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浙科版-七年级上-科学《科学探究》教案

浙科版-七年级上-科学《科学探究》教案

浙科版-七年级上-科学《科学探究》教案
浙科版-七年级上-科学《科学探究》教案

浙江教育出版社《科学》七年级上

案例1“科学探究”教学设计(第一章科学入门第5节)

一.案例背景

科学的核心是探究,从问题着手,让学生从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过程中对科学探究产生直接的体验,把探究的基本思路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课程标准(7-9年级)》强调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分析能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

《科学探究》是本章的最后一节,初一的学生抽象理性思维能力较弱,容易形成科学是遥不可及的印象,不利于激发探究的兴趣,但却对科学的探究充满了神秘感及向往。通过学习科学家的探究事例以及亲历身边的小问题探究,向学生打开了科学探究的大门。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为整个初中阶段的探究性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往往对自然现象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一些事情不再满足于了解是什么,而想深入了解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怎样通过探究去获取答案。但由于缺乏基本的探究方法,学生在探究中往往感到无从下手。科学探究对于学生比较陌生,因此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需从学生日常生活中较为熟悉并有初步体验的实例入手,结合学生初步具有的观察、分析和实验能力,进行简单的科学探究实践活动。本节中由于学生对“灯为什么不亮”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这问题学生能进行口头上的探究,而后获得探究的一般过程。然后,通过游戏方式让学生认识黑盒实验的方法,进一步体会科学探究的本质。进一步通过探究人体身高与脚印长度的关系巩固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一般步骤。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地运用所学的科学探究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今后的科学知识学习和科学探究活动奠定基础。

(二)教材分析

《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突出科学探究”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科学探究被列入课程的重要目标;内容标准中明确地提出了科学探

究的目标和要求,并且在各分科领域的内容标准中提出了探究活动的建议;在课程实施的建议中,科学探究也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科学探究是贯穿于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一章的主线,《科学探究》放在第一章的最后一节教学,目的是在前几节“有形”测量(长度测量、体积测量、质量测量、时间测量、温度测量)的基础上向综合、开放的探究过程拓展,形成科学探究的整体思路。

本节通过介绍科学家一次成功的科学探究活动和生活中的具体探究实例来展示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并让学生尝试初步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为以后科学课的探究活动提供较为系统的探究思路。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科学家探究实例,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2.借助具体事例,讨论、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方法与过程】

1.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2.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现实情境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探究实际问题,体会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2. 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喜悦;

3. 发展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四)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意识,形成对科学的浓厚兴趣,提高科学素养。

【难点】形成科学探究意识,运用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分析具体问题。

(五)教学策略

探究式教学;主体合作式教学。

(六)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设计意图

创导设入情新景课设问:为什么先打雷再下雨?孩

子为什么会一天天长大?为什么

鹦鹉会“说话”?

对于这些问题你是否无寻找过答

案,又如何去寻找呢?

(引出科学探究这一主题)

思考

用熟知的自然现象

激发学习兴趣,调

动学习积极性,从

而过渡到新课教学

中。这种利用问题

串来创设情境的方

式激发学生科学探

究的欲望。

新课教学(一)

首先让我们一起走进科学家,看

看他们是如何进行科学探究的。

介绍:天花与牛痘的故事

提问:琴纳医生发现天花疫苗的

过程大致能分为哪些步骤?

阅读故事、思考、讨论、分

析、归纳出

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为:

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和

猜想——制定计划——收

集证据、检验假设——合作

与交流

激发学生对科学探

究兴趣,并通过材

料阅读分析在体验

科学探究活动的基

本步骤。

科学探究的过程如何用来解决生

活中的问题呢?我们一起来探究

吧!

教师将一盏灯丝已断的电灯插入

插座

疑问:你首先会想到什么问题

呢?

追问:灯为什么会不亮呢?

问:通过哪些途径来收集证据,

检验这些假设。

思考,建立多种假设和猜想

从生活中的具体事

例出发,拉近知识

与生活的距离。

通过师生问答,学

生亲身探究,引出

寻求答案的一般过

程,使学生初步形

成探究意识,体验

探究过程。

问:在寻找灯不亮的过程中经历了哪些步骤?

教师总结:寻求答案的过程也就是探究

探究的一般过程:

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和猜想——制定计划——收集证据、检验假设——合作与交流回答,并作出结论

回顾

用“寻求答案”来

取代探究,通俗易

懂,降低难度,减

少学生的恐惧感,

可拉近学生和科学

的距离,增强学生

学好科学的自信

心。

(二)

究1.黑盒实验

出示一个盒子,说明探究的物件

探究前准备:

①先每组发下一张探究报告单

(见后)

②再介绍探究过程中可以提供的

仪器

③然后每组发下一个黑盒

要求学生在不准打开盒子的前提

下,用生活经验、感觉器官或仪

器探究盒内物体到底是什么?

组织各组学生汇报探究结果

分组实验:进行黑盒实验

边实验边记录

汇报探究过程,相互交流,

并对汇报结果进行评价

让全体学生主动参

与,亲自体验进一

步巩固探究的一般

过程,培养学生学

以致用的能力和合

作交流能力

充分体现新课程理

念,提高学生的科

学素养,发展学生

思维和多种能力,

使学生在游戏式的

探究中进一步领悟

科学探究的本质。

强调探究是学习科

学的基本方法,鼓

励学生通过探究解

决问题。

2.脚印的探究

每天我们行走时都会留下一串串脚印,你是否观察和研究过自己和同学的脚印?但有些人对此却十分关注,如警察在破案,考古学家在考察古人时等,他们会根据脚印来确定什么?

展示:警察在破案是常用脚印的长度来判断罪犯的身高的图。怎样根据人脚印的长度来判断人的身高?展开探究活动

1.提出问题:

人的身高与脚印的长度有

什么关系?

2.建立假设和猜想:

人的身高越高,他的脚印可

能就越长

3.制定实验计划

4.收集事实证据:

第一

第二

第三

身高

脚长

选择有趣的事例激

发学生探究欲望。

本探究实验,主要

涉及学生的资料处

理、分析能力。

导探究延伸课外追问:如何验证自己的假设?

引导学生确定所测的对象及具体

要求。经过讨论后,要求每位学

生课后各测四组资料。

5.检验假设

讨论、思考,课外获得资料

继续探究。

给学生留下分析和

拓展学生的余地。

让学生利用课外时

间去完成,并进一

步练习测量长度实

验技能,提高思维

广度,培养学生良

好的学习习惯和思

维质量。

小结巩固探究延伸1.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进行本节

的知识小结,帮助学生掌握重点。

2.课后思考:

中午,小明准备骑自行车外出时

发现车胎瘪了,他感到很奇怪,

早上气打的足足的,是什么地方

出现问题呢?

小结:科学探究的基本步

骤:提出问题——建立假设

和猜想——制定计划——

收集证据、检验假设——合

作与交流。

用科学探究的步骤完成课

后思考。

让学生自主小结,

有利于学生归纳能

力的提高,也有利

于知识技能的掌握

和巩固。

课后进一步体验、

巩固科学探究的一

般方法,解决生活

实际问题。

附:

科学探究报告单第___小组记录人_____提出问题

建立假设

和猜想

收集证据,

检验假设

作出解释

(七)教学反思

由于本节课是本章内容的深化,是对科学探究的应用,同时学生也是第一次接触科学探究。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实例来演示和说明,首先在琴纳发现天花的实验中要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的过程,在故事情节中深刻理解科学探究。然后通过“灯为什么不亮”来揭示探究的基本过程。在黑盒子实验和脚印探究实验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通过探究活动,重点是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科学探究基本过程的步骤和注意点,并进一步明确探究的意义。课后留下了“车胎为什么瘪了”实验来巩固和深化,在此探究中,主要侧重设计方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多角度上进行探究。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物质的构成 教案

第1节物质的构成 一、目标导航 1.让学生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让学生确认分子比细胞小得多; 3.确认不同的物质,分子的大小并不相同。 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使学生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并能列举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的现象。 通过学习,知道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空隙大得多。 了解扩散现象。 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发现知识,在做中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探究精神;确认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生扩散,能列举反映固体、液体、气体扩散的现象和事实,能用分子的运动解释扩散现象。理解扩散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能叙述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 二、要点扫描 《物质的构成》这一节课比较抽象,讲的是物质构成的微观领域,比如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之间有空隙;分子处于不停地运动之中以及物态变化的微观解释。要讲好这一节课,关键是要化抽象为具体,做好各种演示实验。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发现知识,在做中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探究精神。 《物质的构成》是初中科学7年级第4章第1节的内容,讲的是物质构成的微观领域,比如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之间有空隙;分子处于不停地运动之中以及物态变化的微观解释。要讲好这一节课,关键是要化抽象为具体,做好各种演示实验。 在讲“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时,要从观察方型蔗糖、观察碾碎的蔗糖到观察糖水,来引出蔗糖分子,并且强调分子只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很小,要通过比喻的方法告诉学生。 “分子之间有空隙”,要做好主实验和辅助实验。酒精和水的混合实验要用有刻度的小试管,比如50毫升水和50毫升红色酒精混合后的体积会明显小于水和酒精的体积之和。黄豆和芝麻的辅助实验很明显,要用黑芝麻。

七年级科学竞赛附答案

七年级科学竞赛 班级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 一、以下各题所列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把正确答案前面的字母填在答卷纸内(共54分,每小题1.5分)。 1、科学家袁隆平获M年度中国最高科学技术奖,他的主要研究项目是() A、人类基因组测序 B、杂交水稻 C、杂交玉米 D、克隆绵羊 2、被子植物的花粉落在柱头上的过程叫做() A、受精 B、融合 C、萌发 D、传粉 3、请分析,在月球上,下列哪种活动是不可实现的() A、利用激光进行远程测距 B、利用声波进行远程测距 C、利用天平测物体质量 D、利用弹簧秤测物体重力 4、将一根烧红的铁棒插入冷水中,会看到一股“白气”冒出,这一现象说明水() A、跟铁发生化学反应 B、发生了升华现象 C、发生了液化现象 D、发生了汽化和液化现象 5、如用刀片将玉米粒从中央纵向剖开,在剖面上满一滴碘液,被染成蓝色的是() A、胚芽 B、胚根 C、胚乳 D、果皮和种皮 块匀速滑动,在木块前端离开桌面至一半移出的过 程中,拉力F的变化情况是() A、不变 B、减少 C、增大 D、 无法判断 7、宇宙飞船进入预定轨道并关闭发动机后,在太空运行.在这飞船中用天平测物体的质 量,结果是() A.和在地球上测得的质量一样大B.比在地球上测得的大 C.比在地球上测得的小D.测不出物体的质量 8、一个鸡蛋的质量,一张试卷的厚度,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分别大约是 A. 60克 0.8毫米 340米/秒 B. 60克 0.8微米 340米/秒 C. 60克 80微米 340米/秒 D. 6克 0.8毫米 340千米/时 9、生物显微镜的镜筒下面有一个小镜子,用来增加进入镜筒的光强.如果小镜子的镜面 可以选择,在生物课上使用时,效果最好的是() A.凹型镜面B.凸型镜面C.平面镜面D.乳白平面 10、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海洋地质学、古地磁学、地球物理学等的兴起和发展,人 们又在“大陆漂移说”的基础上创建了一种新的全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板 块构造学说认为,大西洋的形成是由于 ( ) A、地壳的凹陷 B、板块的挤压 C、板块的碰撞 D、板块的张裂 11、下列我们食用的部分不属于植物营养器官的是() A、番薯 B、甘蔗 C、黄瓜 D、白菜 12、下列动物的重接近于15牛的是() A、一头小牛 B、一只蚂蚁 C、一只猫 D、一头象 13、每年八月,当我国正处于盛夏时候,南半球的阿根廷正处于寒冷的冬天, 造成这种气候差异的因素是() A、海陆分布 B、大气环流 C、地貌状况 D、纬度位置 14、有句描述花生的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个白胖子”。你知道谜语中“麻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教案全集

第一章对环境的察觉 第一节感觉世界 一、教学目标 1、说出人体主要感官和感受器的功能。 2、学会用实验和归纳的方法探究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的特点。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感觉的形成及功能特点。 难点:皮肤觉、嗅觉、味觉的相同性,互补性。 三、课程资源开发 相关的课堂实验材料。 四、教学过程 (一)感觉到了什么? 【问】你现在坐在教室里面感觉到了什么呢?是用什么来感觉的? 【答】声音、光线、温度、呼吸、空间位置…… 走近一个学生,做要打他的姿势,他躲避了。 自然环境在不停地发生着变化,我们要不停地感觉这个世界,然后做出反应,以至于能更好地生存下去:如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感知温度,增减衣服。 【读图P2】图中的人感觉到了什么? 1、音乐 2、花香 3、光线 4、温度 5、味道 学生还会说出很多,但只要理由正确都对。 【问】生活中还有哪些人对环境做出反应以更好生存的例子? 炒菜…… 【讨论P2】 1、你最喜欢和最讨厌的环境刺激有哪些?大家的结论都相同吗?分小组讨 论,小组代表发言回答:…… 说明每个人对外界环境的感觉都不一样,各有所好! 2、小明为什么要戴着耳机欣赏音乐? 个人喜好不同,不戴耳机可能会影响别人,你有影响过吗?或者其他方式?不同的人感觉不一样,所以,要确立一个标准,如测量等。 (二)皮肤的感觉功能 【问】对外界的感觉,皮肤是比较敏感的一个,拿你通过皮肤能感觉到外界哪些信息呢? 【答】形状,大小,冷热,软硬,光滑还是粗糙…… 【实验P3】 1、两个人一组,随便找一样东西让对方去感觉(闭上眼睛) 那对于同一样物体,我们感觉到的是不是一样的呢? 对于同一个人,身体不同部位的皮肤呢? 【做实验】 2、注意:用笔的后面点,轻轻的,然后交换。 如果用前面扎呢?触觉不等于痛觉 3、各种感觉几种在什么地方;我们可以用什么实验来证明呢? 触觉比较:打麻将,用手指摸,手背不行。盲人用触觉“阅读盲文”

初一科学教案

第一章科学入门 第一节科学在我们身边 1、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他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 律的一门学科。 2、我们要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推动社会进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3、科学技术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科学技术也给人类带来负面影响。 第二节实验和观察 1、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 2、在很多情况下,单凭我们的感官进行观察还不能对事物作出可 靠的判断。因此我们经常要借助于一些仪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 2、在科学 研究中我们还常借助各种仪器来扩大观察范围。试管:做化学反应的容器;试管夹:夹持 试管;试管架:放置试管;酒精灯:加热; 显微镜:观察微小的物体;停表:测量时间;托盘天平:测量 质量;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电压表:测量电路两端的电压;玻璃棒:搅拌加快溶解、引流;药匙:取粉末状固体;烧杯:配制溶液。 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一、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二、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国际主单位:米(m) 1米(m)=101分米(dm)=102厘米(cm)=103毫米(mm) 10千米(km)=1米(m)=10毫米(mm)=10微米(um)= 10纳米(nm)=10埃(?) 2、常用测量长度的工具:刻度尺 (1)、刻度尺的正确使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要求 选择不同的刻度尺): a.使用前:先观察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 测量范围(量程):计量器具所能够测量的最小尺寸与最大尺寸之间的范围被称作该测量器具的测量范围。 最小刻度值(分度值):测量工具上面任意两个最近的刻度线表示的数量差值 b.使用时要做到: ①选对:不同的刻度尺分度值不同,精确程度也不同,不同的测量 对象选择不同的刻度尺;②放对: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的一端,刻度尺的刻度线紧靠被测物,放正。若零刻度线已磨损,则应选另一刻度线为测量起点;③看对:视线与刻度面垂直,不 能斜视;

七年级下科学竞赛卷及答案

七年级下科学竞赛卷 班级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 一、以下各题所列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把正确答案前面的字母填在答卷纸内(共54分,每小题1.5分)。 1、科学家袁隆平获M年度中国最高科学技术奖,他的主要研究项目是() A、人类基因组测序 B、杂交水稻 C、杂交玉米 D、克隆绵羊 2、被子植物的花粉落在柱头上的过程叫做() A、受精 B、融合 C、萌发 D、传粉 3、请分析,在月球上,下列哪种活动是不可实现的() A、利用激光进行远程测距 B、利用声波进行远程测距 C、利用天平测物体质量 D、利用弹簧秤测物体重力 4、将一根烧红的铁棒插入冷水中,会看到一股“白气”冒出,这一现象说明水() A、跟铁发生化学反应 B、发生了升华现象 C、发生了液化现象 D、发生了汽化和液化现象 5、如用刀片将玉米粒从中央纵向剖开,在剖面上满一滴碘液,被染成蓝色的是() A、胚芽 B、胚根 C、胚乳 D、果皮和种皮 F 在F拉着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木块匀速滑动,、如右图,某同学用 力)F的变化情况是(木块前端离开桌面至一半移出的过程中,拉力A、不变 B、减少 C、增大 D、无法判断 7、宇宙飞船进入预定轨道并关闭发动机后,在太空运行.在这飞船中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结果是() A.和在地球上测得的质量一样大B.比在地球上测得的大 C.比在地球上测得的小D.测不出物体的质量 8、一个鸡蛋的质量,一张试卷的厚度,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分别大约是() A. 60克 0.8毫米 340米/秒 B. 60克 0.8微米 340米/秒 C. 60克 80微米 340米/秒 D. 6克 0.8毫米 340千米/时 9、生物显微镜的镜筒下面有一个小镜子,用来增加进入镜筒的光强.如果小镜子的镜面可以选择,在生物课上使用时,效果最好的是() A.凹型镜面B.凸型镜面C.平面镜面D.乳白平面 10、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海洋地质学、古地磁学、地球物理学等的兴起和发展,人们又在“大陆漂移说”的基础上创建了一种新的全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大西洋的形成是由于 ( ) A、地壳的凹陷 B、板块的挤压 C、板块的碰撞 D、板块的张裂 11、下列我们食用的部分不属于植物营养器官的是() A、番薯 B、甘蔗 C、黄瓜 D、白菜 12、下列动物的重接近于15牛的是()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集

浙教版 第一章科学入门 第一节科学在我们身边 1、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他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一门学科。 2、我们要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推动社会进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3、科学技术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科学技术也给人类带来负面影响。 第二节实验和观察 1、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 2、在很多情况下,单凭我们的感官进行观察还不能对事物作出可靠的判断。因此我们经常要借助于一些仪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 2、在科学研究中我们还常借助各种仪器来扩大观察范围。 试管:做化学反应的容器; 试管夹:夹持试管; 试管架:放置试管; 酒精灯:加热; 显微镜:观察微小的物体; 停表:测量时间; 托盘天平:测量质量; 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 电压表:测量电路两端的电压; 玻璃棒:搅拌加快溶解、引流; 药匙:取粉末状固体; 烧杯:配制溶液。 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一、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二、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国际主单位:米(m) 1米(m)=101分米(dm)=102厘米(cm)=103毫米(mm) 10-3千米(km)=1米(m)=103毫米(mm)=106微米(um)=109纳米(nm)=1010埃(?) 2、常用测量长度的工具:刻度尺 (1)、刻度尺的正确使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不同的刻度尺): a.使用前:先观察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 测量范围(量程):计量器具所能够测量的最小尺寸与最大尺寸之间的范围被称作该测量器具的测量范围。最小刻度值(分度值):测量工具上面任意两个最近的刻度线表示的数量差值 b.使用时要做到: ①选对:不同的刻度尺分度值不同,精确程度也不同,不同的测量对象选择不同的刻度尺;

华师大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全套教案

第一章水第一节水在哪里 1. 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 2. 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 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 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小循环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 5.水的循环: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 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 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 a蒸发 b水汽输送 c降水d地表径流 e下渗 (地下径流) 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 a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 b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科学探究] 一、地球上水的组成和分布 1.地球上的水主要以液态形式存在,也有少量的水以固态和气态形式存在。 2、海洋水是地球水的主体,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6.5%。它覆盖了地球大约71%的表面。 3. 陆地淡水尽管只占总水量的 2.5%,但水体的种类却非常多,与人类的关系也十分密切,为我们提供了几乎全部的生活和生产用水。 4.地球上各种状态的水,在温度等条件的改变下,会发生变化,因此地球上各种水体是相互联系的。 [讨论] 你能用学过的知识来证明我们周围的空气中也有水吗? [答] 可以利用水蒸气遇冷能液化成液态水的知识来回答。例如,在夏天,当我们从冰箱里拿出一瓶饮料,刚拿出时,瓶子外面是干而冷的,过一会儿,瓶子外壁会有水珠出现,这些水珠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从而可以证明空气中存在着水蒸气。 二、水的重要性 1.水是生物生存所需的最基本物质之一。人和所有的动植物都需要水。如果生物体内缺水到一定程度,生命就会停止。 2.水和生命的关系。 (1)水是地球生命有机体的组成之一。 人体中含水量占人体总重的2/3以上,一般动物含水量占体重的 70%~80%,其中水母占98%,草本植物中约占70%~85%。 (2)水参与地球生物体的活动过程,即生物的生命活动也离不开水。例如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之一就是要有充足水分。 (3)长期生存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生命体,为了适应当地水分供给特点,往往会形成特定的行为特点和生理结构特点。例如生活在沙漠地区的仙人掌,为了得到并保证充足的水分,茎、叶的形态都发生了变化,能有效防止水分的蒸发,而根却非常发达,可达几十米深。 (4)总之,水对生命活动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对人来说,水比食物更重要。 [讨论] 生活在沙漠地区的骆驼,是不是不需要水? [答] 生活在沙漠地区的骆驼,与其他生物一样需要水。它为了能适应沙漠地区的生活,可以通过关闭汗腺从而可以在较长时间内保持体内的水分,并且通过嗅觉系统可以在数千米以外“闻到”水源。 三、水的循环

七年级科学竞赛卷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泰顺育才初中七年级(上)科学竞赛试卷温馨提示: 1. 本卷总分120分,共四大题,37小题.共7页,其中6页试题卷,1页答题纸. 2.请把正确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否则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0小题,每小题只有1个正确答案,共20 X分=50分) 1.黄岩是蜜桔之乡,桔子是我们常见的一种被子植物, 它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为() A.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体 B. 细胞、器官、组织、植物体 C. 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D. 细胞、系统、组织、器官、植物体 2?下列估测值最接近实际的是 ( A .一张课桌的高度约为2m C .一名初中学生的质量约为 3 .科学并不是那么的神秘。其实 B 500kg D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许多平常的事情里就蕴含着科学 () .一支粉笔的长度约为40cm .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g 4. 5.道理,要进入科学的世界,体会到其中的乐趣。下列的做法和认识不正确的是 A.从探究身边的问题着手 B ?留心观察,认真思考C.书上的知识肯定是正确的 D .学习前人积累的科学知识根据你的了解,下列器材用来较精确测量液体体积的是() 6. A. 「 B. 小丽今年比去年长高了5厘米,其主要原因是() A.细胞生长 B.细胞分裂 C. 细胞分化 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因而污水净化有极重要的战略意 义。右图是某同学发明的太阳能净水器,对照图示分析,污 水被净化先后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升华液化 B.液化 C.熔化液化 D. 汽化 D. 细胞分裂和生长 () 汽化 液化 --用收斜瓶制的凰空軍錐 纳的水 7.在做“观察蜗牛”的实验时,为达到实验目的,最适合借助以下哪种工具 ni 1沽挣本收集朴 ()

初中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2.2细胞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细胞发现的过程; 2.掌握细胞学说的内容; 3.知道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及功能的基本单位; 4.掌握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及其功能; 5.识别动植物细胞; 2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动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但对于细胞如何维持正常的生活、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些微观的话题,学生一时难以理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动植物的细胞的结构和各结构对应的功能有一个深入的认识,建立起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理念。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及其功能; 动植物细胞的区别; 教学难点: 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及其功能;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故事开篇】从前有座山,山中有座庙,庙里有个小和尚很爱思考科学的问题。那么现在他有几个科学的问题请同学们帮忙解答一下。他看到身边的石头、树木、还有他这个人,他就在想三者石头、树、人有什么区别? 【学生可能回答】石头是非生物,树和人是生物,树是植物,人是动物··· 【教师升华问题】那么请你说出生物有哪些特征。 【学生回答生物的一些基本特征】····· 【教师总结】我们能够用生物的特征来区别生物与非生物 【教师继续提问】人是动物,树是植物,那么动物和植物形态各异,但是它们所表现出来生命活动的特征都大同小异。为什么千差万别的生物会表现出相似的生命活动特征呢? 【教师提示】我们可以从结构上思考来下动物和植物有什么共同的联系。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动物和植物属于生物,生物基本特征中的一点:具有严谨的结构,一般都有构成。 活动2【讲授】2、深入学习探索新知 【教师导入】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的学习——细胞,首先是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 【教师讲解】人类很早之前就对动物和植物进行观察和研究了。在十七世纪之前人们试图回答动物和植物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但是受到观察条件和工具的限制,研究主要集中在动植物的形态、内部结构和生活方式等方面。 【教师提问】同学们可以查阅下课文,最早用工具发现了细胞。 【教师结合多媒体讲解】1655年英国科学家胡克最先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了软木塞的切片,发现了蜂窝状的小室,并把它绘制成这张显微图,他把这些小室成为“细胞”,后来科学家们发现这些所谓的细胞其实只是细胞壁。 在胡克发现细胞后的两百年间,科学家用显微镜广泛观察和研究了各种生物。

七年级科学竞赛试卷

七年级科学竞赛试卷 (满分:12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 1. 一个鸡蛋的质量,一张试卷的厚度, A.60 克 0.8 毫米 B.60 C.60克80 微米 D.6 2. 某同学四次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 则他的测量结果应写作(▲) A . 36.2mm B . 36.222mm 分别大约是(▲) 克0.8 微米 克0.8 毫米 测量结果分别为 .36.225mm D 2分,共60分) 36. 2mm 36.3mm 36. 1mm 和 36. 3mm .36.3mm 3. 意大利科学家在 300年前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在房间里挂了许多铃铛,然后让蝙蝠在房 间中自由飞翔。第一次未对蝙蝠有任何限制,铃铛未响;第二次蒙住蝙蝠的眼睛,铃铛也 未响;第三次塞住蝙蝠的耳朵, 房间中的铃铛响了。 下列问题不是该实验所研究的是 (▲) A.蝙蝠飞行靠什么躲避障碍物的 B. 眼睛对蝙蝠飞行是否起作用 C.耳朵对蝙蝠飞行是否起作用 D.铃铛是怎样发声的 4. 用体温计测得小明的体温为 37.3 C,若没有把水银甩回玻璃泡就去测量小英和小刚的体 温,如果小英和小刚的实际体温为 37.1 C 和38.4 C,那么两次测量结果应该是(▲) A.37.1 C 和 38.4 C B.37.3 C 和 38.4 C C.37.1 C 和 37.4 C D.37.3 C 和 37.4 C 5.用托盘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时,将被称物体和砝码放错位置,若天平平衡时,左盘放有 100克和20克的砝码各一个,游码所对的刻度值是 4克,则物体的质量为(▲) A.124g B.122g C.118g 6.引起太阳光直射点南北移动的原因是(▲) D.116g A.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 C.地球一刻不停地自转 B. 地球被厚厚的大气所包围 D. 地球斜着身子不停地公转 7. 如右图所示是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四个位置。 中,正确的是(▲) A .地球由A 处向 B 处运动时,宁波气温将升高 B .地球位于B 处时,宁波处在春季 C .地球由C 处向 D 运动时,宁波白昼将变短 D .地球位于D 处时,宁波地区昼夜平分 8. 右图表示一次发生月全食时各阶段的月轮形 状, 能正确反映这次月全食过程各阶段先后顺序 的是(▲) A. (1) ( 3) (4) (2) B . ( 3) (1) (2) (4) 9.比例尺缩小一半,图幅大小不变,则该图表示实际长度和实际范围分别将(▲) A.扩大2倍,扩大8倍 B. 缩小1/2倍,缩小1/4倍 C.缩小1/4倍,缩小1/8倍 D. 扩大2倍,扩大4倍 D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物质的比热》教案设计

物质的比热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热量的初步概念,知道热量的单位。知道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对温度的影响。 ·了解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与物体的质量、温度有关。 2.过程与方法 ·尝试用用节课知识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对温度的影响 ·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与物体的质量、温度有关 三、教学过程: 【导入】 现有一杯开水,你能让它快速冷却吗?谈谈你的做法及理由。 【新课】 师:同学们说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去尝试一下。我们今天就尝试其中的一种,也就是将装热水的小烧杯放进装冷水的大烧杯中,老师想观察热水和冷水温度的具体变化情况。有哪位同学能来帮我想想办法吗?学生设计实验并完善后设计表格,进行实验和收集数据。根据表中数据思考:1、通过采集到数据,我们发现冷水和热水的温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2、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总结:1、温度不同的两个物体之间发生热传递时,热会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 2、高温物体放出了热,温度降低;低温物体吸收了热,温度升高。 师:高温物体的热会不会无限制地传递给低温物体呢?= =热传递的结果是温度相同这也说明了热传递需要怎样的条件呢?= =物体间存在温度差 3、物体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叫做热量,用符号Q 表示。介绍热量的单位及单位间转换。 师生一起观察图4-33,明确热量只发生在热传递的过程中,是一种过程量,所以热量只能说“吸收”“放出”。不可以说“含有”“具有”。 同时通过图片的观察发现,不同物质在不同情况下,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不太一样。那么哪些因素会影响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呢?==探究:物质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 1. 进一步观察活动记录表中的数据: (1) 0~1分钟和0~2分钟,大烧杯里的冷水哪次温度升高的更多?哪次吸收的热量更多? (2) 0~1分钟和0~2分钟,小烧杯里的热水哪次温度降低的更多?哪次放出的热量更多? 结论:等质量的同种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跟温度升高的多少有关。温度升高越多,吸收的热量越多。反之,温度降低越多,放出的热量越多。 2.用煤气灶将同温度的半锅冷水和一锅冷水烧开哪个所用时间更长?哪个吸热多? 结论:同种物体升高一定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吸收的热量越多。反之,物体降低一定的温度,质量越大,放出的热量越多。 3.分析归纳、得出结论(教师板书) 影响物质吸收的热量的多少的因素:1.物质的质量。水的质量越大吸收热量越多。

七年级(初一)科学竞赛试题(含答案)

七年级科学竞赛卷2 班级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 一、以下各题所列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把正确答案前面的字母填在答卷纸内(共54分,每小题1.5分)。 1、科学家袁隆平获M年度中国最高科学技术奖,他的主要研究项目是(B) A、人类基因组测序 B、杂交水稻 C、杂交玉米 D、克隆绵羊 2、被子植物的花粉落在柱头上的过程叫做() A、受精 B、融合 C、萌发 D、传粉 3、请分析,在月球上,下列哪种活动是不可实现的() A、利用激光进行远程测距 B、利用声波进行远程测距 C、利用天平测物体质量 D、利用弹簧秤测物体重力 4、将一根烧红的铁棒插入冷水中,会看到一股“白气”冒出,这一现象说明水() A、跟铁发生化学反应 B、发生了升华现象 C、发生了液化现象 D、发生了汽化和液化现象 5、如用刀片将玉米粒从中央纵向剖开,在剖面上满一滴碘液,被染成蓝色的是() A、胚芽 B、胚根 C、胚乳 D、果 皮和种皮Array 6、如右图,某同学用力F拉着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木块匀 速滑动,在木块前端离开桌面至一半移出的过程中,拉力 F的变化情况是() A、不变 B、减少 C、增大 D、无法判断 7、宇宙飞船进入预定轨道并关闭发动机后,在太空运行.在这飞船中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结果是() A.和在地球上测得的质量一样大B.比在地球上测得的大 C.比在地球上测得的小D.测不出物体的质量 8、一个鸡蛋的质量,一张试卷的厚度,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分别大约是 A. 60克 0.8毫米 340米/秒 B. 60克 0.8微米 340米/秒 C. 60克 80微米 340米/秒 D. 6克 0.8毫米 340千米/时 9、生物显微镜的镜筒下面有一个小镜子,用来增加进入镜筒的光强.如果小镜子的镜面可以选择,在生物课上使用时,效果最好的是()A.凹型镜面B.凸型镜面C.平面镜面D.乳白平面 10、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海洋地质学、古地磁学、地球物理学等的兴起和发展,人们又在“大陆漂移说”的基础上创建了一种新的全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大西洋的形成是由于 ( ) A、地壳的凹陷 B、板块的挤压 C、板块的碰撞 D、板块的张裂 11、下列我们食用的部分不属于植物营养器官的是() A、番薯 B、甘蔗 C、黄瓜 D、白菜 12、下列动物的重接近于15牛的是() A、一头小牛 B、一只蚂蚁 C、一只猫 D、一头象 13、每年八月,当我国正处于盛夏时候,南半球的阿根廷正处于寒冷的冬天, 造成这种气候差异的因素是() A、海陆分布 B、大气环流 C、地貌状况 D、纬度位置

七年级下科学教案

龙文教育学科老师个性化教案教师学生姓名上课日期 学科科学年级教材版本华师大学案主题授课时段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个性化学习问题解决 教学重点、 难点 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

第三章阳光 1、运动会上进行跑步比赛,为使计时准确,计时员应在____________ A、听到发令枪响时即开始计时 B、看到运动员起跑时即开始计时 C、看到发令枪冒烟时即开始计时 D、看到发令枪的烟散开始即开始计时 1、受到下列电磁波辐射时人体最能感到热的是____________ A、红外线 B、紫外线 C、可见光 D、X射线 3.一位在北京剧场里看演出的观众,坐在离演奏者30米远处。另一位在上海的观众,坐在家里的电视机前看同一演出。北京与上海相距1460千米,哪位观众先听到演奏声?(电视靠无线电波传播,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与光速相同。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4.下列电器中利用了红外线的是____________ A、微波炉 B、消毒柜 C、电视机 D、电冰箱 5.在海边游泳时,对人的皮肤伤害最大的是____________ A、红外线 B、紫外线 C、可见光 D、X射线 6.下列关于空中出现彩虹的说法中,错误的是____________ A、彩虹一定是弧形 B、彩虹的外侧是红色,内侧是紫色 C、彩虹的外侧是紫色,内侧是红色 D、彩虹会在雨后的天空中出现 7、我国古代有句成语:“坐井观天,所见甚小。”从物理学角度分析,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如图(课本P78)取两个大小相同的甲、乙锥形瓶,甲瓶的外壁用烟熏黑。在两个瓶中注入质量和初始温度和质量都相同的水,用带有温度计插孔的瓶盖盖紧、,再在两个瓶中分别插入一支温度计,舞蹈家的玻璃泡要浸没在水中。然后用发光的电灯对这两个锥形瓶照射: (1)在这个实验中,还必须控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同。(2)照射一段时间后,你可能会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对此,你将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1秒内光在真空中通过的距离是____________米。 10、红外线取暖气,主要是利用红外线的____________来工作的。 11、在开凿大山隧道时,工程师们常用激光束引导掘进机,使掘进机沿直线前进,保证隧道方向不出偏差,这是应用激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理工作的。 12、光线从空气进入某种液体,它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____ A、增大 B、减小 C、保持不变 D、可能减小、也可能增大 13、在阳光的照射下,沙漠中的物体最烫手的是____________ A、植物 B、浅色的子 C、动物 D、黑色石头 14、下列属于光源的物体是____________ A、月亮 B、放映电影时的银幕 C、流星 D、放电视时的荧光屏 15、下列现象中,不能证明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是____________ A、月食 B、小孔成像 C、水中出现的倒影 D、人在光照射下有影子 16、下列事例中用到光的志向传播规律的是____________ A、用两只眼睛确定物体的位置 B、住房装修设计时测量房屋的长宽高 C、射击时瞄准 D、岸上确定水中鱼的位置 17、下面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 A、一个光源只能发出一条光线 B、光线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C、光线是用来表示光传播途径的直线 D、光线是用来表示光的传播方向的直线 18、光在下列物质中,传播速度最大的是____________ A、玻璃 B、水 C、真空 D、空气 19、买早点时透过炉子上方看前面的物体在晃动,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理可以解释。 20、下列各种光不属于复色光的是____________

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密度专题)竞赛培优练习(试卷和答案)

第 1 页,共 6 页 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密度专题)竞赛培优练习(试卷和答案) 一、选择题 1. 用质量相同的铁、铜、铝制成的体积相同的金属球,则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 A .如果铜球是实心的,那么铁球一定是实心的 B .如果铁球是实心的,那么铜球和铅球一定是空心的 C .如果铝球是实心的,那么铁球和铜球一定是空心的 D .三个球都是空心的,且空心部分体积V 铝>V 铜>V 铁 2. 如图所示,甲、乙为两个实心均匀正方体,它们的质量相等,若在两个正方体的上部,沿水平方向分别截去相同高度的部分,并将截去部分叠放在对方剩余部分上此时它们的质量 分别为m '甲 和m '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m '甲 可能小于m '乙 B .m '甲一定小于m '乙 C .m '甲可能大于m '乙 D .m '甲 一定大于m '乙 3. 小军在探究实验活动中遇到了下列问题,请你解决:在“测定液体密度”的实验中,液体的体积(V 液)及液体和容器的总质量( m 总)可分别由量筒和天平测得。小军同学通过改变液体的体积得到几组数据,画出有关图线,在图中能正确反映液体和容器的总质量m 总跟液体的体积V 液关系是( ) 4. 一个实心球由两种不同的均匀物质组成,两种物质各占一半体积,其密度分别为ρ1、ρ2, 如图所示,如果实心球完全浸入静水中能保持悬浮状态,则( ) A .ρ1=ρ2 B .ρ1+ρ2=ρ水 C .ρ1 - ρ2=ρ水 D .(ρ1+ρ2)/2=ρ水 5. 一个容器能装1kg 煤油(ρ煤油=0.8×103kg/ m 3),用来装水,最多能装( ) A .0.8kg B .1kg C .1.2kg D .1.25kg 6. 如果空心铁球、铜球和铅球的质量相同,则( ) A .铁球体积最大 B .铜球体积最大 C .铅球体积最大 D .无法判断三个球体积的大小 7. 酒精的密度是0.8×103千克/米3,那么( ) A .能装0.5千克纯净水的瓶子一定能装下0.6千克的酒精 B .能装0.5千克的酒精的瓶子一定能装下0.6千克的纯净水 C .水和酒精的质量比是5∶4 D .水和酒精的体积比是4∶5 8. 现有密度分别为ρ1和ρ2的两种液体,且ρ1>ρ2。在甲杯中盛满这两种液体,两种液体的质量各占一半;在乙杯中也盛满这两种液体,两种液体的体积各占一半。假设两种液体之间不发生混合现象,甲、乙两个杯子也完全相同,则( ) ρ1 ρ2

七年级科学上册《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教案5 浙教版

第1章第7节科学探究 教学过程:

第1章第7节《科学探究》前测及分析 杭州铁路中学姚国鹰一、前测

二、分析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同学对科学探究都已经有了一个模糊的概念,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已经能有意识的用科学角度来思考一些问题,观察能力明显有所提高,已经能有目的的思考一些问题。 比如第一个问题学生的回答有:(1)鱼为什么会上浮下沉;(2)收集、分析每个人的指纹特征;(3)身高与体重之间有什么关系;(4)往水里加盐,鸡蛋会浮起来;(5)把鹌鹑蛋放在醋里,蛋会上浮,还会翻跟斗,同时产生很多泡泡,最后还会蜕皮;(6)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7)将三只不同的啤酒瓶放入不同量的水,并用铅笔敲看有什么不同……甚至有的同学写了如:体育中的“极点”;音乐课中发现的为什么人能唱歌等。 从第二、第三个问题的回答中,能够发现学生的兴趣很广,仅靠课堂教学是绝对不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我们老师更重要的可能还是对学生的一种能力培养,比如学生的回答有:(1)鸡下蛋后为什么会叫;(2)龟在空调房里为什么一动不动;(3)一杯满满的水放一块冰块下去为什么水不会满出来呢;(4)水在什么情况下密度最大;(5)为什么隔着一面墙,不能看见电视机的荧幕,却能听见声音;(6)夏天,在皮肤上点一点自来水,用风扇扇会觉得很凉,这是为什么;(7)空调为什么要清尘网;(8)为什么液体的鸡蛋会生出小鸡;(9)为什么石灰遇水温度会突然加高;(10)为什么闹钟会在规定的时间里叫;(11)为什么温度计受热会上升,遇冷会下降;(12)为什么录音机放入磁带后会放出美妙的歌声…… 我无法一一列举学生的回答,但看到学生的回答我确实有些目瞪口呆的感觉,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真的有些超出我的想象,如何最终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呢,同时保持他们的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呢,我想这也是我这堂《科学探究》课最终希望达到的目的。

最新整理初中科学教案七年级科学教

学反思七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担任七年级科学教学工作半年来,在不断地摸索和学习中进行教学。认真回顾这一年的教学工作,现对自己的观点和做法进行重新思考,将反思所得总结如下: 第一,摒弃旧的教学观念,建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改变了自己在以往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角角色:将要讲述的内容为自己编好“剧本”,然后自己在讲坛上尽情演绎,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现在是给学生编好“剧本”,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当主角,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演绎,自主、合作地获取知识。 第二,教师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要让学生演好主角的角色就必须为学生设计好适合学生演绎的剧本。因些,本人认真钻研教材,为集体备课和学习材料的设计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三、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标努力提倡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差异,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别,不挖苦、不讥讽,相反在问题情境的设置、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中,都要尽可能让全体学生能主动参与,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或有能者有大作为,小能者有小作为的练习。如在七年级第二学期,学完“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后要求学生完成一些给出方程编写联系实际的应用题,并让学生交流评议,这样有能者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理解不深者也可以仿照例题的背景通过借鉴书本完成。 第四、在课堂教学上突出了精讲巧练,做到堂上批改辅导和及时的反馈。新学生的数学层次参差,有针对性的辅导还不完善。另学生学习的参与度还可以提高,体现在小组讨论、新知识的举例交流等合作学习,今后还可适当增加。七年级的学生学习方法较单一,可加强学法的指导。

第五届深圳科学竞赛七年级正题

. . . . 第五届《科学》竞赛试题 (科学馆,2012年3月18日10:00启封) 1、答题时,请将答案填写到最后面的答题卷上,只交答题卷..... ,请同学们务必书写工整。 2、可能用到的数据:g=10N/kg , 3、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36分) 1、目前,众多的数码通讯产品,提供了极佳的用户体验,以iPhone 手机为例,可以通过倾斜手机,来控制屏幕上的赛车的转向,手机的这种功能相当于人体中哪种感觉( ) A .视觉 B .听觉 C .触觉 D .位觉 2、以下动物没有牙齿的是( ) A .鲨鱼 B .牛 C .鸡 D .蛇 3、《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期中有一段描写如下: 且说鲁智深生擒了方腊,与诸将在六和寺安歇。是夜月白清风,水天共碧,鲁智深与武松正在僧房里,睡至半夜,忽听到江上潮声如雷。鲁智深只道是战鼓响,贼人生发,跳将起来,摸了禅杖,大喝着,便抢出来。 请你根据所学知识,推断这—情节发生的时间大概是在( ) A .农历初一 B .农历十五 C .农历初七、初八 D .农历二十二、二十三 4、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主要是因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 A .吸收作用 B .反射作用 C .散射作用 D .逆辐射作用 5、读右图,A 、B 两岛( ) A . 面积较大的是A B . B 岛属于西半球 C . A 岛属于南半球 D . A 岛在B 岛的西北方 6、在长宽各120cm 的纸上,画一幅中国地图,最适合的比例尺是( ) A .一百万分之一 B .五百万分之一 C .一千万分之一 D .五千万分之一 7、右图为模拟温室效应的小实验,两支同样的温度计静置在下, 十分钟后,透明玻璃瓶温度计的读数可能是( ) A .25℃ B .12℃ C .10℃ D .8℃ 8、登陆月球的宇航员,在月球上的真实感受是( ) A .由于陨石频繁光顾月球,因此月球表面常常会发出震耳的响声 B .由于穿着笨重的宇航服,所以每走一步都非常困难,步履蹒跚 C .月球上观察天空,发现无论白天还是黑夜,天都是黑色的。 D .月面上没有植物,到处都是尘土飞扬。 720 10 0 -10 -20 20 10 0 -10 -20

最新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教案集

七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章科学入门 第一节科学并不神秘 教学目标:1、知道科学是研究各种自然现象的学问,知道科学的发现可以从观察身边的事物入手。 2、熟悉科学实验室里的常用仪器 重点难点:如何鼓励学生观察、思索身边的自然现象,引导他们自觉地提出疑问,激发探究的兴趣,形成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1. 什么是《科学》? 广袤的宇宙、神奇的生物、形形色色的物质,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界。我们就生活在这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中,那里有无数奇妙的现象,并且大自然中的各种事物都在发生变化。这些自然现象是怎样发生的?又将怎样变化?《科学》就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对各种疑问找出答案的学问。 2. 科学离我们很远吗? 你一定知道牛顿由一个苹果的落地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由观察沸腾的水顶起壶盖而发明蒸汽机的故事。他们都是从研究身边的问题着手,最终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我们都可以进入科学的世界。 二、科学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科学技术带给世界哪些改变? 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对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好处,但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我们在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推动技术进步的同时,更要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才能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1)介绍先进的科技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1交通工具的变化 ○2通讯方式、工具的变化 ○3家用电器给生活带来的便捷 ○4登月,探索海底、地球内部 讨论:科学技术还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 (2)先进的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1给人类带来的好处:火箭使人类认识了地球以为的世界。 ○2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与火箭相同原理的导弹等却摧毁着我们的文明。

七年级(上)科学竞赛试题卷

第2题图 七年级 (上)科学竞赛试题卷 温馨提示: 1.本卷共4大题,33小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20分。 2.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答案—律填写在答题卷上。 一、选择题(本题有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将选出的答案选项字母填在答题卷的相应空格内) 1.在科学实验操作中有很多的注意事项,下列哪一选项是防止损坏仪器设备的(▲)A.在读量筒读数时,视线应平视凹液面最低处 B.使用天平应该左边放物体,右边放砝码 C.使用胶头滴管时不能将滴管伸入容器之内 D.使用显微镜时,镜筒下降时眼睛要观察物镜 2.将一根细线系在一个铁丝框架的相对两边,将框架浸在肥皂液中 取 出来,出现了一层肥皂膜,将前端用针刺破,另一侧出现如图所 示 的现象,这个实验说明( ▲ ) A.分子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B.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 C.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 D.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 3.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装片时,如果目镜不变,只将物镜由“10×”转向“40×”,这时视野 内细胞大小和数目以及视野亮暗情况变化正确的是(▲) A. 变大、变少、变暗 B. 变小、变多、变暗 C. 变大、变多、变亮 D. 变小、变少、变亮 4.下列现象不能证明地壳在不断变动的是(▲) A.考古学家在台湾海峡发现有古河道的痕迹B.地中海的面积在不断缩小 C.我国西北地区的沙漠面积变大D.采石场发现弯曲的岩层 5.法国准备生产一种冬暖夏凉的夹克,这种夹克在衣料纤维中添加了一种微胶囊物质。人们穿上这种夹克,当气温升高时,微胶囊物质开始熔化,人体感到凉爽;当气温降低时,微胶囊物质开始凝固,人体倍感温暖。这种夹克能自动调节温度的原理是(▲) A.当气温升高时微胶囊物质熔化从人体吸热,当气温降低时微胶囊物质凝固从人体吸热 B.当气温升高时微胶囊物质熔化向人体放热,当气温降低时微胶囊物质凝固向人体放热 C.当气温升高时微胶囊物质熔化向人体放热,当气温降低时微胶囊物质凝固从人体吸热 D.当气温升高时微胶囊物质熔化从人体吸热,当气温降低时微胶囊物质凝固向人体放热 6.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冰熔化过程 中冰水混合物 温度高于0°C B.冷冻室取出的 冰棍,外表的“霜” 是由空气中水蒸 气凝华而成 C.通常采用 降温的方法将 石油气液化储 D.舞台上的云雾是 干冰升华成的二氧 化碳气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