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复习题及答案

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复习题及答案

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复习题及答案
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复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

资源:是一个国家或一定地区内拥有的财力、物力、人力等各种物质要素的总称,是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利用的客观存在,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其含义和表达随着人们对它的认识和利用程度的深化而异。

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人类社会劳动)

农业资源的概念: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或农业经济活动所利用或可资利用的各种资源。

农业生产四大要素:土地、劳动、资本和管理

农业自然资源的特征:地域性和节律性、多用性和有限性、整体性和层次性、稳定性和变化性。

对农业生产的发展,科技作用:促进农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不断创新工艺,,新农艺,提高农业生产劳动力;影响到整个农业生产的布局、结构和规模;不断开拓农业发展的新途径和新领域;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科学管理水平。

1972年,瑞典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这标志着人类对资源和环境问题的觉醒,农业自然资源的研究静茹了一个新时期。

农业生产综合能力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他是指一定地区、一定时期和一定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由农业生产诸要素综合投入所形成,可以相对稳定的达到一定水平的农业综合产出能力。其要素主要包括农业生产要素投入规模、农业物质投入强度、农业科技投入水平、农业生产要素的使用性能、农业抗灾保产能力等五个方面。

第二章

气候:一个地区或地点多年的大气状况,包括平均状态和极端状态,具体地通过气象要素(气温、气压、空气湿度、降水量、风等天气现象)的各种统一计量来表达。

农业气候作为农业生态环境可分为两部分,即农业气候条件和农业气候资源。

农业气候资源:一个地区的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所提供的各种天然物质和能源,以及对农业资源发展的潜在能力。

农业气候资源的特征:(1)一定时空范围内的有限性和无限循环的可更新性(2)适度性和非线性(3)波动性和相对稳定性(4)区域的差异性(5)相互依存性和可改造性我国独具特色的农业气候资源的利用特点:(1)由气候资源类型决定的农业生产的地域性(2)由多样的气候类型决定的种植制度多样性(3)季风气候的不稳定导致农业灾害频繁发生

中国农业气候资源区划的目的、任务和方法

目的:为了实现农业区域化、专业化、现代化而制定的农业区划和规划提供农业气候依据。任务:揭示农业气候的地域性差异,分区阐述光、热、水等农业气候资源和农业气象,本着发挥农业气候资源优势,避免和克服不利气候条件,以及因地制宜、适当集中的原则,着重于合理调整大农业结构,建立各类农业生产基地,确定适宜种植制度,调整作物布局,以及农业发展方向和农业技术措施等问题,从农业气候角度提出建议和论证。方法:采用对农业地理分布。农业布局、农业生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有决定意义的农业气候指标系统,按农业气候相似性和差异性,将全国划分为3个等级的农业气候区域群,在高级区域之间农业气候条件差异较大,在低级区域之间差异小些,各区都有农业气候特点。

农业气候资源:是一个理想的概念,它是在假定一定时期内、一定土地面积上,作物品种、土壤性状、耕作技术等能充分满足和发挥最大效能的情况下,现今气候条件所能允许的作物单位面积的提高产量。

农业气候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1)农业中除了种植业外的其他部门(林、牧、渔等行业)对气候资源利用很不充分,表现出农业内部对气候资源利用的不平衡性。(2)农业资源气候利用中,许多地方未按气候规律合理布局农业生产,违背气候规律的现象比较普遍。

(3)在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上,比较重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维护和改善农业资源气候则重视不够,并对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对生态系统平衡的影响及是否导致气候环境恶化、气候资源衰退等缺乏科学的分析和认真的研究。(4)一些地区在土地利用和农业发展规划上,未能科学的分析当地农业气候资源的特征,充分发挥本地农业气候资源的优势。(5)防御气候灾害方面的工作比较薄弱,在防御气候灾害方面比较重视工程措施,对生物措施和农艺措施抗灾保产方面的作用及研究不够重视。

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必须从三方面进行:(1)充分合理地使作物最大限度的利用气候资源生产力(2)不断提高农业对不利气候条件的抗御能力(3)注意改善和保护农业气候资源,以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 a.正确认识和评价农业气候资源是合理开发气候资源的前提 b.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c.调节、控制盒改良农田小气候 d..提高复种指数,挖掘品种资源和气候资源潜力 e.努力提高对不利气候的防御能力

提高对不利气候条件防御能力的主要措施有:(1)维护和改善农业气候环境,营造防护林,大力种草种树。扩大植被,改善生态环境,养护和改善气候资源。

土地:是由土壤、气候、地形、岩石、水文、植被等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的综合体;土地是一个垂直系统,具有一定的立体空间;土地的性质和功能取决于各自然要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土地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存条件,具有社会经济属性。

土地资源:指已被人类所利用和可预见的未来能被利用的土地;或土地资源就是指具有价值的土地。一个国家利用土地资源的广度和深度,标志着这个国家农业生产的规模和水平。土地资源的特征:一、特性(1)土地资源的原始性和有限性(2土地位置的固定性(3)土地资源的动态性和可更新性二、特性(1)地报酬的递减性(2经济供给的稀缺性(3土地资源经济利用的地域性(4)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持续性(5)土地利用形式变更的困难性三、社会特性

土地资源进行分类的目的:为了正确认识土地资源,从而对其合理、科学地利用、保护、开发和管理。土地资源分类的任务:是在千差万别的土地总量中研究各部分的特点,找出相互的区别和相互间的联系,并依据土地资源调查成果运用的要求,对整个土地资源进行规划并划类,把基本性状相近的归并在一个类里,而把有显著差异的相互分开,各归属于不同的土类。

土地资源评价:人们对土地对于某种特定用途的适宜程度或价值大小的评定。

土地资源评价的实质:分析土地质量与土地用途两者之间的关系,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为生产规划服务。评价目的:(1)评价结果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最客观的依据,是土地利用的基础;(2)为制定土地税收标准提供科学依据;(2)是土地估价的重要依据;(4)是评价土地经营效果的主要手段;(5)对土地质量进行监控的手段。

土地资源开发:是人类通过以一定的手段,扩大对土地的有效利用范围,提高土地利用深度,以满足对土地不断增加的需求。土地资源开发的两层含义:一是指土地利用范围的扩大,即对未利用土地的开发;另是指土地利用深度的开发。

土地资源开发的原则:(1)因地制宜的原则(2)综合开发的原则(3)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土地资源开发的方式:一种是对未开发利用土地及利用不充分的土地进行全面系统的安排和布局,称综合开发。二是从某类土地利用类型的目的与需求出发,或对某一开发个体如地块、地段所做的具体设计,成为项目开发。

土地资源保护:指人类为了自身长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保持土地资源数量和质量,防止土地破坏和退化所采取的措施,是通过法律的、行政的和科学的技术等手段,保护土地资源不受破坏的工作。

土地保护的内容:(1)保持土地资源符合人类需求的存在形式不被随意改变;(2)保证土地质量部被下降;(3)土地利用结构的相对稳定性;(4)保护土地资源的特殊价值免遭破坏。土地整理: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行为。土地整治是指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土地退化现象的消除与预防即防和治两个各方面。

第四章

水资源由地表水、地下水和天然降水三部分组成。作为资源的水应当是可供利用或者可能被利用,具有足够数量和可用质量,并可对某地对水的需求能长期供应的水源。

水资源的特性:(1)循环性(2)量的有限性和质的不可替代性(3)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4)多用性

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1)我国农业水资源的供求矛盾加剧(2)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低(3)灌溉工程老化,灌溉面积下降(4)农业水资源生态环境恶化(5)水资源管理体制不健全

我国农业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技术:(1)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作物布局,提高水的经济效益(2)扩大可利用的水源(3)减少输水损失(4)提高灌溉技术水平(5)实行节水农业措施

水资源管理: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技术和教育手段,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调度工作。

水资源管理的目的:为了保证农业水资源的供应,满足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对水的需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规定:凡需开发利用新水源修建新工程的部门,都必须向水行政部门申请取水许可证,发证后方可开发。

农业水资源保护:为防止农业水资源因不恰当的利用而造成水资源污染或破坏水源,采取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综合措施,对农业水资源实行积极保护与科学管理的方法。

水资源管理的三条红线:(1)第一条红线是建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控制红线,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2)第二条红线是建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坚决遏制用水浪费。(3)第三条红线是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

四项制度: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用水功能区限制纳污。

第五章

农业生产的实质:以生物为中心,人们利用生物的生命活动,将太阳能等自然资源进行直接和间接的积累、转化和利用,提供人们所需的各种农畜产品。

合理利用生物资源的对策:(1)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切实保护好生物资源(2)加强生物资源的调查和科学经营管理(3)制定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建设自然保护区(4)加强生物资源的集约经营,促进农业发展(5)加强生物资源的科学研究与国际合作(6)强化生物资源专业教育和国民教育

种植业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1)主要粮食作物的单产水平和商品率不高(2)主要经济作物的布局还需进一步调整(3)种植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低产田和旱作农业面积大(4)大部分地区农田生态受到破坏,作物产量低,经济效益差

草地资源的基本功能:(1)生产功能(2)防护功能(*3)环境功能

草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1)我国草地资源的利用率和商品率相对较低(2)草地载畜量过高、利用管理不当(3)盲目开垦草地,引起草地生态系统的失衡(4)基本草牧场建设投入不足,发展缓慢

水产动物资源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1)捕捞生产结构长期失调,部分区域渔业生态失衡(2)外海水产资源利用徘徊不前,进展缓慢(3)浅海滩涂利用率低,养殖产品结构不合理(4)内陆养鱼苗种不全,饲料缺乏,种类比例不协调(5)大中型湖泊的开发利用进程缓慢

微生物肥料:指应用于农业生产中,能够获得特定的肥料效应的含有活微生物的特定制品,制品中活微生物起关键作用。

微生物肥料功效的发挥必须具有独特的性质:(1)微生物肥料的核心是人工选育出来的,起特定作用的微生物,菌种必须不断选育、更新、纯化和复壮。(2)微生物肥料活的微生物数量和纯度是衡量微生物肥料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志,微生物肥料有一定的有效期。(3)微生物肥料的特定微生物必须是经过鉴定对人、畜、植物无害,凡所生产的菌种未经鉴定或没有标明其分类归属和无害鉴定的微生物肥料,不允许生产和使用。

第六章

森林资源的作用:(1)森林能够维护和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神态环境。森林能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陆地水分循环和小气候,增加区域性降水;能防风固沙,调节空气、土壤温度和湿度,改良土壤,保障农牧业增产;能净化空气,消除噪音,吸尘灭菌,美化环境,维护和促进神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增进人类的身心健康。(2)森林不断的为人类提供木材、能源和各种动植物林副产品等国家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生活中衣、食、住、行各方面不可缺少的物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越来越深刻认识到森林在维护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价值及保持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地位。

中国森林资源存在的问题:(1)森林资源总量不足(2)森林资源质量不高(3)林地保护管理压力增加(4)营造林难度越来越大

森林资源发展的对策措施:(1)加快营造绿化步伐(2)全面推进森林经营,着力提升森林质量和效益。(3)立足国内增强供给能力,维护国家木材安全。(4)实行严格的林地保护制度,保障林业发展空间。(5)大力增强森林固碳总量,提高林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6)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基础建设,提升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水平。

野生生物濒危的原因:(1)栖息地丧失和片断化(2)掠夺式的过度利用(3)环境污染(4)农业和林业品种单一(5)外来物种的引入

野生植物的开发利用:(1)食用植物资源(2)药用植物资源(3)工业用植物资源(4)保护、美化和改造环境的植物资源(5)植物种质资源

第七章

有机肥料的特点:(1)资源丰富,种类多,数量和体积较大,植物性有机肥具有再生性。(2)可就地或就近积制和使用,积制技术简单易行,成本低。(3)养分全面且平衡,养分浓度低,主要为缓效养分,一般需腐熟施用,宜做基肥,只能满足稳定且较低的农业生产水平需要。(4)富含有机质,含有微生物和多种酶类,长期、大量施用能改良土壤结构,提高肥力水平,其作用大大优于化学肥料。(5)对提高作物产品的质量有良好的作用。

我国有机肥利用现状:(1)农田有机养分投入比例低(2)作物秸秆资源丰富,直接还田比例小(3)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程度低(4)加工业和城市有机废弃物肥用资源化发展不平衡(5)矿物有机废弃物资源开发利用较为合理

化肥区划的目的:在于根据不同地区的土壤类型和养分状况、作物布局、当前化肥施用水平和历年的化肥施用结果,进行分析研究,以不同地区化肥的肥效规律为主,进行分区划片,提出各类地区氮磷钾化肥(包括微量营养元素肥料)适宜的种类、术力量和比例。

化肥区划的主要依据:(1)农田土壤类型及养分状况。(2)化肥肥效反应规律。(3)土壤肥力平衡所需的化肥数量。(4)种植业布局。

区划的分区原则:(1)化肥用量、氮磷钾比例和肥效的相对一致性;(2)土壤类型和速效养分含量的相对统一性,尽可能同土地利用方向和种植规划相协调;(3)尽量照顾行政区划的完整性,一级区照顾省界,二级区保持县界,以利国家合理分配化肥;(4)尽量保持省(自治区、直辖市)化肥区划中一级区的界线,使全国与各省区划相衔接。

化肥标准:国家标准;部颁标准;企业标准。质检标准:(1)有效养分含量(2)产品外观

(3)游离酸含量(4)水分(5)杂质

化肥区划与规划:化肥规划一般系化肥生产发展规划,属计划工作,着重于化肥生产发展的指标、步骤和措施,规划的制定必须考虑到原料、资金、市场、技术水平等条件,有较大的可变性。而化肥区划在于探讨化肥使用的地区间的差异规律,有相对的稳定性。化肥区划可作为制定化肥规划的参考和依据。此外,化肥区划从宏观上之处不同地区化肥合理使用的方法和原则,而不是具体指导具体地施肥的大比例尺农化图。

第八章

三化规则: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

废物:一般是指人类在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及生活过程中,提取了所需成分之后弃之不用的剩余物和已失去原有使用价值的物质。

第九章

进行农业资源开发的目的:把农业资源转化为能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所需的各种物质行的产品。一方面,农业资源利用在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循环转化,与之相伴的是农业资源功能的不断被改变;另一方面,在农业资源的转化过程中,人类建立了相应的资源产业部门,而资源产业部门发展有促进了农业资源利用的深度和广度的开发。

竣工验收考察的内容有:新增固定资产和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粮、棉、油、糖等主要农产品的增产量,提供的商品量;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变化;项目区农民增收的情况;项目投资的经济效益;项目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农业资源评价:根据农业发展和社会、经济活动的需要,对农业资源呢的质量,适宜性、经济价值、开发利用的可行性和预期效果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农业资源调查是农业资源评价的基础

第十章

农业资源管理是指管理者在资源承载力的允许下,以资源科学理论为基础,对利用和保护农业资源的人类活动所进行的组织、指挥、监督和协调等一系列过程。其目的就是运用行政、法律、教育和技术等手段,对危害和破坏农业资源的人为活动进行监督与控制,协调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农业资源管理的意义:有利于促进资源的外部经济性与降低外部不经济性;有利于减少农业资源利用的不确定性;有利于资源利用的公平性,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农业资源管理的手段:经济;行政;法律;技术;教育手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