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课后习题详解

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课后习题详解

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课后习题详解
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课后习题详解

陈振明_公共管理学_试题_题库(完美打印版)

第一章绪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A 一、填空 1、公共选择学派的奠基者是。 2、世界银行在20世纪80年代末用来概括非洲国家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3、20世纪七八十年代, 在美国大学的公共政策学院逐渐成长起来。 4、B—途径美心发展,主张在公共部门中引入和人部门的管理经验和模式。5、波齐曼和斯特拉斯曼于1990出版的被认为是第一部较为全面的公共管理教科书。 6、公共管理学更多以为基础。 7、公共管理学主要以作为研究对象。 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主义为西方经济学的主流流派,给西方经济国家普遍采用了 二、多项选择 1、我国学者往往以( )的角度来区分管理和行政这两个概念. A组织实体 B经济实体 C 管理实体 D 政治实体 2、传统公共行政学模式是建立在( )基础上 A科层制理论 B政治---行政二分法 C委托---代理 D内部取向 3、殴文.休斯在<<公共管理与行政>>一书认为( )都是对公共部门的研究 A公共行政 B公共政策 C公共管理 D公共组织 4、下面是公共管理物品的是( ) A国防 B外交 C教育 D社会保障 5、经过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孕育和进化,公共管理的( )逐渐汇合形成公共管理新模式. A P—途径 B治理 C B—途径 D善治 6、在当代政策分析学科中最有影响的经济途径是() A行为主义学派 B公共选择理论 C新制度学派 D科学管理学派 7、孟德斯鸠等人所提出的“三权分立”思想中“三权”是指() A 立法 B 行政 C监督 D 司法 三、解释概念 1、公共行政 2、公共管理 3、公共物品 4、行政国家 5、纯公共物品 四、简答 1、公共管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有那些? 2、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公共管理的模式有哪些? 3、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公共管理有哪些弊端? 4、入世后,我国各级政府的行政管理面临哪些严峻的挑战? 五、论述题 1、公共管理的特征及其与传统公共行政学的区别? 2、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

公共管理综合考研陈振明《公共管理学》考研真题集

公共管理综合考研陈振明《公共管理学》考研真题集 一、一、概念题 1新公共行政学(华南理工2019年研) 答:新公共行政学是指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是以弗雷德里克森等人为代表,它强调一种民主取向的公共行政学。“新公共行政学”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批青年行政学者对传统行政学提出挑战而形成的“新”理论。它强调公共行政学以公平与民主作为目标及理论基础,主张政治与行政、事实与价值关联;重视人性和行政伦理研究,倡导民主主义的行政模式以及灵活多样的行政体制研究,反对把行政学固定在“预算、人事管理、组织与管理”一类的“组织内部”的研究,要求拓展行政学的研究范围;主张采用新的研究方法,从公共组织中存在的分配、整合、边界交换、社会动机四种作用过程来理解和改善公共行政学。 2公共组织(厦门大学2020年研;东北大学2019年研;南京大学2018年研;华侨大学2018年研) 答:公共组织是指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协调社会公共利益关系为目的的组织,主要指国家或政府组织(广义的公共组织包含第三部门组织)。广义上的公共组织是所有不以营利为目的,服务社会大众,以提高公共利益为宗旨的组织;狭义上的公共组织是行使行政权,达成公共目的的组织。公共组织的基本特征具体如下:①公共组织以追求公共利益为其价值取向;②公共组织的活动受法律法规的限制并具有强制性;③公共组织受到高度的公共监督;④公共组织具有明显的政

治性;⑤公共组织的目标大多模糊不清且不易测量;⑥公共组织具有独占性或非竞争性。 3新公共管理(中央民大2020年研;中山大学2018年研;湖南师大2016年研;华中师大2013年研;华南师大2013年研) 答:新公共管理是指以自利人为假设,基于公共选择代理人理论及其交易成本理论,以传统的管理主义和新泰罗主义为基点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公共管理范式。新公共管理的前提假设是:通过引入自由市场的竞争运行机制,政府能像私人组织一样合理利用资源,注重投入产出,提高效率。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政府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是通过行政改革进行自我解构,全面引进私营部门的管理模式,塑造企业型政府。这一理论的核心在于,强调经济价值的优先性、强调市场机能、强调大规模使用企业管理的哲学与技术、强调顾客导向的行政风格。新公共管理的特点主要有:①即时的专业管理;②标准明确与绩效衡量;③强调产出控制;④转向部门分权;⑤转向竞争机制;⑥强调运用私营部门的管理风格、方法和实践; ⑦强调资源的有效利用。 4企业家政府(中山大学2019年研) 答:企业家政府是指政府部门由一群富有企业家精神的公共管理者组成,他们能够运用各种创新的策略,使原本僵化的官僚体制恢复活力,并且有效运用资源提高政府的效率。企业家政府理论由戴维·奥斯本和特德·盖布勒在《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一书中提出。传统政府官僚体制的危机催生了企业家政府理论的出现,传统官僚体制所带来的组织僵化、效率低下、非人格化等问题迫使公共管理者寻求政府改革的出路。企业家政府的基本特征和改革政府的十项原则包括:①掌舵而不是划桨;②重妥善授权而非事必躬亲;③注重引入

陈振明等著《公共管理系统学(第二版)》2017年版知识点吐血整理

科目:公共管理学 参考书目:《公共管理学(第二版)》,振明等,中国人民大学,2017年版。 1.组织的含义。 P28:组织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人们通过相互交往而形成的具有共同心理意识,并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而按一定的方式联合起来的有机整体。组织目标与行为是组织的本质性特征。 2.组织结构的横向差异。(部门化和专业化) P38:组织结构的横向差异是指一个组织成员之间受教育和培训的差异程度,专业方向和技能、工作的性质和任务等方面的差异程度,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组织部部门与部门之间或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差异程度。 3.组织结构的纵向差异。(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 P38:组织结构的纵向差异是指组织结构中纵向垂直管理的层级数及层级之间的差异程度,这就是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关系。管理层次是指公共组织部纵向划分的等级数。管理幅度是指一名上级管理者或一个组织有效管理的下级人员单位或部门的数量。 4.完整制。 P45:完整制又称集约制或一元统属制。是指行政组织中同一层级的各个机关受一个机关或一位行政首长指挥、监督的组织体制。完整制下的组织实行分工协作,以取得协同一致的效果。优

点:权责集中分明,组织结构简单统一,机构之间分工合作好,有利于领导机构的全局统筹和行政命令的贯彻执行,并能人尽其用,发挥专业优势。缺点:行政首长权力过分集中,属下单位缺乏自主性,容易造成因循守旧的工作作风。 5.公共组织的变革要实现的目标。 P56:一是提高组织适应环境的能力,即公共组织为了生存和发展,要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二是提高公共组织的工作绩效,在提高适应能力的基础上,促进公共组织及其人员的知识、技能、行为方式等的更新,提高工作效率。三是使公共组织承担更多的公共责任,或更好地完成公共事务管理的任务。 6.组织变革的环节。 P:57:一是对违纪的感知,即组织成员意识到组织变革的必要性。二是对变革方向的确定,即通过分析环境变化,确定组织变革的目标及方案。三是变革,即变革方案的实施,对变革所影响到的成员进行沟通,推行新的组织观念、制度和行为模式。四是监督调整,即根据变革进程调整相关措施,并将变革成果固定下来,实现新行为模式的“在化”。 7.全球治理的概念。 P66:全球治理指为了维持正常的全球秩序,国际社会通过有约束力的制度安排,对全球生活中出现的生态、移民、毒品、地区冲突、贫富差距和国际共同财产等公共事务的合作管理。其特点主要包括:①治理主体是世界围的公共行动者。②治理客体是正在影响或有可能影响全人类的跨国性问题,包括公益问题和公

公共管理学考试题库答案

精品文档 公共管理学考试题库答案(二) 二、多项选择题 1、公共部门组织目标的特点为(AC ) A.多元化 B.单一性 C.整体性 D.公共性 2、私人部门管理的突出特征表现为(ABD ) A.目标明确 B.协调过程中的效率优先 C.组织有效性度量很难 D.组织有效性度量相对容易 3、一般认为,在公共管理学的学科发展历史中,曾出现过的范式有(AD ) A.公共行政范式 B.公共服务范式 C.公共责任范式 D.新公共管理范式 4、促成公共行政范式产生的背景因素主要有(ABCD ) A.私人部门和市民社会对效率的普遍追求 B. 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组织管理的改革 C. 私人部门的科学管理以及由此引发的对管理活动的系统化、科学化研究 D.政治学、行政法学和官房学的理论支撑 5、公共行政范式赖以产生的思想渊源和学科基础为(ABD ) A.政治学 B.行政法学 C.社会学 D.官房学 6、公共行政范式的理论基础为(AC ) A. 威尔逊的“政治与行政二分” B.杰弗逊的“独立宣言” C.韦伯的科层制 D.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 7、韦伯把权力分为(ABC ) A.合理--合法型权力 B.传统型权力 C.魅力型权力 D.知识型权力 8、立基于韦伯的合理--合法的权力类型之上的科层制组织,其构建和运作的原则为(ABCD ) A.知识性和职业化原则 B.非人格化和执行能力原则 C.法定管辖范围原则 D.公职等级制和权力等级化原则 9、公共行政范式的基本特征为(ABCD ) A.行政活动的科学化 B.作为一种价值观的效率 C.严格的等级制组织模式 D.常任的、中立的和无个性特征的公务员 10、公共行政范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BCD ) A.政治的顺向控制问题 B.政治的逆向控制问题 C.科层制组织的低效率问题 D.科层制组织的限制自由问题 11、造成科层制组织低效率现象的主要原因有(ABD ) A. 科层制行政组织有不断自我膨胀的内驱力 B.科层制组织中的行政公务员乃至行政部门有通过知识保密来获得和保持权力的激励 B. 科层制组织存在政治的逆向控制问题 D.严格等级制的科层制组织中不可避免在会出现“彼德现象” 12、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措施主要包括(ABCD ) A.严格的成本控制 B.权力分散化 C.加强一线管理 D.运用市场机制和强化服务质量 13、新公共管理运动的主要观点包括(ABCD ) A.注重管理、绩效评估和效率 B.公共服务代理化 C. 在公共部门,特别是政府部门引入竞争机制并削减成本 D.强调产出控制而非过程控制 14、1992年英国梅杰内阁颁布的《公民宪章》中列出的公共服务的原则有(ABCD) A.公布明确的标准 B.公布有关服务运作的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公共政策分析简答题

简答题(50题) 1、简述公共政策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含义:公共政策是政府社会等社会公共权威为实现社会目标、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公共行动计划、方案和准则,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法令、策略、条例和措施等。 基本特征: 1、阶级性: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愿望、政治倾向和利益追求 2、目标性:为实现经济社会目标 3、强制性:具有约束性和强制力 4、相对稳定性:一定的稳定性,相应的政策调整 2、简述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 1、分配社会资源。将社会公共资源合理有效地在它所服务的公众中加以分配,协调社会中的各种利益关系。 2、规范社会行为。规范各种行为,将各种社会行为纳入到统一的、明确的目标。 3、解决社会问题。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其目的在于解决社会问题。 4、促进社会发展。实现社会公平与效率的价值目标,促进社会发展。 3、简述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拉斯韦尔所揭示的这门学科的特点。 (1)政策科学是关于民主的学问 (2)政策科学的目标是追求政策的"合理性" (3)政策科学是一门对时间和空间都非常敏感的学问 (4)政策科学具有跨学科的特性 (5)政策科学是一门需要学者和政府官员共同研究的学问 (6)政策科学必须具有"发展概念",必须建立动态模型 4、简述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的政策角色。 公共政策直接主体,是指直接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和组织,包括以下几种: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政党。 立法机关为国会、议会代表会议一类的国家权力机构,如我国则主要是指全国以及地方各级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它的主要任务是立法;行政机关为掌握国家行政权力、运用公共政策对国家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机构,是立法机构所确立的国家意志的执行者,如国务院;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执行政策,参与政策的制定;司法机关行使司法权的国家,狭义仅指法院,广义还包括检察机关,参与政策制定;政党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利益,旨在执掌或参与国家政权以实现其政纲的政治组织,负责提出政策议程,制定政策。

公共管理学考试题库

公共管理学考试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1、在私人部门中,组织的最终目标为(A) A.追求可持续经济利润的最大化B.追求可持续政治利益的最大化 C.追求社会公平 D.追求公众的满意度 2、公共部门区别于私人部门的本质特征为(D) A.计划性B.单一性 C.效率性D.公共性 3、公共管理活动的合法性基础为(C) A.公共性和私人利益B.效率性和私人利益C.公共性和公共利益 D.效率性和公共利益 4、有效的政府组织应该认识到,公共性的起点是(A) A.公民 B.政府C.企业D.政党 5、公共行政范式产生于(C) A.17世纪末18世纪初B.18世纪末19世纪初 C.19世纪末20世纪初 D.20世纪末21世纪初 6、新公共管理范式产生于(D) A.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B.19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C.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D.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7、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的第一个范式----公共行政范式诞生的标志为(A) A.《行政学之研究》的发表B.《经济与社会》的发表 C.《行政学导论》的发表 D.《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发表 8、公共行政范式得以产生的直接动因为(C) A.经济的发展B.政治的推动 C.公共部门的改革D.私人部门的改革 9、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的第一个范式为(A) A.公共行政范式 B.新公共管理范式C.公共服务范式D.公共责任范式 10、被誉为“行政学之父”的是(A) A.威尔逊B.韦伯 C.杰弗逊 D.怀特 11、公共行政范式赖以产生的学科基础之一官房学后来逐步演变为(D) A.会计学B.政治学C.行政学 D.公共财政学 12、“政治与行政二分”最早的提出者是(D) A.凯恩斯 B.布坎南 C.韦伯 D.威尔逊 13、威尔逊指出行政研究建立的基础为(A) A.管理B.法律 C.经济D.政治 14、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的是(B) A.威尔逊B.韦伯 C.杰弗逊 D.怀特 15、韦伯认为科层制组织的基础为(C) A.传统型权力 B.魅力型权力C.合理--合法型权力D.知识型权力 16、韦伯认为,以“法律”或者“升上掌权地位的那些人发布命令的权力”为基础的权力属于(A) A.合理--合法型权力 B.传统型权力 C.魅力型权力 D.知识型权力

公共政策分析(含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 《公共政策分析》 一、概念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政策法律化:就是政策执行组织和成员根据相应的政策执行职责,凭借着公共权力,配置政策资源,实现政策目标的过程。 2.政策执行:是指国家有关机构把一些经过实践检验的、比较成熟和稳定的、能够在较长时间内发挥作用的公共政策上升为国家的法律、法规,赋予这些政策相应的法律效力和国家强制力的保障。 3.政策方案的评估和论证:是对备选政策方案的手段措施、有效性、将产生的后果等方面所作的一系列分析、证明和综合评定,从不同的角度为方案抉择提供科学依据。 4.评估主体:是指政策评估者的主体构成,包括决策者和执行者、专业学术团体和研究机构,以及政策的目标群体等。 5.政策效果:是指在一定成本投入基础上的执行结果。 6.非正式评估:是指对评估者、评估形式和评估内容不做硬性规定,对评估的最终结论也没有严格的要求,团体和个人可以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情况和信息,对政策的各个方面加以分析和评价。 二、简答题(每空10分,共50分) 1.什么是损益分析? 答:损益分析是将政策过程中准备付出或已经付出的代价与已经取得或准备取得的收益的大小相比较,衡量其得失的一种方法。 2.什么是线性规划? 答:线性规划就是在有限的条件下考虑如何最好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使政策效益达到最大化的方法。 3.政策监控的目的在于哪两个方面? 答:(1) 保证政策内容的合法性,此为其一般性目的或政治意义所在。公共政策,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政治活动,从政治学的角度看,合法性是它的必然指向。 (2)保证政策结果的有效性,此为其特定目的或管理意义所在。公共政策是政府管理公共事务的一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真题5

第七章:人力资源管理 四二、简述公共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的人事管理之间的区别(2010年简答) 1、在关于人的假设上,传统人事管理视人为本,把人事管理工作看作是行政工作,属日常人事行政事务;而人力资源管理则把人看作是资源,“第一资源”,对人事管理置于重要位置。 2、在管理原则上,传统人事管理注重以事为中心,恪守“进、管、出”管理模式,陷于“调出调入天天找,工资考勤统计表,实习培训探亲假,生老病死办劳保”的窠臼;而人力资源管理则以人为中心,人的因素是第一位,重视采用各种激励手段调动人的积极性。 3、在管理方法上,传统人事管理靠纪律和监督,是强制性、被动型的“管家式”管理;而人力资源管理实行主动开发型、有预见性的方式,既是一门严谨的科学,也注重艺术性,强调定性与定量结合,心测与量化并重。 4、在管理内容上,传统人事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为本组织招募新人,填补空缺,监督执行“进、管、出”各个环节的有关规定;而人力资源管理视野开阔,内容丰富,不只局限于本组织,注重“进、管、出”,而且注重全社会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着眼于地区、国家、甚至国际上人力资源的规划与开发,重视人与事、人与环境的协调配合。 5、在管理部门的地位上,传统人事管理把人事部门视作非生产、非效益部门,地位较低,且从事管理的人员进不了决策层;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已经成长为除了落实具体人事事务之外,还协调管理系统、提供决策预案的咨询专业技术的中枢性机构,且人力资源管理者不仅可以进入高层领导,还可以成为核心成员之一。 6、在对国家公务员人员的管理上,人力资源管理一改传统人事管理把其与其他行业人事管理一样对待,采用同一管理模式,运用同样管理手段的做法,而致力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重视现代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把加强公务员的预测与规划、培训与教育、选拔与使用、配置与管理看作是开发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重要措施;立足于吸引优秀人才,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和高效精干的政府工作系统,并通过它给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家富强带来巨大的效益与效率。 (另一种: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的人事管理的区别 1、人力资源管理将员工视为组织的最重要的资源,强调人事管理与组织发展战略之间的相互作用。传统人事管理属于一种业务管理,它将人力资源仅仅看作是在企业需要时才发挥作用,着眼于人员配备及管理,如招聘、调配、工资福利管理等,因而它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不高。 2、人力资源管理着眼于未来,注重人力资源的预测、规划和开发。传统的人事管理关心的眼前,为企业补充人员,培训职工、发放工资、解决劳务纠纷等,很少作长期的人力资源的预测、规划、开发 3、人力资源管理的范围更加广泛,管理的内容更加丰富。传统的人事管理的范围比较狭窄,主要关注人员招聘、上岗培训、工时记录、工资管理、劳资关系处理等业务,而且这些“业务”往往是被分割的。 4、人力资源管理的体制及方式更加灵活,特别重视培养职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及自我管理能力。传统的人事管理体制僵化,缺乏应变能力,它将人当做物来管理,要求对员工的刻板、严格的监督和控制,员工很少有机会参与公司或企

《公共管理学》陈振明版第二章教学文案

《公共管理学》陈振明版第二章

第二章公共组织理论 1、组织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人们通地相互交往而形成的具有共同心理意识,并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而按一定的方式联合起来的有机整体。——组织目标与行为是组织的本质性特征 2、公共组织:广义上指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协调社会公共利益关系为目的的组织。既包括政府组织,也包括第三部门组织。狭义上仅指国家机关组织。 3、公共组织、私人组织、第三部门的差异(43页,表1-1,了解就好)。 4、公共组织的类型 (1 和福利组织、 宗教组织、慈善组织、基金 会。 (2 A、强制型公共组织:政府部门。根据宪法和法律的授权、依靠公共权力对公共事务实行强制 性管理。如,纳税人必须接受税务管理部门的管理 B、半强制型公共组织:更多依靠市场手段而非行政手段。其强制性是可对抗的,当事人可 拒绝裁决。如,仲裁委员会――起诉;消费者权益保障委员会;各 种行业协会等。 C、非强制性公共组织:非强制性与服务性。如,各种院校、社区学校、研究所、基金会、医疗 保健机构、文化和科学技术团体、各种咨询服 务机构。 (3

A、古典模型:建立在行政管理等古典组织理论的基础上,效率是组织追求的首要价值。专业化与 协作是组织的基本要素。 特点:①组织具有四个基础:目标、过程、顾客、领域。 ②对于每个组织而言,上述基础中必须有一个被赋予优先地位。 ③行政部门在最高层次上按主要目标组建,每个部门包含一切有助于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 ④任何上级公能有效监督数量有限的直接下属,存在“控制范围”。 ⑤行政权威和责任授予单一行政人员而非董事会或委员会这样的多成员机构。 ⑥垂直领导活动与参谋活动被严格加以区分。 B、官僚模型:其基础是马克斯.韦伯创立的官僚理论。理性――合法权威。认为组织靠非人格化 的规则来管理,理性意味着效率。 特点:①基于职能专业化的劳动分工。 ②有明确的职权等级制。 ③有与任职者和职责相关的规章制度。 ④有处理工作的程序系统。 ⑤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非人格化。 ⑥雇员的选择与提升以其技术能力为基础。 C、第三部门行政模型:系统方法和权变方法的应用。 特点:①公共事务由多人的董事会或委员会进行管理; ②“代理人”政府; ③不可随意监督组织外的代理商,不可随意利用行政命令取消合同; ④不是孤立地处理公共事务。

公共管理学试题库及答案

公共管理学 第一章绪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A 一、填空 1、公共选择学派的奠基者是布坎南。 2、世界银行在20世纪80年代末用政治危机来概括非洲国家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3、20世纪七八十年代, 公共管理途径在美国大学的公共政策学院逐渐成长起来。 4、B—途径美心发展经验理论,主张在公共部门中引入和人部门的管理经验和模式。 5、波齐曼和斯特拉斯曼于1990出版的《公共管理战略》被认为是第一部较为全面的公共管理教科书。 6、公共管理学更多以经济学为基础。 7、公共管理学主要以政府的公共管理活动作为研究对象。 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主义为西方经济学的主流流派,给西方经济国家普遍采用了干预主义政策。 二、多项选择 1、我国学者往往以(AC )的角度来区分管理和行政这两个概念. A组织实体 B经济实体 C 管理实体 D 政治实体 2、传统公共行政学模式是建立在( AB )基础上 A科层制理论 B政治---行政二分法 C委托---代理 D内部取向 3、殴文.休斯在<<公共管理与行政>>一书认为(ABC )都是对公共部门的研究 A公共行政 B公共政策 C公共管理 D公共组织 4、下面是公共管理物品的是( ABCD ) A国防 B外交 C教育 D社会保障 5、经过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孕育和进化,公共管理的(AC )逐渐汇合形成公共管理新模式. A P—途径 B治理 C B—途径 D善治 6、在当代政策分析学科中最有影响的经济途径是( BC ) A行为主义学派 B公共选择理论 C新制度学派 D科学管理学派 7、孟德斯鸠等人所提出的“三权分立”思想中“三权”是指( ABD ) A 立法 B 行政 C监督 D 司法 三、解释概念 1、公共行政 答:公共行政是指政府特别是行政机关为公众提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官员或行政人员在这种活动中主要是执行由别人所制定的政策和法律,关注的焦点是过程,程序以及将政策转变为实际的行动,并以内部定向关心机构或人员以及办公室的管理。 2、公共管理 答:是指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它主要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而更多的是关注取得的结果和对结果的获得负个人责任。 3、公共物品 答:公共物品是指非竞争性的和排他性的货物。

公共政策分析

公共政策分析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类(按章节顺序) 1、公共政策:是指公共权力机关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实现公共利益,经由政治过程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方法、办法、条例等的总称。 2、公共权力:是指在公共管理的过程中,由政府官员及其相关部门掌握并行使的,用以处理公共事务、维护公共秩序、增进公共利益的权力。 3、公共利益:是一定社会条件下或特定范围内不特定多数主体利益相一致的方面。它不同于国家利益和集团(体)利益,也不同于社会利益和共同利益。 4、政策工具:是指被设定为旨在实现一定政策目标的各种措施、策略、方法、技术、机制、行动、作为以及配置的人力、资金、设备、资源等手段。 5、公共政策问题:是指统治集团和社会大多数人感觉到现实中出现的某种情况与他们的利益、期望、价值和规范有相当严重的冲突,进而通过团体活动要求有关社会公共组织和政府采取行动加以解决,并被政府列入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 6、政策议程:是指有关公共问题受到政府等公共组织的高度重视,将其纳入政策讨论,确定为应予以解决的政策问题的过程。 7、公共政策制定:指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针对政策问题,依照一定的程序和原则确定政策目标,拟订、评估、选择、决定政策方案的过程。 8、公共政策目标:指为解决公共政策问题而制定的政策方案所要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效果。 9、政策方案规划:指政策议程确立后,为实现政策目标,政府组织力量拟定和评估政策措施与行动步骤的过程。 10、政策方案抉择的合法化:指政策抉择主体依据有关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对政策方案进行审查、通过或批准、签署及发布的过程。 11、公共政策执行:指政策主体(或机构)为实现政策目标,运用各种措施和手段将政策内容贯彻落实于政策对象的行动过程。 12、公共政策的监控:指对公共政策过程(制定、执行等)进行督促、检查、指导、纠偏的过程。 二、简答题(按章节顺序,或与论述题在类型区分上有所偏差) 1、公共政策的本质——1)公共政策是由特定的主体,即由国家或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所制定及执行;2)公共决策具有特定的价值取向,要实现特定的目标或目的,政策主体尤其是执政党和政府总是试图通过制定和执行政策来实现自己的价值目标;3)公共政策是政府为解决特定社会问题以及调整相互关系而采取的政治行动;4)公共政策是一种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 2、公共政策的特征——具有政治性、权威性和强制性;是公共性与偏好性的统一;是实然与应然的统一;具有针对问题的回应性与对同类问题的普遍适用性;兼具稳定性与变动性;体现公平性与效率性。 3、公共政策的形式构成——横向形式构成分为:立法决策、行政决策、司法决策;纵向形式构成分为:中央政策、地方政策、基层政策。 4、公共政策的内容构成——依据政策的层级性或涵盖性划分为:元政策、基本政策、具体政策。 5、公共政策的功能——引导与管制功能;调控功能;分配功能;促进发展的功能。 6、公共政策有哪些系统——主体系统;客体系统;支持系统;环境系统。 7、从市场的角度看政府能力是什么——从市场角度看,政府能力是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的协调,实质上是公共政策如何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8、公共利益确定的原则——具有公共性;确定主体的公共性;内容确定具有合理性;确定程序具有正当性;损益的补偿性。 9、公共利益形式有哪些——直接利益与间接利益;现实利益与未来利益;形式利益与内容利益。 10、怎样看待公共政策利益代价——公共利益与代价之间的关系有四种类型:1)利益范围宽,代价范围宽(教育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国防政策)。2)利益范围宽,代价范围窄(环保政策、反垄断政策)。3)利益范围窄,代价范围宽(残疾人政策)。4)利益范围窄,代价范围窄(最低工资保护政策、强制医疗保险政 策)。 针对利益与代价,关键的问题是相关的利益群体是否认可, 力争做到动态的平衡。 11、基本的政策工具有哪些——一般理解的政策工具包括行 政命令、法律、经济、说服、教育等。陈振明认为政策工具分为: 市场化工具,包括民营化、用者付费、管制与放松管制、合同外 包、分权与权力下放、公私伙伴关系、内部市场、产权交易;工 商管理技术,包括战略管理技术、绩效管理技术、顾客导向技术、 目标管理技术、全面质量管理技术、标杆管理技术、企业流程再 造技术;社会化手段,包括社区治理、个人与家庭、志愿者服务、 公私伙伴关系、公众参与听证会。 12、西方决策过程理论模型有哪些——分为认识论模型和社 会本质理解的模型两大类,认识论模型主要有理性决策模型(包 括完全理性决策模型和有限理性模型)、渐进决策模型、政治系 统模型;社会本质理解的模型主要有政府机构—制度模型、集团 模型、精英模型。 13、中国特色的政策过程模型是什么——“上下来去”模型。 1、政策的元认识过程,1)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2)从 实践获得认识,提炼理论的过程。2、政策的社会认识过程,1) (政策制定)从群众中来,由民主到集中。2)(政策执行)到群 众中去,由集中到民主。3、政策的社会操作过程,1)(政策制 定)调查研究,总结一般。2)(政策执行)试验与推广,由一般 到具体 14、公共政策问题的特征——1)公共性与关联性,具体指 公共政策问题总会影响很多人的生活,并需要公共力量加以解决; 一个公共政策问题的出现与解决会牵涉到相关的其它问题。2)客 观性与主观人为性,公共政策问题发生于日常社会生活中;公共 政策问题的认定又受到决策者的价值观、利益关联性的影响。 15、公共政策问题的分类——(课件中主要谈了两类)1) 按问题发生的社会领域分为:自然灾害问题、政治问题、经济问 题、社会问题、文化问题、外交问题、民族问题等。2)按问题发 生的区域分为:全国性问题、区域性问题、地方性问题等。 16、公共政策问题提出的主体——主要是政府部门、政治领 袖、政党组织、大众传媒、各类政策研究组织 17、公共政策问题的界定与分析的实质是什么——1)界定 政策问题,即弄清政策问题的实质和严重性。2)分析现实与利益 主体的价值理念、期望值、固有规范之间所存在的差距,利益主 体的不满足感。3)在方法上问题分析强调问题的界定、分类、溯 源等。4)为决策议程做准备。 18、公共政策问题的界定的方法有哪些——1)边界分析法; 2)多角度分析法;3)类别分析法;4)原因层次分析法;5)头 脑风暴法;6)德尔菲法(专家规定程序调查法);7)假设分析法。 19、政策议程的类型——公众议程;传媒议程;公共部门议 程(政府议程)。 20、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途径——1)问题必须明朗而 严重,或出现突发性危机事件。2)利益群体(集团)的诉求。3) 要有政治权威领导人及专家的预测性发动。4)要有正常民主和开 放的觉察机制,特别是大众媒体对政策问题的强烈反应。5)民意 代表的呼吁或者以议案的形式提出。 21、公共政策目标分类——1)基本的公共政策目标,是最 基础的或叫元目标;2)具体的政策目标(政策目标的指标化), 指标分为经济指标、社会指标、政治指标、幸福指标。 22、政策规划方式有哪些——1、单一方式,政策规划的主 体只有政府;2、多元方式,主体有政府组织、利益集团、社会公 众、政策研究咨询组织、信息支持组织等。 23、政策方案规划的原则——信息完备;系统协调,包括协 调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新政策与旧政策的关 系;科学预测;现实可行性;政府主导与民主参与;稳定可调; 多重方案,且相互独立。 24、政策方案评估的方面——1)价值评估:为什么设计这 一方案? 为了谁的利益?期望达到什么效果?2)效果评估:正面效果、 负面效果。3)可行性评估: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政治可行 性、行政可操作性。4)风险评估:灾害风险、社会风险。 25、政策执行的原则——1)忠实性原则。2)民主性原则。 3)实现政策执行的法律化、制度化、规范化。4)将原则性与灵 活性相结合,创造性执行政策。5)效益原则。 26、公共政策执行的手段——1)行政、组织手段。2)法律手 段。3)经济手段。4)思想政治教育手段。5)技术手段。 27、公共政策执行的资源——1)财物资源,主要是经济支撑。 2)人力资源,必需的人力以及人力的政治、道德和业务素质。3)信 息资源,执行状况的信息、政策客体的反馈信息。4)权威资源,权 威的大小、权威的影响力。5)制度资源,有相应的制度配套,制度 是否完善。 28、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因素——1)政策执行主体。执行组织 结构合理、权责明确。执行人员的利益因素、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 知识水平、个人能力、执行方式。2)公共政策对象。政策对象的利 益需求,文化心理、思想道德因素,文化教育程度。3)公共政策环 境。主要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区域位置。4)政策 本身。政策问题的复杂性,政策的合理性、合法性、可行性、清晰性, 政策执行方案的完善性。5)政策执行资源。执行经费、人力资源、 信息资源、权威资源。 29、公共政策执行机制有哪些——1)信息沟通机制。健全政策 执行的信息网络和政府上网工程。优化信息传播和反馈的渠道,广播、 电视、报纸、市长电话、协商对话机制、信访制度等。2)公民参与 机制。公民参与制定执行计划,公民参与执行监督,公民参与执行评 估。3)共政策的激励、责任与监督机制。激励机制,人才选拔的竞 争机制、政策执行的功绩制、创新职务晋升制。责任追究机制(行政 问责制),首长负责制、目标责任制、岗位责任制、党风廉政建设责 任制、违法行政的法律追究制。监督机制,完善各种监督机制,运用 审计手段加强监督。 30、公共政策监控要素——政策监控的主体是从事政策监控的个 人和组织,包括立法、行政、司法、政党和传媒、利益团体和公民等 主体;政策监控的对象广义上是各级政府组织和公务员,狭义上是从 事某一项政策过程的个人和组织;政策监控的目的是确保政策过程的 合法、合理和有效性,并及时纠偏;政策监控的过程是静态和动态的 结合。 31、公共政策监控类型——以实施监控的时间先后为标准,分预 防性、过程性和结果监控;以监控的经常性为标准,分为经常性监控 和引发性监控;以监控的参与程度为标准,分为单方面和抗辩性监控。 三、论述题(按章节顺序) 1、公共政策与法的关系 两者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的,相同点是:两者的制定和执行主体 都是公共权力机关;两者都是调整社会关系的准则,是国家统治和社 会管理的工具;两者的制定可以具有相同的程序,即方案的提出、审 议、通过、公布。不同点是:法具有相对稳定性;法更具强制性;两 者适应性、灵活性不同;法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政策对象的权利与 义务则往往不对称。 2、为什么公共政策的职能具有二重性? 国家权力具有二重性,即兼具政治统治的职能和社会管理的职 能。国家权力的行使体现在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因此公共政策具 有双重职能,其二重性主要体现在:公共政策是推行国家政治统治的 工具;公共政策是国家进行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 3、怎样理解政府能力 从政策主体的角度看,是指政府将自己的意志、偏好和目标转化 为现实的能力,包括汲取财政能力、宏观调控能力、合法化能力、强 制能力。从政策客体角度看,是指政府能否成功地适应环境挑战的能 力,即制定并执行政策,维持公共秩序与合法性的能力。从政策科学 的角度看,是指政府在其职责范围内,运用公共权力,正确的制定并 有效的实施公共政策的能力。 4、怎样理解有限政府 有限政府是指政府自身在规模、职能、权力和行为方式上受法律 和社会的严格限制和有效制约。反之则是“无限政府”。有限政府思 想源自于三个理论:1)自然权理论:天赋人权,人有追求生存、自 由的权利,强调自然法和社会契约论。2)功利主义论:认为自爱自 利是人的本性,个人利益是道德的基础,把“最大快乐原则”作为每 一行为、机构或社会制度的唯一和最高原则,政府是个人达到目的的 手段。3)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强调公共选择的个人性,因 为每个人都具有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倾向;人都是经济人;政治活动 遵循市场法则,同样存在交易,因此必须限制官员的权力。 5、治理理论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治理理论强调政府的调控能力;强调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的多元 化,以汇集多方面的智慧;强调公共决策权力运行的双向性,不是单 向的发号施令过程,而是双向的互动管理过程;强调政府的政治责任,认 为公民社会的形成并不降低政府的责任。公共政策是政府组织、社会团体 以及个体公民之间互动合作的方式,是提高治理能力的手段。 6、公民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1、公民作为政策客体时,1)公民个体缺乏政策知识和能力。2)公 民急功近利,目光短浅,容易忽视社会利益。3)公民参与成本过高,效 率低下。4)公民参与后利益得不到实现,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2、公 民作为政策主体时,1)公民应当参与政策过程,政策的运行过程以公民 为基础;公民参与政策过程可以认识政策,提高政策效力;政策过程的民 主化、法制化要求公民的参与;社会的知识化、信息化会提高公民的政策 素质。2)公民参与政策的途径:参与投票或推举代表的方式;参与政党 或利益团体;信访、举报;制造舆论;消极抵抗或不合作。 7、公众社会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公众社会不是一个组织,而是一个领域或空间。这一领域的主体就是 社会团体或社会组织。包括:非政府组织、公民的自愿性社团、协会、社 区组织、利益集团。 1)社会团体在国家与公民个人之间进行政策信息沟通。2)社会团 体影响并制约公共政策,主要通过利益聚合、利益表达、政策传递、政策 监督来实现。3)角色替代,即行使政府所让渡的管理职能。预防角色替 代过程中的自利性问题。 8、政党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1)现代国家的突出特征是实行政党政治,国家的政治统治是通过政 党来实现的。2)因此公共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成是政党的政策。3) 在竞争性政党制国家,政党要通过获得国家权力而推行其政策。4)我国 实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二者不是执政党和在野党的关系。5)共产党的政策方式:提出政治主张 或纲领,通过人大变为国家意志,领导监督国家机构中共产党员的行为, 协商民主 9、利益集团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1)政策制定会引起利益集团间的冲突;2)利益集团影响政策制定的 方式,一是利益表达,游说、宣传、政治捐款、抗议等,二是监督政策的 执行。 10、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大众传媒指在传播路线上用机器做居间以传达信息的报纸、书籍、广 播、电视、因特网等形式。决策中的信息要借助于一定的媒体才能传播, 大众传媒则是现代社会最为普遍的信息传播载体。 大众传媒对公共政策执行进行监控,为政策执行提供良好的舆论支 持,监督和控制政策执行过程。大众传媒能够对公共政策进行评估,促进 政策调整:及时收集和反馈公众对政策的意见;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对政策 进行评估;推动政策的及时调整。 11、公共政策执行偏差及其矫正 公共政策执行偏差是指政策执行者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由于主客观因 素的影响,其行为偏离政策目标而产生不良后果的政策现象。 主要表现形式有:一是象征性执行。二是附加式政策执行。三是残缺 式政策执行。四是替代式政策执行。五是观望式政策执行。六是照搬式执 行。七是规避式执行。 造成执行偏差的主要原因是,1)主观方面,执行者的原因,自身的 利益需求,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素质缺乏,对政策理解的偏差。执行机构管 理缺陷,组织结构不合理,层次多,机构重叠;内部沟通不畅;规范执行 的制度不健全;政策关系处理不当。执行组织的政策宣传不到位,得不到 政策对象的支持。2)客观方面,政策问题的复杂性,使政策执行比较困 难。政策质量问题,政策目标模糊不清,政策不可行,政策缺乏稳定性、 连续性。政策环境的变化,政治、文化环境的变化。目标群体的影响,利 益集团的压力、目标群体的文化心理。政策资源的匮乏,如人、财、物的 匮乏,使政策无法执行。法律、制度监督不力。 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的矫正。一是加强执行的“成本—收益”分析。二 是加强对政策的学习认知。三是提高政策执行者的素质。四是加强对执行 的监控。五是加强执行的制度建设。 12、公共政策监控机制公共政策监控机制是由政策监控主体、政策监 控对象、政策监控主体发生作用的内容和方式等要素构成的一个系统,分 为内部监控机制和外部监控机制。1、内部政策监控机制的构成。1)内部 政策监控机制主体是各级行政机关。2)内部政策监控机制的运行路线包 括:自下而上的监控和自上而下的监控。2、外部政策监控机制的构成。1) 立法机关对公共政策的监控;2)司法机关对公共政策的监控;3)政党组 织对公共政策的监控;4)利益集团对公共政策的监控;5)大众传播媒介 对公共政策的监控;6)公民对公共政策的监控。

公共管理学考试题库答案(20200512012353)

、单项选择题 1、在私人部门中,组织的最终目标为(A ) A.追求可持续经济利润的最大化 B.追求可持续政治利益的最大化 C.追求社会公平 D.追求公众的满意度 2、公共部门区别于私人部门的本质特征为(D ) A.计划性 B.单一性 C.效率性 D.公共性 3、公共管理活动的合法性基础为(C ) A.公共性和私人利益 B.效率性和私人利益 C.公共性和公共利益 D.效率性和公共利益 4、有效的政府组织应该认识到,公共性的起点是( A ) A.公民 B.政府 C.企业 D.政党 5、公共行政范式产生于(C ) A.17世纪末18世纪初 B.18世纪末19世纪初 C.19世纪末20世纪初 D.20世纪末21世纪初 6、新公共管理范式产生于(D ) A.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B.19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C.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D.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7、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的第一个范式公共行政范式诞生的标志为(A ) A.《行政学之研究》的发表 B.《经济与社会》的发表 C.《行政学导论》的发表 D.《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发表 8、公共行政范式得以产生的直接动因为(C ) A.经济的发展 B.政治的推动 C.公共部门的改革 D.私人部门的改革 9、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的第一个范式为(A ) A.公共行政范式 B.新公共管理范式 C.公共服务范式 D.公共责任范式 10、被誉为“行政学之父”的是(A ) A.威尔逊 B.韦伯 C.杰弗逊 D.怀特 11、公共行政范式赖以产生的学科基础之一官房学后来逐步演变为( D ) A.会计学 B.政治学 C.行政学 D.公共财政学 12、“政治与行政二分”最早的提出者是(D ) A.凯恩斯 B.布坎南 C.韦伯 D.威尔逊

《公共管理学》陈振明版第四章(可编辑修改word版)

第四章政府间关系 1 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同级地方政府之间以及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的非同级政府之间的关系。 2、我国政府间关系研究的不足 (1)主要限于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研究,政府间其他脉络关系关注少(横向、交叉) (2)侧重经济关系,对政府间的政治与行政关系分析少 (3)分析方法以实证研究为主,理论分析不足,模式分析仍是一个空白 3、政府间关系研究的途径 (1) ①中央政府掌控一切,它从等级制的顶端对政府体系进行管理,而不是着眼于整个体系; ②地方政府在等级制体系中是被控制的,而不是自控制的,是依赖性而非自治的――“自上而下”的分析视角(2) 响。中央政府要对地方给予更多的关注,并为其提供更多的资源――“自下而上”的分析视角(3) A 、网络的三个基本内容: ①网络由各种各样的行动者构成,每个行动者都有自己的目标,且在地位上是平等的。 ②网络因为行动者之间的相互依赖而存在。 ③网络行动者采取合作的策略活动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B ②相互依赖与分权――讨价还价、相互妥协。 ③策略活动与合作――使障碍最小化。 总之,网络模式下的政府间关系要求一体化的程度以弱化等级色彩,要求政府间的分权以提高地方的自主性,要求政府间彼此合作以实现各方的共赢。 4、西方政府间关系发展的新趋势――网络模式的出现 (1)政府间关系等级制色彩的弱化:一是大都市区管辖单位的碎片化;二是城市地位上升改变了城市与州和联邦关系。 (2)中央与地方的分权倾向:增加地方自主性的方向发展,改变地方过分依赖中央的局面,使政府间的资源分配更 趋平衡,以提高相互依赖的程度。 (3) 5 ①财政管理体制中:中央集中绝大部分财政资金,完全控制地方预算资金使用范围和方向。 ②事务管理权限:命令和执行、控制与被控制。 ③干部管理权限:中央对地方干部的任免、提拔、审查和惩处进行全面管理和控制。 (3)在政府间的横向关系上――阻隔多而联系少。 ①缺乏合作的内在动力与需求,“条条管理”排挤“块块管理”。 ②缺乏合作的物质基础,地方政府缺乏资源控制在中央各部门。 6、中国政府间关系的新近发展:网络模式 (1)准层级大大减少――为政府间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奠定基础,密切各级政府间的直接联系 (2)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的发展对等级制结构产生重大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