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过氧化钠与水、CO2反应知识点探析

过氧化钠与水、CO2反应知识点探析

过氧化钠与水、CO2反应知识点探析
过氧化钠与水、CO2反应知识点探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633826096.html,

过氧化钠与水、CO2反应知识点探析

作者:符晓东

来源:《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5年第02期

摘要:探讨高中阶段的两个重要反应:过氧化钠与H2O、CO2反应的规律,希望能给部分同学、老师一些启迪.

关键词:反应实质;转移电子;增重

过氧化钠与H2O、CO2反应是高中阶段的两个重要反应,通过对部分有关这两个反应题目的研究可以得出一些很有趣的规律,现把一些规律归纳如下:

1.两反应实质:①Na2O2与H2O.

Na2O2+2H2O2NaOH+H2O2

2H2O22H2O+O2↑

②Na2O2与CO2:Na2O2+2H2O2NaOH+H2O2

2NaOH+CO2Na2CO3+H2O

2H2O22H2O+O2↑(H2O相当于该反应的催化剂)

根据反应实质可以得出结论:Na2O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H2O、CO2既不是氧化剂也不是还原剂,NaOH、Na2CO3既不是氧化产物又不是还原产物

例1下列离子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A.用稀硫酸除去铜绿:4H++Cu2(OH)2CO32Cu2++CO2↑+3H2O

B.将Na2O2固体投入H182O中:2H182O+2Na2O24OH-+4Na++18O2↑

C.向NH4Al(SO4)2溶液中滴入Ba(OH)2溶液恰好使SO2-4完全沉淀:

2Ba2++NH+4+Al3++2SO2-4+4OH-Al(OH)3↓+NH3·H2O+2BaSO4↓

D.向Na2FeO4溶液中加入稀硫酸产生氧气:4FeO2-4+2OH-4Fe3++3O2↑+10H2O

解析:A、符合反应事实和电荷守恒、原子守恒,正确;B、该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都是

Na2O2,O2中O元素来源于Na2O2,不是18O,错误;C、SO2-4完全沉淀,则Ba2+和SO2-4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异常现象探究 - 副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异常现象探究 1 引言 2 产生异常现象的可能原因 在进行本实验时使用的仪器均是洁净的,药品是市售或新制的。导致溶液红色褪去的因素从产物的角度和反应原理方面来考虑可能有: (1)可能是产物中O2的氧化性使溶液褪色; (2)可能是受生成物氢氧化钠浓度的影响; (3)反应产生热量导致溶液的温度上升,可能使红色褪去; (4)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过程中可能产生具有漂白性的物质H2O2或O3。 3 异常现象的实验探究根据上述分析的可能原因,作如下实验验证。 3.1 产物中O2的氧化性影响 向试管中加入0.01 mol/L NaOH溶液3 mL,滴加2滴酚酞试液,同时制备氧气并通入红色溶液中,结果是溶液的红色长时间不褪色,说明生成的O2并不影响溶液的颜色。 3.2 生成物氢氧化钠浓度的影响 3.2.1 定性实验在一定浓度的NaOH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溶液显红色。将此溶液分成两份,一份放置红色长时间不变色;在另一份中加少量NaOH固体,随着NaOH的溶解形成浓碱液,溶液的红色逐渐褪至无色。将此溶液又分成两份,分别滴加稀盐酸和蒸馏水,可以观察到加稀盐酸的那份溶液红色再现较快,滴加蒸馏水的那份短时间内难以恢复红色。 3.2.2 定量实验向等体积的浓度分别为5 mol/L,2 mol/L,1 mol/L和0.01 mol/L的NaOH溶液中滴加2滴酚酞试液,可观察到溶液红色褪去的时间如下: 溶液的浓度(mol/L) 5 2 1 0.01 变红又褪色的时间(s) 8 94 450 长时间无明显变化此实验表明:酚酞在稀碱溶液中才能稳定显红色,在浓碱性溶液中显红色后又褪去。 3.3 反应产生的热量的影响 往试管中加入一小药匙固体Na2O2,加入10 mL蒸馏水,溶解后分成两份,将一份浸入装有冷水的烧杯中,冷却后滴加2滴酚酞试液;将另一份加热至沸,再向其中滴加2滴酚酞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溶液使酚酞褪色的原因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溶液使酚酞褪色的原因 组长:张美玲组员:邓南雨.李茂华.陈广灵.刘伟君.刘海霞.黄丽珠 研究背景:在高一中考后的课上老师带领我们研究过氧化钠的性质时,当老师向过氧化钠加入水后有大量气泡生成,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该气体看到木条复燃,证明有氧气生成.然后老师将酚酞加入所得溶液中,看到溶液变为红色,证明有氢氧化钠产生,但是我们看到溶液随后褪色,那“溶液”是什么溶液呢?于是就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究.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探究酚酞褪色的原因,以及造成褪色现象的物质. 通过探究,培养了我们团结合作的精神以及观察,总结的能力. 研究方法:以实验探究为主,查找文献资料为辅. 研究内容:探究溶液中可使酚酞褪的原理,并且得出结论. 研究过程: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溶液,酚酞加入其中,先变红再褪色,可能是溶液中什么物质作用呢?先调查阅读相关资料,知道过氧化钠也水反应可分成两步先也水发生复合分解生成过氧化氢 设计实验: 实验一: 实验目的:1探究氧气是否能使红色酚酞褪色,所需药品:水 2酚酞溶液二氧化锰所需仪器:试管,试管架,带有导气管的单孔胶塞,胶头滴管. 实验步骤:1将少量氢氧化钠固体投入蒸馏水中,制成底浓度的平氧化钠溶液,再将酚酞试剂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使其变红. 2向一只试管中假如入过氧化氢,再用试管架固定,之后,向其加入二氧化锰,并将制的氧气通入红色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并得出过氧化钠也水反应的溶液使酚酞红色褪去的原因. 观察现象:红色氢氧化钠溶液无褪色现象 结论:氧气不能使红色氢氧化钠溶液褪色. 实验二:探究氢氧化钠是否能使红色酚酞变红. 所需药品:过氧化氢(浓,稀),酚酞溶液,氢氧化钠固体. 所需器材:试管,胶头滴管,药匙. 步骤:将少量氢氧化钠固体投入蒸馏水中,制成低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再将酚酞滴入氢氧化钠溶液,溶液使其变红. 2.将红色的氢氧化钠溶液分别倒入两只试管中. 3.分别向试管中加入浓,稀过氧化钠,并观察现象:无现象.而加入过氧化钠的试管,不只红色褪去. 4.结论:浓度高的过氧化钠使红色氢氧化钠溶液褪色,而浓度越高,所需时间越短.

最新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异常现象探究实验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异常现象探究实验》反思 今天下午是中学教学实验研究,做了《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异常现象探究》的实验,刚开始做实验时感觉实验本身超级简单,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做完。进实验室之前感觉自己都准备好了,因为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出了实验方案,又通过查找资料进行了修改,但是进了实验室,老师的一个个问题,还有“深思熟虑”的见解,让我感到自己开始时想得有点肤浅。这个探究实验远远不止自己原先想的那么浅,那么简单。它不同于普化、综合实验,它不仅要求以实验者的角度去思考、实施实验本身,而且更要求以一个化学教师的角度去更深层次的思考,更加规范自己的操作,还要思考实验给教学什么样的启示,让学生从中真正能获益什么。科学探究过程可以说是科学知识的产生过程,是个人层面的科学。如果我们按照查好的资料进行实验,不加入自己的思考,这就是知识的再认知过程,而这样的过程是不合格的科学探究。本实验是探究的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让学生从停留在知识表面上整体上的感性认识转向理性地对单独因素的作用机制的科学认识。基于这样的思考我进行了本实验的内容。 首先针对异常现象我提出了以下猜想: 由于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实质上分两步进行,而且释放出热量, 2Na2O2+4H2O=4NaOH+2H2O2; 2H2O2=2H2O+O2↑. 导致溶液红色褪去的原因从物质与热量方面来考虑可能有: ⑴、反应产生的热量导致溶液的温度上升,可能使红色褪去; ⑵、可能是产物中氧气的氧化性使溶液红色褪去; ⑶、可能是过氧化氢漂白性使溶液红色褪去; ⑷、可能是受生成物氢氧化钠浓度的影响。 然后从理论知识进行了分析: 酚酞是4,4—二羟基三苯甲醇一2一羧酸的内酯,具有弱酸性、弱还原性,无色晶体,在稀酸和中性溶液中,酚酞分子中三个苯环与一个SP3杂化的中心碳原子相连,三个苯环(生色基)之间未形成共轭关系,因此是无色的。遇碱后内酯开环并生成二钠盐,中心碳原子转化为SP2杂化状态,与三个苯环形成多个生色基共扼体系(醌式结构),因而显颜色(红色)。但在过量碱的作用下,由于生成了三钠盐,中心碳原子又恢复到SP3杂化状态,共扼体系消失,颜色也随之褪去。 可见红色酚酞褪色的原因可能是显红色的醌式结构被破坏了。从上图示可以看出,酚酞遇过量的碱,可使红色溶液褪色。通过分析化学中的知识知道,酚酞变色范围是pH值介于8.2--10.0之间。可见氢氧化钠使溶液褪色与其浓度有关。

10.探究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学校报名号姓名成绩 四川省二〇一五年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 化学学科实验操作试题(十) 探究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考试时间:10分钟) 一、实验目的:探究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并通过实验证明碳酸不 稳定,受热易分解。 二、实验用品: 试管(Ф15 mm×150 mm)2支、试管架、试管夹、酒精 灯、饮料管、火柴(放表面皿上)、试管刷、盛放废弃物 的大烧杯、抹布。 蒸馏水(盛于烧杯中,贴标签)、石蕊溶液(盛于滴瓶 中)、稀盐酸(盛于细口瓶中)。 三、实验步骤: 1.检查仪器、药品。 2.向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 mL蒸馏水,再分别滴加几滴石蕊 溶液,振荡。 3.向一只试管加入1~2 mL稀盐酸,另一只试管吹入呼出的二 氧化碳气体,观察实验现象。 4.将通入二氧化碳气体的试管中的液体加热至沸腾,观察实 验现象。 5.向监考教师报告实验现象,并得出实验结论。 6.清洗仪器,整理复位。

学校报名号姓名成绩 四川省二〇一五年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 化学学科实验操作试题(十) 探究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一、实验目的:探究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并通过实验证明碳酸不 稳定,受热易分解。 二、实验用品: 试管(Ф15 mm×150 mm)2支、试管架、试管夹、酒精 灯、饮料管、火柴(放表面皿上)、试管刷、盛放废弃物 的大烧杯、抹布。 蒸馏水(盛于烧杯中,贴标签)、石蕊溶液(盛于滴瓶 中)、稀盐酸(盛于细口瓶中)。 三、实验步骤及评分标准: 实验步骤操作要求及评分标准分值得分 1.检查仪器、药品按实验用品清单清点、检查实验用 品(1分) 1分A.每次均正确启开试剂瓶,瓶塞倒

2.向两只试管中分别加入约5 mL 蒸馏水,再分别滴加几滴石蕊溶液,振荡放于桌面上。倾倒完毕马上盖好瓶 塞(0.5分) B.手持试剂瓶、试管操作均正确 (1分) C.倾倒液体操作正确,且适量(取 量超过试管容积1/3以上不得分) (0.5分) D.胶头滴管吸取和滴加液体操作正 确,且无明显超量(1分) E.振荡动作正确(0.5分) 3.5分 3.向一只试管加入1~2 mL稀盐酸,另一只试管吹入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启开试剂瓶,瓶塞倒放于桌面上。倾倒液体操作正确,且适量,倾倒完毕,立即盖好瓶塞 (操作错误扣第二步相应分,未按要求吹入二氧化碳,后继4、5步骤最多得2分) 4.将吹入过二氧化碳气体的试管中的液体加热至沸腾A.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套入,夹在 离试管口约1/3处(1分) B.先预热,试管倾斜约45°(1分) C.加热时用外焰。试管口不向着 自己和别人。加热到液体沸腾,且 有防止液体爆沸的移动动作。加热 完毕,用灯帽盖灭酒精灯(1.5 分) 3.5分 5.向监考教师 报告实验现象,并得出实验结论能正确地描述实验现象,得出正确 的实验结论(1分) 1分 6.清洗仪器,整理复位洗净仪器、整理复位,擦净桌面 (1分) 1分合计10分 监考教师确认成绩学生签字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产物的探究

验证过氧化氢的存在及含量测定实验 一.探究冲动 2004年年底的巨能钙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大家对食品,保健品质量格外的关注。就其中涉及到的过氧化氢(俗称双氧水)对人体的危害也引起的大家的重视。而过氧化氢是中学常见的物质。现在我们来探讨如何测定过氧化氢的存在,将大家已学的知识同实际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在研究中学习知识,增长技能。 二.思维的火花 过氧化氢对人体的危害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a、过氧化氢可致人体遗传物质DNA损伤及基因突变,与各种病变的发生关系密切,长期食用危险性巨大; b、过氧化氢可导致老鼠及家兔等动物致癌,从而可能对人类具有致癌的危险性。 c、过氧化氢可能加速人体的衰老进程。过氧化氢与老年痴呆,尤其是早老性痴呆的发生或发展关系密切; d、过氧化氢与老年帕金森氏病、脑中风、动脉硬化及糖尿病性肾病和糖尿病性神经性病变的发展密切相关; e、作为强氧化剂通过耗损体内抗氧化物质,使机体抗氧化能力低下,抵抗力下降,进一步造成各种疾病; f、过氧化氢可能导致或加重白内障等眼部疾病; g、通过呼吸道进入可导致肺损伤; h、多次接触可致人体毛发,包括头发变白,皮肤变黄等; i、食入可刺激胃肠粘摸导致胃肠道损伤及胃肠道疾病; j、小分子过氧化氢经口摄入后很容易进入体内组织和细胞,可进入自由基反应链,造成与自由基相关的许多疾病。 H2O2具有杀菌、消毒、漂白等作用。H2O2既可作为氧化剂,又可作为还原剂。 三.实验设计 设计思路一 一.动植物在代谢中产生的过氧化氢,对机体是有毒的。机体通过过氧化氢酶,催化过氧化氢迅速分解成水和氧气而解毒。MnO2也可催化这一反应。下面分别用MnO2和猪肝中的过氧化氢酶催化这一反应。 实验步骤1将豌豆粒大小的新鲜猪肝脏研成肝糜备用。 2取三只试管,编号1,2,3。分别加入10mL过氧化氢的体积分数为3%的溶 液。同时把肝糜投入1号试管,向2号试管内加入少量的MnO2,3号试管做 空白实验,立即用橡胶塞封住试管。 3轻轻地振荡三只试管,将带火星的木条分别放在试管口,检验试管内的气体。实验结果1,2号试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两只试管内都有氧气产生;而三号试管没有明显变化。且放入猪肝的1号试管内的反应明显快于加MnO2试管内的反应。 通过实验,说明H2O2分解需要催化剂。猪肝中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高于MnO2。 生物酶的催化效率一般是无机催化剂的数万至数亿倍。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异常现象探究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异常现象探究 自然条件下的观察总是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无法确定其中各个个别因素对于总结果有什么贡献。科学实验则把各个因素彼此分离开了,人为干预创造了条件,使一个因素在不为其他因素干扰而进行的作用中呈现出来,从而揭示出无人干预时所发生的复合事件的作用机制。 ——赖欣巴哈(H. Reichenbach)【引言】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向所得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应呈红色,且在一定时间内红色不会褪去(简称正常现象)。然而,我们向其溶液中滴加2至3滴酚酞试液,溶液虽呈现红色,但振荡试管后,溶液的红色很快褪去(简称异常现象)。 【探究目的】 1.实验探究产生异常现象的原因。 2.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 【探究建议】 1.根据已有知识,形成假说,解释异常现象产生的原因。将可能的假说用简明清晰的语言表述在实验记录本上。 2.从假说中推导出可供实验检验的预测。将推理过程呈现在实验记录本上,有需要时可以和同学或老师交流。 3.设计实验进行检验。 ※如果你认真完成了“建议2”,你会发现实验设计已经很轻松了。科学探究的关键与其说是动手实验,不如说是动脑思考——在问题的背景下,思考假说和实验的关系。 4.如果实验提供了否定的答案,请重新思考最初的假说或推理过程。如果实验提供了肯定的答案,请不要放弃检验其他假说的可能性。 5.完成实验报告,并与同学和老师交流。 【注意事项】 1.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你可以通过将思考呈现在实验记录本上接近这一目标。 2.在探究的过程中,你可能会产生新的、更进一步的问题。不要放弃深入探究的机会,在可能的时刻,清晰的表述问题,并对其进行深入探究。 【实验用品】 实验用品取决于探究的问题、假说以及相应的实验设计。请根据需要向指导教师索取。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1)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 该反应分两步进行:Na?O?+H?O===2NaOH+H?O? 过氧化氢不稳定:2H?O?==2H?O+O?↑ 二者合并:2Na?O?+2H?O==4NaOH+O?↑(这是我们常用的) 过氧化钠是钠在氧气或空气中燃烧的产物之一,纯品过氧化钠为白色,但一般见到的过氧化钠呈淡黄色,原因是反应过程中生成了少量超氧化钠(NaO?,为淡黄色)。过氧化钠易潮解、有腐蚀性,应密封保存。过氧化钠具有强氧化性,可以用来漂白纺织类物品、麦杆、纤维等。扩展资料: 过氧化钠可以吸收一氧化氮(NO)和二氧化氮(NO?): Na?O?+ 2NO = 2NaNO? Na?O?+ 2NO?= 2NaNO? 过氧化钠不属于碱性氧化物,属于过氧化物,可与二氧化碳(与干燥的二氧化碳不发生反应),酸反应,反应过程中均有氧气放出,化学方程式分别为:2Na?O?+2CO?= 2Na?CO?+O?过氧化钠和水的反应首先产生过氧化氢,碱性过氧化氢不稳定,会分解Na?O?+2H?O=2NaOH+H?O?;2H?O?= 2 H?O + O?↑,反应放热 总反应化学方程式:2Na?O?+ 2H?O = 4NaOH +O?↑ 在碱性环境中,过氧化钠可以把化合物中+3价的砷(As)氧化成+5价,把+3价的铬(Cr)氧化成+6价。利用这个反应可以将某些岩石矿物中的+3价铬除去。还可以在一般条件下将有机物氧化成乙醇和碳酸盐,也可以与硫化物和氯化物发生剧烈反应。 过氧化钠还具有漂白性,原因是过氧化钠与水反应过程中会生成过氧化氢(H?O?),由于过氧化氢具有强氧化性,会将部分试剂如品红等漂白,所以将过氧化钠投入酚酞溶液中酚酞先变红后褪色,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

《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 (2)认识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增强探索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及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 通过实验归纳二氧化碳的性质。两种基本反应类型。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演示:两瓶饮料:一瓶普通饮料,一瓶碳酸饮料。打开两瓶饮料。 观察现象并提问: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学生回答:普通饮料打开没有现象,碳酸饮料打开瓶盖瞬间汽水会喷出来。碳酸饮料里面有二氧化碳,打开瓶盖二氧化碳带着饮料喷出来。

教师总结:碳酸饮料里面溶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所以才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环节二:讲授新课 1.探究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实验操作】向一个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加入约1/3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 【实验现象】瓶体变瘪。 【实验分析】二氧化碳溶于水时,使瓶内的气体体积减小,因而压强减小,外界大气压把瓶子压瘪了。 【实验结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教师总结补充】在通常情况下,1体积的水约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增大压强会溶解的更多。生产汽水等碳酸饮料就是利用了二氧化碳的这一性质。打开汽水瓶盖时,汽水瓶内压强降低,CO2溶解度降低,所以汽水会自动喷出来。 2.活动与探究: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实验操作】将汽水瓶中的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观察现象。再加热溶液,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现象1: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现象2:溶液又变紫 【实验分析】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 【实验结论】二氧化碳与水发生反应,生成了碳酸。 环节三:巩固提高 3.反应类型 教师引导:观察以上两个方程式有什么特点。 学生观察: 教师总结: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新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学习了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往所得的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将会看到什么现象?学生经过实验后发现先变红,然后褪色。老师提出变红(正常现象)后的溶液为什么会褪色(异常现象)? 二、学生作出种种猜想,分成几个小组,共同讨论。 通过充分的讨论,学生作出如下各种猜想: 猜想1:有可能是我们所用的试管不干净,管壁上沾有的杂质产生影响,使红色褪去; 猜想2:22O Na 在空气中易变质,有可能是我们所用的过氧化钠部分变质后引起; 猜想3:手模试管感觉到很热,该反应放热,有可能是溶液的温度较高,使红色褪去: 猜想4:有可能是酚酞变红后,被生成的氧气氧化; 猜想5:有可能是生成物氢氧化钠浓度的影响; 猜想6:我们学过了褪色有可能是被强氧化性的物质漂白,过氧化钠与水反应还可能产生强氧化性的物质(如生成22O H ),具有漂白作用; 三、由学生提出设计方案 方案1:将试管洗涤干净; 方案2:用未开过盖的分析纯22O Na 作实验; 方案3:用冷却后的溶液作实验;(说明:由于无法得到稳定的酚酞红色溶液,所以对猜想四、六学生不能马上设计出方案。不过作了方案五的实验后,学生自然就能设计出解决猜想四、六的方案。) 方案5:用不同浓度的NaOH 溶液作对比实验:①NaOH 5mol/L ;② NaOH 1mol/L ;③NaOH 0.01mol/L 。 方案4:往NaOH 0.01mol/L 溶液中,滴加2滴酚酞试液,变红色且较长时间不褪色,制备氧气通入红色溶液中。 方案6:(1)往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后所得的溶液中加少许2MnO ,用带有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内。(2)往NaOH 0.01mol/L 溶液中,滴加2滴酚酞试液,变红色且较长时间不褪色,然后加入22O H ; 四、进行实验探究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探究

① 浓溶液 ② ③ 浓溶液 探究题专题1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探究 1、化学课上,老师将CO 2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我们观察到前者变浑,后者没有明显现象,CO 2和 NaOH 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呢?甲、 乙两同学设计了右图所示的A 、B 两个实验来验证,观察到现象是: 装置A 软塑料变扁,装置B 活塞向上运动。 (1)甲同学认为这两个实验都可行,其反应原理都可以用化学方程 式表示为 。 (2)乙同学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这两个实验都不能证明使容器内压 强变小的原因是CO 2与NaOH 反应,还是CO 2溶于水,甲同学认为可以补充一个实验来回答该问题,该实验是 。 (只利用A 装置――矿泉水瓶进行) 2、某化学实验小组在探究CO 2和NaOH 是否发生反应时,小明设计出下列三种装置 请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写出上图中标有字母的仪器名称:a ,b 。 (2)以上三个实验中,①③有明显现象,请你帮小明记录他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实验① 。实验③ 。 (3)实验②因选用仪器不当导致未能观察到明显现象,请你帮小明寻找一种物品替代该装置中的广口瓶... ,以使实验取得成功,你将选用的物品是 ,改进后能看到的实验现象是 。 (4)小余同学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小明实验还不足以证明CO 2与NaOH 确实发生了反应,其理由是 。

(5)小余同学又补充了设计如下实验方案来进一步证明,我来帮他完成: (6)请你再设计一个与上述实验不同原理的实验来证明并检验CO2和NaOH溶液 反应生成了Na2CO3,并将有关的实验操作、现象、结论填入下表: 3.有些化学反应有明显的现象,有些化学反应必须借助一定的装置来判断反应是否发生。在探究CO2和NaOH是否发生化学变化时,某校化学探究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以下四种实验装置。 回答下列问题: (1)请简单描述上述四种装置中的实验现象: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四种实验设计所依据的共同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约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气体,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时没 有明显的现象变化。某研究小组设计了下列实验装置 (所有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试图

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水的反应计算专题

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水的反应计算专题 一、单一反应型——可用差量法 例1.某容器中通入V L CO2,再加入少量Na2O2后,气体体积缩小到W L,则被吸收的CO2的体积是(均为相同条件下)() A.(V—W)L B.2(V—W)L C.(2V—W)L D.2W L 二、二元混合物型——可用二元一次方程组 例2.200℃时,11.6gCO2和水蒸气的混合气体与足量的Na2O2充分反应后固体质量增加了3.6g,求原混合物中CO2和H2O的质量比。 三、连续反应型——可用化学方程式叠加法 例3.将含有O2和CH4的混合气体置于盛有23.4gNa2O2的密闭容器中,连续进行电火花点燃,反应结束后,容器内的压强为零(150 ℃),将残留物置于水中,无气体产生。原混合气体O2和CH4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1:1 B.1:2 C.1:3 D.2:1 四、讨论判断型——可用极限法确定关键点 例4.将amol Na2O2和b mol NaHCO3混合置于密闭容器中.加热至300℃使其充分反应,回答下列问题: ⑴当充分反应后密闭容器内气体只有氧气时。a和b的关系式是 ⑵当充分反应后密闭容器内固体只有Na2CO3时。a和b的关系式是 ⑶当充分反应后密闭容器内固体为Na2CO3和NaOH混合物时,a和b的关系式是 练习 1.将干燥的88gCO2通过装有Na2O2的干燥管后,气体质量变为60g,则反应后的气体中CO2的质量为() A.24 g B.34 g C.44 g D.54 g 2.在天平两边各放一质量相等的烧杯,分别放入100g水,向左盘烧杯中加入4.6g金属钠,为保持天平平衡,向右盘烧杯中应加入Na2O2的质量约是() A.4.52g B.5.12g C.5.54g D.6.22g 3.将CO、H2、O2混合气体16.5 g用电火花引燃,然后通过足量的Na2O2,固体增重7.5 g,则混合气体中O2的质量分数为() A.36%B.54.5%C..40%D.33.3%

化学专题练习-二氧化碳与水、氢氧化钠反应

NaOH 浓溶液 ① CO 2 a b 。 玻璃广口瓶 NaOH 浓溶液 CO 2② ③ NaOH 浓溶液 CO 2 。 小气球 探究题专题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探究 1、化学课上,老师将CO 2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我们观察到前者变浑,后者没有明显现象,CO 2和 NaOH 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呢?甲、乙两同学设计了右图所示的A 、B 两个实验来验证,观察到现象是:装置A 软塑料变扁,装置B 活塞向上运动。 (1)甲同学认为这两个实验都可行,其反应原理都可以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为 。 (2)乙同学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这两个实验都不能证明使容器内压强变小的原因是CO 2与NaOH 反应,还是CO 2溶于水,甲同学认为可以补充一个实验来回答该问题,该实验是 。 (只利用A 装置――矿泉水瓶进行) 2、某化学实验小组在探究CO 2和NaOH 请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写出上图中标有字母的仪器名称:a ,b 。 (2)以上三个实验中,①③有明显现象,请你帮小明记录他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实验① 。实验③ 。 (3)实验②因选用仪器不当导致未能观察到明显现象,请你帮小明寻找一种物品替代该装置中的广口瓶...,以使实验取得成功,你将选用的物品是 ,改进后能看到的实验现象是 。 (4)小余同学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小明实验还不足以证明CO 2与NaOH 确实发生了反应,其理由是 。 (5)小余同学又补充了设计如下实验方案来进一步证明,我来帮他完成: 实验步骤和方法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案1 CO2和NaOH 确实发生了 化学反应 (6)请你再设计一个与上述实验不同原理的实验来证明并检验CO2和NaOH溶液反应生成了 Na2CO3,并将有关的实验操作、现象、结论填入下表: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结论 3.有些化学反应有明显的现象,有些化学反应必须借助一定的装置来判断反应是否发生。在探究CO2和NaOH是否发生化学变化时,某校化学探究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以下四种实验装置。 回答下列问题: (1)请简单描述上述四种装置中的实验现象: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四种实验设计所依据的共同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约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气体,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时没有明显的现象变 化。某研究小组设计了下列实验装置 (所有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试图通过观察现象来间接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稀 盐 酸 ( 通 CO 溶 液 ) NaOH 溶 液 2 CO2 溶液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实验探究教学设计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实验探究教学设计 一、基本说明 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 2.年级:高中一年级 3.所属章节:第三章第二节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过氧化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②通过设计、实施探究性实验,掌握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科学地观察、思考、分析和总结归纳的能力,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的现象和实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努力探究的优良品质。 ②渗透对立统一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具有两面性,树立积极的科学价值取向,培养正确的化学学科素养。 2.内容分析 (1)教学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的内容。本章内容是前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学习的延伸,共同完成金属及其化合物这一主题的学习;同时过氧化钠是一种重要的钠的化合物,也是一种重要的过氧化物,对过氧化钠的性质、用途等进行比较全面、细致的学习和研究不仅是学习、研究钠及其化合物性质变化规律的需要,也是以后学习和研究其他金属及化合物性质变化规律的需要。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实验也是第一章所学实验方案设计知识的进一步应用和巩固。在教材中对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认识,是以实验的方法完成的,这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及思维能力等提高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另外,从教育目的方面讲,过氧化钠在生活、生产上具有广泛的应用,研究它更具有现实意义。 (2)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

对过氧化钠与水反应问题的研究

对过氧化钠与水反应问题的研究 1 问题的提出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是中学化学课堂重点演示实验,从目前情况看该实验的研究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氧气质量的理论计算和实验结果的矛盾[1]、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后溶液具有漂白性的原因[2~3]、双线桥标出过氧化钠与水反应过程中电子的得失[4]等疑难问题更为突出,所以从实验和理论上对上述疑难问题加以认真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2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机理的研究过程 以上疑难问题的产生说明人们对Na2O2和H2O反应机理的研究还很不深入,对一些疑难问题背景的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因此从定量实验研究到理论研究是正确认识Na2O2和H2O反应机理的必要保证。 2.1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研究 [实验1] (1)用一个打有2个小孔并内部放有润湿滤纸的塑料盖盖好500 mL的烧杯,一孔中放入量程200℃的温度计,称量并记录质量。 (2)取下塑料盖在500 mL干净的烧杯中放入一定量的过氧化钠后再盖好塑料盖并称量以确定过氧化钠样品的质量。 (3)另称量放有胶头滴管(吸入了蒸馏水)的 500 mL烧杯的质量。然后用 胶头滴管滴入蒸馏水同时观察和记录反应的温度,反应完毕后用胶头滴管小心冲洗烧杯的内壁,冷却到室温后加入蒸馏水使反应后的溶液为250 mL,称量。 (4)用已经校正好的酸度计测量250 mL反应后的溶液的pH。 (5)称量一片滤纸的质量,并用该滤纸吸取酸度计上带有的溶液并再一次称量。 (6)再称取0.5 g MnO2加入测量完pH的反应后的溶液中,观察反应现象。 (7)当(6)反应完毕冷却到室温后,称量质量。 (8)再用酸度计测量(6)进行完毕后溶液的pH。 (9)实验数据处理。

化学专题练习二氧化碳与水氢氧化钠反应

NaOH 浓溶液 ① CO 2 a b 。 玻璃广口瓶 NaOH 浓溶液 CO 2 ② ③ NaOH 浓溶液 CO 2 。 小气球 探究题专题1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探究 1、化学课上,老师将CO 2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我们观察到前者变浑,后者没有明显现象,CO 2和 NaOH 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呢?甲、 乙两同学设计了右图所示的A 、B 两个实验来验证,观察到现象是:装 置A 软塑料变扁,装置B 活塞向上运动。 (1)甲同学认为这两个实验都可行,其反应原理都可以用化学方程式 表示为 。 (2)乙同学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这两个实验都不能证明使容器内压强 变小的原因是CO 2与NaOH 反应,还是CO 2溶于水,甲同学认为可以 补充一个实验来回答该问题,该实验是 。 (只利用A 装置――矿泉水瓶进行) 2、某化学实验小组在探究CO 2和NaOH 是否发生反应时,小明设计出下列三种装置进行实验: 请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写出上图中标有字母的仪器名称:a ,b 。 (2)以上三个实验中,①③有明显现象,请你帮小明记录他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实验① 。实验③ 。 (3)实验②因选用仪器不当导致未能观察到明显现象,请你帮小明寻找一种物品替代该装置中的广口瓶... ,以使实验取得成功,你将选用的物品是 ,改进后能看到的实验现象是 。 (4)小余同学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小明实验还不足以证明CO 2与NaOH 确实发生了反应,其理由是 。 (5)小余同学又补充了设计如下实验方案来进一步证明,我来帮他完成: 实验步骤和方法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6)请你再设计一个与上述实验不同原理的实验来证明并检验CO2和NaOH溶液反 应生成了Na2CO3,并将有关的实验操作、现象、结论填入下表: 3.有些化学反应有明显的现象,有些化学反应必须借助一定的装置来判断反应是否发生。在探究CO2和NaOH是否发生化学变化时,某校化学探究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以下四种实验装置。 回答下列问题: (1)请简单描述上述四种装置中的实验现象: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四种实验设计所依据的共同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约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气体,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时没有明显的现象变化。某研究小组设计了下列实验装置 (所有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试图通过观察现象来间接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过氧化钠与水、二氧化碳反应的规律剖析

过氧化钠与水、二氧化碳反应的规律剖析 过氧化钠(Na2O2)是一种淡黄色的固体,结构中存在过氧键“—O—O—”,具有强氧化性。Na2O2可以与H2O、CO2发生反应,由于在反应过程中涉及固体质量、气体体积的变化及产物的判断问题,再加上试题考查角度灵活多变,因此也就成了学习的难点和考试的热点。下面就Na2O2与H2O、CO2反应的特点进行剖析,以便使大家在学习中能轻松突破该知识点。 一、组成符合(CO)n(H2)m形式的物质与Na2O2反应地增重问题 Na2O2与H2O、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2Na2O2 + 2CO2 = 2Na2CO3 + O2① 2Na2O2 + 2H2O = 4NaOH + O2↑② 在上述两个反应中,对于Na2O2而言,根据原子守恒,在反应①中Na2O2增加的质量实际上是2CO2-O2即2CO的质量,根据1 mol Na2O2~1 mol CO,其结果可以看作:Na2O2+CO= Na2CO3(注意该反应实际不发生);同理,在反应②中Na2CO3增加的质量实际上是H2O中H的质量,根据2 mol Na2O2~4 mol H,其结果可以看作:Na2O2+H2= 2NaOH(注意该反应实际不发生)。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结论: 1.将CO或H2的燃烧产物CO2或H2O通过足量的Na2O2,可以看成是由CO或H2直接与Na2O2反应,所以Na2O2固体质量的增加值就是“参加反应”的CO或H2的质量。 2.凡是分子组成符合(CO)n(H2)m形式的一种或几种物质,w g该物质在O2中完全燃烧,将其产物(CO2和水蒸气)通过足量的Na2O2后,Na2O2固体增重必为w g。 中学阶段常见的符合这一关系的物质有:(1)无机物:H2、CO及H2和CO 的混合气体;(2)有机物:CH3OH、HCHO、CH3COOH、HCOOCH3、CH3CH(OH)COOH(乳酸)、C6H12O6(葡萄糖)等。

化学专题练习 二氧化碳与水、氢氧化钠反应

① 浓溶液 ② ③ 浓溶液 探究题专题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探究 1、化学课上,老师将CO 2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我们观察到前者变浑,后者没有明显现象,CO 2和 NaOH 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呢?甲、乙两同学设计了右图所示的A 、B 两个实验来验证,观察到现象是:装置A 软塑料变扁,装置B 活塞向上运动。 (1)甲同学认为这两个实验都可行,其反应原理都可以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为 。 (2)乙同学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这两个实验都不能证明使容器内压强变小的原因是CO 2与NaOH 反应,还是CO 2溶于水,甲同学认为可以补充一个实验来回答该问题,该实验是 。 (只利用A 装置――矿泉水瓶进行) 2、某化学实验小组在探究CO 2和NaOH 是否发生反应时,小明设计出下列三种装置进行实验: 请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写出上图中标有字母的仪器名称:a ,b 。 (2)以上三个实验中,①③有明显现象,请你帮小明记录他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实验① 。实验③ 。 (3)实验②因选用仪器不当导致未能观察到明显现象,请你帮小明寻找一种物品替代该装置中的广口瓶...,以使实验取得成功,你将选用的物品是 ,改进后能看到的实验现象是 。 (4)小余同学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小明实验还不足以证明CO 2与NaOH 确实发生了反应,其理由是 。 (5)小余同学又补充了设计如下实验方案来进一步证明,我来帮他完成:

(6)请你再设计一个与上述实验不同原理的实验来证明并检验CO2和NaOH溶液反应生成了Na2CO3, 并将有关的实验操作、现象、结论填入下表: 3.有些化学反应有明显的现象,有些化学反应必须借助一定的装置来判断反应是否发生。在探究CO2和NaOH是否发生化学变化时,某校化学探究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以下四种实验装置。 回答下列问题: (1)请简单描述上述四种装置中的实验现象: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四种实验设计所依据的共同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约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气体,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时没有明显的现象变 化。某研究小组设计了下列实验装置 (所有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试图通过观察现象来间接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过氧化钠和CO2、水反应相关计算题解法详解

过氧化钠和CO2、水反应相关计算题解法 四川省中江中学×××(邮编:618100)在高三化学的复习课中,学生的思维局限性大,不善于联系前后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对于稍有新意的题型往往束手无策,让老师们感到很头疼。然而,发散思维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可达到的,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注意深挖问题的内涵,弄清问题的外延,培养学生一题多思、一题多解、举一反三的能力,对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开放性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例如,在钠的化合物一章中,有一道很普通的试题: 例1:CO与H2的混合气体3g,和足量的氧气燃烧后,在150C时将混合气体通过足量Na2O2固体,固体的质量将增加多少g? A. 1.5g B. 3g C. 6 g D. 无法计算 【分析】利用反应关系: 2CO +O2───→2CO2───→O2 2H2+O2───→2H2O ───→O2 即反应中CO和H2耗多少氧气,最终又有多少氧气放出,既氧气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按照质量守恒原理,气体减少的质量应该等于固体增加的质量,所以固体增加的质量就是CO和H2的质量之和,既3g,应选B项。 在一般情况下,往往利用关系式法就此题对学生进行守恒关系的运用分析较多,但如果仔细挖掘,就会发现: 【分析】在有机物中,由许多物质都由C、H、O三元素构成,且它们也可写作(CO)x(H2)y 的组成形式,如甲醇(CH3OH)、乙二醇(C2H6O2)、乙酸(CH3COOH)、葡萄糖(C6H12O6)等。当它们完全被氧氧化后,再将产物如上通入足量Na2O2固体,固体的质量增加同CO、H2及其混合气体与足量Na2O2固体反应时是同类问题。 故该问题可进行如下发散: 例2:某物质3g在一定条件下被足量的氧气完全氧化后,在150C时将混合气体通过足量Na2O2固体,固体的质量将增加3g,该物质可能是? ①CO ②H2 ③甲醇④甲酸甲酯⑤葡萄糖⑥乙酸 A.①③④ B. ②③ C. ①②③⑤ D. 全部 不难得出,以上几种物质均可写作(CO)x(H2)y的组成形式,应选D项。 至此,本题的分析看起来已很完善,但如果再深究下去,就会有如下考虑: 【分析】在有机物中,同样由C、H、O三元素组成的许多物质,并不能写作(CO)x(H2)y 的组成形式,如:甲酸(HCOOH)、乙醇(CH3OH)等,当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被足量氧气完全氧化后,再将产物通过足量Na2O2固体,固体的质量增加是否也有一定的规律呢? 故该问题可再次进行如下的发散:

与水、二氧化碳反应计算的几点技巧(精)

过氧化钠与水、二氧化碳反应计算的几点技巧 过氧化钠与水、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是高中化学《碱金属元素》一章的两个基本反应,是这一章考核的两个核心,单纯就两个反应而言,其中所包含的规律、方法、技巧都有着极高的应用价值。现总结如下。 一、基本反应 2Na2O2+2H2O4NaOH+O2↑ 2Na2O2+2CO22Na2CO3+O2 二、规律及应用 规律1、从反应前后气态物质物质的量的变化看 2Na2O2+2H2O(g4NaOH+O2↑ 2mol 1mol 2Na2O2+2CO2 2Na2CO3 + O2 2mol 1mol 即:水蒸气,二氧化碳或者二者的混合物与足量的过氧化钠反应,生成气态物质物质的量为反应前的一半(即体积为反应前的一半)。 应用; 例1、某容器中通入V LCO2,再加入少量Na2O2后,气体体积缩小到W L,则被吸收的CO2的体积是(均为相同条件下)() A.(V—W)L B.2(V—W)L C.(2V—W)L D.2WL 解析:根据规律1,可以使用差量法进行求解 2Na2O2+2CO2 2Na2CO3 + O2 ΔV 2V V V V(CO2 V-W

== V(CO2=2(V-W 答案:B 例2、某气体由水蒸气,二氧化碳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取150℃时的该气体3、88克,与足量的Na2O2反应,Na2O2的质量增加2、28克,求该气体的组成。 解析:(1)、常规解法: 若原气体为水蒸气 2Na2O2+2H2O(g4NaOH+O2↑ Δm 36g 32 g 4g 3/88g Δm == 解得;M==0.43g 不符合题意 若原气体为CO2 2Na2O2+2CO2 2Na2CO3 + O2 Δm 88g 32g 56g 3.88g m == 社会实践 m==2.47g 不符合题意。 所以,原气体为水蒸气二氧化碳得混合气体 2Na2O2+2H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