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1541 高二历史-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调研 历史(选修)

1541 高二历史-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调研 历史(选修)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调研

高二历史试卷(选修)2014.11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下列各题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主要是A.法家思想的衰微B.黄老之学被推崇C.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D.程朱理学的盛行

【答案】C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汉代士人政府崇尚文治,重视儒学的道德教化功用,由此很多士人凭借儒学入仕,飞黄腾达。由此可以看出士人政府给儒学带来的影响是儒学的日渐功利化。A项表述错误,且材料无法体现;B项与题意不符;D项是到了宋明理学阶段出现的现象。所以应选C。

2. 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又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由此可见理学A.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B.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

C.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D.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源

【答案】B

考点:程朱理学。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说明了理学的博大精深;“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体现了理学的封闭性,A、D两项表述符合材料含义但过于片面,C 项材料中并未直接体现,故最佳答案选B。

3.王阳明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下列诗词中能体现这一意境的是

A.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B.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C.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D.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答案】C

考点:宋明理学。王阳明宣扬的“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体现了唯心主义的观点。再看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结庐在人境”是说生活在现实社会中。“车马喧”指人世间各种烦人的尘杂,也是世人为富贵荣华而奔竞的形象写照。他之所以身居人境而尘杂不染,就因为能做到“心远”。“心远”就是思想上绝弃富贵荣华之念。一个人丢掉了物欲,断绝了尘想,精神就远远超出于尘世之外了。这也体现了唯心主义的思想,与王阳明的思想相近。其它三项是单纯描写风景。考点:本题考查宋明理学。

4.明人冯元仲这样称赞李贽:“手辟洪蒙破混茫,浪翻古今是非场。通身是胆通身识,死后名多道益彰。”五四时期进步思想家们把李贽当作反孔的先驱。下列观点中,最可能为李贽所主张的是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

C.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D.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答案】B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李贽的思想。根据材料,A项是孟子的主张,C项是顾炎武的主张,D项是程颐的主张,李贽认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所以选B。

5.《诗话中华上下五千年》记载:“著书立说顾炎武,宁死不为清朝官。经年编写日知录,教诲世人道德观。”其“道德观”是指

A.经世致用,保天下有责B.忠君爱国,保国有责

C.仁孝当先,舍生取义D.存天理,灭人欲

【答案】A

考点:明清批判思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材料解析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顾炎武的主张:反对宋明理学、主张经世致用,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学以致用,故选A。而BCD三项皆为宋明理学的主张。

6.南宋著名文人、政治家周必大在给朋友的信中记录了这样的事:“近用沈存中法,以胶泥铜版移换摹印,今日偶成《玉堂杂记》二十八事。”信中所说的“沈存中法”是指A.活字印刷术B.雕版印刷术C.造纸术D.指南针测向技术

【答案】A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活字印刷术。由“胶泥铜版移换摹印” ,可见是指活字印刷术,而不是雕版印刷术。

7.“少年上人号怀素……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恍恍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此句描述了

A.隶书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B.楷书的字形方正,规矩严整

C.草书的变化丰富,奔放跃动D.行书的工整清晰,飞洒活泼

【答案】C

考点:古代中国的书法。怀素是唐朝的草书大师,据此即可判断C 项正确。

8.“飞跃赖机缘,喜当年曲汇昆徽,始成国粹皮黄秀;弘扬凭智略,欣此际艺逢节庆,尽显梨园日月新。”此联歌颂的是

A.书法B.国画C.昆曲D.京剧

【答案】D

考点:京剧。从材料“始成国粹皮黄秀;弘扬凭智略”等信息可以看出这是指的京剧,京剧是我国的国粹艺术。

9.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汤姆生在展望20世纪物理学前景时,讲道:“动力理论肯定了热和光是运动两种方式,现在,它的美丽而晴朗的天空却被两朵乌云笼罩了。”其中第二朵“乌云”,尤以黑体辐射理论出现的“紫外灾难”最为突出。下列哪一理论驱散了这一“乌云”

A.伽利略提出自由落体定律B.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

C.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D.普朗克创立量子理论

【答案】D

考点:他所说的第二朵乌云,主要是指热学中的能量均分定则在气体比热以及势辐射能谱的理论解释中,得出与实验不等的结果,其中尤以黑体辐射理论出现的"紫外灾难"最为突出。普朗克量子理论提出的这一量子理论打破了能量的辐射是连续的这一传统物理学的观点。得出与实验不等的结果,其中尤以黑体辐射理论出现的"紫外灾难" 最为突出。

10.科学家达尔文在研究中发现,“在浅色的桦树林里,浅色种类的蛾通常是深色种类的蛾的6倍;相反,在深色的松树林,深色种类的蛾通常为浅色种类的蛾的16倍”。由此,他得出的结论是

A.生物现存的物种具有共同的原始起源B.不同物种的变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生物的进化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D.生物个体之间存在本种类内部的竞争【答案】B

考点:《物种起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现象说明生物物种的种类与生物生存环境之间有直接关系,不同物种的变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答案选B,A CD三项说法正确但与题意内涵不符。

11.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说:“资产阶级,由于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进文明中来了。”材料中提到的能够给人类带来便利的交通工具应包括①汽船②火车③汽车④飞机

A.②④B.③④C.①②D.①③

【答案】C

考点:工业革命的影响。1848年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这一时期的工业革命的成果在交通领域里主要是汽船和火车,故选C。飞机和汽车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

12.历史学家陈旭麓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认为:“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战争以严酷的实施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下列著作中哪一部能体现当时爱国知识分子思考的结论

【答案】A

考点:鸦片战争。对鸦片战争进行反思,认识到中国的不足的是魏源的《海国图志》一书,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故选A.

13.1902年4月,梁启超在给康有为的一封信中明确表示:“满清政府已百事腐败,久已毫无希望,破坏主义终不免;愈迟则愈惨,不如趁早。唤起民族精神讨满,是今日中国最适宜的主义”。这表明梁启超

A.拥护马克思主义B.主张政治改良C.赞成民主共和D.倾向民主革命

【答案】D

考点:梁启超的思想。材料中梁启超认为满清政府已经腐败无望,应“唤起民族精神讨满,是今日中国最适宜的主义”,表明他不在坚持维新变法,而倾向于民主革命。故选D。14.下列图表是1913—1923年间某学校对学生崇拜人物的调查。造成崇拜孔子票数变化的

【答案】A

考点:从材料时间和数据可以看出,崇拜孔子的明显减低,这是因为新文化运动中宣传西方思想,打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造成的,故选A。

15.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发表于

考点:新文化运动。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1919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故选D。A项《劳动界》是1920年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创办的面向工人的刊物;B项是孙中山同盟会的机关报;C项是D项的前身,后来改为《新青年》。

16.“循进化之理,由天演而至人为,社会主义实为之关键。”孙中山所说的“社会主义”指的是

A.消灭私有制的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B.“平均地权”和“土地国有”的民生主义C.用暴力推翻满洲贵族统治的民族主义D.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民权主义

【答案】B

考点:孙中山思想。孙中山认为,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其首要问题在于平均地权;同时,孙中山不赞成进行激进的社会革命,而是主张通过改良来实现社会主义,因此选B.

17.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指出“我们现在还没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怎么办呢?可靠的办法就是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段论述应出自毛泽东的

A.《新民主主义论》B.《论人民民主专政》

C.《论十大关系》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答案】C

考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注意题干中的信息,“军政费用”与“经济建设”要有一个“比例”,注重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按比例协调发展。据此可以判断这段论述出自《论十大关系》,故选C。

18.毛泽东:“为人民服务”;邓小平:“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的一切都是为了我的祖国和人民”;江泽民:“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本,必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材料体现的共同本质思想是

A.提高党和国家的执政能力B.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C.中共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D.一脉相承而且与时俱进

【答案】B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从材料中的“为人民服务”、“我

是中国人民的儿子”、“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本,”

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广大人民利益着想的本质思想与内涵。CD是这三种

思想的实质,不是本质思想。A为无关项。

19.从不同美术流派的表现手法角度看,画作《阿维尼翁的少女》(如图)的表现手法最接近于名画

A.《格尔尼卡》B.《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C.《日出??印象》D.《自由引导人民》

【答案】A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19世纪以来世界的主要美术流派。能力要求是从对图片的解读中获取相关有效信息。《阿维尼翁的少女》作者(毕加索)抛弃了对人体的真实描写,把整个人体利用各种几何化了的平面装配而成,运用大量单调的色块和几根明快的线条来表现女性,把量感或立体要素全体转化为平面性。这是现代主义美术特征的表现。《自由引导人民》是浪漫主义美术。《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现实主义美术。《日出??印象》是印象画派。20.《2012》是一部关于全球毁灭的灾难电影,它讲述在2012年世界末日到来时,主人公以及世界各国人民挣扎求生的经历。该片投资超过两亿美元,2009年在全球105个国家和地区上映,首映当天全球票房就已达到两亿美元。这说明电影艺术

A.渗透了大国的强权意识和价值观B.折射出基督教文明的永恒生命力

C.纯粹是投机商人赢利性商业炒作D.能够唤起人类对自身命运的思考

考点:本题考查现代电影艺术与社会。《2012》作为一部优秀的灾难电影反映了全球生态环境恶化造成的灾难自然,故选择D项。AB材料未体现;C项说法明显错误,电影艺术也能启发人们的思考。

第II卷(非选择题共6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有5小题,总计60分)

21.(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吴苾在《孔子之价值及孔教之精义》中说:“孔子者,理想中最高之人物也。其道德智慧,卓绝千古。无人能及之,故称为圣人。”

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

材料二万物皆有此理,理旨同出一源。……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朱子语类》卷18

材料三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近几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令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 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有关“道德智慧”的主张。(2分)

(2)材料二中朱熹对道德规范提出了什么新的见解?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朱熹贯通天理的方法是什么?(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近代中国人渐趋觉悟的发展阶段。(3分)结合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说明陈独秀提倡伦理觉悟的原因。(3分)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认识。(2分)

【答案】(1)仁、克己复礼、为政以德(任意2点2分)

(2)道德规范(三纲五常)就是天理。(1分)格物致知。(1分)

(3)发展阶段:学术—政治—伦理(器物—制度—思想文化)。(3分,顺序答对1点1分)原因:经济—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政治—袁世凯复辟帝制;尊孔复古逆流兴起;资产阶级追求民主政治;

思想—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进一步传播。(任答3点,3分)

(4)传统伦理道德存在为政治服务的一面;传统伦理道德不断传承发展;要善于吸收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剔除糟粕。(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得2分)

考点:古代传统思想。(1)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材料一中体现的是仁的思想;(2)从材料二中可以直接归纳答案,历史影响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回答;(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根据材料可知,近代中国人渐趋觉悟的发展阶段:从“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到“其次为政治”再到“伦理的觉悟”;结合所学知识可以说明“道德伦理革命”出现的原因:资产阶级追求民主政治;尊孔复古逆流兴起;袁世凯复辟帝制;先进知识分子的倡导。(4)认识类问题的回答一般是准确浏览所有材料,然后找出其内在隐藏的规律和特点,在结合实际讲述其对后世的影响和启示。

22.(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如“夏”,位于宇宙模式的中心,享有号令天下的权威;而周围各国如“夷”,位于这个模式的边缘,必须向“中国”臣服……“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文化作为区隔“夷”和“夏”的标准……——摘编自(宋)石介《中国论》

材料二(天朝和中国的使用频率)道光最初10年,“天朝”50余次,“中国”不满10次;道光十六年(1836年)四月至十七年四月,“天朝”6次,“中国”5次;道光十八年一月至五月,“天朝”仅1次,“中国”14次,“中国”首次超过了“天朝”。据《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

记载,最初5卷中“天朝”出现约5次。至光绪年间,“天朝”已经式微,几乎不用了。“天朝”使用次数减少后,出现在史料中的自称主要是“大清国”“中国”。

材料三鸦片战争后,清廷一些官员一方面出于对西方列强强权的义愤,力图解除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束缚,伸张自身的权益;另一方面,出于与西方国家办理外交事务的实际需要,这些官员逐渐认识到有必要了解西方在调整国际关系方面的法律原则和规则制度。因此力主将近代国际法引入中国……

材料四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小平说:“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300多年的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闭关自守只能更加落后于世界,落后于时代。如果不开放,再来个闭关自守,50年要接近经济发达国家水平,肯定不可能。”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在世界体系中的地位。这一认识指导下的对外交往的理念是什么?结合古代中国文明发展状况(可以从自然环境、经济、科技等方面思考)分析这一认识产生的原因。(5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政府对外称呼变化的趋势。(2分)

(3)材料二、三和材料一相比较,清政府的认识发生了什么变化?根据材料三分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3分)

(4)根据材料四分析邓小平的主要观点。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在这种观点指导下党和国家采取了哪些重大决策或措施?(4分)

【答案】(1)地位:中国是世界的中心。(1分)

理念:朝贡外交;礼番外交;外国须向中国臣服。(任意1点即得1分)

原因:中国处于东亚大陆,环境相对封闭;自然经济(或农耕经济)发达;科技领先。(3分)

(2)天朝使用的次数减少;“中国”“大清国”使用次数迅速增加。(2分)

(3)变化:清政府开始抛弃的天朝上国的观点,转向了解学习西方。(答到了解学习西方即得1分)

原因:鸦片战争失败,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严重;解除不平等条约的威胁;办理外交事务的实际需要。(任答2点即得2分)

(4)主张:认为中国关起门搞建设不行(或反对闭关锁国);主张对外开放。(2分)决策或措施: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WTO。(任意2点2分)考点:近代以来的中国世界观。(1)考查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的“‘中国’如‘夏’,位于宇宙模式的中心,享有号令天下的最高权威”可得出中国古代对字宙和世界体系的认识,即中国是宇宙的中心,是世界的中心,由此可得出古代中国的外交观念是夷夏观念下的朝贡外交。(2)从材料二的数据可以看出,清政府使用天朝的此时在逐渐的减少,在使用大清国等称谓逐渐的增加,这说明了政府对世界的认识进一步的客观。(3)考查阅读材料提炼信息,比较归纳的能力,由材料中“至光绪年间,天朝已经式微,几乎不用了”分析可知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逐渐用平等眼光看待世界;原因可以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联系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冲击归纳即可。(4)从材料“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可以看出邓小平的思想观点,认为应该改革开放。主要决策可以从改革开放和建立市场经济并争取加入世贸组织等角度进行分析。23.(12分)甲午战败以后,中国的有识之士认识到,政治改革和经济发展如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如何向西方学习,向西方学习什么,成为近代思想家讨论的焦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今之学者,必先通经以明我中国先圣先师立教之旨,考史以识我中国历代之治乱、九州之风土,涉猎子、集以通我中国之学术文章,然后择西学之可以补吾阙者用之。……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二康有为认为,洋务派“购船置械,可谓之变器,不可谓之变事;设邮史、开矿务,可谓之变事,而不可谓之变政。”——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

材料三近代欧洲之所以优待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轮焉。今且日新月异,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而无知妄作之风息焉。……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陈独秀《敬告青年》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说明张之洞的主张是什么?目的何在?(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对洋务派是如何评价的?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了哪些政治主张?(4分)

(3)材料三中陈独秀提出的思想主张是什么?在这一主张下掀起的运动对当时中国社会最重要的影响是什么?(4分)

(4)就政治改革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辨证关系,谈谈你的看法。(2分)

【答案】(1)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分)目的:维护清朝统治。(1分)

(2)评价:认为洋务派只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不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2分)主张:变法图存,实行君主立宪制。(2分)

(3)民主科学。(2分)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2分)

(4)政治改革为经济发展开辟道路,经济发展为政治改革提供物质基础。两者相辅相成,循序渐进。(2分)

考点: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1)“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体现了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目的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2)从材料“可谓之变事,而不可谓之变政。”分析康有为对洋务派的观点看法,康有为主张变革政治制度,而不是仅仅的学习西方的器物。(3)陈独秀为近代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说明宣扬民主与科学,作用是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新思想的发展和传播开辟了道路。(4)要从政治变革和经济的发展二者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

24.(12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理论同盟会章程:“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材料二实践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材料三创新薄一波在《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说:苏共二十大召开之前,毛泽东就在中央领导集体的小范围内提出了“以苏为鉴”、走中国自己的路的思想。在我的记忆里,毛主席是在1955年底就提出“了以苏为鉴”的问题。

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一思想理论?这一思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对中国革命起到了怎样的作用?(5分)

(2)材料二描述的是毛泽东思想形成时期的哪一革命理论的实践?(2分)这一理论对中国革命的起了什么作用?(1分)

(3)根据材料三回答,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位伟人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有何共同特点?谈谈你对材料三的认识。(4分)

【答案】(1)理论:三民主义。(1分)

旧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2分)

新三民主义推动国民大革命的到来。(2分)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或工农武装割据理论)。(2)

作用: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或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1分)

(3)特点:由借鉴别国道路到走自己的道路。(2分)

认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任答2点即得2分)

考点:20世纪进步的理论成果。(1)材料二图中所示内容为中国同盟会的纲领,孙中山在

同盟会的发刊词中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纲领,再结合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回答三民主义这一思想理论对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民主进程起了巨大作用。(2)《西江月?井冈山》是毛泽东在l928年,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建立全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在井冈山与国民党军队作战取得胜利后写下的,反映了毛泽东已经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3)毛泽东和邓小平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都是开始借鉴别国的经验,进而依据自己的国情进行经济建设的。二者都是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品质。

25.(10分)科学技术发展可以极大推动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由于牛顿证明了地上的力学也能应用于天上的星球,从而昭示了一种简单而统一的自然规律的存在,整个思想界不禁为之亢奋。人们因此发现,原来整个错综复杂、朴素迷离的自然界,不过是按某种法则运转的巨大机械而其中没有上帝的地盘。于是传统的宗教信仰被动摇了,唯物主义思潮开始盛行。到18世纪后半期,欧洲的知识精英大多已对基督教持怀疑态度,此情况在法国尤其突出。——摘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近代以来,尤其自19 世纪中期以后,自然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极大地推动了科技革命的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导致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并影响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材料三如图。

材料四

自然科学借以宣布其独立并且好像是重演路德焚烧教谕的革命行为,便是哥白尼那本不朽著作的出版,他用这本书(虽然是胆怯地而且可说是只在临终时)来向自然事物方面的教会权威挑战,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恩格斯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牛顿创立的经典力学对欧洲的思想界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以来的科技成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2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以来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3分)(4)依据材料四回答,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条件是什么?17—18世纪的中国为什么不能产生“哥白尼”、“伽利略”式的科学家?试结合中国当时的经济、思想文化状况进行分析说明。(3)

【答案】(1)影响:有利于冲破宗教神学的束缚;唯物主义思潮兴起;促进了欧洲启蒙运动的兴起。(任意答2点2分)

(2)促进生产力发展或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2分)

(3)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3分)

(4)重要条件:不盲从权威,敢于创新。(1分)

经济:小农经济仍然占据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任答1点1分)

文化:程朱理学禁锢、八股取士、文字狱。(任意答1点1分)

考点:近代科学。(1)牛顿的经典力学对世界的影响要从经典力学对人的思想的解放和促进了欧洲的启蒙运动等角度进行分析。(2)19世纪特别是19世纪后期,自然科学成果与技术紧密结合,科学成为第一生产力,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世界市场最终形成、(3)三次科学技术发展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把人类带入了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4)材料体现了科学家不畏强权,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这是推动科学的发展的首要条件。近代前夜的中国不能出现近代的伟大的科学家的主要原因要从当时的中国的政治和经济等环节进行分析,中国政治上是君主专制,经济上是自然经济和思想上厉行文化专制,没有近代科学出现的土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