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20年镇痛分娩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全文)

2020年镇痛分娩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全文)

2020年镇痛分娩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全文)
2020年镇痛分娩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全文)

2020年镇痛分娩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全文)

分娩是大部分育龄女性必经的生理过程,分娩期间女性承受的巨大产痛常导致产妇出现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和现代化医学模式的改变,孕产妇及其家人对生育保健服务质量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而减轻产痛则是大部分产妇最为关注的产时保健内容之一,为产妇找到一种既能缓解产痛,又不会对母婴健康产生影响的镇痛手段是产科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

理想的镇痛分娩技术应具备:①镇痛效果好;②起效快、操作简单方便;③对母婴健康影响小;④在保证产妇清醒的条件下,还能保证其活动自如且不会对子宫收缩力产生影响,同时产妇还能够主动加入分娩过程中;⑤一旦产妇无法继续自然分娩,镇痛的实施不会对剖宫产的开展产生影响。

目前临床上应用的主要镇痛分娩方式包括吸入镇痛、非药物性镇痛、椎管内镇痛、全身阿片类药物镇痛等。现就各类镇痛方法的作用机制和镇痛效果以及镇痛分娩的实施与自然分娩质量的相关性进行阐述,现综述如下。

1.分娩疼痛与镇痛

明确产痛基础解剖知识是目前使用区域麻醉技术缓解分娩疼痛感的关键。第一产程产妇的内脏疼痛可通过阻滞双侧的腰椎交感神经及颈旁神经丛缓解,胎儿在产道内下降引起骶部躯体疼痛可通过阻滞双侧阴部神经缓解。故在第一产程与第二产程采取椎管内麻醉与硬膜外麻醉的镇痛效果较理想。镇痛实施及分娩期间组织损伤对母体及胎儿有间接或直接影响,循环及呼吸系统受到疼痛刺激、下丘脑自主神经功能改变、焦虑抑郁等心理动力学行为等均对母婴有一定的不利影响,而上述反应在疼痛缓解后有所改善。

分娩疼痛刺激产妇的呼吸系统,增加宫缩时产妇每分钟耗氧量及通气量,在宫缩期间换气不足将引起母体血氧不足,间接刺激胎儿血氧不足,镇痛分娩的开展可能会加重肺换气不足现象,引起呼吸衰竭。而若换气过度又将导致严重的氧合血红蛋白分离曲线移动或呼吸性碱中毒,从而导致胎儿获氧量减少,影响新生儿结局。目前对分娩镇痛安全性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了解分娩期间各个有害刺激步骤的相互作用,更好地理解产妇自然分娩的疼痛过程,找到神经受体与递质参与的机制是突破传统分娩镇痛治疗的关键。

2.镇痛方式

2.1非药物镇痛

情感支持、分娩教育、芳香疗法、按摩、冷热疗法、音频疗法等非药物治疗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可帮助产妇缓解产痛。此外还有部分技术需要专门培训或专门设备,这类技术包括皮内注射水、水疗、经皮电神经刺激、生物反馈、按摩、针灸、催眠等,但上述技术大多未经严格的科学研究证实其功效,故在临床中的应用有局限,其效果需进一步证实,不可盲目实施。

目前,产前教育在围生期保健中被广泛应用,分娩教育对分娩方式选择、分娩持续时间及不健康婴儿出生率是否有影响尚未被证实,故仍需继续研究。此外,产妇在分娩期间获得亲友支持是否影响分娩疼痛感也无可靠研究支持。赵立娟等的研究发现,女性在获得助产士或配偶连续分娩支持或可缩短分娩时间,降低剖宫产率,降低镇痛干预率,并获得最大的分娩满意度,但该结果对围生儿的结局并无较大影响。英国多采用经皮电刺激镇痛,但有研究证实经皮电刺激后产妇疼痛感并无较大缓解。

2.2全身性镇痛

目前,使用阿片类药物镇痛和吸入性镇痛是较常规的分娩镇痛方法,一氧化二氮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吸入性麻醉剂,该药物是50%氧与50%的一氧化二氮的混合物,需要特殊的净化设备辅助以保证药物使用的安全性及减小对环境的污染。指导产妇正确吸入麻醉药物,可帮助大脑一

氧化二氮浓度峰值与最高宫缩峰值同时发生,达到最佳的镇痛效果。目前一氧化二氮用于镇痛分娩是否有负面影响仍存在较大争议。一氧化二氮的间断使用对母婴均较为安全,但若产程中产妇出现血氧不足等情况需增加系统性阿片类镇痛药物及一氧化二氮的使用量时,此时药物的副作用可能会显现,安全性也降低。

2.3椎管内镇痛

在分娩期间采取椎管内镇痛是相对有效的镇痛手段。一项调查显示,2005年美国有>60%的产妇选择椎管内镇痛分娩,芝加哥的一所医院产妇选择椎管内镇痛的分娩率竟高达90%;而英国有近1/3的产妇选择实施椎管内镇痛分娩。椎管内镇痛使用最为广泛的是连续腰椎硬膜外镇痛+脊髓硬膜外镇痛,采用联合手段可能与大部分产妇的分娩时间较椎管内镇痛药物的有效时间长有关,若单一采取硬膜外镇痛或脊髓内镇痛的灵活性较差,镇痛效果不理想。但随着产科临床的发展,目前椎管内麻醉在镇痛分娩中的应用已不多见,这可能是因为椎管内麻醉镇痛的实施需要使用较大剂量的局部麻醉药物,导致分娩风险大大增加。

3.镇痛分娩药物

目前常采用局部小剂量麻醉药复合镇痛药的方式用于分娩镇痛,麻醉药物常用酰胺类局部麻醉药,如罗哌卡因、布比卡因等;麻醉性镇痛药则以阿片受体激动药为主。小剂量麻醉药物复合麻醉性镇痛药物能在不同环

节阻滞疼痛冲动的产生。阿片受体药物则能够直接作用于脊髓受体,阻断感觉神经传导,两者协同作用不仅增强了镇痛效果,减少局部麻醉药物的使用剂量,同时还不会对母婴产生影响,目前已广泛用于产科临床。

3.1局部麻醉药物

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是常用的镇痛分娩局部麻醉药物,两者均具备药效明显、镇痛持续时间长、对母婴影响小等优点。

3.1.1布比卡因

属于消旋体,由等量的右旋体和左旋体组成,药物对心脏及中枢神经有较大毒性,且有一定运动阻滞之效。体外试验表明,芬太尼、吗啡、可乐定、舒芬太尼等对布比卡因的氧化代谢无抑制作用,但上述药物中无CYP3A4或CYP1A2同型物抑制剂,虽然还未进行临床研究,但有可能布比卡因的代谢机制受已知的CYP3A4诱导剂(如苯巴比妥、苯妥英、利福平等)或CYP3A4抑制剂、CYP1A2诱导剂(如奥美拉唑等)或CYP1A2抑制剂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应用布比卡因时需预防药物过量,故在使用期间应尽可能分次注射,且注射或滴注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指征与意识状态,一旦发生变化应及时给予氧吸入。布比卡因也有一定的药理毒性,但经人

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小鼠淋巴瘤突变实验、细菌突变实验等均未发现布比卡因的致突变作用。布比卡因引起的运动阻滞效应在血药浓度较高时最佳。杨豪比较了布比卡因与罗哌卡因在镇痛分娩中的应用情况发现,布比卡因的运动阻滞较高,但综合考虑下,罗哌卡因已取代布比卡因的位置主要用于镇痛分娩。

3.1.2罗哌卡因

以单纯左旋体为主,心脏毒性较低,药物产生的运动神经阻滞之效与血药浓度相关。0.2%的罗哌卡因能阻滞感觉神经,但不会阻滞运动神经;

0.75%时不仅有理想的感觉神经阻滞之效,还会产生一定的运动神经阻滞之效。罗哌卡因不会蓄积在胎儿脂肪内,同时也不会影响子宫及胎盘的血流,母婴安全性均理想。汤蓓蕾等比较布比卡因与罗哌卡因用于镇痛分娩的效果及安全性发现,应用低浓度罗哌卡因有感觉运动神经阻滞分离发生,因其几乎无心脏毒性,故临床应用优于布比卡因。

值得注意的是,罗哌卡因仅供有区域麻醉经验的临床医师或在其指导下使用,常用麻醉剂量应参照药物的使用说明,决定药物使用剂量时,临床医师的经验与患者的自身状况非常重要。总体而言,外科麻醉,如硬膜外用药需要较高浓度与剂量,但用于分娩镇痛这种急性疼痛控制,建议使用较低剂量及浓度。此外,药物在使用后其起效时间与持续时间会有个体差异,故在药物使用期间应预计平均使用范围,并参照相关标准,在注射前

与注射期间仔细回吸避免静脉内注射,若患者需要大剂量注射则建议使用3~5mL试验剂量的含有肾上腺素的利多卡因,以保证注射的安全性。

3.2麻醉性镇痛药物

3.2.1芬太尼

芬太尼是常见的麻醉镇痛药,镇痛强度是吗啡的75倍,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对母婴无影响,且大部分产妇可无痛行走。Bang等将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用于镇痛分娩发现,联合用药不仅延长了镇痛持续时间、加快了罗哌卡因的起效时间,同时还可提高产妇的分娩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芬太尼是强效镇痛药,适用于麻醉前、中、后的镇痛与镇静,是目前常用的复合全身麻醉药物,可用于麻醉前给药及诱导麻醉,并作为辅助用药与全身麻醉及局部麻醉药合用于各类手术。氟哌利多2.5mg+芬太尼0.05mg混合液麻醉前给药能获得理想的镇静作用,虽患者对外界漠不关心但合作度理想;此外,芬太尼还能用于术前、术中及术后各类剧烈疼痛,镇痛效果理想。

但需注意,芬太尼禁用于支气管哮喘、呼吸抑制、对药物敏感、重症肌无力者,且禁止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联合使用。

3.2.2舒芬太尼

舒芬太尼具有易通过血脑屏障及细胞膜、亲脂性高等优点,其镇痛效果是芬太尼4倍之多,药物作用时间长,是当前最为理想的镇痛分娩用药。王大伟等研究指出,舒芬太尼与罗哌卡因复合使用可延长镇痛持续时间,产妇满意度好。故舒芬太尼用于镇痛分娩有一定优势。虽各研究已对药物的使用方法及剂量进行了说明,但在使用期间仍应根据患者的个体反应与临床情况调整使用剂量,需考虑患者体重、年龄、一般情况及联合使用的药物种类等;此外,药用剂量还取决于手术的难度、持续时间及术中需要的麻醉深度,故部分患者在麻醉诱导期间可加用氟哌利多,以减少恶心呕吐的发生,增强药用安全性。

3.2.3瑞芬太尼

瑞芬太尼是芬太尼家族中一种真正的短效阿片类镇痛药。2003年瑞芬太尼在我国上市,该药是一种纯粹的μ受体激动类药,相较于其他阿片类镇痛药,该药的代谢并不单纯依赖肝肾功能,具有作用时间短、消除快、作用时间与给药时间不成正比等特点。因瑞芬太尼能够快速经过胎盘,虽有少部分转运给胎儿,但并不会在胎儿体内长时间停留,故用于分娩镇痛的安全性较高。

虽然瑞芬太尼应用价值高,但其也存在一系列不良反应,如呼吸抑制、呕吐、恶心等,有研究指出,瑞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会显著降低孕产妇视

觉模拟疼痛评分,同时不影响新生儿的呼吸、心率、血气等,安全性较理想,孕产妇及其家属对药物应用的价值均认可,接受度好。

4.镇痛分娩与分娩质量

4.1对产程的影响

目前学者们对镇痛分娩对分娩产程的影响并未达成共识,分娩期间实施硬膜外镇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均理想,但硬膜外镇痛是否对产程有影响存在较大争议。这可能是因为目前各个研究对产程延长与缩短的定义不一、研究样本较少及使用新旧产程标准不同等导致的。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仍需开展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来证实镇痛是否会对分娩产程有影响。

4.2镇痛分娩不良反应

目前,小剂量阿片类镇痛药复合局部麻醉药是常用的椎管内麻醉手段,但阿片类药物的使用常会导致一系列诸如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发热、胎儿心动过速、尿潴留、新生儿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Hung等研究表明,子痫前期产妇实施硬膜外镇痛分娩会导致产妇在产后发生低血压。硬膜外镇痛分娩的不良反应多因阿片类药物导致,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

王娴等的研究也证实,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可导致产妇分娩期间出现胎心减速、瘙痒、发热、产后背痛等不良反应,且发生率高于单用罗哌卡因的产妇。以上研究提示,临床应针对产妇个体情况为其选择合适的镇痛分娩手段,在减轻产妇疼痛感的同时还应保证镇痛实施的安全性,减少产妇产时与产后合并症的发生,提高自然分娩质量。

5.小结

镇痛分娩的实施能够缓解产妇自然分娩的产痛,该技术带来的收益远远大于风险。但不同镇痛分娩手段有其各自特点,椎管内麻醉尤其是吸入合并硬膜外麻醉可能会影响新生儿神经发育,但该方案是目前临床认为最为安全有效的手段;非药物手段虽无不良反应,但其镇痛效果并不理想,还需与其他手段联合使用。因镇痛对象为产妇,药物的使用不仅涉及产妇,同时还涉及新生儿,故在实施镇痛分娩时还应综合考虑产妇与围生儿情况,为产妇选择相对安全的镇痛方案,以提高产妇自然分娩质量。

无痛分娩的临床应用与护理效果探讨

无痛分娩的临床应用与护理效果探讨 发表时间:2018-05-08T15:50:50.190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2月下第4期作者:王晓华吕思雨[导读] 使孕妇清醒地参加自然分娩过程,促进宫口扩张,缩短产程,从而为每位孕妇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疼痛减轻或无痛的分娩过程。 (甘肃省嘉峪关市中医医院;甘肃嘉峪关735100) 【摘要】目的探讨产妇无痛分娩的临床应用及护理对策,总结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2017年收治入院的85例初产分娩产妇实施无痛分娩后,对产妇的心理护理、生活护理、产程护理及其产后并发症的护理进行了回顾性的总结分析。结果85例产妇分娩顺利,母子平安,产后并发症轻。结论产妇无痛分娩中实施综合护理可有效缩短产程时间,减少阴道出血及分娩并发症,进一步降低产妇疼痛情况,可使产妇分娩顺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无痛分娩;产妇;护理;效果 分娩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而分娩时剧烈疼痛常给产妇带来巨大的痛苦,使产妇发生应激反应,造成血压升高,氧耗增加,体能消耗,容易使产妇发生第二产程宫缩乏力,无法配合用力,胎儿宫内酸中毒,容易发生宫内窘迫,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剖宫产率,其手术并发症也逐渐增多[1]。近年来各种镇痛技术被应用于临床分娩中,有效地降低了产妇分娩疼痛,有效的护理措施有利于进一步减轻产妇痛苦、降低母子在分娩时的并发症发生率与难产发生率。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我院将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或者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硬膜外阻滞用于分娩镇痛,取得满意临床及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入院的初产分娩产妇,年龄24—35岁,孕龄37~41周,均为单胎头位产妇,均经我院产科检查无产科禁忌症、阴道分娩禁忌症和硬膜外穿刺禁忌症,ASA 1—2级,估计能经阴道自然分娩。1.2镇痛方法:单胎头位、宫缩规律、宫口开大1 cm以上自愿选择无痛分娩的产妇,取头膝屈曲侧卧位在L3~L4间隙常规硬膜外穿刺,麻醉药常用芬太尼加布比卡因或者罗哌卡因加芬太尼的混合液,具体浓度为0.0625%布比卡因+2ug/ml芬太尼,0.075%罗哌卡因+2ug/ml芬太尼。硬膜外穿刺成功后,给前面复合局麻药物5ml,观察5分钟无局麻药物毒性反应后,再给予5ml,然后看产妇疼痛缓解情况,如效果不满意,可以再追加药物5ml-10ml。半小时以后接分娩电子镇痛泵,持续给药以维持镇痛效果,观察产妇有无下肢麻木,皮肤瘙痒,恶心呕吐。 2结果:85例产妇在首次注入麻药5 min后疼痛减轻,只感受轻微的胀痛,再次追加药物后随之无痛。本组多数产妇在感觉无痛后能有30 min的短暂入睡,这期间经观察宫缩稍减弱,继之宫缩增强,恢复其原有的强度和频率,期间8例因宫缩减弱给予催产素静脉滴注加强宫缩。经精心护理,本组80例产妇均分娩顺利,5例因胎位或胎心异常中转剖宫产,母子均平安。3护理体会:3.1选择镇痛时间:在宫口开大1 cm时行硬膜外穿刺,过早则宫缩受抑制,产程受影响,应密切观察产程进展,及时行阴道检查,掌握好穿刺用药时机。 3.2心理护理:第一产程历时较长,初产妇大多数缺乏分娩知识,随着宫缩一阵阵的加剧,持续时间的延长,间歇时间的缩短,初产妇未曾经历分娩疼痛,加之对腹中胎儿的担心,对宫缩疼痛产生恐惧、焦虑、无助、紧张的心理,影响休息,体力消耗较大,从而造成宫缩乏力,产程延长,宫颈扩张缓慢或水肿。临床护理人员要积极鼓励产妇,耐心向产妇解释无痛分娩的疑虑,分娩前对产妇做正确的心理开导,以此提升产妇无痛分娩的信心 [2]。 3.3产程监测及护理措施: ①第一产程护理:密切观察产妇宫缩情况,全产程连续胎心电子监护,每隔l一2时行阴道检查一次,了解宫口扩展情况。在评估硬膜外镇痛对下肢运动神经无明显阻滞后,在助产士或者家属陪同下产妇可以下地活动,期间可以饮透明无渣液体,以保持体力。协助产妇改变体位,以促进身体舒适和放松。鼓励产妇每2—4小时排尿一次,以免膀胱充盈影响宫缩及胎头下降。密切观察产妇生命体征,每30分钟测量血压、脉搏一次,并详细记录,有异常情况及时告知麻醉医师。②进入第二产程,指导产妇正确屏气用力。宫口开全后,不予停药,达到全程镇痛。密切观察胎心,硬膜外镇痛不影响腹肌收缩所以不影响产程进展及胎儿分娩,部分产妇麻醉后便意减弱,助产士可以指导产妇正确运用腹压,反复提醒产妇用力技巧。如让产妇采取截石位,双手紧拉扶手,两腿蹬在支架上,嘱产妇宫缩开始时吸足气,屏气用劲,宫缩间歇时,鼓励并帮助产妇饮水、安静休息,以保持体力。同时助产人员准备好各项接生准备。③第三产程护理:胎儿娩出后,此时应密切观察产妇情绪、生命体征以及阴道出血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会阴缝合完成后,停镇痛药物,协助麻醉医师拔管,注意保护穿刺点。 3.4产后并发症的护理①低血压:收缩压低于90 mm Hg,或比基础值降低20%一30%,称为低血压。一旦发生异常情况及时告知医师处理,一般24小时内嘱产妇卧床休息,缓慢改变体位,床旁解尿时尽量搀扶产妇在床上完成,下床排尿必须缓慢分步骤下床,防止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纠正措施:可采取左侧卧位,加快输液,使用麻黄碱 5~10 mg升压,并常规心电监护血压。②尿潴留:由于产妇分娩时膀胱受压、会阴疼痛以及副交感神经受阻滞影响恢复慢等因素导致排尿困难,嘱产妇多饮水,4 h后排尿,防止张力性尿潴留,鼓励其尽快下床排尿,或者热敷或按摩膀胱底部,或听流水声诱导尿意,必要时可插管导尿。总之,在我国传统观念中,“分娩必痛”根深蒂固,随着近年来医院技术的发展,各种分娩镇痛技术也得到较快发展,在临床应用中的有效性、安全性均不断提高,使得更多的产妇选择无痛分娩。无痛分娩能够有效减轻产妇痛苦,不会影响胎儿与产妇,有助于提升产妇分娩安全,降低产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产妇产程时间。而积极、有效的综合护理干预有助于提升产妇分娩信心,减少并发症,满足产妇心理需求,可以让产妇享受分娩过程,感悟做母亲的喜悦与快乐。无痛分娩对母婴影响小、起效快、作用可靠,使孕妇清醒地参加自然分娩过程,促进宫口扩张,缩短产程,从而为每位孕妇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疼痛减轻或无痛的分娩过程。 [参考文献]: [1] 赵兰.无痛分娩对剖宫产率的影响.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 204—205. [2] 樊素平.阴道分娩镇痛可降低剖宫产率.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09,2(2):56

2020年镇痛分娩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全文)

2020年镇痛分娩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全文) 分娩是大部分育龄女性必经的生理过程,分娩期间女性承受的巨大产痛常导致产妇出现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和现代化医学模式的改变,孕产妇及其家人对生育保健服务质量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而减轻产痛则是大部分产妇最为关注的产时保健内容之一,为产妇找到一种既能缓解产痛,又不会对母婴健康产生影响的镇痛手段是产科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 理想的镇痛分娩技术应具备:①镇痛效果好;②起效快、操作简单方便;③对母婴健康影响小;④在保证产妇清醒的条件下,还能保证其活动自如且不会对子宫收缩力产生影响,同时产妇还能够主动加入分娩过程中;⑤一旦产妇无法继续自然分娩,镇痛的实施不会对剖宫产的开展产生影响。 目前临床上应用的主要镇痛分娩方式包括吸入镇痛、非药物性镇痛、椎管内镇痛、全身阿片类药物镇痛等。现就各类镇痛方法的作用机制和镇痛效果以及镇痛分娩的实施与自然分娩质量的相关性进行阐述,现综述如下。

1.分娩疼痛与镇痛 明确产痛基础解剖知识是目前使用区域麻醉技术缓解分娩疼痛感的关键。第一产程产妇的内脏疼痛可通过阻滞双侧的腰椎交感神经及颈旁神经丛缓解,胎儿在产道内下降引起骶部躯体疼痛可通过阻滞双侧阴部神经缓解。故在第一产程与第二产程采取椎管内麻醉与硬膜外麻醉的镇痛效果较理想。镇痛实施及分娩期间组织损伤对母体及胎儿有间接或直接影响,循环及呼吸系统受到疼痛刺激、下丘脑自主神经功能改变、焦虑抑郁等心理动力学行为等均对母婴有一定的不利影响,而上述反应在疼痛缓解后有所改善。 分娩疼痛刺激产妇的呼吸系统,增加宫缩时产妇每分钟耗氧量及通气量,在宫缩期间换气不足将引起母体血氧不足,间接刺激胎儿血氧不足,镇痛分娩的开展可能会加重肺换气不足现象,引起呼吸衰竭。而若换气过度又将导致严重的氧合血红蛋白分离曲线移动或呼吸性碱中毒,从而导致胎儿获氧量减少,影响新生儿结局。目前对分娩镇痛安全性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了解分娩期间各个有害刺激步骤的相互作用,更好地理解产妇自然分娩的疼痛过程,找到神经受体与递质参与的机制是突破传统分娩镇痛治疗的关键。 2.镇痛方式

分娩镇痛的临床应用与产程治理最新

分娩镇痛(无痛分娩) 目录 一、分娩镇痛的意义及现状 二、产时管理及服务模式的探讨 三、医务人员必备的素质及技能 四、助产人员掌握的适宜技术 五、分娩镇痛的临床应用 六、产程管理 七、小结 一、分娩镇痛的意义及现状 分娩疼痛引起的应激反应和其他产妇疼痛呻吟声的不良刺激,均会导致产妇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类物质释放增加,使宫缩抑制和子宫血管收缩,最终出现产程延长、酸碱平衡失调和胎儿窘迫等母儿不良后果,因此,应为产妇创造一个安全无痛的分娩环境。 据调查,产妇分娩过程中90%以上有恐惧一紧张一疼痛综合症。 分娩镇痛在于最大程度地减少产妇痛苦,给产妇提供人性化的医疗服务; 分娩镇痛是优生医学发展的需要,是现代文明的进步; 帮助产妇树立自然分娩的信心,自然分娩才是正常的分娩途径,剖宫产是异常情况的补救措施。 剖宫产虽然不会疼痛,但会带来许多不良影响,如:胎儿肺内羊

水排除不彻底,胎儿感觉统合失调。产妇并发症如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宫外孕、月经不调等。 提高自然分娩率,减少疼痛给母婴带来的不良影响是关爱女性疼痛,关爱人类生殖健康,也是麻醉理论和技术的目标。 2002年美国产科医师协会认为,分娩疼痛是首要考虑的问题,主张只要没有禁忌症,应根据产妇意愿决定何时进行分娩镇痛。 长期以来,剧烈的产痛被视为分娩的正常过程而被忽视。作为文明产科的标志,减轻和消除产痛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自1847年妇产科医生 Simpson第1次将氯仿成功用于减轻分娩疼痛以来,该项技术已经历了一个多世纪。 近几年来,麻醉医生、产科医生及助产士之间一直在讨论、研究如何使分娩镇痛更加完善,并尽可能不影响产程及胎儿。目前分娩镇痛方法已基本能满足这些要求。 目前,欧美发达国家分娩镇痛率高达90%以上,中国分娩镇痛率不到1%状况正在逐年改善,现多采用硬膜外置管,患者自控镇痛技术,其镇痛起效快,且持续时间可延长,产妇可以根据疼痛程度,自己启动镇痛泵,灵活、及时有效、药量个体化。宫缩痛消失后,恐惧感消失,保持了体力,有一定心理治疗作用的效果。同时,由于麻醉剂的松弛作用,松弛子宫平滑肌.加速了产程的进展。 二、产时管理及服务模式的探讨 欧洲一些国家自70年代末期即对产时的医疗护理常规进行客观评价。

成人术后镇痛专家共识2014

成人手术后疼痛处理专家共识(2014)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 丁正年王祥瑞邓小明冯艺米卫东江伟李天佐杨建军吴新民闵苏岳云祝胜美郭曲练徐建国(执笔人/负责人)董海龙蒋宗滨薛张纲 目录 一、手术后疼痛及对机体的影响 二、疼痛的评估 三、手术后疼痛的管理和监测 四、常用镇痛药物 五、给药途径和给药方法 一、手术后疼痛及对机体的影响 (一)手术后疼痛是急性伤害性疼痛 疼痛是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不愉快感觉和情感体验。根据疼痛的持续时间以及损伤组织的愈合时间,将疼痛划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急性疼痛持续时间通常短于1个月,常于手术创伤、组织损伤或某些疾病状态有关;慢性疼痛为持续3个月以上的疼痛,可在原发疾病或组织损伤愈合后持续存在。 手术后疼痛(Postoperative Pain简称术后痛)是手术后即刻发生的急性疼痛,通常持续不超过7天。在创伤大的胸科手术和需较长时间功能锻炼的关节置换等手术,有时镇痛需持续数周。术后痛是由于术后化学、机械或温度改变刺激伤害感受器导致的炎性疼痛,属伤害性疼痛。

术后痛如果不能在早期被充分控制,则可能发展为慢性疼痛(Chronic Post-surgical Pain,CPSP),其性质也可能转变为神经病理性疼痛或混合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感觉神经受损,导致外周与中枢神经敏化所引起的疼痛。研究表明小至腹股沟疝修补术,大到体外循环等大手术,都可发生CPSP,多为中度疼痛,亦可为轻或重度疼痛,持续痛达半年甚至数十年。 CPSP形成的易发因素包括:术前有长于1个月的中到重度疼痛、精神易激、抑郁、多次手术;术中或术后损伤神经;采用放疗、化疗。其中最突出的因素是术后疼痛控制不佳和精神抑郁。 (二)术后疼痛和病理生理 术后疼痛是机体受到手术(组织损伤)后的一种反应,包括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一系列反应。虽有警示和制动,有利于创伤愈合的“好”作用,但不利影响更值得关注。有效的手术后疼痛治疗,不但减轻患者的痛苦,也有利于疾病的康复,有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1、短期不利影响 (1)增加氧耗量: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增加全身氧耗,对缺血脏器有不良影响。 (2)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心率增快、血管收缩、心脏负荷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加,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心肌梗塞的危险性增加。 (3)对呼吸功能的影响:手术损伤后伤害性感受器的激活能触发多条有害脊髓反射弧,使膈神经的兴奋脊髓反射性抑制,引起术后肺功能降低,特别是上腹部和胸部手术后;疼痛导致呼吸浅快、呼吸辅助肌僵硬

22中国产科麻醉专家共识(2017)

中国产科麻醉专家共识(2017)曲元刘志强刘野(共同执笔人) 李师阳李爱媛杨承祥沈晓凤陈新忠赵晶胡明品姚尚龙(负责人)徐世元徐铭军(共同执笔人) 黄绍强黄蔚屠伟峰 近年来,产科临床麻醉和研究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产科麻醉学组的专家结合我国国情和仔细评价相关证据,在2008版专家共识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新观点、新理念,如:择期剖宫产麻醉前禁食水的要求、高危产科麻醉及并发症的处理原则、产科困难气道的处理原则、产科围术期血液保护等,撰写了2017版中国产科麻醉专家共识。 一、妊娠期生理改变 1.心血管系统 (1)孕妇总循环血容量增多,妊娠33周(32~34周)达高峰。血容量增多加重了循环系统的负荷,对有心脏疾病的产妇,易诱发心力衰竭、肺充血、急性肺水肿等并发症。 (2)第一产程时子宫收缩可使回心血量明显增加,心排血量可增加20%左右,第二产程时孕妇屛气动作可使腹内压显著升高,增加回心血量,加重心脏负担。心排血量在产后最初阶段达峰值。心排血量增加,子宫动脉血流量增加约500ml/min,甚至达到700~800ml/min,是导致产科出血短时汹涌的主要原因。 (3)妊娠24周以后增大的子宫可能压迫下腔静脉,5%~10%的

孕妇由于增大的子宫压迫下腔静脉, 使回心血量减少,从而发生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当从仰卧位改成侧卧位时,心排血量可增加20%左右,症状即解除。 (4)妊娠期高动力性循环使心音加强,正常妊娠中可出现心脏收缩期杂音、心肌轻度肥厚、后期心电图检查电轴左偏,ST段以及T 波非特异性改变等体征,但均属正常现象。 (5)剖宫产时,娩胎后腹腔压力骤降,回心血量骤减,导致血压明显降低;子宫收缩后大量的血液又被挤入有效循环,使心脏负荷加重。 2. 呼吸系统 (1)在妊娠期间,孕妇功能残气量减少20%~30%,使孕妇氧的储备能力明显减少。同时,由于孕妇本身代谢增加,孕妇氧耗比非妊娠妇女增高约20%。储氧能力的减少和氧耗的增加使孕妇更容易发生缺氧,因此麻醉时应保障孕妇充足的氧供。 (2)分娩疼痛可致孕产妇每分钟通气量增加达20L/min,PaCO2下降10~15mmHg,血pH可达到以上,存在过度通气和呼吸性碱中毒现象。 (3)妊娠期间,孕妇呼吸道黏膜的毛细血管处于充血状态,容易出血和水肿。因此,气道可能比评估的更加困难,全麻气管插管操作容易引起黏膜出血,推荐选用比非妊娠妇女常规使用气管导管直径更细的型号(如~),尽量避免经鼻吸痰。 3.血液系统

助产服务模式对分娩镇痛在基层医院的临床应用

助产服务模式对分娩镇痛在基层医院的临床应用 发表时间:2013-02-19T16:47:58.030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30期供稿作者:俞海燕[导读] 探讨助产服务模式对分娩镇痛在基层医院临床应用的影响。 俞海燕(江西省广丰县妇幼保健院 334600) 【摘要】目的:探讨助产服务模式对分娩镇痛在基层医院临床应用的影响。方法:将86例临产初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是1名助产士对产妇进行产前、产时、产后、一对一的连续性照护。在进入活跃期后,实施分娩镇痛。对照组是产妇进入活跃期,实施分娩镇痛后,助产士给予传统服务模式进行观察产程及胎心音。结果:2组产妇在分娩镇痛成功率有明显差异。结论:新型助产模式能够提高分娩镇痛的成功率,增加产妇对无痛分娩的信心。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医院的产科质量和服务水平。【关键词】助产服务模式分娩镇痛基层医院 助产服务模式理念在于崇尚自然分娩,倡导“助产士主导模式”,强调妊娠是一个正常生理过程,助产士是低危孕产妇的专业护理者1。随着我国现代医学的发展,分娩镇痛在全国各大医院全面开展。而在基层医院,由于文化程度差异、新生事物尚未能接受,对分娩镇痛缺乏信心。研究发现,在助产士主导的连续性照护模式下,孕产妇能很好的接受无痛分娩,整个产程进展顺利,提高了镇痛分娩的成功率,促进了产妇的心身健康。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月-12月在我院正常待产的单胎头位的初产妇86例,去除难产因素,年龄21—33岁,孕周37—41。将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 1.2方法:2组产妇自愿接受镇痛分娩而无产科禁忌证,进入活跃期,宫口开大2—3cm,均采用硬膜外麻醉镇痛分娩,实施麻醉后在产房观察30分钟送回待产室。观察组由1名主要助产士从孕妇入院后,就对其进行健康教育知识宣教,无痛分娩的方法及好处,产前的注意事项,与产妇建立互动关系。产时、产后进行一对一连续性照护,助产士和产妇是朋友关系,使整个产程在完全信任与依靠中度过。对照组按常规给予观察产程,以产科医生为主,助产士为辅的服务模式,进行交班制服务。 1.3观察指标:观察2组活跃期时间、分娩方式、产后出血发生率、产后2小时出血情况。剖宫产者为镇痛分娩失败。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 2.0进行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与分析 对数据进行平均数差异分析来探讨助产服务模式的临床应用对分娩镇痛在活跃期、分娩方式各变量上的差异,分析结果见表1,产后出血发生率及产后2小时出血量均明显降低,见表2。结果表明,助产服务模式下的观察组与常规的对照组,在各维度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表1 两组在分娩时间及方式的比较 表2 两组产后出血发生情况比较 3 讨论 3.1随着医学不断的发展,产时产后的服务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解除产妇害怕疼痛,缺乏阴道分娩的信心。进入活跃期,疼痛加剧并放射到腰骶部,宫口接近开全最难忍受,给产妇提供镇痛分娩,目的是最大程度来减轻疼痛。采用镇痛分娩并不明显增加产程时间,不增加产后的出血量、产后尿潴留的可能、新生儿的发病率。它在一定程度降低剖宫产率和助产率,提高了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的质量,产房也安静。要开展镇痛分娩必须建立完整的分娩镇痛常规。 3.2我国助产专业发展现状与其他发达国家地区相比,差距甚远,助产士的工作场所只限于产房。大多数基层医院是产科医生进行整个产程观察处理,并给予接生。助产士只对进入产房的产妇进行常规观察胎心音及宫缩,产科医生缺乏与产妇的沟通,同时不能与助产士有很好协作沟通,产妇往往会在紧张、焦虑、恐惧中度过,这样会造成分娩镇痛成功率降低,剖宫产率的升高。而相对于由助产士入院后就对其进行一系列的宣教,建立了互动关系,大大提高了分娩镇痛的成功率。诚然,助产士发挥的作用与母婴安全的保障及产科质量息息相关。因此我们要借鉴先进的助产服务理念和成功助产服务模式,从助产士的教育培训、人才队伍建设、角色职能的拓展、工作实践范围、职业操守的规范等角度出发,探索适合基层医院新的高级助产服务模式,以期将达到以助产士为主导正常分娩,产科医生主导病理产科的特色服务。如此,既能减轻基层医院产科医生的工作量,又能加强助产士与产科医生的协作沟通,以及进一步明确助产士、产科医生的各自的工作职能,使助产士在整个产程中为低危孕产妇提供连续性照护和健康促进角色得以充分体现,使高质量助产服务在基层医院能够很好的发挥,这对倡导分娩重新回归自然、促进母婴健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梁妙玲,吴颂仪.香港助产士职责及助产护理新动向[J].中国护理管理,2007,(08): [2]简雅娟,赵平,甘西西.助产士专业建设与发展的现状与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2008,(09):43.

分娩镇痛的临床应用及效果分析

doi:10.3969/j.issn.1672-6375.2019.05.023 收稿日期:2019-01-03 作者简介:安敏(1983-),女,汉族,甘肃兰州人,大学本科,主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老年病人麻醉研究,心脏外科麻醉。 二胎政策开放导致产科患者激增,产妇分娩对产科与麻醉科提出了新要求与挑战。分娩疼痛是产妇疼痛最常见致痛因素,医学中将疼痛分为十级,分娩疼痛甚至可以达到十级以上。分娩疼痛可致产妇血中儿茶酚胺及肾上腺皮质激素升高,进而引发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脏负荷增重,呼吸急促等一系列临床症状[1]。分娩疼痛能影响产程进展,降低胎盘氧供,危及产妇及胎儿的安全。选择分娩镇痛能够减轻产妇的疼痛,让产妇在清醒无痛的状态中顺利分娩,以保障产妇及胎儿的安全。本论述对于分娩镇痛多种途径进行总结分析对比,探索最佳临床镇痛分娩途径,报道如下。 1方法分类 临床上分娩镇痛方法分为:全身药物治疗分娩镇 痛,区域镇痛分娩技术;非药物治疗分娩镇痛三大类。在临床分娩镇痛中各种方法具有其适应症与相对禁忌症。 2 各种镇痛分娩特点 2.1 全身药物治疗分娩镇痛 2.1.1阿片类药物 分娩镇痛一般使用的阿片类药物有哌替啶、芬太 尼、布托啡诺和环丁甲羟氢吗啡。阿片类药物虽然可 以在短时间内有效缓解分娩疼痛,但由于它能引起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并可透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在胎儿娩出体外时影响新生儿的呼吸,从而在分娩镇痛中应用阿片类药物要慎之又慎。2.1.2镇痛镇静药 (1)氯胺酮:是一种NMDA 受体拮抗剂,可以产生 一种分离麻醉状态。患者表现为木僵、镇静、遗忘和显著阵痛。这种状态被认为是边缘系统与丘脑-新皮质系统分离的结果,故称为分离麻醉。氯氨酮的副作用为使血压升高,心率增快,易发生谵妄及喉痉挛。 (2)苯二氮?类(地西泮,咪达唑仑等):为产妇阴道分娩提供镇静作用。但由于其可通过胎盘屏障而引起新生儿镇静,肌张力减退,发绀等。而且此类药物有遗忘作用,可能影响产妇记忆,并可能增加误吸的风险。2.1.3吸入性镇痛 用亚麻醉浓度的吸入麻醉剂来缓解产妇产程中的 疼痛,但仅可缓解一定程度的疼痛,并不能完全缓解分娩过程中的痛感。临床常用的药物有50∶50氧化亚氮与氧的混合气体。2.2 区域镇痛分娩技术 区域镇痛技术是指在分娩镇痛的应用中能够提供良好镇痛效果,并且对母体及胎儿的不良影响很小的一种分娩镇痛技术[2]。真正实现了让产妇在无痛清醒 分娩镇痛的临床应用及效果分析 安 敏,岳 谚,张 蕾 (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甘肃 兰州73005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分娩镇痛方法中最科学合理的分娩临床方法。方法:对分娩镇痛方法优缺点进行分析对比和归纳 总结。结果:硬膜外腔镇痛是分娩镇痛方法中应用最普遍,效果显著的镇痛方法。结论:硬膜外腔镇痛是分娩镇痛方法中科学合理并极具临床意义的一种麻醉方法,在临床应用时严格注意其适应症及其禁忌症,减少负损伤。关键词:分娩镇痛;研究进展;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R714.3 文献标志码:A 81

最新中国产科麻醉专家共识

中国产科麻醉专家共识 近年来,产科临床麻醉和研究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产科麻醉学组的专家结合我国国情和仔细评价相关证据,在2008版专家共识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新观点、新理念,如:择期剖宫产麻醉前禁食水的要求、高危产科麻醉及并发症的处理原则、产科困难气道的处理原则、产科围术期血液保护等,撰写了2017版中国产科麻醉专家共识。 一、妊娠期生理改变 1.心血管系统 (1)孕妇总循环血容量增多,妊娠33周(32~34周)达高峰。血容量增多加重了循环系统的负荷,对有心脏疾病的产妇,易诱发心力衰竭、肺充血、急性肺水肿等并发症。 (2)第一产程时子宫收缩可使回心血量明显增加,心排血量可增加20%左右,第二产程时孕妇屛气动作可使腹内压显著升高,增加回心血量,加重心脏负担。心排血量在产后最初阶段达峰值。心排血量增加,子宫动脉血流量增加约500ml/min,甚至达到700~800ml/min,是导致产科出血短时汹涌的主要原因。 (3)妊娠24周以后增大的子宫可能压迫下腔静脉,5%~10%的孕妇由于增大的子宫压迫下腔静脉, 使回心血量减少,从而发生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当从仰卧位改成侧卧位时,心排血量可增加20%左右,症状即解除。

(4)妊娠期高动力性循环使心音加强,正常妊娠中可出现心脏收缩期杂音、心肌轻度肥厚、后期心电图检查电轴左偏,ST段以及T 波非特异性改变等体征,但均属正常现象。 (5)剖宫产时,娩胎后腹腔压力骤降,回心血量骤减,导致血压明显降低;子宫收缩后大量的血液又被挤入有效循环,使心脏负荷加重。 2. 呼吸系统 (1)在妊娠期间,孕妇功能残气量减少20%~30%,使孕妇氧的储备能力明显减少。同时,由于孕妇本身代谢增加,孕妇氧耗比非妊娠妇女增高约20%。储氧能力的减少和氧耗的增加使孕妇更容易发生缺氧,因此麻醉时应保障孕妇充足的氧供。 (2)分娩疼痛可致孕产妇每分钟通气量增加达20L/min,PaCO2下降10~15mmHg,血pH可达到7.5以上,存在过度通气和呼吸性碱中毒现象。 (3)妊娠期间,孕妇呼吸道黏膜的毛细血管处于充血状态,容易出血和水肿。因此,气道可能比评估的更加困难,全麻气管插管操作容易引起黏膜出血,推荐选用比非妊娠妇女常规使用气管导管直径更细的型号(如6.0~7.0mm),尽量避免经鼻吸痰。 3.血液系统 (1)妊娠期血容量开始增加,但血浆容量的增加(1000ml)超过红细胞的增加(500ml),孕妇多呈稀释性贫血状态。 (2)白细胞在妊娠8周起轻度上升,之后稳定在10~12×109/L

探讨无痛分娩技术在产科临床应用的效果

探讨无痛分娩技术在产科临床应用的效果 目的:探讨无痛分娩技术在产科临床应用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本院产科住院部收治的100例产妇进行观察,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对照组中50例产妇给予助产士帮助分娩模式,观察组中50例产妇给予无痛分娩敲术。记录两组分娩结局、产程时间、镇痛效果。结果:观察组平均产程时间、产后出血率、窒息率、剖宫产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镇痛效果、新生儿平均Apg~r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分娩产妇给予无痛分娩技术帮助分娩可以减轻产妇分娩痛苦,缩短产程,值得在产科大力推广。 标签:无痛分娩技术;产科;临床应用效果 分娩是孕妇必须经历的生理过程,孕妇有不同程度疼痛感,导致产程延长,引起胎儿窘迫,不利于母婴健康。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无痛分娩技术在产科的应用也随之增多。无痛分娩技术是在产妇分娩时给予镇痛药物,减轻产妇痛苦,让产妇在清醒状态下分娩,减轻产妇焦虑、恐惧情绪。无痛分娩对麻醉药物的要求较高,不仅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还要减少对产妇运动及宫缩的阻滞作用。硬膜外麻醉联合硬膜外静脉泵镇痛是椎管内无痛分娩的主要给药方式,起效迅速,需要的麻醉药物浓度低,效果安全,有利于帮助胎儿迅速安全娩出。本文作者就无痛分娩技术在产科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观察对象选用本院产科住院部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100例产妇进行观察,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将产妇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产妇年龄23~39岁,平均年龄为(28.1±2.2)岁;孕周36~42周,平均(39.2±1.4)周。观察组产妇年龄24~39岁,平均年龄为(27.8±2.0)岁;孕周37~41周,平均(39.5±1.2)周。两组产妇年龄、孕周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P>0.05)。 纳入标准:1)均签署知情同意书;2)均为单胎头位、头盆对称,符合阴道试产条件。排除标准:1)有硬膜外麻醉禁忌证;2)精神疾患;3)凝血功能障碍的产妇。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助产士帮助分娩模式,产前简单讲解分娩过程、镇痛药物作用、并发症、剖宫产率等相关知识,提高产妇对分娩知识的了解。引导产妇放松心情,做好分娩准备。

诺扬术后镇痛专家共识讨论稿

诺扬(酒石酸布托啡诺)术后镇痛专家小组意见讨论稿 目录 一、 疼痛的危害及术后镇痛的必要性 二、 诺扬(酒石酸布托啡诺)的药理学基础 三、 诺扬(酒石酸布托啡诺)推荐用药方案 四、 诺扬(酒石酸布托啡诺)临床应用常见副作用及处理 五、 几类特殊人群该如何使用诺扬(酒石酸布托啡诺) 一、疼痛的危害及术后镇痛的必要性 疼痛是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不愉快感觉和情感体验。 急性疼痛,常与手术创伤、组织损伤或某些疾病状态有关,持续时间通常短于1个月。 手术后疼痛(Postoperative Pain),简称术后痛,是手术后即刻发生的急性疼痛(通常持续不超过7天),其性质为伤害性疼痛,也是临床最常见和最需紧急处理的急性疼痛。术后痛如果不能在初始状态下充分被控制,可能发展为慢性疼痛(Chronic Post-surgical Pain,CPSP),其性质也可能转变为神经病理性疼痛或混合性疼痛。研究表明小至腹肌沟疝修补术,大到体外循环等大手术,都可发生CPSP,其发生率高达19%~56%,持续痛达半年甚至数十年。 二、诺扬(酒石酸布托啡诺)的药理学基础 诺扬,通用名:酒石酸布托啡诺注射液,是阿片受体的激动拮抗剂,国际上一般认为阿片受体激动拮抗剂的镇痛作用排序为:纳布啡>布托啡诺>喷他佐辛>地佐辛>丙烯吗啡。 诺扬(酒石酸布托啡诺)主要作用κ受体,对δ受体有作用不明显,对μ受体具有激动拮抗的双重作用,对三种受体的激动作用强度为,25:4:1 。由于它对阿片受体的这种独特作用,因此其具有以下的特点:1、在具有阿片类药物的良好镇痛作用的同时,几乎没有呼吸抑制;2、很少引起胃肠活动减少和平滑肌痉挛;3、不会引起皮肤瘙痒4、很少引起尿潴留的发生;5、躯体体依赖性极低,在麻醉药品管理条例中仅为二类精神药品。 目前在临床上诺扬(酒石酸布托啡诺)广泛应用于静脉自控镇痛、术前镇痛、术中镇痛、硬膜外自控镇痛、一些短小手术辅助镇痛等领域。 三、诺扬(酒石酸布托啡诺)推荐用药方案 (一)麻醉科手术过程中使用诺扬(酒石酸布托啡诺):

成人手术后疼痛管理方案计划专家共识(资料整理)

成人手术后疼痛管理专家共识(最新) 麻醉MedicalGroup前天 来源:中华麻醉在线 成人手术后疼痛管理专家共识(2017) 王月兰,邓小明,田玉科,冯艺,米卫东,杨建军,吴新民,闵苏,岳云,徐建国(执笔人/负责人),郭曲练,董海龙,蒋宗滨,薛张纲 一、手术后疼痛及对机体的不良影响 疼痛是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不愉快感觉 和情感体验,或是具有感觉、情绪、认知和社会层面的痛苦体 验。根据损伤组织的愈合时间以及疼痛的持续时间,疼痛可划 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急性疼痛持续时间通常短于1个月, 常与手术创伤、组织损伤或某些疾病状态有关;慢性疼痛为持 续3个月以上的疼痛,可在原发疾病或组织损伤愈合后持续存 在。 (一)手术后疼痛是急性伤害性疼痛 手术后疼痛(postoperative pain)简称术后痛,是 手术后即刻发生的急性疼痛,通常持续不超过3d-7d。术后痛 常见于创伤大的胸科手术和需较长时间功能锻炼的关节置换

等手术,有时镇痛需持续数周。术后痛是伤害性疼痛,术后痛如果不能在初始状态下被充分控制,则可能发展为慢性术后疼痛(chronic post-surgical pain,CPSP),其性质也可能转变为神经病理性疼痛或混合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感觉神经受损,导致外周与中枢神经敏化所引起的疼痛,常以疼痛高敏或感觉异常为突出表现并多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和情绪改变。研究表明,从腹股沟疝修补术,到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等大小不同的手术都可发生CPSP。CPSP多为中度疼痛,亦可为轻或重度疼痛,持续达半年甚至数十年。 CPSP形成的易发因素包括术前有中到重度疼痛、精神易激、抑郁、多次手术史;术中或术后损伤神经;采用放疗、化疗。其中最突出的因素是术后疼痛控制不佳和精神抑郁。 (二)术后疼痛对机体的影响 术后疼痛是机体受到手术(组织损伤)后的一种反应,包括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一系列反应。术后疼痛虽有警示、制动、有利于创伤愈合的“好”作用,但不利影响更值得关注。有效的手术后镇痛,不但减轻患者的痛苦,有利于疾病的康复,还有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1. 短期不利影响 (1)增加氧耗量: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增加全身氧耗,对缺血脏器有不良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