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数学:第2章《平面解析几何初步》教材分析(必修2)

数学:第2章《平面解析几何初步》教材分析(必修2)

数学:第2章《平面解析几何初步》教材分析(必修2)
数学:第2章《平面解析几何初步》教材分析(必修2)

第2章《平面解析几何初步》教材分析目标定位:

1.解析几何把代数的知识和方法系统地用于研究几何图形的性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使代数、几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也为微积分的发明奠定了基础.

在解析几何中,最重要的是它的“方法论”的特征,即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几何问题,同时用几何的眼光处理代数问题.因此,理解“坐标法”成为首要关注的目标.本章以“直线”和“圆”为载体展开.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探索确定直线与圆的几何要素,建立直线和圆的代数方程,运用方程研究它们的几何性质及其相互位置关系.通过研究,使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初步形成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

2.本章具体的教学目标.

(1)理解直线的斜率和倾斜角的概念,经历用代数方法刻画直线斜率的过程,掌握过两点的直线斜率的计算公式;

(2)根据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探索并掌握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点斜式、两点式及一般式),体会斜截式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3)能根据斜率判定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能用解方程组的方法求两直线的交点坐标;

(4)探索并掌握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会求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

(5)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探索并掌握圆的标准方程与一般方程;能根据给定直线、圆的方程,判断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6)通过具体情境,感受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必要性,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会用空间直角坐标系刻画点的位置;理解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7)通过平面解析几何初步的学习,使学生体会用代数方法处理几何问题的思想,感受“形”和“数”的对立和统一,渗透数学中普遍存在的运动变化、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教材解读:

1.教科书中,对直线和圆的研究是放在解析几何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的背

景下展开的,即

(1)将几何问题代数化,用代数的语言描述几何要素及其关系,进而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

通过直角坐标系,点用坐标表示;直线的倾斜程度用斜率表示;直线和圆用二元方程表示.

(2)处理代数问题.

研究斜率之间的关系;研究二元方程组解的个数问题等;

(3)分析代数结果的几何含义,最终解决几何问题.

根据斜率之间的关系、方程组解的个数确定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2.数形结合是本章重要的数学思想.这不仅是因为解析几何本身就是数形结合的典范,而且在研究几何图形的性质时,也充分体现“形”的直观性、“数”的严谨性.由于直线和圆是比较熟悉的几何图形,学生曾经从形的角度对其几何性质和位置关系做了研究,教科书在强调运用解析几何的方法研究它们一般思路的同时,也强调了两种角度的结合,让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地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例如,对直线与圆的交点问题,教材教科书采用了通过方程求直线与圆的交点的方法,也采用比较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半径大小的关系来判断的方法,这样,在将学生所学知识加以整合和升华的同时,也为后续内容(直线和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3.本章内容的呈现,除了注意体现解析几何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特点以外,同时又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设计相关的问题情景,降低学习的难度,使几何问题 代数问题

代数问题的解

几何对象的性

质、位置关系 坐标法 还原

学生形成对知识的认识.如在直线斜率的呈现过程中,从学生最熟悉的例子——坡度入手,通过类比,使学生认识到斜率刻画直线倾斜程度和直线上两点刻画直线倾斜程度的一致性和内在联系.“空间直角坐标系”是新增内容,教科书中,除了遵循解析几何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外,又通过类比,将平面上的许多知识推广到空间,如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空间球面的方程等,这样处理,不仅使学生体会到解析法的一般思路,同时也为学生留下了较大的发展空间.4.解析法的思想是通过代数方法将几何问题的研究变成有章可循,而且能按一定的步骤或程式去推导、求解,实际上是设计了一种算法.研究直线的过程和研究圆的过程就是解析几何研究曲线的两个案例,体现了“坐标法”研究问题的一般流程.

5.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即曲线上的点与方程的解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是解析几何的基础,这点对学生比较抽象,在平面解析几何初步中,没有明确提出这个概念,但在直线方程和圆方程的建立过程中,都通过具体的问题来渗透了这种重要思想.

教学方法与教学建议:

1.本章主要研究了直线和圆两种曲线.建议在直线和圆的方程的处理上,以学生熟悉的问题(生活实例、数学问题等)为背景,按照“问题情境——数学活动——意义建构——数学理论——数学应用——反思”的顺序结构,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通过师生共同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使学生感受建立坐标系,并用坐标、方程等知识来刻画点、直线、圆等图形的一般方法,逐步体会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

例如,在研究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过程中,首先提出一个数学问题:若直线l经过点A(-1,3),斜率为-2,当点P在直线l上运动时,点P的坐标(x,y)满足什么条件?通过分析和解决这个问题,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直线方程的本质和求直线方程的方法.

2.本章比较侧重的是将“形”的问题转化为“数”的问题加以研究,而数形结合的思想还包含构造“形”来直观体会问题的本质,开拓思路,进而解决“数”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渗透.同时,在其他章节的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这种思想的应用,使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思维品质,即要多角度地考虑问题.

3.在“空间直角坐标系”这部分内容的处理上,“类比”的思想贯穿于教学的始末.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还可以指导他们以小论文的形式研究空间的其他问题,如空间直线的方程、空间平面的方程等.

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材分析学情

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材分析 高中语文必修二包括四个模块,阅读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探究、和名著导读,每个模块下又有子目录。首先,阅读鉴赏,共四个单元,分别为写景状物散文、先秦到南北朝时期诗歌、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和演讲辞,共计十三篇课文。其中两个单元侧重于“品味与赏析”,另外两个单元分别侧重于“思考与领悟”、“沟通与运用”. 第一单元教学说明 第一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写景状物的名篇佳作,我们现在基本都已完成,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熟悉,我不再多做分析,(这些散文名篇的共同特点,一是写景精美,情味浓厚。尽管课文情感的表达方式不同,有的含蓄,有的直率,但都情景交融。二是意蕴深刻。不仅展现了景之美、情之浓,而且蕴含着丰富深刻的思想,可以引发学生对自然、人生、社会的多方面思考。三是语言美,语言是支撑文章思想情感、构思布局和艺术风格等综合大厦的基石,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加以体会、品味写景状物散文的语言,它是最能体现散文语言的美。)下面是第一单元的一点不成熟的教学建议。 本单元的这些散文都来自作者的亲身经历、体验,抒写他们对自然、对人生的感悟,通过学习,我们要试着与学生一起体验作者对自然、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感受作者的情怀。 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我们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所以要尽量创设环境,关注学生阅读,尊重学生个体的见解,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我们可以给学生适当的提示、点拨,但不要以自己的分析讲解替代学生的独立阅读。 第二单元教学说明 古语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诗歌,是祖国语言中最为精粹的部分。通过对古典诗歌的学习,我们可以汲取多方面的养料。 本单元选的是先秦至南北朝的诗歌作品,共七首。《诗经》两首:一为《氓》,偏重叙事;一为《采薇》,偏重抒情。《离骚》在课文里所节选的是全诗感情最浓烈、诗人形象最鲜明的部分,通过学习,可以让学生对屈原执著、高洁的风范等有一定了解。《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作品,它是我古代最长的一首叙事诗,在人物形象塑造、剪裁、结构、语言上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最后三首分别是《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和《归园田居》,在这些诗中我们可以感受曹操这位“乱世枭雄”暮年时分仍渴望建功立业的英雄本色;还可以体验陶渊明的归隐田园的乐趣。

(完整版)高中数学优秀说课稿

2.1数列的概念_说课稿1 课题介绍 课题《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方法(一)》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人教版A版数学必修5第二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法分析、教学过程这五个方面来汇报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数列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的地位作用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1)数列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如堆放的物品的总数计算要用到数列的前n项和,又如分期储蓄、付款公式的有关计算也要用到数列的一些知识. (2)数列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初中数学的许多内容在解决数列的某些问题中得到了充分运用,数列是前面函数知识的延伸及应用,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另一方面,学习数列又为进一步学习数列的极限,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以及通项公式打好了铺垫.因此就有必要讲好、学好数列. (3)数列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良好题材.是进行计算,推理等基本训练,综合训练的重要教材.学习数列,要经常观察、分析、归纳、猜想,还要综合运用前面的知识解决数列中的一些问题,这些都有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 二、学情分析 从学生知识层面看:学生对数列已有初步的认识,对方程、函数、数学公式的运用已有一定的基础,对方程、函数思想的体会也逐渐深刻。 从学生素质层面看:从高一新生入学开始,我就很注意学生自主探究习惯的养成。现阶段我的学生思维活跃,课堂参与意识较强,而且已经具有一定的分析、推理能力。 三、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上面的教材分析以及学情分析,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认识数列的特点,掌握数列的概念及表示方法,并明白数列与集合的不同点.了解数列通项公式的意义及数列分类.能由数列的通项公式求出数列的各项,反之,又能由数列的前几项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 (2) 能力目标:通过对数列概念以及通项公式的探究、推导、应用等过程,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归纳、类比等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更深层次的理解了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性思想.(3) 情感目标:在教学中使学生体会教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并且利用各种有趣的,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 .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认知水平,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数列的概念,能由函数的观点去认识数列,以及对通项公式的理解. 难点:根据数列的前几项的特点,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观察分析归纳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 四、教法分析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波利亚的先猜后证理论,本节课主要以讲解法为主,引导发现为辅,由老师带领同学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过程,本节课会采用由易到难的教学进程以及实例给出与练习设置,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事物的发展规律.同时为了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更吸引同学们的眼光,提高学习热情,本节课还会采用常规手段与现代手段相结合的办法,充分利用多媒体,将引例、例题具体呈现.

人教课标版高中数学必修二第一章学情分析与教材分析-新版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一)学情分析: 本章内容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的基础上展开的.例如,对于棱柱,在义务教育阶段直观认识正方体、长方体等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棱柱的结构特征及其体积、表面积.因此,在教材内容安排中,特别注意了与义务教育阶段“空间与图形”相关内容的衔接. 本章中的有关概念,主要采用分析详尽实例的共同特点,再抽象其本质属性空间图形而得到.教学中应充分使用直观模型,必要时要求学生自己制作模型,引导学生直观感知模型,然后再抽象出有关空间几何体的本质属性,从而形成概念. 柱体、锥体、台体和球体是简单的几何体,繁复的几何体大都是由这些简单的几何体组合而成的.有关柱体、锥体、台体和球体的研究是研究比较繁复的几何体的基础.本章研究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三视图和直观图、表面积和体积等.运用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度量计算等方法,认识和探索空间几何图形及其性质. (二)教材分析: 1.核心素养 我们在高中阶段要培养学生数学的三大能力:计算能力,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本章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中,要坚持循序渐进,逐步渗透空间想象能力面的训练.由于受有关线面位置关系知识的限制,在讲解空间几何体的结构时,我们应该多强调感性认识.要确凿把握这方面的要求,防止拔高教学.重视函数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要求,通过电脑绘制简单几何体的模型,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信息技术在学习中的严重作用. 2.本章目标 (1)认识柱、锥、台、球及其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

①利用实物模型、计算机软件观察大量空间图形. ②运用空间几何体的特征描述现实生活中简单物体的结构. (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①能画出简单空间图形(长方体、球、圆柱、圆锥、棱柱等的简捷组合)的三视图,能识别上述的三视图所表示的立体模型,会使用材料(如纸板)制作模型,会用斜二侧法画出它们的直观图. ②通过观察用两种方法(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画出的视图与直观图,了解空间图形的例外表示形式. ③完成实习作业,如画出某些建筑的视图与直观图(在不影响图形特征的基础上,尺寸、线条等不作严格要求). (3)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①了解球、棱柱、棱锥、台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不要求记忆公式).②会使用球、棱柱、棱锥、台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计算一些简单几何体的体积和表面积. 3.课时安排 本章教学时间约需12课时,详尽分配如下: 3课时 3课时 1.1空间几何体的结构 1.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1.3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章末检测题 4.本章重点3课时

高中数学必修五《基本不等式》优秀教学设计

课题:基本不等式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5·必修》(人教A版)中第三章第四节。本节课主要研究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背景、代数证明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基本不等式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比较广泛。本节课通过从生活与几何背景中得到基本不等式、证明不等式与回归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体现新课标“数学有用”的理念。同时,运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也是数列研究的基本问题。通过对本节的研究,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二、学情分析: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不等关系与不等式和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对不等关系的一般性质和不等式的求解证明有了一定的理解,为基本不等式的学习提供了基础。 授课班级为高一(1)班,我班学生整体基础知识一般、部分学生思维较活跃,能够较好的掌握教材上的内容,但处理、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设计思想: 本课为新授课,积极践行新课程“数学有用”理念,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精神和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注重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在教与学的和谐统一中体现数学思想和文化价值;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师生共同探究基本不等式; (2) 了解基本不等式的代数、几何背景及基本不等式的证明; (3) 会简单运用基本不等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基本不等式的探索、发现,在知识发生、发展以及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联想、归纳、分析、综合和逻辑推理的能力;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实践中通过观察、尝试、分析、类比的方法导出基本不等式,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逻辑推理能力,并通过不等式的几何解释,丰富学生数形结合的想象力; (2) 通过具体的现实问题提出、分析与解决,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树立学生求真的勇气和自信心,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心理体验,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体验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快乐。 五、教学重点: (1)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并探索基本不等式的证明; (2)运用基本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基本不等式的运用。 重、难点解决的方法策略: 本课在设计上采用了由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图形到抽象代数的教

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材分析1

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材分析 作为新课程高中数学的起始模块—必修一,它是由“第一章集合和函数概念、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第三章函数的应用”三部分内容组成.下边为了便于讨论,我们分章对于教材作一一分析. 1 集合 集合是近代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又是近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它不仅与高中数学的许多内容有着联系,而且已经渗透到自然科学的众多领域,应用十分广泛。中学数学所研究的各种对象都可以看作集合或集合中的元素,用集合语言可以简明地表述数学概念,准确、简捷地进行数学推理. 本章内容以集合的含义与表示、集合的基本关系、集合的基本运算为逻辑链条统领全章,这种安排与以往的教材的处理有很大的区别.例如,集合的基本关系,是将集合的包含和相等关系放在一起,并给出子集的概念;集合的基本运算,是将集合的交、并、补放在这一节,并给出全集的概念,这样安排给学生展现出知识间的联系,便于学生学习. 教学目标 集合语言是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使用集合语言,可以简洁、准确地表达数学的一些内容(集合的初步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因此高中数学课程中只是将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 ⑴了解集合的含义,明确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掌握描写某些数集的专用符号. — ⑵理解集合的表示法,能用集合语言对事物进行准确,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 ⑶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培养分析、比较、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 ⑷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 ⑸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交集与并集. ⑹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⑺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材分析生物教材分析人教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材分析生物教材分析 人教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人教版必修二教材分析 杨鑫 本模块的内容包括:遗传因子的发现、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的本质、基因的表达、基因突变及其它变异、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七部分。学习本模块的内容,对于学生理解生命的延续和发展,认识生物界及生物多样性,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树立正确的自然观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学生理解有关原理在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增进人类健康等方面的价值,也是十分重要的。 1.单元内基础知识之间的关系 在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中,首先得了解清楚基础知识的相互关系,建议每个章节首先让学生绘制知识框图:也可以在章头课使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通过对各单元知识之间内在关系的分析,使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是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的基本要求。 2.各单元之间的发展关系 本模块各单元内容总体上看可以分为三部分:生物的遗传、生物的变异和育种、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这三部分的关系如下图: 、生物的遗传 该部分内容包括第1、2、3、4章,主要是揭示生物在代代繁衍的过程中,遗传物质是什么在哪里如何传递以及是如何起作用的通过上图可以看出,本模块遗传部分的内容基本是循着人类认识基因之路展开的。这样学生学习遗传知

识的过程,犹如亲历了一百多年来科学家孜孜以求的探索过程,会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多方面的启迪。 、生物的变异和育种 本模块的第5章内容既是前4章内容合乎逻辑的延续,又是学习第6章和第7章的重要基础。本章集中解决这样几个问题:遗传物质(基因)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是否会发生变化为什么会变化怎样变化发生的变化对生物会产生什么影响变异的种类有哪些等等。本章中有关人类遗传病及其预防的内容,与人类的生活联系密切,对于提高个人和家庭生活质量、提高人口素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模块前五章集中讲述了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原理,知识内容是按照科学史的线索展开的,较少涉及生产实践上的应用。“第6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将集中解决这部分问题,并且是按照技术发展历程的线索来展开内容的,以期使学生在了解遗传学原理的应用的同时,在“科学、技术、社会”方面有更多的思考,获得更多的启示。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本模块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是“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该部分内容较为深入的揭示了生物繁衍过程中物种形成和更替的原理,指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库在环境的选择作用下的定向改变,反映出生物与环境在大时空尺度下的发展变化和对立统一。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了解生物进化理论在达尔文之后的发展,进一步树立生物进化的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而且能够通过学习进化理论的发展过程,加深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感悟。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材分析_生物_教材分析_人教版

人教版必修二教材分析 杨鑫 本模块的内容包括:遗传因子的发现、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的本质、基因的表达、基因突变及其它变异、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七部分。学习本模块的内容,对于学生理解生命的延续和发展,认识生物界及生物多样性,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树立正确的自然观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学生理解有关原理在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增进人类健康等方面的价值,也是十分重要的。 1.单元内基础知识之间的关系 在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中,首先得了解清楚基础知识的相互关系,建议每个章节首先让学生绘制知识框图:也可以在章头课使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通过对各单元知识之间内在关系的分析,使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是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的基本要求。 2.各单元之间的发展关系 本模块各单元内容总体上看可以分为三部分:生物的遗传、生物的变异和育种、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这三部分的关系如下图:

2.1、生物的遗传 该部分内容包括第1、2、3、4章,主要是揭示生物在代代繁衍的过程中,遗传物质是什么?在哪里?如何传递以及是如何起作用的?通过上图可以看出,本模块遗传部分的内容基本是循着人类认识基因之路展开的。这样学生学习遗传知识的过程,犹如亲历了一百多年来科学家孜孜以求的探索过程,会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多方面的启迪。 2.2、生物的变异和育种 本模块的第5章内容既是前4章内容合乎逻辑的延续,又是学习第6章和第7章的重要基础。本章集中解决这样几个问题:遗传物质(基因)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是否会发生变化?为什么会变化?怎样变化?发生的变化对生物会产生什么影响?变异的种类有哪些等等。本章中有关人类遗传病及其预防的内容,与人类的生活联系密切,对于提高个人和家庭生活质量、提高人口素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模块前五章集中讲述了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原理,知识内容是按照科学史的线索展开的,较少涉及生产实践上的应用。“第6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将集中解决这部分问题,并且是按照技术发展历程的线索来展开内容的,以期使学生在了解遗传学原理的应用的同时,在“科学、技术、社会”方面有更多的思考,获得更多的启示。 2.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本模块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是“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该部分内容较为深入的揭示了生物繁衍过程中物种形成和更替的原理,指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库在环境的选择作用下的定向改变,反映出生物与环境在大时空尺度下的发展变化和对立统一。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了解生物进化理论在达尔文之后的发展,进一步树立生物进化的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而且能够通过学习进化理论的发展过程,加深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感悟。 3.《遗传与进化》模块的意义和价值 课程标准在“课程设计思路”中,对本模块的意义和价值,作了如下概括:本模块“有助于学生认识生命的延续和发展,了解遗传和变异规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领悟假说演绎、建立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理解遗传和变异在物种繁衍过程中的对立统一,生物的遗传变异与环境变化在进化过程中的对立统一,形成生物进化观点”。 在“内容标准”部分对本模块的意义和价值又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本模块选取的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DNA分子结构及其遗传基本功能、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原理及应用等知

高中数学必修五 等比数列 说课稿

高中数学必修五等比数列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等比数列》是人教A版高中数学教材必修模块五第二章第四节的第一课时. 其主要内容是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和性质。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数列的通项公式的认识,加强对数学规律性的探讨,从而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猜想、归纳的综合思维能力。 2、教材的处理: 高二上期的学生,已经具有学习高中数学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根据本节内容,我将《等比数列》安排了2节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根据目前学生的知识结构状况,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我从问题出发引出本节课的要探究的问题,之后,再由学生自学、互学、交流、练习巩固等,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地设置了不同层次的问题,逐步加深学生对等比数列及其通项公式的理解,初步掌握等比数列的常规问题解答思路和技巧。为此,我对教材的例题、练习做了适当的补充和修改。 3、教学重点与难点及解决办法: 根据学生现状、教学要求及教材内容,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和等比中项。解决的办法是:归纳类比。 难点为:等比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的深刻理解。要突破这个难点,关键在于紧扣定义,类比等差数列的相关知识,来发现等比数列的一些性质。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教学要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数学能力,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定为如下三个方面: (一)知识教学目标: 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掌握等比中项的定义并能解决相应问题。 (二)能力训练目标: 培养运用归纳类比的方法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方程的思想的计算能力,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猜想、归纳的综合思维能力. (三)德育目标: 培养独立思考和善于总结的习惯,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三、学生的认知水平分析 知识结构:学生在前两节已经学习了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等差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性质和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等,具备了这节课的预备知识。 能力方面:已具有研究数列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并有找数列的通项公式经验,这种经验完全可以迁移到对等比数列的研究中,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力目标不难达到。 情感方面:高二下期的学生已具备较强的数学参与意识、自主探究意识,对表现自身价值的学习素材比较感兴趣。 四、教法学法分析: 本节课采用“类比分析法”来组织课堂教学。全班同学分成8组,每组6人,按学习状况分组,每组都有上、中、下三种程度不同的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这

高一年级数学必修一教案

高一年级数学必修一教案 课题:§1.1 集合 教材分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 面,很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另一方面,集合论及其所 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种得到应用。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理解集合“属于”关系; (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 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使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准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段在体育馆集合实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二、新课教学 (一)集合的相关概念 1. 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 人们能意识到这 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 2. 一般地,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 叫集合(set),也简 称集。 3. 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 (1)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 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2)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 个体(对象),所以,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3)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 4.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belong to)A,记作a∈A (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not belong to)A, 记作aA(或a A) 5. 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记作N*或N+; 整数集,记作Z 有理数集,记作Q

(完整版)人教版数学必修2知识点

第一章 立体几何初步 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1)棱柱: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2)棱锥: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3)棱台:用一个平行于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 (4)圆柱: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其余三边旋转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5)圆锥: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旋转轴,旋转一周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6)圆台:用一个平行于圆锥底面的平面去截圆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 (7)球体:以半圆的直径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半圆面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体 2.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1)侧面积公式: ① 直棱柱S ch =(c 为底面周长,h 为高) ② 正棱锥'1 2S ch =(c 为底面周长,'h 为斜高) ③ 正棱台'121 ()2S c c h =+(12c c 、分别为上下底面的周长,'h 为斜高) ④ 圆柱2S rh π=(r 为底面半径,h 为高) ⑤ 圆锥S rl π=(r 为底面半径,l 为母线长) ⑥ 圆台12()S r r l π=+(12r r 、分别为上下底面半径,l 为母线长) (2)体积公式: ① 棱柱V Sh =(S 为底面积,h 为高) ② 棱锥1 3 V Sh =(S 为底面积,h 为高) ③ 棱台121 ()3 V S S h =+(12S S 、分别为上下底面积,h 为高) ④ 圆柱2V Sh r h π==(S 为底面积,r 为底面半径,h 为高) ⑤ 圆锥211 33V Sh r h π==(S 为底面积,r 为底面半径,h 为高) ⑥ 圆台121 ()3 V S S h =+(12S S 、分别为上下底面积,h 为高)

高中生物必修2教材分析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2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教材分析[1,2,3]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学科教学(生物)王祖喜(20144616009)摘要:本文对人教第二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2 遗传与进化》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主要从教材内容、目标体系、重难点、教学建议、教学活动设计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但也有所侧重。目的在于让自己初步掌握教材分析的基本要素和方法。文本最后部分也对这次教材分析活动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反思。 关键词:《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教材分析;基本要素和方法; 1 教材内容分析 《遗传与进化》一书是以人们对基因的发现、研究和应用历程,即遗传学发展史为主线编写的。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隶属于“基因的发现”部分;“基因的研究”部分有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三章《基因的本质》、第四章《基因的表达》和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基因的应用”部分包括第六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和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由此可见,教材的编排不仅符合课标中“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还遵循了“由浅入深、由现象-本质-现象”的认知规律。 1.1 本章概述 1.1.1 本章地位 结合《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要求和教科书内容编排的顺序,本文确定出本章的地位有:(1)《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隶属于人教第2版高中生物必修2 第二章;(2)本章是“在第1章引导学生认识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基础上,继续依照科学史的顺序,寻找孟德尔提出的遗传因子,也就是基因在细胞中的位置”进行编排的;(3)本章有关减数分裂的内容与《分子与细胞》第六章有关细胞增殖、有丝分裂的内容有联系;(4)是本模块“基因研究”部分的首章内容,是后面学习内容的基础。 1.1.2 本章作用 与上同理,本文确定出本章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即生物通过生殖和遗传

高中数学_等差数列的定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等差数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会根据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求某一项的值;会 根据等差数列的前几项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启发、讨论、引导、边教边练边反馈的方法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在探索中学习知识的精 神,增强学生相互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会求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 【教学准备】:课件、交互式电子白板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你能根据规律在()内填上合适的数吗? (1) 1682,1758,1834,1910,1986,() (2) 1,4,7,10,(),16 (3) 2, 0, -2, -4, -6,() 问题1: 等差数列定义: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就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常用字母“d”表示)。等差数列定义的符号表达式: 判断它们是等差数列吗? (1) 1, 3, 5, 7, 9, 2, 4, 6, 8, 10 (2) 5,5,5,5,5,5 (3) x,3x,5x,7x,9x 问题2 思考:在如下的两个数之间,插入一个什么数后这三个数就会成为一个等差数列: (1) 2 ,( ) , 4 (2)-12,( ) ,0 ( 3 ) a,( ),b 等差中项定义:, 若A是a与b的等差中项则A= 问题3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等差数列{}n a的首项是1a,公差是d,则据其定义可得:=n a

二、自主探究 如果等差数列{}n a 只知道首项1a ,公差d ,那么这个数列的其他项如何表示? }1() 21,a a d =+个 }}1()2()32112,a a d a d d a d =+=++=+个个 }}3()1() 2()432113,a a d a d d a d d d a d =+=++=+++=+64748个个个…, }}3()1()1()2()12311(1)n n n n n a a d a d d a d d d a d d d a n d ----=+=++=+++=???=+++???+=+-647486447448个个个个 三、例题讲解 例1 ⑴求等差数列8,5,2…的第20项 ⑵ -401是不是等差数列-5,-9,-13…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 变式训练:(1)求等差数列3,7,11…的第4项与第10项; (2)判断100是不是等差数列`2,9,16,…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如果不是,说明理由。 例2 在等差数列{ n a }中,已知5a =10, 12a =31, 求首项1a 与公差d . 变式训练:已知等差数列{n a }中,4a =10, 7a =19,求1a 和d. 例3 已知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q pn a n +=,其中p 、q 是常数,那么这个数列是否一定是等差数列?若是,首项与公差分别是什么? 四、巩固练习 1.在等差数列{}n a 中,已知105=a ,3112=a ,求首项1a 与公差d 2. 在等差数列{}n a 中, 若 65=a 158=a 求14a 3.三个数成等差,其和为15,首尾两项之积为9,求此数列。 五、课后作业 课本P39 1、2、3、4,5 学情分析

《复数的概念》教学设计【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2(新课标)】

《复数的概念》教学设计 教材通过三个环节完成了对实数系的扩充过程:(1)提出问题(用什么方法解决方程x2+1=0在实数集中无解的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扩充实数系的欲望;(2)回顾从自然数集逐步扩充到实数集的过程和特点(添加新数,满足原来的运算律);(3)类比、设想扩充实数系的方向及引入新数i所满足的条件(使i2=-1成立,满足原来的运算律).由于学生对数系扩充的知识并不熟悉,教学中教师需多作引导. 复数的概念是复数这一章的基础,复数的有关概念都是围绕复数的代数表示形式展开的.虚数单位、实部、虚部的命名,复数相等的概念,以及虚数、纯虚数等概念的理解,教学中可结合具体例子,以促进对复数实质的理解. 课时分配 1课时. 1.了解引进复数的必要性;理解虚数单位i以及i与实数的四则运算规律.理解并掌握复数的有关概念(复数集、代数形式、虚数、纯虚数、实部、虚部、复数相等).2.通过问题情境,了解扩充数系的必要性,感受数系的扩充过程,体会引入虚数单位i和复数形式的合理性,使学生对数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完整的认识. 3.通过问题情境,体会实际需求与数学内部矛盾在数系扩充过程中的作用,感受人类理性思维的作用以及数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重点:复数的概念,虚数单位i,复数的分类(实数、虚数、纯虚数)和复数相等等概念. ~ 难点:虚数单位i的引进及复数的概念. 引入新课 请同学们回答以下问题: (1)在自然数集N中,方程x+4=0有解吗

(2)在整数集Z中,方程3x-2=0有解吗 (3)在有理数集Q中,方程x2-2=0有解吗 ) 活动设计: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师生总结. 活动成果:问题(1)在自然数集中,方程x+4=0无解,为此引进负数,自然数→整数; 问题(2)在整数集中,方程3x-2=0无解,为此引进分数,整数→有理数; 问题(3)在有理数集中,方程x2-2=0无解,为此引进无理数,有理数→实数. 数集的每一次扩充,对数学本身来说,解决了在原有数集中某种运算不能实施的矛盾,如分数解决了在整数集中不能整除的矛盾,负数解决了在正有理数集中不够减的矛盾,无理数解决了开方开不尽的矛盾. 提出问题:从自然数集N扩充到实数集R经历了几次扩充每一次扩充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每一次扩充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活动设计: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活动成果:扩充原因:①满足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②满足数学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需要. $ 扩充特征:①引入新的数;②原数集中的运算规则在新数集中得到保留和扩展,都满足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对加法满足分配律. 设计意图 回顾从自然数集N扩充到实数集R的过程,帮助学生认识数系扩充的主要原因和共同特征. 探究新知 提出问题:方程x2+1=0在R上有解吗如何对实数集进行扩充,使方程x2+1=0在新的数集中有解 活动设计:小组讨论,类比猜想,设想新数的引进,师生共同完成. 学情预测:学生讨论可能没有统一结果,无法描述. 类比原来不同阶段数系的每一次扩充的特点,在实数集中方程x2+1=0无解,需要引进“新数”扩充实数集.让我们设想引入一个新数i,使i满足两个条件:(1)i是方程x2+1=0

2014-2015学年度高二(理)数学必修五及选修2-1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高中数学必修5及选修2-1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一、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一学年的教学,大多数学生基本上了解新教材的特点,适应了新教材的学习,基本上能够自觉的学习,也对数学学科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大部分同学已经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绝大多数学生顺利的度过初、高中知识体系与思考方法等方面的衔接,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存在薄弱环节,还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 二、本学期应达到的教学目标: 本学期本着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认真落实新课程的标准,认真体会新教材的要求,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长足的进步。本学期努力提高考试的优秀率和合格率,同时也重视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和对学科的兴趣,改善学生的学习习惯,全面落实基础,使学生的能力有较大的提高。达到以下两个目标: (一)情意目标 (1)通过分析问题的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2)提供生活背景,通过数学建模,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3)在探究函数、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性质,体验获得数学规律的艰辛和乐趣,在分组研究合作学习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基于情意目标,调控教学流程,坚定学习信念和学习信心。 (5)还时空给学生、还课堂给学生、还探索和发现权给学生,给予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在发展他们思维能力的同时,发展他们的数学情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和追求数学的科学精神。 (二)能力要求 (1)培养学生记忆能力。(2)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三、教学措施: 1、加强新教材的研修,努力提高教师本身对新教材的把握能力,使学生更加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2.关注学生思想,及时与家长沟通学生状况,确定解决措施。 3、提高课堂教学的利用率,在深入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认真备课,从实际出发,努力提高课堂的效率,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 4、加强课后作业的优化,合理选择题目,使学生不做无用功,突显作业的检验知识的功能,及时批改,及时评讲,对个别学生面批。 5、进行分层教学,布置必做作业和选做作业。 四、教材分析和时间安排: 本学期教学内容为必修⑤授课时为80课时,对本学期的教学进度安排如下:

高中数学必修五级选修2-1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高中数学选修2-1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一、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一学年的教学,大多数学生基本上了解教材的特点,适应了教材的学习,基本上能够自觉的学习,也对数学学科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大部分同学已经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绝大多数学生顺利的度过初、高中知识体系与思考方法等方面的衔接,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存在薄弱环节,还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 二、本学期应达到的教学目标: 本学期本着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认真落实新课程的标准,认真体会新教材的要求,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长足的进步。本学期努力提高考试的优秀率和合格率,同时也重视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和对学科的兴趣,改善学生的学习习惯,全面落实基础,使学生的能力有较大的提高。达到以下两个目标: (一)情意目标 (1)通过分析问题的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2)提供生活背景,通过数学建模,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3)在探究函数、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性质,体验获得数学规律的艰辛和乐趣,在分组研究合作学习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基于情意目标,调控教学流程,坚定学习信念和学习信心。 (5)还时空给学生、还课堂给学生、还探索和发现权给学生,给予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在发展他们思维能力的同时,发展他们的数学情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和追求数学的科学精神。 (二)能力要求 (1)培养学生记忆能力。(2)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三、教学措施: 1、加强新教材的研修,努力提高教师本身对新教材的把握能力,使学生更加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2.关注学生思想,及时与家长沟通学生状况,确定解决措施。 3、提高课堂教学的利用率,在深入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认真备课,从实际出发,努力提高课堂的效率,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 4、加强课后作业的优化,合理选择题目,使学生不做无用功,突显作业的检验知识的功能,及时批改,及时评讲,对个别学生面批。 5、进行分层教学,布置必做作业和选做作业。 四、教材分析和时间安排: 本学期教学内容为选修2-1约40个课时

高中数学_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教学设计 【课型】高三第一轮复习课 【课时安排】 1个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适用范围; 2.会正确选择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求有关三角形的边和角的问题; 3.能够使用定理的变形,解决一些与三角形的计算有关的度量问题。 【教学重点】 1.会根据不同已知条件选择恰当的定理解决问题; 2.熟练解决三角形中的边角互化、恒等变换问题. 【教学难点】 1.熟练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变化形式; 2.能够综合分析题目条件,结合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进行化简。 【教学设计理念】 本节主要体现了“分析、类比”的数学思想,以近几年高考题为依托,结合前面所学三角函数知识的进行解题,通过多让学生参与,发展每个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具体解题过程中感受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适用条件和特点,能够不拘一格,发散学生的思维。 【考纲要求】 1.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 2.总结近五年高考题发现,2014及2015两年在解答题第一题中考察过;近三年均在客观题中考察,题目难度多为中等. 【考向预测】 1.直接使用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 2.正余弦定理及面积公式与三角函数相结合,体现正余弦定理的工具性作用 3.正余弦定理与函数、不等式等知识的综合应用。 【教学策略】讲练结合法,类比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考情分析

通过课件向同学们展示近五年高考全国1、2、3卷对于正余弦定理的考察,确定考点、考向以及题目难度,确定本节课复习目标。 二、知识梳理 1.正、余弦定理 在△ABC中,若角A,B,C所对的边分别是a,b,c,R为△ABC外接圆半径,则 2.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ABC 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双基自测 1.判断题 (1)在△ABC中, a sin A= a+b-c sin A+sin B-sin C .() (2)在△ABC中,若A>B,则必有sin A>sin B.() (3)在△ABC中,若b2+c2>a2,则△ABC为锐角三角形.() 2. 填空题 (1)在△ABC中,A=45°,C=30°,c=6,则a=________. (2)设△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若a=3,sin B=1 2,C =π 6,则b=________. (3)已知△ABC中,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若a=c=6+2,

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材分析生物教材分析报告

人教版必修二教材分析 鑫 本模块的容包括:遗传因子的发现、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的本质、基因的表达、基因突变及其它变异、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七部分。学习本模块的容,对于学生理解生命的延续和发展,认识生物界及生物多样性,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树立正确的自然观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学生理解有关原理在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增进人类健康等方面的价值,也是十分重要的。 1.单元基础知识之间的关系 在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中,首先得了解清楚基础知识的相互关系,建议每个章节首先让学生绘制知识框图:也可以在章头课使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通过对各单元知识之间在关系的分析,使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是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的基本要求。 2.各单元之间的发展关系 本模块各单元容总体上看可以分为三部分:生物的遗传、生物的变异和育种、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这三部分的关系如下图:

2.1、生物的遗传 该部分容包括第1、2、3、4章,主要是揭示生物在代代繁衍的过程中,遗传物质是什么?在哪里?如何传递以及是如何起作用的?通过上图可以看出,本模块遗传部分的容基本是循着人类认识基因之路展开的。这样学生学习遗传知识的过程,犹如亲历了一百多年来科学家孜孜以求的探索过程,会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多方面的启迪。 2.2、生物的变异和育种 本模块的第5章容既是前4章容合乎逻辑的延续,又是学习第6章和第7章的重要基础。本章集中解决这样几个问题:遗传物质(基因)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是否会发生变化?为什么会变化?怎样变化?发生的变化对生物会产生什么影响?变异的种类有哪些等等。本章中有关人类遗传病及其预防的容,与人类的生活联系密切,对于提高个人和家庭生活质量、提高人口素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模块前五章集中讲述了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原理,知识容是按照科学史的线索展开的,较少涉及生产实践上的应用。“第6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将集中解决这部分问题,并且是按照技术发展历程的线索来展开容的,以期使学生在了解遗传学原理的应用的同时,在“科学、技术、社会”方面有更多的思考,获得更多的启示。 2.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本模块的最后一部分容是“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该部分容较为深入的揭示了生物繁衍过程中物种形成和更替的原理,指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库在环境的选择作用下的定向改变,反映出生物与环境在大时空尺度下的发展变化和对立统一。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了解生物进化理论在达尔文之后的发展,进一步树立生物进化的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而且能够通过学习进化理论的发展过程,加深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感悟。 3.《遗传与进化》模块的意义和价值 课程标准在“课程设计思路”中,对本模块的意义和价值,作了如下概括:本模块“有助于学生认识生命的延续和发展,了解遗传和变异规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领悟假说演绎、建立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理解遗传和变异在物种繁衍过程中的对立统一,生物的遗传变异与环境变化在进化过程中的对立统一,形成生物进化观点”。 在“容标准”部分对本模块的意义和价值又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本模块选取的减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