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上海2030年城市规划总体思路-----住各区的各位可以对照着看

上海2030年城市规划总体思路-----住各区的各位可以对照着看

上海2030年城市规划总体思路-----住各区的各位可以对照着看
上海2030年城市规划总体思路-----住各区的各位可以对照着看

上海2030年城市规划总体思路-----住各区的各位可以对照着看

2030年的上海将给人们以惊喜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曾在1986、1999年编制过两版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对于本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和产业、民生等方面的促进是比较大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上海进入了世博会前后的新历史机遇期,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生息的载体,必然需要按照与时俱进的原则配适新一轮的蓝图。据悉,自去年下半年开始,上海市有关方面已经率先启动了针对2012-2030年中长期发展需求的城市规划,预计在世博会后的2010年底将形成综合成果;目前规划的概念性设想和初步成果,已经可以让我们先睹为快了。

全市将形成“一中两翼”、轴线强化的基本布局

目前上海所执行的1999版城市规划的布局理念体现了多层次的城市体系,即中心城——郊区新城(或中心城副中心)——新市镇(或中心城地区中心)——中心村(或中心城社区中心)所构成的四级配置。在规划的执行过程中,中心城以外环线内的680平方公里为限,没有考虑到行政管辖和上海滨江沿海的地理因素;在编制各个分区和社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经常局限于规划等级的能级限制,灵活性不强。在规划理念上,郊区各区县在建设新城和布局区域体系过程中一直放不开手脚,并有“以邻为壑”的倾向,例如,西部的青浦、嘉定区直面经济发达的苏

锡常区域,却一直未能规划出一个辐射长三角、服务这一区域企业商务功能的高能级区域,以往的规划理念限制了在中心城以外区域的建设强度;更兼江苏省在这一方面动作迅猛抢得先机,使得上海西部几个区与昆山、苏州等地的经济发展差距甚大。又比如,闵行区和松江区一直无法很好进行道路体系的对接,使得南新铁路环线成为上海城区向西发展的“暗闸”,产生了严重的衰减效应,以至于松江新城严重空心化。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原有规划过程中“大城市、小郊区”的计划经济思维残余所致。

上海市政规划设计院的专家洪宣庆谈到,与上海相比,北京的城市布局体系就根据其东、南郊俯瞰华北平原,与天津和东北紧密联系的特点,规划了“城市产业发展带”;根据其西、北郊为燕山山脉和毗连蒙古高原的地理因素,着重强调了“生态保护带”的相关侧重。上海在2004年正式提出的“1966”城市体系,除了临港新城着重强调了其作为深水港新城的重要性外,其余区域的规划要求过分均质化,没有把上海作为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大城市的特点考虑充分。

新一轮规划的特点,就是将上海西部区域整合成一个以虹桥枢纽和崧泽大道为支点,以沪宁、沪杭发展轴为骨架的“西部城市发展带”,凸现“大门向西开”,把上海的“大堂”前推到紧靠苏浙边界,并与高速公路、轨道交通、城际铁路等均能合理快捷衔接的地域,实施三产先导的发展战略;把上海东部滨江沿海区域整合为一个“生态产业带”,以国际空港和深水港为支点,以多种先进制造业为归依,并根据浦东区域的特点严格规定

了其“功能区域”、“各自向浦西对岸疏散”的流通体系,还着重考虑了崇明三岛和一线沿海的生态功能。

北京有长安街和南北中轴线,形成了城市功能的精华,承载了城市精神的魂魄;上海的城市功能,大多集中在从虹桥机场到张江高科技园区的20多公里东西轴线上,基本沿着延安路高架和世纪大道两侧,形成市级中心;上海的城市精神,则糅合在黄浦江畔,随着两岸的逐渐开发,加快实现中心城区的功能置换,正是当务之急。新的一轮规划,根据西部、东部“两带”建设的需求,将市级中心继续向东、西两端延伸,从白鹤附近,一直到浦东国际机场和川沙,长度将扩展到60多公里,大大扩展了上海发展的空间余度;同时,将加强世博会和复兴岛区域的综合开发,更要将陈旧和污染严重的吴泾、高桥化工基地搬走,形成从吴淞口到紫竹科学园区,长达60公里的城市景观风貌带,以丰富上海这座城市的“水岸灵性”,疏解中心城区过大的用地压力,改善上海人的生活环境。

部分地区的规划值得期待

根据了解,随着新一轮规划在几年后的正式推出,关心未来上海建设发展走向的商业界人士和市民,在今后一定可以发现很多区域开发的新机遇、新亮点。

由于1999年规划出版后,上海各个新城和产业基地、虹桥枢纽等的开

发,世博会配套工程和数十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等相继提出并大大扩充了规模,新一轮规划的首要任务是将各方面的新规划成果结合建设实际落实到比例图上。在一张初步汇总的“市域已覆盖集中城市化区域示意图”上,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由于各区规划的观点不同,很多城市化区域的“边界”沿着自然界限“嘎然而止”,比如在闵行区浦江镇与南汇区航头镇、浦东新区川沙新镇和南汇区祝桥镇等的边界,由于闵行、浦东两区的观点是全部实现城市化,而南汇则在边界区域形成了谨慎的规划“触角”,强度难以对接,因此使得具体项目的操作性,如一些跨界的居住区和道路等的布局等,形成了“鸡同鸭讲”的尴尬。这提醒我们,之前上海的城市建设缺乏一个长远的思路和整体的思考,这些问题必须在新一轮的总体规划中得到解决。

目前上海已经确定的集中城市化区域在3500平方公里左右,实际建成1500平方公里;随着东西功能轴线和黄浦江两岸开发、长三角一体化的推进,一些目前没有规划覆盖到的地区,如重固镇和白鹤镇、浦江镇滨江区域、嘉定区北部与太仓交接的几个镇,黄浦江上游松江区境内两岸等,都将结合实际需要和总体布局的导向,周密安排;因此上海今后城市化面积很可能达到4500平方公里,成为世界最庞大的城市。这些区域曾经有部分是在过去几年中由于市**有关方面在决策考虑中有意“延后”,以利于和更高发展阶段的需求相对接,因此这些区域的规划,将是比较值得期待的,也必然在十年左右之后,成为投资开发的新热点。

鉴于上海已经进入了举办大型国际综合性活动、集聚社会性和国际化交

流合作组织等都比较迫切的发展阶段,在可以预见的规划期内,新的总体规划,已经在概念性的层面上予以确认,并与各区地方**处于有效的互动确认中。届时,这些项目的区域,既有在靠近市中心区的,也有分布在东、西“两带”范围内的,对于打造一个更为亮丽和精彩的大上海,更将是强大的推动力,并一定能大大提高上海在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影响力。

2030年上海硬件设施将在世界全面领先

很多上海的城规方面的业内人士都谈到,1999年的上一版规划,有好几个方面的里程碑意义:首先,高速公路、轨道交通不再是城市发展的“奢侈品”,其规划的长度1000公里通到市区每个角落的轨道交通体系、连通全市各个要点的高速公路网络,在世界范围内来看,也是毫不逊色的;而计划经济时代我们所作的规划,限于经济条件,往往仅仅在几个市内人流的主要方向上才“放”一条线,例如1986年的总体规划仅有6条176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和四条高速公路而已。第二,根据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商贸金融中心的建设需求,明确了市级中心的第三产业导向,更明确了洋山深水港和崇明越江工程的规划。

据悉,上海各界关心的2012年轨道交通568公里基本网络建成后的后续开发,已经在新一轮规划的综合考虑中,届时在东、西“两带”和黄浦江沿江,以及原来规划的线路终点更远的区域,布局了畅达高效的线路体系,总长度不低于1500公里,日运能到2030年将突破1600万人,

是现在的四倍半,并且还将与苏州市的轨道交通互通合并;同时针对中心城的车辆拥堵问题,规划中着重强调了在“井字形”地下快速路通道的基础上,延展这一快速道路网络,形成“五纵四横”的地下道路体系;针对地下空间开发中暴露的不足,规划着重提升了重点区域的地下环路、人流小区域传送系统和更远期的模块化地下物流道路等建设的强度。

注重贴近产业发展的实际,上海新一轮规划中已经在讨论并初步有了结果的“长三角集装箱运输快速路”体系已经标定了一条连接外高桥、洋山、金山、松江和外省市的“倒扣环状”专用道路体系,使得大流量的货运车流不再需要与高速公路和一级国道上的客运车流争道;在一些方案中,还提出了市区段的高速铁路地下化、建设直接连接上海和宁波两个重要港口的新跨海大桥等方案。新一轮规划的目的,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到2030年左右,使得上海的基础设施水平在各方面都能达到世界的领先水平,各种出行方式的出行质量都将有更大的提高。

体现人文关怀,注重可操作性与前瞻性的结合

以往规划中“概念化”、“模糊化”的倾向一直为人们所诟病;“大官一画”

的随意性也在某些时段导致了重复建设的浪费,或者是短浅目光导致的新瓶颈。上海旧版规划曾经把黄浦江上游区域和滨海的三百多平方公里的土地简单划为“大绿带”,结果不但与现实建设的实际冲突,更在动迁征地方面产生了不利于区域发展、严重损害群众收益的诸多问题;又如不注重新形势下区域开发和居住品质的提升需求,使得上海在城市天际

轮廓和整体面貌、街道界面和公共设施布局方面,不但与日本和香港等国家地区的先进水准有距离,更与北京、深圳等国内城市拉开了差距。

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总结了以往的教训,在规划绿化地带时,注重游憩功能的“渗入”,而不是简单把它作为一种“空气清新”的规划需要;对原土地所有者的发展需求,也有了更为细致的考虑;对土地集约利用、对街区人性化设施和单个项目之间的协调,更规定了“分层管理”的制约机制。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结合,在上海目前正在进行的嘉定新城、长风生态商务园区和虹桥枢纽、世博园区的开发中已经有了体现;规划的目的是促进发展,更将是民生、***因素的聚合,正在成为编制上海新蓝图的纲领之一。

——正在编制中上海2012-2030年的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智慧的结晶,前进的指南;他将给中国最大经济中心城市的未来,描绘出灿烂与希望!

目前世博阶段的建设规划,都是按照2012年为终到线进行的,上一轮以外环线全面建成为标志的建设,也是2002年底;改革开放后上海的大发展,也是1992年开始的。我们现在有必要为2013年开始的新建设规划;而规划先行,上次是1998年底开始讨论,于是有了郊区新城、轨交全域化和产业基地,以及高速公路网络、深水港等成果;90年代大发展的前提是浦东开发,也是1988年形成了具体的操作设想。因此十年一个脚印,目前的2008年底是有所思考、总结思路,比较提升的好时机。

规划有延续,延续的目的是求突破。目前拉动内需度过难关的政策正是加快建设的增长高速预期。

结合城市功能、现在已有布局,我们分四个方面大致论述:第一个是中心城和他的外延组团;第二个是黄浦江两岸的开发以及郊区“逆向辐射带”的建设;第三个是生态与产业的辩证关系;第四是交通布局和城市肌理的疏理。这四点主要是从综合规划的角度来谈的。

第一方面,中心城已有的城市公共活动中心被大片旧建筑地带隔离,各个点之间轨道交通和车行到达和驻止能力还不高,慢行系统还没有真正形成;老城区仍有大片居住困难群体和简陋不合用之区域。解决这一矛盾,就是要从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开始做抓手,比如新天地南延、静安寺北扩,虹桥西扩,不夜城南扩,和对福州路、金陵路以及南外滩、外滩源、苏河湾、大连路等都是其中的一部分;当然陆家嘴东扩,或者到东方路,今后到源深路,这是最重要的。市中心区总体上属于高居住层次,对于就近安置在原工厂地块的平价房,从丰富城市层次的角度,要积极考虑、适度执行。

市中心区的到发、过境交通,下一阶段要在井字形通道的基础上扩大实施范围,如金沙江路、石门路、漕宝路到龙华路,北横通道向东扩展,民生路到白杨路,以及沪青平东段,张杨路到吴中路,和武宁路到徐家汇,以及肇嘉浜路、殷高路等。外围如济阳路等可以有限制地建设少量高架。在目前过江隧道,包括长江和黄浦江,进行新一轮加密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北京东路到浦东大道北侧沿江的开发,规划一条新的连接通道。总之要更好引导市区车流,开辟新的通道又不造成空旷感,这是上海作为商业城市的特点。

地下停车环廊,要学习北京全面推广,并多搞公共车库,把非机动车挤出中心区去。地下人流传送系统及地下步行街,也是克服南北、延安高架造成功能阻隔的好手段;人行天桥则趋向于改建成半封闭连廊,并大力推广。

外延组团的概念,就是类似川沙、莘庄、吴淞这样的地区,不作为郊区看待,而是将其作为市中心区边缘的一个部分来衡量,其中在浦东的可以密度低一些,在浦西的则要处理好与嘉定、松江的新城核心区之间有所错位。临港新城和其他新城都是距离较中心城更远或体现逆向辐射能

力(流向不更多向人民广场方向),因此会更多实现五脏俱全。

关于虹桥枢纽西侧到青浦城之间的徐泾、赵巷、重固区域,在沪宁、沪杭动脉之间,且与已建市区隔而不断,从机场净空和噪声起见,应规定嘉松路以东限高,以及除重固地区外多安排低密度特色居住,临枢纽区则规划开发集聚型中密度服务业区域。而重固以北区域和香花桥到白鹤之间,可以安排一个地下化的青浦城铁站,分散虹桥枢纽压力,并直接服务于太湖南岸通道;这两个区域规划为现代商务城和研发区域比较合适,也将成为青、松、嘉西部开发的集聚带中心区;开发过程中,可以实践全新规划理念,全市性质的项目、国家性质的项目,都可以倾斜,这一位置对江浙沪都是有利的。其北侧苏虹高速到沪宁高速,以及沪青平高速到佘山之间,有必要建设金沙江路通道和吴中路通道的延长线,但两侧规划强度不应过高;松泽大道可以到澄湖或盛泽,乃至太湖边上,搞成深南大道那样的景观大道,在过中心区地段多建设下穿。

第二个方面。目前高桥、吴泾、温藻浜和大场机场四个点,这是需要探讨的重点。高桥是石油化工,吴泾是煤炭化工,温藻浜是冶金,大场机场是海军航空兵和支线客机生产线,孙桥暂时作农业园区,但我国第二次办奥运会定然在上海,迪斯尼也放在黄楼,主场放在孙桥或者青浦一带,最合适最经济,轨交网络规划已经注意到这一点。

黄浦江两岸,主要是城市功能带,世博会是会展的一方面,今后也是文化方面的考虑;还有北外滩邮轮、十六铺游船总码头,以及现在的徐汇滨江、浦江耀华和三林环球地块大型体育设施等,南延伸段开发已经开始了。

高桥、温藻浜都是黄浦江北延伸段的部分,复兴岛——庆宁寺地区规划是国际组织、商务休闲等用地,现有企业都是要迁走的。综合考虑,高桥工业区的上炼、上柴、浦煤、高化、上农、高热电、闸电等,对城市弊大于利,且成本和工艺都有问题,因此军工路到浦东北路之间,可以预见一个开发强度略低于中心区域的商务、科教、休闲居住的区域,并且补强东北区域大型公共活动设施,类似杭州钱江新城那样的。张华浜码头还是需要保留的,他到外高桥之间需要地下货运铁路和地下集装箱快速路。

温藻浜的企业,和高桥一样,牵扯面很大,有选择地后靠到罗泾地区似有可能;高桥已经部分到金山漕泾,但总体上来说上海还是对化学工业有所限制比较好,产能可以到苏北地区去解决。温藻浜两岸仍然须多考虑物流用地,以及部分研发功能。但这一功能的占地须有效与居住区域隔开。

吴泾就比较简单了,但启动可以较高桥等晚一些;闵行铁路支线缩减到沪闵路以西,同时自关港往南改造起来,注意商务、居住功能的继续平衡,这样造成了外环线以南与周浦——浦江——惠南边缘组团连成一片,可以根本上缓解中心城区压力,也是疏解城区功能潜力最大的区域。

大场目前的问题是限高和噪声。从国防角度的协调考虑,安排在崇明西部或奉贤东部建设海航基地比较合适;临港、紫竹的大客机基地建成后,大场的生产功能即可废弃;可改为居住、研发和商务用地,也可以安排体育和文化功能,并建设部分快速路和地下路向这一区域集聚,分散沪宁发展轴上特别是真如地区副中心带的压力;特别是他与新江湾城区域的比较功能,是值得借鉴的。

黄浦江自闵行到张华浜步行基本能走通,这是需要考虑的。两岸的交通到发功能要讲求横向贯通与纵向延伸结合。

上游女儿泾到太阳岛,这一段地区原则上建设休闲居住区,目前一刀切搞农业区经济上不划算,当地群众怨气也是很大的;农田生物多样性现

在也越来越差。但保护好水源这一原则,是事关上海全局的问题,标准要在东滩取得经验后继续提升应用,因此还需要一段时间。

嘉定远香湖、临港滴水湖,规划水平都要到地级市中心区的水准,它是上海市区域内一个完全近似集团企业综合子公司性质的聚合体。青浦、南桥、金山、城桥则是他们的压缩版,逆向功能小一个层级。滴水湖要超过金鸡湖;远香湖要超过花桥和昆山,都要做出大上海的气魄来。滴水湖环湖也可以搞贯通带,鉴于奉贤东部海岸仍然是生态岸线为主,人工岛建设可以提上日程,但规模不要搞得太大。他们都是市域内的副中心,而徐家汇、五角场等都是中心城的副中心;新市镇的中心要不低于中心城的地区中心,比如航头和打浦桥的配置相比,密度不一样但功能不要有差别。

东滩的问题,主要是开发规模和强度,规模是合适的,强度要提高,他是新的城市典范,娱乐性的博彩、赛马等,都可以在东滩布置,要搞成不夜城。

第三和第四个问题,上海下一个十年大扩展,农村征地多,老企业可能搬迁多,服务业的比重和高科技行业的比重会大大增加,甚至北京的一

些总部也可能南下,国际上的大组织可能搬过来,本土生产力可能进一步集聚业务性部门和总部,则较为低端的居住层次向外扩散到新市镇是必需的。同时高铁的建设,磁悬浮的发展,国家实力提高后实行类似自由港的政策,外国人成倍增多,因此大都市的交通体系,就要跟上。我们这一点已经意识到,现在郊区的道路新建的基本上都按照城市道路标准在搞。同时规划图上盲目搞大片林带,比如我们曾经设想的远东大道以东和大治河沿岸全部搞绿化,那是不顾及开发过程中老百姓经济利益的做法,这些区域要留下部分土地搞开发,块状绿地不要搞得太大,带状绿地不要搞得太宽,要结合建成区功能有疏有密来布置。漕泾、宝山产业区外围则必须有足够绿带;崇明北部区域、奉贤和浦东海岸,都要增加森林公园。

轨道交通必然要向外继续延伸,比如周浦到陆家嘴的规划线可以到虹口足球场作为16号线延伸;比如13、14号线可以继续向两端延伸;22号线可以改建以服务太阳岛到漕泾方向;城郊铁路和地铁外延线路要错位。同时向青浦、临港集聚新线路,以及吴淞、高桥、复兴岛到吴泾的沿江线路,已经预留了空间。换乘枢纽要多搞,要在边缘组团解决部分换乘停车。远期来看,自行车道可以取消,因此道路红线不要缩减人行道空间。

旧区改造,新建区要保护类似蟠龙、新场、召稼楼这样的原生文化遗存载体;市区内类似大业里和尚贤坊的例子可以适度推广,但总体上来说,二级旧里以下和部分工房,都是要拆的。市区内大型单位特别是军队单位搬迁是一个难题,开发过程中会有很多利益纠葛,要有所预见,比如新江湾城的例子就很明显。

建筑高度问题,比如东昌路东段,可以继续搞超高层,不要局限在现在的三四栋;其他比如金桥、高桥、徐家汇、重固和耀华、大连路、吴泾等地也可以陆续搞起来,上海就是一个摩天大楼化的城市,这个和他将在世界上担负的使命,中国未来百年在世界上的分量是符合的。上海目前楼宇品质、市政设施质量,严重滞后于北京、深圳、广州,原因多样,主观原因很致命。

谈了这四点,我想如果操作顺利,则世界上来说,上海的建设可以站在前列,作为全世界效仿的样板,全世界经济的重要发动机。规划先行,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我们延续着现在的思路,基于目前的基础,要做的事情很多,要保持1992年以来的精神,补回这几年来的损失,不要懈怠。

城市规划展览馆现状_趋势及布展设计通则

□ 钱凤德,吴国欣 城市规划展览馆现状、趋势及布展设计通则 [摘 要]2000年2月25日中国首个城市规划展览馆—上海城市规划展览馆投入运营。此后,中国各直辖市及省会城市纷 纷开始建设用于展示城市规划成果和城市整体形象的专业展馆。经过十余年发展,中国城市规划展览馆建设的情况如何? 目前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其未来发展趋势会怎样?这些均是现阶段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基于此,研究通过分析当前城 市规划展览馆的发展现状以及展示内容、展示形式的发展,结合“城市规划展览馆布展设计通则”课题的研究,提出中 国城市规划展览馆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城市规划展览馆;现状;布展设计;通则;发展趋势 [文章编号]1006-0022(2012)05-0076-05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A Present Status, Development trend, And General Exhibition Design Rules Of Urban Planning Exhibition Halls/Qian Fengde, Wu Guoxin [Abstract] Since Shanghai urban planning exhibition hall opened on Feb, 25, 2000, urban planning exhibition hall has become a phenomenon in major Chinese cities. What are the problems of urban planning exhibition halls after a decade of development? What is the future trend? The paper analyzes current status, exhibition content, exhibition techniques by research of “urban planning exhibition hall general design rules”, and raises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urban planning exhibition halls in China. [Key words] Uurban planning exhibition hall, Current status, Exhibition design, General rule, Development trend 1引言 中国的城市规划展览馆的发展与中国的快速城市化是密不可分的,在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规划与普通百姓的切身利益具有密切的关系,城市目前的现状如何?近期如何发展?将来会怎样?这些问题都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城市规划展览馆就是对这些问题进行集中回答的专业性展馆。建设城市规划展览馆对当地市民的生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其展示的内容会使当地市民对所在城市的古往今来有个大致的了解,能够为中小学生的文化教育提供更加生动的教材;其次,城市未来的发展目标能够增强市民建设城市的凝聚力和自信心;最后,城市规划展览馆为城市的宣传推广提供了一扇窗口,特别是作为政府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为城市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未来,城市规划展览馆必将成为中国城市展现自我魅力的宽广舞台。 2当前城市规划展览馆的发展现状以及展示内容、展示形式的发展 中国的城市规划展览馆的发展仅仅经历了10年左右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展馆建设的情况怎样?其展示内容和展示形式又有哪些发展?随之而来又存在哪些问题?以下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解答。 2.1城市规划展览馆建设规模与发展概况 中国的城市规划展览馆的发展自2000年起分别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其中2007年可以看作是中国城市规划展览馆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2007年,中国有20多个城市规划展览馆开馆运营,如重庆城市规划展览馆、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等大型展馆分别在这一时期相继开馆。2007年~2010年,中国的城市规划展览馆发展速度较快,这一时期相继建成了百余个与城市规划有关的专业场馆,到2011年又有几十个这样的专 [基金项目][作者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1年科学技术项目计划(2011-122-5)钱凤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博士研究生。 吴国欣,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2040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纲要概要 编者按:创新、生态、人文!响应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展望2040年,上海将成为一座怎样的城市?目前正在编制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已经形成了一些初步设想。下面我们节选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纲要概要》的部分内容为您一一展现。 上海:追求卓越的全球城市 Striving for the Excellent Global City 城市愿景:上海:追求卓越的全球城市,一座创新之城、生态之城、人文之城。城市性质:在2020年基本建成“四个中心”的基础上,到2040年将上海建设成为综合性的全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文化大都市。 1、城市目标 The Primary Objective 1.1更具竞争力:一座繁荣创新之城GlobalCompetitiveness: a City of Prosperity and Innovation 以建设国际经济、金融中心为支撑,以建设国际贸易、航运中心为基础,以建设自由贸易区为契机,提升上海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的能力和影响力,建立上海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领先地位。 进一步提升上海作为国际门户和国家交通枢纽的功能,强化综合交通的服务能力,提高对内对外两个扇面的辐射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上海在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的支点作用,更好地促进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 聚焦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集聚创新资源,吸引创新人才,建立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体系,使上海成为全球创新网络中的重要枢纽和主要科技策源地之一,并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城市的全面创新。 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创新生活、出行、交流交往模式,促进城市生活的信息化、产业发展的智能化和城市管理的精细化,建设高效互联的智慧城市。 打造新型产业体系和良好创新体系,充分发掘传统行业、创新经济的增长潜力,实现经济多样化发展,提供多元化的就业机会,建设适合各类人才成长创业的宜业城市。

上海市城市规划展览馆调研报告

上海市城市规划展览馆调研报告 项目名称:上海市城市规划展览馆 性质:公共展览建筑 建筑面积:20670平方米 建成时间:2000年年初建成,2000年2月25日正式对外开放 建设地点:上海市人民大道100号 建设单位:上海市第二建筑有限公司 工程投资: 2.6亿元 建筑高度:43.3米地下2层地上5层 调研时间:2012年02月04号 调研地点:上海市规划展览馆 调研目的:了解城市规划展览馆所要表达的建筑风格及设计思想,分析建筑整体效果及各项功能要求,体会展览内部空间的感受及给人们带来的视觉感受,熟悉建筑空间的方法的运用及规划展览馆中所应用的科技展示效果,逐步了解展览馆特有的文化氛围和给这个城市带来的作用。 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位于上海在人民广场东首,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670平方米,建筑高度43.3米,从底层大厅至四层展厅可供展示的面积为7000平方米,并拥有一百余米长的 市民休闲街。 展馆大楼颜色为白色,白色的 面砖,透明的玻璃,显得很晶莹剔 透,主体造型从中国传统的城门形 态中获得设计灵感,建筑整体的四 上海市规划展览馆 个面都是完全的对称,包括以中心 对称的结构图式巧妙地呼应着中国传统的美学思维,与现代感及富智慧地在同一建筑上体现出和谐美感,顶部有四片硕大连体的薄壳组成寓意着盛开的上海市花——白玉兰,网络状的结构让建筑与蓝天、白云融为一体。

展览馆有两个大的入口,临街的入口没有开放,而是从东面入口进入,旁边设计了同样两个售票厅,大概饿是为了和主体建筑 形成完全的对称。建筑本身是采用的白色面 砖,建筑的正立面和背立面各设置了两个全 用透明玻璃包裹的消防楼梯,包括窗户在内 的透明玻璃都是以中心对成的原则来安装 的更体现了建筑的对称和透亮。 展览馆曾获得建筑获得了2000年 度上海市“白玉兰”奖和国家建筑最高荣 誉“鲁班”奖等奖项。 海城市规划展示馆的主题,是“城 市、人、环境、发展”,它向人们叙述了 上海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 经济中心和国际型大都市的演变过程, 反映了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特别是改革 开放以来上海城市面貌的巨变。 展览馆的一层设有游客服务中心、 纪念品商店、大厅,VIP 入口、正对这 人民路的大堂内放着“上海之晨”艺术模 型,写意化的将上海各个时期的标志性 建筑融于一体,气势恢弘,墙上镶嵌着 “百万市民大搬迁”的巨型浮雕、国内最 大的室内LED 高清晰大屏演示墙,以鲜 艳的色彩和高清晰的画面,烘托气氛。 整体以金色大理石地板铺装,白色吊顶,剔透的玉色简洁圆柱和墙面,加上灯光的放射折射,显得科技感十足、时尚动感强烈,增添了建筑的互动性与趣味性。一层令我印象深刻的要数那个大堂的上方 建筑整体造型和入口 一层平面图 一层大堂 镶嵌在墙上的浮雕

(发展战略)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集锦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集锦 武汉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战略目标 聚焦中部崛起,打造中国区域经济新增长极。创造更具凝聚力的资源环境和更好的创新氛围,建设区域性的国际化大都市。 战略导向找回武汉,重塑江城。抓住国家交通体系重构、国际产业转移和有利的政策环境等三大机遇,重点解决三大关键问题:一是如何打破区域封闭,领导区域发展;二是如何确立城市中心,再现中心城市辉煌;三是如何完善体系,找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战略选择 战略之一——“都市内核,国际中枢”,建设整合武汉三镇的中央都市核心空间(UC,即Urban Core),引导武汉快速建立起华中金融、贸易、产业服务和现代物流的区域精密控制内核,作为武汉迈向国际化的载体。 战略之二——“智力先导,产城一体”,提出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导向的“十字型” 产业空间布局构想。 战略之三——“滨江而展,一带多心”,突破当前城市圈层构架,构筑沿长江两岸的综合城市发展走廊,通过带形的跳跃式增长提供城市持续的发展框架。 战略之四——“破环成带,轴向拉伸”,强化滨江道路交通建设,形成区域式组团发展构架。战略之五——“以江为脊,连湖成网”,充分发挥武汉水优势,打响“百湖江城”全球品牌的思路。 战略之六——“产业整合,价值链接”,以研发销售为核心,实现武汉区域“1+8”产业和区域契合发展,构成主导产业加工为依托的新城发展模式; 战略之七——“近展双翼,远视三极”,向东连接,武汉城市圈沿京广线和沿京九线两个带状区域,近期横跨京九京广的武汉都市走廊,未来构筑武汉、长沙和南昌为基点的三角经济区,继而形成中国的第四极三角经济区的目标。 战略之八——“多元并蓄,文化凝聚”,把汉正街为代表的汉味市民文化等传统型文化和UC 新都市文化、高科技文化等提升型核心文化转化为具有鲜明地缘识别性的城市形象。 场景分析

最新上海市城市规划技术规定2007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7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土地使用建筑管理) (2003年10月1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12号发布,自2003年12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第四章建筑间距 第五章建筑物退让 第六章建筑物的高度和景观控制 第七章建筑基地的绿地和停车 第八章特定区域 第九章附则 表一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 表二建筑密度和建筑容积率控制指标表 表三建筑容积率折减率表 附录一名词解释 附录二计算规则 附录三建筑间距和离界距离图示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本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和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范围内各项建设工程。本市旧住房综合改造、零星建设工程、临时建设、郊区村民建房等按有关规定执行。 特定区域内的建设工程,适用本规定第八章的规定。 第三条各项建设工程的建设,应当按照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应按中心城分区规划、新城总体规划、中心镇总体规划和本规定执行。 编制详细规划涉及建筑管理内容的,应当符合本规定的要求。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四条本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分类如下: (一)居住用地; (二)公共设施用地; (三)工业用地; (四)仓储用地;

(五)市政设施用地; (六)绿地。 第五条居住用地(R),指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组团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零星用地。居住用地包括住宅用地、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和绿地。 (一)第一类居住用地(R1),指以低层住宅为主、建筑密度较低、绿地率较高且环境良好的用地; (二)第二类居住用地(R2),指以多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三)第三类居住用地(R3),指以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第六条公共设施用地(C),指居住区及居住区级以上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以及科研设计等机构和设施的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中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一)行政办公用地(C1),行政、党派和团体等机构用地; (二)商业金融业用地(C2),商业、金融业、服务业、旅游业和市场等用地; (三)文化娱乐用地(C3),新闻出版、文化艺术团体、广播电视、图书展览、游乐等设施用地; (四)体育用地(C4),体育场馆和体育训练基地等用地,不包括学校等单位内的体育用地; (五)医疗卫生用地(C5),医疗、保健、卫生、防疫、康复和急救设施等用地;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土地使用建筑管理) (2003年10月1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12号发布,自2003 年12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第四章建筑间距 第五章建筑物退让 第六章建筑物的高度和景观控制 第七章建筑基地的绿地和停车 第八章特定区域 第九章附则 表一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 表二建筑密度和建筑容积率控制指标表 表三建筑容积率折减率表 附录一名词解释 附录二计算规则 附录三建筑间距和离界距离图示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本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和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范围内各项建设工程。本市旧住房综合改造、零星建设工程、临时建设、郊区村民建房等按有关

规定执行。 特定区域内的建设工程,适用本规定第八章的规定。 第三条各项建设工程的建设,应当按照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应按中心城分区规划、新城总体规划、中心镇总体规划和本规定执行。 编制详细规划涉及建筑管理内容的,应当符合本规定的要求。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第四条本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分类如下: (一)居住用地; (二)公共设施用地; (三)工业用地; (四)仓储用地; (五)市政设施用地; (六)绿地。 第五条居住用地(R),指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组团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零星用地。居住用地包括住宅用地、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和绿地。 (一)第一类居住用地(R1),指以低层住宅为主、建筑密度较低、绿地率较高且环境良好的用地; (二)第二类居住用地(R2),指以多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三)第三类居住用地(R3),指以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上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doc 11页)

上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doc 11页)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关于印发 《上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规定(试行)》的通知 沪规划(2007)1107号 各区(县)规划局、各派出机构: 为了进一步加强规划管理,完善规划管理体制机制,提高规划管理效能,规范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方案的编制与审批,根据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和《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等有关规定,我局制定了《上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规划管理规定(试行)》,经2007年8月24日局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自2007年11月1日起试行。 此前我局发布的文件中涉及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的规划管理规定与本《规定》不一致的,以本《规定》为准。 执行中如有问题和建议,请及时反馈我局。

二○○七年十月二十三日 上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规定(试行) 第一条(目的与依据) 为进一步加强规划管理,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规范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的编制与审批,保障城市规划有效实施,根据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和《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等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管理规定。 第二条(原则与适用) 经法定程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是本市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法定依据,必须严格执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调整。 凡因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单元规划等上位规划发生重大变更,或者因设立重大建设项目,确需对已经法定程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主要功能或总体布局等产生调整的,按照法定程序修编控制性详细规划,并报原审批部门审

批。 因本规定第三条所列情形而确需对已经法定程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局部调整的,必须按照规划合理、程序规范和信息公开的原则,按本规定的相关程序和要求执行。 第三条(定义) 因相关的专业系统规划、专项规划(含控制线规划)或因建设项目其它规划实施条件发生变化,导致已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部分规划控制线、局部地块用地性质等强制性控制指标调整的,属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 因重要地区编制城市设计或修建性详细规划确需对已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作局部调整,经本规定第五条规定的程序认定后方可进行。 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分为技术性局部调整和一般性局部调整。 (一)以下情形可以认定为控制性详细规划技术性局部调整: 1、符合城市规划导向、满足地区功能发展要求以及用地性质兼容性规定等要求的规划用地性质、用地布局或地块边界的调整。 (1)住宅用地调整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公共绿地的;

上海城市的现代化历程

上海城市的现代化历程 上海城市的现代化历程 苏智良文汇报2013-04-08 早在1881年,人们已将日新月异的上海与巴黎相提并论。《申报》载文:“人之称誉上海者,以为海外各地惟数法国巴黎斯为第一,今上海之地,不啻海外之巴黎。”从此,“东方巴黎”之誉被世界舆论所认可。 明清时期的上海,已是“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但 作为松江府辖下的一个滨海小城,上海始终仰慕苏州,追随杭州。近代以来,上海接纳来自世界各地的淘金者,形成了一种开放传统,并迅速走向繁荣,不仅超越苏杭,而且卓然成为中国的首位城市。 上海近代化的起点 上海开埠后,即在世界上引发了淘金热潮,“到上海去” 的声音在巴黎、纽约及伦敦街头回荡。定期航轮从伦敦、从巴黎、从香港,驶至外滩,上海与世界的联系日益扩大。 英美法侨民首先进入上海;随后是近邻的日本人,最高时达10万以上。20世纪初2万俄国人和3万犹太人陆续抵沪。外国人来到上海后,建立了英租界(1845)、美租界(1848)、

法租界(1849)。租界既是中国受制于帝国主义的耻辱象征,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人学习先进技术的开端。一文不名的犹太人哈同,通过投资房地产业而成为首富。一个前奥匈帝国的士兵邬达克,因缘际会成为了上海最著名的建筑师,这位匈牙利人留下了60幢不同风格的建筑,国际饭店、大光明电影院、吴同文寓所……几乎每幢都是经典。音乐家魏登堡为躲避纳粹的反犹浪潮来沪后,成为国立音乐院的教授,培养了谭抒真、黄贻钧、陈传熙等一批乐坛优秀人才…… 晚清上海的市政建设,已处于亚洲领先水平。1876年,中国第一辆火车从苏州河畔驶向吴淞;1882年在南京路31号,世界第三个发电厂建成;又过了一年,两江总督李鸿章打开黄浦江边的引水闸门,上海进入了自来水时代;1908 年3月5日,第一辆电车从晨钟暮鼓的静安寺开到了熙熙攘攘的外滩。此后上海的商业化水平飞速提升,南京路上出现了先施公司(1917)、永安公司(1918)、19层的新永安大楼(1933)、新新公司(1926)和大新公司(1936),形成繁华的商业环境。金门饭店(1926)、都城饭店(1934)以及被誉为“远东第一高楼”的国际饭店(1934)等大型豪华高层饭店的诞生,也将人们的生活推向奢华的极致。这一切表明,上海已成为市政现代化程度最高、商业最繁华的城市。 早在1881年,人们已将日新月异的上海与巴黎相提并论。《申报》载文:“人之称誉上海者,以为海外各地惟数法

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实施细则

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实施细则 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实施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 为实施《上海市城市更新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规范本市城市更新活动,建立科学、有序的城市更新实施机制,制 定本细则。 第二条(工作原则) 城市更新应当坚持以下原则: 规划引领,有序推进。落实区域评估、整体更新的要求,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依法推进试点,实现动态、可持续的有机更新。 注重品质,公共优先。坚持以人为本,激发都市活力,提升城市品质和功能,优先保障公共要素,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城市魅力。 多方参与,共建共享。搭建实施平台,创新规划土地政策,使多元主体、社会公众、多领域专业人士共同参与,实现多方共赢。 第三条(城市更新工作领导小组) 城市更新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组成, 负责领导全市城市更新工作,对全市城市更新工作涉及的重大事项进行决策。城市更新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规 划和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工作机制,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工作,完善配套政策。 第四条(市规划和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职责) 市规划和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办法》及本细则的规定负责城市更新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制定技术规范、管理规程,组织、

协调和监督全市的城市更新工作,指导城市更新的实施,开展城市 更新政策的宣传工作。 第五条(区县人民政府的职责) 区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办法》及本细则的规定,负责本辖区内的城市更新工作,包括制定城市更新区域评估报告和实施计划;指定 相应部门作为专门的组织实施机构,协调本辖区内的城市更新工作; 定期评估城市更新项目的实施情况,督促更新项目依法合规并按计 划落实。 第二章城市更新区域评估 第六条(区域评估的工作要求) 区县规划和土地管理部门应会同区县相关部门、街道办事处或镇政府组织开展区域评估,确定地区更新需求,进行地区公共要素评估,划定城市更新单元(以下简称“更新单元”),明确适用更新政 策的范围和要求,形成区域评估报告报审稿。 区域评估工作包括基础准备、编制区域评估报告、审批三个阶段。 (一)基础准备:区县规划和土地管理部门组织相关部门和规划编制单位,启动开展区域评估工作,依据上位规划,以控制性详细规 划为基础,研究区域发展背景和趋势,确定评估范围、完成资料整 理和汇总工作。 (二)编制区域评估报告:区县规划和土地管理部门组织意见征询,就评估区域的发展需求、公共要素建设需求等,征询各方意见,形 成区域评估报告初稿。市更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当就区域评估 报告初稿出具意见,编制单位据此完善区域评估报告,形成报审稿。 (三)审批:由区县规划和土地管理部门将区域评估报告报审稿报区县人民政府,经区县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后,由区县人民 政府批准并送城市更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第八条(区域评估的范围)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土地使用建筑管 理) (2003年10月1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12号发布,自 2003年12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第四章建筑间距 第五章建筑物退让 第六章建筑物的高度和景观控制 第七章建筑基地的绿地和停车 第八章特定区域 第九章附则 表一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 表二建筑密度和建筑容积率控制指标表 表三建筑容积率折减率表 附录一名词解释 附录二计算规则 附录三建筑间距和离界距离图示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本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和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范围内各项建设工程。本市旧住房综合改造、零星建设工程、临时建设、郊区村民建房等按有关规定执行。 特定区域内的建设工程,适用本规定第八章的规定。 第三条各项建设工程的建设,应当按照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应按中心城分区规划、新城总体规划、中心镇总体规划和本规定执行。 编制详细规划涉及建筑管理内容的,应当符合本规定的要求。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四条本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分类如下: (一)居住用地; (二)公共设施用地; (三)工业用地; (四)仓储用地; (五)市政设施用地;

(六)绿地。 第五条居住用地(R),指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组团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零星用地。居住用地包括住宅用地、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和绿地。 (一)第一类居住用地(R1),指以低层住宅为主、建筑密度较低、绿地率较高且环境良好的用地; (二)第二类居住用地(R2),指以多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三)第三类居住用地(R3),指以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第六条公共设施用地(C),指居住区及居住区级以上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以及科研设计等机构和设施的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中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一)行政办公用地(C1),行政、党派和团体等机构用地; (二)商业金融业用地(C2),商业、金融业、服务业、旅游业和市场等用地; (三)文化娱乐用地(C3),新闻出版、文化艺术团体、广播电视、图书展览、游乐等设施用地; (四)体育用地(C4),体育场馆和体育训练基地等用地,不包括学校等单位内的体育用地; (五)医疗卫生用地(C5),医疗、保健、卫生、防疫、康复和急救设施等用地; (六)教育科研设计用地(C6),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科学研究和勘测设计机构等用地。不包括中学、小学和幼托用地,该用地应归入居住用地(R)。 第七条工业用地(M),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及其附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2003年10月1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12号发布,自2003年12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第四章建筑间距 第五章建筑物退让 第六章建筑物高度和景观控制 第七章建筑基地的绿地和停车 第八章特定区域 第九章附则 表一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 表二建筑密度和建筑容积率控制指标表 表三建筑容积率折减率表 附录一名词解释 附录二计算规则 附录三建筑间距和离界距离图示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本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和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范围内各项建设工程。本市旧住房综合改造、零星建设工程、临时建设、郊区村民建房等按有关规定执行。 特定区域内的建设工程,适用本规定第八章的规定。 第三条各项建设工程的建设,应当按照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应按中心城分区规划、新城总体规划、中心镇总体规划和本规定执行。 编制详细规划涉及建筑管理内容的,应当符合本规定的要求。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四条本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分类如下: (一)居住用地; (二)公共设施用地; (三)工业用地; (四)仓储用地; (五)市政设施用地; (六)绿地。 第五条居住用地(R),指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组团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零星用地。居住用地包括住宅用地、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和绿地。 (一)第一类居住用地(R1),指以低层住宅为主、建筑密度较低、绿地率较高且环境良好的用地; (二)第二类居住用地(R2),指以多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三)第三类居住用地(R3),指以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第六条公共设施用地(C),指居住区及居住区级以上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以及科研设计等机构和设施的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中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一)行政办公用地(C1),行政、党派和团体等机构用地; (二)商业金融业用地(C2),商业、金融业、服务业、旅游业和市场等用地; (三)文化娱乐用地(C3),新闻出版、文化艺术团体、广播电视、图书展览、游乐等设施用地; (四)体育用地(C4),体育场馆和体育训练基地等用地,不包括学校等单位内的体育用地;(五)医疗卫生用地(C5),医疗、保健、卫生、防疫、康复和急救设施等用地; (六)教育科研设计用地(C6),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科学研究和勘测设计机构等用地。不包括中学、小学和幼托用地,该用地应归入居住用地(R)。 第七条工业用地(M),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及其附属设施等用地。 (一)第一类工业用地(M1),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基本无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二)第二类工业用地(M2),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有一定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三)第三类工业用地(M3),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有严重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

上海城市规划展览馆 观感

上海城市规划展览馆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是继北京奥运会之后又一个被国际大众关注的主题,上海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将把上海的城市形象,上海的现代化,上海的文化,上海的方方面面一齐展现在全世界人民的眼前。 走进上海城市展览馆的世博会主题区,许许多多制作精美的各个国家的展览馆便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上海世博会场址位于上海市卢浦大桥和南浦大桥之间,黄浦江两岸地区。在综合考虑了步行适宜距离、人体尺度和参观者的认知度等因素后,上海世博会在总体规划方案中提出了“园、区、片、组、团”5个层次的结构布局:园——5.28平方公里的世博会园区建设用地范围,包括围栏区和围栏区外的配套设施用地;区——3.28平方公里的世博会围栏区。引起众多参展国强烈兴趣的城市最佳实践区位于浦西围栏区东部,规划面积约12公顷,是模拟城市生活、工作、休闲、交通等若干功能的综合街区。届时,将有20至30个城市在此展示各自在城市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片——5个编号分别是A、B、C、D、E,平均60公顷左右的功能片区。其中,A、B、C三个片在浦东,主要布置国家馆和国际组织馆;在浦西规划的D、E两个片,安排企业馆和城市最佳实践区。另外,在浦东还安排了世博村、公共活动中心等;组——15个平均用地规模为10公顷左右的展馆“组”,包括浦东9个组和浦西6个组;团——平均用地规模约为2—3公顷的“展馆团”,每个“展馆团”可布置40—45个办展单元,总建筑面积约2万—2.5万平方米。按方便和就近的原则,设置小型餐饮、电信、厕所、母婴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 其中,我们最感兴趣的就是我们国家的展览馆“中国馆”了。中国馆占地6.5公顷,中国国家馆作为中国馆的一部分,位于世博园区的核心地段,南北、东西轴线的交汇处。2010年世博会期间,中国国家馆的展示设计将充分体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展示核心内容为“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从中国城市历史、现在、未来的发展出发,展现出一幅中国伟大的城市文明图。上海世博会组织者于2007年4月25日开始向全球华人公开征集中国馆建筑设计方案,在国家建设部、中国建筑学会的大力支持和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年

1.总论 根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年)》目标,到2020年应形成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基础设施框架。目前,上海公路总里程已达8110公里,公路网密度达到128公里/百平方公里,七条对外放射型加两环的高速公路骨架路网已初步形成。同时,新建、改建了一批干线公路,构筑中心城-新城-中心镇-一般集镇梯度辐射、层次分明、各具特色、功效互补的城镇体系。 目前,在宝山新城顾村组团“四高小区”,轨道交通M7号线建设及顾村生态公园范围,缺乏一条骨干道路把周围现有的陆翔路和沪太路连接起来,从而解决因为交通不便而来的中心城人口出行不便以及无法聚焦新的产业等问题。带动区域发展的规模化城市地区,进一步完善顾村组团和顾村公园基础设施,加强中心城区和沪太路的沟通,既满足交通的增长需要,又能促进宝山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完善宝山区域骨架路网,创造良好的交通环境。因此急需修建一条连接陆翔路和沪太路之间的骨干交通干线,从而能够很好服务地方交通。镜泊路工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提上了日程,西接陆翔路东接沪太路,是一条连接宝山顾村四高小区和沪太路的主要东西通道。 上海市宝山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件宝发改(2009)32号文件对宝嘉公路(宝山段)道路新建工程项目建议书的作了具体批复(详见附件),2009年2月,上海市政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了镜泊湖路(陆翔路-沪太路)道路新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2009年2月,宝山区市政工程管理署委托同济大学承担镜泊湖路(陆翔路-沪太路)道路新建工程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评价单位在认真研究了工程及有关资料后,在宝山区市政工程管理署、宝山区环保局、上海市市政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的积极配合下,对拟建公路全线及主要的环境敏感点进行了现场踏勘和调研,并广泛收集资料,按照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有关规定开展了环评工作,2009年2月编制完成了镜泊湖路(陆翔路-沪太路)道路新建工程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送审稿。2009年3月16日由上海市区环保局在宝山区召开了本报告书预审会,并提出了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评审会专家意见。根据本报告评审会专家意见进行修改,现完成了《镜泊湖路(陆翔路-沪太路)道路新建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报批稿。 在该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工作过程中,得到了宝山区政府、宝山区市政工程管理署、宝山区环保局、上海市市政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大力支持和热心帮助,在此一并致以衷心感谢!

(完整版)南京城市规划历史变迁介绍

南京城市规划历史变迁介绍 一、南京城市规划历史介绍 南京市是我国四大古都之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省会,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江流域四大中心城市之一。辖10区5县,面积6597平方公里,人口537.44万人;其中市区面积975.82平方公里,人口265.79万人。南京位于长江下游宁镇丘陵区,东距长江出海口300公里,西达荆楚,南接皖浙,北连江淮。境内江河纵横,低山丘陵起伏,物产丰富,景色壮丽秀美,文物古迹众多,融山、水、城、林于一体。 南京历史悠久,东郊汤山发现的猿人头骨化石,证明30万年前就有古人类生活于此。5-6千年前出现大批原始村落。南京以北阴阳营聚落为代表的大批古文化遗址属于这一发展阶段。南京地区在夏商二代,未见有城邑的记载。春秋时期南京地处“吴头楚尾”,作为军事前沿,吴、越、楚三国先后建有城邑。最早有记载的城邑是周景王四年(公元前541年)吴在今高淳县固城镇境内设濑渚邑。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2年)范蠡筑越城于古长干里(今中华门外雨花路西),此为南京城区筑城之始,楚灭越,在今清凉山一带(当时长江岸边)建金陵邑,以上城邑均为军事城堡性质,当时手工业作坊、商市及居民都在城堡之外。至今南京建城历史已达2470余年。南京建都史自东吴定都建业开始。其后,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南唐、明、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前后十代定都南京共450年。东吴、东晋及南朝的宋齐梁陈,史称六朝时期,都城规划是以“君”为本。都城形制受《周礼》影响,并融合山丘环抱,河湖萦绕散布的自然地形,表现出礼制规划与因地筑城的巧妙结合。 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在江宁府建都,突破了六朝建康以“君”为本的单一功能。都城南移,跨淮立城,包含了秦淮河两岸经济富庶的居民区、商市区,建造坚固宏伟的都城,体现了“造廓以守民”的规划思想。 明朝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正式奠都南京,称京师。明南京城为四重环套配置形制。庞大的都城,充分体现了大一统王朝的气势。京城与外郭城垣形态,顺应山峦湖泊、水系等地形限制与旧城制约,是深受管子“城郭不必中规矩”务实思想的体现。宫城部分严格按礼制体系,布局规整,轴线对称。宫城轴线与旧城轴线同时并存,各有分工。 公元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改称天京。此时期城市建设主要有两大内容:一是出于军事需要,改造加固明代城垣,加筑城外营垒。另一是建设天朝宫殿及众多的大小王府,天朝宫殿、各王府及明代建造的七彩琉璃大报恩寺塔均毁于天京陷落前后。 图1 南京都城变迁示意图 进入近代,1858年《天津条约》南京开埠,加速了南京近代化进程。1917年,孙中山发表《建国方略》,认为南京“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之大都市诚难

上海市城市规划馆

城 市 规 划 专 业 实 习 报 告 学号:080907237 姓名:杨鹏

实习要求:在实习过程中要利用笔记本、速写本、卷尺、相机、绘制工具等,进行体验、参观、收集资料、记录、拍照等,做好实习记录。 实习地点:上海、苏州 指导老师:苏阳、田鹏、任君、陈玮 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 这次上海实习我们去了很多著名景点,像苏州的拙政园,七里山塘,贝聿铭封山之作苏州博物馆;还有上海外滩,新天地。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是一座底蕴丰厚、设施完备、全面展示上海形象的专业性场馆。 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位于上海市市政府大厦的东侧,展馆建筑面积2万余平方米。在7000余平方米展示面积中,全面展示上海城市规划与建设成就,充分表达了“城市、人、环境、发展”的展示主题,

被市民誉为“城市之窗”。馆内大量采用高科技手段,全面展示上海至2020年的城市未来蓝图。 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占地36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8390平方米。主体结构高43.3米,地上5层、地下2层。从底层大厅至四层展示厅可供展示面积约7000平方米。展示馆大楼远远看去,像是中国传统的高大城楼中间的城门,暗喻建筑与城市存在着内在联系。展馆大楼主体造型从中国传统的城门形态中获得设计灵感,以中心对称的结构图式巧妙地呼应着中国传统的美学思维。展馆顶部寓意着盛开的上海市花:白玉兰,网络状的结构让建筑与蓝天、白云融为一体。顶部由四片硕大的连体薄壳艺术造型组成,象征着上海充满朝气和活力。4只巨大白色钢帽在艳阳下熠熠生辉,她与西侧水晶宫般的上海大剧院一左一右相映成趣。

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的主题:“城市、人、环境、发展”,它向人们叙述了上海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国际型大都市的演变过程,反映了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城市面貌的巨变。 城市规划展示馆不仅有利于市民参观了解城市的发展变化和未来规划,更有利于向国内外宾客介绍上海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情况,树立上海对外开放的国际大都市形象。这座晶莹剔透的建筑获得了2000年度上海市“白玉兰”奖和国家建筑最高荣誉“鲁班”奖等奖项。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的展示规模在世界同类展馆中是首屈一指的。它借鉴了国内外先进展馆的经验,在布展内容上,以“城市、人、环境、发展”作为主题,浓缩了上海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昨天、今天与明天,重点突出未来20年的发展规划。在展示手段上,以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突出运用高科技,体现综合、开放、公众参与的特点。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以“城市、人、环境、发展”的展示主题,通过详尽而权威的资料和信息,运用图片、模型、触摸屏、多媒体演示等多种展示手段,充分展示了上海城市发展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是全面认识上海、深入了解上海的最佳选择。 下面为各层展示的主要内容 1.序厅一层大堂内的“上海之晨”艺术模型。

上海城市规划馆参观游记

党章学习-------参观上海城市规划馆有感 上海城市规划馆以其独特的巍峨的姿态矗立在人民广场东首,迎着朝阳,广纳世界各地的观光游客。 虽然一直知道上海城市规划馆在同类展示馆中是首屈一指的,但是当我们真正置身其中时,还是被它展示宏大规模的所震惊。它借鉴了国内外先进展馆的经验,在布局内容上,以“城市、人、环境、发展”作为主题,浓缩了上海城市规划建设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重点突出上海未来二十年的城市规划,体现了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大家风范”:以传统和现代想结合,突出运用高科技,体现综合,开放,公共参与的特点。 在其间,我们深刻地感知了上海在这些年来经历了怎样的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1985年,上海仅有一座超过100米的高楼,而今300余座摩天大楼拔地而起。过去的几年,上海建成了中国最好的博物馆、璀璨的上海大剧院以及对旧式里弄房改建成的“新天地”娱乐中心,许多世界知名品牌纷纷进驻上海。由传统的购物中心越过黄浦江,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派未来的景象。浦东,15年前还是一片荒地,如今已成为这座城市新的金融中心。今年,上海吸引合同外资120多亿美元,是1985年的近40倍。更多的外国游客来上海参观,有一些乘坐了从浦东机场开出的磁悬浮列车,其速度达到每小时430公里,成为世界上最快的列车———尽管整个过程只有8分钟……这些各大媒体的评价以及中外游客们的切身体会中包含了对上海的强烈热爱和浓浓的自豪感。

夕阳西下,暮色四合,我们走出了上海城市规划馆,站在黄浦江旁边,我们心中包含着对上海未来的强烈憧憬和期待,将来究竟会发展成什么样子我们不甚清楚,但是,有一点我们知道,上海一定会变得更好!

中国城市规划的发展过程

中国城市规划的发展过程纵观整个中国城市设计的发展过程,主要是围绕王权和商业建造发展的, “城”是“王权”,“市”是“商业” 0 我国最早城市是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也即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 这个时期,从考古文化上说,大体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公元前3000—前2000年);从我国历史上说,相当于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经尧、舜、禹直到夏朝前期。其间经历数百年之久。主要产生在在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长江中游两 湖地区,长江上游四川盆地和内蒙古高原河套地区等四大区域。这段时间,由于生 产力的发展,生产发展产生了剩余产品,也就是产生了私有制,手工业及商业从农 业畜牧业中分化出来,这就是城市产生的基础,精神文化相应的繁荣发展起来,频 繁的战争也是促使这一时期城市产生的原因之一。作为刚开始时产生的城市,其规 模一般都还不够大,内部设施也很不完善,远不能与今天意义的城市相提并论,还 不可能成为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严格说来只不过是些城堡而已,但 是以后发展的城市,以至今天现代意义的城市,正是在这些最原始的城堡基础上发 展而来的,我们不妨把这一萌芽时期产生的城市称为“雏形城市”。 我国早期城市从原始社会末期开始产生以后,但还不能认为其就此已经形成。 经过夏朝中前期300年左右的发展,大体至夏朝后期已基本形成。早起城市已经具 有以下这些特点: 1、城市需具有一定的规模 2、需具有一定的永久性大型建筑一一以行使一定的政治和文化职能 3、需具有一定的手工生产场所和交换贸易场所一一以体现城市经济中心的职能 4、需具有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 5、有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 河南偃师二里头是夏朝后期城市形成实例:二里头城址位于洛阳市区东20 公里,偃师市区西南9公里,伊水和洛水交汇处附近。布局大体是:宫殿区位于遗 址中部,南部为冶铸青铜器的作坊区,东部为制骨器的作坊区,并有大道与宫殿区 相连。 春秋战国时写成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这一制度:“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这一规 划的主导思想是突出天子为中心,强调都城方正、对称,宫城居中,这种城制对中 国古代城市的布局也有一定的影响。周人以农立国,因此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上也打下了烙印,这里记述的王城规划意匠显然与“井田制”的土地制度有关。商周春秋 时期,城市数量较前增加,分布范围扩大,但城市规模普遍较小。西周初年的分封 制度,推动了周代筑城高潮的兴起。然而由于城邑等级制度的严格限制,城市规模 普遍较小。形成三级城邑网。即周天子所居王都一一诸候国国都一一卿大夫都(采 邑城)三级。城市总体布局较为松散和缺乏统一规划,这与城市经济结构上农业尚 占很大比重、政治结构上尚保留着氏族宗族组织有密切关系;最具特色的是地缘政 治并未伴随文明时代的到来而立即出现,城市居民仍聚族而居。秦汉时期,郡县制 推行,行政中心城市特别是县城镇得到大量发展。形成了从中 央到地方的三级城市体系,即首都一郡城一县城。城市建设方面,改变了战国时期 两城相依的局面,将宫殿、官署、市场、居民区置于同一个大城,市场位置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