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

一、夏朝

从二里头文化遗址看,当时的农具主要是石器,如、,以及蚌铲、骨

铲、和木制耒、耜等。⑴

夏代的农业生产比过去有了大的发展,《史记.夏本纪》说禹在治水的

同时“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氵一丝土)。命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这说明禹在治水的过程之中推广了水稻等农作物的种植。夏代已有农田的排灌沟渠,《论语?泰伯》载孔子的话说禹“尽

力乎”。《史记.夏本纪》则说禹“浚吠(qua门)浍(kuai )致之川”,

《集解》注引说“吠浍,田间沟也”。这就是说禹疏浚田间吠浍使之达于河流。这里就有排与灌两方面的问题。

夏代在中原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其他地区农业经济也在发展之

中,如分布在上流及其支流、流域,时间上大约与夏同时的就是如此,齐家文化因1924年发现于甘肃而得名,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

其主要遗址有甘肃武威皇娘娘台、永靖大何庄和秦魏家等350多处。齐家

文化的经济生活也以农业为主,部落、氏族居民过着较稳定的定居生活,主要农作物是粟,出土的陶罐中就发现了粟。生产工具为石器、,挖土工具为、骨铲,有的石铲用硬度强的玉石作成。收割谷物多用磨光穿孔的石刀、。加工谷物用石磨盘、石磨棒、石杵。夏朝的北方,约在今内蒙赤峰一带、辽宁西部、河北北部,分布着一种首先发现于

内蒙赤峰村遗址的夏家店下层文化,考古资料说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部族先

民以农业生产为主,过着定居生活。使用的农业生产工具有打制石锄、磨制石铲、磨制石刀,谷物加工有石磨盘、石磨棒等工具。

二、西周

西周时期,盛行耦耕,即二人为一组,合力而耕。这样,既较省

力,动作又快,当是耕作方法的一个进步。金属农具的应用和耦耕的推广,使幵垦荒地的规模越来越大了。“千耦其耘”的诗句,反映了成千上万的人大规模耦耕的景象。

当时人们不仅能进行深耕、熟耘,而且也能使用绿肥和制造堆肥。

“荼寥朽止,黍稷茂止”,就是把田间耨锄的荼寥和杂草沤作绿肥,使黍稷等作物生长得更为茂盛。用火化、土化等方法制成的堆肥,也是常用的肥料。此外,对防治虫害也非常注意。[39]

三、春秋时期

中国传统农业在春秋时期才幵始形成。春秋时期的人们发明了以前没有的铁犁铧、铁锄、连枷、石磨等新农具。春秋时期是我国农具史上的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阶段,即是铁农具和牛耕幵始登上历史舞台。

春秋时期的农业生产技术比原始农业有很大的进步,因而农具也有所改进,种类增加,虽然仍以木、石、骨、蚌农具为主,也出现了青铜农具(晚期还出现了铁农具)。整地农具有耒、耜、耰、铲、锸、锄、犁等,中耕农具有钱、等,收获农具有钅至、艾、镰等,加工农具为磨盘、杵臼等。

耒耜是当时最重要的整地工具,《管子?海王篇》也说:“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显然,耒耜是两种独立使用的整地农具。耒是最古老的挖土工具,是从米集经济时期挖掘植物的尖木棍发展

而来的。早期的耒就是一根尖木棍,再后在下端安一横木便于踏脚,入土容易。再后木耒由单尖变为双尖,成为双齿耒。单尖木耒的刃部发展成为扁平的板状刃,就成为木耜。铲是一种直插式整地农具。铲和耜是同类农具,在原始农业的生产工具中并无明显的区另I」。各地出土的商周

石铲、骨铲和铜铲,都是考古学家们根据其形状类似现代的铁铲而套用的,实际上其中一些较大型的铲都应该是耜。现在一般将器身较宽而扁平、刃部平直或微呈弧形的称为铲,而将器身较狭长、刃部较尖锐的称为耜

春秋时期的农业已经摆脱了原始农业那种刀耕火种的粗放状态,建立起较均衡的农牧业生产结构,田间生产技术有较明显的进步,突出表现在一整套农业工具的齐备,能够满足大田作业各个环节的技术要求,

尤其是牛耕和铁农具的出现,更是我国农业历史上的重大成就。它为战

国时期我国以精耕细作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农业技术体系的真正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在我国农业发展史上应该占有重要的地位。

四、战国时期

生产工具方面所出现的革命性变革,主要是铁器的出现和广泛使用。春秋末年已经有了铁器,但不普及。进入战国后,无论农业还是手工业,都已离不幵铁工具。在《孟子》书里已提到铁耕。《管子》则以为: 农夫必须有铁制的耒、耜、铫,女工必须有针和刀,制车工必须有斤、

锯、锥、凿。否则他们就不能成其事。据所知,河南、陕西、山西、山东、河北、辽宁、湖南、湖北等省都出土过战国铁工具,可见当时使用铁器的区域异常广阔。而且铁工具的类型也多种多样,如有锄、臿、镰、铚等农具,也有斧、铸、凿、刀等手工工具,在同一种工具中又有大小或不同式样的差异。在青铜器时代,铜工具往往和木、石、骨、蚌制成的工具并存。到战国时,不仅木、石工具渐渐消失,就是青铜工具也日益减少。锐利而坚固的铁工具大量地使用于农业和手工业,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五、汉朝

汉朝时期,铁农具的牛耕是最重要的生产工具,最重要的犁地法是二牛抬杠。一些新式法,如代田法、区田法相继诞生。国家注重兴修水利,尤以关中地区为最。着名的水渠有成国渠、、等。东汉时期,出现了和渴乌等水利工具,增加了农业生产效率。

翻车,是一种刮板式连续提水机械,又名,是我国古代最着名的农业灌溉机械之一。记有毕岚作翻车,三国加以完善。

翻车可用手摇、脚踏、牛转、水转或风转驱动。龙骨叶板用作链条,卧于矩形长槽中,车身斜置河边或池塘边。下链轮和车身一部分没入水中。驱动链轮,叶板就沿槽刮水上升,到长槽上端将水送出。如此连续循环,把水输送到需要之处,可连续取水,功效大大提高,操作搬运方便,还可及时转移取水点,即可灌溉,亦可排涝。我国古代链传动的最早应用就是在翻车上,是农业灌溉机械的一项重大改进。

六、隋唐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南北方自然条件不同,因此所用的工具也有所

区别。南方主要以翻车、龙骨车、曲筒等为主。而北方则主要应用桔槔、辘轳、滑车等。到了唐代后,又发明了筒车、高转筒车、立水井等更为先进的灌工具

“江东犁”和南方水田地区的耕作技术

江东犁是适应南方稻田整地作业而出现的。据陆龟蒙《耒耜经》的描述,江东犁由十一个零件组成,这十一个零件包括:犁鑱、犁壁、犁底、压鑱、策额、犁箭、犁辕、犁梢、犁评、犁建、犁盘。其中除犁鑱和犁壁是由金属铸造而成的以外,其它皆由木制而成,具体形制和功用如下: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 清外历史组 考点1、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特征。 (1)、河 姆渡原始居民(南方):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使用骨、木、石质及陶质工具,其中骨器有耒、耜、锄等。 (2)、半坡原始居 民(北方):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使用石铲、石刀等工具,种植粟、麻和蔬菜,把粟加工成小米,用麻纺织麻布。 考点2、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1)、 战国前期,铁器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各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生产力f生产关系) (2)、商鞅变法措施中,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考点3、知道 《齐民要术》等重要著作。 北魏农学家贾思勰著《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农学著作;书中阐述了新发明, 即利用杠杆原理制成的灌溉工具一一桔槔。 考点4、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1)唐太宗以民为本的措施:轻徭薄赋,以实物代替劳役 (即:庸)。减轻了农民负 担,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2)唐朝新式农具:曲辕犁提高了耕作效率, 筒车提高了灌溉效率。共同促进了农业发展。 考点5、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辽宋夏金时期,南方农业发展速度超过北方,南方农业发展表现如下: (1)、南方灌溉技术提高。发明了牛转翻车,修筑水闸用于灌溉 (2)、南方耕作技术提高。在湖泊江边开辟圩田,在丘陵山地修造梯田。 (3)、南方水稻产量大幅增长。著名水稻产区有苏州和湖州。 (4)、原产北方的小麦、粟、豆类在南方扩大种植。 (5)、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成为南方重要的经济作物。 考点6、简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 元世祖忽必烈重视农业的措施: (1)、下令禁止把农田变为牧场,鼓励开荒种粮; (2)、向全国推广棉花种植技术,棉布开始成为百姓的主要衣料; (3 )、治理黄河,新开运河,使京杭大运河变直而通畅。 二、延伸:1973年,袁隆平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做出了贡献, 他被国内外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三、提升 1?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中国古代的电磁学成就

中国古代的电磁学成就 中国古人对电和磁的知识的积累及其技术成就,在世界物理学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古代人在雷电、静电、静磁学方面的知识以及在罗盘的制造方面远远地走在欧洲人前面。除了用的传统方式解释磁体极性、磁偏角之外,在其他方面的科学发现和技术成就也是令人惊叹的。对尖端放电现象的观察和研究,使古人发明了避雷器,用于高大建筑的顶端,防止雷击。特别是磁的研究与应用对中国古代的生产、军事、航海测量等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 一、摩擦起电 我国古代人在电学知识方面很早就有了“琥珀拾芥”的记载,对静电和雷电现象也有许多值得称道的见解。琥珀是一种透明的树脂化石,在古籍中也写作“虎魄”、“虎珀”。玳瑁是一种类似龟的海生爬行动物,其甲壳也叫玳瑁;汉代王充等人称它为“顿牟”。静电现象的最早记载见之于西汉成书的《春秋考异邮》:“玳瑁吸喏”。“喏”即草屑一类轻小绝缘体。王充在《论衡·乱龙篇》中写道:“顿牟掇芥,磁石引针,皆以其真是、不假他类。” 东晋郭璞在《山海经图赞》中写道:“磁石吸铁,玳瑁取芥,气有潜通,数亦宜会,物之相投,出乎意外”。明代李时珍说:“玳瑁拾芥,如草芥,即禾草也。”类似记载,举不胜举。需要指出的是,芥子比草芥稍重,只要静电力足够大,干燥的芥子也能被琥珀吸引。从以上种种记载可见:人们根据吸引现象将电和磁并列为同一类,这是后来电磁学的思想先导。在西方古代,电和磁是被分别认识的。 除了琥珀、玳瑁之外,古代人还发现了毛皮、丝绸和其他多种物质的静电现象。它们之所以被发现,是由于静电火花和放电声音引起人们的注意。西晋张华在其著《博物志》中最早记述了静电闪光和放电声。他写道:“今人梳头、脱著衣时,有随梳、解结有光者,亦有咤声。”这里描述了两个静电实验:一是用梳子梳头发;二是猛然解脱毛皮或丝绸质料衣服。在这两个实验中都能发现静电闪光和听到放电声。《晋书·五行志》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晋永康元年(300),晋惠帝司马衷纳羊氏为后。羊氏入宫就寝,侍人为其解脱衣服;“衣中忽有火,众咸怪之”。这就被当成一件怪事从后宫传出。方以智认为,所有布料都能摩擦起电。他写道:“青布衣,大红西洋布及人身之衣,气盛者皆能出火。”方以智的论断是完全正确的;他所谓“气盛”是他那时代对摩擦起电的一种流行解释而已。梳理头发和解脱衣服所发生的静电放电现象。 二、对雷电的认识 在殷商甲骨文中就有了“雷”和“电”的文字符号。从古代人分别造“雷”与“电”二字起,他们在一个较长时期里在大多数情况下将雷电看作是两种自然现象。《淮南子》说:“阴阳相薄为雷,激扬为电”。它以阴阳二气摩擦与碰撞的激烈程度来区分雷电。早在战国时期,《慎子》说:“阴与阳夹持,则磨轧有光而为电”。《慎子》一书已具有从声音与光二者区分雷电的思想。宋代陆佃在《烟雅·释天》中指出:阴阳相激,“其光为电,其声为雷”。只到此时,雷声电光作为同一现象的不同表现才被人们所认同。 汉代王充对雷电有精辟见解,曾论证雷的本质是火。他在《论衡·雷虚篇》中写道:“雷者,火也。以人中雷而死,即询其身,中头则髦发烧焦,……临其尸上闻火气,一验也。道术之家以为雷烧石色赤,投于井中,石焦井寒,激声大鸣,若雷之状,二验也。人伤于寒,寒气入腹,腹中素温,温寒分争,激气雷鸣,三验也。当雷之时,电光时见,大若火之耀,四验也。当雷之击时,或燔人室屋及地草木,五验也。言雷为天怒,无一效验。然则雷为天

中国农业农村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国经济

中国农业农村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中 国经济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同时也是谋划“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一年。回顾和总结过去五年农业农村发展的基本经验,深入分析未来五年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研究探讨“十二五”时期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目标任务、基本思路和途径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农业农村发展的主要成就与基本经验 (一)主要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中国农业农村发展十分困难的时期,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好的时期之一。面对宏观经济形势急剧变化、农产品市场大幅波动、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重大突发事件不断出现等诸多挑战,国家持续加大农业农村投入,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 1 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十一五”时期前四年,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年均增产2.3%,是“八五”时期以来增产最快的时期:棉花生产再上一个台阶,年均产量达726.2万吨,比“十五”时期增加33.8%;油料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2008年扭转前两年生产下滑的趋势,2009年产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糖料生产实现较快发展,年均增产6.6%,一举打破了“十五”时期徘徊的局面;种植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农产品生产集中度和优质品率稳步提高,畜牧和水产品生产稳步发展,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继续发展,农村经济结构进~步优化。 2 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十一五”时期前四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年均新增1369千公顷,比“十五”时期年均新增量提高20%以上。2009年,农村饮水安全人口达到6.8亿人,提前6年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要求;全国乡镇通沥青(水泥)路率达到92.7%,比“十五”时期末提高11.3个百分点:全国沼气用户达3600多万户,比“十五”时期末增加一倍以上;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49%,比“十五”时期末提高13个百分点: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1%,比“十五”时期末提高3个百分点。 3 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农村民生得到显著改善。“十一五”时期前四年,全国“两基”入口覆盖率接近100%,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3%以下,广播电视、电影放映、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书屋等文化工程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扭转了“十五”时期下滑的局面;2009年,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人口达8.3亿人,补偿支出使7.6亿人次受益,分别是“十五”时期末的4.7倍和6.2倍;2009年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4759.3万人,基本实现全覆盖。 (二)基本经验 “十一五”时期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较快发展,为国民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做出了贡献,为实现“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任务奠定了基础,为研究制定“十二五”规划赢得了主动,也为“十二五”和今后一段时期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积累了经验。 1 坚持重中之重的指导思想。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是党和政府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提出的解决“三农”问题的指导思想。为贯彻这一指导思想,中央连续下发了7个“一号文件”,研究制定了“十一五”农业农村发展规划,分别就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业农村基础建设等重大问题做出部署和安排,出台和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推动“十一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新的巨大成就。 2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实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是党和政府针对工农、城乡发展不协调和二元结构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做出的重大决策。“十一五”期间,在统筹

中国近代的交通方式的变化

近代(1840—1949) (1)海:轮船 ①最先引进中国的近现代交通工具是轮船,洋务运动时,创办马尾造船厂。 ②1865年,中国终于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③19世纪70年代初,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这是中国第一家航运公司。 (2)陆: ①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自行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自行车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50年代以后,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制造厂。) ②火车(第一次工业革命) 沪淞铁路:中国出现最早的铁路(外国商人修筑) 唐胥铁路: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出现“马拉火车”的天下奇闻) 京张铁路:中国人自行设计并修筑的第一条铁路(詹天佑)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收回包括铁路在内的利权运动的蓬勃开展,中国的铁路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③电车,公共汽车(第二次工业革命) 电车: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 公共汽车:上海在1924年出现,北京则是在1935年开始有。 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批12辆“解放牌”载重汽车,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诞生。

(3)空:飞机 中国的民航事业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3、现代(1949年后)交通工具发展的特点:发展快,多层次,范围广,不平衡 (具有多层次性原因: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同时也受具体环境的影响。)来自网络,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评论(0)00 烦心的快乐3级2010-07-05 交通变化将向环保,节能为重点方向发展! 评论(0)00 卓尔不群7级2010-07-07 从马车到自行车到汽车火车。最后到飞机

农业的发展了历史

中国农业发展史 食物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农业是以食物生产为目的的经济活动,因此,农业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性变迁。距今一万年左右,农业开始 在我国出现,原始农业初步发展。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制时代,原始农业也逐渐向粗放农业转变,为后来农业的长足发展创造了条件。 中国农业的起源 中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距今170万至1万年前,已有脱离动物界的原始人类生活在这片辽阔的大地上。当时尚末产生农业,原始人类依靠采集和渔猎为生,史称旧 石器时代,相当于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有巢氏“构木为巢”、燧人氏“钻燧取火”’和伏羲氏“以佃以渔”的时代。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采集渔猎的强化,人类常常面临饥饿的 威胁。如何获得稳定而可靠的食物来源成了农业起源的动力。 我国农业发生最早的地区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土壤疏松肥沃,气候温 暖干燥,为原始农业的发生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考古学资料表明,黄河中 游的磁山和裴李岗文化距今已有8000年历史。遗址中发现大量粟类作物,有的窖穴堆积达2m以上。从出土工具看,不仅有石斧、石刀、石铲、石镰等种、管、收农具, 还有石磨盘和石磨棒等粮食加工工具。此外,还表现有猪、狗、鸡的遗骸,说明当时 已经形成农牧混合型农业经济。其后的仰韶文化以及黄河上游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 和下游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均表明黄河流域是我国农业起源最早的地区之一。 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为以水稻种植为特色的原始水田农业的发展创 造了条件。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是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存,距今已7000多年。在这里发现有稻谷、谷壳、稻秆、稻叶等遗存,厚20~50cm,此外还发现大量的石斧和骨耜。在相距不远、年代与之相近的桐乡罗家角遗址中还发现籼粳栽培稻并存。这些说明长 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摇篮(图)。其后的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 化都是这一传统的继续。 南方地区农业起源较黄河、长江流域相对为晚,较典型的代表有广东曲江的石峡遗址、云南白羊村遗址和福建昙石山遗址,距今5000至3000年。河北、内蒙古及东北

物理学家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的主要成就介绍

物理学家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的主要成 就介绍 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 (1831?1879),出生于苏格兰爱丁堡,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经典电动力学的创始人,统计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麦克斯韦主要从事电磁理论、分子物理学、统计物理学、光学、力学、弹性理论方面的研究。尤其是他建立的电磁场理论,将电学、磁学、光学统一起来,是19世纪物理学发展的最光辉的成果,是科学史上最伟大的综合之一。 他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这种理论预见后来得到了充分的实验验证。他为物理学树起了一座丰碑。造福于人类的无线电技术,就是以电磁场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麦克斯韦大约于1855年开始研究电磁学,在潜心研究了法拉第关于电磁学方面的新理论和思想之后,坚信法拉第的新理论包含着真理。于是他抱着给法拉第的理论"提供数学方法基础"的愿望,决心把法拉第的天才思想以清晰准确的数学形式表示出来。 他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对整个电磁现象作了系统、全面的研究,凭借他高深的数学造诣和丰富的想象力接连发表了电磁场理论的三篇论文:《论法拉第的力线》(1855年12月至1856年2月);《论物理的力线》(1861至1862年);《电磁场的动力学理论》(1864年12月8日)。对前人和他自己

的工作进行了综合概括,将电磁场理论用简洁、对称、完美数学形式表示出来,经后人整理和改写,成为经典电动力学主要基础的麦克斯韦方程组。据此,1865年他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电磁波只可能是横波,并推导出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同时得出结论:光是电磁波的一种形式,揭示了光现象和电磁现象之间的联系。1888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用实验验证了电磁波的存在。 麦克斯韦于1873年出版了科学名著《电磁理论》。系统、全面、完美地阐述了电磁场理论。这一理论成为经典物理学的重要支柱之一。在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方面麦克斯韦也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是气体动理论的创始人之一。1859年他首次用统计规律得出麦克斯韦速度分布律,从而找到了由微观量求统计平均值的更确切的途径。1866年他给出了分子按速度的分布函数的新推导方法,这种方法是以分析正向和反向碰撞为基础的。他引入了驰豫时间的概念,发展了一般形式的输运理论,并把它应用于扩散、热传导和气体内摩擦过程。1867年引入了"统计力学"这个术语。麦克斯韦是运用数学工具分析物理问题和精确地表述科学思想的大师,他非常重视实验,由他负责建立起来的卡文迪什实验室,在他和以后几位主任的领导下,发展成为举世闻名的学术中心之一。

历史考点: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考点1 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知识主线时期 核心考点 史料实证 原始社会 农业起源 (1)最早培植水稻和粟 (2)耕作方法:实行刀耕火种(3)工具有石、木、骨器(4)土地属氏族公社所有 1.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 这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怎样的生产方式?答案 小农经济。 2.“井田之变,豪人货殖,馆舍布于州郡,田 亩连于方国”。 材料中的豪人指的是谁?答案 东汉时期的豪强地主。 3.南宋诗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云:“下田戽(汲)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沟;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材料主要反映的经济现象是什么?答案 灌溉工具用于农业生产。 4.《论衡》中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这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的什么特点?答案 精耕细作。 归纳总结: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的演变。秦汉时期,基本形成了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封建小农经济模式。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发展到顶峰。 基础知识 1.古代的农业生产模式: 精耕细作,包括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和一家一户的经营方式,开始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 2.小农经济 (1)含义: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精耕细作,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历程: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贯穿整个封建社会。 (3)弱点: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 (4)评价:①在初期,基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进步;②在后期,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是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之一。 3.土地制度

高一历史必修二全册学案:第五单元_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_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课程标准】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知识结构】 一、交通工具的更新 1、传统的交通工具:轿子、马车、帆船 2、近现代新式交通工具 (1)人力牵引的新式交通工具:人力车、自行车 ①人力车:人力车是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 ②自行车(又称脚踏车): --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 --20世纪初,自行车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20世纪50年代后,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制造厂,自行车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主要的代步工具,以至有“自行车王国”之称。 (2)机械牵引的新式交通工具:电车、摩托车、汽车、轮船、火车、飞机 ①电车:1906年,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在天津建成。 ②摩托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摩托车逐渐成为城乡居民的重要交通工具。 ③汽车: A、公共汽车: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 B、出租汽车: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出租汽车行业发展迅速。 C、家庭汽车:改革开放以来,家庭汽车成为人们新的代步工具。 ④轮船: A、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1865年4月,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B、洋务运动中,创办于1872年的上海轮船招商局是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的诞生。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洋务运动中由军工企业转向兼办民用企业的第一个企业。它具有打破外轮垄断中国航运业的积极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中国的权利。 ⑤火车:

A、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收回铁路利权运动的蓬勃开展,中国的铁路建设得以较快发展。 ---例:1909年,中国工程师詹天佑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建成通车,这是第一条由中国人自行设计的铁路。 B、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铁路交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例:1969年北京地铁开始运营,结束了中国没有城市地铁的历史; 2003年投入商业运营的上海磁悬浮列车专线是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的磁悬浮列车专线。 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贯通,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⑥飞机: --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20世纪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所有省份实现了飞机的运营。 ------归纳提升:近代以来交通工具更新的特点 (1)发展种类:陆、海、空交通工具全面发展; (2)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动力演进; 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同时也受具体环境的影响,各种层次的交通工具在现代中国并行应用。(4)技术:由国外引进发展为自己研制。 二、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 1、邮政通信事业的发展 (1)落后的邮政通信方式:驿站和民信局。 (2)中国邮政通信的发展历程 ①试办: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 ②正式办理:1896年“大清邮政局”正式成立,邮传脱离海关,通信范围囊括了全国各主要商埠口岸和中心城市。 ③进一步扩展: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邮局邮路得到进一步扩展。 2、电信事业的发展 (1)电报 ①有线电报: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随后几年,中国电报线路遍及18个省,沟通了各大城市与边疆之间以及各大城市之间的联系。 ②无线电报:1906年创设。到 1932年底,除了国内无线电报外,还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 (2)电话 ①传入: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 ②发展:民国成立后,电话线路与电话营业局、电话营业所继续增加。 ③新时代: --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 --20世纪80年代之后,通信技术和通信网络发展迅速。 --2003年末,中国电话用户总数跃居世界第一位。

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

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得演变 农业可以划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等不同得历史形态,它们就是依次演进得.在原始农业时期,使用木石与砍伐农具、刀耕火种、撂荒耕作制就是原始农业生产工具与生产技术得主要特点,它基本上与考古学上得新石器时代相始终。传统农业则以使用畜力牵引或人力操作得金属工具为标志,生产技术建立在直观经验得基础上,而以铁犁牛耕为其典型形态。我国自公元前21世纪进人阶级社会时,黄河流域逐步 从原始农业过渡到传统农业。从那时起,我国农业逐步发展,形成精耕细作得传统,直到封建社会末期。从原始社会到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工具得初步形成阶段。中国农业起源于没有文字记载得远古时代,发生于原始采集狩猎经济得母体之中。从世界范围瞧,中国就是农业起源最早得国家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发展农业生产得过程中,创造与改进了多种多样得农具,促进了农业得发展.在石器工具得制作方面,除了原有得打制石器之外,出现了磨制石器。特别值得注意得就是在打石山遗址中发现了人类用火得痕迹.到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生产工具虽仍以石器为主,但有了明显得改进,器型有磨制得石刀、石斧、骨椎、骨镞等。 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经济有了新发展,较发达得锄耕农业就是当时主要得经济部门,男子在生产中起着主导作用。从各地区各文化遗址出土得文物来瞧,生产工具有了很大得改进。新石器时代得石器绝大部分就是经过加工磨制得,器形规整,用途分明。如耕作工具有长方形得石斧,形体厚重,适合于砍伐。 夏、商、周时期得农业生产工具比前期有所进步,夏王朝主要还就是

木石与蚌器。青铜器虽有,但仍然就是少数。到了商朝,农业已成为商代最重要得社会生产部门,青铜农具已有铜铲、铜镰与铜斧。但青铜十分稀少,在农业生产上,主要还就是石制、木制与蚌制.商代已经利用牛进行犁耕.西周得农业在农具得制作技巧上有所提高,对木、石得加工以及工具得结构进一步得到改善,经过加工处理得农具更加省力。西周时,人们普遍采用耦耕,就就是使用耜来耕作生产.“耦”就是两人配对合作,“耦耕" 即就是以两人合力耕田作为基本劳动力得生产单位。原始得犁应就是木制得,有得则可能就是木犁身、石犁铧。战国中后期,铁农具在生产上已占主导地位,铁农具数量大,种类多。简易得铁犁铧,一直从战国到西汉广为使用.传统农业就是以使用畜力牵引或人力操作得金属工具为标志,生产技术建立在直观经验得基础之上,并以铁犁牛耕为其典型形态。战国时期铁器在农业生产上得使用并与牛耕结合,具有划时代得意义,它使人们告别了刀耕火种得新石器时代与青铜器时代,大大推动了古代农业生产力得发展,标志着传统农业生产技术得初步形在生产工具方面,铁农具被广泛使用。战国时期,我国社会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得重大变革,促成这种变革得根本动力,就是当时农业经济得迅猛发展,其中尤以农业生产工具得进步(即铁农具与畜力得使用)最为显著。至战国时期,铁资源得广泛开发,冶铁技术得不断进步,使得生产工具采用铁为材质成为可能。这一时期,铁得发现并应用于生产领域,就是人类经济史上一个划时代得变化。从木石农具发展到铁制工具得革命耕作上从单纯依靠人力发展到利用畜力,就是农耕得动力上得革命。它们促进了这一时期得社会生产力得提高. 秦汉时期,手工行业中,冶铁业就是最重要得行业。铁农具得使用,

物理学近年来的重大成就

物理学近年来的重大成就 对量子世界的研究是20世纪以来物理学的主攻方向。微观世界具有与宏观世界不同的特性,许多量子现象及其物理本质难以把握,往往争论不休,最著名的是爱因斯坦与哥本哈根学派关于量子特性的世纪争论。 21世纪以来,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利用扫描隧道显微技术,可以观察和移动单个原子或分子;运用飞秒激光技术,可以研究分子内部动力学过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法国物理学家阿罗什与美国物理学家维因兰德由于创建了一种巧妙的试验方法,从而能够直接观察单个微粒却不对其自身产生破坏,开辟了量子物理学实验领域的新时代,而获得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到目前为止,物理学家已经从对量子世界的“解释”阶段,开始进入“调控”时代。 在对量子物理的研究方面,我国物理学家也作出了重大贡献。由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和清华大学物理系的科研人员组成的联合攻关团队,经过数年不懈探索和艰苦攻关,于2013年3月宣布,成功实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是国际上该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 21世纪物理学研究的另一个重大方向则是对物质世界基本结构的探索。按现代物理学的认识,宇宙中我们目前观察到的物质只占宇宙的4﹪,暗物质则占宇宙的23﹪3,还有73﹪是暗能量。暗物质的存在虽然在理论上已被人们接受,但是暗物质到底是什么?有些什么性质?仍然是个“迷”。由丁肇中主持、诸多中国科技人员参

与的阿尔法磁谱仪项目,2013年公布:从宇宙射线流的观察中获得符合暗物质理论预测的实验数据。 前不久,又传来物理学的一个重大进展。2013年3月14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公布,希格斯玻色子存在的预测得到实验证实。从而使62个亚原子粒子形成一个完美家族。1964年由比利时物理学家恩格勒与英国物理学家希格斯分别提出的亚原子粒子质量来源的理论(希格斯机制)也因此获得2013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知识讲解

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 农业可以划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等不同的历史形态,它们是依次演进的。在原始农业时期,使用木石和砍伐农具、刀耕火种、撂荒耕作制是原始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它基本上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相始终。传统农业则以使用畜力牵引或人力操作的金属工具为标志,生产技术建立在直观经验的基础上,而以铁犁牛耕为其典型形态。我国自公元前21世纪进人阶级社会时,黄河流域逐步 从原始农业过渡到传统农业。从那时起,我国农业逐步发展,形成精耕细作的传统,直到封建社会末期。从原始社会到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工具的初步形成阶段。中国农业起源于没有文字记载的远古时代,发生于原始采集狩猎经济的母体之中。从世界范围看,中国是农业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发展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创造和改进了多种多样的农具,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在石器工具的制作方面,除了原有的打制石器之外,出现了磨制石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打石山遗址中发现了人类用火的痕迹。到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生产工具虽仍以石器为主,但有了明显的改进,器型有磨制的石刀、石斧、骨椎、骨镞等。 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经济有了新发展,较发达的锄耕农业是当时主要的经济部门,男子在生产中起着主导作用。从各地区各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来看,生产工具有了很大的改进。新石器时代的石器绝大部分是经过加工磨制的,器形规整,用途分明。如耕作工具有长方形的石斧,形体厚重,适合于砍伐。 夏、商、周时期的农业生产工具比前期有所进步,夏王朝主要还是木

石和蚌器。青铜器虽有,但仍然是少数。到了商朝,农业已成为商代最重要的社会生产部门,青铜农具已有铜铲、铜镰和铜斧。但青铜十分稀少,在农业生产上,主要还是石制、木制和蚌制。商代已经利用牛进行犁耕。西周的农业在农具的制作技巧上有所提高,对木、石的加工以及工具的结构进一步得到改善,经过加工处理的农具更加省力。西周时,人们普遍采用耦耕,就是使用耜来耕作生产。“耦”是两人配对合作,“耦耕”即是以两人合力耕田作为基本劳动力的生产单位。原始的犁应是木制的,有的则可能是木犁身、石犁铧。战国中后期,铁农具在生产上已占主导地位,铁农具数量大,种类多。简易的铁犁铧,一直从战国到西汉广为使用。传统农业是以使用畜力牵引或人力操作的金属工具为标志,生产技术建立在直观经验的基础之上,并以铁犁牛耕为其典型形态。战国时期铁器在农业生产上的使用并与牛耕结合,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使人们告别了刀耕火种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大大推动了古代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标志着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的初步形在生产工具方面,铁农具被广泛使用。战国时期,我国社会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重大变革,促成这种变革的根本动力,是当时农业经济的迅猛发展,其中尤以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即铁农具和畜力的使用)最为显著。至战国时期,铁资源的广泛开发,冶铁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生产工具采用铁为材质成为可能。这一时期,铁的发现并应用于生产领域,是人类经济史上一个划时代的变化。从木石农具发展到铁制工具的革命耕作上从单纯依靠人力发展到利用畜力,是农耕的动力上的革命。它们促进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秦汉时期,手工行业中,冶铁业是最重要的行业。铁农具的使用,对

浅谈中国近代交通民俗

浅谈中国近代交通民俗 学校:新疆师范大学 学院:历史与民族学学院 班级:历史系08-10 学号:20080307141025 学生:闫雅晴

浅谈中国近代交通民俗 摘要:交通工具狭义上指一切人造的用于人类代步或运输的装置。交通工具如: 自行车,汽车,摩托车,火车,船只及飞行器等。其中也包括马车,牛车等动物驱动的移动设备,从这一点来说,黄包车、轿子也可以算是交通工具。随着科技的发展,交通工具也在不断变化 关键词:交通工具、发展、科技 如果说在“衣”、“食”、“住”、“行”习俗的变迁中,人们总是或多或少地保留了传统的民族形式的话,那么,在“行”的问题上,只要经济条件许可,人们对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总是来者不拒,欣然接受,对旧有的交通方式并无多少留恋之情。不过,在一些边远的区,交通方式并无多大变化。 在早些时候,人类还没有“交通工具”这一代名词,那时,人们主要是靠步行来相互走访联系的。所以,那时候的科技、政治、经济等等都很不发达,毕竟相对距离较远的两地无法很好的沟通,人们不能相互交流融合,发展也极其缓慢。后来,在人们的智力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后,有了马车等畜力交通工具,也算是交通工具史的一个“巨大”的飞跃了,这也相对的促进了部落间、朝野间的交流,形成小范围内的良性循环,之后不久,水上的交通工具也逐渐成型。 交通工具的变革对世界历史影响极其深远,正如西方史学著作《全球通史》所指出的,19世纪,随着交通工具的新发明,整个世界都能感受到史蒂芬孙的机车、富尔顿的汽船……的影响。①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对中国交通建设情有独钟,他曾说:“交通为实业之母,国家贫富,可以由交通定之。”可见,交通关乎民生国计。 在中国,传统的交通运输工具,因地区而异。南方多水路,船是主要运输工具;北方多旱路,人们以乘坐马车为主。此外,平民若想外出,多为步行。 新式公共交通在中国兴起,经过了人力车到电车、公共汽车的发展历程。近代以前,中国处于典型的“步行城市”时代,城市空间和人口规模比较小,交通运输主要是依靠人力或畜力,人们出行除了步行以外,主要靠轿子、畜力车、骡马、舟楫等,与这些交通运输工具相对应的城市交通设施,包括市内道路、桥梁以及道路的附属物也都相对落后。驮运是中国传统运输的一种。在民国时期,在藏区有无数的盐粮古道上的驮运。盐运的驮畜主要是牦牛,其次是羊。清朝的达官贵人、士绅商贾多以肩舆代步,而到了清末,从西方传入的马车开始代替肩舆。此外,人力车、脚踏车等开始穿行于街道。民国初年,车舆制度废除。轿商业无也由于社会发展而逐步遭受淘汰。②在轿子的影响逐渐减弱之时,清末时期传入中国的人力车逐渐流行起来。人力车,在不少地方被称为东洋车,据说是在1874年由法国人米拉从日本输入中国的。后来,经过国人改装,人力车变成了黄包车。比之于人力车,黄包车更加舒适些。民国人力车之所以流行,是由于当时路况得到了改善。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中国城市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规模的显著扩大以及城市交通规划建设的逐步实施,以人力车为主的城市公共交通已经越 ①《历史·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必修2,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68页 ②钟敬文:《中国民俗史·民国卷》,民出版社,2008年,第156页

中国古代物理学史100题

中国古代物理学史100题 一、选择题 1.春秋时代,有几何光学,力学等研究成果在科学史上有名的著作是: (1)《墨经》(2)《礼记》(3)《禹贡》(4)《内经》答(1) 2.春秋末年,记载了当时手工业的主要工种,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工程技术方面的专著是:(1)《易经》(2)《诗经》(3)《尚书》(4)《考工记》答(4) 3.春秋时记载了声音共振现象的著作是: (1)《管子》(2)《韩非子》(3)《庄子》4)《山海经》答(3) 4.1954年,在长沙出土了我国最早的天平及砝码是什么朝代的? (1)周(2)战国(3)秦(4)汉答(2) 5.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叫“侯风地动仪”,它的发明者是: (1)张衡(2)马均(3)丁缓(4)刘安答(1) 6.明朝时,以等比数列创立了十二平均律的科学家是: (1)徐光启(2)宋应星(3)朱载土育(4)沈括答(3) 7.唐初,在《礼记注疏》中解释虹的形成原因的人是: (1)刘禹锡(2)一行(3)孙思邈(4)孙颖达答(4) 8.我国关于透镜聚焦的最早记载是公元2世纪的: (1)《论衡》(2)《淮南方毕术》(3)《春秋纬》(4)《初学记》答(2) 9.《汉书西域传》记载有公元3年观察到: (1)摩擦起电(2)磁石吸铁(3)尖端放电(4)光的折射答(3) 10.西汉刘歆写的什么书记载了指南车? (1)《太平御览》(2)《西京杂记》(3)《博物志》(4)《后汉书》答(2) 11.西汉墓出土的弩机装有带刻度瞄准用的什么东西,可提高射击确度,类似近代步枪标尺。(1)望山(2)准尺(3)瞄镜(4)靶标答(1) 12.我国什么时代已有玩器竹蜻蜓的记载,竹蜻蜓能飞起的原理与直升飞机相同。 (1)汉代(2)唐代(3)秦代(4)晋代答(4) 13.北宋初年,杨亿记载了什么光学现象? (1)反射(2)天然晶体的色散(3)折射(4)衍射答(2) 14.北宋时,谁在《萍州可谈》中第一次记载了指南针用于航海,比英国人纳肯早71年(1)朱或(2)梅文(3)曾公亮(4)张载答(1) 15.明末,宋应星在《论气》中对什么物理现象作出合乎科学的解释? (1)气体流动(2)大气压(3)空气成份(4)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答(4) 16.我国最早有关毛发摩擦生电的记载,是西晋张华写的 (1)《庄子》(2)《水经注》(3)《博物志》(4)《淮南子》答(3) 17.反映我国古代声学成就的北京天坛内的回音壁、三音石、圜丘建于何时? (1)清代(2)明代(3)元代(4)宋代答(2) 18.明代发明的用于水战的什么武器是两级火箭的雏型,它当时已有多级火箭的设想 (1)火弹(2)神火飞鸦(3)飞筒(4)火龙出水答(4) 19.宋代谁用浮船打捞沉落江中的铁牛?这是现代沉箱打涝技术的最早应用。 (1)一行(2)沈括(3)苏颂(4)怀丙答(4) 20.最原始的火药火箭是宋代谁发明的? (1)唐福(2)曾公亮(3)沈托(4)冯继升答(4) 21.盖天说的代表著作是: (1)《灵宪》(2)《开元占经》(3)《周髀算经》(4)《步天歌》答(3) 22.杞人忧天的故事反映了哪种天地结构学说? (1)盖天说(2)浑天说(3)安天论(4)宣夜说答(4) 23.最早明确提出元气一词的是: (1)老子(2)庄子(3)管子(4)鶡冠子答(4)

2018年高中必备物理学史人物成就大全

高中物理中出现的所有物理学史资料的总结 1、胡克:英国物理学家;发现了胡克定律(F 弹=kx) 2、伽利略:意大利的著名物理学家;伽利略时代的仪器、设备十分简陋,技术也比较落后,但伽利略巧妙地运用科学的推理,给出了匀变速运动的定义,导出S 正比于t2 并给以实验检验;推断并检验得出,无论物体轻重如何,其自由下落的快慢是相同的;通过斜面实验,推断出物体如不受外力作用将维持匀速直线运动的结论。后由牛顿归纳成惯性定律。伽利略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3、牛顿:英国物理学家;动力学的奠基人,他总结和发展了前人的发现,得出牛顿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以牛顿定律为基础的经典力学。 4、开普勒:丹麦天文学家;发现了行星运动规律的开普勒三定律,奠定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基础。 5、卡文迪许:英国物理学家;巧妙的利用扭秤装置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 6、布朗:英国植物学家;在用显微镜观察悬浮在水中的花粉时,发现了“布朗运动”。 7、焦耳:英国物理学家;测定了热功当量J=4.2 焦/卡,为能的转化守恒定律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研究电流通过导体时的发热,得到了焦耳定律。 8、开尔文:英国科学家;创立了把-273℃作为零度的热力学温标。 9、库仑:法国科学家;巧妙的利用“库仑扭秤”研究电荷之间的作用,发现了“库仑定律”。 10、密立根:美国科学家;利用带电油滴在竖直电场中的平衡,得到了基本电荷e 。 11、欧姆:德国物理学家;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欧姆把电流与水流等比较,从而引入了电流强度、电动势、电阻等概念,并确定了它们的关系。 12、奥斯特:丹麦科学家;通过试验发现了电流能产生磁场。 13、安培:法国科学家;提出了著名的分子电流假说。 14、汤姆生:英国科学家;研究阴极射线,发现电子,测得了电子的比荷e/m;汤姆生还提出了“枣糕模型”,在当时能解释一些实验现象。 15、劳伦斯:美国科学家;发明了“回旋加速器”,使人类在获得高能粒子方面迈进了一

中国农业现状及发展策略(底稿)

中国农业现状与发展策略 农业自古以来就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为了实现我国经济腾飞及综合实力的提高。我国一直在探索农业发展道路,并在农业科技、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现代中国农业在社会、经济和生态等方面存在问题,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我国农业发展必须确定明确的目标,选择适合我国实情的农业发展模式,最终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 现状: 自1978年中国率先在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后,中国的农业和农村的经济、社会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主要农产品的供给已基本摆脱了短缺状况。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3.05亿吨增加到了目前的5亿吨以上,已经实现了总量大体平衡,丰年略有节余。(2)农村废除了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人民公社制度,普遍实行了以农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经营体制和村民自治的社会体制。(3)基本上废除了由政府统一定价、实行国家计划收购、配给性销售的农产品流通体制,除粮食外,其余的农产品目前都已实行由市场定价、自主流通的体制。(4)农村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迅速,农村已有1.2亿劳动者在乡镇企业中就业,乡镇企业的生产总值已占农村社会生产总值的65%以上。(5)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在1978年仅为134元,到1999年已提高到2210元。绝大多数农民摆脱贫困。50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和物质投入的增加,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结束了主要农产品长期短缺的历史,用世界上7%的土地养活了22%的人口,而且使农民生活从温饱迈向了小康,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农业的国际地位。 但我国目前农业发展和粮食生产仍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古代农业的发展知识梳理

1、农业的发展 【课程目标】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 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知识梳理】

【难点分析】

1、精耕细作的内涵及形成和发展原因: 精耕细作在中国农业和农业史中经常使用。在古书中有“深耕疾”“深耕熟耘”等说法,等相关提法。直接使用这一词在晚清。新中国成立后被人们广泛使用。它是人们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这一技术体系以集约的土地利用方式为基础,包括改善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业作物生产能力的一系列技术措施并以“三才”(指天、地、人或天道、地道、人道)理论作为其指导思想。 其形成和发展的原因:第一,精耕细作农业技术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应对”自然条件而产生的,它是建立在对农业生物和农业环境诸因素之间的辩证关系的认识基础上形成的,是长期农业生产经验的升华;第二,各地区各民族人民丰富的农业实践,它们之间农业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为精耕细作优良传统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基础。第三,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产生还与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有关。第四,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以及人多地少为发展的重要条件。 2、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点及几个阶段? 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三点:第一,农业技术的主流是精耕细作;第二,以种植业为中心、农牧结合、综合经营的广大农区与以游牧为主的广大牧区同时并存和相互补充;第三,各地区各民族农业发展不平衡。 从生产力的角度考察农业生产,中国古代农业史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始农业时期;第二阶段是沟洫农业时期(夏、商、西周、春秋),也是从原始农业到精耕细作农业的过渡时期;第三阶段是精耕细作农业成型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主要特点是北方旱田精耕细作体系的形成;第四阶段是精耕细作农业扩展时期(隋、唐、宋、辽、金、元),主要特点是南方水田精耕细作体系的形成;第五阶段是精耕细作农业持续发展时期(明、清),主要特点是为了适应全国性人多地少格局的形成,多熟种植的推广和耕作技术的精细化。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五峰经济发展问题及对策 学院:法学院学号:2010131228 姓名:赵长珍 摘要: 众所周知,中国农村人口居多,因此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于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而言意义重大,同时也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增加农村人口的收入水平、提高农村人口的生活质量才能真正达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的,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近年来,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与此同时农村的发展也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和不足,这些都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结合我的家乡五峰经济发展的现状,很多问题都可以通过这次调研找出问题所在并进行一些深入的思考。同时通过这个方式真正认识到问题的所在并加以改进有利于家乡经济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进而推动百姓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家庭生活的富裕安康,最终达到建设和谐农村、富裕农村发的目的。五峰农业产业结构在一步步的优化,但是不免存在一些问题,希望在2012年可以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 关键词: 五峰经济现状、发展问题、解决对策、产业结构、和谐农村 五峰经济现状 本次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并没有进行专门的社会调查,我本次关于五峰农业结构深入了解大多在我走亲访友途中完成的,虽然没有专业化的随机调查,但是收获还是很大的。在此,通过五峰农村的经济体制以及产业结构的了解可以深化到对于整个山区农村的一些基本认识,并且通过这次亲身调查还发现了很多五峰农业结构的不合理之处和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希望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 相比较前些年五峰的确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不管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都在不断的取得新的进展。近年来,五峰人民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扶持下新建了许多的水利工程,解决了许多村民的吃水问题;同时,投入资金由于支持烟叶种植的发展,也收效明显;再则,养殖业在五峰的发展前景也十分可观,希望能够在政府的带领下形成规模化养殖,从而更好的应对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出去烟叶和养猪,通过我所在的村庄来看,还存在很多其他的收入来源,比如说养羊、养牛、种植魔芋、种植土豆等等,我相信这些产业要是得到相关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一定可以为五峰经济的发展做出很大的贡献的。总的来说,现在五峰的经济产业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烟叶和养猪是一般农户的主打产业和收入来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