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美学》教学资料全部

《美学》教学资料全部

《美学》教学资料全部
《美学》教学资料全部

《美学》教学资料全部

南通大学

美学

高金生

课程负责人

主讲教师

课程简介

教学大纲

课程描述

教材使用

电子教案

绪论

第一章 美的本质

第二章 美的形态

第三章 审美范畴

第四章 审美感受

第五章 审美教育

多媒体课件

绪论

第一章

第二章

考核办法

单元测验

绪论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试题库

参考文献

《美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美学

学分: 3 总学时: 54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高级文秘)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师范、高级文秘)专业的必修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审美活动论、审美经验论、审美形态论、艺术审美论、审美教育论等理论的讲解与研读,借助已有的历史考古文献、丰富的文学艺术资源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等,充分发掘学生的审美潜能,调动他们已有的人文知识储备,使之在掌握美学的基本知识和原理的期基础上,能较为充分地把握自然的奥秘,人生的价值、社会的真谛和艺术的意蕴 ,树立正确、进步的审美观,提高人文素养。

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一编导论:美学学科与美学基本问题(6学时)

本编着重探讨审美现象与审美学科的区别,美学学科的形成与研究对象、学科性质与研究方法,以及美学与人生之间的根本联系。掌握美学的历史性与逻辑性的同时,不可忽视它的现实性与人生切己性。

第一章审美现象和美学学科的形成(2学时)

1. 了解:人生与审美现象

2. 识记:审美的历史性

3. 掌握:美学学科的诞生

第二章美学的历史与学科定位(2学时)

1. 识记:美学发展简明线索

2. 掌握:美学的研究对象

3. 了解:美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方法

第三章美学的基本问题(2学时)

1. 识记:美学的哲学基础

2. 掌握:美学的内在问题

3. 了解:审美与人生

第二编审美活动论(9学时)

本编主要探讨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主体与对象的关系,以及审美活动发生的条件与类型。明确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本质性的存在方式,美因人的存在而有价值,人的存在因为拥有美而升华。

第一章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3学时)

1. 识记: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

2. 掌握: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

3. 掌握:审美活动的价值内涵

4. 了解: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本质性的存在方式

第二章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对象(3学时)

1. 掌握:审美主体与对象只存在于审美活动中

2. 掌握:审美主体的存在状态

3. 识记:审美对象的生成与显现

第三章审美活动的发生(3学时)

1. 了解:审美发生理论概述阿

2. 掌握:审美发生的条件与标志

3. 识记:原始审美活动的基本类型

第三编审美形态论(10学时)

本编主要论述中西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各具特色的主要审美形态,重点掌握悲剧与喜剧,崇高与优美、丑与荒诞以及中和、气韵、意境等审美范畴的内涵与精神。

第一章审美形态概说(3学时)

1. 掌握:审美形态的基本内涵

2. 识记:审美形态的历史形成与发展

第二章西方的基本审美形态(4学时)

1. 掌握:悲剧与喜剧

2. 掌握:崇高与优美

3. 识记:丑与荒诞

第三章中国古代的基本审美形态(3学时)

1. 掌握:中和

2. 掌握:气韵

3. 掌握:意境

第四编审美经验论(10学时)

本编主要探讨审美经验的性质、特征、结构和形成的动态过程。明确审美经验并不神秘,它与人生经验密切相关,是人生经验的审美转换与升华。

第一章审美经验的性质和特征(3学时)

1. 了解:审美经验理论的历史回顾

2. 识记:审美经验的人生实践性质

3. 掌握: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审美经验的结构(4学时)

1. 掌握:审美经验的构成要素

2. 识记:审美经验的结构关系

第三章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3学时)

1. 了解:审美经验的呈现阶段

2. 掌握:审美经验的构成阶段

3. 识记:审美经验的评价阶段

第五编艺术审美论(10学时)

本编主要探讨艺术的存在、创造、作品与接受,是审美在艺术领域中的集中体现。明确艺术与人生密切相关,艺术是审美的集中表现,审美与人生密切关联,以艺术为中介,始终相伴。

第一章艺术的存在(2学时)

1. 掌握:艺术的本质

2.识记:艺术品定位

3. 了解:艺术的存在及存在方式

第二章艺术的创造(3学时)

1. 掌握:艺术创造

2. 识记:艺术家的基本素质

3. 了解:艺术创造的过程

第三章艺术作品(2学时)

1. 掌握:艺术作品的层次结构

2. 识记:艺术作品的形态

第四章艺术的接受(3学时)

1. 掌握:艺术鉴赏

2. 了解:艺术批评

第六编审美教育论(9学时)

本编主要探讨审美教育的内涵、目的、特点、历史、功能、地位与实施途径。明确美育使人生得以升华与增值。

第一章审美教育的内涵、目的与特点(3学时)

1. 掌握:审美教育的内涵

2.了解:审美教育的目的

3. 识记:审美教育的特点

第二章美育观的历史考察(3学时)

1. 了解:西方美育思想略述

2. 了解:中国美育思想略述

第三章审美教育的功能、地位及其实施(3学时)

1. 了解:审美教育的功能

2. 识记:审美教育的地位

3. 掌握:审美教育的实施

四、其它

1.先修课程:中外文学史、文学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

2.教学方法建议:

以讲授为主,兼用启发式、情境式、欣赏式等教学法,借用多媒体的声(音)、光、画、电(影)等手段,达到课内与课外、审美与人生、教书与育人、理论与实际、历史与逻辑、静态与动态、深入与浅出相结合的教学效果。当然更应达到质量与效果相统一的教学目的。

3.考核方式:

(1)平时成绩30% 。小论文写作是本课程用于考查和训练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把握和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小论文的写作巩固和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培养理论思维的能力。布置2篇小论文。

(2)期末(闭卷)考(查)试 70% 。

4.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朱立元主编《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主要参考书:

(1)宗白华著《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朱立元主编《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李泽厚著《美学四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4)[德]黑格尔著《美学》,商务印书馆1979

(5)张法著《美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艺术与视知觉》,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7)滕守尧著《审美心理描述》,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8)汝信,王德胜主编《美学的历史——20世纪中国美学学术进程》,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9)张法著《20世纪西方美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10)[英]鲍桑葵著《美学史》,商务印书馆1985

(11)[美]吉尔伯特,[德]库恩著《美学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12)叶朗著《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3)叶朗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4)弗莱著《批评的解剖》,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15)徐复观著《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6)朱光潜著《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制订者:高金生

审核者:王春云

文学院文艺理论与写作教研室

课程描述

我校是国内最早开设美学(概论)课程的高校之一,早在上世纪80年代,著名美学学者徐景熙教授和姚馨丙教授就开始为学生开设了美学概论课程。

当时正值第二次美学大论讨高潮,美学概论课程的开设极大地满足了当时中文系学子的要求。徐景熙教授除了开设文学、美学理论主课外,还在中文系和全校范围开设了《美学入门》《审美教育》《文学欣赏与文学批评》《文艺批评学》《影视艺术》《雅俗文艺比较研究》《电视文化学》等选修课。他一登讲台,便如鱼入水,左右逢源,听他的课具有海纳百川之感。他以渊博的知识,开阔的学术视野,坚实的理论功底,以流畅、幽默、深邃、民主的教风,把文学置于文化学、心理学、审美学、教育学、社会学的宏阔背景中。他信奉“做学问固然要紧,而熏陶人格尤为根本”。徐景熙教授人生道路坎坷曲折,文学成果却丰富厚重。他对文学的痴情,对真善美的追求始终不变。他信奉以气势胜不如以理胜、以真情胜、以人格胜的写作理念。徐景熙的专著和论文总是贴近现实,富有人文关怀精神,为培育现代人才服务。如他参编的《美学导论》,是全国师专最早公开出版和广泛使用的美学教本。他受聘由高等教育出版社组织的全国统编教材《文学概论》的主编,2000年出版后,每年重印,获江苏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目前正由他负责出“修订本”。先后出版著作《文学审美与批评》《当代视野中的大众文艺》《青少年审美导引》《现代美育与人格养成》(合著)《文苑漫步》等。主编、参编高校文学理论和美学教材7部,在全国报刊发表学术论文和文艺评论200余篇。

姚馨丙教授近年来以鲁迅和当代影视为主要研究方向,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专著、协编教材10多部,在省市级学术与科研优秀成果评选中获奖10多项。其中《文学知识百题》一书收入“少年百科丛书”(精选本),1994年获首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1993年获第四届中国图书奖一等奖;《绚丽的文化世界》(任全书编委和“现代文化”卷主编)1994年获江苏省首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图书奖;协编教材《电影学基础》1994年获全国高等院校电影学会优秀成果奖;专著《鲁迅的世界》1998年获南通市第4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2等奖。1993年,被国家教委、国家人事部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4年,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颁发的全国高等师范专科院校教师奖3等奖。其学术成果和生平业绩,《江苏教育报》、《江海纵横》及大型纪实文集《成功之路》、《跨世纪的辉煌》等作了专门介绍,并应邀加入“全球华人专家名人远程交流协作网”,入编《世界名人录》、《世界优秀人才大典》、《中国当代知名学者辞典》、《中国教育专家名典》等。

目前,全体任课教师正群策群力,为把美学课程建设成高质量的精品课程而努力。

选用教材(一)

选用教材是由当代著名美学家朱立元主编的《美学》,该书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本书对美学的基本问题做了详尽的阐述。全书在体例安排上打破了过去老教材美、美感、美的创造三段论的老式结构,分6编:导论、审美活动论、审美形态论、审美经验论、艺术审美论、审美教育论等部分构成,比旧教材有所创新。本书致力于在以实践论为哲学基础、以创造论为核心的审美关系理论的基础上,建构美学理论框架,全书贯穿了“美是一种基本的人生实践”、“广义的美是一种特殊的人生境界”的主旨。

本教材的主要特点是把中国和西方当代美学研究最新理论溶入,反映了当代世界美学研究的水平。教材大量引入了西方现当代美学研究的成果,广泛吸收了西方美学家的观点。如海德格尔美澄明、此在、栖息等理论。认为审美是人最具本质性的存在方式等。使教材在理论上有相当的深度。教材还大量吸收了中国美学的大量营养。试图将中国美学的优秀成果纳入到理论的体系中。如把中国美学

理论中的中和、气韵、意境等提升为审美形态,与崇高、优美等西方审美形态并列,这在其它教材中是没有的。

本教材的理论深度、新颖性、体系的完整性都很突出。其缺点是行文艰涩、部分问题阐述不够透彻,初学者阅读有一定难度。配合其它教材如《美学概论》学习,会更好些。

选用教材(二)

【书名】美学原理(第三版)

【作者】杨辛、甘霖著

【内容简介】

本书从三个主题出发,对美学原理进行阐述。第一,美的本质:从纵的方面对美的产生、发展作了具体的、历史的分析,从横的方面分析了美的特点。第二,美的表现:论述了美的各种不同形态的特点和相互关系,普遍存在的各种类型。第三,分析了美感问题。

【作者简介】

杨辛,北京大学教授,中华美学学会顾问,泰山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甘霖,北京大学教授。

【目录】

一、什么是美学

(一)什么是美学

(二)为什么学习美学

(三)怎样学美学

二、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一)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

(二)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

(三)从社会生活来探索美的根源

三、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一)结合善(功利)来研究美

(二)结合艺术来研究美

(三)结合现实研究美

四、美的本质的初步探索

(一)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生活的本质的关系

(二)美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

(三)在自由创造中如何产生美

(四)美和生活

五、真善美和丑

(一)美和真善的关系

(二)美和丑

(三)艺术丑

六、美的产生

(一)从石器的造型上看美的产生

(二)从古代“美”字的含义看美的产生

(三)从彩陶造型和纹饰看美的产生

七、社会美

(一)社会美是一种积极的肯定的生活形象

(二)社会美重在内容

八、自然美

(一)自然美是一定社会实践的产物

(二)自然美的各种现象及其根源

(三)自然美重在形式、自然特征的审美意义

(四)自然美在美育上的意义

九、形式美

(一)什么是形式美

(二)形式美的主要法则

十、艺术美

(一)艺术美是艺术的一种重要特性(二)艺术美来源于生活

(三)艺术美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十一、意境与传神

(一)意境

(二)传神

十二、艺术的分类及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一)艺术分类的原则

(二)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

十三、优美与崇高

(一)优美与崇高的对比

(二)美学史上对崇高的探讨

(三)崇高的表现

十四、悲剧

(一)悲剧的本质

(二)悲剧的几种类型

(三)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悲剧

(四)悲剧的效果

十五、喜剧

(一)喜剧的本质

(二)喜剧性艺术的特征是“寓庄于谐”(三)喜剧形式的多样性

十六、美感的社会根源和反映形式的特征(一)美感的社会根源

(二)美感反映形式的特征

十七、美感的共性与个性和客观标准(一)美感的共性与个性

(二)美感的客观标准

十八、科学美

(一)科学美的概念

(二)科学美的客观存在

(三)科学美在创新知识中的作用(四)科学美与艺术美的融合

(五)科学美随科技进步而发展结束语学习总书目

插图目录

第二版后记

第三版后记

绪论

第一节美学的产生和发展

——既古老而又年轻的美学美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审美意识发展到审美思想,再由美学思想发展为独立的美学学科。审美意识→审美思想→美学学科

一、美学的萌芽

(一)审美意识的产生

“审美意识”:人类的审美活动并不是无意识的本能活动,而是由自觉的意识所支配的精神活动和实践活动。即使在最原始的审美活动中,原始人类同样是受到某种特定的意识支配才进行这些活动的。这种特定的意识就是审美意识。

(二)美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美学思想是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具有某种理论形态的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哲学概括。人类早期的美学思想散见于古代大量的文论、画论、书论、乐论及哲学、历史等著作中。这些不具备系统的理论体系的美学思想是美学产生的基础,但还不是作为独立学科的美学。

美学思想具有两个基干特点:

①应当能够借助语言文字形式进行传播,并得以传诸后代。

②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不再像审美意识那样可以是一些感性直观的认识,而是更为深刻的能够揭示审美现象某些内在本质的理性认识。美学思想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1.西方

毕达哥拉斯学派(前六世纪末)

苏格拉底(BC469—BC399)开始转向对人和社会的思考。

柏拉图(BC427—BC347):《文艺对话集》;第一篇美学论文《大希庇阿斯》:理念说。

亚里士多德:“欧洲美学思想的奠基人”。其模仿说雄霸了西方美学史两千多年。

贺拉斯:《诗艺》

朗加纳斯:《论崇高》

达.芬奇:镜子说

2.中国:(先秦时期)

孔子尽善尽美说。

孟子:养气说,“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道家美学:重人性和人情的意境美学。

老子:以弱克刚;柔能克刚,弱能胜强。

庄子:素朴而天下莫与之争美。“大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大与人不相胜也,是谓之真人”(《大宗师》)

《乐记》“声音之道与政通也,乐者,能俗理也。”

3.小结:

古代的思维方式是素朴的思维,近代才发展为形而上学的分析思维。到现代有了自学的辩证思维。美学的萌芽和发展与人类的思维发展是分不开的,由于古代素朴的思维关系。人们在当时对美的看法和态度,也是朴素的。也没有出现一

部严格意义上的美学著作。其美学思想主要包含在哲学思想、伦理思想之中,所以古代美学只能称之为准美学、亚美学。

二、美学的确立

(一)一门学科是否确立的判断标准?

1.是否形成自己独立的逻辑框架?

2.是否具有自己特有的概念范畴?

3.是否具有自己特有的方法论?

(二)美学作为独立的学科产生的时间、代表作者和专著

1750年理性主人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学术专著《美学》(《Aesthetik》)一书出版。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才正式宣告成立。。

我国最早接受西方美学的要算王国维,其后在蔡元培的大力倡导下,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地位被确定下来。

(三)近代西方美学学说

唯心主义:康德《判断力的批判》

克罗齐的直觉说。表现说

立普斯的移情说

格式塔学派:完形说——阿恩海姆

唯物主义:博克、狄德罗;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

小结:近代没有也不可能建立科学的美学。

三、美学走向科学

(一)以马克思主义美学为标志,科学的美学时代的到来了。

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黑格尔学说中的有用的内核。马克思主义美学开始于黑格尔美学及其辩证法。

1.马克思主是美学的哲学基础应当是作为整体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2.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要内容。

3.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特点。

(二)如何建立科学的美学体系

1.深入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美学思想。

2.吸收当代思想文化中的新成果。

3.系统研究和借鉴文化遗产和思想资料。

4.是研究现实中的美学提出的新课题。形成新的美学范畴。

第二节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一、美学研究的对象

(一)美学研究对象的分歧

历史上的美学家或是当代美学家,对于美学研究对象的确定有很大的不同:1.第一种观点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是研究美以及美的规律。

理由是:

①能够更好地划清美学与各门艺术理论的界线。

②认为人类的审美活动并不限于艺术。

③从方法论上看,认为生活美是艺术美的源泉。(鲍姆加通:“感性认识的完善”)

但是,这种观点的局限性也是明显的:

①美学以美和美的规律为对象、那么,是否还应该再研究崇高、滑稽甚至是丑呢?

②在现实美与艺术美之间只强调现实美的重要性往往会导致片面性。

2.第二种观点认为,美学是艺术哲学(H),因此其研究对象是艺术。

如:黑格尔的观点

这种观点的合理性是:

①重视艺术地位,肯定艺术美是更高级的美的形态。

②肯定了研究高级形态的艺术美所具有的方法论意义。(车氏)

局限性是;

①把美学研究的对象圈定在艺术的框框内,而把其他形态的美拒之门外了。

②对于艺术的片面强调会模糊美学与艺术理论的界线。美学即艺术哲学,

3.第三种观点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是研究审美意识或审美经验的科学,美学应以美感经验为中心去研究美和艺术。(立普斯、布洛)

如:近代心理学派的观点

4.第四种观点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这种观点最先出现在苏联、中国的一些美学家受其启发,发挥和完善了这一观点,使之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二)美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

(三)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关系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包括了美、美感、艺术(美的创造)和美育四个部分。

审美关系包括三个方面:

1.美,即客观属性:美的本质、特征和形态。

2.美感,即主体属性:美感的特性和心理基础。

3.艺术,是主客体的统一所产生的高级形态的美。

小结:由此可以确立本学科的内容:即美论、美感论、艺术论、美育论。

其理论依据是:

(1)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是普遍存在着的客观现象,美学必须以它为出发点开展研究。

(2)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客观属性方面:美的本质、特征和形态。

(3)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主体属性(美感):美感的特性和心理基础。它是人类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之一。

(4)美学还应当研究艺术。这是由艺术所具有的一些重要特点所决定的。

①艺术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

②对于艺术的欣赏是一种不涉及直接功利性的审美行为。

③对于审美对象的研究,通过艺术能更好地抓住其基本特征。

④通过艺术研究审美观念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总之,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应是艺术。

(5)美育也是美学的基本问题,美育可以说是美学基本原理在教育中的运用。

二、范围:(性质)

美学是一门对人类的审美活动和创造美的活动做最高哲学概括的哲学分支学科。它涉及哲学、伦理学、文艺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是一门年轻的边

缘学科。因此,要学好美学原理,必须对上述学科的内容有较全面的理解与把握。我们可以通过比较美学与其他学科来确立美学范围(联系与区别)(一)美学与哲学

l、联系:哲学为美学提供了本体论。认识论的方法论的基础,美学是对美的哲学思考,是哲学的一个组成,能推动哲学的发展。

2.区别:哲学只能指导美学,而不能代替美学,美学的研究范围小于哲学,美学研究的问题比哲学具体。

(二)与伦理学:

伦理学是研究伦理道德的求善的科学,以是非善恶为价值标准,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各种关系,以便这些关系和谐尽美。

1.联系:伦理学为美学提供了社会内容:(善的行为与美是统一的,恶的行为与美是相脱离的。)历史上许多美学家们都以此有类似的看法。

2.区别:伦理学要求实现人的意志,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提炼出一定的道德范畴,美学旨在满足人的情感需求,研究美的规律,用一定的美的范畴来指导人们的美的创造。

(三)与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联系:研究美学需要涉及心理学的感觉、直觉等心理学范畴,同时这些也是美学研究的内容,审美心理是美学的内容,美学可以利用心理学的成果和材料。

区别:心理学主要揭示心理机制和生理基础,也能揭示审美活动的心理机制和生理基础,但不能揭示审美活动的社会属性和伦理内容(社会意义)。

(四)与文艺理论

文艺理论是研究艺术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联系:美学借助艺术的材料、经验来研究人与社会的审美关系,人的审美活动。

区别:

1.二者的研究范围不同:美学的范围更广,文艺理论研究艺术美,是美的一种。

2.二者的研究角度不同:文艺理论研究文艺自身的规律,牵涉其他的较少;而美学是把文艺看成美的典型形态、高级形态,重点是揭示美的规律。

3.二者研究方法不同:美学要综合其他学科,如哲学,伦理学。自然科学等来研究,而文艺理论不必这样。

4.二者理论的品级、品位不一样,美学比文艺理论更富意味,更具有概括性和概括力。

(五)与自然科学

联系:

自然科学是美学的客观物质基础,在一定自然科学发展阶段上,便有与之相应的美学产生。美学借助自然科学发展而发展。

区别:自然科学的研究不讲究历史感、时代性,其历史性和社会性稀薄。美学有自身的规律,不能以自然科学取而代之,美学属于社会科学。历史性、社会性强,它要关注历史发展和事物的社会属性。

小结:美学应该在更高层次上综合各学科的规律,并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形成自己特有的范畴,原则。方法和体系。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三节美学的研究方法

一、原则

(一)首先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与美学研究的密切关系主要表现在:

1.唯物辩证法对于美学研究具有总的指导意义,或者说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2.唯物辩证法与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不同,它不仅适用于自然界,也适用于人类社会历史领域。

3.唯物辩证法具有鲜明的历史性,人类历史的发展、人类意识形态的发展都渗透着历史辩证法。

(二)其次是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学习美学原理要和研究美学史相结合。

(三)再次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学习美学原理要注意结合审美实践,特别要结合艺术实践。

学习美学原理要注意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积累自己的经验。

二、具体方法

19世纪中叶以前,西方美学研究流行的主要方法是在哲学思辨的方法,19世纪中叶以后,心理学方法则后来居上。

(一)特点

第一,多样性。

第二,美学研究的各种方法都与人生价值相联系。

第三,美学研究的方法还具有多层次的特点、唯物辩证法是美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其他的还有哲学的方法。心理学的方法、比较研究的方法、考古学的方法等。

(二)方法介绍

1.哲学思辨

2.社会学方法

3.伦理学方法

4.心理学方法

5.人类学方法

6.发生学方法

7.艺术学方法

第一章审美本质论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启发学生对美的本质问题进一步的思考,并进而培养学生的哲理思辨的能力和理论素养。

①了解美论的由来,认识柏拉图提出美论的历史性意义,特别是能够鉴别“美的事物”与“美的本质”区别;②全面了解西方美学史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探求情况,重点认识黑格尔的理念论美学与柏拉图的不同,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说的内涵与意义;③全面了解中国美学对美的本质探索取得的理论实绩,认识中国当代美学四大派各自所持的观点;④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美学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有关阐述,理解“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命题的内涵和意义;⑤对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具体的理论展开;⑥深入领会美与真、善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课堂讨论、作业练习等

教学重点:我国现当代美学界关于美的本质的不同意见;马克思主义的美的本质观(主要是“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观点);美与真、善的关系,尤其是美与善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难点:美是典型,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教学时数:4-6学时

第一节美的产生

一、美学史上关于审美发生的学说

1.模仿说。

2.游戏说。

3.巫术说

4.生物本能说。

5.劳动说

二、研究审美发生的几种途径

1.古籍整理

2.原始遗存

3.现代原始部族

4.儿童心理学(重演律)

三、审美的发生

(一)美产生于劳动,自然的人化。

制造工具、使用工具是审美发生的前提。

(二)在美产生的过程中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人类的观念起了中间环节的作用。

原始巫术对原始审美意识发生的意义。

从石器造型的演变来看美的产生问题。人类彩陶时期制造的陶器比石器时代制造的石器有了更明显的审美特征。在彩陶的纹饰上体现了人类对形式法则的认识和自觉运用。

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

在美的产生过程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辩证的,人在劳动中创造了美,同时,人在创造美的过程中也提高了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审美需要,从而能够创造出更美的事物。

研究审美发生的困难性。

第二节对于美本质问题探讨的历史回顾

一、“美的本质”问题的由来——从柏拉图的“美是难的”说起

(一)在美学研究中,美的本质问题便是一个司芬克斯式的理论之谜。

据资料显示,西方美学最早对美的本质问题进行探讨的文献为《大希庇阿斯篇》。

(二)《大希庇阿斯篇》的意义:

提出“美是什么”的问题,将其上升到哲学讨论的高度,区别“美”与“美的东西”,将美规定为“一切美的事物有了它就成其为美的那个品质”——“美本身”,第一次确立了美的概念,为西方美学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柏拉图在美学史上被推崇为“最伟大的美学家”,他对后世美学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

二、西方美学史对于美本质问题探讨

(一)从客观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

西方美学史上,最早将美的本质归结为“理念”的是柏拉图。

普罗丁将柏拉图的客观唯心主义理念论与宗教神学观念结合起来,开启了中世纪神学唯心主义美学思想。

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对柏拉图“理念论”的巨大发展。

合理性:把美看作是理念、神性或理念的感性显现的观点,有其独特的价值。特别是黑格尔的美学思想,启发了马克思主义美学。

局限性:由于哲学基础的错误,他们把抽象的实体作为美的本源,显然是把世界与美本末倒置了。

(二)从主观心意上探索美的根源

从人的主观精神和心理因素上来探求美的本源和本质,把美归结为人的主观心意状态。它开始于古希腊时期,确立与17、18世纪的英国经验主义,如休谟,而真正有代表性的理论则出现在19世纪西方非理性主义哲学繁盛以后,重要的学说当推叔本华的美在欲望和弗洛依德的美在无意识等。

古希腊时期,德谟克利特、赫拉克利特、柏拉图、亚理士多德等从审美心理角度把美与人的愉快感联系起来。

是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代表其理论确立的是休谟“美即快感说”。

康德发展了经验主义的美学理论,认为审美判断只是把对象的表象联系到主体的快与不快的情感,而并不涉及对象的客观存在,所以它与观念无关,是没有任何利害的。

19世纪以来,随着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兴盛,主观唯心主义美学也达到高潮。叔本华唯意志哲学美学,叔本华把美的本质规定为“意志的暂时休歇”。尼采。弗洛伊德第一次把无意识的概念引入到美学研究中来,提出了“美是欲望在想象中的替代性满足”的观点。

合理性:把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深入到人的主观精神世界,看到了美与人主观的联系。

局限性:

1.容易混淆美与美感的区别;

2.各人的心意状态不同,各人会从不同的心意状态出发去衡量美,这样美就失去了标准。

(三)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

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狄德罗、博克(柏克)、车尔尼雪夫斯基。

从古希腊开始,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等唯物主义哲学家就从事物的客观属性和形式因素中去探寻美。

亚理士多德在对称、比例、均衡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整体”和“适当”。

合理性:抓住了美具有感性形式的特点。

局限性:

1.脱离了人类社会生活实践在谈美的本质。

2.不能保证符合形式规律的美的事物就是美的。一个长得漂亮而人品低下的人绝不能算美。

3.这种说法不适合一切美的事物,人类社会的一些事物的美甚至没有具体感性形态。

(四)从社会生活上探索美的根源

从社会生活的角度探索美的本质。

将美的本质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从现实生活中去探索美的本质的美学家是车尔尼雪夫斯基。

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究美——辩证性分析:

合理性:这个理论明白浅显,容易为人所懂,也容易接受。涉及了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理论。把生活引入了美学研究,关心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联系生活来谈美。

局限性:符合生活的常识,却不符合生活的辩证法。

1.生活中有美也有丑,有悲更有喜,我们怎么有说凡是生活都是美的,都符合人的本质呢?

2.车氏的讲法自相矛盾。他一面说“凡是能够显现生活的”都是美的,却又说“只有依照我们的理解应该如此的生活”才是美的。那么不依照我们的理解,不应当如此的生活美不美?如果不美,违反了他的前一句命题,如果美,又违反了后一个命题。自相矛盾的定义,怎么可能是周全而准确的呢?

3.车氏把人的喜爱与否当成美不美的标准。喜欢不喜欢的评价原则无非是主观的喜欢和生理上的满足。这是车氏美学理论的两根支柱。第一根容易滑向主观唯心主义,第二根则容易滑向庸俗生理学。

初二物理教学工作计划(完整版)

初二物理教学工作计划 初二物理教学工作计划 第一篇: 初二物理教学工作计划 一、教学目标 初二物理第一学期主要任务有五单元的内容,分别介绍声音、光、物态变化、电路四个方面的内容。教材改革以后,目标重在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物理与社会怎息息相关,要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除了知识的传授,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本学期初二物理的教学力争平均分、优良率、及格率和各项排名都有所提高。 二、教材分析 新教材主要是要求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尤其要求学生将知识与社会相联系,因为新教材增添了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就是“科学、技术、社会”,目的就是要学生动手动脑学物理,理解物理并应用物理。而新教材不设习题,也说明了新教材对培养学生的新的要求。学生只需理解了所学的物理知识,然后与身边的现象相联系,学会理解和分析身边一些常见的现象。教学过程中关键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班级情况分析 初二班的学生上课纪律良好,但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够强,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不够活跃,回答问题不够积极。 初二

(1)班的学生上课纪律好,且学生比较活跃,对新教材比较能适应,但也欠缺学习的主动性。 总的来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主动性都有待加强,需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工作。 四、具体措施 (一)、做好教育常规工作 1、认真钻研教材、教参,认真备课,上好第一堂课,认真批改作业,鼓励学生提问,耐心给学生讲解。认真做好备课、上课、课后总结的工作。 2、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吸取物理科有经验教师的教法,多向他们提出问题,尝试找到更好更适应学生的教学方法。 3、加强阅读,多些了解新闻、新科技,在教学过程当中与学生分享,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4、优化课堂教学,严抓纪律,积极开展物理实验,也多些实验演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令学生勇于讨论,多思考,多观察,多动手。 (二)、基础知识教学 1、新教材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点不多,所以在课堂上对于知识的讲解更着重于将知识用于现象的分析和理解当中。 2、将各知识点归纳、总结和分析,每讲完一章书都进行测试,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教学的内容。 3、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实验

(完整版)自考美学简答论述题复习资料

自考美学问答题复习资料 1、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1)是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也就是说,不是美,而是审美活动,才是美学研究的真正对象;(2)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的现实展开。包括四方面:①艺术美(如唐诗宋词的美);②自然美(如高山大川的美);③科技美(如细胞结构的美);④日常生活中的美(如服饰的美)。 2、美学的性质是什么? 答: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包括三个层面:①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也是审美活动;②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③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3、怎样理解美学属于人文学科? 答:①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不一样;②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方法不一样。 4、怎样理解美学以马克思的实践存在论为基础? 答:①首先要看到,人的存在与世界的存在、人的审美感觉与现实的审美对象都是在实践中双向建构、同步发展的。这一点为美学提供了实践存在论的根基; ②美学以实践存在论为哲学基础,还需要借助自由概念和范畴作为中介,因为自由乃是通向审美的根本途径,也是哲学通向美学的桥梁。 5、为何说美学是一种人生实践? 答:①首先,美学之所以产生和发展,是有其必然性的,是由于人的生存发展的实践需要审美;②其次,美学实践一方面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以人生实践为源泉。 6、审美对象的特点是什么? 答:①它是情景交融、人与世界一体的人生形象;②它是主体能通过它“直观自身”,并与之产生精神情感交流的意义形象;③它是超个体及眼前功利的、气韵生动的自由形象;④它是能唤起主体联想、想象,使主体产生超越的超越形象。

7、审美经验的特点是什么? 答:①审美经验主要不是认识,而是一种感性体验;②审美经验是一种快感体验,但不同于感官欲望带来的快感。在审美经验中,美感提升着欲望满足的快感;③在审美经验中主体也追求对象,但这种追求是与特定对象展开的精神性对话与交流,而不是实际的占有、利用对象。 8、请简要回答审美活动的特殊性。 答:①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②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③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④审美活动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 9、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活动的共性及其特殊性是什么? 答:(1)共性:首先,都表现为以主体为根据、为目的、为趋向的一种特殊的主客体关系,客体自身的属性成为主体需要的价值对象,而主体的需要则是客体自身属性的价值确证。因此,审美活动的展开,即是客体对象被人性化、内在化的过程,也是主体审美需要的对象化、现实化的过程;其次,都必然要受到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刻制约,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2)特殊性:首先,审美活动所追求的是能满足人的心灵需要的精神价值,主体主要运用自己的审美感官去直接把握对象的审美特性,并进行情感体验;其次,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从日常操劳着的世界进入到一个深蕴着生命意义的特殊世界,所追求的是能启迪人领悟人生真谛,并激励人不断去创造自己生活意义的一种特殊的精神价值。 10、为什么说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基础,为审美主体、审美对象的存在提供了现实依据? 答:因为:①首先,美并不是先于人而存在的一种东西,美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在审美活动中相互作用所生成的一种特殊价值;②其次,只有在主客体关系中才能把握审美主体的性质;③再次,就审美而言,正是人的对象化活动,建构起现实的审美对象及与之相适应的审美主体,确定了主客体间审美关系的规定性。总之,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是构成审美活动的两个基本要素,审美活动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规定、相互激荡的矛盾运动过程。 11、请简要说明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 答: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主要表现在惊异、体验和澄明三个基本环节

智慧教师教育教学成果

结合课程教学探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方法内容提要: 高中学生对科技方面的学习,是经后步入高等教 育学习,步入社会生产实际的入门,是将理论应 用到实践的初步尝试,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敲门砖。 因此对高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训是必要的,结合 课程教学探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方法是必要 的。 主题词:高中生,科学素养,探索,实践 作者姓名:潘之浩 高中学生对科技方面的学习,是经后步入高等教育学习,步入社会生产实际的入门,是将理论应用到实践的初步尝试,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敲门砖。因此对高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训是必要的,结合课程教学探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方法是必要的。作为技术学科教师,我想就通过课程平台、活动平台以及课程平台与活动平台的整合提高高中学生科学素养浅谈一下个人感悟。 一、科学素养的内涵 作为科技方面教师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要做到首先应该理解科学素养的内涵。世界上对此的定义有很多,具有权威的,代表性的大约也有十几种,我在这里主要参照的是美国“2061计划”对科学素养的定义。美国科学促进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发起的“2061计划”对科学素养的定义是:“熟悉自然界,尊重自然界的统一性;懂得科学、数学和技术相互依赖的一些重要方法;了解科学的一些重大概念和原理;有科学思维的能力;认识到科学、数学和技术是人类共同的事业,并认识到它们的长处和局限性。同时,还应该能够运用科学知识和思维方法处理个人和社会问题”,“科学素养可以增加人们敏锐地观察事件的能力、全面思考的能力、以及领会人们对事物所作出的各种解释的能力。此外,这种内在的理解和思考可以构成人们决策和采取行动的基础。” 之所以参照该定义,我认为此定义中具备适合高中学生培养的几方面能力。一方面是广泛地认识、理解科学,即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方法;二方面是学习科学知识,即学习科学概念和科学理论;三方面是构建科学思维体系,即培养逻辑性思考问题的能力;四方面是做科学,即参与科学探究和问题解决,能够运用科学知识和思维方法处理问题,并培养相关的技能。

初中物理个人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初中物理个人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从上期末的物理考试成绩来看,优生人数少,差生面广。这就给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然后,作为一名教师,应该要看到学生的积极的一面,对于消极的一面要扬长避短,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整个班级的物理教学成绩。所以本期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如何提高优生率和及格率。 1、坚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教学工作核心,以扎实开展课程改革为教学工作重点;优化教学管理,真正做到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找到学习物理的乐趣。帮助学生掌握好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领会本科目在教学中的具体要求。因为新教材其灵活性加强了,难度降底了,实践性变得更为明确了。教师必须认真领会其精神实质,对于每一项要求要落到实处,既不能拔高要求,也不能降底难度。 2、注重教材体系,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新教材不仅在传授文化知识,更注重于培养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已有的各类实验,做到一个一个学生过好训练关,凡是做不好一律重做,直到做到熟练为止。 3、讲求教学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不能默守陈规,应该要时时更新教学方法。本期我要继续实践好

双向交流法,使得受教育的学生:逐步做到独学、对学、组学、群学。学习的观念更新,学习的内容科学,学习的方法优秀。做到共同提高,全面发展。 4、严格要求学生,练好学生扎实功底。学生虽逐步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也会学习,爱学习,但终究学生的自制力不及成人。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严格要求,不能放松任何一个细节的管理。做到课前有预习,课后有复习,课堂勤学习;每课必有一练,杜绝学生不做作业、少做作业,严禁学生抄袭他人作业;教育学生养成独立思问题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真正做到学习成为自已终身的乐趣。 5、认真的对待每一次的模拟考试,及时讲评,及时反思,及时查漏补缺 新的学期就这样紧锣密鼓的开始了。本学期我担任初三三个班的物理教学。初三是初中学生在校的最关键一年,每个学生都想在最后能考上一个理想的高一级学校,作为教师就是要尽可能的帮助他们走好这一步,为此对本学期的物理教学作出如下的计划: 面对新的课程改革,教育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精湛的专业水平,还要有多元化的知识储备,才能适应新课程实验改革。

自考美学名词解释

美学名词解释复习资料 1、原型理论——荣格舍弃弗洛伊德的泛性欲主义,并将个体无意识进行改造而成为集体无意识,由此提出原型理论。原型是一种集体无意识,从早期人类在生存环境中产生,然后由人类群体通过遗传机制进行传承。 2、艺术美——即艺术中的审美现象,艺术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审美活动最高级最典型的形式。艺术美就是人创造、提炼的结果,是高于自然的,是人的精神、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和确证。 3、审美——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4、审美意识——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 5、美学思想——是指奠基于审美意识,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 6、美学学科——是指奠基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上独立地、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7、美学关系——是指从属于人与世界的存在论关系,是人与世界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性关系,是人对世界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8、美——指审美活动建构起来的、能激发主体美感的审美对象及其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是人与世界一体圆融、有限与无限和谐统一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 9、美感——指审美活动中与审美对象同时建构起来的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体现为主体直观到了这种超越现实功利、伦理、认识的自由人生境界、体验到了人与世界的存在意义而产生的自由感、幸福感和愉悦感。 10、审美形态——是指人对不同样态的美即审美对象的归类和描述,它是审美活动中当下生成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感性表现形式和具体存在状态。 11、审美需要——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精神需求,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新的充实和新的显现。 12、审美理想——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是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 13、审美趣味——是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能力或鉴赏力是审美趣味的内在方面,而兴趣和品位则是审美趣味的外在表现。 14、审美活动无功利——是说审美活动并不以某一有限目的为目的,相反它还必须以摆脱直接功利目的为前提,审美活动指向一种整体的、根本的功利性,这就是它把人向着完整的自由存在状态提升。 15、自律性——指审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自身完满的世界,它不是手段,而直接的就是目的本身。 16、审美体验——就是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 17、游戏说——席勒系统地提出游戏理论。他认为,游戏不仅是审美活动的根本特征,而是人摆脱动物状态达到人性的一种主要标志,它摆脱物质欲望的束缚和道德必然性的强制之后所从事的一种真正自由的活动,其显著特征在于,它只是对事物的纯粹外观产生兴趣,也就是只对事物的形象本身无所作为而为地进行观赏和玩味,他根本上是一种想象力的游戏,因此,所谓游戏,也就是一种审美活动。 18、审美意识——是指人对自身审美需要的和外在对象的审美意义,以及二者之间所构

美学教学大纲

《美学原理》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美学 课程编号:00037 课程类型:校考课 教学时数:周课时4节,共72学时 教材名称及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美学》,朱立元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本大纲审定人:院学术委员会 Ⅰ.课程的性质与目的 一、课程性质: 《美学》是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课。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存在论为哲学基础,以审美活动为出发点和主要研究对象,以“实践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审美活动是一种基本的人生实践”、“美不是现成的,而是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审美是高级形态的人生境界”等观点为主旨,展开对美学基本问题的论述。 二、课程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美学的学科性质、美学的产生和发展、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以及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哲学基础、主要内容、基本特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对于审美活动论、审美形态论、审美经验论、艺术审美论、审美教育论等基本内容能够理解和掌握,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审美现象,从美学的角度认识文学艺术活动。 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地学习美学理论的基础知识,培养和提高应用美学理论进行审美鉴赏与艺术创造的能力,对于理解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各种审美现象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本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水平、审美情操,对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Ⅱ.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 第一章绪论 大纲:要求考生能够了解美学学科的概况,系统掌握美学学科的性质和定位、美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美学的诞生和发展、美学的哲学基础和基本问题,以及审美与人生的关系等基本内容,尤其对于美学学科的性质和研究对象、美学的哲学基础和基本问题、审美与人生的关系等问题应该深刻理解。 考核知识点: 1.美学的学科性质

最新中学物理学科教学(常规)基本要求30条

最新中学物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30条 一、教学准备与设计 第1条认真学习《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了解物理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结构,理解课程目标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领会课程内容、学业质量标准及实施建议。 第2条通读整套教材,了解教材体系,了解相邻年级段的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和知识结构。高中物理包括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高中物理教师也需要了解初中物理教材的内容。 第3条熟悉所教年级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知识结构、重点章节。理清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分析“实验探究”“迷你实验室”“讨论与交流”“信息窗”“实践与总结”及“作业”等栏目所起的作用,把握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高中物理还应该关心每一章的章首语、图片、“科学足迹”“问题与练习”“说一说”“做一做”“思考与讨论”“科学漫步”“STS”演示和实验等等。 第4条从科学探究、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的要求,合理制定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课时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应该特别注意落实物理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让学生通过物理课学习逐步形成“重要观念”“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第5条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学习的影响。了解学生前一堂课学习效果,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和方法基础,并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确定课堂教学的起

点。 第6条主动参与集体备课,充分挖掘教材内涵,按课时为单位编写教学设计,每个教学设计内容详实、结构完整、要求恰当,提倡适当超前备课。 第7条根据学生的实际,确定师生活动,包括探究的指导、提问内容与次数、媒体的使用、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注重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时效性。 第8条设计科学的教法、学法,精心安排教学程序,体现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精心准备教学活动,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教学应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确定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中重视情境的创设,注重提升探究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通过问题解决促进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 二、教学组织与实施 第9条倡导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联系“科学·技术·社会”创设情境组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高中物理学业质量标准是依据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的四个维度及其划分的水平,结合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所培养学生的学业目标而确定的。高中物理学业质量标准分五级水平,其中水平二是针对高中毕业的水平要求,水平四是针对进入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学习应达到的水平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把握学业质量标准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目标,并通过

自考美学复习资料汇总

柏拉图 1,柏拉图《大希庀阿斯篇》讨论美的本质的论著。2,理念论(柏拉图)回忆说、迷狂说(柏拉图) 3,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最早明确谈到了“崇高”并且把崇高和优美并举的西方美学家;, 4,柏拉图认为真正的美是理念; 5,柏拉图首次提出“美本身”问题; 劳动先于艺术是普列汉诺夫提出的; 杜威《艺术即经验》以审美经验为美学研究对象的美学代表作。 蒋孔阳先生《美学新论》主张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 尼采《悲剧的诞生》认为悲剧的诞生与古希腊人的两种精神即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有关; 尼采把生活中的悲剧与审美意义上的悲剧明确的区别开来的美学家。 朗吉弩斯认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绝对精神论(黑格尔)先验主体论(康德)基本本体论(海德格尔)时间存在论(马克思)解释学理论(狄尔泰)尼采和克尔凯郭尔是的哲学是理性怀疑论的代表。康德最早提出天才论,强调艺术是天才的创造和表现。 康德提出“反思判断力” 康德认为崇高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数学的崇高,一种是力学的崇高;认为崇高对象的特征是无形式,美学著作《判断力批判》 艺术表现说的代表人物是克罗齐、德拉克洛瓦; 焦虑说是由丹麦哲学家克尔凯戈尔提出的有关悲剧情绪的观点;焦虑的首要特征表现为它是一种否定性的精神。展示了自由的可能性。(罪孽说)

西方存在主义之父的丹麦著名哲学家克尔凯戈尔 审美形态与人的思维方式的关系: 惨的对象变成有趣的东西”; 经验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荷加兹、哈奇生、休谟 新自然主义派人物:托马斯.门罗 传统思想家:克罗齐 法国美学家阿尔贝.加托从艺术审美特征出发把艺术分为三类即:美的艺术、机械艺术、既有实用目的又使人获得审美愉悦的艺术; 马克思对人的存在的认识,包括三个阶段:自我意识-人自身-现实的人; 亚里士多德是真正奠定了悲剧理论基础的,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这是悲剧理论史上的第一个比较完整的定义。 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可以划分为呈现阶段、构成阶段、评价阶段; 日本学者中江肇民1883年从西方翻译的《威氏美学》出版;1750年美学之父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鲍姆加登1750年出版专著《感性学》; 意象主要类型包括:仿象、兴象、喻象、抽象;

大学美育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美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University Aesthetic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 学时:54 学分:1 考核方式:考试 适用对象:学院航服专业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为人文素质教育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原理,以及美育的意义、任务和途径,从而初步树立正确、进步的审美观,培养高尚、健康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发展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提高在审美欣赏活动和审美创造活动中陶冶情操、完善人格、进行自我教育的自觉性。 二、教学基本要求: 1、第一章要求了解美育教育的根本任务,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重要意义。了解大学生审美活动的特征;以及大学生和美育的关系。 2、第二章要求了解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主要观点,以及美根源于社会实践,劳动创造了美。了解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色彩、形状、声音;掌握形式美的法则。 3、第三章要求了解自然美与社会美的本质和特征。了解风光美的三种类型和风光美的构成;掌握风光美的主要风格。掌握人的美的两个方面及其相互关系;了解社会生活美、社会环境美的构成。 4、第四章要求艺术美和科技美之间的区别。了解科学技术与审美文化的关系,以及科学美、技术美的本质特征。 5、第五章要求掌握审美的四种基本范畴,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6、第六章要求了解艺术的分类和社会功能。 7、第七章要求掌握文学艺术的真实性与倾向性的关系以及它的虚构问题是什么。 8、第八章要求了解文学艺术的典型问题。 9、第九章要求了解形象思维的定义,掌握它的特点以及一些潜思维与灵感的关系。 10、第十章要求掌握文学艺术的构成的细节,了解它的结构与情节。 11、第十一章要求了解文学艺术的风格、流派与思潮。

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的表达形式

教学研究成果的表达形式 引言 中小学需要大力推进和开展行动研究。这种研究区别于其他研究的显著特点: 其一,以提高行动质量、解决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 其二,以研究过程与行动过程的结合为主要表现形式。 一谈到教育科研,很多人以为就是撰写长篇大论的学术论文,似乎没有论文发表,就不能称之为研究。没有认识到论文只是教师教科研活动成果的一种表达方式。中小学教师的研究也有自身独到的问题表达样式。案例、叙事、日志、反思记录等,都是教师教科研活动的重要载体。 中小学教师自始至终是生活在教育教学的现实场景之中的,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常常不是论文可以承载的,论文话语方式的抽象、叙述结构的刻板、论点论据的严整,是教师所少熟悉的,同时也并不见得是教师表达自身研究成果的最有效形式。 教育研究成果表达的形式多种多样,除教研论文以外,教育日志、教育叙事、教育案例、教育反思、教学课例等也是教师在教育研究中独特的话语方式和对教育的独到理解。这些研究方式和成果表达形式,或自由表达,或理性提升,或问题取向,或直抒胸意,成为教师研究的基本存在形态。现对这些研究方式和成果表达形式逐一作简介、分析。 教育日志:研究成果表达形式之一 教育日志展现的是教师对教育生活事件的定期记录、在他(她)把真实的生活场景转化为文字、语言符号加以记载。 教育日志的撰写最为简单和便捷,只要有纸、笔、有时间就可以写,也可以直接在电脑上写。 教育日志包含一些基本的信息,如事件的日期;脉络性资料,即时间、地点、参与者以及其他看起来可能对研究是重要的事。 日志常用的记录形式包括备忘录、描述性记录和解释性记录。

㈠备忘录。备忘录是最常见的日志形式。它通过研究者试着去回忆、写下特定时段的经历,而再现教育实践中的生活场景。 ㈡描述性记录。包含研究活动的说明,教育事件的描述,个人肖像与特征的叙述,对话、手势、声调、面部表情的描写,时间、地点与设备的介绍等。 在任何描述的段落,细节的深描比摘要式记录更重要,典型事件比一般化的事件更重要,活动的描述比对活动的评估更重要。 ㈢解释性记录。在日志中,除了描述性记录,还应含有解释性记录,如感受,解释,创见,思索,推测,预感,事件的解说,对自己假设与偏见的反思,理论的发展等。解释不仅会在写下经验时产生,也会在不久之后产生,在写日志有所反思时引发。 教育日志在撰写中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克服习惯性因素阻碍。 第二,日志具有隐私性,其中的有些内容不宜直接公布于众。 第三,如果可能的话,教师可以和同事们分享自己的日志。 第四,教育日志的书写要持续。 第五,要将事件记录与事件分析结合,并要在形式上保证有一定量的分析。 教育叙事:研究成果表达形式之二 作为行动研究成果表达形式的教育叙事,既指教师在研究过程中用叙事的方法所作的某些简短的记录,也指教师在研究中采用叙事方法写作的成形的研究成果。 ㈠教育叙事的特点 1、叙述的故事是已经过去或正在发生的教育事件。 2、叙述的故事中包含与事件密切相关的具体人物。 3、叙述的故事具有一定的情节。 ㈡教育叙事的类型 1、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逐件陈述,注重突出其关键部分。 2、着重强调教师个人对问题的认识,夹叙夹议地陈述事件全过程。

初二物理教师工作计划4篇

篇一:初二物理教师工作计划(754字) 为了更好贯彻、落实新课程的精神,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转变教师的课堂角色,改变落后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有效、有序进行课改教学,我们在总结过去一年的教学工作基础上,特订下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以期获得教学利益最大化。一、加强理论学习,明确课程目标 1. 每两周集体学习物理新课程标准,领会新课程的精神实质,全方位、多层面、多角度解读新课程的理念,交流各自的看法,提高对新课程理解运用的水平。 2. 选用学习的理论书籍有:《物理新课程标准》、《中学物理》、《教师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与《学生心理指导》等,以较高专业水平驾驽教学工作。 3. 明确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制定的根据与意义,紧紧抓住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科学探究为根本”的两条教学主线。 二、发挥集备作用,理清教学思路 1.定期进行学情分析。随着新学期教学进展,学生在接受新知识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各种问题;通过集备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发现学生存在问题,作为教学工作与教学设计的依据,及时予以解决。 2.理清教学思路。教学的“大思路”是指理解初中物理教材编写的理念、编写的风格、编写的内容以及编排的体系。教学的“中思路”是指确定每章的重点、难点以及关键点,如何让学生有能力自主构建知识。教学的“小思路”是指较准确定位每节的教学目标,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进行合理教学设计。思路理清,教与学才会轻松;避免以其昏昏,示其昭昭。 三、开发利用教材,拓展教学资源 1. 开发利用教材。我们不能把教材教条化,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可以作适当调整。对新教材必须有个性的解读,逐步形成目标明确、情景切入、感悟方法、过程理解与应用迁移教学套路。 2. 拓展教学资源。教材作为教与学的载体,但不是唯一的载体;可以猎取不同教材版本、网上资源与相关资源,尤其创设情景引入概念方面,,进行比较取舍。

考前指导2010年自考美学复习资料第二章

考前指导:2010年自考美学复习资料第二章 第二章审美活动论 1. 审美起源诸理论的意义与不足是什么 答:关于审美的起源,在历史上主要有四种理论,即游戏说、生物本能说、巫术说和劳 动说。 ①游戏说。代表人物:柏拉图、康德和席勒。席勒认为,游戏不仅是审美活动的根本特 质欲望和道德必然性的懒散之后所从事的一种真正自由的活动。 美活动。贡献:他试图从人的生命活动的独特性质中去探寻审美发生的直接精神动力, 意义上的审美发生理论。 2. 为什么说“劳动说”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审美发生理论 答:普列汉诺夫关于劳动与审美及艺术之间关系的论述, 征,而且是人摆脱动物状态达到人性的一种主要标志。 席勒所说的游戏,是指人在摆脱了物 所谓游戏,其实就是一种审 并敏 锐地揭示出审美活动与人的自由本质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二,他既看到了人的审美活动与动 物游戏活动的根本不同,也发现二者之间存在某种深层的联系, 说明审美的发生是有其动物 性的生理基础的,这符合生命进化的自然历史过程。 不足:忽视了对动物游戏向人的游戏转 化的机制以及人的游戏得以发生和进行的社会历史条件的探讨。 在席勒那里,游戏与审美几 乎是同义词。 ②动物本能说。代表人物:德谟克里特、博克、达尔文、弗洛伊德。认为审美的发生导 源于人的某种本能, 这同样是一种具有久远历史的观点。 这种研究,不仅拓展了审美发生理 论的思维空间,而且还有力地说明审美的发生是有其伏根深远的生物性基础的。 缺点:第一, 混淆和抹杀了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之间的质的区别, 以至于把动物的快 感等同于人的美感。第二,忽视了对审美活动赖以发生的社会根源的探讨。 ③巫术说。代表人物:泰勒、弗雷泽。是 20世纪流行于西方的一种艺术与审美发生理 论。用巫术说可以说明一部分原始艺术现象, 尤其是在解释原始洞穴壁画和岩画时它具有更 为可信的说服力。但是艺术与审美并不完全等同, 艺术只是审美活动的一种形式。巫术只是 促成艺术发生的因素之一。因此,用巫术说来解释艺术和审美的发生, 其有效性也是有一定 限度的。 ④劳动说。代表人物:毕歇尔、普列汉诺夫。认为艺术和审美起源于人类的物质生产劳 动。这一学说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劳动对艺术和审美活动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不足:它 只是揭示了审美赖以发生的物质前提, 却未能真正切入审美如何发生的内在机制。 从物质性 的生产劳动到精神性的审美活动的过渡和飞跃, 需要一定的中间环节。 因而劳动说不是严格 对我国美学界曾产生过重大影

美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美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2012303 0 课程类型:专业任选 总学时:36 理论学时:27 实践学时:9 学分:2 先修课程:文学概论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任选课。授课对象为汉语言专业的本科生。它以审美关系与人类审美活动为主要对象,研究人与自然、社会以及艺术的审美关系,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通过“美学”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理解和掌握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理解美学的基本特性与问题,把握与理解审美活动的结构与特点,了解美的类型或形态,体悟美的文化意蕴以及审美活动的人类学起源与宇宙学根据,从而增强学生的美学修养,开启学生的人文智慧。树立健康的审美观,正确地分析古今中外的各种文学现象,为学生学习其他文学课程、从事各项社会工作奠定初步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正确认识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美学要有总体的把握。 牢固掌握美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对不同的美学原理、重要美学概念的内涵、重要文论家的观点等有清晰的认识。 (三)学时分配

注:实验和实践课程合计按加权计算;课程学时量与教学计划中保持一致。 二、教学内容: 第一章美学导论(2课时) 本章重点、难点: 1.美学的课程性质 2.学习美学的方法 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美学这门学科的性质。 2.掌握美学这门课程的学习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什么是美学(1课时) 1. 美学的研究对象 2. 美学的研究内容 第二节为什么学习美学(1课时) 1. 学习美学的必要性 2. 学习美学的方法 3.美学的学习内容 第二章美的本质及特征(4课时) 本章重点、难点: 1.美的本质 2.美与真善之间的关系 3.美的主要特征 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美的本质。 2.掌握美的主要特征。 教学内容: 第一节美的本质(2课时) 1. 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生活的本质之间的关系 2. 美和自由创造 3.美和真善 4.美与丑 第二节美的主要特征(2课时) 1.美是一种具有感染力、创造力、生命力的形象 2.美具有潜在的功利性,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美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美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2002年05月15日(本文章已被浏览240次)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初步了解美学学科的特点、作用与意义。了解美学思想的产生与文艺实践和文艺理论的密切关系;重点掌握美学的研究对象这一问题. 第一节什么是美学 l美学思想是人类的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产物,是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理论概括. 2.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近代科学发展的产物。 3.古今中外关于美学的研究对象有四种主要意见。本教程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中的客体、主体以及主客体的辩证关系. 第二节为什么学习美学 1.学习美学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美化世界和美化自身的需要。 2.学习美学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需要. 3.学习美学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开展审美教育、培养正确的审些观的需要. 第三节怎样学习美学 1. 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美学理论的论著. 2.注意将美学原理同美学史结合起来。 s.学习美学要紧密结合艺术实钱与生活中的审美实际。 第二章艺术美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艺术作品与实用产品的区别,了解艺术分类的原则和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掌握艺术 美与现实美的关系.重点掌握艺术美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掌意境好和传神这两个中国 古典美学范畴的内涵.

第一节艺术美是艺术的一种重要特征 1.艺术不直接为了满足实用的需要、而是在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中,给人以精神的影响。 2。艺术美是生活的能动反映,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比生活更集中,更有典型性. 3.艺术美能积极反作用于社会生活,为社会生产及实践服务。 第二书艺术美来源于生活 1.生活是艺术想象的土壤. 2.生活孕育了艺术家的激情. 3.生活推动了艺术家技巧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书艺术美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 1.从生活到艺术是一个典型化的创造过思.在这个过程中概括化与个性化同时进行。创 造是艺术的生命. 2.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标志:首先表现在从生活感性到意象的形成,其次是意象的孕育变成作品中的形象. 第四节意境和传神 1.意境是在情景交融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具有象外之象的特点,能在有限中展示无限.意境产生于艺术家的创造。完成于欣赏者的想象。需要欣赏者进行积极的再创造. 2.传神在艺术中主要指通过形象的外部特征表现其内在精神,把对象的木质特征与艺术 家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体现艺术家的创造。 第四节艺术的分类及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 1.艺术分类的原则和依据. 2.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 1.自然美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律自然美的各种复杂现象.掌握自然美的特征。重点理解并掌握自然美的根源是一定社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 评价标准 1 2020年4月19日

辽宁省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征求意见稿) 一、指导思想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评价应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指导,以初中物理课程标准为依据,落实“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感体验,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主体作用的发挥。 促进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促进每个学生的有效学习,促进教师认真研究学生的学情,创造有利于发挥教师潜能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灵活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经过课堂教学评价,努力促进物理教学的两个转化——将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理念转化为物理课程的现实,将课程标准的要求转化为教师真实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 二、评价原则 (一)教学的系统性与素质教育要求并重的原则 课堂教学是一个准备---实施---目标达成的完整系统,评价指标要能够反映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规律,必须符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必须为更好地上课服务,更好地反映出上课的基本要求和教师的能力水平。同时,又要突出体现素质教育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强调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鼓励发现、探究与质疑,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评教与评学相结合的原则 现代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是在体现学生主体性基础上实现教学相长。教师的教学过程应是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过程,是经过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实现具体发展目标的过程。因此,评价课堂教学,既要“评教”也要“评学”。不但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教”的评价体系,更要建立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的评价体系,以此来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三)有利于教师教学特色彰显的原则 课堂教学受制于学情、教师个性、课型、教学环境和条件,导致了不同风格、千变万化的具体教学。确定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既要体现课堂教学的一般特征,又要为教学创新和发挥特色留有余地。要提倡创新,鼓励个性化教学。 (四)激励性原则 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要符合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际,评价标准既要体现当今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所期待实现的目标,但又必须是当前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下能够达到的,以利于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五)便于操作、可行性原则 可行性是实施评价的前提。评价要点必须是可观察、可感受、可测量的,便于评价者进行判断;评价办法要注重质性评价和综合判断,力求简单、易于操作。 三、评价指标 本方案从“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状态”、“教师素养”三个方面,共7个评价项目、20项指标,对初中物理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并对“教学特色和教学创新”进行加分,以体现评价标准的开放性。 (一)教师教学行为评价 3 2020年4月19日

《美学》教学大纲

《美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美学 英文名称:Esthetics 课程编号: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 适用专业:视觉传达艺术设计 开课学期:5-7 学时:32学时 学分:2 先修课程:无 二、课程描述 视觉传达专业开设《美学》是实施大学美育的重要途径,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以审美关系与人类审美活动为主要对象,研究人与自然、社会以及艺术的审美关系,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人文学科。通过美学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理解和掌握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理解美学的基本特性,把握与理解审美活动的结构与特点,了解美的类型或形态,体悟美的文化意蕴以及审美活动的人类学起源与宇宙学根据,从而增强学生的美学修养,开启学生的人文智慧,树立健康的审美观,为学生学习其他艺术类课程、从事各项社会工作奠定初步的理论基础。 三、教学目的 采用理论讲授、课堂讨论、观摩分析作品和艺术现象及审美现象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抽象的理论进行深入的理解,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课程有全面的认识,系统掌握美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对不同的美学原理、重要美学概念的内涵、重要文论家的观点等有清晰的认识;能够运用美学的基本理论指导审美活动、解释审美现象;理论思维能力、理论概括能力和理论表达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感性直观能力和逻辑思辨能力的有机结合;了解什么是美,懂得如何欣赏美、创造美,做一个懂美、爱美、创美的人。 四、教学内容、目标及要求 第一章美学导论(4学时) 教学内容:

一、什么是美学 1.美学的研究对象; 2.美学的研究内容; 3.美学学科的发展史。 二、为什么学习美学 1.学习美学的必要性; 2.学习美学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美学的课程性质; 2.学习美学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如何运用美学的学习方法学好美学。 教学目标及要求: 1.了解美学这门学科的性质; 2.理解美学学科的发展简史; 3.掌握美学这门课的学习方法; 4.具备一定的美学分析能力。 第二章审美发生论(4学时)教学内容: 一、美学史上的几种审美发生论 1.模仿说; 2.游戏说; 3.生物本能说; 4.巫术说; 5.符号说; 6.劳动说。 二、巫术直观与世界的象征化 1.巫术及巫术直观; 2.世界的象征化和神话、语言、符号。 三、身体劳作与“手艺” 1.身体劳作与手艺;

2019年教育教学成果及效果总结

教育教学成果及效果总结 教学设计控制着教学节奏、教学方向、教学过程、决定着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今天给大家为您整理了教育教学成果及效果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人教龄已有15年了,中学一级教师,长期担任中学历史教学工作。对照《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及“五规范”、“十禁止”,并结合自己的教育工作,通过和大家一起学习、讨论和评议,自我剖析如下: 1、在依法执教方面,我能够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能够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没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但同时也认识到,对新近颁布的政策还不能深入领会,需要进一步学习。依法治教就是要求教师从严格守法的高度,在全部职业行为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首要准则。 2、在爱岗敬业方面,我能够做到热爱教育、热爱学校,教书育人,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传播有益学生身心健康思想。爱是教师职业的基础,爱岗敬业是教师处理与教育事业之间关系的准则,是全部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前提。但有时候我对待工作还不够尽职尽责;在批改作业、考试阅卷等方面,偶尔有敷衍现象。 3、在热爱学生方面,我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其人格;耐心教导,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热爱学生是教师处理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准则,是全部教师职业道德的精髓。如何激发爱心、永保爱心,我尚待努力。

4、在严谨治学方面,我注意树立优良学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我注意严谨治学,提高业务水平;但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方法还缺灵活性和改进力度,所以我必须不断学习。 5、团结协作是教师处理与同事之间关系的准则,是优化校内育人环境的关键因素。这是教师的职业特点所决定的。在团结协作方面,我基本上能够做到谦虚谨慎、尊重同志,能够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也关心集体,积极维护学校荣誉,但对如何更好地共创文明校风,还缺乏智慧上的协作;我应当通过靠集体的力量,群体的智慧,合作创共赢。 6、尊重家长是教师处理与学生家长之间关系的准则,是促进教育合力的形成,提高育人效果的重要环节。我积极听取家长的合理建议。 7、廉洁从教是教师处理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活动与个人利益之间关系的准则。在廉洁从教方面,我坚守高尚情操,讲奉献,坚决不搞有偿家教。没有乱办班、乱补课的现象,更没有乱收费的行为,严格按照“五规范”和“十禁止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8、在为人师表方面,我模范遵守社会公德,注意处理个人职业劳动与自身人格塑造之间关系的准则,衣着整洁得体,语言健康,举止文明礼貌,以身作则,作风正派。 总之,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我将严格要求自己,经常自查反思,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做一名无愧于教师称号的合格的人民教师。

(完整版)初中物理教学方法

初中物理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与新课程配套的、先进的教学方法,再好的课程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目前物理教学中仍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即使这样,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想必这一点你也有很深的体会吧?你认为造成这种现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改变现状的根本出路是什么? 接下来我将从教学的基本方法出发,与同志们共同研究物理教学法的基本特征和课程改革对物理教学的要求,并试图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提供各种实施建议。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路有哪些? 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学研究永恒的课题,是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1、现在教学方法的突出特点是,以发展学生智能为出发点,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尤其注意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由苦学变乐学,由学会变会学。教法改革服从人才素质培养,以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 2、教学改革要实现几个转变:(1)变单纯传授知识为在传授知识过程中重视能力培养;(2)变单纯抓智育为德智体全面发展;(3)变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主体; (4)变平均发展为因材施教,发展个性;(5)变重教法轻学法为教法学法同步改革。 3、现代教学改革应具备的新观念:(1)新教育思想发展的动态观念,不断更新教学思想,不断丰富教学思想。(2)要有全面发展的整体观念,培养多层次多规格的人才;(3)树立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4)要有重视实践的观念,应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锻炼成长;(5)要有教书育人的观念,以培养四有人才为宗旨。 4、我们必须掌握教学的教育性规律,没有无教育的教学。要发挥教学过程中的教育功能,坚持教书育人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5、当代各种先进教学流派的共同特点是:以培育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为基础,以创造条件使学生不断获得学习成功机会为主要原则,以引导学生走自学之路为主要方法,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主要手段,以鼓励创新精神,培养创造能力为教学思想的核心。 6、现代各种教学方法的改革都是以研究和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及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为追求目标。针对学生的实际,思想问题以思想来克服,心理问题以心理来强化,知识问题以知识来补救,能力问题以能力来培养。凡是先进的教学法,都是把提高学生素质放到首位。 7、成功的教学,首先要热爱学生,了解学生。没有热爱便没有教育,热爱学生是教育的全部技巧。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受到学生的热爱。 8、主导作用与主体作用:要想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主导是为了主体的确立,而不能削弱、代替或否定主体。发挥主导作用,是为了发挥主体作用。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水平,要以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水平来衡量。教师的善教应该体现在学生的乐学善学上。 9、确立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衡量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准则。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自学能力为教学方法改革的导向。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为教学改革的目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