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行测数学运算解题技巧

行测数学运算解题技巧

行测数学运算解题技巧
行测数学运算解题技巧

一、容斥原理

容斥原理关键就两个公式:

1. 两个集合的容斥关系公式:A+B=A∪B+A∩B

2. 三个集合的容斥关系公式:A+B+C=A∪B∪C+A∩B+B∩C+C∩A-A∩B∩C

请看例题:

【例题1】某大学某班学生总数是32人,在第一次考试中有26人及格,在第二次考试中有24人及格,若两次考试中,都没及格的有4人,那么两次考试都及格的人数是( )

A.22

B.18

C.28

D.26

【解析】设A=第一次考试中及格的人数(26人),B=第二次考试中及格的人数(24人),显然,A+B=26+24=50;A∪B=32-4=28,则根据A∩B=A+B-A∪B=50-28=22。答案为A。

【例题2】电视台向100人调查前一天收看电视的情况,有62人看过2频道,34人看过8频道,11人两个频道都看过。问两个频道都没看过的有多少人?

【解析】设A=看过2频道的人(62),B=看过8频道的人(34),显然,A+B=62+34=96;

A∩B=两个频道都看过的人(11),则根据公式A∪B= A+B-A∩B=96-11=85,所以,两个频道都没看过的人数为100-85=15人。

二、作对或做错题问题

【例题】某次考试由30到判断题,每作对一道题得4分,做错一题倒扣2分,小周共得96分,问他做错了多少道题?

A.12

B.4

C.2

D.5

【解析】

方法一

假设某人在做题时前面24道题都做对了,这时他应该得到96分,后面还有6道题,如果让这最后6道题的得分为0,即可满足题意.这6道题的得分怎么才能为0分呢?根据规则,只要作对2道题,做错4道题即可,据此我们可知做错的题为4道,作对的题为26道.

方法二

作对一道可得4分,如果每作对反而扣2分,这一正一负差距就变成了6分.30道题全做对可得120分,而现在只得到96分,意味着差距为24分,用24÷6=4即可得到做错的题,所以可知选择B

三、植树问题

核心要点提示:①总路线长②间距(棵距)长③棵数。只要知道三个要素中的任意两个要素,就可以求出第三个。

【例题1】李大爷在马路边散步,路边均匀的栽着一行树,李大爷从第一棵数走到底15棵树共用了7分钟,李大爷又向前走了几棵树后就往回走,当他回到第5棵树是共用了30分钟。李大爷步行到第几棵数时就开始往回走?

A.第32棵

B.第32棵

C.第32棵

D.第32棵

解析:李大爷从第一棵数走到第15棵树共用了7分钟,也即走14个棵距用了7分钟,所以走没个棵距用0.5分钟。当他回到第5棵树时,共用了30分钟,计共走了30÷0.5=60个棵距,所以答案为B。第一棵到第33棵共32个棵距,第33可回到第5棵共28个棵距,32+28=60个棵距。

【例题2】为了把2008年北京奥运会办成绿色奥运,全国各地都在加强环保,植树造林。某单位计划在通往两个比赛场馆的两条路的(不相交)两旁栽上树,现运回一批树苗,已知一条路的长度是另一条路长度的两倍还多6000米,若每隔4米栽一棵,则少2754棵;若每隔5米栽一棵,则多396棵,则共有树苗:( )

A.8500棵

B.12500棵

C.12596棵

D.13000棵

解析:设两条路共有树苗ⅹ棵,根据栽树原理,路的总长度是不变的,所以可根据路程相等列出方程:(ⅹ

+2754-4)×4=(ⅹ-396-4)×5(因为2条路共栽4排,所以要减4)

解得ⅹ=13000,即选择D。

四、和差倍问题

核心要点提示:和、差、倍问题是已知大小两个数的和或差与它们的倍数关系,求大小两个数的值。(和+差)÷2=较大数;(和—差)÷2=较小数;较大数—差=较小数。

【例题】甲班和乙班共有图书160本,甲班的图书是乙班的3倍,甲班和乙班各有图书多少本?

解析:设乙班的图书本数为1份,则甲班和乙班图书本书的合相当于乙班图书本数的4倍。乙班160÷

(3+1)=40(本),甲班40×3=120(本)。

五.浓度问题

【例1】(2008年北京市应届第14题)——

甲杯中有浓度为17%的溶液400克,乙杯中有浓度为23%的溶液600克。现在从甲、乙两杯中取出相同总量的溶液,把从甲杯中取出的倒入乙杯中,把从乙杯中取出的倒入甲杯中,使甲、乙两杯溶液的浓度相同。问现在两倍溶液的浓度是多少( )

A.20%

B.20.6%

C.21.2%

D.21.4%

【答案】B。

【解析】这道题要解决两个问题:

(1)浓度问题的计算方法

浓度问题在国考、京考当中出现次数很少,但是在浙江省的考试中,每年都会遇到浓度问题。这类问题的计算需要掌握的最基本公式是

(2)本题的陷阱条件

“现在从甲、乙两杯中取出相同总量的溶液,把从甲杯中取出的倒入乙杯中,把从乙杯中取出的倒入甲杯中,使甲、乙两倍溶液的浓度相同。”这句话描述了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令很多人望而却步。然而,只要抓住了整个过程最为核心的结果——“甲、乙两杯溶液的浓度相同”这个条件,问题就变得很简单了。

因为两杯溶液最终浓度相同,因此整个过程可以等效为——将甲、乙两杯溶液混合均匀之后,再分开成为400克的一杯和600克的一杯。因此这道题就简单的变成了“甲、乙两杯溶液混合之后的浓度是多少”这个问题了。

根据浓度计算公式可得,所求浓度为:

如果本题采用题设条件所述的过程来进行计算,将相当繁琐。

六.行程问题

【例1】(2006年北京市社招第21题)——

2某单位围墙外面的公路围成了边长为300米的正方形,甲乙两人分别从两个对角沿逆时针同时出发,如果甲每分钟走90米,乙每分钟走70米,那么经过( )甲才能看到乙

A.16分40秒

B.16分

C.15分

D.14分40秒

【答案】A。

【解析】这道题是一道较难的行程问题,其难点在于“甲看到乙”这个条件。有一种错误的理解就是“甲看到乙”则是甲与乙在同一边上的时候甲就能看到乙,也就是甲、乙之间的距离小于300米时候甲就能看到乙了,其实不然。考虑一种特殊情况,就是甲、乙都来到了这个正方形的某个角旁边,但是不在同一条边上,这个时候虽然甲、乙之间距离很短,但是这时候甲还是不能看到乙。由此看出这道题的难度——甲看到乙的时候两人之间的距离是无法确定的。

有两种方法来“避开”这个难点——

解法一:借助一张图来求解

虽然甲、乙两人沿正方形路线行走,但是行进过程完全可以等效的视为两人沿着直线行走,甲、乙的初始状态如图所示。

图中的每一个“格档”长为300米,如此可以将题目化为这样的问题“经过多长时间,甲、乙能走入同一格档?”

观察题目选项,发现有15分钟、16分钟两个整数时间,比较方便计算。因此代入15分钟值试探一下经过15分钟甲、乙的位臵关系。经过15分钟之后,甲、乙分别前进了

90×15=1350米=(4×300+150)米

70×15=1050米=(3×300+150)米

也就是说,甲向前行进了4个半格档,乙向前行进了3个半格档,此时两人所在的地点如图所示。

甲、乙两人恰好分别在两个相邻的格档的中点处。这时甲、乙两人相距300米,但是很明显甲还看不到乙,正如解析开始处所说,如果单纯的认为甲、乙距离差为300米时,甲就能看到乙的话就会出错。

考虑由于甲行走的比乙快,因此当甲再行走150米,来到拐弯处的时候,乙行走的路程还不到150米。此时甲只要拐过弯就能看到乙。因此再过150/90=1分40秒之后,甲恰好拐过弯看到乙。所以甲从出发到看到乙,总共需要16分40秒,甲就能看到乙。

这种解法不是常规解法,数学基础较为薄弱的考生可能很难想到。

解法二:考虑实际情况

由于甲追乙,而且甲的速度比乙快,因此实际情况下,甲能够看到乙恰好是当甲经过了正方形的一个顶点之后就能看到乙了。也就是说甲从一个顶点出发,在到某个顶点时,甲就能看到乙了。

题目要求的是甲运动的时间,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知,经过这段时间之后,甲正好走了整数个正方形的边长,转化成数学运算式就是

90×t=300×n

其中,t是甲运动的时间,n是一个整数。带入题目四个选项,经过检验可知,只有A选项16分40秒过后,甲运动的距离为

90×(16×60+40)/60=1500=300×5

符合“甲正好走了整数个正方形的边长”这个要求,它是正确答案。

七.抽屉问题

三个例子:

(1)3个苹果放到2个抽屉里,那么一定有1个抽屉里至少有2个苹果。

(2)5块手帕分给4个小朋友,那么一定有1个小朋友至少拿了2块手帕。

(3)6只鸽子飞进5个鸽笼,那么一定有1个鸽笼至少飞进2只鸽子。

我们用列表法来证明例题(1):

放法

①种②种③种④种

抽屉

第1个抽屉3个2个1个0个

第2个抽屉0个1个2个3个从上表可以看出,将3个苹果放在2个抽屉里,共有4种不同的放法。

第①、②两种放法使得在第1个抽屉里,至少有2个苹果;第③、④两种放法使得在第2个抽屉里,至少有2个苹果。

即:可以肯定地说,3个苹果放到2个抽屉里,一定有1个抽屉里至少有2个苹果。

由上可以得出:

题号物体数量抽屉数结果

(1)苹果3个放入2个抽屉有一个抽屉至少有2个苹果

(2)手帕5块分给4个人有一人至少拿了2块手帕

(3)鸽子6只飞进5个笼子有一个笼子至少飞进2只鸽上面三个例子的共同特点是:物体个数比抽屉个数多一个,那么有一个抽屉至少有2个这样的物体。从而得出:抽屉原理1:把多于n个的物体放到n个抽屉里,则至少有一个抽屉里有2个或2个以上的物体。

再看下面的两个例子:

(4)把30个苹果放到6个抽屉中,问:是否存在这样一种放法,使每个抽屉中的苹果数都小于等于5?

(5)把30个以上的苹果放到6个抽屉中,问:是否存在这样一种放法,使每个抽屉中的苹果数都小于等于5?

解答:(4)存在这样的放法。即:每个抽屉中都放5个苹果;(5)不存在这样的放法。即:无论怎么放,都会找到一个抽屉,它里面至少有6个苹果。

从上述两例中我们还可以得到如下规律:

抽屉原理2:把多于m×n个的物体放到n个抽屉里,则至少有一个抽屉里有m+1个或多于m+l个的物体。

可以看出,“原理1”和“原理2”的区别是:“原理1”物体多,抽屉少,数量比较接近;“原理2”虽然也是物体多,抽屉少,但是数量相差较大,物体个数比抽屉个数的几倍还多几。

以上两个原理,就是我们解决抽屉问题的重要依据。抽屉问题可以简单归结为一句话:有多少个苹果,多少个抽屉,苹果和抽屉之间的关系。解此类问题的重点就是要找准“抽屉”,只有“抽屉”找准了,“苹果”才好放。

我们先从简单的问题入手:

(1)3只鸽子飞进了2个鸟巢,则总有1个鸟巢中至少有几只鸽子?(答案:2只)

(2)把3本书放进2个书架,则总有1个书架上至少放着几本书?(答案:2本)

(3)把3封信投进2个邮筒,则总有1个邮筒投进了不止几封信?(答案:1封)

(4)1000只鸽子飞进50个巢,无论怎么飞,我们一定能找到一个含鸽子最多的巢,它里面至少含有几只鸽子?(答案:1000÷50=20,所以答案为20只)

(5)从8个抽屉中拿出17个苹果,无论怎么拿。我们一定能找到一个拿苹果最多的抽屉,从它里面至少拿出了几个苹果?(答案:17÷8=2……1,2+1=3,所以答案为3)

(6)从几个抽屉中(填最大数)拿出25个苹果,才能保证一定能找到一个抽屉,从它当中至少拿了7个苹果?(答案:25÷□=6……□,可见除数为4,余数为1,抽屉数为4,所以答案为4个)

抽屉问题又称为鸟巢问题、书架问题或邮筒问题。如上面(1)、(2)、(3)题,讲的就是这些原理。上面(4)、(5)、(6)题的规律是:物体数比抽屉数的几倍还多几的情况,可用“苹果数”除以“抽屉数”,若余数不为零,则“答案”为商加1;若余数为零,则“答案”为商。其中第(6)题是已知“苹果数”和“答案”来求“抽屉数”。

抽屉问题的用处很广,如果能灵活运用,可以解决一些看上去相当复杂、觉得无从下手,实际上却是相当有趣的数学问题。

例1:某班共有13个同学,那么至少有几人是同月出生?()

A. 13

B. 12

C. 6

D. 2

解1:找准题中两个量,一个是人数,一个是月份,把人数当作“苹果”,把月份当作“抽屉”,那么问题就变成:13个苹果放12个抽屉里,那么至少有一个抽屉里放两个苹果。【已知苹果和抽屉,用“抽屉原理1”】例2:某班参加一次数学竞赛,试卷满分是30分。为保证有2人的得分一样,该班至少得有几人参赛?()

A. 30

B. 31

C. 32

D. 33

解2:毫无疑问,参赛总人数可作“苹果”,这里需要找“抽屉”,使找到的“抽屉”满足:总人数放进去之后,保证有1个“抽屉”里,有2人。仔细分析题目,“抽屉”当然是得分,满分是30分,则一个人可能的得分有31种情况(从0分到30分),所以“苹果”数应该是31+1=32。【已知苹果和抽屉,用“抽屉原理2”】例3. 在某校数学乐园中,五年级学生共有400人,年龄最大的与年龄最小的相差不到1岁,我们不用去查看学生的出生日期,就可断定在这400个学生中至少有两个是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你知道为什么吗?

解3:因为年龄最大的与年龄最小的相差不到1岁,所以这400名学生出生的日期总数不会超过366天,把400名学生看作400个苹果,366天看作是366个抽屉,(若两名学生是同一天出生的,则让他们进入同一个抽屉,否则进入不同的抽屉)由“抽屉原则2”知“无论怎么放这400个苹果,一定能找到一个抽屉,它里面至少有2(400÷366=1……1,1+1=2)个苹果”。即:一定能找到2个学生,他们是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

例4:有红色、白色、黑色的筷子各10根混放在一起。如果让你闭上眼睛去摸,(1)你至少要摸出几根才敢保证至少有两根筷子是同色的?为什么?(2)至少拿几根,才能保证有两双同色的筷子,为什么?

解4:把3种颜色的筷子当作3个抽屉。则:

(1)根据“抽屉原理1”,至少拿4根筷子,才能保证有2根同色筷子;(2)从最特殊的情况想起,假定3种颜色的筷子各拿了3根,也就是在3个“抽屉”里各拿了3根筷子,不管在哪个“抽屉”里再拿1根筷子,就有4根筷子是同色的,所以一次至少应拿出3×3+1=10(根)筷子,就能保证有4根筷子同色。

例5. 证明在任意的37人中,至少有4人的属相相同。

解5:将37人看作37个苹果,12个属相看作是12个抽屉,由“抽屉原理2”知,“无论怎么放一定能找到一个抽屉,它里面至少有4个苹果”。即在任意的37人中,至少有4(37÷12=3……1,3+1=4)人属相相同。

例6:某班有个小书架,40个同学可以任意借阅,试问小书架上至少要有多少本书,才能保证至少有1个同学能借到2本或2本以上的书?

分析:从问题“有1个同学能借到2本或2本以上的书”我们想到,此话对应于“有一个抽屉里面有2个或2个以上的苹果”。所以我们应将40个同学看作40个抽屉,将书本看作苹果,如某个同学借到了书,就相当于将这个苹果放到了他的抽屉中。

解6:将40个同学看作40个抽屉,书看作是苹果,由“抽屉原理1”知:要保证有一个抽屉中至少有2个苹果,苹果数应至少为40+1=41(个)。即:小书架上至少要有41本书。

下面我们来看两道国考真题:

例7:(国家公务员考试2004年B类第48题的珠子问题):

有红、黄、蓝、白珠子各10粒,装在一个袋子里,为了保证摸出的珠子有两颗颜色

相同,应至少摸出几粒?()

A.3 B.4 C.5 D.6

解7:把珠子当成“苹果”,一共有10个,则珠子的颜色可以当作“抽屉”,为保证

摸出的珠子有2颗颜色一样,我们假设每次摸出的分别都放在不同的“抽屉”里,摸了4

个颜色不同的珠子之后,所有“抽屉”里都各有一个,这时候再任意摸1个,则一定有

一个“抽屉”有2颗,也就是有2颗珠子颜色一样。答案选C。

例8:(国家公务员考试2007年第49题的扑克牌问题):

从一副完整的扑克牌中,至少抽出()张牌,才能保证至少6张牌的花色相同?

A.21 B.22 C.23 D.24

解8:完整的扑克牌有54张,看成54个“苹果”,抽屉就是6个(黑桃、红桃、梅花、方块、大王、小王),为保证有6张花色一样,我们假设现在前4个“抽屉”里各放了5张,后两个“抽屉”里各放了1张,这时候再任意抽取1张牌,那么前4个“抽屉”里必然有1个“抽屉”里有6张花色一样。答案选C。

归纳小结:解抽屉问题,最关键的是要找到谁为“苹果”,谁为“抽屉”,再结合两个原理进行相应分析。可以看出来,并不是每一个类似问题的“抽屉”都很明显,有时候“抽屉”需要我们构造,这个“抽屉”可以是日期、扑克牌、考试分数、年龄、书架等等变化的量,但是整体的出题模式不会超出这个范围。

八.“牛吃草”问题

牛吃草问题经常给出不同头数的牛吃同一片次的草,这块地既有原有的草,又有每天新长出的草。由于吃草的牛头数不同,求若干头牛吃的这片地的草可以吃多少天。

解题关键是弄清楚已知条件,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求出每日新长草的数量,再求出草地里原有草的数量,进而解答题总所求的问题。

这类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是:

1.(牛的头数×吃草较多的天数-牛头数×吃草较少的天数)÷(吃的较多的天数-吃的较少的天数)=草地每天新长草的量。

2.牛的头数×吃草天数-每天新长量×吃草天数=草地原有的草。

下面来看几道典型试题:

例1.

由于天气逐渐变冷,牧场上的草每天一均匀的速度减少。经计算,牧场上的草可供20头牛吃5天,或供16头牛吃6天。那么可供11头牛吃几天?()

A.12

B.10

C.8

D.6

【答案】C。

解析:设每头牛每天吃1份草,则牧场上的草每天减少(20×5-16×6)÷(6-5)=4份草,原来牧场上有20×5+5×4=120份草,故可供11头牛吃120÷(11+4)=8天。

例2.

有一片牧场,24头牛6天可以将草吃完;21头牛8天可以吃完,要使牧草永远吃不完,至多可以放牧几头牛?()

A.8

B.10

C.12

D.14

【答案】C。

解析:设每头牛每天吃1份草,则牧场上的草每天生长出(21×8-24×6)÷(8-6)=12份,如果放牧12头牛正好可吃完每天长出的草,故至多可以放牧12头牛。

例3.

有一个水池,池底有一个打开的出水口。用5台抽水机20小时可将水抽完,用8台抽水机15小时可将水抽完。如果仅靠出水口出水,那么多长时间将水漏完?()

A.25

B.30

C.40

D.45

【答案】D。

解析:出水口每小时漏水为(8×15-5×20)÷(20-15)=4份水,原来有水8×15+4×15=180份,故需要180÷4=45小时漏完。

练习:

1.一片牧草,可供16头牛吃20天,也可以供80只羊吃12天,如果每头牛每天吃草量等于每天4只羊的吃草量,那么10头牛与60只羊一起吃这一片草,几天可以吃完?()

A.10

B.8

C.6

D.4

2.两个孩子逆着自动扶梯的方向行走。20秒内男孩走27级,女孩走了24级,按此速度男孩2分钟到达另一端,而女孩需要3分钟才能到达。则该扶梯静止时共有多少级可以看见?()

A.54

B.48

C.42

D.36

3.22头牛吃33公亩牧场的草,54天可以吃尽,17头牛吃同样牧场28公亩的草,84天可以吃尽。请问几头牛吃同样牧场40公亩的草,24天吃尽?()

A.50

B.46

C.38

D.35

九.利润问题

利润就是挣的钱。利润占成本的百分数就是利润率。商店有时减价出售商品,我们把它称为“打折”,几折就是百分之几十。如果某种商品打“八折”出售,就是按原价的80%出售;如果某商品打“八五”折出售,就是按原价的85%出售。利润问题中,还有一种利息和利率的问题,属于百分数应用题。本金是存入银行的钱。利率是银行公布的,是把本金看做单位“1”,按百分之几或千分之几付给储户的。利息是存款到期后,除本金外,按利率付给储户的钱。本息和是本金与利息的和。

这一问题常用的公式有:

定价=成本+利润

利润=成本×利润率

定价=成本×(1+利润率) 利润率=利润÷成本利润的百分数=(售价-成本)÷成本×100% 售价=定价×折扣的百分数

利息=本金×利率×期数

本息和=本金×(1+利率×期数)

例1 某商品按20%的利润定价,又按八折出售,结果亏损4元钱。这件商品的成本是多少元?

A.80

B.100

C.120

D.150

【答案】B。解析:现在的价格为(1+20%)×80%=96%,故成本为4÷(1-96%)=100元。

例2 某商品按定价出售,每个可以获得45元的利润,现在按定价的八五折出售8个,按定价每个减价35元出售12个,所能获得的利润一样。这种商品每个定价多少元?( )

A.100

B.120

C.180

D.200

【答案】D。解析:每个减价35元出售可获得利润(45-35)×12=120元,则如按八五折出售的话,每件商品可获得利润120÷8=15元,少获得45-15=30元,故每个定价为30÷(1-85%)=200元。

例3 一种商品,甲店进货价比乙店便宜12%,两店同样按20%的利润定价,这样1件商品乙店比甲店多收入24元,甲店的定价是多少元?( )

A.1000

B.1024

C.1056

D.1200

【答案】C。解析:设乙店进货价为x元,可列方程20%x-20%×(1-12%)x=24,解得x=1000,故甲店定价为1000×(1-12%)×(1+20%)=1056元。

练习:

1.书店卖书,凡购同一种书100本以上,就按书价的90%收款,某学校到书店购买甲、乙两种书,其中乙书的册数是甲书册数的,只有甲种书得到了优惠,这时,买甲种书所付总钱数是买乙种书所付钱数的2倍,已知乙种书每本定价是1.5元,优惠前甲种书每本定价多少元?

A.4

B.3

C.2

D.1

2.某书店对顾客实行一项优惠措施:每次买书200元至499.99元者优惠5%,每次买书500元以上者(含500元)优惠10%。某顾客到书店买了三次书,如果第一次与第二次合并一起买,比分开买便宜1

3.5元;如果三次合并一起买比三次分开买便宜39.4元。已知第一次付款是第三次付款的,这位顾客第二次买了多少钱的书?

A.115

B.120

C.125

D.130

3.商店新进一批洗衣机,按30%的利润定价,售出60%以后,打八折出售,这批洗衣机实际利润的百分数是多少?

A.18.4

B.19.2

C.19.6

D.20

十.平均数问题

这里的平均数是指算术平均数,就是n个数的和被个数n除所得的商,这里的n大于或等于2。通常把与两个或两个以上数的算术平均数有关的应用题,叫做平均数问题。平均数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是:总数量和÷总份数=平均数

平均数×总份数=总数量和

总数量和÷平均数=总份数

解答平均数应用题的关键在于确定“总数量”以及和总数量对应的总份数。

例1:在前面3场击球游戏中,某人的得分分别为130、143、144。为使4场游戏得分的平均数为145,第四场他应得多少分?( )

【答案】C。解析:4场游戏得分平均数为145,则总分为145×4=580,故第四场应的580-130-143-144=163分。

例2:李明家在山上,爷爷家在山下,李明从家出发一每分钟90米的速度走了10分钟到了爷爷家。回来时走了15分钟到家,则李是多少?( )

A.72米/分

B.80米/分

C.84米/分D90米/分

【答案】A。解析:李明往返的总路程是90×10×2=1800(米),总时间为10+15=25 均速度为1800÷25=72米/分。

例3:某校有有100个学生参加数学竞赛,平均得63分,其中男生平均60分,女生平均70分,则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 )

A.30

B.32

C.40

D.45

【答案】C。解析:总得分为63×100=6300,假设女生也是平均60分,那么100个学生共的6000分,这样就比实得的总分少300分。这是女生平均每人比男生高10分,所以这少的300分是由于每个女生少算了10分造成的,可见女生有300÷10=30人,男生有100-30=70人,故男生比女生多70-30=40人。

练习:

1. 5个数的平均数是102。如果把这5个数从小到大排列,那么前3个数的平均数是70,后3个数的和是390。中间的那个数是多少?( ) A.80 B.88 C.90 D.96

2. 甲、乙、丙3人平均体重47千克,甲与乙的平均体重比丙的体重少6千克,甲比丙少3

千克,则乙的体重为( )千克。 A.46 B.47 C.43 D.42

3. 一个旅游团租车出游,平均每人应付车费40元。后来又增加了8人,这样每人应付的车

费是35元,则租车费是多少元?( ) A.320 B.2240 C.2500 D.320

十一.方阵问题

学生排队,士兵列队,横着排叫做行,竖着排叫做列。如果行数与列数都相等,则正好排成一个正方形,这种图形就叫方队,也叫做方阵(亦叫乘方问题)。

核心公式:

1.方阵总人数=最外层每边人数的平方(方阵问题的核心)

2.方阵最外层每边人数=(方阵最外层总人数÷4)+1

3.方阵外一层总人数比内一层总人数多2

4.去掉一行、一列的总人数=去掉的每边人数×2-1

例1 学校学生排成一个方阵,最外层的人数是60人,问这个方阵共有学生多少人?

A.256人B.250人C.225人D.196人(2002年A类真题)

解析:正确答案为A。方阵问题的核心是求最外层每边人数。

根据四周人数和每边人数的关系可以知:每边人数=四周人数÷4+1,可以求出方阵最外层每边人数,那么整个方阵队列的总人数就可以求了。

方阵最外层每边人数:60÷4+1=16(人)整个方阵共有学生人数:16×16=256(人)。

例2 参加中学生运动会团体操比赛的运动员排成了一个正方形队列。如果要使这个正方形队列减少一行和一列,则要减少33人。问参加团体操表演的运动员有多少人?

分析如下图表示的是一个五行五列的正方形队列。从图中可以看出正方形的每行、每列人数相等;最外层每边人数是5,去一行、一列则一共要去9人,因而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公式:

去掉一行、一列的总人数=去掉的每边人数×2-1

解析:方阵问题的核心是求最外层每边人数。

原题中去掉一行、一列的人数是33,则去掉的一行(或一列)人数=(33+1)÷2=17

方阵的总人数为最外层每边人数的平方,所以总人数为17×17=289(人)

练习:

1. 小红把平时节省下来的全部五分硬币先围成个正三角形,正好用完,后来又改围成一个正方形,也正好用完。如果正方形的每条边比三角形的每条边少用5枚硬币,则小红所有五分硬币的总价值是( ):

A.1元B.2元C.3元D.4元(2005年中央真题)

2. 某仪仗队排成方阵,第一次排列若干人,结果多余100人;第二次比第一次每行、每列都增加3人,又少29人。仪仗队总人数为多少?答案:1.C 2. 500人

十二.年龄问题

主要特点是:时间发生变化,年龄在增长,但是年龄差始终不变。年龄问题往往是“和差”、“差倍”等问题的综合应用。解题时,我们一定要抓住年龄差不变这个解题关键。

解答年龄问题的一般方法:

几年后的年龄=大小年龄差÷倍数差-小年龄

几年前的年龄=小年龄-大小年龄差÷倍数差

例1:

甲对乙说:当我的岁数是你现在岁数时,你才4岁。乙对甲说:当我的岁数到你现在的岁数时,你将有67岁,甲乙现在各有:

A.45岁,26岁B.46岁,25岁C.47岁,24岁D.48岁,23岁

【答案】B。

解析:甲、乙二人的年龄差为(67-4)÷3=21岁,故今年甲为67-21=46岁,乙的年龄为45-21=25岁。

例2:

爸爸、哥哥、妹妹现在的年龄和是64岁。当爸爸的年龄是哥哥的3倍时,妹妹是9岁;当哥哥的年龄是妹妹的2倍时,爸爸34岁。现在爸爸的年龄是多少岁?

A.34 B.39 C.40 D.42

【答案】C。

解析:解法一:用代入法逐项代入验证。解法二,利用“年龄差”是不变的,列方程求解。设爸爸、哥哥和妹妹的现在年龄分别为:x、y和z。那么可得下列三元一次方程:x+y+z=64;x-(z-9)=3[y-(z-9)];y-(x-34)=2[z-(x-34)]。可求得x=40。

例3:

1998年,甲的年龄是乙的年龄的4倍。2002年,甲的年龄是乙的年龄的3倍。问甲、乙二人2000年的年龄分别是多少岁?

A.34岁,12岁B.32岁,8岁C.36岁,12岁D.34岁,10岁

【答案】C。

解析:抓住年龄问题的关键即年龄差,1998年甲的年龄是乙的年龄的4倍,则甲乙的年龄差为3倍乙的年龄,2002年,甲的年龄是乙的年龄的3倍,此时甲乙的年龄差为2倍乙的年龄,根据年龄差不变可得3×1998年乙的年龄=2×2002年乙的年龄

3×1998年乙的年龄=2×(1998年乙的年龄+4)

1998年乙的年龄=4岁

则2000年乙的年龄为10岁。

练习:

1. 爸爸在过50岁生日时,弟弟说:“等我长到哥哥现在的年龄时,我和哥哥的年龄之和等于那时爸爸的年龄”,那么哥哥今年多少岁?

A.18

B.20

C.25

D.28

2. 甲、乙两人的年龄和正好是80岁,甲对乙说:“我像你现在这么大时,你的年龄正好是我的年龄的一半。”甲今年多少岁?()

A.32

B.40

C.48

D.45

3. 父亲与儿子的年龄和是66岁,父亲的年龄比儿子年龄的3倍少10岁,那么多少年前父亲的年龄是儿子的5倍?()

A.10

B.11

C.12

D.13

十三. 比例问题

解决好比例问题,关键要从两点入手:第一,“和谁比”;第二,“增加或下降多少”。

例1 b比a增加了20%,则b是a的多少?a又是b的多少呢?

解析:可根据方程的思想列式得a×(1+20%)=b,所以b是a的1.2倍。

A/b=1/1.2=5/6,所以a 是b的5/6。

例2 养鱼塘里养了一批鱼,第一次捕上来200尾,做好标记后放回鱼塘,数日后再捕上100尾,发现有标记的鱼为5尾,问鱼塘里大约有多少尾鱼?

A.200 B.4000 C.5000 D.6000 (2004年中央B类真题)

解析:方程法:可设鱼塘有X尾鱼,则可列方程,100/5=X/200,解得X=4000,选择B。

例3 2001年,某公司所销售的计算机台数比上一年度上升了20%,而每台的价格比上一年度下降了20%。如果2001年该公司的计算机销售额为3000万元,那么2000年的计算机销售额大约是多少?

A.2900万元B.3000万元C.3100万元D.3300万元(2003年中央A类真题)

解析:方程法:可设2000年时,销售的计算机台数为X,每台的价格为Y,显然由题意可知,2001年的计算机的销售额=X(1+20%)Y(1-20%),也即3000万=0.96XY,显然XY≈3100。答案为C。

特殊方法:对一商品价格而言,如果上涨X后又下降X,求此时的商品价格原价的多少?或者下降X再上涨X,求此时的商品价格原价的多少?只要上涨和下降的百分比相同,我们就可运用简化公式,1-X 。但如果上涨或下降的百分比不相同时则不可运用简化公式,需要一步一步来。对于此题而言,计算机台数比上一年度上升了20%,每台的价格比上一年度下降了20%,因为销售额=销售台数×每台销售价格,所以根据乘法的交换律我们可以看作是销售额上涨了20%又下降了20%,因而2001年是2000年的1-(20%)=0.96,2001年的销售额为3000万,则2000年销售额为3000÷0.96≈3100。

例4 生产出来的一批衬衫中大号和小号各占一半。其中25%是白色的,75%是蓝色的。如果这批衬衫总共有100件,其中大号白色衬衫有10件,问小号蓝色衬衫有多少件?

A.15 B.25 C.35 D.40 (2003年中央A类真题)

解析:这是一道涉及容斥关系(本书后面会有专题讲解)的比例问题。

根据已知大号白=10件,因为大号共50件,所以,大号蓝=40件;

大号蓝=40件,因为蓝色共75件,所以,小号蓝=35件;

此题可以用另一思路进行解析(多进行这样的思维训练,有助于提升解题能力)

大号白=10件,因为白色共25件,所以,小号白=15件;

小号白=15件,因为小号共50件,所以,小号蓝=35件;

所以,答案为C。

例5 某企业发奖金是根据利润提成的,利润低于或等于10万元时可提成10%;低于或等于20万元时,高于10万元的部分按7.5%提成;高于20万元时,高于20万元的部分按5%提成。当利润为40万元时,应发放奖金多少万元?

A.2 B.2.75 C.3 D.4.5 (2003年中央A类真题)

解析:这是一个种需要读懂内容的题型。根据要求进行列式即可。

奖金应为10×10%+(20-10)×7.5%+(40-20)×5%=2.75

所以,答案为B。

例6 某企业去年的销售收入为1000万元,成本分生产成本500万元和广告费200万元两个部分。若年利润必须按P%纳税,年广告费超出年销售收入2%的部分也必须按P%纳税,其它不纳税,且已知该企业去年共纳税120万元,则税率P%为

A.40%B.25%C.12%D.10%(2004年江苏真题)

解析:选用方程法。根据题意列式如下:

(1000-500-200)×P%+(200-1000×2%)×P%=120

即480×P%=120

P%=25%

所以,答案为B。

例7 甲乙两名工人8小时共加736个零件,甲加工的速度比乙加工的速度快30%,问乙每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

A.30个B.35个C.40个D.45个(2002年A类真题)

解析:选用方程法。设乙每小时加工X个零件,则甲每小时加工1.3X个零件,并可列方程如下:

(1+1.3X)×8=736

X=40

所以,选择C。

例8 已知甲的12%为13,乙的13%为14,丙的14%为15,丁的15%为16,则甲、乙、丙、丁4个数中最大的数是:

A.甲B.乙C.丙D.丁(2001年中央真题)

解析:显然甲=13/12%;乙=14/13%;丙=15/14%;丁=16/15%,显然最大与最小就在甲、乙之间,所以比较甲和乙的大小即可,甲/乙=13/12%/16/15%>1,

所以,甲>乙>丙>丁,选择A。

例10 某储户于1999年1月1 日存人银行60000元,年利率为2.00%,存款到期日即2000年1月1 日将存款全部取出,国家规定凡1999年11月1日后孳生的利息收入应缴纳利息税,税率为20%,则该储户实际提取本金合计为

A.61 200元B.61 160元C.61 000元D.60 040元

解析,如不考虑利息税,则1999年1月1 日存款到期日即2000年1月1可得利息为60000×2%=1200,也即100元/月,但实际上从1999年11月1日后要收20%利息税,也即只有2个月的利息收入要交税,税额=200×20%=40元,所以,提取总额为60000+1200-40=61160,正确答案为B。

十四. 尾数计算问题

1.尾数计算法

知识要点提示:尾数这是数学运算题解答的一个重要方法,即当四个答案全不相同时,我们可以采用尾数计算法,最后选择出正确答案。

首先应该掌握如下知识要点:

2452+613=3065 和的尾数5是由一个加数的尾数2加上另一个加数的尾数3得到的。

2452-613=1839 差的尾数9是由被减数的尾数2减去减数的尾数3得到。

2452×613=1503076 积的尾数6是由一个乘数的尾2乘以另一个乘数的尾数3得到。

2452÷613=4 商的尾数4乘以除数的尾数3得到被除数的尾数2,除法的尾数有点特殊,请学员在考试运用中要注意。

例1 99+1919+9999的个位数字是()。

A.1 B.2 C.3 D.7 (2004年中央A、B类真题)

解析:答案的尾数各不相同,所以可以采用尾数法。9+9+9=27,所以答案为D。

例2 请计算(1.1)2 +(1.2)2 +(1.3)2 +(1.4)2 值是:

A.5.04 B.5.49 C.6.06 D.6.30型(2002年中央A类真题)

解析:(1.1)2 的尾数为1,(1.2)2 的尾数为4,(1.3)2 的尾数为9,(1.4)2 的尾数为6,所以最后和的尾数为1+3+9+6的和的尾数即0,所以选择D答案。

例3 3×999+8×99+4×9+8+7的值是:

A.3840 B.3855 C.3866 D.3877 (2002年中央B类真题)

解析:运用尾数法。尾数和为7+2+6+8+7=30,所以正确答案为A。

2.自然数N次方的尾数变化情况

知识要点提示:

我们首先观察2n 的变化情况

21的尾数是2

22的尾数是4

23的尾数是8

24的尾数是6

25的尾数又是2

我们发现2的尾数变化是以4为周期变化的即21 、25、29……24n+1的尾数都是相同的。

3n是以“4”为周期进行变化的,分别为3,9,7,1,3,9,7,1 ……

7n是以“4”为周期进行变化的,分别为9,3,1,7,9,3,1,7 ……

8n是以“4”为周期进行变化的,分别为8,4,2,6,8,4,2,6 ……

4n是以“2”为周期进行变化的,分别为4,6,4,6,……

9n是以“2”为周期进行变化的,分别为9,1,9,1,……

5n、6n尾数不变。

例1 的末位数字是:

A.1 B.3 C.7 D.9 (2005年中央甲类真题)

解析:9n是以“2”为周期进行变化的,分别为9,1,9,1,……即当奇数方时尾数为“9”,当偶数方时尾数为“1”,1998为偶数,所以原式的尾数为“1”,所以答案为A。

例2 19881989+1989 的个位数是(2000年中央真题)

A.9 B.7 C.5 D.3

解析:由以上知识点我们可知19881989 的尾数是由81989 的尾数确定的,1989÷4=497余1,所以81989 的尾数和81 的尾数是相同的,即19881989 的尾数为8。

我们再来看19891988 的尾数是由91988 的尾数确定的,1988÷4=497余0,这里注意当余数为0时,尾数应和94、98 、912 …… 94n 尾数一致,所以91988 的尾数与94 的尾数是相同的,即为1。

综上我们可以得到19881989 + 19891988 尾数是8+1=9,所以应选择C。

十五. 最小公倍数和最小公约数问题

1.关键提示:

最小公倍数与最大公约数的题一般不难,但一定要细致审题,千万不要粗心。另外这类题往往和日期(星期几)问题联系在一起,要学会求余。

2.核心定义:

(1)最大公约数:如果一个自然数a能被自然数b整除,则称a为b的倍数,b为a的约数。几个自然数公有的约数,叫做这几个自然数的公约数。公约数中最大的一个公约数,称为这几个自然数的最大公约数。

(2)最小公倍数:如果一个自然数a能被自然数b整除,则称a为b的倍数,b为a的约数。几个自然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大于零的公倍数,叫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例题1:甲每5天进城一次,乙每9天进城一次,丙每12天进城一次,某天三人在城里相遇,那么下次相遇至少要:

A.60天B.180天C.540天D.1620天(2003年浙江真题)

解析:下次相遇要多少天,也即求5,9,12的最小公倍数,可用代入法,也可直接求。显然5,9,12的最小公倍数为5×3×3×4=180。

所以,答案为B。

例题2:三位采购员定期去某商店,小王每隔9天去一次,大刘每隔11天去一次,老杨每隔7天去一次,三人星期二第一次在商店相会,下次相会是星期几?

A.星期一B.星期二C.星期三D.星期四

解析:此题乍看上去是求9,11,7的最小公倍数的问题,但这里有一个关键词,即“每隔”,“每隔9天”也即“每10天”,所以此题实际上是求10,12,8的最小公倍数。10,12,8的最小公倍数为5×2×2×3×2=120。120÷7=17余1,

所以,下一次相会则是在星期三,选择C。

例题3:赛马场的跑马道600米长,现有甲、乙、丙三匹马,甲1分钟跑2圈,乙1分钟跑3圈,丙1分钟跑4圈。如果这三匹马并排在起跑线上,同时往一个方向跑,请问经过几分钟,这三匹马自出发后第一次并排在起跑线上?( )

A.1/2 B.1 C.6 D.12

解析:此题是一道有迷惑性的题,“1分钟跑2圈”和“2分钟跑1圈”是不同概念,不要等同于去求最小公倍数的题。显然1分钟之后,无论甲、乙、丙跑几圈都回到了起跑线上。

所以,答案为B。

行测答题技巧工程问题的基本题型及快捷解法

行测答题技巧:工程问题的基本题型及快捷解法 更多信息关注辽宁事业单位考试网 中公教育专家张淑琴认为,工程问题是各种职业能力测验中的常考问题,研究的是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之间的数量关系。快速解题方法及技巧总结如下: 一、基本数量关系: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效率,就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工作总量、效率、时间之间的比例关系为:当工作总量一定,工作效率与工作时间成反比; 当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总量与工作时间成正比; 当工作时间一定,工作总量与工作效率成正比。 熟练掌握上述比例关系,只要在一个量固定的情况下,灵活运用正反比确定数量关系是有效、快速的解题思路之一。 二、常考题型 1.普通工程问题 例1.加工一批零件,原计划每天加工15个,若干天可以完成。当完成加工任务的60%时,采用新技术,效率提高20%。结果,完成任务的时间提前了10天。问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 A.900 B.1500 C.2250 D.3450 2.多者合作问题 多人同时工作共同完成一项工程,合作效率=每个人的效率之和。 例2. 一件工作,甲做15天可完成,乙做10天可完成。问两人合作几天可以完成? A.5 B.6 C.10 D.15 3.交替合作问题 在多人合作完成一项工作的过程中,并不是同时工作,而是依次工作,即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进行工作。

例3.一条隧道,甲单独挖要20天完成,乙单独挖要10天完成。如果甲先挖1天,然后乙接替甲挖1天,再由甲接替乙挖1天……两人如此交替工作。那么,挖完这条隧道共用多少天?【2009-国考-110】 A.13 B.14 C.15 D.16 三、常用方法——特值比例法 特设工作总量为题干已知量(工作效率或工作时间)的公倍数,再根据基本数量关系式进行快速计算。 四、例题解析 例1.【答案】C。解析:此题已知工作效率,要求工作总量,属于普通工程问题,只需求出原计划的工作时间即可。综合运用特值比例法进行求解。由题意可知,完成剩下的2/5的工作量,效率由原来的5提高到6,那么时间比为6:5,即时间提前了1份,对应的具体值为10天,原计划的6份时间的实际值就为60天,完成了2份工作,完成5份工作得用150天,从而工作总量=15×150=2250,故选C。 【考点点拨】工作总量一定,工作时间与工作效率成反比;比例值与实际值的对应;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总量与工作时间成正比。 例2. 【答案】B。解析:此题为最简单的合作问题,同时开始工作,同时结束,运用特值法。特设工作总量为工作时间的公倍数30,则甲、乙的效率分别为2和3,那么合作一天的工作量为2+3=5,合作时间=30÷5=6,故选B。 例3.【答案】B。解析:此题为典型的交替工作问题。特设工作总量为甲、乙工作时间20天和10天的公倍数20,则甲、乙的工作效率分别为1和2。工作方式为甲、乙、甲、乙、甲、乙……,显然,甲、乙各工作一天是一个工作周期,一个周期的工作量为二者的效率和1+2=3,则6个周期的工作总量3×6=18最接近工作总量20,此时还剩20-18=2个工作量,需要甲工作1天、乙工作半天,故总的工作时间为6×2+1+0.5=13.5天,故选B。 【考点点拨】交替工作,尽量不用比例法,而用特值法,特设工作总量。关键需弄清楚一个工作周期的时间与工作量,以及工作次序。 以上为工程问题的常见基本题型及快速解题方法,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学习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辽宁事业单位考试网:https://www.sodocs.net/doc/6d5676254.html,/liaoning/

行测数量关系题目解题技巧:常用的数字特性汇总

行测数量关系题目解题技巧:常用的数字特性汇总 一、整除性 整除性在公考中用的非常的频繁,更多体现在速算上,结合公考数算的特性,根据选项,不通过计算,直接出答案,整除性更大程度上是一种思维,而不是方法;带余除法可以结合到这里,理论依据为同余问题,剩余定理。 1、(国家2007-52)某班男生比女生人数多80%,一次考试后,全班平均成绩为75 分,而女生的平均分比男生的平均分高20% ,则此班女生的平均分是: A、84 分 B、85 分 C、86 分 D、87 分 解析:此题的方法很多,有常规的方程法,也有稍微好点的十字交叉法,但这些都不是这里所要表述的利用数字的整除性。 因“女生的平均分比男生的平均分高20%”,即女生的平均分是男生的1.2倍。在一般情况下(特别是公考),分数只会是整数,所以我们只需要在选项中找一个12的整数倍的数即可,只有84符合题意。 2、(国家2006 一类-40)有甲、乙两个项目组。乙组任务临时加重时,从甲组抽调了四分之一的组员。此后甲组任务也有所加重,于是又从乙组调回了重组后乙组人数的十分之一。此时甲组与乙组人数相等。由此可以得出结论()。 A. 甲组原有16人,乙组原有11人 B. 甲、乙两组原组员人数之比为16∶11 C. 甲组原有11人,乙组原有16人 D. 甲、乙两组原组员人数比为11∶16 解析:此题的最佳思路还是利用数字的整除性,从“甲组抽调了四分之一的组员”,推出甲组的人数为4的倍数,排除掉CD,然后结合逻辑学的包含关系,排除掉A,选B。因为A成立的话,B也成立,答案只会是1个的,所以A是错的。 3、(天津2008-7)农民张三为专心养猪,将自己养的猪交于李四合养,已知张三,李四共养猪260头,其中张三养的猪有13%是黑毛猪,李四养的猪有12.5%是黑毛猪,问李四养了多少头非黑毛猪? A.125头 B.130头 C.140头 D.150头

行测数学答题技巧

行测数学答题技巧 2017行测数学答题技巧 一、浓度问题的概念 浓度问题,主要指的是在公务员考试中,将涉及到溶液浓度问题的试题称为浓度问题。我们知道溶液会涉及三个量:溶质、溶剂和 溶液; 溶质:被溶解的固体或者液体; 溶剂:起溶解作用的液体,一般是水; 溶液:通俗来说,就是将固体或者液体溶解在另一种液体中,得到均匀的混合物。 在浓度问题中,主要涉及到的就是这三者之间的关系,通常来说,有以下公式: 浓度=溶质/溶液=溶质/(溶质+溶剂)。 【注】我们知道,溶液有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分,所谓饱和溶液,就是不能再溶解溶质的溶液;不饱和溶液则是指可以继续溶解 溶质的溶液。所以我们在解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溶液是不是饱和 溶液。 二、浓度问题解题思路 在解答浓度问题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把握其中的不变量来分析,根据其中的等量关系列出算式,计算解答。通常来说,我们可以以 浓度问题的公式为基础,利用列方程、十字交叉、比例、特殊值等 方法来解答。 一般来说,列方程的方法是最基础的方法,只需要我们找出试题里面的等量关系即可,所以在此我们不做深入的讲解。 (一)公式法

所谓公式法,就是根据浓度问题的基础公式来解答,在解题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其中的不变量以及变化量,从而能够合理的列出计 算式。 此外,在采用公式法解答试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溶液是不是饱和溶液,能不能再继续溶解该种溶质。 【例题】 在某状态下,将28克某种溶质放入99克水中,恰好配成饱和溶液。从中取出1/4溶液,加入4克溶质和11克水,请问此时浓度变 为多少? A.21.61% B.22.05% C.23.53% D.24.15% 【成公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浓度问题,答案为B。 溶液已经达到饱和,所以后续即使加入溶质,溶液的浓度也不会发生变化,所以我们要分析4克溶质和11克水,能够成为饱和溶液。 根据题意,28克溶质和99克水混合成饱和溶液,则4克溶质应 该和(4/28)×99=99/7克水成为饱和溶液,由于99/7>11,所以混合 后仍然是饱和溶液。 由于饱和溶液的溶度为28/(99+28)=28/127,由于12.5%=1/8, 所以计算式约为2.8%×8=22.4%,结合选项,选择B选项。 【补充说明】在解答的溶液问题,尤其是饱和溶液问题的试题,一定要分析后续的溶液是否饱和,确定之后才能分析浓度大小。 或者我们可以分析11克的水能溶解溶质的.质量为 (11/99)×28=28/9,很明显小于4,那么后续的应该是饱和溶液。 (二)十字交叉 当浓度问题涉及到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溶液混合的时候,我们就可以采用十字交叉的方法来分析。假设溶液A、B的质量分别为M、

(完整版)五年级简便计算题

用简便方法计算 25×86.2×45×86.2×0.4 36×15×236×1.5×0.2 45×10245×10.2 34×27+34×7334×2.7+34×7.3 86×99+868.6×99+8.6 125×88 1.25×8.8 6.9+4.8+3.1 0.456+6.22+3.78 15.89+(6.75-5.89) 4.02+5.4+0.98 5.17-1.8-3.2 13.75-(3.75+6.48)

3.68+7.56-2.68 7.85+2.34-0.85+ 4.66 3 5.6-1.8-15.6-7.2 3.82+2.9+0.18+9.1 9.6+4.8-3.6 7.14-0.53-2.47 5.27+2.86-0.66+1.63 13.35-4.68+2.65 73.8-1.64-13.8-5.36 47.8-7.45+8.8 0.398+0.36+3.64 15.75+3.59-0.59+14.25 6 6.86-8.66-1.34 0.25×16.2×4 (1.25-0.125)×8 3.6×102 3.72×3.5+6.28×3.5 36.8-3.9-6.1 15.6×13.1-15.6-15.6×2.1 4.8×7.8+78×0.52 32+4.9-0.9

4.8×100.1 56.5×9.9+56.5 7.09×10.8-0.8×7.09 25.48-(9.4-0.52) 4.2÷3.5 320÷1.25÷8 18.76×9.9+18.76 3.52÷2.5÷0.4 3.9-4.1+6.1-5.9 5.6÷3.5 9.6÷0.8÷0.4 4.2×99+4.2 17.8÷(1.78×4) 0.49÷1.4 1.25×2.5×32 3.65×10.1 15.2÷0.25÷4 0.89×100.1 146.5-(23+46.5) 3.83× 4.56+3.83× 5.44 4.36×12.5×8 9.7×99+9.7 27.5×3.7-7.5×3.7 8.54÷2.5÷0.4 0.65×101 3.2×0.25×12.5

行测五大题型答题技巧

行测五大题型答题技巧 1、判断推理——快速定位,不纠结!(分值:约27分) 判断推理包含图形推理,定义判断,类比推理,逻辑判断四个部分。大概有40题,占题目总量的30%左右,因此重要性不言而喻。判断推理的难点在于阅读量信息量总体较大,我总结出来的解题技巧就是短时间内快速定位所考题目类型及考点,依据考察点解题思路筛选答案,不纠结于各个选项。 (1)图形推理 刚开始接触,会觉得有些图形推理杂乱无法,毫无头绪,其实梳理归类,基本考点无外乎四类: ①图形构成元素相同的,考元素平移、旋转或翻转; ②图形构成元素相似的,考叠加或遍历; ③图形构成元素看似凌乱的,考属性或数数; ④折纸盒和拆纸盒。 例题属于第一类,考查移动(位置变化)。图中只有两种元素,小圆圈和线段。小圆圈的移动规律很明显,每次都是逆时针移动两格。而线段的话,我们首先要想到它的旋转角度,但是这一题角度无规律,所以我们应该想到的是端点的移动,经过观察,线段端点(此题有两个端点,一个跟小圆相连,这里说的端点是指与小圆不想连的端点)是每次顺时针移动一格,故答案为D。 图形推理并不复杂,我们要牢记上面四个考察方向,分析规律,培养敏感 性。拿到题目的第一反应就是要分辨出它到底考察哪个方向,变化规律是怎样。 (2)定义判断 例题:瓿是古代的一种盛酒器和盛水器,亦可用于盛酱。流行于商代至战国。圆体,敛口无颈,广肩,大腹,圈足,带盖,亦有方形瓿。根据上述描述下列器具中哪一个是瓿?

例题是说明了瓿的定义,考查描述和图片的对应。我们抓住“圆体,敛口无颈,广肩,大腹,圈足,带盖”描述信息,并结合排除法。A、C均有颈,排除;D项不是广肩、大腹,排除,故答案为B。 做定义判断题,要找准关键词,对比选项,运用排除法,最优原则,选一个符合关键词最多的、相对最好的选项,无需过于纠结。 (3)类比推理 例题:左手:右手与()在内在逻辑关系上最为相似 A、黑色:白色 B、幸存者:遇难者 C、晴天:阴天 D、老人:孩子 例题中,正常人有两只手,除了左手就是右手,两个词是矛盾关系。A选项,除了黑色和白色还有黄色等等;C选项,除了阴天和晴天还有雨天等等;D选项,除了老人和孩子还有青年,这些都是反对关系。而B选项,事故中只有幸存者和遇难者,为矛盾关系,故答案为B. 做类比推理时,我们要知道它考察什么,是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还是条件关系,或因果关系、成语结构、语义关系等,难点在于考察范围宽广,重点在于我们要快速定位考察要点,一击即中。 (4)逻辑判断 逻辑判断分为三种题,形式推理、分析推理和可能性推理。 形式推理考查基本的命题特点和推理规则,这种题的难点是理解这些推理规则。切莫死记硬背,因为很容易忘记、混淆,我觉得应该举生活中最常见的,自

行测数学运算解题技巧——应用整除秒杀法之三大特征

应用整除秒杀法之三大特征 华图教育总部唐颖 在公务员行测考试的数学运算模块中,整除秒杀法一直是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方法,笔者在这里总结了应用整除秒杀法所需要留意的三大特征,以帮助大家更准确更迅速地领会和使用这一高效率解法。 一、倍数特征 在题目里推出一个量等于另外两个量乘积时,即P=AB时,当P、A、B均为整数时,可推出P能被A、B整除。 【例1】(2008年陕西第57题)火树银花楼七层,层层红灯按倍增,共有红灯381,试问四层几个红灯?()(2008年陕西第57题) A.24 B.28 C.36 D.37 【解析】我们抓住“层层红灯按倍增”一句加以仔细分析可知:第四层灯数为第一层的8倍,而灯数又是整数。故此题可以应用整除秒杀法,我们直接看各个选项是否为8的倍数,发现只有24符合,故选A。 【例2】甲、乙、丙三人合修一条公路,甲、乙合修6天修好公路的1/3,乙、丙合修2天修好余下的1/4,剩余的三人又修了5天才完成。共得收入1800元,如果按工作量计酬,则乙可获得收入为()。(2008年江苏第21题) A. 330元 B. 910元 C. 560元 D. 980元 【解析】我们抓住乙工作的天数是6+2+5=13天,而其获得的收入又是“天数”乘以“每天收入”,所以乙的总收入是13的倍数,只有B选项符合这一点,故选B。 二、分式特征 当题目中出现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分之几时,即A/B=a/b,当A、B、a、b为整数,且a、b不可约分时,可推出A能被a整除,B能被b整除。 【例3】小明和小强参加同一次考试,如果小明答对的题目占题目总数的3/4,小强答对了27道题,他们两人都答对的题目占题目总数的2/3,那么两人都没有答对的题目共有()。

六年级数学简便计算专项练习题(附答案+计算方法汇总)

六年级数学简便计算专项练习题(附答案+计算方法汇总) 小学阶段(高年级)的简便运算,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算式原来的运算顺序,根据运算定律、性质重组运算顺序。如果学生没真正理解运算定律、性质,他只能照葫芦画瓢。在实际解题的过程当中,学生的思路不清晰,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因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为大家整理了8种简便运算的方法,希望同学们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不提倡死记硬背哟! 1.提取公因式 这个方法实际上是运用了乘法分配律,将相同因数提取出来,考试中往往剩下的项相加减,会出现一个整数。 注意相同因数的提取。 例如: 0.92×1.41+0.92×8.59 =0.92×(1.41+8.59) 2.借来借去法 看到名字,就知道这个方法的含义。用此方法时,需要注意观察,发现规律。还要注意还哦,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考试中,看到有类似998、999或者1.98等接近一个非常好计算的整数的时候,往往使用借来借去法。 例如: 9999+999+99+9 =9999+1+999+1+99+1+9+1-4 3.拆分法

顾名思义,拆分法就是为了方便计算把一个数拆成几个数。这需要掌握一些“好朋友”,如:2和5,4和5,2和2.5,4和2.5,8和1.25等。分拆还要注意不要改变数的大小哦。 例如: 3.2×12.5×25 =8×0.4×12.5×25 =8×12.5×0.4×25 4.加法结合律 注意对加法结合律 (a+b)+c=a+(b+c) 的运用,通过改变加数的位置来获得更简便的运算。 例如: 5.76+13.67+4.24+ 6.33 =(5.76+4.24)+(13.67+6.33) 5.拆分法和乘法分配律结合 这种方法要灵活掌握拆分法和乘法分配律,在考卷上看到99、101、9.8等接近一个整数的时候,要首先考虑拆分。 例如: 34×9.9 = 34×(10-0.1) 案例再现:57×101=? 6.利用基准数 在一系列数种找出一个比较折中的数字来代表这一系列的数字,当然要记得这个数字的选取不能偏离这一系列数字太远。 例如: 2072+2052+2062+2042+2083

(完整版)行测图形推理技巧之三大解题方法技巧

行测图形推理技巧之三大解题方法技巧 图形推理是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的必考题型,是建立在分析图形构成、合理提取图形中所存储信息的基础上的综合性思维过程。面对形状各异的图形众多考生都会感到束手无策,不知从何处入手,教育专家在此将对图形推理中三大方法技巧——特征分析法、位置分析法、综合分析法结合真题进行详解,帮助考生摆脱图形推理“瓶颈”。 一、特征分析法 教育专家认为,特征分析法是从题干的典型图形、构成图形的典型元素出发,大致确定图形推理规律存在的范围,再结合其他图形及选项猜证图形推理规律的分析方法。通常分为特征图形分析和特征元素分析。 (一) 特征图形分析法 【例题1】

解析:此题答案为C。题干给出的都是一些线条明了的简单图形,观察可知,这组图形的共同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都有封闭区域;二是图形都具有对称性。 题干图形的封闭区域数依次为1、2、1、1、2,数量上不具有规律性;再来看图形的对称性,依次为具有水平对称轴、竖直对称轴、水平和竖直对称轴、水平和竖直对称轴、竖直对称轴,可以发现这种排列有一定的规律,所以应该选择有水平对称轴的图形,正确答案为C。 (二) 特征元素分析法 【例题2】题干图形重新组合将得到选项中的哪个图形?

解析:此题答案为A。解决片块组合的问题时,经常利用题干中有特征元素的片块图形确定答案。此题中第一个图的左上角与第四个图的右下角就具有明显的特征,对比四个选项,只有A项的图形和这一特征相符合,确定答案为A。 二、位置分析法 【例题1】

解析:此题答案为A。题干图形的构成相同,只是箭头的位置不同,需要对比分析箭头位置变化的规律。从第一个图形开始,短箭头每次逆时针旋转60°,长箭头每次顺时针旋转120°,由此可确定问号处图形箭头的位置,答案为A。 【例题2】 解析:此题答案为C。题干及选项给出的图形组成元素大小形状都相同,只是位置不同,首先锁定移动、旋转和翻转考点。解决此题的关键就是要找出图形构成元素间的这种转换方式。对于九宫格图形推理,先从每行来找寻规律,看第一行图形发现:第一个图形逆时针旋转90°,且“眼睛”翻转得到第二个图形;第二个图形逆时针旋转90°,且“嘴巴”翻转得到第三个图形。验证其他行,发现也符合此

行测数学运算16种题型之抽屉原理问题

考试行测数学运算16种题型之抽屉原理问题 行测数学运算—抽屉原理问题 抽屉原理有时也被称为鸽巢原理(“如果有五个鸽子笼,养鸽人养了6只鸽子,那么当鸽子飞回笼中后,至少有一个笼子中装有2只鸽子”)。它是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首先明确的提出来并用以证明一些数论中的问题,因此,也称为狄利克雷原理。它是组合数学中一个重要的原理。 假设有3个苹果放入2个抽屉中,则必然有一个抽屉中有2个苹果,她的一般模型可以表述为: 第一抽屉原理:把(mn+1)个物体放入n个抽屉中,其中必有一个抽屉中至少有(m+1)个物体。 若把3个苹果放入4个抽屉中,则必然有一个抽屉空着,她的一般模型可以表述为:第二抽屉原理:把(mn-1)个物体放入n个抽屉中,其中必有一个抽屉中至多有(m—1)个物体。 制造抽屉是运用原则的一大关键 例1、一副扑克牌有四种花色,每种花色各有13张,现在从中任意抽牌。问最少抽几张牌,才能保证有4张牌是同一种花色的? A.12 B.13 C.15 D.16 【解析】根据抽屉原理,当每次取出4张牌时,则至少可以保障每种花色一样一张,按此类推,当取出12张牌时,则至少可以保障每种花色一样三张,所以当抽取第13张牌时,无论是什么花色,都可以至少保障有4张牌是同一种花色,选B。 例2、从1、2、3、4……、12这12个自然数中,至少任选几个,就可以保证其中一定包括两个数,他们的差是7? A.7 B.10 C.9 D.8 【解析】在这12个自然数中,差是7的自然树有以下5对:{12,5}{11,4}{10,3}{9,2}{8,1}。另外,还有2个不能配对的数是{6}{7}。可构造抽屉原理,共构造了7个抽屉。只要有两个数是取自同一个抽屉,那么它们的差就等于7。这7个抽屉可以表示为{12,5}{11,4}{10,3}{9,2}{8,1}{6}{7},显然从7个抽屉中取8个数,则一定可以使有两个数字来源于同一个抽屉,也即作差为7,所以选择D。

小学数学简便运算练习题技巧归纳

小学数学简便运算练习题 雨田山水 一、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 (13×8)×125 20×(17×5)14×20×5 276×38+276×62 102×26 25×(40×32)(5×7)×80 8×14×125×6 16×25×5×4 25×13×4 3×12×5 23×4×5 40×7×3×5 25×6×4×5 3475-1999 2843-598 。 (8×6)×125 4×8×25×125 259+468+741+532 36×25 (15+25)×2 3700-2185-815 12×25 28×25 125×(8+4) 25×(8+40)125×24 25×24 16×25×19 32×125 44×250 125×56 20×12×5×3 724-298 25×16 75×25×2×4 345+497 ) 16×(37+12)48×19+52×19 64×125 25×48 (25+7)×4 32+144+68+56 847-2974×7×25×3 60×(15+500)248+198 435+1999

8×(125+9)46×18+54×18 (400+16)×5 170×4+80×4 103×56 13×68+13×32 (2+4)×15 5×(20+6) 8×23+8×27 9×6+4×9 ` 6×29+6×71 5×116+5×84 (125+12)×8 29×317+317×71 99×14 75×99+75 102×36 49×80+80 230-216-184 48×125 (25×30)×4 18×8×125×2 125×(8×6) 25×44 4×20×75×5 67×9+33×9 4×(25×30)4×(25+150+75)12×15+12×35 32×25 ~ 13×5+41×5+26×5 5×(18+20)52×98 9×99+99 36×5+36×5 38×99+38 5×(18×20)31×128-28×31 (25+250)×4 (125×125)×8 46×101 二、用简便方法求差: ①(添括号)② 4250-294+94 ③4995-(995-480) (去括号)④458-(147+158) ] ⑤1272-995 (多减的要加上)⑥ 572-308 (少减的要减去)

公务员行测数学秒杀技巧!!

公务员行测数学模块秒杀技巧 一个人总要走陌生的路,看陌生的风景,听陌生的歌,然后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你会发现,原本费尽心机想要忘记的事情真的就这么忘记了.. 经验分享:在这里我想跟大家说的是自己在整个公务员考试的过程中的经验的以及自己能够成功的考上的捷径。首先就是自己的阅读速度比别人的快考试过程中的优势自然不必说,平时的学习效率才是关键,其实很多人不是真的不会做,90%的人都是时间不够用,要是给足够的时间,估计很多人能够做出大部分的题。公务员考试这种选人的方式第一就是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就是考思维,第三考决策力(包括轻重缓急的决策)。非常多的人输就输在时间上,我是特别注重效率的。第一,复习过程中绝对的高效率,各种资料习题都要涉及多遍;第二,答题高效率,包括读题速度和答题速度都高效。我复习过程中,阅读和背诵的能力非常强,读一份一万字的资料,一般人可能要二十分钟,我只需要两分钟左右,读的次数多,记住自然快很多。包括做题也一样,读题和读材料的速度也很快,一般一份试卷,读题的时间一般人可能要花掉二十几分钟,我统计过,我最多不超过3分钟,这样就比别人多出20几分钟,这在考试中是非常不得了的。 一个箱子里面装有10个大小相同的球,其中4个红球,6个白球。无放回的每次抽取一个,则第二次取到红球的概率是() A 4/15 B 2/15 C 2/5 D 1/3 解析:第一种情况是:“白+红”的概率为 6/10*4/9=4/15 第二种情况是:“红+红”的概率为 4/10*3/9=2/15 因为题目要求“第二次取到红球的概率”所以都包含了上面两种可能,所以答案为 4/15+2/15=2/5 这种方法也是大家常做的方法,培训班给的方法也是这样的。 如果是第三次,第四次,。。。第N次取得红球的概率是多少?可能很多人就不清楚怎么计算了。 箱子里有m个红球,n个白球。无放回的每次抽取一个,则第X次取到红球的概率是() 其中x=1,2,3,。。。m+n. 其实,不管x等于多少这个题目的答案都是m/(m+n) 所以这里我们要记住一个结果,以后碰到这种题目,不管它是出第几次取到的概率是多少,你都可以按第一次取到某球的概率来算,结果是一样的。当然要符合

行测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行测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20天,行测83分,申论81分 (适合:国家公务员,各省公务员,村官,事业单位,政法干警,警察,军转干,路转税,选调生,党政公选,法检等考试) ———知识改变命运,励志照亮人生 我是2010年10月15号报的国家公务员考试,职位是共青团中央国际联络部的青年外事工作科员,报名之后,买了教材开始学习,在一位大学同学的指导下,大约20天时间,行测考了83.2分,申论81分,进入面试,笔试第二,面试第一,总分第二,成功录取。在这里我没有炫耀的意思,因为比我考的分数高的人还很多,远的不说,就我这单位上一起进来的,85分以上的,90分以上的都有。只是给大家一些信心,分享一下我的经验,我只是普通大学毕业,智商和大家都一样,关键是找对方法,事半功倍。 指导我的大学同学是2009年考上的,他的行测、申论、面试都过了80分,学习时间仅用了20多天而已。我

也是因为看到他的成功,才决定要考公务员的。“人脉就是实力”,这句话在我这位同学和我身上又一次得到验证,他父亲的一位朋友参加过国家公务员考试命题组,这位命题组的老师告诉他一些非常重要的建议和详细的指导,在这些建议的指导下,我同学和我仅仅准备了20天左右的时间,行测申论就都达到了80分以上。这些命题组的老师是最了解公务员考试机密的人,只是因为他们的特殊身份,都不方便出来写书或是做培训班。下面我会把这些建议分享给你,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在新员工见面会上,我又认识了23位和我同时考进来的其他职位的同事,他们的行测申论几乎都在80分以上,或是接近80分,我和他们做了详细的考试经验交流,得出了一些通用的备考方案和方法,因为只有通用的方法,才能适合于每一个人。 2010年国考成功录取后,为了进一步完善这套公务员考试方案,我又通过那位命题组的老师联系上了其他的5位参加过命题的老师和4位申论阅卷老师,进一点了解更加详细的出题机密和阅卷规则。因为申论是人工阅卷,这4位申论阅卷老师最了解申论阅卷的打分规则,他们把申论快速提高到75到80分的建议写在纸上,可能也就50页纸而已,

[经验]公务员行测答题技巧大全(省考必看)

[经验]公务员行测答题技巧大全(省考必看) 公务员考试中做行测题没有行测答题技巧是不行的,那么短的时间内把每一道完完整整进行思考很难行得通,掌握一定技巧就很关键,相信通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在公务员考试中,你就是王者。 今天为大家总结了公务员行测试卷中可能用到的常用答题技巧,期望为考生备考提速。公务员行测答题技巧之数学运算 1. 分析选项整体性,三奇一偶选其偶,三偶一奇选其奇。 2. 选项有升降,最大最小不必看,答案多为中间项;答案排序处在中间的两个中的一个往往是正确的选项。 3. 选项中如果有明显的整百整千的数字,先代入验证,多为正解。 4. 看到题目中存在比例关系,在选项中选择满足该比例中数字整除特性的选项为正解。 5. 一个复杂的数学计算问题,答案中尾数不同,直接应用尾数法解题即可。 6. 极值问题中,问最小在选项中多为第二小的,问最大在选项中多为第二大的(先代入验证)。 公务员行测答题技巧之选词填空 1. 注意找语境中与所填写词语相呼应的词、短语或句子。 2. 重点落在语境与所选词语的逻辑关系上,而不是选项的词语上。 3. 选项中近义词辨析方向是从范围不同角度辨析的,选择范围大的。 4. 从语意轻重角度辨析的,选项要么选最重的,要么选最轻的。 5. 成语辨析题选择晦涩难懂的成语。 公务员行测答题技巧之片段阅读 1. 选项要选积极向上的。 2. 选项是文中原话不选。 3. 选项如违反客观常识不选。 4. 选项如违反国家大政方针不选。 5. 启示、告诉、道理材料的片段阅读,不选文字内容层面的选项。 6. 启示、告诉、道理材料的片段阅读,选择激励人的选项或在精神上有触动的选项。 7. 提问方式是选标题的,选择短小精悍的选项。 8. 提问方式是“错误的”“不正确的”,要通读材料在选择选项,不能断章取义。 公务员行测答题技巧之逻辑推理 1. 数字比例与题干接近的选项要注意。 2. 定义判断题注意提问方式是属于还是不属于。 3. 定义判断若出现多定义,不提问的定义不用看。 4. 削弱型和加强型推理题题干中未提信息若出现一般为无关选项。 5. 评价型推理题正确答案一般兼顾双方。 6. 结论型推理题正确答案一般为语气较弱的选项。 7. 排除弱化项、主观项、论题偏离项,剩下往往是答案。 公务员行测答题技巧之图形推理 1. 图形本身变化不大考虑对称、旋转、平移、翻转等。 2. 图形本身变化较大考虑元素数量、叠加等。 3. 若图形复杂多变且出现怪图,重点考虑共性,如共同元素数量、位置关系等。 4. 空间型图形推理注意合理利用橡皮、小刀等工具模拟题干。 公务员行测答题技巧之数列问题

行测数学秒杀技巧资料分析时针分针与路程问题

时针分针与路程问题 一、基本知识点: 、基本公式:s=v*t 2 、相遇追及问题: 相遇距离s =(vl + v2 )*相遇时间t 追及距离S = ( vl - v2 ) * 追及时间t 3 、环形运动问题: 环形周长s =(v1 + v2 ) * 相向运动的两人两次相遇的时间间隔t 环形周长s = ( v1 - v2 ) * 同向运动的两人两次相遇的时间间隔t 4 、流水行船问题: 顺流路程=顺流速度*顺流时间=(船速+水速)* 顺流时间 逆流路程=逆流速度*逆流时间=(船速一水速)* 逆流时间 5 、电梯运动问题: 能看到的电梯级数=(人速十电梯速度)* 沿电梯运动方向运动所需时间 能看到的电梯级数=(人速一电梯速度)* 逆电梯运动方向运动所需时间 答案与解析 1 .求在8 点几分时,时针和分针重合在一起? A.8 点43 ( 7 / 11 )分 B.8 点43 分 C.8点43 ( 5/1l )分 D.8 点53 ( 7 / 11 )分

解析:时针的问题和路程问题解题思路是一致的,考虑8 点时、分 针落后时针40 个格(每分为一格),而时针速度为每分1 / 12 格,分针速度每分一格,有追及问题可得:40 /(1 一1 / 12 ) = 43 ( 7 / 11 ) 2 .时钟的时针和分针在6 点钟恰好反向成一条直线,问下一次反 向成一条直线是什么时间?(准确到秒) A7 点5 分27 秒 B7 点5 分28 秒 C7 点5 分29 秒 D7 点5 分30 秒 解析:在7 点的时候、时针与分针之间的夹角是210 度,分针每分 钟6 度,时针每分钟走0 . 5 度。假设在经过N 分钟时针和分针成一条直线。这样就把问题转换为追击问题。 210 + O.5N - 6N = 180 得N=5 ( 5 / 11 )约等于5 分27 秒 3 .某解放军队伍长450 米,以每秒1 . 5 米的速度前进,一通讯 员以每秒3 米的速度从排尾到排头并立即返回排尾,整个过程通讯 员走了多少米? A . 950 B . 1000 C . 1100 D . 1200 解析: 从排尾到排头用时为:450 /(3 一1.5 )=300 (秒),从排头到 排尾用的时间是400 / ( 3 + 1.5 ) = 100 秒,一共用了400 秒,3 * 400 = 1200 。解决此类题目,一定要找准切入点,才能解决。 秒杀实战方法:答案应该是3 的整数倍,因此直接选D 。

小学数学简便计算的题型和解题思路

根据算式的不同特点,利用数的组成和分解、各种运算定律、性质或它们之间的特殊关系,使计算过程简单化,或直接得出结果,这种简便、迅速的运算叫做简算。 这就需要在进行简便计算之前,要求学生对所学的性质、定律、规律等有透彻的理解和正确的使用。也就是说,这些知识能使计算过程简化,同时使用凑整、拆项、转化、拆数等技巧以达到速算的目的。根据我的归纳,常见以下几类题型: (一)运用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进行计算。要求学生善于观察题目,同时要有凑整意识。如:5.7+3.1+0.9+1.3,等。 (二)运用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算。 如:2.50.12584等,如果遇到除法同样适用,或将除法变为乘法来计算。如:8.3678.36.7等。(三)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遇到除以一个数,先化为乘以一个数的倒数,再分配。如:2.5(100+0.4),还应注意,有些题目是运用分配律的逆运算来简算:即提取公因数。如:0.9367+330.93。 (四)运用减法的性质进行简算。减法的性质用字母公式表示:A-B-C=A-(B+C),同时注意逆进行。 如:7691-(691+250)。 (五)运用除法的性质进行简算。除法的性质用字母公式表示如下:ABC=A(BC),同时注意逆进行, 如:736254。 (六)接近整百的数的运算。这种题型需要拆数、转化等技巧配合。 如;302+76=300+76+2,298-188=300-188-2,等。 (七)认真观察某项为0或1的运算。 如:7.93+2.07(4.5-4.5)等。 总的说来,简便运算的思路是:(1)运用运算的性质、定律等。(2)可能打乱常规的计算顺序。(3)拆数或转化时,数的大小不能改变。(4)正确处理好每一步的衔接。(5)速算也是计算,是将硬算化为巧算。(6)能提高计算的速度及能力,并能培养严谨细致、灵活巧妙的工作习惯。

行测五大题型答题技巧

行测五大题型答题技巧 ? ??? 1、判断推理——快速定位,不纠结!(分值:约27分) 判断推理包含图形推理,定义判断,类比推理,逻辑判断四个部分。大概有40题,占题目总量的30%左右,因此重要性不言而喻。判断推理的难点在于阅读量信息量总体较大,我总结出来的解题技巧就是短时间内快速定位所考题目类型及考点,依据考察点解题思路筛选答案,不纠结于各个选项。 ? ? (1)图形推理 刚开始接触,会觉得有些图形推理杂乱无法,毫无头绪,其实梳理归类,基本考点无外乎四类: ? ?①图形构成元素相同的,考元素平移、旋转或翻转; ? ?②图形构成元素相似的,考叠加或遍历; ? ?③图形构成元素看似凌乱的,考属性或数数; ? ?④折纸盒和拆纸盒。 ? ?例题属于第一类,考查移动(位置变化)。图中只有两种元素,小圆圈和线段。小圆圈的移动规律很明显,每次都是逆时针移动两格。而线段的话,我们首先要想到它的旋转角度,但是这一题角度无规律,所以我们应该想到的是端点的移动,经过观察,线段端点(此题有两个端点,一个跟小圆相连,这里说的端点是指与小圆不想连的端点)是每次顺时针移动一格,故答案为D。 ? ?? ?图形推理并不复杂,我们要牢记上面四个考察方向,分析规律,培养敏感性。拿到题目的第一反应就是要分辨出它到底考察哪个方向,变化规律是怎样。 (2)定义判断 ? ?? ?例题:瓿是古代的一种盛酒器和盛水器,亦可用于盛酱。流行于商代至战国。圆体,敛口无颈,广肩,大腹,圈足,带盖,亦有方形瓿。根据上述描述下列器具中哪一个是瓿? ? ?? ?例题是说明了瓿的定义,考查描述和图片的对应。我们抓住“圆体,敛口无颈,广肩,大腹,圈足,带盖”描述信息,并结合排除法。A、C均有颈,排除;D项不是广肩、大腹,排除,故答案为B。?? ? ?? ?做定义判断题,要找准关键词,对比选项,运用排除法,最优原则,选一个符合关键词最多的、相对最好的选项,无需过于纠结。

公务员行测数学方法及蒙题技巧篇

行测数学方法及蒙题技巧篇 行测高手秒题,绝对是建立在对题目强大的理解和把握基础上的,看过很多关于这些方面的书籍,看的时候思路都懂,但实际到了考试,还是很难一时间反应得过来。对于这些所谓的秒题方法,可以把它练到形成条件反射,但绝对不能傻傻地把它变成自己的一种思维惯势,尤其是现在题目难度渐渐加大,而且呈现多变化的情况下,很容易就掉入出题人的陷阱。所以我这里也不多说那些,还是说一点自己以前做题的心得吧,太细的也不多说了,论坛上分门归类各种专项练习的大把,不是现在这种剩下两天的紧急情况下该去钻的东西。还是分题型来吧: 数推:5道题无非就是那几种一直在变来变去,做差、3项推理、幂次、长数列/分数列,表格或者什么变种的,如果这几种用上了还是不能在短时间内看出来,那就果断蒙吧,但蒙咱们也要有技巧地蒙,而绝对不是瞎蒙。一般来说,如果选项里面出现负数、小数,什么3奇1偶、3偶1奇的,特殊选项就要引起重视了,再结合整体的奇偶性和大体趋势进行判断,当然既然是蒙,就没办法保证100%的准确率,总会有偏差,如果都能100%蒙对,那就是买对彩票,而不是蒙了。 举个比较简单的例子: 2,7,23,47,119,()

A.125 B.167 C.168 D.170 像这种题就是根本不用想的,后面全奇,选项选偶数的概率几乎为0,在时间匆忙又不知道该怎么做的情况下,选择B.167无悬念。因为排掉两个偶数,125只比119大6,跟前面对比起来显然不可能。 其实这只是基本技巧,对于这5题,我一直的想法都是尽量保3争4冲5... 数算:还是重点讲这个大家都比较害怕的类型,包罗万象的各种应用题,现在真要完全说下来估计打到明天都打不完,所以我也只说一些适用于多数题目的方法。 首先是代入整除那种,很多人应该都懂,但像我开头所说的,懂是个好事,但有时如果不多注意就很容易掉陷阱里。 比如在论坛上看过那道很经典的题目: 甲乙丙丁四个队植树造林,已知甲队的植树亩数是其余三队植树总亩数的的四分之一,乙队的植树亩数是其余三队植树总亩数的三分之一,丙队的植树亩数是其余三队植树总亩数的一半,丁队植树3900亩。那么甲的植树亩数是多少?( ) 我看到下面很多人都是这样回答:哥秒了,选能被3,4,5

四年级下册简便方法计算练习题

四年级下册简便方法计算练习题126×6×8 600÷25÷4 55×36+64×55 755-122-78 600÷25 (8+80)×125 125×18 234×80×5 781-499 125×38+125×30 25×32 4004×25 25×16-25×10 25×16×125 (125+16)×8 79×99+79 781×101-781 79×16+79×78+79×6 25×101

789×99 800÷125 1736+403 2000÷125 65+93×65+6×65 9999+999+99+9 158+262+138 375+219+381+225 5001-247-1021-232 (181+2564)+2719 378+44+114+242+222 276+228+353+219 (375+1034)+(966+125) (2130+783+270)+1017 99+999+9999+99999 7755-(2187+755) 2214+638+286 3065-738-1065 899+344

2370+1995 3999+498 1883-398 12×25 75×24 138×25×4 (13×125)×(3×8) (12+24+80)×50 704×25 25×32×125 32×(25+125) 88×125 102×76 58×98 178×101-178 84×36+64×84 75×99+2×75 83×102-83×2 98×199 123×18-123×3+85×123 50×(34×4)×3 25×(24+16) 178×99+178 79×42+79+79×57 7300÷25÷4 8100÷4÷75 16800÷120 30100÷2100 32000÷400 49700÷700

部分行测数学运算快速解题的技巧汇总

部分行测数学运算快速解题的技巧汇总 数学运算简便快捷公式 数学运算在狂做题之外,更需要冷静下来做做相关题型的总结,这样才能达到熟悉题型,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自己总结了一些公式。 仅供参考理解,不提倡盲目死记。 1 最近看了天字一号关于盐溶液配比的题目受益匪浅,窃取一个公式嘿嘿。 有甲乙两杯含盐率不同的盐水,甲杯盐水重120克,乙杯盐水重80克.现在从两杯倒出等量的盐水,分别交换倒入两杯中.这样两杯新盐水的含盐率相同.从每杯中倒出的盐水是多少克 解析:带入公式m=xy/x+y m=9600/200=48 2 某S为自然数,被10除余数是9,被9除余数是8,被8除余数是7,已知100〈S〈1000,请问这样的数有几个? 解析:公式,这类被N除余数是N-1的问题,这个数即为[(这几个N的公倍数)-1],所以s=360n-1,注意,这里n!不=0。 3 闰年的判定关键:闰年为366天,一般来说,用年份除以4,能整除就是闰年。但是,整百年份要除以400。比如1900年不是闰年,1600年是闰年 如2003年7月1日是周二,那么2005年7月1日是周几? 解析:每过一年星期数加一,但是闰年加二。所以答案是周五。 4 圆分割平面公式 最多分成平面数:N^2-N+2 5 类似于每两个队伍之间都要比赛的问题 如有几个球队参加比赛,每两个队伍之间都要进行一场比赛。最后总共比赛了36场。求几个队? 解析:带入公式m(m-1)/2=36 求得m=9 此外N个人彼此握手,则总握手数为? 的问题也可以用公式解答。 6 有300张多米诺骨牌,从1——300编号,每次抽取奇数牌,问最后剩下的一张牌是多少号? 解析:不管牌书有多少张,都可以这样算:小于等于总牌数的2的N次方的最大值就是最后剩下的牌的序号。例题中小于等于300的2的N次方的最大值是2的8次方,故最后剩下的一张牌是256号。 公式2*n<300 另:总是拿掉偶数牌,最后剩下的是第一张牌,即编号是1的。 7 装卸工问题 一个车队有三辆车,担负五家工厂的运输任务,这五家工厂需要7,9,4,10,6名装卸工,共计36名,如果安排一部分装卸工跟车,则不需要那么多装卸工,而只需要在装卸任务较多的工厂再安排一些装卸工就能完成装卸任务,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共需至少()名装卸工才能保证各厂装卸要求? 解析利用”装卸工“问题核心公式。如果有m两车和n(n大于等于m)个工厂,所需最少装卸工的总数就是需要装卸工人数最多的m个工厂所需的装卸工人数之和。 上题结论就是7+9+10=26 8一本书有400页,,问数字1 在这本书里出现了多少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