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说“木叶”》导学案(教师)

《说“木叶”》导学案(教师)

《说“木叶”》导学案(教师)
《说“木叶”》导学案(教师)

《说“木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本文主要是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2、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给同学如何鉴赏诗歌提供实感。

【学习过程】

一、快速阅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一>( 1 --3 )列举我国诗歌史上一个现象:“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

<二>( 4 -- 6 )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三>( 7 )小结

二、阅读第二段话,做选择题。

对这段文字表达的中心意思,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B )

A.我国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但很少用“树叶”。

B.我国古代诗歌中大量的用“木叶”,又发展到用“落木”。

C.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

D.中国诗歌的语言丰富多彩,“木叶”是其中的小小一例。

三、阅读第四、五段,回答下面问题。

1、古代的诗人们在什么场合才用“木”而不用“树”呢?

明确:秋风叶落的季节

2、吴均《答柳恽》有“寒风扫高木”的诗句,为什么诗人在这里用“高木”而不用“高树”?

明确:“高树”饱满,是满树叶子的形象,而“高木”则空阔,是落叶的形象。作者在“寒风扫高木”的诗句里用“高木”而不用“高树”,正是要借“高木”创造“落木千山”这样一个空阔的艺术境界。

3、曹植《野田黄雀行》有“高树多悲风”的诗句,为什么诗人在这里用“高树”而不用“高木”?

明确:作者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

4、为什么在古诗句里很少见到“树叶”这个词汇?

明确:树具有繁茂的枝叶,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树”和“叶”之间有太多的一致,而古典诗歌又习惯于用单词。

5、请概括‘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明确:①单纯、空阔,含有落叶,多用在秋景中。

②暗示了颜色,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而清秋的气息。

四、迁移。阅读下面三首诗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梅花(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卜算字?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注意三首诗词中的不同意象群,比较三首诗词中梅的不同生长环境,试对梅的三种不同形象做点分析,并说说诗人对自己笔下的梅分别赋予了些怎样的情感。

明确:其一:强调了凌寒独开的一枝独秀,高贵圣洁(白雪世界,墙角飘来缕缕清香,让人发现那正怒放着一簇梅花)

其二:无奈凄凉,孤傲清高(“寂寞开无主”的无奈,“黄昏独自愁”的凄凉心境,“只有香如故”的孤傲和清高)

其三:达观坚定,壮美豪放(在风雨飞雪之中看到了春天,在冰天雪地之中绽放着笑脸)

五、小结

总结全文:各位同学,今天我们学习了诗歌的语言特点,然而这对于优美的古典诗歌来说,不过是冰山一角,古典诗歌那蒙娜丽沙般的神秘的美,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索,我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能对我们如何领略诗歌的微妙之处有所启发。

六、课后作业

1.按照课文中的示例,请同学们写出一些古诗中具有意象内涵的事物,然后再概括他们各自的暗示性内涵。

(如;枫叶、柳、梅、菊、松、草、花、柳絮、竹、桥、水、马、舟、亭、酒、风、剑、河、雁、雪等意象。)

(如:鸟:有空远的感觉;雨;清新可爱的,忧愁的;烛:相思情、离别意;柳:留恋、离别;月:美丽、忧愁、冷清;日:多为夕阳)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B )

①一名外地客人在本市乘的士时遭劫,载他的“的哥”竟。昨日,乘客周先生说,他准备将这名“的哥”告上法庭。

②代表危地马拉国家队出战100场的拉米雷斯虽然一度在前腰位置上显示出不俗的盘带和传球功底,但很快便出现体能问题,下半场只能。

③中日之间若以武力衡判未来钓鱼岛之输赢,则两国之间必无赢家。真正的赢家将是的美国。

④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狡猾的美国人,待时机成熟便以所谓中立国的身份向交战国家贩卖军火、战略物资、情报等,伺机大发战争横财,使得战后美国的经济一跃成为世界第一。

A.袖手旁观隔岸观火作壁上观坐山观虎斗

B.袖手旁观作壁上观隔岸观火坐山观虎斗

C . 坐山观虎斗作壁上观袖手旁观隔岸观火

D. 坐山观虎斗袖手旁观作壁上观隔岸观火

袖手旁观: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比喻置身事外,既不过问,也不协助别人。多指看到别人有困难,不帮助别人。

作壁上观:壁:壁垒。指双方交战,自己站在壁垒上旁观。也比喻站在一旁看着,不动手帮助。

隔岸观火:隔着河看人家着火。比喻对别人的危难不去求助,在一旁看热闹。

坐山观虎斗:比喻对双方的斗争采取旁观的态度,等到双方都受到损伤,再从中捞取好处

英语导学案

Unit 1 will people have robots? Section A 1a—1c第1课时总第1课时 一、学习目标:学会用将来时态预言。 能力目标:1.能掌握will引导的一般将来时肯定与否定形式对将来发生的事情进行预测,并准确表达。记住:will /won’t+动词原型 2. There be 句型的一般将来时。 重点词语: robot, won’t=will not, they’ll=they will, everything, paper, use tree, in people’s homes, be free, live to be, in 100 years, 重点句子:1.陈述句Kids will study at home computers. 2.一般疑问句Will people use money in 100years? Yes, they will./ No, they won’t. 3.否定句Kids won’t go to school. 难点:1.will 构成的一般将来时态的陈述句、否定句、疑问句及回答。 2. There be 句型的一般将来时。 二、预习导学 1.根据音标学习新单词,并记住中文意思。 2.熟读1a的课文。 3.组内讨论预习的题目。 4跟小组长读重点单词短语,并结对抽说中文意思。 三、自学检测 I.根据句意或首字母提示填空: 1. There will be lots of r_________ in people’s home. 2. We’ll have more f__________ time to play sports. 3. I don’t a with him. 4. She wants to write a letter to her mother. She needs some p________. 5.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air p___________? II.翻译下列短语。 1.活到两百岁 2.在家中通过电脑学习. 3. 100年以后 4.在某人家里 5.免费____________7.预言 ___________8.将来_______________ 四、合作探究合作探究知识点: 1. there be 与have 的区别: 3.in与after引导的时间的区别: 五、展示 1.个人或小组读。2.听录音完成1b。3.对话练习1C 六、学以致用 必做题用所给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1.People will live ________ (be) 200 years old in 100 years. 2.I have ________ (many) books than Li Lei. 选做题 单项选择。 ( )1. She is happy that he __________ in a tall apartment next year.

6、《我的老师》魏巍导学案彭雪艳讲课专用

6.《我的老师》学案 学习目标: 1、能用记叙文的六要素概括出文中七件事例及其选材角度。 2、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的“依恋、思念老师”的深厚感情。 3、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热爱老师、尊敬老师的良好品德。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难点:理解、揣摩语句,体会思想感情。 ◆预习案 1、查找作者魏巍的资料 魏巍(1920-2008),现代作家,原名,曾用笔名,河南郑州人。1920年6月生于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读了平民小学,高小,并免勉强上了简易乡村师范。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走上了革命道路,同年12月在山西前线参加八路军,不久到达延安。 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一直生活在战士之中。解放战争时,在行军作战的间隙写了大量诗歌。全国解放后,主要作品有散文集,长篇小说等。 2、给加点字注音或写汉字并解释词语。 黑痣.()卜.问()时辰.() 褪.色()纠.纷()焚.香() kē()头yú()钱 模( ) ( ) ( ) ( ) 心清如水: 依恋: 纠纷: 热恋: 狡猾 ◆ ◆ ◆ ◆

【整体感悟】 1.自读课文,本文共写了几个人物?其中主要人物是谁? 2、本文共记叙了几件难忘的事情?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最好是字数相等。哪几件详写?哪几件略写? 3、这几件小事的次序可不可以打乱?如可以,请试一试。如不可以,能否谈谈理由。 4、你觉得蔡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 【探究质疑】 1、贯穿全文的一条感情线索是什么? 2、文中“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一句中“狡猾”一词在这里是什么含义?它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你能说说它的表达效果吗? 3、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依恋!(本文全篇用第三人称代蔡老师,这里改用第二人称“你”,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主题探究】 句式:本文通过记叙……,表现了……抒发了…… 【当堂展示】 写一段话,送给你最喜爱的老师。(100字以上,至少用一种修辞方法。) ◆

2020中考英语 一般将来时导学案 外研版

2020中考英语:一般将来时 一般将来时 一.意义: 1.表示将来某个时间要发生的动作或存在的状态,也表示将来经常或重复发生的动作,常与表示将来的时间状语连用。 tomorrow morning /afternoon/evening(明天早、中、晚);the day after tomorrow(后天);next year(明年);next month(下一个月);next week(下一个星期);soon(不久);later on 过些时间;this afternoon(今天下午) in+段时间( in 2020 在2020年,in 15 year’s time15年后) 2. 在一般将来时的句子中,有时有表示将来时间的状语,有时没有时间状语,这时要从意思上判断是否指未来的动作或情况。例如: Will she come? 她(会)来吗? We’ll only stay for two weeks. 我们只待两星期。 The meeting won’t last long. 会开不了多久。 3.表征求对方的意见或邀请 ① Shall I /we …常用来征求对方意见. Shall we go to the park ? 肯定Sure , let’s go . 否定No , let’s go to the cinema. ②Will you…?问对方是否愿意,或者表示客气的邀请. Will you please come to my birthday party next week ? 肯定Yes, I will. / Sure . 否定I’m sorry. I’m afraid I can’t. 二. 构成及变化 一般将来时常用的两种结构 (一)be going to+ do : 表示打算、准备做的事或即将发生或肯定要发生的事。 be going to +动词原形 1.肯定句:主语+ be(am /,is,/ are) going to +动词原形+其它成份 My sister is going to learn English next year. 我姐姐准备明年学英语。 2.否定句:主语+be(am / is / are)not going to +动词原形 +其它成份 I am not going to(go to)the cinema tonight. 我今天晚上不打算去看电影。

说木叶导学案

《说“木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能力。 2、引导学生抓关键信息,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理解作者通过对实例比较分析的说理方法。 3、培养学生把握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感情色彩,比较同一意象在不同诗作中的细微差别,提高诗歌赏析的能力。 【自主学习】 一、作者作品简介 林庚(1910--2006),字静希。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同年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在唐诗和楚辞的研究中卓有建树,提出了著名的“盛唐气象”。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史》等。 二、自练自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袅.袅()照浦.()褒.扬()灼.灼() 亭皋.()寒砧.()涔.阳()万应锭.() 言筌.()窸窣 ..()()迢.远() 2、词语释义。 (1)万应锭: (2)不落于言筌: (3)相去无几: (4)一言难尽: 3、积累名句。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 (2)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古诗十九首》) (3)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 (4)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 (5)日暮风吹,叶落依枝。(吴均《青溪小姑歌》) 4、质疑问难 通过预习本文,你有什么问题?请写在下面。

【课堂导学】 一、解题 文题为“说木叶”,速读课文,弄清楚什么是“木叶”?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默读课文,找出文中难懂的诗句和段落中的关键句,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段意并划分层次。 三、重、难点突破。 1、潜心默读课文,摘录出课文中所引用的诗句,并揣摩老师分列排列的用意:(板书或多媒体显示)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木叶下,江连波,秋月照浦云歇山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皎皎云中月,灼灼叶中华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处征戍忆辽阳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午阴嘉树清圆 2、引导学生理解上述诗句,体会总结“木”与“树”的区别,初步领会作者引用诗句阐明问题的写法: (1)比较一下,看上面两列诗句按什么规律排列? (2)、上述左边一列运用了“木叶”或“落木”的诗句,有什么共同特点?(3)、上述右边一列运用了“树”、“绿叶”、“落叶”的诗句,有什么共同特点?

我的老师导学案

3 我的老师导学案 教师寄语:老师作为一名引路人,让学生激起心灵的浪花。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的写法。 2、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的“依恋、思念老师”的深厚感情。 3、体会关键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一、课前预习 1.基础积累 (1)本文作者:,当代作家,原名魏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作者少年时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读了平民小学、高小,勉强读了简易乡村师范。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走上了革命道路。魏巍一直生活在战士们中间,解放战争时,在行军作战的间隙写了大量诗歌。全国解放后,主要作品有散文集《》、长篇小说 《》等。《我的老师》一文是作者于1956年9月29日为《教师报》所写的回忆性散文。课题中的“我”即作者本人。“老师”是作者小学时的教师蔡芸芝先生。(2)给加点字注音 魏巍.()榆.()钱黑痣.()察觉.()睡觉.()占卜.()模.()仿模.()样军阀.()褪.()色焚.()香劝慰.()磕.()头瞌.()睡时辰.()2.整体感知 (1)本文共记叙了几位人物?其中主要人物是谁?蔡老师是男的还是女的?为什么称“先生”? (2)本文共记叙了几件难忘的事情?哪几件详写?哪几件略写?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3)这七件事是如何贯串起来的?七件事的次序可以不可以打乱?为什么?3.合作探究 (1)蔡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你从课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生?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3)蔡芸芝老师给“我”写信时,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我”认为蔡芸芝老师是一个慈爱、公平、伟大的人,师生互相的评价说明了什么? 4. 品味语言 (1)、“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全篇都用第三人称“她”,这里为什么改用第二人称“你”? (2)“在一个孩子的眼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如果删去“在一个孩子的眼里”行不行,为什么?

一般过去、现在、将来时导学案

一般过去、现在、将来时导学案一般将来时导学案 学习过程: 观看微视频,完成知识点梳理。 一般过去时1. 用法一般过去时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动作或情况。 2. 时间标志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等。 3. 构成谓语动词变为_________________ 一般现在时1. 用法一般现在时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动作或情况。 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名言警句。 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时间标志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等。 3. 构成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谓语用_________________ 一般将来时的用法和构成 基本用法一般将来时表示_______________动作或情况。 时间标志词tomorrow,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等。 构成一般将来时谓语由〝__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 助动词will与人称代词主语经常缩写: I’ll = I will you’ll = you will they’ll = they will he’ll = he will she’ll = she will it’ll = it will 表示将来时的结构及其用法介绍:

【二】基础练习 Exercise 1 观看PPT高考范文部分,划出一般将来时。 Exercise 2 单句语法填空。 1. Confucius believed knives would remind people of killings and 49 (be) too violent for use at the table.〔2019全国III〕 2. It was raining lightly when I__61__(arrive) in Yangshuo just befor e dawn.〔2019全国I〕 3. This cycle__68 __ (go) day after day: The walls warm up Dur ing the day and cool off during the night and thus always a timely offset 〔抵消〕for the outside temperatures.〔2019全国II〕 4. A boy on a bike ____65___ (catch ) my attention. He was riding beside the bus and waving his arms.〔2019全国II〕 Exercise 3 单句改错。 1. Some classmates suggest we can go to places of interest nearby. I thought that it is a good idea. 〔2019全国II〕 2. However, my parents didn’t seem to think such. They always tell me what to do and how to do it. 〔2019全国III〕 3. Tony was scared and begun to cry.〔2019全国II〕 4. My dream school look like a big garden. There are all kinds of t he flowers and trees around the classroom, buildings.〔2019全国II〕【三】巩固加深 高考微写作。 微写作。 请用三句话描述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自己,可介绍学习、生活等。

《说木叶》导学案

高二语文编号: 19 编制:小组:姓名:评价: 《说“木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征,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重点) 2.能运用本课所学的知识分析诗歌中的同类现象。(难点) 3.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唤起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学法指导】本文的学习用二课时。第一课时:在预习的基础上,完成本导学案。第二课时,首先在老师的指导下,以预习案为序,完成知识积累;然后,按121课堂模式,进行讨论探究,进行展示交流与点评,完成学习目标。 预习案 一、背景知识 “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木叶”即“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由于作者是一个学者,也是诗人,有着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联想力,因而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使我们对古诗词艺术中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值得我们借鉴。学习这篇课文需要我们逐字逐句认真、细致地读,把整篇文章贯穿起来,各个部分融会贯通,就可以把握文意。 二、文学常识 林庚(1910年2月22日-2006年10月4日),字静希。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福建闽侯人。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后留校任教,编文学刊物。1933年初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以后又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1937年到厦门大学任教十年,1947年为燕京大学教授,1952年起为北京大学教授。曾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早年以诗闻名于世,与戏剧家曹禺、小说家吴组缃,并称“清华三才子”,是著名的唐诗楚辞研究专家。对明清小说也很关注,并提出颇多精辟的创见。著有《唐诗综论》《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和《中国文学简史》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6课 我的老师 导学案(人教版)

《我的老师》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的写法。 2、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的“依恋、思念老师”的深厚感情。 3、体会关键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重点难点 1、真挚的师生感情。 2、体会关键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记事写人有主有从、详略得当。 学法指导: 带着问题读书,读出问题的答案。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有人说:“老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老师像蜡烛,照亮了学生前进的道路。”“老师是人梯,载着学生攀登科学的高峰。”同学们,从幼儿园到现在,有很多老师教过你们,这些老师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呢?他们给了你们哪些支持、鼓励和帮助呢?哪位老师使你终生难忘呢? 你们也许也写过“我的老师”这类作文,写得好不好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现代著名作家魏巍写的回忆他的小学老师察警芝的一篇文章,比较一下,有没有课文写得那么生动,有真情实感。 知识建构,分享积累: 1、介绍作者、解题。 魏巍,原名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作者少年时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读了平民小学、高小,勉强读了简易乡村师范。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走上了革命道路。魏巍一直生活在战士们中间,解放战争时,在行军作战的间隙写了大量诗歌。全国解放后,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入长篇小说《东方》等。 《我的老师》一文是作者于1956年9月29日为《教师报》所写的回忆性散文。课题中的“我”即作者本人。“老师”是作者小学时的教师蔡芸芝先生。让我们共同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叙写自己最难忘的老师的。 2、写作背景 上世纪50年代,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各行各业都需要大量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教育是人才的摇篮。因此振兴教育被提上议事日程。1956年9月底,应《教师报》之约,魏巍写了这篇《我的老师》。 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1、分别给多音字、形近字注音组词。 多音字:觉形近字:磕、瞌、嗑 2、本文共记叙了几位人物?其中主要人物是谁? 3、本文共记叙了几件难忘的事情?哪几件详写?哪几件略写?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4、这七件事是如何贯串起来的?七件事的次序可以不可以打乱?为什么? 合作讨论,交流展示:

英语复习 一般将来时 学案

中考英语复习一般将来时学案 一般将来时讲解与练习 一、概念:一般将来时表示将来某个时间要发生的动作或存在的状态,及计划、打算或准备做某事。常常与表示将来的时间状语连用。如:tomorrow, next day(week, month, year…),soon, the day after tomorrow(后天)等。 二、常用的表达形式共有五种,现归纳如下: (一)“will +动词原形”这一形式,主要用于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表示单纯的未来“将要”通用于各个人称。eg: They will go to visit the factory tomorrow. 明天他们将去工厂参观。 I’ll come with Wang Bing and Yang Ling. 我将和王兵、杨玲一起来。 The rain will stop soon. 雨很快就要停了。 2、表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发展的未来的事。eg: Today is Saturday. Tomorrow will be Sunday. 今天是星期六。明天是(将)是星期日。 He will be thirty years old this time next year. 明年这个时候他就(将)三十岁。 3、问对方是否愿意做某事或表示客气地邀请或命令。 eg: Will you please turn on the radio? 请打开收音机好吗? Will you go to the zoo with me? 你和我一起去动物园好吗? Shall we go there at five? 我们五点钟去那儿,好吗? Will you please open the door? 请你把门打开,好吗? 注:在口语中will用于所有人称,书面语中第一人称常用shall。 (二)“be going to+动词原形”的形式,表示事先经过考虑、安排好打算、计划要做的事情以及已有迹象表明必将发生某事,意为“打算;就要”。 如:1)We're going to meet outside the school gate. 我们打算在校门口见面。 2)Dad and I are going to watch an opera this afternoon. 今天下午我和爸爸打算去看歌剧。3)Look! It's going to rain. 瞧!快下雨了。 三、一般将来是特殊用法: 1、be +不定式表将来,按计划或正式安排将发生的事。 We are to talk about the report next Saturday. He is to visit Japan next year. 明年他将访问日本。 2、“be about to+动词原形”表示即将发生的动作,意为:很快,马上。后面一般不能与tomorrow, next week 等表示明确将来时的时间状语连用。 如:We are about to leave.我们马上就走。意为马上做某事。 He is about to leave for Beijing. They're about to leave. (=They're leaving.) 他们就要走了。 3、有些表趋向性的动词可用现在进行时来表示将来时:例如:go,come,arrive, fly(飞往),reach(到达),stay,leave,start, die... 如:I’m going to go to the zoo this weekend.= I’m going to the zoo this we ekend.

必修5《说木叶》导学案

语文必修五编号YW-BX--0301--09 《说“木叶”》导学案 编写人:阮景荷审核:刘凤时间:2013.4.6 班级:组别:姓名: 【学习目标】 1、积累诗词名句,理解古诗词语言富有暗示性的特点。 2、根据诗歌语言特点,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提高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理解“木”与“树”、“木叶”与“树叶”、“落木”与“落叶”、“落木”与“木叶”的不同意味。【学习课时】二课时 【学法指导】: 1、朗读法 2、举一反三,迁移应用 第一学时 一、走近文本 1、导入新课: 学生共同背诵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阐述个人对诗句的境界的感受。 杜甫的这两句诗历来以境界阔达闻名,在极其萧飒荒凉的景象中又充满着一种雄浑奔放的气势,重要的因素是“落木”传递出了这种意境。让我们一同走进林庚的《说“木叶”》,详细探究其中的奥妙。 二、走近作者 林庚先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1933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此后,林庚陆续出版了《春野与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林庚诗逊等诗集和诗、论合编的《问路集》及诗性哲理随笔《空间的驰想》。学生们这样回忆自己的老师:80年代初,林庚先生给那时的师兄师姐上了一堂“告别课”。为了这一堂课,林先生整整准备了一两个月。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生涯,本来已经不用备课,可是先生说要讲出最高的水准来,必须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好教案。讲完这节课,先生回家后大病一场。 人物评价: 燕园,少了一位良师;天堂,多了一位诗人。 ――载自北京大学校园网静希先生首先是一位诗人,是一位追求超越的诗人,超越平庸以达到精神的自由和美的极致。他有博大的胸怀和兼容的气度……他有童心,毫不世故;他对宇宙和人生有深邃的思考,所以他总能把握住自己人生的方向。——袁行霈学生活动:利用有关资料,对作者自然情况以及文学成就、创作主张进行自学了解 三、知识积累: 诵读课文,初步感知 (一)、基础自测(运用工具书自行解决识记字词,做好读书笔记) 1、注音: 万应锭()桅()杆接踵()而至寒砧()迢()远窸窣()沈佺.期()门闩 ( ) 心有余悸()姣姣()袅袅 ..()柳恽.() 2、阅读文本整体把握 思考:文题“说‘木叶’”表明了作者的论题,作者就此论题阐述了自己怎样的看法? 阅读文本,抓住关键语句。思考讨论并作出回答。 思路点拨:论题只是表明了论述的范围,并不是作者的观点体现。依据说理的思维格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再结合关键性的语句,可以很快的梳理出文章的脉络层次,便于理解作者的真实写作目的。

第六课我的老师导学案

黄柏中心学校导学案 年级:七年级学科:语文执笔:涂单妹审核:叶刚 内容:第六课我的老师课型:新授课时间:2013年9月23日 【学习目标】 ⒈体会本文作者在文中所蕴含的依恋、思念老师的深厚感情,培养尊敬、热爱老师的良好品德。 ⒉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的写法。 ⒊揣摩文章的语句。 【学法指导】 ⒈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与课文进行多次接触,感悟那深挚的师生之情。 ⒉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从而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⒊在讨论分析中合作学习,促使思维的碰撞、磨合、吸纳。 【学习任务一】 一、自己搜集有关魏巍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褪()色卜()问焚()香黑痣() ⒉辨析下列各组字的形、音、义。 即()孤()卷()蜜()恋() 既()弧()券()密()念()

三、预习课文,看本文共记叙了几件难忘的事情?各用一个小标题概括,写在下面。 四、细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直接赞美蔡老师的语句,看看蔡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 【学习任务二】 一、自主学习反馈,交流预习成果。 ⒈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次阅读课文,同时思考:本文记叙的几件小事中,哪几件详写?哪几件略写?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详写: 略写: 作用: ⒉讨论:这几件事是如何贯穿起来的? 二、部分探索:品一品。

1、蔡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⒉“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生?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⒊记叙文主要运用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但有时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情,也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试从课文找出,分析一下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巩固练习】 ⒈给加点字注音或写汉字 旋即()()教诲()()炽()热半晌()痣()卜()问时辰()褪()色 kē()头 tuì()色 yú()钱焚()香 ⒉填空 (1)本文作者,是当代著名的。他的主要作品有 《》、《》。 (2)本文是篇回忆性。作者在文中回忆的老师名叫。

《说木叶》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说木叶》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学习目标: 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 意象的意蕴;比较“(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初步感悟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提高诗歌的阅读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 品味文中诗句意蕴,比较“木”与“树”的不同,从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学习难点: 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进行诗歌意象品味练习。 学习课时二课时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第一课时 一、知识链接诗歌鉴赏知识,鉴赏诗歌的意象 概念:意象就是融合了作者主观情感的景物形象。 诗歌鉴赏景物描写方法:

时空(远近、俯仰、早晚、四季等) 感官(嗅觉、触觉、听觉、味觉、视觉) 动静(动态、静态、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虚实(虚写、实写、虚实相生、化虚为实) 色彩 (色彩鲜明、色彩斑斓) 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用典等) 答题步骤 第一步、找到相关诗句,识别诗歌意象,结合诗歌分析意象特征。 (找意象并概括意象特点) 景 第二步、根据诗中诗句或体现景物特点的关键词语概括意象组合的特点。 (概括景象(意境)的氛围特点) 境 第三步、指出描绘意象的作用或效果。 (剖析作者思想及其情感) 情 二、快速阅读文章,完成下列问题。 1、给加点的汉字注音。

袅袅陆厥王褒橘徕服兮 淮南皎皎灼灼 陇首秋去飞柳恽寒砧征戍 沈佺期庾信涔阳 万应锭不落于言筌桅杆窸窣 歧路冉冉卢纶 照浦亭皋迢远 2、看拼音写汉字: 征shù()jú()颂得鱼忘quán()cén ()阳无fánɡ() lǒnɡ()首寒zhēn()wéi ()杆shū()朗xī()窣 秋风niǎo niǎo()tiáo()远zhuózhuó()其华piānpiān()起舞 洗lian( ) 万应ding( ) 干zao( ) 词zao()典故甜mi() 三、认真阅读文章、整体感知: 整篇文章作者从传统的意象“”入手,论述了古代诗歌语言具有的特点。 第1自然段:提出文章阐述的对象,即。

2020中考英语一般将来时导学案外研版

2019中考英语:一般将来时 一般将来时 一.意义: 1.表示将来某个时间要发生的动作或存在的状态,也表示将来经常或重复发生的动作,常与表示将来的时间状语连用。 tomorrow morning /afternoon/evening(明天早、中、晚);the day after tomorrow(后天);next year(明年);next month(下一个月);next week(下一个星期);soon(不久);later on 过些时间;this afternoon(今天下午) in+段时间( in 2020 在2020年,in 15 year’s time15年后) 2. 在一般将来时的句子中,有时有表示将来时间的状语,有时没有时间状语,这时要从意思上判断是否指未来的动作或情况。例如: Will she come? 她(会)来吗? We’ll only stay for two weeks. 我们只待两星期。 The meeting won’t last long. 会开不了多久。 3.表征求对方的意见或邀请 ① Shall I /we …常用来征求对方意见. Shall we go to the park ? 肯定Sure , let’s go . 否定No , let’s go to the cinema. ②Will you…?问对方是否愿意,或者表示客气的邀请. Will you please come to my birthday party next week ? 肯定Yes, I will. / Sure . 否定I’m sorry. I’m afraid I can’t. 二. 构成及变化 一般将来时常用的两种结构 (一)be going to+ do : 表示打算、准备做的事或即将发生或肯定要发生的事。 be going to +动词原形 1.肯定句:主语+ be(am /,is,/ are) going to +动词原形+其它成份 My sister is going to learn English next year. 我姐姐准备明年学英语。 2.否定句:主语+be(am / is / are)not going to +动词原形 +其它成份 I am not going to(go to)the cinema tonight. 我今天晚上不打算去看电影。

《我的老师》导学案2

2 我的老师 魏巍 学习目标 1、领会记叙的要素。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用几件事去表现人物的写法。 3、词义的辨析与词语所蕴含的情意的品味。 4、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的“依恋、思念老师”的深厚感情。 学习难点词义的辨析与词语所蕴含的情意的品味。 学习重点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用几件事去表现人物的写法。 学习过程 导读 一读课文 【要求】自由读,正字音。(批注在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 (一)查工具书给加点字注音。 黑痣.()磕.头()褪.色()焚.烧()榆.钱() (二)结合语境理解下列词语含义。 劝慰平生依恋纠纷心清如水 二读课文 【要求】试着朗读,不添字、不漏字、不改字,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①尽可能理解字句的意思,把握课文的内容。 ②把不懂的句子划出来。 三读课文 【要求】注意语气、感情基调。 四读课文 【要求】读资料,掌握文学常识,了解主旨、结构等。 (一)了解作者。 魏巍,原名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作者少年时在极 其困难的条件下,读了平民小学、高小,勉强读了简易乡 村师范。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走上了革命道路。魏巍一直 生活在战士们中间,解放战争时,在行军作战的间隙写了 大量诗歌。全国解放后,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谁是最可爱 的人》及长篇小说《东方》等。 (二)背景介绍 《我的老师》一文是作者于1956年9月29日为《教 师报》所写的回忆性散文,后收入散文集《春天漫笔》。课 题中的“我”即作者本人。“老师”是作者小学时的教师 蔡芸芝先生。

(三)常识积累 了解记叙六要素: 记叙一件完整的事情,必须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这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要素的交待有两种方式: 1、由作者一一列出,是直接交待。 2、间接交待记叙的要素,即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方式交待记叙的要素。 弄清记叙的要素,有助于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写人叙事的文章,就要注意记叙要素,从而理清文章脉络、理解主题。 五读课文 【要求】有感情朗读,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任务验收】 1、组长检查字词、读书效果。 2、教师巡视检查。 导学 一、整体感知 (一)快速阅读全文,并思考: 1、本文共记叙了几位人物?其中主要人物是谁? 2、文中用了哪些事来表现蔡芸芝先生?各用一个小标题概括,写在书上,并找出每件 3、蔡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请结合课文具体内容作简要说明。 4、我对蔡老师的感情是怎样的?批注在课下注释空白处。 (二)小组讨论文章的主题,批在课文标题下: 本文通过回忆,表现了我。 【任务验收】 小组长检查默读课文批注情况。 二、特色品读 (一)深入研读 1、作者写蔡芸芝老师,选了七件小事,是不是太多了?请谈一下你的看法。 2、七件小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二)默读课文,赏析品味

说木叶 公开课一等奖

《说“木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升古典诗歌鉴赏的能力。 2、熟读课文,了解“树叶”“木叶”“落叶”“木叶”的情感差别以及作者的观点。 3、理解并积累文中的古诗词句子,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 教学重点: 1、理解“树叶”“木叶”“落叶”“木叶”在艺术领域的差别。 2、把握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征。 高考导航: 1、积累文中“相去无几”“一字千里”等常考成语,纠正文中“一字千金”的错误。 2、把握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以及高考常见意象的含义。 学法指导: 1、熟读课文,走进文本,认真细致地把握语句的含义以及作者的观点。 2、调动平时阅读文学作品的艺术体验,与文章中的相关评论做一番比较。 3、总结并掌握课文中的一些带规律性的鉴赏方法,并且尝试用这种方法去鉴赏诗歌。 教学媒介:多媒体、导学案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好,我姓卓,卓文君的”卓“,我来自广西;我的丈夫姓张,来自云南富源。” 【提问】请问,我刚刚这段话给大家传递了一个什么暗示性的信息?——我已经算得是云南人。 是的,文字具有联想意义,可以传递一些暗示性的信息,那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林庚先生的《说“木叶”》,看看木叶给我们传递什么暗示性的信息。 二、文本探究 (一)摆现象——中国古代诗人钟爱“木叶” 【提问】文章的题目是《说“木叶”》,这告诉我们本文主要讨论的中心是“木叶”,那么请问,文中告诉我们一个有关“木叶”的什么现象?(请大家快速浏览第一段,筛选有效信息。) ——现象:中国古代诗人钟爱“木叶”一词。 【PPT展示】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谢庄《月赋》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王褒《渡河北》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提问】一般来说,我们“木叶”可以理解为“树叶”,为什么古代诗人几乎不使用“树叶”一词呢?(二)析问题——分析“树叶”“木叶”“落叶”“落木”的艺术差别 (1)“树叶”与“木叶” 【提问】“树叶”与“木叶”的差别点在于“树”与“木”,那么,二者有什么不同呢? (请大家快速浏览第三段、第四段,筛选有效信息,回答“树”与“木”的区别。) 树——有生命力的,翠绿的,枝叶繁密的 木——没有活力的,枯黄的,树叶落尽的 【朗读】第四段最后两句话 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2)“落叶”与“木叶” 【提问】“树叶”会让人联想到饱满青翠的叶子,的确不适合秋风叶落的季节,那我们改用“落叶”是不

中考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学案(

中考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学案( 一般现在时专项练习题 ①; ②; ③。 (1)be型:句子的谓语动词只有be(am,is或are): a.肯定句中,只出现be,如: I am a student.我是一名学生。 b.否定句中, c.一般疑问句, (2)实义动词型: a.肯定句中,只出现实义动词,如: I get up in the morning. b.否定句中, c.一般疑问句, 1) 经常性或习惯性的动作,常与表示频度的时间状语连用。时间状语:every…, sometimes, at…, on Sunday 2) 客观真理,客观存在,科学事实。 Shanghai lies in the east of China. 3) 表示格言或警句中。 Pride goes before a fall. 骄者必败。 4) 现在时刻的状态、能力、性格、个性。 I don't want so much. 现在一般时动词变化的规则是: 1.如果主语是名词复数和第一人称I、 we ,谓语动词不用做任何变化, 2.主语是任何一个单数名词或者是第三人称单数,谓语动词要进行必要的变化。特别提一点:不可数名词也算作单数处理。 3.谓语动词的变化规律是: (1) 在动词后加-s,-es read - reads,write - writes,say - says (2) 以s,x,ch,sh 结尾的词加-es teach - teaches,wash - washes, (3) 以辅音字母+y结尾的词变y为i再加-es try - tries,carry – carries (4) 特殊变化的词 be (是) - am, is, are ( I am she/he/it,名词单数都用 is , we, you, they, 名词复数都用are have (有) - have, has I, we, you, they, 名词复数都用have she/he/it is, 名词单数都用 has) (5) 助动词,不论单复数、不论什么人称都没有变化, can, may, must, need, ought to 等。谓语动词就不需要有任何变化了,即用动词原形表示。 (一)单选: 1. Where Lucy come from? A. do B. doesC. is D. are 2. Most of the students China. A. comes from B. is from C. are from D. come of 3. We speak English .

导学案:说木叶

《说木叶》学案 编者审核 课堂导学 【学习目标】 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比较“(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明确本文写作目的。 3.初步培养学生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 【预习导学】 一、背景知识 “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木叶”即“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由于作者是一个学者,也是诗人,有着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联想力,因而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使我们对古诗词艺术中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值得我们借鉴。学习这篇课文需要我们逐字逐句认真、细致地读,把整篇文章贯穿起来,各个部分融会贯通,就可以把握文意。 二、文学常识 林庚(1910年2月22日-2006年10月4日),字静希。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福建闽侯人。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后留校任教,编文学刊物。1933年初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以后又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1937年到厦门大学任教十年,1947年为燕京大学教授,1952年至今为北京大学教授。曾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早年以诗闻名于世,与戏剧家曹禺、小说家吴组缃,并称“清华三才子”,是著名的唐诗楚辞研究专家。对明清小说也很关注,并提出颇多精辟的创见。著有《唐诗综论》《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和《中国文学简史》等多部著作。获国家教委教材一等奖。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他数十年如一日,谆谆教导后学,桃李满天下。2006年10月4日林庚先生病逝于北京,享年97岁。 三、整体感知 1.“木”在形象上有几个艺术特征? 2、前三段“引子”中说,古代诗人多用“木叶”而不用“树叶”;第7段说,“木”与“树”在艺术形象上一字千里;而4、5、6这三段是解说原因的。那么,你认为解说清楚了吗?用自己的话解说。 四、课内纵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