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Science接收如下这些文章

Science接收如下这些文章

Science接收如下这些文章
Science接收如下这些文章

Science接收如下这些文章,要求很高的,国内一年也没多少篇

综述(Review)文章一般长度为4个版面,讨论具有跨学科意义的最新进展,着重于尚未解决的问题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文章都要经过审稿。这类文章要求有摘要、概括主要观点的引言和反映章节主要内容的小标题。参考文献建议不要超过40条。

技术特写(Tech. Sight)2000单词以内,介绍当前的试验技术以及新出版的软件。研究成果栏目是《Science》杂志最重要的一部分,包括研究文章(Research Articles)、报告(Reports)、简讯(Brevia)和技术评论(Technical Comments)。研究成果栏目中的论文考虑到广泛的读者群,因此,介绍研究工作背景和其重要性的引言、清晰的图片及说明十分重要。

研究文章(Research Articles)栏目发表反映某一领域的重大突破的文章,文章长度不超过4500单词或5个版面,包括摘要、引言和加有简短小标题的内容部分。参考文献建议最多不超过40条。

报告(Reports)栏目发表新的、有广泛意义的重要研究成果。长度不超过2500单词或3个版面。报告要包括摘要和引言。参考文献应在30条以内。

简讯(Brevia)报道能够广泛吸引科学家的、学科间的实验和分析结果,长度不超过800单词或1个版面。

技术评论(Technical Comments)讨论《Science》周刊过去6个月内发表的论文,长度不超过500单词。原文章作者将被给与答复

评论的机会。评论和答复都要得到评议和必要的编辑。讨论的提要刊登在印刷版,全文刊登在电子版。

一、《Science》杂志概况

美国的《Science》杂志为国际上著名的自然科学综合类学术期刊,在世界学术界享有盛誉,反映其被引文量的影响因子始终高居《SCI》收录的5700种科学期刊的前十位。据2001年最新统计,《Science》杂志年发表论文数901篇,被引用次数282431,影响因子为23.329,排名所有科学期刊的第8位。由于其独特的学术地位,国内许多科研院所为鼓励学术人员在该刊发表文章,都制定了优厚的奖励措施。

《Science》杂志创刊于1880年,目前在全球拥有16.5万个订户,超过《Nature》杂志三倍。《Science》杂志具有新闻杂志和学术期刊的双重特点,每周除向世界各地发布有关科学技术和科技政策的重要新闻外,还发表全球科技研究最显著突破的研究论文和报告。

《Science》杂志发表的论文涉及所有科学学科,特别是物理学、生命科学、化学、材料科学和医学中最重要的、最激动人心的研究进展。据统计,发表的论文中60%有关生命科学,40%是属于物理科学领域的(见附录1)。每年《Science》杂志还出版大约15期专辑,展示某一专门领域的最新成果,例如生物技术、寄生虫学、纳米技术、计算机技术等。除高水平的论文外,每期专辑还发表有关科技职业的专题文章和以不同国家、地区为对象的专栏。

除了为发表全世界最好的科学论文和报道全球最好的科学新闻而努力外,《Science》杂志还有三个特别重要的目标:

l 将《Science》杂志和科学带入更多的发展中国家的科学工作者的家中和实验室里;

l 帮助世界各地青年科技工作者更多地了解今后十年最重要的科技发展趋势、最新的科学仪器和技术以及科技职业的选择;

l 用电子手段传播科技信息,进一步提高信息质量,并且通过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团体合作利用计算机互联网传送杂志,降低发行成本。

1995年,《Science》杂志与时俱进,实现了上网,即科学在线《Science Online》,提供《Science》杂志全文、摘要和检索服务。特别要注意的是:网络版是印刷版的补充,而不是替代。网络版上许多内容是免费的,如今日科学(Science Now)报道每日科学新闻;科学后浪(Science Next Wave)给未来科学家提供职业信息;科学事业(Science Careers)提供就职机会、会议和研究活动信息;科学资源(Science Resources)倡导在线创新;科学电子市场(Science’s E - marketplace)提供当前产品信息。

科学在线《Science Online》还提供一些特别服务,如通过电子邮件提醒每周内容,超链接到参考文献的全文或摘要、增补数据,更多的论文述评、论坛,搜索所有在线内容。在网上,《Science 》杂志发表的文章全文可回溯至1996年10月,摘要可回溯至1995年10月。

二、《Science》杂志的主要栏目

《Science》杂志主要有三大栏目:科学新闻(Science News)、科学指南(Science’s Compass)和研究成果(Research)。科学新闻栏目有本周新闻(News of the week)和新闻聚焦(News focus),报道世界各地的科学实况。本周新闻主要报道科学政策和科技新闻。新闻聚焦进行更深入的专题报道。

科学指南栏目有社论(Editorial)、读者来信(Letters)、政策论坛(Policy Forum)、科学与社会短文(Essays on Science and Society)、书评(Books Reviews)、研究评述(Perspectives)、综述(Reviews)、技术特写(Tech. Sight)等,分别讨论科学政策、科学与社会如何交叉的不同观点,评论分析当前研究的发展,谈论具有跨学科意义的最新进展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介绍领先的实

验技术以及新出版的软件。

l 来信(Letters)一般不超过300单词,讨论《Science》上已发表的内容或普遍感兴趣的问题。来信应该直接投到《Science》网站(https://www.sodocs.net/doc/6711278556.html,)或以电子邮件形式投来(science.letters@https://www.sodocs.net/doc/6711278556.html,)。编辑不通知作者是否收到来信,而且可能对来信加以修改以求明了或满足版面的限制。来信发表时,编辑一般不再征求作者的意见。

l 政策论坛(Policy Forum)一般在2000单词以下,讨论科学政策。

l 科学与社会短文(Essays on Science and Society)也在2000单词以下,着重于表述科学与社会如何交叉的不同看法。

l 书评及其它(Books et al.)在1500单词以下,评论《Science》读者感兴趣的书、只读光盘、展览或影片。

l 研究评述(Perspectives)在1000单词以下,评论分析当前研究的发展,但作者不以讨论自己的研究工作为主。

l 综述(Review)文章一般长度为4个版面,讨论具有跨学科意义的最新进展,着重于尚未解决的问题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文章都要经过审稿。这类文章要求有摘要、概括主要观点的引言和反映章节主要内容的小标题。参考文献建议不要超过40条。

l 技术特写(Tech. Sight)2000单词以内,介绍当前的试验技术以及新出版的软件。

研究成果栏目是《Science》杂志最重要的一部分,包括研究文章(Research Articles)、报告(Reports)、简讯(Brevia)和技术评论(Technical Comments)。研究成果栏目中的论文考虑到广泛的读者群,因此,介绍研究工作背景和其重要性的引言、清晰的图片及说明十分重要。

l 研究文章(Research Articles)栏目发表反映某一领域的重大突破的文章,文章长度不超过4500单词或5个版面,包括摘要、引言和加有简短小标题的内容部分。参考文献建议最多不超过40条。

l 报告(Reports)栏目发表新的、有广泛意义的重要研究成果。长度不超过2500单词或3个版面。报告要包括摘要和引言。参考文献应在30条以内。

l 简讯(Brevia)报道能够广泛吸引科学家的、学科间的实验和分析结果,长度不超过800单词或1个版面。

l 技术评论(Technical Comments)讨论《Science》周刊过去6个月内发表的论文,长度不超过500单词。原文章作者将被给与答复评论的机会。评论和答复都要得到评议和必要的编辑。讨论的提要刊登在印刷版,全文刊登在电子版。

三、研究论文的审稿程序、编辑方式与投稿

《Science》杂志每周发表约20篇论文,竞争十分激烈。由于版面所限,很多高水平论文在没有得到同行评议之前就被退回。每年,大约有7000篇论文稿件投到《Science》编辑部,但是只有15%左右能被录用,其中70%来自美国,其余来自欧洲和亚洲。目前,《Science》编辑部正在增加美国之外的论文稿件的发表比率。投稿被录用的原则是论文必须对科技进步有大范围的贡献。如果内容狭窄,就会被退稿,建议另投专业杂志(见附件2)。

(一)《Science》选用稿件过程

来稿必须简洁明了,应让不同学科的读者看懂。《Science》优先考虑内容新颖,且具有跨学科意义的文章。

稿件首先被分配到在华盛顿或英国剑桥的《Science》文稿编辑手中。大多数来稿还须经一、两名审稿编委会(Board of Reviewing Editors)成员就其是否适合在《Science》上发表打分。审稿编委会成员都是仍在从事科研工作的相应领域的专家(在下列网址:https://www.sodocs.net/doc/6711278556.html,/science/BOARD-OF.HTM有审稿编委会成员的名单)。《Science》的编辑在决定是否送来稿做同行评议时,会参考审稿编委打的分。编委认为不适合发表的来稿不再送同行评议,编辑将在2、3个星期内将其退还给作者。一般情况下,只退插图,不退文稿本身。

进入同行评议过程的稿件将被送交两名或几名外部审稿人(outside reviewers)。送审之前,编辑部会通知审稿人并要求其在两周内将审稿意见返回。审稿人会被告知,不得利用审稿的特权泄露或利用稿件内容。《Science》的同行评议是匿名的。责任编辑从技术角度、文章对其学科本身的重要性、其所具有的普遍科学意义以及与其他正在考虑或已经考虑发表的文章比较,来对稿件进行选择。选用稿件时,编辑会优先考虑内容新颖并具有普遍意义的文章。《Science》也试图保持其各学科内容的平衡。

原则上被选用的稿件,编辑部要求作者根据审稿人意见修改稿件,并按照编辑的意见在文字上适当改动,以使文章的表述更准确、清楚,还要严格遵守文章的篇幅限制。文章被录用后,编辑还要进一步加工以提高准确性和条理性,必要时还

会压缩内容。

(二)确定是否向《Science》投稿

l 你的论文是否是你写过的最好的论文?

l 它是否会对你所从事的研究领域产生重大影响?

l 相关领域的科学家会对其结果感兴趣吗?

l 读者会对其结论吃惊吗?

l 它推翻了传统理论吗?

如果你对上述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你的论文就可能适合向《Science》投稿。

(三)与编辑部联系

l 电话:美国 (1)-202-326-6550;英国 (44)-1223-326500

l 传真:美国 (1)-202-289-7562;英国 (44)-1223-326501

l 电子邮件:

l 关于编辑方面的一般问题:science_editors@https://www.sodocs.net/doc/6711278556.html,

l 读者来信:science_letters@https://www.sodocs.net/doc/6711278556.html,

l 返回审稿意见:science_reviews@https://www.sodocs.net/doc/6711278556.html,

l 与《Science》周刊欧洲办公室联系:science@https://www.sodocs.net/doc/6711278556.html,

l 在线投稿文章:https://www.sodocs.net/doc/6711278556.html,/

l 在线投交读者来信:https://www.sodocs.net/doc/6711278556.html,/

(四)文章的署名

向《Science》杂志投稿,意味着该稿件的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接受了这样一个责任:保证所有的作者都同意在稿件上的署名,都看过并同意稿件的内容,也同意将其投给《Science》杂志。任何署名的改变要有全部原作者签名同意的书面意见。

(五)对文章新颖性的要求

《Science》对于任何已在别处发表或被考虑发表的文章或文章部分不予考虑。在Internet上发布的文章可能被作为已发表的材料,可能损害该文章作为《Science》投稿的原始性。

同时,一篇文章的主要发现不能已在新闻媒体介绍过。虽然文章作者可以在公开的学术会议上介绍自己的研究结果,却不应过分地寻求媒体的注意。具体地说,文章作者应拒绝参加新闻发布会,应避免记者采访或避免把有关的数据或图表给记者,除非该记者同意遵守《Science》的新闻限制。如果记者在会议上听到作者对其工作的介绍并仅仅基于该介绍写了报道,这样的报道对《Science》考虑是否发表论文没有影响。

(六)稿件的准备

《Science》杂志版面的一页大约有1000个单词和一幅小图。准备稿件时,所有的正文、图表、参考文献和注释都应隔行打印,两边至少留出2.5厘米宽的空间。电子稿件应按美国书信(Letter)纸大小排版。

标题和小标题应采用描述性短语,不要用完整的句子。每行最长30个字符,报告和研究文章的标题不得超过三行,综述的标题不得超过100个字符。

摘要向广大读者解释为什么要做这项研究工作、为什么其结果是重要的。摘要应为100个单词左右,要反映出论文的主要观点,概括其结果或结论。

正文应以描述文章重要性的简短引言开始,引言应让不同学科的读者都看得懂。专业术语应有定义。符号、缩写或首字母缩略词在第一次出现时应有定义。所有的图表应按文中提到的顺序编号。

参考文献和注释(见《Science》杂志参考文献格式中的实例)应按其被引用的次序来编号,先编正文中的,再编图表的图例和说明中的。每个参考文献只能列出一次。不要将多条参考文献列在一起或者将参考文献包括在注释里(注意这和过

去的要求不一样)。引用未发表的数据时应在正文中引用处标上编号,并在参考文献或注释中按引用的次序列出。不要使用op.cit.或 ibid。

致谢以及支持研究工作的基金信息,应以简短声明的形式放在参考文献和注释的后面,必要时编辑会做修改使其符合《Science》的格式要求。

表格应当是正文内容的补充,而不是正文内容的重复。每个表格应单独放在一页纸上,其说明隔行打印在表格之上。说明的第一行应是简短描述表格内容的题目。表格每个竖栏应有题头包括题目以及在括号内的计量单位。单位不应在同一栏内改变。

插图的说明应按图的次序单独在另一页纸上隔行打印。任何一个插图的说明不应长于一页。图中所用的术语、缩写、符号和单位应与正文中用的一致。插图的名称应作为说明的第一行。

补充信息(Supplementary information)永久存放在《科学在线》, 链接到文章,并且是免费访问。补充的文字(比如方法的详细描述)、图片以及表格应该在正文中适当的地方引用,这些补充的内容必须放在磁盘上,也可提供硬拷贝。发表图片的高分辨率的和放大版本可以作为补充材料。

插图(Figures)应以电子形式投交或寄磁盘另附上3个硬拷贝。可以接受的格式包括:pdf、 ps、eps、prn、doc、wpd(如何准备这些格式的图片的信息见https://www.sodocs.net/doc/6711278556.html,/mtsweb/directions.html)。在被录用后,作者会得到如何以电子方式投寄图片的详细要求。)不要将丢掉了就无法补偿的图片寄来。《Science》对大多数插图不再重新编号,插图印出来的宽度为5.5厘米(2.25英寸或杂志的1栏宽)或12厘米(4.74英寸或2栏宽)。有些插图(如条线图(bar graphs)、简单的线图(simple line graphs)、乳胶片(gels)等)的宽度可能缩得更小些。图上的符号和字母应足够大,以便缩小后还能看得清。要避免在同一幅图上出现大小差别太大的文字。最终印在杂志里的图,其中字母的高度大致应为7点(2毫米)。编辑可以容易地将高分辨率的图片包括进来作为补充材料。

线图(Graphs)应在纵横座标上标出所测的参数或变量及计量单位和尺度。尺度包括很大和很小的数时,应以10的指数的形式表示。对图中符号的定义应放在图的说明中,而不是图上。简单明了的符号(, , , , , , , 以及 )缩小仍可看清。应避免使用浅线或不同的明暗度来表示图的部分,而要用黑白图案、斜线图案或交叉斜线图案。应采用粗线或方框来强调或标出图片中某个部分。如果可能的话,应用表示尺度的线条来代替放大倍数或者两者兼用。乳胶片(gels)的每一列应有标号并在图列中给予说明。

数字化的彩图应用CMYK(Cyan、Magenta、Yellow、Black)而不是RGB(Red、 Green、Blue)。组合图的部分应用A、B、C标记。《Science》杂志对第一幅彩图向作者收取650美元,每增加一幅彩图再加收450美元。在抽印本中,彩图要另收费。

插图上的文字最好用海尔维希体 (Helvetica font)。座标轴上的标记和组合图上的标记A、B、C...等要用黑体;只有在正文中用斜体时在图片上才用斜体 (如变量或基因的名称)。每一条目的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若正文中采用全大写字母时,图片上也要用全大写(如缩略词)。

基因序列在排版过程中可能会被缩小很多,所以原稿中的文字应当很清楚。占杂志版面全页的序列,一行中大致有130个字符和空格;占两栏宽的序列,一行中可有84个字符和空格。

计量单位要采用公制并遵循SI惯例。

(七)在线的补充数据

作者可以在投交稿件到《Science》印刷版的同时,附加作为稿件的支持或补充的材料以在《科学在线》发表。要考虑的补充材料包括下面几类:与文章的结论有直接关系但因印刷版版面的限制不能发表的文字(比如有关方法的信息)、表格、示意图和图片,以及其他超出印刷版力所能及的使内容更丰富的材料,比如录像片段和音响文件。对这些材料的评审和编辑标准和印刷版的一样。

作者应该在稿件处理过程中尽可能早地通知《Science》他们希望提供补充数据的打算。带有补充数据的稿件在发表之前,所有的补充数据都必须以能在计算机上看的、(如可能)能编辑的形式投交到编辑部。

投交补充材料。打算随稿件投交在网上发表的数据的作者应该在投稿附信中表明这个打算,描述补充数据(多少个文件、文件类型和文件大致的大小),以及简单解释包括这些补充材料的理由。虽然对补充数据没有严格的限制,作者还是应该努力使文件的大小合理并认真考虑所补充的数据是否真的有助于增加文章的深度。在稿件中,应该在适当的文字、图片或表格中提到补充数据。

《Science》现在接受下列格式的补充数据:

n 文字:最好是Microsoft Word 文件,也可以是WordPerfect 文件、纯文本文件或者是基本的HTML (不包括JavaScript 或CSS)。不接受TeX 或LaTeX文件的补充数据。

n 表格:最好是Microsoft Excel spreadsheets或是以 tab键隔开的纯文本。链接的HTML表格也可以接受,但须是基本的HTML,请不要用JavaScript 或CSS。

n 示意图和图片:Photoshop、Illustrator 或 Freehand文件、Tagged Image File Format (TIFF)文件、Macintosh PICT 文件、Encapsulated PostScript (EPS) 文件、Adobe Portable Document Format (PDF) 文件、Graphical Interchange Format (GIF)文件以及JPEG 图像文件。

n 电影或录像片段:QuickTime(根据质量和大小,Multipart GIFs也许也可以接受。)

n 声音文件:WAV、AIFF或 AU 格式可以接受。

希望投交其他格式补充数据的作者应通过电子邮件与网络版副编辑 Stewart Wills 联系:swills@https://www.sodocs.net/doc/6711278556.html,。

邮寄投稿时,补充数据应与稿件一起存在苹果机或PC机格式的软盘、Zip盘或Jaz 盘上。应该有一个单独的文件伴随补充数据文件,这个文件应包括对补充的图片、表格或其他数据的简短描述。也应该提供补充数据的硬拷贝,除非数据是录像片段或声音文件。

向《Science》网站https://www.sodocs.net/doc/6711278556.html,以在线形式投稿的作者不要试图与稿件一起上载补充数据。应该将补充数据按上述要求邮寄到电子投稿指南页上给出的地址。

(八)投稿

最快的方式是通过《Science》网站https://www.sodocs.net/doc/6711278556.html,/投稿。文件应用下列格式:pdf、ps、prn、eps、doc(MSWord)或 wpd (Wordperfect)。图片可以包括在文件中或分开来,最好是包括在文件中。有关如何在常用的软件中将文件存为上述格式的信息见

https://www.sodocs.net/doc/6711278556.html,/mtsweb/directions.html。

《Science》也接受邮寄投稿。请寄一式3份论文以及包括按上述格式的文字和图片的数字文件的磁盘。《Science》能够阅读苹果机和PC机格式的盘、 Zip 和Jaz盘以及CD。请寄到 Science, 1200 New York Ave., NW, Washington, DC 20005, USA或寄到AAAS Science International, Inc., Bateman House, 82-88 Hills Rd., Cambridge, CB2 1LQ, UK.

投稿时应附一短信,在信中:

l 给出论文题目及主要观点。

l 提供为确保审稿过程公正、避免可能的利益冲突所必需的任何信息。

l 指出已经审阅过你的论文的同事的姓名。

l 作者在职业或经济隶属关系上是否有可能被认为使其研究带有偏见。

邮寄投稿的作者在附信中还请包括下列信息:

l 所有作者的姓名、电话和传真号码、邮政与电子邮件地址。

l 申明文中所有内容都没有在其他地方发表过,目前也没有考虑在其他地方发表,包括在Internet上发表。

l 提供5位可能做你的文章审稿人的姓名、邮政与电子邮件地址、电话和传真号码以及研究领域。

涉及人体的研究工作时必须提供一个声明,表明在向当事人解释了研究的性质和可能产生的后果后,得到了当事人的知情同意。

用实验动物进行研究工作的作者必须声明动物的权益已依据有关规定得到了妥善保护;

同时还应提供: 一篇(一式3份)你自己的正在其他地方发表(或正在被考虑发表)的论文。

如果你在文中引用了某个作者的个人通信、未发表的论文或正在发表中的论文,而这位作者又不是本文的作者之一,那么你还要提供这位作者允许你引用的书面材料。

任何关于《Science》封面用图的建议。

(九)《Science》杂志参考文献格式

一般的指导方针:

l 将引用的文献号与正文放在同一行,用斜体:(18, 19) (18-20) (18, 20-22)。

l 文献按顺序编号,首先编正文中的,然后是文献和注释中的,再后是表格和图片的说明中的。最后一个注释是致谢,不在文章里引用。

l 每篇文献只列一次。将不同的文献与其他文献或任何注释分开。这是一个和过去的格式要求不同的改变,为的是简化文献引用和帮助文献的在线链接。

l 注释应该或是为专家提供信息(比如,步骤)或是为一般读者提供不是数据或论证所必须的定义或进一步的信息。

l 请不要在文字注释中放表格。

开列文献格式的指导方针:

l 列出所有的作者的姓名,名字的首字母在前,姓在后,用逗号分开:A. B. Opus, B. C. Hobbs, . . .

l 不要用 "and" ,五个作者以上时用et al.。

l 期刊名用黑体字。

l 在期刊卷号前或任何括号前不要加逗号。

l 期刊的年代应放在括号中:(1996)

l 开列的文献条目以句号结束。

l 不要用ibid 或op. cit. (这些不能做在线链接)。

期刊:

1. N. Tang, Atmos. Environ. 14, 819 (1980). [一位作者]

2. J. C. Smith, M. Field, Proc. Natl. Acad. Sci. U.S.A. 51, 930 (1964). [两位作者]

3. J. C. Cheeseborough III, S. Trajmar, J.-T. Yang, EMBO J., in press. [三到五位作者]

4. G. Sunshine et al., Lancet I, 711 (1975). [五位作者以上]

5. M. Schmidt, Sci. Am. 251, 58 (November 1984). [按期编页码的期刊] 技术报告:

1. D. E. Shaw, Tech. Rep. No. CUCS-29-82 (Columbia Univ., New York, 1982).

2. F. Press, "A report on the computational needs for physics"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Washington, DC, 1981). [未发表的或按标题访问的报告]

3. "Assessment of the carcinogenicity and mutagenicity of chemicals," WHO Tech. Rep. Ser. No. 556 (1974).

会议文集:

1. Proceedings of the Fifth IEEE Pulsed Power Conference, Arlington, VA, inclusive dates of meeting, editor(s) if any (publisher, publisher's location, year).

2. Proc. IEEE 88, 452 (1968). [定期出版的]

3. Title of symposium published as a book, sponsoring organization, location of meeting, dates, editor(s) if any (publisher, publisher's location, year).

在会议上提交但没有发表的论文:

1. M. Konishi,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4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Society for Neuroscience, Anaheim, CA, 10 October 1984. [如果主办单位的名称不是会议名称的一部分,则应给出主办单位的名称]

毕业论文与其他发表的材料:

1. B. Smith, thesis, Georgetown University (1973).

2. J. A. Norton, unpublished data.

书籍:

1. M. Lister, Fundamentals of Operating Systems (Springer-Verlag, New York, ed. 3, 1984), pp. 7-11. [第三版]

2. J. B. Carroll, Ed., Language, Thought and Reality, Selected Writings of Benjamin Lee Whorf (MIT Press, Cambridge, MA, 1956).

3. R. Davis, J. King, in Machine Intelligence, E. Acock, D. Michie, Eds. (Wiley, New York, 1976), vol. 8, chap. 3.

4. D. Curtis et al., in Clinical Neurology of Development, B. Walters, Ed. (Oxford Univ. Press, New York, 1983), pp. 60-73. [超过五个作者时用et al.]

5. F. R. Sabier, Contributions to Embryology (Publ. 18, Carnegie Institution of Washington, Washington, DC, 1917), p. 61.

6. Principles and Procedures for Evaluating the Toxicity of Household Substance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Washington, DC, 1977). [作者和出版者都是机构]

致谢:

致谢以及支持研究工作的基金信息,应以一个简短声明的形式放在参考文献和注释的后面,必要时编辑会做修改使其符合《Science》的格式要求。

四、参考文献:

1. https://www.sodocs.net/doc/6711278556.html,/

2. https://www.sodocs.net/doc/6711278556.html,/

3. https://www.sodocs.net/doc/6711278556.html,/misc/con-info.shtml

4. https://www.sodocs.net/doc/6711278556.html,/

5. https://www.sodocs.net/doc/6711278556.html,/

附录1 《Science》杂志的各学科类目发文量

下面是1995年至2003年《Science》发表的所有研究论文和新闻报道按学科类目划分的统计结果:

LIFE SCIENCES

Anatomy/Morphology/Biomechanics (75 Articles)

Anthropology (373 Articles)

Biochemistry (934 Articles)

Botany (558 Articles)

Cell Biology (1809 Articles) Development (548 Articles)

Ecology (1427 Articles)

Epidemiology (115 Articles)

Evolution (705 Articles)

Genetics (1238 Articles)

Immunology (816 Articles)

Medicine/Diseases (2030 Articles) Microbiology (607 Articles)

Molecular Biology (943 Articles) Neuroscience (1646 Articles) Pharmacology/Toxicology (73 Articles) Physiology (217 Articles)

Psychology (262 Articles)

Virology (161 Articles)

PHYSICAL SCIENCES

Astronomy (1121 Articles) Atmospheric Science (855 Articles) Chemistry (1640 Articles)

Computers/Mathematics (551 Articles) Engineering (163 Articles)

Geochemistry/Geophysics (1624 Articles) Materials Science (575 Articles) Oceanography (301 Articles)

Paleontology (485 Articles)

Physics (1379 Articles)

Physics, Applied (549 Articles)

Planetary Science (634 Articles)

OTHER SUBJECTS

Economics (98 Articles)

Education (376 Articles)

History/Philosophy of Science (233 Articles) Science and Business (200 Articles)

Science and Policy (1798 Articles)

Sociology (88 Articles)

ADDITIONAL TOPICS

Asia/Pacific News (457 Articles)

Corrections (159 Articles)

Editorials (396 Articles)

Editors' Choice (1387 Articles)

Enhanced Content (333 Articles)

Essays (117 Articles)

European News (966 Articles)

Latin American News (39 Articles) NetWatch (975 Articles)

Scientific Community (1681 Articles) Technical Comments (247 Articles) Techniques (127 Articles)

附录2:关于如何理解《Science》投稿被录用的原则是“论文必须对科技进步有大范围的贡献”问题

由于《Science》杂志属于自然科学综合类学术期刊,兼具新闻杂志和学术期刊的双重特点,所以它不登载过度专深的文章,而欢迎大范围、大概念和跨学科的文章。

以“熊猫”主题为例。如果是研究造成熊猫繁殖率低的“胚胎学”问题或“基因”问题,《Science》决不会登载,它会建议你另投专业杂志。但关于中国的熊猫保护计划或保留地情况的全面介绍,则《Science》会登载。

以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同志关于“胡杨与地下水位关系”的论文投稿策略选择为例。建议扩充内容、提升概念或扩大范围,文章的标题可以考虑定为诸如:

1. “生存与灭绝:沙生植物与地下水位的关系”

2. “亚洲腹地塔河流域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地下水位的关系”

3. “地下水位对干旱区植物的影响”等

这样可以更好地吸引编辑注意力,也符合《Science》的录用方针。

下面列出《Science》登载的有关文章的标题供参考:

1. Fall and Rise of the Black Sea Eco system ( “黑海生态系统的兴亡”)

2. State Policy and Pasture Degradation in Inner Asia (“亚洲腹地国家的政策与牧场退化”)

3. Trends in Biodiversity (“生物多样性趋势”)

4. Ecological Predictions and Risk Assessment for in North America(“北美Alien Fishes的生态预测和风险评估”)

分享怎样在Science和Nature上发表论文的经验

一、选择自己领域中热门和能够突破的方向

要想在Nature 或者Science (以下简称NS)上发表文章,首先要对自己领域最近10年有哪些文章发表在这些刊物上,并进行分类。以氧化物燃料电池领域为例,在2002-2012年区间总共有8篇文章发表在这两个杂志上。如果你研究的小领域没有文章在NS或者Nature的子刊上,那说明杂志编辑认为你的领域不具有很广的关注度。同时,要分析是些什么样的突破发表在NS上。比如在这8篇文章,有6篇文章直接与燃料电池的阳极材料有关。这说明如果你能在阳极的研究中有所突破,存在在NS上发表的可能性。再进一步分析其细节,你会发现更多的规律。比如,燃料电池阳极的最主要的问题是碳氢燃料在高温下的裂解导致碳沉积和硫在镍表面吸附导致阳极硫中毒。早前的SN上的文章主要关注怎样防止在阳极上的碳沉积,在2006年首先出现了一个新的阳极材料同时有抗碳沉积和抗硫中毒。这篇文章给了我一个启发,说明现有的阳极材料必须能够同时解决这两个问题,才有可能在NS上出现。当然这也是合理的,因为碳氢燃料包含碳和硫。

当然,并不是说你知道这些趋势,你一定能够在这样上面有所突破,但是能够给你一个非常具有指引性的思路。比如说,当时我的研究课题是做电解质的,因为师兄毕业需要移交阳极的课题,我学习了一段时间。我把我所研究的新电解质去做阳极的抗硫测试,发现具有不可思议的抗硫性能。在我多次重复加以确认之后,我意识到了其重要性。其实当时有人建议说可以用这个结果在Advanced Materials上投一篇文章,但是在我分析这些年在SN上发表的氧化物燃料电池文章,我决定继续研究该阳极的抗碳沉积特性,然后进一步优化。这个做法非常重要,使我后来冲击Science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二、系统性的设计实验

据我了解,很多最为关键或者突破的实验数据都是意外得到的,或者超过自己预期的(当然也存在像Goodenoug h教授这种牛人能够从理论上设计材料)。当你获得比以前文献中更好的性能时,就要开始考虑怎么设计一系列系统的试验,以能够将来写出一篇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文章。因为现在已经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了,除非你的结果能够

改变人类的认知,否则都需要思考围绕该突破的实验设计。其工作量大约是一般长文的2~3倍。除了最为关键的4个图放在正文,其余的将放到补充材料里面。

实验该怎么设计才会对主编和审稿人的口味?当然不同领域有不同的文章结构。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你尽可能把自己领域中不同小方向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和Adva nced Materials 上面的文章综合起来。比如,这些杂志上有专注于合成的、有专注于表征的或者专注机理理解的文章。你如果能够把这些文章的最有特色的东西有机的糅合在一起,你的文章就已经高于这些杂志的档次了。以催化和表面化学为例,SN上的实验设计思路一般来说就是一个比较新颖的纳米结构,比较高档的表征(如STM或同步辐射)、优异的性能和分子动力学的理论计算。如果你去详细比较SN上某一篇文章每一小部分和JACS上类似的的全文,你会发现其实JACS上的水平更专。根据这个思路,你就可以设计完整的实验,寻找合作对象,相互促进,最终达到一个完美的实验结论。我的那篇Nature Communication 就是以这种思路设计的。当时需要对我们现有

性能的理论解释,我们寻求了与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合作。他们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路,继续优化实验,与他们的理论达到了较好的融合。虽然在投Nature主刊40多天后被拒,但是审稿人对实验设计非常肯定:This paper has really nice science;The science is top notch等等。这篇文章本身的实验结果没有我Science上那篇文章的突破大,但是好的实验设计让这篇文章被子刊接受。

三、撰写完整且吸引人的文章

当你做完大部分实验或计算之后,就要开始着手写论文了。对于Natured子刊、JACS和Advanced Materials这类杂志来说,论文撰写的重要性我觉得至少占40%。也就是说如果你能够切入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角度,你可以让你的实验结果发到更好的杂志。对于NS来说,我觉得实验的设计更为重要。如何能够写好一篇文章,我认为首先应该抛弃两个错误的看法。第一:不要鄙视烂的结果都能够发在好杂志上。你需要思考如果你拿这些数据能够把文章写成怎样。你要学习你没有想到的“点”。比如说,性能可能并没有非常突出,但是他/她提出了一个非常有启发性的假设。第二:不要认为审稿人误会你的评语愚蠢。我知道审稿人在审阅时(包括我在审Advanced Materials时)速度是非常快的。如果一个领域的评审人在短时间内都没有看出你的创新点,说明你没有表达清楚。我经常听到有人抱怨“我这篇文章其实和以前不一样,审稿人却认为没有新东西”或者“我的性能明显要比别人的文章好,不知道为什么审稿人没有注意到”等等。出

现这种情况后,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文章。思考怎样写别人不会忽视我的重点,怎样写不会让人误解。一个小窍门是让你的同学(大方向一致但不是一个小领域的)快速浏览一下你的文章,让他指出不确定的东西,然后加以改正。

我觉得写文章最重要也最难写的就是Introduction。这是审稿人看得比较认真而且容易理解的部分。而且我发现一个规律,越好的杂志,审稿人越喜欢攻击introduction。可能是因为你的实验设计已经很好,不太容易有问题。但是对于introduction,审稿人却非常容易下手。比如这篇文章没有新意,或者你在introduction提到的问题,在正文中没有解决等等。在读好文章时一定要学习他们在组织introduction时的思路。其次,一定要有一个吸引人的标题。不要过于中立。我以前投一篇文章的时候,刚开始拟定为Sulfur Poisoning Behavior of ....。后来偶然看到Berkeley物理系的一片不相干的文章,用了New Insights into ..。我就把这个模式套用到我的文章上,我导师认为这个标题立马让文章档次提高。我的一个经验,经常收集那些好文章的title (不需要局限你的领域),以备将来时灵活运用。至于正文,只要围绕你的I ntroduction,反复强调你的创新性(一定要“反复”,因为审稿人会忽视),一般没有什么问题。另外,因为审稿人是带着寻找问题的模式去评判文章的,所以在正文中的每一句话不要过度发散,否则很容易招致不严谨或者补充数据的评语。

后记:这三个部分分享了很多关于提升自己成果的经验,但是大家不要进入一个误区:为了发文章而做实验。发牛文更多是因为你的研究热情和辛勤付出,因为科研成果的内核还是你能否真正解决前人未能解决的问题。当然,从营销学角度,我们去探寻并运用这些规律也是无可厚非的。在当今商业高度发达的年代,你不仅要有过硬的产品(真正的实验突破),也要学会去包装和做增值服务(系统性地设计实验),更要懂得去推广自己的产品(写一篇好的文章)。(

原文地址:https://www.sodocs.net/doc/6711278556.html,/biotech/study/wsk/2012/m819194921.html

社会科学类经典书籍推荐

推荐一个比较全的中外历史上的人文经典书籍目录 文章作者:佚名来源:百度2008-4-7 9:38:16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英文原版影印西学基本经典(共100种)。 一、哲学类(25种,22册,1100元 ) 1.理想国(Republic)作者:柏拉图(Plato) 2.形而上学(Metaphysics)作者: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 3.诗学(On the Art of Poetry)作者: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 4.诗艺(On the Art of Poetry)作者:贺拉斯(Horace) 5.论崇高(On the Sublime Longinus)作者:朗吉奴斯(Longinus) 6.第一哲学沉思录(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 作者:笛卡尔(Rene Descartes) 7.思想录(Pascal’s Penssees)作者:帕斯卡尔(Blaise Pascal) 8.人性论(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作者:休谟(David Hume) 9.纯粹理性批判(Critique of Pure Reason)作者:康德(Kant) 10.判断力批判(Critique of Judgment)作者:康德(Kant) 11.精神现象学(The Phenomenology of Mind)Vol.1, Vol.2 作者:黑格尔(Hegel) 12.小逻辑(The Logic of Hegel)作者:黑格尔(Hegel) 13.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The World as Will and Representation)Vol.1, Vol.2 作者:叔本华(Schopenhauer) 14.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Thus Spake Zarathustra) 作者: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 15.非此即彼(Either/Or)Vol.1, Vol.2 作者:克尔凯郭尔(Kierkegaard) 16.普通语言学教程(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 作者:索绪尔(F.de Saussure) 17.纯粹现象学导论(Ideas: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Pure Phenomenology) 作者:胡塞尔(Edmund Husserl) 18.逻辑哲学论(Tractatus Logico Philosophicus)(德英对照) 作者:维特根斯坦(L.Wittgenstein) 19.哲学研究(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德英对照) 作者:维特根斯坦(L.Wittgenstein) 20.存在与时间(Being and Time)作者: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21.诗·语言·思(Poetry, Language, Thought) 作者: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22.存在与虚无(Being and Nothingness)作者:萨特(Jean-Paul Sartre) 23.真理与方法(Truth and Method)作者: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 24.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作者:库恩(T.S.Kuhn)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完整版)

报告编号:YT-FS-7474-20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调研 报告(完整版) After Completing The T ask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Plan, A Report Will Be Formed T o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Encountered, Reveal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Future Ideas. 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完整 版) 备注:该报告书文本主要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后形成报告,并反映遇到的基本情况、实际取得 的成功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揭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今后设想。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 修改和使用。 随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我校的开展,通过科学发展观有关理论和知识的学习,我深深地认识到我班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就必须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施质量工程。抓住此次学校期中考试检测的良好机遇,及时针对班级开展了“如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调查。本次调研范围:部分家长、全班学生;调研内容:我班教育教学的现状、影响我班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因素、对提升我班教育教学质量的思考与建议。 一、我班教育教学的现状 我班由于学校布局调整的原因,本学期并入中心

学习,半学期来班级以积极推行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突破,以缩小与本部的差距,围绕学校“教孩子六年,想孩子六十年”的办学理念,以“三会教育”为切入点,积极构建和谐教育。但是,通过调研,我发现当前我班教育教学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 (一)教学管理还不够规范、不够细致 班级管理上忙于上传下达,对教学研究管理不深入,《於潜一小教育教学常规》措施落实还不完善或未落到实处,教学管理还不规范、不细致、不科学,属“粗放型”。课堂教学上没有完全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不能有效落实因材施教、差异发展的要求。 (二)学生两级分化严重 我班生源复杂,学习基础差,均来自农村,覆盖面广,留守儿童较多,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学生层次差异表现尤为突出。 (三)师资力量有待提高

科学杂志

1876-6102 ? 2015 The Authors. Published by Elsevier Ltd. This is an open access article under the CC BY-NC-ND license (https://www.sodocs.net/doc/6711278556.html,/licenses/by-nc-nd/4.0/). Peer-review under responsibility of the CENTRO CONGRESSI INTERNAZIONALE SRL doi: 10.1016/j.egypro.2015.11.340 E nergy Procedia 78 ( 2015 )2657 – 2662 ScienceDirect 6th International Building Physics Conference, IBPC 2015 Changing to energy efficient light sources – An analysis of the energy balance of buildings Johan Nordén*, Henrik Karlsson, Caroline Markusson, Svein Ruud, Mikael Lindgren, Patrik Ollas SP Technic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Sweden, Ideon Science Park, SE-223 63, Lund, Sweden Abstract New light sources such as LED lamps have the potential to reduce the electricity for lighting significantly. However, by reducing the electricity for lighting, the building heating demand is increased. The effects on the building energy balance of changing to more efficient light sources has been investigated by dynamic thermal modelling of typical Swedish single-family and multi-family residential houses. The results show savings on an average of 3.5 kWh/m 2 and 0.62 €/m 2 for single-family houses, and 3.4 kWh/m 2 and 0.61 €/m 2 for apartments in multi-family houses annually when changing from incandescent and halogen lamps to LED lamps. ? 2015 The Authors. Published by Elsevier Ltd. Peer-review under responsibility of the CENTRO CONGRESSI INTERNAZIONALE SRL. Keywords: energy balance; lighting; energy efficiency; internal l oads 1. Introduction The European target to halve the energy use in the built environment by 2050 will require all new buildings to be constructed as nearly zero-energy buildings or passive houses. The significantly lower heating demand of such buildings increases the emphasis on heat generated by devices, persons, lighting etc. in the energy balance calculations. For buildings with nearly zero- energy standards, even modest energy supply from internal loads can result in overheating. The heat will partly be stored in the building structure, partly heat the indoor air, and partly be ventilated. Since the storage of energy depends on the penetration depth and dampening of the heat wave, the distribution of heat and the dynamics with the indoor environment becomes more complex.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n how surface temperatures and the air temperature are influenced by the energy from lighting as well as from devices is therefore require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design and control of new buildings. In the study presented here, we have analysed the effects on the energy use and cost when changing from incandescent and halogen lamps to LED lamps, lamps which today have an equal or better performance than CFL lamps. This has been simulated for typical building types of Sweden with different heating distribution systems, insulation thicknesses, lighting scenarios etc. The buildings are representative of the Swedish housing stock from 1970 up to now; both for single-family houses and multi- family houses. A living room was simulated with two lighting scenarios, one case with a pendent luminaire and spotlights recessed into the ceiling, and one with a pendent luminaire and surface mounted luminaires in the ceiling. The luminaires used were one pendent luminaire with an opal diffuser, one surface mounted luminaire, and one recessed spotlight. All are typical luminaires used in Swedish households. The light sources used were incandescent, HV halogen, and LED lamps. * Corresponding author. Tel.: +46-10-516 5000. E-mail address: johan.norden@sp.se Available online at https://www.sodocs.net/doc/6711278556.html, ? 2015 The Authors. Published by Elsevier Ltd. This is an open access article under the CC BY-NC-ND license (https://www.sodocs.net/doc/6711278556.html,/licenses/by-nc-nd/4.0/). Peer-review under responsibility of the CENTRO CONGRESSI INTERNAZIONALE SRL

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

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 近年来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的“考试内容”中都明确要求:“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其中考查阅读社会科学类文章能力,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题量为4题,赋分每题3分,共12分。社会科学类文章的内容范围很广,既可能会涉及到天文.地理.生物.物理.化学以及当代最新的高科技知识,也可能涉及到政治.社会.历史.地理.文学.美学等学科的知识。但其阅读目的并不是为了弄清楚这些知识本身,而是借助语文的学习方法和规律,完成阅读理解的任务。社会科学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的文章,包括经济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文艺学.美学.伦理学等学科的文章。高考命题注重人文科学知识的传播。本考点内容逐渐引起了命题人的重视,另外,它涉及面广,所论多为人们共同关注的某一问题,因而读者范围较自然科学类广泛,是高中生必读的一类文章,因此,考生应该重视这个考点。命题材料丰富,凸显文化含量.人文价值.教化作用,注重着眼全文筛选.提取与整合信息,对考生整体理解能力的考查力度加大,“提炼.概括和拓展”成为考查的重点。 社会科学是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包括政治经济学.

法律学.历史学.文艺学.美学.伦理学等。社会科学类文章是阐述社会科学研究的文章。它既是探讨社会科学问题,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手段,又是概括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文字载体。高考对现代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的测试,题型丰富,覆盖面宽,思维容量大,能力要求高,综合性强,主要考查掌握知识的牢固性.逻辑思维的深刻性和运用语言的灵活性。试题的区分度较大,失分率较高。 社会科学类文章高考试卷命题的类型有两种:一是第Ⅰ卷中阅读一篇文章答四道选择题,如2009年全国高考卷的《甲骨文》;二是一篇文章既有选择题,也有简答题,如09年北京卷的《昆曲》。前者的命题思路与自然科学类文章的命题思路相近,后者的命题形式与文学作品的命题形式相似。从近几年全国各省市高考命题来看,现代文阅读客观题考社会科学作品阅读的越来越多。小现代文阅读福建卷.江苏卷.上海卷没考,全国卷Ⅰ.Ⅱ.山东卷.辽宁卷.安徽卷.天津卷.江西卷.浙江卷.广东卷.北京卷都考到了社科类阅读。可见,与科技类文本阅读相比,社科类文本阅读有强化的趋势。10年来高考试题中出现的社会科学类文章内容广泛,涉及社会科学的许多方面,有政治经济.教育探索.考古研究.诗画评论.文学评论.艺术鉴赏等。 一.(全国卷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范文

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范文 通过此次对科学发展观的调研,使我们更加深刻的理解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明确了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及时性与必要性,学会要有意识的用科学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范文,欢迎阅读! 调研地点;多媒体教室 调研人员:支部书记, 支部全体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年级组长,教研组长。 调研主题: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学校和谐发展 调研目的:明确科学发展观深刻内涵,结合实际,运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来分析解决问题,推进学校和谐发展调研过程:1、分组讨论 2、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3、支部书记做最后总结 调研总结: 通过此次对科学发展观的调研,使我们更加深刻的理解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明确了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及时性与必要性,学会要有意识的用科学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同时,不断将其与学校发展相结合,做到统筹兼顾,全面分析。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

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在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的深化。科学发展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新的领导集体对建设客观规律认识的升华。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改革以何种观念统领将关系到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关系到未来发展的战略决策。科学发展观不仅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纲领,也是推动科学、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发展的指导纲领。教育科学发展观是在教育领域,破除传统的、被长期束缚的思想观念,树立起现代化的、科学的发展观。教育科学的发展观是有时代特色的、符合时代需要的发展理念。只有具有一流的发展观,才能办出一流的教育。这是被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真知灼见。 此次对科学发展观的调研,明确了影响学校和谐发展的问题: 第一,学校领导班子成员中部分领导自身素质有待提高,个别领导工作方法有待改进,工作作风也存在些问题,如工作不落实、不到位,与老师沟通交流较少等。 第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质量求生存,质量求发展,影响我校教学质量提高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 1、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从总体情况看,学校人才总量不足,尤其是专任教师数量不足;人才结构不尽合理,

science杂志介绍

怎样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文章 佚名 一、《Science》杂志概况 美国的《Science》杂志为国际上著名的自然科学综合类学术期刊,在世界学术界享有盛誉,反映其被引文量的影响因子始终高居《SCI》收录的5700种科学期刊的前十位。据2001年最新统计,《Science》杂志年发表论文数901篇,被引用次数282431,影响因子为23.329,排名所有科学期刊的第8位。由于其独特的学术地位,国内许多科研院所为鼓励学术人员在该刊发表文章,都制定了优厚的奖励措施。 《Science》杂志创刊于1880年,目前在全球拥有16.5万个订户,超过《N ature》杂志三倍。《Science》杂志具有新闻杂志和学术期刊的双重特点,每周除向世界各地发布有关科学技术和科技政策的重要新闻外,还发表全球科技研究最显著突破的研究论文和报告。 《Science》杂志发表的论文涉及所有科学学科,特别是物理学、生命科学、化学、材料科学和医学中最重要的、最激动人心的研究进展。据统计,发表的论文中60%有关生命科学,40%是属于物理科学领域的(见附录1)。每年《Scien ce》杂志还出版大约15期专辑,展示某一专门领域的最新成果,例如生物技术、寄生虫学、纳米技术、计算机技术等。除高水平的论文外,每期专辑还发表有关科技职业的专题文章和以不同国家、地区为对象的专栏。 除了为发表全世界最好的科学论文和报道全球最好的科学新闻而努力外,《S cience》杂志还有三个特别重要的目标: ?将《Science》杂志和科学带入更多的发展中国家的科学工作者的家中和实验室里; ?帮助世界各地青年科技工作者更多地了解今后十年最重要的科技发展趋势、最新的科学仪器和技术以及科技职业的选择; ?用电子手段传播科技信息,进一步提高信息质量,并且通过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团体合作利用计算机互联网传送杂志,降低发行成本。 1995年,《Science》杂志与时俱进,实现了上网,即科学在线《Science Online》,提供《Science》杂志全文、摘要和检索服务。特别要注意的是:网络版是印刷版的补充,而不是替代。网络版上许多内容是免费的,如今日科学(S cience Now)报道每日科学新闻;科学后浪(Science Next Wave)给未来科学家提供职业信息;科学事业(Science Careers)提供就职机会、会议和研究活

二十世纪人类取得了一系列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

二十世纪人类取得了一系列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并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航天航空、原子能等高技术领域和高技术产业,其中对经济和社会影响面最广、影响力最大,影响持续时间最长的是电子信息技术。四十多年中,在微电子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双轮推动下,电子信息设备一方面通过极其迅速的更新换代,使性能高速提高,体积能耗不断减小,另一方面以惊人的速度降低价格,为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创造了良好的技术条件和经济可能性。随着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互联网在全世界的迅猛兴起,对经济活动和人类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到2000年底,互联网将世界各地100多万个网络、1亿台主机和5亿用户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覆盖全球的开发和使用信息资源的信息大通道,进入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社会等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从而揭开信息经济时代的序幕。 一、信息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的显著成效,促使世界各国致力于信息化,而信息化的巨大需求又驱使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总趋势是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中心,从典型的技术驱动发展模式向技术驱动与应用驱动相结合的模式转变。 微电子技术和软件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核心。集成电路的集成度和运算能力、性能价格比继续按每18个月翻一番的速度呈几何级数增长,支持信息技术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现在每个芯片上包含上亿个元件,构成了“单片上的系统”(SOC),模糊了整机与元器件的界限,极大地提高了信息设备的功能,并促使整机向轻、小、薄和低功耗方向发展。软件技术已经从以计算机为中心向以网络为中心转变。软件与集成电路设计的相互渗透使得芯片变成“固化的软件”,进一步巩固了软件的核心地位。软件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功能通过软件来实现,“硬件软化”成为趋势,出现了“软件无线电”“软交换”等技术领域。嵌入式软件的发展使软件走出了传统的计算机领域,促使多种工业产品和民用产品的智能化。软件技术已成为推进信息化的核心技术。 三网融合和宽带化是网络技术发展的大方向。电话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网的三网融合是指它们都在数字化的基础上在网络技术上走向一致,在业务内容上相互覆盖。电话网和电视网在技术上都要向互联网技术看齐,其基本特征是采用IP协议和分组交换技术;在业务上要从现在的话音为主或单向传输发展成交互式的多媒体数据业务为主。三网融合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把三个网合成一个网,但它的确打破了原有的行业界限,将引起产业的重组与政策的调整。随着互联网上数据流量的迅猛增加,特别是多媒体信息的增加,对网络带宽的要求日益提高。增大带宽,是相当长时期内网络技术发展的主题。在广域网和城域网上,以密集波分复用技术(DWDM)为代表的全光网络技术引人注目,带动了光信息技术的发展。宽带接入网技术多种方案展开了激烈的竞争,鹿死谁手尚难见分晓。无线宽带接入技术和建立在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之上的移动互联网技术,正向信息个人化的目标前进。 互联网的应用开发也是一个持续的热点。一方面电视机、手机、个人数字助理(PDA)等家用电器和个人信息设备都向网络终端设备的方向发展,形成了网络终端设备的多样性和个性化,打破了计算机上网一统天下的局面;另一方面,电子商务、电子政务、远程教育、

最新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彡彡九致力于打造高品质最新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在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的深化。科学发展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新的领导集体对中国****建设客观规律认识的升华。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改革以何种观念统领将关系到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关系到中国未来发展的战略决策。科学发展观不仅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纲领,也是推动科学、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发展的指导纲领。教育科学发展观是在教育领域,破除传统的、被长期束缚的思想观念,树立起现代化的、科学的发展观。教育科学的发展观是有时代特色的、符合时代需要的发展理念。只有具有一流的发展观,才能办出一流的教育。这是被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真知灼见。 教育作为人类最具特色的自觉行为,都是在一定观念指导下进行的。教育科学发展观不是空洞的,它深深地嵌入教育的体制、机制和教育发展的全过程;教育科学发展观也不是主观臆想的,它是根据历史和时代所提出的主题,并围绕这个主题、密切联系当前中国教育的实践,产生构建的理论体系。我国教育正处于体制改革和新旧体制转轨的过程中,教育改革越是深化,实践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就越需要科学的回答。由于教育的复杂性和周期性长的特点,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才能促进教育的健康发展。从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客观实践出发,教育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点是实事求是;教育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教育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方针是优先、协调、可持续发展。以上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辩证统一,贯穿于我国教育改革和教育实践、创新的全过程,是教育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观中国“科学发展-成就辉煌”大型图片展览的感想

观?科学发展成就辉煌?大型图片展览的感想 2012年11月24日,我们应用物理班和光信息班同学一起参加了北京展览馆举行的?科学发展成就辉煌?大型图片展览。当天阳光明媚,虽然气温也有些偏低,但这样一个能生动展示祖国发展现状的大型展览仍吸引了很多人纷至沓来,流连忘返。 我们首先来到的是序言展厅——走科学发展道路谱写辉煌篇章。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四位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从十六大的: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前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到十七大的: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到十八大的: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我们当今国家的领导人,革命性的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带领全国人民成功的向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历程。 在综合展厅里,反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对外贸易总量、外汇储备增长情况的动态演示图,描绘百姓衣食住行变化的组画,多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的照片墙,一次次吸引我们同学的目光,人们纷纷驻足观看。 继续往前走我们来到了专题展厅。 在第一部分?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展厅中央,通道两侧摆放的嫦娥二号卫星、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以及天宫一号/神舟九号组合体高仿真模型,吸引了很多观众的目光。现场展出的我国自主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是难得一见的真品,大家纷纷与?航天员?合影留念。这些照片、图表、模型和实物,从不同侧面展现出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方方面面取得的辉煌成就。大家置身于色彩斑斓的绚丽画卷,回眸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移步换景,驻足流连。 在第二部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厅中,我们看到了: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月湖街道平桥社区直接选举投票现场、2011年7月,?同心·党外院士服务团?赴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开展服务活动和福建省福州市全面推行?一站式?政务服务等活动,都体现了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国家一切属于人民的民

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

现代文阅读指导——自然科学类文章典型题目 【考点透视】 自然科学类文章地阅读,考查地热点有:把握说明对象地特征;辨识文章中所使用地说明方法;理解说明地顺序;理解重点词句地含义;概括说明地内容;体会说明语言地特点;分析文段结构;进行与文段内容有关联地个性化表达. 一、对文章解读能力地考查,始终是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考查地主要内容. .理解重要词语在具体语境中地含义和作用.阅读材料中出现地科学术语、科学概念,能对其含义做出理解;重要代词所指代地内容,能够具体解释;修饰限制性地词语,能对其作用阐释清楚. .理解重要句子在文章中地意义和作用.能找出段落或全文地中心句,对其在段落或全文地地位、作用做出阐述;对复杂句子、特殊句子、重要句子地意义能结合语境具体理解;能够发现文中地语病,找出并加以修改. .正确把握文意,概括要点.能够把握文章地大意,从中提取重要信息;根据文章提供地内容,对文中出现地新概念下定义;对段落地内容进行归纳;对全文要点进行概括;对事物地特点进行阐述;对事物地发展过程进行总结;根据文意,给文章增加标题. 二、理解并掌握自然科学类文章地技法,仍将是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考查地重点之一. .说明顺序.准确理解局部或整体地说明顺序;能够按照一定地说明顺序排列句序. .说明层次.熟练划分不同类型段落地说明层次;在理清层次地基础上,将抽出地句子能够还原到文章中去,并说明理由. .说明结构.准确理解全文地结构特点;理清段与段之间地关系;掌握过渡句段、照应句段、总括句段地作用;对局部内容在全文中地地位及作用做出阐述,并说明是否删掉地理由. .说明方法.能够快速判断文中所用地说明方法,并阐述其作用. .说明语言.对文章地语言特点进行归纳概括;理解文中加点词语地作用;阐述具体句段地语言特点. 三、注重培养考生地科学素养,始终是自然科学类文章考查地一个亮点. 中考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目前主要是对科技自然科学类文章地考查,根据新课标中“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地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地要求,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考查地题目势必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关注生态环境、关注科技进程、关注未来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地科学态度、科学思想、科学品质、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这些题目将会更多地以开放性试题地形式出现. 四、开放性试题地增加,将是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考查地一个发展方向. 开放性试题以它答案地多元性和不惟一性,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地一种重要形式.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试题地开放性主要表现在: .对说明内容进行创新性地表述;.对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独特地看法和见解; .结合实际对某个问题谈出自己地认识;.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 .根据文章内容延伸到文外相似地内容;.自然界对人类地启示;

科学发展,辉煌成就 十八大

科学发展,辉煌成就 从1949年到2012年新中国已经走过了63年辉煌历程,在这63年中,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国力不断壮大、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树立了和谐和平的良好形象,中国共产党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与贡献。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风险与困难,不断取得辉煌成就。 在十六大,十七大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民主法制制度取得新进步。中国正在以惊人的速度飞速前进,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成就。2006年,长江三峡大坝建成,这是世界第一大的水电工程。三峡工程完工后,足以缓解华东、华中和华南地区经济高速发展的电力需要。中华民族百年执着的三峡梦想,最终成为现实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北川猝然发生8级强震,大河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这是新中国以来破坏力最大,波及范围最强的一次地震。但是在党的领导与帮助下,在全中国人民的互相帮助下,最终将损失降到最低,充分展现了中国人的团结。2008年,中国举办了以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为理念的第29界奥林匹克运动会,并在本次奥运会上取得了金牌榜第一名的好成绩,充分展现了中国体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2010年举行上海世界博览会,这是世界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世界博览会,展现了中国的巨大能力与实力。2012年,我们喜迎全运,展现当代风采......

在近十年当中,无论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还是遭遇重大灾害,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GDP总值稳步上升,跃居世界第二;科技上我们取得了“嫦娥”卫星奔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行,“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等一系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奏响了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强音;文化上城乡教育努力向均衡发展,“三支一扶”,“西部教育计划”给大学生开辟了另一篇就业的新天地…… 作为21世纪当代大学生,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的高速发展与进步,感受到了中国的变化日新月异,从以前的一排排平房到今天的高楼林立,从以前家中的彩电,洗衣机到如今的液晶电视,液晶电脑,全自动洗衣机,从以前小学初中还要交学费到如今中小学免学杂费……无不例外的显示着中国科技、经济、政治方面的进步与发展。 当代的中国在发展,在进步,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更不能松懈下来,新世纪中国的发展还需要靠我们,或许我们的力量就像一滴水滴,但是水滴多了就会汇聚成大海,我们要以饱满的精神与热情,努力奋斗积极进取;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心态去迎接每一个挑战。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断去学习,去努力,为新中国的建设奉献我的绵薄之力。 外国语学院 11级英语

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测试题高考语文总复习高考语文专题训练

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测试题 (附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各篇文章,完成文后试题,每题5分,共100分。 (一)深海的发现:从“大洋中脊”到“深部生物圈” 人们看惯了绵亘的山岭和曲折的海岸,一般不会问“为什么”的问题。90年前,A?WEGENER 发现大西洋两侧的非洲和南美洲海岸线可以拼合,又有同样的化石,从而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但当时回答他的只是嘲笑和冷漠。半个世纪后,深海测量技术发现深海洋底也有高山峻岭,全世界有8万公里长的山脊蜿蜒在各个大洋,而大西洋的中脊恰好与非洲和南美洲的海岸线平行,人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大陆和大洋的岩石圈是分成若干“板块”的整体。 同样,沐浴在阳光下的人们,看惯了飞禽走兽、树木花草,决不会对“万物生长靠太阳”产生怀疑,又是深海洋底“黑暗生物圈”的发现,开辟了新的视野。上世纪70年代,“ALVIN”号深潜器在东太平洋发现了近百度的高温区,原来海底有“黑烟”状的含硫化物热液喷出,冷却后形成“黑烟囱”耸立海底。更为有趣的是在热液区的生物群。现在,这类热液生物群在各大洋被发现的地点已经数以百计,离我们最近的就在日本冲绳海糟。 黑暗食物链的基础,是在还原条件下进行化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的原核心生物,据推测与生命起源时的生物群相近。不只是海底,近年来发现在数千米深海海底下面数百米的深处,还有微生物在地层的极端条件下生存。这种“深部生物圈”虽然都由微小的原核生物组成,却有极大的数量,有人估计其生物量相当于全球地表生物总量的1/10。 “深部生物圈”的发现,大大拓宽了“生物圈”的分布范围。原来从极地冰盖到火山热泉,从深海海底到地层深处,生物的分布几乎无处不在,人类迄今研究和熟悉的,只不过是生物圈中的一小部分。不但海底,海水层里也是一样:运用新技术,发现了普通显微镜下看不见的微微型浮游生物。 深海大洋的发现,纠正了我们对生物界的偏见:我们用肉眼甚至用光学显微镜见到的只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上层,只占生物圈的一小部分;地球生态系统的真正基础,在于连细胞核都没有的原核生物。生物的一级人类,应当是古菌、细菌与真核生物三大类,而我们熟悉的动、植物只是真核生物中的一部分。 生物圈概念的扩展,也改变了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的关系。传统地质学里生物的“主角”是大化石,而实际改造地球的首先是原核生物,它们几首没有形态化石可留,只靠生态过程影响着化学元素周期表里几乎所有的元素,在三四十亿年的地质历史上默默无声地“耕耘”,直到今天才有可能得到重新的评价。总之,深海大洋的研究,不仅是地球科学,也是生命科学的突破口。 1.根据文章,下列对“大洋中脊”或“深部生物圈”有关内容的阐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与非洲和南美洲的海岸线平行的大西洋海底山脊,构成了大西洋的“中脊”。 B.“大洋中脊”的发现证明了“大陆漂移”的假说和“板块”现象的存在。 C.组成“深部生物圈”的原核生物生存于深海海底及其下面数百米的深处。 D.海洋“深部生物圈”的数量极多,其生物量是全球地表生物总量的1/10。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D项的解说将原文中的“有人估计”看作定论,与原文有出入。 2.对“我们对生物界的偏见”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混淆了地球生态系统的上层与基础,把原核生物看作是这个系统的上层。 B.对生物圈的认识局限在只占生物圈一小部分的地球生态系统的上层。

科学发展观的忠诚传播者

科学发展观的忠诚传播者----追记淮南市委党校副教授王鸿雁 作者:文章来源:淮南日报点击数:33更新时间:2009-03-18 07:51:59 字体大小:大中小 2008年9月27日上午8:30,舜耕山下的淮南市委党校,悠扬的上课铃声响彻宁静而美丽的校园。 淮南市委党校副教授王鸿雁抱着一大摞课件走进302教室,淮南市“十一五”期间第六期县干高知班全体学员,以热烈的掌声,对他表示欢迎。 这一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上午11:35,当讲完最后一个问题时,王鸿雁汗流满面,衬衣湿透。一阵猛烈干咳,伴随着强烈的眩晕,瞬间袭来。虚弱的他,瘫坐在椅子上…… 这是王鸿雁的最后一堂课。从此,他离开了战斗了28年的心爱的党校讲台。 2008年10月7日,王鸿雁被确诊为肺癌晚期。 2009年2月11日,在与癌症抗争、和死神赛跑了4个月之后,王鸿雁——这位科学发展观的忠诚传播者,停止了呼吸,年仅49岁。 上篇:忠诚传播科学发展观 英年早逝的王鸿雁,把毕生精力、全部智慧和辛勤汗水,都倾注于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科学发展观的学习、研究、宣讲和传播之中。 生命最后4个月,王鸿雁始终心系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积极建言献策,提出意见建议,奉献出了最后的光和热

权威医学专家断言,王鸿雁最多只能活3个月。 “当鸿雁得知自己被确诊为肺癌晚期时,他所表现出来的那种镇定和平静,实在出乎常人想象!”王鸿雁的妻子谢铭泪流满面,泣不成声。“我是一个从事马列主义研究几十年的人,也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虽然我强烈地渴望活着,但是,癌症给我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与其消极等死,不如抓住生命最后一点宝贵时间,做一些有益的工作,完成未尽的事情!”王鸿雁去世之后,谢铭在整理遗物时,发现了他写在一张备课卡片上的这段话。 王鸿雁开始了与癌魔的殊死抗争,和死神进行着一场赛跑! 其时,安徽省委决定把淮南市作为全省唯一试点市,和省直部门同步,在全省第一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时进行试点。作为市委党校校务委员、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研室主任、市哲学学会会长和资深理论专家的王鸿雁,被选定担任市委学习实践活动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综合组副组长。 这时,王鸿雁的生命已经进入倒计时,正在进行痛苦的化疗。他完全可以向淮南市委组织部和淮南市委宣传部说出病情真相,完全可以提出不担任综合组副组长,完全可以安心地躺在医院。然而,他却选择了向组织和同事隐瞒病情。一开始,除了市委党校几位领导和王鸿雁的妻子,很少有人知道他已经身患绝症。他认为也许只有这样,才能抓住那仅有的一点宝贵时间,去做更多有益的工作,发出生命最后的光和热! 他躺在病床上,心却不在医院里。

科学杂志读后感

科学杂志读后感 科学杂志读后感范文一 《我们爱科学》是一本内容科学杂志,介绍了好多形状各异的植物和微生物,还有动物的故事。它的知识性很强,情节生动有趣,让我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我们要学科学、爱科学,把科学展示出来。科学家告诉我们,好奇心是人的天性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也是激发探索科学奥妙的主要动机,所以遇到问题我们要勇于问为什么,勇于尝试、创新,勇于推翻前人的结论。例如伽利略,哥白尼等人,他们不顾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反对,勇敢地指出前人错误的论点,通过亲身实践证明了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也换来了伟大的成功。 以前,我一直不知道人体皮肤的作用,读了这本书,才知道皮肤可以调节体温,通过汗液把温度降下来。而且皮肤是感觉器官,触及它就立即感知,无论抠、抓、掐,轻重程度都能分辨出来,即使闭上眼睛,也可以准确地知道位置。皮肤富有弹性,按一下即恢复原样;它防止水渗进身体里,被雨水淋了也不怕。皮肤好可爱,我要告诫大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要爱惜呀! 《我们爱科学》不仅让我知道很多科学方面的知识,而且丰富了我的生活,使我更快乐。 科学杂志读后感范文二 《科学家的故事》这本书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书中写了李时珍、达尔文、牛顿、爱迪生等一些科学家的故事,读完之后,觉得他们真是很伟大,很厉害。特别是李时珍,真不愧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家,我们都应该向他学习。 李时珍三四岁就开始学习察看植物,红的、黄的、白的,五颜六色的植物他都要弄清楚,等李时珍长大后发现,旧本草书里有许多错误,于是他下定决心把本草重新整理,把错误的地方改过来。于是,李时珍翻山越岭,到深山去采集药物。李时珍在进行收集整理本草刚目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曾经有一次采集的所有资料都丢掉了,但是他没有灰心,一点一点的又从头再来。为了分清各种植物的药用功能,采到的药物他都要亲自尝一尝,有好几次差点要了他的命。还有,李时珍的家乡出产一种靳蛇,又叫白花蛇,身上有24块斜方块,白花蛇可以治病,是一种祛风湿的好药,李时珍想尽办法捉来了一条白花蛇,为了试验效果,李时珍让这条白蛇咬了一口,差一点没了命。 正是这种精神,让他又试着尝试各种草药上千种,例如,曼陀罗花,李时珍为了试验这种花的麻醉作用,就在自己身上试一试吃了这种花是不是会麻死人,当然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经过了很多次的试验,李时珍终于完成了《本草刚目》的修订,记载的药物有1892种,还附有1160幅插图,还增补了374种新药。 从李时珍的身上,我感到古人为我们付出了那么多,我们应该感谢古人,感谢李时珍的《本草刚目》,它真是一部伟大的医学巨着埃李时珍为了重新编写《本草刚目》,吃尽了千辛万苦,还亲自实验,不怕困难,不怕死亡,我们要学习他的这种精神,在学习上不退缩,不怕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