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八年级政治公开课教案主动沟通健康成长

八年级政治公开课教案主动沟通健康成长

八年级政治公开课教案主动沟通健康成长
八年级政治公开课教案主动沟通健康成长

政史地教研组教研活动

公开课教案

执教:黄锋

时间:2008年10月10日上午

班级:八(4)班

节次:第一节

科目:八年级思想品德

课题:第二框题主动沟通健康成长

教学内容:1、新旧师生关系的比较

2、新型师生关系下老师扮演的角色

3、怎样与老师交往?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新旧师生关系的不同之处和怎样与老师交往;通过教学讲解,使学生能够正确选择何种师生关系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逐步培养学生掌握与老师交往的能力。

教学重点:师生交往新观念

教学难点:怎样与老师交往

教学课时:1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从日常生活中的老师、信息时代的老师和培养人格的老师这三个方面来了解我们的老师,知道老师为了我们的健康成长和学习付出了很多的代价和劳动。我们应该尊敬我们的老师,爱戴我们的老师。懂得理解体谅我们的老师。但在我们学习过程中,我们或多或少有各种心理困惑,有的想跟老师交流沟通,有的与老师发生误解想与老师解释,但我们又不知道从那些方面开始跟老师进行交流沟通?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完成这个问题。

二、主动沟通健康成长(板书)

1

这里的新到底新在哪里呢?既然有新就会有旧的和它对比,现在我们就来看看以前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1)传统的师生关系(板书)

情境创设:首先自己用传统的师生关系给学生讲两个知识点。

A、

B、男女同学不能交朋友,如果男女同学在一起就是谈恋爱。

有的同学会说:老师,交友应该有三个原则,还有一个善交益友;也有的同学可能说:老师,乐交真友的真字错了,应该是“诤”。

但老师的讲解是:课本上只讲两个原则,你为什么要说有三个呢?一定要按课本的去记;这个真字与“诤”字差不多,都是要交真正的朋友。

有的同学会说:那么我们在一起学习不就是等于在谈恋爱吗?老师。有的同学可能会说:老师,我们同学之间就没有同学之间的友谊了吗?

但老师的讲解是:如果你们男女同学一定要在一起,我就把你们当成是在谈恋爱,你

看有好多的恋爱的同学都是在一起才谈的。所以你们男女同学不要在一起交朋友;你们现在还小,只要好好学习就行了,至于朋友、友情以后再说。

通过上述的例子,请同学们思考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有什么特点?然后板书:

老师:权威学生:遵从

输出接收

唯书本学书本

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老师处于一种绝对的权威,真理,一切以课本为真理,只要课本说的都是正确的,老师只是负责把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学生呢?是要遵从老师、接收老师所教的知识,老师说的要按老师的去做去学。在这样的师生环境下,那些按老师说的去做去学习,服从老师的教育并且崇拜老师模仿老师学习好的学生被称为“好学生”,而那些不听从老师的知识传授和有自己主见的学生被称为“坏学生”。虽然有时学生对老师所讲的知识和老师的一些行为有过“?”但这种疑问一闪而过,不敢相信老师有错,只是觉得自己的想法是错误的。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习的学生,缺乏自己的主动性,失去了自己的个性发展。因而这样的学生以后只是墨守成规的人。

请大家想一想:一个墨守成规的人能不能有他自己的主见?在创新时代他能有所突破吗?

生回答:

那么在怎样的师生环境下我们才具有自己的主动性和个性的发展空间呢?请大家来设想一下:在你们的心目中,怎样的师生关系才是你们所需要的?

学生讨论:5分钟。

教师引导规纳完成下面的知识。

(2)新型的师生关系(板书)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方面,是教师与学生教育过程中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最主要的人际关系。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①紧张型的师生关系:以教师为中心,对学生主要依靠强制手段,方法简单粗暴训斥,学生对老师心怀不满行为多为抗拒不合作,师生情绪对立,关系紧张,教学气氛沉闷压抑,学生厌学。

②冷漠型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表现为教师无视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性,教学缺乏热情,只管教,不管学,对学生不冷不热、不闻不问,对学生的缺点错误也是默然处之,学生对老师则不亲、不热、不爱、不恨,“敬“而远之,教学气氛平淡无奇,教学效果平常。

③和谐型的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主要是民主平等,亦师亦友的关系。教师对学生热情、尊重、信任、,学生对老师敬重、爱戴,教学气氛生动活拨,师生关系民主和谐。

早在1918年,陶行知就指出,教师过于威严,学生视之如判官、如阎罗、如芒刺在背,现在中国教师之大弊,即在于此。所以他指出:“办训育的人,要打破侦探的技术,丢开判官的面具,与学生共生活、共甘苦,做他们的朋友。”陶行知还认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在学习上是共学关系,在道德上是互相感化关系。

可见,理想的师生关系应是和谐的师生关系。即师生之间能成为朋友,心理相容,互相尊重,互相理解,

①民主平等亦师亦友

民主平等,简单说就是少数服从多数。老师与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老师所服务的对象不是几个学习成绩好的也不是辅导几个后进生的,而是整个学生群体。

亦师亦友,在新型师生关系下,老师和学生既是师生关系也是朋友关系,这里当然要注意一个问题。并不是说亦师亦友了就无论在哪里都把老师当作朋友关系,而是应该注意场合,在学校我们就应该以师生关系来进行交往;当我们心中有困惑有难题需要与老师帮助或交流时,就把老师当成是自己最好的朋友,这样就更有利于我们与老师交流沟通。

②在新型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老师在我们学习过程中扮演的是什么角色?或起到什么作用呢?

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老师与我们一起学习参与其中,并且把老师所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引导我们去学习,探讨问题,解决问题。这样老师就不像以前那样灌我们,这样我们就可以充分发挥我们的主动性和个性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锻炼我们的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请大家想一想。对比一下新旧师生关系的特点,那一种师生关系更有利于我们健康成长和获得知识?

生回答:

那么是不是在新型师生关系下我们与老师就没有误解与摩擦了吗?

生回答:

那么当我们想与老师进行交流沟通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我们接着来探讨第二个问题,怎样与老师交往?在与老师交往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

2、怎样与老师交往?(板书)

(1)主动沟通是一切交往的前提

如果两个人之间一句话都不说,你们说他们之间能很好的进行交流吗?

生回答:

当然不能,所以说人与人之间需要沟通,有了沟通我们才知道对方需要什么?我们又能为对方做什么?这样才有可能进一步的交往下去。

那么沟通的形式都有那些?

学生回答:直接谈话,书信,电话,电子邮电,QQ等。

(2)掌握与老师沟通的方法

沟通不是说一句话就可以能把彼此之间的距离拉近,还要讲一定的方法,那么与老师沟通有哪些方法呢?

①从老师角度看问题

也就是要学生换位思考,当我们与老师有些观点上的误解时,我们要学会从老师的角度去看问题,这样我们自然就能理解老师体谅老师,有利于我们与老师进行交往。

②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

当老师表扬我们的时候不要沾沾自喜,骄傲自满,而要学会谦虚。只有学会谦虚才能使我们取得更大的进步。当老师批评我们时,我们要虚心接受,不要总是认为老师跟我们作对,故意找我们的麻烦。其实老师和你们的父母一样,都是希望你所学有所成,批评你们是帮你们改正错误与缺点。

③原谅老师的错误

我们经常讲: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过错或缺点,老师也是人,他也有缺点或过错的时候,当我们在与老师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老师有了错误时,我们不要有抵触或怀恨的心理,应该跟老师讲出来,让老师及时改正。这样才有利于我们与老师的进一步交往。

(3)掌握与老师交往的礼仪

与老师交往要讲究一定的礼节,如果太过于拘束或过于随便,都不利于老师交往,那么在与老师交往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礼仪呢?

①礼貌待师。要懂得尊重尊敬老师,遇到老师要问老师好,不要直呼其名。

②注意场合。在学校一定要有师生关系,不要认为新型师生关系就一直在哪里都把老师当作朋友。

③勿失分寸。与老师交往一定要有个度,不能过于随便,连老师来教室上课也称兄道弟。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个问题,第一个是新旧师生关系的比较,第二个是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下老师在我们学习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是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作用,第三个问题是我们怎样与老师交往。希望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能让同学们更好的与老师进行沟通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我们在这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健康快乐学习。

作业布置:请你以书信的方式与老师交流你与老师的误解。

最新思品:八年级政治下册第一课第一框 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教案 (人教版)

回民中学法制教育课教案 课题:课型:新授课学时安排: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我国国家性质和人民的范畴,懂得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知道人民和公民的区别,知道公民权利受法律确认,理解我国公民权利得以实现的法律保障体制的主要内容。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主人翁地位的能力,分辨人民和公民的能力、认清公民可以享有的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牢固树立人民是我国国家的主人的观念,增强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和我们是中国公民的自豪感。使学生树立认真学法、守法,依法维权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教学重点: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我国公民权利的法律保障体制。 教学难点:公民和人民的区别与联系。 学法指导:情感激励法;讨论法。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学生齐唱歌曲《走进新时代》:“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在我国谁在当家作主呢?(人民群众)广大人民群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成为国家主人的? (新中国成立) 新中国成立后,倍受压迫剥削的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真正成了国家的主人。新中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二.完成以下内容。 (一)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活动一:了解在哪些地方能看见我国的国徽,国徽各部分图案的寓意是什么?你知道整个国徽图案体现了什么吗?(学生讨论、畅所欲言) 1.我们国家的性质: 2.人民包括哪些人? 3.我国人民的地位: 4.哪些人不属于人民? (二)法律确认、保障权利 活动二:阅读相关材料,上述情景表明了什么?(生讨论回答,师总结归纳) 我国人民享有管理国家的权力,其具体途径是人民选举自己的代表即人大代表,组成各级人代会,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1.人民享有管理国家的权力 2.公民权利的含义(例如:受教育的权利、人身自由权

全国高中思想政治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全国高中思想政治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全国高中思想政治素质课程一等奖教学设计 价格变化的影响 一、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如下:理解价格变化的含义,并对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进行评价 变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第二,学生学习目标的要点:1。知识目标: ◎了解商品价格和商品需求之间的一般规律。 ◎要知道不同商品的需求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了解相关商品价格变化对商品需求的影响。◎理解替代品和补充剂的含义。◎了解商品价格变化对生产的影响。 2.能力目标: ◎分析商品价格的变化如何影响消费者在现实生活中的生活能力。◎运用商品价格变化影响消费者需求的相关理论,分析相关生活现象的能力和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实践能力。 ◎能够根据商品价格变化对生产经营的影响,对如何改善企业生产经营提出合理建议。 ◎能辩证看待商品供求与商品价格的关系,提高参与经济活动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以科学的态度认识价格变化,增强参与经济生活的自主性。三、学

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价格变化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影响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四、教学方法: 讨论和探究教学法是主要方法。 -课程计划设计- 同学们,我们都在经济生活中,时刻感受着生活价格的变化。 1 的影响。不久前,学生们利用周末做了一份关于物价上涨对居民生活影响的调查报告。学生们组成练习小组,或者参观大型超市,或者走进居民家庭,或者采取访谈、成绩单、问卷等形式。调查城市居民。基于各实践小组的调查结果,我将向大家展示两个更具代表性的调查报告:(1)调查对象:超市员工物价上涨的影响:①肉类销售的下降。(2)鸡蛋和海鲜销售增加。(3)大米、面条和蔬菜的销售变化不大。(4)特价期间销量增加。(2)调查对象:行人和物价上涨的影响:(文字记录) ①不能加油或吃肉。 (2)月支出增加,但必须购买食品,一些有价值商品的消费减少。(3)私家车使用量减少。 (4)用海鲜和鸡蛋代替猪肉,尽量用电器做饭。(5)随着价格的上涨减少商品的购买。⑥对生活影响不大。 通过以上调查报告,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价格变化对生活的影响。一、价格变化对生活的影响 根据我们的调查,我们班的两个学生写、导演并表演了一个短片《在

《穿井得一人》教案

《穿井得一人》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寓言的知识,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2.分析寓言故事情节,理解其寓意。 3.学习寓言巧妙设计情节和寓意的方法。 4.学习不能道听途说,以讹传讹的道理,培养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分析寓言故事情节,理解其寓意。 教学难点:学习寓言巧妙设计情节和寓意的方法。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在黑板上写“穿井得一人”。)同学们,你觉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学生自由发言)好,现在请大家打开书本,看一看自己猜的对不对。 二、快速阅读,疏通文意 1.请大家自由朗读全文,并小组合作疏通全文大意(如果有不会的字词请写到黑板上,我们一起来解决) 2.齐读全文,检测字音 3.请一位同学复述这则故事 通过这个环节疏通学生的字词 三、精妙的语言,巧妙的布局 (一)故事的起因 1.你觉得“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为什么? (理解为丁氏的人)请你读一读丁氏的话,注意重音和语气。为什么这样读?(体会两者不同的心理) 丁氏的话应该很高兴,丁氏想强调的是“得” (理解为有闻而传者的人)请你读一读他说的话,注意重音和语气

传话的人想要传达出事情的惊奇,所以想强调的是“人” 通过分角色朗读,让学生更加直观的发现语言表达中不同的语气表达出来的意思不同,并能够意识到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才产生了后面的情节。这也是作者在情节设计上精巧之处。(二)故事的发展 1..正因为这样的误会,才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这个误会怎么会闻之于宋君呢? 板书:闻——传——道(重读传和道) 2.你觉得国人会怎么“道”这件事?请想象一下国人说的话(用文言文) (学生自由发言) 通过想象,补充情节,进一步了解当时宋国国人的特点。 3.假如当时有人质疑这件事,你觉得后面这个故事会怎么发展?(请用文言文来续写一下后面的故事) 通过选择学生几则不一样的后续结尾,并让作者自己说一说这样设计是为了表达怎样的寓意从而体会寓言故事中寓意与寓言情节紧密联系的妙处。 (三)结果 记录这则故事的人是怎样续写后面的情节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1)后来作者设计谁来揭示真相呢?(宋君)我们来看一看宋君的出场方式 比较:“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和“国人道之,宋君闻之”有什么不同? 解答:前者突出了“闻”。 (2)丁氏的回答: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我换成“得一人之使,非于井中得一人”好不好? 比较:“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得一人之使,非于井中得一人” 解答:前者再一次强调了误解的地方是“得一人”这三个字的理解上。再一次点明了语言理解的重要性。这里不仅仅希望学生能够体会倒装句式,还希望学生能够领会到倒装句式中所包含的情感内容。 三、深刻的寓意 1.读到此,你觉得作者希望通过这则故事阐明怎样的道理? 2.“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寻到的消息如此,不如不知道啊)这句话到底是对哪一

八年级下学期政治全套教案〖人教版〗 (88页)(全套)

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教案 (人教版) 第一单元权利义务伴我行 第一课国家的主人广泛的权利 第一课时(总第1课时) 第一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课标要求: 本单元两课内容对应的课标依据是:“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 课程目标是“了解宪法与法律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规定, 能够正确行使权利, 履行义务。”, 具体的内容标准是:“理解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学会尊重他人的权利, 履行自己的义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我国国家性质和人民的范畴, 懂得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知道人民和公民的区别, 知道公民权利受法律确认, 理解我国公民权利得以实现的法律保障体制的主要内容。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主人翁地位的能力, 初步培养学生对人民、公民、我国国体等概念的理解、辨别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牢固树立人民是我国国家的主人的观念, 增强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和作为国家小主人的自豪感。使学生树立认真学法、守法, 依法维权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我国公民权利的法律保障体制。 2、教学难点:公民和人民的区别与联系。 学生分析: 1、针对的问题:国家性质、公民、人民、公民基本权利及其保障体制等概念和内容比较抽象, 学生平时虽有所接触, 但非常有限, 往往是一知半解, 特别是从法律角度的理解 更是非常缺乏, 另外, 初中生是弱势群体, 又缺乏法律知识, 当权利受到侵害时, 不知 道如何去保护。有的知道自己的权利被侵害了, 但顾虑到对方是成年人, 甚至是家长和老师, 所以只好忍气吞声, 用法律维权的意识比较淡漠。 2、学生的需要:作为当代中学生了解自己国家的国家性质、能区分公民与人民的不同, 树立起公民权利受法律保障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是一个合格公民所必需的常识。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翻阅宪法第二章, 了解我国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请学生搜集不正确行使权利的案例, 并指出这样做的后果;学生准备一个一元的硬币, 并仔细观察。 教学方法:情感激励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计划用两课时授完。 (一)导入新课: 1、情景导入: (1) 引导学生忆一忆, 说一说, 在1949年10月1日, 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情景。(毛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2) 引导思考回答: 听到毛主席这铿锵有力的声音, 全国人民在欢呼雀跃, 从心底感谢毛主席, 感谢共产党, 为什么?

高中政治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公开课教案

7.1《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 因为本课时内容较为抽象,可能会让学生感觉离他们的生活很遥远,如何能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感知民族精神特别是爱国主义精神就成为一大难点。所以,设计通过媒体片段,将身边事带进课堂,从媒体片段中更直接地感知,同时通过挖掘身边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例子,让学生明白爱国并非抽象而是具体的。 【教材分析】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这一知识点是高中思想政治《文化生活》模块中第三单元第七课的内容。从整体上看,该课是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民族文化教育的整个链条中重要的一环,但内容理论性较强,所以重点是在于将课本理论的东西用现实情境再现出来,从而更好地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理解中华民族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意义;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核心。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能从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饱经磨难而更加坚强的发展历程中感受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和力量。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对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认同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以及内涵 难点: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教学案例】 汶川地震的视频,温总理的“多难兴邦”“断臂王子刘伟”“奥运会和字”;李卫“跪行高考路”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请同学们翻开课本77页,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第一框题“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讲授新课: 探究一 播放汶川地震视频,并让学生结合视频思考,谈谈对温总理那句“多难兴邦”的理解, 学生:略 教师归纳:灾难为什么能够兴邦,不是因为灾难本身可以兴邦,而是在灾难中所涌现出来的团结的民族精神力量推动着我们, 我们知道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如98年水灾,03年非典,08年冰灾,还有地震,10年玉树泥石流,以及今年云南地震;在发生这些灾难的时候,我们特别能感受到一种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就是民族的精神;我们说灾难虽然是不幸的,但是灾难却也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中华民族为什么历经沧桑而锐气不变,千锤百炼而斗志更坚? 归纳:民族精神永不泯灭 提问:为什么民族精神永不泯灭? (1)它植根于辉煌的传统文化之中,也玉成于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强、前仆后继的奋勇抗争中,更彰显于当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中。(形成) (2)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民族精神作用) 过渡: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我们已经深深感受到了,那中华民族精神有怎样的内涵呢,我们接下来看第二部分 探究二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在五千年的发展中,中国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下面我们逐一来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1、团结统一; 有人说:中国人一个人是一条龙,十个人是一条虫;同学们觉得这种说法对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很早就意识到个体必须结成整体,才能够生存和发展;而这种意识慢慢的上升为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无论在国家

人教版八年级政治下册第三课教案

备课 时间 主备人 课题第三课生命健康权与我同行第一框生命和健康的权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认识人格权的内涵和特性;引导学生明白公民的生命健康权是首要的人身权利,不容侵犯,受法律保护;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生命和健康的特殊保护。 能力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生命和健康的权利,增强法律意识,提高学法用法的能力;并提高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生命和健康对于每个人的重要意义,体会人格权利在社会交往中的重要作用,自觉尊重生命与健康的权利,增强维护人格权的法律意识,遵纪守法,加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 重点 生命健康权是首要的人身权利,受法律保护。 教学 难点 人身权利的涵义及特点;法律对未成年人生命健康的特殊保护。 教学 方法 情景创设、案例分析、主题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导入语:(见教材第三课引言部分) 二、讲授新课 生命健康权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是我们人身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你们知道什么是人身权利吗? (板书标题) 1、生命健康权是首要的人格权 情境活动一:(见教材P24页材料) 想一想:以上行为,侵害了人的什么权利?(人身权利权或生命健康权)什么是人身权利呢? (1)人身权利及享有人身权利的重要性

人身权利,是最基本、最主要的权利,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 自然人的生命、身体、健康、自由、姓名、肖像、隐私等,是作为一个“人”所不可缺少的“东西”,我们可以称之为“人格利益”。作为民事主体的自然人,对自己的生命、身体、健康、自由、姓名、肖像、名誉、隐私等“人格利益”所享有的权利,称为人格权。人格权,是与民事主体不可分离的权利,因人的出生而当然享有,因人的死亡而当然消灭。 (2)生命健康权是人格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命健康权是人格权的一种,分为生命权和健康权,生命权是公民作为人的存在,作为权利主体的前提条件,是每个公民行使其他权利的基础,生命的存在和生命权的享有是每个人最高的人身利益。因此保全生命不受非法侵害是第一位重要的人身权利。健康权又称身体健康权,它包括精神和身体两个方面。 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受刑法、民法以及行政法等法律的共同保护,故意或过失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要根据清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同时承担民事责任,严重伤害他人健康的行为,一般都要受到刑事制裁,并附带民事赔偿,对于轻微的伤害行为或者依法不予追究刑事责任任的伤害行为,一般都要承担民事责任。相关链接:(见教材P25页链接材料)(3)人身权利的内容 人身权利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它包括哪些内容呢? 人格权生命健康权、自由权、姓名权、 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人身权利的内容 身份权亲权、监护权等 (4)人格权的特性 人格权作为人权的一部分,它与生命相伴,从出生起就伴随着我们。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它由每个人单独享有,不得转让、抛弃、继承,也不受他人的非法限制,更不可与人身分离。 (5)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情境活动二:(见教材P26页材料)

【配套K12】全国高中思想政治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全国高中思想政治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价格变动的影响》 一、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对本课的基本要求如下:理解价格变动的意义,评述商品和服务价格的 变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二、学生学习的目标要点:1.知识目标: ◎懂得商品价格与商品需求量之间的一般规律。 ◎知道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了解相关商品的价格变动对商品需求的影响。◎了解替代品和互补品的含义。◎理解商品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 2.能力目标: ◎分析商品价格变化如何影响消费者需求的实际生活能力。 ◎能够运用商品价格变动影响消费者需求的有关理论,分析相关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实践能力。 ◎能够初步根据商品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对如何搞好企业的生产经营提出合理建议的实践能力。 ◎能辨证看待商品供求与商品价格的关系,提高参与经济活动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以科学的态度认识价格的变动,增强参与经济生活的自主性。三、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 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既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四、教学方法: 以讨论式、探究式教学法为主。 ——教案设计——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置身于经济生活之中,时刻感受着价格的变动对我们生活 1 的影响。前段时间,同学们曾经利用周末,做过一份《关于价格上涨对于居民生活影响的调查报告》。同学们组成实践小组,或者走访各大超市,或者走进居民家庭,或者在街头巷尾,采取访问、笔录、问卷等方式,对城市居民进行了调查。综合各实践小组的调查结果,我把两份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调查报告展示给大家: (一)调查对象:超市工作人员价格上涨的影响:①肉类销量有所减少。 ②鸡蛋、海产品销量有所增加。③米、面、蔬菜销量没有太大变化。④特价活动期间,销量增加。 (二)调查对象:行人、价格上涨的影响:(原话实录) ①加不起油,吃不起肉。 ②每月花费增多,但食品类商品不得不买,一些贵重商

穿井得一人教学案

穿井得一人教学案 审批教导处教学目标1、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穿、汲、及、闻、道、对、国。2、解读文本,理解寓言内涵。3、联系生活,防微杜渐。教学重点解读文本,理解寓言内涵。教学难点解读文本,理解寓言内涵。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品读法等(教)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吕不韦 二、自主学习,获取新知: 吕不韦(?—前235年),战国末年卫国濮阳(河南濮阳)人。先为阳翟大商人,后被秦襄公任为秦相。秦王政幼年即位,继任相国,号为“促父”,掌秦国实权。秦王政亲理务后,被免职,贬迁蜀郡,忧惧自杀。 吕不韦掌权时,有门客三千、家童万人。他曾组织门客编纂《吕氏春秋》26卷,内计12纪、8鉴、6论,共160篇,为先秦时杂家代表作。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乃名、法、墨、农及阴阳家言,汇合先秦各派学说,为当时秦统一天政治理国家提理供论依据、 三、朗读理解,整体感知:

(一)诵读,释义(1)分角色朗读:叙述、丁氏、闻而传之者、国人。(2)朗读者说说三句的意思:丁氏:吾穿井得一人。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真相: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3)再朗读 (二)抓起因,明晓文脉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他们家为什幺挖井?溉汲、居。 (三)小结:丁家打了一口井,不必像以前那样专门有一个人去打水了,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相当于家里多了一个人。 四、深入赏析,合作探究: (一)合作探究:小组探究:宋国的国君决定追究这起谣言的责任人。你是断案大臣,你觉得:谁应该为这起谣言负责?讨论后,请同学上黑板写出结论1、学生板书:丁氏:真相:闻而传之者:宋君:2、教师总结:①丁氏:是起因。对挖井后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表述不清。知错能改。②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③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才越传越广。④宋君:不人云亦云,调查事件源头,获得真相。 (二)依文解言:哪些关键词能体现他们的责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重点词:告、闻而道、对、国、使。

高中思想政治《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四课第一框政府的权力: 依法行使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高一《政治生活》(人教版)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的内容。教材在第三课着重分析了我国的政府性质和主要职责,即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政府必须通过履行其职能来对人民负责。本课则以此为基础讲述了政府必须依法行政,按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以及依法行政的意义。所以,本课拟在分析视频《整顿扶贫资金》让学生理解政府依法行政的要求,采取探究式教学方式突破这一重难点:依法行政。为第二框题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作出铺垫。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明确政府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理解政府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的基本要求。 2、能力:提高归纳与分析的能力。分析政府依法行政的重要意义。利用教材提供的情景和问题,就有关政府依法行政的探究活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和初步探究学习的能力。学会辩证的观察问题认识问题。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权力,正确运用权力可以造福社会,滥用权力可能滋 生腐败。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政府依法行政的表现,形成符合时代精神的法治观念。了解权力的两面性,形成正确的权力观念。了解相关加强和改进政府工作的信息,体会政府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重点难点 依法行政

四、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涉足社会较浅,特别是直接与政府的行政方式和方法接触相对较少。虽在初中的学习中初步了解了一些法律知识,在生活中具备了一定的法律意识,但由于本课涉及了一些学生不太熟悉的法律知识,所以理解上会有些困难。 五、教学方法 以探究式教学法为主,辅以讲授式和讨论法 六、课前准备 (一)、学生准备 1、去政府机关,调查政府行政的程序。 2、到市区街道找些小摊贩,了解城管人员执法的状况。 (二)、教师准备 1、搜集有关政府依法行政,为民办事,对民负责的案例,并制作课件。 2、搜集郓城XX 中学校外小商贩影响交通的典型材料,制作课件。 七、课时安排: 1 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引用十九大报告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强调政府要依法行政。 1、掌握国家权力的政府公职人员可以利用手中的权力为所欲为滥用职权吗

全国高中思想政治优质课《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及点评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 一、本课地位 本课内容为《文化生活》(人教版)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五课“文化创新”的第二框。如何进行文化创新既是一个社会热点,具有很强的思想理论性,也具有很强的探索实践性。在前面的学习探索的过程中同学们基本明确了文化的交流、传播和发展,也明白了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需要创新。那么,怎样进行文化创新便是本课探讨的内容,也是本单元的重点、难点和落脚点。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2)文化创新过程中要认识、处理好的两对基本关系: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1)分析判断能力:结合具体实例初步具备分析判断文化现象中的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高雅与庸俗等的能力。 (2)实践探究能力:在合作、探究中体验生活、生成认识、构建知识的能力。 (3)思辨创新能力:结合具体实例初步具备正确认识和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提出富有创意的方案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关注世界文化发展。 (2)积极参加文化学习、创作活动,具有积极学习借鉴各民族文化优点,特别是对中华文化发展创新的态度。 (3)要坚持辩证的观点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反对文化生活中的“守旧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

三、重点难点 重点: (1)文化创新过程中要处理好的两对关系。 (2)文化创新过程中要坚持的正确方向。 难点: (1)如何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2)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四、教学构思 (一)设计理念 (1)教学过程中努力贯彻新课程的理念,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和主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地学习,体现新的学生观。 (2)教学过程中引导同学们观察文化现象、体验矛盾冲突、引发辩证思考、合作探究解决、生成构建知识、启发正确观念、反思践行提升,体现新的学习观、知识观。 (3)教学过程中大胆突破教材局限,重新生成和整合知识结构,从中国和世界两个角度深化对文化正确方向的理解。 (4)教学过程中以典型的文化现象——“奥运会开闭幕式”的品评、设计、展示等活动贯穿始终,充分发挥和体现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和特点。 (5)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情境,调动同学们的生活经验,激发同学们的创造热情,通过文化创新途径的实践与探索培养同学们的思辨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法学法 (1)教法:情景教学法、实践探索法等 (2)学法: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法等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五.教学过程

《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

文武镇初级中学1215教学模式 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七年级 科目:语文 课题:《穿井得一人》 主备教师:田应武 辅备、使用教师:何云华、倪希、赵学琼 备课时间:2016年11月25日 使用时间:第十四周(同课异构公开课)

年级七年级学科语文课题《穿井得一人》授课 时间 第十四周 主备田应武使用 教师 何云华、倪希、赵学琼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有关寓言的文体常识。 2.理解课文,积累溉、汲、居、及、国、道、于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续编或改编寓言,以加深对该体裁特点的理解和把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寓言主题多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的特点。 教学 重点 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 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寓意,尝试编写和创作寓意。课件ppt 课时 1 教学设计 教与学互动设计 二次 备课一、导入 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章——寓言,能不能说说寓言的一般特 点?能否举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题目? 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 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寄 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惯于运用拟人的手法。)欧洲文学中著名的寓言作品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我国春秋战 国时代寓言盛行,《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有不少寓言,如《郑人 买履》(《韩非子》)、《鹬蚌相争》(《战国策》)、《刻舟求剑》(《吕氏春秋》)。 二、新知探究 1.泛读课文,理解文意。(自学十分钟)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 文相关位置处。-------标注课文 溉汲:浇灌。溉,洗涤。汲,从下往上打水。 居:居住 及:到

人教版八年级政治下册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政治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权利义务伴我行 第一国家的主人广泛的权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和公民的区别;公民基本权利的含义;我国的权利保障体制;我国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如何正确行使公民权利。能力目标:正确认识自己主人翁地位的能力;分辨公民和人民的能力;认清公民可以享有的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的能力;提高正确行使权利的能力;自觉遵纪守法,学会寻求法律保护。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增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和我们是中国公民的自豪感。在行使权利时,不能我行我素,要重视他人的权利,要维护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要遵循法定程序和法律规定。 ★重点和难点国家的性质;人民和公民的区别 ★教学手段:多媒体

★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布置学生翻阅宪法第二,了解我国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请学生搜集不正确行使权利的案例,并指出这样做的后果;编排书本中的案例小品。 ★教学方法:情感激励法;讨论法;小品表演法; ★授过程导入新:播放flash《灰色的震撼》,可能在新年,新的学期看了这样的片子,心情会比较伤感,但这就是社会的现实,会这样有很多的原因,从自身看,无论是孩子还是民工、农民可能都不知道自己的权利,所以没有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举例:比如学生有受教育的权利,它可以得到国家社会的帮助;而民工他有劳动义务,也有获得报酬的权利等等。我们未成年人的权利问题已是当代一个世界性问题。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青少年作为中国公民,享有广泛而真实的权利。今天我们就一起探讨第一单元权利义务伴我行,第一国家的主人广泛的权第一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的知识。新授:板书第一国家的主人广泛的权利第一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一、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一)大家了解我们的国家吗?我们先谈谈我们的国徽。1、大家看

高三政治公开课教案

高三政治公开课教案 高三政治公开教案 题 材料分析题的解题技巧 班级 高三(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教学使学生学会材料分析题的解题思路,提高分析材料、整合材料、概括材料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先通过近几年,江苏考题对材料分析题的要求的分析,从中总结规律性的东西,分析给学生,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演绎与归纳相结合。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教学,使学生能从对材料分析题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一种对这种题型的理性化的感觉。 教学重点 材料分析题的解题技巧 教学难点 怎样去分析材料 学情分析 学生对此很难把握,这是学生的弱项 教学过程 材料题是高考必考题,它可以以简答题,辨析题,论述题,综合探究

题的形式出现,本主要探讨材料题的解题技巧。 一、怎样把握材料 1、审题时先审设问后审材料。 审设问可以节约时间,阅读材料时有针对性,可以提高效率。 2、材料划分为明确的层次,每层都相对应运用相关的常识。 一种是可以直接把材料划分为明确的层次,每层都相对应运用相关的常识,如2006年38题材料一。对于这种材料学生可以从标点符号上,就能明确划分。 例题:(2006年江苏政治卷38题) 材料一:自禽流感发生以,我国政府启动了整体防控体系,采取免疫、监测、发现、扑杀等对策,有效控制了疫情扩散,并批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用禽流感疫苗进入临床研究。同时,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参与禽流感防控国际合作,并与欧盟委员会、世界银行在北京共同举办了禽流感防控国际筹资大会,认真履行防控禽流感的大国责任。 (1)材料一是如何体现我国国家职能的? ①我国应对禽流感的一系列措施,体现了国家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②在国际社会履行防控禽流感的大国责任,体现了国家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职能 3、要从材料中分析概括出几层意思,然后运用有关常识分析。 另一种是从材料中分析概括出几层意思,然后运用有关常识分析,这有难度,对材料分析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2006年江苏38题材料二。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24穿井得一人

《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 江西省赣州中学邱显淋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居、及、闻、道、对、若”等重点词语,学会调整语序,通顺地翻译句子,理解文章内容。 2.多角度理解寓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从多个角度去思考,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讹传以及如何避免?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 1.将老师提供的信息整合成一句《吕氏春秋》的简介。 2.自由读,指名读,学生互评,纠正读音和停顿。 3.解释词语,翻译句子,理解文意。 (1)运用“组词、联系所学、辨析比较”等方法理解“溉、汲、居、及、闻、道、对、若、国”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指导学生合理调整语序,翻译“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使之通顺。 (3)全文翻译,整体把握文章意思。 4.按现代文的结构,将原文分成若干段落,并说说理由。 (1)起因:“宋之丁氏……常一人居外。” (2)经过:“及其家穿井……闻之于宋君。” (3)结果:“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4)寓意:“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5.根据老师提供的四个角度,结合具体内容,探究寓意。

(1)丁氏: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 (2)闻而传之者: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 (3)国人: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4)宋君: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6.联系实际问题,加深对文章寓意的理解。 播放新闻调查视频《打针西瓜》,结合文章谈谈自己的理解。 7.小结。 古人云“谣言止于智者”,意为任何谣言在善于思考的人面前都会被揭穿及无视。对于一个聪明的人来说,当听闻一句言论,如果能够静下心去理清来龙去脉,思考言论背后的真相,那再高明的谣言也一定会有漏洞。而谣言最爱的,自然是那些不经思考就随意相信谣言的人,而更可怕的是,当一堆没有思考习惯的“愚者”在一起的时候,谣言的杀伤力,绝不比任何武器弹药差。 8.根据提示,背诵课文。

高中思想政治《世界是普遍联系的(7)》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得到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升华 二、【课前预习】 结合评测联系进行课前预习,把握预设情景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观看视频《唇齿相依》 思考回答:1、唇齿是什么样的联系? 2、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中的城门和池鱼是怎么联系上的? 3、世界上有没有孤立的事物? 学生活动:(小组回答) 简单总结,得出结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联系之中,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和周围其他的事物有一定的联系。所以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第七课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二)讲授新课: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联系呢?请同学们从课本中把它找出来。 (1)联系的含义 学生活动:谈一谈我们身边有哪些联系?能否找到一事物和周围的事物没有联系的呢? 在我们了解了什么是联系以后,下面咱们就一起来探讨联系有什么特点呢?首先咱们先简单把这一框浏览一下,看看课本中总共讲到了联系的几个特点?课前咱们也已经把学案发到了每个同学的手中,并且根据联系的特点把同学们分成了三组,下面咱们就由各小组派代表上台来展示自己的讨论研究成果。 (2)联系的特点: 1、普遍性 (学生使用的素材) 材料一:图片:工农业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生态系统中各部分的相互关系 材料二:《蝴蝶效应》 气象学家洛伦兹1963 年提出,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导致其身边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引起四周其他系统的相应变化,可能两周后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 材料三:《原理与方法论》 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①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事物内部) ②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事物之间) ③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整个世界) 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教师进行总结提问: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联系,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那么能不能说“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存在联系呢”? 引导思考:美国大西洋彼岸的一块石头和××同学有没有联系?

穿井得一人 省一等奖优质课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运用“信、达、雅”的原则翻译文言文,理解文意。 2、分析寓言的情节,多角度灵活地理解寓言的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3、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4、在实习创作简单的寓言故事的基础上,学有余力的同学尝试改写古代寓 言故事,进行想像思维训练。 2学情分析 其一,这是学生升入七年级后第一次系统地学习寓言这一文学体裁。虽然许多同学在以前读过不少的寓言,并熟练地讲述出耳熟能详的故事,但多数同学只停 留在直观的感受上,缺少自己的情感体验,把寓言读“死”了,失去了寓言的“言外 之意”。为改善这一现状而特意编入第24课《寓言四则》,我揣摩应该是人教版(2 016年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的编者的意图。因为这恰好也符合第六单元的单元目标,“还要调动自己的体验,发挥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课文。”那么,通过前两则伊索 寓言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了解了寓言故事的文体特点,学习并掌握了一定的阅 读寓言的分析方法和技巧,并且实习了创作简单的寓言故事。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 对第三则古代寓言故事的学习,进一步掌握寓言这一文学体裁。 其二,教学对象是初一的学生。他们正处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时期。可身处网络信息时代的孩子,在面对生活中种种真伪莫辨的信息时,会缺乏 深入思考,甚至轻信流言,以讹传讹。而这则《穿井得一人》古老的寓言故事,会对 他们有很大的启示意义,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意,会帮助他们秉持审慎的态度 对待传闻,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其三,学生虽在七年级上册学习了五篇文言文,具备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基础。 但平时繁多而枯燥的文言语汇的识记,学生会提不起兴致,文言底子薄的学生甚至 自信心不足。因此,这节课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运用“信、达、雅”的原则翻译文言文并互评,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文言的 兴趣,树立学习文言文的自信。 3重点难点 1、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运用“信、达、雅”的原则翻译文言文,并互评。 2、引导学生对“穿井得一人”这句容易产生歧义的句子,进行重点研读。 3、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选定角度灵活理解寓意。

高中思想政治《政府:国家行政机关(3)》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 思想政治② 必修 必修二《政治生活》 第三课: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第1 课时政府:国家权力机关

课题:第三课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第 1课时政府:国家行政机关 ●教学内容分析 【课标分析】 本框题教学内容是贯彻落实课程标准2.5 规定的“列举生活的实例,评议政府履行职责的表现”的要求。本标准要求学生结合日常生活实例,学习并理解 政府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大职能;并结合日常生活,体会自己与政府的关系与联系,体会到我国政府正在建设的服务型政府,正确处理公民与政府的关系。 【教材分析】 本框内容包括危难之中见“公仆”本色、政府的主要职能、便民利民的政府三个目题,第一目题是情景导入,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呈现,形象而直观地表现出政府的四种基本职能。然后提出三个探究性的问题来统领整框内容。第二目题是情景分析,以正文形式呈现,中间穿插图片,具体分析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第三目是情景回归,是对所学内容的提炼和升华,指出学习本框的目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识到政府要建设便民利民的政府,二是公民要相信政府、支持政府、寻求政府的帮助、监 督政府的行为。 教学重点: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 教学难点: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服务型政府;,正确处理公民与政府关系。

【学情分析】 在前面政治生活学习知识基础上,学生对于政府的工作,还是比较熟悉的,学生掌握的政府职能的案例较多,这是本节课学生课程资源。但是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对于政府的负面信息过多,如何正确引导学生正确全面了解我们的政府,如何正确处理与政府关系,如何树立社会主义制度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是本节课中学生需要突破重难点的地方。 ●教学目标分析 1.学生通过课下调查学生课下调查济南市政府基本信息(位置、部门设置、性质、市长、市委书记)和近几年济南市政府工作。对近几年济南市政府工作调查,我们总结济南市近几年变化,作为济南市民的我们树立热爱济南的自豪感,提高学生社会主义制度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我们能感受到济南市政府为我们提供的服务和管理,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有助于我们相信济南市政府,理解并支持济南市政府工作,能正确处理好市民与济南市政府的关系。我们总结济南市近几年变化,作为济南市民的我们树立热爱济南的自豪感,树立对济南市政府的价值认同。 2.学生通过分析了解“济南市政府”既给我们日常生活提供服务,又为我们进行管理;济南市政府近几年“交通”“环境”等方面既取得较大进

政治公开课评课

政治备课组对王建成老师公开课评课总结 王建成老师担任本学期公开课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是《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在九江三中的两位政治教师的参与下,对王建成老师公开课进行了评课,评课内容总结如下: 纵观整个教学环节和过程,教师基本上正确处理了教与学的关系,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主动寻求知识、获取知识,以及合作学习的教学环境。教学过程中,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学设计注意联系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并且能熟练、有效地使用教学媒体,使教学更生动、更形象。本课教学有利于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做到传授知识与情感教育并重,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的统一。整个授课过程既有教师的点拨引导和评价总结,又学生的感性体验和理性思考,既有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又有生生之间讨论探究,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机统一,践行了新课改理念。本节课采用了现代多媒体与传统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教学流程顺畅,教学目标达成度较高,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非常到位。 该节课的教学环节完整,设计比较合理,能达到教学目标,本节课能做到语言流畅,教态自然,积极的引导和鼓励学生,对学生回答完问题有一个言简意赅的评价,体现鼓励、表扬的艺术。上课时,能始终面带微笑和同学交流,有亲和力和感染力。准备充分,情景探究和问题设计贴近学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有一定的思想教育

意义。增加了课外知识,对生活中的问题从政治学科角度加以分析。知识点的的过渡自然,并能通过问题设计和探讨活动体现新课改的精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不是灌输式的让学生接受知识,是和学生共同探讨,由学生经过课堂情感体验或案例分析,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点,完成情感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但是本课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自主学习和探究未能充分展开、时间稍稍紧张,另有学生在课堂参与活动中并不积极,课堂的实效性、趣味性有待提高,板书设计应更合理化等。

思想政治课公开课教案

思想政治课公开课教案 上步中学张素华 课题:自觉磨砺意志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自觉磨砺意志品质而成功、成才的典型事例。 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磨砺坚强意志的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让学生对照磨砺意志方法,检查自己意志薄弱的表现,培养从小事做起、持之以恒、善始善终的习惯。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对学习、生活树立明确目标、初步学会制订实现目标的计划。 觉悟目标: 通过学习具有坚强意志、顽强毅力而成功的典型人物,培养学生敬佩感情和仿效的愿望。 通过学习培养坚强意志的方法,提高克服困难而磨砺意志的自觉性。同时,培养学生做自己不感兴趣却是有意义的事,提高理性的自控力。 教学重点: 培养坚强意志的方法 教学难点: “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中意志培养与目标计 划的关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投影机、投影片(“愚公移山”、“知识结构 提纲”)、古文《愚公移山》(学生预习) 教学方法:对照联系、启发归纳、电教配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上一课学习了《意志—成功的利 剑》,知道了意志是战胜困难、克服弱点、完成学业、 取得事业成功的一把利剑,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一种优良品质。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四框《自觉 磨砺意志》。(P82) (板书) 自觉磨砺意志 (提问)哪一位同学知道“砺”是什么?什么是 “磨砺”?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砺”是粗磨刀石。“磨 砺”在这里是指锻炼、培养。 (导读)请同学们阅读第二段回答:美国心理学 家的实验说明了什么?

(学生个别回答后全班朗读):“人们能否取得事 业上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与人的智力或客观环境,而是取决与是否有坚强的意志。” (提问)既然意志对人们的事业成功那样重要,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和锻炼自己的意志呢? (学生回答四点:黑体字小标题) 回答正确,下边让我们逐一对照学习这四个方面 内容。 (板书)一、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开始 (四人小组讨论)请同学们分组检查:在我们班 同学中或自己思想上认为是“小事”而影响了学习进步的事例。 (学生讨论归纳):①贪睡懒觉而迟到;②上课 随意讲话;③抄袭同学作业;④假日沉迷于打电 子游戏机;⑤不按时做作业、能拖就拖┄┄ 世界上的大事,都是由小事积累而成的。意志 品质的培养也是这样。倘若认为小事微不足道,不从小事情去培养意志力,而是希望有朝一日在大事上表现出坚强意志来,那只能是幻想。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培养意志不仅从小事 做起,而且要从现在开始。我们每日每时、事事处处都有锻炼意志的机会。例如你下定决心依时起床就决不会迟到,不完成作业就决不去玩等,从日常生活小事中养成自我监督、自我命令、自我克制等习惯,战胜惰性和自我宽恕的脆弱心理,就能磨砺出坚强的意志来。 (放投影片《愚公移山》) (提问)从愚公移山故事中,我们应学习老愚 公的什么优秀品质? (学生回答)说明老愚公对工作目标专一、坚 持不懈的优秀品质。 对,大凡获得成功的人,是多年如一日、专心 致志、锲而不舍,坚忍不拔的人。但是,除了目标专一之外,还需要有恒心,做到持之以恒。 (板书)二、持之以恒、善始善终 (提问)同学们,在你们过去有没有发生过因 缺乏恒心而半途而废的事?为什么? (学生众答)有。小学时学写毛笔字、学弹琴、 学画画、学下象棋…… 由于没有持之以恒,结果中途放弃了。 (导读) 同学们,俄罗斯的著名作家列·托尔斯 泰为什么青年时从沉湎于奢华、荒废学业、甚至留过级,而能一跃成为伟大的作家?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