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单元备课教学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单元备课教学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单元备课教学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单元备课教学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单元备课

一、单元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我国多种我样的地形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和特点,掌握阅读并运用分层颜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等多地形图的技能。

3、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4、了解我国季风区、非季风区的范围以及主要的灾害性天气。

5、举例说明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6、了解我国主要的河流和湖泊,以及长江和黄河的开发利用清理情况。教学内容:地形气候河湖。

二、教材分析

第一节地势和地形

教学重点:

1、运用分层颜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及各级阶梯的特征。识记分界线的山脉名称组织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以及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会产生怎样影响。

2、让学生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熟悉不同走向的山脉,理解山脉在地形分布中起到的“骨架”作用,总结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树立因地制宜的基本观念

3、总结我山区面积广大的地形特征,讨论开发利用的有利和不利条件,了解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以及灾害成因及治理,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地理观念。

教学方法:

“地势呈阶梯状分析”、“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三方面内容看视平行,但内在层层递进,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地势、地形基本特征,更重要的是让指导学生从多种地理图像中总结出这些特征,引导他们去讨论这些特征对其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和人类如何去运用、利用、改造这样的地理环境,从而从更深层次地理解内容。

内容点析:

1、课文以图导课,从图:2.1、2.2,让学生阅读分析理解地势三级阶梯,及分界山脉,从图中可以方便知道各个地形区的海跋高度,活动更是深化对地势三级阶梯的掌握及其产生的深刻影响。

2、图2.4告诉学生有五种基本类型: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了解它们的分布,并引导学生理解山脉是如何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这一含义。拿不同地形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活动让学生深刻掌握内容。

3、山区面积大,是我国地形的一大特点,引导学生总结山区利弊,让学生科学刻观地认识自然,研究如何进行山区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重、难点突破:其突破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动地由图了解,论证,深化内容。

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

教学重点::

1、通过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及降水争布特点培养学生阅读分析等值线图的能力,学会分析气温、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2、了解温度带及干湿区的划分依据及划分区等,使学生明确地理形环境的巨大差异性。

3、了解我国气候的特征,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同时明确我国是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国家,因而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下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方法:

“南北气温的差异”、“东西干湿的差异”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在要素其内容是并列的,但其二者与“季风气候显著”有着内在的因果关系。

内容点析:

1、“南北气温的差异”:课文从图2.13、2.14着手,让学生读出冬夏我国温差状况得出: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气温最低处在青藏高原),进一步让学生总结冬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在于纬主差异夏季普遍高温在于纬度及太阳直射点北移,北方日照时间长的原因,青藏高原气温低因其位于地势第一级阶梯的原因。通过图(2.15)掌握5个温度带的划分,及各个温度带和高原气候区的分布。活动讨论了解气温对生产、生活、建筑影响。

2、“东西干湿的差异”:通过读图2.16了解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明确降水分布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规律,了解干湿区划分的依据读图2.17了解各干湿区呈现不同的植被景观。活动是让学生加深了解不同干湿区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3、季风气候显著:读图2.19、2.20了解我国冬夏季风的来源,风向,及其特点进一步明确前面“南北气温的差异”、“东西干湿的差异”,其产生差异的原因在这里得到了进一步的阐述,明确季风区、非季风区的划分界线,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季风气候在气湿和降水分布上的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重难点突破:

引导学生阅读图总结地理现象,前后知识连贯、融记贯通,深刻掌握知识点。

第三节河流和湖泊

教学重点:

1、学会搜集并运用地图统计资料认明中国河湖的基本概况。

2、通过地图,图片及统计资料的分析,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案,能够初步提出长江各河段开发利用的方向与措施。

3、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结构分析:

源头湖湖基础源流概况入海

内容点析:

1、众多的河湖:用图突出内外流河面积的差异,突出了内外流河的概念。图文叠加分析得出:(1)东部地区河流的汛期多出现在夏季,(2)以秦岭—淮河为界,南北方河流的差异,(3)西北内陆地区河流的特征。活动加深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掌握。

2、黄河的治理:从黄河的发源地流经地形区,注入海洋入手,告诉学生其丰富的水力集中在上中游,其巨大的贡献还在于“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华北平原”及其水资源(灌溉)。分析黄河成灾的原因;地形、气候、人类活动,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黄河忧患的原因及所采取的治理措施。

3、长江的开发:长江的源流概况,上中下游段划分,其“水能宝库”、“黄金水道”等优势,长江水能开发利用不足,目前干支流治理及开发利用现状,活动内容,让学生深刻了解长江的巨大带动和幅射作用,明确长江开发的重要性,并发长江的开发献计献策。课文内容为1年级下册,《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埋下了伏笔。

重、难点突破

了解长江黄河的源流概况,掌握其地理要素,引导综合地分析、研究习题,拿出切实的措施。

三、单元教学时间安排

第一节地势和地形3课时

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2课时

第三节河流和湖泊3课时

单元综合课1课时

单元达标课1课时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2章《声现象》教案

第二章声现象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方法 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教学用具 橡皮筋、塑料尺、军鼓、小提琴、口琴、气球、闹钟、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实物投影仪、录像带、电视机、录像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电锯锯木的声音、砂轮打磨工件的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在漆黑的夜晚,几声呱呱的蛙声划破了村野广阔的夜空,给宁静的乡村夜色增添了一分美丽.我们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sound)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 [生甲]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生乙]声音在空气中能传播,在固体、液体中能传播吗? [生丙]声音在真空中能传播吗? [生丁]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 [师]同学们对声有这样浓厚的兴趣,这很让我高兴,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需要同学们和老师共同协作,一起做好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和演示实验. 二、进行新课 [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师]请每组选一位同学,做各种活动,使物体发声,其他同学仔细观察. [生甲]把一根橡皮筋张紧,拨动橡皮筋,橡皮筋振动发出声音.

《酒店服务英语》课程单元教学设计第2章Project 5 room service

《酒店服务英语》课程单元教学设计 ——Room Service 客房送餐服务 一、基本信息(basic information) 1. 本次课项目(the unit’s project):客房送餐服务 2.核心能力目标(core capability objectives):能够运用英语为外宾进行客房送餐服务 3. 知识目标(knowledge objectives):明确送餐服务程序;熟练掌握专业术语和关键句子。 4. 情感目标(affective objectives):以热情的服务态度和礼貌用语提供客房送餐服务。 5. 素质目标(Quality objectives):通过实地实境与外宾对话练习,提高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 6. 能力训练任务(Capability training task):模拟客房服务员的角色,进行实地实境会话练习。 7.教学场地(teaching site):客房服务实训基地前台与客房 8.物品准备(teaching materials):电话、托盘、菜谱、账单、笔(每组一套)。 9. 授课说明(teaching introduction):本单元设计利用任务驱动模式教学,专任教师组织教学,由外宾配合学生训练,以提高学生听力和适应能力。课堂上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适当地引导,达到培养学生张口能力为主的教学目的。 二、能力训练设计(capability training design) Step 1:热身练习(warming-up)(3 minus) 1.学生前台列队,师生英语致意问候,教师检查仪容仪表。 目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意识和习惯。 2.预定程序语言接力。 教师布置本节课任务:Room Service(客房送餐服务) Scene: The guest Jenny from Philippines calls the room center and would like to have breakfast in her room. Later the room attendant delivers her order to her room and lets her sign the bill. ) (情境:菲律宾客人Jenny给客房中心打电话想在房间内吃早餐。随后客房服务送来她点的饭菜并请她签单。) 目的:检查上次课学习内容,提高学生注意力和应变力,为本次课任务做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知识点

一、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 地势和地形 【地形与地势】地形是地地表各种各样的形态。地势是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 【地势总特征】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西部多山地、高原、盆地,东部多平原、丘陵。 【五种地形类型齐全】平原、高原、山地、盆地、丘陵。纵横交错的山脉构成我国地形的骨架, 高原、平原、盆地、丘陵镶嵌其中,导致我国地形复杂多样。 1、平原和丘陵主要要在东部第三阶梯上。 2、三大平原自北向南依次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3、三大丘陵自北向南依次是有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4、平原和丘陵地区土壤肥沃,开发历史悠久,是农业发达城镇集中经济繁荣的地区。

【三大平原】 【三大丘陵】 辽东丘陵:辽宁省东部,辽东半岛上; 山东丘陵:山东省东部,山东半岛上; 江南丘陵东南丘陵:长江以南、云贵高原以东闽浙丘陵两广丘陵。 三、山区面积广大 【山区】 包括山地、丘陵和崎岖的高原,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3。 【山区开发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1、山区在发展旅游、采矿和农业多种经营等方面优势较大,部分水热条件较好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可以发展种植业。 2、山区地面较为崎岖,交通不便,自然灾害频繁,基础设施建设难度较大,开发利用时要注意生态环境建设,预防和避免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探究题】1、我国地势特征对自然环境和经济活动有什么影响? 答:我国西高东低、呈阶梯状下降的地势特征,对自然环境和经济活动都有着重要的影响。①对气候的影响:第一,西高东低,面向海洋,有利于来自海洋上的夏季风深入内地,带来丰沛的降 水,并使我国东部季风区面积广大。第二,西高东低,呈阶梯状的地势,增大了同一气候带内的气候差异,加强了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性。等三,高大的青藏高原,不仅形成独特的高寒气候,而且阻挡印度洋暖湿气流深入西北内陆,并且影响大气环流,对东亚气候和世界气候都有重要影响。 ②对河流的影响:第一,地势特征决定了我国的河流多自西向东流入海洋,以注入太平洋的河流居多,从而沟通了东西之间的海陆交通。第二,阶梯之间高差大,致使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水 能资源丰富。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教案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 2、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重、难点:(重)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关 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器材:电脑、音叉、鼓、闹钟、真空罩等。 教材分析:1、本节研究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因此要求尽可能利用实验、周围现象去进 行教学。可以利用课本外的实验、现象去进行教学。 2、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指导学生归纳出正确的结论,并能利用所学知识 去解释有关的现象。 预习提纲: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声音的速度有多大? 教学过程: 一、新课教学 学生观看第一部分录像——各种各样的声音。引入课题:声音 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1、声音的产生 演示实验:(1)、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 (2)、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3)、放一段声音的录像。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声音的传播: (1)、得出:固体、气体可以传播声音。 (2)、实验14页图1-4示: 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3)、声波:利用录像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声波?同水波进行对比。 3、声速: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是不同的。

学生活动: (1)、看15页的表格内容 (2)、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速度谁快? 学生活动: 对着远处的高山喊可以听到回声,为什么在教室里讲 话听不回声? 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 4、回声: 声音的反射。 <0.1秒 二、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三、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套餐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外练习。 四、板书设计: 第一章 声现象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能够传声的物质叫介质,声音 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速: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V V V >>固液气 (相同温度时);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五、课后活动: 练习:物理套餐的部分内容。 作业:16页1、2、3题。 学生自学:科学世界: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 六、教学后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节 声音的特性 教学目标:1、知道声音的三个特性 2、知道什么是频率?频率的应用。 3、利用实验去探索影响声音特性的原因。 重、难点:(重)1、人耳怎样听到声音的?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清楚双耳效应。 关 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器材:电脑、音叉。

人教版第二章 《整式的加减》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单元教学设计 以PowerPoint软件为制作平台,运用多媒体手段,以问题为主线,活动为载体,依据课标要求,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出发,让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力求体现“设计问题化,问题活动化,活动练习化,练习要点化,要点目标化,目标课标化”的要求,将教学过程设计为有一定梯次的递进式活动序列。 二、知识背景分析: 整式的加减这一章内容,隶属《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数与代数”领域。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的基础上,结合初一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了用字母表示有理数,实现了从具体的数到比较抽象的整式的过渡。使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到了一个较高的层面,实现了学生思维活动的一个质的飞跃。然后再引出单项式、多项式和整式及相关概念,在此基础上通过以“所含字母及相同字母指数”是否相同为标准建构同类项的概念,类比小学已有的“同单位量相加减单位不变”和前一章学习“相反数的概念”知识经验探究合并同类项、、去括号法则等。最后将这些知识应用于本章的重点——整式的加减,知识体系井然有序、层层深入、结构分明、重点突出。新教材把整式的乘除运算,后移到八年纪的上册的第15章中去阐述,这样处理比较符合初一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达到了有效地降低教学难度这一目的,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接受和掌握知识,又不失整个知识结构体系的完整性。本章是代数运算的基础,是进一步学习代数运算和研究方程、不等式的重要工具。此外,加减运算中所蕴含的化归思想,也是后继代数学习的重要思想。因此,本章无论是知识传承,还是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都有着重要作用。 三、学情背景分析: 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在学习本章知识前,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分配律,简单的方程思想,巧用类比方法,全程经历有理数概念及运算的学习运用,这是顺利进行本章学习的重要资源,在建构本章知识体系时较为容易,但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容易受经验影响,理性思维尚处于发展阶段。因此,在概念建构上容易以偏概全,对诸如“单独一个数或表示数的字母是单项式、单项式系数和次数的区别、多项式的项数次数及按序排列、去添带有负号的括号”等容易含混出错,因此,依据《课标》要求、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本章的教学目标、重难点与关键如下: (一)本章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单项式、多项式整式等概念,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掌握单项式系数、次数和多项式的次数、项与项数的概念,?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3)理解同类项的概念,能熟练地合并同类项. (4)掌握去括号法则,能准确地去括号. (5)熟练地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丰富的实例、经历观察、分析、交流、概括出单项式、多项式、整式等有关概念;经历类比有理数的运算律,探索整式的加减运算法则.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通过将数的运算推广到整式的运算,在整式的运算中又不断地运用数的运算,使学生感受到认识事物是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的

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知识点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知识点 【第一节地势和地形】 一、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1、我国地势的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2、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的分界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 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3、我国地形的特征: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4、我国各类地形所占的比例:丘陵百分之十 山地百分之三十三 高原百分之二十六 盆地百分之十九 平原百分之十二 5、第一阶梯主要地形区有: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第二阶梯主要地形区有: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 第三阶梯主要地形区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江南丘陵、山东丘陵、辽东丘陵 6、通常把山地和地表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我国山区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百分之六十,多集中在西部,其中近一半是难以利用的沙漠、冰川、戈壁、、高寒荒漠等。总的来说,山区有利于发展旅游业、采矿业及农业多种经营等,部分水热条件好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可以发展种植业。 7、山区常发生的地质灾害有:崩塌、滑坡、泥石流 【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 一、南北气温的差异

1、我国冬季的气温分布特点:南北温差大 2、我国一月的零度等温线大致与秦岭--淮河一线相重合 3、我国夏季的气温分布特点:除青藏高原外,普遍高温 4、我国夏季最热的地方:吐鲁番盆地 5、通常把大于或等于十摄氏度持续期内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气温总和,叫做活动积温。活动积温反映一个地方气候对农作物所能提供的热量条件,是我国划分温度带的主要指标。 6、根据活动积温,把我国划分为五个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 7、由于南北气温的差异,不同的温度带内,生长着不同的果树;物能够成熟的次数也不一样;在建筑上也有一定反映。 二、东西干湿的差异 1、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2、我国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是火烧寮;降水最少的地方是托克逊。 3、一个地方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反映该地气候的湿润程度。依据气候的干湿程度,我国可以划分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干旱地区、半干旱地区。我国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面积广大,主要位于西北地区。 4、半湿润地区和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是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走向是:大兴安岭--呼和浩特--兰州--拉萨。 5、半湿润地区和湿润地区的分界线是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与我国一月的零度等温线,也就是秦岭--淮河一线相重合 三、季风气候显著 1、一年内盛行风向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改变,被称作季风。受季风影响的气候类型,是季风气候。我国是典型的季风气候。 2、我们把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称作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的地区称作非季风区。 3、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除高原外,大致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2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知识要点整理 (新版)新人教版

中国的自然环境知识要点 一、地形和地势 1.地形呈阶梯状分布 (1)我国西部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东部则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势总的 特征是西部高、东部低,呈三级阶梯分布。 (2)三级地势阶梯概况 地势阶梯平均海拔高度(米)主要地形区 第一阶梯4000米以上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第二阶梯500----2000米塔里木盆地、准可尔盆地、四川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第三阶梯小于500米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 ①地势对气候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深入内 陆,形成丰沛的降水 ②地势对河流和航运的影响:西高东低的地势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 流,沟通了东西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经济联系 ③地势对河流水能资源的影响: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向低一级阶梯时, 落差大,水流急,蕴含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2.地形复杂多样 (1)各类地形所占比例 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 33%26%19%12%10% (2)我国主要山脉 山脉走向山脉名称 东西走向最北天山----阴山中间昆仑山--秦岭最南南邻 东北至西南走向最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间长白山--武夷山 最东台湾山脉 西北至西南走向阿尔泰山

祁连山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南北走向最北贺兰山中间六盘山最南横断山脉 (3)四大高原 名称位置和范围主要特征 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介于昆 仑山、祁连山、横断山和 喜马拉雅山之间;包括青 海、西藏全部和四川局部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我国面积最大,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冰川广布,被称为“世界屋脊” 内蒙古高原位于我国北部,在大兴安 岭和祁连山之间,地跨内 蒙古大部分,冀甘宁一部 分我国第二大高原,地面平坦,风力作用强烈,西部风蚀地貌典型 黄土高原位于我国中部,在内蒙古 高原以南,秦岭以北,太 行山以西,祁连山东端以 东;山西省全部、陕甘宁 局部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黄土分布区,流水侵蚀作用强烈,高原表面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云贵高原横断山脉以东,雪峰山以 西四川盆地以南,地跨云 南省东部,贵州省大部地势西高东低,石灰岩广布,流水溶蚀作用强烈,多喀斯特地貌,地表崎岖不平,多小型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 (4)三大平原 名称范围主要特征 东北平原大小兴安岭,长白山 之间,由松嫩平原, 三江平原,辽河平原 三部分组成我国面积最大,地势最高的平原,地势坦荡,黑土广布多沼泽低地 华北平原北起燕山,南到淮 河,西起太行山,东 到渤海我国最完整的平原,由黄河、淮河、海河冲积而成。地势低平,旱涝,盐碱,风沙等自然灾害频发 长江中下游平原西起巫山,东到海 滨,沿长江分布,呈 狭长型我国最低平的平原,河湖密布,为著名“水乡”“渔乡” (5)四大盆地 名称位置和范围主要特征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单元检测(附答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单元检测 (总分:100分时量:60分钟) 班级:姓名:计分: 一、单选题(本题包括25小题,共50分。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中。) l. A.气温、气压B.气温、降水 C.降水、风向 D.风向、气压 2.下列关于南方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量大,汛期长,含沙量大,无结冰期 B.水量大,汛期长,含沙量小,无结冰期 C.水量小,汛期短,含沙量多,有结冰期 D.水量小,水位小,含沙量小,有结冰期 3.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其根本原因是( ) A.纬度位置不同 B.地势高低不同 C.海陆位置不同 D.昼夜长短不同 4.有人说:“南县今年的降水比往年偏少”,这种说法是指( ) A.降水的季节分配 B.降水的年际变化 C.降水的季节变化D.降水的周期性 5.我国干湿地区划分的依据是( ) A.蒸发量的多少 B.降水量的多少 C.径流量的多少 D.蒸发量与降水量的多少 6.黄河下游支流少、流域面积狭小的原因是( ) A.气候干旱B.地上河C.地势低平D.工农业用水多7.长江和黄河上游的共同的水文特点是( ) A.含沙量大B.水能丰富C.流量小D.落差小8.关于各地农作物耕作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湖北两年三熟 B.黑龙江一年两熟 C.四川一年一熟 D.湖南一年两到三熟 9.一天中,南县气温最高的时间应该是( )

10.下列不属于季风区的地形区是( ) A.四川盆地B.黄土高原C.柴达木盆地D.三江平原11.当我国北方地区出现洪涝时,说明该年份( ) A.夏季风弱B.冬季风强C.夏季风强D.冬季风弱12.我国棉花、水稻等作物的种植界线比世界同纬度其他地区明显偏北,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复杂多样B.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C.地形多种多样D.夏季普遍高温,雨热同期13.长江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段是( ) A.重庆以上 B.宜宾以上 C.湖口以上 D.武汉以上 14.关于我国盆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柴达木盆地有“聚宝盆”之称 B.我国唯一湿润的盆地是四川盆地 C.沙漠面积最广的盆地是塔里木盆地 D.准噶尔盆地是我国纬度最低的盆地15.下列关于平原地形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东北平原大部分海拔在200米以下,有面积广布的黑土分布区 B.华北平原是由黄河、淮河和海河三条河流冲积而成 C.华北平原西到贺兰山,东到海滨,北到阴山,南到淮河附近 D.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三大平原中地势最低的平原,河湖密布 16.下列山脉中属于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的一组是( ) A.冈底斯山和阴山 B.秦岭和太行山 C.大兴安岭和巫山 D.巫山和雪峰山17.我国水旱灾害频繁的根本原因是( ) A.西高东低的地势 B.由于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C.每年夏季风强弱不同和进退时间的早晚 D.冬季风势力太强 18.巫山东西两侧的地形区分别是( ) A.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四川盆地B.汾渭平原和海河平原 C.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D.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19.治理黄河的根本措施是( ) A.上游修建水电站B.裁弯取直疏通河道 C.下游修筑大堤D.加强中游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20.下列关于我国外流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淮河处在我国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附近 B.我国外流河的汛期,由东南向西北逐渐缩短 C.冬季,北方河流水位下降,南方河流普遍形成枯水期,有些中小河流断流D.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的河流在9、10月间普遍进入汛期 21.人工裁弯取直工程位于下列四省中的哪个( )

九年级数学第二章单元备课

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 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可化为一元一次的分式方程等知识,感受了方程模型的作用和价值,积累了一些利用方程解决问题的经验。但方程模型是丰富多彩的,一元二次方程是以前学过的方程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它在数学中同样有着广泛的应用,它也是以后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 本章总体设计思路,遵循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拓展、应用”的模式,课本在内容上安排三部分: 1.从问题到方程:紧密联系实际,创设具有时代气息以及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出一元二次方程,展现一元二次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模型,让学生体会一元二次方程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 2.解方程:解决数学内部问题——解方程,主要让学生探索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使学生在尝试、比较、探索等活动中,发现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方法——直接开方法、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体会一元二次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知识的联系与转化,体会几种解法之间的相互联系。 3.用方程解决问题:设置了一些有一定挑战性和思考性的现实问题情境,通过解决这些丰富多彩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强化方程的模型思想,而且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研究,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更好地体会数学的价值,同时也进一步使学生掌握好解方程的技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有关概念;掌握通过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掌握依据实际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的方法;应用熟练掌握以上知识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丰富的实例,让学生合作探讨,老师点评分析,建立数学模型.?根据数学模型恰如其分地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结合整式中的有关概念介绍一元二次方程的派生概念,如二次项等.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重点知识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重点知识 1、我国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大致呈阶梯状分布。 这种分布对气候有什么影响?有利于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 对河流流向有什么影响?河流自西向东流。 对资源的影响?在阶梯的交界处,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水能资源丰富。 对东西部之间交通往来有什么影响?大河自西向东流,沟通东西交通,加强了沿海和内陆之间的联系。 2.地形特点: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3.地形的影响:有利:1)地形复杂多样,有利于农业的多种经营.2)山区面积广大,有利于农业的多种经营和生态旅游。不利:1)平原面积小,不利于发展种植业。2)山区面积广大,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成本高。2)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易发生山洪、滑坡、泥石流、崩塌等自然灾害。 4中国的气温特征:夏季南北气温都较高;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越往北气温 越低 5.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1)南北跨纬度广,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北方比南方白昼 时间短,正午太阳高度角小)(2.)北方接近冬季风的发源地,寒冷的冬季风加剧了北方 的严寒。 6.中国夏季南北普遍高温的原因: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北方比南方虽然正午太阳高度角小, 但是白昼时间长。 7.中国的气候特征:(1)气候复杂多样(2)季风气候显著(3)大陆性特征强 8.中国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是: (1)纬度:我国南北跨纬度广,跨众多的温度带和干湿区 (2)海陆: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距海远近不同。西部深入亚洲内部,大陆性特征强,东部 海陆热力差异大,形成显著地季风气候。 (3)地形:地形复杂多样,地势高低悬殊 10.中国气候复杂多样产生的影响是: 1)我国动植物资源比较丰富。2)开展多种经营。 3)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11我国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是: 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临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海陆热力差异大。 13.季风气候对我国的影响: 有利: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水热条件搭配得当,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有利影响的表现:中国喜温作物的种植界限,比世界其他地区的纬度要高得多。 不利:1)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时间不一,降水的年际变化大,容易发生旱涝灾害。 2)降水季节变化大,夏季降水多易发生洪涝,其他季节降水少易发生干旱。 3)冬季风反常,易导致夏季低温,冬春季寒潮,对农作物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 14与世界同纬度的其他地区相比,中国冬季气温偏低,夏季偏高,原因是我国的气候大陆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教案

第二章声现象 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了解声音的特性。 3.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4.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是本章知识的基础;声学知识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所以对声音特性的了解就显得很重要。由于环境污染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成为本章的一个热门话题,在中考考查时,该部分知识点难度较低,却是每年的必考内容,主要考查声的产生和传播,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别,声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减弱噪声的方法,所以平时学习需注意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声现象与生活的联系。 1.声现象的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能体验到学习有关声的知识是有用的,从而激发学生学好本章的兴趣,在第一章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物理研究方法有了一点了解,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加强学习,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实验,并让学生试着去总结,归纳。 2.学生在实验中的具体操作有些还掌握不好,如在研究“音调与频率”关系时,每次拨动都应控制用力大小相同,但学生很难控制,可在学生做完实验后,再让学生听录音机快放和慢放时的声音加以区分。 3.学生对“声的利用”很感兴趣,但具体的应用还不清楚,教师要多举例,并鼓励学生多搜集相关资料,做到资源共享。 4.在本章中,学生会接触到开放性试题,由于刚刚接触,对学生的答案不要要求太高,只要合情合理即可。 根据本章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对本章的教学建议如下:1.对课本上安排的一系列实验探究活动,要让学生积极参与、细心观察、独立思考,在实验中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2.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教学中要重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3.在学习中可运用比较、归纳、转化等方法,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点更明确。 4.在学生印象中,噪声是有害的,在讲课时,可通过阅读或多媒体让学生了解它的利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5.在实验过程中,可对学生渗透研究物理的一个重要的方法——控制变量法。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

中考地理中国的自然环境知识点总结

2019年中考地理中国的自然环境知识点总 结 §2.1 中国的地势地形 1、地势特征: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分三级阶梯分界线:第一阶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第二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山脉、雪峰山脉)第三阶梯 山势走向: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南北走向: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区。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玉山。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弧形走向:喜马拉雅山脉。 中华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2、地形特征: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纵横交错的山脉和复杂多样的地形(33%山地、26%高原、19%盆地、12%平原、10%丘陵),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又是祖国各地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各有不同。山区:包括山地、崎岖的高原和丘陵,常见的自然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四大高原:青藏高原: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高山终年积雪,冰川纵横;内蒙古高原:高原地势平坦开阔,西北部多荒漠、戈壁、东部和中部多肥美草原;黄土高原:

世界上黄土分布面积最广的区域;云贵高原:高原大部分地区地形崎岖,石灰岩分布广泛。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内中有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准噶尔盆地:我国第二大盆地;柴达木盆地:被美誉为“聚宝盆”;四川盆地:有“紫色盆地”之称,着名的成都平原位于盆地西部,农业发达,物产丰富“天府之国”之称。三大平原:东北平原:黑土面积广大;华北平原:地势低平,地面坡度很小; 长江中下游平原:我国着名的“鱼米之乡”。 §2.2 中国的气候 1、特征: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着。(1、气候复杂多样: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而越往北气温就越低。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2、季风气候显着:我国虽然气候类型多样,但季风气候显着,季风气候区最为辽阔。) 我国气候类型分为: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高山气候。 季风(特别是夏季风)的影响是导致降水时空分配不均的主要原因。多灾害天气:主要有寒潮、台风、旱灾、洪涝等。多旱涝灾害:洪涝是我国发生频繁、损失严重的自然灾害;干旱是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最常见且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气候灾害。 2、根据气温的南北差异,并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我国从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七年级上地理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的地理教学工作,回顾本学期的工作,有得也有失。在教学工作中,我能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为了更好的搞好以后的教学工作,现对本学期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工作情况 1、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学生兴趣、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2、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3、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特别是在复习

阶段,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二)经验和体会 1、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的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为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本学期伊始,向学生提出地理教学三步走。预习、学习、复习巩固。效果不错,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提高。 2、改变授课风格,运用学习先进的教学模式。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解决学生课上出现的问题,营造活而不乱的地理课堂。 3、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教案全集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第二章 声现象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学习,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种类及介质温度有关. 难点:1.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2.设计探究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教学准备】 教具:录音机和录有儿歌、瀑布声、砂轮与工件摩擦声、蛙鸣声的录音带;音叉;用线悬挂着的泡沫塑料球;小闹钟;带抽气机的玻璃罩和底座;电视机、录像机、录像带、铜锣;盛有水的玻璃水槽. 学具:橡皮筋、小鼓、薄钢尺、其他能发声的物体. ┃教学过程设计┃

【板书设计】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包括气体、液体和固体. 2.声音在所有介质中都以声波形式传播. 三、声速 1.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 2.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最慢.3.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第2节声音的特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2.知道声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音色跟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 3.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学习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2.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具体问题.

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单元试题

八年级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测验试卷 出卷人:江阴市华士试验学校国际部 唐雪利 第一部分:知 识 技 能 一、用你的火眼金睛选出最中意的一个(请将答案填写在表格 中,每题2分,共40分) 7 8 9 10 17 18 19 20 1.分布在第三级阶梯上的主要地形类型是 ( ) A .丘陵和平原 B.丘陵和盆地 C.山地和高原 D .平原和高原 2.下列山脉的走向大体一致的是 ( ) ①天山 ②大兴安岭 ③太行山 ④昆仑山 ⑤秦岭 ⑥巫山 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②③⑥ D .③④⑤ 3.下图中①表示的山脉是 ( ) A .阿尔泰山 B .昆仑山 C .喜马拉雅山 D .天山 4.下列有关我国季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影响我国的夏季风,既有来自太平洋的西南季风,也有来自印度洋的东南季风 B.东南季风主要影响我国东部地区,西南季风主要影响我国西部地区 C.受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称季风区 D.季风区降水比非季风区降水较多 ( ) 5.右图属于以下哪个地区的民居景观 A 、黄土高原 B 、东北平原 C 、华北平原 D 、内蒙古高 6.春节期间,哈尔滨一片冰天雪地的景象,而广州却温暖如春,这里是花的海洋。造成这两种景观差 异的最主要原 因是 ( ) A .纬度位置 B .海陆位置 C .地形因素 D .季风影响 7.有“塞上江南”美称的地形区是: ( ) A.长江中下游平原 B. 宁夏平原 C.内蒙古高原 D. 华北平原 8.古人说:”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指 ( ) A 、冬季风 B 、东北风 C 、夏季风 D 、台风 9.我们学校所处的温度带是 ( ) A .热带 B .亚热带 C .暖温带 D .中温带 10.冷暖气团相遇,暖气团被抬升,形成的降水属于 ( ) A.台风雨 B.锋面雨 C.地形雨 D.对流雨 11.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是: ( ) 这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部分,题目比较简单,试试看,不过,要认真仔细哟! 班级 姓名 学号

最新新第二章-声现象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教案教师:授课班级:

引导解决:1.指导学生看教材12页图1.1-1、13页1.1-2,是什么物体在发声?为什么会发声? 2.我们能把声音记录下来吗?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点播) 问题二:声音是怎样向远处传播的? 提出问题: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出的,那么声音是怎样向远处传播的呢? 媒体播放:宇航员在月球行走的资料片断,观察宇航员交流的方式,与人们在地球上的交流对比。 教师引导: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提出问题:怎样证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呢?固体、液体是否都可以传播声音呢? 方案一:1.把正在响的闹钟放进玻璃罩中,听声音的情况。 2.用抽气机往外抽气,听声音的变化情况。 方案二:一同学轻敲课桌一端(或把闹钟放在课桌一端),另一同学把耳朵贴近课桌的另一端,听声音的情况。 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问题三: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 提出问题:既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那么声音在介质中是怎样传播的呢? 投影展示:振动源可在水槽中激起水波,并不断向外围扩散。 类比说明:指导学生看图2.1—6说明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物理研究方法指导:类比法) 问题四: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 提出问题:平时我们说话时,一张口,马上就听到声音了。那么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点拨)教师预备: 1.百米比赛时,计时员是怎样计时的呢?为什么? 2.对着高墙或山崖喊话,能马上听到回声吗? 3.雷电时,为什么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呢? 共同归纳: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也就是声音是以一定的速度传播的。 介绍资料、指导读表:《一些介质中的声速》 学生讨论:在读表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特点?(教师指导)

中国的自然环境--知识点汇总

【知识点1】地形与地势 1、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⑴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西部多为山地、高原和盆地,东部则以平原和丘陵 为主。 ⑵三级阶梯概况 ⑶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 状分布对我国气候、河流、交 通产生的影响: ①对气候的影响:我国地势西 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的湿润气流向我国陆推进,为我国广区带来了丰沛的降水。 ②对河流的影响:西高东低的地势,造成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奔入海洋;河流从高一级 阶梯向低一级阶梯流动时,落差大,产生巨大的水能。 阶梯名称海拔高度主要地形类型主要地形区 第一级阶 梯 4000米以上高原 青藏高原、柴达木盆 地 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东缘 第二级阶 梯 1000~2000米高原、盆地 高原、云贵高原、黄 土高原、盆地、塔里 木盆地、准噶尔盆地 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第三级阶 梯 500米以下 丘陵、山地、平 原、 盆地相间分布 东南丘陵、东北平原、 华北平原、长江中下 游平原

③对交通的影响: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陆的联系,但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2、地形复杂多样 ⑴四大高原的特点 青藏高原:世界屋脊,冰川广布、雪山连绵。 黄土高原:世界上面积最广的黄土分布区,千沟万壑、支离破碎。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崎岖不平。 高原:我国第二大高原,地面坦荡、一望无垠。 ⑵三大平原特点 东北平原: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地势坦荡,黑土广布。 华北平原:我国最完整的平原,又称“黄淮海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我国最低平的平原,河湖密布,著名的“鱼米之乡”。 ⑶四大盆地特点 塔里木盆地:我国面积最大盆地,有我国最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和我国最大流河——塔里木河。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单元备课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单元备课 本章“整式的加减”属于代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的重要内容.从《数学课程标准》看,关于式的内容主要研究整式、分式和二次根式等内容。关于整式,主要研究整式的加、减、乘、除运算,对于整式的这四种运算,本套教科书分为两章安排,本章是整式运算的第一章,主要研究整式的加减运算,关于整式的乘除运算,安排在八年级上册的“第15章整式的乘除及因式分解”一章中。 课时安排: 本章教学时间约需8课时,具体分配如下(仅供参考): 2.1 整 式 约2课时 2.2 整式的加 减约4课时 数学活 动 小 结 约2课时 本章知识结构框图: 通过本章学习,应使学生达到以下学习目标: 1. 理解并掌握单项式、多项式、整式等概念,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 理解同类项概念,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方法,掌握去括号时符号的变化规律,能正确地进行同类项的合并和去括号。在准确判断、正确合并同类项的基础上,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3. 理解整式中的字母表示数,整式的加减运算建立在数的运算基础上;理解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的依据是分配律;理解数的运算律和运算性质在整式的加减运算中仍然成立。 4.能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用还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来。 一、内容安排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单项式、多项式、整式的概念,合并同类项、去括号以及整式加减运算等。本章内容属于《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数与代数”领域,本章内容的编写是在学生已有的用字母表示数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上展开的。整式的加减运算是学习下一章“一元一次方程”的直接基础,也是以后学习分式和根式运算、方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