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15年高考作文:经典时评——中国新闻奖时评类获奖作品

2015年高考作文:经典时评——中国新闻奖时评类获奖作品

2015年高考作文:经典时评——中国新闻奖时评类获奖作品

高考作文素材精选——经典时评

【中国新闻奖2008-2014年时评类获奖作品】

第二十四届【2013年】

限制“公款消费”本质是制约权力寻租

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曾提出过一个“花钱矩阵理论”:花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既讲节约,又讲效果;花自己的钱,办人家的事,只讲节约,不讲效果;花人家的钱,办自己的事,只讲效果,不讲节约;花人家的钱办人家的事,既不讲效果,又不讲节约。

“公款消费”就属于后两种情况。在讲究“面子”文化的国度里,“外国有个加拿大,中国有个大家拿”成为很多国人的常识。但十八大后,从“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到“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从“坚决刹住中秋国庆期间公款送礼等不正之风”到“严禁公款购买印制寄送贺年卡等物品”,领导层已下决心治理此顽疾。

遏制“公款消费”看似只是“反腐败”的措施,其实这还蕴含着深刻的“经济学”语义。

一方面,在支出不是来源于个人收入,而是由“公家报销”的情况下,“支出预算约束会软化”和“花钱的人未必追求最大效用”这两种情况必然会出现,那么“公家报销”将会扭曲商品相对价格,而且引起物价总水平的上涨。(用公款买的东西,普遍比市场平均价格高)同时,无论价格结构的扭曲还是物价总水平的上升,都会引起收入的再分配,而这个收入分配显然是不公平的。

另一方面,“公款消费”大行其道实质就是权力与利益交易的市场选择。权力腐败始于交易,而交易需要场合。“吃什么无所谓,关键是和谁吃”、“喝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关键的人喝满意”、“接待上级不敢怠慢”,不管是中秋送月饼还是国庆送礼物,打的都是“人情”幌子,然而多数都是“暗渡陈仓”,行的是权力寻租或利益交换之实。因此,反对公权力公款吃喝、铺张浪费,其本质是制约权力而不是抑制消费。

更重要的是,由于市场化的不彻底,许多重要的资源分配权仍掌握在地方政府手中,这为寻租活动创造了巨大的空间,“看不见的手”异化为“到处乱摸的手”。当决定着资源分配的不是法律和规范,而是官员个人的偏好之时,官员大笔一挥就是数千万上亿的项目资金,随便一个眼色就能让一个企业消失或让一个企业日进斗金,权力自然就已经成为众星捧月、众相取悦的“爷”,一切都会围着权力。

如果消费经济必须靠公款来拉动,那只能说明这个“经济质量”有待改善。在当前的社会经济领域中,“倚公”、“傍官”现象甚为突出,一些企业在找资源找销路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并不是如何服务于市场大众,而是怎样才能搭上政府这条线,他们无不希望通过官员客户等资源,为自己争取更大的“垄断”利益。市场领域中的“倚公”、“傍官”本身就不健康,以此制造经济繁荣、拉动消费,只能是饮鸩止渴。

实际上,自新一届领导层组成以来,就把变职能作为第一件大事,紧紧抓住不放。目前已取消下放334项行政审批等事项,简政放权成为深化改革的“马前卒”和宏观调控的“当头炮”。行政审批的削减下放和行政改革的深入,改变了政府运作模式和官员的行为方式,也将极大缩减官员的权力寻租空间。

毋庸置疑,“公款消费”的代价是巨大的,作为花钱的一种办法,尽量少用。对每一个公民来说,只要自己能直接花的钱,就不要让别人代替自己花;对政府来讲,要尽量把“花钱矩阵理论”中的第三、四种花钱变为第一、二种花钱,这样于国于民都有利。当然核心问题就是要坚持三中全会公报中提出的“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

定性的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中国经济网评论员子房先生)

【作品评价】——2012年底,中央出台“八项规定”。2013年,随着这项利国利民的措施不断深入,中国经济本身也因此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其中,中央出台限制“公款消费”的各项政策更是赢得网民的一片“赞声”。

此篇评论正是以此为切入点。不同于其他解读文章,本篇文章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认为,遏制“公款消费”看似只是“反腐败”的措施,其实这还蕴含着深刻的“经济学”语义,最后得出结论:反对公款吃喝、铺张浪费,其本质是制约权力而不是抑制消费。同时,文章还指出了当前已经发生的变化:自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组成以来,就把变职能作为第一件大事紧紧抓住不放。而行政审批的削减下放和行政改革的深入,改变了政府运作模式和官员的行为方式,也将极大缩减官员的权力寻租空间。

中国改革“再出发”的总宣言

冬日的北京,阳光洒满大地,驱走寒意。被海外媒体评为“值得期待的关键性会议”——十八届三中会会,便在这样的气氛中闭幕,由此宣告35年来的中国改革进入了“全面深化”的历史新阶段,中国踏上了新的征程。

这是中国改革“再出发”的一次总宣示、总部署、总动员。出现在全会公报中的59处“改革”、44处“制度”、30处“深化”等字眼,昭示着新一轮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将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席卷。

回望来时路,正是35年前的那个历史性抉择,给13亿中国人带来了深刻改变,创造了经济总量增长142倍、城镇居民收入增加71倍的发展奇迹,托举了一个曾担心“球籍”的大国重新走向世界舞台中心,将社会主义中国推送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当代命运的关键抉择”,这句话早已为历史所证明,也必将为未来所证明。

另一句话,也同样在今日中国的现实语境里得到充分印证。“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一点不比发展时少”——小平同志当年的论断,成为我们今天判断中国大势、把握发展大事时最常用的一句话,也正是人们寄望十八届三中全会奏响改革强音的重要原因。

1978年,邓小平走出国门,访问日本。在乘坐时速210公里的新干线列车时,这位拉开中国改革开放大幕的总设计师谈到自己的感受,一语双关地这样说道:“就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我们现在正适合坐这样的车。”整整35年过去,环顾今天的中国,仍然有一种“被催着跑”的紧迫。

这种紧迫,体现在改革与“问题”在赛跑。今天,经济社会面临双重型,思想观念多变多样,全球化、信息化、城镇化叠加放大。经济发展方式粗放低效,政府与市场的纠结剪不断理还乱,所有制改革遭遇垄断利益壁垒,民主法治进程面临复杂现实国情坚硬强劲的对冲……如果不能继续在一些关键领域推进改革,不能继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方向的改革,不能“涉险滩”、“啃硬骨头”、深化改革触动利益格局,社会矛盾就会积聚爆发,发展风险乃至危机就会增大加剧。

这种紧迫,还表现在改革正在与越来越年轻的社会主体群体的期望值赛跑。当中国经济总量站在了世界第二的位置,中国的社会主体也开始迎来“80后”、“90后”一代。这一代人,对过去的物质匮乏、封闭僵化缺乏体认,参照系座标已经发生变化,对理想社会有更高的预期,对社会公正、权益保护、现代文明的标尺更高,对改革不到位带来的负面现象更难以容忍。跟不上这个日渐成为社会主流群体的期望值,改得过慢就容易让失望情绪弥漫,继而滋生大问题。

上坡的路最难走。但再难的路,也要走。“要不要改革”,没有异议;“怎么改革”,引人关注,至为关键。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离京考察第一站,正是具有改革开放标志意义的深圳。莲花山上对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缅怀与追寻,宣示了新一代领导集体“以更大的政治勇气与智慧”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的坚定决心;执政一年来,习近平李克强17次离京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