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增城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2008-2020)

增城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2008-2020)

增城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2008-2020)
增城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2008-2020)

增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简介

一、规划期限

近期:2008-2015年

远期:2016-2020年

二、规划范围

1、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本次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覆盖的范围为增城市域

1616平方公里水陆域总面积。

2、中心城区总体规划范围包括荔城街道办、增江街道办、朱村街道办,总面积313.96平方公里,在中心城区范围内实行总体布局。

三、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广州教育城

1、战略目标以建设“新穗东、新增城”为要求,树立“以人为本、城乡统筹、营造环境、发展产业、促进创业、解决就业、富民强市”的发展理念,积极推进南中北三大主体功能区建设,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广州东部现代化生态新城区。

2、人口及城镇化水平

市域总人口现状(2007年,下同)为106.7万人,近期和远期分别达130万人和160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05万人,暂住人口约为55万人。到近期增城市的城市化水平达到60%左右,远期城市化水平达到75%左右。

3、城镇等级职能结构规划市域城镇规模分为四个等级,人口规模大于50万的城市2个(中心城区、新塘镇区),人口规模20-25 万人的城镇1个(石滩镇区),人口规模10-15万人的城镇1 个(中新镇区),人口规模小于5万人的小城镇3 个(小楼镇区、正果镇区、派潭镇区)。

根据南中北的资源禀赋差异,构筑南中北三大经济圈,形成三大主体功能区,以“两城三中心”带动全市协调发展。南部打造先进制造业产业圈,为重点开发的新型工业化区(即重点开发区域),以“产业升级,工商并举”为宗旨,重点把新塘建设成为广州东部生态工业卫星城。中部打造都市生活圈,为优化

开发的文化产业区(即优化开发区域),以“都市服务、文化兴城”为宗旨,重点把中心城区建设成为文化产业城、国际会议休闲中心和广州市城市副中心。北部打造都市农业与生态旅游圈,为限制工业发展的都市农业与生态旅游区(即限制开发区区域),以“突出特色,错位发展”为宗旨,在保护中适当发展旅游休闲产业,逐步把北部建设成为世界级、国际化的乡村公园。

4、城镇空间布局结构规划形成“两城三中心,三圈五轴线”的城镇空间结构。“两城”指增城市区和新塘镇区; “三中心”指石滩、中新、派潭三

个中心镇; “三圈”指南、中、北三大经济发展圈; “五轴”指沿增江发展轴、沿广惠高速公路发展轴、沿广汕公路发展轴、沿坪新快速路(新新公

路)发展轴联和沿广河高速交通联系轴。

5、基础设施、社会设施、生态环境保护

加强交通、给水、排污、电力、电信等市域基础设施建设与布局协调,形

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适应城镇布局规划要求,建立布局合理、使用充分、服务高效的城乡社会设施体系;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自然风景资源保护。

四、城市性质和发展目标

1、增城市总体发展目标

增城市总体发展目标是广州东部现代化生态新城区。增城市功能定位为广州东部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穗东中心、广州生态旅游示范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基地、广州东北部绿色生态屏障和广东省重要的教育基地之一。

2、中心城区城市性质增城市中心城区规划为广州市城市副中心、文化产

业城和国际化会议休闲中心,是全市政治、文化、教育、信息、研发综合中心。

五、城市规模和空间布局结构

1、城市规模

(1)人口规模:中心城区2015年人口规模40万人,其中暂住人口约10万人;2020年为54万人,其中暂住人口约为15万人。

(2)用地规模:规划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面积54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100平方米。

2、城市空间布局

在空间上形成“一心两轴三组团”风车型城市空间结构。通过城市西北山体的渗透,西南方向保留山体对城市的融入,东面大片山体的自然屏障,再加上增江河从城区流过并与3000亩荔湖的贯通,形成有机的山水生态格局,体现了“山城共融、城水相依、天人和谐、花木生辉”的规划理念。

(1)“一心”:荔城商贸综合服务中心

将荔城建成一个商贸服务、文化教育等综合服务功能中心,另外,增江街和朱村街分别成为形成两个城市副中心

(2)“两轴”:广汕公路及增江河

增城城市发展主要依托广汕公路以及增江河两条发展轴线。广汕公路是增城连接广州市中心的重要联系干道,朱村纳入中心城区后,城市空间结构发生重要的变化,形成沿广汕公路轴向的发展格局。广汕公路城区段成为增城中心城区的一条发展主轴。规划另外一条城市发展轴是增江河,中心城区发展对环境的指向性较强,沿增江河布局居住、公共服务设施、公共休闲空间、商贸服务等职能,形成一条沿江发展轴。

(3)“三组团”:荔城、朱村、增江规划中心城区内三个街道办分别形成3个发展组团,荔城和朱村之间主要通过山地和农地适当分离;荔城和增江街则以增江为边界,形成两个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发展组团。

(4)“风车”型城区结构中心城区沿着广汕公路发展主轴与增江沿岸两条发展轴向往伸展,形成“风车” 形的城市空间形态,在原来基础上向多个方向扩展。

(5)新城市中心区结构:蓝带、绿环、文轴

在新城市中心区当中,增江河为“蓝带”,与3000亩的荔湖连通,周边环抱的自然山体将被加以保护,形成“绿环”,共同形成'群山城边合、增江半入城”的山水格局。规划体现城市文脉的新城市中轴线(文轴)由增城广场为主的文化中心区、会议展览中心区、体育休闲中心区、行政办公区(市民花园)、荔湖、研发创意产业区组成。

六、主要用地布局

1、居住用地(R)

以实现居住与就业就近平衡为目标,在荔城组团、增江组团、朱村组团分别规划新增居住用地,以多层住宅为主,在增江河两岸适当发展高层住宅。

2、工业用地(M)按照相对集中建设的原则,规划中心城区工业用地主要集中在两片,即城东工业片区(东区高新技术工业区)、朱村组团工业发展区。

3、公共设施用地(C)公共设施用地包括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体育、医疗卫生、教育科研、文物古迹及其它公共设施等,重点结合城市中心和组团中心布置。

4、绿地(G)

规划绿地面积707.41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3.66%。人均绿地面积14.15平方米。公园绿地总面积为449.37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9.0 平方米。沿高速公路、城市干道、增江、工业区和居住区之间设置防护绿地。

七、城市道路系统

1、交通站场设施

规划改造增城市旧城区原有的3 个汽车站为公交首末站,增加朱村客货车站以满足城区发展和工业仓储的配套要求,增加城西车站以满足城市居民出行的要求。

2、道路网规划荔城组团和增江组团道路网规划形成“两环”、“四纵”、“四横”的环状方格网格局。

“两环”——(1)城市外环:由二环路组成中心区的外环路,也是中心区的交通性环路,从外围联系两个组团;(2)城市内环:由一环路——增城大道——荔星大道——荔城大道——新桥路——东山路——一环路,从城区内部有机联系中心区各功能组团。

“四纵”——(1)西部的荔星大道;(2)城区中部的荔景大道;(3)城区中部的西园南路——增滩路;(4)城区东部的一环路——纺织路——东山路。

“四横”——(1)中部的荔城大道——新桥路——东山路——竹园路;(2)中部的光明路;(3)中部的增城大道;(4)一环路的南段。

朱村组团道路网规划形成“四纵”、“二横”、方格网状格局。

“四纵”——(1)西部的荔朱西路;(2)中部的朱村大道;(3)中部

的广大路;(4)东部的南大路。

“二横”——(1)广汕公路;(2)南大路。

八、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增城市公共设施按三级配套体系配置,规划市级中心2个、组团级中心6 个、居住区级中心若干个。在荔城组团设置城市公共中心,以荔景大道为中轴线,沿线布置市级公共设施,形成集行政办公、商贸、金融、文化娱乐、科技和体育设施于一体的市级公共设施中心。另外,结合广州亚运会场馆的建设,规划水上运动中心和体育公园,适应职业教育发展,安排教育科研用地。

九、绿地系统规划

近期城市绿地率达到32%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少于6 平方米/人;远期城市绿地率达到35%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38%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少于8平方米/人。

根据增城市生态大环境特色及山水城市总格局,形成以城南、城北、城东诸林地为中心城区绿色背景,以增江河沿岸绿化带为绿廊,串金星公园、增城广场、荔枝公园、金竹公园、东湖公园、荔湖等核心绿地及其它点状绿地,形成点(集中公园绿地)、线(带状绿地)、面(普通绿化)、体(垂直绿化屋顶花园)相结合的四维空间绿化组合。同时结合生产防护绿地、其它绿地的设置,为市民提供更多的开敞空间。十、城市基础设施

1、给水规划

围绕增城市中心城区水厂和管网布局规划,提高供水水质措施,节约用水管理,水源保护等方面对增城市中心城区供水系统进行合理布局和优化配置,构筑覆盖整个区域安全可靠的供水主干网系统,逐步形成和增城市中心城区功能定位相适应,水量供应充裕,水质不断提高、节能环保的供水系统。

2、排水工程

注重新旧系统的衔接,建设排放安全、综合利用的生态排水系统。导入生态学设计理论,遵循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理念,在原有排水系统的基础上,优化污水管网和关键设施的布局,构筑“污水利用中水化、尾水排放生态化、污泥处理无害化”三位一体的污水处理系统。同时,适度处理初雨和开展雨水综合利用;遵循调蓄在先、排放在后的原则,并以水库、湖泊、湿地调蓄为主体,

建立起防洪、排涝、景观用水相协调的雨水收集排放利用系统

3、电力工程

构造供需平衡、安全可靠、经济的供电系统。明确中心区的电力需求,完善其电源电网建设,确保电力设施满足中心区的用电要求,实现供需平衡且略有盈余。加强电网结构,增强中心区供电的可靠性,保证其用电安全和用电质量。电力工程站、网规划与中心区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变电站靠近负荷中心,高压走廊的布局宜隐蔽、美观。

4、通信工程

实现中心区内语音、数据交换程控化、传输数字化,管理智能化,业务多样化,并最终建立综合服务数字网络(ISDN)通信系统提供通道支持,完善网络覆盖面。推广电话网、数据网、电视网三网合一,采用光纤接入技术,结合无线网络接入技术,为中心区提供灵活、全面的通信服务。构建中心区内完善的局域网络,在区内实现基于非接触式IC 卡技术的智能管理系统,完善区域安防管理系统。

5、环境卫生设施

分类收集、分类处置、落实污染控制措施,实现污废再生利用。在城市化

程度高的地区,推广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分类处置,走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道路,将被动的的消纳处理调整为积极的资源化利用,适应增城市中心城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加强医疗垃圾、固体危险废弃物的的污染控制与防治,合理布局处理处置设施, 考虑跨行政区域建设,与“大广州”统筹协调,责任共担,资源共享。十一、城市环境保防

以改善和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为核心,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并举、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突出流域污染控制和生态建设,突出城市能源结构和功能区布局结构,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大气环境保护

根据《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原则与技术方法》,结合增城的实际状况,将规划区范围划分为二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一类功能区执行国家环境空气质量(GB309-5 1996)一级标准,二类功能区执行二级标准。一类区与二类区之间设置不小于300米的缓冲带,缓冲带内的环境空气质量不得低于二级标准,尽可能按一级标准控制。

2、水体环境保护

增江水域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 2002)的Ⅱ类标准,其功能包括:饮用、渔业及航运。其中:水厂上游1000米、下游500米的增江河段以及沿岸纵深300 米以内的陆域、百花林水库水域为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一级保护区上游2000米、下游2000米的增江河段水域以及沿岸纵深300米以内的陆域,百花林水库水域沿岸100 米以内的陆域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

3、声环境控制

加快绕城公路、快速路和轨道交通建设,改造城市路网,改善路面状况,加强交通管理,严格执行城区禁鸣喇叭规定,降低交通噪声;降低生活和施工噪声;加快噪声达标区建设。

十二、城市防灾

1、消防规划

构造以防为主,防消结合的城市消防安全体系。合理运行城市的安全布局规划;确定消防站点布局;构造综合消防体系;与城市避难与紧急救援相结合。

2、防洪排涝工程

建设安全、秀美、突显本地自然风貌的防洪排涝工程。贯穿“尊重自然过程”,尤其是水文循环过程的理念,并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保护生态为前提,确保防洪、排涝安全,沿“百花林水库—百花涌—增城公园—增江岸边”建设具有亲水性的绿色、生态、安全的岭南水系,把本地“山涧瀑布起伏跌宕的形态之美、绿林清水源源不息的灵动之秀” 的自然风貌引入到中心城区的防洪排涝工程中,进而体现“山、水、人和谐” 的科学发展观。

3、人防规划

平战结合、功能完备、因地制宜、综合利用。遵循“从实际出发,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平战结合,同步实施”的原则,坚持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与城镇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人防工事在平时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全面提高城市的整体防御功能。

4、防震减灾规划

由点及面、重点突出、综合防灾。围绕我国抗震的三大工作体系(地震监测预报体系;震灾预防体系;地震紧急救援体系建设)及2010年广州亚运会要求,制定相应城市防震减灾工程规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