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一组食品着色剂(改)-副本讲解

第一组食品着色剂(改)-副本讲解

第一组食品着色剂(改)-副本讲解
第一组食品着色剂(改)-副本讲解

饮料,罐头,调味品

调查地点:蒙自金方超市

调查时间:2015.4.18

目标要求:

*食品着色剂的定义及分类;

*食品(合成/天然)着色剂.

*食品着色剂的应用范围、使用标准和注意事项。

简介

食品着色剂是以给食品着色为主要目的的添加剂,也称食用色

素。食品着色剂使食品具有悦目的色泽,对增加食品的嗜好性及刺激

食欲有重要意义

分类

按来源可分为人工合成着色剂和天然着色剂。合成着色剂的原料主要是化工产品。常用的天然着色剂有辣椒红、甜菜红、红曲红、胭脂虫红、高粱红、叶绿素铜钠、姜黄、梔子黄、胡萝卜素、藻蓝素、可可色素、焦糖色素等等。天然着色剂色彩易受金属离子、水质、pH 值、氧化、光照、温度的影

响,一般较难分散,染着性、着色剂间的相溶性较差,且价格较高。食用天然着色剂主要是指由动、植物组织中提取的色素,多为植物色素,包括微生物色素、动物色素及无机色素。按结构,人工合成着色剂又可分类偶氮类、氧蔥类和二苯甲烷类等;天然着色剂又可分为毗咯类、多烯类、酮类、醍类和多酚类等。

按着色剂的溶解性可分为脂溶性着色剂和水溶性着色剂。

标准

中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 — 2011)列入的合成色素有胭脂红、觅菜红、H落黄、赤蘇红、柠檬黄、新红、靛蓝、亮蓝等等。与天然色素相比,合成色素颜色更加鲜艳,不易褪色,且价格较低。以给食品着色为主要目的的添加剂称着色剂,也称食用色素。

行业界定及主要产品分类

食品着色剂又称食用色素,是使食品着色,从而改善食品色调和色泽的食品添加剂。按来源的不同,可分为食用合成色素和食用天然色素两大类。

食用合成色素主要指用人工化学合成方法所制得的有机色素。目前世界

各国允许使用的合成色素几乎均是水溶性色素。我国许可使用的食品合成色素有觅菜红、胭脂红、赤蘇红、新红、诱惑红、柠檬黄、日落黄、亮蓝、靛蓝和它们各自的铝色淀,以及酸性红、胡萝卜素、叶绿素铜钠和二氧化钛共22种。

食用天然色素来自天然物,且大多是可食资源,利用一定的加工方法所获得的有机着色剂。我国批准使用的食用天然色素有66种,它们主要是由植物组织中提取,也包括来自动物和微生物的一些色素,但它们的色素含量和稳定性等一般不如人工合成品。

我们本次以饮料,罐头,调味品为调查对象展开调查。下面我们来依次介绍以上产品中所含的食品着色剂种类。

一.饮料

饮料是指以水为基本原料,由不同的配方和制造工艺生产出来,供人们直接饮用的液体食品。饮料除提供水分外,由于在不同品种的饮料中含有不等量的糖、酸、乳以及各种氨基酸、维生素、无机盐等营养成分,因此有一定的营养。

剂成分如下:

商标品名产地着色剂

家康宝苹果醋饮料广东中山H落黄(偶氮类),柠檬黄(偶氮

类)

CBA乐虎福建柠檬黄,诱惑红(偶氮类)

欢乐家山楂汁广东日落黄,胭脂红(偶氮类)Minida美年达饮料昆明H落黄,胭脂红,觅菜红(偶氮

类),亮蓝(非偶氮类),

健力宝甜蜜味运动饮料广东日落黄

乐宝可乐型汽水昆明焦糖色

生榨山楂汁饮料广东焦糖色,日落黄,胭脂红

生榨蓝莓汁饮料广东焦糖色,胭脂红

生榨芒果汁饮料广东日落黄,柠檬黄

三锋苹果醋饮料河南焦糖色,日落黄,柠檬黄

木次调查的部分饮料及着色

在上述中着色剂的分类:

上而这些数据就是我们组这次有关饮料的调查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出大多数饮料中都含有日落黄,柠檬黄以及焦塘色等着色剂。但各种饮料中使用的着色剂各不相同。

着色剂是用于食品着色的食品添加剂,在饮料生产中,有着重要作用,为了避免各种因素对着色剂的影响,着色剂应尽可能在最后加入。

为什么在饮料中常用柠檬黄和日落黄这两种着色剂?

答:柠檬黄(偶氮类)和日落黄(偶氮类)是我国批准使用

的21种合成着色剂之一,柠檬黄和FI落黄耐热性较强,耐酸性也较强,柠檬黄的耐碱性与耐盐性较强,并且在柠檬酸与酒石酸中稳定, 柠檬黄和H落黄耐细菌性较强,这两者的耐光性也好和着色力强以及都易溶于水,H落黄具有吸附性。

碳酸饮料中着色剂的作用?

答:色、香、味、形是食品的感官指标。食品的颜色给消费者以视觉第一卬象。鲜艳、调和的食品颜色,给人以视觉享受,并可增进食欲。在饮料生产中,为了保持和调整产品的色泽,提高其商品价值, 常添加适量的着色剂。

在饮料中应用着色剂要注意的问题答:(1)选择适当的着色剂要根据饮料偏酸和含二氧化碳气体的特点,选择着色力和耐酸性强的着色剂。溶解度要好,色泽鲜艳自然,溶于水澄清透明,不能产生沉淀。耐光性和耐氧化

薄层色谱法对饮料中色素的测定(精)

薄层色谱法对饮料中色素的测定 实验目的 掌握薄层色谱法对饮料中色素的测定的方法。 实验原理 薄层色谱法又称薄板层析法。薄层色谱使用涂敷有支持介质硅胶或氧化铝的平 板为支撑体,流动相的移动是依靠毛细作用。将试样点在层析板的一端,并将该端浸入作为流动相的溶剂(常称之为展开剂中,试样点随着溶剂向上移动。由于不同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具有不同的分配系数,当两相作相对运动时,这些物质也随流动相一起运动,并在两相间进行反复多次的分配,这就使得那些分配系数只有微小差别的物质,在移动速度上产生明显的差别,从而使各组分分离。通常用比移值R 来标记和比较各斑点的位置,其定义是溶质移动速度与展开剂(流动相的移动速度之比: 实验仪器及药品 1柠檬黄样品 2带有色素的饮料芬达(橙味 3无水乙醇 4层析缸 5玻璃毛细管(直径约 1 mm 6薄层色谱板 实验条件 实验步骤

0.预备:将层析板置于烘箱中,于105℃活化30 min 后,保存于干燥器中备用。洗 净展开缸,晾干待用 1.点样: 1在离层析板的底端 2 cm 处用铅笔轻画一条线,作为原点线,在顶端2 cm 处也 同样画一条线,作为前沿线。 2用管口平整的毛细管分别吸取少量各色素溶液及饮料,点样 3毛细管垂直地轻轻接触到层析板的原点线上点样,斑点直径约为2~3 mm,间隔约1 cm。 2.层析: 1在层析缸中加入展开剂约30 mL(在缸中液层约厚 1 cm,盖上层析缸盖。待展 开剂蒸气在层析缸内达到饱和(约15 min 2将点好样的层析板斜搁或近垂直地搁在层析缸中,点有薹样堂一鬻浸于展开剂,点有试样的一端浸于展开剂内。 3.当展开剂上升到前沿线时,取出层析板,晾干,观察有色斑点。 4.观察现象,计算比移值R : f 实验条件 实验数据与现象 黄色带与柠檬黄样品达到同一高度,另有浅黄色低于该高度。饮料中含有柠檬 黄和另一种未知色素。备注:由于时间关系,未测定比移值 问题与讨论 (1点样时,原点太大对实验有何影响?

食品添加剂 着色剂

1.什么是食品着色剂?着色剂有哪几种类型? 答:以给食品着色为主要目的的添加剂称着色剂,也称食用色素。食用色素使食品有悦目的色泽,对增加食品的嗜好性及刺激食欲有重要意义。 着色剂按来源可分为人工合成着色剂和天然着色剂。按结构,人工合成着色剂又可分类偶氮类、氧蒽类和二苯甲烷类等;天然着色剂又可分为吡咯类、多烯类、酮类、醌类和多酚类等。按着色剂的溶解性可分为脂溶性着色剂和水溶性着色剂。 2.简述着色剂显色的基本原理 答:自然光是由不同波长的电磁波组成的,波长在400~800nm之内为可见光,在该光区内不同波长的光显示不同的颜色。任何物体能形成一定的颜色,主要是因为其色素分子吸收了自然光中的部分波长的光,它呈现出来的颜色是由反射或透过未被吸收的光所组成的综合色,也称为被吸收光波组成颜色的互补色。例如,如果物体吸收了绝大部分可见光,那么物体反射的可见光非常少,物体就呈现出黑色或接近黑色;如某种物质选择吸收了波长为510nto的绿色光,而人们看见它呈现的颜色是紫色,因为紫色是绿色光的互补色。 3.常用的合成着色剂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答:常用的合成着色剂有以下十种: (1)苋菜红(Amaranth)又称杨梅红、鸡冠紫红、蓝光酸性红、食用红色2号。 化学名称为1一(47一磺基一17一萘偶氮)一2一萘酚一3,6一二磺酸三钠盐,为水溶性偶氮类着色剂。其为红褐色或紫色均匀粉末或颗粒,无臭。易溶于水,可溶于甘油及丙二醇,微溶于乙醇,不溶于油脂等其他有机溶剂。水溶液带紫色,耐光、耐热性强,耐细菌性差,对氧化还原敏感,对柠檬酸、酒石酸稳定,而遇碱则变为暗红色。其与铜、铁等金属接触易褪色,易被细菌分解,耐氧化、还原性差,不适用于发酵食品及含还原性物质的食品。着色性能着色力较弱,在浓硫酸中呈紫色,在浓硝酸中呈亮红色,在盐酸中为黑色沉淀,而色素粉末有带黑的倾向。由于对氧化一还原作用敏感,故不适合于发酵食品中使用。 (2)胭脂红(Ponceau)又称丽春红4R、大红、亮猩红、食用红色102号。 化学名称为1一(4,_磺基一1,_萘偶氮)一2一萘酚-6,8一二磺酸三钠盐,为水溶性偶氮类着色素。其为红色至深红色均匀粉末或颗粒,无臭。易溶于水,水溶液呈红色;溶于甘油,微溶于乙醇,不溶于油脂。胭脂红稀释性强,耐光、耐酸性、耐盐性较好,耐热性强,但耐还原性差,耐细菌性也较弱,遇碱变为褐色。对柠檬酸、酒石酸稳定。着色性能因胭脂红耐还原性差,不适合在发酵食品中使用,其着色力较弱。0.1%的胭脂红水溶液为呈红色的澄清液,在盐酸中呈棕色,并会发生黑色沉淀。 (3)赤藓红(Erythrosine)又称樱桃红、四碘荧光素、新品酸性红、食用色素红3号。 化学名称为9一(邻羧苯基)-6一羧基一2,4,5,7一四碘一3一异氧杂蒽酮二钠盐,为水溶性非偶氮类着色剂。其为红至红褐色均匀粉末或颗粒,无臭。吸湿性强,易溶于水,可溶于乙醇、甘油和丙二醇,不溶于油脂。0.1%水溶液呈微蓝的红色,酸性时生成黄棕色沉淀,碱性时产生红色沉淀,耐热、耐还原性强,但耐光、耐酸性差。着色性能具有良好的染色性,尤其对蛋白质的染色。根

食品调味学

調味學 第一章味的科學 第1節味 第2節味的種類 第3節味的各種現象 第二章鹹、酸、甜、苦、鮮(五味) 第1節鹹味&調味料 第2節酸味&調味料 第3節甜味&調味料 第4節苦味&調味料 第5節鮮味&調味料 第三章辣味、澀味、麻辣味等 第1節辣味 第2節澀味 第3節麻辣味 第4節金屬味 第四章胺基酸與胜肽 第1節胺基酸的味 第2節胜肽的味 第五章天然抽取物和天然調味料 第六章香辛料

第一章味的科學 食品素材→新鮮、品質好 ↓烹調加少許鹽、醬油 美味食品 第1節味 味: 美味or不美味由下列決定: a.五感: b.外在因素:(社會環境、自然環境、生理狀態、心理狀態) ex.1:五感和食物的關係 味覺: 觸覺: 聽覺: 視覺: 嗅覺: ex.2:外在因素與味的關係 社會環境 自然環境 生理狀態 心理狀態

美味的組成第2節味的種類

味的接受器 1.乳頭依形狀而分: a.絲狀乳頭 b.茸狀乳頭 c.有廓乳頭 d.葉狀乳頭 2.味蕾 舌對各味敏感的區域

第3節味的各種現象 1.閾值:對刺激的劃分點或臨界值 對呈味物質而言,為最低呈味濃度 ex.食鹽水與清水的差別 2.對比現象 當兩個刺激(A or B)同時或相繼存在時,一般把一個刺激(B)的存在比另一個刺激(A)強的現象稱對比效果。 ex.第一組15%的糖水(A) 第二組15%的糖水(A)+0.001%奎寧(B) 練習:

3.變味現象 先攝食食物的味對後吃食物的味造成味質本身的變化,稱為變味現象。 ex.:1. 2. *對比現象:先攝食者造成後攝食者味道強弱之變化。 *變味現象:先攝食者造成後攝食者味道本身變味現象。 4.相乘現象 〔A+B〕>〔A〕+〔B〕 ex. 1%NaC1+0.02%麩胺酸鈉〔A〕→ 1%NaC1+0.02%機苷酸鈉〔B〕→ 〔A〕與〔B〕混合→ → 5.相抵現象 與相乘效果相反,會因另一味的存在,而使某味明顯減弱現象。 ex.1.醬油 ex.2.鹽醃製品 ex.3.糖精

第4章-食用色素

第4章-食用色素 第四章食用色素 食用色素是以食品着色为目的的食品添加剂。 食品的色、香、味是加工生产中的重要问题,食品具有鲜艳的色彩,对增进食欲有一定的作用。很多天然食品有鲜艳的颜色,但是经过加工处理,容易发生褪色或变色。为了改善食品的色彩,在加工过程中,有时需要使用食用色素进行着色。 食用色素按其来源和性质,可分为食用天然色素和食用合成色素两大类。 食用合成色素也称为食用合成染料,属于人工合成色素。我国利用 1 食用天然色素对食品着色已有悠久的历史,这是我国劳动人民所创造的历史遗产。但是近百年来,人工合成色素迅速发展,由于人工合成色素一般较天然色素色彩鲜艳,坚牢度大,性质稳定,着色力强,且可取得任意色调,加之成本低廉,使用方便,故天然色素逐渐被合成色素所代替。然而,合成色素很多属于煤焦油染料,不仅既无营养价值,而且大多数对人体有害。合成色素的毒性主要由于其化学性能直接危害人体健康,或因为在代谢过程中产生有害物质。而且,在合成的过程中还可能被砷、铅以及其它有害化合物所污染。 2 近年来,对食用合成色素进行了更严密的化学分析、毒理学试验和其它的生物学试验,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食用合成色素的安全性问题正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不少有毒害的品种被陆续删除,许可使用的食用合成色素趋于减少。与此同时,人们对食用天然色素越来越感兴趣。特别是不少食用天然色素长期以来是人们的饮食成分,且有的还具有一定的营养或药理作用,因而更增加了人们的安全感,对食用天然色素的研制和应用日益增多。

1958年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对人工合成色素奶油黄进 3 行毒理学试验,发现对小白鼠致癌后,有关部门在国家科委的组织领导下,对国内各大城市生产、库存、销售及使用的人工合成色素进行了调查。对怀疑有毒或化学结构不明的人工合成色素决定销毁或移作他用。1960年国务院又颁布了“食用合成染料管理暂行办法”,规定饮食物中应当尽可能不使用染料着色,如必须使用染料着色时,应当尽可能使用无毒性的天然食用色素。还规定了使用的要求与不得使用人工合成染料着色的饮食品种类。与此同时,为了加强对食用合成色素的管理,以保护人民身体健康,有关部门还特地指定专厂进 4 行定点生产。 国务院指示:“今后为了积极解决食用染料问题,除有关单位积极发掘、总结与推广我国民间使用天然食用色素的良好传统外,并由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有关部门,对食用合成染料作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工作,找出各种对人体无害的新品种,以满足食品工业对食用染料的需要。”这为我国食用色素的发展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食用合成色素 苋菜红 1. 分子式 CHONSNa 201110233 5 2.分子量 604.48

食品添加剂着色剂

1. 什么是食品着色剂?着色剂有哪几种类型?答:以给食品着色为主要目的的添加剂称着色剂,也称食用色素。食用色素使食品有悦目的色泽,对增加食品的嗜好性及刺激食欲有重要意义。 着色剂按来源可分为人工合成着色剂和天然着色剂。按结构,人工合成着色剂又可分类偶氮类、氧蒽类和二苯甲烷类等;天然着色剂又可分为吡咯类、多烯类、酮类、醌类和多酚类等。按着色剂的溶解性可分为脂溶性着色剂和水溶性着色剂。 2. 简述着色剂显色的基本原理 答:自然光是由不同波长的电磁波组成的,波长在400?800nm之内为可见光,在该光区内不同波长的光显示不同的颜色。任何物体能形成一定的颜色,主要是因为其色素分子吸收了自然光中的部分波长的光,它呈现出来的颜色是由反射或透过未被吸收的光所组成的综合色,也称为被吸收光波组成颜色的互补色。例如,如果物体吸收了绝大部分可见光,那么物体反射的可见光非常少,物体就呈现出黑色或接近黑色;如某种物质选择吸收了波长为510nto 的绿色光,而人们看见它呈现的颜色是紫色,因为紫色是绿色光的互补色。 3. 常用的合成着色剂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答:常用的合成着色剂有以下十种: (1) 苋菜红(Amaranth)又称杨梅红、鸡冠紫红、蓝光酸性红、食用红色2号。化学名 称为1一(47一磺基一1 7一萘偶氮)一2一萘酚一3 ,6一二磺酸三钠 盐,为水溶性偶氮类着色剂。其为红褐色或紫色均匀粉末或颗粒,无臭。易溶于水,可溶于甘油及丙二醇,微溶于乙醇,不溶于油脂等其他有机溶剂。水溶液带紫色,耐光、耐热性强,耐细菌性差,对氧化还原敏感,对柠檬酸、酒石酸稳定,而遇碱则变为暗红色。其与铜、铁等金属接触易褪色,易被细菌分解,耐氧化、还原性差,不适用于发酵食品及含还原性物质的食品。着色性能着色力较弱,在浓硫酸中呈紫色,在浓硝酸中呈亮红色,在盐酸中为黑色沉淀,而色素粉末有带黑的倾向。由于对氧化一还原作用敏感,故不适合于发酵食品中使用。 (2) 胭脂红(Ponceau又称丽春红4R、大红、亮猩红、食用红色102号。化学名称为 1 一(4,_磺基一1,_萘偶氮)一2一萘酚-6 ,8一二磺酸三钠盐, 为水溶性偶氮类着色素。其为红色至深红色均匀粉末或颗粒,无臭。易溶于水,水溶液呈红色;溶于甘油,微溶于乙醇,不溶于油脂。胭脂红稀释性强,耐光、耐酸性、耐盐性较好,耐热性强,但耐还原性差,耐细菌性也较弱,遇碱变为褐色。对柠檬酸、酒石酸稳定。着色性能因胭脂红耐还原性差,不适合在发酵食品中使用,其着色力较弱。0.1%的胭脂红水溶液为呈红色的澄清液,在盐酸中呈棕色,并会发生黑色沉淀。 (3) 赤藓红(Erythrosine)又称樱桃红、四碘荧光素、新品酸性红、食用色素红3号。 化学名称为9一(邻羧苯基)-6一羧基一2,4,5,7一四碘一3一异氧杂蒽酮二钠盐,为水溶性非偶氮类着色剂。其为红至红褐色均匀粉末或颗粒,无臭。吸湿性强,易溶于水,可溶于乙醇、甘油和丙二醇,不溶于油脂。0.1%水溶液 呈微蓝的红色,酸性时生成黄棕色沉淀,碱性时产生红色沉淀,耐热、耐还原性强,但耐光、耐酸性差。着色性能具有良好的染色性,尤其对蛋白质的染色。根据其性质,在需高温焙烤的食品和碱性及中性的食品中着色力较其他合成红着色剂强。 (4)新红(NewRed)又称桃红。化学名称为2-(4, _磺基一1, _苯基偶氮)一1 一羟基一8 一乙酰氨基一3,6 一二磺酸三钠盐,为水溶性偶氮类着色剂。其为红色

化妆品中10种着色剂的检测方法

化妆品中10种着色剂的检测方法 1 适用范围 本方法规定了化妆品中CI16185、CI16255、CI16035、CI14700、CI45380、CI15510、CI59040、橙黄Ⅰ、CI15985、CI10316着色剂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和橙黄Ⅰ的阳性结果确证方法。 本方法适用于胭脂、口红、粉底、指甲油、睫毛膏、眼影等修饰类化妆品中CI16185、CI16255、CI16035、CI14700、CI45380、CI15510、CI59040、橙黄Ⅰ、CI15985、CI10316含量的测定。 2 方法提要 试样经甲醇超声提取后,过0.45 μm滤膜,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系统分离,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进行检测,外标法定量。本方法的检出限、定量下限和取样品5.0 g时的检出浓度、定量浓度见表1。 表1 各种着色剂的检出限和检出浓度 着色剂索引号着色剂索引 通用中文名 CAS号 检出限 (μg) 定量下限 (μg) 检出浓度 (μg/g) 定量浓度 (μg/g) CI 16185 食品红9 915-67-3 0.3 1.0 0.06 0.20 CI 16255 食品红7 1390-65-4 0.3 1.0 0.06 0.20 CI 16035 食品红17 25956-17-6 0.3 1.0 0.06 0.20 CI 14700 食品红1 4548-53-2 0.3 1.0 0.06 0.20 CI 45380 酸性红87 548-26-5 0.3 1.0 0.06 0.20 CI 15510 酸性橙7 633-96-5 0.3 1.0 0.06 0.20 CI 59040 溶剂绿7 6358-69-6 5.0 16.5 1.0 3.3 ——橙黄Ⅰ523-44-4 5.0 16.5 1.0 3.3 CI 15985 食品黄3 2783-94-0 15.0 50.0 3.0 10.0 CI 10316 酸性黄1 846-70-8 15.0 50.0 3.0 10.0 3试剂和材料 除另有规定外,所用试剂均为色谱纯,水为一级水。

食品中使用着色

食品中使用着色

————————————————————————————————作者:————————————————————————————————日期: 2

10.3 食品中使用的着色剂 食品加工中目前允许使用的着色剂包括一些天然着色剂和人工合成着色剂。 10.3.1 天然着色剂 ○ 指从天然原料中(动、植物及微生物)提取并精制而成的色素产品,再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到食品中,用于食品的着色。虽然安全性高,但作为添加剂,也有限量。 ○ 主要有:甜菜红、姜黄、叶绿素铜钠盐、焦糖色素、β-胡萝卜素、红曲色素等。 与合成的着色剂相比,天然着色剂具有安全、无毒之特点,但十分不稳定,工艺性能较差,提取价格较高。 10.3.1.1 叶绿素铜钠盐 叶绿素铜钠盐,也称铜叶绿素钠盐。它是以富含叶绿素的菠菜、蚕粪或其他植物等为原料,首先用碱性酒精提取,经过皂化后添加适量硫酸铜,叶绿素卟啉环中镁原子被铜置换,即生成叶绿素铜钠盐。 10.3.1.2 胭脂虫色素 胭脂虫(cochineal)是一种寄生在胭脂仙人掌(Napalea coccinelifera )上的昆虫,此种昆虫的雌虫体内存在一种蒽醌色素,名为胭脂红酸(carminic acid )。胭脂仙人掌原产于墨西哥、秘鲁、约旦等地。 胭脂红酸作为化妆品和食品的色素沿用已久。这种色素可溶于水、乙醇、丙二醇,在油脂中不溶解,其颜色随pH 改变而不同,pH4以下显黄色,pH4时呈橙色,pH6时呈现红色,pH8时变为紫色。与铁等金属离子形成复合物亦会改变颜色,因此在添加此种色素时可同时加入能配位金属离子的配位剂,例如磷酸盐。胭脂红酸对热、光和微生物都具有很好的耐受性,尤其在酸性pH 范围,但染着力很弱,一般作为饮料着色剂,用量约为0.005%。 10.3.1.3 紫胶虫色素 紫胶虫(Coceus lacceae)是豆科黄檀属(Dalbergia )、梧桐科芒木属(Eriolaena )等属树上的昆虫,其体内分泌物紫胶可供药用,中药名称为紫草茸。我国西南地区四川、云南、贵州以 胭 脂红酸 HOOC O OH OH CH(CHOH)4CH 3 OH O CH 3HO

食品添加剂答案

《食品添加剂》复习题 绪言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食品添加剂(GB2760定义)1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2、最大无作用量(MNL 是指动物长期摄入该受试物而无任何中毒表现的每日最大摄入量)3、每日允许摄入量(ADI,对健康无任何已知不良是指终人或动物每日摄入某种化学物质(食品添加剂、农药等等)效应的剂量。4、残留量 是物质在成品材料或物品中的最大的允许残留数量,以 在与食品接触的每 6平方分米的表面含 1毫克表示。 二、填空题 1、一个食品添加剂的代码用5位数字表示。前两位数字表示该食品添加剂所属的_类目标识__,后三位数字表示该食品添加剂的。类目中的编码代号 2、.毒理学试验通常分为急性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亚慢性 。四个阶段、慢性毒性试验毒性试验 三、单项选择题 1、每一个食品添加剂的代码用5位数字表示。前两位数字表示( A ) A 该食品添加剂所属的类; B该食品添加剂的编号; C 该食品添加剂的最大使用量; 3、食品用香料是按照香料名称的汉字笔画顺序编排的,用三位数字表示,数字前分别冠以英文字母,表示该香料的来源,那么在香料的名称前冠以N表示该香料是( A) A 天然香料; B天然等同香料; C人工合成香料; 四、多项选择题 1、食品添加剂的作用包括(ABC ) A提高食品的保藏性、防止腐败变质; B改善食品的感观性状; C保持或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D便于食品加工 2、对食品添加剂的要求包括( ABC ) A 不应对人体产生任何健康危害; B不应掩盖食品腐败变质; C 不应掩盖食品本身或加工过程中的质量缺陷或以掺杂、掺假、伪造为目的1 而使用食品添加剂; D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一般应在制成最后成品之前除去,有规定食品中残留量的

化妆品中颜料橙(CI 12075)等五种禁用着色剂的检测方法

附件15: 化妆品中颜料橙5等5种禁用着色剂的检测方法 1 适用范围 本方法规定了唇膏、散粉和指甲油类化妆品中酸性黄36(CI 13065)、颜料橙5(CI 12075)、颜料红53:1(CI 15585:1)、苏丹红Ⅱ(CI 12140)和苏丹红Ⅳ(CI 26105)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 本方法适用于唇膏、散粉和指甲油类化妆品中酸性黄36、颜料橙5、颜料红53:1、苏丹红Ⅱ和苏丹红Ⅳ的测定。 2 方法提要 样品经溶剂提取后,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分离,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检测,以保留时间和紫外-可见光谱图定性,峰面积外标法定量。必要时,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进行确证。本方法对酸性黄36、颜料橙5、颜料红53:1、苏丹红Ⅱ和苏丹红Ⅳ的检出限、定量下限、检出浓度和最低定量浓度见表1。 表1 5种着色剂的检出限、定量下限、检出浓度和最低定量浓度 3 试剂和材料 除另有规定外,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实验室用一级水。 3.1 乙腈,色谱纯。 3.2 甲醇,色谱纯。

3.3 四氢呋喃,色谱纯。 3.4 二甲基亚砜。 3.5 乙醇,色谱纯。 3.6 四丁基氢氧化铵,浓度为55%。 3.7 柠檬酸。 3.8 氨水,浓度为25~28%。 3.9 酸性黄36,纯度≥99%。 3.10 苏丹红Ⅳ,纯度≥94%。 3.11 苏丹红Ⅱ,纯度≥90%。 3.12 颜料橙5,纯度≥97%。 3.13 颜料红53:1,纯度≥95%。 3.14 酸性黄36标准储备溶液(ρ=500 μg/mL):称取酸性黄36(3.9)对照品50 mg(精确至0.1 mg),置于100 mL容量瓶中,用甲醇(3.2)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500 μg/ mL的标准储备溶液。 3.15 苏丹红Ⅳ标准储备溶液(ρ=500 μg/mL):称取苏丹红Ⅳ(3.10)对照品50 mg(按实际含量折算,精确至0.1 mg),置于100 mL容量瓶中,用四氢呋喃(3.3)和乙腈(3.1)混合液(体积比1:9)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500 μg/ mL 的标准储备溶液。 3.16 苏丹红Ⅱ标准储备溶液(ρ=500 μg/mL):称取苏丹红Ⅱ(3.11)对照品50 mg(按实际含量折算,精确至0.1 mg),置于100 mL容量瓶中,用乙腈(3.1)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500 μg/ mL的标准储备溶液。 3.17 颜料橙5标准储备溶液(ρ=250 μg/mL):称取颜料橙5(3.12)对照品25 mg(按实际含量折算,精确至0.1 mg),置于100 mL容量瓶中,用四氢呋喃(3.3)、二甲基亚砜(3.4)和乙腈(3.1)的混合溶液(体积比5:1:4)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250 μg/ mL的标准储备溶液。 3.18 颜料红53:1标准储备溶液(ρ=250 μg/mL):称取颜料红53:1(3.13)对照品25 mg(按实际含量折算,精确至0.1 mg),置于100 mL容量瓶中,用二甲基亚砜(3.4)和乙醇(3.5)的混合溶液(体积比2:3)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

食品中八种人工着色剂的测定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6713603626.html, 食品中八种人工着色剂的测定 作者:张璐璐耿莉张岩岩 来源:《科技与创新》2015年第16期 摘要:采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了8种人工合成着色剂。从加标回收率结果 来看,本方法符合要求。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检测8种人工合成着色剂,有利于节约检测时间和检测资源,为基层检测部门日常的合成着色剂检测提供参考条件。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法;着色剂;色素;固相萃取 中图分类号:TS20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13/https://www.sodocs.net/doc/6713603626.html,ki.kjycx.2015.16.095 人工合成着色剂又称人工合成色素,常以苯、甲苯等为原料,先制备色素中间体,再将一种或两种中间体进行磺化、偶合、缩合和偶氮化等化学反应而制成。现有的检测标准有《食品中合成着色剂的测定》(GB/T 5009.35—2003),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新红、柠檬黄、苋菜红、胭脂红、日落黄、赤藓红、亮蓝。按照《食品中诱惑红的测定》(GB/T 5009.141—2003)规定,使用纸色谱法测定食品中的诱惑红。按照《食品中的诱惑红、酸性红、亮蓝、日落黄的含量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SN/T 1743—2006)规定,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诱惑红、酸性红、亮蓝、日落黄。《水果罐头中合成着色剂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GB/T 21916—2008)规定,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罐头中柠檬黄、苋菜红、靛蓝、胭脂红、日落黄、诱惑红、亮蓝、赤藓红。不同标准共涉及柠檬黄、新红、酸性红、诱惑红、靛蓝、赤藓红、日落黄、胭脂红、苋菜红、亮蓝10种人工合成色素,而且以上四种标准的检测条件各不相同,这就给检测工作带来了巨大的不便,不但浪费了我们宝贵的检测时间,还要购置大批实验设备,造成极大的浪费。下面主要是结合以上四个标准,使用高效液相色谱和紫外检测器在一种仪器条件下同时检测10种人工合成色素。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与试剂 安捷伦1260高效液相色谱DZKW-4型电子恒温水浴锅;人工合成色素标准品(暂时购买到8种),包括柠檬黄、苋菜红、靛蓝、胭脂红、日落黄、诱惑红、亮蓝、赤藓红;色谱甲醇和色谱乙酸铵。然后分析纯甲醇、乙醇、氨水、甲酸和柠檬酸。 1.2 样品溶液的配置 样品溶液的配置如下。 乙酸铵溶液(0.02 mol/L):称取1.54 g乙酸铵,加水溶解并稀释至1 000 mL。

食品中使用的着色剂

10.3 食品中使用的着色剂 食品加工中目前允许使用的着色剂包括一些天然着色剂和人工合成着色剂。 10.3.1 天然着色剂 ○ 指从天然原料中(动、植物及微生物)提取并精制而成的色素产品,再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到食品中,用于食品的着色。虽然安全性高,但作为添加剂,也有限量。 ○ 主要有:甜菜红、姜黄、叶绿素铜钠盐、焦糖色素、β-胡萝卜素、红曲色素等。 与合成的着色剂相比,天然着色剂具有安全、无毒之特点,但十分不稳定,工艺性能较差,提取价格较高。 10.3.1.1 叶绿素铜钠盐 叶绿素铜钠盐,也称铜叶绿素钠盐。它是以富含叶绿素的菠菜、蚕粪或其他植物等为原料,首先用碱性酒精提取,经过皂化后添加适量硫酸铜,叶绿素卟啉环中镁原子被铜置换,即生成叶绿素铜钠盐。 10.3.1.2 胭脂虫色素 胭脂虫(cochineal)是一种寄生在胭脂仙人掌(Napalea coccinelifera )上的昆虫,此种昆虫的雌虫体内存在一种蒽醌色素,名为胭脂红酸(carminic acid )。胭脂仙人掌原产于墨西哥、秘鲁、约旦等地。 胭脂红酸作为化妆品和食品的色素沿用已久。这种色素可溶于水、乙醇、丙二醇,在油脂中不溶解,其颜色随pH 改变而不同,pH4以下显黄色,pH4时呈橙色,pH6时呈现红色,pH8时变为紫色。与铁等金属离子形成复合物亦会改变颜色,因此在添加此种色素时可同时加入能配位金属离子的配位剂,例如磷酸盐。胭脂红酸对热、光和微生物都具有很好的耐受性,尤其在酸性pH 范围,但染着力很弱,一般作为饮料着色剂,用量约为0.005%。 10.3.1.3 紫胶虫色素 紫胶虫(Coceus lacceae)是豆科黄檀属(Dalbergia )、梧桐科芒木属(Eriolaena )等属树上的昆虫,其体内分泌物紫胶 可供药用,中药名称为紫草茸。我国西南地区四川、云南、贵州以 O OH OH CH(CHOH)4CH 3 OH O CH 3HO

食品添加剂

第十章食品添加剂 一、概述: 1.食品添加剂的定义 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色、香、味等品质,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物质或者天然物质。 2.食品添加剂的分类 目前我国食品添加剂有22个类别,2000多个品种,包括酸度调节剂、抗结剂、消泡剂、抗氧化剂、漂白剂、膨松剂、着色剂、护色剂、乳化剂、酶制剂、增味剂、营养强化剂、防腐剂、甜味剂、增稠剂、香料等。 3.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要求 1)在规定使用限量范围内对人体无害; 2)严格的质量标准,有害杂质不得检出或不能超过容许限量; 3)对食品的营养成分不能有破坏作用,也不应影响食品的质量与品质。 4)用量小、功效明显; 5)使用安全、方便; 6)添加于食品后能分析鉴定出来。 4.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标准 日允许摄入量(ADI);安全系数;半致死量(LD50); 5.食品添加剂的毒性学评价 目的:确定安全性或毒性;确定准用量,提出对有害物质禁用或放弃

的理由,为制定食品添加剂使用的卫生标准及有关法规提供依据。主要内容: 1)食品添加剂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纯度、及其存在形式、降解过程和降解产物。 2)食品添加剂进入机体后,在组织器官内的储存分布、代谢转变及排泄情况。 3)食品添加剂及其代谢产物在机体内引起的生物学变化,即对机体可能造成的毒害及其机理。包括急性毒性、慢性毒性、对生育繁殖的影响、胚胎毒性、致畸性、致突变性、致癌性、致敏性等。 6. 食品添加剂的管理 二、乳化剂、增稠剂、膨松剂 1.乳化剂的定义及分类 定义:是指添加于食品后可显著降低油水两相界面张力,使互不相溶的油(疏水性物质)和水(亲水性物质)形成稳定乳浊液的食品添加剂。 分类: 按来源分 天然乳化剂(磷脂、蛋白、胶质、藻类) 合成乳化剂(酯类、环糊精、甾类、卤代油) 按离子的类型结构分 1 、离子型乳化剂(阴、阳、两性) 2 、非离子型乳化剂 根据亲水、亲油相对强弱分为

食品毒理学 第六章 外源化学物质的致突变作用

第六章外源化学物质的致突变作用 遗传毒理学(Genetic Toxicology) 毒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外源化学物及其他环境因素对生物体遗传机构的损害作用及其规律。其主要目的是检测那些能引起DNA损伤的环境因素,研究其遗传毒作用的特点及对人类的潜在危害。 1、突变(mutation) 遗传结构本身的变化及其引起的变异称为突变,突变实际上是遗传物质的一种可遗传的变异。 自发突变(spontaneous mutation) 由于自然界中诱变剂的作用或由于偶然的自制、转录、修复时的碱基配对错误所产生的突变。 诱发突变(induced mutation) 人为造成的突变。 ?正面意义 培育新品种,如农业、林业、养殖业等 ?负面意义 对环境、人类健康、物种等的危害 2、致突变作用或诱变作用 (mutagenesis) 外源化学物及其他环境因素引起生物体突变发生(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发生变化,这种改变随细胞分裂过程传递)的作用及过程称为致突变作用 即:突变的发生及其过程即为致突变作用。 诱发因素 化学因素 药品、农药、食品添加剂、调味品、化妆品、洗涤剂、 塑料、着色剂、化肥、化纤等 物理因素 电离辐射、紫外线、电磁波、温度(超高温、超低温)等 生物因素 真菌的代谢产物、病毒、寄生虫等 1、基因突变 指在基因中DNA序列的改变。主要包括碱基置换、移码突变、整码突变、片段突变(大段损伤)等。 ?碱基置换 指某一碱基配对性能改变或脱落所致的突变。 ?转换 A G / T C ?颠换 A(G) T(C) ?移码突变 指发生一对或几对(三对除外)的碱基减少或增加,以致从受损点开始碱基序列完全改变,形成错误的密码,并转译成为不正常的氨基酸。 2.染色体畸变 是指染色体结构的改变。染色体结构改变的基础是DNA链的断裂,所以把能引起染色体畸变的外源化学物称为断裂剂。 3.染色体数目异常 指基因组中染色体数目的改变,也称为基因组突变、染色体数目畸变。 非整倍体非整倍体指细胞丢失或增加一条或几条染色体。缺失一条染色体时称为单体,增加一条染色体时称为三体。染色体数目的改变会导致基因平衡的失调,可能影响细胞的生存或造

化妆品中10种着色剂的检测方法模板

附件3 化妆品中10种着色剂的检测方法 1 适用范围 本方法规定了化妆品中CI16185、CI16255、CI16035、CI14700、CI45380、CI15510、CI59040、橙黄Ⅰ、CI15985、CI10316着色剂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和橙黄Ⅰ的阳性结果确证方法。 本方法适用于胭脂、口红、粉底、指甲油、睫毛膏、眼影等修饰类化妆品中CI16185、CI16255、CI16035、CI14700、CI45380、CI15510、CI59040、橙黄Ⅰ、CI15985、CI10316含量的测定。 2 方法提要 试样经甲醇超声提取后, 过0.45 μm滤膜,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系统分离, 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进行检测, 外标法定量。本方法的检出限、定量下限和取样品5.0 g时的检出浓度、定量浓度见表1。 表1 各种着色剂的检出限和检出浓度 着色剂索引号着色剂索引 通用中文名 CAS号 检出限 ( μg) 定量下限 ( μg) 检出浓度 ( μg/g) 定量浓度 ( μg/g) CI 16185 食品红9 915-67-3 0.3 1.0 0.06 0.20 CI 16255 食品红7 1390-65-4 0.3 1.0 0.06 0.20 CI 16035 食品红17 25956-17-6 0.3 1.0 0.06 0.20

CI 14700 食品红1 4548-53-2 0.3 1.0 0.06 0.20 CI 45380 酸性红87 548-26-5 0.3 1.0 0.06 0.20 CI 15510 酸性橙7 633-96-5 0.3 1.0 0.06 0.20 CI 59040 溶剂绿7 6358-69-6 5.0 16.5 1.0 3.3 ——橙黄Ⅰ523-44-4 5.0 16.5 1.0 3.3 CI 15985 食品黄3 2783-94-0 15.0 50.0 3.0 10.0 CI 10316 酸性黄1 846-70-8 15.0 50.0 3.0 10.0 3试剂和材料 除另有规定外, 所用试剂均为色谱纯, 水为一级水。 3.1 甲醇。 3.2 四氢呋喃。 3.3 乙酸铵: 分析纯。 3.4 乙酸铵溶液( 0.02 mol/L) : 称取1.54 g乙酸铵, 加水至1000 mL, 溶解, 经0.45 μm滤膜过滤。 3.5 着色剂: CI16185、CI16255、CI 16035、CI14700、CI 45380、CI15510、CI59040、橙黄Ⅰ、CI15985、CI10316, 含量纯度均大于等于90 %。 3.6 着色剂混合标准储备液( 1.0 mg/mL) : 分别称取着色剂标准物质( 3.5) 0.1 g( 精确至0.1 mg) 于100 mL容量瓶中, 甲醇( 3.1) 稀释定容。 3.7 着色剂混合标准系列溶液: 分别移取一定量的着色剂标准储备液( 3.6) , 用甲醇配制成浓度为5.0、10.0、20.0、30.0、40.0、50.0、100.0 μg/mL的系列标准溶液。

食品添加剂总结 着色剂

第七章食品着色剂 着色剂定义和目的 ●以食品着色为目的而添加到食品中的天然色素和人工色素为食用色素,也称着色剂。 ●使用食用色素的目的:很多天然食品都有很好的色泽,但在加工过程中由于加热、 氧化等各种原因,食品容易发生退色甚至变色,严重影响食品的感官质量。 着色剂发色机理 ●不同的物质能吸收不同波长的光。 ●如果某物质所吸收的光,其波长在可见光区以外,这种物质看起来是无色的; ●如果它所吸收的光,其波长在可见光区域(400-800nm),那么该物质就会呈现一定的 颜色。 ●其颜色是由未被吸收的光波所反映出来的,即被吸收光波颜色的互补色。 ●例如某种物质选择吸收波长为510nm的光,这是绿色光谱,而人们看见它呈现的颜 色是紫色,紫色是绿色的互补色。 食品色素分类 按溶解性分 油溶性着色剂:全是天然的 水溶性着色剂 按来源分 合成 天然 ●合成着色剂: 着色力强、色泽鲜艳、不易退色、稳定性好、易溶解、易调色、成本低,但安全性低。 ●天然着色剂: 安全性较高、着色色调自然且一些品种具有生物活性;但成本高、着色力弱、稳定性差、容易变质、难以调出任意色调,有的还有 5 色调的选择与拼色 色调的选择应该与食品原有的色泽相似或与食品名称一致 ●红黄等量配色为橙,加一点黑色或蓝色颜色不会太亮 ●香蕉色黄:红=3:1 ●复配:巧克力色、果绿、黑色素,压制鲜亮颜色 焦糖色素 焦糖色素带正电荷适用于加在发酵食品和含氮的食品中,带负电荷适用于一般食品中。 优点:粘稠状,安全稳定,价格低,3元/公斤 天然焦糖色素占总销量90%,酱油加20%左右 以单倍焦糖色素为例 ●0.05%左右为黄色(淡啤酒) ●0.01%左右为红色(红葡萄酒) ●0.2%左右为咖啡色

食品中人工合成着色剂的测定

食品中人工合成着色剂的测定 列号:DM-P107 1、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糕点、果酱、水果罐头、黑芝麻糊、果冻、冰淇淋、乳饮料、糖果和红酒中人工合成着色剂的检测;检出限:亮蓝是1.0 mg /kg,其他的是0.2 mg /kg; 2、提取 2.1 糕点、果酱 (1) 取1.0 g样品,加入20 mL提取液A*,振荡2 min,40℃水浴超声提取10 min,6000 rpm下离心2 min,收集上清液; (2) 取下层残留物,加入10 mL提取液A*,振荡2 min,40℃水浴超声提取15 min,6000 rpm下离心2 min,收集上清液; (3) 将下层残留物用10mL提取液A* 按照步骤(2)重复提取一次,合并三次上清液; (4) 将上清液在40℃水浴条件下,减压蒸至约15 mL,再加入3 mL甲酸混匀,待净化。 2.2 水果罐头、黑芝麻糊 (1) 取1.0 g样品,加入20 mL提取液A*,振荡2 min,40℃水浴超声提取10 min,6000 rpm下离心2 min,收集上清液; (2) 取下层残留物,加入10 mL提取液A*,振荡2 min,40℃水浴超声提取15 min,6000 rpm下离心2 min,合并两次上清液; (3) 将上清液在40℃水浴条件下,减压蒸至约15 mL,再加入3 mL甲酸混匀,待净化。 2.3 冰淇淋 (1) 取1.0 g样品,加入20 mL提取液A*,振荡2 min,40℃水浴超声提取10 min,6000 rpm下离心2 min,收集上清液;

(2) 将上清液在40℃水浴条件下,减压蒸至约7 mL,再加入1.5 mL甲酸 混匀,待净化。 2.4 果冻 取1.0 g样品,加入10 mL水,40℃水浴超声提取15 min,加入5 mL甲 醇和3 mL甲酸混匀,待净化。 2.5 乳饮料、糖果 取1.0 g样品,加入10 mL水、5 mL甲醇和3 mL甲酸混匀,待净化。 2.6 红酒 取1.0 mL样品,加入0.5 mL甲醇和0.3 mL甲酸混匀,待净化。 *提取液A:取100 mL乙醇和50 mL乙腈,混匀,取140 mL乙醇:乙腈(2:1)混合溶液,加 入60 mL水和2 mL氨水,混匀。 3、净化 ProElut PWA-2 150 mg/6 mL(Cat.#65815) a活化:依次用5 mL甲醇、5 mL10%甲酸水活化; b上样:加入待净化液,弃去流出液; c淋洗:加入5 mL甲醇,弃去流出液; d洗脱:加入5 mL15%氨水甲醇溶液,收集流出液; e重新溶解:将洗脱液在50 ℃下氮吹至约300 μL,用流动相定容至1 mL,供HPLC分析。 4、色谱条件 色谱柱:Inspire C18,250 mm×4.6 mm,5μm(Cat# 81006) 流速:1.0 mL/min 进样量:20 μL 柱温:35 ℃ 检测器:PDA 254 nm 流动相:A:乙腈 B:0.02 mol/L 乙酸铵溶液 梯度设置 时间 020303140 (min)

天然色素在食品着色剂中的应用

天然色素在食品着色剂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讨论了天然食品着色剂的分类,其中探讨了叶黄素的结构性质、分布来源及着色作用,最后对比天然食品着色剂的优缺点。 关键词:天然色素, 叶黄素, 天然着色剂优缺点 前言 食品着色刘,是食品添加剂之一, 人们几乎一生都在连续摄食。它不一定具有营养价值, 但必须对人体无毒无害。随着医学毒理学和生物学试验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 发现在允许使用的化学合成色素中, 不少品种对人体是有害的, 特别是近年来发现的致癌问题, 引起了各国有关部门的重视。化学合成色素的原料主要是煤焦油, 通常称煤焦或苯胺色素, 其多属偶氮化合物, 偶氮化合物在体内代谢生成日一蔡胺和一氨基一一蔡酚, 这两种生成物具有强烈的致癌性{1}。因此, 近年来, 各国对合成色素的控制也越来越严格, 而食用天然色素一般地说则无毒, 尤其植物色素安全性较高, 有的还有一定的营养价值或药理作用,而天然色素作为食品着色剂已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因此, 天然色素需求量又大大增加起来。各国对天然色素的管理也不象对化学合成色素那样严格, 并提倡大量应用天然色素。目前可以说是合成色素与天然色素并驾齐驱的时代。 1 天然着色剂的分类 1.1 动物色素 动物血液和肌肉中的血红素(Heme)是红色色素, 但不用为食用色素故不赘述。现仅以胭脂虫红为例说明动物色素。 1.1.1胭脂虫色素 胭脂虫(Coceus Cacti)是寄生在胭脂仙人掌上的昆虫, 其雌虫体内含有一种葱醒色素叫胭脂红酸(Carminic acid), 该色素是用干胭月旨虫体压碎后抽提而得。 1.1.2胭脂红酸的性质及其在食品中的使用

胭脂红酸溶解于水、乙醇而不溶于油脂。与铁等金属离子生成络合物而变色,可与复合磷酸盐并用而防止。胭脂红酸的颜色随pH值而变化,pH<4为黄色,pH为4现橙色,pH 6为红色, 到pH 8为紫色。用于乳、肉等蛋白质制品时与蛋白质结合变为暗紫色。由于它的耐热性耐光性及耐微生物性都非常好, 故自古以来均用作化妆品, 现代最适用于饮料类着色之用, 一般用量为0.005%[2]。 1.2 微生物色素 1.2.1红曲色素 微生物色素仅举红曲色素为例, 该色素是红曲菌(Monascue SP)产生的色素。用纸层析或薄层层析法分离红曲色素, 可见到黄、橙红、紫、青等颜色成分、以红紫色成分最多,有六种组分的化学结构已确定, 均属氧茆并类化合物(Benzofuran Compounds)。 1.2.1红曲色素 红曲色素溶于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而不溶于水, 但可溶于乙醇的水溶液, 耐光性耐热性均较植物色素好。耐化学性也较好, 在400倍稀释的色素液中, 添加的100ppm抗坏血酸或亚硫酸钠等经48小时都不变色, 对金属离子十Ca2+、Mg2+、Fe2+、Cu2+十等也较稳定。经动物试验口投给1.8克/公斤体重, 未见有死亡例, 慢毒性试验最大投给量2克/公斤体重/日, 经一年四个月未出现任何问题。由于红曲色素安全性高, 工艺性能好, 现已广泛用于肉、豆、面、糖、果酱、果汁等类食品着色。 1.3 植物色素(二级标题采用黑体小4号字) 植物色素资源极其丰富, 可谓多彩缤纷,种类很多, 是构成食物色素的主体。主要分类有三种,分别是以叶绿素为代表的吡咯色素,有胡萝卜素类及叶黄素两类的多烯色素,以及可分为花青素、花黄素和鞣质三大类的酚类色素。 在食品工业中用量较大的是类胡萝卜素和花青素。 类胡萝卜素的颇色有黄、橙、红至紫色等, 广泛存在于生物体组织中, 已知的类胡萝卜素达300种以上。多数类胡萝卜素都可看成是蕃茄红素的衍生物。它的同分异构体为α-β-γ-类胡萝卜素。以β-型在自然界分布最广, 合量最高。如藏红花、万寿菊属杭物、紫花茴蓿、胡萝卜与棕相油、桔皮、玉米、蕃茄等。红青素又称花色甙,是花、果、叶、茎等呈现的兰、紫、红等颜色。它广泛分布

第六章食品调味剂

第六章食品调味剂 第一节调味、增香的机理 味蕾 食品有味成分 味蕾 一、味感 大脑味觉中枢 味感 味蕾是味的感受器官,由40~60个椭圆形的味觉细胞组成,味觉细胞紧连味神经细胞 二、呈味条件 只有溶于水或唾液的呈味物质才能刺激味蕾,干燥的呈味物质如果放在干燥的舌面上是感觉不到味道的。 唾液是呈味物质的天然溶剂,而且还可以洗涤味蕾,使其更精确地辨别味道。唾液的分泌量和成分与食物的味道、水分含量有关。如鸡蛋黄,口腔中可分泌出大量富含酶的唾液,而对于醋、口腔只分泌较少量酶的唾液 三、呈味速度与阈值(CT) 味道的感受快慢和敏感不同: 速度:快→慢敏感:高→低 咸味苦味苦味甜味 通常用呈味阈值表示呈味物质的敏感性,阈值越低,表示感受到某种物质味道的最低浓度越低,即其感受性越高 几种物质的呈味阈值 四、嗅感 食品的风味是通过嗅觉来实现的。悬浮于空气中的食品挥发物质的微粒,刺激鼻孔的嗅觉神经,传输至大脑中而引起的感觉。 1.嗅感阈值 人的嗅觉对于气味的感觉敏感、迅速。人们从嗅到气味物质到产生感觉,大约仅需0.2~0.3秒的时间。人的鼻子对于某些气味物质的敏感性是现代高灵敏度气体检验仪器所望尘莫及的。人对各种气味的敏感性可以用气味阈值来量度。 气味阈值:刚刚能引起嗅觉的气味物质在空气中的浓度或挥发性物质在水中的浓度 酸 甜 苦 味(七味) 鲜 咸 辣 涩 独立的味道在味觉神经中有独立的传递路线,因而是主要的调味剂 物理性的刺激作用,不作为独立的基本味道。辣的感受是由于刺激触觉神经引起的痛觉酸——新陈代谢(加快) 甜——热量、温暖(补充) 苦——有害物质 鲜——蛋白质

咸——体液平衡(恢复) 味道象征一定的物质信号: 合理利用这些基本知识和人们的心理状态,可充分发挥各种调味剂的作用,制造出味道可口诱人的食品 五、基本味 六、不同味觉间的作用 1、增效 甜味剂中加入适量咸味剂,会感到其甜味更强烈一些 鲜味剂在有食盐存在时,其鲜味会增加。这也是味精经常掺入NaCl,谋取暴利的原因 2、消杀 食盐、奎宁、盐酸之间,将其中任两种以适当浓度混合,结果会使其中的任何一种比单独使用时的味道更弱 酸味与甜味同样如此 3、变调 尝过食盐或奎宁后,再饮无味的纯水,也会稍感甜味 4、协同(相乘) 味精与核苷酸共存时,会使鲜味成倍增加,而不只是单单两者相加 一、酸度调节剂(Acidity Regulators) (一)概述 1、定义:酸味剂即酸化剂,是指在食品中能产生过量氢离子以控制pH值并产生酸味的一类添加剂,或指以赋予食品酸味为主要目的的食品添加剂称为酸味剂。亦称pH调节剂。 2、分类:有机酸和无机酸。 食品中天然存在的主要是有机酸,如柠檬酸、苹果酸、乳酸等。目前,作为酸味剂使用的主要为有机酸,无机酸使用较多的仅有磷酸。 第二节调味剂 无机酸的酸味阈值在3.4-3.5左右,有机酸的酸味阈值在3.7-4.9之间。大多数食品的pH在5-6.5之间,虽为酸性,但并无酸味感觉,若pH值在3.0以下,则酸味感强,难以适口。 我国已批准许可使用的酸度调节剂有:柠檬酸、乳酸、酒石酸、苹果酸、偏石酸、磷酸、乙酸、盐酸、己二酸、富马酸、NaOH、K2CO3、Na2CO3、NaHCO3、柠檬酸钠、柠檬酸钾、柠檬酸一钠等17种。 3、作用 a、可用于调节食品体系的酸碱性,提高酸度,改善食品风味; b、防止食品酸败或褐变,抑制微生物生长的增效剂; c、作为金属螯合剂(如柠檬酸); d、可用作香味辅助剂、护色剂和缓冲剂。 e、作为抗氧化剂的增效剂。 4、特点:①以有机酸及其具有缓冲作用的盐为主。②因有机酸多是食品正常成分,或参与人体正常代谢,安全性高,使用广泛 5、差距:与国外相比尚有一定差距,缺少各种有机酸的盐类 (二)酸味 1、日常生活中的大多数食品pH值在5~6.5,一般无酸味感觉,如果pH值小于3时,则酸味感较强 无机酸、有机酸以及酸性盐在水溶液中解离出H+。在同样的pH下,有机酸比无机酸的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