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如何为律诗排序

如何为律诗排序

如何为律诗排序
如何为律诗排序

如何为近体诗排序

作业要求:

本文包括如何为律诗、绝句、词排序三部分,律诗顺序的排列为必看,其它两部分为选看,强烈建议全看!

近体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每首诗句数固定,均为八句),句有定字(每句诗的字数固定,均为五字或七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偶句押韵),字有定声(诗句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颔联、颈联必须对仗)。在高考题中给诗的排序测试主要在律诗和绝句两种形式里,因为相对于古体诗而言,它们的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解答起来有规律可循。下边分别说明。

近几年来,出现了一种给律诗排列顺序的题目,其出发点是要求中学生能掌握律诗的一般特点,并通过诗句的排列理解其内容。那么,在解题时,我们应该如何排列律诗诗句的顺序呢?这就需要我们能掌握一定的规律和技巧。以下几点可以帮助大家:

(一)律诗顺序的排列:分四个步骤。(此部分未必看内容)

律诗,是和绝句一起在唐代出现的一种新体诗。与唐代以前的古体诗相比,它们的形式更整齐,节奏更为和谐,但限制也更多。人们一般将律诗与绝句一起称为近体诗,或格律诗。律诗一般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则称为长律或排律。

1、看韵脚。

律诗八句中有的是四句押韵,有的是五句押韵。律诗中的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且必须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如果所给诗句中有四句押韵,据此规则,就可断定押韵的是二、四、六、八句;如果所给诗句中有五句押韵,就是首句也入了韵,可判定押韵的为一、二、四、六、八句。[偶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定韵脚,每首诗偶句句末必须押韵请看下面的一道排序题:

例1:①总为浮云能蔽日②凤去台空江自流③吴宫花草埋幽径④三山半落青天外⑤晋代衣冠成古丘⑥长安不见使人愁⑦凤凰台上凤凰游⑧一水中分白鹭洲

A、②⑦①⑥⑤③④⑧

B、⑦②③⑤④⑧①⑥

C、⑦②④⑧⑤③①⑥

D、①⑥③⑤⑧④⑦②

这是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诗。从所给诗句中,我们可以找出五个韵脚:游、流、丘、洲、愁,根据律诗的押韵规律,不押韵的诗句不能作偶句,所以①③④等句不能作偶句,据此,ACD三句都是错误的,只有B句是正确的。

2、看对仗。

律诗一般八句,每两句成为一联,依次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上句称为出句,下句称为对句。律诗的中间两联的出句和对句要对仗,也就是说,如果一首律诗共有两联是对仗的,那这两联一定是颔联和颈联。首联可以对仗,

也可以不对仗,尾联一般不用对仗。对仗是指两句的句法结构相同,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联对仗工整,每一联的句法结构完全相同。也有时只要求字面相对,也就是词类相同,不要求句法结构相同。如“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山石细”对“海波平”,只是字面相对,句法结构不相同。“细”是“山石”的定语,“海波平”是主谓结构,但我们也认为是这两句对仗的,这是对仗里的宽对。[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有时,我们只看韵脚还不能确定,就可以再从对仗上加以判别。

请看下面的一道排序题:

例2:①长使英雄泪满襟②三顾频烦天下计③两朝开济老臣心④丞相祠堂何处寻⑤隔叶黄鹂空好音⑥出师未捷身先死⑦锦官城外柏森森⑧映阶碧草自春色

A、④⑦⑧⑤②③⑥①

B、④⑦⑥①②③⑧⑤

C、④⑦⑧⑤②③⑥①

D、⑧⑤⑥①④⑦②③

这是杜甫的《蜀相》一诗。从押韵的角度看,偶句都是押韵的,无法正确排序,如果分析其对仗的情况,我们就可以发现,④⑦句和⑥①句都不是对仗的,因此,这两联是不能放在颔联和颈联的位置的,由此,可以断定,答案只能是A 项。

3、看内容。

有的时候,仅仅从押韵和对仗的角度,还不能确定律诗的顺序,这就要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了。古人作诗讲究起、承、转、合,首联起始,叙事破题;颔联承接,描摹景物;颈联转换话题,进行议论;尾联收合,集中抒情。这四个层次安排不当,诗意便不能连贯。这对我们排列诗序是大有帮助的。

请看下面的一道排序题:

例3:①莲动下鱼舟②天气晚来秋③明月松间照④王孙自可留⑤竹喧归浣女

⑥空山新雨后⑦随意春芳歇⑧清泉石上流

A、⑧③⑤①⑦④⑥②

B、⑥②⑤①③⑧⑦④

C、⑥②③⑧⑤①⑦④

D、⑤①⑥②③⑧④⑦

这是王维的《山居秋暝》一诗。根据押韵和对仗的要求,我们可以轻易地排除A和D项,而B和C项都是偶句押韵,并且颔联和颈联都对仗,到底该选哪一项呢?这就需要结合诗意来分析判断了。首联⑥②句是起始破题,交代了时间、季节,按规律,颔联应该是“承”,描摹景物,而③⑧句正是写秋天雨后清新自然的山中景色,然后是“转”,由⑤①句可以看出颈联由对自然景的描摹转入写人的活动,最后⑦④两句作者水到渠成地抒发了自己的感慨,表达了过隐居生活的愿望。如此一分析,我们就可以断定答案是C项。

注意:

**确定首联和尾联。律诗的首联和尾联差别最大,容易确定。主要是内容上的差别。一般是先写景后抒情,先叙事后议论,首尾两联分别是思绪的开始和收束。

**确定颔联和颈联。运用诗的平仄相黏规则。“黏”就是平黏平,仄黏仄,下联出句与上联对句平仄要一致,如果时间紧,也可只看五言的二、四字,七言的二、四、六字是否相黏,即“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样,把对仗的两联的出句与首联的对句的平仄分别进行比较,就可确定出颔联和颈联

了。[对:在每一联中,上下句之间的平仄必须相反//粘:上一联的对句与下一联的出句平仄要相同]

例4:下面以打乱次序的王禹偁的《村竹》为例,作排序说明:

①马穿山径菊初黄②万壑有声含晚籁③荞麦花开白雪香④棠梨叶落胭脂色⑤数峰无语立斜阳⑥何事吟余忽惆怅⑦村桥原树似吾乡⑧信马悠悠野兴长。

排列这首诗的顺序可按上述步骤:

第一步,定韵脚。从律诗的押平声韵可看出,①句的“黄”、③句的“香”、⑤句的“阳”、⑦句的“乡”、⑧句的“长”是韵脚,且首句入韵。(⑥句的“怅”不是,因是仄声)

第二步,找对仗的两联。从词类性相同、结构相同、平仄相对可看出:②与⑤相对,属一联;④与③相对,属一联。

第三步,确定首、尾联。从意义上看,①“马穿山径”句是写景的开始,⑧句的“信马悠悠”是穿径时人马的情态,是意思上的承接。⑥与⑦是一问一答,带有总结性质,因此断定①⑧是首联,⑥⑦是尾联。

第四步,确定颔联和颈联。利用相黏规则,首联的对句⑧句的二、四、六字的平仄为“仄平仄”,而④句相同部分是“平仄平”,②句相同部分是“仄平仄”,由此可断定②⑤是颔联,④③是颈联。

因此,此诗的正确顺序是①⑧②⑤④③⑥⑦

以下内容为选看:

(二)绝句顺序的排列:

绝句比律诗句数少一半,与律诗相比,判定比较简单,且大致相同,简略说来可分三步:

1、找韵脚,确定第三句。

绝句一、二、四句押韵,由此可断定不押韵的就是第三句。(绝句首句可入韵可不入韵,但由于不入韵的少,且易判定,在此不讲)

2、根据平仄相黏确定第二句。

3、根据内容确定首尾两句。

例5:以1986年高考题为例作简单说明:

排列下边四句诗的顺序,把句前的字母填在方格里。

□→□→□→□

A、杨柳青青着地垂

B、借问行人归不归

C、杨花漫漫搅天飞

D、柳条折尽花飞尽

解题步骤:

(1)找韵脚。这首绝句的韵脚分别是“垂”“飞”“归”,只有D句不押韵,因此确定D句第三句。

(2)确定第二句。D句的二、四、六字平仄是“平仄平”,与A、B、C句的相同部分分别比较,A句的二、四、六字的平仄是“仄平仄”,B句是“仄平仄”,C句是“平仄平”,根据平仄相黏可判定C句是第二句。

(3)确定首尾句。从内容看A句是写景的开始,可知A句是首句。

由此可知,此诗的正确顺序是A—C—D—B。

例6:柳宗元《酬曹待御过象县见寄》的四句:A.破额山前碧玉流B.欲采频花不自由C.骚人遥驻木兰舟D.春见无限潇湘意。正确的排列顺序

是。

例2 排列下列四句诗的顺序,把题前的字母填在方格里(1986年高考题): A.杨柳青青着地垂 B.借问行人归不归 C.杨花漫漫搅天飞 C.柳条折尽花飞尽答:□→□→□→□

例7:下面是一首写“边事”的五言律诗,哪一种排列次序正确《语文世界》(1999年增刊):

1、调角断清秋

2、征人倚戍楼

3、春风对青冢

4、白日落梁州

5、蕃情似此水

6、长愿向南流

7、大漠无兵阻

8、穷边有客游

A、12567834

B、56781234

C、12347856

D、56127834

以上几道题取材于教材外,难度较大,要做对这几道题,不仅要运用以上介绍的格律诗那些押韵、粘对等知识,还得对诗意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如何作答,可采取如下三个步骤:

首先从“押韵分析法”入手。以上三个例题分别是绝句与律诗,它们逢偶句必须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例1和例3都押ou韵,例2押ui韵,三首诗的首句皆入韵。而例1和例2的D句均不押韵,肯定都排列在第三。因例3中的357这些句子均不押韵,造成备选项的迷惑性较大,我们只得以第二步的“粘对分析法”来推敲。例3是一首律诗,其颔联和劲联必须对仗。其中1/2、3/4、7/8

均构成对仗,惟有5/6两句不对仗。显然,5/6可能置于首尾两联的其中一个位置,故可先排除A项。再看例1,根据“粘”的知识,就容易找出哪一句排列第二了。因为D句第二个字“风”是平声,第四个字“限”是仄声,第六个字“湘”是平声。而第二句与第三句要相“粘”,那就只有D句中的“人”、“驻”、“兰”分别与“风”、“限”、“湘”的平仄相同了。而A、B两句则不然,由此可知C句肯定排列在第二。再根据整首诗的内容看,B句为“结穴”(抒情)之句,也不可能安排在首句。因此,这首诗的排列顺序便是A→C→D→B。再来分析例2四句诗。A、C两句明显构成了对偶,A、B、C三句又押韵,据格律知识可以推知,答案应为A→C→D→B。最后,我们可以从“情景分析法”来遴选或检验答案。古代诗歌以抒情释理为主,又往往结合写景、叙事,表达方式多种多样化。而多以写景起始,起比兴作用;中间铺陈渲染,篇末议论抒情,画龙点睛。例3取材于唐末张乔的《书边事》,1/2句勾勒出一幅边塞军旅生活的安宁图景:好一个清秋季节,碧空万里,角声回荡,悦耳动听,征人倚楼,悠然自得。3/4句以虚写手法,承上层“所闻”转入所见;傍晚,当视线从王昭君的墓地又移到凉州(梁州)时,夕阳西下,金光灿烂,正是一派日丽风和的景象,令人想见,即使在更为遥远广阔的凉州地带,也是十分安定的。7/8两句在“无”与“有”、“兵”和“客”的对比中,渲染边关地区无蕃兵阻挠,所以才有游客到来的祥和气氛。这两句对前面的景物起到了点化作用。以上写景,由近及远,由浅入深,深化了全诗的意境。最后,诗人远眺黄河滚滚奔流,思潮起伏:蕃情能像这大河一样,长久地向南流入中原该多好啊——金瓯无缺,海晏河清!它通过边塞的所闻、所见、所感,意境高远;气韵贯通,又而一波三折,盘屈跳荡;慷慨豪迈,神驰八极。分析至此,答案为C则可十拿九稳了。

(三)词的句序排列方法

1、定义:

词是隋唐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起初时称“曲

子”“杂曲子”“曲子词”,后来也称作“乐府”(如《东坡乐府》)、长短句(如《淮海居士长短句》)或“诗余”(如《草堂诗余》)等。

2、分类:

词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以及长调(91字以上,又叫

“慢”“引”等)

3、结构:

词从结构上看多数是分段的。一段在音乐上叫一阕(曲)或一片,片与片之间是乐曲的暂时休止,而不是全曲的终了。从上一片过渡到下一片,叫“过片”或“过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全词关键之所在。

4、形式:

词是按词谱来填的,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明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调名称,叫“词牌”,如《一剪梅》《水调歌头》《菩萨蛮》等,词牌规定着这首词的句数、字数和平仄声韵。词牌原是曲牌的名称,乐曲失传之后,就成了词的格律形式标志。

例8:阅读文天祥的《念奴娇》,完成下面的试题(1990年三南高考题):水天空阔,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壁!铜雀春情,金人秋泪,(甲)!堂堂剑气,斗牛空认奇杰。

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正为鸥盟留醉眼,(乙)。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

甲、乙两处的文句依次是( )

A.此恨谁雪细看涛生云灭

B.此恨凭谁雪看涛生云灭

C.此恨谁雪看涛生云灭

D.此恨凭谁雪细看涛生云灭

例9:阅读辛弃疾词《沁园春·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作答如下试题: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蒙蒙?

词的下阕空了四句,这四句分别是:1衣冠磊落;2似谢家子弟;3车骑雍容;4相如庭户。

选出排列正确的一项( )

A、2143

B、1234

C、1243

D、2134

例10:阅读南宋词人杨炎正的《水调歌头》,完成下列试题:

寒眼乱空阔,客意不胜秋。强呼斗酒发兴,特上最高楼。舒卷江山图画,应答龙鱼悲啸,不暇顾诗愁。风露巧欺客,分冷入衣裘。忽醒然,成感慨,望神州。

!此意仗江月,分付与沙鸥。

甲、乙处应填的句子是( )

A、岳王祠畔,杨柳烟锁古今愁。

B、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

C、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

D、与君邂逅,相逐飞步碧山头。

[分析]以上三首词,取材均在课外,乍看无从入手,这其实并不难作答,因为它们实质都在考背诵。先看例8,文天祥这首词,它步韵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凭“调有定格,句有定字,字有定声”的原则,苏词与之对应的两句分别是“卷起千堆雪”“樯橹灰飞烟灭”,便可推知D项是正确的。

以此类推,不妨分析例9。就“沁园春”为谱的词作,我们曾读过毛泽东《沁园春·雪》与《沁园春·长沙》,跟辛弃疾词相对应的四句是“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和“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这四句中只有第一句是五个字的,那么肯定第2句排在第一。再根据押韵常识,只有第三句才是押韵(ong韵)的,那么,又可以判定第3句排在第四。根据四个选择项的排列,就可确定A项为最佳答案了。

例10的选项具有一定迷惑性,真的有点使人如入迷宫之感。要得心应手地步出这一“迷宫”,就必须先读懂杨氏此词的诗意。杨炎正,字济翁,杨万里族弟。淳熙五年,作者与辛弃疾等同舟过镇江登多景楼时有感而作此词。整首词抒写出他报国无门的感慨,悲壮苍凉,极富感染力,即使放在辛词中,也是毫不逊色的。请看词的上片写携酒登上最高楼,纵目远眺,但见江山如画。脚下波涛拍岸,似闻鱼龙吟啸;天际风露,使游客感到了寒意。下片写北望中原,神州陆沉,满眼腥膻,叹息自己等闲白了少年头,而不能为恢复失地出力,因而憔悴失意,只好逍遥于江湖之中,与沙鸥为盟,了却残生。

就上述词的意境而言,D项的“相逐飞步”不合本词情调,故可先排除。再以语脉来看,A项与原词的上下句衔接有失连贯,C项中的意思与“此意仗江月,分付与沙鸥”相左,故A、C两项也应排除。惟有B项,才能体现作者那种有志不获骋,有力无处使,何况年事渐高,两鬓渐霜,一事无成而激昂慷慨的情怀。我们又还可以根据学习过的苏轼《水调歌头·中秋》、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这些词作选定与之对应的句子字数,再运用押韵等常识,进一步验证例10的正确选项应为B。

体诗,律诗,绝句的特点和基本要求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方法 近体诗【近体诗】亦称“今体诗”。诗体名。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诗的通称,同古体诗相对而言。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近体诗包括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绝句的格律是半首律诗。排律则是律诗的延长)。最基本的格律包括:字数、句数平仄、用韵和对仗(绝句不要求对仗)几个方面,主要有三点:1、每句必须平仄相间,同联的两句必须平仄相对,联与联之间必须平仄相粘;2、除首尾二联外,必须要对仗;3、一韵到底的平声韵。 律诗分为五言和七言,讲平仄,八句 绝句分为五言和七言绝句,四句 一、以格律分类: 古体诗除了需要用韵之外,不受格律限制。近体诗除了需要用韵之外,受到格律的限制。 二、以字数分类: 近体诗只有五言、七言二种形式。古体诗有四言、五言(称五古)、七言(称七古)、字数不整齐的称杂言古诗(杂言古诗因有七字句,所以也称七古),也有少数三言、六言。 三、以句数分类: 古体诗从二句到百句都有。近体诗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排律八句以上。 四、以用韵分类: (一)古体诗: 1. 全首诗可用一个平声韵或仄声韵,又可随意转为其它韵。 2. 一首诗中每句都可以用韵,用于韵的字可以重复。 3. 诗中用韵不限定在偶数句子上,奇数句也可以用韵。 4. 诗中可以用邻韵和上去声通押。 5. 允许散文化的句子。 (二)近体诗: 1. 一首诗限用一个韵,除第一句可以用韵或不用韵之外,其余句子都是双数句用韵。 2. 用于韵脚的字不能重复。 3. 不用韵句子的末一字,平仄声不能与用韵句子的末一字相同。 4. 除起句外不能用邻韵。 邻韵:某些韵母的发音与另一个或另一些韵母相近。它们是「邻韵」。在填词押韵时,我们常常会借用一些邻韵的字。只要两个韵发音相近,就也算作押韵了。例如《蛛丝马迹》第二段:地上有面包糠伴两滴冷汗原来雪柜清仓查明谁来造案 这句歌词中,「糠」和「仓」都是ㄤ韵,而「汗」和「案」则是ㄢ韵。但由於两韵发音相近,所以这仍是押韵 5. 都用平声韵。绝句是四句,律诗是八句

杜甫绝句、律诗赏析

杜甫绝句、律诗赏析 杜甫律诗、绝句赏析--杜甫诗歌鉴赏资料三 绝句四首(其三)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题解 这首诗是广德二年(764)杜甫居成都草堂时写的。明末王嗣奭《杜臆》说“是自适语”,“盖作于卜居草堂之后,拟客居此以终老,而自叙情事如此。”其时,安史之乱已平定,杜甫蒙友人资助,居于城外风景清幽的草堂,心情不错。面对生气勃勃的景象,他情不自禁,写下一组即景小诗。兴到笔随,事先既未拟题,诗成后也不打算拟题,干脆以“绝句”为题。 句解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两只黄鹂在新绿的柳枝间鸣唱,一行白鹭列队飞向青天。黄鹂、翠柳显出活泼的气氛,白鹭、青天给人以平静、安适的感觉。“鸣”字表现了鸟儿的怡然自得。“上”字表现出白鹭的悠然飘逸。黄、翠、白、青,色泽交错,展示了春天的明媚景色,也传达出诗人欢快自在的心情。《艇斋诗话》引韩子苍云:“古人用颜色字,亦须配得相当方用。‘翠'上方见得‘黄',‘青'上方见得‘白',此说有理”。诗句有声有色,意境优美,对仗工整。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从窗口望去,西岭上千年不化的积雪,似乎近在眼前;门外江上停泊着行程万里、从东吴归来的航船。一个“含”字,表明诗人是凭窗远眺,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这两句表现出诗人心情的舒畅和喜悦。“千秋雪”言时间之久,“万里船”言空间之广。诗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襟何等开阔! “西岭”,即成都西南的岷山,其雪常年不化,故云“千秋雪”。“东吴”,三国时孙权在今江苏南京定都建国,国号为吴,也称东吴。这里借指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 评解 这首绝句一句一景,两两对仗,写法精致考究,但读起来十分自然流畅,一点儿也不觉得有雕琢之感。因为一以贯之的是诗人的内在情感。一开始写草堂的春色,情绪是陶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触动了他的乡情。四句景语完整表现了诗人这种复杂细致的内心思想活动。 苏轼曾经说过:“少陵翰墨无形画”,此诗就像一幅绚丽生动的山水条幅:画的中心是几棵翠绿的垂柳,黄莺儿在枝头婉转歌唱;面的上半部是青湛湛的天,一行白鹭映于碧空;远处高山明灭可睹,遥望峰巅犹是经年不化的积雪;近处露出半边茅屋,门前一条大河,水面停泊着远方来的船只。从颜色和线条看,作者把两笔鹅黄点染在一片翠绿之中,在青淡的 空间斜勾出一条白线。点线面有机结合,色彩鲜明而又和谐。图象有动有静,视角由近及远,再由远及近,给人以既细腻又开阔的感受。其空间感和时间感运用巧妙,使人觉得既在眼前,又及万里;既是瞬间观感,又通连古今甚至未来;既是写实又富于想象。杜甫诗精品赏读·陈才智

最新诗歌排序名师精编资料汇编

诗句排序 【知识回顾】 (2013年湖南卷)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画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闲情,是,什么也不做,也不想了。也是,去水边品茗。有时,从午后一直坐到日暮黄昏,。人散去,一回头,仿佛看见丰子恺先生那幅画《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只见天空淡月一弯,竹帘半卷,竹椅几把,桌上剩茶几盏,就是。 ①偷得浮生半日闲,邀三两知己②不见一个人,却有说不出的意境 ③不知不觉,一弯月儿挂上柳梢④三月间看桃花开遍陌上,听杜鹃鸣 A.②①③④B.④③①②C.④①③②D.②③④① (2010湖南)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 《到京师》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 城雪初消荠菜生,角门深巷少人行。 , 此是春来第一声。 A.落红满地乳鸦啼B.柳梢听得黄鹂语 C.春山一路鸟空啼D.楼阁新成花欲语 以“梨花院落溶溶月”为上句,下面四个句字中,哪个能作为下句与它组成对偶句?选出最恰当的一项()A柳絮池塘淡淡风B榆荚临窗片片雪 C带水芙蕖点点雨D丁香初绽悠悠云 【考点说明】 诗句排序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诗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语言衔接和感悟传统诗歌语言的能力。诗句排序题常以格律诗设题,特别是绝句和律诗最常见,因此要排列打乱了的绝句或律诗的顺序,就必须了解格律诗的有关知识。 【诗歌(格律诗)常识】 律诗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是近体诗的一种。律诗分为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联, 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 凡双数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 绝句也称截句、断句,仅有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在唐代律诗形 成以前,已有绝句,也押韵而平仄较自由。唐以后的近体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不一定对仗。 格律诗讲究押韵、对仗和平仄,富于节奏感和音乐美;从表达方式看常常表现为先写景后抒情或先写景后写人,先叙述后议论或先叙事后抒情,先比后兴等。我们可根据格律诗的这些特点,寻求排序的具体方法。

绝句和律诗的区别

律诗 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即10句以上的,则称排律或长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排律除首末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小律对偶要求较宽。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唐代律诗在定型化过程中和定型后,都存在变例,有些律诗不完全按照格式写作,如崔颢的《黄鹤楼》,即前半首为古体格调,后半首才合律。律诗的这种变化被称为拗体。 绝句 中国诗体。又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绝。它源于汉及魏晋南北朝歌谣。“绝句”这一名称大约起于南朝。梁、陈时,已较普遍地用绝句泛指四句短诗,其押韵平仄都较自由,或称古绝句。唐以后盛行近体绝句,格律同于八句律诗中的前、后或中间四句。所以,唐人有的在诗集中把绝句归于律诗。后来也有学者认为绝句是截于律诗之半而成。绝句灵活轻便,适于表现一瞬即逝的意念和感受,广为诗人所采用,创作之繁荣超过其他各体诗。宋代洪迈曾辑录唐人绝句万首,约占现存唐诗总数1/5。除李白、王昌龄、杜牧、李商隐以绝句擅长外,还有不少千古名篇,并不一定出自名家之手。另外,唐人绝句大都配乐歌唱,如王维《渭城曲》、李白《清平调》、刘禹锡和白居易的《竹枝词》、《杨柳枝》等,所以,绝句也被人视作唐人乐府 声韵和节律。指诗词中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则。引申为音响的节奏规律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整个句子就是节律了,有快有慢是节律 格律诗的三要素:平仄、押韵、对仗。。首先要熟记平仄格式,其次要会辨别具体字的平仄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这是五五言律诗的平仄格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诗词排序

如何为近体诗排序 近体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每首诗句数固定,均为八句),句有定字(每句诗的字数固定,均为五字或七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偶句押韵),字有定声(诗句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颔联、颈联必须对仗)。在高考题中给诗的排序测试主要在律诗和绝句两种形式里,因为相对于古体诗而言,它们的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解答起来有规律可循。 (一)律诗顺序的排列:分四个步骤。 律诗,是和绝句一起在唐代出现的一种新体诗。与唐代以前的古体诗相比,它们的形式更整齐,节奏更为和谐,但限制也更多。人们一般将律诗与绝句一起称为近体诗,或格律诗。律诗一般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则称为长律或排律。 1、看韵脚。 律诗八句中有的是四句押韵,有的是五句押韵。律诗中的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且必须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如果所给诗句中有四句押韵,据此规则,就可断定押韵的是二、四、六、八句;如果所给诗句中有五句押韵,就是首句也入了韵,可判定押韵的为一、二、四、六、八句。[偶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定韵脚,每首诗偶句句末必须押韵。请看下面的一道排序题:例1:①总为浮云能蔽日②凤去台空江自流③吴宫花草埋幽径④三山半落青天外⑤晋代衣冠成古丘⑥长安不见使人愁⑦凤凰台上凤凰游 ⑧一水中分白鹭洲 A、②⑦①⑥⑤③④⑧ B、⑦②③⑤④⑧①⑥ C、⑦②④⑧⑤③①⑥ D、①⑥③⑤⑧④⑦② 这是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诗。诗的五个韵脚:游、流、丘、洲、愁,根据律诗的押韵规律,不押韵的诗句不能作偶句,所以①③④等句不能作偶句,据此,ACD三句都是错误的,只有B句是正确的。 2、看对仗。 如果一首律诗共有两联是对仗的,那这两联一定是颔联和颈联。首联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尾联一般不用对仗。对仗是指两句的句法结构相同,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联对仗工整,每一联的句法结构完全相同。也有时只要求字面相对,也就是词类相同,不要求句法结构相同。如“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山石细”对“海波平”,只是字面相对,句法结构不相同。“细”是“山石”的定语,“海波平”是主谓结构,但我们也认为是这两句对仗的,这是对仗里的宽对。[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有时,我们只看韵脚还不能确定,就可以再从对仗上加以判别。 例2:①长使英雄泪满襟②三顾频烦天下计③两朝开济老臣心④丞相祠堂何处寻⑤隔叶黄鹂空好音⑥出师未捷身先死⑦锦官城外柏森森 ⑧映阶碧草自春色 A、④⑦⑧⑤②③⑥① B、④⑦⑥①②③⑧⑤ C、④⑦⑧⑤②③⑥① D、⑧⑤⑥①④⑦②③ 这是杜甫的《蜀相》一诗。从押韵的角度看,偶句都是押韵的,无法正确排序,如果分析其对仗的情况,我们就可以发现,④⑦句和⑥①句都不是对仗的,因此,这两联是不能放在颔联和颈联的位置的,由此,可以断定,答案只能是A项。 3、看内容。 有的时候,仅仅从押韵和对仗的角度,还不能确定律诗的顺序,这就要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了。古人作诗讲究起、承、转、合,首联起始,叙事破题;颔联承接,描摹景物;颈联转换话题,进行议论;尾联收合,集中抒情。这四个层次安排不当,诗意便不能连贯。这对我们排列诗序是大有帮助的。 例3:①莲动下鱼舟②天气晚来秋③明月松间照④王孙自可留⑤竹喧归浣女⑥空山新雨后⑦随意春芳歇⑧清泉石上流 A、⑧③⑤①⑦④⑥② B、⑥②⑤①③⑧⑦④ C、⑥②③⑧⑤①⑦④ D、⑤①⑥②③⑧④⑦ 这是王维的《山居秋暝》一诗。根据押韵和对仗的要求,我们可以轻易地排除A和D项,而B和C项都是偶句押韵,并且颔联和颈联都对仗,到底该选哪一项呢?这就需要结合诗意来分析判断了。首联⑥②句是起始破题,交代了时间、季节,按规律,颔联应该是“承”,描摹景物,而③⑧句正是写秋天雨后清新自然的山中景色,然后是“转”,由⑤①句可以看出颈联由对自然景的描摹转入写人的活动,最后⑦④两句作者水到渠成地抒发了自己的感慨,表达了过隐居生活的愿望。如此一分析,我们就可以断定答案是C项。 注意:确定首联和尾联。律诗的首联和尾联差别最大,容易确定。主要是内容上的差别。一般是先写景后抒情,先叙事后议论,首尾两联分别是思绪的开始和收束。 **确定颔联和颈联。运用诗的平仄相黏规则。“黏”就是平黏平,仄黏仄,下联出句与上联对句平仄要一致,如果时间紧,也可只看五言的二、四字,七言的二、四、六字是否相黏,即“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样,把对仗的两联的出句与首联的对句的平仄分别进行比较,就可确定出颔联和颈联了。[对:在每一联中,上下句之间的平仄必须相反//粘:上一联的对句与下一联的出句平仄要相同] 例4:下面以打乱次序的王禹偁的《村竹》为例,作排序说明: ①马穿山径菊初黄②万壑有声含晚籁③荞麦花开白雪香④棠梨叶落胭脂色⑤数峰无语立斜阳⑥何事吟余忽惆怅⑦村桥原树似吾乡⑧信马悠悠野兴长。 排列这首诗的顺序可按上述步骤: 第一步,定韵脚。从律诗的押平声韵可看出,①句的“黄”、③句的“香”、⑤句的“阳”、⑦句的“乡”、⑧句的“长”是韵脚,且首句入韵。(⑥句的“怅”不是,因是仄声) 第二步,找对仗的两联。从词类性相同、结构相同、平仄相对可看出:②与⑤相对,属一联;④与③相对,属一联。 第三步,确定首、尾联。从意义上看,①“马穿山径”句是写景的开始,⑧句的“信马悠悠”是穿径时人马的情态,是意思上的承接。⑥与⑦是一问一答,带有总结性质,因此断定①⑧是首联,⑥⑦是尾联。 第四步,确定颔联和颈联。利用相黏规则,首联的对句⑧句的二、四、六字的平仄为“仄平仄”,而④句相同部分是“平仄平”,②句相同部分是“仄平仄”,由此可断定②⑤是颔联,④③是颈联。 因此,此诗的正确顺序是①⑧②⑤④③⑥⑦ (二)绝句顺序的排列: 绝句比律诗句数少一半,与律诗相比,判定比较简单,且大致相同,简略说来可分三步: 1、找韵脚,确定第三句。 绝句一、二、四句押韵,由此可断定不押韵的就是第三句。(绝句首句可入韵可不入韵,但由于不入韵的少,且易判定,在此不讲) 2、根据平仄相黏确定第二句。 3、根据内容确定首尾两句。 例5:以1986年高考题为例作简单说明: 排列下边四句诗的顺序,把句前的字母填在方格里。□→□→□→□A、杨柳青青着地垂B、借问行人归不归C、杨花漫漫搅天飞D、柳条折尽花飞尽 解题步骤: (1)找韵脚。这首绝句的韵脚分别是“垂”“飞”“归”,只有D句不押韵,因此确定D句第三句。 (2)确定第二句。D句的二、四、六字平仄是“平仄平”,与A、B、C句的相同部分分别比较,A句的二、四、六字的平仄是“仄平仄”,B 句是“仄平仄”,C句是“平仄平”,根据平仄相黏可判C句是第二句。 (3) 确定首尾句。从内容看A句是写景的开始,可知A句是首句。 由此可知,此诗的正确顺序是A—C—D—B。

古诗、绝句、律诗区别

1.起源时间不同: (1)上古诗歌以古体诗中的四言诗为主,古体诗中的五言最早产生于汉代。而古体七言的产生可能早于古体五言。但在唐代以前不如古体五言多见。到了唐代,古体七言大量地出现,唐人又称古体七言为长句。 (2)律诗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仗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定型,盛行于唐宋时期。 (3)绝句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汉族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形式。绝句一词最早在南朝的齐、梁时代就已出现。 2.诗歌字数上的不同: (1)古诗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等。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 (2)律诗常见的类型有五律,七律和排律三种,每首限定八句: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40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56字。 (3)绝句由四句组成,常见的有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 3.格律要求不同 (1)古体诗的韵脚字,可用平声,也可用上、去、入声。 古体诗的押韵,有的是两句一押韵;有的是一句一押韵;还有的是三、四句一押韵。 古体诗在汉、魏和六朝诗的平仄完全是自由的。唐以后,由于受近体诗的影响,往往也用律句,这称为入律古风。古体诗有了一般古体诗和入律古风的区别。 古体诗的对仗,不同于近体诗,不受格律的限制。 (2)律诗格律要求非常严格。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限定用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例,入韵为变例;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例,不入韵为变例。 每句的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规定:讲究粘和对。 每首中间两联必须用对偶,这是律诗的重要特点。其他两联用不用对仗。 (3)绝句的韵脚在二、四两句,通常押平声韵。如果第一句押韵,也押平声韵。 扩展材料 古诗体裁的分类

绝句与律诗的16种格式及其练习

绝句与律诗的16种 格式及其练习 《五绝★梅》 迎雪屹墙东,馨香染碧空。玉枝藏艳蕊,清韵暖寒冬。附诗谱: 五绝格式一: 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韵) ⊙仄仄平平。(韵) 《五绝★兰》 足立崖岩顶,幽香漫宇穹。淡泊名利客,剑叶傲芳丛。附诗谱: 五绝格式二: 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平平仄,(豆)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豆) ⊙仄仄平平。(韵) 《五绝★竹》 清风两袖藏,碧骨毅如钢。绿叶迎霜剑,虚怀纳谷苍。附诗谱: 五绝格式三: 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豆) 平平仄仄平。(韵) 《五绝★菊》 重阳篱侧艳,遍地瘦花黄。彩蝶栖芳蕊,飞霜作银装。附词谱: 五绝格式四: 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仄仄,(豆) ⊙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豆) 平平仄仄平。(韵)《五律☆春》 落日近黄昏,烟霞醉朔云。 和风摇翠柳,粼水绕山村。 青絮增朝色,桃花减暮沉。 夕红邀紫燕,粉蝶戏芳群! 附诗谱: 五律格式一: 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豆) ⊙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豆)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豆) ⊙仄仄平平(韵) 《五律☆夏》 暮雨消沉暑,风衔泥土新。 临窗迷柳色,卧野醉花荫。 山远蝶踪隐,林深隔鸟音。 莲香染碧水,月影戏游鳞! 附诗谱: 五律格式二: 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平仄(豆)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豆) ⊙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豆)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豆) ⊙仄仄平平(韵) 《五律☆秋》 青山隐翠溪,碧竹缀秋篱。 枫雨润峦野,桐风院巷袭。 田林挂硕果,街树隐黄鹂。 菊韵香亭榭,鸳鸯舞滟漪! 附诗谱: 五律格式三: 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平(韵) ⊙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豆)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豆) ⊙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豆) 平平⊙仄平(韵) 《五律☆冬》 千山遮白被,楼宇傲寒梅。 玉骨迎风立,冰魂伴雪飞。 清枝疏影瘦,琼蕊暗香肥。 江内水成冻,茅檐晶泪垂! 附诗谱: 五律格式四: 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仄仄(豆) ⊙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豆)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豆) ⊙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豆) 平平⊙仄平(韵) 《七绝☆琴》 弦隐潺流渡锦舟, 律携花雨伴月幽。 知音识趣莲心悦, 流水高山雅韵悠! 附诗谱: 七绝格式一: 仄起首句押韵 ⊙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豆) ⊙仄平平仄仄平。(韵) 《七绝☆棋》 邀友饮茶香竹苑, 溪边对奕卧蒲团。 清风妙解悠然趣, 养性怡情品雅闲! 附诗谱: 七绝格式二: 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平平仄仄,(豆)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豆) ⊙仄平平仄仄平。(韵)

绝句的格律

绝句的格律 绝句的格律 嘉靖年间(1522—1566),有个为皇帝到苏州搜刮纺织品的太监,因不顺手,便作了一首诗曰:“朝廷差我到苏州,府县官员不理咱。有朝一日朝京去,人生何处不相逢。”此诗不要说意境,连个韵脚都不押。有个按察使却拍马说:“好诗!”太监说:“虽不成诗,押韵而已。” 且看下面不是太监写的匿名诗:“不过黄河不怕凶,慌不择路路不通,不择手段终获胜,睁眼细看是奸雄!” 此首匿名诗;正如这位“为皇帝搜刮纺织品的太监”说的:“随不成诗,押韵而已。”,这首“姑且称”诗,内容姑且不论,仅格律而言,失错、失粘、失对。不懂诗不要紧,可得好好学学,你妈妈未把你教会,我今天就对你这个没门槛养的,补补课好了。文是长了点,你可要耐心看下去,就是看完了,你也不一定就会。回去再找你妈妈给你辅导辅导,下面就给你讲讲《绝句的格律》: 绝句这个名称产生于南朝齐、梁时期,也是当时一种文学形式,梁代徐陵编的《玉台新詠》第十卷中汇集五言四句小诗,称为绝句,还把汉代同一形式的诗加上“古绝句”名称。但这只是雏形,没有完备的格律。后经过一些诗人运用和提高,逐渐趋于成熟,到唐朝人手里。就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格律,为绝句正式定了型。定型后的绝句,每首都是五言或七言四句,在声韵格律上有它特定的严格要求。因此,这种绝句,也称律绝。为了有别,人们就称以前那种雏形绝句或以后不按格律写的绝句为古绝。 绝句诗的格律,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诗中要用韵,一般称为“押韵”;二是每一句中的平声字和仄声字的排列,以及根据平仄声字不同排列的句式,句与句之间的联系,都要依照一定的规则。 押韵。 关于押韵问题,第一讲中已谈到。绝句诗的押韵,就是在每首诗的第一、第二和第四句的末一字,用同一个韵目的字做韵脚;第一句的末一字可用邻韵,也可不押韵。也就是说除第一句可以不押韵外,其中第二、第四句的末一字,要用同属一个韵并且同是平声(第一声或第二声)的字做韵脚,如果用了不同韵目的字做韵脚,就叫“出韵”或“落韵”,这是违反格律的。第一句虽不要求用韵,但七言绝句如第一句用韵,可增加音乐美感。故七言绝句第一句,以用韵的为较多。而五言绝句第一句不用韵的居多。此外,一首诗用于韵脚的字不能重复。绝句诗唯独第三句规定不用韵,但由于绝句诗作为格律诗限用平声韵,所以第三句的末一字也限用仄声字。第一句不用韵的绝句,其第一句的末一字也限用仄声字。 现举第一句不用韵的和第一句用韵的五言绝句为例,唐代诗人王之焕《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第一句不用韵的。

2016高三高考诗歌对联选择题(针对性训练)

高考诗歌对联选择题训练题 1为2005年春节晚会上出现的一副对联的上联“八百里洞庭凭岳阳壮阔”选配下联,最恰当的一项是()A.五千年盛世欣太平今日 B.两千年赤壁览黄鹤风流 C.九万里中华创锦绣未来 D.十三亿尧舜建古国文明 2.(2012年湖南省卷) 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夏日西斋书事》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满庭鸟迹印苍苔。 A.只道林间无人至B.小院地偏人不到 C.门巷深深过客稀D.寒气偏归我一家 3、.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到京师》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城雪初消荠菜生,角门深巷少人行。,此是春来第一声。 A.落红满地乳鸦啼 B.柳梢听得黄鹂语 C.春山一路鸟空啼 D.楼阁新成花欲语 4、下面是南京“莫愁湖·胜棋楼”的一副对联。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烟雨湖山六朝梦,__________,__________,仔细思量,__________。 英雄儿女一枰棋,__________,__________,如何结局,__________。 ①胜固欣然②我始欲愁③败亦可喜④人言为信⑤风吹皱一池春水⑥浪淘尽千古英雄 A.④②⑤/①③⑥B.①④⑥/②③⑤C.③②⑤/①④⑥D.④①⑥/③②⑤ 5. “月送花香浮小院”是一副对联的上联,与这一上联对仗最工整的下联是( )(2分) A.绿叶红花映山前B.风摇竹影到幽斋 C.梦随春风到天明D.风吹萤火到满园 7.(2012·唐山一中模拟)请运用相关知识,把下列短语组合成一副赞颂我国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对联。(只填序号即可) ①池馆重新接草堂②宦游西蜀③烟尘誓扫还金阙④志复中原⑤诗继少陵⑥派开南宋⑦更入清风明月⑧高吟铁马铜驼 答: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012·临汾模拟)根据提示内容,补出《夏日题老将林亭》这首律诗的三、四、五句,注意律诗颔联和颈联结构对仗、音韵和谐。 百战功成翻爱静,侯门渐欲似仙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笼开鹦鹉报煎茶。 几人图在凌烟阁,曾不交锋向塞沙? 9.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巫峡啼猿数行泪,。 青枫江上秋天远,白帝城边古木疏。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A.春鸟衔残花外榆B.远树应怜北地春 C.衡阳归雁几封书D.湓浦归家一封书 10、还原下面一首唐代律诗,加序号的诗句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

关于律诗和绝句的一些基本知识

古代诗歌分两类,一是古体诗,一是近体诗。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五言、七言较多。五言简称“五古”,七言简称“七古”。古体诗不拘句数,不求对仗,也不大讲平仄,用韵较为自由。 近体诗是相对古体诗而言的,产生较晚,起源于南朝,至唐初成熟。其中的律诗,形式固定,格律严密,每首八句。单句叫出句,双句叫对句,合起来称为一联。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颔联、颈联一般要对仗。首句可用韵可不用韵,通常押平声韵。五言简称“五律”,七言简称“七律”,十句以上的称排律。其中的绝句,又称绝诗、截句。它好像截取律诗的一半,每首四句。就其规格看,有的后一联对仗,类似律诗的首联、颔联;有的前一联对仗,类似律诗的颈联、尾联;有的两联都对仗,类似律诗的颔联、颈联;有的不用对仗,类似律诗的首联和尾联。绝句的韵脚在二、四两句,通常押平声韵。第一句如押韵,也押平声字。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两种,简称“五绝”和“七绝”。 律诗和绝句都是近体诗。那么,怎样区分律诗和绝句呢? 一、律诗一般每首八句,每句五个字的律诗叫五言律诗,简称五律(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每句七个字的律诗叫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如陆游的《游村》)。 二、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绝句,简称五绝(如白的《静夜思》);每句七个字的叫七言绝句,简称七绝(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 三、此外,每首诗偶句句末必须押韵,如陆游的《游村》押韵的字是“豚”、“村”、“存”、“门”,白的《静夜思》押韵的字是“霜”、“乡”。七言律诗的三、四句和五、六句要对

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古体诗与近体诗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1、区别: 近体诗就是格律诗,包括绝句和律诗。也称为今体诗。在唐以前的诗称为古体诗(不包括所谓的“齐梁体”),还有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为古体诗。那么古体诗与近体诗有什么区别呢?总的来说可以从句法、用韵、平仄上来区别。 在句法上,古体诗每句的字数不一,每首诗的句数也可以不一样。而近体诗只有五言和七言两种(绝句为四句,律诗为八句。超过八句的为排律或称为长律。)在用韵上;古体诗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二个或二个以上的韵,也就是说可以在一首中换韵。而近体诗每首只可以用一个韵,再长的排律也不可以换韵。古体诗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在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近体诗只在偶数句上押韵(除第一句可押可不押。)古体诗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而近体诗一般只可用平声韵。 在平仄方面,古体诗不讲究。而近体诗是十分讲究的。 在律诗中,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是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句形一样,词性相对,平仄相反。十分工整。实际上三、四、五、六就是二副绝好的对联。 古体诗是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 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古体诗格律比较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宽,除七言的柏梁体句句押韵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亦可换韵。篇幅长短不限。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为杂言体。 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杂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汉魏以来乐府诗原是配合音乐的,有歌、行、曲、辞等。唐人摹仿前代乐府而作,有沿用乐府古题的如李白《蜀道难》,有即事名篇另立新题的如杜甫“三吏”、“三别”、白居易《新乐府》,都已不合乐,实属古体诗范围。另外,唐以前即有以四句为单位的绝句,或称“古绝句”,唐时也有作者,与讲究平仄的近体绝句不同,也属古体诗一种。 2、联系: 古体诗在发展过程中与近体诗有交互关系。 南北朝后期有一部分诗作开始讲求声律、对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是古体到近体间的过渡形式,或称“新体诗”。唐代一部分古诗有律化倾向,如王勃《滕王阁》为古体诗,但它平仄合律,全篇八句,在声律上近似分押仄、平两韵的两首七言绝句。唐代律诗格律定型之后,诗人们的古体作品中更常溶入近体句式。如王维、李颀、王昌龄、孟浩然等人的五古中颇有律句、律联。歌行体如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等名篇中,也有不少句子是入律的。而有的诗作者则有意识与近体相区别,多用拗句,间或散文化,李白、杜甫、韩愈等均有所创造。后来明、清学者自觉注意到古诗溶入律句和用拗句避律的现象。清代王士□更认为古诗有平仄,于是赵执信、翁方纲等人专门研究古诗声调。他们的研究,对于诗歌创作时自觉区别古体、近体声律不无贡献,但由于忽视古诗实以自然音节为主,因此颇有牵强,以至被讥为“不见以为秘诀,见之则无用”(崔旭《念堂诗话》)

绝句、律诗创作基本方法

绝句、律诗创作基本方法 绝句 1.绝句的结构不像律诗那样严格规定当中两联要对仗,它比较自由,不要求 明显的稳定结构.。 (1)但如果用对仗,往往用在首联。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在首 联用对仗的。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2)但是,尾联用对仗,也不是少见的。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就是尾联用对仗的。 : 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3)首尾两联都用对仗,也就是全篇用对仗,也不是少见的。如王之涣的 《登鹳雀楼》是全篇用对仗的。 :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绝句的结构是追求统一的,但又不能把统一绝对化;它还在统一中追求变化。 艺术形式的统一是在变化中的统一,艺术形式的变化是在统一中的变化。没有统 一,必须无以构成艺术形象所必须的单纯,没有变化,单纯就可能变成单调,无 以构成艺术形象所必须的丰富。绝在四句中追求单纯和丰富的统一,严整和灵活 的统一,正是绝句的艺术结构内在规律。在高度的限制中发挥灵活性,对于这种 本来已经很单纯的艺术形式的生命力来说是不可少的。 3.律绝 1.律绝跟律诗一样,依照律句的平仄,讲究粘对、押韵。 2.。A.五绝:(1)平起式两字压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2)仄起式两字压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3)平起式三字压韵——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4)仄起式三字压韵——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五绝中 除了“平平仄仄平”没有字是可平可仄(防孤平),其他句式都是第一字可平可仄。 B.七绝:(1)仄起式两字压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古体诗与格律诗的区别

第十讲古体诗与格律诗的区别 一、什么是古体诗 古体诗是与“近体”(格律诗)相对而言的诗体。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但绝不是古风,真正的古风只有“歌”、“行”、“吟”三种载体)。 (但要注意,古体诗和古诗的概念不全相同,古诗是指古代的诗,古体诗是相对于近体诗而言的一种诗体,后代人按照这种诗体写的诗,也称为古体诗。) 古体诗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不拘对仗、平仄。 押韵宽,除七言的柏梁体句句押韵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亦可换韵。 篇幅长短不限。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为杂言体。 古体诗主要分为8种: 1、五古; 2、七古; 3、杂言.包括三.四.六言等; 4、柏梁体.七言,句句用韵。 5、入律古风,多七言、可换韵。 6、乐府诗,南北朝民歌形式。 7、歌行体,多七言、可歌唱。 8、古绝,不粘不对。 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庚信,都算是古,因此,古体诗又被称为古诗,所谓仿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但是,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我们可以说,凡不受近体诗格律的束缚的,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都可以称为古体诗。(不包括现代自由诗) 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由于格律很严,所以称为律诗。 二、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粗略的说,即近体诗是讲究格律的,特别是讲究平仄和对仗;古体诗是不大讲究格律的,它不要求平仄和对仗。 其区别主要在于: (一)句法上 1、近体诗: 字数、句数固定。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律诗每首八句,绝句每首四句,句数都是限定的。也有“三韵律诗”,但很少见。也有所谓“排律”,句数可超过八句,但是句数都是偶数的。 近体诗每句一般是五言或七言,六言的很少见。所以,字数固定是近体诗的一个共同特点。 2、古体诗: 字数、句数不限,可以是四、五、七言,也可以是杂言;最少可以是两句,如傅玄《杂言》“雷隐隐感妾心。倾耳清听非车音。” 最多可以达三百多句,如《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共357句。 例如: 李白《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何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绝句和律诗的格律整理

绝句和律诗的基本格律 近体诗对句子中字的平仄有要求。所谓平,指的是平声的字,现代汉语中时第一第二声的字,所谓仄是第三第四声。古代与现代读音不同,多了一个入声字,也归为仄声范畴。现在写诗,可以用古代的韵,也可以用现代的韵。按古代的可以查《平水韵》,按现代的查《中华新韵》以下只论一般情况,不包括拗救等特殊体格句子。 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格式 先说五绝 。 有四个基本句型: 1仄仄平平仄,2平平平仄仄, 3平平仄仄平,4仄仄仄平平, 这四个基本句型相互搭配就可以构成绝句和律诗。 五言绝句常见格式有四种,如下: 平起式:凡平起的都是第一句平仄不同,余下格式相同。 一、平起首句不入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蓝色字押韵 二、平起首句入韵: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按:平(仄)起是指第一字平(仄)声起步(实际上第一字多是可平可仄的),首句入韵是说第一句押韵。 仄起式:凡仄起的也都是第一句平仄不同,余下格式相同。 三、仄起首句不入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四、仄起首句入韵: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1、括号内的字表示此处可平可仄,去掉括号内的字即为五言绝句的标准格式; 2、这是平韵绝句,凡平声字结尾,都要押韵。 3、七言句句的标准格式就是在五言绝句的基础上,增加两个平仄与五言绝句每句第二个字相反的字,且七言绝句的第一个字毫无地位,均是可平可仄。以五言绝句为例,每句首句增加两个字,七言绝句的格式为: 一、平起首句不入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二、平起首句入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三、仄起首句不入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四、仄起首句入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注: 【粘对】 即是指在平仄上,邻句相对,对句相粘。 检查一首近体诗是否遵循粘对的方法:五绝看每句第二字,七绝看每句第四字。 以五绝为例: 仄起首句不入韵: 1(仄)仄平平仄, 2平平(仄)仄平。

高考诗歌常识专题测验题

高考诗歌常识专题测试题 设计者:贵州独山高级中学白阳礼 ●1.下面的诗歌根据内容分类有误的一项(D ) A.怀古诗:杜甫的《蜀相》;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李白的《越中览古》 B送别诗:李白的《送汪伦》;柳永的《雨霖铃》;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C羁旅诗:李白的《静夜思》;温庭筠的《商山早行》;张继的《枫桥夜泊》 D咏物诗:于谦的《石灰吟》;陆游的、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李商隐的《无题》 E山水田园诗:王维的《山居秋暝》;陶渊明的《饮酒》;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F感时伤事诗:李清照的《声声慢》;岳飞的《满江红》鲍照的《拟行路难》 ●2古诗分类的思想感情归纳有不当的一项是(D) A羁旅诗:去国怀乡,思念亲友,旅途艰辛、漂泊无依、浪迹天涯、归期遥遥、追忆家乡的情景对比眼前的孤独凄凉、仕途失意、壮志未酬、对安定生活的期盼。 B送别诗:离愁别绪、惜别之情、.鼓励、安慰、劝勉朋友、.表达深情厚谊。表明志向。 C边塞诗:征人愁怨,边疆将士思念家乡和亲人;保家卫国,杀敌报国的壮志豪情;描写战争的残酷,表达厌恶战争,反对穷兵黩武,渴望和平的愿望;描绘恶劣艰苦的边塞环境;描绘苍凉、雄浑、旷远的边塞奇特风光。 D山水田园诗:向往自由(归隐),悠然自得,闲适恬淡,天人合一、宁静愉悦、农家丰收喜悦、厌倦官场等,多有淳美的山水田园风光和农事场景的描绘。写景诗都属于这类。 E怀古诗:怀古抒情,抒发诗人对古人的敬仰之情,暗示自己壮志未酬的情怀。借古讽今,则是诗人对沧海桑田,物是人非的苍凉感慨,以此来讽谏今人,警示后人等,多有荒凉的景物描写。 ●3下面关于各类古诗常见意象叙述全对的一项是( C ) A 送别诗:柳、水、月、雨、长亭、兰舟、酒、夕阳、南浦 B.羁旅诗:浮云、夕阳、驿道、征铎、马、船、杜鹃、鸿雁、客、浮萍、飞蓬 C怀古诗:游古迹、评论古人,怀念古人,借故抒情,或借故讽今。 D边塞诗:大漠、羌笛、琵琶、朔风、胡琴、战马、飞雁、鹰、旌旗、草、雪、关山、明月、孤城、雪山、、烽火、狼烟、黄沙、长河、黄河、、金甲、弓箭等各种兵器。 E山水田园诗:高山、流水、明月、清风、农舍风光、山间胜景、花草树木、 ●4.下列诗句抒情方式(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分类正确的一项(D) ①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②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毛泽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③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④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 ⑤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⑤C①②③⑤/④D①②/③⑤/④ 参考答案:①②引用典故,怀古抒情,③托物抒情,④直接抒情,⑤是借景抒情。 ●5下列诗句景与情关系不同的一项(D) 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正衬:以哀景衬哀情)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正衬:以雄浑壮丽的景色衬托惊心动魄的赤壁之战,也衬托周瑜指挥赤壁之战的英雄形象) C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正衬:以哀景衬哀情) D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渭城曲》)(反衬:乐景衬哀情。以柳叶初长,野外初春景色新鲜美感反衬朋友离愁别绪)

如何排列律诗诗句的顺序

如何排列律诗诗句的顺序 律诗,是和绝句一起在唐代出现的一种新体诗。与唐代以前的古体诗相比,它们的形式更整齐,节奏更为和谐,但限制也更多。人们一般将律诗与绝句一起称为近体诗,或格律诗。律诗一般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则称为长律或排律。 近几年来,出现了一种给律诗排列顺序的题目,其出发点是要求中学生能掌握律诗的一般特点,并通过诗句的排列理解其内容。那么,在解题时,我们应该如何排列律诗诗句的顺序呢?这就需要我们能掌握一定的规律和技巧。以下几点可以帮助大家: 一、看韵脚。 近体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每首诗句数固定,均为八句),句有定字(每句诗的字数固定,均为五字或七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偶句押韵),字有定声(诗句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颔联、颈联必须对仗)。就用韵来说,律诗一般八句,用四韵或五韵,且“韵有定位”,即二、四、六、八四个偶句的未字押韵,首句的未字可押可不押(七言律诗以第一句入韵为正规,五言律诗以第一句不入韵为正规)。根据这一个特点,我们有时可以排定律诗的顺序。 请看下面的一道排序题: ①总为浮云能蔽日②凤去台空江自流③吴宫花草埋幽径④三山半落青天外⑤晋代衣冠成古丘⑥长安不见使人愁⑦凤凰台上凤凰游⑧一水中分白鹭洲 A、②⑦①⑥⑤③④⑧ B、⑦②③⑤④⑧①⑥ C、⑦②④⑧⑤③①⑥ D、①⑥③⑤⑧④⑦② 这是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诗。从所给诗句中,我们可以找出五个韵脚:游、流、丘、洲、愁,根据律诗的押韵规律,不押韵的诗句不能作偶句,所以①③④等句不能作偶句,据此,ACD三句都是错误的,只有B句是正确的。 二、看对仗。 律诗一般八句,每两句成为一联,依次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上句称为出句,下句称为对句。律诗的中间两联的出句和对句要对仗,也就是说,如果一首律诗共有两联是对仗的,那这两联一定是颔联和颈联。首联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尾联一般不用对仗。对仗是指两句的句法结构相同,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联对仗工整,每一联的句法结构完全相同。也有时只要求字面相对,也就是词类相同,不要求句法结构相同。如“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山石细”对“海波平”,只是字面相对,句法结构不相同。“细”是“山石”的定语,“海波平”是主谓结构,但我们也认为是这两句对仗的,这是对仗里的宽对。 有时,我们只看韵脚还不能确定,就可以再从对仗上加以判别。 请看下面的一道排序题: ①长使英雄泪满襟②三顾频烦天下计③两朝开济老臣心④丞相祠堂何处寻⑤隔叶黄鹂空好音⑥出师未捷身先死⑦锦官城外柏森森⑧映阶碧草自春色 A、④⑦⑧⑤②③⑥① B、④⑦⑥①②③⑧⑤ C、④⑦⑧⑤②③⑥① D、⑧⑤⑥①④⑦②③ 这是杜甫的《蜀相》一诗。从押韵的角度看,偶句都是押韵的,无法正确排序,如果分析其对仗的情况,我们就可以发现,④⑦句和⑥①句都不是对仗的,因此,这两联是不能放在颔联和颈联的位置的,由此,可以断定,答案只能是A项。 三、看内容。 有的时候,仅仅从押韵和对仗的角度,还不能确定律诗的顺序,这就要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了。古人作诗讲究起、承、转、合,首联起始,叙事破题;颔联承接,描摹景物;颈联转换话题,进行议论;尾联收合,集中抒情。这四个层次安排不当,诗意便不能连贯。这对我们排列诗序是大有帮助的。 请看下面的一道排序题: ①莲动下鱼舟②天气晚来秋③明月松间照④王孙自可留⑤竹喧归浣女⑥空山新雨后⑦随意春芳歇⑧清泉石上流 A、⑧③⑤①⑦④⑥② B、⑥②⑤①③⑧⑦④ C、⑥②③⑧⑤①⑦④ D、⑤①⑥②③⑧④⑦ 这是王维的《山居秋暝》一诗。根据押韵和对仗的要求,我们可以轻易地排除A和D项,而B和C项都是偶句押韵,并且颔联和颈联都对仗,到底该选哪一项呢?这就需要结合诗意来分析判断了。首联⑥②句是起始破题,交代了时间、季节,按规律,颔联应该是“承”,描摹景物,而③⑧句正是写秋天雨后清新自然的山中景色,然后是“转”,由⑤①句可以看出颈联由对自然景的描摹转入写人的活动,最后⑦④两句作者水到渠成地抒发了自己的感慨,表达了过隐居生活的愿望。如此一分析,我们就可以断定答案是C项。 当然,在解答律诗排序题时,还应该考虑到平仄的因素,因为平仄是近体诗非常重要的一个格律因素,但是,近体诗的平仄相对于中学生来说,过于复杂了些,一般在解答相关的排序题时,有了以上的三种方法就能够解决问题,也不需要从平仄的角度再加以分析,在此就不再对律诗的平仄赘述了。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解答排序题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能独立地运用某一个方法进行分析,而应该综合加以考虑,只有这样,才能迅捷、准确的排好律诗的顺序,解答有关的题目。(

相关主题