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人教版细胞生活的环境说课稿

人教版细胞生活的环境说课稿

人教版细胞生活的环境说课稿

细胞生活的环境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的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的第一节内容。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一起来看看吧。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细胞生活的环境》一节是人教版《必修3 稳态与环境》第一章第1节的内容,包括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这样,就在"内环境"和"生物进化"这两个核心概念之间建立了联系。

《细胞生活的环境》与必修1"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等内容有密切的联系。本节知识是学习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的基础,也是学习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的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能力方面: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重难点突破: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回顾原有的知识,结合书本的文字叙述、图片和多媒体展示的动画,理解掌握新的知识。二、教法应用

利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同时应用:直观教学法、问题探究教学法、谈话法、比较法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使其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观察、比较和总结、创新等能力。

三、学法指导

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来优化课堂学习与教学,融合运用引导启发、观察分析、对比归纳、联系实例等方法。学生跟随老师的问题,积极思考,将原有的知识应用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完成知识的迁移。结合书本的文字叙述、图片和老师展示的动画,提高分析、归纳能力。四、教学设计

整体设计:

创设情景,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由原有知识学习新知识,再由新知识提出问题进一步学习新知识学生通过教师引导结合教材自学新知师生一起归纳总结学生训练师生一起分析讲评

人教版细胞生活的环境新课导入

1、联系生活,引导学生思考:今天气温怎么样啊?前段时间呢?冷热变化会不会影响你啊?等问题,利用谈话的方式来讨论这些问题,让学生意识到人生活在一定的环境。

2、用安徽阜阳劣质奶粉事件让学生讨论

震惊全国的安徽阜阳劣质奶粉事件中,报道婴儿食用了蛋白质含量极低的劣质奶粉,不仅影响生长发育,还出现浮肿,长成大头娃娃。探究讨论:"大头娃娃"头大的原因是什么?

示图血细胞和草履虫,多媒体显示问题:

讨论1:我们看到的都是什么细胞?(用什么工具可以看到这些细胞,要求两个学生上台用显微镜观察狗的血涂片)

讨论2: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两者的生活环境有何异同?

讨论3:哪种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

总结: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可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多细胞生物的细胞(如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液体环境中(多媒体显示草履虫与血细胞的比较)。下面我们重点探讨人体内的细胞。

人教版细胞生活的环境新授课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红楼梦》中有句话:"女人是水做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学生讨论。那事实上呢,男人呢?

回顾原有知识,生物体内最多的化合物是水,当然人体内最多的化合物也是水。我们体内有哪些液体中含水,比如......(学生举例)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2,然后师生一起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改正。

多媒体显示体液的概念和组成。

讨论1:细胞内液指什么?

讨论2: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相比,谁多谁少呢?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又

是什么呢?

合作探究:

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等。我们观看下面一段动画,阅读教材p3,思考并讨论:(多媒体显示)

讨论1: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有什么异同?

讨论2: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有什么内在联系?能不能说全身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讨论3:什么是内环境?内环境主要包括哪些?

再问: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要求学生形成图示。多媒体展示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之间关系的动画。

总结:1、血浆组织液:毛细血管动脉端。2、组织液血浆:毛细血管静脉端。3、组织液淋巴:毛细淋巴管。4、淋巴血浆:左右锁骨下静脉。多媒体显示三种细胞外液的关系图。

人体的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具体到某一个细胞,它的直接生活环境具体是什么呢?

总结内环境的概念,内环境的"内"是相对于个体外环境的"外"而言的。细胞外液的"外"是相对于细胞的"内"而言的。两个内外,着眼点不同。 [过渡] 那么内环境与外界环境有哪些差别呢?细胞外液有哪些化学成分呢?

细胞外液的成分

多媒体显示p4血浆的化学组成。

讨论:1、如何将表中物质按化学性质进行归类?

2、除表中所列成分外,血浆中还可能含有哪些物质?

3、在组成血浆的离子中,哪些离子的含量较多?它们可能起什么作用?

4、hco3—、hpo4—可能起什么作用?

5、任选其中一种成分,分析它的来源和去路,并说明这与人体的哪些系统有关。

总结,多媒体显示。

[过渡]hco3—、hpo42—能起到什么作用呢?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的内容。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多媒体显示:红细胞在清水中吸水胀破,在较高浓度食盐水中失水皱缩、死亡的图片。

学生思考:

1、为什么红细胞在清水中吸水胀破、在较高浓度食盐水中失水皱缩、死亡?

2、生理盐水的浓度是多少?为什么医院里给病人输液时必须用生理盐水?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回忆《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实验》。引入本块的知识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ph、温度,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学习有关的知识。

渗透压的学习:通过利用红细胞、成熟植物细胞渗透吸水和失水的分析,结合一些习题来理解掌握。

ph和温度的学习:

通过回顾酶的知识来理解ph和温度的相对稳定。

举例分析血浆ph的调节:剧烈运动和碱性物质(如碳酸钠)进入血液时血浆是怎样调节ph的。引导学生思考,结合化学中的酸碱中和反应,理解ph的调节。

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对自己和家人一昼夜的体温进行测量。

总结:多媒体显示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引导学生直接阅读教材的文字叙述,认真分析教材的"思考与讨论",自己独立思考回答有关问题。

再通过多媒体展示:"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的动画。最后师生一起来回答这些问题并总结: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同时,细胞和内环境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三)小结(多媒体显示)

(四)当堂训练,请学生回答并对评价。

(五)作业布置 1、教材p6练习。

2、教材p7"体温变化规律"的调查。

五、教学评价

1、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注意多角度、多侧面地对学生的探究和学习能力进行评价。体现新课标中"面向全体学生"、"更尊重学生多样化发

展的需求"。

2、通过小结和当堂训练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和掌握程度。

六、教学反思

1、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时候,要把握好"度"。既不能包办代替,也不能"放羊式"。要扮演好指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2、教师应充分重视表达与交流——质疑、答辩环节,体现合作学习的优势。在学习本内容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以一种平等、民主的态度,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