多天。②即:就。③更:重新。④刮目:擦拭眼睛。⑤相待:看待。⑥何:为什么。⑦见事:知晓事情。⑧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⑨遂:于是,就。⑩拜:拜访,拜见。别:告别。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译文: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了,不可以不学习! 2.卿言多务,孰若孤? 译文:你说(你)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的事务多)呢?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孙权劝学孙权劝学赏析

第二课时 一、特别推荐阅读:《孙权劝学》圈点三辨 《孙权劝学》选自司马光主编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是根据《三国志?吴志?吕蒙传》及裴松之注引《江表传》的有关文字改写的。故事的材料精选巧取,言约而意丰。自读这篇课文时,我们可以适当做到下列的圈点品味—— ①三个字音:当、为、更这几个都是多音字。“当涂”意即“当道、当权”,应读作dāng;“但当涉猎”的“当”当“应当”讲,也应读作dāng。“为博士”“自以为”中的“为”都作动词,读wéi才对。“即更……”句中的“更”释为“重新”,具动词意味,读gēng。 ②三个多义词:事、以、见“掌事”之“事”,可当“事务”讲,含有一定的“责任”;“往事”之“事”,即“事件,事情”。“以”,在“以军中多务”中作介词“用”,在“自以为大有所益”中与“为”组成“认为”。“见”在“见往事耳”和“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中分别为“知道”与“认清,识别”的意思。 ③三个古今异义词:治、博士、但“治”,研究,今为“治理”义;“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为学位最高一级;“但”,只,今为转折连词。 ④三个句末语气词:邪、耳、乎“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句末的“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见往事耳”句末的“耳”表示限制语气,可译为“罢了”;“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句末的“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⑤三个称谓:孤、卿、大兄古时王侯自称“孤”,孙权即是。古代君王对臣子、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以及朋友之间表示亲切的第二人称为“卿”,前者如孙权称谓吕蒙,后者如鲁肃称谓吕蒙。“大兄”即长兄,文中吕蒙对同辈年长者鲁肃的尊称。

⑥三个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吴下阿蒙”即当年在吴县时的阿蒙,或说是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和文才的人。“士别三日”即读书人分别后三天,或说是有道德和才能的人相隔了一段时间,特指有了明显的长进,一般与“刮目相看”连用。也可以单独使用,褒讲久违的友人有能耐或者本事等等。“刮目相待”即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 ⑦三个古汉语句式:非复、何见事、遂拜蒙母“非复吴下阿蒙”译作“不再是原来那个吕蒙了”,是个判断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译作“老兄你看起事来怎么不能早一点看到它的发展情况呢”,“何见事”即“见何事”,疑问句宾语前置,是个倒装句。“肃遂拜蒙母”译作“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拜”后省略介词“于”,是个省略句。 ⑧三个人物:孙权、吕蒙、鲁肃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孙权的言语中可见其如何善于劝说,可感其怎样的对吕蒙亲近、关心、期望。这里是国君对臣子的“教训”口吻。鲁肃亲见吕蒙的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情不自禁,说话用了“赞叹”口吻。吕蒙的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态度坦然得当之无愧,话里不乏“责备”口吻。孙权劝得认真,鲁肃与吕蒙调侃得多趣,二者情调不同,三人性格有异。 ⑨三个层次:劝、学、变短文剪裁讲究,详略得当。第一层重点突出孙权善“劝”,命令未奏效时,孙权又用自身学习的体会再劝,并驳回吕蒙的借口。第二层写吕蒙“就学”,吕蒙不得已开始学习,至于如何刻苦学习、如何日见长进,文章只字未提。第三层写吕蒙学习后的变化,仅用一个“及”字,引出

初中语文_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一、导入 请同学分享课下所积累的有关于读书、学习的名言或诗句。(生分享) 既然同学们这么积极踊跃,想必大家都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那三国鼎立时期孙权部下有一名大将吕蒙,他武艺高强,战功累累,但在读书方面是否也是如此出类拔萃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孙权劝学》。 二、作家作品、人物分析 三、出示学习目标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熟读全文。(重点) 2、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并理解文章主要内容。(重点) 3、理解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并从中获得启迪。(难点) 四、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注意读音、节奏以及句子的语气。 2、学生指出本文需要注意的读音。 3、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语气。 4、找生汇报朗读成果。 5、全班齐读。 五、疏通文意 结合课后注释和工具书生自行疏通文意,并找生分享。 六、文言现象 请学生说出自己所发现的文言现象、特殊句式以及两个成语。 七、梳理内容 小组合作学习2个问题: 1.、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又是怎样说服吕蒙的? 2、文章是怎样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 八、妙笔生花 通过学习本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在今后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打算?请你写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孙权劝学》学情分析 学生在上学期已学过《世说新语》二则、《论语》十二章、《诫子书》、《狼》等短小的文言文,初步积累了“乃”、“但”“过”等文言词汇,对一些文言句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了初步认识,同时对一些文言现象有所认识,具有了一定的积累文言文的能力。本文浅显易懂,学生在了解了作家作品以及相关人物后能熟读课文,并借助课文注释和相关资料,能够理解故事大意。同时,七年级的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文章比较熟悉,容易把握课文内容,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但要给予方法技巧上的指导。在揣摩人物的语言特点上有一定难度,要给予学生适当的时间讨论并总结。 学习了本文后,学生对文言文不再望而生畏,而是主动去探索其意义,对文言词语的积累也是越来越多,对某些文言现象能够自己辨认;能充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并且大部分学生都为自己制定了学习、读书计划,真正做到了知行统一。 《孙权劝学》教学分析 本文记事简练。全文只详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没有交代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有所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略去了吕蒙的对话,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是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一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来变现吕蒙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文章短小精悍,对话描写生动,即可承担、落实本单元写人的教学重点任务,又是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的好文本,具有极强的教育意义。 一、填空 1、《孙权劝学》选自,该书是(朝代)(人 名)主持编纂的一部体通史,记载了从到共1362 年间的史事。 2、《孙权劝学》的原因是:;《孙权劝 学》的学习方法是:;《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知识点归纳

《孙权劝学》知识点归纳 一、字词解释补充 1、谓:对……说 2:以:用 3、岂:副词,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 4、邪: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或“呢”。 5、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6、孰:疑问代词,这里可译为“哪里”。 7、若:如,比得上。 8、乃:于是,就。 9、士:士人,这里指读书人。 10、“士别三日”中的“三日”是虚指,不是实指三天,指的是“分别了一段时间”,并不是实指分别了三天。文言文中的“三”一般是虚指,可译成“几,多,屡次”等,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里的“三”也是虚指,译成“多、几”。 11、之:助词,与疑问代词“何”构成“何……之……”结构,可译为“怎么……这么……” 12、遂:于是,就 二、课文翻译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如今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营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你事务多,哪里比得上我?我常常读书,自己认为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等到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跟吕蒙论议军务,鲁肃非常惊奇地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的吴县吕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分别了几日后,就应当重新另眼相看,长兄为什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而后离去。 三、问题探究 1、找出文中主要人物?围绕他们发生了什么故事? 孙权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劝学) 吕蒙三国时吴国名将。(就学)

鲁肃三国时吴国名将、政治家。(赞学) 2. 孙权是怎样劝吕蒙的? 【答案】孙权用自己读书的体会现身说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进行劝解。孙权对吕蒙说:“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这既表现出孙权对吕蒙的殷切爱护,又带有居高临下的王者权威。孙权实事求是,根据实际情况,不是要求吕蒙“治经为博士”,而是要他“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又联系自己在学习中所受的教益劝解吕蒙:“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3、为什么只有孙权的劝说之言,而没有吕蒙的对话? 【答案】因为文章主要突出的是劝,所以只有孙权的劝说之词。不过,吕蒙也有答话,“蒙辞以军中多务”,可见吕蒙开始时是拒绝的。 【解析】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一问,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二问,此题要考虑到文章的表现的中心事件。因为文章主要突出的是劝,所以只有孙权的劝说之词。 4、“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显示了吕蒙怎样的神态? 【答案】颇为自得的神态,巧妙接应鲁肃的赞叹,表现当之无愧的坦然之态。 【解析】考查对文言文人物重要语言的理解。吕蒙对鲁肃的赞叹感到欣慰。这句话里面包含的意思:我已经令你刮目相待了,我进步的快。我的进步你见的太晚了。在我进步之前你是用不好的眼光看待我的。我进步之后你应该对我尊敬了。所以是自得的神态。 5、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答案】鲁肃之所以主要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志趣相投。结尾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解析】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一问,用原文回答:(鲁肃)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二问,详细交代对话,是因为鲁肃敬才、爱才,所以他为吕蒙的才略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孙亮 【课文品读】 《孙权劝学》是一篇极其简略但又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文言短文故事主体只有两个部分,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文章主要通过对话的方式,表现人物,推进故事对话言简义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人物寥寥数语,就表现出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和性格在情节的安排上,亦别具风格吕蒙学习的起因是“孙权劝学”,学习的过程略去,学习的结果是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别”通过“论议”“结友”来表现孙权善劝、吕蒙勤学和学有所成直接描写、侧面衬托、留白再塑、繁简结合等手法的巧妙运用,让这一篇小短文既充满了情趣,又不乏理趣. 【设计意图】 文章简短,教材注释比较丰富,学生理解起来不会有文意上的困难但是,因其短小,它的文学价值也往往容易被忽略如何感受到它的文学魅力,则需要教师在深入解读后,通过生动的教学形式带领学生一道走进文本,品析欣赏笔者通过反复解读和剖析,挖掘出短文里藏有的多个“三”,这些“三”包含了文章结构、人物形象、艺术手法、文化背景等多项内容,于是,以“找寻三”趣学文言故事作为此设计的总构思. 教学创意:趣学文言故事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谓、博士、但、涉猎、吴下阿蒙、刮目相待、邪、耳、乎等等; 2.赏析写人记事的美妙手法 教学重点: 赏析写人记事的美妙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品析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朗读 要求:读通读顺读懂 方法:自由放声朗读,自己译读,同座译读,质疑解难

要求:圈出并掌握引发关注并需要积累的词 方法:自己圈出,落实意义和用法,教师点拨强调 (以自行整理或统一练习的方式积累) 以下词需要强调: 实词:谓当涂涉猎见就过 虚词:以岂但若乃及即更何遂 人称:卿孤孰 古今异义:博士往事 语气词:邪耳乎 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三、品析 要求:找寻文中独特的“三”组合并作分析,感受文章写人记事的美妙手法 方法:教师示例,学生独立寻找,教师巡视点拨,学生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文中的“三”组合有以下一些内容: 1.三个段落示结构 根据情节把文章分成三个部分,这就是事件的三个阶段,即: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这三个段落是: 初……/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 2.三个人物证蒙学 穿插人物介绍:孙权、吕蒙、鲁肃 简析三个人物(孙权、鲁肃、蒙母)对吕蒙学习并成功的证明作用 孙权: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劝他读书,对吕蒙满是关心与厚望正因为有孙权的善于劝说,才有了吕蒙的“就学”及学有所成 鲁肃:鲁肃“与蒙论议”,一句“非复吴下阿蒙!”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鲁肃地位高于吕蒙,且学识丰富,由他说出此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

《孙权劝学》基础知识

《孙权劝学》基础知识 《孙权劝学》文体:传记。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略去吕蒙的对答,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 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一)课文字词详解。 1、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今:现在。当涂:当道,当权。涂,通“途”。掌事:掌管政事。辞:推托。以:用。务:事务。) 2、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孤:古时王侯的自称。岂:难道。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为:成为。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邪:语气词,后写作“耶”。但:只,只是。当:应当。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往事:指历史。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孰:谁。若:比得上。以为:认为。益:好处。乃:于是,就。始:开始。就:从事。) 3、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及:到,等到。过:经过。论议:讨论,评议。惊:惊奇。才略:才干和谋略。非复:不再是。复,再。) 4、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士别三日:有抱负的人分别几天。三,泛指多天。即:就。更:重新。刮目:擦拭眼睛。相待:看待。何:为什么。见事:知晓事情。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遂:于是,就。拜:拜访,拜见。别:告别。)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了,不可以不学习! 2.卿言多务,孰若孤?你说(你)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的事务多)呢?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那个阿蒙了!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5.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或: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 6.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有抱负的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 7.大兄何见事之晚乎!长兄为什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 8.蒙辞以军中多务。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三)揣摩语言。 1.“不可不学!”表现了孙权怎样的心理? 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孙权劝学》重难点分析

重难点分析 一、以对话为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 文章篇幅短小,通篇主要记录人物的几次对白,却传神生动地塑造出了三个艺术形象。先看孙权。作为吴国之王,他能够关心下属,鼓励吕蒙要多学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比较坚定有力。当吕蒙找借口推辞时,他不急不恼,推心置腹地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先声明要求他读书的目的并非使他弃武从文,成为书生,而是在博览群书中了解历史,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增加自己的见识与才智,这种循循善诱的亲切语气已令人非常感慨。之后他又针对吕蒙所谓“军中多务”的借口,进一步开导,现身说法:“卿言多务,孰若孤?”这是明摆着的事实。“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用自己的亲身感受来劝导吕蒙——读书大有益。孙权丝毫未摆当权者的架子,不以威压的方式逼迫吕蒙去读书,这一番娓娓道来的谈话却更令人信服。他的谈话是亲切的,朋友式的,具有长者而非王者的风范。再看吕蒙。读书使吕蒙的言谈大有智慧,所以鲁肃的语气重在惊叹:“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吕蒙也仅说了一句话:“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话中既有对鲁肃大惊小怪的不以为然,更有一种书中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的自信,令人油然而生一种敬羡之情。 二、除正面记言外,对吕蒙这一形象还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鲁肃正是一个跳出庐山的旁观者,吕蒙读书的功效是通过他的话从侧面展现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而话中的“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一个纵向的对比,得出了“变”的结论,而吕蒙之“变”的核心正是“才略”的猛增。 三、文章材料取舍精当,详略安排得当。 课文以对话为主,其他内容均一带而过,或简说,或不说。如对吕蒙的学习情况,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加以概括,至于他读了哪些书,又如何用功的只字未提。后文中吕蒙二人的谈话,只用一句“与蒙论议”来交代,两人谈论的是什么话题,吕蒙的那些见解让鲁肃起敬的都略去不写。详略的安排非常精当。 四、语言精练,情节发展环环相扣,自然而紧凑。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孙权劝学》 常考知识盘点 1.资料链接 (1)司马迁 (1019—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汉族,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著作有《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2)《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共294卷,是我国一部重要的编年体通史。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贯穿了1362年的史事。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长于描写战争。《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是本书描写战争的代表作。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 2.文章中心概括 本文记叙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之后其才略很快有了惊人长进的故事,突出了学习的重要性,勉励人们要努力学习,并告诉人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他人。 3.写作特点 (1)详略得当的叙述安排。文章重点写了孙权劝学的过程及劝学的结果,对于吕蒙的具体学习过程则一笔带过。先写孙权劝说吕蒙要努力学习,然后通过鲁肃赞学从侧面表现吕蒙学习成果的显著。这样写既节省了笔墨,又很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2)运用侧面烘托和对比手法表现人物。“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鲁肃正是一个庐山之外的旁观者,吕蒙读书的功效正是通过鲁肃的话侧面展示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鲁肃话中的“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现在与过去进行了纵向的对比,突出了吕蒙的“变”,从而写出孙权劝学和吕蒙就学的效果。 (3)言简义丰的语言描写。白描式的语言描写,既表现出人物的态度、性格、心理,又交代故事的起因、结果,精彩至极。看似简单的闲笔,却是匠心独运之所在。 4.文言文基础知识和理解运用 (1)通假字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②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掌事(2)古今异义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邪 (孤)古义:古时王侯自称今义:孤独(治)古义:研究今义:治理 (博士)古义: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种 ②但.当涉猎 古义:只,仅仅今义:但是 ③见往事 ...耳 (见)古义:了解今义:看到,看见 (往事)古义:历史今义:过去的事情 ④自以为大.有所益 古义:很今义:大小 ⑤蒙乃始就.学 古义:从事今义:连词 ⑤及.鲁肃过.寻阳 (及)古义:到了……的时候今义:以及(过)古义:到今义:经过 ⑤即更.刮目相 古义:重新今义:程度副词,更加 (3)一词多义 ①当:但当.涉猎(助动词,应当) 当.涂掌事(动词:掌管) ②见:见.往事耳(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 ②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介词,用)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 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 (4)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原意为借口,文中指推辞 (5)重要句子翻译 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译文: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译文: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

《孙权劝学》课文讲解

教学要求 结合注释读懂课文,了解文章所讲的故事,能够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抓住本文以对话表现人物的特点,想象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口吻和心理,感受人物形象。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语气词、称谓语,能够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教学难点是通过人物对话感受人物形象。课文中人物的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这就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简直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

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三日”形 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教学建议 教师可以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最好能当堂背熟课文。鲁肃、吕蒙的对话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可抓住关键词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理解二人对话的内容,并体会这段话的情味。 教学本文,也可以采用一些灵活的方式,如让学生讨论本文对自己有什么启示,分角色朗读,进行快速背诵竞赛,复述课文,改编原文并口头表述,等等。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 教材分析: 《孙权劝学》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这是一个名人单元。文言文《孙权劝学》,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学情分析: 《孙权劝学》语言精练,是学生积累文言文知识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好篇章。七年级学生在经过一过学期的学习之后已经初步掌握了查阅工具书和关键字词的能力,但还需进一步加强语言组织能力和理解文本思想内涵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文章的兴趣点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翻译课文并通过朗读了解文章的创作特色,把握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体会文中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并获得思想上的启迪,以培养学生的感悟和理解能力。因此,在这节课中我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背诵课文,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 2、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背景。 (二)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课文,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勉励同学们重视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品味鲁肃、吕蒙对话的语言特点,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赏析法、情境设置法。 教学准备:ppt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