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八大方言语系

中国八大方言语系

中国八大方言语系
中国八大方言语系

中国八大方言语系

中国有八大方言(新近又发现一种叫“平语”的语言,主要分布在广西一带)。也有人把中国方言划为九大方言、十大方言。其实,我们所说的“八大方言”、“九大方言”,甚至“十大方言”,都还只是国内的汉族方言,如果加上少数民族的语言,中国的方言还可以划得更多、更细。

一、北方方言

习惯上称为“官话”。有东北官话、西北官话、晋话、西南官话等。以北京话为代表,包括长江以北,镇江以上九江以下的沿江地带,四川、云南、贵州和湖北、湖南两省的西北部,广西北部一带,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70 %以上。在这方言区内居住的何氏人,他们的语言自然属于北方方言。而从这个方言区移居港澳台何氏族人和旅居海外的何氏华侨、华人,其“母语”当属北方方言。

二、吴方言

吴方言被誉为“吴侬细语”,以上海话为代表(一说以苏州话为代表)。包括江苏省长江以南、镇江以东部份(镇江不在内)浙江省大部份。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8.4%左右。在这方言区内居住的何氏人,他们的语言自然属于吴方言。而从这个方言区移居港澳台何氏族人和旅居海外的何氏华侨、华人,其“母语”当属吴方言。

三、湘方言

以长沙话为代表,分布在湖南省大部份地区,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5%左右。在这个方言区内居住的何氏人,他们的语言属于湘方言。而从这个方言区移居港澳台的何氏族人和旅居海外的何氏华侨、华人,其“母语”当为湘方言。

四、赣方言

以南昌话为代表,主要分布在江西省(东部沿江地带和南部除外)和湖北省东南一带,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2.4%左右。此方言区内何氏人的语言属于赣方言。从这个方言区移居港澳台的何氏族人和旅居海外的何氏华侨、华人,其“母语”当归类为赣方言。

五、客家方言

以广东梅县话为代表,主要分布在广东省东部、南部和北部,广西东南部,福建省西部,江西省南部,及湖南、四川的少数地区,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4%左右。此方言区内何氏人的语言属于客家方言。从这个方言区移居港澳台的何氏族人和旅居海外的何氏华侨、华人,其“母语”当为客家方言。

六、闽北方言

以福州话为代表,分布在福建省北部和台湾省的一部分,南洋华侨也有一部份人说闽北方言。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1.2%左右。此方言区内何氏人的语言属于闽北方言。从

这个方言区移居港澳台的何氏族人和旅居海外的何氏华侨、华人,其“母语”当为闽北方言。

七、闽南方言

以厦门话为代表,分布在福建省南部,广东省东部和海南省的一部分,以及台湾省的大部分地区。南洋华侨也有不少人说闽南方言,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3%左右 .此方言区内何氏人的语言属于闽南方言。从这个方言区移居港澳台的何氏族人和旅居海外的何氏华侨、华人,其“母语”当为闽南方言。

八、粤方言

以广州话为代表,分布在广东省大部分地区和广西东南部。港、澳同胞和南洋及其他一些国家的华侨,大多数都说粤方言,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5%左右。

至于新近发现的“平语方言”,多分布于广西一带,其特点为是北方方言对南方方言地区侵蚀的产物!

在这里特别谈谈海南的方言。

海南古往今来都是个“移民地区”,因而岛上语言也深深地打上“移民”的烙印。可以说,海南岛上的语言是中国八大方言的缩影。现在,海南岛上住了几代人汉族居民,除了通行“普通话”外,还通行十几种方言(包括少数民族语言),如:海南话(闽南方言)、军话(西南官话——北方方言)、“艾话”(客家方言)、白话(粤方言)。此外,海南的汉族居民还有:儋州话(疑为粤方言变异)、迈话(疑为粤方言变异)、临高话(疑为广西壮语变异)、村话(语种不详)等。

【传统文化】中国十大最难懂方言排名

排名第十:东北话

东北话可以说是跟普通话发音最为接近的方言了,而且随着赵本山等小品演员的大力普及,可以说已经是家喻户晓,不管老人孩子都能吆喝出几句,而且东北话从发音上就能体现出东北人憨直豪放的性格,容易得到大家的接受。但是东北话因为有很多分支,比如大连话,沈阳话等等,最标准的东北话还是在铁岭和朝阳,而且东北话有个别字词的发音还是让外地人很难听懂,但是这样的字词在东北话里并不常使用。

所以东北话排名十大难懂方言第十位,难懂指数2,上口指数9。

排名第九:天津话

天津话可以说从骨子里就透着那种天津人的幽默,相声艺术经常使用到天津话,以达到更好的搞笑效果。天津话基本上没有什么让人听不懂的字词,但是由于天津话发音音调和普通话

差别很大,要是说话语速过快,还是让人听不懂。

所以天津话排名十大难懂方言第九位难懂指数3,上口指数7

3楼

排名第八:山东话

山东胶东半岛的城市说话发音和东北的大连话相当接近,一般人都能够听得懂,但是要是到了潍坊等内陆城市,其地方方言就有些晦涩难懂了。山东话以其独特的发音总是让人觉得很土,但是听长了就会感觉到齐鲁大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就通过这浓厚的山东味体现出来,别忘了当年孔子孟子说得也都是山东话啊!

山东话难懂指数4,上口指数7

排名第七:四川话

四川话在西南地区有很大的影响,属于汉语北方方言西南官话的一个分支,语音、词汇、语法等和普通话有很大的一致性,也有自己不同的特点,而以语音方面的差异最大。四川话语音系统共有20个声母、36个韵母、4个声调,还有韵母儿化现象。由于四川人口众多,而且外出打工的人也很多,使得四川方言让很多人熟知。

四川话难懂指数5,上口指数6

排名第六:长沙方言

长沙是湖南的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而且人口众多,交通便利,因此长沙方言从古至今,一直受北方方言的影响,与普通话距离较小。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5%,因此,它在汉语方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湖南是个出伟人的地方,而且《红楼梦》里面都透露出分明的湖南方言语境。

所以长沙话作为湖南话的代表排名第七难懂指数6,上口指数6。

排名第五:陕西话

陕西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陕西方言得天独厚,博大精深,从这些方言中我们既可以窥视到古老的华夏文化的发展轨迹,又可领略到今人溢于言表的真情实感。由于陕西地理特点是东西狭义南北长,各地方言土语大不相同,甚至同一句话,因咬音轻重语速缓急不同而内容涵义不同。

陕西话难懂指数6.5,上口指数6。

排名第四:上海话

上海话和浙江的杭州话以及宁波话多少有些相似的地方.

上海话难懂指数7.5,上口指数6

排名第三:苏州话

苏州话体现了浓浓的古意和一种书卷气。苏州人说“不”为“弗”,句子结尾的语气词不用“了”而用“哉”,人们听见苏州话会有一种亲切感。苏州话历来被称为“吴侬软语”,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软”,尤其女孩子说来更为动听。在同属吴方言语系的其他几种方言中,等都不如苏州话来得温软。有句俗话说宁愿听苏州人吵架,也不听宁波人说话,充分说明了苏州话这个“软”字。

苏州话难懂指数8,上口指数4。

并列排名第三:闽南话

闽南话的流播不只在闽南地区,早已超过省界和国界,在外省传播闽南话最广的是台湾,台湾岛上,除了高山族地区外,差不多都通行着近于漳州腔和泉州腔的闽南话。估计没有语言天赋的人,就是在福建待上一辈子可能都听不懂闽南话,闽南话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最复杂,内部分歧最大的一个方言。

闽南话难懂指数9,上口指数3。

排名第二:广东话

广东话可以说现在是流传广泛,很多人都会说几句简单的广东话,但是我把广东话排名第二的原因是,广东话不只有自己独特的发音,还有自己的文字,而且在广州的公交车上都是先用广东话再用普通话进行报站的,有些广东人包括香港人甚至听不懂普通话,这足以说明广东话与普通话的差别之大,而且广东人很保护自己的方言,只要有可能他们都会尽量使用自己的方言。

广东话难懂指数9.5,上口指数3。

排名第一:温州话

不知大家有没有听说过这样一句话,说是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温州人说鬼话。这里所说的鬼话并不是侮辱温州人的意思,据说在抗日战争中,八路军部队相互之间联系由于保密需要,都是派两个温州人,进行电话或者步话机联系,而日本鬼子的情报部门,总是也翻译不出这发音极其复杂的温州话,可以说当时的温州人就像美国大片中的风语者一样,为抗战胜利起到了相当大作用。所以说鬼话并不是说温州人说的话是鬼话,而是日本鬼子听不懂的话。通过这个我们就可以了解到温州话有多么难懂。

所以温州话排名十大难懂方言第一位,难懂指数10,上口指数1!

认识方言与共同语的关系。

第一,从语言的渊源方面来认识,我们认为汉语的各种方言跟共同语有同源异流的关系,渊源上看大家都是汉语历史发展的产物,随着社会、历史、人文、地理各方面的条件发展、变化,自古至今我们的语言时而统一、时而分化,在语言的分化和整化过程当中,就自然会产生形形色色不同的方言,有的方言早一点形成,比方说我们广东的粤语潮汕话这些都比较早期就形成了,相对来说客家话有没有那么早。这要跟社会历史条件跟整个民族的历史背景要联系起来。这样一来,不管先形成还是后形成不管差别的大小,粤语跟普通话的差别很大,客家话和普通话差别相对小一些,不管差别或大或小都是兄弟姐妹的关系,都是同源异流的关系,这样就非常明确了。兄弟姐妹的关系,我们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到了统一的时候、到了发展的时候没有一个共同的语言是不行的,在世界各个民族和各个国家,往往把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有没有一个高度统一的共同语看作是这个发展的很重要的一点,而且这个共同语必须有明确的规范,他规范的程度怎么样?被看作是文明程度的反应。这种程度之下我们知道秦始皇做了两件大事,一个是修长城,一个是“书同文”统一文字,统一文字结果怎么样呢?结果在文字方面统一了,但是方言语言并不因为文字的统一马上就统一起来了。我们大家在座的有的接触过方言的历史,扬雄写《方言》两千多年了,那个时候就已经存在了各种不同地方的方言,他们也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在《方言》这部著作当中反应出来的,尽管历史上我们很早统一文字,但是我们的方言由于语言是发展的、社会是发展的,语言是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社会的发展必然要带动语言的发展,今天21世纪我们看到有很多的语言现象,半个世纪以前我们当学生的时候我们理解和看到的语言现象和现在大不一样,语言发展、社会发展大不一样了。但是为什么我们今天推广普通话、推广共同语,我们还要继续保留方言?我们实行的政策是推广一种保留多种,推广一种是共同语,其他方言休想再争夺这个共同语的权利,一个民族一般只有一个共同语。但是要保留多种,共同语是一种,现在说的几大方言来说,大的小的方言都要保留,为什么呢?就要我刚才我所说的,因为他们是兄弟姐妹的关系,老大当了家不能够把老二、老三全部踢走,都是一家人。所以方言跟共同语并不是对头冤家,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补充、相互影响的。今天的共同语吸收的很多方言的因素大家都能够看得见,所以这是一方面,我们从渊源上来认识这个问题。

第二,从语言的性质和内涵来认识。大家接触过语言理论的都知道任何一种语言不管他有没有文字,不管他是发达的还是落后的,都必须有三个要素语音、词汇、语法,没有一个语言没有词汇只有语音的,没有语法只有词汇的。就这一点来说,这个内涵在共同语和方言同样是存在,所以说,在方言和共同语他的内涵来说,方言也是拥有语音、词汇、语法三大类的语言体系,所以方言也能够独立地运用、独立地发挥,作为一个完整的语言所能发挥的作用。正因为这样,我们说语言是人类社会交际的工具,共同语是我们全社会、全民族、全国家的共同交际的工具,接着就是说方言也是交际的工具,只不过方言是地域性的方言的交际工具是在他所通行的地域里头发挥作用。就这个内涵来说,我们不能误解成方言只是共同语上面的一点、一部分的不同的内容,而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所以这样理解的话共同语和方言内涵是一致的,他发挥的作用基本上也是交际、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功能,这个我们要认识清楚,否则我们在看待方言怎么发挥作用的时候就会误入歧途,因为我们认识不到它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体系,语言做得到的方言也做得到,语言是承载文化的,方言也是承载文化的。客家山歌不用客家话承载用什么?粤剧用普通话来唱行吗?不行的,所以发挥的作用是一样的。

第三,从语言的社会功能来认识。因为民族共同语代表一个国家,也代表这个国家、这

个民族的语言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形成的,形成之后各个方言心甘情愿地尊他为老

大、为代表,所以在社会功能上我们一定形成了共同语,这个共同语就一定要让他在

整个社会、整个民族里面推广普及,所以刚才我们说了推广一种共同语,我们不推广

方言而是要推广一种大家共同的语言,这是必然的。所以我们国家的语言政策长期以

来就实行了一个大力推广普通话的政策,大力推广普通话就意味着大力推广我们全民

族共同使用的这种共同语。在国外、在联合国,我们这个共同语也代表了我们国家的

语言,不管你汉语多复杂,我只认你一种代表就是共同语,大家都知道了,联合国有

六种工作语言,汉语是其中的一种,我不能够说这个汉语就是粤语、闽语、客语、北

方话等等,联合国的工作语言汉语就是汉民族的共同语,所以我们对外汉语教学首先

让你学共同语,这是最主要的。我们不推广普通话,我们或者推广普通话做得不好,

一些外国的友人到了广州一下车、一下飞机听到的都不是我们的共同语,这对我们国

家形象影响很坏,你们有共同语,但是你们的共同语推行了几十年到底怎么样?我们

到了你们的国土上听到的不是你们的共同语,至于说学会共同语再学一点方言那是另

外一回事,我们也应该可以接受,也应该提供条件。所以现在很多对外汉语的任务除

了要教共同语也要教一点方言,但是从刚才所说的社会功能上来看,两者不能相提并

论。一些人为了某种需要在学习我们的各种方言,包括广州话、上海话都有人在学,

但是有一条非常明确,在学习汉语的时候,他认为是在学习中国的共同语,就是汉语。

学习方言的时候他很明确是学习汉语里面的一个地域性的交际工具。所以,方言你再

怎么样社会功能不能跟共同语相提并论。所以我觉得我们要认识到这个关系。

第四,从社会地位上来认识。地位是从功能而来的,正因为社会功能不一样,社会地位也就不完全一样了,刚才说一个是推广、一个是保留,方言是在保留的基础上结合到方言承载的文化,结合到方言地区的实际情况来发挥他的作用。而共同语呢?共同语不是这样的,他本来在全国人民的心目中他就是我们全国通用的一个语言。因此,我们从过去的《宪法》、《教育法》上面都已经对我们的民族共同语这样的一个地位有所反应,但这还不够,多年以来我们一直在酝酿要成立一部《语言文字法》,专门用法律的形式把共同语的地位,把社会通用语言文字的地位确定下来,这就是我们在2000年人大常委会通过的2001年1月开始正式在全国实施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这部法律明确规定了我们的社会通用语言就是普通话,我们社会通用的文字就是我们的汉字。包括已经简化了的汉字,也包括没有简化了的原来的繁体汉字。所以我们有时候也有一个错觉,我们说推行简化字要语言规范、文字规范,文字规范不单要你写简化字的时候不要写错,而且要规范你写繁体字也不要写错,繁体字没有进行国家统一简化的也是我们的规范汉字。所以正确的提法要叫做“写规范字”,我们从小学、中学、大学,每一个阶段都有这方面的内容,一直到大学讲《现代汉语》有文字编,我跟我的小外孙说,我说简化字你可以写,但是爷爷这个名字三个字没有简化不能写,“詹”字有没有简化?没有,有人乱七八糟地写成“占”,我拒绝承认,我要签了这个字,邮局发来的汇款单我能拿到吗?不行的。所以“詹”字没有简化,“慧”字没有简化,还有“彗”跟这个“慧”差一个“心”,不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国家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用法律的形式明确了我们语言的法律地位。现在同行共同语也好、运用方言也好都是有法可依的,因为我们国家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里头也给方言的应用留下了很大的空间,正因为这样,我们岭南、广东的广播电视传媒,我们还有一些用我们的广东方言播音的和像全世界宣传的。

大家都知道南方电视台有一个卫星频道,24小时都是用粤语的,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全天24小时播送的卫星频道,因为香港那个不是用粤语,他不是覆盖全世界的。这样的

做法有些人有看法、有意见,但是我们也有法可依,大家看看《国家通用文字语言法》里头用好几条条文说到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方言。第一条就是说我们公务员执行公务的时候需要用方言的就用方言,到农村里去,那里推广普通话没有深入到每个老百姓那里去,你执行公务、打官司是不是也要照顾到这些不懂普通话的人呢?也要的。后面还有几个条文,说是艺术上的粤剧这一类的,还有最后一个是为科研教学的需要,我们这里在座研究教学方言都要用的。

所以说地位上是不同,但是各就各位,有主有从。从整个国家、整个汉语来说,主当然是我们的共同语,方言也发挥了他的作用。所以我们要从这个地位把方言和共同语的定位弄清楚。

一、广东方言词语中的历史文化信息

穗“穗”是广州的别称,传说周夷王时,有五个仙人驾着五只口衔谷穗的山羊来到楚亭(当时的广州),并将谷物赠给州人,祝州人永无饥荒。为了纪念仙人的馈赠,楚亭故名“穗”。

从地理位置上看,广州位于广东三江(东江、西江、北江)出海口地带,今广州南郊七星岗的古海蚀崖遗址证明,大约在7千到1万年以前,广州以南的大片土地都是浅海,海岸就在今七星岗一线。这更使我们相信远古时代的广州人应是一个以渔牧为主的民系,后来随着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扩大,为谷耕经济提供了条件。如果仙人馈穗的传说反映了一定历史的事实,那么“穗”城的得名应该是远古的广州人从渔牧生活向农耕生活转变的见证。

拍髀唱歌粤方言区至今有一首传唱民歌叫做“拍大髀唱山歌……”,意思是用拍大腿打节奏的方法来唱山歌。这一民俗应相当久远,秦代李斯的《谏逐客书》中记载:“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乎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意思是说,敲击瓦器、弹筝、拍大腿唱歌乃是真正的秦国音乐。历史文献也证实先秦时期确有北人大规模南下的史实,《史记?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至今,“缶”(广东俗写作“煲”,一种陡壁的瓦锅,最早为陶制品)仍为岭南地带的常用炊具。拍髀节歌是否是广东独有的风俗不得而知,但历史上北人南下,将当时北方的风俗带到南粤是完全可能的。

执笠“执笠”一词粤语今指商铺收摊,引申为倒闭。“笠”在粤语中指疏眼的竹篓,普遍用以盛装物品,此与广东盛产竹器的地域特点不无关系;“执”是收拾的意思。今天对城市中有固定铺面的新型商店来说,“执笠”一词已不好解释,可是追溯历史就不难理解了:广东地区传统的民间贸易多为集散型的散摊集市,本地人谓之“虚”,所谓“趁虚”

即是赶集。传统的虚市上,商者多以竹篓盛物展销,日终“虚”散,商者自然要收拾盛货的竹篓准备回家,可见“执笠”一词反映了历史上广东鲜明的地域商贸特征。

咸水话“咸水话”原指疍家人所说的带有疍家口音的广州话,后来用以泛指夹杂外地口音、不纯正的广州话。很明显,“咸水”指的就是海水,“咸水话”应该就是指海边渔民所操的语言。这里道出了两个信息:1. 历史上的疍家人所说的话与广州话确有明显的区别,这可以从近年有关学者对澳门等地疍家话的调查整理资料中得到证实;2. 广东历来就是一个双语(双方言)运用较为普遍的地区,该地区的外地人在本地使用自己的母语,进入广州一般都能使用广州话,即使语音不纯正,也要趋近于权威方言。“咸水话”不但

道出了疍家文化与本土文化融合的历史,也说明作为广东地区权威方言的广州话,其通行权威已非一日。

酾酒“酾酒”(又作“筛酒”)一词原为滤酒,《说文》酉部:“酾,下酒也”;《汉语大字典》酉部:“酾,滤酒”。古代的农家酒因酿造技术的限制,成酒往往混杂着很多渣滓,故又称“浮蚁”。斟酒时先要将酒面上的浮渣滤去,然后再斟,这一过程为“酾”。今天因为酿酒技术的提高,即使像客家人自酿的娘酒,斟饮时也不再需要过滤,可“酾酒”一词今天仍在客家话等很多方言中继续沿用,“酾酒”一词无疑沉淀了一层中国地域酒文化的历史内涵。今天我们从广东方言入手发掘广东的地域文化内涵,可以为广东的民俗历史与文化研究提供宝贵的资料。

地名蕃坊、雅瑶

“蕃坊”是广州越秀区的地名,“蕃”亦作“番”。“番”过去是对外国、外族的通称,广东沿海自唐代就有了外向性的市舶贸易,据此我们可以推测广州蕃坊一带过去应该是外国人聚居或做生意的地方。据广东省《地名词典》记载:蕃坊“因唐、宋为外国商人居留地得名,阿拉伯和波斯商人多聚居于此。”该处今仍存怀圣寺和光塔等伊斯兰教建筑可以证明这一史实。

“雅瑶”今为广州白云区的一个辖镇,地名字面颇不好理解,可本地老人都知道“雅瑶”原名为“瓦窑”,广州话“雅瑶”“瓦窑”同音,“瓦窑”地名较俗,故改做“雅瑶”。相传历史上有苏、谭两姓迁居于此,以土窑烧瓦为业,故名该村为“瓦窑”。

二、广东方言词语中的地域文化信息

“拜山”与“酾地”广东多山,山地精爽干燥,不易水浸,故于死去的人一般都为之择山而葬,所以粤方言(白话)称扫墓为“拜山”。

广东梅县等客家聚居地主要分布在山区,可客家话却称扫墓为“酾地”,“酾”原义是斟酒,引申义为以酒祭奠。其实客家词语中“泥地”(干地)、“田”(水田)、“岭岗”(山)分得很清楚,不会将这几个概念混淆,过世的客家人一般也是择山而葬,但为什么客家话不称扫墓为“酾岭”,而叫“酾地”呢?这与客家人的历史与传统有关。客家先人最初生活在华北平原一带,华北平川一望无际,并不多见山。中州河南等地至今仍以旱地耕作为主,先人死后,一般都葬于自家的地头,倘若我们今天坐火车经过华北平原,至今还可以看到沿途的地头葬。客家人一向崇奉“慎终追远”,扫墓是客家人一项倍受重视的祭祀礼俗,这一礼俗在客家人的历史上一旦以“酾地”一词约定俗成后,“酾地”从此就成了这一礼俗的代表符号,不管这一习俗活动后来在形式上有什么变化,只要这一活动以传统的方式延续下来,符号“酾地”也会被沿用。联系客家的历史与民俗传统,“酾地”一词也就不难理解了。

做金客家话的“做金”又称“二次葬”,指的是死者入土三年后,要取出骸骨装入称之为“金罂”陶罐中,再择日安葬。民俗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二次葬的原因有二:“一是游动经济,迁居甚多,每当迁徙之时,进行二次葬或多次葬;另一种是出于某种信仰。”(陶立璠1987)以信仰规范的二次葬习俗一般只见于少数民族,如贵州安顺地区的苗族二次葬。当然,二次葬的风俗不止于客家,原因也不尽相同。就客家民系而言,大家都知道,

历史上的客家人曾经历了东晋、唐末、宋元三个时期的大规模迁徙,广东客家直至明清时期迁徙仍然频繁。作为一个历经迁徙的民系,客家人之所以如此团结,与其所处的环境与具有向心力的文化传统是分不开的,在客家聚居的围龙屋中,宗祠的地位与象征力量是不可取代的,这就是所谓“慎终追远”的传统。历史上的客家人迁徙到一处,先人去世自然也要就地安葬;若干年后,客观形势逼迫他们继续迁徙,祖坟也必然随之迁移。一次次的迁徙连带着一次次的迁坟,自然就形成了客家人“二次葬”的丧葬传统。作为一种习俗或传统,一旦形成,在一个民族或民系的内部就会有相当强的规范作用与传承影响力,即使是后代定居的客家人,仍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延续这种习俗。随着近年丧葬习俗的改革,广东的绝大部分地区今已基本实行火葬,但“二次葬”的历史文化信息却可靠地沉淀在客家方言中。

自梳女广东习俗,女子出嫁前要有一个仪式,那就是请女性亲友帮出嫁者在头上梳起一个髻,插以头簪以示成人,在传统的中国成人礼仪中又叫“笄”礼。《公羊传?僖公九年》:“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南海、番禺、顺德等地旧时有很多年轻女子不愿出嫁,愿终身侍奉父母或独立生活,于是由自己梳髻,表示成人,故粤语谓之“自梳女”,它反映了珠江三角洲一代的地方风俗。这一风俗当今虽几近消亡,但通过相应的方言词语,我们还能窥见这一特殊的地方风俗与历史文化信息。

临嫁扎脚“临嫁扎脚”是潮州熟语,“扎脚”就是裹脚,意思相当于普通话的“临渴掘井”,熟语说明潮汕地区历史上确有妇女裹脚的传统。今天在广东已很少看到裹脚的女人,清末与民国初年最后一批裹脚的中国妇女今天还健在的,全国恐怕也不多见,但是反映“裹脚”这一落后的封建习俗的词语却仍保存在民间熟语中。

很奇怪,同处广东的客家方言却没有“裹脚”一类的词语,这证明近代历史上的客家妇女并没有裹脚的习俗。徐珂《清稗类钞》记载:客家妇女“向不缠足,身体硕健,而运动自如,且无施粉及插花朵者。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证明客家是一个富有开拓精神的民系,客家妇女很早就充当了客家地区生产劳动的重要生力军,妇女裹脚与客家人的社会实践方式是不相适应的,也说明了客家人开放的文化观念。

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性

一国人民,如果语言彼此不通,那是一盘散沙,不是一个现代国家。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全国通用的语言。大力推广、积极普及普通话,有利于克服语言隔阂,促进社会交往,对我市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市改革开放和对外交往的深入,社会对普通话的需求日益迫切,推广普及普通话,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有利于促进人员交流、商品流通和建立统一的市场。学校是全社会普及普通话的基础。因为人们的发音是一个技巧性很强的语言行为,一个人的语言习惯与语言能力的形成主要是从幼儿到少年期,当形成某种语言能力和语言习惯之后,再纠正这种已有的语言,难度会很大。因此,普及普通话必须从幼儿园、小学抓起,坚持不断在各级各类学校全面推进,使每一个走出校门的毕业生都能讲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那么全社会普及普通话就具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推广普通话的关键在于语言观念的更新。一个城市里如果只流通本地方言,这个城市必定是比较封闭的;如果在一个城市里能听到许多种类的语言和方言,并且通行普通话,那这个城市的开放程度必定很高。歧视和排斥普通话的心理,其实是小农经济意识的残余。普通话是文化语言。从古至今,汉民族共同语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人们在学习和使用普通话的过程中,不但认识了普通话的实用价值,而且逐步认识? 普通话作为一种应用于社会公众场合的语言现象,与人们的日常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在现实生活中为人们广泛使用。它的影响面广,多流行于一个地区或全社会。它服务于全社会,并为社会的全体成员所共识。具有社会性、公众性、开放性、实用性等特点。它是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涉及面最广的一种语言活动,它集中体现了社会各行业语言运用的特点,集中体现了民族心理、道德观念、文化修养等社会文化诸因素,社会用语常常对整个社会的语言发展具有导向作用。

说普通话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是了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同时它涉及全社会的每一个成员,是一个人文化素质、道德修养和精神面貌的体现,所以,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社会用语规范工作做得怎样,标志着一个国家的文明、进步和现代化程度。因此,我们要大力开展推广普通话工作,让社会用语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使之既能达到交际目的,又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既促进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又加强全社会的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汉语方言消失的速度正在加快

汉语方言消失的速度正在加快 方言是语言的一种变体,一般来说可以根据其性质分为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通常我们所说的方言更多指的是地域方言,它是由于地域差异而形成的不同语言体系。一般国家都是官方语言与地域方言并存的。 分久必合,分久必合,是民族形成发展的必然形态,中国汉语方言就是在汉民族历史上一次次的统一分裂中形成的。由于中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形成了非常丰富的方言体系,大体上有地域方言和民族方言两个分支。从地域角度来看,有七种方言,分别是:官话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七种每一种方言内部还有许多分支。从民族角度来看,主要有侗台语族、苗瑶语族、藏缅语族、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和阿尔泰语系语言。 我国的官话方言只要有八个区,分别是:东北官话区、北京官话区、冀鲁官话区、胶辽官话区、中原官话区、兰银官话区、西南官话区、江淮官话区。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官话中虽然含有“北京”二字,但它并不是北京话,而是热河地区的方言。而北京话和普通话之间差异非常明显,标准的普通话其实是与东北官话十分接近的,东北官话不像北京话有那么多的儿化音和特有的方言词。总的来说,官话方言区只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 其他的地域方言基本都位于我国南方地区。吴语只要分布于江浙沪、安徽南部、江西东部等地方,吴语的发音中含有很多古音元素,书写中也保留了较多的古代汉语用语。虽然客家人在我国分布很广,但客家话内部差别不大,不同地区的客家人交流起来没有太多障碍。粤方言又称广东话,在我国以珠三角地区为中心分布,粤方言的使用人数已超过一亿。闽方言是我国方言中最复杂的,内部分支非常多,各个分支之间语言差异较大,闽方言主要通行于福建。

中国七大方言概述

汉语汉字——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之一 语言是文化的基石,一切文化活动首先都是一种语言交流。因此,语言的世界深不可测,它的内部积淀着整个民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历史与现实。 一、汉字的起源及发展 汉字是记载汉语的符号,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汉字是中国古代先民的杰出创造,至尽已有6000年的历史。《易·系辞》下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以书契。”结绳记事的传说,还见于 许多先秦古籍,表明结绳确实曾是先民用来记事的方法,但后来则将之 线条化,遂演变为文字。传说黄帝的史官仓颉作书。汉代许慎的《说文 解字序》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 观鸟兽之文,与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垂宪象。 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 见鸟兽踢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这段话说明了造字之 源为八卦与结绳,至黄帝时,始由仓颉创具规模。其实,最初的文字, 决不可能出于一时一人之手,它是在漫长的岁月里由为数众多的人通过 劳动和生活实践共同创造的。仓颉虽不必肯定是唯一创造文字的人,但 至少从中也反映了早在4000年前已经使用汉字的史实。经过不断改进到 商代,汉字已经比较完善和确定。今天出土的卜辞中的甲骨文和青铜器 上的铭文(金文)就是绝好的证明。后来,又经过大篆、小篆、隶书、 楷书、行书、草书几个阶段,到汉、晋时期,汉字遂完全成熟和定型。 因为汉字有一个方型结构,所以汉字的书写、篆刻成为一门艺术,书法、篆刻。 书法形式:甲骨文、金文、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二、汉字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 第一、汉字记载了中华民族的文明成果,在保存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功绩卓著;第二、汉字对于中国十分复杂的方言具有规范作用, 从而对语言的统一具有促进作用;第三、汉字对于增强中华民族 的凝聚力,维系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统一,产生了并且 继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 多民族聚居,方言方语极其复杂多样,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很 不平衡的国家里,如果没有汉字加以维系,中国在几千年间能够 如此统一和发展,恐怕是不可想象的。秦始皇统一中国,“车同轨, 书同文,行同伦”,文字、文化统一。 三、汉字的构造方法——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提出“六书”

世界语言的语系划分和四大语类

世界语言的语系划分和四大语类 世界主要语系﹕ 四大语类﹕ 一?孤立语(Isolation) 孤立语中只有独立的音节﹐音节为最基本的语意和语法单位﹐语言中不会出现再切割的独立音素。语法的概念由不可再细分的单个音节组成﹐音节的发音基本上不会因为所处的位置和语法意义上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例子是﹕汉语﹑越南﹑泰语﹑老挝和西藏语等。二?沾着语(Agglutination)

沾着语里的词语可分出独立的音节而且音节之间界限清晰﹐语法概念主要由多于一个的音节组合而成﹐音节组合会因为所处的位置和语法意义的改变而变动。例子﹕日语﹑韩语和蒙古语等。 三?屈节语(Inflection) 屈节语中的词语由音素组合﹐而且音素之间的分界不明显﹐音素组合成的概念会因位置和语法意义的改变而变化。例子﹕拉丁﹑希腊语和英﹑法﹑德﹑意﹑西和俄等语。 四?多式综合语(Polysynthetic) 在多式综合语中﹐音素组成的词再组合成复合词语﹐这复合词的表达方面已经具备句子的功能。例﹕(西伯利亚东北部的)楚克其语(Chukchi) 。这个语种主要保留在一些土著的语言里﹐属于非常罕有的一种语言﹐所以不在本书的讨论范围内﹐以下为两个‘复合词’的例子﹐让感兴趣的读者了解一下﹕ ta-meynga-levta-part-arkan (直译语意﹕第一–人称–大–头–痛 整体语意﹕我头痛得厉害。) man-nake-ure-qepl-uwicwen-mak (直译语意﹕让–我们(宾格) –晚–长–球–玩–我们(主格)

整体语意﹕让我们今晚打一晚的球。) 西方语言语法的发展 从语法了解西方语言 在上一篇里﹐我们已经了解过西方文字(位于欧洲上的‘印-欧’屈折语﹐在本书中定义并简称为‘西方语言’或‘西方文字’)的发展过程﹐现在我们对有关‘印-欧语系’中字母表记系统的发展与形成过程也有所认识了。自从这一套‘希腊-拉丁’字母系统以‘完全表音’的方式定型后﹐欧洲各民族和语言都相继采用了这一套的表记方式﹐除了在长时间的使用中增减过一些字母数量﹐这样令到字母系统更能简单准确的表记本国语言的音素之外﹐基本上西方文字的表记方式就是这样成形了。之后有关语言的发展方向﹐就主要集中在句子语法﹑单词的不同拼写这些方面。因此﹐要了解作为西方思维工具的语言发展﹐来到这一阶段后﹐我们就要把目标放在对西方语言语法的认识上﹐这样我们才能继续追溯西方思维模式的形成过程。 为了认识西方的语法发展﹐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西方世界中几个主要的语言。因为西方的世界不同于东方﹐她们在宗教﹑政治﹑文化﹑军事和经济上都存在着很大的互动性。从字母的发展可以知道﹐欧洲字母源至古希腊﹐之后经过意大利半岛上的罗马人改良为‘拉丁’字母后﹐再假手罗马帝国的军事﹑政治﹑宗教和文化扩张而传遍了欧洲大部份的地区。就语言在英伦列岛的发展而言﹐英格兰曾经受

七大方言分别是指

七大方言分别是指官话、赣语、吴语、湘语、粤语、闽语、客家话。也有人把中国汉语划为八大方言、九大方言。其实,我们所说的“八大方言”、“九大方言”都是指汉族方言,如果加上少数民族的语言,中国的方言还可以划得更多、更细。如八大方言就,把闽方言分成了两种不同的方言,闽南话和闽东话。 中国七大方言 ?粤语?赣语?北方话?闽语?吴语?客家方言?湘语 目录 官话 赣语 粤语 吴语 闽语 湘语 客家话 展开 官话 赣语 粤语 吴语 闽语 湘语 客家话 展开 编辑本段官话 概述 以北京话为标准,中国大陆使用人数超过70%,通行于中国北方地区各省区,贵州、四川、云南以及华中地区的部分县市。 分布情况 (1)华北方言,通行于京津两市及东北三省,河北、山东及河南(除信阳地区)六省。其中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方言最接近北京话。 (2)西北方言,通行于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宁夏一部分、青海一部分及新疆等六省一区。

(3)西南方言,通行于四川、贵州、云南重庆三省一市及湖北大部分。湖南、广西北部边沿地区。 (4)江淮方言,俗称下江官话,通行于长江、淮河中下游,包括湖北、安徽、江苏、江西部分沿江地区。 此外,晋语在山西大部以及陕西北部、河北西部及南部、河南北部、内蒙古中西部使用,以太原话为代表,有入声韵。其白读系统与典型的官话截然不同。有不少学者将其归于官话,有人认为应当独立,不过晋语与其它官话的差别比起闽语中相邻两县甚至两镇的差别都甚小。 编辑本段赣语 概述 赣语又称江右语,是汉藏语系汉语族下的一门声调语言,为中国日常生活中主要运用的汉语七大方言之一,主要通行于江西大部、湖南东部、湖北东南部、安徽西南部和福建的西北部等地区,是该些地区事实上的公用语。使用赣语的人口在6000万,约占中国人口的6%左右,世界排第三十位。 起源 赣语历史悠久,其源头可追溯到吴城文化,江西在上古时期曾经有过“干越国”和“艾国”等非华夏族国家。史载干越国在春秋时期为吴国所灭,其中心地带可能位于今余干一带,而艾国则位于今修水、武宁一带,后其被楚国并吞。至春秋时代,江西地方经常被称为“吴头楚尾”,是因为江西曾迭为吴、楚、越的争雄之地。公元前473年越灭吴,公元前306年楚灭越。处于“吴头楚尾”的江西和各方都有大量关系,而赣语中至今依旧保存著一些很有特色、很常用的古吴语和古楚语词的积淀,西汉扬雄在其著作《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中,提到“南楚”方言达85次,其中单言“南楚”、不并引其他地名有42次,提到“南楚之外”、“南楚之南”10次。而《史记·货殖列传》中则注明道:“衡山、九江、豫章、长沙,是南楚也。”同时,《方言》中提及的吴越、吴杨越、吴楚等地亦被认为包括江西的部分地区,该时期的江西话[span]是似吴类楚的一种独具特色、有别于周畿雅言的语言。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南下。据《淮南子·人间训》所载:“其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用来对付当时福建的东越与广东的南越的两支军队给江西带来了部分的中原人。 汉高帝初年(公元前202年),汉朝在江西设置豫章郡(赣江原称豫章江,因此而得名),郡治南昌,下辖十八县,管辖区域遍布今江西四方。豫章郡人口由西元2年的将士35万余人猛增至公元140年的167万余人,净增近132万人。在当时中国一百多个郡中,豫章郡的人口名次由53位跃居第四位。在扬州的六个郡中,由第五位跃居第一位。当时,扬州总人口的

汉语方言八大语系

汉语方言八大语系(来自互联网) 在汉族中,因方言求同,而分为八大民系。即北方语、湘语、吴语、赣语、粤语(广府语),微语、闽南语(包括闽南、海南、潮州、雷州四种方语)闽北语和客家语八大方言语系。 一、北方语 习惯上称为“官话”。有东北官话、西北官话、晋话、西南官话等。以北京话为代表,包括长江以北,镇江以上九江以下的沿江地带,四川、云南、贵州和湖北、湖南两省的西北部,广西北部一带,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70%以上。 二、吴方言 吴方言被誉为“吴侬细语”,以苏州话为代表(另一说以上海话为代表,以及经绍兴话为代表)。包括江苏省长江以南、镇江以东部份(镇江不在内)南通的一部分,浙江省大部份。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8.4%左右。 三、湘方言 以长沙话为代表,分布在湖南省大部份地区,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5%左右。 四、赣方言 以南昌话为代表,主要分布在江西省(东部沿江地带和南部除外)和湖北省东南一带,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2.4%左右。 五、客家方言 以广东梅县话为代表,主要分布在广东省东部、南部和北部,广西东南部,福建省西部,江西省南部,及湖南、四川的少数地区,南洋华侨也有一部分人说客家方言,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4%左右。 六、闽北方言 以福州话为代表,分布在福建省北部和台湾省的一部分,南洋华侨也有一部份人说闽北方言。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1.2%左右。 七、闽南方言 以厦门话为代表,分布在福建省南部,广东省东部和海南省的一部分,以及台湾省的大部分地区。南洋华侨也有不少人说闽南方言,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3%左右。 八、粤方言 以广州话为代表,分布在广东省大部分地区和广西东南部。港、澳同胞和南洋及其他一些国家的华侨,大多数都说粤方言,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5%左右。 九、越南方言 汉语共九大语系,其中一个语系在越南,属越南方言。 汉语系(如下图分布)

七大方言

首页 编辑词条 七大方言 1. 北方方言:北京话为标准语(影响力强) 2. 粤方言:广州话为标准语(影响力强) 3. 吴方言:苏州话为标准语,今多以上海话为其代表。 4. 闽南方言:厦门话为标准语,但影响力不强 5. 湘方言:长沙话为标准语,影响力不强 6. 客方言:梅州话为标准语,在广东省的梅州、惠州、河源、龙川、紫金等客语区影响力比较强。 7. 赣方言:南昌话为标准语 1、北方方言 以北京话为代表,通行语中国北方地区各省区,贵州、四川、云南以及华中地区的部份县市。北方方言分为四个次方言区: (1)华北方言,通行于京津两市几东北三省,河北、山东几河南六省。其中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方言最接近北京话。 (2)西北方言,通行于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宁夏一部分、青海一部分及新疆等六省一区。 (3)西南方言,通行于四川、贵州、云南三省及湖北大部份。湖南、广西北部边沿地区。 (4)江淮方言,俗称下江官话,通行于长江中下游,包括安徽、江苏、江西部份沿江地区。 2、粤方言 粤方言,又称粤语,俗称广东话,当地人称白话,英文叫Cantonese,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较为复杂、保留古音特点和古词语较多、内部分歧较小的一个方言,通行于广东省大部分地区,广西自治区的东南部,港澳地区及海外华人区。以广州话为代表。粤方言内部被分为4个片,但语音与标准粤语广州话相对来说差别不大。 广东省境内纯粹属粤方言或以粤方言为主的县市有47个,占全省面积的1/3以上,即广州、佛山、肇庆、江门、深圳、茂名、中山、珠海、南海、番禺、东莞、顺德、龙门、佛冈、增城、从化、花县、清远、连县、阳山、连山、怀集、广宁、四会、三水、高要、云浮、高明、新兴、鹤山、封开、郁南、德庆、罗定、阳春、阳江、信宜、高州、化州、吴川、台山、开平、新会、恩平、斗门、香港、澳门。此外,惠州、韶关、湛江、海丰、博罗、惠阳、惠东、仁化、乐昌、英德、宝安、电白、遂溪、海康、徐闻、廉江等16个县市也有部分地区讲粤方言。 广西壮族自治区通行粤方言的县市有23个,即南宁、横县、贵县、桂平、平南、藤县、梧州、玉林、北流、容县、博白、陆川、钦州、合浦、浦北、灵山、北海、苍梧、岑溪、昭平、蒙山、贺县、钟山。此外,海外华侨及华裔中以粤方言为

中国十大最难懂方言,江山话第一,老铁没毛病!

中国十大最难懂方言,江山话第一,老铁没毛病! 关于中国十大最难懂方言的争论从好几年前就开 始了,万千网友经过无数论战,得出了江山话、双峰话、运城话、高淳话、温州话,共同排名第一的无奈结果。直到度娘收录“中国十大最难懂方言”词条,确定了江山话和温州话并列第一。当然,争论从未停止过。 排名第一:江山话难懂指数:10 颗星 江山话是指浙江省衢州江山市的方言,此外福建省浦城 县部分人使用,是吴语的一种,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语言。与普通话不能进行直接交流。江山话词汇丰富,表现力极强,能表达许多普通话难以表达的意思,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与普通话、与其他方言不同的语音体系,这套语音体系基本接近中古汉语的语音体系,它的声母可以说与中古汉语基本相同,韵母相同的也很多,声调完全一样,所保留的入声字也基本相同。同时由于长期以来江山属于吴地,受吴语的影响 分大,其中夹杂了许多吴音。还有,江山的人口主要迁移于北方,因此在语音上还受到不同时期汉语共同语的影响。 首江山话唱的歌~~体会下江山话的博大精深。 排并列第一:温州话难懂指数:10 颗星 不知大家有没有听说过这样一句话,说是天不怕地不 怕,就怕温州人说鬼话。这里所说的鬼话并不是侮辱温州人的意思,据说在抗日战争中,八路军部队相互之间联系由于保密需要,都是派两个温州人,进行电话或者步话机联系,而日本鬼子的情报部门,总是也翻译不出这发音极其复杂的

温州话,可以说当时的温州人就像美国大片中的风语者样,为抗战胜利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所以说鬼话并不是说温州人说的话是鬼话,而是日本鬼子听不懂的话。通过这个我们就可以了解到温州话有多么难懂。 闽南话的流播不只在闽南地区,早已超过省界,福建, 广东海陆丰地区、潮汕地区,台湾等,潮州话跟温州话是公认最难听懂的方言,估计没有语言天赋的人,就是在这些地 区待上一辈子都可能都听不懂闽南话,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就是这么来的,闽南话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最复杂,内部分歧最大的一个方言。我们最熟悉的该是“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这句歌词了。 爱拼才会赢》 排名第三:广州话(粤语)

中国八大方言

中国八大方言,看看你说的是哪种鸟语 最近对各地的方言产生了兴趣,到网上搜索了一下才发现原来大家说的普通话居然还不是正宗的国语,郁闷。现在说的国语其实是以前胡人说的语言,古时候的人说的是现在的广东话。黄瓜把搜索出来的结果整理了一下,给大家交流交流。 一、普通话 汉语自古以来有方言同时也有共同语。根据历史记载,春秋时候孔夫子时代管共同语叫雅言。雅言以洛阳雅言为标准。孔夫子有三千多徒弟来自当时的各地,古代也有方言,各地的学生都讲自己的方言,孔夫子讲课的时候怎么能够让来自各地的学生都听得明白呢?因为当时有共同语叫雅言,所以孔夫子在讲学的时候用雅言,这样交际没有什么障碍。 在汉代,共同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当时管共同语叫做通语。各地讲不同方言的人可以用通语进行交际,这是古代的情况。 晋代五胡乱华、衣冠南渡以後,中原雅音南移,作为中国官方语言的官话逐渐分为南北两支。北方以洛阳雅言为标准音,南方以建康雅言为标准音。洛阳雅言属于中原话,建康雅言属于吴语。主流上以南方的建康雅言为正统。隋朝统一中国定都长安,编著《切韵》,音系为金陵雅音为主,参考洛阳雅音的综合系统,因以南朝为正统政权。隋朝末期,扬州成为中国经济最繁荣的地区,因此,扬州吴音也曾成为南方雅言的代表,但是,没有得到官方语言的地位。 降及唐宋,即使在北方,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差别显著增大了。富丽堂皇的唐诗中,已经采纳了一些当时的口语。唐朝开始,江南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因此江南的苏州吴音也成为南方雅言的一种通行语。由于政治中心在长安,长安话属于中原话。因此,长安雅言也是北方雅言的标准音。到了宋代,汉文更出现了口语化的倾向。著名的大思想家朱熹的弟子所编的《朱子语类》,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朱熹使用宋代口语讲授和谈话的原貌。这证明即使像他那样文化修养很高的士人,尽管还是用古文写作,但平日的言谈,甚至讲授儒家经典,也已经不可能像六七百年前的北方庶民那样,“其辞多古语”,但他作为“读书人”,说的还是洛阳话。及至南宋,首都建在临安,因此,临安雅言也成为标准音的一种。临安雅言属于吴语,但是临安雅言中有很多中原话的痕迹,直至今天的杭州话也有中原话的痕迹。 元代时,首都在大都,因此,大都话也是一种通行语。由于元朝的统治者是蒙古人,不熟悉汉族文化,汉语的通行语继承了宋代的南方雅言。 明代的时候,南京由于战争等动乱,南京话从吴语(南方雅言)转变为江淮官话。明代以南京话为正统,南京话也是南方官话的代表。后来迁都北京,北京话也有一定通行度。明代北京话是在元大都旧北平话的基础上,和移居北京的南京移民的南京话融合后形成,到清代又受到满语的影响。江南的吴音开始以苏州白话为主要代表。吴音继承了南方雅言的地位,并且以当地强大的经济实力成为中国通行的语言之一。王士性在《广志绎》中说:“善操海内上下进退之权,苏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之而雅,俗者,则随而俗之。”,吴音最流行的时候,上至士大夫,下至歌妓以说苏白为荣。和官方“普通话”京白相对而言,苏州白话在当时社会地位相当于民间的“普通话”。当时越剧、昆曲、评弹都以苏白为标准音,甚至一开始的京剧都曾使用过苏白。 清代一开始,仍然以南京官话为正统。雍正年间(1728年)清设正音馆,确立北京官话为官方地位。到了19世纪末也就是清朝末年,中国的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受到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特别受到日本的影响。日本在明治维新前后大力推广日本语的共同语,日本人把日本语的民族共同语叫做国语。国语这个词本来是中国古代一本书的名字,日本人把国语当做民族共同语的名称。19世纪末中国的文化生活发生很大变化,国语这个名词得到传播。由于太平天国的战争,江南经济开始衰落,吴音开始失去了标准音的地

汉语的地域分支——方言

汉语的地域分支——方言 汉语的地域分支——方言 汉语口语在不同地域的分歧是相当大的。从大的范围上说,北京话、上海话、广州话等从口语上无法互通;从小的范围上说,汉语“十里不同音”,浙江、福建甚至出现一个县有十数种不能互通的汉语的现象,即使在号称“相对统一”的北方方言内部,亦因为地域不同而存在较大的口音差异。但汉语又具有文字和使用者的高度统一性,这与世界上的大多数语言的情况是完全不一样的。 独立语言与方言的区别划定,除考虑语音上的通话度外,语音上的源流、语法、词汇、书写系统,甚至使用者的认同感、政治因素,都是很重要的判断依据。因此,关于汉语是单语还是多语合集的问题,基于语言学特征的不同侧重点,或者仅仅是基于不同的政治诉求,其回答可能会并不相同。目前绝大部分汉语使用者还是认为不同地域的汉语是汉语不同的方言。 总体而言: 在语言学者中,中国大陆的学者较多地使用“方言”一词来形容对相互有差别的汉语,而大陆以外的学者,部分人认为汉语内部只存在方言,部分人则认为汉语内部可分解成多种独立的语言; 在操汉语的非语言学人士中,由于汉语传统习惯用词的影响,绝大多数人都是用“方言”来形容相互有差别的汉语,尽管其中的部分人意识到汉语内部的差异不亚于一些语族或语支的内部差异;部分对语言学有一定了解且赞同“独立语言论”的人士,以及部分有特定政治诉求的人士,则支持视汉语为是多种独立语言的集合。 此外,在个别的语言学中文2出版物中,还存在“汉语语族”的说法。不过这种说法仅见于诸如介绍汉藏语系的总概中,并没有专门的论文来讨论。事实上,尽管语言学界对汉藏语系的构成有争论,但都同意将汉语定为汉藏语系之下的相当于“语族”地位的一门语言。从这个角度上说,可以认为汉语和汉语语族只是形式上的差别。或者定位为汉语族——汉语支——汉语,汉语族下只含一个语支汉语支,汉语支下只含一个语言汉语。 汉语方言 汉语所包含的语言种类问题,在语言学界颇有争议。目前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汉语只包括汉语一种语言;另一种观点认为汉语包括闽语、粤语、客语、吴语、赣语、湘语等语言。中国国内的学者多数支持前者,而中国以外尤其西方多数学者从语言学的角度支持后者。支持后一种观点的人认为汉语不是一种单一的语言,而是一簇相互关联的不同语言;支持前一种观点的人则将闽语、粤语、客语、吴语、赣语、湘语等列为汉语方言。 语言学家根据汉语方言的不同特点,把汉语划分为七大方言。在这七大方言内部,仍存在不同的次方言区。有时这些次方言区内的使用者也不能相互理解。在不同的方言区的人的语言意识也有一定的区别。例如,一个使用粤方言的香港人可能会感到与操台山话的广东人有很多共同点,虽然他们可能不能相互理解。 在地理上的方言分歧也是很明显的。在华北官话、西北官话或者西南方话地区,相隔几百公里的人一般可以相互理解,但某些地区语音和词汇的变化也是很大的;然而在中国南方的许多地区,尤其是山区,例如福建,相隔只有十公里的当地居民也许已经不能互相理解了。 官话,或称官话方言等:指华北、东北及西北地区、湖北大部、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湖南北部、江西沿江地区、安徽中北部、江苏中北部所使用的母语方言。官话大致分为华北官话、西北官话、西南官话、江淮官话,华北官话分布在北方东部,以北京话为代表,

中国方言分布

中国方言分布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国家,有56个民族,共有80种以上语言。本词条主要介绍的是汉语的方言,不包括少数民族语言的方言。 根据方言的特点,联系方言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以及目前方言调查的结果,可以对现代汉语的方言进行划分。当前中国语言学界对现代汉语方言划分的意见还未完全一致,大多数人的意见认为现代汉语有七大方言: 北方方言 综述北方方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内部一致性较强。在汉语各方言中它的分布地域最广,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73%。 北方方言可分为四个次方言: 华北、东北方言分布在北京、天津两市,河北、河南、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还有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 晋语主要分布在山西省大部,陕西省北部地区,河北省西部太行山麓、河南省黄河以北大部、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地区以及毗邻山西省地区,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西北部的张家口地区。 西北方言分布在甘肃、陕西大部(陕西南部地区除外)以及青海、宁夏、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新疆汉族使用的语言也属西北方言。 西南方言分布在重庆、四川、云南、贵州、陕西南部及湖北大部分(东南角咸宁地区除外),广西西北部,湖南西北角等。

江淮方言分布在安徽省、江苏长江以北地区(徐州、蚌埠一带属华北、东北方言,除外)、镇江以西九江以东的长江南岸沿江一带。 客家方言 简介以广东梅县话为代表。客家人分布在广东、福建、台湾、江西、广西、湖南、四川、浙江等省,其中以广东东部和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和广西东南部为主。客家人从中原迁徙到南方,虽然居住分散,但客家方言仍自成系统,内部差别不太大。四川客家人与广东客家人;浙江客家人与福建客家人相隔千山万水,彼此可以交谈。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4.5%。 客家方言分布区域 ⑴客家方言主要通行于广东、广西、福建、江西和四川、湖南、海南、浙江以及台湾和香港的部分地区。其中主要的区域是广东东部和北部,广西南部,江西南部,福建西部。粤闽赣边区一。 中国方言分布图带是客家最集中的地区,因而也是客家方言最流行的地区。在海外,东南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菲律宾以及美洲华侨、华裔中也有不少讲客家话的。客家方言也算庞大,世界总人口超7000万人 ⑵广东的客家方言几乎遍布全省,但主要分布在粤东、粤北地区。其中纯粹属客家方言或以客家方言为主的县市有:梅县、兴宁、五华、大埔、蕉岭、平远、龙川、和平、始兴、连平、新丰、河源、丰顺、紫金、南雄、翁源、连南、英德、惠阳、曲江、博罗、宝安、惠东、揭西、仁化、乐昌、廉江、乳源。此外饶平县、揭西、海丰、陆丰、龙门、从化、花县、新会、化州、四会、阳江、鹤山、三水、高要、开平、信宜、珠海、深圳龙岗、东莞等广东的其它地区的一些县市也有不同程度的客家话分布。据最新调查资料统计,在粤西的湛江、茂名、阳江三市约有190万人讲客家话,分布区域约为6400平方公里,具体分布在廉江、化州、信宜、高州、电白、阳西、阳春等县。 ⑶福建省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闽西的长汀、连城、上杭、武平、永定、清流、宁化、明溪等县。此外,南靖的曲江,平和县的九峰、长乐,诏安县的秀篆、官陂等地说的也是客家方言。 ⑷江西省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赣南的兴国、宁都、石城、瑞金、会昌、寻邬、安远、全南、龙南、定南、信丰(不包括县城嘉定镇和城郊的部分农村)、大余、崇义、上犹、南康、赣县、于都等十七个县和西北部的铜鼓县、修水县的大部分乡镇。此外,萍乡、广昌、永丰、吉安、泰和、万安、遂川、井冈山、宁冈、永新、万载、宜丰、奉新、靖安、高安、武宁、横峰等县市的部分乡镇均讲客家方言。 ⑸四川省也是客家人居住较为集中的一个省份,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成都郊区东山一带、新都、金堂、广汉、什邡、彭县、双流、新津、简阳、仁寿、资中、威远、安岳、富顺、泸县、合江、宜宾、广安、仪陇、巴中、通江、达县、西昌等县市的局部地区。 ⑹广西壮族自治区客家方言分布全区90个市县中的79个市县,占所有市县的 87.78%。就乡镇而言,全区1364个乡镇中,583个乡镇有客家话,占所有乡镇的4 2.74%。广西客家方言集中的地方,主要是在陆川、博白、浦北南部与合浦东部;其次是防城、钦城与灵山相连的一片地区;以贵县为中心,沿铁路东南至玉林北部、

地方方言

重庆丰都地方方言 郎怪剌(la)——原来如此。 各自搞(儿)——自己。 杂板(儿)行——好得很。 达刀(儿)——头发。 千翻(儿),腰元(儿)——淘气,不守规矩。 卧和祸——完了,不行了。 光把斗(儿)——裸体。 恁个(儿),浪个(儿)——这个,那个。 那份批心子,那份批壳——那个东西不好(骂人的)。 期饭——吃饭 打牙祭——吃肉. 帽儿坨——满碗的干饭. 恁丁丁(儿)——很少 脏班子——丢面子 砍脑壳的——找死 哈(2声)打——晚上 夹包——荷包 旯旯——角落 各搞(儿)——买肉 芯(儿)场合——假的,通常说一个人不可靠 些——哭 夹马夹胩的,溅像——小气 胶子(塑料)桶桶——塑料口袋 云中——中午12点 哄子个___什么东西? 啷个搞嘛___怎么办嘛?

煞割了___结束了 你等到哈哈——你等一会。 回气——回去 在爪子——在干什么 赖(1声)呆——好脏 赖——烫 水凼凼——水坑 出托——打死你 想精想怪滴——说一个人很坏 出去达——出去了 走达——走了 吃达——吃了 哄子批个——什么东西个? 马翻批——说话不算数,一会这样,一会那样! 丕脱——不讲究,不讲排场! 撒子——什么 你在爪子——你在干什么 瞎明闭眼,瞎明倒眼——看不见(骂人的) 扯皮、扯把子——乱搞。 办灯——不认真。 灯多——办法多。 打不死九不干——不讲理,乱扯。 柳倒起——死皮赖脸不放。 聘给你——送给你。 不落屋——不回家。 欠狗(儿)——胃痉挛。 喝害——哈欠 对哦;对头——正确。

皮款、子弹、米米、嫩嫩(儿)——钞票。 出十气——出丑. 鸠(儿)巴蛋——小。 蛮——大或耍很横 歹(2声)倒——捉倒。 扣痒——扰痒。 猫日——很强;穿得很酷。 匡娃二——逗小孩不哭或睡觉。 打么灯(儿)红——给脸上摸红(化装)。 强猫——捉迷藏。 超——打扮特别。 打别——赌气。 哈(2声)人,赫人——吓人。 骚从(4声);干操(4声);气质高——说一个人很吊,很牛B,很装大的样子, 洗白(be)——失败。 消夜——吃晚饭。 握火——烧火或烧屋外的垃圾。 哈打——天黑了。 区猫哈;黑区吗孔滴——黑得很。 日起跛(bong)起先下课——说装大的人先失败 哄你、喝你、麻你、敷你——骗你。 喝你——巴结你。

中国方言排行

排名第十:东北话 东北话可以说是跟普通话发音最为接近的方言了,而且随着赵本山等小品演员的大力普及,可以说已经是家喻户晓,不管老人孩子都能吆喝出几句,而且东北话从发音上就能体现出东北人憨直豪放的性格,容易得到大家的接受。但是东北话因为有很多分支,比如大连话,沈阳话等等,最标准的东北话还是在铁岭朝阳一带,而且东北话有个别字词的发音还是让外地人很难听懂,但是这样的字词在东北话里并不长使用。 所以东北话排名十大难懂方言第十位,难懂指数2,上口指数9 排名第九:天津话 天津话可以说从骨子里就透着那种天津人的幽默,相声艺术经常使用到天津话,以达到更好的搞笑效果。天津话基本上没有什么让人听不懂的字词,但是由于天津话发音音调和普通话差别很大,要是说话语速过快,还是让人听不懂。 所以天津话排名十大难懂方言第九位难懂指数3,上口指数7 排名第八:山东话 山东胶东半岛的城市说话发音和东北的大连话相当接近,一般人都能够听得懂,但是要是到了潍坊等内陆城市,其地方方言就有些晦涩难懂了。山东话以其独特的发音总是让人觉得很土,但是听长了就会感觉到齐鲁大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就通过这浓厚的山东味体现出来,别忘了当年孔子孟子说得也都是山东话啊! 山东话难懂指数4,上口指数7 第七:四川话 四川话在西南地区有很大的影响,属于汉语北方方言西南官话的一个分支,语音、词汇、语法等和普通话有很大的一致性,也有自己不同的特点,而以语音方面的差异最大。四川话语音系统共有20个声母、36个韵母、4个声调,还有韵母儿化现象。由于四川人口众多,而且外出打工的人也很多,使得四川方言让很多人熟知。 四川话难懂指数5,上口指数6。 排名第六:长沙方言 长沙是湖南的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而且人口众多,交通便利,因此长沙方言从古至今,一直受北方方言的影响,与普通话距离较小。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5%,因此,它在汉语方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湖南是个出伟人的地方,而且《红楼梦》里面都透露出分明的湖南方言语境。 所以长沙话作为湖南话的代表排名第七难懂指数6,上口指数6。

中国方言

【中国方言】闽南方言谚语 一、闽南话 闽南方言是全国八大方言之一。它分为五个次方言: 厦门话区:厦门、金门、同安。 泉州话区:泉州、石狮、晋江、惠安、南安、永春、德化、安溪等八个县市。 漳州话区:漳州、龙海、漳浦、云霄、东山、诏安、华安、长泰、平和、南靖等十个县市。 龙岩话区:龙岩市、漳平县。 大田话区:大田县、尤溪县的一部份。 闽南话的流播不只在闽南地区,早已超过省界和国界,在外省传播闽南话最广的是台湾,台湾岛上,除了高山族地区外,差不多都通行着近于漳州腔和泉州腔的闽南话。据初步调查,台中、台北稍偏泉州腔,台南、高雄稍偏漳州腔。闽南人移居台湾据说开始于元代,大规模迁移是在17世纪中叶,大量闽南人随郑成功渡海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回台湾。300多年来,闽南人和其它地区东渡的汉人,和高山族同胞一起,开发祖国的这个宝岛,在共同的生活和斗争中,闽南方言始终作为主要交际工具,保留在台湾人民的口中。特别是今天,大陆与台湾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更加密切,台湾的父老兄弟不断到大陆寻根、探亲、访友,闽南话显得更加重要。 除了台湾省以外,广东省的潮汕、雷州半岛、海南岛等地区以及东南亚各国的许多侨胞也使用闽南方言,据初步统计,海内外操这种方言的人将近6000万,这在汉语诸方言中是十分突出的。令人自豪的是:如今的闽南话已经作为地球60种主要语言的代表之一,被录制在美国1977年发射的"旅行者"号宇宙飞船的镀金唱片上,到广漠无垠的星河中寻觅知音…… 二、闽台年俗 正月歌 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目困到饱,初四神落地,初五过开,初六壅肥,初七七元,初八团圆,初九天公生,初十地公暝,十一请女婿,十二到(回)来拜,十三吃稀粥配咸菜,十四结灯棚,十五上元暝。 正月初一这天,人们都会早早起床,梳妆打扮和洗漱停当之后,便开始了极富人情味的互相拜年、请安、祝福,以及走亲访友或游览公园等等,迎来送往,热闹而惬意。人们普遍沉浸在欢乐、庆贺、幸福、美满的节日氛围之中。 大年初二,是新女婿带着妻子去丈人家拜日子。女婿登门,女儿回到娘家,自然更有一番情趣。 初三这天,被视为不吉利之日。人们多不出门,晚上也早吃早睡,这也是闹中取静的休息良机。

中国最难听懂的10大方言

中国最难听懂的10大方言 稍微有点知识的人就知道,论中国最难听懂的10大方言中,北方方言一个也排不上。 排名第十:湘新方言 湘新方言分布在湖南长沙,湘潭,洙洲三角洲及周围。长沙是湖南的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而且人口众多,交通便利,因此长沙方言从古至今,一直受北方方言的影响,与普通话距离较小。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5%,因此,它在汉语方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湖南是个出伟人的地方,而且《红楼梦》里面都透露出分明的湖南方言语境。 所以长沙话作为湖南湘新方言的代表排名第十。讲话人口占中国人口的2。5% 排名第九:湘老方言 湘老方言与湘新虽同被人叫为湖南话,却有很大的不同。湘老方言比湘新方言更接近古汉语,在外人听来,比湘新方言更难懂。且湖南话这两派方言相互听不懂,无法交流。虽同为湖南人,却只能用普通话沟通。所以衡阳话作为湖南湘老方言的代表排名第九。讲话人口占中国人口的2。5%湖南人讲话我们听不懂像是在吵架一样。 排名第八:广州话(白话,粤语) 广州话可以说现在是流传广泛,很多人都会说几句简单的广州话,

但是我把广州话排名七的原因是,广州话不只有自己独特的发音,还有自己的文字,而且在广州的公交车上都是先用广州话再用普通话进行报站的,有些广东人包括香港人甚至听不懂普通话,这足以说明广东话与普通话的差别之大,而且广东人很保护自己的方言,只要有可能他们都会尽量使用自己的方言。广州话纵然我们听不懂,但听起来很好听,唱歌压韵起来也是蛮不错,自从有香港撑腰之后,广州话越来越泛滥了。 排名第七:贛語 贛語贛語,或稱贛方言、江西話,以南昌話為代表,主要用於江西中北部、安徽西部及南部、湖北東南部、湖南東部靠近江西一側的狹長地帶(如瀏陽、平江、茶陵等地)以及湖南西部的部分地區。使用人數約為漢語總人口的2.4%。 排名第六:苏州话 吴语的分支。苏州话体现了浓浓的古意和一种书卷气。苏州人说“不”为“弗”,句子结尾的语气词不用“了”而用“哉”,人们听见苏州话会有一种亲切感。苏州话历来被称为“吴侬软语”,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软”,尤其女孩子说来更为动听。在同属吴方言语系的其他几种方言中,等都不如苏州话来得温软。有句俗话说宁愿听苏州人吵架,也不听宁波人说话,充分说明了苏州话这个“软”字。 排名第五:温州话

中国七大方言概述

实用信息:中国到底有多少种方言 中国七大方言概述 1.北方话(简称:北语) 2.广东话(简称:粤语) 3.江浙话(简称:吴语): 4.福建话(简称:闽语): 5.湖南话(简称:湘语): 6.江西话(简称:赣语): 7.客家话(简称:客语): 1、北方方言 又称北方话,以北京话为代表,通行语中国北方地区各省区,贵州、四川、云南以及华中地区的部份县市。北方方言分为四个次方言区:(1)华北方言,通行于京津两市几东北三省,河北、山东几河南六省。其中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方言最接近北京话。 (2)西北方言,通行于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宁夏一部分、青海一部分及新疆等六省一区。

(3)西南方言,通行于四川、贵州、云南三省及湖北大部份。湖南、广西北部边沿地区。 (4)江淮方言,俗称下江官话,通行于长江中下游,包括安徽、江苏、江西部份沿江地区。 2、吴方言 吴方言又称江浙话或江南话。过去以苏州话为代表,现今随着上海市的经济发展,使上海话使用的人口不断的增多,通晓上海话也逐渐多。因此现今吴方言的代表乃是上海话。通行地域主要是江苏省长江以南、镇江以东,南通小部份,上海及浙江大部份地区,可分为五个片:(1)以上海话为代表的太湖片,通行地域:上海市、常州地区、杭州地区和宁波地区。 (2)以临海话为代表的台州片。 (3)以温州话为代表的东欧片。 (4)以金华话为代表婺州片。 (5)以丽水话为代表的丽衢片。 3、湘方言: 湘方言又称湖南话或湖湘话。以长沙话为代表,分布在湖南省大部

份地区。湘方言从内部语音差异上看,又有新湘语和老湘语的分别。老湘语广泛流行于湖南中部宁乡、衡阳等地,新湘语流行于长沙、株州等大中城市中。 4、赣方言 赣方言又称江西话、赣语或溪语。以南昌话为代表,通行于江西省大部份地区以及福建西部、湖南省部份县市。因历史上多次北方汉人南迁多从江西为中转,家之地理上与江淮官话、湘方言、棚民话区接壤,就使江西省边缘地区深受其他方言影响,也导致赣方言自身特点被淡化。 赣方言内部可分为7个片: (1)以南昌话为代表的昌靖片,通行于南昌地区、高安地区。 (2)以宜春话为代表的宜浏片,通行于宜春地区、新余地区和湖南省 (3)以吉安话为代表的吉茶片,通行于吉安地区、井冈山地区和湖南省的茶陵、攸县、酃县。 (4)以抚州话为代表的抚广片,通行于抚州地区。 (5)以鹰潭话为代表的鹰弋片,通行于鹰潭地区、贵溪地区、乐平地区、景德镇地区。

中国八大方言语系

中国八大方言语系 中国有八大方言(新近又发现一种叫“平语”的语言,主要分布在广西一带)。也有人把中国方言划为九大方言、十大方言。其实,我们所说的“八大方言”、“九大方言”,甚至“十大方言”,都还只是国内的汉族方言,如果加上少数民族的语言,中国的方言还可以划得更多、更细。 一、北方方言 习惯上称为“官话”。有东北官话、西北官话、晋话、西南官话等。以北京话为代表,包括长江以北,镇江以上九江以下的沿江地带,四川、云南、贵州和湖北、湖南两省的西北部,广西北部一带,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70 %以上。在这方言区内居住的何氏人,他们的语言自然属于北方方言。而从这个方言区移居港澳台何氏族人和旅居海外的何氏华侨、华人,其“母语”当属北方方言。 二、吴方言 吴方言被誉为“吴侬细语”,以上海话为代表(一说以苏州话为代表)。包括江苏省长江以南、镇江以东部份(镇江不在内)浙江省大部份。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8.4%左右。在这方言区内居住的何氏人,他们的语言自然属于吴方言。而从这个方言区移居港澳台何氏族人和旅居海外的何氏华侨、华人,其“母语”当属吴方言。 三、湘方言 以长沙话为代表,分布在湖南省大部份地区,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5%左右。在这个方言区内居住的何氏人,他们的语言属于湘方言。而从这个方言区移居港澳台的何氏族人和旅居海外的何氏华侨、华人,其“母语”当为湘方言。 四、赣方言 以南昌话为代表,主要分布在江西省(东部沿江地带和南部除外)和湖北省东南一带,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2.4%左右。此方言区内何氏人的语言属于赣方言。从这个方言区移居港澳台的何氏族人和旅居海外的何氏华侨、华人,其“母语”当归类为赣方言。 五、客家方言 以广东梅县话为代表,主要分布在广东省东部、南部和北部,广西东南部,福建省西部,江西省南部,及湖南、四川的少数地区,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4%左右。此方言区内何氏人的语言属于客家方言。从这个方言区移居港澳台的何氏族人和旅居海外的何氏华侨、华人,其“母语”当为客家方言。 六、闽北方言 以福州话为代表,分布在福建省北部和台湾省的一部分,南洋华侨也有一部份人说闽北方言。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1.2%左右。此方言区内何氏人的语言属于闽北方言。从

国内方言现状

国内汉语方言现状 (可加入一些方言段子或者方言歌曲作为引入,具体看整体风格) 在国内,方言通俗上讲就是各种地方话的统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因而也是一个多语言的国家,大多数人对方言并不陌生。 严格意义上讲,方言的语言学含义就是一种语言的各种地域变体,并且因为具有较强的地域差异性,方言被认为是当地文化的主要载体,它可以非常敏锐地反映特定的地域文化,并将特定的地域历史进行记录;也能传达出生活在某一方言区的人们的观念心态,成为当地人与人之间的重要交流方 式,拉进人与人的距离;方言 词汇也是当地变化最频繁、最 迅速、最活跃的词汇,或多或 少能反映出当地的一些文化层 面上的变化。 在政治、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伴随着历史的时间轴与空间轴的三维推进,中国的社会在不同程度的分化和统一中发展,语言文化也随着社会文化乃至国家文化进行着演化发展,于是,汉语在如此的推进过程出现了多种分化,即方言。同时,在中国的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少数民族在不同的时间维度融入中原地区,因而造就了我国多民族、多文化、多语言的现状。通过第一部分我们对于方言时间轴的总结与分析,以及归纳方言的特点,我们认为汉语方言主要划分

为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 伴随着国家将语言统一性列为重点关注对象这一国家大环境,说方言兼讲汉语普通话的人口在不断增加,一些使用人数少、呈零散分布的方言已经处于濒危状态。在多种语言并存的当下,中国语言统一性与分歧性的融合并存成为国家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总结国内汉语方言的统一性与分歧性,得出以下几个现状特点:1.方言地理学与方言地图。 方言地理学在中国的渗入,为我们研究方言文化提供了有利条件。提及方言地理学,就要从汉语方言的格局说起。我国的汉语方言的格局,是以南北方作为分界,临海与内陆作为区分的语言地理特征格局,主要是越往南方(东南方)方言的形式就越发的复杂与多样,也就与中原地区的官话差距越来越大,相反,西南、西北、东北等地区的方言相互间的差异比较小,与中原地区的官话接近程度较高,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听不懂很多南方的方言,却对北方的方言并不陌生的原因。我国的汉语方言的这种格局与历史上的多次移民的变化有关。比如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的自北而南的移民是汉民族移民的大趋势,而中原地区向北方、西北、东北成规模的移民则是很晚近的事情,还有诸多小的移民也对于方言的流通与交流做出了或多或少的贡献。因此,无论是历史学分析,还是现在的生活体现,移民始终是方言格局的重要影响因素,呈现出南方(东南方)的方言种类繁多却也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