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案例

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案例

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案例
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案例

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教学设计

《生活中的垃圾》活动方案设计

周原镇军辉中心王爱国

一、课题的产生

开学初,学生身上的零用钱较多,短短一个中午的时间,教室中的纸篓已放满了各种各样的食物包装袋、塑料瓶之类的垃圾。我对学生进行教育之后,让学生进行了一个简单的计算,算一算,按这样的速度,学校一天会产生多少垃圾,洮西镇一天会产生多少垃圾。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产生的垃圾数量竟会如此之巨。接踵而来学生七嘴八舌说开了,这么多的垃圾怎么办往哪儿放这些垃圾会产生多少危害……面对这么多的问题,同学们研究的热情高涨,我们的学生就自由组成了三个组,分别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来调查研究垃圾的问题。

二、研究的目的

1、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我们生活中垃圾的数量,垃圾处理的现象,垃圾的危害,懂得一定关于处理的知识。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调查、访问、交流、讨论的能力。

3、培养学生正确处理垃圾的意识,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三、研究的方法

查阅资料,网上浏览,走访访问,动手实践,整理分析……

四、活动时间

长线活动,十课时

设计意图: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既是活动方案的开发者,又是活动方案的实施者,而倡导学生对课题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是实施实践活动的关键。选题时,教师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在上述选题活动中,老师仅充当一个参与者、指导者的角色,把活动的选择权、决定权还给学习的主人——学生。

五、活动步骤

第一阶段

学校:

1、学生通过自己的值日工作总体了解学校产生垃圾的数量,以及垃圾的种类,产生垃圾的主要渠道。

2、针对学校的情况,对学校的部分学生进行调查,为活动开展提供方向。调查内容:1)调查同学对学校的垃圾现状的了解。2)调查同学对垃圾的有关知识的了解情况。3)对同学不清楚或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收集。

家庭:

1、结合周原镇的具体人口数,算一算每天、每月……产生

多少垃圾为下面的调查作依据。

2、调查现在家庭中人们处理垃圾的方式。(出示调查表)

3、对小组对情况进行整理分析,得出现在人们处理垃圾的现

2、以图片及录像带来记录人们处理垃圾的方式及垃圾的现场。

3、观察周原镇及周边地方垃圾对人们生活环境的影响。(图片)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运用了观察、调查、等多种手段全面占有信息,使学生在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将学问性知识与体验

性知识、社会问题与学生问题、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二阶段

学校:

1、对学校的部分学生进行有关“垃圾”的知识竞赛,了解学生对垃圾之知识的掌握情况。(习题另附)

2、针对学生对知识习题的掌握情况,列出知识点,设计出手抄报,知识卡片,黑板报等对学生进行宣传。

3、在本班进行垃圾分类放置的试验。(纸、塑料、其它)

家庭:

1、整理出学生家庭中垃圾处理的现象,进行分析,选出下一步活动方式。

2、小组成员询问家长,请他们结合周围环境的变化说说垃圾随意丢弃垃圾对生活环境的负面影响。

3、指导老师带领组员到图书室、因特网……查找垃圾对人们生活影响等的有关资料。

4、组员从自己的家庭中做起,每人选取家中的一个突出现象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对家人进行宣传。

5、针对生活中的一些难以处理的垃圾(如废电池,废机油等)进行方法的查寻,总结。

设计意图:在上述过程中,学生通过分组合作研究问题,也培养了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其次,在收集资料中,学生通过设

计调查表、上网等培养了动手实践能力;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又培养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第三,在交流活动中,学生的听话说话能力,语文素养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社会:

1、访问环保工人,了解洮西镇中垃圾的处理方式。(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活动)可收集清洁工人、垃圾箱、垃圾处理车的照片,对照片后的故事进行介绍、交流,感受清洁工人的辛勤劳动。

2、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垃圾处理的几种方式的具体操作。(可请指导老师作顾问)

3、带领组员进行一些基本处理方法的操作学习,并给其它学生进行介绍。(以录相片展示,以填埋法为主)

4、带领学生调查长荡湖边的垃圾处理现象。(结合周原镇水厂近几年的具体情况,查找垃圾的影响)

第三阶段

学校:

1、对学校中垃圾处理的现状进行调查,找焚烧处理的危害。

2、结合第一阶段中本班垃圾分类处理的方法的可行性及优点进行介绍,并推广到其他班级。

家庭:

1、给班级学生进行生活垃圾处理方法的介绍,鼓励学生回家对自家的垃圾进行正确的处理。

2、印发一些垃圾的危害及垃圾处理方法的资料下发给学生家庭进行了解和学习。

3、印发“垃圾正确处理及高害垃圾不随意丢弃”为主题的倡议书。(结合家中废电池的处理)

社会:

1、在了解垃圾的危害之后,带领学生去寻找垃圾的用途。

2、针对社会中垃圾处理的方法召开讨论会,各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结合小组的集体智慧提出怎样有效处理垃圾的方案。

3、讨论我们每个人该怎么办怎样用自己的方式来宣传自己的方案,并行成书面的材料。

设计意图:古人说得好:“学贵有疑,有疑则思,有思则进。”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扬民主,大胆引导学生去求异探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根据具体情况,可在周原街道组织一次小型的垃圾处理科普知识展,提高人们的认识。

汇报交流

汇报分成四小组(家庭、学校、社会、宣传)

1、小组根据各组活动中发现的问题,采取的措施,活动的成果进行交流。

2、各组活动中,小组成员给合开展活动家中自己的体验进行交流,让每个孩子体验活动的快乐。

3、各个小组的成员互相提问,互相探讨其它组中自己不懂的或感兴趣的问题,共同提高。

4、宣传组展示在整个活动中具体开展的宣传方法,宣传材料,活动成果等。

(设计意图:本次活动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如:学生将自己收集到的材料在小组内交流、欣赏时,教师也深入到学生中间去组织、引导,学生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获得了情感体验。)

活动延伸

垃圾的处理是一项世界性的难题,我们这次活动研究的只是生活中的垃圾,除此之外,还有服务行业、企业厂矿等等产生的垃圾,我们的城市正逐步被垃圾“包围”,合理“消化”垃圾已是刻不容缓。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共享一片蓝天,我们的家园的环境需要我们自己去关注、去保护……同学们,以后的主活中,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去调查、去宣传、去保护我们的环境,为我们的地球母亲献上一份自己的礼物。

设计意图:学习的真正目的是用我们的所学去指导生活实际。活动延伸,让学生通过设计广告、手抄报、科普展等手段把实践成果到家庭、社会去展示,既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又进一步发展了实践能力。同时又能与其他人一起分享自我探究成果的喜悦。

反思:纵观这一案例,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建立课题,并采取小组合作和班级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研究,遵循了“亲自实践、深度探究”的原则,较好地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特性。在活动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调查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

总而言之,本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注重让学生亲自操作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有所得,从而成为学生真正喜欢的活动。有一句话说得好:我听见的东西,容易忘记;我看见的东西,可能记住;我亲手操作的,才真正理解。我相信,这样的活动一定会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科学发展观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科学发展观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我国虽然资源丰富,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短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快速增长,不但资源消耗急剧增长,而且全国绝大部分地区的环境遭到严重污染与破坏。由于负载人口过多、对土地、森林、水和矿产等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以及粗放式的经济增长,使得我国生态环境面临严峻的恶化形势:沙漠化、荒漠化在加剧,生物物种不断减少,湖泊、江河、湿地面积在缩小……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仅阻碍了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而且威胁到国家的生态环境安全。 这是我们在中国发展的道路上,在改革开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一直并将长期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即发展与人口增长、资源能源制约、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这也是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一个重大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总揽全局、统筹规划。这其中,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正是我们不断地科学认识和致力于合理解决的一个战略问题。 一.科学发展观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思想 (一)基本内涵及两者的关系 1.科学发展观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质在于,人口适度增长、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2.科学发展观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1)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不能走发达国家传统工业化道路,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必须懂得"和谐则发展,不和谐则变异"这一千古不变的真理,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蔡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小学(3—6 年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课程,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 一、指导思想 随着社会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知识也不断出现新的分化与综合的趋势,解决有限的学时和知识量的无限增加之间的矛盾,“综合学习”越来越受关注。从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出发,密切学生与生活与社会的联系,着眼于发展开辟了面向生活、面向自然、面向社会的广阔空间,立足于让每一个学生健全、完整的发展。 二、课程目标 1、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社会和对自我的责任感。 2、本课程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等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愿望和能力。 3、社会发展对中小学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素质要求,因此需要具备些基本能力手综合素质; 同时也为了适应科学和技术发展的需要,逐步养成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领域 1、研究性学习;

2、社区报务与社会实践; 3、劳动与技术教育; 4、信息技术教育。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1、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实际。 2、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有效指导的关系。 3、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开展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 4、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 5、综合实践活动时间统一安排,每周一至二节课,学生全是员参与,教师参与活动小组的活动。 6、采取个人活动、小组活动这两种基本的组织形成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安全、有效的开展。 7、在开放的时空中不能忽视安全保障措施: 加强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精心规划和组织学生校外活动; 争取社会和学生家长的支持和参与。 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与管理 1、范围:小学3—6年级学生 2、根据学校实际和教学目标,学校建立研究性学习指导、管理小组,加 强组织管理。切实保证研究性学习标真正落实到实处。组长: 魏素菊 副组长: 吴孝东冯秋怀 成员: 冯启红刘晓娜王志鹏张继辉指导管理小组根据学校特点、学生实际、教育原理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性学习方案和具体的研讨措施,合理安排课时,科学调整任课教师,使音乐、体育、美 术、社会、自然、英语、电脑等各学科的教师都积极主动地参与研究性学习的

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情况汇报

盐城市滨海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中心小学 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情况汇报 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承载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它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最佳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的最佳途径。我校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围绕“让每个人成为最好的自我”办学理念以及学校素质教育总目标,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新世纪培养创造型人才奠定基础。我校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开足课时,培训师资,确保课程顺利实施。 1.开足课时。面向全体学生,按课程计划开齐、开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学期每周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3-6年级1节,开设劳动与技术教育3-6年级1节,开设(综合)研究性学习3-6年级每周1节,班队活动课各年级每周1节。结合校本课程开设书法课各年级每周1节;一、二年级每周地方课各2节;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每学期至少1节。 2.教师配备。安排优秀的班主任和骨干老师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兼职老师。信息技术教师兼职4人,研究性学习、劳技教师兼职14人,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校兼职3人。组织教师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和原则,掌握课程实施中的各种方法,不断提高教师课程实施的执行能力。 3.加强管理。学校校长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第一责任人,教务处、班主任以及全体师生都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者。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如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评价制度,科学合理的计算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的工作量,并将其作为业务考核、评优评先的依据之一。想方设法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足够的设施设备、教学资源等方面的保障。 二.文化引领,强化意识。校园文化建设引领着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搭建起综合实践课程的基础平台,我校把综合实践多个主题融入班级文化的设计中,每个班级的布置都独具匠心、富含深意。我校还充分挖掘自身资源,培训活动形式多样,校本培训有集体学习,分专题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础知识、特征、价值、核心理念、基本要素等,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有分散自学,组织教师自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书籍,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有外出观摩,组织教师到兄弟学校学习取经;有校内研讨,组织任课教师每人每学期开展一次教学观摩活动,相互学习探讨;有面对面交流,开展活动,及时听取教师意见建议,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三.设计活动,规范流程。我们结合学校实际,精心设计经典诵读、科技教育、数学乐园、珠心算、童声放歌、经典读书节为主的活动。我们还充分利用学校所在社区的公共场所、文化设施,开发和创建综合实践活动基地,我们整体规划各个实践基地的活动时间与活动人员,多头并举,有序实施:“走进图书馆”,孩子们徜徉在书籍的海洋,感受着文化的气息;让“基地”成为学生的天地。为了确保实效,我们每个主题活动均按以下基本环节进行:(1)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民主协商确定活动主题和活动方案;(2)组织指导学生开展活动,调整活动方案;(3)展示活动过程和成果;(4)多维评价,收集资料,进行活动小结。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案例分析优选稿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案例 分析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案例与分析 背景分析 (1)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2)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新开设的一门实践性课程,由于其具有研究性、开放性、自主性等特点,它既给教育教学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3)针对小学生的年龄小、知识面狭窄、抽象思维能力差等生理和心理特点,教师应充分发挥其指导者和帮助者的作用,千方百计地去探索各种科学有效的途径与方法,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享受到成功教育的喜悦。 (4)综合实践活动课也是教育改革中的难点,因为它是“三无课程”---无课标、无教材,无教参,可谓一片空白。也正是因为这种空白,才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宽泛的环境,创新的机会。 二、行动目标 1.合理开发并有效利用课程资源,通过研究构建适合常态教学的综合实践小主题活动,形成具有区域性学生小课题研究内容纲要。 2.形成团队研究的氛围,建立专题网站,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平台,提高教师开发与设计主题活动的能力。

3、增强学生关心自然、保护环境、关心社会、服务社会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各方面健康发展。 4、搜集、整理典型活动案例及学生研究成果材料。 三.行动策略 (一)团队建设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在指导方式上,综合实践活动倡导团队指导与协同教学。课题的完成需要工作室成员的群策群力相互合作,名师发展工作室成员来自不同的学校,每个人都还有各自承担的工作任务,因此,要定期组织学习教育科研基本知识,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关理念;作好教学反思工作,每学期撰写一篇研究小论文或者案例。本工作室成员主要由已是市、区综合实践活动骨干教师参与到课例研究团队中来,并聘请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特级教师李日芳老师以及思明区进修学校教研员吴孙勤老师参加指导。工作组成员主要由市、区综合实践活动骨干教师组成,工作室建立责任制,成员之间分工明确;实行每月一次的研修活动或主题沙龙活动,由工作室成员轮流负责主持。 (二)课例研究 1.确定主题:学生生活于火热的现实世界和社会实践中,生活于自然中。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过程中,确定适合学生探究的活动主题是不可忽略的内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主题要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因此,我们确定活动主题关注人与自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最新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价值取向,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为此,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规定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小学阶段,应在3—6年级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实践为主要环节、以综合为主要特征、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这一新型课程的产生,既继承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秀传统,又体现了当前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一、指导思想 必须实现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过渡,努力打破学校封闭性,引导学生遵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综合应用社会、生活和学科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动手动脑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活动,加强与现实社会的沟通和联系,让学生及时了解时代的最新信息,紧跟科技迅速发展的步伐,使他们的情感态度、综合知识、实践能力、学会学习等方面得到发展。 二、培养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开放性的实践性课程,其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阶段。小学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的具体目标是: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的意识和能力。

2、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4、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 的初步能力。 三、基本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综合程度最高的课程,它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或附庸,而是具有自己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与其他课程具有等价性与互补性。实施过程中要遵循综合性、实践性、活动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等原则。 四、课程设置 1、内容框架设置课程菜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四大领域不是并列的关系,不能相互割裂。基于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结合学校、社会实际,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指定领域之间的整合,及指定领域与班队活动、学校传统活动等非指定领域的整合,从“探索自然”、“发展自我”、“亲近社会”等板块着手,整合形成了“生活与体验”、“卫生与健康”、“民风民俗”、“种植与养殖”等小板块的课程内容,形成序列、体现个性差异、体现地方特色。 2、课时安排彰显弹性特点 按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要求,综合实践活动每周为三课时。考虑到现行的课时计划和活动实施的实际,必须灵活安排课时,实行弹性课时制度。

小学综合实践课案例(精)

小学综合实践课案例 一、活动背景分析 宝华山自然保护区于1984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占地面积115公顷。是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一个组成部分。自然保护区地处北亚热带中部,气候四季分明,热量充裕,无霜期长,蕴含着 丰富的自然资源。其地带性森林植被是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具有浓郁的森林氛围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已知的维管束植物共有124科352属529种,种子植物的种数为欧洲植物种子数的1/4,其中不乏珍稀宝贵的树种,素有宁镇山脉植物园之称。 宝华山森林景观独特,森林覆盖率高达92%。山中有千年古树近百株。宝华山中绿瑰宝,身为宝华人,我们应该让孩子知道自己家乡宝华山自然风光的迤逦,了解我们家乡丰富的物种,尤其是我们引以为豪的“镇山之宝——宝华玉兰”,让孩子发现身边的美,感受身边的美,探究身边的美,欣赏身边的美,最终成为创造家乡美的主人。家乡有这样的美景有这样丰富的植物资源,我们应引以为豪,

我们要让家乡这样的美景为更多的人知晓,激发孩子心中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情感。 二、活动时长 使用年级:高年级 第一阶段:2周左右 第二阶段:1节课左右 第三阶段:一个月 活动目标: 认知目标: 1、让学生认识、了解我们宝华上中的植物,欣赏让学生感受宝华山的林麓之美,促进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增加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 2、养成合作品质,融入集体。 能力目标: 1、培养孩子们一般认识事物的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比较分析能力和理解思维能力等等。培养学生自觉参与、合作学习意识及自主探究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

2、通过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掌握多渠道收集和整理资料的方法。 3、引导学生观察各种植物的形态并借助有关资料丰富对宝华植物的了解。架设生活与教材相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培养学生对景物的观察能力,学会欣赏自然中的诗情画意。 4、学会制作叶脉书签,为家乡的风景设计公益广告用语,最为小导游想四面八方而来的游客介绍我们的宝华山等,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综合实践能力等。 情感目标: 1、通过学生在集体活动中的相互交流与帮助,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让学生感受到与人合作交流的快乐。 2、在成果汇报、展示过程中,让学体验时间出成果的喜悦感和成就感,培养其自信心。 3、宝华为我们的骄傲,向人们介绍我们的宝华山,欣赏宝华山的美景,宣传宝华。激发孩子心中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活动准备

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实现途径

2009/3 95  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实现途径 姜素红 摘 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永恒主题。人类在面临严重的环境危机后,开始反思环境观念。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可能的。文章分析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和途径。关键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环境问题中图分类号:B82-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90X (2009)3-095-03 作 者: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法学院教授;湖南,长沙, 410004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课题《人与自然和谐发 展法律保障研究》 (07C835)的阶段性成果,湖南省重点学科(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学科)资助 当今社会,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 相处的社会”① 。这一理论把“人与自然和谐”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加以强调。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 一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法哲学维度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永恒主题。人类自进入工业化以来,特别是二战以后,科学技术得到迅猛发展,也由此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如环境污染严重、资源短缺、生态系统失调等,迫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但是最终能否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不是技术问题,而是观念问题。迄今为止,大致产生了四种环境观念。 (一)畏惧自然、崇拜自然的观念 在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科学技术不发达,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还处于蒙昧阶段。由于人类缺乏对自然界进行开发利用的精神条件和物质手段,虽然人们在战胜自然方面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基本上还不能摆脱自然的控制和威胁。人类的主体意识并没有真正的觉醒,他们将自己视为与其他自然物没有本质差别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对某些不可控制的自然力量和自然事物,人类只是以敬畏和崇拜的心态企求自然的庇护与赐福。这一时期,人类处于屈从与顺应自然的地位。在畏惧自然,崇拜自然的情绪下,虽然“天、地、人合一”的思想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人类希望与自然和睦相处的美好愿望,然而,当时的科技条件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这只能是人类一厢情愿的“奢望”而已。 (二)人类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主张以人为自然界中心的观点。其实质是把人看作宇宙的主宰和绝对支配者,一切从人的利益和需要出发来处理人与宇宙万物的关系。人类中心主义一方面唤醒了人类的主体意识,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自然对人的束缚、控制,具有启蒙作用。并且它鼓舞了人们不断地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而推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体进程。但另一方面,人类中心主义发展到极端,必然导致无视自然界对人的优先性存在、自然界的承受能力以及各种原始协调的关系,完全为了满足人的需要和愿望去掠夺、索取自然界,甚至无视自然规律的存在及其对人的制约性。最终结果必然导致人类生存环境和自然界存在状态的根本改变,使原本适合人类生存发展的环境条件的恶化,使人类的现实生存和发展陷入困境。二十世纪以后,环境危机迫使人类改变无视自然存在的态度。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所代表的功利主义价值观不再被人们所信奉,人们在发展中探索着新的观念。 (三)自然中心主义 自然中心主义认为,人类和自然界的各成员都是地球上平等的主体,与人类有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一样,自然环境自身也享有“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人类也无权任意剥夺,而只能尊重之,否则即违背了对自然的伦理道德。与人类中心主义相比,自然中心主义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上无疑是先进的,不仅因为它有更为坚实的科学依据,而且体现了人类道德关怀标准与道德关怀对象的理性扩展。但它从泛伦理而非发展的角度来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抹杀了人与自然的主客分野的现实差异。它只看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秩序已经造成和可能具有的破坏性,而没有看到人类也可以通过理性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恢复和重建自然界的秩序。事实上影响当代环境问题主要有两对矛盾:即人与自然的矛盾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而人与自然的矛盾、人与自然的不和谐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不平等所造成的。人与人的和谐关系将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前提和基础。我们之所以把某些破坏生态环境平衡和污染环境的行为视为不道德的、应受谴责的,不是因为这些行为侵害了自然的道德利益,而是这些行为侵害了其他人利 益以及后代人享受良好生存环境的权利。② 污染环境和破坏资源是对他人和后代人不负责任的行为。我们既要反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那种对环境和自然资源采取急功近利、贪婪掠夺的行为,也不赞同自然中心主义降低人类自己地位的观念。因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最终是要人来起主导作用并且发挥人的主动性的。 (四)可持续发展观 基于对环境问题严重性的认识和对传统发展观的深刻反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是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是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设的新型课程。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丰富的活动内容,灵活多变的活动方式,使学生接触自然、社会,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以及非学科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实施目标: (一)总体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旨在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与丰富经验,加深对自然、社会和自身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培养他们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身的责任,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1、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与丰富经验。

2、形成对自然、社会、自身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身的责任。 3、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4、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5、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具体目标 1、学生发展目标 ①、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②、接触自然,丰富对自然的认识;欣赏自然世界,发展对自然的热爱情怀。 ③、走入社会,熟悉并遵守社会行为规范。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理解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④、了解社会资源,并能有效利用;知道如何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并身体力行。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

我们身边的垃圾(综合实践活动案例)

我们身边的垃圾(综合实践活动案例)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产生的垃圾也越来越多,它给人们带来的困扰也越来越大。我根据八年级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周围的生活,设计一系列的主题活动,通过调查、参观、访问、小课题研究、成果展示等活动形式,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探究,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调查了解垃圾的来源、危害,怎样处理垃圾等,让学生在不断地体验、不断地实践中养成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的习惯,激励他们去积极参与环保实践活动,发展对自然的关系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活动目标: 1、了解我们身边垃圾的来源、分类以及处理等,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心。培养学生爱护环境卫生的习惯,具有自觉美化环境的行动。 2、通过参观、访问、实际参与、探究等活动了解社会现象,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行为习惯,逐步形成综合运用各科知识,收集和处理信息、互享信息资源的能力。 3、通过小组分工合作,促进学生分工协作,团结进取的合作意识的形成,进一步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定位,体会自己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养成关注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发展服务社会的能力。 三、课前准备 1、生活小调查:我们身边有哪些垃圾?这些垃圾是从哪里来的?这些垃圾到哪里了?(对学校、家附近垃圾进行观察。) 2、布置搜集资料:垃圾的处理方法。 3、小制作、画画 四、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 1、确立活动主题; 2、自由组建小组,确定人员,选出组长; 3、制定活动计划。 第二阶段 1、查找、收集相关资料;垃圾的种类、垃圾的危害、垃圾的分类及回收的方法。 2、调查垃圾处理情况,提出垃圾处理的新设想。 第三阶段 1、活动成果展示; 2、交流体验; 具体步骤: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播放地球优美的风景图片。让他们体验到大自然的美,让他们在这种具有导向性的情感氛围中激起环保的参与意识

浅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浅谈人与自然地和谐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大,生产力明显地提高,经济发展迅猛。但是,随即而来的是,对自然的破坏和对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消耗,使得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劣。近来,我国长江中下游七省发生严重旱情,近3500万人受灾,洞庭湖、鄱阳湖、洪泽湖难觅烟波浩渺,不见碧波荡漾,昔日的天泽水乡如今却成了一望无际的草原......,人类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俨然成为当今全球人类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从自然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要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措施三个方面来浅谈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一、自然环境污染及其产生的原因 20世纪以来,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人类生产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加速推进了文明进步进程。都是,与之相伴而生的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一些列后果。 现存在的自然环境问题,可以将其分为十类:一、土地遭到破坏;二、气候的恶性变化和能源的浪费;三、生物的多样性减少;四、森林面积的减少;五、淡水资源受到威胁;六、化学污染;七、混乱的城市化;八、海洋的过度开发和沿海地带的污染;九、空气污染;十、极地臭氧层空洞。以上十类问题,是人类与自然严重的矛盾表现。 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要性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求我们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简单来说,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必须保护环境,是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生态基础和根本保障。生态良性循环主要是指三个方面:一是生物多样性的保持。对人类来说,生物多样性除了具有提供食物、工业原料、药物以及科研、美学等直接和间接的使用价值外,还具有不可估量的潜在价值,尤其对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可能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因此,生物多样性的保持是生态良性循环的核心。二是生态环境资源的有效保护。生态环境资源的有效保护是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生态环境资源的有效保护要求尽可能维持各个生态位的大气、水、土壤、温度、光照、无机和有机元素等物理、化学特征,尽可能维持或恢复各个生态位的生物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自然状态和谐的相互关系。三是自然环境的改善。自然环境的改善是生态良性循环的表现。随着工业文明的推进,自然环境的破坏呈全球性趋势,迫切需要采取措施尽快加以扭转,以使自然环境能够得到恢复和改善。 随着环境的日益恶化,人类也意识到了自然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相继做了一些列政策来保护环境,中国也制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 自然及其演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首先,自然界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创造了人,也改造了人。生命的起源、生物的进化、人类的出现,都是自然发展、演化的结果。此外,自然环境还影响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如国家统一、语言分界、建筑、绘画等。最后,自然的变化一般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通常需要数百万年、数千万年甚至上亿年才能显现出来,相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自然的演变是一个慢变量。 “人是一种自然存在物,人离不开自然界” ,就现今人类社会而言,自然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自然固有其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人类只有不断地认识自然,提高自己的生产力水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体实施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体实施方案

西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体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素质,开发人的潜能,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充分的发展为宗旨。为了有实效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校依托周边社区的资源优势,开发以“乡土特色为载体,感恩教育为起点,实践能力为宗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引领学生超越课堂,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在广阔的世界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使学生在情感态度、综合知识、实践能力、学会学习等方面得到较大较快的发展,增强她们的探索与创新意识,培养她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课程目标 1.总目标: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初步能力。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强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2)经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一些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等活动中的一些具体技能;并在活动中获得参与综合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塑造完美人格,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3)学生经过走进社区、走进农田、走进敬老院,亲近、考察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丰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提高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劳动技能,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品德优良、具有良好艺术修养和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现代小公民。 2.各年级课程内容及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报告

综合实践活动报告 综合实践活动报告 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紧密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我校做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采取的策略是: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前一时期我们在学生评价工作和校本课程方面工作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认可。我校的综合实践教师们在参与中学到了许多新的理念及教学方式。为了把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深入地开展下去,现将活动情况报告如下: 一、成立了研究小组,制定研究打算 学校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与实施小组,制定了学习和研究打算,并按打算开展了多次学习与研讨活动,进一步强化了课程理念,明确了课程实施方向、组织形式,尤其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形式。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基于学习者的直截了当体验,紧密联系儿童、生活、社会,在以学生自主活动为特征的实践操作中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实践科学结论、发觉新知识的课程形态。其差不多理念包蕴着三种教育思想的融合,即综合教育的思想、实践教育的思想、主体教育的思想的有机融合。结合课本内容及学校政教处、少先队大队部的工作,对本学期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重新作了调整。 二、开发研究主题,探讨研究方式 通过前一时期的实践研究,老师们对主题的开发,研究的方式方法有了更多的认识,学习中更关注学生的喜好、个性、原有知识层面。本学期我们拟以五年级综合实践小组为龙头,带动其他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研究走到评价时期,目前正在讨论,拟定出一个能突出我校特点、个性化的综合实践学生成长记录册,以便能更好的指导检查学生的实践活动。 在对一、二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兴趣爱好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结合学校特色、周边环境特点和依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相关理论,制定了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二年级的活动实施方案,通过科任的教师实践与修改,使之趋于科学、合理,更能贴近学生、贴近教师、贴近学校。 三、开发研究渠道,营造研究氛围 我们考虑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的一些实践活动,需要得到社会、家长的支持与合作。为此,我们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了广泛的宣传,使社会及家长也充分认识到: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为促进学生素养的全面提升,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十分必要和及时,为此,我们营造了课程实施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正确把握角色,转变学习方式 在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十分注重教师的角色把握,要求教师首先是与学生一样,是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其次才是实践活动的指导者。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得以转变,必须是多种学习方式的综合运用,要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有实践活动过程的切躯体验,而且,实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案例案例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一) 活动主题:设计课间游戏 一、问题发现随着人们生活生活水平的提高,又由于家长对孩子的宠爱,大多数学生都有零用钱,学校周边又有很多的商店和摊点,纵观各学校缩影,每天放学后,堵塞的校园门口,同学们“有滋有味”地啃着小摊上的炸鸡腿,煎火腿;中午时分,拥挤的各小店门口,同学们津津有味地吃着小薯片,棒棒冰……有些零食纯属三无产品,无质量保证,影响正常营养的摄入,严重危害孩子的身体健康。而随手丢下垃圾袋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学校外地上果皮纸屑到处都是,楼梯口零食包装袋随风飘起,造成了校园环境污染。校园整洁一直是令学校最头疼的难题,针对这一现象,我思考:何不在班就此问题展开一次班队活动?老师的提议在班会课上通过。经全班同学讨论决定,此次活动就定为“与零食说bye bye”。 。 二、活动准备全班学生搜集整理各种各样的零食包装袋,对自己喜爱的各种零食进行了解。分好小组在校园外作调查,掌握有关学生吃零食的现象并进行统计。 1、准备记录本、A4卡纸、钢笔、照相机、 2、活动容提示: (1)搜集整理各种各样的零食包装袋 (2)对自己喜爱的各种零食进行了解。分好小组在校园外作调查 (3)掌握有关学生吃零食的现象并进行统计制作成表 3、要开始我们的游戏主题活动了,大家分工合作吧,自由组合小组,大家要互相补充,互相启发。 三、活动实施 搜集整理收获丰硕:这一活动一倡议,全班同学就开始行动起来,他们先是从家中搜集有关零食的包装袋,对家中的零食进行了分门别类的整理,通过向父母、长辈询问,查阅有关资料,甚至上网查询,了解、分析有关零食的危害性,用表格的形式及时记录下来;同时同学们还走进超市、小店,观察街头小摊,掌握有关零食的具体种类及来源,同学们走出了家门,收获就更加多了。更重要的是,他们利用在学校的时间,课余进行细致地观察,发现有同学吃零食了,他们会暗中调查该同学零食的来源,并且关注他是怎样处理零食残骸的。

保护环境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保护环境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保护环境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时政背景]1、《联合国气候变化 框架公约》缔约国签订的《京都议定书》于 2005 年 2 月 16 日正式生效, 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这标志着人类对环 境的保护又迈进了一大步。 《京都议定书》规定,到 2010 年,所有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等6种温 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比 1990 年减少52%。 目前全球已有 141 个国家和地区签署该议定书,其中包括 30 个工业 化国家。 2、 2005 年 1 月 18 日上午 9 点 30 分, 国家环保总局 1401 房间内一个 简短的新闻发布会,掀起了一场震动全国的环保风暴,经常被视为弱势部 门的国家环保总局陡然发力,以严重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名义,叫停了 30 个总投资达 1179 亿多元的在建项目。 这是中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实施一年多来,中国首次大规模对外公布违 法开工项目,凸显出中国政府从源头遏制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决心。 3、国务院总理温家宝 3 月5日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 作报告时强调,要注重能源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 坚决实行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要大力发展循环 经济,从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弃物利用和社会消费等环节,加快推进

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 同时,还强调要抓紧解决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环境污染问题, 要以水污染防治为重点,加强工业和城市污染治理,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 理,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 我们的奋斗目标是,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有 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热点例题]2005 年年初,国家环保总局在行使一票否决权、强化环 境影响评价制度方面采取的一系列强力举措,引起了海内外社会各界广泛 关注,被称为是一场环评风暴。 国家环保总局掀起的环评风暴,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和如潮好 评,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目前中国的资源环境形势严峻, 面临难以承受之重, 根本无法再走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 根据材料回答 1、我国面临着怎样的资源环境形势?2、我国法律规定 的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有哪些?3、在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面 前,我国应采取怎样的对策?[命题意向]此题以时政热点为背景材料, 考查的知识点是初二政治第五课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我国法律规定 的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与基本制度;依法保护我们的家园。 初三政治第三课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 资源、 环境形势; 人口、 资源、 环境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初三政治第四课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坚持保护资源环境的基本国策。 此题既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又注重对学生能力的综合考查,包括

综合实践精彩活动课程实施方案设计

辛店镇同源完全小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是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是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设的新型课程。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丰富的活动内容,灵活多变的活动方式,使学生接触自然、社会,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以及非学科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实施目标: (一)总体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旨在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与丰富经验,加深对自然、社会和自身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培养他们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身的责任,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1、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与丰富经验; 2、形成对自然、社会、自身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身的责任; 3、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4、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5、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具体目标 1、学生发展目标

①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②接触自然,丰富对自然的认识;欣赏自然世界,发展对自然的热爱情怀。 ③走入社会,熟悉并遵守社会行为规范。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理解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④了解社会资源,并能有效利用;知道如何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并身体力行。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 ⑤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养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⑥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2、教师发展目标: ①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改变教学策略。 ②强化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课程开发能力。 ③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④培养教师之间的协作精神。 ⑤拓宽教师的知识结构。 3、学校发展目标: ①营造“自主、合作、开放”的校园文化。 ②密切与社会、家庭的联系。 ③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改革。 ④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具有开放性和多元化,更具生命力。

2020综合实践活动课课题的总结报告【精品】

技高速发展,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加速到来的今天,基础教育的内容必须来自于生动的当代生活,单纯的课本知识和课堂教学难于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要走进社会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社会中,选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的发展。“利用社会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研究”就是顺应了这一时代教育的要求而适时提出的。其研究目的是:研究收集有利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优质社会;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利用社会的有效途径及方法;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利用社会后,对学生学习兴趣、习惯、方法以及心理素质方面的影响。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创新能力等,从而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了使课题得到有效地实施,我校从课程的设置、任课教师的安排、课题组主要成员、课题实施方案、阶段研究内容及研究成果都作了细致、深入的研讨与安排。从实验与研究阶段成果看,我们的课题研究是可行的、有益的,是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是可推广实施的。下面将我校对本课题实验与研究的相关工作及阶段研究内容和成果做扼要汇报,敬请教研室领导及相关活动课程专家、领导审阅。 一、简介活动课程开设及立项课题实验与研究的组织保障 葛洲坝西陵中学附小,现有25个班级,1148名学生,教师总人数62人,活动课专职教师3人,活动课兼职教师16人。20xx年9月1日,葛洲坝城区进入新课程改革试验,小学三年级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西陵附小积极加入到课改的浪潮中,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全面落实《课程计划》。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独立的课程形态来加以设计和实施,学校给予高度重视,不仅严格按葛洲坝教委相关规定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安排专、兼职教师任教,而且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教研组,通过多种途径学习、探索,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能根据相应的课程,进行校本开发和实施,力图体现学校特色,满足学生的个性差异。学习方式强调学生亲历,注重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学习的时空突破课堂时空的局限,向社会生活领域和自然环境延伸。促进学生多方面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利用信息的能力和创造精神。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我校还努力去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评价,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进行鉴定。注重把评价作为师生共同学习的机会。学校要求教师要鼓励每个学生建立自己的综合实践活动档案,以便学生深入地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并能与其他人分享自我探索的体会以及进步的喜悦。通过近两年的实践,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课程实施、课程管理,到课程评价已形成系列,并取得了一定成绩,受到葛洲坝教委及兄弟学校的高度肯定。 省立项课题《利用社会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研究》,得到了葛洲坝教育实业集团教研室的高度重视。我校刘立丹校长(省心理学会会员),葛洲坝教育实业集团教研室主任丁朴(省教学学会物理教学研究会理事)共同担任此课题实验与研究的负责人。葛洲坝教育实业集团领导及教研室主任丁朴曾多次到我校莅临指导,参与课题的实施与督导。课题组主要成员囊括了学校教学管理的各个层面,它由教务处主任,教科室主任,综合实践活动课教研组长,综合实践活动课、信息技术课和劳动课教师等7人组成。3—6年级学生是本课题实验与研究对象,3—6年级班主任也是本课题的参与者与组织者。学校70%的学生及教师加入到此课题的实验与研究中。此项实验与研究工作是我校教科研工作的重中之中,为此学校拟定了实验方案,确定了实验步骤,保证实验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同时,每月召开一次课题实验与研究工作会,实验学生与教师汇报实验进展,提出遇到的问题,共同讨论解决的办法。本课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