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简述马克思是是时代的产物

简述马克思是是时代的产物

简述马克思是是时代的产物
简述马克思是是时代的产物

@简述马克思是是时代的产物: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充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2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准备了阶级基础3工人阶级肩负着资本主义的掘墓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的历史使命。工人阶级为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迫切需要革命理论的指导。马克思、恩格斯正是适应工人阶级解放斗争的需要和时代的需求,创立马克思主义的。

@简述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续与创新:1任何新的理论和学说都必须批判的继承前人的思想成果,以前人的思想所达到的终点作为自己研究的起点。马克思、恩格斯广泛地涉猎过各种门类的学问,其中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2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以及其他成果,为马克思、恩格斯揭示自然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以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规律,从而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3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既是在批判的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又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学说各个领域实现了革命变革。

@简述马克思理论的直接来源:1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2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德国古典的最高成果。马克思、恩格斯洗去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思想,彻底批评了它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洗去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清除了他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哲学领域实现了革命实践3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等合理思想,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使经济学发生了革命变革4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研究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趋势,总结工人阶级斗争的实践经验,对未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作了科学的预测和设想,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理

论的变革。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

内涵: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

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为

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

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

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

的科学理论体系,简要的

说,它是关于工人阶级和

人类解放的科学2马克思

对马克思主义创立起了主

导作用,恩格斯对马克思

主义的创立作出了不可磨

灭的贡献。列宁、毛泽东、

邓小平等无产阶级的革命

领袖,结合时代特点和本

国的实际情况,从多方面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3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

部分,包括哲学、政治经

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

说,不是彼此孤立、互不

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

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

系。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特征:

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

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

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2马

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

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

神。它不仅适用于对资本

主义制度和一切旧事物的

批判,也适于社会主义的

自我反省、自我审视。马

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还表现

在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

上,它公然申明自己的阶

级性,申明自己是为工人

阶级服务的3马克思主义

的科学性表现为它力求按

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的

认识世界,不带任何偏见;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在

于它的深刻性,在任何一

个领域都不是浅尝辄止;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也在

于他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

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

展4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性为

基础的。实践的观点是马

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

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

宿。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品质:1与时俱进是马克思

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

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

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

律性,富于创造性2体现

时代性要求我们高瞻远

瞩,站在时代前列,立足

新的实践,把握时代特点,

充分反映时代的进步和历

史发展的要求3把握规律

性要求我们以马克思主义

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指

导,大力弘扬求真务实、

开拓进取的精神,不断加

深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

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

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我

们的一切实际工作提供规

律性的指导4富于创造性

要求我们适应新形势、新

任务的要求,在实践中掌

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

增长新本领,提出新理论,

开拓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把各事业提高到新的水

平。

@简述马克思主义不是教

条,而是行动的指南:1是

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还

是当作行动指南,是对马

克思主义的两种根本不同

的态度。马克思主义的创

始人和后继者都坚决反对

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

克思主义的做法,认为马克

思主义是行动指南,是研究

方法2马克思主义不是教

条,它并不是提供对一切问

题的现成答案。把马克思主

义作为行动指南,就必须从

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

而不能从马克思主义的一

般原理出发,只有把马克思

主义的一般原理与本国的

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真正

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

用,制定出适合本国情况的

路线、纲领、方针、政策,

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对

它们加以适当的调整3我国

目前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关

键时期,有许多的艰巨的任

务等待我们完成。在当代中

国,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

的指南,就是要用马克思主

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

究和解决我国改革开放和

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

@简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

的: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价值观。2掌握认

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

工具。3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简述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

思主义的根本方法:1理论

联系实际之所以是学习马

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首先

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实践

性决定的,其次这是由学习

马克思主义的母的决定的2

所谓的理论联系实际就是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

为指导,去观察和分析社会

实际、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

3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

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经验

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倾向

@结合实际说明马克思主义

在实践中不断发展:1马克

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实践

经验的总结、科学成果的升

华,所以它必然会随着时代

的改变、实践的扩展、科学

的进步而不断的丰富和发

展其自身。在马克思主义产

生160多年来的历史进程

中,它的创始人和后继者总

是根据变化了的实际情况,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

论创新,从而形成了一部内

容丰富并持续向前的马克

思主义发展史2马克思、恩

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

创立者,而且也是马克思主

义的发展者。3马克思、恩

格斯逝世后,列宁在帝国主

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条件下,在领导俄国无产阶

级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与

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在

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饿斗

争中,继承、捍卫、发展了

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

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即列

宁主义阶段4马克思主义在

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中

国,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

的过程中,形成了包括邓小

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

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体系

@试述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

会理想与全国各族人民饿

共同理想的关系:1马克思

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是推

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

义。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

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把我国建设为富强、民

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

现代化国家。最高理想与共

同理想,既相互区别又相互

联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

系。2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

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基础。3

实现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以

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

@试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

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1马克

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实践

的产物,所以它必然会随着

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实

践的发展而发展。从第二次

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的半个

多世纪中,世界历史发生了

许多引人瞩目的重大变化,

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

向马克思主义提出了许多新

的研究课题,并提出了不少

回答这些问题的实践经验。

当今,马克思主义既面临着

严重的挑战,又面临着极好

的发展机遇。2要在新的历史

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

义,必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

发展史,掌握马克思主义的

已有基础,必须与马克思主

义创始人的观点前后相继、

一脉相承,理论创新。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

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或物质

的关系问题。内容是1物质

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

题,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问

题2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问题,即思维不能认识存在、

世界能不能认识存在的问

题。

@掌握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如何正确回答哲学基本内容

的第一方面,是划分唯物主

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如何

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

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

论的标准

@简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的基本观点和她们的基本形

态:1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本原

是物质,坚持物质第一性、

已是第二性的观点。唯心主

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

坚持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

性的观点2唯物主义的形态

有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

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

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

物主义。唯心主义的形态有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

@简述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含

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

基本观点:1一元论承认世界

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

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

原。一元论有两种:唯心主

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

论。前者认为世界的本质或

本原是意识,后者认为世界

的本质或本原是物质2二元

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物质和

精神两个互相平行、各自独

立的本原3辩证唯物主义是

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观

点是第一,承认世界的统一

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

论。第二,认为世界统一于

物质,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

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第三,

认为世界是运动发展的、无

限多样性的统一,克服了旧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

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

质形体的局限性

@简述列宁的物质主义及其

重要意义:1列宁的物质主义

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

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

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他不依

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

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

映。2意义:第一,他指出物

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存实

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第

二,他指出物质是可被人们认识

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

三,他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

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

物质观的局限性。

@.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及二

者的关系:1运动是标志物质世

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和过

程的哲学范畴。静止或相对静止

是标致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

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

态的哲学范畴。2运动和静止是

对立统一的关系。第一,运动是

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静

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第二,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

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简述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1

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

物的多样性,区分开不同的事物

2~才能认识事物分化的条件和

生命现象的产生3~才能理解绝

对运动

@简述实践的含义及其基本特点

和基本形式:1实践是主体能动

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

客观物质活动。2特点有客观性、

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3形式:

物质产生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

实践;科学实验。

@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实践的?1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

类社会生产的决定性环节2生产

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

础3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

实践、科学实验以及其他各种实

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简述联系的含义及联系的客观

性和普遍性:1联系是指事物之

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

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2联系的客观性是指事物之间的

联系本身固有的、是不以人的主

观意志为转移的3联系的普遍性

是指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是孤

立地存在,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

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每一事物内

部各要素也不能孤立存在,都是

与其他要素相联系的;整个世界

不是各种孤立的事物机械堆积,

而是有无数相互联系的事物构

成的统一整体

@简述为什么新事物必将战胜旧

事物:1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

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

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不

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丧

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2新事物优

越于旧事物3在社会历史领域

内,新事物是社会先进的、富有

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

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

要求,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

和支持

@简述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两

种发展观的对立和根本分歧:1

对立: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

立;发展观点和静止不便观点的

对立;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

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2分歧焦点

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

的动力

@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

法的实质和核心:1对立统一规

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

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事

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

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联系,事物

发展的动力就在于矛盾双方的

对立统一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

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

的中心线索,是理解他们的钥匙

3矛盾分析法是认识的根本方法

4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

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

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

根本分歧

@内因和外因的含义及二者辩证

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1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2关系: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外因对事物的发展起作用3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理论基础。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本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闭关自守只能导致愚昧落后,不可能实现现代化4我国对外开放是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础的,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积极地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一切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

@简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饿性质。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首先,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矛盾运动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其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不可分离。一方面,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存在。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简述矛盾的特殊性的含义及其方法论意义:1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务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2意义: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简述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1关系:首先,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一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另一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也制约和影响矛盾的主要方面。其次,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随着矛盾双方主次地位的变化,事物的性质也就发生了变化2意义:我们在分析问题,特别是分析形势时,要分清楚主流和分流,抓住主流,正确认识事物的性质,同时也不能忽视支流,并且注意主流和支流的相互转化

@简述度的含义及掌握事物的度的意义:1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他表现着质和量的统一。2意义:在人世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注意决定质的数量界限,才

能准确地认识事物的质。

在实践上,只有把握了事

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

践活动的正确准则,坚持

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

当需要保持事物的相对稳

定时,要设法使量变不超

过度的范围。

@简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及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唯

物主义在二者关系问题上

的错误:1物质和意识的关

系是物质决定意识,物质

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

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

用2在物质和意识关系问

题上,唯心主义片面夸大

意识的能动作用,否定物

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形

而上学唯物主义虽然肯定

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

用,但它缺乏实践观点,

把意识仅仅看成是对物质

世界被动的反映,忽视了

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试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

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

现实意义:1关系:矛盾的

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

结的;相互区别的;在一

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2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

证关系的原理,是坚持马

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

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

础。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

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大

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

中国的国情出发,把马克

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

的一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

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开

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

@试述两点论和重点论统

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1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主

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

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

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

的统一2 坚持两点论就是

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

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

又不能忽视次要矛盾;在

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

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忽

视茅盾的次要方面。3坚持

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

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

抓住主要矛盾;在研究某

一矛盾时,着重抓住主要

矛盾4两点论和重点论是

相互包含、内在统一的。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

一,就是看问题、办事情

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重

点。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

为中心和坚持一系列两手

抓的方针,认识我国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要

分清主流和支流,既要抓

住主流,坚定信心,又不

忽视支流,认真解决存在

的问题,都是坚持两点论

和重点论统一的具体表现

@试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

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1

关系是量变是质变的必要

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

结果;量变和质变互相渗

透2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

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

开放过程中,把远大的理

想和目标同有步骤、分阶

段的踏实苦干、稳步前进

的精神结合起来,既要反

对急躁冒进,急于求成,

也要反对保守落后。只有

这样,才能使社会各项事业

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

@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及

坚持辩证否定观的意义:1

内容: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

的自我否定;二否定是事物

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

三否定是扬弃,是既克服又

保留,新事物既克服旧事物

中消极的东西,又保留旧事

物中的积极成果2坚持辩证

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

采取分析的态度,反对不加

分析的肯定一切或否定一

切。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

有判断的继承,剔除其糟

粕,吸取其精华,推陈出新,

古为今用,照搬没也不应一

概排斥,而应立足于中国文

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吸纳其

有益的合理的内容,抵制其

腐朽的、落即反对全盘肯定

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又反

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

史虚无主义。对于中国文

化,既不要全盘后的东西

@试述事物的前进性和曲折

性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

义:1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

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

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到

否定之否定阶段,克服了前

两个阶段的局限性和片面

性,保留了前两个阶段的积

极因素,使事物得到充分发

展和完善,因而事物发展的

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2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曲折

的。一方面,否定之否定规

律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周

期性,表现为螺旋式上升或

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另一方

面,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一

个反复斗争的过程,由于某

些偶然原因的出现,事物的

发展还可能有暂时的倒退。

3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

折性的统一,如果割裂二者

的统一,会导致循环论或直

线论。4坚持事物的发展是

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

理,对于正确认识我国的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

有重要意义。首先,要坚信

社会主义的前途是光明的,

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事业要充满必胜的信

心,不要因暂时的挫折而动

摇。其次,要准备走曲折的

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事业的艰巨性和复杂

性要充分的认识,要保持清

醒的头脑,准备克服各种困

难,在曲折的斗争中开辟前

进的道路

@试述原因和结果关系的原

理及其意义:1原因和结果

的关系是:一原因和结果相

互依存;二原因和结果在一

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三原因

和结果相互作用。2掌握原

因和结果辩证关系的具有

重要意义。首先,只有找出

某一事物或现象产生的原

因,才能认识其本质和规

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

法。其次,正确地把握因果

联系,有助于更好的总结经

验教训,以便有效的知道今

后的行动。

@试述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

的原理及其意义:1必然性

和偶然性是对立的,它们是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中两种

不同的趋势,二者产生的原

因不同,在事物发展中的地

位和作用也不同。必然性产

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

配地位,决定事物发展的前

途和方向。偶然性产生于事

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

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

从属地位,加速或延缓事物

的发展进程。2必然性和偶然

性又是辩证统一的。第一,

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

现出来,由此为自己开辟道

路,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

必然性。第二,偶然性是必

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

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

必然性并受其支配,没有脱

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第

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

条件下相互转化。3掌握必然

性和偶然性关系的原理具有

重要意义。首先,因为偶然

性是受必然性支配的,必然

性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和前

途,所以我们必须通过科学

研究发现必然性,不要被偶

然现象所迷惑。其次,因为

必然性是通过大量偶然性表

现出来的,偶然性是必然性

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所

以科学研究中,要抓住偶然

性提供的机遇,揭示偶然性

背后隐藏的必然性。在实际

工作中,也要注意利用一切

有利的偶然因素去推动工

作,防止和消除不利的偶然

因素的影响,做到有备无患,

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试述可能性和现实性关系

的原理及其意义:1可能性和

现实性之间是有区别的。可

能性是目前尚不存在的,它

还不是现实性;现实性则是

已经存在的,它不再是可能

性。不要把二者向等同。2可

能性和现实性又是统一的。

一方面,而这紧密相连、不

可分割。另一方面,可能性

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

相互转化,客观世界的发

展,就是在可能性和现实性

的相互转化中实现的。3掌握

可能性和现实性关系的原理

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可能

性不等于现实性,一切工作

都要从现实出发,而不要从

可能出发。其次,为了使好

的可能性转化成现实,必须

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自

觉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

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

争取使好的可能性变成现

实,避免坏的可能性实现,

从坏处着想,向好处努力。

@试述内容和形式关系的原

理及其意义:1内容与形式是

对立的统一。内容和形式是

事物的内在要素和结构方式

两个不同的方面,二者是有

区别的。同时,内容和形式

又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任何

事物的内容都有一定的形

式,任何形式都有一定内容。

内容和形式可以在一定条件

相互转化。2内容和形式是相

互作用的。一内容决定形式,

形式依赖内容;内容发生了

变化,形式或迟或早总要发

生相应的变化。二形式对内

容有巨大的反作用。三内容

和形式的相互作用,构成内

容和形式之间的由基本适合

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

本适合的不断循环的矛盾运

动。3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

和矛盾运动是错综复杂的。

首先,内容决定形式是归根

到底意义上的决定,而不是

僵化的决定。其次,在一定

条件下,新内容可以利用旧

形式,旧内容也可以以新形

势的面貌出现。4掌握内容和

形式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

要意义。因为内容决定形式,形

式反作用于内容,所以我们要根

据内容的需要创造新形势或利

用旧形式。在观察和处理问题

时,首先要重视内容,反对忽视

内容的形式主义;但也不能忽视

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要反对抹

煞形式虚无主义。

@试述本质和现象关系的原理及

其意义:1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

别的。首先,现象是事物的表面

特征和外部联系,暴露于事物外

部,可以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

联系,只有通过理性认识才能把

握。其次,现象是个别的、具体

的、多种多样的,本质则是同类

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再

次,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

质则是相对稳定、相对平静的。

2现象和本质又是相互联系、相

互依存的。一方面,本质不能脱

离现象,任何事物的本质都是通

过这样那样的现象表现出来,不

表现为现象的纯粹本质是不存

在的。另一方面,现象不能脱离

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的表现本

质。现象和本质之间不是并列关

系。3掌握现象和本质辩证关系

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因

为本质和现象是有区别的,认识

了事物的现象不等于认识到事

物的本质,必须通过科学研究揭

示事物的本质,而不能停留在对

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上。其次,

因为本质和现象是相互联系、相

互依存的,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

来,现象表现着本质,所以我们

要通过分析现象达到对事物本

质的认识,绝不能离开现象去凭

空构想事物的本质。

@试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

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及其现

实意义:1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

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一尊重

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

性的前提。二认识和利用客观规

律又必须从分发挥的主观能动

性。2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

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

高度的革命热情与科学的求实

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充分发挥广

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又要踏踏实实的按客观规律办

事;既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又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只有

这样,才能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1

实践是认识的本源2实践是认识

的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

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

的目的

@简述认识主体的涵义及其性质

和特点:1涵义:认识主体是指

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

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

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

人2性质和特点:一认识主体具

有自然的物质基础。二认识主体

具有社会历史性认识具有能动

@认识客体的涵义:是指人的实

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

象。认识客体的构成:自然客体、

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认识客体

的性质:一具有客观实在性;二

具有对象性

@简述主体语客体的关系:1实践

关系。是指主体和客体改造和被

改造的关系2认识关系。是指主

体与客体之间反映和被反映的

关系3互相作用关系。前两者不

能独立进行的,而是二者相互作

用的过程

@简述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

的认识论的对立:1唯物论的反

映论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

识路线,唯心论的认识是从感觉

和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这是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2唯物主义从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基础出发,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观的反映,认为人的认识归根到底是从外部世界得来的。3唯心主义从思维第一性、存在第二性的原则出发,意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主张人的认识是先于经验而获得的,或者认为认识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或者认为认识是人主观自生的。总之,都认为人的认识与外部世界没有关系

@简述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1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是由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能不能正确认识现实世界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划分出来的2唯物主义哲学都是可知论,认为人的思维能认识和正确认识现实世界,即现实世界是可知的。3不可知论是指那些认为世界不可认识或不能彻底认识的认识论。4马克思主义把时间观引入认识论,认为人在实践中能够认识、并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实践的观点彻底驳倒了不可知论和哲学上的其他一切怪论。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根本不能认识的事物;现在没有被认识的事物,将来肯定会被人所认识

@简述辩证唯物论的能动的反映论与旧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的对立:1旧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离开主体的社会性、实践性和能动性来考察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把客体仅仅看作是认识的对象,完全不懂的它还是实践的对象,不能从认识主体方面去认识客体,把认识理解为主体对客体的直观的镜子式的反映2辩证唯物论的能动的反映论,是对旧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的超越,它把实践观点引入进到认识论中来,并把认识论与辩证法结合起来,科学的揭示了认识的本质,把认识看作是主体能动的反映客体的过程,从而似的辩证唯物论成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监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具体的、丰富的、生动的、然而却是表面的、不深刻的2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是抽象的、间接的、相对稳定的,它比感性认识深刻,反映了事物的全体和本质

@说明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具备的条件:1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从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借助于思维才能实现2感性材料应是丰富的、全面的,而不是零散不全的。这就要求人们在实践中把调查和研究结合起来。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辩证运动,也就是人们的认识从现象到本质、从不甚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的过

@说明认识过程的第二次

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

加重大:1从感性认识到理

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

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

践是认识的第二次飞跃2

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

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重大

是因为:一只有经过第二

次飞跃,才能把理论用于

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

界的改造。二只有经过第

二次飞跃,使理性认识再

回到实践中去,才能使之

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简述一个正确的认识需

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

成:1由实践到认识、再由

认识到实践是一个完整的

认识过程。一个正确的认

识过程要经过由实践到认

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

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

为认识受到主客观条件的

限制2从客体方面来看:

一客观事物本身是多种矛

盾构成的复杂统一体;二

事物的矛盾有个展开和发

展的过程,事物的本质有

个逐步显露的过程;人的

认识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和

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3从

认识主体方面来看:人的

认识受到主体的生理因

素、知识水平、生活经验、

认识能力及立场、观点、

方法的限制

@简述整个人类的认识是

有限与无限的统一:1认识

的有限性是指每个时代的

人每一次具体的认识是有

限的,认识的无限性是指

整个人类无止境的世代更

替的认识是无限的2认识

的有限和无限是辩证统一

的。整个人类认识的无限

性,存在于每个时代的人

的认识的有限中,并通过

无数有限性的认识而得以

实现3认识的有限性和无

限性的矛盾,只有在无限

的前进过程中,在最少对

我们来说实际上是无止境

的世代更逝中才能得到解

@简述真理与缪误的含义

及二者的关系:1正确地反

映客体的认识就是真理,

歪曲地反映客体的认识就

是缪误。真理与缪误是认

识运动的对立又统一的两

个方面2真理与缪误的对

立表现在二者的相互排

斥、相互否定上3真理与

缪误的统一表现为它们之

间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简述真理客观性的含义:

是指主体的认识与客观对

象相符合、相一致,真理

的内容是客观的。还指检

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简述真理的绝对性的含

义:1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

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与客

观世界相符合、相一致的

认识,任何真理总是包含

着不依赖于主体和人类的

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

绝对的。承认真理的客观

性同承认真理的绝对性是

一致的2无限发展着的物

质世界的存在是绝对的,

而人的每一个真理性认

识,都是向着这个无限发

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

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简述真理相对性的含义:

1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只

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

的某些方面的正确认识,在

广度上是有限的,是受条件

制约的,需要进一步扩展2

从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

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一

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

的反映,在深度上是有限

的,是受一定条件制约的,

认识有待于深化

@简述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

理的唯一标准:1检验真理

就是要判明认识与认识对

象是否相一致、相符合。实

践是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

的活动,只有它能把主观认

识与客观实际相联系起来

加以对照,来确定认识是否

与认识对象相一致、相符

合,从而使认识得到检验2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

格。人们通过实践把思想、

理论在现实中实现出来,并

把这种实现出来的东西同

原来的思想、理论对照,从

而判明其是否正确。一般来

说,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

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

@简述逻辑证明与实践检验

的关系:1坚持实践是检验

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不否认

逻辑证明在认识和探索真

理中的作用。一种认识在付

诸实践之前,先要经过逻辑

证明对之进行筛选,这样可

减少损失2承认逻辑证明的

作用,并不是说逻辑证明是

检验真理的标准,不能用逻

辑证明代替实践标准。这是

因为逻辑证明不具有最总

@简述真理与价值的关系:1

真理与价值是对立统一2真

理与价值的对立是指二者

的区别。真理是讲认识与认

识对象的关系,要求认识与

对象相一致、相符合。价值

是指外物对人的需要的满

足,表示某物具有对人有用

或使人愉快的属性3真理与

价值又是统一的、不可分

的。一真理能够指导实践,

成功改造世界,以实践成果

满足人的需要,这就是真理

的价值。二真理与正确的价

值观相一致,正确的价值观

必定是真理的指导下实现

需要的满足4真理的价值具

体表现在他的功能上。一真

理具有指导实践的功能;二

真理具有再认识的功能;三

真理具有教育和激励的功

@试述认识的本质及掌握认

识的本质的理论意义:1认

识的本质是在实践中主体

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辩证唯

物论的认识论对认识的本

质的科学概括具有重要的

理论意义2这一概论揭示了

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

的认识论的对立。前者从存

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根

本原则出发,认为认识是主

体对客体的反映;后者从思

维第一性、存在第二性的原

则出发,主张人的认识是先

于经验而获得的3这一概括

揭示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的对立。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是由对思维能不能认识存

在、能不能正确认识现实世

界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而

划分出来的。4这一概括揭

示了辩证唯物论的能动的

反映论与旧唯物论的机械

的反映论的对立。前者把实

践观引入认识论,并把认识

论与辩证法结合起来,把认

识看作是主体能动的反映

客体的过程;后者离开主体

的社会性、实践性和能动性

去考察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把认识理解为主体对客体的

直观的照镜子式的反映

@试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

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

意义:1真理既是绝对的,又

是相对的,是绝对性和相对

性的统一。一真理绝对性和

相对性相互依存;二真理的

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包含、

相互渗透;三相对的真理向

绝对的真理转化2把握真理

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统一的

原理,对于正确对待马克思

主义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

义是真理,它是绝对性和相

对性的统一。他正确的反映

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

普遍规律,具有绝对性的一

面。但是,它又没有穷尽一

切事物及其规律,需要随着

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又具有

相对性的一面。以为他具有

绝对性,所以我们必须坚持

它并以它作为指导思想;因

为它具有相对性,所以又必

须在实践中丰富它、发展它。

即坚持又发展,才是对待马

克思注意的正确态度

@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的辩证关系,并说明割裂二

者的统一在理论上和实际工

作中会导致的错误:1感性认

识和理性认识是两个阶段,

既互相区别又相互联系,二

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2感性

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感

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直

接的、具体的、个别特性的

反映,而不是深刻的、片面

的认识;理性认识是事物本

质的、全体的、间接的、概

括的反映,因而是深刻的、

全面的、相对稳定的认识3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理

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

认识;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

识相互渗透4在认识过程中,

感谢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不可

分割的,如果将二者分开,

就会犯经验论或唯理论的错

误。5在实际工作中,经验论

和唯理论是经验主义和教条

主义的认识根源。经验主义

夸大个别的、局部的经验作

用,否认科学理论的指导意

义;教条主义夸大理论和书

本知识的作用,轻视实际经

验,把理论当作万古不变的

教条,到处生搬硬套

@说明我国真理标准问题大

讨论的意义:其实质是要不

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的问题。只有坚持实践是检

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才可能

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坚持

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东西,

放弃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东

西,真正做到实事求是,从

而制定正确地路线、方针、

政策,不断取得胜利。正因

为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

一标准,我国的改革开放和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取得

了世界瞩目的成就

@试述真理的价值的具体表

现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意

义:1真理的价值表现在它的

功能上。一真理具有指导实

践的功能。一方面,由于真

理是一种正确地认识,在实

践之前,人们根据真理制定

出正确的方案、计划,甚至

制成实践模型,成为人们行

动的依据,以保证实践活动

的成功。另一方面,真理渗

透于实践活动的全过程,能随时

校正实践活动中出现的偏差。二

真理具有再认识的功能。每一个

真理性的认识都为以后的认识

提供了思想资料和理论的指导,

为认识的发展和达到新的真理

开辟了道路。所以,追求和把握

真理是推动认识发展不可缺少

的条件。三真理具有教育和激励

的功能。任何人都必须服从真

理,真理的力量是不可抗拒的,

它对人们具有无可比拟的教育

作用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树立

正确的价值观具有特别重要的

意义。在市场经济中,货币具有

特殊的功能,它是交换的主要手

段,只要有货币就能获得所需要

的一切,极容易滋生拜金主义、

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树立

正确的价值观,可以防范和抵制

这些腐朽的东西对自己的侵蚀

和毒害

@说明马克思主的认识论是党的

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1党的思

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

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

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2马克思主

的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

论基础.表现在:一党的思想路

线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

则。二党的路线坚持了理论联系

实际的原则;三实事求是是党的

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

义哲学及其认识论的精髓;四党

的思想路线和马克思主义认识

论一样,都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

的唯一标准,主张在实践中检验

真理和发展真理。

@简述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

作用:1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

和发展所依赖的诸种自然条件

的总和,它有大气圈、水圈、岩

石圈构成,适合生物生存的范围

叫生物圈。2地理环境是人们物

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制约和

影响社会的发展。一地理环境通

过对生产的影响加速或延缓社

会的发展;二地理环境还可以通

过对军事、政治的影响,制约不

同国家社会的发展。3地理环境

虽然对社会发展起制约和影响

作用,但对社会发展不起主要的

决定作用。这是因为地理环境不

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

形态的更替,他在社会发展中的

作用受社会因素、主要受生产力

和生产关系的制约。

@简述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

作用:1人口因素是一个包括人

口数量、质量、密度、构成、人

口的发展、人口分布和迁移、人

口的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因

素综合范畴。2人口因素是社会

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对社

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作用。一

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

活的必要条件;二人口状况能加

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3人口因

素不是社会发展中其决定作用

的因素,因为它不能决定社会制

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而

且它受物质生产的制约,每一种

生产方式下都有与其相适应的

人口规律。

@简述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

作用:1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

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

方式,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

系的统一。2生产方式在社会发

展中起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一

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

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

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

志;二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

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

的基础;三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

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四生产方

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

制度的更替。

@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

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表现在一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二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三社会意识受反应者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影响和制约,而意识主体的立场、观点、方法是由人们在社会存在中的地位决定的。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表现为一先进的或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社会向前发展;二落后的或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延缓社会的发展进程。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必须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及其表现:1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它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总是保持着一致和平衡。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二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四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或称能动性。

@简述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对范畴,是高度概括、高度抽象的范畴,它们包括了人类社会的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因此,二者的关系问题,是任何一种历史观都无法回避的首要问题。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属于历史唯心主义。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也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的重大问题。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要想达到预想的目的,就要使社会意识符合社会存在,否则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简述生产力的含义及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1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人与自认界的关系。2现代生产力系统包括四类要素:一独立的实体性因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二运筹性的综合因素,包括分工协作、经济管理、预测决策等;三渗透性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科学;四准备性因素,主要指教育。

@简述生产关系的内容及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1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构成的经济关系。它包括三项内容:一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二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三产品的分配方式。2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是

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这

是因为:一它是生产劳动

得以进行的前提;二它决

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三它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

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四它

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

@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的辩证关系:1生产力决定

生产关系。表现在一生产

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

性质;二生产力的发展决

定生产关系的改变。2生产

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表

现在一适合生产力性质和

发展要求的现今关系,促

进生产力的发展;二不适

合生产力和发展要求的落

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

力的发展。

@简述政治上层建筑与观

念上层建筑的关系:1上层

建筑分为政治上层建筑和

观念上层建筑。政治上层

建筑是指政治法律制度以

及军队、警察、法院、监

狱、政府机关等设施,以

及与之相适应的一套组

织。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

治、法律、艺术、道德、

宗教、哲学等各种服务于

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2政

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

筑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

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

作用、相互转化。首先,

观念上层建筑决定政治上

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是

在一定的思想理论指导下

建立起来的,是统治阶级

的有意识行动的产物,它

随观念上层建筑的变化而

变化。其次,政治上层建

筑一旦形成,又会成为一

种强大的、即成的物质力

量,反过来影响观念上层

建筑。、

@简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

筑的辩证关系:1经济基础

决定上层建筑。表现在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

产生和上层建筑的性质;

二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

层建筑的变化。2上层建筑

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

反作用表现为它是为经济

基础服务的。

@简述三种社会形态划分

法与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

的关系:1五种社会形态划

分法是指依据生产关系的

不同性质,把人类历史划

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资本社会、共

产主义社会五种依次更替

的社会形态。三种社会形

态划分法是指依据人的发

展状态或经济运行形式,

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人的依

赖性社会或自然经济社

会、物的依赖性社会或商

品经济社会、个人全面发

展的社会或产品经济社会

依次更替的三大社会形

态。2这两种社会形态的划

分方法,各自从不同的角

度和不同的侧面说明了人

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和社会

发展阶段的划分,共同揭

示了人类社会的一般规

律。3这种划分法是内在统

一的,而不是互相排斥的。

人的依赖性社会或自然经

济社会包括原始社会、奴

隶社会、封建社会三种社

会形态;物的依赖性社会

或商品经济社会,在马克

思、恩格斯那里指的就是

资本主义社会;个人全面

发展的社会或产品经济社

会,指的是未来共产主义社

会,

@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

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

矛盾: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

的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

态中,贯穿于每一个社会形

态的始终,制约和决定着其

他各种社会形态矛盾,决定

着整个社会的面貌,决定着

社会发展的必要阶段和客

观趋势,决定社会形态由低

级到高级的演变。2这两对

矛盾不是互相孤立、互相平

行的,而是互相制约、有主

次之分的。首先,由于生产

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

作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又决

定上层建筑,所以生产力和

生产关系的矛盾对于经济

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

盾起着主导作用。其次,由

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

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

有反作用,经济基础是联系

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中间

环节,所以生产力和生产关

系之间的矛盾的解决,又有

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之间的矛盾的解决。

@简述分工的规律是借机划

分的基础:1这里说的分工

是指旧式分工或自发分工,

即具有固定专业划分的分

工。2有了分工就必然有了

产品交换,而有了产品交

换,就会加剧财产的积聚和

集中,是财富日益掌握在少

数人手里,从而促进私有制

的形成和发展。而有了生产

资本私有制,就把社会成员

分为占有生产资料的剥削

阶级和不占有生产资料的

被剥削阶级。3分工的进一

步发展出现了体力劳动和

脑力劳动的分工与对立。由

于这种分工出现了只消费

不生产、只享受不劳动的

人。这些脱离生产劳动的

人,专门从事生产有关的管

理以及政务、司法等活动,

成为剥削阶级的组成部分。

@简述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奴

隶社会是历史发展中的进

步:1奴隶制保存了大量劳

动力社会,把努力用于生产

劳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

展。奴隶制受剥削压迫的奴

隶本身也是一种进步,因为

作为奴隶来源的战俘,以前

是被杀掉,有时甚至是被吃

掉,现在至少能保全生命

了。3社会有了借机划分以

后,使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的分工固定下来并不断强

化和发展,有一部分人专门

从事科学、文化、教育事业,

促进了古代科学文化的繁

荣。

@简述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

说的新贡献:主要有一下几

点,一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

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级相

联系;二阶级斗争必然导致

无产阶级专政;三无产阶级

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

阶级和进入无产阶级社会

的过渡。

@简述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

中的作用:1阶级斗争是阶

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2

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

作用,最明显的表现在社会

形态更替的过程中;3阶级

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

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

量变过程中。

@简述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

中的作用:1社会革命是社会

阶段由低级到高级发展决定

性手段。2人民群众在革命时

期能发挥出创造历史的巨大

主动性和积极性。3革命阶级

在革命斗争中受到了锻炼和

改造,成就了建设新社会的

基础。

@简述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

的区别:1社会革命是人类社

会的根本质变,是用新的进

步的社会制度代替落后的社

会制度;社会改革是一个社

会制度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

分质变,不改变社会制度的

根本性质。2社会革命是由统

治阶级发动的,目的是推翻

反动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

建立新的革命阶级的政权;

社会改革是由统治阶级或统

治阶级内的某种势力、社会

集团发动的,目的是维护和

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

因此,社会革命是一般是由

下层群众首先发动的,社会

改革是自上而下展开的。3从

历史上看,社会革命往往要

通过暴力革命的形式;社会

改革虽然也要付出代价,但

一般不需要采取大规模的武

装斗争和暴力冲突的形势。

@简述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

中的作用:1社会改革可以巩

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

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

一定程度的发展。2社会改革

可以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作

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3社

会改革具有在一定程度上破

除旧思想、旧观念、旧风俗、

旧习惯,树立新思想、新观

念、新风俗、新习惯的作用。

@简述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的

特点:1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

是主动的、自觉的,剥削阶

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改革

是被动的、自发的,统治阶

级往往是在被统治阶级强烈

反抗的条件下,下得已而对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某

些调整的。2社会主义社会的

改革是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

益出发而进行的,因而得到

广大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有

广阔而深厚的群众基础;剥

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

改革,从根本上说是从统治

阶级的利益出发而进行的,

因而不能广泛的呼起民众,

缺乏深厚的群众基础。3社会

主义社会的改革,可以在社

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范围内,

使各种矛盾不断的得到解

决;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

社会的改革,只能暂时缓和

一下社会的矛盾,但不能在

旧社会制度本身的范围内最

后解决它的固有的矛盾。

@简述“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

关系的总和”:1“人的本质

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

一对人的本质的界定,讲的

不是人与物的区别,而是人

与人之间的区别,既包括不

同时代的人之间的区别,有

包括同一时代处于不同社会

地位的人之间。所以,它讲

的不是一切人所共有的本

质,而是不同的人所具有的

不同体质,即人的具体本质。

2由于人的本质在其特性上

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即

它是有社会关系决定的,所

以它就不是先天的,而是后

天的;不是抽象的,而是具

体的;不是不变的,而是随

着社会关系的变化相应的变

化的;在阶级社会里不是超

阶级的,而是有阶级性的。

@简述人与社会是具体的、历史

的统一:1人的出现与社会的产

生是一致的。如果说社会是复杂

的活生生的社会有机体,那么每

一个现实的人就是它的一个细

胞,二者互为前提、互为依赖。

2人的活动与社会的结构及其发

展变化是一致的。生产力就是人

的自主活动的思想力,生产关系

在生产活动中不断生产和再生

产出来的社会关系,同样,社会

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也都

是人们社会活动的产物。3社会

的本质和人的本质是一致的。这

种一直的基础是实践。社会生活

在本质上是实践。人的本质是一

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这种社会

关系是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人

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生

产劳动,而物质生产劳动是社会

存在和发展的基础。4个人的解

放和社会的解放是一致的。共产

主义社会是自由的王国,体现了

人的解放和社会的解放的统一,

人的历史从原始社会经过阶级

对抗的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共

产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也就是

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

发展过程。

@简述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缺

陷:1历史唯心主义至多只是考

察了人们的历史活动的思想动

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

原因,没有把物质生产的发展程

度看作这些关系的根源。2历史

唯心主义忽视居民群众的活动,

不承认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

展的决定力量。

@简述人民群众概念及人民群众

创造历史作用的表现:1人民群

众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

数社会成员的总和。2人民群众

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的

决定力量。主要表现在:一人民

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二人

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三

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

定力量。

@简述无产阶级政党的路线众观

点内容:1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

政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是

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

和应用。2党的群众路线内容是: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

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一切为了群众,这是群众路线的

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一切依

靠群众,这是群众路线的根本要

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方法,

也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工作方法。

@简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

内容:1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

党的根本观点。2内容有:一人

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二

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三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四向

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如何解释科学是第一生产力:1

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

各类要素中。当科学应用于生产

过程,引起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的变革,以及劳动者劳动技能提

高、管理者管理水平的提高。2

在现代生产中,出现了‘科学—

技术—生产’的过程,使科学对

物质生产具有了主导作用和超

前作用。科学能够走在生产活动

和技术活动的前面,为技术和生

产的发展开辟新的途径,准备各

种前提条件,引导技术和生产的

发展。3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生产

发展的重大杠杆。一由科学技术

造成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

率越来越高;二自然科学从理论

突破到新产品试制成功的周期

日益缩短;三科学技术在生产上

的广泛应用,使生产力的发展明

显的呈现出加速的趋势。

@运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

性质的规律,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正确性:1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包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三项内容。2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如果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发展又不平衡,存在多层次的生产力,就应该在此基础上建立多种性质的生产关系,特别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不应该一开始就急于建立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经济必须占主导地位。3实践证明,实行这种经济制度,适合我国生产力的状况,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因而是正确的。@试述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及其现实意义:1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包括经济基础决定生产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三项内容。2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个规律,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3我国改革开放前,生产建筑即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一面,又有与经济基础不适应的一面、不能很好的为经济基础服务的一面。所以需要政治体制改革,革除其中的弊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

@说明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进程:1所谓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进程,是说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像自然界一样,设客观的、物质的、辩证的过程,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2应该从一下三方面说明为什么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一每一代人在社会上开始生活时,所遇到的都是现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任何人都不能自由的先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二人们不能自由的先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并不是说不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和需要去改革原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但是,人们按照自己的目的和需要所从事的社会活动将引起什么样的社会结果,自己是意识不到的。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就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试述社会历史发展的决

定性和选择性的关系的原

理及其现实意义:1社会历

史发展的决定性是指历史

定论,社会历史发展的选

择性是指书体选择的作

用。承认历史决定论和承

认主体选择的作用是一致

的。2下面三方面说明社会

历史形态的决定性和选择

性的一致性及其现实意

义。一在历史决定论看来,

在现实生活中规律是非直

接的,只是作为一种趋势、

一种平均数而存在。二在

历史决定论看来,社会规

律给人们提供并不是一种

唯一的现实可能性,而往

往是提供一个多种现实可

能性组成的可能性空间,

何种可能性成为现实,取

决于人的自觉活动和选

择。三每一种可能性又有

多种多样的形式,即各种

具体的模式和途径。人们

对具有模式和途经的选

择,可以表现出巨大的能

动性。

@试述社会形态发展的统

一性和多样性的含义及表

现:1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

性,是指各国历史发展过

程所具有的共同性、普遍

性。这种统一性表现在横

向和纵向两个方面。2社会

形态发展的多样性,是指

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

展具有不同的特点,在经

济、政治、文化发展上都

有自己民族的特色,各国

的历史可以说是千差万

别。表现在:一处统一社

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

具有各自的特点;二各个

国家在不同社会形态中具

有典型意义不同;三人类

社会在由较低的社会形态

向较高的社会形态转变

时,不同国家和民族所采

取的过渡形式各有特点;

四有些国家和民族由于特

殊的社会历史条件,在社

会形态转变过程中,可能

超越某一个或某几个社会

形态。

@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实

际,说明改革是社会主义

制度的自我完善:1我国的

改革之所以是社会主义的

自我完善,是由社会主义

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

点决定的。它是非对抗性

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

义制度不断的得到解决。2

我国的改革是在中国共产

党的领导下,按照党的路

线、方针、政策有激计划、

有步骤的进行的。3我国的

改革是在安定团结的政治

环境中进行的。改革只能

有秩序的渐进行,不能急

于求成。4我国的改革开放

正确处理了坚持四项基本

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这个

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

点之间的关系。四项原则

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

强国之路,两个方面存在

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说明如何正确分析和评

价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

用:1杰出人物是在一定历

史条件下产生的,要正确

认识杰出人物的历史作

用,必须深入了解他们所

处的历史条件,坚持历史

主义原则。任何一个杰出

人物的出现,都是时代的

需要,他们的作用必然受

历史条件和时代特点的制

约。2在阶级社会里,杰出

人物,特别是政治家、思想

家、理论家、军事家,总是

一定阶级的代表,他们的历

史作用同他们所代表的那

个阶级的历史作用是分不

开的。因此,要正确认识杰

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必须对

他们进行阶级分析。3杰出

人物的出现及其历史作用

都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

证统一,因此必须用必然性

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的观

点分析杰出人物的历史作

用。4任何历史杰出人物都

有巨大的历史功绩,也必然

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错

误。因此,对它们的历史作

用要做全面的分析和评价,

即不能可定一切,也不能否

定一切。

@简述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

的条件:1商品经济是在一

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发展

和存在的。2商品经济产生

和存在需要两个基本经济

条件。一是社会分工的产生

和存在。二是生产资料和劳

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简述商品二因素及其相互

关系:1商品具有使用价值

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

性。2使用价值是一种物品

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

属性,即物品有用性。使用

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它

是由物品的物理、化学、生

物等特性所决定的。3无差

别的一般劳动的凝结,形成

商品的价值。商品的价值在

质上是相同的,只有量的差

别,因而可以相互比较。价

值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

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4作为商品,必然同时具有

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不可

能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

的物质承担者,而价值则寓

于使用价值中。有使用价值

但没有价值的物品,也不是

商品,价值是商品最本质因

素。

@简述劳动二重性及其相互

关系:1商品是通过人的劳

动生产出来的,因而商品的

使用价值和价值因素也是

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

性所决定的。这种劳动的二

重性就是具有劳动和抽象

劳动。2生产一定价值具有

特的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

动,就是具有劳动。具有劳

动创造出使用价值,不同的

具有劳动创造出不同的使

用价值。3生产商品的劳动,

从另一方面看又是抽象劳

动。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

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就

是抽象劳动。抽象劳动是商

品价值的实体。所以,生产

商品的抽象劳动创造了商

品的价值。4具体劳动和抽

象劳动是商品生产者的统

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

两个方面,它们在实践上和

空间上是统一的,并不是各

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

两次劳动。商品生产者在从

事具体劳动的同时,也就支

出了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

生产商品劳动的自然属性,

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社

会属性。

@什么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1以

生产资料为基础的商品经

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

和社会劳动的矛盾。2以私

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

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分工

这两个条件的存在,客观上

决定着生怕生产者的劳动必

然具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双重属性。3私人劳动和社会

劳动的矛盾,之所以是以私

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

盾,是因为这一矛盾决定着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

者的命运。

@简述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

现形式: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

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由

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

间所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

为基础。这意味着价值的内

容包括两个互相联系的方

面:一是价值量的决定;二

是实行等价交换。2价值规律

的表现形式:按照价值规律

的要求,在商品交换中价格

应该与价值相一致。

@简述劳动力商品价值和使

用价值以及劳动力商品的特

点:1劳动力的商品价值是由

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包括一下三部分价值:一是

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

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生

产它的劳动力。二是劳动者

繁育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

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

供给。三是劳动者接受教育

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以培

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所需

要的劳动力。2劳动力决定的

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包括历

史和道德因素。3劳动力商品

的使用价值也具有重要的特

点。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

是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它

消费或使用就是劳动。

@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生产过

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

程的统一:1在资本主义生存

方式下,劳动过程是价值增

值过程的手段。2资本主义的

劳动过程的特点:一是工人

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二

是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3

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资本

家把雇佣公认的劳动时间延

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

的劳动时间以上,从而劳动

力所创造的全部价值,超过

了劳动力的价值,价值增值

的过程实现了,这就是资本

价值增值的秘密。所以,剩

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创造

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

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怎样认识资本的本质?简

述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分资

本的意义:1资本的本质不是

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资本

主义生产关系,即被物的外

壳所掩盖的资产阶级和无产

阶级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生

产关系。2资本在生产过程以

两种形式存在:生产资料形

式和劳动力形式。根据这两

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

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区

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3

意义是:一进一步揭露了剩

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的

剥削实质。二它为揭示资本

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

科学依据。

@剩余价值率是可变资本产

生的,为准确的表明资本家

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应该用

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相比。

剩余价值率就是剩余价值和

可变资本懂得比率。

@如何理解剩余价值规律是

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1

剩余价值的内容就是通过资

本雇佣劳动的支配,不断提

高对雇用劳动力的剥削程度来

达到获取剩余价值的目的。2剩

余价值的规律体现着资本主义

的生产目的。剩余价值规律决定

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

面和主要过程,支配着资本主义

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各

个环节。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

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衰

亡的全部过程。

@怎样认识资本积累的必然性、

实质和结果:1资本积累的实质

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工人创造

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来增

大资本的规模,以便继续占有更

多的剩余价值,从而占有不断增

大的资本来扩大对工人的剥削

和统治。2资本积累的后果:一

是导致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二

是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三是引

起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3资本

积累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深

化,最终必将以生产资料社会主

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

这就是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什么是资本主义的三权分立制

度:1资本主义的三权分立制度

是资本主义国家权力机构体系

进行组织和活动的一种制度,特

别是在实行民主共和制的国家

中,三权分立是其政权机构组织

的明显形式和显著特征。三权分

立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最高权力

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

三者分别由不同的国家机构行

使,一般来说,议会掌握立法权,

政府掌握行政权,法院掌握司法

权。

@简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

心:1资本主义的核心是利己主

义。利己主义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的必然产物,是一切以私有制为

基础的剥削阶级所共有的观念。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生产资料

私有制的最高和最后形态,因而

利己主义也发展到了巅峰,成为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

@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和

道德观是怎样:1资产阶级的人

生观是利己主义。宣扬人生的目

的就是谋求个人利益,追求个人

的幸福和享乐。2资产阶级的本

质决定她们是从维护资产阶级

的阶级地位和利益出发,以极端

利己的观点来判断人及其实践

活动的价值。资产阶级的价值观

的重要特征是以金钱作为判断

价值的标准,以获取金钱作为人

及其实践活动的价值的体现。3

资产阶级的道德观是为维护和

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和经

济利益服务的。它以尊重和增进

个人利益作为人们行为的准则

和规范,利己主义成为资本主义

道德的基本原则。

@试述商品价值量的决定以及商

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社

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

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

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

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

劳动时间。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是由两个条件所决定,第一,由

生产的客观标准条件决定;第

二,由主管标准条件决定。3形

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以简单劳

动为尺度的。复杂程度不同的劳

动所生产的各种商品,其价值量

的确定,是通过把一定量的复杂

劳动换算为多倍的简单劳动来

实现的。复杂劳动还原为倍加的

简单劳动,是通过市场交换而自

发实现的。4单位商品的价值量

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

动量成正比,而与生产该商品的

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这是商品价

值量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基本

关系。

@怎样理解货币的本质?货币具有哪些职能:1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值物的商品,它体现着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2货币的职能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一价值尺度职能是指货币是衡量和计算一切商品价值量大小的社会尺度。二流通手段职能是指货币起着商品交换媒介的作用。三贮藏手段职能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被保存起来。四支付手段职能是指在商品赊购赊销过程中,当到期偿还货款时货币所执行的还款职能,以及用于请偿还债务,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所执行的职能。五世界货币职能是指货币越出一国的范围,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试述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1价值规律自身的作用是商品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的客观必然性的实现。这种必然性越是得到贯彻和实现,越是表明价值规律在有效地发挥作用,也就意味着商品经济得到正常顺利的发展。2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以下三方面走呀:一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二价值规律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三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试述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1资本家提高对工人剥削成都的方法多种多样,概括起来有两宗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2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便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资本家除了延长工作日以外,还用提高劳动强度的方法加强对工人的剥削。3在工作日既定的条件下,改变工作日中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比例,可以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应剩余价值。相应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条件的。

@,试述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及其本质:1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就是资产阶级为实现其阶级专政而采取的统治方式和方法及各种相关制度的总和。它主要包括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政党制度、选举制度、三权分立制度、民主制度等等,其中国家制度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2资本主义国家是掌握基本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实行阶级统治的工具。资本主义国家制度有国体和政体两个方面。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掌握基本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占据统治地

位,而广大无产阶级和劳

动人民受剥削和被统治的

地位,这种基本的阶级关

系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的

国体是资产阶级专政。资

产阶级转正的实质是资产

阶级凭借其所掌握的国家

机器,对无产阶级和劳动

人民实行强力统治。3在资

本主义制度中,经济上占

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为

了维护其根本经济利益,

必然要建立与其经济制度

相适应、并为其服务的政

治制度,实现资产阶级对

整个社会的阶级统治和治

理。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

是为其经济基础服务,为

资产阶级的统治服务的。

@如何认识资本主义意识

形态的历史进步和借机局

限性:1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在反封建专政中,以及资

本主义生存方式产生与发

胀的上什期,反映了社会

进步要求。早期的资产阶

级启蒙学者和思想家,在

政治、哲学、法律、经济、

文化、艺术、教育、道德

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富于

进取精神的先进理论和观

念,继承和发扬了人类优

秀的思想文化成果,是人

类思想的一次大解放,具

有历史进步意义。2资本主

义意识形态毕竟是建立资

本主义经济基础之上,是

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

劳动制度服务的,因而资

本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上是

维护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

思想体系。

@产业资本是如何实现资

本循环和价值增值的:1产

业资本在其实现循环运动

过程中,依次经过三个阶

段即购买阶段、生产阶段、

销售阶段;与这三个阶段

相适应,产业资本依次采

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

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2

产业资本的现实循环,包

括了货币资本循环、生产

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

它是三种循环形式的有机

统一。3资本是自行增值的

价值,是带来剩余价值的

价值。通过资本循环运动

的考察,揭示出资本是一

种运动。剩余价值只是在

资本的连续循环运动过程

中才能源源不断地生产出

来。

@简述影响资本周转酥酥

的因素:意识资本周转时

间的长短,包括生产时间

和流通时间;二是生产资

本的构成。

@如何计算预付资本的总

周转速度:将一年中固定

资本的周转额加上流动资

本额除以预付资本额,即

可得出预付资本的总周转

速度。

@简述科学社会主义的产

生及其空想社会主义的区

别:1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工

人运动的实践中,在总结、

吸收前人优秀思想成果的

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科学

社会主义理论。2空想社会

主义者看到了资本主义必

然灭亡的命运,但因为他

们没有正确认识社会历史

发展的必然规律,不能揭

示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

经济根源和客观必然性。

他们要求埋葬资本主义,

却找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

力量。他们憧憬社会主义的

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

想社会的现实道路。马克思

主义社会理论则正好相反,

它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

科学,并在实践中不断发

展。

@为什么说无产阶级革命是

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

底、最深刻的革命:1无产

阶级革命是要消灭私有制、

建立公有制的社会革命,这

是以往不同私有制之间相

互取代所发生的革命不可

比拟的。以前的社会经济制

度变迁一直是以一种私有

制取代另一种私有制,这之

中也会发生革命。但与社会

主义革命比较起来,资产阶

级革命并不要求消除私有

制,而是代之以资本主义私

有制。2无产阶级革命是最

终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剥

削和阶级统治的革命。以往

革命是以一个阶级的剥削

与统治代替另一个阶级的

剥削与统治,无产阶级革命

则是消灭一切阶级剥削和

阶级统治。3无产阶级革命

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

运动。无产阶级没有自己的

私利,它们的存在与发展与

人类社会发展的总方向没

有矛盾冲突。无产阶级只有

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

己,它的阶级利益同广大劳

动者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

因此,无产阶级革命必然是

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

最广泛的革命。4无产阶级

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进

程。无产阶级通过革命夺取

政权并不是目的,在无产阶

级专政下经过一段过渡时

期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在经

过社会主义建设,使社会生

产力极大提高、物质财富极

大丰富、人得到全面发展,

进而迈向共产主义,这才是

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共产

主义事业的远景和方向。

@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

阶级专政的思想:1马克思

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中阐

明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

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在国

家问题上一个卓越的思想

就是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

级专政的实质就是无产阶

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

政权。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政权的领导核心是工人阶

级的先锋队共产党,阶级基

础是工农联盟,最终目标是

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入

无产阶级社会。2无产阶级

要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夺取

政权,使自己上升为统治阶

级,建立起无产阶级的政治

统治,即由无产阶级对整个

社会实行国家领导。3无产

阶级专政的任务是改造社

会、发展生产、消灭剥削、

消灭阶级,最终实现共产主

义。

@简述社会主义道路多样性

的原因:1各国在社会主义

革命时,其生产力状况和社

会发展阶段是不同的,由此

决定,不同社会主义国家的

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2各国历史传统、文化习俗

及具体国情各不相同,这是

各国的发展道路不同的另

一原因。3在社会主义的实

践中,各国都在探索适合本

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时代在

前进,实践在发展,社会主

义的发展道路因此而具有

多样性。

@简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

对社会基本特征的论述:1在

马克思和恩格斯设想社会主

义革命将在发达资本主义国

家同时取得胜利。他们认为

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

是: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

的公有制;根据社会需要对

社会生产的计划管理和调

节;劳动者生产的社会总产

品经过一定的扣除后,对个

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商

品经济消亡;阶级对立和阶

级差别消失;国家开始消亡

但未完全消亡。2列宁根据十

月革命后一段时期的实践,

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征作了

进一步的论述和概括:在所

有制上是全民所有制经济与

集体所有制合作经济并存;

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渡

期,还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

交换;具有高度发达的生产

力和比资本主义高度的劳动

生产率;建立工人救济和劳

动人民的政权及其民主制度

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与境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与境界 值此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主办,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研究所承办,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协办的第十八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于2018年4月21日至22日在华中科技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上海财经大学、黑龙江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具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点的高校、科研机构及其他相关单位的学者共计200余人与会。本届论坛围绕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与境界进行了多维研讨,旨在通过回顾、反思人类社会发展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中国共产党革命和建设史,科学总结历史经验,合理前瞻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更好地把握时代脉搏和指引当代社会实践,深度透析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价值与现实使命。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意蕴及其当代价值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标志。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哲学家们仅仅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品格在于深度地“介入”现实问题

并以“改变”世界为宗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积极融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在从“解释世界”向“改变世界”的转换与交融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检视和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意蕴及其当代价值有助于在新时代深化和拓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理论视域。 1.重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旨趣。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及其理论内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不可忽视的理论视角。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张曙光梳理了西方哲学史上的实践观,指出马克思的实践观是对历史上的实践观的批判性继承,并对马克思的实践观进行了深度透析。他认为,把握马克思实践观的主要内容,需要对以往哲学家们的观点进行批判性重释,在此基础上将其扩展和提升为实践哲学的基本形态,并从“自为性”、“生活性”、“社会性”、“历史性”、“世界性”五个基本维度对实践哲学进行了综合分析。基于实践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价值和作用,中共中央党校庞元正分析了马克思的实践观创新与创新实践观的建构在当代中国社会中的特殊意义。他考察了创新思想的起源、创新实践的作用、人类社会实践的走向,指出人类社会的实践应从继承性的实践、常规性的实践向创新性实践转变。浙江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建华通过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文本解读,探讨了马克思实践观的理论意蕴。他认为,马克思提出的“改变世界”意指将“现实世界”革命化,使“理想世界”变为现实。对马克思而言,“现实世界”是充满着自我异化的市民社会和不自由的世界,而“理想世界”则是每个人都能得到充分发展、都可以实现自我的世界。“改变世界”的过程就其本质而言是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过程。安徽师范大学余在海追溯了马克思实践概念的起源。他指出,马克思的实践概念起源于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神秘形式及其哲学基础的批判,而不是直接诞生于对康德“实践理性”的批判性改造,学界将马克思实践概念“康德化”的尝试,切断了马克思实践哲学与黑格尔实践哲学之间的内在联系。

最新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解读2018尔雅满分答案

马克思主义的今日处境 1 【单选题】“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一句出自(C)。 ?A、《马克思的幽灵》 ?B、《哈姆莱特》 ?C、《共产党宣言》 ?D、《辩证理性批判》 2 【单选题】在海德格尔看来,胡塞尔与萨特都没有资格与马克思对话,是因为(A)。?A、二人的思想没有深入到历史的本质性中 ?B、二人的哲学研究领域不同于马克思 ?C、二人思想的时代意义不及马克思的影响深远 ?D、二人的哲学研究违背了人类的发展规律 3 【单选题】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体现在现代性、有原则高度和(D)三个关键词上。?A、认识 ?B、认知 ?C、继承 ?D、批判 4 【多选题】萨特认为哲学自近代以来只创造了三个时代,分别是(BCD)。 ?A、柏拉图、苏格拉底阶段 ?B、笛卡尔、洛克阶段 ?C、康德、黑格尔阶段 ?D、马克思主义阶段 5 【判断题】1999年英国BBC评选“千年伟人”,最后获选的思想家是马克思。(正确)6 【判断题】雅克·德里达是德国后现代主义的哲学家。(错误)

现代性、现代世界 1 【单选题】马克思认为现代世界的本质根据有两个基本支柱,分别是(B)。 ?A、资本、政治 ?B、资本、现代形而上学 ?C、唯物主义、形而上学 ?D、经济、现代哲学 2 【单选题】进步、增长和扩张作为现代世界最基本的特征,其来源是(C)。 ?A、经济 ?B、政权 ?C、资本 ?D、法律 3 【单选题】以下人物中,(D)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分析过分析合理化。 ?A、海德格尔 ?B、胡塞尔 ?C、马克斯·韦伯 ?D、卢卡奇 4 【判断题】资本的本质特征是货币的转化。(错误) 5 【判断题】机器代表了自然科学的生产性的应用。(正确) 什么叫原则高度 1 【单选题】卢梭认为使人文明起来和使人没落下去的东西,在哲学家看来是(B)。?A、金银 ?B、铁和谷物

哲学与人生—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生的积极意义

一.哲学是什么? 教材上的定义是: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归纳和总结。 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却说:哲学就是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 两者的论述不同是因为角度不同。前者是从哲学的构成方面来说的,后者则强调了哲学对人生意义。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冯友兰先生的观点。 学习哲学的目的是指导人生,只有学以致用才是哲学最高的境界。 二.比较各哲学流派,我觉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生的指导意义最为直接有效。 下面,我将简单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生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宗明义,他强调: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可以反作用于物质。他要求我们的实践活动都要坚持物质第一性,客观看待我们的世界。可以说,马克思的唯物论思想是对唯心主义最彻底的打击。他对人们的思考方式,实践方式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人生是一个实践的过程,而实践的前提是认识我们的世界。有人把实践建立在“想当然”的基础上,论文格式因此有了空中楼阁这样的闹剧;有人把实践的成败寄托给“神仙魔法”,于是有了邪教这样的社会毒瘤。可见,认识的偏失直接导致实践的失误。好在,马克思主义用强有力的证据向我们展示了科学的认识方法,他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是物质的,没有神仙魔法,要改变世界,要完善人生就只能靠自己去实践。因此,我相信,一个头脑清醒的人,才会有能力科学的规划自己的人生,而清醒的标准是什么?是能看清世界的本质,正确认识自我。可以说,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华。他不但指出了事物的联系,还提出了科学的方法论。中国革命的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都表明唯物辩证法有着科学的本质和惊人的魅力。对人生而言,辨证的看待人生,规划人生也极为重要。比如,眼下正处于高中阶段的我,我要知道我所面对的主要矛盾是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要学会抓住知识的重点;学科之间要统筹兼顾,清楚不同学科,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还要有举一反三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勿容置疑,生活里处处都是哲学,处处都有辩证法。 历史也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可以理解并运用这些辩证法,按规律办事,势必会有所斩获的。钱学森先生曾在一封信里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他的工作和生活都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由此可见,一个懂得规划人生的人,就要辨证的看待自己的人生,为人生的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目标,在不同人生的环境里用不同的方式自我发展。 另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格塑造也极有帮助。马克思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生的真正价值是贡献。历史也证明,任何违背人民意愿,伤害人民利益的行为都会被人民的力量所消灭。因此,马克思主义教会我们如何去做一个有价值的人,如何去实现人生价值。作为一名普通的公民,作为这个国家的一员,我很欣赏里根总统的那句名言:不要问祖国给了你什么,先问问自己为祖国做过什么。是呀,当我们这样或那样抱怨我们的社会时,我们问过自己的责任吗?问过我们为国家贡献过什么吗?如果一个人的人生追求只是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这样的人生还算有意义吗?古往今来,死去的王侯将相多得多,但能被人记起的又有几人。能被人们记住是大义凌然的民族英雄,是甘于奉献的正人君子。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赋予人生以目的和意义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心灵深层的伟大创造,其主旨即在于使人的精神境界不断地升华,论文格式在精神境界的升华中崇高起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修养与创造,是人们追求崇高的过程,也是使人们自己崇高起来的过程。 参考文献: 《哲学常识》——人民教育出版社 《西方哲学史》——世界知识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央党校出版社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的解读.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的解读 [ 09-08-25 10:41:00 ] 作者:李毅编辑:凌月仙仙 摘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主要特点就是主题鲜明,主线突出;立论力求严谨,内容力求凝练;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史论结合,深入浅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的特点;框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这几门课程当中,我觉得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一个是责任重大。责任大就是在于要求高,要求我们写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贡献。再有一个就是难度大,我觉得,过去由7门课变成4门课,不是简单的课程的合并,不是说把政治经济学和哲学合并,而是重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马克思主义本身认识的过程。原来是三个组成部分,如何认识三个组成部分,让它成为浑然一体,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我觉得这既是一个理论上的难题。就是说,在这样一点上,比如说我们教材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据我看到的有人说有六种情况:比如说毛泽东讲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或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邓小平就讲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或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后来第三代领导人说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的归纳为创始人依据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成的基本思想观点。还有人指基本原理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研究方法,还有指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还有说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性,也有指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还有说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的科学体系和基本范畴等等。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本身就有那么多的认识,我们在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过程中如何处理基本原理这个层面,比如说基本观点、基本结论是什么关系,这些都是我们编写教材过程当中碰到的一些基本的重大的难点。所以,基于这一点我们感觉,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本教材,一方面是神圣的,另一方面,感觉到责任也是重大的。我想,在这里简单汇报三个方面: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编写的过程 为什么我简单地说一下编写过程呢?我觉得对大纲和教材编写过程的理解,能够认识我们编写的思路和把握它的脉络。编写过程上来说,实际上,刚才有一些专家已经提到,我再总结一下。实际上,我们这一编写过程有两个阶段,一个是大纲的编写,大纲的编写是从05年3月份到05年的9月,这是半年的时间。这期间我们算了算,大概有不下20次的修改,最后是中央政治局常委在9月份批准大纲,然后是10月分投入编写,初稿的完成是在06年3月,在这期间形成的初稿已经是第五稿了。也就是说,送审稿报教育部教材编些小组审议,审议后由报教育部党组。4月29号是工程咨询委员会审议,审议之后,现在我们修改了有6次,现在初步定的是这个礼拜六工程咨询委员会进行第2次审议。在这个初稿的修改过程当中,我们编写组先后把初稿给了知名专家包括在座的杨瑞森老师。总体上给予教材是肯定的,但是也有很多意见和建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意义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意义 【摘要】:(1)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根本的目的在于培养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 (2)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认识工具 (3)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增强我们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4)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增强我们签别各种理论和路线是非能力 (5)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提高理论思维的水平和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基础过学习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思想理论素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认真学习 【正文快照】: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意义心得体会 (1)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根本的目的在于培养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根本的目的在于培养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一是培养精神境界,“化理论为德性”,二是训练理论思维能力,即“化理论为方法”,归结到一点就是改造世界和实现自我,用中国传统哲学的话说就是“成物”和“成己”。(2)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认识工具 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源于实践,又为实践服务,能从实践的沃土中不断吸取营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个开放的体系,随着科学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在同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中不断战胜对方、完善自己。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它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邓小平哲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xx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是面向新世纪创造性运用唯物史观的重大成果,是在新的时代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我们行动的指南.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样离不开正确的思想路线。我们只有自觉地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才能坚持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事业稳定、健康地向前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 姓名:曹俊艳 专业:英语1402 学号:201407010201

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一个看似很深奥很难懂的话题,可是却是一个离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那么近那么紧的一个理论。它是理论但绝不仅仅是理论,它的一切都基于现实,它的目的是为了服务现实,它的结果是让人们更好地理解、认识现实世界。看似空洞地它又是那么的务实,在当今社会,不仅仅是在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那对于这样一个理论体系,它存在的现实价值和意义在哪里呢?它为什么这么受到欢迎和追捧呢?讨论一个事物的意义时,首先要知道它是什么。那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呢?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后继者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术思想和科学体系,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指导思想和科学体系,是关于人生信仰和核心价值的社会思想和科学体系。列宁在深刻分析19世纪末20 世纪初世界历史条件的前提下,创立了帝国主义论。在同第二国际机会主义作斗争的过程中,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和新的理论概括。在总结俄国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提出了一系列基本原则。 十月革命胜利后,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帮助中国的知识分子重新思考中国的命运和前途,并导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并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与时代特征和各国实际相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及中国哲学的优秀传统相结合,使之具有中国的作风、气派,以中华民族的风格和形式表现出来并获得发展,为中国人民所掌握,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最早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的是艾思奇,他在1938年4月写的《哲学的现状和任务》中明确提出,“现在需要一个哲学研究的中国化、现实化的运动。过去的哲学只是做了一个通俗化的运动, 把高深的哲学用通俗的词句加以解释, 这在打破从来哲学的神秘观点、使哲学和人们的日常生活逐步接近, 在使日常生活中的人们也知道注意哲学思想的修养上, 是有极大意义的, 而且这也 就是中国化现实化的基础。然而在事实上, 哲学的通俗化并不等于中国化现实化, 因此它也没有适应这激变的抗战形势的力量, 而另一方面, 因为整个并没有做 到中国化现实化, 所以也不够充分的通俗化。”这表明哲学的中国化和现实化, 既是前一段哲学大众化、通俗化的继续, 也是抗战的需要。此后, 艾思奇还提出了马克思哲学中国化的两个原则:“第一要能控制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 熟悉其表现方式;第二要消化今天的抗战实践的经验与教训。”艾思奇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和中国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基本思路是可取的。 1938 年10 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是这样说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 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 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 成为伟大的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联的共产党员, 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 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 即是说, 按照中国 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在毛泽东看来, 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生根开花, 不仅要把它与中国的实践相结合, 而且需要通过一

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解读201811

。。。。。。。。。。。。。。。。。。。。。。。。。。。。。。。。。。。。。。。。。。。。。。。。。。。。。。。。。。。。。。。。。。。。。。。。。。。。。 。。。。。。。。。。。。。。。。。。。。。。。。。。。。。。。。。。。。。。。。。。。。。。。。。。。。。。。。。。。。。。。。。。。。。。。。。。。。。 马克思主义的今日处境 1 【单选题】“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一句出自(C)。 ?A、《马克思的幽灵》 ?B、《哈姆莱特》 ?C、《共产党宣言》 ?D、《辩证理性批判》 2 【单选题】在海德格尔看来,胡塞尔与萨特都没有资格与马克思对话,是因为(A)。 ?A、二人的思想没有深入到历史的本质性中 ?B、二人的哲学研究领域不同于马克思 ?C、二人思想的时代意义不及马克思的影响深远 ?D、二人的哲学研究违背了人类的发展规律 3 【单选题】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体现在现代性、有原则高度和(D)三个关键词上。 ?A、认识 ?B、认知 ?C、继承 ?D、批判 4 【多选题】萨特认为哲学自近代以来只创造了三个时代,分别是(BCD)。 ?A、柏拉图、苏格拉底阶段 ?B、笛卡尔、洛克阶段 ?C、康德、黑格尔阶段 ?D、马克思主义阶段 5 【判断题】1999年英国BBC评选“千年伟人”,最后获选的思想家是马克思。(正确)6

【判断题】雅克·德里达是德国后现代主义的哲学家。(错误) 现代性、现代世界 1 【单选题】马克思认为现代世界的本质根据有两个基本支柱,分别是(B)。 ?A、资本、政治 ?B、资本、现代形而上学 ?C、唯物主义、形而上学 ?D、经济、现代哲学 2 【单选题】进步、增长和扩张作为现代世界最基本的特征,其来源是(C)。 ?A、经济 ?B、政权 ?C、资本 ?D、法律 3 【单选题】以下人物中,(D)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分析过分析合理化。 ?A、海德格尔 ?B、胡塞尔 ?C、马克斯·韦伯 ?D、卢卡奇 4 【判断题】资本的本质特征是货币的转化。(错误) 5 【判断题】机器代表了自然科学的生产性的应用。(正确) 什么叫原则高度 1 【单选题】卢梭认为使人文明起来和使人没落下去的东西,在哲学家看来是(B)。?A、金银

关于新时代青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

关于新时代青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 □鲍嘉琪 【内容摘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领袖和集大成者的青年时代经历出发和思考,何以在青年时代培养哲学思维,渐进发展成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充满辩证的眼光和批判的视角,对于指导新时代青年人的真理选择和人生实践都具有莫 大的价值,对于社会的整体进步和民族的繁荣复兴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新时代青年;哲学思维 【作者简介】鲍嘉琪(1995 ),女,内蒙古呼伦贝尔人;吉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哲学 新时代的浪潮虽奔涌奋进,风帆不息,不乏前途也时而迷雾困顿、大浪翻袭,如同青年人的蓬勃盎然之气一样,矛盾始终存在着,这同时并举的朝气与迷茫,也为当代青年人带来了众多精神困惑和人生抉择之疑,如何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坚守本心,不因外物所迷失,思考内心,如何笃定立于新时代,成为新时代青年人的哲学思维困惑和亟待解答之题。 一、何以培养青年时代的哲学思维 青年时代能否塑成哲学思维的培养对于人的一生都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敏锐的洞察力、敢于直面现实、奉献人生价值等众多精神层面的引领,从主观层面上作出抉择,对于哲学思维的培养都必不可少。不过,这样的思维培养下的前提一定是青年们通过自身学习和实践的不断摸索,培养自己逐渐拥有一种独立的世界观,清晰且辩证的运用方法论,认清外在客观世界的本质,真正意识到人生而为人的意义和人真正的价值属性,才能进一步促进拥有真正的哲学思维,占据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当然,这一切理论的假定都需要立论事实来充实、塑形,就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导师的青年经历作为切入点,这自然堪称是比较优秀的范式。众所皆知,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精神领袖马克思先生曾写下《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那一年,这位伟大的革命导师年仅24岁,这无疑从多维的角度都在象征性地讽刺着不同时代“24岁”的青年人。“林木盗窃案”一定程度上开启了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门,也使得马克思开始更深入性地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关注人的本身。在他担任《莱茵报》主编之时,革命与民主的色彩格外的浓厚,他笔耕不辍地批判“林木拜物教”,可是当时的莱茵省有这样的规定:未经森林主人允许捡拾枯树枝去烧柴或变卖都算盗窃并进行惩罚。这样的规定无疑从客观现实的角度更加刺激着马克思批判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因为在马克思那里,国家和法应该是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并且,应该是事物本质的反映。现实社会的沉重打击敲醒了马克思灵魂内的警钟,一定意义上这也为他建立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和为实现全人类的解放打下了牢固的思维认知基础和客观现实架构。青年时代的所见所闻、所听所感,不但没有打消他的锐气,反而更加增强了他要改造世界的决心和动力,从他青年时代经历事件的一个缩影,便可感知确实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千年第一思想家”。况且,青年时代的马克思善于观察和热爱学习,他始终能够捕捉到社会的两面性,这是绝大多数青年人都无法比拟的。当然,在我国也有很多优秀的杰出的,在青年时代就已经出类拔萃的人才,如周恩来、赵世炎、刘清扬等人在法兰西执行旅欧小组任务时,也都正处于青年时代,包括赵世炎牺牲那年,也未满26岁。而今处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习近平主席年轻时也曾有过7年知青岁月,他15岁时便去了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经历,不论体力劳动令他多么身心俱疲,他的思想意志也从未有过懈怠,总要挤出时间来读书、思考,青年时代的艰苦经历也为他超于常人的思维认知养成奠定了敦厚的基础。 实则,青年时代的哲学思维的培养不外乎需要有主观的认知,有选择性的学习,有理性的认知以及更重要的是一切的检验都来源于实践的力量,青年时代拥有人生最绚烂的大好时光,保持一颗初心,体会思维的智慧,学会选择最科学、充满真理的哲学来思考问题和看待事物,利于个人素养的提升,更利于日后对于世界的改造和对于全人类的贡献。 二、围绕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的若干思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在不同时代被赋予的思想内涵是不同的,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性隽永不息,在新时代也同样熠熠生辉。正如马克思先生曾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方法若能够真正掌握,且得心应手地活学活用,对于青年人看待事物和改造思维都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现今,绝大多数中国的青年人初识“哲学”几乎都是在高中政治的课本里,学习哲学词义未免显得生疏和晦涩,这与西方的很多青年知识分子中间有了一定的间隔,他们很早就在阅读关于哲学的入门书籍,比如《苏菲的世界》,此类书籍目的是为了培养青年拥有哲学的思维且进一步助力他们也能够拥有独立的世界观和实践的方法论,因此西方很多学者称这类书籍为哲学的入门读物。当然,中西方文化之间是有一定差距的,由于文化国情、民族色彩不大相同,伴随着学业能力的提高、知识素养的提升,中国青年学生也同样具备独立的思考能力,通过多年理论学习的沉淀,加之以社会实践经历的充盈,许多中国青年更倾向于思考人生,开始更加关注自我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设计。而真正意义上接触到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际,更 · 19 ·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 学院:刑事侦查学院 专业:刑事科学技术年级:2011级 姓名:方宁馨学号:2011052202

摘要: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下,尤其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如潮水般涌人的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使一些大学生的理想变得模糊。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由一系列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理论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只有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才能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价值,当代大学生,现实意义 毛主席曾经说过:“认真看书学习,弄通马克思主义。” 目前,在一些大学生中存在着轻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有些同学认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本没有必要,以后也用不上,只要考试能过就行了。特别是在一些理工科院校中,同学们甚至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用处。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很多大学生都不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这在当前的高校教育中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 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恩格斯适应时代和实践的要求,在批判和改造以往哲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而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的大厦的根基,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入学习,我们不仅掌握了基本的哲学知识,同时,也为构造自己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到了正确的方向,让我们开始运用哲学的两面性的观点去分析生活中的问题和解决问题,找出共性和个性,处理好共性和个性,从而让自己的目光是全面的。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工人阶级。”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之所以成为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因为它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所。 第二,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史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证实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此基础上,马克

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

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作者:万浩然 来源:《学理论·下》2019年第10期 摘要:在时代要求呼唤下,人民的需求呈现多样性特征,表现出对美好生活及美好生态文明的需求。为此,我国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以人民为中心,从人民的需求出发,对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并在实践中,结合具体实际,为解决生态文明问题,在生态保护、治理和防护方面提出来一系列新理念、新方法,深刻地回应了新时代条件下,中国为什么要建设、发展什么样的以及怎样更好地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这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科学理论指导下,结合当下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具体情况产生的顺应时代要求的科学理论。对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进行系统地学习和探究,对于加快新时代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完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关键词:生态文明思想;生态保护;生态治理;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10-0059-03 经过四十年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物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下,人民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在新时代的环境下,人民对于生活有了更高层次的需求,不仅仅满足于普通的温饱,表现出了对美好生活及美好生态文明的需求。然而,生产力和科技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使得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出现了诸多问题。而现如今,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关键因素,使得各国逐渐开始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积极谋求最优化的治理方案。党中央对此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体系,形成“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报告再一次指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國。基于此,以马克思、恩格斯的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来指导新时代下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是我国解决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于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内涵 (一)立足点是人与自然是统一的自然观 新时代的生态文明观指出,人是从自然中脱胎而来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体,人的生活和生存离不开自然,自然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和生活的物质资料以及生产场所,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人的发展受到自然的制约,但是,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这就决定了人类对于自然有一种主观支配意愿,这在一定程度上滋生了人类征服自然的思想。经过我们多年的实践,我们发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以人类统治自然,征服自然为主的纯粹的对立关系,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一方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价值与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价值与意义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马克思说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通过课上老师的细心指引和大量课外刊物的浏览,我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只有认真理解和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内容和价值,才能更好的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有三个,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其他的就都是空谈了,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其中的重要性直达,那马克思主义哲学到底又是什么,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它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坚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是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的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的基础上,创立并发展起来的。它以实践的观点为基础,合理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以及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本体论的统一,而在亚洲,则是由列宁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加以中国化和发展了的哲学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空来的纸上谈兵,它包含了非常丰富的一整套完善的理论体系,包括辩证法,唯物法,唯物史观,实践认识论等等,而这些体系也并不是自成一脉,是有着多年的理论基础而成就的,

唯物史观是鉴于人类千百年来瞬息变化的发展规律总结而成,在这个基础上人们对人类文明社会的认识变成了一种更加科学的方式,是文明创造的必要条件,是社会发展的垫脚石,如果没有唯物史观历史就会像无头苍蝇一样,永远找不到前进的路线,再比如剩余价值的理论体系,它帮助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彻底弄清楚了资本和劳动只见的关系,实现了经济学说史的伟大变革,使得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的认识也更加科学化,剩余价值论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的发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与剩余价值论相联系的资本主义积累规律、资本循环与周转规律、社会再生产规律等,如果撇开制度因素,则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如此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和传统的哲学又有什么区别呢,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事变革的先导,因为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世界上不存在永恒的事物,所以以后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会继续发展,或者被更符合时代需求的哲学所代替.但是传统哲学并不是,哲学有优劣,哲学并不包括科学,哲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类意识的抽象升华,简单点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的一种。 在马克思以前的哲学核心更多的只是停留在精神层次,整整将它提升到实践价值的,还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价值问题,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不是从建构新的体系开始,而是从解决时代性问题开始;马克思主义哲学成熟的标志也不在于它的哲学体系的完成,而在于它对时代性问题的科学解答和新世界观的科学阐释。马克思认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作为时代精华的哲学“不仅从内部即就其内容来说,而且从外部即就其表现来说,都要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因为,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时代的问题,“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马克思这段话,极其鲜明地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题意识”。 马克思之所以能成为划时代的哲学家,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从这种“问题意识”出发,准确地捕捉住了人类社会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这个关系人类命运的时代性问题,并从理论上科学解答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到底有没有规律、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是不是历史的必然、社会主义能不能代替资本主义、无产阶级的历史命运和历史任务是什么等一系列时代性问题。10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马克思在思考和回答时代面临的种种重大问题时,最有生命力、影响力的东西,不是他得出的某些具体的结论,而是那种把时代性问题真正地引入哲学的批判精神和实践精神。虽然,在“形而上学处于支配地位”的时代,时代性问题也曾被有的哲学家所关注,但它从来未曾真正地进入哲学家的视野。可以说,马克思在时代性问题上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价值的“基本点”。今天有人提出“回到马克思”也好,“重读马克思”也罢,其重要意义不是简单地回到马克思的思想,也不是把马克思的思想教条式地套用到时代现实生活和实践中去,而是要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以不同的方式重新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价值的“基本点”。 从问题出发研究哲学,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再是以建构抽象的形而上学体系,给人类提供永恒不变、包治百病的绝对真理为目的。因为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如果不与具体的不断变化的实际相结合就会变为僵化的教条。所以,马克思一方面强调自己哲学世界观的方法论意义,反对把自己的哲学公式化、模式化;另一方面,他批评当时德国的大学生动不动就要找一个所谓的逻辑出发点,搞一个主观思辨的体系的做法。今天看来,这种批评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一种哲学来说,体系往往是暂时的、相对的,如果作为一个抽象的固定结构,非常容易僵化,成为束缚思想的桎梏。重要的是把时代性问题真实地引入哲学,终结以绝对真理自诩的全部形而上学。正是“这种哲学思想冲破了固定不变的、令人难解的体系外壳,以世界公民的姿态出现在世界上”。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消闲的空谈哲学,不是晦涩思辨的书斋哲学,也不是学生课堂的教科书哲学,而是“改变世界”的实践哲学。正因为如此,马克思在批判和超越西方近代哲学时,其关注的重点不是像西方哲学家那样构建新的哲学体系,而是关注现实社会的变革,为无产阶级指明方向,提供服务。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变世界,在于实现人和人类的解放。马克思曾指出:“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在这里,马克思自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者”,以区别脱离实践的唯物主义者,以强调他自己的哲学是“改变世界”的实践哲学。公开申明解释世界的目的在于改变世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于西方哲学的一个显著特点,这是因为马克思不仅是伟大的哲学家,而且是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借用毛主席的话:“认真看书学习,弄通马克思主义。”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 义理论教育,才能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在当今复杂多变的 国内外形势下,尤其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如潮水般涌人的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使一些大学生的理想变得模糊。因 此,应充分认识现阶段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性,根据现阶段大 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对策,使现阶段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取得显 著效果,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牢固的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 的共同思想基础。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如何更有效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 大学生头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个问题,深 刻揭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明确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 内容。 从本质上讲,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 观的教育,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教育,是三位一体的教育,是难度最大的 教育。只有不断加大创新力度,才能确保理论武装头脑的工作卓有成效。 目前,在一些大学生中存在着轻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有些同学认 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本没有必要,以后也用不上,只要考试能过就行了。 特别是在一些理工科院校中,同学们甚至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用处。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很多大学生都不重视马克思主 义哲学的学习,这在当前的高校教育中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马克思主义 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它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它是现代最先进的科 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时代的思想智慧。因此。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 大学生来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提高其思想道德 素质 当今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构成了当代大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生的积极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生的积极意义 一. 哲学是什么? 教材上的定义是: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归纳和总结。 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却说:哲学就是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 两者的论述不同是因为角度不同。前者是从哲学的构成方面来说的,后者则强调了哲学对人生意义。 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冯友兰先生的观点。 学习哲学的目的是指导人生,只有学以致用才是哲学最高的境界。 二. 比较各哲学流派,我觉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生的指导意义最为直接有效。下面,我将简单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生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宗明义,他强调: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可以反作用于物质。他要求我们的实践活动都要坚持物质第一性,客观看待我们的世界。可以说,马克思的唯物论思想是对唯心主义最彻底的打击。他对人们的思考方式,实践方式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人生是一个实践的过程,而实践的前提是认识我们的世界。 有人把实践建立在“想当然”的基础上,因此有了空中楼阁这样的闹剧;有人把实践的成败寄托给“神仙魔法”,于是有了邪教这样的社会毒瘤。 可见,认识的偏失直接导致实践的失误。好在,马克思主义用强有力的证据向我们展示了科学的认识方法,他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是物质的,没有神仙魔法,要改变世界,要完善人生就只能靠自己去实践。因此,我相信,一个头脑清醒的人,才会有能力科学的规划自己的人生,而清醒的标准是什么?是能看清世界的本质,正确认识自我。 可以说,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华。他不但指出了事物的联系,还提出了科学的方法论。 中国革命的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都表明唯物辩证法有着科学的本质和惊人的魅力。 对人生而言,辨证的看待人生,规划人生也极为重要。 比如,眼下正处于高中阶段的我,我要知道我所面对的主要矛盾是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要学会抓住知识的重点;学科之间要统筹兼顾,清楚不同学科,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还要有举一反三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 勿容置疑,生活里处处都是哲学,处处都有辩证法。 历史也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可以理解并运用这些辩证法,按规律办事,势必会有所斩获的。 钱学森先生曾在一封信里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他的工作和生活都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

论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意义

论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它第一次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仅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指明正确的道路,更为各门科学的发展提供锐利的武器。马克思主义最大的存在意义就是告诉我们,观察任何一件事情一定要从实践开始,实事求是,不怕一切思想束缚,哪怕是曾经认为是正确的,后来被证明是行不通或不合时宜的,都要改正,只要我们的目标不变,采取何种形式都不重要。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不是一种对社会的预测或规范。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一百多年来,它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取得重大胜利,并且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等人在进行研究工作的同时,亲身参加和领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建立无产阶级的革命组织,指导国际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总结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历史经验,在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运用中必须同各个时代、各个国家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一、马克思主义曾经对中国和世界起到重大指导意义 1、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指导意义。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通过的党章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随后的二十二年争取解放、实现民族独立的过程中,以及建国后的二十七年的国家建设中,马克思主义思想起到了重大的指导作用,领导中国人民最终取得了斗争的胜利,并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从根本上说,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应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在其后的建设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继续发挥这种指导作用,并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可以说,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独立解放的中国,更不会有今日富强民主文明的中国。 2、马克思主义对世界起到的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之初,就将自己的革命性表现的淋漓尽致,在《共产党宣言》中,它明确表明,它的任务就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后,它就被国际无产者拿来应用到具体的国际共产党主义运动当中去,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起到了重大的指导作用。 如果说巴黎公社运动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一次尝试,那么俄国革命的胜利则第一次全面的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主张,并且表现出比资本主义更强大的生命力,对世界局势直接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俄国革命胜利后的七十多年间,尤其是冷战开始之后,世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社会主义和西方的资本主义两大阵营。 二、马克思主义遇到的时代挑战 1、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的挑战。 在著名的《反杜林论》中,恩格斯说,“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将被取消。”但是,事实证明,社会主义也需要商品经济。当代世界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可以说有四个。中国、古巴、越南和朝鲜。但是,做一下对比我们就可以明显地看到,古巴和朝鲜取消商品生产,取消商品经济,只能导致国力的低下和人民物质生活的极度匮乏。 2、分配不均以及由此导致的社会分化的挑战。 邓小平理论在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认为,社会主义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而在资本、产权、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过程中,导致了贫富差距的出现,而且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这就对马克思主义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三、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