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服务产业转型升级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服务产业转型升级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服务产业转型升级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服务产业转型升级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服务产业转型升级

【摘要】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拥有高素质的技能

人才是制胜关键。培养符合产业、企业需要的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的最根本职责。厦门职业教育需要在明确定位、协调需求、打通成才通道、提升品牌以及建立职工教育培训体系等方面做足功夫,才能为厦门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保障

关键词】产业转型升级;厦门职业教育;成才通道;

职教品牌;职工教育培训体系

产业转型升级,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厦门作为最早

实行改革开放的地区,这个过程却延冗过长,同走在前端的深圳等地区无法相比。厦门产业转型升级任重道远,本文试从服务产业转型升级角度,探讨厦门职业教育的发展问题。

1 对厦门产业转型升级的几点思考

1.1发展第三产业必须有第二产业作支撑对于我国而言,发展以

高端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是

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标志,但我们必须同时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目标的第二产业,重点在于提高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产品制造水平,从而增加第二产业的附加值,实现二产、三产的协调发展,提升国民经济发展的持续力和对经济危机的抵御力,实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1.2厦门产业转型升级必须首先着眼闽南区域,打好基厦门的城

市转型和产业转型必须以闽南地区为基本点,

充分考虑这一地区的产业分工情况加以布局。

1.3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是厦门产业转型升级的两

个轮子

要实现发展目标,厦门必须着眼本区域,实实在在

个脚印,以1699 平方公里的面积为依托,首先发展好基础性产业,即先进制造业,奠定良好的制度优势、环境优势、区位优势,进而打造高端服务业产业集群。两者不可偏废,实现双轮驱动,以科技为先导,以创新为主轴,以产业集群为目标,以形成厦门新一轮发展的良好态势。

2 厦门产业转型升级对职业教育的要求及厦门职业教

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职业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相比,是最贴近教育本源的。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其职业性要求,即以经济社会对人才的实际要求来培养人才,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紧密结合。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计划经济时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比现在要好得多。那时一定规模的企业就自办技工院校,培养企业需要的技能人才,企业规模较小的,按行业举办职业学校,培养本行业所需各类技能人才,这些学校同时承担在职员工的继续教育,形成了技能提升的通道。更为关键是,那时候的职业教育职业性突出,培养的技术工人适应企业、产业需求。而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大量使用简单培训的农民工充当一线操作工人,企业、产业对职业教育的依存降低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弱化了。

以厦门为例,原先十几所的技工学校,逐步萎缩到只剩一所,而且教学缺少与企业、产业的对接,所培养的人才与企业、产业的要求不相适应。随着厦门产业转型升级的推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上升,要求职业教育真正突显其职业性。具体来说:一是,要重点培养中高级技能人才,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必须提升技能人才的层次和水平;二是,要建立不断提升职工技能水平的技能继续教育体系,强化职业培训鉴定工作;三是,要着力培养本地化的技能人才,减少对外地技能人才的依赖,降低用工成本。

面对产业转型升级,厦门的职业教育总体上是不适应的,

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是,总量供给不足。厦门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已持续

多年了,这种结构性矛盾直指技术工人需求大而供给不足。

厦门目前有近三十所的各类中高职院校,每年的毕业生也有几万人,但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加之厦门生活成本较高,薪资待遇较低,难以吸引外地技能人才来厦就业,总量供给矛盾更加突出。因此,着眼于扩大厦门本地职教规模,吸引更

30%。多外地生源来厦就读,打造公平就业环境,使外地户籍生源

技能人才本地化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是,结构不够合理。厦门多所的中高职学校中,

中职学校占70%,而以培养高级工为目标的高职学校仅

因此,每年进入就业市场的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只有几千人,而产业转型升级所需技能人才以高级工以上层次为主,大量的中级工只能配套低端产业,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的推进,这已成为新的就业难题。另一方面,在高职学校中,真正工科类的院校只有一两所,而制造业是对技能人才需求最大的部分,但供给却严重不足。

三是,与产业、企业需求脱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没有处理好学生教育需求和产业、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制造业急需大量工科类技能人才,而这些人才的培养需要在实习实训场地和设备上大量投入,师资要求也高,这些都是高成本的教育投入。而从学生层面来看,职业学校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成绩往往不好,多不愿选择学习难度大的工科类专业,况且这些专业虽然薪资待遇好,但工作环境并不好,再加上干部和工人身份传统认知的影响,导致愿意读的学生就更少。因此,无论中职、高职,民办的还是公办的,更多地选择了投入少、学生喜欢的非工科类专业开办,这就加剧了技能人才供需之间的矛盾。第二,传统的职业教育由于是行业、企业举办,实现了校企的有效对接,学生的实践

能力较强,与岗位需求对接紧密,而当前的职业教育属独立

办学,缺少了与企业的天然对接。企业从人力资源成本考量,

奉行“拿来主义”,也不够重视技能人才的培养,特别是中

小规模的企业,员工流动性大,更是顾忌培养技能人才所增加的成本。所以,实现校企之间的对接缺少动能,更缺少体制上的安排,也就造成了职业教育与产业、企业需求的脱节,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特征严重淡化。

四是,职业教育品牌不突出。目前,长三角、珠三角、

环渤海三个区域是我国经济特别是制造业最发达的地区,也是我国职业教育最发达的地区。中西部一些地区如陕西、河南、四川、贵州、云南利用当地充足的生源也形成了自己的职业教育品牌,吸引了大量优质生源就读职业院校,为当地产业发展提供了大量技能型人才。而我省尽管制造业在全国也有一定地位,但与之相对应的职业教育却相当落后,叫得响的职教品牌几乎没有,所需技能人才主要靠从中西部引进。

中职学校中,工商旅校、轻化校办学很有特色,但办学层次不高,主要输出中级工,难以满足需求。技工学校中,技师学院工科专业在全国有一定影响,但由于缺少学历的认证,

发展也严重受限。高职学校中,医学院很突出,品牌基础最职业教育的几点思考

好,但专业太窄,难以有效服务产业。 3 发展厦门

3.1明确职业教育定位,加大财政投入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被严重弱化,已经影响到了国民经

济的健康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粗放型的发展可以忽视职业教育,集约型的发展缺不了职业教育,德国等西方制造业强

国的经验已经证明,一流的产品必须依靠一流的技工,一流

的技工必须依靠一流的职业教育,中国制造需要中国职业教

育。特别对于地方政府而言,职业教育产生的直接效益比基础教育和

高等教育更加明显。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大都选择在本地就

业,而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本地就业比例越来越低,从投入产出角度

分析,地方财政投入职业教育,对

地方产业发展更为划算。中国目前的企业形态呼唤政府加大

对职业教育投入,中国中小企业众多,企业生命期较短,雇

佣制的用工形式决定了企业不愿过多地投入职工教育培训,那么,政

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就应该加大职业教育、职工培训的投入,提升员工

技能水平。新加坡职业教育成功的经验表明,通过政府加大投入,带

动企业和员工投入,可以形成政府、企业、个人三方良性互动的职业

教育投入机制,推动职业教育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3.2突出职业性特点,协调产业需求和学生成长需求职业教育

简单的理解就是为达成从事某一职业(岗位)

的目标而实施的教育行为。那么职业教育必须从产业、企业

落脚点是岗位)的实际需求出发,培养产业、企业所需的技能型人才,这就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即职业性特点。另一方

面,在职业教育过程中我们还要兼顾学生成长的需求,不能让他们只

是简单地学会一门技术,还要让他们学会基本原理,提升他们在实践

中不断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为了达成上述目标,要特别突出两项工

作:一是,全面深化校企合作,形成校企共育技能人才的良好局面。

职业学校要主动对接产业、企业,切实做到把课堂搬进车间、把车间

搬进课堂,把教师培养成师傅、把师傅培养成教师,把学生培养成工人、让工人成为学生。二是,要改革教育教学体制,全面推行工学

体化教学改革。现行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开进行的模式,不仅学

生缺乏兴趣,学习效果不佳,还容易造成理论与实际的脱节,学生毕

业后企业还需花精力培训才能上岗,加大了企业人力资源的投入和用

人风险。全面推行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就是以企业对岗位的需求为导

向,分解典型工作任务,并在此基础上综合理论和实践两大教学手段,形成适应岗位需求的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并据此形成本专业教学大纲,拟定教学计划,由校、企双方共同实施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技能人才,无缝对接企业岗位需求,学生岗位适应度高,流动性小,可塑性强,实现校企共赢。

3.3建立技能和学历两个技能型人才成长通道目前我国对技能

型人才的评价分为中级工、高级工、技

师、高级技师、主任技师等系列,而相对应的学历层次为中职(中专)、高职(大专)、应用型本科、应用型硕士、应用

型博士等系列。国务院《关于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了我国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有技能、有学历” 这一培养目标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也就是说,正常情况

一个职业院校的学生按规定修完应修的课程,通过应通过的技能鉴定(考试),取得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毕业时也就同时获得学历证书和技能等级证书“双证” 。因此,必须科学设计技能型人才成长的通道,按照技能为本的精神,科学制定跨入高一级技能平台的条件及办法,形成完善的技能提升、学历提升通道,促进技能人才发展。

对厦门职业教育而言,要着力解决以下问题。

是,要建设几所符合厦门市产业发展的高职(高技)

院校,为厦门产业发展提供所需的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台湾今天的产业形态就是厦门明天的产业形态

高级中学)毕业生90%以上都升入高一级学校主要是高职

学校(科技大学)学习,高职学校毕业后大部分学生就业,少部分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因此,高职学校才应该是与就业对接的基础平台,而中职教育更多只能定义为职业教育的内部阶梯。但是,目前我市高职教育相对于中职教育严重弱化,不仅数量不足,无以对接中职教育,更重要的是高职教育缺乏技能教育的经验和理念,从某种意义上讲技能教育比中职教育还差,因此发展厦门高职教育任重道远。

于此笔者建议重点发展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厦门医学院、厦

门技师学院,同时将工商旅校、轻化校建设成高职学校。

是,要建立以高职学校为核心的职教品牌。首先,要

打通中职学校到高职学校的成长通道,合理划分中职和高职的教育任务,设定符合中职生特点的投报高职学校的资格和条件,让绝大部分

中职学生选择进入高职学习;其次,发挥

厦门职业教育的平台优势,吸引周边中职学生、高中毕业生

报考厦门高职院校,提升其品牌效用;再有,要进步加大

对厦门理工学院的建设,按照应用型本科(含应用型硕士、应用型博士)院校的思路,增强其应用型特点。最后,要以区级政府为主,做

大做强区级中职学校。通过以上几个层次的建设,形成技能型人才技能、学历的成长通道。

3.4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和员工共同参与的职工教育培

训体系

社会在进步,知识在更新,科技在创新,技能也必须不

断提升,一项技能如果不学习、不提升,至多能保持3-5 年甚至更短。因此,职业教育的另一方面就是在职员工的教育培训。目

前厦门的职业院校由于经费体制的因素,除技师学院外,基本不承担

社会培训,企业对员工技能提升培训也不够重视。而员工个人,迫于

就业压力虽有提升技能的要求,但由于缺乏符合其特点的技能培训计划,加上培训时间不匹配、培训费用较高、培训成果得不到有效应用

等因素,参训积极性也不够高。所以,我们借鉴新加坡员工教育培训模式,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建立有效的职工教育培训体系:一是,加大财

政对职工教育培训的补贴力度,将目前主要针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培训

补贴扩展到针对所有员工,并提高补贴标准,增加交通费、食宿费等

补贴项目,增强员工参加技能提升培训的积极性;二是,强化对企业

职工教育经费的支出监管力度,通过地方立法,强化企业对员工教育

培训的主体责任;三是,转变公办院校的经费拨补方式,加大民办职

业院校补助力度,提高职业院校参与职工技能提升培训的积极性;四是,建立健全面向全市开放的、数量适当、运作规范有序的公共实训

平台,增强员工技能培训的基础能力;五是,各职业院校要探索实行

学分制、非全日制技能教学,满足广大职工的技能提升(进而同步提

升学历)的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福建出台产业转型升级15条

[J].领导决策信息,2015

33).

[2]王新民,林文.中国台湾职业教育发展政策研究及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 , 36.

[3]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台湾职业教育研究所简介[J]. 福建信息技术教育,2009(02).

建设职业技能岗位证书推广方案

建设职业技能岗位证书 院校推广实施方案 概述: 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技能培训,实施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努力使相关专业符合条件的应届毕业生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把推动职业学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在全社会实行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要求的重要举措”。要求鼓励高等学校毕业生参加职业资格考核鉴定,进一步拓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渠道。 依据国家政策要求积极开展院校双认证工作依据如下: 中央、省等部门对高职教育双证制的规定和通知: 1、《劳动法》第六十九条规定:“国家确定职业分类,对规定的职业制定职业技能标准,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2、《职业教育法》第八条规定:“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要“在全社会实行学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大中专毕业生必须取得相应职业证书后才能到技术工程岗位就业。” 4、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要求“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训,进一步推进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工作”。同时《决定》还指出:“用人单位招录职工必须严格执行……从取得职业学校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人员中优先录用。”

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技能培训,实施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努力使相关专业符合条件的应届毕业生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6、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人事部《关于进一步推动职业学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意见》“把推动职业学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在全社会实行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要求的重要举措”。要求鼓励高等学校毕业生参加职业资格考核鉴定,进一步拓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渠道。 7、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要求各高等职业院校实行“双证书”教育,要求学生上岗前取得“职业技能鉴定证书”和“毕业证书”。 8、教育部《关于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通知,要“积极开展工作,切实落实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高职院校要把相关专业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其学生毕业的条件之一,在颁发专业学历证书前,努力使符合条件的应届毕业生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证书说明: 建设行业职业资格岗位证书:

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了解我县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给领导决策提供科学参考,近日,县政府办公室组成专题调研组,就县职业教育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分别听取了县教育局、人力资源和社保局相关工作情况汇报,并到县职教中心、县开发区部分企业实地开展走访座谈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职教工作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探索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基础能力建设,职业教育跃上新台阶。 1、积极宣传引导,扩大职教招生。县教育育、人社局等部门认真宣传贯彻《职业教育法》,积极营造全社会重视职教、支持职教的良好环境。面对社会上对职业技术学校能否学到真本事,就业能否保证等种种疑虑,全县上下通过对职业技术教育优惠政策、人才需求形势、就业信息和劳务需求信息方面的宣传,使一部分群众和学生家长对职业教育逐步改变观念。同时,各职校每年还组织教职工集中时间深入学校、学生家庭,大力宣传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和国家相关政策,动员职教对象参加职业教育,千方百计增加生源。 2、面向市场办学,拓宽发展空间。为了使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紧密对接,结合经济发展需要,开始逐步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订单培训”的人才培养模式,力求开设具有市场空间、就业前景看好的专业。目前县职教中心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工艺美术、电子电工、机械加工、汽车检测与维修、数控技术应用、农村电器技术等专业。 3、开展短期培训,注重技能培养。非学历的短期培训,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劳动者职业素质的重要形式。据县人力资源和社保部门统计,在政府和行业企业的推动下,近三年职业技能培训达3000人次,培训工种涉及缝纫、电子电工、数控机床、黄酒酿造、焊工、钳工等,为我县劳动力转移就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技能服务支撑。

关于职业教育产业化的思考

关于职业教育产业化的思考 “ 内容提要】近年来,在我国教育界、经济学界再度对教育产业化问题展开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许多理论工作者从教育的属性、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的特殊规律、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深入探讨教育是不是产业,能不能产业化。对于国民教育体系中一个特殊门类的职业教育,是不是产业,能不能产业化的问题,在讨论中则尚未专门涉及。作为一个课题,职业教育产业化问题,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密切关系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极具现实性与实践性的问题,因而更能引起做实际工作的管理者与办学者的兴趣。不同观点的讨论可以促进认识的深化与提高,这里编发的文章,旨在引起职教同仁的关注与思考。 【正文】 在我国面临教育投入不足、经费短缺、教育资源有限、教育需求空前扩大等一系列矛盾的时候,如何有效发展教育,尽快把“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实现“教育供给”与“教育需求”的平衡,引发人们对教育体制、教育模式、教育观念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思索,“教育产业化”问题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一个热门问题,许多专家学者阐述了不同的观点。作为有别于义务教育、基础教育,直接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是否具有产业化的属性?笔者认为: 一、产业化办学是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 何谓“产业”?《辞海》中解释说:一指私有的土地、房屋等财产;二指各种生产、经营事业。生产经营事业既包括生产性活动,又包括非生产性活动;非生产性活动既包括直接参与生产的服务活动,又包括非生产性服务活动。产业化运作主要是市场化运行模式,不管是生产性活动,还是非生产性活动的产业化运行,都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即供求规律、价值规律、竞争规律。 教育作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的服务部门,具有产业属性。教育产业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育提高新生或再生劳动力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即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的科学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得以全面提高,并在今后从事的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促进其劳动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从而使受教育者获得更多的经济回报和社会效益。二是,教育机构的教育科研成果直接运用于生产、生活中,或教育部门直接开办企业或提供信息、咨询等服务,直接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是,与教育活动相关的活动,如教师公寓、学生公寓、学生就餐、接送、娱乐休闲等后勤活动。第二类、第三类活动的产业属性是不言而喻的,第一类活动却具有其特殊性,是否可以产业化运行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教育产业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教育产品——一劳动力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备潜在性、迟发性和不确定性三大特点。即是说,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其劳动力的增值只能在生产活动中体现出来,而且能不能充分的、完全的体现,还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二是,教育本身具备公益性。特别是义务教育、基础教育,其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的价值取向尤为明显。教育非产业论者,据此认为教育不是一种产业,更不能产业化。但是,与社会经济直接相联系的职业教育,不仅可以产业化,而且必须产业化运作,这是因为: 1.职业教育有突出的生产性。 《中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纲要》指出:“职业技术教育是实现工业化和生产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是把人力优势转化为智力优势,把智力优势转化为

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职业技术教育是对受教育者在一定水平的教育基础上所进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的教育。它的特点是强调职业道德培养,着重进行适应社会发展和生产发展的实践动手能力的技术培训,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职业技术、技能教育。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中还存在着很多困难和问题;从当前情况看,要办出受企业欢迎、社会认可、群众满意的职业技术教育,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必须把职业技术教育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优先领域。 一、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意义 纵观近代以来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史,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这就是:职业技术教育是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的关键环节,是教育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对接的重要枢纽,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的强大动力。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一种长远、积极的就业支持政策,有利于拓宽就业渠道和增加就业岗位,可以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实现劳动力资源的重新配置和调整,促进劳动者再就业,化解社会矛盾,意义十分重大。 二、当前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 20多年来,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已初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又有与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相沟通的职业教育体系。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2004年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达到237万人,占整个高校招生总量的53%,高职高专招生总量已经超过了本科。在这种形势下,截止到2005年,全国具备颁发学历资格的普通高职院校达到1078所。但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却不容乐观,自1999年以后高等教育招生人数的急剧增加,拉动了以升学为主的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1998年全国普通高中招生数为359.6万人,2004年增长到821.5万人,增幅达128.4%;而同期承担技艺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由519.5万人增加到548.1万人,增幅仅有5.5%,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总数的比例由占高中阶段的59.1%下降到40.0%。更令人担心的是,在全国农村高

(完整版)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与趋势

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与趋势 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赵恒伯教授 讲学内容: 一、职业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概况 二、我国当代职业教育现状 三、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趋势 一、职业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概况 职业教育又称职业技术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施以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一种教育类型。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四大教育类型地位平行。 职业教育是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远古时代,人类生存所需要的衣、食、住、行、制造和使用工具等知识,主要以言传身教代代传授。如果把人类的此类活动称为教育的话,那么它就是职业教育,可以称之为职业教育的发端。手工业经济时代,以手工技艺为主要内容的职业教育在劳动现场开展,父子相继、世代“薪火相传”。农业经济时代,有技术的能工巧匠通过设学授徒等方式在工作中传授技艺,是一种学徒教育形式,其职业教学内容与生产内容高度一致,教具即生产用具,教师即师傅。16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兴起后,出现了形式各异的讲习所和讲座等,通过讲习所和讲座向工人传授自然科学知识、劳动技能和机器工作原理,它们可以看作是学徒教育转向学校职业教育的过渡形式。18世纪初,俄、德、英、法等西方发达国家相继开办了现代意义的职业学校,在我国,也于19世纪后半叶创建了福建船政学堂,并逐渐发展为农业、工业、商业和商船四大类实业学堂。这标志着学校职业教育的正式形成。 由言传身教、父子相继、师徒相授、讲座传授发展到学校形式的职业教育呈现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的形式与规模在逐步拓展,由单一教育形式向集体传递形式演变,为适应工厂对大量技术性专门人才的需求,学校职业教育改变了千百年来的传统教学形式,采取夸美纽斯

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

在中国整个教育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肩负着为国家发展提供重要技术人才的责任与义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动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是实现人才强国并推动中国进行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现阶段,中国各行各业均存在高技能人才缺失的现象。因此,如何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成为和谐社会建设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时代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出来,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发展职业教育也构成中国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内容。但现阶段,中国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问题重重,如何分析并解决这些问题,成为社会发展必须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力与高技能人才的基础性作用不明显 现阶段,在中国的整个就业层面中,存在大学生就业相对困难而高级技工供不应求的现象,劳动力的结构失衡与素质较低的问题凸显出来。由于缺乏专业的劳动力与高技能的技师,导致生产资料难以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虽然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与高精尖的人才可以对外引进,但大批的技术工人与高级技师还需要职业教育来培养。而职业教育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其重要性并没有被突出强调出来,因此导致社会对职业教育发展的不重视

职业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未充分体现 随着国家建设新农村步伐的不断推进,新农村对懂技术、有文化、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需求与日俱增,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基础。而职业教育作为不断提高个体职业技能与素质的教育形式,应该致力于提高农民的专业技能与务农技能,不断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实现农村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变。 职业教育未来发展方向 1.具有自身特点的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 职业教育作为推动区域经济与整体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其人才培养目标在于培养出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行业等一线的应用技术型人才,这要求职业教育的办学体系要适应社会发展与时代要求。职业教育在其办学过程中,要以市场需求为基本导向和前提、以社会资源为依托、以岗位要求为职业培训的重要内容,建立具有职业教育风格与特点的教育教学体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其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中高级实用型人才。因此要重视实践操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坚持采用灵活办学的方式,开设市场急需的专业,拓宽学科知识的范畴,满足培养目标的基本需要。 2.依靠政府,完善职业教育发展机制

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发展现状及应对措施

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发展现状及应对措施 摘要:深入剖析高等教育产业化存在的各种问题,为全面理解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弊端及后遗症影响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更渴望能够提出一些观点和看法来完善我国教育产业研究,推动和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高等教育产业化,弊端分析,应对措施 高等教育产业化的观点忽视了教育的公共属性,我国教育应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缓解教育经费紧张局面,但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地域广阔、经济发展地区差异严重不均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大国,全靠国家财政发展教育在实际操作中似乎又是举步维艰,不切实际,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也不能矫枉过正。因此,有针对性的结合我国国情,明确教育产业和教育产业化的区别,用扬弃的观点正确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科学划分和界定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内容,合理发展我国教育产业,在一定范围内实行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对于我国教育改革的准确走向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一、教育产业与教育产业化的区别 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产业,是一个庞大的知识服务产业系统,它是以主体产业—学校教育、课堂教学或专业授受的专门服务为核心,还有由主体产业派生的、对主体产业起到支持保障作用功能的其它服务或生产产业组成。我国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关于教育是不是一种产业,能否市场化的讨论从未停止过,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教育活动与一般的生产经营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两者的劳动目的、创造的产品价值、生产周期、效益、结果等方面都差异很大,不能相提并论。教育自身具有隐含的、间接的产业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严格遵循自身客观规律,不能随便进行产业化运作。不能把发展教育作为政府创收、摆脱财政困难的手段,如果因此将教育变成产业的状态,即像经营其它产业一样,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来经营教育,是不可行的。教育的特殊属性决定了教育产业从根本上不可能产业化,教育只能作为一项事业来进行管理。特别要注意教育是产业却不可产业化,虽然教育具有产业特征,却不能将它和教育产业化简单的等同起来。教育产业化和教育产业一个“化”字,一字之差,差之千里。从经济发展规律看,产业化一定要求市场化、商品化,教育产业化也必须要求教育活动市场化,教育机构企业化,学生受教育投资化。这种产业发展的逻辑并不完全符合教育活动的规律和特点,也不完全符合现行的教育法规,如义务教育法等。 二、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发展现状 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初衷是把教育作为一种特殊产业,使高等教育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依靠专业的服务和质量管理体系所形成的系列化和品牌化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经过商品化、规模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发展过程,拉动教育经济的增长,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目标。但在我国的实践操作中,高等教育产业化却演变成了以商业化、市场化、赢利为目的的经营教育。教育投入比例是衡量一个国家政府部门对教育努力程度的主要指标,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的公共教育经费是否充足、政府对教育投资努力程度的通用指标是公共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或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例。 高等教育产业化造成的教育不公现象不仅违背了教育的公益性原则,也违背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宗旨和办学方针,同时违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高等教育活动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责任和历史使命,是以社会价值为导向的。高等教育产业化忽视了市场规律是以经济价值为导向的,忽视了市场的盲目性和复杂多变性,没有考虑到人力资源形成的长期性及教育作用的长效性等因素。高等教育产业化削弱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无法保证教育公平的作用,导致高校追求教育投资利润的最大化和教育成本的最小化使一些地方政府减少教育投入,将高等教育推向市场,对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造成教育结构与总量失衡,教育质量下降,教育价值观错位,重科研轻教学,个人承担教育成本太重,文凭商品化和文凭贬值,收费高和乱收费、收入较低阶层难以接受高等教育,教育机会不均、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等现象,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发展趋向分析 教育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事实上,即便在欧美发达国家,在国外教育存在着为数大量的非营利性私立教育和营利性私立教育的同时,绝大多数国家还把教育(甚至包括非义务教育阶段在内的高等教育)是作为社会公共产品来看待的,办学以公共财政为主要依托。即使在美国、英国、德国等市场经济健全的国家,政府通过税收或者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仍然在举办大批的公立教育,以福利或公益事业的方式对社会财富进行某种调节或再分配,来推进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进程。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国发〔2014〕1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培养培训了大批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要看到,当前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构不尽合理,质量有待提高,办学条件薄弱,体制机制不畅。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造更大人才红利,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就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作出以下决定。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发挥好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二)基本原则。 ——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发挥好政府保基本、促公平作用,着力营造制度环境、制定发展规划、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加强规范管理和监督指导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激发学校发展活力,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加强统筹、分类指导。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统筹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坚持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强化省级人民政府统筹和部门协调配合,加强行业部门对本部门、本行业职业教育的指导。推动公办与民办职业教育共同发展。——服务需求、就业导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重点提高青年就业能力。

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成绩论文题目: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势在必行 课程名称:形势与政策 授课教师:韩少鑫 院系:西葡语系 年级:11级4班 姓名:王颖 学号:110150802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势在必行 今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全面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决定》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根据《决定》到2020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将达到2350万人,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在校生为1480万人,接受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学生达到一定规模。《决定》中吸引我的两点有:一是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我认为这将大幅度提升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升技工人员的整体文化理论知识水平,养成拥有理论与技能的人才;二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样做将会促进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身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我深切体会到了当前大学生面临就业压力与技校毕业生受市场青睐的尴尬反差。当前我国就业和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两大变化,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级技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但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人才结构不尽合理,重要原因是教育结构不够完善,职业教育发展滞后。目前,全国城乡每年有 1000多万初中毕业生不能升入高中,数百万高中毕业生不能升入大学;同时,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每年有上百万名大学毕业生不能及时找到工作。而社会对各类技能型人才需求量却很大,近些年来一直供不应求。 纵观世界一些发达国家,发展职业教育成为国家战略,高级蓝领受人尊敬的情况十分普遍。比如德国,德国政府将本国职业教育视作国家发展的一条重要命脉,对于职业教育下的众多人才给予最大的支持力度,甚至想尽办法为这些人才创造优越的工作环境以保持他们参加本国各领域工作的积极性。一次在电视上看见对一位教育专家的采访,专家指出,“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直接面向机器的人员,是生产第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技工人员水平不高我们又怎么能期待来自生产一线的技术创新与发明,又如何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可见为缩小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大力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的规模体系尤为重要。 近年来,国家的大力扶持政策为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了坚实基础,企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旺盛需求,以及职业学校自身为适应社会需要作出的改革调整,则推动了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但不容忽视的是,尽管有着中,职就业率连年跑赢本科的尴尬情况,社会上仍然存在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和歧视。 我身边的同学中就不乏有例子。有的同学动手能力很强但是抽象思维较弱,学习理论知识相较于动手操作更难,如果高中毕业后选择去职业学校将会很有希望拥有顺利的个人职业前景,但是由于父母对职业学校有偏见,觉得只是“不好”的学生才会去职业学校,怕职业学校生源差进而耽误孩子成长,终究逼子女和众多学子一起挤过高考这座“独木桥”,选择在一所普通本科学校学习子女并不擅长的理论性学科。不出意外的是,同学学习起来不仅没有兴趣还很费劲,如今面临就业关口竟是不知何去何从。 《决定》的颁布预示了政府今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导向,我们期待着

职业教育行业分析

职业教育行业分析报告

目录

第1章.职业教育行业概况 1.1.职业教育行业简介 1.1.1.职业教育的定义 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是指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是以就业为目的的技能培训教育,是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地位平行的四大教育板块之一。 职业教育为初、高中毕业生和城乡新增劳动者、下岗失业人员、在职人员、农村劳动者及其他社会成员提供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1.1. 2.职业教育的分类 按广义的分类,除基础教育之外的所有教育都属于职业教育。本文所指的职业教育是指狭义的职业教育,不包含高等教育,根据国内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部分的包含成人教育。 从教育的结果看,职业教育分为学历职业教育和非学历职业教育。其中学历教育指通过一定的时间的教育和训练,学习主体修完一定的学业,获得知识、技术和技能的训练,具备某种能力,获得相应的结业证书、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非学历教育指教育对象取得某方面的劳动技术和技能,或者某种职业上岗资格,有能力参与就业的教育。

从教育的目标看,职业教育分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其中中等职业教育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同等学历者,基本学制为3年;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或同等学历者,基本学制为1年。培养初、中级技术人员及技术工人。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中学教育及各种短期职业培训等。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招收高中毕业生或同等学历者,学习年限至少2到3年。培养具备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综合职业能力的,为生产和管理第一线服务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授予高等专科、本科学历证明或高级资格证书。 本文的分析按照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进行分类,分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其中高等职业教育包括部分的成人教育。 1.1.3.职业教育的特点 1.1.3.1.适应性 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就是随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而改变自身特性或发展方式的能力。它区别于普通教育的那种“规定性”,是其独有的特征或属性。职业教育的这种适应性表现在:一是职业教育制度的适应。国家发展职业教育,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进步需要的职业教育制度,它包括办学方向、办学层次、教学内容、职业培训机构及对职业教育管理等都要始终处于主动适应的位置,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二是职业教育对象的适应。受教育者不应只是具有过于狭隘的职业性质或局限于一种技能的掌握,因为瞬息万变是我们时代的特征。所以,未来职教的主要目的必须使青年有很强的适应性。三是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适应。为适应市场需要,职业教育要由传统意义上的以学校教育为主的封闭的办学模式转向以

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规划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2-2020年) (征求意见稿) 2012年5月 目录 一、规划背景 二、总体要求 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战略地位 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架构 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制度 六、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 七、促进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大政策 八、规划实施 为服务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服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人才规划纲要)和各产业、行业规划,特制定本规划。 —、规划背景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是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的转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决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第一要素是人。现代职业教育是面向现代生产方式、培养生产

服务第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类型。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建立国家技术技能积累、传承机制,是发展实体经济和新兴经济、实现自主增长的核心因素,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支撑、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重要支柱,关系到亿万普通劳动者的福祉。这项重大任务,已经越来越紧迫地摆在全国人民面前。 工业化以来的历史证明,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国家成为经济强国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国际竞争是产业-人才体系的综合竞争。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美、欧、日、俄、印等主要国家相继出台职业教育的重要法案和政策文件,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将全球竞争力聚焦到实体经济和职业教育上,力求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建立巩固的、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将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加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作为重振实体经济、重塑国家竞争力和实现社会稳定的重要战略已经成为全球共识。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中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职业院校办学基础能力显著提高,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不断深入,行业企业参与不断加强,中高职衔接呈现良好势头。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迫切要求,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严重短缺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知识技能不平等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威胁因素,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体系最为突出的薄弱环节,集中反映在职业教育体系不完整、制度不完善,与产业振兴、社会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上。 抓住当前的历史机遇,站在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全局的高度,以战略眼光、先进理念和国际视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乃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取得的十大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取得的十大成就[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是:初步形成就业导 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初步形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内容,初步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初步形成产学合作教育的教学模式,初步形成能力本位的教学评价体系,初步形成实训实习的教学平台,初步形成“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初步形成半工半读的学习制度,初步形成对学习困难群体的援助制度,初步形成生涯教育的弹性学制。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发展成就 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职业教育获得了蓬勃发展的强劲动力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就,为世界教育的发展和实践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一、初步形成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强调职业教育办学应面向社会、面向市场,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1985年5月,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实行“先培训,后就业”,对要求就业的人员进行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职业技术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和培训)。1991年10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指出,要逐步做到使大多数新增劳动力基本上能够受到适应从业岗位需要的最基本的职业技术训练。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逐年递增的毕业生数量给我国就业市场造成了巨大的压力。2003年,随着高校扩招后的第一批大学毕业生走出校门,教育部明确提出高职教育改革的方向是以就业为导向。2004年,教育部发布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以促进就业为目标,进一步转变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把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结合起来,加强实践教学和就业能力的培养。”①2004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指出,“职业教育应以

建设行业专业技术管理人员职业资格培训管理办法

附件一 建设行业专业技术管理人员职业资格培训管理办法 (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提高建设行业专业技术管理人员素质,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建设行业开展专业技术管理人员职业资格培训工作,是根据建设行业的特点,满足企事业单位对专业技术管理人员的需求,为社会和用人单位提供服务。 第三条建设行业开展专业技术管理人员职业资格培训的范围是建设行业中从事基层专业技术和管理工作的人员。 第四条建设行业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参加职业资格培训并经考试合格者,可取得职业资格培训合格证书。建设行业专业技术管理人员职业资格培训合格证书是证书持有人职业能力的凭证,是应聘从事相应专业技术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 第五条为保证建设行业专业技术管理人员职业资格培训工作的顺利实施,成立全国建设行业专业技术管理人员职业资格培训工作指导委员会。该指导委员会为非常设机构,由中

国建设教育协会、相关行业协会、地方建设教育协会、中高等职业院校代表和行业专家组成。下设办公室,办公室挂靠在中国建设教育协会,该指导委员会接受建设主管部门的监督与指导。 第二章职业资格培训 第六条职业资格培训向社会开放,为规范培训行为,保证培训质量,培训机构必须经过各省市建设教育协会或相应机构认定,报中国建设教育协会备案,并向社会公示后,方可开展培训。 第七条中国建设教育协会负责组织制定培训机构培训资格认定办法。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教育协会或相应机构负责组织对申报培训资格的机构进行认定。 第八条为保证培训质量,中国建设教育协会根据考试大纲统一组织编写培训教材。各地在选用该培训教材时,可补充有地方特色的部分教材,但严禁使用盗版教材。 第九条为保证考试的公正性、严肃性,坚持考培分离的原则,凡组织考试的机构不能直接参与培训办班,违者应严肃处理,所发证书作废。 第十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教育协会或相应机构应定期或不定期对认定的培训机构的培训质量进行检查、评估,并向社会公布检查、评估结果。 第十一条对培训质量较差,经批评整顿仍无明显改进

试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现实意义

试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现实意义 安徽财贸职业学院李春友 一、大力发展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实现“三个转变”的客观需要 大力发展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不仅要求各职业学校应尽快转变不对路的办学指导思想,突出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或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为目标,好好理顺能力本位办学思路,切实加强岗位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确实增强学生的就业弹性;而且要求各职业学校应尽快转变办学模式,确实树立市场观念,并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经济发展需要、特别是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的现状,来重新审视并调整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理论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方式、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等,从而逐步实现办学模式职业化、教学内容技能化、管理标准规范化、学生实践能力优化;更要求各职业学校应尽快转变办学机制,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促进职业教育的开放性、多样化,实行灵活的学籍管理制度,逐步在各职业学校推行学分制,允许学生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段完成学业,允许学生根据市场需求和个人兴趣爱好转换专业,尽可能实行“订单”培养,积极拓展办学空间,扩大办学规模,提高教育质量。 二、大力发展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是振兴我国经济、增强我国国力的战略选择 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和科技进步的突飞猛进,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蒂是人才的竞争。我国现正面临重要战略机遇期,抓住和用好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振兴我国经济,加快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就必须大力培养造就能够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宏大的高素质职业人才队伍。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专门人才的重要任务,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是实施科教兴国、兴国富民战略,促进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必然要求;是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劳动就业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是构建终身学习体制、满足人们学习多样化需要的重要保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生产力的基础性因素;是新型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是推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直接动力;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与当地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地方经济的“晴雨表”。因此,职业教育在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在1999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韩国召开的第二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上,包括发达国家和中国在内的100多个国家政府代表团一致达成共识,职业技术教育是通向未来的桥梁;培养合格职业技术人员和熟练劳动者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应该是所有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21世纪后,世界各国普遍认识到,没有强有力的、适应需要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就没有经济的快速增长,就难以增强国力。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但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劳动力整体素质还比较低,从振兴我国经济、增强我国国力来说,特别需要一支稳定的、大量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队伍。现时,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普遍较低,其中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就是劳动力素质。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作“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报告中也指出:“我国目前在生产一线的劳动者素质偏低和技能型人才紧缺问题十分突出。现有技术工人只占全部工人的1/3左右,而且多数是初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4%。从制造业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看,技术工人短缺,已成为制约产业升级的突出因素。”也就像一位专家说的那样:“先进的技术可以引进,现代的管理模式可以借鉴,高精尖人才也可

教育培训行业特点及现状分析

教育培训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宏观环境分析 1、政治环境分析 中国的中小学基础教育正处在改革阶段,一方面提出减负的要求,禁止公立学校开办各种补习班;另一方面,十七大报告又再次强调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政策上对公立学校开办课外补习班的禁令为第三方课外辅导机构带来了发展的契机。目前,对课外辅导机构的政策环境比较宽松,对资本、啊不能学门槛等方面均没有严格的限制,导致了市场上此类辅导机构数量众多、市场份额分散、竞争自由,为有实力的领先企业整合提供了市场、引领行业发展的机会。 2、经济环境分析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统计数据显示,目前超过半数的城市家庭,孩子每月花费占家庭总收入的20%以上,44.29%的家庭每月用于养育子女方面的费用在500元到1000元之间,其中绝大部分用户是用于课外辅导的教育培训中。可见,中国家庭对教育方面的重视度非常高。这位教育培训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3、社会环境分析 (1)升学压力日益严重。由于升学制度的影响和重点教育资源的稀缺,由高考自上而下的升学压力带来了学生间的激烈竞争。 (2)中国传统对教育的重视。“学而优则仕”,教育被认为是改变个人乃至家庭命运的重要出路。家长愿意投入更多资金,使孩子获得更多好的学习机会。 (3)学历对就业的影响。学历影响就业的机会,也决定了收入高低。家长为保证孩子有更好的就业机会,首先要保证孩子能收到更好的教育。 4、技术环境分析 教育培训互联网化进程的加速,为网络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行业特点分析 1、高层次的培训有了很大发展,但目前中国培训市场上,中、低层次的培训仍然是主流 中国每年有将近1亿人参加各式各样的培训,其中近80%的人参加的仍是工作技能等方面的中、低层次培训。 2、自新东方上市后,中国教育培训机构海外挂牌上市在2010年出现高潮 至2011年7月15日已有11家教育机构上市。具体机构名称见下表:

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发展职业教育

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发展 职业教育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发展中国职业教育 一、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高度重视。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其显着的特点之一,就是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在发达国家具有崇高的地位并拥有战略之重要性。 2.立法保障。重视职业教育落实在行动中,职业教育顺利健康的发展离不开立法保障,依法治教是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迅速发展的又一重要特点。德国职业教育的各方面均有详尽的法令规定,这些法令使职业教育办学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依法发展、违法必究,法规健全为职业教育的良性、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3.资金支持。资金支持既是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具体体现。比如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投入约占职业教育总经费的50%;新西兰政府的投入则高达70%。 4.产学结合。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所采取的各种办学方式,其共同特点就是“产学合作”。无论合作的方式是“紧密”,还是“松散”,都是一种合作。比如德国的“双元制”,“双元制培训体系”将学校和紧密联系在一起,将职业教育体系与就业体系紧密联系在一起,其灵活、高效、实用的优势展现无疑。产、学、研相结合体现了国家、私人经济、学校和企业的通力合作,它不仅有利于节约社会资源,还能为社会创造财富,并造福于社会。可以说,德国产品的精良、日本产品的精细、美国产品的大气等,职业教育发达、劳动力素质高是其品质保证。 5.完善的教育体系和灵活的办学机制。教育层次的多级化、教育方式的多样化、培训专业的多种化、培训渠道的多元化、培训时间的灵活化、培训对象的广泛化等,使得职业教育获得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空间。为了适应新世纪教育终身化的需求,教育机制还在不断的完善和创新。 发展职业教育除了思想重视、立法保障、资金支持和机制保证外,归根结底还要落实到师资队伍的建设上,没有一只过硬的教师队伍,发展职业教育就是一句空话。日本在职业教育初期,为了解决师资缺乏这一瓶颈问题,一方面采取了聘请洋人执教的临时性应急措施,另一方面则向海外派遣了大批留学生,同时又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培育自己的合格教师。通过立法、资金、薪酬等倾斜政策和灵活多样的形式,建立了一只数量庞大、质量极高的教师队伍,从而为日本职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人力保证。培养并拥有大批的高技能、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先决条件。 二、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应对策略 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职业教育是先进生产力的铸造者(先进生产力的体现和承载是劳动者,劳动者的培养和培训依赖于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职业教育不仅授业,也需传道);职业教育的普及及终身性更是惠及广大的劳动者。不仅如此,职业教育还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经济的发展有赖于职业教育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而由于我国劳动力素质不高,使得我国产品的合格率仅及其

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摘要]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职业教育的内涵提升,与西方职业教育的对比研究,明确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对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课题名称:近现代中西方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与中国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课题编号:YK08-02-14 作者简介:王亚峰(1968.1-),男,汉,江苏武进,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党总支书记,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 个类型,在推动社会发展、技术创新、劳动力素质提升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总结中西方职业教育发展历程,研究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对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 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具有指导意义。 (一)社会对职业教育缺乏普遍认知和公平待遇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转型的需要,国家一直强调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并且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逐年递增,但职业教育在中国教育发展历程中毕竟年限较短,社会上,包括教育系统内对其了解不多,重视不够。目前职业教育虽然学生规模已经很大,但总体上仍处于弱势群体,职业教育的学生长期以来被看作是考不上高中和大学的低等生,这必然影响职业学校学生的就业率、就业质量和就业信心,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支持也远不如对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职业教育迫切需要关心和扶持。 (二)职业教育投入机制单一,资金瓶颈严重职业教育虽属于一种“准公共品”,但长期以来主要依靠当地政府的投入和学校自主筹资,国家和社会团体对其支持力度不大,职业院校资金的匮乏是限制和约束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大部分职业院校存在发展资金不足、教学设备较差、学生家庭承担成本较高等问题,这一方面导致了“学校办学条件差教师和学生素质难以提高学生就业难学校招生情况不理想学校资金不足”的恶性循环;另一方面也阻碍了职业教育的推广与发展。 (三)管理模式落后,缺乏适应职业教育的教学形式和评价体系职业教育的管理模式主要沿袭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下达招生计划方式,教育培训方式和专业设置的灵活性远不能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学生在能力方面受到的培训和社会实践明显不足。同时,当前职业院校考核教师的方式落后,与普通院校的评价体系没有差别,符合职教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教师评价机制远未形成,这不符合职业院校操作性强的特点,削弱了职业教育的生机和活力。改革落后的教育管理模式,建立适应职业教育的教学形式和评价体系,已势在必行。 (四)职业教育就业服务体系不健全职业教育的最直接目的是及时向社会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良好的就业服务是激发人们参加职业教育热情的“催化剂”。目前就业服务还不到位,教育和就业相脱节,由一种就业服务关系沦为经济利益关系,或者更多的精力关注教育过程,对就业服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形成统筹协调的就业网络和管理机构,没有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