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Recent Advancement in Ray Tracing- based Volume Rendering Techniques

Recent Advancement in Ray Tracing- based Volume Rendering Techniques

Recent Advancement in Ray Tracing- based Volume Rendering Techniques

Recent Advancement in Ray Tracingbased Volume Rendering Techniques
Introduction
Today it is common to use consumer graphics cards for rendering volumetric data. Software implementations. like ray tracing, are considered as too slow, although high-quality images are provided.
Ray Tracing of unstructured Data Sets
Unstructured data sets often originate from simulations and contain therefore 32 bit floating point. Assuming that this unstructured point set is converted into a tetrahedral mesh, a conversion into plücker space allows to quickly traverse through all tetrahedra.
Cell Intersection
When using linear interpolation the intersection point of the implicit surface is determined by the following linear system:
ρ i = axi + byi + czi + d
On the other hand recent advancements showed, that interactive ray tracing is possible for structured as well as unstructured data sets. In the following, two major approaches are discussed.
vi = ( xi , yi , zi ) ∧ i ∈ {0,1,2,3}
Together with the ray equation, the intersection point as well as the normal can be directly derived. However, the weighted sum of all neighboring tetrahedra yields smoother results.
Ray Tracing of rectilinear Data Sets
Rectilinear grids usually consist of single scalar values ranging between 8 and 16 bit (integer data) or 32 bit (floating point). Using ray tracing, a hierarchical acceleration structure turns out to be a good choice, especially for isosurface rendering.
Volume Traversal
Marmitt et al. traversal is a two-step approach. The initial tetrahedron along a ray is found by employing a kd-tree containing the surface triangles. Plücker tests are then used to decide which of the three possible exit faces the ray follows.
Cell Intersection
Typically a trilinear interpolation is applied because of its simplicity and fast implementation. To get the implicit surface for isosurfacing, the ray equation is simply plugged in.
Trilinear interpolation for ρ:
ρ (u, v, w) =
i j i , j , k∈{0 ,1}
Plücker test: ray r passes line s (counter-)clockwise.
Traversal: dashed lines needs to be computed per tetrahedron.
∑u v w ρ
k
ijk
Ray intersection for ρ:
R (t ) = a + tb
ρ (t ) =
∑ (u
i , j , k∈{0 ,1}
a i
a b + tuib )(v a + tv b )( wk + twk ) j j
r
Volume Traversal
Wald et al. utilize a kd-tree which is augmented with min/max values at all nodes to quickly find the interesting cells. The additional memory is twice as large compared to the original data set.
Results and Conclusion
Hardware outperforms the discussed software implementations with a factor of two to five times. Unfortunately, large data sets, like the VHP female can hardly be rendered with full data set resolution.
10
5
9
8
4
7
6
3
5
GPU Ray Tracing
2
4
3
2
1
1
0
0
Head
Engine
VHP Female
Blunt (direct)
Heat-sink (direct)
However, the implementation is rather fast due to empty space skipping, produces high-quality images at interactive frame rates, and is seamlessly integrable with polygonal objects.
Additionally, if sophisticated shading and seamless integration with other primitives is wanted, ray tracing is rarely avoidable.
References
[Mar05]
Ray Tracing of curvilinear Data Sets
We believe that plücker tests may be used for curvilinear data sets. Normally used for triangles, it is easy to augment this test for quads. Since this results in more plücker tests per primitive, it is unclear, whether the performance will still be sufficient.
Gerd Marmitt, and Philipp Slusallek. Fast ray Traversal of Unstructured Volume Data using Plucker Tests. Technical Report, Saarland University 2005 [PSL+98] S. Parker, P. Shirley, Y. Livnat, C. Hansen, and P. Sloan. Interactive Ray Tracing for Isosurface Rendering. In IEEE Visualization ’98. pages 233-238, October 1998 [WFM+05] I. Wald, H. Friedrich, G. Marmitt, P. Slusallek, and H.-P. Seidel. Faster Isosurface Ray Tracing using Implicit KD-Trees.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 Graphics and Visualization, 11 (5), pages 562-572
Gerd Marmitt, Heiko Friedrich, and Philipp Slusallek
Computer Graphics Group Saarland University

标准品和校准品的概念

标准品和校准品的概念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标准品和校准品的概念传统的,要使可靠或有依据,往往有一个标准品(Standard)。以临床化学检验的比色测定为例,常作三个检测:空白、标准、测定。用空白液调整吸光度为零,读出测定比色液和标准比色液的吸光度,分别为As和Au;已知标准液浓度为Cs。在一定范围内,某分析物浓度和吸光度呈良好比例关系。为了克服纯标准液和病人样品间的基体差异,20年前开始引用具有与病人样品基体相似的校准品替代标准品,用于日常工作。由于以往在使用标准品时不强调它的专用性,国内在应用校准品时忽略了它的专用性。任何方法或仪器、试剂使用一个校准品,严重影响检验质量。 一。标准液的定值 一般而言,检验工作使用的标准品属应用标准。配制或供应这类标准品的或厂商具有符合质量标准的纯品。称取一定量的纯品,然后将其溶解,在容量瓶内用溶剂稀释至容积刻度,混匀,标准液配制完成。由称量法获得的称量值和容量法配制的容积,计算出该标准品浓度。检定部门抽样测定,结果在规定范围内属合格。即使测定检定结果在范围的上、下限,也不能将实测值作为标准值。因为测定值的可靠性取决于检定方法,一般的分析方法的可靠性不如分析化学公认的称量法和容量法。所以标准品的定值由称量和容积计算确定。检定不合格即报废,决不可将实测值替代修正。 二。校准品的定值 1.校准值随方法而异 如前述,由于纯标准液和新鲜病人标本间的基体差异,以标准液标化常用方法后,常用方法检测病人标本的结果和参考方法结果的可比性很差。参见图2- 。为了克服基体效应,推荐使用校准品。校准品的大多来源为人的样品混合物,如混合血清。本身内含被检分析物,制备时可添加某些分析物增加含量。校准品中被检分析物的含量无法由称量法和容量法确定,只能倚赖于分析方法。校准品的校准值必须取决于分析方法或检测系列。 2.新鲜病人标本是最佳校准品? 由于所有校准品都是处理过的样品,和新鲜病人标本有着基体差异。若使用公认的参考方法去标化测定校准品,测定程序是严密的,测定值是可靠的。但使用该测定值去校准常规的检测系列时,校准品中被检分析物参与反应时的表现明显不同于新鲜病人标本,不能将参考方法系列的准确度通过校准品传递给病人标本。可参见图2-。须明确的,所有用于检验中的检测方法、仪器、试剂等都是用来检测病人新鲜标本的,不是用来检测校准品这样的处理过样品。如果先用公认的参考方法检测病人标本,再以具有参考值的病人标本去校准某检测系列(包括方法、试剂、仪器),此时该检测系列再检测其他新鲜病人标本时,这些病人标本结果的溯源性可上溯至公认的参考方法。也即用新鲜病人标本是校准检测系列的最佳校准品。用这种方式校准,能使同一个检测系列在不同实验室检测新鲜病人标本时,检验结果在实验室间具可比性。一些大公司正是按照这样的认识为校准品定值。 三、原则上,以具有参考值的新鲜病人标本去校准某检测系列(包括方法、试剂、仪器)后,检测系列再去检测候选的校准品(处理过),得到的检测值为初始校准值。以初始校准值反过来再校准组合的检测系列后,该检测系列又去检测病人的新鲜标本。观察病人标本的检测值是否和参考方法的测定值具良好的可比性。实践说明,只有不断地调整校准值,直至用该校准值校准指定的检测系列(加上具有校准值的校准品,即组合成检测系统)后,检测系统再检测病人标本,得到的测定值和病人标本的参考方法测定值具有满意的可比性(测定值和参考值间的偏倚≤2%)。此时,校准品的校准值可以确认。 1.校准值不是测定值,是纠正的调整值(CorrectedValue) 厂商的校准品定值方案极为严密。为了便于说明问题,以某公司的定值方案为例,定值的校准品是人血清。 1)准备一批血清样品,内含被检分析物含量不同,可反映所需的病人结果可报告范围。将它们离心、过滤,分装后深低温保存。由参考实验室用公认的参考方法和标准品或参考品,对这些血清检测定值。这些血清是公司的一级“参考品”,参考方法对血清的定值犹如参考值,是确定校准品校准值的依据。

GSM网络的网元结构及功能

GSM网络的网元结构及功能 2.1 GSM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 GSM移动通信系统主要是由交换子系统(NSS)、无线基站子系统(BSS)和移动台(MS)三大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其中NSS与BSS之间的接口为“A”接口,BSS与MS之间的接口为“Um”接口。 图1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 由于GSM规范是由北欧一些运营商和设备商推出的规范,运营商当然更希望最少的投资,用最好的设备来建最优良的通信网,因此GSM规范对系统的各个接口都有明确的规定。也就是说,各接口都是开放式接口。 GSM系统框图如图2,A接口往右是NSS系统,它包括有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C)、拜访位置寄存器(VLR)、归属位置寄存器(HLR)、鉴权中心(AUC)和移动设备识别寄存器(EIR),A接口往左Um接口是BSS系统,它包括有基站控制器(BSC)和基站收发信台(BTS)。Um接口往左是移动台部分(MS),其中包括移动终端(MS)和客户识别卡(SIM)。

图2 GSM系统框图在GSM网上还配有短信息业务中心,即可开放点对点的短信息业务,类似数字寻呼业务,实现全国联网,又可开放广播式公共信息业务。另外配有语音信箱,可开放语音留言业务,当移动被叫客户暂不能接通时,可接到语音信箱留言,提高网络接通率,给运营部门增加收入。 (1):交换子系统 交换子系统(NSS)主要完成交换功能和客户数据与移动性管理、安全性管理所需的数据库功能。NSS 由一系列功能实体所构成,各功能实体介绍如下:MSC:是GSM系统的核心,是对位于它所覆盖区域中的移动台进行控制和完成话路交换的功能实体,也是移动通信系统与其它公用通信网之间的接口。它可完成网络接口、公共信道信令系统和计费等功能,还可完成BSS、MSC之间的切换和辅助性的无线资源管理、移动性管理等。另外,为了建立至移动台的呼叫路由,还应能完成入口MSC(GMSC)的功能,即查询位置信息的功能。

通信资源定义

通信资源定义 1空间公共资源 为了管理通信网内的各种点状元素而划分的空间关系,是与其它专业的网络资源可以共同使用的公共部分。具体内容如下: 区域:为了通信网的管理界限清晰而划分的地理空间,区域按照管理归属,又由多个子区域组成。 站点:在通信网络中表现为一个网络节点,在地理空间上表现为包含一个或多个通信机房的建筑物或建筑群。 机房:指包含在站点内的用于安装通信设备及其他辅助设施或者线缆成端的建筑实体内房间。 机架位置:机房中用来放置机架的空间,在机房平面中,通常对机架位置实行整体的规划管理,机架位置通常在走线架或走线槽的阴影上,一个机架位置能安放一个或多个机架。 网络节点: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点设施的集合,可以作为一些连接(如光缆)的起始和终止节点;二是多个网元汇聚形成的聚集节点,多个网元可以作为一个节点来对待。 2线路走廊资源 承载光缆、电缆的管道、管槽或杆路的线状空间资源,和包括形成这些线路路由的人井、接续井、电杆、铁塔等点状资源。具体内容如下: 管道:是通信线路在地面下的主要载体,用于敷设通信线路及线路附属设施。管道可以理解为整个管道网,由所有的管道段组成,不用作为资源对象单独管理。

人井:是管道段或槽道段的终端建筑。便于工程维护人员进行安装维护管道、子管、光缆、电缆的有一定空间的地下设施。人井包括接续人井、接续手井、汇集井。汇集井包含两个以上的方向,可以作为管/槽段的起点或终点,接续井只有两个方向,存在于某个管/槽段当中,接续井可能变为汇集井。在线路拓扑图中,每一个人井都按一定的顺序(递增或递减)进行排列,人井与人井之间通过管道段或槽道段进行联接。 管道段:由若干管群集合组成的,承载和穿放光缆或电缆的地下建筑设施。任意相邻两人井之间作为一段管道段。 槽道:槽道是一种特殊的管道,在电力系统中主要是指电缆沟;电缆沟作为敷设电力电缆的沟道,开挖于地面,有覆盖物覆盖,是电力系统特有的一种资源,在其槽壁上敷设子管或钢管,作为光缆的承载通道。槽道可以理解为整个槽道网,由所有的槽道段组成,不用作为资源对象单独管理。 槽道段:在槽道中,任意相邻两接续井之间算为一段槽道段。槽道段没有管群,有管孔和子管。 管群:管群是一组管孔的汇集。 管孔:可穿放若干条光缆、电缆或子管的管道段截面的空心部分。一个管道段可以有多个管孔,每个管孔又包含多个子管。管孔可能从属于某一管群,也可能作为单独存在。 子管:子孔从属于管孔,放置在管孔内的管,如PVC管,用于将大的管孔分割为更小的空间。 管道闸:管道闸属于站点,在站点的地下进线室中,是出局的管道在地下进线室中的管道截面,它与出局管道的第一个人井构成了出局管道段。 管道闸位:管道闸位从属于某一管道闸,由某个方向管群组汇集而成的一个截面。 引上管:连接管道段和杆路的设施,此外,从机房到铁塔/门架/地槽一段

标准物质的概念及作用

标准物质的概念及作用 标准物质(或参考物质)是具有一种或多种足够均匀和很好的确定了特性,用以校准测量装置、评价测量方法或材料赋值的一种材料或物质。其作用一是作为校准物质用于仪器的定度。因为化学分析仪器一般都是按相对测量方法设计的,所以在使用前或使用时必须用标准物质进行定度或制备“标准曲线”。例如化学分析用;二是作为已知物质,用以评价测量方法。当测量工作用不同的方法或不同的仪器进行时,已知物质可以有助于对新方法和新仪器所测出的结果进行可靠程度的判断。例如混凝土回弹仪率定用钢砧、测力计等;三是作为控制物质,与待测物质同时进行分析。当标准物质得到的分析结果与证书给出的量值在规定限度内一致时,证明待测物质的分析结果是可信的。例如水泥细度和比表面积标准粉等。

标准物质的管理 标准物质的定义: 标准物质(RM)是具有一种或多种足够均匀和很好的确定了特性,用以校准测量装置、评价测量方法或给材料赋值的一种材料或物质。 注:标准物质可以是纯的或混合的气体、液体或固体。例如,标准粘度计的水,量热法中作为热容量校准物的蓝宝石、化学分析校准用的溶液。有证标准物质(CRM)是附有认定证书的标准物质,其一种或多种特性值用建立了溯源性的程序确定,使之可溯源到准确复现的表示该特性值的测量单位,每一种认定的特性量值都附有给定置信水平的不确定度。注:有证标准物质一般成批制备,其特性值是通过对代表整批物质的样品进行测量而确定,并具有规定的不确定度。 标准物质的显著特征: 1、用于测量目的; 2、具有量值的准确性; 3、其量值大的准确性可溯源到国家有关计量基准。 标准物质的重要作用: 标准物质可以是固态、液态或气态。主要用于校准测量仪器,评价测量方法,确定材料或产品的特性量值,在量值传递和保证测量一致性方面有下列重要作用:1、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量值传递;2、保证部分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的复现;3、复现和传递某些工程特性量和物理、物理化学特性量;4、在分析测量(包括纯度测量和化学成分测量)中应用相应的标准物质,可大大提高分析结果的可靠性;5、在产品质量保证中确保出具数据的准确性、公正性和权威性等。

网元的概念及其作用

1、网元的概念及其作用 ` GSM系统模型 1.1专业术语解释 GSM——GOBLE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全球移动通信系统SS——SWITCHING SYSTEM交换系统 BSS——BASE STATION SYSTEM基站系统 BSC——BASE STATION CONTROLLER基站控制器OMC——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CENTER操作维护中心

OSS——OPERATION AND SUPPORT SYSTEM操作支持系统ISDN——INTEGRATED SERVICE DIGITAL NETWORK综合业务数字网PLMN——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共用陆地移动网 HPLMN——HOME 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国内共用陆地移动网PSTN——PUBLIC SWITCH ING TELECOMMUNICATE NETWORK 共用电话交换网PSDN——PUBLIC SWITCHED DATA NETWORK共用数据交换网PSPDN——PACKET SWITCHING PUBLIC DATA NETWORK分组交换共用数据网PIN——PERSONAL IDENTITY NUMBER个人识别码 HLR——HOME LOCATION REGISTER 归属位置寄存器 VLR——VISITOR LOCATION REGISTER拜访位置寄存器 MSC——MOBILE SERVICES SWITCHING CENTER 移动交换中心AUC——AUTHENTICATION CENTER鉴权中心 EIR——EQUIPMENT IDENTITY REGISTER设备识别寄存器GMSC——GATEWAY MOBILE SERVICES SWITCHING CENTER网关MSC GIWU——GSM INTERWORKING UNIT GSM内部功能单元 SC——SERVICE CENTER服务中心 SMS-GMSC——SHORT MESSAGE SERVICE GATEWAY MSC短消息服务网关MSC SMS—IWMSC——SHORT MESSAGE SERVICE INTERWORKING MSC短消息互连MSC BGW——BILLING GATEWAY计费网关 BSC——BASE STATION CONTROLLER基站控制器 RBS——RADIO BASE STATION无线基站 BTS——BASE TRANSCEIVER STATION 基站收、发信机 MS——MOBILE STATION 移动台 LA——LOCATION AREA位置区 MIN——MOBILE INTELLIGENT NETWORK移动智能网 SSP——SERVICE SWITCHING POINT业务交换点 SCP——SERVICE CONTROL POINT业务控制点 SIM——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MODULE 用户识别模块SSF——SERVICE SWITSHING FUNCTION业务交换功能

第二章 SEMS网元管理系统的基本概念(unix)

第二章 SEMS网元管理系统的基本概念 2.1网元级网管: SEMS2.0是SDH网元管理系统2.0版的简写,从网管的角度来讲它属于是一个网元级网管系统。所谓网元级网管系统就是以DCC(数据通信通路)为物理层的ECC(嵌入控制通路)互连的若干NE(网元)组成的网络管理系统。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对SDH传输网的性能、运行状况进行实时检测和控制。以便SDH传输网络的运营商掌握SDH设备的使用情况,当出现某些故障或性能劣化时能及时地进行维护。 2.2 EMU与BCT的关系 EMU和BCT是管理和代理的关系。EMU是管理者,BCT是代理者。 BCT嵌入在各个单盘上,主要完成以下功能: 实时收集所在电路盘规定的各种即时告警、即时性能、即时状态等信息。 计算前一个15分钟的历史告警历史性能,每15分钟滚动刷新。 上电时,向EMU申请配置,根据配置初始化设备,使设备开电后进入预定的工作状态。 设备运行中,随时接受EMU下发的各种控制命令,执行规定的操作。同时,接受EMU的各种查询。 2.3 网块和网元 网块是烽火通信在网元管理上创立的概念,由若干个相互连通的网元组成的网元组,一般情况下,网块的构成与传输系统的结构(如环或链)有一定的关系。由于网元管理盘的EMU管理能力的限制,每个网块的网元数一般不超过16个。 网元是逻辑上独立存在的、完成一定管理功能的最小单元,一般情况下,一个EMU管理的设备构成一个网元。 2.4 SEMS系统与网块、网元的关系 SEMS系统作为设备的管理者,可管理多个网块。为了减少DCC信道上的信息流,防EMU 过载,一般情况下,SEMS系统不与普通网元(A)通信。在一个网块中,必须并且只能设置某一个网元为MA,与工作站直接通信,MA既管理本网元的设备,又管理该网块的其它网元。一网块中可以设置一个MB(也可以不设Mb),作为MA的备份。在MA正常时,SEMS系统一般与MA通信,不会与MB通信;在MA失效的情况下,SEMS系统与MB直接通信,由MB担当管理者角色。一般地,SEMS系统管理的网块不超过32个,每一网块管理的网元不超过16个。 SEMS系统通过F接口与EMU盘连接,并可通过DCC信道与远端EMU通信; EMU通过内部总线和每个单盘上的控制单元BCT进行通信, BCT负责对单盘进行控制和管理,如图2.1所示。

标准物质标准样品证书和标签的内容

CNAS-CL30 标准物质/标准样品证书和标签的内容 Reference materials – Contents of certificates and labels (ISO Guide31:2000) 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

前言 本准则等同采用ISO Guide31:2000 Reference materials - Contents of certificates and labels(GB/T 15000.4-2003),作为CNAS对标准物质/标准样品生产者能力认可的专用准则,与标准物质/标准样品生产者(RMP)能力认可基本准则(CNAS-CL04)及相关认可规范共同应用于对标准物质/标准样品生产者能力的认可。 本文件代替:CNAS-CL04:2007《标准物质/标准样品生产者能力认可准则》第三部分“标准物质/标准样品证书和标签的内容”。本次修订文件内容未发生实质性变化。

ISO 引言 有证标准物质/标准样品附带的证书应当含有其使用的所有基本信息。无论材料的生产费用多大,若没有证书,它没有任何价值。因此,有证标准物质/标准样品(CRM)的生产者应当非常关注标准物质/标准样品证书的制定。1981年,ISO标准物质/标准样品委员会(ISO/REMCO)发布了本指南的第1版。在近20年中,标准物质/标准样品生产的种类和数量以及它们的使用都有相当大的增长。对分析和计量技术所获得结果的可靠性要求的增加,尤其是对环境污染的关心程度的增加,导致了对用于确认测量方法和作为校准物的高质量的CRM的需求的上升。 ISO指南30中CRM的定义要求所有的标准值都附有规定置信水平的不确定度,可溯源到“准确实现用于表示该特性值的单位”。因此,在证书中必须有这方面的内容。 ISO发布的《测量不确定度表示的指南》(简称GUM,见文献目录)中总结了最近国际上有关不确定度表示的研究成果,据此,以前CRM中引用不确定度的定义将做一些修改。现在,不确定度表述为合成标准不确定度(A类+B类)或扩展不确定度(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乘以一个包含因子)。概率或称置信水平的概念不再是主要的。 本指南的第1版讨论了标准物质/标准样品的标签、证书和定值报告之间所提供信息的差别,强调证书的概括性。在近20年中,定值报告的发行数量在下降,而证书提供的信息在增加。因为定值报告中的全部信息可以从CRM的生产者获得,那么定值报告发行量的下降也不必加以指责。定值报告的制备花费不菲,而且,显而易见,对购买同一批标准物质/标准样品的使用者来说,并不是每次都需要同样的定值报告。同时,使用者需要从证书上得到比标准值更多的信息。详细描述有关容器的打开方法、一次测量的最小取样量、样品的稳定性、储存方法,并说明CRM的标准值是与方法相关的,以及测量标准值时采用的方法,对使用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信息。

通信网概念

第一章通信网组网结构:星,网状,环,树,总线,复合型。衡量通信网质量的三个目标:接通的任意性与快速性,信号传输的透明性与传输的一致性,网络的可靠性与经济合理性。Osi七层模型:应用表示会话传输网络链路物理。 第二章本地网又称市话网,设置有两个等级的交换中心,分别为汇接局tm,端局c5。长途网包括1234级交换中心,分别用c1234表示,国际局是对外的出入口,通过国际电路与其他国家的国际局连通。电话长途网正有四级向两级过度。C1和C2间直达电路的增多,C2的转接功能随之减弱,C3形成扩大的本地网,C4失去原有作用几乎消失。C1和C2之间的长途交换中心合并成DC1,构成长途网的高平面网,即省际平面,C3被称为DC2,构成长途网的地平面网,即省内平面。然后主簿向无级网和动态网过渡。话路子系统由交换网络、信令设备、中继器、接口电路。控制子系统功能:对呼叫进行处理,对整个交换机的运行进行管理、监测维护。硬件由存储器、处理机、输入输出设备。处理机是整个系统的核心部分,主要的运行,管理,监测,维护都由他来完成,存储器负责存储交换机工作程序和数据。输入输出设备包括键盘,打印机,显示器及远端接口等。控制系统是整个交换机的核心,集中控制,分散控制两种方式。多台处理器之间的分工方式有功能分担方式,负荷分担方式和容量分担方式。数字程控交换机的服务功能:呼叫转移,呼出限制,呼叫等待,自动振铃回叫,缩位拨号,热线服务,三方通话,免打扰,闹钟叫醒。PCM:R0=8*8000b/s=64kb/s R1=N*64kb/s 时隙交换:在交换网络的一侧,某条电路上的某个时隙内的8比特话音信号,通过交换网络的交换,转移到交换网络的另一侧的某条电路上的某个时隙的位置。通过这种时隙交换来的实现话音电路的交换时分交换原理,顺序存入,控制读或控制存入,顺序读出话务理论源—请求服务的用户,服务器—被请求对象。话务量A T=nh av(h)话务流量A1=A T=Nnh av/T=N λ1h av=λh av空间接线器由电子交叉矩阵和控制存储器构成。第一级t型接线器采用顺序存入、控制读出,第三级t型采用控制存入、顺序读出。帧同步就是从接受的数据流中搜索并识别这一同步码字,并以该时隙作为一帧的排头,使接收端的帧结构和发送端完全一致,从而保证两个交换机能够同步工作。这样才能实现数字信息的正确接收和交换。复帧同步是使接收端的复帧结构和排列与发送端一致。信令就是用户信息以外的各种控制命令。信令按工作区域可分用户线信令和局间信令,按传送通道分随路信令和共路信令。信令按功能分为线路路由管理信令。两交换机的信令设备之间没有直接相连的信令通道,信令是通过话路传达的。两交换机的信令设备之间有一条直接相连的专用通道,信令的传送是与话路分开且无关的信令传送方式端到端、逐段转发、混合。信令控制方式非互控,半互控,全互控。信令消息中消息信令单元,链路状态信令单元,填充信令单元,SIO指明MSU的类型。七号信令由信令点,信令转接点,信令链组成。智能网部件独立于现有的固定电话网络,是一个附加的网络结构。信令体系结构第四级用户部分,第一级数据链路,第二级链路控制,第三级网功能层信令单元结构消息信令单元,链路状态信令单元和填充信令单元智能网:业务交换点SSP,业务控制点SCP,业务数据点SDP,智能外设IP,业务生成环境SEC和业务管理系统SMS被叫集中计费业务(800)将含有该业务特服号码的呼叫,经智能网送到数据库里检索取得真正的被叫号码,然后建立呼叫连续,并允许呼叫的费用集中记录在预先登记的被叫号码上好处:免费快速易用,无需等待话务员接线,只记同一个号码即可任何地方使用,较高的可靠性;增加销售机会,减少花费,提高效率。滑码:如果每个交换系统接收到的数字比特流与其内部时钟位置的偏移和错位,造成帧同步的丢失,这就会产生帧失步主从同步方式是指在通信网内某一个主交换局设置高精度高稳定度的时钟源,并以其作为主基准时钟的频率。连接方式可采用星型树形结构,我国主要采用主从同步 第三章移动通信的发展第一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初第二阶段40年代到60年代初第三阶段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第四阶段70年代中期到目前移动通信系统工作方式分为单工半双工双工,组成:移动台基站移动业务交换中心多址技术频分多址FDMA,时分多址

标准品和对照品的区别

国家药品标准品、对照品系指国家药品标准中用于鉴别、检查、含量测定、杂质和有关物质检查等标准物质,它是国家药品标准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国家药品标准物质是国家药品标准的物质基础,它是用来检查药品质量的一种特殊的专用量具;是测量药品质量的基准;也是做 为校正测试仪器与方法的物质标准;在药品检验中,它是确定药品真伪优劣的对照,是控制药品质量必不可少的工具。标准品、对照品:是指用于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的标准物质,均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指定的单位制备、标定和供应。标准品系指用于生物测定、抗生素或生化药品中含量或效价测定的标准物质,一国际标准品进行标定;对照品出另有规定外,按干燥进行计算后使用。标准品和对照品均附有使用说明书,质量要求,有效期和装量等。 1 定义生物制品标准物质系指用于生物制品效价、活性或含量测定的或其特性鉴别、检查的生物标准品或生物参考物质。 2 标准物质的种类生物制品标准物质分为二类。国家生物标准品系指用国际标准品标定的,或我国自行研制的(尚无国际生物标准品者)用于定量测定某一制品效价或毒性的标准物质,其生物活性以国际单位(IU)或以单位(U)表示。国家生物参考品系指用国际参考品标定的,或我国自行研制的(尚无国际参考品者)用于微生物(或其产物)的定性鉴定或疾病诊断的生物试剂、生物材料或特异性抗血清;或指用于定量检测某些制品的生物效价的参考物质,如用于麻疹活疫苗滴度或类毒素絮状单位测定的参考品,其效价以特定活性单位表示,不以(IU)表示。 1 对照品与标准品概念不清对照品与标准品是2个不同的概念,中国药典凡例中已有明确的定义:对照品系指用于鉴别、

检查、含量测定和校正检定仪器性能的标准物质,而标准品系指用于生物检定、抗生素或生物药品中含量或效价测定的标准物质,以效价单位(U)表示。文献中常将2种概念混淆,认为对照品就是标准品,是1种物质2种提法而已[1,2],造成错误的原因,可能是有的药品既有对照品,又有标准品。例如,当用微生物法测定头孢克罗效价时,用头孢克罗标准品,用HPLC或UV法测定时,则用对照品;非那西丁当用作熔点校准物质时,用熔点标准品,测定含量时,用对照品。即使是同一种物质的标准品和对照品,它们的规格、标定方法以及用途都可能是不同的。 2 对照品或标准品混用对照品或标准品混用,即将对照品或标准品用于不是其标定方法的含量测定,是药品检验中经常出现但未引起重视的一个问题[3]。尽管同一批对照品不同标定方法的含量有很好的相关性,但并不完全相同,有时差别会很大。如英国Glaxo公司提供的头孢呋肟酯对照品,HPLC标定为%,供含量测定用;UV为%,供溶出度测定。虽然中国药典凡例明确规定卫生部所发对照品仅用于正文中所规定的分析 方法。但由于: (1)卫生部提供的对照品使用说明书不够详尽,大多无对照品质量要求及标定方法; (2)对对照品或标准品的正确使用缺乏认识; (3)日常科研中极难找到相应的对照品; (4)中国药典正文中也常存在对照品混用的问题,如常将含量测定用的标准品或对照品用于溶出度检查,而含量测定方法与溶出度分析方法又不同,故极易引起混用。

5G网元结构和协议栈

5G网元结构和协议栈 5G网元结构和协议栈 本文参考3GPP协议和网络文章整理而成,参考见 5G AN相关结构及协议栈汇总、5G系统结构定义、5G系统——协议栈 一、基本网络结构 1.1 整体架构 5G系统由接入网(AN)和核心网(5GC)组成(38.300)。若考虑NSA(非独立组网)场景,则还需要考虑4G的网元。 图1:Overall Architecture AN有两种: gNB, 为UE提供NR用户面和控制面协议终结点。 ng-eNB, 为UE提供E-UTRA的用户面和控制面协议的终结点。 1.2 网元基本功能 各网元功能详细描述太长,具体见3gpp 38.300,大致功能如下图:

图2:Functional Split between NG-RAN and 5GC 1.3 AN网络结构(38.401) 每个逻辑gNB 由一个gNB-CU和若干个gNB-DU组成。每个gNB-CU和gNB-DU通过F1逻辑接口连接。 图3:gNB Overall architecture 一般来说一个gNB-DU只连接一个gNB-CU。但是为了实现的灵活性,每个gNB-DU也可能连接到多个gNB-CU。 一个gNB CU中的控制面和用户面是分离。一般只有一个CP,但是允许有多个UP。要注意的是,gNB-CU及连接的若干gNB-DU作为一个整体逻辑gNB对外呈现的,只对其他的gNB 和所相连的5GC可见。

图4:Overall architecture for separation of gNB-CU-CP and gNB-CU-UP 3GPP给了一种参考的网元部署方式。考虑到了gNB间的XN连接,以及与核心网的NG连接。 图4:Example deployment of an Logical gNB/en-gNB 二、系统结构(23.501) 2.1 系统设计原则 5G系统结构采用NFV/SDN以支持数据连接和业务灵活部署, 促使基于业务的控制面网络功能和概念互动: 用户面功能和控制面功能分离, 允许独立的可扩展性,可演进性及可灵活部署.比如可选择采用集中式或者分布式的方式. 功能设计模块化, 比如采用灵活高效的网络切片.

LTE发展及其基本概念

LTE发展及基本概念 1.什么是LTE? 长期演进LTE (Long Term Evolution),是由接入网E-UTRAN 与核心网系统架构SAE组成。 2.LTE主要设计目标。 三高、两低、一平。 高峰值速率(下行峰值100Mbps,上行峰值50Mbps); 高频谱效率(频谱效率是3G的3-5倍); 高移动性(支持350 km/h,在某些频段甚至支持500km/h) 低时延:控制面IDLE —〉ACTIVE: < 100ms,用户面传输: <5ms(单向) 低成本:SON(自组织网络),支持多频段灵活配置 扁平化架构,减少系统延时,网络部署简单,维护更加容易,取消了RNC的集中 控制,避免单点故障,有利于提高网络稳定。 3.LTE调制方式。 上行:BPSK、QPSK、16QAM、64QAM。 下行:BPSK、QPSK、16QAM、64QAM 4.LTE信道编码方式:Turbo。 5.FDD和TDD的差异? 主要来自于双工方式的差异。FDD:抗干扰性更好,支持更高移动速度;TDD:更好的支持非对称的业务。 6.LTE的网络架构。

LTE的接入网E-UTRAN由e-NodeB组成,提供用户面和控制面。 LTE的核心网EPC由MME,S-GW和P-GW组成。 7.e-NodeB基站的主要功能。 1)无线资源管理功能,即实现无线承载控制、无线许可控制和连接移动性控制,在上 下行链路上完成UE上的动态资源分配(调度); 2)用户数据流的IP报头压缩和加密; 3)UE附着状态时MME的选择; 4)实现S-GW用户面数据的路由选择; 5)执行由MME发起的寻呼信息和广播信息的调度和传输; 6)完成有关移动性配置和调度的测量和测量报告。 8.MME移动管理实体的主要功能。 1)NAS (Non-Access Stratum)非接入层信令的加密和完整性保护; 2)AS (Access Stratum)接入层安全性控制、空闲状态移动性控制; 3)EPS (Evolved Packet System)承载控制; 4)支持寻呼,切换,漫游,鉴权。 5)原3G网络中SGSN网元的控制面功能 9.S-GW服务网关的主要功能。 1)分组数据路由及转发; 2)移动性及切换支持; 3)合法监听; 4)计费信息收集。 5)原3G网络中SGSN网元的用户面功能 10.P-GW的主要功能。 1)分组数据过滤; 2)UE的IP地址分配; 3)上下行计费及限速,Qos保证。 4)原3G网络中GGSN网元的功能。 11.网络每种业务需要不同等级的QCI(Qos 服务质量等级标识)传输质量进行保证,通过 资源类型、资源优先级、数据时延、数据丢包率这四个方面,将QCI划分为9个等级。 12.LTE信道带宽有几种,分别对应RB数。

软件定义网络

软件定义网络解决传统网络问题的探究 摘要 SDN是近年来继云计算后,学术界和产业界最为关注的网络技术。首先介绍了传统网络存在的问题;然后介绍了SDN的产生背景、体系架构以及关键技术;最后分析了SDN对传统网络问题的解决。 关键词:软件定义网络;OpenFlow;开放网络 第一章引言 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SDN),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CLean State课题研究组提出的一种新型网络创新架构,其核心技术OpenFlow通过将网络设备控制面与数据面分离开来,从而实现了网络流量的灵活控制,为核心网络及应用的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传统网络的世界是水平标准和开放的,每个网元可以和周边网元进行完美互联;计算机的世界则不仅水平标准和开放,同时垂直也是标准和开放的,从下到上有硬件、驱动、操作系统、编程平台、应用软件等等,编程者可以很容易地创造各种应用。 和计算机对比,在垂直方向,从某个角度来说,网络是“相对封闭”和没有“框架”的,在垂直方向创造应用、部署业务是相对困难的。但SDN将在整个网络(不仅仅是网元)的垂直方向,让网络开放、标准化、可编程,从而让人们更容易、更有效地使用网络资源。所以,SDN不能丢掉网络水平方向标准、易互通、节点智能的优势。 第二章传统网络存在的问题 目前,随着互联网爆炸式地增长,除了规模和发展远超之前所有曾出现的数据网络,业务的快速创新也很令人眼花缭乱。近年来,随着各种实时业务如视频语音、云数据中心和移动业务的迅速发展,人们突然发现,传统网络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需求: 1、缺失的体验保证 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IP网络都是基于无连接的,只有基于大宽带的粗放带宽保障措施,质量保证和监控基本处于放弃状态。其后果就是,业务只有连通,而无体验的保证,从而导致业务质量受损。 2、低效的业务部署 由于网络和业务割裂,目前大部分网络的配置是通过命令行或者网管、由管理员手工配置的,本身是一个静态的网络。当遇到需要网络及时做出调整的动态业务时,就显得非常低效,甚至无法实施。 3、缓慢的业务适应 网络无法满足业务的需求,需求持续数年的特性和架构调整、引入新设备,才能满足新业务的需求。例如:云数据中心的虚拟机和虚拟网络运营业务,传统二层的VLAN机制无法满足扩展性,对交换机设备提出了新承载协议的要求,此时物理网络设备更加无法及时适应,靠软件实现的虚拟Switch、通过VxLAN或NvGRE的Overlay的方式,才绕过了物理

通信网概论简答题(重邮2019)

1.通信网的定义,构建通信网的要素有哪些,各自完成的功能,它们间通过什么机制实现。 答:定义:由一定数量的节点和连接这些节点的传输系统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按约定的信令或协议完成任意用户间的信息交换的通信体系。要素:从硬件结构看:由终端节点,交换节点,业务节点,传输系统构成。功能:完成接入交换网控制,管理,运营和维护;从软件结构看:它们有信令,协议,控制,管理,计费等。功能:完成通信协议以及网络管理来实现相互间的协调通信。机制:通过保持帧同步和位同步,遵守相同的传输体制实现。 2. 在通信网中交换节点主要完成哪些功能?无连接网络中交换节点实现交换的方式与面向连接的网络中交换节点的实现方式有什么不同?分组交换型网络与电路交换型网络节点实现交换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答:功能:用户业务的集中和接入功能;交换功能;信令功能;其他控制功能。无连接型网络不用呼叫处理和记录连接状态,但是面向连接的网络需要。电路交换的交换节点直接在预先建立的连接上进行处理,延时小,分组交换以”存储—转发”方式工作,时延大。 3.电话网、计算机网络等多种网络主要完成什么功能? 答:信息传送:它是通信网的基本任务,传送的信息主要分为三大类:用户信息、信令与控制信息、管理信息;信息处理:目的是增强通信的有效性、可靠性和安全性,信息最终的语义解释一般由终端应用来完成;信令机制:它是通信网上任意两个通信实体之间为实现某一通信任务,进行控制信息交换的机制;网络管理:它负责网络的运营管理、维护管理、资源管理,以保证网络在正常和故障情况下的服务质量。 4.一个完整的通信网可以分为哪三个部分及它们的技术要素? 答:业务网:业务网负责向用户提供各种通信业务;技术要素:网络拓扑结构、交换节点技术、编号计划、信令技术、路由选择、业务类型、计费方式、服务性能保证机制。传送网:传送网独立于具体业务网,负责按需要为交换节点/业务节点之间的互连分配电路,提供信息的透明传输通道,包含相应的管理功能;技术要素:传输介质、复用体制、传送网节点技术等。支撑网:提供业务网正常运行所必需的信令、同步、网络管理、业务管理、运营管理等功能,以提供用户满意的服务质量;技术要素:同步网、信令网、管理网。 5.通信网的类型有哪些?答:按业务类型分:电话通信网、数据通信网、广播电视网等;按空间距离分:广域网、城域网和局域网;按信号传输方式分:模拟通信网和数字通信网。按运营方式分:公用通信网和专用通信网。 6.网络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什么?什么因素决定了采用何种实现网络?答:区别:从管理和工程的角度看,网络之间本质的区别在于所采用实现技术的不同,包括三方面:交换技术、控制技术以及业务实现方式。决定因素:用户的业务流量特征、用户要求的服务性能、网络服务的物理范围、网络的规模、当前可用的软硬件技术的信息处理能力。

网管应掌握的基本概念v1.0

GW 网管学习步骤 版本号:V0.9 第一步,网管基础知识 1.网管基础知识 1.什么是TMN?TMN的五大管理功能?TMN的系统组成和功能组成? 解释: TMN是Tele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Network的简称,即电信管理网。 TMN的五大管理功能包括:配臵管理、故障(或维护)管理、性能管理、安全管理、帐目管理。在GW的传输网管中,主要是实现了前四大功能。 系统组成:操作系统(OS)、中介设备(MD)、Q适配器(QA)、数据通信 网(DCN)、网元(NE)、工作站(WS)。 TMN的基本功能块有五种:操作系统功能(OSF)、中介功能(MF)、网 络单元功能(NEF)、Q适配功能(QAF)和工作站功能(WSF)2.SNMP 解释: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 SNMP的前身是简单网关监控协议(SGMP),用来对通信线路进行管理。 SNMP首先是由Internet工程任务组织(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IETF) 的研究小组为了解决Internet上的路由器治理问题而提出的。SNMP被设计成与协 议无关,所以它可以在IP,IPX,AppleTalk,OSI以及其他用到的传输协议上被使 用。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允许网络管理工作站软件(可以理解为我们常说的网络管理软 件)与被管理设备中的代理(可以理解为我们常说的嵌入软件)进行通信。这种通 信可以包括来自管理工作站的询问消息(轮询)、来自代理的应答消息或者来自代 理给管理工作站的自陷消息(Trap上报)。 SNMPV1、V2、V3主要区别: 1988年,SNMP的最初的标准就已经确定,现在我们把当时那个标准称之为SNMPv1。 SNMP v2改进了SNMP v1的Trap通告方式,一种不同的事件格式被设计来替代SNMP v1的Trap事件格式。同时,SNMP v2定义了两种新的SNMP报文:GetBulk和Inform。 GetBulk用来更有效率的查询和接收批量的数据,而Inform可以被NMS(网络管理 系统)发送Trap信息到另一个NMS。

同步网基本概念

一、基本概念 1)同步网(Synchronization Network)是一个提供同步参考信号的网络。是通过同步链路将同步网节点连接起来而形成的物理网。同步网节点由各级时钟构成。 2)网同步(Network Synchronization)是一个广义上的概念,用来描述在网络中将公共频率信号或时间信号传送到所有网元的方法。 3)同步的网(Synchronous Network)指这样一个网络,它的所有时钟在正常工作状态下,都具有相同的长期频率准确度。 4)同步单元(Synchronization Element):指为所连接的网络单元提供定时服务的时钟。包括符合G.811、G.812、G.813建议的时钟。这是一种广义上的定义,包括:基准时钟,即性能满足G.811建议的时钟。定时供给单元,即性能满足G.812建议的时钟,包括独立型和混合型定时供给单元。设备时钟,即各种设备中的时钟或同步单元,其性能满足G.812建议或G.813建议,例如交换机时钟和SDH设备时钟。 5)定时供给单元(SSU,Synchronization Supply Unit):一个逻辑功能单元,能够对参考信号进行选择、处理和分配,并且符合建议G.812规定的性能。定时供给单元可分为独立型定时供给单元和混合型定时供给单元。 欲进一步了解SSU相关要求的请进入。 6)独立型定时供给单元(SASE,Stand Alone Synchronization Equipment):是指能够完成对定时信号选择、处理和分配,并且具有自己的管理功能的独立设备。在北美,独立型定时供给单元又被称为通信楼定时供给系统(BITS,Building Integrated Timing System)。目前人们常说的同步网设备一般指SASE(即BITS)。由于我国同步网起步时主要参照北美标准,因此一直简称同步网设备为BITS。 7)混合型定时供给单元:是指能够完成对定时信号选择、处理和分配等功能,但是这些功能与其他功能结合在一套设备中。例如DXC设备时钟,具有G.812功能,但不是一套独立设备。但它可以做同步网设备使用。 8)同步网设备时钟:一般包括基准时钟和定时供给单元。其中,多数定时供给单元是独立型的,但有些定时供给单元是由设备时钟构成的,即混合型定时供给单元。 9)SDH设备时钟(SEC,SDH Equipment Clock):一般由晶体钟构成,其性能由G.813规范规定。当SDH设备处在通信枢纽或承载的业务量较大时,也可能采用G.812时钟。G.813规定了两类时钟,即I类为2.048Mbit/s系列(我国选用此类)和II类为1.544Mbit/s系列。G.783中规定了SDH设备的时钟功能,G.803中规定了SDH网定时参考链模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