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发展战略)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方向

(发展战略)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方向

(发展战略)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方向
(发展战略)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方向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经济全球化既给我们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市场竞争中,资本和生产要素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无疑会拉大区域之间的差距,如任其发展,不仅不利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也对社会的和谐稳定产生不利影响。如何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本文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进行探讨。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世界各国之间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加入WTO后,中国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不可忽缺的力量,世界经济对中国发展越来越重要,中国的发展对世界的影响在不断加深。经济的全球化给我国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使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一方面,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判断经济全球化的本质,特征和利益关系,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理清中国经济发展的思路和对策,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战略选择。另一方面要面向国际市场,趋利避害,不断调整体制机制和经济发展的策略,形成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广阔市场空间和一定竞争力的商品、贸易、服务、金融和科技等体系,从经济全球化角度,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和资源,维护国家经济利益,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协调快速发展.

区域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撑,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度的不断提高,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不仅是国民经济整体快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下面本文就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作以探讨.

一.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目前正处于转型时期,经济全球化既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也使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挑战.

一是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利用外资。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我国在劳动力、自然资源和市场方面的比较优势逐渐被外国投资者所认识,外来投资逐年增加。到2007年我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额达到7907.4亿美元,是2001

年的2倍。2007年中国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额835亿美元,是83年的90.8倍,外商投资企业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0.9%.我国已成为利用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外资的涌入有效缓解了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瓶颈,助推了我国经济快速增长。

二是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扩大对外贸易。加入WTO以后,进一步加快我国经济融入全球化步伐,对外贸易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点,2007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为21740.7亿美元,12181.2亿美元和9559.5亿美元,分别是1978年的105.3倍,124.9倍和87.8倍。对外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三是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增加就业。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相对充裕,随着外资涌入和对外贸易扩大,对劳动力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向城市转移。经济全球化有效缓解了就业压力。

四是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2007年我国签订对外技术引进合同上上万份,合同金额254.2亿美元.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理念逐渐带入国内,在以市场换技术的同时,不仅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一些先进的理念也为我所用。随着信息化步伐,我国科技水平不断提

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五是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开放国内市场,而且要适应国际贸易相关规则,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样才能融入世界经济大潮.维护国家的利益和经济安全。

然而,经济全球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在带给我们机遇的同时,也使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是我国的市场上体系不够完善。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城乡两元经济格局没有根本性改变,区域经济蕃篱依然存在,部分行业垄断局面尚未改变,金融、证券、贸易、投资等政策法规和配套规章不健全,没有真正形成统一开放、有序竞争的市场体系,面对经济全球化往往处于劣势地位。

二是区域经济差距较大。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基础较好,西部内陆省份经济基础薄弱。而外商投资主要集中在基础条件较好的沿海发达地区和一些回报率高的行业。这样,进一步拉大了区域之间的差距。

三是外贸出品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多年来,我国国出口劳动密集产品比重较大,产品附加值和利润率较低,一旦遇到世界经济衰退,贸易摩擦,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提高等因素冲击,企业破产倒闭风险加大。如我国三分之二的纺织品企业利润率平均只有0.62%,就业人数约1500万人。

四是民族工业受到冲击。我国工业基础相对薄弱,民族工业主要依靠自然资源和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外资和跨国公司的涌入,主要凭借自身技术和资金优势,不断抢占国际国内市场,这样对民族工业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特别是一些资源开发型外企的涌入,消耗我国宝贵资源,削弱了国内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

二,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状况

经济全球化资本技术超越国家界限自由流动,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市场经济一统天下。贸易迅速增长,资本加速流动,技术迅速扩张,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特别是新技术,新发明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推广应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不断加深,因此,必须正确认识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这样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一是市场体制基本建立,但市场体系不够完善。我国经济仍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目前初步形成了市场经济体系的基本框架,但市场经济还很不完善。不少企业经营管理者对市场经济的认知度还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遵守规则的意识不强,经营管理理念的相对滞后。在经济转轨过程中,为保护本地企业,地方政府往往采取封锁本地市场,阻碍外地产品进入或设置贸易壁垒,增加外地产品进入本地成本,地方保护主义依然存在。欺行霸市,恶意竞争时有发生。从整体上看市场经济秩序还有待于进一步规范。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没不够健全,配套规章需进一步完善。

二是区域经济发展较快,但产业结构趋同的问题比较突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经过了一系列考验,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区域经济呈现争先进位的发展态势,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总量迅速扩大,中部地区争相崛起,西部地区奋力缩小差距。为促进本地经济增长,地方政府千方百计招商引资,地区之间工业结构相似程度呈现不断提高趋势,如汽车,机械,化工冶金等成为大多数地区的支柱产业。盲目投资和引进,重复建设,无法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致使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无法提升。产业结构趋同,导致同类产品生产企业过多,造

成能源、原材料紧张,生产能力过剩,致使部分企业停产,甚至倒闭,降低全社会整体经济效益。

三是对外贸易不断扩大,但科技含量不高。2001年,加入WTO以后,我国对外贸易每年都以20 % 的速度增长,对外贸易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2004年进出口规模突破1 万亿美元,2007年出口总值达1.21亿美元,机电产品占出口总值的57.6 %,传统大宗产品占21%.在出口产品中高新技术产品仅占出口总值的28%.同期进口总值9562万美元,进口初级产品占进口总值的25.4%,工业制成口占总值的74.6%.进口产品的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外国人手中.

四是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但城乡两元经济格局仍未能改变。目前,我国经济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明显,一方面,以城市工业为代表的现代经济星罗棋布;另一方面,以手劳动为特征的传统农业遍布全国。城市现代经济部门在发展过程中难以吸纳大量过剩的农村劳动力,导致城乡差距拉大,造成内需不足。1998年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比为2:1,而2007年为3.3:1.城乡两元经济结构还造成城乡市场分割,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严重影响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使我国经济在空间布局上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形成了障碍。

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区域济经济协调发展必须把握的基本原则。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求区域之间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形成合理的动态区域分工协作体系,通过相互带动和辐射,逐步缩小之间差距。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的重要保证。协调发展并不是硬性地把地区之间的差距完全拉平,也不是抑制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而是通过大力促进相对落后地区的加快发展,缩小区域之间差距。因此,必须把握以下原则。

第一,必须立足国情,放眼世界。区域经济济协调发展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体制处于转轨时期,改革处于攻坚节点,经济处于发展关键阶段;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缺乏,工业基础落后,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着较大差距;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必须从这一实际出发,站在经济全球化的高度,把握世界经济发展趋势,趋利避害,扬长避短,积极吸取国外的发展经验教训,确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不断缩小区域之间差距。

第二,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以发展促协调。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发达国家凭借资金技术优势,在贸易活动中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挤压,获取利益最大化。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在融入世界经济的浪潮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但是不能因此闭关自守,必须以开放的心态,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缓解资金瓶颈,提升和改造民族工业。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积极开展对外贸易,企业不仅要走出国门,到国外创业投资,而且要在国内市场上与国际企业竞争。要统筹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通过大力发展经济,缩小区域差距,特别是加快落后地区的发展步伐,以发展促协调。

第三,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发挥比较优势。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依托自身比较优势,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协作体系,加快发展步伐。市场是企业的生命,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载体。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区域人才,资金技术和资源优势,,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满足市场需求。另一方面,要瞄准国际市场,加大产品出口的份额,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要根据国际市场的变化,相应调整进出口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

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要认真研究分析国外市场动态,准确把握市场变化趋势,未雨绸缪,不断调整我国对外贸易策略,完善进出口商品经营管理地,建立对外贸易和投资的宏观调控体系。

第四,必须坚持以科技为引擎,以企业为载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代全球经济的竞争就是国家创新能力的竞争,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决定因素。要高度重视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先导作用,及时跟踪世界科技发展动态,不断提高科技开发和创新能力。积极开展自主创新,掌握尖端产品的核心技术,赶超世界先进技术潮流。要充分发挥企业的载体作用,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步伐,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既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我国经济长远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社会问题。因此,我们必须从全局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区域经济济发展的重要性的必要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理清发展思路,强化政策措施,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道路。

(一)建立和完善市场体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经济组织构成了国民经济整体,各种生产要素基本上由市场配置。同时,也应当看到,我国的市场体制还不够完善,政府不恰当的干预经济活动的问题,在局部地区、某些领域仍很突出,地方保护主义在一些地方还很严重,部分行业垄断的格局仍未打破,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恶性竞争时有发生。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市场体制,按照公平与效率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基础作用。一是要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要深化改革,消除阻碍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特别是地方政府要优化服务,进一步减化审批事项和程序,调整对经济调控的思路和手段,避免对经济活动不必要的干预,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二是坚决打破区域界限和行业垄断,为市场配置资源和各种经济成分的企业公平有序竞争创造基础性条件。三是强化市场监管。加强生产消费流通环节的市场管理,严格市场准入制度,保护知识产权,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杜绝不正当竞争,建立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市场经体制。

(二)构建合理的区域经济格局。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资源禀赋和经济基础不尽相同,构建合理的区域经济格局,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一要坚持分类指导。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较好,而中部地区崛起的任务依然繁重,西部地区尚未走出欠发展阶段。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差距较大,县域之间经济实力千差万别。因此,必须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根据自身实际,准确定位,找准发展经济的突破口。二要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既要立足于现有企业做大做强,也要充分利用区域自身优势,鼓励和引导各类资本用于简单再生产或扩大再生产。区域内的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既要充分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形成动态的合理区域公工协作体系,也要着力打造特色经济,各自拥有专业化生产程度较高的企业,并相互协作,形成规模效益。产业布局既要符合国家政策,也要有利于提升发展水平,产业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这样才能逐渐壮大。产品结构既要满足人们的需求,也要在质量价格上具有竞争力,而且要不断创新,这样才会有生命力。要着力打造品牌效应,造就一批国内外市场叫得响的知名品牌。要按照国际规则和通行惯例,制定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不仅要让国外市场认可和接受,而且能起引领作用。三要

有分工协作体系。区域经济发展离不开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但要有合理的分工协作体系,不能一轰而上,造成产业结构趋同。四要积极培植产业集群。各种大小不一的企业通过分工协作形成产业集群,不仅具有规模效应,而且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的垄断能力。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重要的板块和亮点。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不仅能够带动生产和生活服务的相关产业的集中,而还会带动基础设施和市政建设,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化水平提高,。

(三)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对外贸易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要有宽广的视野,长远的目光,充分了解国外市场需求,掌握各种信息,一要遵守国际贸易规则,特别是WTO的相关规定,合理规避市场国的贸易壁垒,减少贸易摩擦,巩固市场份额,维护出口企业利益。二要以国家利益为上,防止在进出口贸易过程中企业之间相互抬价或压价,损害民族利益,扰乱国内市场。要深刻反思2009年我国与澳大利亚进口铁矿石谈判的教训,有效发挥企业协会或行业协会的作用,在对外贸易中协调国内企业的原则立场,维护国家利益。三要审时度势,根据国际市场变化情况和发展趋势,控制进出口品种和数量,当国内紧缺的资源性产品价格低迷时,可以增加进口,充实国家战略储备。注意关键零部件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提升我国技术装备水平。要重视关联效应强、收入弹性大的消费品进口,促进国内相关产业发展。要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特别是对国际市场紧缺的资源性产品,要控制出口价格和数量,避免争相出口,以免影响既得利益和长远发展。四妥善管理外贸,2007年我国外汇储备达到15282.5亿美元,外汇的增加,在给我国对外贸易带来便利同时,也加大了缩水的风险,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美元的汇率动荡,对大量持有美元资产的我国来说,不可避免地造成巨大损失。要认真研究外汇投资办法,增加外贸储存币种,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

(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在优化城市经济结构,提升发展水平的同时,必须着力推进农业由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向专业化集约化市场化现代农业转变,用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改造农业,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武装农业,用社会化生产组织方式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农业的工业化是化解二元经济结构的重要途径,将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二三产业的需求中。建立城乡统一的大市场,使商品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鼓劲引导城乡之间发展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协作。充分发挥城市的带动和辐射效用,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使之成为城乡之间的连接点,实现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变,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五.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

(一),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之间的差距是客观存在,这就要求政府适时用有形的手对经济运行进行必要的干预。弥补市场经济的缺陷。一要优化服务。制定出台促进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招商引资,组织经贸洽谈会,产品交易会等,搭建企业合作的平台,提供信息服务。制定发达地区对口帮扶落后地区的政策措施,促进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减少对企业不必要的干扰,简化办事程序,减少审批事项,为企业生产经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二要调节收入分配。按照初次分配讲究效益,再次分配兼顾公平的原则,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建立公共财政财政体系,对经济落后和欠发达地区实行财政转移支付,对城乡低收入家庭给予补贴,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公共利益的稳定实现。三要增加对落后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投资。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相应的资金投入,投资增长不仅能够直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而且能够带动劳动力、人才、技术等各种要素的流入,加快区域经济规模效益,。市场经济条件下,外来资本和

民间投资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的,这样,长时以往,必然会导致区域间的差距拉大。调节区域投资分布是政府影响区域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政府要积极引导企业到后发地区投资兴业,加快资源的开发利用,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也可以通过直接投资改善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对新兴产业和自主创新品牌给予信贷扶持或直接补贴,增强落后地区的发展后劲,加快发展步伐。

(二)进一步加快科技进步。科技进步与创新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微观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劳动力、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投入在达到一个临界点以后,将使生产收益呈现下降趋势,出现报酬递减,并持续地起作用,从而对落后地区的经济增长产生抑制,不利于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但采用引进技术的创新方式,会使落后地区的生产技术落后条件和产业结构在起步时就达到相对较优化的状态,使这一地区在与发达地区的竞争中处于相对平等的地位,不至于因起点高低不同,使落后地区丧失追赶发达地区机会.因此,只要资源禀赋较好.地域分工合理,科技创新是区域经济增长不懈的源泉.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构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鼓励民营科技型企业发展,加大对主导产业和重大技术装备工业创新的支持力度,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建立和完善政策制度,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引进和应用.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三).进一步加强区域经济协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须打破市场分割,建立统一的市场体系,实现产品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市场化的区域经济协作应是企业处于主体地位,以利润最大化为动机,搜寻信息,自主决策,开展的区域合作,实现生产要素的区际流动,而各级政府应发挥引导和协调作用,为企业合作提供必要的服务和良好的投资环境。近几年来,各地政府为使经济合作常态化,先后自发地成立了一些经济合作组织, 并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企业是推动经济合作的主力军。中小企业为适应竞争,努力调整和优化配置各种要素,向产品和技术的专门化和专业化向发展。而在市场竞争中已经做大做强的企业,也会集中在某一领域或几个产品种类上,向系列化,集团化发展,尽可能扩大市场占有率。对于一个竞争力较强的企业来说,只有它的原材料供给和产品的销售市场扩大了,才会有更大生产能力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这样的企业就有可能走出去开展合作.一要建设有利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规范,对企业合作的责任和义务进行明确规定,对地方政府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同时,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执法程序,依法打击违法经营活动,规范市场秩序.二要建立区域协调机制.包括中央政府指导,地方政府协商和市场中介组织协调服务.三个层面.中央政府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出战略性方向性的指导意见,并协助解决与国家规划,有关政策的衔接事宜。地方政府组织企业对相关投资项目进行考察论证,搭建合作平台,对共同利益的基础设施和维护市场秩序做出规划和决定。中介服务组织主要是商会行业协会和企业联合会.借助相关信息平台沟通行业信息,筹划行业内或跨行业跨地区的合作事项。协调行业发展规划,及时向政府有关部门反馈相关信息,提出决策建议和意见。。

(四)进一步完善法律体系.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要有良好的市场秩序。目前,世界上已经建立规范的市场经济国家并不多,大多数国家还在不规范的、由权力支配的市场经济的陷阱中挣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同样存在市场秩序不够规范、法律体系不够完善、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问题,社会失范、诚信缺失、公权不彰、无序竞争等问题干扰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对区

域经济协调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市场经济有效发挥作用,必须有一个为市场机制提供支持的法制环境。在利益调整过程中,由于缺乏行为规范和约束,增大了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规范的市场经济必须是法冶的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公正、透明的规则之上的。只有完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才能实现公平与效益的统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才会有着更加坚实可靠基础。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分析 全球经济、政治以及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全球经济一体化形成,进而逐渐呈现出了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以及技术全球化等一系列效应。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深入,中国在抓住这一全新发展机遇的同时,如何更好的应对一系列不确定因素给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已成为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事业过程中所面临的一大挑战。因此,针对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展开研究,能够为明确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进而为实现对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风险的有效规避、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经济全球化概述 无论人们怎样描述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恐怕都很难回避“经济全球化”这样的字眼。如波音公司飞机零部件由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生产,包括中国西安飞机制造厂为其生产机翼。美国波音飞机由近450万个零部件组成,这些零部件就是由1600家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公司生产和供应的。美国福特公司生产的轿车,外国部件占27%。日本本田公司在美国制造的协和轿车有25%的零部件在海外制造,这些都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 从经济角度上讲,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配置,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日益融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日益加深的状况和进程。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客观的历史现象或过程,对整个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古巴共和国国务委员会主席菲德尔?卡斯特罗曾说:“全球化是历史规律,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究其原因是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与推动,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球化。 三、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主要工农产品的产量大幅增加,一些重要产品的产量跃居世界前列;市场供求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商品供应由普遍短缺转为相对过剩;经济发展水平由低收入国家变为中下收入国家;人们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两个阶段的历史性跨越。处于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整体联系日趋紧密。 (一)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正面效应 1、吸引外资。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能够提供优势劳动

当前世界经济现状及走势分析

一、美、欧、日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 因此,美国已经持续了10年的经济增长和“一高两低”的经济状况不会无限期延续下去,经济周期的变形不等于经济周期的消失。实际上,从2000年下半年起,美国gdp增长的速度就放慢,2001年第一季度虽然仍有1.3%的增长,第二季度却急剧下滑,第三季度急剧滑落至-1.1%,这是自1993年第一季度以来美国经济首次出现萎缩,也是1991年第一季度以来最大的下滑降幅。 尽管目前美国经济面临着诸多矛盾和缺陷,但由于美国占据着多项高科技,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制高点,再加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宏观政策调控更趋成熟,美国又具有优于其他国家的资源优势、市场优势、金融优势、地缘经济优势,以及灵活的企业机制和较强的对外转移危机的能力等,预计美国经济将于2002年后复苏。 2.日本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 二战后,日本经济经历了恢复时期和20年的高速增长,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制造业的总体竞争力一度超过美国,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由20世纪50年代初约相当于美国的6%上升为90年代初的66%,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然而正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经济达到高峰的同时,其经济泡沫也达到了顶点。泡沫经济的崩溃使得在此之前大量贷出资金的日本银行陷入巨额坏账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并使日本经济在90年代以低于美国经济增长率2个百分点的劣势陷入经济停滞,这是日本战后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 日本经济目前的困境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既有国际环境趋紧、出口下滑的直接原因,也有10年来扩大内需政策未见成效、各种矛盾累积的政策后果。 关于日本经济的增长前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表的报告称,由于存在着“惜贷”与扩大投资、消费的矛盾,巨额财政赤字与扩张财政政策的矛盾,结构调整与失业率增高的矛盾,官僚垄断与提高效率的矛盾等四大矛盾,日本经济真正摆脱困境尚需时日。 但应当看到,由于日本拥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其gdp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居西方七国之首,是世界最大的贸易顺差国、外汇储备国和债权国,未来日本经济尽管不大可能再现以往的高速增长,但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仍举足轻重。 3.欧盟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 欧盟经济增长的基本面是稳定的。目前,欧盟经济从总体上看状态良好,除对外贸易下降外,投资、消费以及通货膨胀率、就业率和财政金融等各项经济指标基本保持在正常水平。2001年欧元区的经济增长速度达到2.4%,在世界三大主要经济体中,其增速是最高的。 欧盟各国的结构性调整为经济增长提供了稳定框架。近年来欧盟在税收、福利、医疗、就业等方面纷纷开始改革。2000年普遍进行的税收改革,给经济增长助了一臂之力。同时,欧盟国家的养老金制度改革也在加紧进行。据欧盟一个研究机构预测,仅减税一项就将使欧盟从2001年起每年拉动0.5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 欧元的经济货币联盟效应发挥了积极作用。2001年以来,欧元对美元汇率基本上稳定,欧元经济货币联盟所起的稳定作用不能低估。欧元的启动消除了欧元区内的汇率风险,增加了价格透明度,有利于投资和金融市场一体化,从而对欧盟成员国的经济协调发展起到保护和促进作用。 受世界经济增长下降影响,欧盟经济增长放缓。受美国经济急剧减速和世界经济增长降温的影响,2001年欧盟各国的经济增长势头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弱。欧盟经济尽管保持增长,但增长放缓,并一再低于市场预期。 2002年1月1日,欧元正式上市流通,欧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尤其是近年来欧盟加紧了内部建设,推行机构改革,统一税率,扩大欧元区,强化成员间的合作,因此,从发展的角度看,一个实现了统一市场、统一货币的欧盟经济,将逐步形成挑战美国经济“一超”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张宇 《人民日报》(2015年12月15日10 版)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表现出了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等重要特点。推动“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充分考虑这些特点、趋势和要求,按照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总要求进行战略谋划,不断开拓发展的新境界。 增长速度的变化 目前,中国经济进入了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既反映了经济增长的客观趋势,又体现了我国宏观调控目标新的取向。 从经济运行的客观趋势看,世界经济增长持续乏力,国际市场需求持续疲软,我国投资和消费需求增长放缓,产能过剩问题突出。随着资源生态环境约束加大、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高投入、高消耗、偏重数量扩张的高增长难以为继。从宏观调控的目标取向看,在新常态下,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宏观调控的目标要适应这种转变,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使中国经济大船能行稳致远。中国经济体量不断增大,现在增长7%左右的经济增量已相当可观,聚集的动能是过去两位数的增长都达不到的,仍然是位于世界前列的、富有前景的增长。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为此,2016年至2020年经济年均增长必须保持6.5%以上,这样才能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实现这一目标是有充分条件的。我国目前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 重要的是,我们必须着力实现有质量、有效益、没水分、可持续的增长,着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中实现经济增长。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条件下,要采取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调控政策,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努力实现中高速增长的目标。 经济结构的优化 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来,我国经济结构优化趋势加快。需求结构方面,消费需求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特别是2013年后消费贡献率增幅明显,由2013年的50%增长到2015年上半年的60%。同时,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消费,网上购物、定制消费等方式广泛发展,服务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品质消费、农村消费等领域的消费升级逐步展开,新的商业机会不断涌现。 产业结构方面,2015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49.5%。2011—2014年,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分别为13.2%和11.7%,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7和1.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 城乡结构方面,城镇化进程持续推进,2014年城镇化率达到54.77%,每年新增城镇人口近2000万人。区域结构方面,中西部地区表现出强劲的发展潜力,重庆、贵州经济增速领跑其他省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为引领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实施,不断拓展着区域发展新空间。 经济结构优化,是我国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阶段的必然成果。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多年形成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和结构性矛盾尚未根本改变,产能过剩化解,经济结构优化升级需要一定的时间。在“十三五”期间,必须持之以恒地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趋势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趋势 流程一:导入新课 据雀巢公司2003年统计,每一秒钟,有3900杯雀巢咖啡被世界各地的人们享用。我们身边有哪些国外产品?(学生回答:肯得基、麦当劳、可口可乐、富士胶卷、铃木摩托、 宝马、奔驰轿车等等。)这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特点?由此导入新课。 流程二:讲授新课 目标一: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的原因及其实质 操作要求:1、学习小组讨论,合作探究;2、各小组组长汇总知识要点;3、各小组代表阐述答案。4、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1)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的原因: ①新科技革命的推动(根本原因);②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技术手段) ③跨国公司的推动;(推动者)④市场经济的普遍推行是经济全球化的体制条件。(重要途径)⑤两极格局的瓦解也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障碍 (2)实质: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主导下的经济全球化,其本质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设计意图:1、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2、通过对实质的认识,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目标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及相关的区域集团及国际性经济组织; 操作要求:1、自主学习,完成知识表格;2、各小组组员之间互相核对结果;3、各小组组员之间互相检测区域集团及国际性经济组织的记忆效果;4、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经济 (1)经济区域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发展阶段,是经济全球化在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产物。(2)二者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共同影响世界经济、政治及国际关系的发展。 【题组一】巩固检测 1.(2008·江苏高考) 1946年,美国前总统发表声明:“目前,只有我们能够把自己的政策强加给世界。”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发明声明:“美国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美国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分析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分析 2009 年12 月2 日联合国发布了《2010 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第一章。报告 的作者之一洪平凡博士在接受专访时表 示,自去年3 月以来,实体经济和世界金融 市场都显露出反弹的趋势,因此世界经济 正在逐步走出金融危机,但展望今年,整个 世界经济的复苏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在世 界经济复苏得到巩固和加强的情况下,各 个国家的经济政策能够发生一些相应的转 变,那也就表明我们能够平稳的撤出一些 激励的政策了。 一、2009 年的经济形势与特点 如果要分析当前世界经济形势,还要 先分析一下2009 年的经济形势与特点。在 力度空前的经济刺激措施作用下,2009 年 世界经济从急跌到企稳回升,开始由衰退 走向复苏。其中,以中印为首的亚洲地区的 步伐明显加快了,中美发达经济体成为推 动世界经济复苏的主要动力。整个2009 年 是世界经济从“二战”以来所遇到的最困难 的一年,同前年相对比,世界经济的萎缩率 超过2%,为防止今后世界经济再出现危机 前失衡的状况,我们今后将面临更大的政 策挑战是怎样加强国际和国内的宏观经济 政策调控,来改变世界各国的一些经济结 构,从而促使经济能够更加平稳地增长。 二、影响未来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 目前,世界经济在政策刺激等短期因 素的作用下开始走出衰退,缓慢复苏,但经 济复苏路径和复苏前景仍面临着宽松政策 调整、通胀预期、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贸易 保护主义、失业率上升、美元贬值预期加深 等不确定因素。 (一)政府干预政策的退出可能性及其 影响 2008 年9 月以来,各主要经济体纷纷 出台巨额经济刺激方案,大幅降息至历史 最低水平,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还实施 了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些大规模救助 政策对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稳定金融市场 起到了重要作用。2010 年,经济刺激政策对

(发展战略)世界经济发展史

专题六世界经济发展史 本专题的主要内容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时期的经济;1929 一1933 年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二战后欧洲、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世界经济的发展特点及经济格局的演变。 要从宏观上认识资本主义发展和繁荣的若干因素,如①前提:新制度确立体现了其先进性。 ②环境:相对和平时可以集中力量从事经济活动。③利俄:推动了生产力进步。④掠夺:对本国人民的剥削和对别国的掠夺。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个永恒规律,在这一规律作用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不断发生重大变化。 发展与腐朽,垄断与竞争,经济发展与改革调整,失衡发展与相互依存,社会经济现代化与部分居民贫困,这些都是现代资本主义的两重趋势,对上述观点的认识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当今社会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 问题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 1 .工场手土业时期 ( l )时间:16 ? 18 世纪下半期。 ( 2 )特征:①14 一15世纪,欧洲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商品经济的发展又直接促成了资本主义的萌芽;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贸易的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欧洲封建经济开始衰落。②这一时期,工场手工业一直是工业生产组织的基本形式。‘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在英、法、美诸国先后爆发革命或战争,新统治秩序虽历经曲折却最终确立,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从趋向上看,资本主义己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这是历史发展规律决定的。 2 .蒸汽时代 ( l )时间:19 世纪初一19 世纪70 年代。 ( 2 )特征:①在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考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许多国家和业洲的日本确立,这一阶段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就是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开辟道路。通过这些革命或改革,资本主义经济战胜封建的自然经济,确立了在世界经济中的统治地位。 ②18 世纪60 年代开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标志着资本主义工业开始从手工工场阶段向大机器生产过渡;1840 年英国机器制造业的建立,标志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19 世纪初工业革命已在世界范围内展开,19 世纪中期,法、美完成工业革命,俄、日步其后尘。工厂取代传统的手工工场,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生产力极大提高。 3 .电气时代 时间:19 世纪70 年代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一时期是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开始、扩展和深化时期,具体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 l )时间:19 世纪70 年代初一20 世纪初。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 2 )特征:①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世界历史进人电气时代,资本主义出现飞跃式发展。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下,到19 世纪晚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②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美国、德国超越了英、法;英、法由于技术设备的落后,资本大量输出,经济发展缓慢下来;俄、日也开始崛起。 第二阶段: ( l )时间。两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 ——1945 年)。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经济全球化是一场由发达国家主导的,以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全球产业结构大调整。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贸易自由化、金融自由化和生产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的不断增殖推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全球进行新的、急剧的扩张,使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力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扩展到全球范围,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新现象,是资本国际化进程的新的高级阶段。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客观进程,是任何国家都无法回避的现实。经济全球化对各国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只有积极审慎,趋利避害,以积极的态度迎接全球化,才能在这一历史潮流中为自己找到适当的位置,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赢得更多的发展机遇。中国在制定经济全球化战略时,必须考虑以下问题:(1)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必须以发展本国的经济为基础。作为发展中国家和世界贸易大国,中国理应积极参与国际多边经济组织的活动和国际多边经济规则的制定,加强多双边经贸合作,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积极、稳定和建设性的作用。 (2)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提倡和遵循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承认不同国家间的差异,注意处理好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利益关系。 (3)科技的不断创新和进步,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和条件。中国将坚持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科技兴贸,不断提高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科技含量和国际竞争能力,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只有加速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先进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高传统产业技术含量,才能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中国技术发展的跨越。 (4)只有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才能不断从生产关系方面为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20世纪80,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成为支配世界发展的新趋势,全球化带来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巨大变化。从实质上说经济全球化是市场体制的全球化。经济的全球化必然给中国的政治经济带来影响。现代化的中国所面临的缺陷问题,单一的讲,就是自身的水源不足问题;所具有的优势就是制造也的发达。首先,水源问题;这是我国自身发展所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北方水源日益捉襟见肘,而单靠我国自身解决此事,是有点困难。内蒙,东北,华北,京津地,均可以感觉到严重缺水的窘态。由此带来的就是沙尘暴的日益强大,对整个世界环境也是大为不利的。其解决之道:从我国自身方面来看。一是海水淡化;一是南水北调。在我看来,海水淡化成本太高,而现实的可操作行又太差。这条路在现有的条件下是行不通的。南水北调,南水源于长江之系,南水本身并不充裕。且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来看,也并不可取。那解决的方案呢?就是引俄罗斯贝加尔湖水注入我国北方,这样我国整个北方就会有充足的水源,并且有利于全球的环境问题。《世界地理》显示“每年有60亿吨的高清澈高含痒的贝加尔湖天然矿泉水白白流入北冰洋化为海水。”在北极溶入亿万年的冰块,宝贵富足的水资源就这样为人类源源不断的制造着北极的极度寒冷,且贝加尔湖南引对西伯利亚不利于人类生存的极度寒冷状态也是大有好处的。对全球化的今天,是资源不浪费,是对环境问题也有利的。其次,中国自身的优势是制造业。1978年底,我国实行改革开放,这是我国与全球化的第一次接触。2001年,中国加入WTO,这是我国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特点分析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特点分析2010年,世界经济在经济刺激计划和宽松货币政策的支撑下,复苏势头较为强劲。2011年,尽管国际经济环境短期向好,但是各国经济刺激计划基本结束,世界经济、贸易和工业生产难以保持2010年的反弹性增长,增速可能明显放缓;就业、赤字、债务、产能过剩、通胀、资本流动等引发的不确定性风险可能继续释放,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可能进一步分化。 世界经济进一步深化调整,主要经济体宏观政策明显分化 (一)发达经济体复苏步调不一,宏观经济政策出现分化。美国经济复苏态势好于预期,但工业生产尚未恢复到危机前水平,产能利用率依然处于较低水平,私人消费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有限,失业率居高不下。2010年11月,美联储推出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综合考虑就业、通胀和经济增长三大政策目标,2011年美联储在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结束后,短期内货币政策转向的可能性不大。 欧元区经济受主权债务危机拖累,复苏力度弱于美国和日本。为了应对希腊、爱尔兰等国家出现的主权债务危机,欧央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先后出台了附带条件的金融救助计划。在欧央行难以收紧货币政策的情况下,主权债务风险较大的希腊、爱尔兰、西班牙、葡萄牙、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和法国等国家被迫紧缩财政赤字。 日本经济回升较快,但继续面临通货紧缩压力。日本长期受通货紧缩困扰,公共债务水平很高,内需对经济支撑作用有限,受外部市场影响很大。日本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时点上不太可能早于美国和欧元区。 (二)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减速,通胀压力普遍较大。2010年上半年,新兴市场国家印度和巴西保持了强劲增长,通货膨胀压力增大;下半年工业生产明显减速,增速放缓。2010年印度已经连续6次加息,今年1月份再次加息。巴西2010年4月以来3次加息,将政策利率由8.75%上调到10.75%;但是,巴西通货膨胀12月又创出年内新高,今年1月份也再次加息。 全球流动性泛滥增加了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 美国和日本央行继续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欧元区维持低利率政策,全球货币供应量持续超出实体经济的需求,导致流动性泛滥,美元指数再创历史新低,推升国际大宗商品和资产价格上升,使得股市虚假复苏和波动,风险更多向新兴市场国家转移。 市场不确定性风险增加,全球股市出现分化。受美元贬值、市场信心转好及新一轮刺激经济政策出台等因素影响,2010年美国股票市场呈震荡上扬趋势,道琼斯工业指数、标准普尔500指数、纳斯达克指数均上涨10%以上,欧洲德国和英国股指与美国类似;但是,受主权债务风险困扰,希腊、西班牙、意大利、爱尔兰、葡萄牙等国股指多表现下行趋势。同期,秘鲁、阿根廷、泰国和印尼股票市场指数上涨超过40%,俄罗斯和韩国也超过20%,印度超过15%。其它主要经济体日本、法国股指略有收缩,巴西略有扩张。 世界经济不平衡复苏,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取向明显分化。主要发达经济体增长缓慢,失业率居高不下,市场缺乏信心,短期内仍然需要宽松财政货币政策的支撑,而美国等发达经济体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对国内经济刺激作用有限,新增货币供应主要流向新兴市场国家。主要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尽管增速放缓,但由于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很多国家需要紧缩货币政策。同时,全球流动性向增长较快的发展中国家集聚,增加了这些国家管理通胀的难度,不仅加大本币升值压力,而且增加了资产泡沫。 世界经济再平衡难度增大,全球治理模式的变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缓解世界经济失衡需要主要经济体的消费、储蓄和投资结构进行实质性调整,核心是美欧等发达国家超前消费和透支消费行为的调整。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可以看作是对世界经济不平衡的一次强制调整。但是,随经济复苏世界经济再平衡难度加大。

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及趋势分析

2004—2006年期间,在发达国家美、欧元区、日等经济持续攀升,发展中国家中、印等经济快速增长的共同推动下,世界经济延续了较好的增长势头。但同时,世界经济近期也出现了走缓和地区徘徊趋向。本文根据近年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大变化和影响,分析 2007年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特点,提出需采取的进一步措施和建议。 一、近年来世界经济发展主要特点 1、2007年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将趋缓 2004年以来,在发达国家经济持续攀升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增长的共同推动下,世界经济增势良好。但2006年下半年,美国经济由于房地产市场降温、私人消费增长转弱而明显放缓。欧洲经济增长虽可望持续,但增速也将有所减弱。这是因为世界经济已处于一体化状态,尤其是发达国家之间连动影响十分明显,进而还会影响到发展中国家。根据野村证券的有关研究,美国经济增长率每减少1%,日本gdp要下降0.6%,欧元区与其他地区经济也是如此。总体上看,世界经济仍有望进一步增长,但增长势头将难以保持2006年水平。联合国预测报告认为,2007年世界经济有望增长3.2%,比2006年减少0.4个百分点。在发达国家经济体增长均适度放缓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扩张也将受到影响。 随着经济增长的减缓,全球需求上升势头也会减弱,世界贸易增长也将相应放慢。据联合国预测,2007年全球贸易增长7.8%,比2006年减少2.3个百分点。 2、世界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增强 近年来,随着全球贸易的快速增长,世界贸易额与全球gdp之比持续上升。在发展中国家中,中、印和东亚等表现尤为突出。我国的进出口额已占gdp的70%。世界贸易从1988—1997年的13.2%上升到2005年的16.7%,使其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进一步增强。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调整、跨国公司的迅猛扩张,以及世界贸易体制的完善,既给世界贸易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推动力、有力促进了世界经济发展,同时也给世界贸易的发展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受世界经济发展状况影响,世界经济的复苏使全球贸易自2002年二季度开始走出衰退,并呈逐步加速增长趋势。2004年全球贸易量增长达到10.9%,是自2001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伴随着世界经济持续较快增长,按照imf的预测,2006年和2007年全球贸易量增长率将为9.4%和7.8%,分别比春季预测调高了1.4和0.3个百分点,增速均高于2005年7.5%的增长水平。受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的带动,2006年世界贸易增长也高于预期。从进口需求来看,2006年,受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带动,美国进口增长继续保持较高水平,一至三季度进口分别同比增长13.4%、13.2%和13.9%,基本保持2005年全年增长13.7%的水平。由于经济增长加快,自2005年开始,日本和欧元区进口需求明显提高,成为促进世界贸易增长的重要动力。2006年以来,日本进口增长继续提高,一、二季度,日本进口同比增长分别达到27.5%和19.1%,三季度又增长16.8%,均高于2005年全年15.6%的增长速度。从出口来看,由于外部需求强劲增长。继2003—2005年出口持续快速扩张之后,2006年许多发展中国家继续保持了出口的较快增长。中国、巴西、俄罗斯等国的货物出口额增长率都达到20%以上,韩国、马来西亚、墨西哥和台湾地区等的出口增长率都在10%以上。预计2007年这些经济体仍然是出口增长较快的地区。近年来,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际贸易迅速增长。但世界贸易发展失衡加剧、国际市场产品价格迅速上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贸易摩擦有增无减。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国家将国内就业增长乏力、产业结构调整缓慢归因于贸易问题,并在重要贸易领域设置壁垒,使美欧、美中等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不利于世界贸易的稳定发展。特别是,持续近五年之久的多哈回合全球贸易谈判被迫中止,使多边贸易体制陷入困境,给世界贸易发展前景蒙上了阴影。 3、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扩大 2007年,受美国经济增长减弱的影响,发达国家(地区)经济增长势头将有所放缓。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经济可望保持强劲增势,将成为拉动周边国家乃至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精选】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经济全球化既给我们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市场竞争中,资本和生产要素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无疑会拉大区域之间的差距,如任其发展,不仅不利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也对社会的和谐稳定产生不利影响。如何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本文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进行探讨。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世界各国之间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加入WTO后,中国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不可忽缺的力量,世界经济对中国发展越来越重要,中国的发展对世界的影响在不断加深。经济的全球化给我国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使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一方面,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判断经济全球化的本质,特征和利益关系,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理清中国经济发展的思路和对策,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战略选择。另一方面要面向国际市场,趋利避害,不断调整体制机制和经济发展的策略,形成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广阔市场空间和一定竞争力的商品、贸易、服务、金融和科技等体系,从经济全球化角度,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和资源,维护国家经济利益,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协调快速发展. 区域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撑,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度的不断提高,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不仅是国民经济整体快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下面本文就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作以探讨. 一.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目前正处于转型时期,经济全球化既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也使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挑战. 一是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利用外资。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我国在劳动力、自然资源和市场方面的比较优势逐渐被外国投资者所认识,外来投资逐年增加。到2007年我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额达到7907.4亿美元,是2001 年的2倍。2007年中国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额835亿美元,是83年的90.8倍,外商投资企业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0.9%.我国已成为利用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外资的涌入有效缓解了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瓶颈,助推了我国经济快速增长。 二是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扩大对外贸易。加入WTO以后,进一步加快我国经济融入全球化步伐,对外贸易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点,2007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为21740.7亿美元,12181.2亿美元和9559.5亿美元,分别是1978年的105.3倍,124.9倍和87.8倍。对外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三是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增加就业。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相对充裕,随着外资涌入和对外贸易扩大,对劳动力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向城市转移。经济全球化有效缓解了就业压力。 四是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2007年我国签订对外技术引进合同上上万份,合同金额254.2亿美元.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理念逐渐带入国内,在以市场换技术的同时,不仅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一些先进的理念也为我所用。随着信息化步伐,我国科技水平不断提

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

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 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最基本的是两个:区域化和全球化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与特点 1.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⑴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含义:指国家之间通过设立一套机构,在经济方面打破国界,实行不同程度的合作和调节,使各国在生产、流通、分配等领域向着结成一体的方向发展。 ⑵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动力。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经济关系跨越自身疆界的显著变化,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科技革命推动的结果。 ⑶ 世界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在:①国际投资的迅速增长,带来了资本的国际化。②对外贸易成为国际交往中最活跃的环节和各国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促进了市场的国际化。③国际金融交易大大超过世界生产和商品交易、服务贸易,成为国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促成了金融的国际化。④战后跨国公司大量涌现,并在全球经营,带来了生产和销售的国际化。⑤全球贸易规则日趋统一。 ⑷ 正确认识世界经济全球化。①世界经济全球化是战后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大发展的产物,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②世界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既有利也有弊。世界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增长;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加速自己的工业化进程,使自己产业结构不断改善;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能够引进更多资金和技术,促进本国经济繁荣。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还意味着挑战和风险。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要受到主要是按西方国家意志制定的国际经济规则的约束和制约,为此要付出一些代价;国民经济对外依赖程度日益提高,将使发展中国家易受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迅速开放国内市场,使外国货物大批涌入会强烈冲击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国际短期资本大量涌入,也大大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的金融风险;大量引进外资和技术,发展中国家的主要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有被跨国公司和国际经济组织控制的危险等。③发展中国家必须积极参加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孤立于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之外是没有出路的。④但发展中国家在参与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时,应对全球化带来的巨大风险和安全问题有充分的认识,积极采取各种措施,趋利避害。尤其要加强和扩大南南合作,争取国际经济运行规则向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方向调整。⑤解决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不公正、不平等,只对少数国家有利,对多数国家不利的问题的基本出路,在于打破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⑸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并行不悖的。区域经济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最终实现经济全球化的具体步骤和途径,是经济全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分析 全球经济、政治以及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全球经济一体化形成,进而逐渐呈现出了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以及技术全球化等一系列效应。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深入,中国在抓住这一全新发展机遇的同时,如何更好的应对一系列不确定因素给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已成为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事业过程中所面临的一大挑战。因此,针对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展开研究,能够为明确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进而为实现对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风险的有效规避、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经济全球化概述 无论人们怎样描述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恐怕都很难回避“经济全球化”这样的字眼。如波音公司飞机零部件由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生产,包括中国西安飞机制造厂为其生产机翼。美国波音飞机由近450万个零部件组成,这些零部件就是由1600家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公司生产和供应的。美国福特公司生产的轿车,外国部件占27%。日本本田公司在美国制造的协和轿车有25%的

和生产力的发展。在吸引外资的同时,中国还引进了一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对中国现代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促进对外贸易。对外经济贸易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近年来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额中,每年约1/4左右的经济增长是靠对外贸易实现的。贸易顺差从1994年起开始连年增长,。 3、解决剩余劳动力问题促进就业。中国在努力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巨大的农村人口和剩余劳动力始终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近些年来,遍及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对外贸易加工带,吸收了近两亿农村劳动力,这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国的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随着中国经济转型,一批新型的技术工人和具备先进理念的服务人才充实到就业队伍,为国内经济及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国际水准的劳动力。 (二)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 同构成机遇方面相比,经济全球化也必然带来一些挑战。其根本原因是,国际垄断组织经常在损害别国利益的条件下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1、经济全球化加大了我们同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经济全球化为以发达国家为主的国际资本开拓了寻求更高利润的地域和空间,在经济实力相差甚大的背景下,使我们与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在拉大。 2、经济全球化阻碍了中国经济的产业发展升级。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达国家构筑以其为中心的国际经贸基础,它们凭借其经济与技

试分析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与我国的应对策略

试分析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与我国的应对策略 ——形势与政策 今年以来,以欧美为主的债务危机持续发酵,给世界经济复苏增添了新的变数。21世纪头10年的世界经济先是繁荣发展,随后便经历了风雨飘摇的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阶段,世界经济进入了艰难复苏的“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的发展前景充满了风险和不确定性。 今年伊始,世界经济总体上在上年的基础上保持着复苏态势。但事实上,复苏进程还很脆弱、很不平衡。中东、北非局势动荡不定,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引发的全球性通胀压力增大,日本地震和海啸,以及近一段时期欧美债务危机愈演愈烈和一些发达国家经济明显放缓,都为世界经济增长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风险因素主要包括: 第一,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增速出现回落,一些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也有所放缓。特别是前期量化宽松政策刺激带动的复苏,随着量化宽松政策执行的结束或减弱,停滞的可能性有所增加。 第二,随着部分国家主权债务违约风险形势的骤然紧张,欧元区又一次被推上了债务危机的风口浪尖。如果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蔓延趋势不能得到有效遏制,欧元区核心国家有可能被拖下水。债务危机成为欧元区挥之不去的阴影,也为世界经济形势增添了另一层面的不确定性。 第三,通胀成为世界经济形势基本面中潜在的重要风险因素。各种大宗国际商品价格轮番波动,虽然有受到全球极端天气和地缘政治因素

的影响,但也进一步表明,市场上流动性泛滥和投机炒作是推高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如今,通货膨胀已成为新兴经济体普遍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从上述世界经济的基本面看,世界经济正笼罩在部分发达经济体债务危机和经济疲弱及失业率上升的阴影下。欧美能否从债务危机的泥潭中拔出双脚?世界经济的走势又将向何处发展?这一切的答案依旧存在着悬念,需要时间做出回答。但可以确定的是,目前世界经济并未全面走出危机,也没有恢复到正常的发展轨道,仍然面临着下行风险。 中国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中,既有挑战也有难得发展机遇,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近一个时期主要新兴经济体为缓解通胀压力纷纷采取加息等措施,经济出现一定程度放缓,但长期增长动力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近一个时期,关于世界经济可能二次探底的议论再度引起各界关注。对此我们必须加以重视。从世界经济的风险因素看,虽然未来世界经济仍将处在一个复苏阶段,但下行风险犹存。 首先,美国经济可望步入新的增长周期,但增长率将会有所减缓,失业状况要想从根本上得到改善比较困难,消费疲软仍将是美国难以化解的难题,为此美国则有可能进一步扩大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规模,继续刺激经济。一旦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失灵,美国经济可能再度衰退,世界经济也将受到冲击。 其二,在债务危机仍得不到缓解的情况下,欧元区经济有可能出现反复和波动。其三,虽然前一段时期日本经济正在逐渐摆脱长期衰退的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特点

一、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各国生产、流通、分配等领域紧密联系,向一体化方向发展的历史过程。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高度发展的产物,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科技革命推动的结果,它是与信息经济相适应的,其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过程。 经济全球化的成因涉及到国家经济体制、企业趋利动机与技术进步等三个因素。(1)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趋同消除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体制障碍。(2)微观经济主体的趋利动机推动了经济活动的全球化发展。(3)信息技术的进步降低了远距离控制的成本,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 经济全球化突出表现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货币和跨国公司等领域的发展上,其表现主要有:第一,国际贸易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国际交往中最活跃的一环。第二,国际直接投资的增长,带来了资本国际化。到了80年代末,发达国家的资本输出额超过3万亿美元,其中3/4是发达国家间的相互投资。第三,金融国际化。国际金融活动规模空前,大大超过了全世界生产和商品交易。第四,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跨国公司是当代经济生活国际化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它把世界经济全球化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第五,全球贸易规则日趋统一和完善,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在其中起到了重大作用。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世界生产力迅速提高。(2)国际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不断加强。(3)国际贸易迅速增长,商品结构、贸易地区均发生重大变化,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强大推动力,全球化使商品、服务、资本、人才、资源等各种要素流动的技术性和政策性障碍大幅减少,加快了世界贸易自由化趋势。(4)国际金融成为世界经济中一体化程度最高的领域,被看作世界经济运行的核心,促进了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5)全球化推动了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全球工业化的重心正由西半球移向东半球。随着发达国家制造业比重的下降,其服务业就业人数的比重迅速上升。 但是,经济全球化在加强各国相互依存,推动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同时,也带来很多负面影响。(1)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不稳定。(2)各国经济主权的独立性正面临日益严峻的考验。(3)全球范围内的贫富差距正进一步扩大。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主要的负面影响在于:加剧了各国间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南北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经济全球化的巨大收益大都

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答案

第一章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世界经济格局: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内世界各国或国家集团的经济力量及其相互关系所形成的一种结构。 2.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动的各种比例正在不断削减这样一种历史过程。 3.跨国公司:是一种企业组织形式,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控制有工厂、矿山、销售机构和其它资产,在一个决策体系下从事国际性生产和经营活动的企业。它是世界经济中集投资、贸易、金融、服务等功能于一身的特殊主体。4.世界经济的“不平衡”:既是指世界各国发展速度上的差距,又指各国发展水平、经济实力的差距。二、思考题:1、战后世界经济格局是怎样演变的?战后世界经济的“极格局”的演变大体上经历了美国独霸世界经济领域的时期,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时期,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时期。(1)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时期:从战后初期到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是美国独霸世界经济领域的时期。(2)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世界经济的多极化已明显地显现出来。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出美、欧、苏、日彼此抗衡的状态。(3)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当今状况及其发展态势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同时又出现了新的变化。2、怎样认识世界进入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的时期?在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不仅在发达国家,而且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得到极大的发展和运用;不仅在经济领域加速了信息化,而且在其他领域也加速了信息化,人类社会真正进入到信息化时代。新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水平,改变了经济的发展方式和经济生活方式,而且极大地改变着人类的社会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它的影响无处不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引发了世界范围的一场新军事变革,也使得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更加激烈。科技进步的重大发展中,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尤为突出,将人类社会带入经济信息化时代。3、为什么说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动的各种比例正在不断削减这样一种历史过程。经济全球化的产生与发展不是偶然的。经济全球化是以国际化为基础的,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来看,经济的国际化发展经历了商品的国际化、资本的国际化和生产的国际化几个阶段。经济全球化在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是利益分配不公,同时,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更容易受到外部经济波动和金融危机的影响。4、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将面临怎样的世界经济环境?我们应该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将面临的世界经济环境主要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由于商品、资本、劳务、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障碍的不断削减,促进了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经济融合,资源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等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和生产的发展,从整体上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增长。因此,中国应该要积极地参与全球化的浪潮,应经济全球化的积极效果来为发展中国的经济。但同时,经济全球化还带来一系列其他的后果。它在带来民族国家权力的全球化的同时,又消蚀着民族国家的主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发展中国家大量引进外资和技术,其主要产业乃至整个经济面貌有可能被跨国公司与国际经济组织所控制。发达国家在进行产业结构梯度转移的同时,一些污染严重的产业和部门也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在享受着丰裕生活的同时,也正牺牲着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而发达国家内部由于出现强资本弱劳工的态势,在劳工抗衡资本的能力削弱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又受到全球化所带来的移民和发展中国家成本低廉的劳动力的冲击,使一些国家的极右势力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土壤。等等。对于这些,我们需要谨慎面对,趋利避害,修订“游戏规则”,克服其负面影响;利用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经济协调机制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