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酸及其性质》说课稿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酸及其性质》说课稿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酸及其性质》说课稿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酸及其性质》说课稿

7.1酸及其性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本单元教材内容的分析及本单元在本册书中的地位

2.本节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3.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学情分析

本次教学学情分析:

对于山亭的学生情况不是很了解,但从枣庄40中的李莎老师处了解到学生基础很好,故设计的学习内容有所深化,在探究的问题上引导学生多合作、多探讨,力争使优生吃好,中等生吃饱,学困生吃了。

三、教学思路

首先出示关于浓盐酸和浓硫酸的谜语,通过二者的鉴别,进一步回忆和增强对其物理性质和用途的认识。继而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化学的方法鉴别盐酸和硫酸,并作为本节课的探究主题。趁热打铁,以实验探究为主导,探究盐酸的化学性质。教师适时质疑,引导学生总结反应现象,分析问题,书写化学方程式。接着由学生小结、教师补充,得出酸的化学性质实质上就是氢离子的化学性质。继而由两者的鉴别引导学生思考推论硫酸的化学性质。最后由学生总结得出酸的通性。教师引导练习,引发对两者用途的思考。最后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教师】教师出示关于盐酸和硫酸的谜语,引导学生猜谜。

教师适时引导回顾,小结两者的鉴别方法。并指出实验室中常用的是稀盐酸和稀硫酸,我们又如何来鉴别它们呢?(教师出示稀盐酸和稀硫酸,没有挥发性,不再粘稠)我们又利用两者的什么不同来鉴别呢?(不同的性质)

引出本节课的探究课题“如何用化学的方法鉴别盐酸和硫酸”。

那么我们就首先来探究一下盐酸的化学性质吧。盐酸可以与哪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呢?

引导学生分组完成实验操作

【活动与探究】

1.在井穴板内依次加入适量紫色石蕊试液、无色酚酞试液、镁条、碳酸钠粉末、生锈铁钉、硝酸银溶液、氯化钡溶液。

2. 依次滴加稀盐酸,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教师指出实验注意事项:

1.小组合作,共同探究。明确实验步骤,严格按照要求实验,全组共同观察现象并记录,人人参与,共同探究。

2.取用药品要规范,稀酸也有腐蚀性,使用时注意用量和安全。

3.实验操作要规范,保持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师巡视学生实验,指导操作,引导记录。

教师提问学生展示记录的实验现象。

【质疑与生成】

质疑一:稀盐酸中有H2O、H+、Cl-三种微粒,是哪种微粒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成红色的?你能设计一个实验进行证明吗?

引导学生宏观现象联系微观本质。

质疑二:镁条中稀盐酸产生的气泡可能是什么气体?

播放ppt,教师配音讲解,注意突出氢离子所起的作用。

质疑三:碳酸钠中加入稀盐酸产生的气泡可能是什么气体?

引导讨论,注意联系所学知识。并分析氢离子的作用。

质疑四:生锈铁钉加入稀盐酸一段时间后又产生的气泡可能是什么气体?

此处难度大,注意引导方程式的书写。

质疑五:硝酸银溶液中加入稀盐酸后产生的白色沉淀可能是什么物质?

根据反应现象和质量守恒定律,尝试书写有关化学方程式。

归纳小结

通过实验探究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多种物质都能与盐酸发生反应。实质都是物质与盐酸电离出的氢离子(H+)的反应。实验证明:盐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能与金属、金属氧化物、碳酸钠等发生反应。

如果把上述实验中的稀盐酸换成稀硫酸,你认为是否会产生类似的现象?

引导小组讨论。

尝试写出: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思考交流:酸溶于水都能电离出氢离子,那么,其他酸是否也能发生类似的反应呢?

BaCl2+H2SO4=BaSO4 ↓ +2HCl

HCl+AgNO3=AgCl ↓ +HNO3

结论:不同的酸溶于水解离出的酸根离子不同,

性质也存在差异。

分析形式,整理出复分解反应的形式与定义。引申找出板书的其他复分解反应。

通过探究,你能归纳出酸类物质的共性吗?产生这种共性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1.和酸碱指示剂的作用

2.和活泼金属的反应

3.和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4.和部分盐的反应

原因:酸溶液中都有H+,酸的性质其实就是H+的性质

通过以上探究,你认为酸在生活、生产中有哪些用途?

酸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用途。

硫酸的年产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化学化工与工业水平的重要标志。

一个小不点,可是真关键。两个坏脾气,却有大用途。

思想教育:一个最简单、最小的氢离子,却是最重要的阳离子,也许简单、渺小的你有一天也会成为不可或缺的“氢离子”。再看两个坏脾气,也许跟你一样因为一些缺点不足被人看轻,但是相信你只是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舞台。相信努力终会成功!

我来练习

1.下列物质放入到稀硫酸中,无气体生成的是( )

A.铝 B 碳酸钠 C 铁锈D石灰石

2.盐酸和稀硫酸常用作金属表面的清洁剂,是利用了它们化学性质中的( )

A 能与金属反应

B 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

C 能使指示剂变色D能溶于水

3.日常生活中的白醋通常盛放在那种容器中?能不能用铁桶盛放?为什么?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找到了鉴别盐酸与硫酸的方法,同时也了解了盐酸、硫酸的化学性质。知道了酸的通性来自共同的氢离子。认识了盐,了解了复分解反应。这部分的内容很重要,请同学们在课后一定要好好复习复习。

五、板书设计

鉴别

盐酸硫酸

1、紫色石蕊变红,使无色酚酞不变色

2、和活泼金属反应,生成氢气和另一种金属的化合物通性

3、和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水和另一种金属的化合物

4、和碳酸钠的反应

5、和氯化钡和硝酸银的反应个性

板书的设计注意突出本次的探究主题,可书写化学方程式,引导学生抓住知识要点,形成知识脉络。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知识点全面总结(上) 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 1、化学,是有关物质变化的学问。是利用实验的方法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原因和规律,继而根据这些规律来改变和创造物质。 2、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生成了其他物 质的变化 3、如何知道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A、有新物质生成; B、伴随现象(发光、发热、颜色变化、产生气体、生成沉淀) 4、蜡烛燃烧实验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3)检验产物 H 2 :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 CO 2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5、化学变化还会伴随能量的变化 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收集证据(包括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等)获得结论→反思与评价→交流与表达 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坩埚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 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坩埚 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 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水槽 (二)测容器--量筒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4)砝码用镊子夹取。添加砝码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5)称量结束后,应使游码归零。砝码放回砝码盒。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教学案.docx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教学案 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 一、基础知识梳理: (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1.物理变化: 2.化学变化: 3.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4.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 : 5.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联系: (二)科学探究的途径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包括、、 、、。 (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1. 药品的使用原则 (1) “三不”原则:不能; 不能去闻药品的气味; 不能。 (2) 节约原则: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若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按最少量取用: 液体取mL,固体只需。 (3) 处理原则:实验剩余的药品不能,要放在。 2.药品的取用 (1)固体药品的取用 ①块状:用夹取,放入平放的 滑落至底部,可防止打破容器底。 ②粉末:先使试管,把盛有药品的,再将容器慢慢直立(横放竖),使块状物轻轻(或纸槽)送入试管底部。 (2)液体药品的取用 ①较多量:倾倒法,瓶塞,标签,瓶口与容器口紧挨。 ②较少量:用滴加,注意要“垂直悬空”。 ③一定量的液体:所用仪器:和 (3)取用一定量的药品 ①液体用:a.量筒应放,先向量筒内倾倒液体至接近所需刻度时,停止倾倒, 改用滴加药液至所需刻度线; b.读数时,视线应与量筒内液体保持水平,若视线偏高(俯视),读数偏;若视线偏低(仰视),读数偏; ②固体用:a.将游码拨零,调节天平平衡; b.称量物放盘,砝码放盘。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应放在纸片上(有腐蚀性或易潮解的药品应放在);砝码要从到加,用镊子拨动游码; 称量物的质量 =的质量 +的质量。 3.物质的加热 ⑴酒精灯的使用 ①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和三部分,温度最高,给物质加热,应 用加热。 ②灯壶内的酒精量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

九年级化学元素教案

第四单元课题2 元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统一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微观想象、分析、讨论、对比,认识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2)、通过联想记忆、卡片问答等趣味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元素符号; (3)、通过同学之间相互合作、查阅资料,了解地壳、生物的细胞和一些食品中元素的含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 (2)、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资源分析】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在前一课题中,学生已知道了原子的结构,本课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元素下了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而且容易与原子的概念混淆,教学时应注意两者的区别。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对于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必须会写、会读、会用。 教材编写“元素周期表简介”,目的在于让学生比较早地学习和使用元素周期表这个工具,学生只要会根据原子序数查找某一元素的符号、名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并确认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元素等信息即可,为今后的学习提供方便。 【教学策略分析】

鲁教版初三化学知识点(全册)

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 第一节化学真奇妙 一、化学改变了世界 1、天然材料:木材、棉花、石料、竹子等自然界中本来就存在的 人造材料:塑料、玻璃、不锈钢、化肥、农药等通过化学变化制的的,属于化学制品2、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信息科学、功能材料研制、能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生命过程探索等。 二、神奇的化学变化 (一)观察化学变化的现象 1、点燃镁条 (1)现象:①发出耀眼的白光 ②放出大量的热量 ③生成白色粉末 点燃 (2)结论:镁+氧气氧化镁 Mg O2MgO 2、氢氧化钠溶液与无色酚酞试液的作用 氢氧化钠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成红色(无色酚酞试液遇氢氧化钠溶液变成红色)。3、锌与稀盐酸反应 (1)现象:产生气泡 (2)结论:锌+盐酸→氯化锌+氢气 Zn HCl ZnCl2 H2 4、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1)现象:生成蓝色沉淀 (2)结论:硫酸铜 + 氢氧化钠→氢氧化铜 + 硫酸钠 CuSO4 NaOH Cu(OH)2↓ Na2SO4 注意:对实验现象的描述语言中,不能出现物质名称,它不同于实验结论。如:实验现象是蜡烛燃烧发光、放热、生成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实验结论是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二)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1、特征:有新物质生成 2,、伴随现象: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沉淀、产生气体 3、伴随能量变化: 能量的释放: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光能、电能 能量的储存:光合作用 (三)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伴随现象:物质的外形、状态发生变化,也可能发光、发热等。 (四)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判断依据) 三、物质构成的奥秘 1、在微观上,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而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如:分子构成的物质:水、氢气,氧气,二氧化碳,氯化氢气体等。

高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说课稿3 鲁科版必修1

《氧化还原反应》说课教案 1、教材分析 1.1、地位和作用 教材把《氧化还原反应》安排在高中化学必修1教材第一册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中的第三节,有其重要的意义。因为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氧化还原反应》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中学化学中要学习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凡涉及元素价态变化的反应都是氧还原反应。只有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使他们理解这些反应的实质。学生对本节教材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其以后对化学的学习。 本节教材安排在这里是承前启后、合乎情理(符合学生学习情况、符合由表及里的学习规律)。它既复习了初中的基本反应类型及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重要知识并以此为铺垫展开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较深层次的学习,又还将是今后联系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纽带。所以这样的编排充分体现了教学大纲“螺旋式上升”的基本思想。 氧化还原反应像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等内容一样,历来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氧化和还原是一对典型的矛盾,它们既对立,又统一,既是相反的,又是相互依存的,有氧化反应发生必然有还原反应发生,它们绝对不可能孤立存在,而是统一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学中的对立统一现象到处可见,通过认真引导,就可以使学生逐步理解对立统一规律在自然现象里的体现。反过来,这又会帮助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对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 1.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各分类方法由于划分的依据不同而有不同的使用范围. 2、使学生学会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及电子转移的观点来理解氧化还 原反应. 3、使学生了解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理清5对概 念的关系(氧化剂和和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氧化反应和 还原反应、被氧化和被还原、氧化性和还原性)及它们与化合价、 电子得失的对应关系。 能力目标:1、思维能力的培养:由表及里培养思维的深刻性;由此及彼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2、表达能力的培养:通过小组讨论、代表汇报的形式锻炼学生的表 达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演变,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科学的态度、勇于探索的品质学习化学;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 气氛,诱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德育目标:进行“透过现象看本质”和“对立统一”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1.3、重点、难点 重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九年级化学元素1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2 元素 [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让学生对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认识氢、碳、氧、氮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常见元素,了解地壳中和生物体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 3.元素概念在举例中导出,认识元素种类由核内质子数决定。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阅资料和收集食品标签等探究活动方式,培养学生运用分类、归纳、概括、比较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 2.通过让学生交流成果及评价成果优缺点,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知识共享意识,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种类不变”的观点。 2.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认识观。 3.与学生探讨一些在生活中与元素息息相关的话题,让学生关注化学的发展,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元素的概念 [教学策略] 1.分散难点,逐步记忆。学生对于课本P73的27种常见元素符号和名称的记忆已在开学初就以化学符号的形式有计划地逐渐给出,让学生逐渐熟悉,自然记住,到学习本课题时已经基本认识记住了一些常见元素符号,这样就减轻了对枯燥乏味的元素符号的记忆负担。 2.引导探究,建构新知。《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 如在元素概念的引入以及在讨论化学变化前后元素是否发生变化的环节中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探究,又如通过组织学生查阅资料和收集食品标签等探究活动方式,改变他们在接受知识中消极被动的承受状态,既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各方面能力。 3.创设情景,引导诱思。利用学生已学知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情景,如:选取生活中人们喜爱吃精细食物的现象,广告中要求人们补充“钙”、“铁” 等元素的现象以及在街边有人进行“由水变油”骗术的现象,诱发学生思考,有助新知识的建构。 4.激发兴趣,提高效率。在教学中根据初中生的身心特点,把一些枯燥乏味、难于记忆的化学知识通过用谐音、形象比喻等方法将它们尽可能趣味化。例如:将地壳中含量居前四位的元素“氧、硅、铝、铁”记作一只羊,两只龟,三头驴,铁笼养;用26个字母与英文单词来比喻一百多种元素可组成三千多万种物质,帮助学生对元素概念及元素组成万物的理解。 5.媒体配合,直观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扩大了信息面,帮助学生领略和体验微观世界,增强想象力,使微观抽象变直观形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解决了教学难点,提高了教学效益。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元素》教案1-新版

第二节元素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利用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元素知识的探究学习,联系生活和地壳中元素含量,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学习,学会与人相处。通过对生活中一些物质所含元素的确定,养成更加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 【教学难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含义,能用元素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元素 【导入新课】我们学过的有关元素的知识: 水是由氧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到目前为止,人类已经发现100多种元素;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什么叫做元素呢? 下面介绍几种原子:

碳元素和氧元素本质区别是什么?决定元素种类的是什么呢? 一、元素 1.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总称 【概念解析】不同元素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或者说: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思考】元素和原子又是什么关系?如以下问题: 1.水分子中含有原子;水是由组成。 2.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原子;二氧化碳是由组成。 3.氧气分子中含有原子;氧气是由组成。 【分析】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而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2.元素和原子的区别 应用与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推论】1.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电荷数即质子数,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根本

高中化学必修说课稿全套(精选课件)

高中化学必修说课稿全套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说课 稿全套 目录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物质的量》说课稿错误!未 定义书签。...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气体摩尔体积说课稿?错误!未定义书签。...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说课稿?错误!未定义书签。... 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离子反应(第一课时说课稿)?错误!未定义书签。...文档交流仅 供参考... 离子反应(第二课时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说课稿).................... 错误!未定义书签。...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氧化还原反应》说课稿错误!未定义书签。...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说课稿. 错误!未定义书 签。...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二课时)说课稿?错误!未定义书 签。...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三课时)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错误!未定义书签。...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第一课时钠的重要化合物) 说课稿................ 错误!未定义书签。...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第二课时铝的重要化合物)说课稿?错误!未定义书签。...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第三节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错误!未定义书签。...文档交流仅 供参考...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错误!未定义书签。...文档交流仅供 参考... 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第一课时)错误!未定 义书签。...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第二课时)错误!未定 义书签。...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第一课时)?错误!未 定义书签。...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完整版)初三化学全册知识点(鲁教版)

第一单元化学改变了世界 第一节奇妙的化学 一、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1、天然材料:木材、棉花、石料等自然界中本来就存在的 人造材料:塑料、玻璃、不锈钢等通过化学变化制的的,属于化学制品 2、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环境保护、能源开发利用、功能材料研制、生命过程探索等 二、观察化学变化 1、镁条燃烧 (1)现象:①发出白光 ②放出热量 ③生成白色粉末 点燃 (2)结论:镁+氧气氧化镁 Mg O2MgO 2、锌与稀盐酸反应 (1)现象:产生气泡 (2)结论:锌+盐酸→氯化锌+氢气 Zn HCl ZnCl2 H2 3、硫酸铜与氢氧化钠的反应 (1)现象:生成蓝色沉淀 (2)结论:硫酸铜 + 氢氧化钠→氢氧化铜 + 硫酸钠 NaOH CuSO4 Cu(OH)2↓ Na2SO4 4、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1)特征:有新物质生成 (2)伴随现象: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沉淀、产生气体 (3)伴随能量变化: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光能、电能 5、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6、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7、绿色化学:课本P7 又称环境无害化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绿色化学的理想是不在使用有毒、有害的物质,原料百分之百转变成产物,生产对环境友好的产品。 三、物质组成的奥秘 1、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 如:水是由水分子构成 铜是由铜原子构成 氯化钠是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 2、物质是由元素组成 如: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 第二节化学之旅 一、从问题开始 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二、通过科学探究解决问题 基本环节: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证据(设计实验、进行实验等)、获得结论、交流评价

鲁科版高中化学说课稿第一章

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原子核核素 主要内容:探讨了原子核的结构,质子数,中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质量数之间的数量关系,以及元素,核素和同位素的联系和区别。 先前学习的原子结构的知识为本节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本节的学习也为后续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打下了基础。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原子结构和原子表示符号的含义,掌握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核电荷数等之间的数量关系,了解核素元素和同位素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构成原子的微粒之间的关系。 教法:问题推进法和多媒体教学结合 教学过程: 首先导入新课,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利用启发式原则导入,首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是什么?”学生会回答是原子,继而提出问题“那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又是如何构成的呢?”学生思考并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导入新授环节。在新授环节,我首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卢瑟福的a离子散射实验,就势提出联想质疑中的问题,学生分组讨论,由实验现象得出自己的原子结构模型,并请学生代表发言,老师和学生一起得出结论: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带正电荷,位于原子的中心;带负电荷的电子在原子核周围的空间做高速运动。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我们知道了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那么原子核的内部结构又是怎么样?”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张原子结构示意图,请学生阅读交流研讨并回答问题,我和学生一起得出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接下来请学生完成迁移应用中的两个问题,加强对以上知识的掌握。 然后请学生回忆,元素的概念,明确元素的性质是由质子数决定的,提出问题“同种元素的质子数相同,那么中子数也相同吗?”带着这一疑问向学生展示三种不同的氢原子,请学生比较三种氢原子的异同,从而引出核素和同位素的概念并板书。这样便完成了我的新授环节。课堂小结的时候, 布置作业:课后习题第一题 板书设计:

九年级化学元素练习题

课题2 元素 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元素是宏观概念,是对物质的组成而言的。元素就是具有相同____________即____________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种类的是____________;不同种元素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元素的概念。质子数的多少决定元素的本质和种类。 答案:核电荷数相同质子数核内质子数质子数不同 2.地壳里含量前四位的元素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元素在地壳中含量的识记能力。平时学习时要有意识地按知识点进行归纳。 答案:氧硅铝铁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并说出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二氧化碳是由一个碳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二氧化碳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分子组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有关物质组成和构成的化学用语。 答案:(1)正确。元素和物质是宏观概念,有关物质的组成的叙述中要“宏观对宏观”,即描述物质的组成用元素。 (2)错误。元素只能论种类,不能论个数。 (3)错误。二氧化碳、碳原子和氧分子是三种不同的物质,它们的性质不同,从宏观上说,二氧化碳中含有碳元素和氧元素,从微观上说,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 (4)正确。分子和原子均是微观概念。有关物质的构成的叙述中要“粒子对粒子”,即描述分子的构成用原子。 2.下列物质:①氢气②硫磺③二氧化碳④液氧⑤氯化钾⑥矿泉水⑦空气⑧四氧化三铁⑨石灰 ○11○12水(以下空格填序号) (1)属于混合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属于纯净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属于化合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属于氧化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属于金属单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6)属于非金属单质___________________。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物质进行类别归纳的能力。 答案:(1)⑥⑦⑨○11(2)①②③④⑤⑧⑩○12(3)③⑤⑧○12(4)③⑧○12(5)⑩(6)①②④ 3.某物质只含有一种元素,则该物质( )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练习题

庆云中学2013—2014学年九年级化学单元测试题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 班级学号姓名成绩 一、选择题 1.在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海水 B.苛性钠 C.稀盐酸 D.空气 2.用水壶烧开水,水沸腾后壶盖被顶起,说明() 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B、分子的质量很小 C、分子的体积变大 D、分子间空隙增大 3.向过滤器内倾倒待过滤液体时,若液面高于滤纸边缘,引起的后果是() A、液面高将滤纸压破 B、液体会溢出漏斗 C、液体从滤纸和漏斗之间的空隙流入接受器 D、滤纸被压过紧,不能起过滤作用 4.下列有关微粒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所有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的 B、同种单质可由不同种微粒构成 C、构成物质的微粒不运动 D、物质的化学性质与构成它的微粒无关 5.下列净化天然水的操作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是( ) A.蒸馏 B.过滤 C.静置沉淀 D.吸附沉淀 6.下列物质的用途与其化学性质相关的是( ) A.用铝作导线 B.用金刚石切割玻璃 C.用活性炭作净水剂 D.用氮气作食品包装袋的填充气 7.下列对于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中错误的是() A.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是因为分子受热膨胀变大 B.氧气加压后变成液氧,是因为分子问的间隔变小 C.不同的花儿有不同的香味,是因为不同的分子性质不同 D.非吸烟者受到被动吸烟的危害,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8.下列反应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A.酒精+氧气→水+二氧化碳 B.水→氢气+氧气 C.锌+硫酸→硫酸锌+氢气 D.镁+氧气→氧化镁 9.已知某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某硫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2.如果该氧原子的质量为m,则该硫原子的质量为() A、32m B、2m C、m D、不能确定

鲁教版化学九年《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鲁教版化学九年《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王新玉。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原子的构成》。 依据我在教育实习中积累的经验和对现行课程标准的理解,本次说课我将分以下五部分谈谈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和设计,它们分别是,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和板书设计。 首先让我们走进第一部分——教材分析:我将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四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题1。物质构成的是学生今后学习化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与必不可少的工具。而原子的构成又是学习物质结构理论和认识元素的基础。因此,原子的构成是本单元乃至整个初中化学学习的重点。 教学内容:本课题是在学生学习分子、原子的概念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原子的内部构成及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并介绍相对原子质量。为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材还介绍了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卓越贡献的我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内容设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依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综合设定如下:①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②了解原子的实际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3提高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提炼规律的能力。○4感受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在了解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后,让我们再来看一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内容设置及对今后教学的影响来制定教学重、难点的。 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这将是本节课的重点;由于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新的物理量,因此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又将是本节课的难点;当然,引导学生通过数据分析获取信息,以及合理的使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微观世界,将是本节课成功的关键点。 刚才说到教学重难点的确定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说课的第二部分——学情分析。在认知方面,学生已经了解了分子、原子的概念,但对微观世界的了解还不深入;在能力方面,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想象能力以及通过数据的对比分析获取信息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在心理方面,他们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求知欲强,好奇心胜,思维活跃。 中学化学的难点和分化点大多存在于理论课,针对这些情况,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进行理论课的学习,在课堂上我将采用适当的教法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因此,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在本课题中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三种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即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使积极自主的课堂在学生的质疑、争论、思维火花的碰撞中自然生成。

九年级化学元素教案

课题2 元素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利用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元素知识的探究学习,联系生活和地壳中元素含量,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学习,学会与人相处。通过对生活中一些物质所含元素的确定,养成更加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 【教学难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含义,能用元素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元素 【导入新课】我们学过的有关元素的知识:水是由氧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到目前为止,人类已经发现100多种元素;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什么叫做元素呢? 下面介绍几种原子: 碳元素和氧元素本质区别是什么?决定元素种类的是什么呢? 一、元素 1.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总称 【概念解析】不同元素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或者说: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思考】元素和原子又是什么关系?如以下问题:

1.水分子中含有原子; 2. 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原子; 水是由组成。二氧化碳是由组成。 3.氧气分子中含有原子;氧气是由组成。 【分析】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而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2.元素和原子的区别 【推论】1.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电荷数即质子数,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根本区别为核电荷数不同,但中子数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2.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展示下列四项内容图片) 【分析】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几种元素的顺序为:氧、硅、铝、铁; 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几种元素的顺序为氧、碳、氢、氮; 海水中含量最多的几种元素的顺序为:氧、氢、氯、钠;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几种元素的顺序为:氮、氧。 综上所述,日常生活中接触到“含氟牙膏”“高钙奶”“碘盐”“富硒茶叶”“加铁酱油”等用品里的氟、钙、碘、铁指的都是元素。 【讨论】在发生化学反应S + O 点燃 SO2中,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 2 【结论】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的重组,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发生变化。

鲁科版化学说课稿《电解原理》

鲁科版化学说课稿《电解原理》 尊敬的各位评委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电解原理》,下面我就从说教材、教 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选自鲁科版《化学反应原理》第一章第二节——《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电解》 的第一课时的内容---电解原理。电解原理属于电化学知识,是中学化学基本理论的重要 组成部分,它既涉及到理论知识,又与元素化合物知识密切相关。学生已经学习了电解质 的电离、原电池,知道化学能是如何转变为电能的,因此电解原理是以上知识的延续,更 是研究其应用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和考纲的要求,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三个维度: 1.知识技能:①通过实验探究,掌握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和形成条件。 ②能够正确判断电解池的阴、阳极 ③能够正确判断电解产物,并能正确书写电极反应、电解方程式 2.过程方法:通过对电解原理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探究等能力,巩固实验探究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组实验和讨论,体会小组合作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学习 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1)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可知:本节课的重点是电解池的工作 原理和形成条件,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则是本节的难点即①电极反应的书写②电解产物的 判断③电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及突破本节的重难点,我采用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教法】本节的教学通过实验探究、动画模拟、以旧带新、合理演绎等方式突破难点。 【学法】利用问题和实验的层层推进,引导学生通过推理、判断和概括总结的程序进 行学习 三.【课堂教学过程】

初中化学常见元素表

初中化学基础知识总结和常用口诀 一、物质的学名、俗名及化学式 ⑴金刚石、石墨:C ⑵水银、汞:Hg (3)生石灰、氧化钙:CaO (4)干冰(固体二氧化碳):CO2 (5)盐酸、氢氯酸:HCl (6)亚硫酸:H2SO3 (7)氢硫酸:H2S (8)熟石灰、消石灰:Ca(OH)2 (9)苛性钠、火碱、烧碱:NaOH (10)纯碱:Na2CO3 碳酸钠晶体、纯碱晶体:Na2CO3·10H2O (11)碳酸氢钠、酸式碳酸钠:NaHCO3 (也叫小苏打) (12)胆矾、蓝矾、硫酸铜晶体:CuSO4·5H2O (13)铜绿、孔雀石:Cu2(OH)2CO3(分解生成三种氧化物的物质) (14)甲醇:CH3OH 有毒、失明、死亡 (15)酒精、乙醇:C2H5OH (16)醋酸、乙酸(16.6℃冰醋酸)CH3COOH(CH3COO- 醋酸根离子)具有酸的通性 (17)氨气:NH3 (碱性气体) (18)氨水、一水合氨:NH3·H2O(为常见的碱,具有碱的通性,是一种不含金属离子的碱) (19)亚硝酸钠:NaNO2 (工业用盐、有毒)

常用元素化合价歌: 一价氢、锂、钠、钾、银, 二价氧、镁、钙、钡、锌, 铜、汞一、二,铁二、三, 碳、锡、铅在二、四寻, 硫为负二和四、六, 负三到五氮和磷, 卤素负一、一、三、五、七, 三价记住硼、铝、金。 正一氢钠钾和银,正二镁钙钡和锌; 铝价正三氧负二,以上价数要记真。 铜正一二铁二三,最高四价硅和碳; 硫显负二正四六,负三正五磷和氮; 氯价最常显负一,还有正价一五七; 锰显正价二四六,最高正价也是七。 多看看书,多背化学方程式挺容易的化学不难慢慢就记住啦 呵呵刚看见个顺口溜也许可以帮到你,其实也不用刻意地去记,我觉得 元素化合价常用口诀表(金属显正价,非金属显负价) 一价钾钠氯氢银, 二价氧钙钡镁锌, 三铝四硅、五价磷, 二三铁、二四碳, 二四六硫都齐全, 铜汞二价最常见, 单质价数都为零。

鲁教版初三初三化学上册期中模拟试题(卷)与答案解析

鲁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期中模拟试题(卷)与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化学实验操作应严谨规范,下列操作符合要求的是 A.看B.听C.闻D. 吹 2.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A.《清明上河图》至今图案清晰可见,是因为在常温下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稳定 B.碳在空气充分燃烧时生成CO2,不充分燃烧时生成CO C.CO和CO2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也相同 D.CO可用于冶炼金属、做气体燃料; CO2可用于人工降雨、灭火 3.下列关于四种粒子结构示意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③属于不同种元素B.④属于离子,离子符号为Mg2- C.②③的化学性质相似D.①④均达到相对稳定的结构 4.化学是在分子、原子的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下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分子的个数不变B.生成物有三种 C.反应前后汞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不变D.是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5.在下列四种含有氯元素的物质中,氯元素化合价最低的是() A.Cl2 B.NaCl C.HClO D.KClO3 6.某同学误将少量KMnO4当成MnO2加入KClO3中进行加热制取氧气,部分物质质量随时

间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关于该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c代表氧气B.t2时刻,O2开始产生 C.t1时刻,KMnO4开始分解D.起催化作用物质的质量一直保持不变7.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B.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C.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白光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 8.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分别进行了有关化学反应A+B=C的四组实验,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已知四位同学取的A和B的总质量均为10g,且反应均完全进行。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A/g B/g C/g 甲739 乙649 丙X Y6 丁55Z A.Y可能等于8 B.X可能等于4 C.X可能等于8 D.Z一定等于7.5 9.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或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B.点燃或加热可燃性气体前,先检验其纯度 C.10mL酒精与10mL蒸馏水混合,溶液的体积为20mL D.用高锰酸钾制取O2后,应先熄灭酒精灯再从水中取出导气管 10.下列鉴别两种不同物质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序号待鉴别的物质鉴别方法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化学真奇妙》说课稿

《化学真奇妙》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化学真奇妙》是新课标鲁教版教材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开始学习化学学科的起始章节,也是培养学生化学兴趣的重要章节。本节从生活实际出发,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化学学习习惯的养成也有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简单了解化学制品,掌握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定义和本质区别,并会区分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和离子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思维方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描述实验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认识化学学习的两面性,树立绿色化学观。 3、学情分析:学生第一次接触化学,对课本中的插图充满了好奇,对化学学习充满了憧憬,怀有一种非常美好的情感。他们对化学学习的目的、意义、内容、方法、特点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也心存疑惑,所以教师要注意引导。 4、教学重点:认识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基本特征,并能区分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教学难点: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思维方式。 二、说教法 主要采用指导阅读法、分组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三、说学法 1、自主学习法:指导学生以实际的生活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 2、合作学习:利用学生分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知。 四、说教学过程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川剧“变脸”的图片,补充演示实验:魔棒点灯,学生实验: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展示化学学科的神奇与魅力,一下子就使学生进入了学习情境,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 五、教学过程设计 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演示实验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⑴魔棒点灯:用玻璃棒先后蘸取浓硫酸和高锰酸钾粉末,反应后将酒精灯点燃;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元素与元素符号》说课稿-新版

元素与元素符号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节《元素》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课标、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对本节的内容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地位:本节内容的学习是在学生掌握了水的组成、原子构成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课为今后学习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打下基础。同时元素作为“双基”知识,是构成学生化学素养的基本要素。因此,这部分内容对学生十分重要。 课时安排:本课时的内容安排为: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书写和含义。二、说学情 学生已经有了缺锌和补锌的生活经验和物质由元素组成、原子结构的知识经验。但大多数同学都认为:元素是一种微粒或一种物质。总之,学生的思维里已有了元素的影子,但对什么是元素却不知道,有好奇心、求知欲。这便成为了本课时教学的起点。 三、说课程标准 本节内容在新课标【物质构成的奥秘】一级主题下的【认识化学元素】二级课题里。其中要求:1.记住并能正确书写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2.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四、说教学目标 据以上的分析,我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⒈知识与技能 初步掌握元素的概念;了解元素符号的正确书写和意义,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⒉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联系地壳中元素的含量,加深对元素概念的理解。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建立科学物质观;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重点: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由于元素的概念较抽象,容易跟原子混淆,

因此我确定元素的概念为本节的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基于上述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借助多媒体,采用了我校(“自主学习—探究展示—感悟提升”“自学—展示—点拨—练习—小结”)的“三环五步”生本导学案课堂模式,以学生的学为主,切实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根据以学定教的原则,我采用了图片展示、创设情境、讲解点拨的教学方法,让使学生借助导学案在自学、探究、合作交流中获得知识,增长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先是课题导入(2分钟)、展示自学目标(2分钟);接下来是课堂探究(40分钟,按“自学-展示-点拨-练习-小结”五步进行),最后是课后作业(1分钟)。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情境导入(2分钟) 创设学习情境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三精牌葡萄糖酸锌口服液的广告,从而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设计意图:从生活经验出发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强烈愿望。 (二)展示自学目标(2分钟) 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默读。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明确努力方向。 ﹙三﹚课堂探究(40分钟) 1.自学(10分钟) 请同学们围绕探究案上提出的问题: ①什么是元素,元素与原子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②地壳中含量占前五位的元素是那些? ③根据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的造字规律对元素进行分类? ④怎样表示两个氧原子?(O2和2O的区别) 自学教材45-46页,勾划自学过程中的疑问,不明白的组内交流、讨论。设计意图:导学案渗透了自学的学法指导。

鲁科版化学必修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说课稿

鲁科版化学必修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 说课稿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说课稿 山东省德州市第一中学李刚各位评委、专家,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鲁科版必修1第二单元第二节《电解质》第二课时—-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在深入研究了教材内容和课标要求以后,我认为理论研究的价值在于发展认识和指导应用。本课时电解质和离子反应的内容是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就其教学价值来看,离子反应不仅仅是为化学反应的分类提供了新视角,更是对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认识的发展,使学生对反应的认识从宏观进入微观,从而对溶液中反应实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发展。接下来,我将围绕着教学设计中的五条线索(知识线、问题线、活动线、情景素材线、认知发展线)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效果六个方面谈一下我对本课时的理解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在鲁科版教材中,离子反应的内容分散到必修一和化学反应原理中,在必修教材中,要求学生掌握电解质、非电解质、电离、离子反应等核心概念,学会简单的电离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及简单离子的检验,而难度较大的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弱电解质的电离、涉及弱电解质或氧化还原反应的

离子方程式则安排在化学反应原理中,这种螺旋式上升的知识体系符合知识的层进性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发挥概念对学生认识发展的作用与功能,因此在教学中应当注意知识深广度的把握,不要随意提升难度,加重学生负担。本课时内容既衔接了第一章运用实验方法进行化学研究和学习内容,又衔接了本章第一节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关系的内容,同时为以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目标分析 根据我对课标的解读和认识,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2、掌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并能准确书写常见的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及简单的离子方程式; 3、了解常见离子Cl-、SO42-、CO32-的检验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大量的实验探究内容认识到离子反应是电解质溶液间的反应实质,体会到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并且锻炼了动手实验的能力,从现象中分析、归纳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