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南亚热带不同植被根际微生物数量与根际土壤养分状况

南亚热带不同植被根际微生物数量与根际土壤养分状况

南亚热带不同植被根际微生物数量与根际土壤养分状况
南亚热带不同植被根际微生物数量与根际土壤养分状况

土壤与环境 2002, 11(3): 279~282 https://www.sodocs.net/doc/6b7323824.html, Soi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E-mail: ses@https://www.sodocs.net/doc/6b7323824.html,

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80148);深圳芭田基金项目(BJ2000-04);广东省博士后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章家恩(1969-),男,博士,副教授。从事生态学、土壤学、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研究。E-mail: jeanzh@https://www.sodocs.net/doc/6b7323824.html, 收稿日期:2002-02-18

南亚热带不同植被根际微生物数量与根际土壤养分状况

章家恩,刘文高,王伟胜

华南农业大学热带亚热带生态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642

摘要:研究了包括尾叶桉、广东凤丫蕨、柳叶竹、大叶相思、青皮、木荷、湿地松在内的7种南亚热带不同植物植被下土壤根际微生物与根际养分状况及其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根际环境对细菌有明显的正效应,对放线菌和真菌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但对根际微生物总量具有根际效应明显;在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中,在植物的某些生长季节,微生物的根际效应与土壤养分的根际效应一致。

关键词:根际效应;微生物;土壤养分;南亚热带

中图分类号:S154.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1X (2002)03-0279-04

根系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从环境中吸收养分,植物所需的各种养分大多来自土壤,根系与土壤直接接触,二者之间不断的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从而也从根本上影响着养分从土壤进入植物体的过程[1]。土壤微生物是土壤中重要而又活跃的部分,是自然物质循环不可缺少的成员,它直接关系到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对植物生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2-4]

。根际一般是指根—土界面不足1 mm 到几毫米

范围的微生态区,它是水分和矿质养分进入根系参与生物循环的门户,同时也是根系自身生命活动和代谢对土壤影响最直接、最强烈的区域[5]。为此,本文对南亚热带几种不同植被的根际效应和根际养分状况及其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试验地点设在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自然保护区(树木园)。该园地处北回归线附近,属南亚热带气候,占地面积28 hm 2,生长着许多亚热带植物,各种植物类型均占有一定的面积。土壤为赤红壤。本试验选取了7种植被类型,包括尾叶桉(Eualyptus Urophyllba )、广东凤丫蕨(C.hwangtungensis Ching )、柳叶竹(Thyrsostachys Siamcnsis Gamble )、大叶相思(Acacia auriculaeformis A.Cunn )、青皮(Vatica astrotricha )、木荷(Schima Superba Gardn et Champ )、湿地松(Pinus elliottii )。

土样采集方法是,在7种不同植被生长的代表区域,在树木周围,多点挖取0~20 cm 土层内的根系,先抖落根系上的大块不含根系的土壤,装入塑料袋内混匀,作为根外土壤;然后取近根系表面的

细粒土壤,装入塑料袋内混匀,作为根际土壤,供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养分含量分析之用。样品采集时间为2001年3月初。

微生物测定方法:采用稀释平板法,采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培养细菌,高氏一号培养基培养放线菌,马丁氏培养基培养真菌[6]。养分测定方法按照土壤养分常规分析方法[7]。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植被根际、根外土壤微生物数量与组成

不同植被下土壤对不同类型的微生物产生不同的根际效应。不同植被下的根际细菌数量均高于根外,即细菌表现为明显的根际效应;广东凤丫蕨、大叶相思和青皮对放线菌、真菌都有明显的根际效应;尾叶桉对放线菌的根际效应明显;湿地松对真菌有明显的根际效应;木荷对细菌有明显的根际效应,但对放线菌和真菌则表现负效应,根际放线菌、真菌数量都反而小于根外;柳叶竹对真菌也表现负效应。上述结果表明,根系环境对微生物具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这与厉婉华在苏南丘陵区不同林分下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的研究结果一致[6]。从总量来看,根际微生物总量均比根外高,R/S 在1.22~1.69之间,表现为明显的根际效应(表1)。

从根际微生物的组成来看,细菌占绝大多数,超过总量的70%以上;根际微生物中,放线菌均高于真菌;根外微生物中,除尾叶桉、柳叶竹的放线菌量少于真菌外,其余5种植被的放线菌都高于真菌。这表明,不同植被根际、根外微生物组成各不相同,但细菌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达到72%以上;

280 土壤与环境第11卷第3期(2002年9月)

放线菌约占10%左右,真菌约占6%左右,放线菌数量一般高于真菌(表2)。

2.2 不同植被根际、根外土壤理化与养分状况分析2.2.1 根际与根外土壤pH值差异

从土壤pH值分析结果来看,各种植被下土壤pH值很低,大部分在4以下,土壤呈酸性。同一植被下根际土壤和根外土壤的pH值存在一定差异。除大叶相思外,根际土壤的pH值都低于根外土壤。这可能是由于根系分泌有机酸和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形成H2CO3而导致根际土壤酸性增加的缘故。由于不同树种之间的遗传特性及代谢机理差异,其根际土壤pH值对于根外土壤的降低程度均不相同,其降低幅度大小顺序大致为:尾叶桉>湿地松>青皮>木荷>广东凤丫蕨=柳叶竹。两种草本植物的降低幅度基本相同,大叶相思根际土壤的pH 值反而要比根外土壤高(表3)。

2.2.2 根际与根外土壤质地差异

从土壤颗粒组成分析结果来看,不同植被根际、根外土壤<0.01 mm土粒含量差异不大,7种植被中,除广东凤丫蕨外,根外土壤<0.01 mm土粒含量均较根际为多,其含量在30%~60%之间。部分植被下根外土壤粘粒含量偏高,土壤粘重板结。从实地采样观察,根际土壤较为疏松、孔隙度较高,质地较好,多为粘壤。这可能与土壤根系、土壤微生物以及土壤动物的活动有关(表3)。

2.2.3 根际与根外土壤养分状况差异

从根际和根外土壤养分分析结果来看,根际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氮、有效磷、有效钾的含量都明显高于根外土壤(表3)。根际和根外土壤有机质差别极其明显,不同植被下,根际土壤与根外土壤有机质相比(R/S值)高者可10倍以上;全氮R/S值在3~4之间;有效氮R/S值在2~4之间;有效磷R/S值在2~5之间;有效钾R/S值在2~3之间。这种养分分布状况,主要是植物的根系作用和根际微生物对土壤有机质的分解、矿化、转化、富集的结果。在森林生长过程中,根系一方面从土壤中摄取养分和水分,同时也向土壤中溢泌物质并释放大量有机物。据有关研究,高达30%的植物光合产物以有机C形式释放进入根际土壤[8~11]。这些有机质不仅为根际微生物提供丰富的C源,而且极大改变了根际微区物理和化学环境,从而对根际土壤养分产生重要影响[12]。而且根际大量的微生物体内贮存

表1 不同植被根际根外微生物数量及根际效应×104个?g-1植被放线菌真菌细菌微生物根外根际R/S 根外根际R/S 根外根际R/S 根外根际R/S 尾叶桉 5.87 10.8 1.84 8 8.6 1.08 77.3 113 1.46 91.17 132.4 1.45 广东凤丫蕨 5.5 20.66 3.76 0.934 2.134 2.28 132.6 164 1.24 139.034 186.794 1.34 柳叶竹 6.66 10.4 1.56 10.22 7.72 0.76 83.2 124 1.49 100.08 142.12 1.42 大叶相思 3.3 21.26 6.44 3.1 9.06 2.92 87.2 103.2 1.18 93.6 133.52 1.43 青皮14.2 29.534 2.08 4.8 18.8 3.92 120 128 1.07 139 176.334 1.27 木荷17.72 17.12 0.97 13.92 9.72 0.7 107.2 207.2 1.93 138.84 234.04 1.69 湿地松19.734 23.06 1.176 5.8 18.46 3.18 150 173.4 1.16 175.534 214.92 1.22

表2 不同植被根际根外微生物种类组成104个?g-1

性质植被

放线菌真菌细菌微生物数量占总量/% 数量占总量/% 数量占总量/% 总量

根外尾叶桉 5.87 6.4 8 8.8 77.3 84.8 91.17 广东凤丫蕨 5.5 3.9 0.934 0.7 132.6 95.4 139.034

柳叶竹 6.66 6.7 10.22 10.2 83.2 83.1 100.08

大叶相思 3.3 3.5 3.1 3.3 87.2 93.2 93.6

青皮14.2 10.2 4.8 3.5 120 86.3 139

木荷17.72 12.8 13.92 10 107.2 77.2 138.84

湿地松19.734 11.2 5.8 3.3 150 85.5 175.534 根际尾叶桉10.8 8.2 8.6 6.5 113 85.3 132.4 广东凤丫蕨20.66 11.1 2.134 1.1 164 87.8 186.794

柳叶竹10.4 7.3 7.72 5.4 124 87.3 142.12

大叶相思21.26 15.9 9.06 6.8 103.2 77.3 133.52

青皮29.534 16.7 18.8 10.7 128 72.6 176.334

木荷17.12 7.3 9.72 4.2 207.2 88.5 234.04

湿地松23.06 10.7 18.46 8.6 173.4 80.7 214.92

章家恩等:南亚热带不同植被根际微生物数量与根际土壤养分状况281

了一定的碳、氮、磷等有效养分物质。

但全磷、全钾含量在根际、根外土壤中的差异(R/S值)与上述其它养分指标的变化规律有所不同。从表3中可以看出,根际与根外土壤中全磷含量比较,二者基本持平,但根际全磷含量都不低于根外全磷含量,其中两种草本植物的根际根外差异比其余5种植被稍为明显。至于土壤全钾含量,在尾叶桉、广东凤丫蕨、柳叶竹、大叶相思4种植被下根外土壤略高于根际土壤,其余3种植被下根际土壤稍微高于根外土壤,但在7种植被下,根际与根外土壤全钾含量差异都不明显。

另外,从表3中还可以看出,不同植被下,根际、根外土壤养分差异大小(即R/S值)有所不同,即表现出不同的根际效应。这主要是由于不同植被根系与土壤及微生物之间长期形成的不同根际环境的结果。

3 结论

从上面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1)土壤微生物总量在不同植被下总体上均表现出明显的根际效应,即根际微生物数量要明显高于根外土壤。但对某一类微生物(如真菌、放线菌)不同植被可能表现出正的效应,也可能表现出负的效应,即R/S值<1。(2)不同植被下,根际大多数养分指标含量都高于根外,也表现出与土壤微生物数量类似的根际效应,即R/S值>1。(3)根际微生物数量与根际养分丰富状况的一致性,说明了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在植物生长发育的某些时段(非生长旺季)内,植物根际养分可出现富集状态。这主要是因为在土壤—植物系统中,植物凋落物的自然归还,以及植物根系可分泌大量有机质及其它养分;与农业生态系统相比,森林生态系统是一个物质循环相对闭合的生态系统,特别是发育比较成熟的森林生态系统,如原始森林,植物的枯枝落叶基本上可返回生态系统,参与系统的物质循环,使得土壤养分在一定程度上可得到自我补偿。而不象农田作物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大进大出”(如施肥、收获),特别是在作物的旺盛生长期,根际养分反而会出现亏损,即根际养分反而比根外土壤低,并可能出现微生物与作物争肥的情形。同时,根际微生物对根际土壤养分也有较大贡献。微生物一方面分解有机质形成腐殖质并释放养分,另一方面又转化土壤C素和固定无机营养元素形成微生物量[13],是土壤养分的一个重要的源(Source)和汇(sink)。

参考文献:

[1]张福锁, 曹一平. 根际动态过程和植物营养[J]. 土壤学报, 1992,

29(3): 239-250.

[2]张明. 论母岩与土壤的关系及其对林木生长的影响[A]. 森林与土

壤[C].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0: 83-89.

[3]杨承栋. 论卧龙自然保护区森林土壤有机质与土壤微生物[A]. 森

林与土壤[C].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0: 97-101.

[4]潘维旺, 李景英, 周启水, 等. 土壤微生物与森林环境因子关系

初探[J]. 南昌水专学报, 1998, 17(4): 38-41.

[5]刘建军, 陈海滨, 田呈明, 等. 秦岭火地塘林区主要树种根际微

生态系统土壤性状研究[J].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1998, 4(3): 52-56.

[6]李阜棣, 喻子牛, 何绍江. 农业微生物学实验技术[M]. 北京: 中

国农业出版社, 1996, 305-307.

[7]刘光崧. 土壤理化分析与剖面描述[M].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6: 24-265.

[8]METTING F B JR. Soil Microbial Ecology: Application in

Agri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M]. New York: Marcel

表3 不同植被根际与根外土壤理化性状与养分状况比较

pH值有机质全氮N 全磷P2O5全钾K 有效氮N 有效磷P 有效钾K 质地

<0.01 mm土粒/%

g?kg-1mg?kg-1

尾叶桉S 4.15 3.51 0.23 0.41 5.93 14.3 1.8 12.61 60 R 3.63 41.72 0.99 0.47 5.63 53.23 3.27 26.64 42

广东凤丫蕨S 3.96 20.28 0.77 0.16 3.18 42.9 2.3 13.96 30 R 3.86 52.41 2.31 0.36 3.01 87.4 5.72 36.94 35

柳叶竹S 3.74 20.36 0.81 0.52 12.5 43.7 6.41 13.96 59 R 3.64 59.63 2.22 0.69 9.32 103.3 22.21 39.64 55

大叶相思S 3.87 9.45 0.42 0.33 4.07 27.01 3.12 20.04 45 R 3.99 53.16 1.91 0.41 3.66 103.3 5.72 55.86 44

青皮S 3.93 28.04 0.99 0.79 4.93 59.59 2.79 27.48 45 R 3.69 80.33 2.35 0.8 4.95 101.7 16.37 57.88 43

木荷S 3.85 15.96 0.5 0.4 2.85 33.37 1.47 12.61 38 R 3.68 51.68 1.51 0.4 3.18 67.53 6.54 20.72 31

湿地松S 3.79 7.63 0.3 0.41 2.34 13.51 1.47 12.61 44 R 3.48 53.53 1.32 0.42 2.65 57.2 8.14 18.83 39

注:表中S为根外土壤,R为根外土壤。

282 土壤与环境第11卷第3期(2002年9月)

Dekker, Inc., 1993: 205-457.

[9]LYUCH J M. Substrate flow in the rhizosphere[J]. Plant and soil,

1990, 129(1):1-10.

[10]NORTON J M. Carbon flow in the rhizosphere of ponderosa pine

seedlings[J]. Soil Biol Biochem, 1990, 22(4): 149-155.

[11]MARTIN R.Contribution of rhizophere to the maintenance and

growth of soil microbial biomass[J]. Soil Biol Biochem, 1990, 22

(20): 141-147.

[12]张福锁. 土壤植物营养研究动态[M]. 北京: 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1992.

[13]姚槐应, 何振立, 陈国潮, 等. 红壤微生物量在土壤—黑麦草系

统中的肥力意义[J]. 应用生态学报, 1999, 10(6): 725-728.

Effects of rhizosphere microbes and status of rihzosphere soil nutrients under different vegetations in south subtropical region

ZHANG Jia-en, LIU Wen-gao, WANG Wei-sheng

Institute of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Ecology,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 China

Abstract:The community of rhizosphere microbes, the status of rhizosphere soil nutrient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ere studied for seven different kinds of vegetation, including Eualyptus Urophyllba, C.hwangtungensis Ching, Thyrsostachys Siamcnsis Gamble, Acacia auriculaeformis A.Cunn, Vatica astrotricha, Schima Superba Gardn et Chap, Pinus elliottii in Guangdong province, south Chin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obvious rhizosphere effects on bacteria, and positive or negative effects on actinomycetes and fungi. But rhizosphere effect on total amount of microbes was also obvious. Meanwhile, the content of most soil nutrients in rhizosphere soil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non-rhizosphere soils respectively. So the consistency of rhizosphere effects between soil nutrients and soil microbes could be found during some growth periods of forest vegetation in south subtropical region.

Key words: rhizosphere; microbes; soil nutrient; south subtropical region.

欢迎订阅2003年《广东农业科学》

《广东农业科学》是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和华南农业大学合办的农业综合性科技期刊,被评为广东省第一届“十佳”期刊和第二、第三届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并入选中国期刊方阵。主要报道农牧业科技新成果、科研报告、实用技术和科技信息等。读者对象为农牧业科研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各级农业管理干部、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及农村专业户等。

本刊为双月刊,逢双月10日出版,16开52页,每期定价4.50元,全年27.00元。邮发代号46-43,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漏订者也可汇款到广州市五山广东省农科院《广东农业科学》编辑部补订;邮编510640。

80

15

土壤养分分级

土壤养分分级 土壤养分的重要指标主要包括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其含量的状况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方面。上世纪八十年代进行的第二次土壤普查,对北京市土壤进行了大规模的养分调查测定工作,获取了大量的农化分析结果,涉及的样品约有13000多个,对全市土壤养分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掌握。但由于土壤速效养分具有易变的特性,其中氮素养分变化相对磷钾的变化要更大些,土壤氮素需要适时监控,进行养分的及时调控,磷钾养分一般采用衡量监控,指导养分管理,一般3-5年进行一次即可,因此土壤养分氮素状况的调查可更密集一些,磷钾的相对少些。 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标志性物质,其含有丰富的植物所需要的养分,调节土壤的理化性状,是衡量土壤养分的重要指标。它主要来源于有机肥和植物的根、茎、枝、叶的腐化变质及各种微生物等,基本成分主要为纤维素、木质素、淀粉、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等,为植物提供丰富的C、H、O、S及微量元素,可以直接被植物所吸收利用。按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的分级标准将土壤养分划分为六级: 表1 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级标准 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六级 很高高中等低很低极低 >44-33-22-11-0.6<0.6 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及有关标准,将养分含量分为以下级别(见下表)。 表2 土壤养分分级标准 项目有机质 %全氮 % 速效氮 PPM 速效磷 PPM(P2O5) 速效钾 K2O 级别含量 1>4>0.2>150>40>200 23~40.15~0.2120~15020~40150~200 32~30.1~0.1590~12010~20100~150 41~20.07~0.160~905~1050~100 50.6~10.05~.07530~603~530~50

几种根际微生物的时空分布的初步探究

Advances in Microbiology 微生物前沿, 2017, 6(3), 57-64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17 in Hans. https://www.sodocs.net/doc/6b7323824.html,/journal/amb https://https://www.sodocs.net/doc/6b7323824.html,/10.12677/amb.2017.63008 The Research on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everal Rhizosphere Microorganisms Chang Yan, Ankang Cao, Hui Xing* High School Affiliated to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SFZ, Nanjing Jiangsu Received: Aug. 23rd, 2017; accepted: Sep. 6th, 2017; published: Sep. 13th, 2017 Abstract Rhizosphere microorganisms play an active role in the storage and release of nutrients and the decomposition of organic matter in the rhizosphere of plants. Rhizosphere microorganisms can affect plant growth and nutrient uptake by affecting the morphology and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lant roots, and anti-microbial particles produced by some rhizosphere microorganisms can also inhibit the reproductive development of some pathogen in plant rhizospheres. However, soil microorganisms are small, large in number, difficult in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and com-plicated in soil environment conditions, which restrict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hizosphere microorganisms and vegetation. Therefore, in this study, five representative plants were selected and the rhizosphere soil extracts were cultivated into four different mediums, including yeast extract, pure agar, PDA, and Gause’s No.1 medium. Then, seasonal changes of bio-mass in each particular plant were studied by colony counting, and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plants’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s were analyzed, trying to explai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rhizosphere microorganism number,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plant types as well as environmental factors. Keywords Rhizosphere Microorganisms,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几种根际微生物的时空分布的初步探究 严畅,曹安康,邢辉*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苏南京 收稿日期:2017年8月23日;录用日期:2017年9月6日;发布日期:2017年9月13日 *通讯作者。

《土壤里地微生物》教学设计课题

《土壤里的微生物》教学设计(第1课时) “土壤里的微生物”是科版七年级下册第13章第2节的容。是上一节课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土壤里生物的多样性,以及它们对生物圈的平衡和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而对本单元环境中生物的多样性具有全面的认识。同时为下一章引导学生对生物进行分类奠定基础。因此本节课的意义十分重要,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教材分析 课标对本节的要“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本节从单细胞细菌到多细胞的真菌、从肉眼看不见的细菌到大型真菌,带领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微生物世界。土壤中的微生物,学生平时不易见到,细菌需要用高倍显微镜才能更好地观察到形态,细菌的结构更难观察,而初中又不要求使用高倍显微镜,教材呈现了细菌的形态结构图片,所以只能通过图片、视频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认识细菌的基本特征。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通过小学科学课和上一学期生物课的学习,对生物学科有了初步的了解,具有一定的生物基础知识和学习经验,能够通过观察图片、阅读材料、对比分析、合作讨论等方式获取有关信息。但在学习上仍以感性认识为主,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转移,但他们活泼好动,喜欢直观形象的事物,喜欢动手实践。 有关微生物的相关知识在上学期在生态系统的组成学习过程中及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中对微生物的类型和作用从总体上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特别是在生活过程中家长或者教师从卫生角度常常提到细菌这个概念,学生对这一概念还是比较熟悉,对细菌与人类的关系也有不同程度的了解。但在生活中微生物是肉眼看不见的生物,只有用高倍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与人类的关系和对生物圈的作用又是隐性和潜在的,很少有机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容易被学生忽视和轻视,学生缺乏相应的感性知识和学习兴趣。对土壤中的微生物的类型、形态特征,生殖、营养方式、分布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学生比较陌生,这些是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也是学生学习的终极目标。教材中只用文字表述,学生不容易理解,在教学中一是通过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在自主学习中从理论上了解细菌、放线菌的有关知识。二是通过播放有关细菌、放线菌形态、结构等视频资料及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细菌和放线菌的形态、结构。三是利用小组

土壤微生物量碳测定方法

土壤微生物量碳测定方法及应用 土壤微生物量碳(Soil microbial biomass)不仅对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的循环起着主要作用,同时是一个重要活性养分库,直接调控着土壤养分(如氮、磷和硫等)的保持和释放及其植物有效性。近40年来,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研究已成为土壤学研究热点之一。由于土壤微生物的碳含量通常是恒定的,因此采用土壤微生物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Bc)来表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大小。测定土壤微生物碳的主要方法为熏蒸培养法(Fumigation-incubation, FI)和熏蒸提取法(Fumigation-extraction, FE)。 熏蒸提取法(FE法) 由于熏蒸培养法测定土壤微生物量碳不仅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且不适合于强酸性土壤、加 入新鲜有机底物的土壤以及水田土壤。Voroney (1983)发现熏蒸土壤用·L-1K 2SO 4 提取液提取 的碳量与生物微生物量有很好的相关性。Vance等(1987)建立了熏蒸提取法测定土壤微生物 碳的基本方法:该方法用·L-1K 2SO 4 提取剂(水土比1:4)直接提取熏蒸和不熏蒸土壤,提取 液中有机碳含量用重铬酸钾氧化法测定;以熏蒸与不熏蒸土壤提取的有机碳增加量除以转换 系数K EC (取值来计算土壤微生物碳。 Wu等(1990)通过采用熏蒸培养法和熏蒸提取法比较研究,建立了熏蒸提取——碳自动一起法测定土壤微生物碳。该方法大幅度提高提取液中有机碳的测定速度和测定结果的准确度。 林启美等(1999)对熏蒸提取-重铬酸钾氧化法中提取液的水土比以及氧化剂进行了改进,以提高该方法的测定结果的重复性和准确性。 对于熏蒸提取法测定土壤微生物生物碳的转换系数K EC 的取值,有很多研究进行了大量的 研究。测定K EC 值的实验方法有:直接法(加入培养微生物、用14C底物标记土壤微生物)和间接法(与熏蒸培养法、显微镜观测法、ATP法及底物诱导呼吸法比较)。提取液中有机碳的 测定方法不同(如氧化法和仪器法),那么转换系数K EC 取值也不同,如采用氧化法和一起法 K EC 值分别为(Vance等,1987)和(Wu等,1990)。不同类型土壤(表层)的K EC 值有较大不 同,其值变化为(Sparling等,1988,1990;Bremer等,1990)。Dictor等(1998)研究表 明同一土壤剖面中不同浓度土层土壤的转换系数K EC 有较大的差异,从表层0-20cm土壤的K EC 为,逐步降低到180-220cm土壤的K EC 为。 一、基本原理 熏蒸提取法测定微生物碳的基本原理是:氯仿熏蒸土壤时由于微生物的细胞膜被氯仿破 坏而杀死,微生物中部分组分成分特别是细胞质在酶的作用下自溶和转化为K 2SO 4 溶液可提取 成分(Joergensen,1996)。采用重铬酸钾氧化法或碳-自动分析仪器法测定提取液中的碳含量,以熏蒸与不熏蒸土壤中提取碳增量除以转换系数K EC 来估计土壤微生物碳。 二、试剂配制 (1)硫酸钾提取剂(·L-1):取分析纯硫酸钾溶解于蒸馏水中,定溶至10L。由于硫酸钾较难溶解,配制时可用20L塑料桶密闭后置于苗床上(60-100rev·min-1)12小时即可完全溶解。 (2) mol·L-1(1/6K 2Cr 2 O 7 )标准溶液:称取130℃烘2-3小时的K 2 Cr 2 O 7 (分析纯)9.806g 于1L大烧杯中,加去离子水使其溶解,定溶至1L。K 2Cr 2 O 7 较难溶解,可加热加快其溶 解。 (3) mol·L-1(1/6K 2Cr 2 O 7 )标准溶液:取经130℃烘2-3小时的分析纯重铬酸钾4.903g, 用蒸馏水溶解并定溶至1L。

土壤养分空间分析及综合评价最新版(2)

各省市年平均降雨量空间统计分析 ----基于R语言 朱青国佳欣 摘要:基于赣州市赣县2015年274份耕地土壤的土壤样本数据:有机质、土壤pH、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坡度、高程7个样本指标和县域尺度土壤养分的合理采样数。通过SPSS软件统计分析的方法,全氮、有机质两种养分呈现较强的空间相关性且为显著关系。有机质、土壤PH其贡献率分别为26.346%和20.458%,累积贡献率将近50%;当聚类距离扩大到25时,274个样点被聚一类;通过GS+,ArcGIS软件进行样点有机质数据地统计分析可得,高斯模型有机质样点的空间相关性很强烈,但变程不是很大;通过普通克里金插值算法表示样本有机质的空间分布特征。 关键词:赣州市赣县;土壤养分;统计分析;普通克里金; Abstract :Based on 274 soil sampled data from Gan county of Ganzhou city in 2005.Including seven sample indexes:organic matter,PH of the soil, total nitrogen,available phosphorus,rapidly available potassium,slope and elevation.And reasonable samples with soil nutrient in the county range.By using statistic analysis method of the SPSS software,total nitrogen and organic matter present quite strong spatial correlation and obvious negative relationship.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organic matter and pH of the soil are 26.346% and 20.458%,the accumulative contribution rate is nearly 50%.When clustering distance extending to 25,274 samples are gathered to one form.By using GS+ and ArcGIS softwareconducting geostatistical analysis on the organic matter statistics,we can conclude:available phosphorus of Gaussian Model has strong spatial correlation,but the codomain is not large ; And the Ordinary Kriging interpolation algorithm can display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rganic matter samples. Key words:Gan county of Ganzhou city; Soil nutrient; Statistical analysis; Ordinary Kriging; 前言 土壤养分是由土壤提供的植物生长所必须的营养元素,而土壤肥力则是土壤最重要的生态功能之一,实时掌握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是管理好土壤养分和合理施肥的基础。对土壤养分进行空间分析,研究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特征,对土壤进行综合评价。 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利用3S技术、地统计学和曲面建模(HASM)等方法围绕土壤变异已取得大量研究成果,对土壤pH值[1-2]、和土壤有机质、氮、磷、钾等养分[3-5]的空间变异特征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这些研究大都集中在田块尺度和特定区域。除此之外在县域尺度,苑小勇等[6]、王淑英等[7]分别对北京市平谷区的有机质和全氮、有效磷的空间变异特征进行了研究,杨奇勇等[3]对不同尺度上的有效磷和速效钾的空间变异进行了比较分析。综合国内外状况,针对县域土壤养分空间变异及采样数的统研究还相对缺乏。 本文基于赣州市赣县2015年274份耕地土壤的土壤养分数据(有机质、土壤pH、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坡度、高程),县域行政区划数字地图,采用统计分析方法,从空间上综合评价研究县土壤养分分布特征及规律和相互关系,为赣州市赣县土壤管理、科学研究和施肥决策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七年级:土壤里的微生物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教材 生物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生物教案 / 初中生物 / 七年级生物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土壤里的微生物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生物这门课程,可以让学生打开对世界的认识,提高自身的见识,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七年级生物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介绍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2.介绍微生物在自然界里的作用 (二)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对微生物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学习,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习惯。 2.通过介绍我国人民利用微生物造福社会的事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 2.教学难点:微生物的营养方式和生殖。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认识细菌: 引入新课,教师接着指出:细菌分布广泛,无论是空气、水、土壤还是每个人身上都有细菌生活。但它是单细胞生物,个体十分微小,所以我们用眼睛看不到,下面我们就要了解一下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 细菌形态①用高倍显微镜演示细菌的三种形态;②可以用显微投影仪投影放大细菌的三种形态。③播放细菌显微结构和亚显微结构的录像片段。细菌三种形态的示意图。接着教师总结出细菌的形态:单细胞个体,从形态上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三类。 (3)细菌的结构特点,让学生与前面所学过的植物细胞结构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注意强调:细菌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是细菌细胞与植物细胞在结构上的重要区别,所以细菌不属于植物范围。另外,有些细菌具有特殊结构如:①有的细菌具有鞭毛可在水中游动。②有的细菌在细胞壁外有荚膜、具有保护作用。 关于芽孢,教师应该指出:能否形成芽孢是细菌总的特征,不是所有细菌都能形成芽孢。芽孢是该菌种的休眠状态,称休眠体。注意说明芽孢的形成不是细菌的繁殖方式,一个细菌只能生成一个芽孢,在适宜条件下,一个芽孢萌发形成一个菌体。芽孢对恶劣环境有很强的

安徽省亳州市耕地土壤养分状况调查

安徽省亳州市耕地土壤养分状况调查 叶志刚,葛建军,周俊 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安徽合肥(230036) E-mail:yzhgang@https://www.sodocs.net/doc/6b7323824.html, 摘要:2006年对安徽省亳州市耕地土壤养分的调查表明,有机质含量较低,平均仅为16.01g/kg;全氮含量平均为1.13g/kg;有效磷含量为13.41mg/kg;速效钾含量为200mg/kg;土壤中有效磷与速效钾变异较大,而有机质与全氮变异较小。土壤的养分不平衡明显,需农田测土配方施肥的指导。 关键词:亳州;耕地土壤;全氮;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 中图分类号:S153.6 文献标识码:A 亳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属淮北平原,土壤类型主要以砂姜黑土(占33.64%)和黄潮土(占57.86%)为主,土壤呈碱性,PH值在7.5与8.3之间,一般在7.8左右。自上个世纪中期,我国化肥对耕地的投入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中国统计年鉴2001),到2003年,全国化肥消费量为4411.8×104t[1],预计到2010年我国化肥年施用量将达5000万t[2]。由于化肥施用量增加过快,相应的平衡施肥方法滞后,给我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一系列的问题[3]。土壤中的养分,特别是大量元素有的已呈饱和,甚至出现过量,加重了水体的富营养化[4,5],造成地下水污染,而危及人类健康[6,7],为此,笔者在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土肥站的帮助下,于2006年对谯城区中的7个乡镇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调查,并进行了土壤样品的采集与测定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取样方式:在亳州市七个行政村按照各个农户地块设一个取样点,共获取土样2521个,取样深度为0~20cm[8]。土样在室内风干,去除杂质,磨碎过筛后供测定。 土壤养分主要测定土壤中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测定有机质用重铬酸钾法测定,测定值小于10g/kg为极低水平,10~20g/kg为低水平,20~30g/kg 为中等水平,30~40g/kg为高水平,大于40g/kg为极高水平[9];全氮用半微量开氏法测定,小于0.8g/kg为低水平,0.8~1.2g/kg为中等水平,1.2~1.6g/kg为高水平,大于1.6g/kg为极高水平;有效磷含量用钼锑抗比色法测定,测定值小于5mg/kg为极低水平,5~10mg/kg为低水平,10~15mg/kg为中等水平,15~20mg/kg为高水平,大于20mg/kg为极高水平[9];速效钾含量用火焰光度计法测定,测定值小于100mg/kg为低水平,100~150mg/kg为中等水平,200~250mg/kg为高水平,大于250mg/kg为极高水平。 表1 亳州市耕地土壤养分状况调查 区(县) 土样数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十河322 17.29 1.16 14.26 183 大杨399 15.15 1.23 14.46 214 立德285 15.42 1.01 12.75 172 古城385 15.37 1.01 11.66 174 城父338 20.57 1.36 15.95 270 双沟390 15.69 1.10 - 184 赵桥402 14.80 1.05 12.21 204 注:十河与城父的有机质没有全部测定,测定数分别为177个与252个。

根际微生物测定

——细菌的测定一、试剂: 将牛肉青3.0g、蛋白栋1.0g、琼脂粉15.0g放到1000mL水混匀用氢氧化钠调节PH值为7.0,分装于灭菌的三角瓶中,塞上棉塞,高压灭菌备用,用前先将培养基融化,并冷却到45℃。 二、步骤: 称取新鲜土样30.00克放入500毫升的三角锥瓶中,倒入无菌水270mL,然后放在摇床上震荡20分钟,静置5分钟,即制成10-1土壤悬液,随后吸取1毫升上清液放入装有9毫升灭菌水的试管中,吹吸三次使其完全混合均匀,从而制成了10-2土壤悬液,又在该试管中吸取1毫升土壤悬液放入装有9毫升灭菌水的试管中从而制成了10-3土壤悬液,依次类推直到制成10-6土壤悬液然后待用。 在无菌操镜台中摆放好已灭菌的培养皿,用接种针吸取梯度土壤悬液1毫升置于培养皿中央,然后用灭菌量杯量取15毫升培养基倒入培养皿中,转动培养皿,使土壤悬液与培养基完全混合均匀,然后标上接种时间、接种样。培养时间为3天,依据细菌形态特征记下每皿细菌数量。 三、计算: 每克干土含细菌菌数的计算方法:用记录下来的菌落平均数乘以该稀释度的稀释倍数就得到每克鲜土的菌数,按常规方法求出鲜土重和干土重的比值,再折算出每一克干土的菌数: N= a*u*鲜土重/干土重 N:每一克干土的菌数; a:培养皿中的平均菌落数; u:稀释倍数。

——真菌的测定一、试剂: 将蛋白栋5.0g、琼脂粉20.0g、葡萄糖10g、磷酸氢二钾1.0g、七水硫酸镁0.5g放到1000mL水混匀分装于灭菌的三角瓶中,塞上棉塞,高压灭菌备用,用前先将培养基融化,并冷却到45℃。 二、实验步骤: 称取新鲜土样30.00克放入500毫升的三角锥瓶中,倒入无菌水270mL,然后放在摇床上震荡20分钟,静置5分钟,即制成10-1土壤悬液,随后吸取1毫升上清液放入装有9毫升灭菌水的试管中,吹吸三次使其完全混合均匀,从而制成了10-2土壤悬液,又在该试管中吸取1毫升土壤悬液放入装有9毫升灭菌水的试管中从而制成了10-3土壤悬液,依次类推直到制成10-6土壤悬液然后待用。 在无菌操镜台中摆放好已灭菌的培养皿,用接种针吸取梯度土壤悬液1毫升置于培养皿中央,然后用灭菌量杯量取15毫升培养基倒入培养皿中,转动培养皿,使土壤悬液与培养基完全混合均匀,然后标上接种时间、接种样。培养时间为5天,依据真菌形态特征记下每皿真菌数量。 三、计算: 每克干土含真菌菌数的计算方法:用记录下来的菌落平均数乘以该稀释度的稀释倍数就得到每克鲜土的菌数,按常规方法求出鲜土重和干土重的比值,再折算出每一克干土的菌数: N= a*u*鲜土重/干土重 N:每一克干土的菌数; a:培养皿中的平均菌落数; u:稀释倍数。

植物根际微生物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收稿日期:2014-01- 02作者简介:徐文静(1989-),女,河南郑州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园林植物栽培生理。E-mail:xuwenjing_zz@163.com*通讯作者:杨秋生(1958-) ,男,辽宁阜新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园林植物栽培教学和研究。植物根际微生物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徐文静,靳晓东,杨秋生* (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河南郑州450002 )摘要:根际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组分,可作为土壤肥力的指标,因此它对于土壤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对国内关于植物根际微生物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主要包括植物自身因素(植物种类、生长状况、根系分泌物、转基因)和外界因素(CO2浓度、地理条件、重金属与化学物质、施肥),并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关键词:植物;土壤;根际微生物;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S15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3268(2014)05-0006- 07Research Progress on Factors Influencing Plant Rhizosphere Microorg anismXU Wen-jing ,JIN Xiao-dong,YANG Qiu-sheng* (College of Forestry,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Zheng zhou 450002,China)Abstract:The most active component is the rhizosphere microorganism in soil ecosystem,which isthe index of soil fertility  and important in soil ecosystem.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plant rhizosphere microorganism such as plant species,growth conditions,root exudates,transgene and CO2concentration,geographical conditions,heavy  metal and chemicals,fertilizationin China,and prospected the future research on factors influencing rhizosphere microorganism.Key words:plant;soil;rhizosphere microorganism;influence factor 根际是指植物根系与土壤微生物之间相互作用 所形成的独特的微生态环境,也是植物-土壤-微生 物相互作用的场所[ 1- 2]。根际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组分,在土壤生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作为土壤肥力的指标之一,它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主要参与者,担负着土壤中C、N、P和S等养分的循环和土壤有机质分解等重任,影响着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同时在陆地生态系 统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3- 4]。因此,研究植物根际 微生物影响因素, 对提高土壤肥力和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活性,改善土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对根际微生物影响因素进行综述,以期为植物根际微生态的深入研究和改善根际土壤肥力提供理论依据。 1 植物自身因素对根际微生物的影响 1.1 植物种类 根际微生物数量和结构的变化导致了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变化,植物的种类不同,其根际土壤中的微 生物种类、结构和功能也不同。章家恩等[5] 研究发 现,不同植被下土壤对不同类型的微生物产生的根际效应不同, 丫蕨、青皮、大叶相思和广东凤下土壤对真菌、放线菌具有明显的根际效应,尾叶桉、湿地松和木荷分别对放线菌、真菌和细菌有明显的根际效应,但木荷对真菌和放线菌则呈现出负效应,柳叶 竹对真菌也呈现负效应。高崇阳[6] 研究发现,飞机 草的入侵使真核微生物数量和群落多样性大大降低,薇甘菊入侵使根际土壤中真、细菌群落的多样性  河南农业科学,2014,43(5):6- 12 Journal of Henan Ag ricultural Sciences

山东省耕地土壤养分及酸碱状况调查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6b7323824.html, 山东省耕地土壤养分及酸碱状况调查分析 作者:王立华孙磊苏群张彦刘勇孙茂旭 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6年第01期 摘要通过对山东省主要耕地1 143个土壤样品测定,调查分析不同农作物种植耕地土壤养分及酸碱状况。结果表明:山东省耕地土壤酸碱分布规律为东部酸、西部碱、中部酸碱相间,部分地区土壤酸化现象不容忽视;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平均含量分别为 1.17%、104.60 mg/kg、84.98 mg/kg、113.18 mg/kg;根据山东省主要农作物种植耕地生产实际发现,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作物种植耕地中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处于低水平,耕地土壤中可被农作物直接吸收利用的速效养分中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处于中等水平,有效磷含量处于高水平。 关键词农作物;耕地土壤;养分;酸碱度;山东省 中图分类号 S15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1-0244-02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Soil Nutrient and Acid Base Status of Cultivated Land in Shandong Province WANG Li-hua SUN Lei SU Qun ZHANG Yan LIU Yong SUN Mao-xu (Shandong Baoyuan Bio-Agri Technology Co.,Ltd.,Yantai Shandong 264006) Abstract The soil nutrient and acid base status of different crops we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determination of 1 143 soil samples of main cultivated land in Shandong Province.The results showed the soil pH value distribution rule of Shandong Province was acid in eastern part,alkali in western part,and chequered with acid and alkaline in central part.The soil acidification in some areas should not be ignored.The average content of soil organic matter,alkali-hydrolyzable nitrogen,available phosphorus and available potassium were 1.17%,104.60 mg/kg,84.98 mg/kg and 113.18 mg/kg respectively.In cultivated land of food crops,economic crops and vegetable crops,the content of soil organic matter was low generally,and the content of alkali-hydrolysable nitrogen and available potassium in soil were medium level,the content of available phosphorus in soil was high as a whole in the process of production. Key words crops;cultivated land soil;nutrients;acids and alkalis;Shandong Province 山东省农业历史悠久,属全国耕地率最高省份,是中国的农业大省,农业增加值长期稳居中国各省第一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山东省的粮食产量较高,同时山东地区耕地质量逐年下降的问题日渐凸显。1979—1985年开展的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 工作结束距今已有30年,在这期间,土壤养分含量变化较大,已有的土壤调查数据不足以反

农作物根际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根际”一词最先由德国科学家LORENZ HILTNER 教授于1904年首次提出,主要用来描述 “受豆科植物根系影响的土壤微环境,在微环境内微 生物的数量远远高于土体”[1] 。根际是指距离植物根 系几毫米宽的狭窄土壤区域,包含众多种类的微生物以及腐殖质等物质,其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具有深远的影响[2]。根际微生物是指紧密附着根际土壤颗 粒中的微生物,主要包含细菌、真菌、古生菌等。根系分泌物广义上是指根系生长过程中释放到介质中的全部有机物质,但有时仅指通过溢泌作用进入土壤中的可溶性有机物。植物根系分泌物能给根际微生物提供存活及生长发育的营养物质;根际微生物促进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同时使土壤中碳、氮、硫、磷等元素参与到农作物的不同新陈代谢中,有利于完 北方农业学报2019,47(4):102~107 JOURNAL OF NORTHERN AGRICULTURE doi:10.3969/j.issn.2096-1197.2019.04.18 收稿日期:2019-07-0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860356);内蒙古大学博士后启动基金(5175505);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计划重点项目(2060402);内 蒙古自治区科技创新引导项目(KCBJ2018056);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D0300305-03,2016YFD0300304-03) 作者简介:方静(1996—),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田生态中抗逆微生物的筛选与利用。 通讯作者:路战远(1964—),男,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保护性耕作和旱作农业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农作物根际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方 静1,赵小庆1,2,史功赋1,程玉臣2,张向前2,张德健1,郝楠森3,武海明4,赵玉河4,路战远1, 2 (1.内蒙古大学, 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0;2.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31;3.呼伦贝尔市农牧业机械 技术推广站, 内蒙古海拉尔021008;4.呼伦贝尔农垦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特泥河试验站, 内蒙古特泥河021008) 摘要:根际微生物是指紧密附着根际土壤颗粒中的微生物。根际微生物在促进农作物生长发育、防治病害方面具有重 要作用。文章对近年来国内外农作物根际微生物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并主要从农作物对根际微生物的影响、根际微生物对农作物的影响以及农业措施对农作物根际微生物的影响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农作物根际微生物的深入研究与利用提供借鉴。 关键词:农作物;土壤;根际微生物;多样性中图分类号:Q948.1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197(2019)04-0102-06 Research progress on rhizosphere microorganisms of crops FANG Jing 1,ZHAO Xiaoqing 1,2,SHI Gongfu 1,CHENG Yuchen 2,ZHANG Xiangqian 2,ZHANG Dejian 1, HAO Nansen 3,WU Haiming 4,ZHAO Yuhe 4,LU Zhanyuan 1,2 (1.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Hohhot 010020,China ;2.Inner Mongolia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and Animal Husbandry Sciences , Hohhot 010031,China ;3.Hulun Buir Agricultural and Animal Husbandry Machinery Technology Promotion Station , Hailar 021008,China ;4.Tenihe Test Station of Hulun Buir Agricultural Reclama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Tenihe 021008,China ) Abstract :Rhizosphere microorganisms refer to the microorganisms closely attached to rhizosphere soil particles.Rhizosphere microorganism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crop growth and disease control.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es on rhizosphere microorganisms of crops at home and abroad in recent years were reviewed.The effects of crops on rhizosphere microorganisms ,rhizosphere microorganisms on crops and agricultural measures on rhizosphere microorganisms of crops were discussed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future researches on rhizosphere microorganisms of crops.Keywords :Crops ;Soil ;Rhizosphere microorganisms ;Diversity

《土壤里的微生物》教学设计

《土壤里的微生物》教学设计(第1课时) 教材分析 “土壤里的微生物”是苏科版七年级下册第13章第2节的内容。是上一节课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土壤里生物的多样性,以及它们对生物圈的平衡和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而对本单元环境中生物的多样性具有全面的认识。同时为下一章引导学生对生物进行分类奠定基础。因此本节课的意义十分重要,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本节从单细胞细菌到多细胞的真菌、从肉眼看不见的细菌到大型真菌,带领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微生物世界。土壤中的微生物,学生平时不易见到,细菌需要用高倍显微镜才能更好地观察到形态,细菌的结构更难观察,而初中又不要求使用高倍显微镜,教材呈现了细菌的形态结构图片,所以只能通过图片、视频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认识细菌的基本特征。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通过小学科学课和上一学期生物课的学习,对生物学科有了初步的了解,具有一定的生物基础知识和学习经验,能够通过观察图片、阅读材料、对比分析、合作讨论等方式获取有关信息。但在学习上仍以感性认识为主,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转移,但他们活泼好动,喜欢直观形象的事物,喜欢动手实践。 有关微生物的相关知识在上学期在生态系统的组成学习过程中及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中对微生物的类型和作用从总体上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特别是在生活过程中家长或者教师从卫生角度常常提到细菌这个概念,学生对这一概念还是比较熟悉,对细菌与人类的关系也有不同程度的了解。但在生活中微生物是肉眼看不见的生物,只有用高倍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与人类的关系和对生物圈的作用又是隐性和潜在的,很少有机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容易被学生忽视和轻视,学生缺乏相应的感性知识和学习兴趣。对土壤中的微生物的类型、形态特征,生殖、营养方式、分布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学生比较陌生,这些是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也是学生学习的终极目标。教材中只用文字表述,学生不容易理解,在教学中一是通过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在自主学习中从理论上了解细菌、放线菌的有关知识。二是通过播放有关细菌、放线菌形态、结构等视频资料及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细菌和放线菌的形态、结构。三是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并结合观察、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四是注重发掘生活资源,

土壤微生物数量测定方法整理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及数量测定 (一)培养基的制备 Ⅰ测定微生物总量培养基: 1. 细菌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 牛肉膏Beefextract 5.0g 蛋白胨Peptone 10.0g NaCI 5.0g 蒸馏水H20 1000m1 琼脂15~20g PH 7.2~7.4 制备步骤: ⑴在100 mL小烧杯中称取牛肉膏5.0g,蛋白胨10.0g,加50 mL蒸馏水,置电炉搅拌加热至牛肉膏,蛋白胨完全溶解. ⑵向小铝锅中加入500 mL蒸馏水,将溶解的牛肉膏,蛋白胨倒入铝锅中并用自来水洗2~3次.加入 5.0gNaC1,在电炉上边加热边搅拌. ⑶加入洗净的琼脂条,继续搅拌,加热至琼脂完全熔化,补足水量至1000 mL. ⑷用NaOH或HC1调至pH7.0. 用酸度计或用玻棒沾少许液体用精密pH试纸测定其pH值,并用10%NaOH 调至所需pH值,必要时用滤纸或脱脂棉过滤。一般比要求的pH高出0.2,因为高压蒸汽灭菌后,pH常降低。 ⑸根据不同需要,可将配好的培养基分装入配有棉塞的试管或三角瓶内。注意分装时避免培养基挂在瓶口或管口上引起杂菌污染。如液体培养基,应装试管高度的1/4左右;固体培养基装试管高度的1/5左右;装入三角瓶的量以三角瓶容量的一半为限。,塞好棉塞,装入小铁丝筐,然后用旧报纸将棉塞部分包好. 标签表明培养基的名称、配制日期等。 ⑹高压蒸汽灭菌,用0.1Mpa(15lb/in2)121℃灭菌(15-20)30min. 2. 放线菌培养基(改良高氏1号琼脂培养基) 可溶性淀粉20g KNO3 1g K2HPO40.5g MgSO4? 7H2O 0.5g NaCl 0.5g原0.05g FeSO4? 7H2O 0.01g pH 7.2-7.4 制备步骤: (1)计算根据配方计算各种药品所需要的量,然后再分别称量。 (2)称量准确称量各种成分。 (3)溶化配制时,先用少量冷水将淀粉调成糊状,倒入少许沸水中,在火上加热,边搅拌边依次逐一溶化其他成分,溶化后,补足水分到1000ml,调PH(可不调)。 (4)分装、包扎、灭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