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唯物史观中人的本质

唯物史观中人的本质

唯物史观中人的本质
唯物史观中人的本质

唯物史观中人的本质

一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渊源

二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三个科学论断

马克思就人的本质提出三个科学论断: 即“劳动或实践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质”,三者辩证统一。一方面,一定的社会关系是人的活动的具体的历史形式,实践活动是社会关系发展的基础,人的需要又加强了这种社会关系。抛开社会关系,人的实践活动和人的需要同动物就没有任何的差别,更不会有人类社会; 另一方面,实践作为人的存在方式,人的需要是其发展变化的动因,社会关系又作为实践发展变化的结果。抛开实践活动的视野,就不可能理解人的社会关系,或是把这种关系理解为上帝的安排,或是直观地把人理解为抽象的“类”,这样就更不可能满足人的需要,因为人的需要根本无法实现; 最后,人的需要是人的本能,实践活动就是这种本能的现实体现,社会关系又促进了人的需要。抛开人的需要,就不会产生实践活动,也就不会有社会关系,一切就都无从谈起了。在现实的人身上,实践活动是内容,社会关系是形式,人的需要是动力。只有正确地理解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从三者相统一的基础上考察人的本质,才能全面深刻地把握人的本质的丰富内涵。

1、“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

马克思对人“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类本质的揭示,把马克思主义人的本理论与以往的人的本质理论彻底区别开来,它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前提和基础。这是因为:

第一,自由的有意识的劳动实践作为人的本质,从根本上把人和动区别开来。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与恩格斯明确地阐述了人区别于动物的类本质,认为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但在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由于动物的活动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进行,因而动物的“劳动”归根到底只能是一种本能的结果,它们不仅不懂得其他种的尺度,而且也没有意识到其他种的非我存在。所以,动物没有自我与对象的区分,不能自觉其活动,当然也不能自觉其活动的限制。然而,人的活动的性质却与动物有着根本性的不同,从根本上而言乃是自由的有意识的。因而,人的活动的自由是一种意识到的自由,人能区分自我与他我、主体与客体,人自觉到非我的存在与自我存在的相异和对立,这就使人不仅能“按照他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进行生产,还能“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就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人的活动的性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人的劳动实践活动与动物本能活动的根本差别就在于此。

也正是基于此种原因,我们对于动物的进化的研究,也往往要从其本身之外的环

境的变化入手,而对人的发展的研究却离不开人自身。

第二,实践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从人的实践的动机和目的来看,实践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人的实践动机内涵着对外界自然限制的突破和对内的自我的超越,它是对客体尺度与主体尺度在观念上的统一,不仅体现着对象世界的他律性规定,而且更体现了主体自身的价值趋向。在实践的过程及其结果中,人的本质力量以直观方式呈现出来。“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如果把工业看成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的展示,那么自然界的人的本质,或者人的自然的本质,也就可以理解了”第三,人的实践活动是现实的、发展的和具有创造性的,这给人的本质提供了不断生成的空间。人和人的本质并不是既定不变的,而是一个开放的、变动的、历史的系统。人和人的本质的自我丰富和完善,只有在其对象性的实践活动中才有发展的必然性和可能性。因为现实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是现实的人生存的第一活动,作为一个现实的人,他首先面对的就是如何解决其吃、穿、住、行等第一生存要义的问题,他要为自己生存提供满足生理需要、维持生命存在的东西。当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他又会产生新的、更高的需要。也正是这样,人本身的生存和发展不断推动着人们协调地解决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同时,被人改造后的外界对象又为人的新的实践活动提供了更好的手段和条件。正是人类世代绵延不断的实践活动和创造活动,使人类在不断改造外部世界的同时,也不断地更新自我。随着天然自然的不断人化,人的需要、人的能力、人的素质等人的本质力量也不断得到了

改善,不断提高到新的历史水平,从而不断增加人的新质和不断形成新的人。如此往复,人类不断向着自由、全面的人发展。(理解人的本质就是理解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关键。)

因此,人的实践过程越有深度和广度,人的活动方式越丰富多彩,人和人的本质也就越丰富和全面,人也越全面自由地占有自己的本质。当然,从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的层面上讲,把人的改造自然界、创造对象世界的“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即劳动或实践,作为人的类本质(一般本质),这当中的确存在有抽象的思维成分。但是,这却是一个科学的抽象,一个包含着丰内容的合理的抽象。任何科学都不能否认思维“抽象”的重要性及其存在。

2、“在其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认为,研究人的本质应当首先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要研究“每一时代历史地发生变化的本性”。所以,我们既要研究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类本质,又要研究人类社会生活的内在联系,以及人的一般本性是如何在具体的社会和发展的历史中实现和变化的。因此,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又进一步提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的这一经典论断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首先,马克思在这里指出了“人的本质是其社会性”,或“社会性是人的本质”。现实的具体的人具有两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本质是两者的统一。但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中的最根本的性质,即便是人的自然属性,也被打上了社会的烙印,也是具有了社会的意

义的。况且,人的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得以实现的,人的社会性贯穿于人的整个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中,决定着实践的目的、意志,整个活动的计划、组织、实施以及成果的分配等各个环节。其次,人的本质不是某一方面的社会关系,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现实的人类社会是一个纷繁复杂的有机体,社会中的每一个具体的人都处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在这些众多的社会关系中,主要有生产关系,有政治关系,有人伦关系等等。现实的人,就是处在这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中,是这一切社会关系的集中表现。而在这些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在人的物质生产活动中产生和建立起来的生产关系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它对其他社会关系起着决定作用。因此,对作为人的本质的社会关系的理解,我们既要防止以偏概全,也更要反对不抓重点的所谓“全面”。总之,对于人的本质及其历史发展的

理解,我们要坚持“总体化”的方法,即要在社会联系的总体化结构及历史发展的总体化过程中,来认识人的本质及其历史发展。

再次,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马克思反对关于“抽象的人”、“一般的人”的空洞议论,他主张从从事着各种现实活动的人出发来研究人。现实的人总是具体的,纯粹抽象的人只是作为概念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由于对社会关系的现实性理解,就可以进一步将人的本质具体化,避免把人看作是单个的、孤立的存在物。在实际生活中,所有个人都是通过各种现实的、具体的社会关系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在一定的社会结构中处于各种不同的地位,他们各自所体现的本质也

是不同的。而不同社会时代中社会关系的差别,也造成了不同历史条

件下人的本质的差别。正是这种差别的存在,就呈现出了人的本质的具体的、历史的一面特性。

3、“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

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马克思的“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这一论断呢?它的基本含义是什么?我们认为,马克思把需要作为人的本性,包含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思:

第一,它强调了需要在人性中的基础地位,说明它是人的存在的内在的规定性。人是最高类型的生命物质,他脱离了动物界,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品格。但是,人毕竟是有生命的物质实体,而不是纯粹的“自我意识”或“精神”。因此,他同其他生命体一样也有需要,必须与周围物质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等各种形式的交换,这是人天然的、必然的、内在的规定性,是无法泯灭的、始终存在的客观范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需要是人的本性。

第二,它强调了需要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的重大作用。社会性的劳动实践是人的本质,然而,如果没有需要,人们就不会进行劳动实践并发生各种各样的社会联系。因此,需要是人的活动的内在动因和根据。在这里,说“需要是人的本性”,强调的是需要的积极、能动的方面,强调的是它对人的存在和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

第三,在某种意义上,需要也可以被看作是人与动物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相互区别的一种标志。人作为生命体的最高存在形式,以其需要的基本特征和特有的满足方式,与动物区别开来。进一步而言,人与人之间现实的、具体的差别,在特定的情况下也可以从他们之间不尽

相同的需要体现出来。处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中或处在不同的阶级、阶层中的人,在经济上、政治上和文化上都会有着各不相同的某些需要。因而对现实的人来说,需要规定着活动,活动显示着人性,一个人有什么样的需要,也就相应地显示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具有什么样具体的人性。总的来说,上述三点内容就是马克思把人的需要称为“人的本性”的基本含义,这是理解马克思这一经典论断的前提和基础。

上我们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三个经典界定分别作了论述,从中我们应该认识到:马克思的这三个关于人的本质的经典论断之间并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干的,而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它们之间是具有内在一致性的。我们只有从这三个经典命题及其内在联系上出发来考察人的本质,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才能把握人的本质的丰富内涵。

三人的本质理论与唯物史观的关系

人与历史是辩证统一的。同样,人的本质观与社会历史观之间也应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两者总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因而,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必然是与其对社会历史的理解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人的本质理论也必然与其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一)人的本质的揭示与唯物史观的科学命题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说:“我们首先应该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

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同时这也是人们仅仅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都要进行(现在也和几千年前一样)的一种历史活动,

即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历来的思想家在解释历史的时候,都忽略了这个基本的简单的事实。马克思正是抓住了这个个基本事实和它的全部意义,从这里出发,发展和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阶级和阶级斗争、国家和革命、无产阶级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完整学说。历史唯物论指出,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矛盾,以及在阶级

社会中表现这一矛盾的阶级斗争,才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作过经典性表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上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

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

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侄桔。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历史唯物主义在

展开它的全部学说时并没有抛开人。相反,正是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说明了人的历史,说明了人如何创造历史,并且指明了所有人都得到自由发展即全人类得到最后解放的科学道路。历史唯物主义讲“物”恰恰是讲人们和物质即自然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生产力,是讲通过对物的占有而形成的人们之间的物质生产关系。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人创造的,但是与历史唯心主义不同,它认识到人首先是通过物质生产活动,通过在这个基础上的社会斗争(在阶级社会首先是阶级斗争)来创造历史,因此归根到底,从事物质生产的本辱才是历史的主要创造力量。历史唯物主义只是抛开历史唯心主义的关于人、人性、人的本质的抽象谈论,而把这一切放到一定的社会关系(首先是生产关系)中去考察。因为只有这样,社会的人的问题才能得到正确的解释和解决。(二)唯物史观的制定与人的本质观的阐发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使其科学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得到了确立,即历史的研究必须以现实的人为对象,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历史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是在生产力和交往关系的矛盾中进行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这些都是唯物史观的核心思想和精华所在。《形态》在对唯物史观基本理论进行了较为系统地阐述的基础上,并以其为根本指导,进一步发挥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实际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段,首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的人的本质观,即历史唯物主义的人的本质观,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形态》进一步发挥了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提出的

人的内在本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思想,明确提出了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是生产劳动。

⑵《形态》提出了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的观点,且具体论述了生产劳动、人的需要以及社会关系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使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关于人的本质的经典论断更进一步具体化了。

⑶《形态》对《提纲》中“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论段作了进一步具体的阐明。

⑷《形态》具体阐述了人的本质的现实性,强调对人性、对人的本质的研究,必须从现实的人出发。

⑸人的本质是不断改变着的,具有历史流动性。人不仅是人类历史的前提,同时还是自身历史的产物和结果。人既以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改变着社会历史,又同时改变着自身。社会历史是随着人类的活动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关系也是如此。因而,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人的本质也必然随之发展变化。

最新全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及答案【含解析】

2017年4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政治经济学 D.科学社会主义 【答案】D 【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2.世界观是()。 A.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 B.人们对精神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 C.人们对物质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 D.人们对外部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 【答案】A 【解析】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3.“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这个谚语说的是()。 A.时间具有一维性 B.物质运动具有持续性 C.时间具有有限性 D.物质运动具有顺序性 【答案】A 【解析】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所谓持续性是指任何一个事物的运动都要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所谓顺序性是指事物的运动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出现有一个先后顺序关系。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即时间总是朝着一个方向向前发展,既不是循环,也不是倒退,具有不可逆性。 比如“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流回”等。4.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 A.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B.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C.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D.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案】B 【解析】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

《政治学原理》知识点梳理有答案版

第一讲《政治与政治学》 1.对政治概念的不同解释 神学性解释提供了神圣维度 道德性解释提供了价值目标 法律性解释行为依据 权力性核心问题 管理型解释主要任务 价值型基本功能 2.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主要观点 政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国家政权是政治的主要和根本问题 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3.政治的定义 在一定经济基础上,人们按照特定的利益借助公共权力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力的一种社会关系。 4.政治学的基本问题。 权力和权利的关系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5.规范性概念与描述性概念。 规范性概念,价值性概念,用来表示“应该”或者“必需”的事物; 描述性概念:实证性概念和解释性概念,指客观的,用濑来表示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 第二讲《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1.儒家政治思想的特点 为政以德 2.道家政治思想的特点 无为而治 3.墨家政治思想的特点 兼爱兴利 4.法家政治思想的特点 以法治国 5.西方政治学的发展阶段和各个阶段的理论特点,各个阶段的重要代表人物 (1)古希腊古罗马:古典政治学时期

特点:政治学与伦理学相结合 代表人物: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塞涅卡 (2)中世纪:神学政治学时期 特点:神学与政治学相结合 代表人物:奥古斯丁、阿奎那 (3)现代:理性主义政治学时期 特点:人本主义为指导,个人主义为本位,理性思考为办法 代表人物:马基雅维利,布丹,边沁,密尔,孔德,斯宾塞 (4)当代:科学主义政治学时期 特点:政治哲学开始向政治科学转化,价值观上,相对主义盛行,实证主义,经验主义,科学主义为方法。 代表人物:本特利,沃拉斯,拉斯韦尔 (5)趋势:政治哲学的复兴 特点:正义理论的研究 代表人物:罗尔斯、诺齐克 第三讲《政治体系》 1.政治体系的含义 有关政治生活的所有相互关联的要素组成的一个整体 2.国家的定义 在一定地域上,建立主权,并通过一系列持久的制度实施权威的政治共同体 3.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主要内容 起源: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本质:阶级统治的工具 作用,缓和冲突,控制在秩序之内 4.国家结构形式的含义 一个国家整体与各组成部分,中央权力机关与地方权力部门之间的关系 5.单一制和复合制 单一制:由若干行政区域组成的单一主权的国家,单一的宪法,统一的法律体系,统一的最高权力机关和统一的国籍 复合制: (1)联邦制:由若干相对主权的地区作为成员单位联盟组成的国家。 (2)邦联制:若干保留独立主权的国家建立起来的国家联盟。 6.国家元首的职权 (1)颁布法律,发布命令 (2)召开议会,解散议会 (3)任免政府官员

唯物史观 核心素养专门训练(教师版)

唯物史观核心素养专门训练(教师版) 一、概念解读 (1)课标定义: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2)基本观点: ①生产是所有社会发展的基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时上层建筑又会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反作用与社会存在。 ③在客观历史过程中,一切社会历史因素都是相互作用的。 ④社会形态由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发展。 ⑤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源是在于其种种复杂的内外部矛盾,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3)注意事项: ①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纵向看,经历了一个从低级社会向高级社会发展的总过程。横向看,人类的历史是从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逐渐发展为全世界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息息相关的整体的过程。 ②经济因素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因素,但不是唯一决定因素,单一经济决定论不是历史唯物主义。 ③人是历史的主体,历史的发展是所有人的合力的结果,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研究历史既不能忽视人民群众的作用,但也不能忽视英雄人物的作用。 ④阶级因素是影响人的行为的重要因素,但并非唯一的因素。阶级分析法是唯物史观的重要方法,但不是唯一方法。 ⑤客观、全面地认识历史是唯物史观的目标,为此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努力避免一切形式的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 二、课堂训练 1.(2019 表1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毗邻上海的川沙县部分名人的简历,说明当时国内() A.科举取士转向选拔实务人才 B.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 C.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 D.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 点评:考查晚清的社会转型,联系唯物史观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材料反映了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人们的职业有了新的选择,从而形成为新的社会阶级,冲击了传统社会结构。 2.(2019年全国Ⅰ卷33题)有研究认为,美国独立后不到半个世纪,拉丁美洲经过独立战争,推翻了殖民统治,但拉美国家并没有像近邻美国那样独立后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而是发展停滞,究其原因,殖民统治难辞其咎。“难辞其咎”主要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 A.奴役掠夺土著居民 B.建立的殖民统治最早 C.进行了大量的移民D.移植了本国生产方式 点评:考查近代西方殖民扩张、民族解放运动、第三世界的现代化,联系唯物史观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唯物史观认为生产方式的变化引起社会形态的变迁,而生产方式的落后阻碍历史的发展。因此,拉丁美洲独立后发展的停滞主要原因是继承了宗主国落后的生产方式。 3.(2019年全国Ⅰ卷34题)工业革命前,英国矿井里使用蒸汽唧筒抽水。1765年,修理过唧筒的瓦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绪论 1 .[材料l]马克思恩格斯在187 2 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 年来的情况发生了 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 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 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 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 的目的。'”(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248 一249 页) [材料2] 恩格斯在1895 年时指出:但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 们当时(1848 年革命时期,编者)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 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 年 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 讨。(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510 页) [材料3]恩格斯指出:“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 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 多得多。”(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426 页) [材料4] 恩格斯在《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一文 中指出:“他说的很对,任何一种社会哲学,只要它还把某几个论点奉为自己的最终 结论,还在开莫里逊氏丸(意即‘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引者注),它就远不是完备的;我们最需要的不是干巴巴的几条结论,而是研究。结论要是没有使它得以成为结 论的发展,就毫无足取,这一点我们从黑格尔那时就已经知道了;结论如果变成一种 故步自封的东西,不再成为继续发展的前提,它就毫无用处。但结论在一定时期应当

政治学原理主要概念

政治学原理主要概念 1、政治就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对这一概念做如下解释: ①社会需要进行资源分配; ②分配必须是权威性的; ③权威性分配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 ?政治博弈 ?政治学 2、政治权力就是在政治关系中,权力的主体依靠一定的政治强制力,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作用于权力客体的一种政治力量。对此概念应作如下解释: ①权力是政治关系的中介,即无权力便不能构成政治关系。政治关系的要素 是权力主体、权力客体及政治作用。 a.权力的主体只占有或行使权力的个人或团体。权力主体主要指国家, 即作为统治阶级工具的政府。 b.权力客体是指接受权力作用的群体或个人。权力客体与权力主体的关 系是相对的。 c.政治作用是权力主体所拥有的政治力量,主要是强制力。 ②政治权力要实现的目的主要是利益。 ③权力主体能否达到目的取决于政治力量的对比。 综上所述,政治权力的主要因素有权力主体、权力客体、目的性、强制力、权力作用的方式等。 ?政治权力的类型:①强制性权力②功利性权力 ?③操纵性权力④人格型权力 ?权力、权威与合法性 ?政治权力的基础:①武力②财富③技能④动机⑤知识⑥制度基础 ?政治权力的分配 3、政治文化是指社会成员在长期的政治历史社会化和政治实践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直接影响人们政治行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理解政治文化有一下几方面: ①政治文化主要指社会成员针对政治体系各层面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②政治文化的形成是感性与理性、自发与自觉的统一。 ③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④政治文化具有结构性。 ?政治文化的内容:①政治认知性成分②政治情感性成分 ?③政治评价性成分 ?政治文化的类型:①统治政治文化和大众政治文化 ②狭隘型文化、顺从性文化和参与型文化 ?社会资本是新型的政治文化 4、社会资本是指社会群体内部的成员在相互联系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信任和规范,简单地说,社会资本是在社会或其特定的群体中,成员之间的普及信任的程度。社会资本理论(美·普特南)是针对集体行动的困境提出来的。 ?政治文化的功能: ①特定的政治文化是政治体系得以存在和维持的必要基础。 ②政治文化是影响政治体系中政治制度模式的重要因素之一。 ③政治文化决定着政治体系中政治制度的实际运作状况。

唯物史观题库及解答.doc

唯物史观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国家与革命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物质活动与精神活动的关系问题 2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A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 B社会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C社会生活具有实践本质 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3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它们是() A辩证史观和机械史观 B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C人民史观和帝王史观 D进步史观和保守史观 4把思想动机看成社会历史的动力,根本否定人民群众的决定作用,这是() A机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主要缺陷 B唯心主义历史观的主要缺陷 C宿命论历史观的主要缺陷 D怀疑论历史观的主要缺陷 5社会存在是指() A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B人类社会的实际存在 C社会领域的一切存在 D人类的全部社会关系 6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其中最为本质的方面是() A社会形态 B地理环境 C人口因素 D生产方式 7唯物史观认为,作为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的“社会存在”要素有() A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 B生态系统、社会系统和经济系统 C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 D农业系统、工业系统和信息系统 8在社会存在各要素中,最集中地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的是() A自然地理环境 B人口的自然增长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D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统一 9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A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B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C决定着经济活动的发展方向 D对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10李瑞环同志说:“没有食就会反。”对此的正确理解是() A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活动B人的生理需求是历史的基础 C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着人的本质 D人的物质欲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1下列哪个选项反映了制约人的行为和动机的根本条件() A传统意识 B阶级关系 C生产方式 D政治制度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业答案与解析

1. 一、客观题(每题2分,共40分) 1、我们研究哲学的性质,目的是(A )。 A、使人们认识到学习哲学在人生中的意义 B、为了掌握一门生产知识 C、为了认识科学之科学 D、使人们一劳永逸 2、凡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是指(A C D)。 A、一切形式的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主体 B、万物都在概念中运动 C、没有脱离物质运动的纯粹精神运动 D、离开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E、运动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 3、“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说明( A )。 A、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联系的 B、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孤立的 C、任何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是主观随意的 D、事物之间是互不影响的 4、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观点是(B )。 A、主观唯心主义 B、朴素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不可知主义 5、有个驼背的人去求医,问能否治好他的驼背。医生说:“可以。”随后就叫他趴在地上,然后用门板压在他背上,医生站在门板上面用脚使劲往下压,驼子叫苦连天,直到把背压直,

而人却被压死了。驼子家属要医生偿命。医生争辩说:“我只负责治病,不管什么救人。”这笑话(B C D )。 A、是对医生的不敬 B、深刻地讥讽了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 C、说明形而上学思想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D、形而上学必然导致唯心主义 E、说明古代的医生不会看病 6、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C )。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7、抓中心环节带动其他,用抓重点推动全盘的工作方法是根据(C )。 A、矛盾普遍性的原理 B、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及其相互关系原理 D、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相互关系原理 8、分析形势的好与坏的方法论根据是(C )。 A、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 B、矛盾普遍性和特殊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 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 9、事物发展的周期性是指(C D )。 A、事物又回复到原来的出发点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1.生产力是一切社会进步的尺度,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决定人类社会的进程; 2.与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结构和现实基础,它规定着社会形态的主要特征; 3.一定的社会形态是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更。上层建筑又积极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4.一切社会制度,社会形态都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进程中的一些暂阶段。没有永恒的社会制度或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发迹是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生要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从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后,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社会形态是不会灭亡的。 5.现实存在的具体社会形态都是复杂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既有占支配地位的社会形态,又存在着其它社会形态的残余和萌芽。" 人类社会史上的各个时代,正如地球史上的各个时代一样,是不能划出抽象的、严格的界限的"(马恩全集,卷23,P408) 6.人类社会的一般进程和总规律是从原始社会到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再进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这一发展过程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 7.人类社会历史,是不以研究者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人们研究历史,探索规律,必须从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出发,详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态,揭示其内在联系,得出相应的结果。 8.人类社会及其构成部分均以总体的体系的方式存在。要从研究对象的整体出发,从对象及其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从对象整体内部各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以及对象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研究。 9.在客观历史过程中,一切社会历史因素都是相互作用的。 10.人类社会是有规律运动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它显现为历史过程,构成历史过程的各种社会现象也是运动的、发展的。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一切,用辩证的观点去把握对象的基本联系,又要求人们把研究对象提到一定范围之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准确地把握对象。

政治学原理复习总结

政治学概论应掌握的要点 一、基本概念: 1、政治:“政治实际上就是社会政治共同体中的各阶级、集团、社会团体、政党、领袖和人民,为了实现和维护其所代表的根本利益,围绕公共权力发生的各种关系、形成的各种制度和进行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2、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3、人民:人民是相对于敌人而言的,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由那些具有共同利益和政治目标,能顺应历史潮流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阶级、阶层和集团所构成的社会政治群体。 4、国家:是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压迫的工具。 5、所谓国体:就是国家的阶级性质,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它表明在国家生活中,那个阶级处于统治地位,那个阶级处于被统治地位。 6、所谓政体:则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是指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采取什么样的组织形式 组成反对敌对势力维护自身利益的政权机关,特别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 7、政党实质上是特定阶级或阶层利益的集中代表,是由特定阶级的骨干分子在共同政治纲 领的指引下,为谋取和巩固政权而在政治活动中采取共同行动的政治组织。 8、所谓政党制度,就是指一个国家关于政党的各项制度规范的总和,主要是指由国家法律规定或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关于政党的社会政治地位、作用、执掌政权或参与政治的方式、方法、程序的制度性规定。 9、两党制:所谓两党制,是指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中,由代表资产阶级不同集团利益的两个势均力敌的政党通过竞选而轮流执政的一种政党制度。两党制中的“两党”仅仅是指轮流执政的政党数目,而不是指国家政治生活中实际存在的政党数目。 10、多党制:所谓多党制,是指一国中多个政党通过竞选轮流执政或联合执政的一种政党 制度。当今世界的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都实行多党制,其中以意大利、法国、德国较为典型。 11、政治社团:在政治社会中,以某种共同利益为纽带而结合在一起的人们,通过有组织 地参与、影响政府的决策,以维护或实现自身利益的社会群众团体。 12、公民素质:指公民群体在民主政治条件下所形成的公民意识、参政能力和文化素质的总和。 13、政治权力: ?政治权力是一定政治共同体或组织中的某些政治实体,利用已经占有的优势政治资源,以不可抗拒的公共理由,按照自己的意志和利益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整合、控制、支配和影响另外一些政治实体的强制力量。 14、政治权力的集权结构: 是指社会政治权力体系中的权力集中于上一层面机构,而下一层面机构很少有权;同一层面机构间的权力集中于某个机关,而这个机关的权力又集中在主要领导一人或几人手中。 15、政治权力的分权结构: 是指社会政治权力体系的各级各类权力机关的地位、职能和相互关系等都按照某些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性规则而做了明确的规定,它们共同分享了产生于主权的治权,权力不论大小强弱都享有自主权。 16、政治权力异化:政治权力执行人改变、取消政治权力正当职能,致使政治权力偏离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绪 1 .[材料l]马克思恩格斯在187 2 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 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 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材料2] 恩格斯在1895 年时指出:但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1848 年革命时期,编者)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 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较仔细地加以探讨。 [材料3]恩格斯指出:“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要多得多。” [材料4] 恩格斯在《英国状况―评托马斯? 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一文中指出:“他说的很对,任何一种社会哲学,只要它还把某几个论点奉为的最终结论,还在开莫里逊氏丸(意即‘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引者注),它就远不是完备的;我们最需要的不是干巴巴的几条结论,而是研究。结论没有使它得以成为结论的发展,就毫无足取,这一点我们从黑格尔那时就已经知道了;结论如果变成一种故步自封的东西,不再成为继续发展的前提,它就用处。但结论在一定时期应当有一定的形式,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应当摆脱模棱两可的不确定性,应当形成明确的思想。”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最根本的。彻底的科学性是与理论的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一定意义上说,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个意义上讲,与时俱进就要把握规律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不认为他们的理论是一成不变的,而总是要求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丰富发展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后,马克思恩格斯一直都是着眼实际,着眼历史条件的变化,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的过程。 2.【材料1】英国着名历史学家,英国学术院院士霍布斯鲍姆指出,给确定某一具体思想方式或者观点是能否被看作马克思主义的标准作依据的,“是在纪末大致定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美国着名学者海尔布隆纳在标准问题上有着与霍布斯鲍姆相近的看法。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一个可以得到“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来源于“同一套前提”,它是规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前提。“凡是包含有这类前提的分析,都可以正当地将其分类为‘马克思主义分析,即使作者本人并不如此认定”。这“同一套前提”是:对待认识本身的辩证态度,唯物主义历史观,依据马克思的社会分析而得出的关于资本主义的法,以某种形式规定的对社会主义的信奉。 【材料2】1934年,当德国共产党的理论家卡尔?科尔施还没有彻底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他写了一篇题为《我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文章,在这章中,科尔施力图通过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所谓的特殊看法来表明他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些看法的要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原理,包括那些上具有普遍性的原理,都带有特殊性,马克思主义不是实证的,而是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的主题不是现在处于肯定状态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显得日益分崩的正在衰亡的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目的不是观赏现存的世界,而是对它进行积极的改造。 【材料3】匈牙利思想家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认为:“我们姑且假定新的研究完全驳倒了马克思的每一个个别的论点。即使这点得到证明个严肃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仍然可以毫无保留地接受这种新结论,放弃马克思的所有全部论点,而无须片刻放弃他的马克思主义正统。所以,正统马克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结果。它不是对这个或者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统仅仅是指方法。”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历史研究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历史研究的指导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历史唯物论) 1.社会的本质、结构和社会形态 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历史的钥匙。 自然环境和人口是人类历史的自然前提,使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环境、人口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类社会是一个由社会物质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意识结构构成的复杂的有机整体。 社会经济结构即一定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的要素和构成。生产关系的构成和类型。 所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生产关系与阶级关系。 社会政治结构是指一定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及其结合方式。 国家政权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国体和政体及其相互关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和基本职能。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实质及其两重性。 社会意识结构是是由各种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按一定关系和方式组成的有机系统。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形态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社会的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

社会形态范畴的方法论意义。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2.社会发展的动力与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一切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 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标准及其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代新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和巨大的推动作用。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 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阶级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环节。 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有效途径,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3.人与社会发展 社会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社会历史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社会规律的客观性。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客观规律性同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社会历史观上的唯意志论和宿命论。

政治学原理名词解释!!!

电大期复习——《政治学原理》(名词解释、问答) 三、名词解释: 1.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体系,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 2.权力: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政策和决定的能动的工具。 3.政治权力:政治权力是一种政治能力,也是一种政治工具,它反映的是一种政治关系,即支配与服从、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4.重叠共识:重叠共识:指的是持不同世界观、社会观和宗教观的人们在根据其各自的学说,在政治基本问题上给予各自的支持,并形成一个重叠的基本相同的政治秩序观念。5.公共利益: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国家)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6.比例代表制:比例代表制:又称比例选举制,即根据参加竞选的各政党得票多少,按比例分配议席的制度 7.民主: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全体公民有权并且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积极或消极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 8.共和制:共和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都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政体形式,它是当今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的政体。 9.国家元首:国家元首是指一个国家实际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主权的实际掌握者或象征,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际上或形式上处于首脑地位。

10.利益集团:压力集团是指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有组织地影响政府决策和行为的政治性团体。 11.宪政:宪政主要是通过宪法和法律,来实现民主政治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12.市民社会:市民社会是指一个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内的一种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它由相对独立而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组织和团体所构成。 13.政党:政党就是指人们为了通过选举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14.有限政府:有限政府指在规模、职能、权力和行为方式都受到法律明确规定和社会有效制约的政府。 15.政治改革:政治改革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与变化,也即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矛盾状况及其对统治权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政治体系的改进,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政治统治的过程。 16.政治共识:政治共识它指的是人们对政治社会中公民的基本权利和政治制度的一种普遍的认识与看法。 17.政治合法性:政治合法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 18.政治参与:政治参与是指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19.选举:选举是指国家或其他政治组织依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由全部或部分成员抉择一个或少数人充任该组织某种权威职务的一种政治过程。 20.政治监督:政治监督,又称之为自上而下的监督,它属于政治治理行为范畴,指的是在政治治理过程中,国家有权机关为保证公共权力主体在所担负职权的正当范围内行使公共

2019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唯物史观(解析版)

2019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唯物史观 (教师版) 概念释疑: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课标要求: (1)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 (2)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3)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课标解读: 一是认识层面上的要求,通过历史课程学习,要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唯物史观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其对历史学科的意义突出地体现在两方面:(1)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历史的客观基础,阐述了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2)阐述了社会历史的辩证运动,揭示了人类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规律。 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应了解唯物史观如下基本理论和观点: 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第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第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第四,正确运用阶级分析法。

第五,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六,人类社会形态经历了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 二是运用层面上的要求,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高考真题 1.(2018·全国I卷,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简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成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 解析:本题考查经济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根据材料中“井主所雇工匠”等信息可以判断,这些竹简井属于民营手工业,数量成百上千,因此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手工业者社会地位是否高,B错误。雇佣劳动是否已经“普及”无法判断,C错误。专卖制度已经“解体”的结论无法得出,D错误。 答案:A 2.(2018·全国I卷,31)图7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 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课后练习试题答案与解析搜集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课后练习题答案搜集 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旧的唯物主义者是如何理解感性的?这种理解有什么缺陷? 2.为什么说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 3.马克思和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问题上分歧何在?怎样正确理解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 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4.如何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上是实践的? 5.怎样理解“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2.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 1.简述《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历史地位。 2.为什么说研究社会问题的出发点应时“现实的人”? 3.为什么说人的解放是一种社会历史活动,而不是思想活动? 4.《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怎样阐述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 5.《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怎样阐述交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 6.为什么说每一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 7.《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怎样阐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解放条件的? 8.《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怎样阐述国家和法同所有制的关系的? 3.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1.《共产党宣言》中关于阶级斗争学说的主要观点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2.怎样认识资产阶级在近代社会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3.怎样认识无产阶级你的阶级特性和历史使命? 4.怎样理解“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结论? 5.《共产党宣言》是怎样阐述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和奋斗目标的? 6.如何认识《共产党宣言》中关于共产主义革命要实现两个“最彻底的决裂”的结论? 7.《共产党宣言》是如何论述实现共产主义的途径和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的? 8.《共产党宣言》是如何阐明共产党的行动纲领的? 9.综合分析《共产党宣言》中关于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社会作用的思想。 10.综合分析《共产党宣言》中关于加强无产阶级国际联合的思想。 11.试述《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历史意义及现实意义。 4.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1.马克思为什么要加强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 2.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是怎样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作出经典阐述的? 3.“两个绝不会”的论断的内涵和重大意义是什么? 4.根据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艰难历程,谈谈我们应当学习马克思的什么精神 5.谈谈《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5.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1867年第一版序言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知识点概述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知识点概述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社会存在与社会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唯心史观主张社会意识第一性,社会存在第二性,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唯物史观主张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它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也包括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另一个方面,是社会意识具有本对独立性,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具有自己特有有发展形式和规律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三要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劳动者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生产关系三要素:生产料所有制形式(最基本的,决定性的)、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形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产生、性质、水平和发展要求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性质和状况(发展变化);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它相适应,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迟早要变化的。

政治学原理概念及思考题整理

第一章政治学研究 一、概念 1、政治——上层建筑领域中各种权力主体维护自身利益的特定行为以及由此结成的特定 关系,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就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的形成而展开的活动以及运用公 共权力对社会价值作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2、政治学——社会科学中的主干学科,是研究人们如何为一个社会进行权威性价值分配的学问 3、政治哲学——主要运用先验的哲学思辨的方法,论证某些政治价值是值得追求的,并以这些价值为标准,对现实政治做出评价,并试图探寻理想的政治生活方案 。研究价值问题和政治思想与哲学的发展和意义。它是研究政治关系的本质及其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又是政治理论的方法、原则、体系的科学 4、政治科学——主要运用经验的、实证的方法,对政治生活进行量化分析,它强调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政治的真相。类社会的政治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5、行为主义政治学——西方政治学家积极努力使政治科学化的产物,有实证主义和逻辑主义两种 二、思考题 1、政治学研究的主要范围 A、政治理论与政治哲学。对政治生活进行量化分析 B、研究政府 C、公共行政和公共政策 D、比较政府与政治 E、国际关系F政治学研究方法 2、先到政治学研究中的系统分析方法 这种方法是研究整个政治制度,主要内容是一个国家对政治可以看成是该国社会环境与它的政治系统互动的关系。政治系统理论认为人类的政治生活是在一定换进内不停地要求和支持这些要求的力量,破事政治组织经由程序将要求转化为国家的政策来满足人民的要求。 3、结构与功能分析法的特征 (1)政治系统都有着同样的政治结构,任何政治结构都具有特定的政治功能。 (2)政治结构是系统中相关角色之间的固定化关系形式 (3)政治系统依靠各种政治结构履行各自政治功能来维系政治系统的生存 (4)政治系统与其生存环境相互作用。 对政治系统进行分析,采用输入与输出,有同样的政治结构,有特定的功能。 4、政治学是不是科学? 第二章现代国家 一、概念 1、权利——是某些人对他人产生预期效果的影响力 2、政治权利——权利现象和权利行为在政治领域的体现,是指政治权利主体为实现和维护自己的 利益而拥有的对政治权利和客体的制约能力 3、权利的正当性——政府基于被民众认可的基础上实施统治的合法性,就是政府实施同志在很大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列举唯物史观的主要观点的答案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列举唯物史观的主要观点的答案[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列举唯物史观的主要 观点的答案 篇一 : 列举唯物史观的主要观点的答案 列举唯物史观的主要观点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受其客观规律支配的。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基本规律分别是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的规律。这些规律决定了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内容是,生产力是一切社会进步的尺度,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决定人类社会的进程; 且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结构和现实基础,它规定着社会形态的主要特征;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的内容是,一定的社会形态是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一定的上层建筑的统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更。上层建筑又积极服务和反作用与经济基础;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3、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物质生产方式是社 会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动力;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等,在社会发展中各具不同的主要作用。其中,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阶级

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是社会进步的两种基本形式;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5、历史上的每个个人,都对社会历史起过一定的作用,只是作用有大有小、作用的性质有促进和阻碍。但是,必须明确,不管是什么样的历史人物,在历史上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都要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而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 谈谈对价值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之间关系的理解 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价值规律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和商品经济社会的运行。价值规律的客观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形 成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为: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2、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动机和决定目的,就是无休止地采取各种方法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这样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