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动巧安排

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动巧安排

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动巧安排
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动巧安排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651038706.html,

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动巧安排

作者:周永梅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8年第32期

【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其实就是初中思想品德课堂自教育教学改革之后的更

名。为了使这一课程的教学更具有效性,教师在教学的时候需要采用针对性的方式来对课堂活动更进行调整。本文将结合一些相关的资料,来试着分析一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动巧安排的措施。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动;安排措施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2-0069-01

如果追究成功课堂的成功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个,便是整个课堂充满活力。因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知识既具有思想性、时代性,又具有一定的强逻辑性,这就使得这门课程的内容会比其他学科稍微枯燥单调一些。在学习这个课程的知识的时候,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致并不浓厚,而且他们的主体参与意识并不强烈,有的学生甚至会出现反感心理。这样一些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会使课堂效率有所降低。由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安排,从而来使得整个教学课堂能够“活”起来。接下来,本文将以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为例,来试着探讨一下应该如何对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动进行巧妙的安排。

一、进行生动有效导入

作为求知的先导,“乐学”的前提,一定的参与兴趣是必不可少的。由此,教师在教学道德与法治的时候,可以进行巧妙生动的导入,借由这样的方式来使得学生的目光被紧紧的吸引住,进而使得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得以增强。这样的方式既是教师教学智慧的展现,也是课堂效率得以提高的重要步骤。

例如,以七年级上册《探问生命》这个课时的内容为例。在这个课时的教学中,主要有两个教学内容,分别为“生命可以绽放吗?”以及“敬畏生命”,那么应该如何来安排这个课时的教学活动呢?教师在进行导入的时候,可以先使用歌曲,如“生命之歌”这样的曲子来渲染氛围,然后再借助一些生活中学生经常看见的场景来导入内容,比如说“墙角长出来的草”,或者是“已经奄奄一息,只因一点水就活过来小鱼”之类的。通过将教材上的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一想到那些场景或者是画面就联想到课本上的内容。这样一来,不仅能能够对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进行培养,还能够使学生对这个课时的内容进行充分的掌握。

二、采用小组合作方式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知识讲解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 小学是学生进入学校学习的关键性阶段,也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学生接受怎样的教育,就会成为怎样的人。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能够提升学生的品德,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在新形势下,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小学教师对道德与法治课进行了新的认识,从基本学情出发,确定教学策略,以此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1.转变教学理念,让学生有效学习 教会学生学习要比传授知识更重要,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之后就会提升学习的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转变教学的观念,让学生能够更有效地去学习。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是必要的,这也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让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和学习方法,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有效的学习思维。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需要不断创新教学观念,也需要给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和学习时间,打破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知识总体上难度系数要大一些,但是只要学生能够理解,并且参与到其中就能够对知识进行总结,也能够得到较好的效果。针对学生比较熟悉的问题,需要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还

需要不断地提升学生自我的理解能力,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让学生能够跳出以前的漩涡。 2.从学生出发,优化教学方法 要想更好地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知识有效传播的效率,就要认真地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地创新已有的教学模式,不断地对学习过程进行优化,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知识的积累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参与其中才能够激发出更多的探究欲望,才能不断地产生对学习的新鲜感,不断地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教学的留白在最近几年的小学教学过程中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已经得到了全方位的推广和使用,并且也取得了相应的效果。在课堂上教师并不是一味向学生灌输学习的内容,而是要给学生留下一部分思考的时间,以此让学生对知识有更多的探究性认识,提升探究能力,以达到学以致用,这也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此种教学设计在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中能够让教学质量得到较大的提升,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不断地突出特定的思维和习惯,找出更加科学的答案,由此提升学生的实践和研究能力。 3.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现代化教育理念当中非常强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需要将学生的位置明确化,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够

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 周末巧安排》教学实录

《周末巧安排》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 导入:问卷调查,引出课题 1.师:小朋友们,课前老师让你们完成了一份关于周末安排的问卷调查,老师把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你们看。(课件出示) 2.师:看完之后,大家有什么感受? 预设:我发现我们班有好多小朋友都喜欢过周末。 师:是的,周末可以做很多自己想做的事多开心啊。 谁还想说。 预设:我发现,有好多小朋友周末都有兴趣组。他们有的不喜欢上。 师:是呀,好不容易有个周末,多想好好休息一下呀。 3.师:看来对于周末,我们都有不同的感受。这节课,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揭示课题:《周末巧安排》。 设计意图 导入环节用了课前的问卷来进行,问卷内容涉及对周末安排是否满意;周末是否有兴趣班;是否喜欢上兴趣班;父母是否陪伴等多个问题。通过问卷让教师对全班学生周末情况有一个初步了解,为下面活动的开展做了很好的铺垫。 活动一:周末生活大家聊——唤醒回忆 1.介绍小云的周末 师:你们看,有一个叫小云的小朋友,他很喜欢周末,有一个周末她是这样过的。 【结合书上P6插图介绍:上周末,妈妈带我去了书店。书店里的人真多,大家都很安静。书店里的书也很多。我读到了一本很有趣的书。妈妈叫我回家时,我真舍不得放下。下周,我还要去书店看书。】 师:小云周末做了些什么?她过周末时心情如何? 预设:小云周末去书店看书,他很开心。 师:说得真好,小云的周末过得很开心。 (板书:快乐) 2.其他小朋友的周末 我们再来看看这个小朋友他在周末做些什么呀? 录音:大家好,我叫曹欣怡,我在周末会上很多的兴趣班,有舞蹈、英语、书法、乒乓等。每个周末我都能学到很多的新本领。我特别喜欢过周末。 预设:她上了很多的兴趣班。学到了很多本领。 3.聊聊我的周末 师:听了他们的周末,我们也来聊聊我们的周末。 (1)师:课前老师已经让你们完成了书本P6的“我的周末活动卡”,现在,请大家打开书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填写的内容。开始吧。 我的周末 什么时候我做了什么我有什么收获 (2)可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师:好,谁来说一说。请你。 预设:上周六,我和妈妈一起去看望外婆,外婆给我做了很多好吃的,我特别开心。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9课《生活离不开他们》第二课时课堂实录及反思及名师点评

部编版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课堂实录 第9课《生活离不开他们》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并体验各行各业劳动者工作的艰辛。 2.学会理解、感谢和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看到这幅图片,你们有什么感觉?(出示一幅小区的图片) 生:这个小区整洁而有序。 师:在座的同学也可能生活在类似的小区里。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在美丽的小区背后,你能够看到哪些人的劳动与付出。生:建筑工人给我们修建了高大的楼房。 生:清洁工人为我们打扫卫生,清理垃圾。 生:保安每天守护小区的安全。 师:看来,我们的生活与许多人的劳动息息相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和了解他们。(板书:他们) 活动一寻找最美劳动者 师:课前,同学们开展了寻找最美劳动者的社会实践活动,现在我们回顾下活动要求。 (要求:1.调查身边各行各业的普通劳动者。 2.了解发生在劳动者身上的真实故事。 3.选出你心目中的最美劳动者,并说明推荐理由。) 师:接下来,请每个小组推荐一名最美劳动者。 (要求:1.小组成员介绍自己寻找到的最美劳动者,经过讨论,小组确定一名最美劳动者。2.小组派名代表向全班同学介绍本小组寻找到的最美劳动者。) 生:我们小组推荐的是小区清洁工李阿姨。我每天去上学时,都能看见李阿姨在认真地扫地。有一次,我问李阿姨,您每天几点起床,她说5点左右。起这么早!我当时很惊讶。无论是寒冷的冬天还是炎热的夏天,李阿姨都起早贪黑地辛勤工作。 生:我们小组推荐的是我们社区的王医生…… 生:我们小组推荐的是公交车驾驶员张师傅……

生:我们小组推荐的是快递员小刘叔叔…… 师:听了各个小组的汇报,老师被你们推荐的劳动者所感动。老师也想为大家推荐一名最美劳动者。他是我小学时候就认识的一位好朋友。当我和他像你们一样大的时候,常常在一起讨论自己的理想。后来,我进入了学校从事了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他进入了电力部门。当我每天带着学生在明亮的教室里上课的时候,他却在高高的山岭间架设电网;当我和家人在空调房里看电视的时候,他却在炎炎烈日下攀上爬下地检修线路;当深夜来临,我和孩子进入梦乡时,他正在值夜班……他无怨无悔,一直坚守着岗位。 师:听了老师和同学们的推荐,请你们说一说,这些普普通通的劳动者与我们的生活有着怎样的联系。 生:我们的生活几乎每时每刻都离不开他们的辛勤劳动。 生:如果没有他们的劳动,我们的生活肯定会一团糟。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推荐的人只是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中的一员,但他们的工作却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我们的生活处处离不开他们。没有他们的辛勤劳动和付出,就没有我们美好的生活。他们都是最美劳动者。让我们把最诚挚的掌声送给他们。请看颁奖词,我们一起来宣读! (课件出示颁奖词:心灵的震撼不需要太多的语言,生命的价值不在乎别人的目光。在这座美丽的城市里,每天都有无数个极其普通的劳动者,在默默无闻中,用坚实的臂膀支撑着我们城市的脊梁,用辛勤和汗水浇灌着我们生活的梦想。他们每个人都是我们心中的最美劳动者。) 活动二体验他们工作的辛劳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交流了心中的最美劳动者。你们了解他们工作的艰辛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体验。 模拟体验一持锅翻炒 师:他们是谁?(课件出示厨师的照片) 生:厨师。 师:(课件出示厨师持锅翻炒的照片)厨师每天至少要持锅翻炒上千次。今天,我们模拟厨师持锅翻炒,持续2分钟。每组推荐一名同学上台模拟,其他同学观察。在体验完后,每组交流感受。(准备好锅、菜、厨师帽等物品学生体验。)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道德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当 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不断增多,国际 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 挑战和要求。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都进入一 个新的历史阶段。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 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 需要学校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给予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 为适应初中学生的成长需要,思想品德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 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课程性质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 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本课程的特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 展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人文性.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 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 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 内容;与初中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 增强。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

如何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651038706.html, 如何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 作者:原旭辉 来源:《教育界·A》2019年第12期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有效教学已经成为一种最为关键的教学理念,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为基础,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且致力于保护学生的天性,提倡顺应学生的认知成长规律进行教学。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也要积极引入有效教学理念,全面优化学生的主体学习行为,促使学生自主整合生活经验来探究课程内涵,并以完善的生活迁移来改善自己的意识行为,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本文将从完善活动准备,突出学生的主体诉求;优化课堂探究,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丰富即时评价,引导学生学会反思与修正三个方面来分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应该如何实现有效教学。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实施策略 常规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一直都遵循着“师本教育”来组织课堂活动,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完全服从与遵守教师的要求,并未体现出自身的主体价值。这就导致学生渐渐变得被动,开始以死记硬背这一机械行为去应付学习任务,难以及时内化、迁移所学知识,无法真正实现健康成长。对此,教师必须以有效教学理念来组织学科教学,切实改善学生的学习行为,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深度思考,及时反思。同时,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来开展教学活动,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并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鉴于此,教师应该将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内容、教材特点和学生兴趣点结合起来,从而切实优化学生的思想意识与行为习惯。 一、完善活动准备,突出学生的主体诉求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完善且丰富的活动准备可以切实规避活动问题,确保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真正优化学生的德育体验。在活动准备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应参与。首先,教师要在备课阶段与学生保持紧密联系,全面分析学生的现实诉求,由此确定学科主题,预设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活动中可能产生的行为障碍与思维偏差。其次,学生要自觉阅读教材内容,及时迁移已有认知,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以便切实掌握学习主动权。为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体验类前置性作业,同时要与学生保持紧密联系,在此基础上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课堂教学计划。 例如,在教学“校园里的号令”时,笔者要求学生自主在课前预习新知。然而,由于一年级学生的行为自制力较差,他们在阅读教材内容时很可能因为注意力不集中而出现无效预习行为。于是,笔者就在学生家长微信群中布置了预习任务,要求学生自主准备一份自我介绍演讲稿,懂得介绍自己、展现自我;了解校园内各种铃声的意义,能够根据这些铃声做出相应的动作。之后,请家长监督学生实现自主预习,家长也可以在家中播放这些铃声,让学生做出相应

初中《道德与法治》优质课例展评评课反馈稿

初中《道德与法治》优质课例展评评课反馈稿今年秋季,七年级思想品德课程更名为道德与法治,为进一步促使教师研究新教材,提高课堂教学水平,9月28——29日在市墨子中学隆重举行“市初中《道德与法治》优质课例展评活动”。来自城区和乡镇的11位优秀教师经过充分准备,为全市品德课教师呈现了精彩的视听盛宴,使广大老师深受启发。当然,课堂教学是一门“有缺憾美”的艺术,不可能十全十美,我们在听课中要不断汲取课堂教学中的优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也要力求避免别人出现的一些瑕疵,前车之覆轨,后车之明鉴。 综合11节课例,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之处有: 1.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指导教学行为,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树立“学生为主”的理念,从以教师讲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课堂变成“学堂”,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多数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和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探究,在活动中感受、体验,营造出积极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幸福、生活的美好。 2.教学设计新颖实用。教学设计是教师教学理念的外在体现,体现着教师的基本素养。教学设计的优劣决定着学生学习效果的优劣。多数教师都能在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的基础上,发挥集体教研的作用,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流程,使设计不仅新颖而且实用。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手段,通过创设一系列的视频、歌曲、图片、情境材料或

“ 者游戏活动等教学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 和感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如刘焕敏、张发芹、 孙雪春等老师创设学生的系列故事,让整个课堂形成一个完整的体 系,有利于学生在系列故事中进行探究学习;李敏、李立伟、李莹等 老师通过创设学生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体验和认知。 3.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核心素养”使“立德树人”的育 人价值更加凸现,它是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学生的发展核心素 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 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 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 养。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系列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4.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是学生学习的蓝本,教师在深刻领 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的整合,既直接使用 教材提供的情境和活动,又创造性地进行补充鲜活的材料,使课堂充 满时代感和新鲜感。特别是道德与法治教材有很强的可读性,能够引 发学生的思维。 5.通过评价关注学生发展。课堂评价能够使课堂充满“人文情 怀”,及时恰当的评价既能体现教师的课堂机智,又能让学生感受到 教师的人文关怀。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及时扑捉学生的 闪光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适时评价,或者让学生进行互评,使 学生感受到课堂是有温度、有情感的。如孙雪春老师能够及时发现学 生回答问题时出现的偏差,并及时进行纠错;李敏、李莹老师不断鼓 励、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等。

最新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9课《我和我的家》名师课堂实录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课堂实录及名师点评 第9课《我和我的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自己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上的。 2.了解一些简单的传统中国家庭的伦常关系。 3.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的家庭,热爱自己的父母长辈。 教学过程: 环节1:我来到我家 师:同学们,昨天,大家都回到家里,请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谈了你们出生时的故事。现在,请大家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学生在组内交流。) 师:通过交流,同学们有没有感受到,你们每一个人的出生,对你们的父母、长辈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学生回味家人讲述的自己出生时的家庭故事,感受自己的出生对家庭的重要意义,感受家人对自己到来的悦纳。) 师:我注意到,刚才大家在交流的时候,出现了很多关于家人的称谓,你们都了解这些称谓吗?这些称谓都与你们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 点评:这一环节的主题是通过了解“我”的到来给家里带来的喜悦,体会“我”的出生对家庭的重要,提升自己存在的价值感和自信心,进而引导学生产生对和谐家庭关系的积极期待。 环节2:我的家庭树 师:刚才我们听了同学们的家庭故事,每个家庭中都有好几口人,同学们也都知道怎么称呼自己的家人。但是,大家是不是知道自己与他们的血缘关系呢?请看一看教材第35页的家庭树。你们会填吗?(学生填写,教师在一旁相机指导。)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家庭称谓歌》吗?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教师指导学生边听歌边结合教材中的家庭树,学习家庭成员之间的称谓。) 师:为了让大家能更好地了解不同家庭成员的称谓,让我们来表演一个小小的课本剧吧。这里是课本剧《家庭大聚会》,请以小组为单位,设置情境,分角色扮演不同的家庭成员。看哪个小组表演得生动。 点评:在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填写家庭树,让他们尝试了解家庭成员的各种称谓,搞清楚各种家庭关系。学生一定会遇到困难,这时,让大家去听录音,一起唱《家庭称谓歌》,这都有助于学习准确的家庭称谓。唱完《家庭称谓歌》之后,学生往往只能暂时记住一些关于家 庭成员称谓的知识,记得快忘得也会快。这时,教师很有创意地设计了课本剧,让学生们进行表演,这就使得教学增加了趣味性。学生在愉快的表演中,能很好地巩固刚刚学会的称谓。这种做法值得提倡。 环节3:我身上有家人的“影子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家庭照片,看一看我们的身上有哪些地方能看到家人的“影子”。 生:我的眼睛像妈妈。 生:我的鼻子像爷爷。 生:我的脾气像爸爸。 师:我们的身上为什么会有家人的“影子”呢? 生1:因为我们是爸爸妈妈的孩子呀。 生2:因为我是爷爷的孙子啊。 师:那么,是不是我们身上所有的地方都像家人呢? (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指导。) 点评:教师在教学中特别注意环节间的衔接,一环扣一环地展开教学,使得学生能很流畅地思考。这位教师还有一点特别值得赞扬的,就是提问:“是不是我们身上所有的地方都

活动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

活动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标签:初中教育;道德与法治;活动教学法;应用 在新课标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培养学生德育素养,感悟生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促进身体素质发展方面的重要性愈发凸显。然而,传统基于知识讲授的授课模式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能动性发挥,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而活动教学法则是一种基于“以生为本”教学理念的教学法,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具有很强的应用和研究价值。 1.开展经典朗诵活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中化民族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期间诞生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这些是中国文化的精髓。通过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使初中生切实体会到中华文化和自身成长之间的联系,从小就建立起特有的中华文化基因,增强初中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与亲切感,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激发他们对优秀文化的喜爱之情,增强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自信,从而可以自觉承担学习、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这对我国传统文化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以朗诵的方式,引导学生朗读相关的传统文化,使学生在朗读中了解和认识优秀传统文化。 例如,在学习“家的意味”这部分课程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前在课下借助互联网来为学生收集一些有关“家”的故事、诗词或广泛流传的“家训”和“家规”等等。比如,其中关于“家”的故事主要包括“百里负米”“孟母三迁”和“卧冰求鲤”等;关于“家”的常见诗词主要包括《回乡偶书》和《游子吟》等;关于“家训”的内容主要包括《诫子书》(诸葛亮)中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等。通过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展示这些优秀的文化阅读知识,引导他们进行朗读以及思考这些内容所蕴含的中心思想。通过这种活动教学方式,可以深化学生对于传统文化中关于家的丰富内涵以及深厚意味,有助于强化他们对家的归属感和亲切感,提升他们自主收集资料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激发他们学习相关知识的兴趣。 2.重视生成资源开发,提升课程教学效果 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丰富的课程资源,除了阅读资料外,还包括漫画、图片以及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料。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课程教学目标与学生学习需求,有计划地为学生选择一些教学资料。然而,课程教学本质上是一个师生互动过程,课程教学中会涉及到许多生成性资源,所以教师不可忽视这些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如果可以灵活地运用这些生成性资源,那么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效果。 例如,在“爱在亲人间”部分知识学习的过程中,相应的教学任务主要为学生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3课《当冲突发生》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课堂实录 第3课当冲突发生 第二课时 教学建议 本课时教学逻辑设计:站在被欺负者的立场上,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欺负;体验被欺负的痛苦,同情和关心被欺负的同学;引导学生掌握应对欺负的方法,学会保护自己和同学。 同伴干预是制止欺负并能改变欺负者态度的有效手段,同时它也构建了预防欺负发生的正义的社会环境。因此,要让旁观者了解被欺负者的感受,对被欺负者产生同情。在此基础上,教师教授并训练旁观者阻止欺负的方法和技能。 而对欺负行为,教师要对事不对人,不要排挤和孤立欺负者,要使欺负者通过自省的方式进行自我教育,并将他们纳入帮助被欺负者的活动中,鼓励他们积极行动,改变对被欺负同学的态度,从而能够使欺负真正停止。这不仅有利于被欺负的同学,也有益于欺负者自身的发展。 在没有旁观者的情况下(通常发生在上学和放学的路上,以及校外其他场合等)个人如何应对欺负以及如何预防欺负,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应鼓励受欺负者克服恐惧,积极求助,迅速离开现场,巧妙躲避威胁和危险。如果课上学生没有掌握有效的预防欺负的方法和技能,可以让他们通过社会调查的方式收集避免和应对校外欺负的方法,然后在课上分享,教师引导全班学生制订预防和应对校外欺负的行动指南。 教学应关注的问题 1.本课旨在指导和训练学生和平解决同伴冲突、正确应对校园欺负。在指导和训练学生解决冲突时,教师要避免制造新的矛盾或加剧学生之间的冲突,以及造成新的欺负和伤害。冲突和欺负中的伤害行为固然应该得到制止、批评和纠正,但千万要避免将课堂活动变成对冲突中的理亏者、欺负者的批斗会。教师不要急于在课堂中触及学生间的矛盾和问题,建议先让学生讨论虚拟的或者其他班级发生的学生冲突和校园欺负事件。在课堂上谈论本班

道德与法治教学随笔

《勇于反思》 —《道德与法治》教学随笔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曾经提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实践证明,教师若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勤于反思,勇于反思,善于反思,则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个体成长必将取得令人满意的收获。 我们要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一方面要向他人学习,研究他人的教学方法经验,另一方面也要善于自我认识,自我监督,以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认清教学中的不足,从而自我完善,寻求更合理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在一堂课后,如能静下心来认真反思一下教学过程和自己课堂教学的表现,如教态如何,板书怎样,课堂结构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是否妥当,教学气氛是否活泼等,这样边回忆边反思,边反思边研究,你会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机智应变等可取之处,会心地点头微笑;你也会因自己在课堂中的小小缺憾和不足之处,而面带愧色。经常这样认真的“推敲”自己的教学过程,有利于根据自己的不足之处,有针对性的进行改正,就能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磨练敲打,不断的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努力增强教学机智和课堂教学能力。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重要的一条是坚持执行教学质量分析制度,发现学生学习中的普遍问题。课堂反馈、课后练习、形成测验,要尽量反馈出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要暴露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存在的问题要分析原因,制定改进措施,从而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只要我们做一个有心人,练就一双慧眼,那么自己教学中乃至身边的种种现象,都值得反思研究,我们可以反思对心理偏差学生的教育方法,可以反思如何避免学生中的抄作业现象,有的放矢地去反思,根据问题去学习、研究、实践,从而能不断的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困惑。特级语文教师魏书生曾经说过,只要坚持每天写一点教学笔记或心得,十年以后也许你就是一个教育家了。实践表明,结合教学实际,注重提炼反思,写好教学后记或反思总结,可以把自己点点滴滴的感悟联系起来,进行经验的归纳提炼,形成有见地的论文;可以纠正教学中的偏差,减少盲目性,增强科学性,从而取得教育教学的更大成效,以更好地促进自我的发展。

【新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快乐的课外活动》【创新教案】

《快乐的课外活动》创新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课外活动的规则和纪律,学会与同学友好相处的技巧,在合作中共同发展。 2、在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到守秩序的好处,尝试参与各种活动,并掌握一定的方法。 3、在课外活动时间注意安全,喜欢和老师同学们做有益的活动。 4、通过课间与课外活动的参与,养成学生遵守纪律、守规则的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 在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守秩序的好处,尝试参与各种活动,并在活动中掌握一定的方法。 教学难点: 1、课间活动的规则和纪律,学会与同学友好相处的技巧,在合作中共同发展。 2、让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同学们,清脆的下课铃声带来了愉快课间的十分钟,让我们一起快乐的唱吧。(展示课件:下课了,学生开展各项活动的情景。)(要乐学,首先要产生兴趣,兴趣是儿童思维的内驱力。教学一开始,教师便给学生带来了下课的情景影像,学生边看便随着音乐拍手歌唱,来表达了学生愉悦的心情,激起学生要与老师共同学习的欲望。) 2、新授: 师:这些小朋友下课玩得多开心呀,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快乐的课外活动》。 师:(过渡)是啊,刚才我们看到了平时课间小朋友们的活动,可这里面只表现了一部分同学的活动,你们课间肯定还有其他许多活动是吗? (1)交流活动调查表课间活动调查表 小朋友最爱活动的地点: 小朋友最爱活动的项目: (安排这一课前活动我的目的主要是:1、强化生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

感悟,在感悟中发现、创造。2、让学生的思想提前进入课堂准备期,由于他们亲自进行了调查活动,心里便会渴望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这样就会更盼望着上这节课,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提前把学生的情感带入了课堂,让“要他们上”变成了“他们要上”。) (2)小小谈论会:下课后你最喜欢的活动有哪些?不喜欢的活动有哪些? 师:小朋友们,刚刚我们说了这么多课间活动,你最喜欢哪种,又不喜欢哪种呢?小组讨论一下,说明理由。 (3)交流:我们课间应该多开展哪些活动,哪些活动不能参加,为什么?(播放多媒体课件:行为辨析) (同样的观点由教师说出来就是一种说教,但从孩子自己的嘴里说出来,效果就不一样了,那是他们自己的观点,更能在无形中起到教育作用。)师:我们班的小朋友真聪明,知道下课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我们归纳出几点(引导学生从1、不贪玩,先方便2、有意义,重安全3、守规则,讲友谊等几方面进行点拨) 师:可是有一天,我们班的同学在下课时出了点问题,你能找出来吗?我们来比一比,谁的眼睛亮,谁的反映快,找到问题请举手。 师:刚才的问题,我相信你们今后不会出现了,我对你们可有信心啦。 师:你们看,我用彩色笔把有趣的课间活动和丰富多彩的放学生活画出来了,你也能用你的彩色笔画出来么? 展示学生作品。 总结: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上得开心吗?从这节课中你懂得了什么? 师:同学们,你们听,清脆的下课铃声又打响了,课外活动时间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相信我们小朋友现在都明白了,都能做好的,是吗?让我们一起出去活动活动,走进愉快的课间十分钟。

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精选)

我的家乡变化多--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 内容来源:小学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四单元 主题:我周围生活新变化 课时:一课时 授课对象:二年级学生 设计者:刘莉/新郑市二实验小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 标准相关要求 基于内容 (1)健康安全地生活 生活中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爱护家庭和公共环境卫生;熟悉学校环境,能利用学校中的卫生保健设施。 (2)愉快积极地生活 亲近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感受自然的美;在成人的帮助下能定出自己可行的目标,并努力去实现;学习与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愿意想办法解决;敢于尝试有一定难度的任务或活动。 (3)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关心他人,友爱同伴,乐于分享与合作;认真完成自己承担的任务;爱护动植物,节约资源,为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知道家乡的风景名胜和资源,关心家乡的发展变化,为保护周围的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有初步的生态意识。 (4)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喜欢提问和探寻问题的答案;对周围环境充满,喜欢接触新鲜事物;学习用观察比较小实验等方法进行简单的生活和探究活动;能与同伴交流分享反思探究的过程或结果;能对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或看法;学习利用图书电视网络等多种方式收集需要的资料;在成人的帮助下,能总结提升获得的经验或信息。 2.学情分析 基于内容 (1)健康安全地生活 学生基本能够爱护学校家庭公共设施,养成文明的生活习惯,但是部分学生自控能力不强需要再进行引导。 (2)愉快积极地生活 在成人的帮助下能够积极主动的去收集家乡变化的资料,但是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稍弱,需要家长老师的帮助。 (3)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学生对实践作业充满兴趣,愿意去收集资料,和同伴交流,初步了解家乡的变化,然而学生年龄小,对家乡变化的对比体验不深刻,老师引导进一步激发学生为家乡的发展变化感到高兴与自豪的情感体验。 (4)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二年级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较弱,资料收集不全面,需要老师家长的帮助,在课堂上小组讨论环节要注意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3.教材分析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

李方方 听了顾志刚老师所上的七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九课第二框《法律保障生活》一课,我认为亮点较多。顾老师首先从上节课学习的知识点——法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入手,让学生用一个词或一个句子说出自己对法律的感受,从而导入新课。接着以一副十字路口交通混乱图片开始了对法律特征的探究。整堂课以时政背景材料为载体,以问题探究为龙头,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给人的感觉是环环相扣,有条不紊。从整体上说不失为一堂成功的常规课。 该课之所以说是一节好课,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得出的结论。一、任务目标定位准确。 理论联系实际是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原则。但选用什么样的时政材料,这同样体现了一位教师的选材能力。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而且必须要有对“时政的敏感度”,哪些时政将会成为考试关注的热点,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没有这种敏感度,就不是个合格的道德与法治教师。这节课主要围绕着法律的三大特征为主线贯穿本堂课。 二、情境材料的选用精。 道德与法治教师也要学会如何把时政热点转换成课堂教学资源,并把时政材料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提出正确的问题。老师们可以看到:对一段同样的时政材料,有的教师所出的题精要,有的教师出的题很表面。因此,我们必须研究材料,呈现给学生的也必须是教师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材料和问题。这节课顾老师所选用的材料,比较“精要”。在导入中主要运用图片:法律制定机关、国家强制力、高官落马等不仅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自觉遵守法律的意识。时代性、时效性强,针对性强。 三、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这节课,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这种发展不只是简单的教材知识的罗例,更多地是教材知识的重组和整合,并不断地引导学生去分

道德与法治优质课观摩活动心得体会

道德与法治优质课观摩活动心得体会 5月7日,有幸参加郑州市道德与法治优质课观摩活动,亲临现场观摩了参赛教师们的比赛课,对我来说,不仅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也是一次反思自己、提升自己的绝好机会。一天的观摩与研讨,我受益匪浅、感想颇深。他们的讲课为我今后的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学习针对目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策略,对如何加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构建高效课堂等方面做出了具体的理论性的指导。先将我的一点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注重引导、转变教师角色。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处于主体地位,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在课堂上,学生被当成是单独的学习个体,而教师往往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有点唯老师独尊的架式,而且一味地强调学生接受老师灌输的现有知识,很少甚至没有考虑过学生的真实感受。 在这次观摩活动中,大多数的参赛老师都十分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情景创设,恰当引导,

激励性评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他们多认为思想政治课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提升政治,完善人格,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考试,为了升学,因此,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课改的需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空间,有了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 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贴近生活,理论联系实际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本身实践性很强,时代气息浓。但政治概念和原理,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的特点,学生直接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只有理论结合实际,让理论回到它赖以升华的事实中去,学生才能通过对具体、形象、生动的感性材料的分析,正确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理论所概括的内容。因此,恰当的联系地实际,增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是提高政治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其主要途径有:在课堂教学中,将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运用政治知识观察社会,分析时事;在课堂教学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10课《我们不乱扔》课件课堂实录

《我们不乱扔》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1.孩子们,还记得我吗?今天是我们第二次见面,感谢大家还记得 我。第一次给大家上课,给老师加加油,鼓励一下。(师生互动)2.当老师漫步校园时,时不时被其中的美景所吸引。请大家跟随老 师一起去看看我们的实验小学吧!(屏幕出示照片) 3.谁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呢?(学生说出这是学校的哪些地方)在这 样的美丽的校园里生活与学习,你有什么感受呢? 4.我们再来看这几幅图片(出示干净与垃圾遍地的场景,学生对比) 5.问:你更喜欢哪个?是呀,干净的环境人人爱,脏乱的环境惹人烦。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题——《我们不乱扔》(出示课题)。 二、提出问题,明辨是非 课前,老师布置过一个任务:调查在生活中的乱扔行为。(交流展示)那你乱扔过垃圾吗?(老师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与之前的行为说再见) 在生活中,一些看似美好的事物都会产生垃圾,(教师扒橘子皮创设情境,学生制止老师乱扔垃圾的行为,应放垃圾桶)可有几个同学却不真么想(放视频) 孩子们,作为旁观者,你想说什么? 假如你走过,你会怎么做? (校园内一个垃圾、街上一个垃圾、不同场景学生说一说会怎么做)

孩子们,我们自己不乱扔垃圾,见到垃圾,你们可以把它捡起来,那么面对这么多的垃圾,(出示景区成千上万的垃圾),你怎么办?有什么好主意?(学生制止)这真是一个不错的主意,我们要把自己的垃圾带走,因为这是文明的做法,也是我们的一份责任。 三、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孩子们,当你们置身于各种场合中时,你们会以怎样的行为展现在大家面前呢?你们愿意把你们在各个场合中的表现展现给大家看吗?今天,我们就来开展一个有意思的活动,名字叫“超级任务”之“我要这样做”。 老师已经为大家做好了准备。(拿出已经准备好的活动卡片,卡片上的任务:秋游野餐后;在学校)生随机抽取,领取任务。 小组讨论如何开展本组的“我要这样做”。特别要讨论:在公共场所开展体验活动时,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做到爱护公共设施、、注意公共安全等)最后小组共同制定出活动计划。 小组展示:我们的任务是“秋游野餐后”我们将演一演告诉大家该怎样做。 学生表演,结束后随机提问。 其实不止在公园野餐,在生活中,我们更应该注意自己的行为习惯。如吐痰时,应该怎么做?打喷嚏时?找不到垃圾桶时? 那么,在学校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师生合作) 四、拓展升华 是呀,在任何场合我们都应时时刻刻、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行为,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认识与实践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认识与实践本次课程改革提倡课程综合化,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确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学生自主、探索、研究、发现及合作等学习机制。上好《道德与法治》课,将是国民教育的首要任务。新课程,也是新挑战。下面是小编带来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认识与实践。 摘要:《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活动性的课程,旨在实现道德与法治的内在融合。针对时代的需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生活,过有创意的生活。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提升学生素养,让学生能够获得不断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 《道德与法治》是教育部审定的义务教育教科书。新教材的编写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以立德树人为主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普及法律常识,小学尤以规范教育为重,所以这既是道德教材也是法治教材。在培养学生道德素养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发展的基石。十八大报告有关《教育的论述———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中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当以德育为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有什么样的教材,就有什么样的国民。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是国家所需、社会所需,也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根本任务———为学生的一生发展打基础,培养全面

发展的人。当原来的教材《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改为《道德与法治》,它不仅仅是教材的改变,而且是教学理念的改变,教学方法的改变。相应的教材观、学生观、教学评价、教学策略等也发生了变化。道德和法治的学习,是本学科的主旨。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我们该如何为祖国为社会培养栋梁之才?我们该如何为孩子的一生打好基础?通过多次参加网络培训、专家讲座、教材辅导,笔者对教材的认识有了一个新高度:新课程是把握好教育意识形态的战略选择;是提升义务教育质量的奠基工程;是落实政治部署的必然要求。2017年9月,笔者开始从事小学二年级《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工作。多方查找资料学习、体会新教材的编写理念,在近一年的教学实践中,对教材有了新的领悟,了解了学科教材在编排上的特点:教材是儿童的不是成人的;教材是生活的不是学科的;教材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教材是融合的不是割裂的。本次课程改革提倡课程综合化,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确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学生自主、探索、研究、发现及合作等学习机制。上好《道德与法治》课,将是国民教育的首要任务。新课程,也是新挑战。 一、《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意义 《道德与法治》课程顺应时代的需求。我们已进入21世纪,在瞬息万变的社会生活中,不仅需要人们具备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生活动内容设计与实践

课题: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生活动内容设计与实践 一、课题的理论依据 (一)理论依据 1.本课题理论基础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及《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的有关学科的教学理论。 2.认知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观认为,促进教学的四个条件是主体、情境、协作、资源。 3.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力包括这样七种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语言智力、空间智力、人际智力和个人内省智力。 4.有效教学理论: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它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关注教学效益;“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 (二)学生活动 “学生活动”即指以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为目的,把学生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以新教材《道德与法治》课程为蓝本,相关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为载体的一些教育行动。 “实践策略”根据教学活动目标,学生进行主体活动时,完成策划活动并达到策划结果的程度,以及教师在其活动中的指导策略。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生活动内容设计与实践策略”:根据新教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的目标与学情,进行学生活动的内容设计,形成方案,并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找寻适切的途径和方法。教师总结、运用有效的指导策略,学生围绕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各种知识,经受种种磨练,实现多方面的发展。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1、本体目标: 通过研究,初步形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活动研究的方式。主要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入手,进行个性化课堂教学活动内容的探索。 2、发展目标: (1)通过研究,从根本上转变教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发意识,不断提高教

最新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13课《美丽的冬天》名师课堂实录及反思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实录及反思 第四单元天气虽冷有温暖 第13课美丽的冬天 教学目标 感受和了解冬天的特点及各各地区不同的冬天体验,发现冬天的乐趣,感受大自然的美,勇于面对大自然的挑战。 教学过程 活动一:我喜欢的季节 教师让学生讨论自己喜欢的和不喜欢的季节,并说明原因。 师:你们最喜欢什么季节?为什么? 师:让我们一起欣赏四季的图片,感受大自然的美。 师:这就如我们的《三字经》中所说的:“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点评:将本活动作为课堂导入,通过师生亲切交谈,让学生意识到一年有四季,各有各的美丽,各有各的不同,为接下来的学习作了铺垫。 活动2:我眼中的冬天 师:(出示冬爷爷的图片。)当最后一片树叶落下来的时候,冬爷爷悄悄地向我们走来了。他是一位神奇的魔法师,他用魔法棒指向哪里,哪里就会发生神奇的变化。你们发现冬爷爷给我们带来的变化吗?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到外面去感受一下冬爷爷的魔法吧! (引导学生观察树木小草、小鸟等,感觉到寒风、手冷……) 师:(回到班里。)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师:(出示小诗。)冬爷爷的魔法还真不少。可爱的小青蛙是躲到洞里头过冬,其他小动物也有好办法呢,老师这里就有它们的图片。你能选择一种,学学它过冬的样子吗? 师:冬爷爷的魔法是不是很厉害,你想对他说什么? 点评:教师通过情境创设、实践活动,引领学生运用观察、探究的方式寻找、发现冬天的变化,初步感受冬天的特征及其对动植物及人类生活的影响,并为下一步理解祖国各地不同的冬天作铺垫。 活动3:不一样的冬天 教师从生活实际出发,组织学生交流展示冬天旅行的所见所闻,了解“不一样的冬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