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师徒制”法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究

“师徒制”法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究

“师徒制”法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究
“师徒制”法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究

“师徒制”法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究

中图分类号:D63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4-0288-01

“师徒制”是指学徒通过跟随师傅共同劳动、单独接触,在师傅的指导和影响下学得一门手艺。这种技艺传授的方式源远流长,并且至今在多个领域从业者专业技能的习得上依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采用“师徒制”对法律人才实践能力进行培养的原因是法律实践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知识更多的是隐性知识,而隐性知识是靠书本几乎无法有效学习的知识,难以或不能言表的认知与操作技能技巧,属于不具备公共性的经验。在法律职业人的法律实践过程中,大量存在着开拓客户、取证技巧、出庭经验、资料的收集与管理、与法官沟通等相当多的办案经验与技巧这类隐性知识。社会法学家霍姆斯曾说:“法律的生命从来不是逻辑,而是经验。可感知的时代必要性、盛行的道德理论和政治理论、公共政策的直觉知识(无论是公开宣称的还是无意识的),甚至法官及其同胞所共有的偏见等等,所有这一切在确定支配人们所应依据的规则时,比演绎推理具有更大的作用。”①可以说,法律职业人自身所具备的上述隐性知识的多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了其法律职业的宽度和深度。

在法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以课堂为知识传授场所的传统教育方式有其天然的局限性,即学生们所分析的案例都是通过教师对案情的介绍,这种介绍在某种程度上剥夺了学生主动去探知案件细节的机会,使得学生所进行的所有分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受制于教师对案件情节的认识和判断)。而“师徒制”的培养模式正是为了力图突破这种“天然的局限性”,使得学生获得的法律实践技能是第一手的、全面的,具有可操作性的。

一、依托法律诊所,培养学生与当事人有效沟通的能力

有效开展“师徒制”的前提是有案源,我们通过多方宣传,重点突出师生联合义务办案来获得潜在当事人的信任。在与当事人第一次见面之前,教师对学生团队强调必要的注意事项。在教师接待当事人咨询的过程中,学生作为助理负责记录并进行必要的补充。与当事人进行沟通时,首要的是要注意礼貌的同时显示自己的专业性。作为律师,不要吝啬自己的礼貌性语言。教师必须有效地控制沟通的主动性,掌控谈话的节奏,全面了解案情,把握客户的心理,弄清客户的法律需求,对案情做出客观的判断,与客户签订委托代理协议,给予客户必要的法律建议或忠告,善意提示潜在的法律风险等。和客户谈话应有明确的目的,抓住问题的根本,尽快解决问题,而不是打“持久战”,拖延时间。

二、教师与学生共同做当事人的委托代理人,学生在教

师的指导下进行庭前准备工作

绝大多数的当事人都没有参与过法庭的庭审环节,因此,做好庭前准备工作对于案件的进展及当事人对案件审理结

果的接受程度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这些工作并不涉及案件的实质内容,专业性不是很强,学生完全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出色地完成这项工作。具体应该做的工作有:(一)在开庭前三天通知当事人,并且核对好证据原件。对于当事人是否亲自参与庭审应当事先征求其本人意见,如果本人愿意到庭则应当尽量在开庭前通知,以便其安排好自己的事务。

对于证据较复杂的案件还应当提前与当事人核对证据

原件,并按照举证顺序排列证据原件顺序。核对排序后再将证据原件交由当事人保管,一定叮嘱学生尽量不能把证据原件自己保管,原因是一旦发生证据丢失或毁损,将会严重影响当事人的利益,产生律师与当事人之间的新的纠纷。

(二)仔细审查对方的证据材料,找出漏洞,整理质证意见。全面收集相关法律法规及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形成系统的辩论思路。

对证据的审查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证据是否为原件、证据之间是否存在矛盾、该证据所依附的法律规定是否发生变化,等等。在质证的问题上,准确、精炼是律师一生都要练习的本领。证据整理好之后,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查找

与案件相关的所有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还有其他各级法院形成的与本案有关的倾向性意见。此外,还必须要收集的庭前材料是最高法、最高检发布的指导性案例及各级法院发布的具有地方指导性的案例,这些案例对处理不常见的案件类型时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对庭审时法官要问到的问题进行充分的准备

法官在庭审调查阶段问到的问题既是法官写判决的依据,同时也代表了法官的倾向性意见。庭前准备如何回答法官的问题并找出相关法律依据及指导性案例的支持,有礼有节的答问;同样,庭审时记下法官的倾向性问题对法官的大致判决思路就会有一定的了解。

三、庭审后,指导学生结合庭前准备及庭审的实际情况对案件进行整理,并形成办案札记,对整个案件的得失进行总结

办案札记是办案人对案件整体的记录,并重点在于总结本案的关键问题,以形成职业生涯的有效积累,以期对日后办理案件有所助益。办案札记的基本结构为:案情简介、争议焦点、证据及质证、庭审关键点、涉案重要法律法规、成败原因。指导学生形成办案札记有利于使学生对案件办理的所有环节都要用心体会、积极思考,最终对案件的成与败进行总结。有效的总结一定会成为日后办理案件的扎实积累,帮助学生逐渐形成学生有操作性的办案经验。

四、“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运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学生的法律实践一定要在现行的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根据最新修改的《民事诉讼法》规定,对于在校学生而言,只有经当事人所在社区、单位以及有关社会团体推荐才可以诉讼代理人的身份参加诉讼。学生的法律实践历来受到学校及社会的支持,相信街道和法院对此行为会给予配合,使得学生的法律实践活动得以顺利的开展。

诚然,“师徒制”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有人才培养周期长的缺陷,但是,“师徒制”同样有着其他培养方式所很难替代的有点,尤其有利于隐性知识在不同的个体之间的转移、帮助学生在真实的司法环境下通过实战来检验所学,并促进学生主动进行探索性的学习。相信,将“师徒制”引入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的过程之中,一定会对学生法律实践能力的提升起到不可替代作用。

(作者单位:辽宁科技大学)

本论文为2014年辽宁省教改项目《基于职业对接目标的“师徒制”法学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UPRP20140629)。

注解:

①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1、51。

导师制管理制度

导师制管理制度 一、目的 1、尝试建立规、系统的导师制度,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2、通过导师对指导对象的指导,传播公司文化理念、价值观,推动岗位知识、技能和经验的归纳和提炼,并有效分享和传承,加快人才成长进度; 3、营造全员学习、乐于分享和发展他人的文化氛围。 二、管理原则 1、相互尊重、平等交流,倡导导师和指导对象互学共赢; 2、注重实效,指导形式可灵活多样。 三、适用围 主要培养对象为业务部骨干员工、后备人才,待形成一定的经验积累后,在公司围进行推广。 四、导师基本要求 1、对公司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和深刻的理解; 2、在某一业务领域具有专长,有分享传承意愿; 3、具备熟练的沟通和指导技巧; 4、公司副总级以上员工自动成为公司导师。 五、导师、部门经理对指导员工的影响差异 各部门经理是员工培养的第一责任人,需主动与导师保持沟通,导师、部门经理对指导员工影响差异见下表 六、导师制各职责划分 1、总经理

(1)审批导师制度、方案和经费; (2)审批公司导师。 2、人力资源部 (1)人力资源部负责制定和完善导师制度和方案; (2)提请公司总经理批准公司导师; (3)收集、整理相关记录; (4)组织导师、指导对象交流会。 3、部门经理 (1)积极支持、参与导师制的实施; (2)为下属选择导师提供建议,与导师保持沟通。 4、导师 (1)根据公司及指导对象发展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指导目标和计划; (2)与指导对象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建立有效沟通渠道; (3)定期与指导对象沟通交流,跟进指导计划的实施,并反馈其表现; (4)整理、提炼相关知识和经验,并有计划地向指导对象传授。 5、指导对象 (1)尊重导师,积极与导师沟通,诚实对待导师,认真学习导师的长处与经验; (2)按与导师约定沟通的渠道、频率,及时完成各项指导计划,达成辅导目标; (3)及时提交总结报告,并提交给人力资源部备案。 七、导师制具体实施 1、导师与指导对象指导关系的确定 (1)由员工自主提出或与部门经理沟通后,从公司导师库中进行双向选择,最终由导师和部门经理协商后确定指导关系; (2)导师和指导对象签订《指导协议》(见附件1),正式建立双方的指导关系; (3)经沟通了解后,导师根据双方情况,制定《指导计划》(见附件2),约定指导周期、明确各阶段指导目标、容、指导方式等,报人力资源部备案; (4)指导结束后,员工需提交《指导总结报告》(见附件3),经导师评价后,报人力资源部存入员工培训档案。 (5)导师同时带教的指导对象原则上不超过3名; 2、导师指导容,不仅包括岗位知识技能,还包含工作经验传承、团队意识和心态引导等

尝试现代学徒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实施背景......................... -2 - 二、主要目标......................... -2 - 三、工作过程 (4) (一)..................................... 现代学徒制试点4 (二)......................................... 制定现代学徒制实施方案7 (三)....................................... 现代学徒制全校推广8四、条件保障 (8) (一)............................ 政策条件8(二)............................ 企业条件8(三)............................ 学校条件9 五、成效成果 (9) 六、............................. 体会与反思11

尝试“现代学徒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福元建飞 一、实施背景 1.国家发展的大背景:中国正面临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由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转变,鲁昕部长在多种场合说过“学徒制肯定是产业升级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现代产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2.市域经济发展的小背景:迁安以钢铁冶炼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在转型,钢铁企业面临升级换代,过去的招工模式是以劳动力为主体,现在转变为以高素质技术工人为主体。目前许多装备制造类企业到迁安投资,首先询问的条件之一是本地是否有足够的高素质技术工人。 3.学校人才培养改革发展的需要:按照我校原来的培养模式,学生的技能训练容不能与就业岗位对接,毕业后不能适应企业岗位要求。故传统的实习模式受到挑战,现代学徒制刻不容缓。 在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校建设中,学校把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列为重点建设专业。借此机会,我们按照“现代学徒制”的模式,在之前“企业冠名班”的基础上,进行了一轮“学徒实习”的试点。本次尝试收到了相当满意的效果,学生不仅熟练掌握了企业的岗位技能,而且有90%以上的在学徒实习企业就业。随着示校建设工作的不断进行,我们打算在其他专业中也推行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从而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深入发展。 二、主要目标 1.探索建立和完善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将学校本位教育与工作本位培训紧密结合,使企业回归职业教育主体之一的地位。

佛山市顺德区陈村职业技术学校“双轨四段式”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精心整理 “双轨四段式”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佛山市顺德区陈村职业技术学校 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指导、关心支持下,2013年4月,陈村职业技术学校与广东科达机电股份有限公司(后改名:广东省科达洁能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开展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试点。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形成了校企现代学徒制培养特色,即将现代学校教育与传统学徒制相互融合、围绕企业用工和现代产业用人标准,以学生(学徒)技能,“现不断超 制”提二、开展“现代学徒制”的主要做法 (一)签订协议,顶层设计。 2013年4月2日,我校与广东科达机电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签订《“科达机电公司现代学徒制度项目”合作框架协议书》。《协议》约定:合作双方通过联合办学、交流合作等手段,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和企业资源的相互共享,包括共享职业教育政策、师资、技术、实训基地、教学信息、技能鉴定、培训等职业教育资源,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我校率先成为了佛山市“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广东省教育厅中职与高中教育处处长邵子铀、副主任郑霭娴,佛山市

教育局副局长赵银生、公司总裁吴木海、副总裁许建清、行政总监张峰等领导和嘉宾出席仪式。佛山日报、珠江商报、陈村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对活动进行报道。邵子铀处长和赵银生副局长都对广东科达机电股份有限公司与陈村职校现代学徒制项目寄予了厚望,希望通过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开创技能现代人才培养新模式,促进企业现代用工制度改革,推动顺德区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的发展,满足顺德区机械装备行业的用工需求,带动更多企事业单位承担起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同时,将成功的经验辐射给周边的企业与学校,将该项目打造成为广东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示范单位。 (二)深度合作,双轨运行。 问; 量。 (三)开展试点,四段学习。 2013年5月12日,通过召开双师研讨会,学生座谈会等,双方确定以普通车、普通铣工种为试点、在二年级学生自愿报名的基础上,校企选拔面试挑选了39名学生成立了第一届“现代学徒制”班,针对机加工专业学生学习基础和企业普通车、普通铣工岗位要求开始探索学徒制培养。2014年5月16日,32名学生成立第二届“现代学徒制”班,针对的工种普通车、数铣/加工中心、钳工/装配钳工、普通铣、数控车、机电一体化等。学员们要经历四个阶段的学习。 第一阶段(前3学期)基础能力学习,在校文化基础、专业理论和实操基础学习阶段。根据校

常州工学院师范学院“全过程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

常州工学院师范学院“全过程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 “全过程双导师制”是常州工学院师范学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所谓全过程双导师制,是指师范院校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配备专业导师,同时从中小学教育实践基地的优秀教师中为其聘请指导教师,专业导师与中小学指导教师(以下称“指导教师”)分工协作,共同培养和引导学生专业发展与职业发展。这一做法贯穿教师职前教育的全过程,而不仅仅是学生进入见习或实习阶段才由基地学校配备指导教师。 一、实施“全过程双导师制”的意义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步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过渡,市场对需求人才的质量和规格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高等教育培养机构而言,如何造就出既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功底,又具有灵活而扎实的专业应用技能就成为了检验毕业生良莠的现实尺度。根据我们最近几年的专业调研发现,当前的很多师范毕业生普遍存在着自我优势不明显、就业竞争力不强、职前和职后有差距等弊病,也就是说,工作后存在着相当长的一段适应期。这不仅影响了培养单位的教育声誉,而且还在一定意义上浪费了使用单位的教育资源。另外,由于长期以来师范教育中存在的体制瓶颈的制约,校内教学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轻实践技能的训练,校外教育见习和实习重形式而轻效果,教育实践活动时间配置不合理。实施“全过程双导师制”,就是要努力缩短师范毕业生的职后工作适应期,使学生在入职前就对今后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对象早熟悉、早了解、早准备、早进入状态,提高自身的市场应变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 二、“全过程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的要求,使师范生及时深入小学进行实地参观、见习和实习等活动,并在基础教育一线指导教师和有关教育理论专家的启发和引导下,对自己在校期间的学习状况和未来从事小学教育工作的能力状况进行动态的定期考量,发现不足,及时整改,同时,以此检验所学的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班队管理、心理咨询与辅导等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和面对具体问题时的实际运用情况,以此反馈我们的培养计划和教学手段中的缺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方案 一、计算机应用专业行业背景及需求分析 国家“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文件的出台,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纲要“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确立,宝鸡市“关于加快关天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以及眉县关于引进高端技术产业,兴建信息化产业园区五年规划蓝图的绘制,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目前,学历教育提供的人才数量远远满足不了需求。教育部关于紧缺人才的报告称,我国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每年将增加100万,陕西省2011年计算机职位需求3万多个。伴随我县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将达到数千人。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我县信息产业建设,我校将重点建设计算机专业,培养大量优秀的技能型人才,以应对人力资源岗位空缺的不利局面。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总体建设目标 (一)专业建设目标 加强校企合作,全面构建“校企对接、能力本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体系,推行并完善以“任务驱动法”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两年建设期内,主要完成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完善。 同时,学校围绕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为中心,构建双线齐进的教学模式,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实施“订单式”培养,突出实践应用特色,促进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及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结合行业资格准入政策,实施毕业生的“一书多证”制度,以区域市场为导向,以行业为依托,以“双师”素质教师为保证,把计算机应用专业建成培养目标定位准确,专业理论知识够用,实践教学体系完善,产学研结合紧密,具有鲜明中职特色的示范专业。 (二)课程建设目标 与合作企业共同组建专业团队,加强校本教材、实训教材开发,建设核心课程2门,特色课程2门。完成相关实习实训教材编写。 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在已有的课程教学改革和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更新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跟踪最新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改革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网络实验室和教学环境条件的建设,加强课程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争取达到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建设水准。 (三)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一方面到企业聘任兼职教师,另一方面选派教师到合作企业参加专业技能培训,打造一支业务素质过硬、实践操作能力突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并利用2年时间,培养出1名平面设计和1名网络技术专业带头人,4名核心骨干教师7名双师型教师、4名兼职教师。 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分析学校原有计算机专业教师的现状,师资队伍建设将以巩固提高现有教师队伍为主,引进高水平人才为辅的策略,同时聘请本专业优秀的校外兼课教师。将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建设始终放在专业办学的首位,树立“专业办学,师资为先”的理念。力争组建一支专兼职的专业师资队伍,逐步建立起专业水平较高、教学经验丰富、科研成果显著、专业方向明确、中青骨干为主、结构层次合理的高素质校内专任师资队伍。同时不断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培训,逐年派遣师资到产学合作企业进行专业调研或技术实践,或参加专业性的技术研讨会,或参加技术培训学习,进一步加强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的力

新形势下法律人才的培养探索

新形势下法律人才的培养探索 论文关键词:知识产权法律人才培养 论文摘要:当前法律人才的培养模式以及法学专业人才就业情况等成为了很多高校关注的共同话题,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所需要的创新性法律人才既能有效解决法学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又能为社会输送优秀的法律人才。 1、目前景德镇法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景德镇开设有法学专业的地方各高校有景德镇陶瓷学院和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两所学校。从两所法学专业的教学现状看.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各个环节上存在有脱离地方社会现实与地方经济现实的现象盲目模仿重点大学把教学重点放在追求升本考研升学率和为公、检、法律师输送人才等方面.忽略了教育要服务于地方建设和为基层培养实用创新型人才的办学导向。其结果导致了不伦不类的课程安排既没有形成重点大学的办学实力又丧失了自己的办学特色.违背了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 2、培养知识产权法律人才的有效途径分析 景德镇以陶瓷享誉世界,有“瓷都”之美誉历史文化悠久,有着“千年窑火不断”的说法。“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汉唐以来,景德镇就以盛产陶瓷而著称于世,宋时已成为全国四大名镇之一明清时期发展成为中外闻名的瓷都。因此景德镇的知识产权法律人才的培养对景德镇而言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 景德镇各个高校应该明确自己学校的定位从而根据定位参照国家标准和重点大学的开课模式来确定自己学校的课程体系。 2.1调整教学计划,优化课程体系 教学计划的调整,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上。目前.法学院系的课程设置大多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以培养和锻炼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为教学目的的课程开设较少。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然要求我们调整教学计划,优化课程设置从而使整个课程体系体现从综合到专门、从理论到实践的有序设置具有较高的综合性与较强的科学性,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相结合的科学的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为此.除国家教育部确定的全国高等学校法学专业开设的14门核心课:法理学刑事诉讼法、商法学、知识产权法作为主干课外应增开符合景德镇低于特色方面的知

应运而生的“双轨制”薪酬激励模式

应运而生的“双轨制”薪酬激励模式 ——《上承战略下接人才》文摘 “双轨制”薪酬激励模式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以及企业的发展而逐步衍生和发展起来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才资源已成为企业的第一资源,而高端、有特长以及市场紧缺的人才资源则更是具有高竞争性的资源。伴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对人才,尤其是特殊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也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成本压力。这时既能满足企业业务和人才的发展需求,同时又能有效节约企业成本的协议工资和体系工资共存的“双轨制”薪酬激励模式就应运而生了。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企业的经营战略与人才战略是实施“双轨制”薪酬激励模式的根本前提 薪酬战略是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薪酬政策必须支持企业的经营战略,基于战略视角的薪酬政策要关注那些能帮助组织获取和维持竞争优势的薪酬选择。成功的薪酬体系,可支持企业的经营战略,能承受周围环境中来自社会、竞争对手以及法律法规等各方面的压力与挑战,它的最终目标是使企业持续保持竞争优势。同时,薪酬战略和薪酬体系的选择和设计,也必须与企业的人才战略相匹配,成功的薪酬体系,不仅能留住并激励企业所需的人才,也能从市场上招聘到企业所需的人才。 处于业务战略期的企业,由于业务模块的不断增加和调整,总会面临“人才总量有余,而结构性矛盾异常突出”的问题,导致关键职位缺人,无法满足企业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在这样的业务经营战略和人才战略背景下,采用“双轨制”薪酬激励模式是必然选择。 2. 从企业成本角度来考虑是实施“双轨制”薪酬激励模式的约束性条件 招聘人才势必要为人才支付相关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从而产生一定的人工成 本,人工成本是企业经营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执行体系工资 或协议工资的人数的多少,势必会影响企业的成本支出。一方面,企业控制人工成本支出,对于企业招聘协议工资人才的多少进行了约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各职能部门和 各企业能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成本的限制,企业不可能将协 议工资制模式适用于所有员工,因此,需另外建立一套成体系的成本支出相对合理的体 系工资制。 3. 人才移位势必带来成本的相应提高,这是实施“双轨制”薪酬激励模式不得不考虑的因素之一 从人才的角度看,人才发生移位,即“跳槽”,诱因有很多,但高水平的薪资待遇,是众多诱因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因此,企业要吸引人才发生移位,势必要支付更高的成本,用更

“1+X”导师制运用型人才培育模式

“1+X”导师制运用型人才培育模式 摘要:旅游高等教育“校企产学合作”的良性发展在宏观层面必须战略配合与合作指导,更关键的是,要在微观操作层面上形成有效的合作教育模式。在借鉴相关研究和实践教学的基础上,探索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如何体现在实践教学中,如何高校整合校企师资力量,如何使校企合作真正成功运行,尝试选择“1+X”导师制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论证旅游高等教育产学合作发展的制约因素,发展“1+X”导师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产学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双师型”;“1+X”导师制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10-122-03 近十年来,“校企合作”作为新型的教学模式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门课题,综述国内外旅游校企合作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合作机制、专业实践、研究与应用等方面,对于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如何体现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如何使校企合作真正成功运行并没有深入的探索与实践。因此,本文以旅游高等教育的校企合作为研究对象,以关注实践主体――学生为研究重点,基于“产学合作”的

“1+X”导师制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研究。 一、旅游高等学校产学合作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旅游高等教育一直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教育上不同程度地脱离和落后于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突出反映在培养人才的问题上。要培养出能很好地适应社会企业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使学生既有较好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就必须注重产、学合作,旅游高等学校与企业进行合作,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企业将为学生实习提供良好的保障和安排,共同培养符合旅游行业能力需求的创新应用型人才。 (二)有利于“双师型”教师培养 “产学”合作机制不仅是培养契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而且也是发现与培养符合项目化教学要求的教师的一个重要平台。旅游高等教育以“产学”为导向来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是保证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办出职教特色,提高专业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 (三)有利于学科建设适应旅游产业的需求 在产学合作教育中,旅游高等学校在制定学科专业、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时,可深入旅游企业调研:邀请专业人

典型案例1人才培养模式

典型案例一 产教融合创新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实施背景 如何构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会计人才是示范性特色专业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专业自开办以来,一直在积淀,一直在成长,针对目前高职会计专业重理论、轻实践,传统学科式培养等种种弊端,我们积极探索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二、主要目标 本专业以开放的办学思路,利用广阔的社会资源,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以会计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构建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三强化、五阶段、三位一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突出“理实一体,德技双馨,校企共同育人,产教深度融合”特征,体现会计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要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按照“三强化”策略序化课程,在“三位一体”人才培养平台之上保证“五阶段”实践教学组织模式的实施条件,全面带动专业建设与改革。 三、实施过程 (一)设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流程 本专业注重健全过程监控,积极通过开展学校与企业,乃至家长的调研、走访、座谈和制度试行等,完善适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校企共管制度,特别是在非毕业综合实习阶段的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体系、校内学习和校外实际工作一致性的教学监控制度、学生校外实习期间素质教育制度等做了进一步的探索。 设计流程说明: 1.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进行广泛深入的会计专业人才需求调研;

2.针对会计专业人才需求开展会计职业岗位群分析; 3.制定初步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规格并进行行业专家论证; 4.依据会计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确定专业教学内容; 5.确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报经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评审; 6.校企共同全面、全员、全程监控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运行; 与实施,并考核评价。 图1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设计流程图 (二)调研会计专业人才需求及职业岗位群分布 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初期,广泛的社会调研十分必要。进行实地调研时,本专业直接深入到企业与被访者接触,当面提问并记录对方的回答。小组座谈会时,通过邀请行业专家和资深的专业教师开座谈会,积极征求各位专家对专业教学标准改革的意见和建议。调研的内容涉及会计专业人才结构现状、专业发展趋势、职业岗位对知识能力

构建创新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和途径

构建创新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和途径 高校法律人才培养模式, 是指高等学校根据法 律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 为法学专业的大学生 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怎样实现这种结 构的方式。关于现行高校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 讨论,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是全社会关注的话题。 一 目前国内高校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许多问 题, 这些问题主要有: 第一, 法学专业的大学生综合 素质滑坡, 知识结构不合理。有调查显示, 近几年法 学专业的大学生综合素质呈现出整体性滑坡。在理 论学习层面表现为, 知识结构不合理, 专业面过于窄化, 缺乏个性的问题; 在实践层面, 突出地表现为大 学生基本素质缺失, 社会责任感不强、团结协作观薄弱, 实际动手能力差的情况。第二, 法学教师忙于 教人 , 自我效能感得不到满足。不少法学教师都 以 传道、授业、解惑 为己任, 通过研读教材及各类经典论著、前沿学术成果, 来提升课堂教学的 知识 量 , 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 但来自于另一教学主体 学生的冷漠反应, 部分学生对课堂学习缺乏热情, 对 课程考分的态度淡化, 学习的主动性下降, 让辛勤的

园丁感到无所适从, 法学教师的自我效能感长期得 不到满足。第三, 学校管理错位, 专业设置不合理。 目前高校仍被视为教育行政部门的下属机构, 教育 行政部门的干涉, 制约了高校在教学管理工作的开 展。同时, 在争夺 综合性、研究性 大学的美名过 程, 许多高校都增设了法学, 不可避免地形成了高校 的法学专业设置趋同, 千校一面情况。第四, 法学专 业的学生就业难, 企事业用人需求得不到满足。近 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 文科专业乃至法科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日渐凸显。这里既有社会 整体就业环境的影响, 也有高校法律人才培养本身 的特点、有关行业及部门在招聘过程中的制度性障 碍, 以及毕业生自身就业意识不强、准备不足等因素 的影响。企事业单位目前已经成为法学专业毕业生 就业的增长点, 去这些单位就业的比例越来越高。 但是法学毕业生去这些单位就业也存在一定的 瓶 颈 现象。一方面对于大部分中小型企事业单位来 说, 使用专门的法律人才对他们来说还属于高消费, 毕竟不是他们所急需的技术型人才; 另一方面对于 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事业单位来说, 他们需要的是更 高层次的成熟的法律人才, 因此初出茅庐的应届生 也很难符合他们的要求。所以应届法学毕业生在这

尝试现代学徒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目录 一、实施背景................................................................... - 2 - 二、主要目标................................................................... - 2 - 三、工作过程 (4) (一)现代学徒制试点 (4) (二)制定现代学徒制实施方案 (7) (三)现代学徒制全校推广 (8) 四、条件保障 (8) (一)政策条件 (8) (二)企业条件 (8) (三)学校条件 (9) 五、成效成果 (9) 六、体会与反思 (11)

尝试“现代学徒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福元建飞 一、实施背景 1.国家发展的大背景:中国正面临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由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转变,鲁昕部长在多种场合说过“学徒制肯定是产业升级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现代产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2.市域经济发展的小背景:迁安以钢铁冶炼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在转型,钢铁企业面临升级换代,过去的招工模式是以劳动力为主体,现在转变为以高素质技术工人为主体。目前许多装备制造类企业到迁安投资,首先询问的条件之一是本地是否有足够的高素质技术工人。 3.学校人才培养改革发展的需要:按照我校原来的培养模式,学生的技能训练容不能与就业岗位对接,毕业后不能适应企业岗位要求。故传统的实习模式受到挑战,现代学徒制刻不容缓。 在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校建设中,学校把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列为重点建设专业。借此机会,我们按照“现代学徒制”的模式,在之前“企业冠名班”的基础上,进行了一轮“学徒实习”的试点。本次尝试收到了相当满意的效果,学生不仅熟练掌握了企业的岗位技能,而且有90%以上的在学徒实习企业就业。随着示校建设工作的不断进行,我们打算在其他专业中也推行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从而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深入发展。 二、主要目标 1.探索建立和完善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将学校本位教育与工作本位培训紧密结合,使企业回归职业教育主体之一的地位。

法律实务人才培养几个问题

法律实务人才培养的几个问题 ——以比较法为视角 童伟华 法律实务人才是法治的践行者和推动者,每个国家都非常重视法律人才的培养。在现代国家大学是培养法律实务人才的基础环节,此外实习和司法研修也是培养法律实务人才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不同国家的法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比较,从中吸取对我国有益的经验,是撰写本文的初衷。本文拟主要就法律人才培养主体与培养阶段、法律课程设计、实习及研修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指出我国法律实务人才培养在上述领域之不足,摸索符合我国国情的法律人才培养之道。 一、法律人才培养主体与阶段 (一)外国的法律人才培养主体与阶段简介 法律实务人才培养主体,是指法律人才的培养主要由何种机构承担;法律实务人才培养阶段,是指在哪一个学习阶段培养法律人才,如本科生阶段还是研究生阶段。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承担法律人才培养的主体是不同的。例如,历史上的英国在法律人才培养模式上就颇有特色。十九世纪以前,根据法院的判例发展而来的普通法,在实务中被教授和传播,依托同业者的培养成为英国长久以来的传统。裁判官也是从有经验的人员中选择。大学作为法律人才培养教育机关的机能,在英国是在二十世纪的时候才得以确立的。1与此相对的是,同 1参见[日]小野秀诚:《法曹养成制度の长期化と多样化:比较法的考察》,载日本《一桥论丛》2005年133

时期的欧洲大陆的大学法学部,传统上就是培养官吏和司法官员的机构,与英国形成鲜明的对比。 即使大学作为法律实务人才的培养机构,是本科阶段培养还是在研究生阶段培养,不同的国家也不尽相同。例如,德国等欧洲国家目前主要是在大学本科阶段对学生进行理论培养,与之不同的是,包括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在的普通法国家,没有法学本科教育,而专门在研究生层次培养法律人才。例如,澳大利法律研究生院是培养法律工作者的主体,为了进入著名的法律研究生院,读大学时必须取得优异成绩。现行澳大利亚法律研究生院的入学选拔方法,集中面向于法律以外领域的人士。另外,对于劳动者或者不能支付法律研究生院高额的学费的人,也有特殊的关照。2 日本以前法律实务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大学法学部和毕业后在司法研修所研修的方式。具体而言,学生先通过法学部的学习,毕业后进入社会上的司法考试培训机构,接受考试训练。通过“法”资格后,由于还只是具备应试性的法律知识机能,不能适应从事司法工作的实际需要,还要到专门设立的日本司法研修所接受为期半年的法律实务研修,并在裁判所(相当我国的法院)、检察机构或者律师事务所实习一年,成绩合格后才能取得执业资格。但是,近几年来这种培养模式有所改变。根据日本临时国会2002年通过的《法科大学院教育与司法考试关系法》,一种具有独特品格的法科大学院得以设立(大学院即我国的研究生院)。目前日本已经有数十所大学设立了法科大学院。 日本的现行法科大学院具有如下特征:第一,标准学制为三年,但法学部毕业的学生只须学习二年,非法学部毕业的学生不得少于法科大学院学生总数的2参见[日]小野秀诚:《法曹养成制度の长期化と多样化:比较法的考察》,载日本《一桥论丛》2005年133

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 一、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预期目标:满足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需求,深化校企合作深度,积极探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共同调研并制订相关管理制度。 验收要点: 1.通过企业调研详细了解用人单位的生产经营、员工队伍、用工需求、用工计划、岗位技能要求,细化人才培养方案及评价报告。 2.建立有学校、企业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监督和评价的管理办法。 3.继续建立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配套的长效运行机制,更加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4.签订与企业的长期培养合作协议。 5.学校与企业开展科技合作,共同承担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研究。 6.坚持毕业生双证制度。提高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争取达到95%。 二课程体系: 预期目标: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和优化课程体系机课程内容,实现课程与岗位任务对接,建设精品课程;改革各类课程教学和实训教学的考核方式,突出能力考核;开发工学结合校本教材。 验收要点: 1.修订可行性机械加工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计划,进一步完善机械加工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大纲。 2.加强精品课建设,计划在2015年之前完成三门专业主干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建设。 3.加强与课程配套的网络课程建设,建设2个以上网络课程教学平台。 4.专业模块:CAD/CAM模块、数控车模块、数控铣模块、加工中心模块教学和考

核全部在实训室进行。 5.完善教学资源库。 6.开发工学结合的校本教材?钳工工艺学?,形成与企业对接的课程体系。 三、教学模式改革: 预期目标: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形成本校的特色。在理论、实践教学中实行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岗位教学法。力争使教学成果在同类学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中得到推广。 验收要点: 1.根据实际情况完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2.普通课实行案例教学和情景教学,专业课实行项目教学,实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 3.课件、教案、教学录像的资料库。 4.继续探索网络教学平台及记录。 四、评价模式: 预期目标:依照企业用人标准制定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等多方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修改本专业教师考核方案。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健全激励机制,提高学校整体办学的功能和社会效益。 验收要点: 1.根据实际情况修改完善教学计划。 2.形成与企业职业技能考核标准对接的评价标准。 3.与企业共同制定培训内容和培训项目。 4.建立满足社会与企业用工人员综合素质、职业素质、职业素质、职业道德要求的考核标准。

浅谈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沙立君

浅谈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沙立君 摘要: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和企业的深度合作,注重学生技能培养的现代人才 培养模式,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针对性,为社会提供合格的技能型人才。本文探讨了建立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和目的,阐述了实施现代学徒 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正处于产业升级的重要时期,由制造大国转变成创造大国,用人制度从 以劳动力为主体,转变为以高水平技术工人为主体。实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 式可以促进产业升级和发展,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谈谈 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看法。 一、建立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通过产教融合来实现人才培养的有效形式,也是 现代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发展趋势。建立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促进行业 和企业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进行积极的参与,实现产业需求和专业设置、职业标准和课程内容、生产过程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的良好对接,增强了人才培 养的针对性,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能够强化校企合作,促进工学结合,拓宽 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通道,严格按照企业岗位要求,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 二、实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 (一)充分利用企业的资金、技术和设备,建立“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 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降低人才培养的成本。 (二)建立具有地区特点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将学校教育和工作岗 位培训紧密的结合起来,使学生既能学到理论知识又能掌握实践技能,实现人才 培养的最佳模式。 (三)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成为既能生产、又善教学的教师;学生通 过教师的知识讲解和师傅的技术指导,成为既懂理论又能上岗的员工,学校和企 业进行一体化育人,实现合作和共赢。 (四)做好教师、学生和工人之间角色的转换,使教师、学生、工人实现共 同进步,使学校和企业实现共同提高,为职业教育发展和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支持 和动力。 三、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 (一)创新课程体系设置 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设置将专业课教学体系和岗位实际工作体系有机结合, 使两者进行优势互补,在专业课程内容的结构上,将专业技术结构体系的要点与 中职学生的岗位工作需求和实际操纵技术能力的获得合理整合,优化专业性强的 课程模块的教学内容。既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技术实际操作训练,又有利于岗位工 作经验的获取和岗位实际操作技能的形成。第一学年在学习必备基础知识的前提 下进行专业认知实习、实训。第二学年结合学习本专业一体化教学实训室以及企 业认识实习、跟岗实习(学徒)进行专业系统技能的训练。第4学期,采用“工 学循环”的教学方式,课堂学习与工作学习相结合,在真实情境中构建专业知识、提升实践技能。第三学年结合校企合作校外课堂、企业顶岗实习、就业(准员工、员工),进行专业综合技能的训练。第6学期,学生校外课堂、顶岗实习,强化 工作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使学生成为“准员工”,参加工作时可以“零培训”上岗——“员工”。

“双轨制”培养模式论文研究生教育“双轨制”培养模式探询

“双轨制”培养模式论文:研究生教育“双轨制”培养模式 探询 [摘要] 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单纯的“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已经不再适合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改革现行的研究生招考、培养模式,建立一个研究生教育的“研究型”人才培养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双轨制”培养模式势在必行。建立有外语考试和无外语考试的“双轨制”招考模式,是避免人才浪费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 “双轨制”培养模式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招考 对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宏观定位,全国政协委员,XX 音乐学院院长彭志敏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照市场需求配置供给和配置人才资源已成为应有之义。然而我们在高校人才培养和专业设置中,不是市场需求引导供给,而是各方利益驱动以及某种片面的社会心里预期引导供给。”为此他建议:“除少数国家重点大学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办学宗旨外,大部分二本、三本和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主要是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以上是专家学者对于本科层次大学问题的一些观点,从某种角度来说,也反映出我们研究生教育将面临的一些潜在问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不断下滑和研究生就业难也已经不是什么新话题了,这些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的关注。由于本科学历层次人才在社会上的不断积聚加之研究生教

育的逐年扩招,导致了就业岗位对学历要求的不断提升。反过来更加刺激了高校研究生教育的扩招。研究生办学条件的不足是导致研究生教育质量下滑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生教育如何发展成为一个新的课题。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单纯的“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已经不再适合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改革现行的研究生招考、培养模式,建立一个研究生教育的“研究型”人才培养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双轨制”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一、研究生教育“双轨制”培养模式的建立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研究生教育在我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并随着社会发展的时代变迁而逐步变革和完善,在各个不同时期为我国的建设和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也做出了巨大贡献。从现行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来看,我们比较注重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但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扩大,这种单一的培养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1.研究生的逐年扩招导致了师生比的严重失调,直接导致了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下滑。据媒体报道,在XX的某大学,一名研究生导师在一年中竟带了42名研究生。也有记者通过调查发现,一些热门专业中,有些导师所带的在校研究生人数超过20人,很难保障教育质量。因此,研究生“双轨制”培养模式的建立,通过培养定位分流了学生数量,有效地保

应用技术本科“3+1”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应用技术本科“3+1”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很多高校,包括研究型大学,都把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文章主要对应用技术本科“3+1”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和探索,通过校企合作努力培养出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毕业后能直接服务于生产、技术等一线岗位,适应社会需求的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从而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赢。 标签:应用技术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1 应用技术本科学生的特点 应用技术本科学生是以“三校生”(即中专、技校、职高)毕业生为招生来源。随着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将有越来越多的“三校生”选择到大学继续深造,针对这一特殊群体,传统的本科教学管理方法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质量的需求。因此,制定一套目标明确、层次清晰、特色鲜明的教学管理体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创新意识、充分发挥现有教学资源的功能,还能促进校企之间的深入合作,有效提高学生技术能力和职业素养,为推动应用技术本科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 2 “3+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2.1 “3+1”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3+1”人才培养模式也称“顶岗实习”形式,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需要3年时间完成学校规定的基础理论课程,掌握了解基本的岗位技能后,在第4年去用人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到了企业后,有技术人员和指导教师共同管理,学生能熟练掌握岗位技能,强化岗位技能,在实习结束后考核合格的,可以自主选择和企业签订劳动合同,从而走上工作岗位,完成过渡。 2.2 优化课程体系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是促进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制定,应当以社会岗位需求为依据,以学生就业为目的,以培养实践能力为主的应用型人才为根本目标,与企业联合共同开发合作方案。学校需要培养市场需要的高技能的专业人才,就需要加强专业建设的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渐进式教学计划、课程大纲与能力标准,并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地调整、完善。以能力为本位设置课程体系,要强化基础课课程,要按照学生选课的比例,按照方案要求和学生发展个性的原则,精心设计专业课的内容,要及时更新。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让学生用在校三年时间学完并掌握全部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2.3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由于受到传统的教育理念“重理论、轻实践”的影响,高等教育在培养人才的时候往往只重视理论学习,而忽略实践技能,学生到实际生产中,面对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比较差。而最关键的原因就是深入现场从事生产实践的机会太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教师在教会学生理论基础后,

“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院校教育中的具体实践

“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院校教育中的具体实践 高职教育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高职院校实行的导师制与普通高校实行的导师制有明显的不同,它是一种以突出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为根本目的的导师制。本文介绍了淄博职业学院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和取得效果,分析了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标签:高职院校导师制人才培养 1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现状 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招生来源增多,学生差异明显。长久以来,高职教育实行教学和学生管理相分离的管理体制,这种状况造成了教学、科研和学生管理的脱节,不利于培养素质全面、技能型的高职高专人才。 导师制是一种理念先进的教育制度,与学分制、班建制同为三大教育模式,其最大特点是师生关系密切,教学管理一体化。导师制是应用在高职教育中的一种创新模式,它是通过教师的具体指导,对学生实施个性化教育,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的困惑,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导师制在高职院校的实施,表明教育工作者在关注高职学生专业素质、职业技能的同时,对学生的整体素质、职业规划开始给予重视。 2 导师制在我院的具体实践 针对现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我院从2009年9月起,对09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进行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尝试探索新的教育培养模式。具体做法如下: 2.1 制订《工商管理学院专业指导教师工作试行条例》,在该条例中明确指出,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技能培养为突破口,融合高等教育导师培养模式,在我院各教学部构建一种新型的高职高专技能培养的新模式,并在电子商务专业学生中率先试行,突出解决教师主导作用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关系问题,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以推动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技能培养模式的改革。 2.2 选配指导教师 根据“双师”素质的要求,由电子商务教育教学部,挑选出10名专职教师,承担09级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导师制工作,明确指导教师的工作职责,主要是从学生的思想品德、专业定位、理论学习、技能培养及就业指导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指导。在以班级制教学的基础上,增加导师专业指导,来弥补班级实训实习的缺陷。

传统人才培养模式

传统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当前,高职教育如何发展,各地都在实行积极探索。办好高 职教育需要进一步转变观点,跳出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走产学结合之路。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产学结合 高职教育如何发展倍受社会各界注重,办好高职教育应进一步转变办 学理念,适合高职教育特点,跳出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走产学结合之路。 一、深入理解产学合作教育的重要性 什么是产学合作教育?一般认为,所谓产学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 生的全面素质、综合水平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 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的有 机结合,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它由 学校、学生、社会三个要素构成,包括学校和社会两个课堂,核心是 教育,主体是学生,其基本特征是学校的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目 的是增强学生的实践水平和对社会与生产的适合水平,促动学生全面 发展。 高职教育的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早已被西方发达国家广泛采用,成 为当今国际职教界公认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我国高职教育起步 较晚,但非常重视这种模式。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 育的决定》指出:“与企业紧密联系,增强学生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2006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提升高等 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全面贯彻党 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同时, 教育部于2002年10月、2003年12月、2004年2月召开了三次全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