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解放战争教案

解放战争教案

解放战争教案
解放战争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Ⅰ《解放战争》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解放战争》编排在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Ⅰ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中的第八课,是单元之末。解放战争对我国人民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标志着中国近百年屈辱历史的结束,标志着一个崭新的中国的诞生。在教材中具有画龙点睛的地位。

2.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作了如下的要求:

1)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

2)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3.教材的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地位和课标要求,确定如下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识点:内战爆发、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技能:

1)通过对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国民党采取的“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从而使学生领悟如何处理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

2)利用图表法引导学生归纳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的阶段和概括,使学生们联想到政治学上的一个规律——事物的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3)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感悟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屈辱历史的终结,是建立独立自主新中国的开始。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内战背景(国际国内形势、国共两党力量对比)研讨交流,使学生分析认识内战爆发的必然性,提高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相关材料的研习,使学生认识解放战争战略方针调整的原因及战略反攻方向的选择,掌握阅读材料、获取有用信息和分析历史问题的学习方法。

3)开展小组探究性学习,利用巩固性原则和比较法引导学生回顾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的历程,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使学生加深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斗争史实的学习,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深刻的感觉到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党,只有这样的政党采取的政策和方针才能得到人民真正的拥护。

从原因上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从史学的角度理解选择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历史的必然。

4.重点、难点:

重点:重庆谈判、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难点:重庆谈判中国共产党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理解新民主主义胜利的意义。

二、说学情

高中学生自身的知识、个性与社会性都比初中有了较为充分的发展,他们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他们的分析能力、辩证思维也明显增强,而且获得比较丰富的学习策略。对于本课内容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时接触过,大多停留在表层,没有形成系统、深刻的认识。

三、说学法

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著作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与生成性。

四、说教法

讲述法(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学习的历史史实更加具有生动性)、问题探究法(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在学生自主的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理解知识点)、讨论法(针对本节课程的难点提出问题,让学生组成小组进行讨论,从而加深了对本节难点的理解)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播放电视剧《潜伏》的片段,让学生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的策略和心理状态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从而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余则成会背叛国民党而加入共产党呢?这样带着问题,而导入今天的解放战争的学习。

2.新课讲解

(1)内战爆发

运用教材内容,并适当补充材料,用分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掌握内战爆发的背景。

1)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原因。

引导学生阅读后,分析国内国际形式及矛盾变化和国共两党力量对比,认识到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式以及各种力量的斗争。

2)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组织学生讨论对毛泽东赴重庆谈判这一行动的看法,认识国共两党谈判的原因,从而认识共产党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和平诚意以及毛泽东为民族利益而不顾个人安危的英雄气概。

引导学生分析掌握协定内容和谈判结果,认识重庆谈判使中国共产党的影响扩大,赢得了人民的信任,使国民党在政治上陷于被动地位。

3)政协会议

联系引言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认清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反动面目。

4)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借助内战爆发形式图,以及战争初期敌我力量对比图,引导学生了解当时形式,分析解放军的作战方针,掌握国民党从全面进攻到重点进攻的变化。

(2)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

1) 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

结合教材“资料回放”中的材料,明确我军第二年作战任务。

展示敌人重点进攻的示意图,引导学生探究解放军战略反攻方向。

2) 三大战役

结合三大战役示意图,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指导学生制表归纳三大战役概况。

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战役迅速胜利的原因,理解三大战役是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组织学生探究北平和平解放对当时和今天北京的发展的意义。(探究活动)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 北平和谈

通过对北平和谈和重庆谈判背景的不同,说出北平和谈的过程和结果,认识渡江战役的必然性。

2) 渡江战役和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

播放电影《渡江战役》片段,使学生了解战役的经过和结果,认识渡江战役的重要意义。

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引导学生从国内、国际和思想三个方面理解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内容,对比民主革命时期各阶段斗争的结果,探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3.课堂小结

指导学生动手制表总结本单元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主要史实。

4.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选择题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2019-2020年高一历史《第17课 解放战争》教案一

2019-2020年高一历史《第17课解放战争》教案一 一、教材分析 《解放战争》是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第17课内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抗战胜利后,共产党与国民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解放战争的三个阶段和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它既是蒋介石集团退踞台湾的开始,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领导地位逐步确立的历史,更是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的历史。本节内容无论是在中国近代史还是今天,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重庆谈判、三大战役的胜利与意义 (2)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 2.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敌我双方力量对比表,阅读抗战胜利后国共双方建国方针材料,学生培养读表与阅读解析材料的能力。 (2)通过总结中国共产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所做出的努力,学生培养总结归纳历史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本节课通过情境创设,学生感知解放战争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2)结合三大战役地图,讲授三大战役的经过,体会其中所包含科学的军事战略思想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中国共产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所做出的努力 难点:战略反攻、战略决战的条件;三大战役战略战术 四、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解放战争这一内容有一些了解。对历史人物、战争的细节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在这方面设计问题,引起他们的兴趣。 五、教学方法

本节课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采用材料解析、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感知历史并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能从不同角度发现、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并能对所学内容进行全面的总结和概括。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解放战争》,初步了解解放战争的背景,经过结果,影响。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后,国内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由民族矛盾演变为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此时的蒋介石一面准备发动内战,一面采取假和平的策略,为发动内战做准备。面对蒋介石的险恶用心,中国共产党采取了怎样的对策呢?中国的民主革命道路将走向哪里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分内容。用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然后展示探究的第一个问题。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解放战争的背景 一、全面内战爆发的背景 1、内战爆发前各方面的态度 运用课本内容,用分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掌握内战爆发的背景。 材料一:中国的老百姓,足足有三十多年没有享受过和平的日子,一面受敌人的侵略,一面不断内战,……我们对于战后和平的期望,就象饥饿的人等饭吃那样的急迫……我们反对内战,不管用什么法律来解释,我们还是要反对,如果内战,全中国人民都要遭受无穷的

高中历史 解放战争的过程与意义1

解放战争的过程与意义 (2017-2018学年山东青岛模拟)陈毅在一首诗中写道:“江汉飞传刘邓捷,中原重见李郑回。陈谢挥戈下宛洛,聂杨立马薄燕台。”诗词反映的是 A.解放军粉碎敌人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B.解放军粉碎敌人对山东的重点进攻 C.解放军开始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 D.解放军开始进行战略决战 【参考答案】C 【解题必备】 (1)解放战争的过程 (2)意义 ①国内: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的屈辱历史,迎来了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②国际: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

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李宗仁回忆录》记载,他于4月22日晚由杭州返回南京时,“四郊机枪之声不绝,首都已一片凄凉。平日最繁华的通衢大道,如中山路、太平路等地商民全部关门歇业,街上行人绝迹,只有少数部队在作撤退的准备”。该回忆说明当时 A.渡江战役中解放军迫近城郊 B.国民革命军北伐时兵临城下 C.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占领南京 D.太平天国军队即将攻陷南京 中央军委下达命令:“沿黄河各县预备船只,准备载送我军渡河作战。”沿河的千余名船工、水手宣誓:“为了全国老百姓的总翻身,要用一切力量,把大反攻的部队,迅速摆渡到对岸去。”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预备战略反攻 B.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 C.实施战略转移 D.挥师南下,抗日反攻

下图反映了解放战争时期的某次战役。该战役 A.基本消灭了国民党主力 B.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C.基本推翻国民政府统治 D.标志着战略决战的结束 1.【答案】A 2.【答案】A 3.【答案】D 【解析】根据地图中的北平、天津可知这是平津战役。根据所学可知,平津战役标志着战略

第10课《鸦片战争》教案

《鸦片战争》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的基础知识 (1)掌握鸦片走私的原因和虎门销烟的概况。 (2)掌握鸦片战争爆发的概况、《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3)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影响。 2.理解和运用 (1)通过鸦片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和经过学习、探究,学生能够对鸦片战争的性质、原因作出正确的分析和认识,澄清和批驳在这一问题上的一些错误认识和谬论,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和批判的能力。 (2)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运用史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史实,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能够全面认识问题的能力以及借鉴别人观点、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情境再现:鸦片战争前后的东西方社会的差异。 (2)多种途径获取信息,运用信息说明自己观点的方法。 (3)师生讨论,探究鸦片战争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鸦片战争的爆发不是偶然的,它是在清王朝封建统治面临严重危机的时刻,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进行殖民扩张不可避免的结果。 (2)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以掠夺为目的的侵略中国的战争,对中国来说,这场战争完全是一次反抗侵略的自卫战争。清政府的腐败和落后,导致了这场战争的失败。落后就要挨打,这是鸦片战争为后人提供的宝贵教训。奋发图强,振兴中华,是每个青年学生的历史重任。 (3)被称为“万园之园劳的圆明园,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火烧圆明园是侵略者对中国文化的摧残,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悲剧。 重点与难点 重点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第一幅巨型浮雕,就是虎门销烟的激动人心的场面。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运动的正义之举,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华民族维护民族尊严和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标志着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伟大起点。为什么说虎门销烟是正义之举?鸦片输入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危害?英国为何会以此发动鸦片战争?为何中国会失败?它给中国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鸦片贸易与当今的毒品走私有何区别? 新课学习 1.鸦片战争的背景 国内:

2020年统编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10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

10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教学目标: 1、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结合现实,冷静地剖析历史、正视历史,树立理性的爱国主义情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未来. 2、初步养成尊重历史的好习惯。 3、了解全民族坚持抗战、中共七大、战略反攻和日本投降等基本史实, 探究中国看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伟大意义.培养学生依据史实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将本课所学内容与之前学习的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从多角 度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将抗日战争和之前学习的列强侵华战争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讨论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难点: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搜集有关资料。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课前查闯九一八事变和南京大屠杀的资料。 2.教师准备:教学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搜集有关资料。 2.明白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搜集有关资料。明白扰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意义。 活动一:全民坚持抗战 1.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根据教材叙述,思考:抗战相持阶段到来之后,日本采取了哪些措施? 提示:日军对国民政府进行政治诱降,辅之以军事打击:加紧进攻敌后扰日根据地:加强对占领区的军事统治和经济掠夺。 2.教师提问:日本侵略者政策的改变,对中国抗战有什么影响? 提示:在日本的诱降下,汪精卫公开叛国投敌,在南京建立了伪国民政府。 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0 3.教师讲述:面对新的情况,中国共产党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坚持抗战,反对妥协,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的破坏行动。同时在各敌后抗日根据地掀起了大生产运动,打破了日伪军的封锁. 4.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根据教材,说说全民族扰战的表现有哪些。 活动二: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与反思

必修1第10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 18世纪到19世纪前期,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开展,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随着生产力的飞速提升,英国对于海外市场的需求更加迫切。鸦片战争以前,英国已建立了东方殖民体系,拥有广袤的领土,无尽资源和庞大人口的中国,成为英国拓展海外市场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目标。鸦片战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两次鸦片战争及其严重后果。沙俄侵犯中国大片领土。 2、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必然性、鸦片战争的侵略性、鸦片战争中的民族英雄。 3、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后果。 二、过程与方法 1、历史条件分析法,历史辨证法。 2、培养学生辨析史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民族英雄,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及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历史责任感 2、通过史实树立历史责任感,理解落后就要挨打,御侮

必先自强的道理,确立积极进去的人生态度 基本知识点 (1)熟悉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起因和后果,了解列强的罪恶行径。 (2)识记《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天津条约》的内容,认识这些条约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两次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原因,战后丧失的主权及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 难点: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叙述与讲解,分析图表,史料解读,问题探究 知识结构 西方国家的侵略 ①1840年以前,英国等大肆向中国走私鸦片 ①战前中国与世界差距 ②战前正当贸易中国的出超地位 ②1840年英国政府发动鸦片战争,以武力打开了中国门户 ①《南京条约》签订

第17课解放战争练习题

第17课练习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2017·北京西城一模·23)“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下列诗作反映的内容与史实相一致的是() 2.(2016·江西南昌二模·34)阿克顿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如果不是其全部的话”。达尔也说:“民主依赖妥协”。下列事件与“妥协”相距甚远的是() A.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 B.1787年美国宪法 C.1945年国共《双十协定》 D.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3.(2016·全国名校大联考高三第一次联考·12)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1924年兴起的国民革命运动、1946年爆发的人民解放战争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满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相继被推翻。关于这三次民主革命高潮的说法,根本一致的是() A.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 B.革命对象与领导阶级 C.领导阶级和革命前途 D.革命结果与指导思想 4.(2018·浙江名校协作体高三第一学期联考·14)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名称。下列军队的名称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②①④③ B.①②④③ C.①③②④ D.②①③④5.(2017·全国卷高考临考冲刺押题卷七·30)1946年,国民党不断进犯各解放区,但在口头上仍说遵守《双十协定》,双方在南京进行谈判。谈判破裂后,国民党对中共人员限期撤离,中共与美方紧急磋商,美国同意麦康内尔执行“鲶鱼行动”,把中共人员安全送回到了延安。材料表明() A.美国改变了对国民党的支持 B.中共赢得了美国的舆论支持 C.中共在内战中处于弱势地位 D.国共关系引起美国高度关注6.(2017·江苏徐州高考考前模拟冲刺打靶卷·10)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载:“当时,国民党军队向解放区的进攻主要集中在两翼:陕北战场有21个旅,共20万人;山东战场有5 6个旅,共40万人。两翼之间的兵力十分薄弱,想依仗黄河天险阻挡住解放军南下。”为此,解放军实施了() A.全面防御,打退敌人围剿 B.重点防御,粉碎敌人进攻 C.战略反攻,挺进大别山 D.战略决战,发动三大战役7.(2017·湖北天门、仙桃高一第一学期期末·12)《杜鲁门关于美国对华政策的声明》(1945年12月)“美国及其他联合国家承认,目前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为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为达到统一中国目标之恰当机构。……自治性的军队例如共产党军队那样的存在,乃与中国政治团结不相符合,且实际上使政治团结不能实现。”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美国反对中国发生内战 B.共产党制定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C.蒋介石不顾人民反对发动内战 D.美国推行扶蒋反共政策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17课 解放战争学案 精品

第17课解放战争 考点:了解人民解放军挺进大别山、发动三大战役和解放南京;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 伟大意义 一、争取和平建国反对内战的斗争(1945.8——1946.6):重庆谈判、政协会议 二、全面内战阶段(1946.6——1949.10) 1.战略防御全面进攻:1946.6,进攻中原解放区开始,人民军队采用运动战防御 重点进攻:陕北、山东解放区 2.战略反攻: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序幕 3.战略决战:辽沈、淮海、平津战役——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 1949.4.21)、解放南京(4.23):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 4.战争胜利 成立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1.(国内)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来屈辱的历史,迎来了一个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2.(国际)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它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 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3.(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 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附: 革命统一战线:国共第一次合作、国民大革命时期,反对北洋军阀政府 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战争时期,反对日本侵略者爱国统一战线:1981年正式提出,反对分裂中国的行为 农村革命根据地: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 根据地抗日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 解放区:解放战争时期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2元旦-3月,代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中华民国北洋军阀政府:1912.3-1927.7,代表大地主 国民政府:1927.7-1949.4.23,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大买办 中国近代史分期: 1840-1919.5.4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19.5.4-1949.10.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49.10.1-1956 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1956-社会主义社会时期 (注: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应该由资产阶级来完成, 所以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只是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中国民族资产阶 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无法完成这个任务,就天然地落到了革命性更彻底的中国无产阶级身

高中历史教学教学案例

高中历史教学教学案例——第一节《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 鸦片战争前夕世界形势及清政府的腐朽没落统治;鸦片走私;禁烟运动;鸦片战争的时空过程;中国军民的反侵略斗争。 2.能力培养 ①通过鸦片战争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讨论、分析,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地”看问题的观点、“透过现象看本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关系”等观点、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探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分析问题和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③通过鸦片战争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和掌握历史事件的基本方法、使用历史地图的能力以及阅读史料获取信息、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等。 3.德育目标 ①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在清王朝封建统治危机四伏、腐败不堪之际,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为开辟海外市场进行全球殖民扩张的必然结果。 ②通过讲述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危害,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教育。 ③通过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分析,教育学生奋发图强,为国家强大而读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原因。 难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分析。 课前准备 利用电脑制作动态鸦片战争示意图,虎门硝烟电影录像片段、鸦片战争相关历史图片。

学生:组织学生做好预习。如:采用问题式教学法或“导学式”教学法,课前可将预习提纲和课上重点讨论的问题印发给学生,适时布置学生进行预习。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说明】 1.本节课是高中学段第一节历史课,教学设计的基点在于贯彻落实教学大纲规定的基础知识、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个方面的基本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与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关于鸦片战争的重点和基本的历史知识,开始培养和训练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理论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行近代中国国情和人文精神的思想教育。 2.高中历史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是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应从起始年级抓起。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要紧密结合高一学生的学段和年龄特点,开始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历史思维能力训练,使学生在掌握重点历史知识的同时,使历史思维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3.新课程教学目标的侧重点是对学生进行以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素质教育,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采用“问题式”和“双主导学”(导学式)教学模式和思路,在教师恰当的主导作用下,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课前预习、课中自学阅读、质疑答疑、分组讨论、检测练习等形式,实现师生教与学的有机互动。在教材的处理上,应突出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等重点、难点内容,点拨思路,启导分析,给学生留下较多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借以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习惯和基本能力。 4.在教学媒体手段上,本节教学设计适时播放影视录像片段、鸦片战争演示战争进程示意图、介绍相应历史资料,借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以及适度增加信息量。 【课堂实录】 (多媒体课件画外音导入) 师: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一个半世纪以前的岁月。 在那时,千年的中华帝国,连同它光辉灿烂的文明被 一场外来的血与火打败了,中华民族开始沦落为殖民 地、半殖民地。中英两国远隔万里,为什么会在19世纪的上半叶 发生了一场血与火的较量呢?首先,我们一起来听一个

第四单元第17课解放战争

第17课解放战争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本课考纲要求:战略反攻与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及其历史意义。 活动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重庆谈判(1945年8月) (1)背景: ①抗日战争胜利后,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由中日民族矛盾转变为美帝支持的国民 党反动派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矛盾; ②国民党提出重庆谈判: 原因:①迫于国内外要求和平的压力,②尤其是蒋介石内战准备尚未完成(最主要原因) ③共产党应邀,毛泽东亲赴重庆参加谈判 原因:①为争取和平;(最主要原因)②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2)结果:1945年10月10日双方签署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⑴《双十协定》内容: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等 ⑵未达成协议的问题: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 注意:未能就这些问题达成协议的原因:蒋介石反共反人民的阶级本质。 2、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时间 时间:1946年初;地点:重庆 结果: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但国民党很快撕毁了协议,发动内战。 ★抗战胜利后,中国出现了由民族战争向国内战争过渡的阶段,这一阶段政治斗争的基本内容是: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 活动二:人民解放战争 1、解放战争的第一年(1946年6月——1947年6月)(战略防御) 军事上:⑴1946年夏,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标志着内战的全面爆发。 ———人民解放军运用运动战,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粉碎了全面进攻 ⑵1947年春,国民党军队对陕北和山东两个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1

———粉碎国民党对解放区重点进攻 经济上————中共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年),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 A、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B、意义:①土地改革使解放区一亿多无地或少地农民分到了土地,生活有了很大改善; ②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③翻身农民踊跃参军,支援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 2、解放战争的第第二年(1947年6月——1948秋)————挺进大别山(战略反攻) ⑴简况: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 ⑵意义:①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②(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的心脏)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中原防御体系,威胁国民党统 治的中心地区南京和武汉。 【能力提升】 1、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这里说的“插上一刀”指的是:千里跃进大别山。 2、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是战略反攻 3、人民解放战争第二年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范围的战略反攻 4、毛泽东说:“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是指人民解放军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战略反攻) 5、1947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实行战略反攻的意图是由内线作战转向外线作战 6、解放战争时期有一张传单上写着:“蒋军弟兄们:国势已经大改变,打了16个半月内战,老蒋的军队已有100多万被消灭!”这张传单产生于战略反攻开始后 7、“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域。”“外线”中首先被突破并建立了根据地的地区是中原地区 8、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的重大意义是改变解放战争的战略态势 3、解放战争的第三年(1948年9月后)————三大战役(战略决战) ⑴背景:①1948年秋,敌我力量发生了重大变化 2

高中历史第一课《鸦片战争》教案

高中历史第一课《鸦片战争》教案 鸦片曾经有一个非常好听的别名叫“福寿膏”,它真的能让人添福增寿吗? ___网准备了《鸦片战争》教案,欢迎查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虎门销烟、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通过对中英《南京条约》内容、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以生活化事件以及战争视频作引入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创设情境及学生分组调查、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和创造性,锻炼其合作、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认识到“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规律,从而激发学生立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重点难点】 重点:中英《南京条约》 难点:鸦片战争 ___社会的影响

(一)导入新课 今天是新学期的开始。我们 ___学习也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中国近代史。 展示:通过展示视频鸦片战争的经过,美丽的罂粟花引入本课,观看后说明:中英两国远隔重洋,一个在亚欧大陆东端,一个在亚欧大陆西端。相距如此遥远的两个国家,为什么会在19世纪中期爆发战争呢?这场战争能否避免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课鸦片战争。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2页正文第一自然段内容,指出鸦片战争前中英贸易情况? 茶叶、生丝 呢绒、布匹

(清前期中英贸易情况——中国出超,英国入超,英国处于贸易逆差地位) 教师引导: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想到了什么?(答案提示:鸦片) 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第3页图片、数据资料;同时出示一则材料,让学生分析讨论: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多媒体课件展示材料: (鸦片)槁人形骸,蛊人心志,丧人身家,实生民以来未有之大患,其祸烈于洪水猛兽。 ——魏源 (答案提示:财政危机、政治更加腐败、军队战斗力下降) 3.教师过渡:面对鸦片的输入所造成的严重危害,道光帝派主力禁烟的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

【学习目标】 1、能记住三大战役的基本情况和渡江战役的东西起止地点。 2、能计算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中国的时间。 3、能分析归纳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4、重点: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 【快乐学习】 一、复习巩固(以组为单位抽查一名同学回答)重庆谈判的结果和历史意义是什么?

1、填空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和朱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解放军百万雄师在东起江苏()、西至江西()的千里战线上,强渡长江。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年的南京国民党政权垮台 三.合作学习(分组讨论下列问题,以组为单位推选代表进行交流展示) 人民解放战争为什么能迅速取得胜利? 【课堂检测】(独立完成,组内交换批改) 一.选择题: 1.1948年秋,国民党军队主力被迫收缩在一些大城市和重要的交通线附近。中共中央果断决定,与国民党军队主力进行决战,歼敌47万,解放东北全境的战役是:() A.淮海战役 B.平津战役 C.辽沈战役 D.渡江战役 2.北平是举世闻名的历史古都,为使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免遭战火,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争取下,华北敌军总司令终于率25万军队在北平接受和平改编。当时华北国民党军队总司令是:() A.傅作义 B.曾泽生 C.杜聿明 D.陈长捷

二.材料解析: 1.材料一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国民党的内战政策,进行了三年艰苦卓绝的人民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 材料二原子弹是一种大规模屠杀的武器,但是决定战争胜败的是人民,而不是一两件新式武器。 ------摘自毛泽东1946年与斯特朗的谈话 请回答: (1)请写出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主力决战的三大战役名称。 (2)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

2012年高一历史学案(新人教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

第17课解放战争 【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1937年后)。2.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二、学习重点1.重庆谈判2.战略反攻开始的标志3.三大战役的名称及其影响4.渡江战役的意义 5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三、学习难点 1.重庆谈判 2.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自主学习】一、过渡时期(1945年8月——1946年6月)1.重庆谈判(1)背景:①蒋介石:迫于国内外要求和平的压力,特别是内战准备尚未完成,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②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努力争取和平民主,揭露蒋介石阴谋。 (2)时间:1945年8月底到10月10日。 (3)地点:重庆。 (4)结果:签署《双十协定》。协定规定: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等。但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能达成协议。 2.政治协商会议 (1)时间:1946年初 (2)地点:重庆 (3)结果:通过一些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但是,政协协议很快被国民党撕毁。 二、内战的爆发 (一)战略防御阶段(1946年6月——1947年6月) 1.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 2.粉碎全面进攻:人民解放军采取运动战方式,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八个月歼敌七十多万。 3.粉碎重点进攻:从1947年春开始,国民党军队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又被解放军粉碎。 (二)战略反攻阶段(1947年6月——1948年9秋) 1.经济措施:1947年,中国共产党制定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实行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 2.军事行动:1947.6 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三)三大决战阶段:

统编人教版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历史《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集体备课教案教学设计

鸦片战争的冲击与因应 要点一两次鸦片战争 材料:争取自由贸易的战斗在英国国内已获胜利,而广州仍在实行限制。这个城市仍拒外商于城墙之外,使外商受该城官员的辖制。一出广州城,就是四亿人口的中国国内大市场。曼彻斯特的制造商们互相议论说,只要想到这件事:如果每个中国人的衬衣下摆长一英寸,我们的工厂就得忙上数十年!只要能够打开这个壁垒就好了。只要英国能找到一个安全港口,能夺得一个岛屿并将它变成一个受英国保护的弊绝风清的货物集散地,那就好了。驻广州的英国散商1830年12月在呈递下院的请愿书中辩解说,对华贸易是世界上潜力最大的贸易。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英国为了实现对华贸易而引发了什么历史事件?发生这一事件的根本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案】 历史事件: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根本原因:工业革命使英国对原料和市场的需求加剧,急需打开中国市场。 (一)鸦片战争的背景: 1、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2、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根本原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积极对外扩张,掠夺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原料和商品市场。 ●主要原因:受自然经济的抵制,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 (二)两次鸦片战争 1、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 (1)战争进程:1840年,英军远征军总司令懿律率军开进广州海口,发动侵略;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战争结束; (2)战争结果:失败,签订近代历史上第一批不平等条约 ●《南京条约》的危害:破坏中国领土主权;加重清政府和中国人民的负担;破坏中国的关税自主权;破坏中国的贸易主权等。 ●领事裁判权: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在一些半殖民地国家攫取的非法特权之一。即帝国主义国家的侨民在居留国犯罪或成为民事诉讼的被告时,居留国法庭无权审判,只能由该国的领事裁判。又称为“治外法权”,1943年抗日战争期间废除。 ●片面最惠国待遇:指的是缔约国双方在通商、航海、关税、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相互给予的不低于现时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的优惠、特权或豁免待遇。此种待遇称为“最惠国待遇”。而“片面最惠国待遇”则为中国给予英国优惠待遇,英国不给予中国。其主要特点为“一体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教学设计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重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 难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顺利进行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解放战争开始于哪一年?什么时候我军转入反攻作战?其标志是什么? 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后,战争形势又有什么新进展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有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变为 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2.教师提问: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的? 学生回答:通过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制定土地改革总路线,在解放区内进行土地革命。 3.教师出示图片,并提问:解放区的土改有哪 些成效? 学生回答: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4.教师展示材料: 材料一: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老百姓高呼的口号“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支援大反攻,参加胜利军,打倒蒋介石,拔掉老祸根”。 材料二:解放区的农民从亲人参军 根据上述材料,说一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板书设计? 《中国土地法大纲》 解放区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总路线 辽沈战役 三大战役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渡江战役 ?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主要是关于一系列战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观看战争影片片断,让学生进行学习。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形式获得历史的基础知识,而且还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爱党、爱国、爱家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思考如何安排适当时间观看影片来达到教与学的目的,是需要注意和思考的。

解放战争学案

班级姓名 第17课《解放战争》学案 编写:史渭辉审核:高一历史组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掌握重庆谈判、全面内战、三大战役、北平和谈和渡江战役等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片、诗词、材料及地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应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努力教会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注意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学习的习惯,使学生能基本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初步对所学内容能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史实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不可屈服的,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人民抗战的坚强核心,以此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并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学习重点与难点】 重点: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三大战役的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的历史意义。 难点:中国共产党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什么说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 【知识梳理】 抗战胜利后的形势特点: (1)国:蒋介石的独裁内战政策,“假和平,真内战”策略。 (2)共:中共及其领导下的人民革命力量,全国人民,包括民主党派要求和平民主。 (3)美:扶蒋反共的政策。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结合以上材料,阅读课文序言,回答下列问题: 1、课文序言反映了哪个历史事件? 2、该事件反映了蒋介石有何企图?

鸦片战争 精品教案

第1课 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了解虎门销烟、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通过对中英《南京条约》内容、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以生活化事件以及战争视频作引入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创设情境及学生分组调查、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和创造性,锻炼其合作、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认识到“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规律,从而激发学生立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重点难点 重点:中英《南京条约》 难点: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是新学期的开始。我们历史的学习也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中国近代史。 展示:通过展示视频鸦片战争的经过,美丽的罂粟花引入本课,观看后说明:中英两国远隔重洋,一个在亚欧大陆东端,一个在亚欧大陆西端。相距如此遥远的两个国家,为什么会在19世纪中期爆发战争呢?这场战争能否避免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课 鸦片战争。 二、新课讲授 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2页正文第一自然段内容,指出鸦片战争前中英贸易情况? 茶叶、生丝 呢绒、布匹 (清前期中英贸易情况——中国出超,英国入超,英国处于贸易逆差地位) 教师引导: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想到了什么?(答案提示:鸦片) 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第3页图片、数据资料;同时出示一则材料,让学生分析讨论: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多媒体课件展示材料: (鸦片)槁人形骸,蛊人心志,丧人身家,实生民以来未有之大患,其祸烈于洪水猛兽。 ——魏源 (答案提示:财政危机、政治更加腐败、军队战斗力下降) 3.教师过渡:面对鸦片的输入所造成的严重危害,道光帝派主力禁烟的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 多媒体展示林则徐:“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K12学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复习教案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复习教案 课题: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复习课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九一八事变后局部抗战开始,了解西安事变的概况,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知道七七事变开始了全民族抗战,以南京大屠杀为例,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2、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交流展示贯穿全课,通过列表进行对比新旧民主主义革命。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台儿庄和百团大战等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了解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西安事变、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中共七大、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难点: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三:教具:多媒体资料课件四:学法指导:本单元讲的是抗日战争历史。复习时抓住中国军民抗击日本侵略的重大史实。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这部分知识在中考中占有一定的比重,考查形式多样,同学们在复习时应重点掌握。五、复习过程出示目标自主温故 1.简述九一八事变的史实,知道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局部战争。 2.了解西安事变的概况,认识西安事变和平

解决的历史作用。 3.讲述中国军队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等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4.了解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5.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进攻。 6.列举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合作温故 学生相互检查,相互提问,合作探究,形成知识体系。考点导航考点一:抗日战争例1、“为什么要在中国的邻土上进行演习?为什么借口士兵失踪动用大炮······”这是美国记者斯诺在1937年参加日军召开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提出的问题,这一连串的质问主要针对 A. 柳条湖事件B、九一八事变C、七七事变D、八一三事变考点二:解放战争例2、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打了无数胜仗。下列战役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是 A.四渡赤水 B.百团大战 C.淮海战役 D.上甘岭战役检测巩固 1、我国东北地区资源丰富,帝国主义国家垂涎欲滴。为了独占这一地区,1931年日本发动了

人教版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7课《解放战争》教案

《解放战争》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重庆谈判、全面内战、三大战役、北平谈判和渡江作战; (2)通过对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政局特点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的教学,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历史现象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 (4)通过解放战争中敌我力量变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用辩证的方法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 (5)通过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原因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合作与交流中探究问题。教材中提到的探究的重要问题,可以通过学生分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来完成。 (2)采用问题情景教学法。情景的设置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也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来再现历史,然后通过教师提问或者是学生发现问题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3)在教学中努力教会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注意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学习的习惯,使学生能基本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初步对所学习内容能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中共以广大人民群众和中华民族的利益为重,尽力争取和平。中共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和确立的,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 (2)通过对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史实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不可屈服的,中共是领导人民抗战的坚强核心,以此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并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中共的思想感情。

重点和难点 重点 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三大战役的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 难点 中共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抗战胜利以后,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两大政治力量——国民党和共产党,政治信仰不同,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两党从合作走向对抗,从争取和平民主走向内战,决定中国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斗争在政治战线和军事战线上同时进行。 新课学习 一、争取和平民主阶段: 1、重庆谈判: (1)背景:抗战胜利后,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自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烽烟不断,人民一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民生凋敝、苦不堪言。现在抗战胜利了,苦难应该到头了吧,应该可以在民主和平的环境建设家园了吧。然而遗憾的是,一个人却在磨刀霍霍,积极准备发动内战。这个人就是蒋介石。当然蒋介石也知道民心不可违。正当他为了战争借口冥思苦想的时候美国特使赫尔利向蒋介石献计:“蒋委员长可否给毛泽东发个电报,邀他来重庆共商国是。如果他拒绝,你可以接二连三地发电报邀请他,充分显示你的诚意。如果毛泽东明确表示不来重庆,拒绝和谈,你就可以向全世界宣布,共产党不要和平。你就可以大加讨伐,而不负任何责任。”蒋介石闻听此言,眼前一亮,觉得此计甚妙。决定采取这一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连续三次电邀“特请毛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同时摆出一副“大战方告终结,内争不容再有。深望足下体念国家之艰危,悯怀人民之疾苦。”这样一种关心民生疾苦的嘴脸。 【问题探究】蒋介石喊和平只是一个幌子,为什么蒋介石还要三次电邀毛泽东谈判?其电邀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鸦片战争教学目标doc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课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使学生了解鸦片战争前夕清朝封建统治的腐朽没落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迅速崛起; ⑵使学生概述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 ⑶使学生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过程以及鸦片战争中的民族英雄。 ⑷使学生背诵两次鸦片战争中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南京条 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内容并解释不同条款对中国的实质性影响 ⑸使学生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理解 两次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不同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图片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通过请学生归纳战前交战双方基本情况,培养学生研读和阐释史料的能力。 (3)通过指导学生观看相关的情境图片、表格、柱形统计图、鸦片战争经过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 (4)通过学生对两次鸦片战争的比较,提高学生历史比较的思维能力。 (5)通过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学习,“透过现象看本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关系等观点,培养学生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引导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及结果,使学生认识到“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规律,从而激发学生立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2)通过讲述战争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一大批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抗击侵略的英雄事迹,积极关注仁人志士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进一步领悟爱国主义的实质,使学生深刻感悟历史,激发其爱国热情。【重难点】 教学重点:着重于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理解中国战败的原因。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战争的失败对中国的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