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最新小学数学课前预习能力和习惯的培养

最新小学数学课前预习能力和习惯的培养

最新小学数学课前预习能力和习惯的培养
最新小学数学课前预习能力和习惯的培养

小学数学课前预习能力和习惯的培养

一:何谓“预习”?

《现代汉语词典》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的过程就是预习。”预习的过程就是自学的过程,就是凭自己已有的综合能力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独立理解、识记知识的过程。预习是学习的极为重要的阶段,它的特点是先人一步,它的本质是独立学习。从这个意义上讲,预习就是学习的第一核心。学生学习过程中预习可以使学生在课前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要的一个环节,适当大致的了解;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更能提高听课效率。

二:为何实施“课前预习”?“课前预习”有哪些重要作用?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方法之一,也是拓展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重要一环。它可以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新课程标准》倡导:预习是学习的个体一种独立的探索活动。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学习方法,自主探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的发展。新课程标准还对二年级以上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程度的预习、阅读要求。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预习不再是单纯为掌握知识和技能而设置的学习活动,而是为了让每一个孩子发展得更好。可以说,预习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课前预习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预习能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灌输为主动索取;

2.预习能提高听课效率,变课上的大吃大喝为课前的细嚼慢咽;

3.预习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变迷惘为自信;

4.有助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独自进行课前预习。

三: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预习能力?一般渐进步骤有哪些?

在初始阶段以指导学生预习方法和培养学生预习习惯为主要切入点。对数学预习方法的指导可以分以下四步:

1.通读数学内容,动手画、圈知识要点,了解主要内容。

2.细读内容,理解主要数学知识。这是预习的主要环节,即在学生对预习的数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后,教给学生“消化”这些知识的方法。这些方法主要有:(1)列举身边熟悉的事例来理解概念,抽象概念具体化;(2)动手实践来感受数学;(3)大胆尝试解答例题来思考问题;(4)巧用对比来分析关系。

3.精读难点内容,思考、标注疑点,这是数学预习的重要一环。有了问题,学生对新课的学习才有目标。预习就是寻疑的过程。

4.尝试练习,检验学生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

四:小学阶段数学学科的典型预习方法指导。

根据小学数学教材的特点、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其认知规律,教给同学下面几种预习方法:

1.“导学单”落实预习法

2.阅读理解—尝试练习式

3.动手操作—实验总结式

4.系统归纳—温故知新式

5.材料准备式

6.小组合作式

五:培养小学生预习能力应该注意些什么?

学生作为学习个体,本身就存在差异,在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怎样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真正积极参与,在不同层次上都能得到发展。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初步培养小学生预习能力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指导学生预习要落到实处。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课前预习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具有可操作性,不要出现“预习课本第x页—第x页”这样的预习要求。

2.重视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和兴趣。由于小学生初次接触预习,不了解预习数学的方法,更没有主动预习的习惯和预习的兴趣。可以通过及时对好的预习方法和结果进行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设计形式多样的预习问题等方法来逐步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调动起预习的兴趣。

3.允许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预习效果。新《课标》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的预习效果存在差异,对预习效果不要强求学生都到达相同的水平。

4.要针对不同教学内容,设计预习问题,指导预习方法。充分准备,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让学生在教师未讲新知之前即已了解内容,自己发现问题并自行解决一部分力所能及的问题,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减轻了课堂压力。

5.重视预习作业的反馈功能,进一步的确定当堂课的重难点、课堂知识容量和教学进度等目的,这就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由教参、教师主观预定的刻板盲目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使课堂变成师生间双向交流的场所。教师对于学生完全懂的坚决不讲,学生基本懂的稍加点拨,学生完全不懂或大多数不懂的作重点专题突破,以使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6.预习的目的不是单纯的为教师的教服务,而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获得全面的发展。

总之,低年级的学生应侧重对预习兴趣、预习习惯的培养,中高年级学生的预习逐步转向侧重在数学的思考和数学学习的方法上。《生活与哲学》5.1《意识的本质》

学案(2011-9-25)

【哲学家的故事】

一位哲学家搭乘一个渔夫的小船过河。行船之际,这位哲学家向渔夫问道:“你懂数

学吗?”渔夫回答:“不懂。”哲学家又问:“你懂得物理吗?”渔夫回答:“不懂。”哲学家再问:“你懂化学吗?”渔夫回答“不懂。”哲学家叹道:“真遗憾!这样你就等于失去了一半的生命。”这时,水面上刮起一阵狂风,把小船掀翻了。渔夫和哲学家都掉进了水里。渔夫向哲学家喊道:“先生,你会游泳吗?”哲学家回答说:“不会。”渔夫非常遗憾地说:“那你就要失去整个生命了!”

【学习目标】

2 理解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理解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

意识

【学习重难点】

理解意识是客观存在人脑中的反映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起源看)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一切物质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

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

(2)意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

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形成。

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形成。

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

【提示】物质世界≠物质,物质世界是指万事万物(物质具体形态)的总和,分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另外注意“反应”和“反映”的区别。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

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

【提示】意识是人脑(不是大脑)特有的思维活动,动物的大脑

电脑≠人脑:电脑思维”是对人脑思维的模拟,它同人脑思维有本质的区别。电脑不能产生意识。

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从意识的内容看)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不管是正确的思想意识还是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注意】客观实在和客观存在

区别:客观实在,是相对于意识来说,它是第一性的东西,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

客观存在,是相对于主观而言,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意识。

联系: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

【结论】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主观映象)

意识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反映的形式(如感觉、判断等)是主观的,正因

为如此,对同一客观事物才会形成不同的意识。

4、【小结】如何理解意识(什么是意识)?

(1) 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 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人脑的机能.

(3) 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结论】:以上三点可以说明: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例题精讲(近几年高考)】

1.(2011高考大纲版全国卷31)以前,人们通常认为植物不像人和动物一样具有“记忆力"。

近来,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照射到一片叶子上的光,能够让整株植物作出相应的反应。

科学家认为,植物可以用“电化学信号’’在叶子之间传递光强和光质信息,这种反应方式和人的神经系统的反应方式非常相似。植物“记住"光线中的信息并作出反应,进一步佐证了

①任何物质都有反应特性②意识是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

③不同形式的物质具有同样的反应特性④物质的不同反应形式之间具有联系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